政治学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03:59:47

政治学术论文

政治学术论文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教学、整合实验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2005年5月,我校确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验"研究。作为整合实验研究的学科之一政治学,我们接受了其子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实验"的研究,并成立了研究小组,制定了详尽的研究方案和计划。经过近一年的实验研究,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供大家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

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那就是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是多媒体就不够档次一般。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为迫切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和方向

1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要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这是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过程。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对学习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与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结合,为学科课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调整提供平台。例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各个学科课程的更新建设网络化资源库,在教学中应用图形计算器等信息技术产品,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环境,诸如几何画板、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模拟实验环境等等。

4主要的思想方法和步骤

(1)更新技术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思想。

(2)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努力在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来改革教学。

(3)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熟悉所教学科内容在网络上的资源分布情况,以便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型、资源型学习。

(4)掌握教学评价的新方法,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形式

近年来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师们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大胆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整合形式。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我们从2002年起就尝试利用这些功能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Iterner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思想政治课多媒体素材资料库的建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资源具有下载、编辑便捷,材料新颖等特点,是素材资料的重要来源。教学资源库的许多材料可以人民日报网站、中央电视台国际网站选择和编辑。例如,“一国两制”这一知识点,关于香港、澳门的背景材料,回归的谈判历程、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原则立场》、《一个中国的原则与的白皮书》以及港澳人士谈回归等资料都可从以上两网站采集和编辑。科利华校园网操作(csc)系统中多媒体课件中心是下载课件的好去处,课件中的好素材可以充实微教学单元库。此外,中国教育资源网、中国教师网、北京英才苑试题中心都是建库的重要素材资料来源。

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不但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社会职能之一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框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教师介绍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网站,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保网()等,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欣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情境,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例如《矛盾分析法》一课,该课所涉及到的知识较为抽象,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试验,设计制作了白马非马、自相矛盾等多媒体flash课件,整个过程可控性强,让学生自己操作,体验矛盾的含义,帮助做出正确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4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该课题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两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和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

从以上这些典型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他们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新闻报纸、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3.过份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地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展、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虽然我们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只有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全体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跃上一个新台阶,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2、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3、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5.(1、2)。

4、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2004年

5、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

政治学术论文篇2

1.1提高思想认识,顺应时展要求。网络时代,艺术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积极、主动利用这一载体,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推动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应该顺应时展要求,与时俱进,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趋势,综合采取有效对策,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1.2完善网络基础建设,推动工作顺利进行。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设具有吸引力的栏目,并结合时展和需要,扩充栏目相关内容,使内容更加丰富,网页具有新奇感,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更好地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还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及时填充具有时代感,社会反响强烈,感染力强的事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推进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1.3加强监督管理,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联网信息资源纷繁复杂,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相关资源管理,将人工和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建立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及时监控网络各类信息;重视技术手段应用,净化各类信息,确保信息健康、文明;重视网络制度建设,使各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注重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自觉抵制网络垃圾。另外,网络具有开放性、便捷性特征,要充分利用这些特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建立电子布告系统,设立讨论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在线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对错误的认识进行及时纠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1.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结合艺术院校实际情况,通过讲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选修课等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利用网络开展论坛、时事资讯、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工作,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从而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提高。

1.5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健全进网络工作机制。重视优秀人才引进,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注重管理培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水平提高。工作人员也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技巧,及时处理和应对相关问题,做好整体规划,完善领导机制,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

2结束语

政治学术论文篇3

【摘 要 题】百家文论

【摘要】re is a tradition about caring for polit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The writers' caring for politics in their works has become a psychological tendency.The writers' political ideal is not inferior to the politicians'.So was in xinyue fu.A lot of scholars who engaged in political work try their best to s-how their literary talent in official documents because they are far from literature.The civil officials in ancient times owned rather high cultural level and it was an important reas-on that the official documents were of unusual literary talent.

【关 键 词】文人/文学/公文/政治化/化

scholar/literature/official documents/political/artistic

【 正 文】

一、诗言志与文人关心政治的传统

中国古老的文学传统早已规定了“诗言志”的准则。这个“志”,见仁见智。从抒情主体方面考察,这个“志”,当指“情志”,即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感情。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理想人格来看,其“志”则应是儒家的思想伦理道德。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精神的中国文人,他们在诗中要表达的“志”,无疑首先是儒家的政治思想。

写不写政治诗,有意写还是无意写,往往是衡量一个诗人是否具有思想高度的重要标志。我们通观文学史,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些伟大、深沉、感人的作品,大多与政治紧密联系。政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文学中,它表现为诗人的政治理想,对政局的看法及关注,对国计民生的关怀。而这些,往往超出作者一己或作者所属阶层利益的。正因如此,这类作品既能于当世,又能感动于后人。方回曾云:“有仁心者,必为世道计,故不能自默于斯焉。”[1]这是十分明确的要求知识分子关心政治担当道义的表述。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常常不能自己地要在文学作品中议政,正是传统文化下形成的心理定势。

诗人们的远大理想与做官的愿望常常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古代知识分子大都积极入世,渴望有从政的机会。这是知识分子出路一元化的体制所决定的。官本位的封建社会,使文人在谋求仕进时将低层次的需求(生存需求)和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合而为一,也使文人在宦游过程中很少产生为生计奔波层次太低的尴尬。从政的理想一旦实现,二者的关系便发生变化:谋生的层次淡化,实现理想的机会到来。

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只有做官才意味着个人的价值有可能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只有通过从政,凭借统治阶级的支持,才能最终实现。“达则兼善天下”,明白地告诉士人:只有做官——“达”,才能有所作为。除非走上仕途,跻身统治阶级,否则,一切宏伟蓝图、远大理想都无从谈起。做官,是关心政治的必然,但不是最终追求。反映在作品中,便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抒写政治理想与抱负的大量篇什。

对政治关怀的心态对读者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人们在评价古代诗人时,自觉不自觉地总要看他是否具有相当的政治关怀。一系列伟大诗人的排列就是这样产生的。这种选择,并非偏颇,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世外桃源,我们的欢乐和痛苦与政治制度、社会斗争联系密切。谁反映了这些情感和情绪,读者就感谢他们,就在各种文学史中留给他们或高或低的位置。

二、文人的政治理想与从政的矛盾

关心政治成为大多数文人的共同倾向。重要的是,他们对政治的态度是认真的,个个都以政治家自居。其理想和抱负,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堪称远大,都与一个政治家别无二致。但在从政过程中,少有成功的例子。究其原因,还是文人的性格与政治生活的不相适应造成的。唐代的三个重要诗人陈子昂、李白、杜甫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陈子昂“立言描意,在王霸大略而已”[2],他在诗中写道:“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3](卷83,感遇其十九,p892),在对君王理想化的同时,批判的是现实生活中君王的无道。至于自己的抱负,则是“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时”[3](卷83,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p900),不出儒家范围。真正能体现他远大理想的作品,则是他抒写怀才不遇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大抱负无从实现的悲吟。其抱负之大,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与他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分不开。在政治上,李白有极远大的目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4](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p1512)这种理想,与诗人的不世之才有关。举世公认的天才,使李白产生了“全才”的自我认定。他评估自己的才华:“至于清谈浩歌,雄笔丽藻……余实不愧于古人也。”[4](暮春江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p1555)“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4](与韩荆州书,p1540)“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4](古风,p91)同时也较高地评价了自己的政治才干:“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4](赠张相镐其二,p762)他羡慕诸葛亮的有所作为,感叹“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4](读诸葛武侯传书怀,p622)。他用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4](上李邕,p660)当安史之乱爆发,他认为自己的才能必有发挥之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4](永王东巡歌之二,p547)

李白是一位特立独行之士。他对自己的政治才干和政治前途充满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4](将进酒,p2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行路难其一,p239)“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4](赠钱征君少阳,p803)李白的感染力正在于他对自己建功立业的自信与乐观。在唐代以科举取士的制度下,他不屑于按部就班,让考官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企望以布衣干明主。这种理想有着现实的基础,唐代毕竟是仕出多门,李白终于如愿以偿,他因名动京师而应诏入京,得知此消息时的李白是何等狂欢,又何等天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4](南陵别儿童入京,p947)但谁也没有想到,李白的进京并不是他希望的“知遇”,严格地讲,或许是一场误会。他仰天大笑走进宫廷,以为从此进入政治核心,可以大展宏图;皇帝也极为恭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4](李阳冰《草堂集序》,p1789)玄宗的征召和礼遇,是冲着“素蓄道义”的谪仙人来的,“问以国政”不过做做样子而已。这种误会加上诗人恃才傲物的个性必然导致李白仕途的受阻和理想的破灭,结果很,天才的诗人被玄宗赐金放还,逐出政治中心。

李白从来就不迷恋官场,为了理想不得不入仕。功成身退才是他政治理想的完美境界,“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4](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p625),“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4](赠韦秘书子春,p615),“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4](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p612)。可是,被动的斥逐代替了主动的身退,李白的理想只能永远是理想。

有真正实现了自己政治理想的诗人吗?回答是否定的。仕途上一帆风顺的官员很难写出激动人心和感动世人的作品。“诗穷而后工”,这是一个正确而深刻的命题。

李白的朋友杜甫也是一个政治情结极浓的诗人,在政治理想和自许上一点不比李白逊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5](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p74)与李白的从政途径不同,杜甫和大多数士人一样,选择了科举之路。这条路十分艰险,他跋涉多年,未能叩开仕进之门,最后靠献赋给皇帝,靠各方奔走干谒,才获得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在安史叛乱的时候,他投奔新即位的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官位不高,但“天颜有喜近臣知”[5](紫宸殿退朝口号,p437),出入宫掖,随时可为皇帝“拾遗补阙”。对一个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的人来说,不失为施展才干的机会。然而,杜甫究竟是正派的书生,他为房guǎn@①罢相而直言疏救,却触怒肃宗,险些送命,旋即丢官。官场失意,并未使杜甫放弃理想。他对国事、政治的关心从未减退过。他最感人的地方也正在于此,“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5](宿江边阁,p1469)道出的正是广大不得志的士人关心现实的执着精神。而“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②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p265),则又在自许中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这使杜甫的政治关怀充满悲剧性。

政治学术论文篇4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政坛风云与官制兴革,人们回首发现:“科举竞争”无论是与我国古代的世卿世禄、察举征辟,还是与外国古代的贵族制、军功制与“奴官”(如近东的所谓马木路克制)制相比,都要合理得多。而科举废除后,我国军阀时代与后来的官制也未见得优于、甚至常常是劣于科举。另一方面现代文官制中的考试制度却有许多类似科举的程式。因此为科举制“平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当然,对照现代文官制的实践,要挑科举制的毛病也是轻而易举的。诸如考试内容的陈腐、参考资格与考试规则等方面用现代眼光看也并非绝对公平。而当时的官吏铨选中除考试外也还存在着其他非竞争性因素,如世袭、恩荫、荐举、捐官、特授、奴官(太监外任或清时满洲包衣外任之类)等等。但是如果不以现代文明标准苛求前人,则应当说在前近代世界上的确难以找到一种政治人材选拔方式其“公正”性与效率能超过我国科举制度的成熟期。而且成熟期科举制度在严肃科场纪律、实行规范竞争方面的确是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所不能及、更是“察举征辟”色彩浓厚、身份与“关系”背景强烈的我国现行干部制度应当借鉴的。

撇开贵族政治(它一般与非中央集权的“软国家”相联系)不谈,历史上凡属中央集权的“硬国家”,无论中外,都有赖于高度科层化的职业官僚政治。印度莫卧儿帝国的曼萨卜达尔(mansabdar)体制有33级官阶,从“十人长”直至“万人长”,都是由朝廷自上而下征召、提拔或降黜的官吏。古罗马基础上建立的拜占廷帝国也有复杂的罗戈瑟特(logothete)文官体制,正是靠了这种体制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拜占廷帝国才得以与特马(军区)制下军官贵族化倾向以及村社的地方自治倾向相抗衡而维持着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使帝国在内忧外患频仍的几个世纪中得以延续。所有这些官僚体制都有赖于一套中央铨选,考核与“雇用”官员的程序。但是,曼萨卜达尔体制的原则是“军而优则仕”,军事官僚的色彩远过于文职色彩。作为高级“国家雇员”他们脱胎于莫卧儿早期的雇佣军,其成员多为外国(印度以外的西亚、中亚伊斯兰地区)冒险家,缺少文化自律。因此尽管曼萨卜达尔体制以官僚决定薪俸极高而闻名于史,国家对他们也一直拥有任命与考核之权(如所周知,这两点即高薪与考核是当前人们谈论最多的反腐败方法),但这一体制的腐败速度与程度仍然极为惊人,可以说决不下于我国传统的科举官僚体系。[1]

拜占廷的罗戈瑟特官僚体制文职色彩浓厚,而且对于具有政教合一特点的拜占廷东正教帝国来说,这一官僚体制既保持着独立于教会系统之外的世俗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宗教)自律。国家对文官的考核内容则包括罗马法之类的实用知识。然而罗戈瑟特在地方行政上的效能受特马军事贵族的制约而十分有限,而且由于政治贵族化的发展,官僚的作用日益减退,到14-15世纪罗戈瑟特大都已成为无权的虚衔。另一方面由于罗戈瑟特多是低薪乃至无薪职,又执掌征收赋税之权,因而腐败也非常严重。最后,这一文官体制的消亡也就成了拜占庭国家灭亡的先兆。[2]

与这些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相比,我国的科举官僚体系在文职化、科层化、合理化等方面显然更胜一筹。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政治的一大创造,它比政教合一体制与纯粹的雇佣官僚制都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更是在专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扩大统治基础的有效办法。我国的传统中央集权体制延续得远比莫卧儿印度或拜占廷帝国为长久,这与科举官僚制胜于曼萨卜达尔或罗戈瑟特之类的外国传统官僚制是不无关系的。而如果以科举制奠定基础的隋唐为界划分我国历史的前后期,也可以看出,后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凝聚力与稳定程度要大于前期,这与官僚铨选制度由察举征辟到科举考试的演变也密切相关。

当然也必须指出,科举制植根于我国的具体土壤,它与其他土壤上萌发的制度间具有某些不可比性。科举制有赖于单一民族或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在人口、发展水平与文化认同上的巨大优势。象拜占廷、印度那样民族与文化成份高度多元化的国家是难以发展出类似制度的。而他们那种形态的官僚制或许是维护这种传统多元化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最佳选择。

二从制度层面看科举:“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

以考试选拔人材,从技术上讲无可非议。纵使它不应成为唯一的选拔方式,也至少应当是选拔方式之一或者是主要方式。起码在入仕之际并无政绩民望可考的情况下,选拔依据在逻辑上不外乎三者:即知识性考试,身份(门第、出身与其他先天性等级)以及个人与机构的随机性荐举。而考试比论身份“公平”,比荐举“客观”,这本属常识,并不是需要在学术上详加论证的深奥之理。现代文官制度中的考试制与我国历史上从察举向科举的过渡,与其说是谁学了谁,不如说两者都更多地是基于这种人类价值基础上的常识与逻辑。而它们在实行中遇到的阻力也不是因为其优点在学理上难于发现,而是因为它妨碍着某种既得利益体系。

但对于一种政治制度而言,人材选拔毕竟是个技术性问题,而政治制度的核心在于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而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科举制与它以前的世卿制、察举制以及外国的罗戈瑟特等官制一样都是以传统型或卡里斯玛型权威作为其合法性基础的。因而它们与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现代文官制度、民主国家的文官制度仍有本质的区别。从这一点上来说,提出所谓“选举制好还是考试制好”的问题来就十分荒谬。民主政治中的选举是解决统治合法性问题的,它与作为人材选拔拔术的考试制并不是一个层面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芸芸众生在总体上看是平庸的,为他们中多数意志所左右的选举结果也往往是平庸者而不是“英明领袖”或圣明君主当选。那么民主制意义何在?就在于它确立了统治者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之授权这一原则,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问题。这样的“统治者”以考试选拔公职人员,就与传统帝王以科举引“天下英雄入吾彀中”[3]有了本质的区别。即使后者的科场纪律比前者更严更“公平”,即使后者在技术上可以为前者所效法,这两者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制度的规定性反映在技术上,就形成了现代文官制度与古代科举的一些重大区别。一般地说,现代民主国家的官员实行政务官与事务官分途:政务官(掌权者)直接或间接由选举产生,与政党共进退;事务官(办事者)多由考试录用,按业绩或年资晋升,具有职业化、专业化特点,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而传统科举官僚体制恰恰相反,这类体制谈不上政务官与事务官的严格区分而只有“君臣”之别(严格地说只有皇帝是“掌权者”,而百官都是为他办事的“臣仆”或奴才),但通常中央及地方的各级政要(即现代一般列为政务官的阁员、议员与地方主官的古代对应者)都由考试出身而非经选举。反而是各衙门的办事员即所谓刀笔吏者流并不通过考试,而是由种种不规范途径产生:有由正官“自辟僚属”者,从社会上招募者,经各种关系推荐者,甚至还有“学而劣则吏”、专以科场淘汰所余充之者。在明代后一途径居然成为定式,即“生员入学十年,学无所成者及有大过者,俱送部充吏”。[4]而他们在现代文官制中的对应角色正是考试录用的主要对象。

“政务官”不经选举,“事务官”不经考试,这样一种与现代文官制度完全相反的现象当然不是出于科举制设计者的考虑欠周,而是由政治制度本身的专制性质所决定的。“政务官”不经选举则不对选民负责,难以建立权力约束机制。“事务官”不经考试则会难免素质低劣,“天下之吏,既为无赖子所据。”[5]于是在统治合法性与办事效率两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缺陷。一方面“政务官”不可一世,往往“官逼民反”,另一方面“事务官”蝇营狗苟,衙门陋规泛滥,明清时常有“衙蠹”之称。这显然不是通过强化科场纪律所能解决的。考试选官在技术上确有优点,但它本身并不能解决制度性问题。相反,制度的败坏却能够歪曲这一“技术”。因此尽管到明代科场纪律已经空前严密:“会试:御史供给收掌试卷;弥封、誊录、对读、受卷及巡绰监门,搜检怀挟,俱有定员,各执其事。”“试日入场,讲问、代冒者有禁。……文字中不许自序门第。弥封编号作三合字。……试士之所,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人一军守之,谓之号军。试官入院,辄封钥内外门户。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l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l官。”然而科场中的腐败现象仍然是层出不穷:“其贿买钻营、怀挟请代、割卷传递、顶名冒籍,弊端百出,不可穷究。而‘关节’办甚。事属暖昧,或快恩仇报复,盖亦有之。其他小小得失,无足道也。”[6]

尽管如此,科举官僚制最大的弊病还不在科场,而在官场。即如黄宗羲所说:“今之取士也严,其用士也宽”。所谓取士之严,指士林出路仅有科举一途,造成严重的人材浪费;所谓用士之宽,指一旦考上即易于“ 进”,致使“在位者多不得其人”,官场气大坏。他由此叹道:“取土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7]

黄宗羲所处的明末,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评价已如此恶劣。其在两百多年后的清末变革之潮中之被废除就不难理解了。今人对“废科举”持批评态度者往往责怪清末以来在“西化”之风影响下一切求变的“激进主义”,实则科举名声的败坏早在清末“激进主义”兴起以前、甚至早在国门未开、国人尚不识西学为何物以前就很严重了。今人往往奇怪于当时的中国放着那么多的积弊不改,甚至连男人的辫子也尚未剪掉,便急急忙忙地废除了科举制这个据说是“类似于现代文官制度”的宝贝。其实人们如果注意到反科举的思潮兴起于“西化”之前,也许就不会奇怪了。历史不能假设,但倘无西方入侵,科举制在中国自身的轨道上是否就能一直运作下去,也未尝不是个问题。明末时从皇帝到社会上就已对“制科之弊”怨声不绝。崇祯皇帝因此提拔了非进士出身的陈新甲、孙元化、陈启新等人委以尚书、总督、巡抚等要职,并“为拔贡、保举、准贡、特授、积分、换授,思以得度外之士”。但专制之制不改而考官之技已失,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欲得胜于科目之人,其法反不如科目之详,所以徒为纷乱而无益于时也”。[8]这段历史几乎可以说就是200多年后废科举后果的预演,它既说明了专制政治不变而只拿考试一法开刀,后果必然不良,也表明了在专制政治下被严重扭曲了的考试选官法本身的危机。对此如果只埋怨清末“激进改制”坏事,也是有失公正的。明清时代科场纪律制定得如此严密,何以科举制仍会败坏呢?我以为黄宗羲的一段话道出了症结所在,虽然这段话他并不是专就科举而言的: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敛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惟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9]

为什么“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种“藏天下于筐箧”即置天下于一家之私囊的立法。科举制败坏的根源就在于此。今日重新评价科举,这一点是不应回避的。

三从政治哲学层面看科举:“大共同体本位”与对个性的禁锢

上述黄宗羲的话还可以引起更深层的思考。这段话表明:中国的传统统治者,乃至传统中国人,并不象表面上声称的那样相信“性善论”。他们对人的“自私”与人性的阴暗面可以说是无时或忘,并为此处心积虑地设计“防人”之法。这种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奇特景观是那些只从儒家圣贤之言来考察“传统”的人难以解释的。明清科场规则之严密,常使今天的科举肯定论者大为赞叹。然而又岂止科场规则,传统中国的“防人之法”达到极高水平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科场防弊达到了每个“考生”派一军人给盯着的地步,官场防弊则达到了本省人不得在本省为官的地步,这就是明清两展得登峰造极的回避制。那时除了世袭的土司和法定必须由孔家人任知县的曲阜一地外,全国各地的县官都必须来自外省,甚至本省其他府、县的人也不行,以防同乡结党为弊。就是这些外省人还不能久任,而须频繁调动,以防任职日久形成关系网。对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国家也常持以怀疑的眼光,尽量限制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区之间依附关系的发展。甚至对于儒家意识形态极力褒奖的家族组织,专制国家也不象表面声称的那样欣赏。从北魏的废宗主而立三长、明初“浦江郑氏九世同居”被皇帝疑忌为“以此众叛,何事不成?”而险遭杀身之祸,直到清代一些地方官府“毁祠追谱”,抑制宗族势力,专制国家对“强宗右族”的疑惧与礼教对大家族的褒奖始终并存,而且前一因素的实际影响往往超过后一因素。[10]

实际上这一切都可以归之为我国政治文化中以“国家(王朝)本位”来排斥在实践上则崇刑废德、扬忠抑孝、强制分家,鼓励“告亲”,禁止“容隐”,不一而足。《秦律》中关于“妻有罪,其财界夫”,“夫有罪,妻先告,其(妻)财不收”、奴婢“盗主之父母不为盗主”的条款,明确承认父子夫妇各有其财。而秦人世风,则有所谓’借父l,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踞;妇姑不相悦,则反唇相讥。[12]这里亲情之淡漠,恐怕比据说父亲到儿子家吃饭要付钱的“西方风俗”尤有过之。人性险恶,险恶的人抱成团更难制驭,因此国家应当使人际关系尽量自上而下地“一元化”,即皇帝——官僚——吏胥——下民,而任何横向关系如“朋党”、宗族、同乡等等都应减弱到最低限度。

以后的历代王朝一方面“独尊儒术”,一方面“汉承秦制”,其统治精神多少都具有“儒表法里”的性质:王道其表而霸道其里,德治其名而刑治其实,看似吏的儒化,实为儒的吏化。历代帝王不论口头上怎么讲,实际上对“法、术、势”的重视远超过四维八德。由汉到清的中国基本上仍是“大共同体本位”的,而不是小共同体本位、更不是个人本位的。像古希腊的德莫、古罗马的父权制大家族,中世纪欧洲的村社、行会、教区这类具有自治因素的“非国家”组织所享有的地位,在传统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与西方相比,这种传统秩序与其说是“家族主义”的,勿宁说是“国家主义”的。

科举制度就是这一特点的产物。从科举考试的内容看它似乎有明显的儒家色彩,然而这一制度本身应当说主要是法家传统的体现。事实上,更能体现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选官制度应当是由道德偶象式的地方元老举荐“孝廉”、“贤良方正”为官的察举制度。这一制度被废弃并代之以“冷冰冰的”科场角逐无疑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而学界对此似乎尚无足够认识。另一方面,这种选官制度与中世纪西方贵族制的区别也正是“大共同本位”与“小共同体本位”之别的反映。

我们知道,现代化进程的本质内涵是有个性的公民及公民个人权利摆脱传统共同体的桎梏而崛起。而在缺少中央集权专制政体的中世纪西方,“大共同体”长期处在不活跃状态,人的个性发展的主要障碍来自采邑、村社、行会、家族公社等“小共同体”。这些“小共同体”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受的冲击,与我国法家传统对“小共同体”的否定往往在表象上颇为相似。这就给人以一种印象:似乎古代中国的某些制度是惊人地“现代化”。象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回避制度与“现代文官制度”的相似就是如此。类似的还有由于极权国家对于臣民间横向依附关系的限制而形成的民间人际关系“自由化”表象。我国很早就存在着臣民之间的“自由租佃”、“自由雇佣”和“自由买卖”,而很少有西方那样的采邑农奴制以及自治村社对个人的束缚。如果不考虑专制国家对臣民的桎梏,那么我国人民似乎很早就生活在“自由”之中了。

然而这当然只是一种幻象,因为在我国历史上,采邑、村社、教区、行会之类“小共同体”权力的不发达,并不是公民个人权利的发达所造成。相反地,它意味着专制国家这一传统的“大共同体”权力的膨胀,它不仅使公民个人权利无由产生,连“小共同体”的权利也被压抑。它“平等地”剥夺了一切人的公民权利。与其说这样的社会不存在着不自由的农奴,勿宁说不存在的只是“自由的”农奴主,而所有臣民都是专制国家及其人格化体现者(君主)的“普遍奴隶”。关于这一点,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水浒》式造反—“庄主”带领“庄客”(或者说是农奴主带领农奴)造专制国家的反—— 成了最好的注解。

? 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科举制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出它与现代文官制度的最本质的区别。这两者都具有排斥“小共同体利益”的功能,因而在技术上可以十分相似。但前者是从专制国家即大共同体本位的角度排斥“小共同体”,后者却是从公民权利本位即个性本位的角度排斥“小共同体”。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象黄宗羲那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倾向的中国式“启蒙思想家”在抨击科举制之余,会主张恢复仿佛是更为落后的察举征辟之制:这与社会上的人们宁投“庄主”为“庄客”也不愿做天子爪牙之下的“编户齐民”是一个道理。

现在不少论者从技术上指出科举考试仍不如现代文官制“平等”,这自然是可以讨论的。但我认为这并非问题的关键:公民个性本位还是“大共同体”本位才是根本的区别。科举考试即便再“平等”,只要它是一种排斥个性的“平等”,那么它就并无现代性可言,而只能一种天下臣民“平等”地作为皇上奴才候选人的制度。严格地说,它与天下女子在容貌面前一律“平等”地供皇上“选美”的制度并无实质区别。

在前近代社会中,束缚个性发展的共同体桎梏是多种多样的,而个性发展的进程往往不可能一下同时摆脱所有的桎梏而一步跨入“自由”状态。因此,个性发展的一定阶段就可能表现为桎梏性较小的共同体权利扩张、对主要的共同体桎梏形成消解机与制衡机制。西欧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市民与王权的联盟”就是这样。在“大共同体”不活跃的西方,公民权利在一定阶段上与“大共同体”的体现者结盟,联手反对“小共同体”的桎梏,反对领主权与村社陈规,就成为一种积极的进程。而在市民权利成长起来后,便会转而向王权及其所代表的“大共同体”发起挑战,追求个性的进一步解放。

而在传统中国则相反,“大共同体”的桎梏比“小共同体”强得多。因此如果说在西方王权(它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市民社会因素)在一定阶段上可以有助于市民社会的成长,那么在中国,或许公民权利在一定时期却需要与某种“小共同体”结盟。我们知道“庄主经济”对于市场经济的根本价值而言是一种落后现象,但正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庄主经济”色彩的乡镇企业,在冲破大一统命令经济的蕃篱、推动中国走向市场机制与人的个性解放的特定阶段上却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这个角度上看,清末对科举制的否定也许仍不失其积极意义,尽管“废科举”之后出现的替代物并不令人称道(犹如“庄主经济”或王权也并不是市场化进程与市民社会所追求的东西一样),尽管我们现在还要为摆脱这些替代物、实现政治人材选拔方式的现代化进行艰苦的努力。[13]

总之,公务员任职资格考试作为选拔官员(主要是初入仕途的事务官员)的技术手段,如果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科举考试在这方面的确能给人以不少启示。但这一技术手段受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是统治合法性的产生机制)制约,正是由于这种制约,科举官僚体系在“官”无选举、“吏”无考试这两点上都根本迥异于现代文官制度,它的积弊及最后被废除都有其内在原因,并不能全归咎于“全盘西化”或“激进主义”。最重要的是:科举官僚制的政治哲学基础是强调“大共同体本位”(君国本位)的传统法家政治理念(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所谓儒家文化及其相关概念,诸如性善论、家族本位与“德治”理念等在“中国传统”中的实际地位,至少它与书本上的地位大异其趣)。它与以个人本位(在法理上即公民权利本位)为政治哲学基础的西方文官制由于都排斥“小共同体本位”(家族、社区或利益集团本位),因而可能会有某些技术上的相似。但两者在深层次上的根本区别却可能比它们各自与“小共同体本位”的距离更大。因此,绕开深层次的变革直接借助于那些技术上的相似而从传统官制跨入现代文官制度,恐怕是一厢情愿的空想。在科举制退出历史舞台百年之后,客观地重新评价这一制度并在技术意义上借鉴科举制是完全必要的,但作为历史问题我们不应借弘扬所谓“保守主义”而完全否定“废科举”,作为现实问题我们更不能指望仅靠考试取官就能解决政治体制现代化的出路。

注释:

[1] R.C.Majumdar, H.C.Raychaudhuri and K.Datta, An Adranced History of India. Macmillan,1978.PP.549-556

[2] W.E.Kaegi,Byzantine Empire:Bureaucracy. N.Oikonomides,Logothete.Bath in Dictonary of the Middle Ages.Vol.2,PP.471-475;Vol.7,P.642.

[3] 《唐摭言》卷一。

[4] 《明史》卷六九《选举一》

[5]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吏胥》。

[6] 明吏》卷七0,《选举二》。

[7]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

[8]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

[9] 《明夷待访录·原法》

[10] 参见秦晖:《宗族文化与个性解放:农村改革中的‘宗族复兴’与历史上的‘宗族之谜’》,《中国研究》(东京)1995年8月号,28—31页。

[11] 《韩非子·备内》。

政治学术论文篇5

(一)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课件具有大容量、多信息、快节奏、高密度、高效率的特点。过去没有多媒体授课之前。学生学习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老师的说教。而政治课教学融入了多媒体技术以后,授课的直观性和容量是教室的黑板无法相比的。例如制作复习课课件《图表型选择题专题复习》时,涉及到图表的绘制展示和数据的分析效果非常好,授课的容量也非常大,在减负的条件下很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人物。尤其是政治课的教学与实际、时事联系的特别紧密。政治课要上一些热点问题的专题课,课件中可加入时事热点、新闻综述,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关注社会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分不开的。另外,当需要对某些知识体系复习回顾时,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加复习课的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适应了减负条件下政治课时减少对高校课堂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政治课教学中,可以优化政治课的课堂设计,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去的政治课教学的课堂设计局限性很大,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后,可以把老师的构想完全体现在课件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课件中强大的交互功能使我们在课件中设计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所想到的某一问题的很多答案。为学生培养创造力提供了方便。尤其是本溪从去年开始实行班班通工程,教师安装交互式白板系统,互动功能大大增强,对学生的考试卷纸可以实行实时分析,对各种卷纸实行及时投放,对卷纸实行现场批改展示,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三)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多媒体技术教学中的操作过程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要解决把抽象的东西转变成形象的东西。必须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从而研究出一般性的规律。比如:哲学中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再加上我国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件中加入一些形象直观的东西,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学习,其抽象思维必然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如何做到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的高效融合

为发挥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我结合工作实践,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资源的收集与有效利用

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素材。制作课件之前首先要根据所讲授内容的需要去搜集相关的材料。当今属于信息社会,素材的来源途径很多。通常的途径有互联网、电视、报纸、广播等。最快捷、最方便的要属互联网了。我校较早就开通了互联网并实现了校内联网,也开通了北大附中的教育网站,近日也要引进金太阳资源网,为老师交流查询信息提供了方便,我有许多政治课件的素材都来源于互联网,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早日开通。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所有的素材和资源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课件的制作要着眼于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切忌为了形式主义的需要而把多媒体课件作为哗众取宠的工具。同时,课件的的制作要系统化,要有衔接、有逻辑性,课件的制作过程不是简单的堆砌素材的过程。换句话说,资源的收集是很简单的,关键是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素材。

(二)课件制作个性化

我们学校很早就对教师进行了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许多老师掌握了好几种制作方法。例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制作软件。至于采用哪一种方法,应结合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这些软件各有特点。Powerpoint和flash所制作的内容占的容量小,便于保存,一般磁盘即可。Authorware课件的保存需要光盘。Powerpoint侧重与幻灯片的制作,Authorware交互功能强大,flas功能强大。在制作政治课件的过程中可以把三者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同一课件的内容,可能所用的素材有所重叠,但课件的设计要有个性化的体现,我们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他人所制作的优秀作品,但不能照抄照搬,制作的课件要体现自己的风格。

三、资源的共享

政治学术论文篇6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艺术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人才,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快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并能真正取得实效已成为许多高校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尤其是针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不够得力。当前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表现如下:

1.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过分强调“灌输型”,而忽视“渗透型”。这种教育方法对于思维活跃,特别强调与众不同、强调独特个性展现的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只能是适得其反。

2.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表现为“单一型”而不注重“复合型”教育。如果在工作中只停留在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搞活动、作报告、造舆论上,反而更容易使艺术类大学生形成逆反心理,极大损害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表现为“被动型”而欠缺“主动型”。由于艺术专业考生在招生录取时,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较低,从而艺术类学生普遍的文化理论基础比较差,这就造成艺术类大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主动性较差,只有考试时临时抱佛脚,认为及格就行,教师上课积极性也受到极大影响。

二、高校艺术类学生的自身特点

由于艺术类教学的独特性,造就了高校艺术类学生群体有着自身独特性:他们个性张扬,自我意识突出;他们崇尚自由,但组织纪律性差、理想信念淡薄;他们重个人特长发展但政治理论修养欠缺。

1.个性张扬,自我意识突出

由于长期进行专业训练和艺术教学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形成了鲜明的独特个性。他们喜欢张扬,自我意识突出。生活上,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更强,更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很多学生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学习生活,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而艺术专业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使得学生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2.崇尚自由,但组织纪律性差、理想信念淡薄

近年来招收的艺术类大学生,“90后”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在追求艺术自由的同时,也更多地追求个人的行为自由,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喜欢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不合群;有的穿着随意,不修边幅,自我外形设计追求艺术个性化;有的不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误把“邋遢”当作产生艺术创作灵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有的上课随意迟到、早退、旷课,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淡薄;有的过分追求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情感体念,集体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艺术类大学生也普遍存在理想与信念淡薄的问题。

3.政治理论修养欠缺且思想倾向复杂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政治热情,政治理论素质比较欠缺。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很少关心时事政治;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他们大多在思想认识上不太完善,对社会的认识及鉴别力不够,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识上似是而非。这大大影响到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和道德认识空间的提升。

三、增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对象的思想实际而确定具体内容。因此,结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应除了开设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外,还应当将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中(外)艺术史》和艺术专业学生专业文化素养的教学中,因为艺术本身就具有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净化心灵的作用。所以,教育者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开发新的载体。

2.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明显,尤其是有的教师还在沿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来源广泛。艺术类学生身上的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和思考的。政治课老师如果是一个教案全校通用,没有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进行备课,不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文化专业特色的“灌输”不仅会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感到迷惑不解,还会进而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所以,要针对这些学生的特性将书本上的内容变得立体,就要转变沉闷枯燥的教学方式为艺术化的教学形式,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

3.适应时代需求,大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整体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是艺术类大学生健康成长重要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现实中,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也往往由于被许多繁琐的重复性劳动占据大量时间,导致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太薄弱,缺乏实效。因此辅导员、班主任要不断塑造自我,具有雄厚的知识底蕴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使艺术类学生主动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最终达到心悦诚服。

艺术类学生崇拜专业教师,看重师承关系,所以艺术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现实情况是,艺术类专业教师大多重技法轻理论,导致的问题就是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课、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任务,应蕴含于所有专业学科的教学中。所以,提高艺术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政治修养,转变艺术专业教师只重技法轻理论的思想,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政治学术论文篇7

>>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 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论自媒体环境诉求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向 试论高校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论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艺术探析 高校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差异及融合研究 试论高校开展校园话剧艺术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的融合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运用的原则探析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论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互补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双元融合” 浅议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融合的路径 论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Z].

[4]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http:///s2014/xjpjh/

[5]蒋均时,陈慧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政治学术论文篇8

关键词: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淑娟(1970-),女,黑龙江伊春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田思庆(1965-),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艺术渗透理论的研究”(项目编号:CX2010-036)、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研究”(项目编号:10C045)、黑龙江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艺术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8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规范准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根据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所思与所想以及他们的学习和就业等实际状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借助艺术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一种全新模式。将艺术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添课程的趣味性和综合教育性,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变学习者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目的性,为学生树立起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远大的思想抱负。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形势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手段滞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目的都很明确,但由于长期的应试灌输式教育,却把马克思主义鲜活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变成了理论教条和说教,有些教育内容空泛和陈旧,距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太远,过于抽象和枯燥的内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学生逃课,或者即使学生上课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等现象。尽管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教育者还需要从自身找原因。教师应该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变换教学手段,改变考核形式,注重教学过程,将前人创造的深邃的思想和政治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让学生变被动者为课堂的主宰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艺术是反映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用能激发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艺术是感性和具体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性和抽象等特点。如何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尽管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为艺术明确和指引了一定的方向。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可以说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打开人们美丽而深邃思想的钥匙。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语言和说教有时会显得生硬、苍白无力,甚至使人产生反感。艺术由于具有形象、娱乐和内容丰富等特点,非常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通过音乐、美术、曲艺和戏曲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的启迪与感悟,并达到心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培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准。因此说,通过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1]

艺术教育的形象化以及论道而不说教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相比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喜欢。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以及习惯、性格、人生观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与完美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三、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类以心灵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描述与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美术、音乐、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众多内容。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非常丰富的内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用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氛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艺术的享受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精神享受和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达到完美的统一。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困惑,获取成功和喜悦。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说教,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缺少案例和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例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图文和视觉等艺术来刺激与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如果将艺术贯穿和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一旦感觉到直观的兴趣,将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探究深奥的思想理论,最终将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同时将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兴趣是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它能引发接受者探讨对象的热情和激情,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多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与结合,可以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四、艺术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

艺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2]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又莫不令人入眼、入耳、入心,令人身心愉悦。梁启超先生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非常重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以马克思主义文献档案为依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传播史,总结历史、阐明论点,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片,其展示的感人的故事走进课堂,对大学生思想的政治坚定具有很大的帮助。

电视片《大国崛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还让学生了解了各国的厚重历史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更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和社会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合唱比赛和音乐会,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首反映时代感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唱出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情愫,这些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境,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

中外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电子和网络游戏则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今社会,吸引他们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更有必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思想政治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思想大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可以在没有任何勉强和强制性的情况下,通过艺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被受教育者接受,使受教育者在情不自禁和潜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与升华,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改变以往的说教形式,把艺术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提高了授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得到了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五、艺术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它与智育相辅相成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4]积极向上的艺术形式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建设具重要意义,其包涵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首《国际歌》凭着气壮山河、气势恢弘的旋律和乐章,曾经打动和鼓舞了一批为民族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的人们,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词,都注入到人们的脑海和心灵,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艺术震撼,同时更给予了人们强大的精神武器,激励着人们前进。艺术使人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更使人受到心灵的洗礼和震撼,这种“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的结合便是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将艺术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从而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求。通过艺术的渗透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孟子说:“仁言不如人声入人心也。”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他人也速。”这些大家的言论值得我们深思和求索。

参考文献:

[1]吴诚.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2,

(15).

[2]徐飞.论艺术渗透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11).

政治学术论文篇9

关键词:西北大学;法政;学术责任;学术品质;学术宗旨

中图分类号:DF08;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011-04

肇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陕西大学堂的西北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本文所指“早期西北大学”是1902年至1927年间的陕源西北大学。从1913年西北大学学报《学丛》创刊号发表的以法政教育为主的文章来看,西北大学是中国西部法政教育的肇始高校。民国初期全国共设立高校11所,其中以法政为主的,北有西北大学,南有东吴大学(教会学校)。早期西北大学延聘留日归国学生钱鸿钧、马凌甫等任教。他们传播西学的法政思想,研讨立宪法治的方案,从事民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教学,培养了陈钟秀、郗朝俊等一批法政人才,在我国近代法治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清末民初新式法政教育的兴盛与早期西北大学法政教育

清末民初,中国曾掀起了为时20多年的法政教育热,法政学堂快速扩张。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1916年的10余年间,全国先后兴办了百余所法政学堂。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兴起和普及,对社会政治的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这一时期新式法学教育的兴盛,表现了民初社会对教育变革的急切呼唤,也折射出志士仁人对法治现代化的追求,对我国传统法律的现代化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早期西北大学法政教育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源时期(1903-1912),即陕西课吏馆到陕西法政学堂时期;西北大学初创时期(1912-1915);西北大学改办时期(1915-1924),即西北大学改办为陕西法政专门学校再到恢复成立国立西北大学。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陕西巡抚升允设立陕西课吏馆,是西北大学法政教育的发轫。陕西课吏馆“以通知掌故为根柢,以研究律例为措施,以博考约章备交涉”,“以修明政学为主,讲求吏治为先”,以造就“临民息事之才”。显然,设馆的目的在培养提高中下级官吏,使之通晓吏治,兼明西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4月,陕西巡抚曹鸿勋以政治维新交涉频繁为由,按照京师大学堂仕学馆章程,并仿北洋法政学堂和河南法政学堂成规,将陕西课吏馆改设为陕西法政学堂(后任陕甘宁边区副主席的杨明轩即毕业于陕西法政学堂)。

1912年,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张凤翔将陕西大学堂、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以及陕西客籍学堂合并创设西北大学,其中法政学堂的师资较为雄厚,高年级学生多由法政学堂转来。这也奠定了早期西北大学重之以政法,杂之以理工的学科特点。学校下设法科专门部(法律科、政治科、经济科),开启了中国西部新式法政教育的先河。

1915年,袁世凯的亲信陆建章入陕,西北大学改为公立陕西法政专门学校,设法律、政治、经济本科。法政专门学校的初期师资和学生规模为以后国立西北大学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24年1月,在军阀刘镇华主政陕西期间,联合甘肃、新疆两省,以陕西法政专门学校为基础,重新设立国立西北大学,在社会科学院下设法学系,后改设为法科专门部。

二、早期西北大学法政学术研究的特点

辛亥革命了清王朝封建统治,中国的政治制度实现了由封建帝制到民主共和的历史转变。新式政权的建设,迫切需要从法学中去寻找理论依据,法政学术研究由传统律学转向现代法学,顺应了民初社会转型的潮流。

1913年7月1日创刊的西北大学学报《学丛》应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创办的具有学术性质的最早刊物之一。《学丛》发表的文章中,在校学生的研究论文占相当大比例,这些文章中又以法政研究文章为主。《学丛》诞生伊始,即确立了学报立足学术、重在实践,研判案例、介绍译述以及辑录思想火花的基本办刊方针,提倡“祛清谈、求实用、化党见、谋公益、改良社会,毋泥古而不通今;宏济时艰,毋见小而失大体,绵文武之遗泽,宏汉京之雅化”的学风。其发刊词指出:“夫世无论古今,以教育为要,学无论新旧,以经世为归。时至今日,守旧者,空疏无用,冒托国粹之名;新进者,竞尚浮华,卒鲜专门之学,而人才日少,学风日坏,国政日非。”进而明确学报以“阐法政之真理,树大学之先声”的办刊方向。

西北大学法政研究屡开风气之先,不仅创办学术期刊探讨法政理论和时事,而且围绕一些法政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每周末举办雄辩会,由师生论辩争锋。雄辩会由教师出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点评。无论教师学生,只要见解独到,言之有理,就将辩论观点、教师点评以及辩论综述摘其要义刊登于《学丛》。

早期西北大学法政学术研究有如下特点:

(一)担当社会公义,研究时代课题

西北大学自1912年3月以法政学堂为基础设立伊始,在“祛清谈、求实用、化党见、谋公益、改良社会”的办学宗旨的指导下,就自觉担当国家大义,积极思考国家未来前途。法政研究和教学围绕制定宪法、选举总统、国体政体、法治国家、独立、武装军事、国际时局等主题展开。选题无不针对国家前途的宏旨,无不切中当时政治需要。

自到20年代初,主义一直处于中国政治的中心地位。辛亥革命后,制定宪法与选举总统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议题。选举总统与制定宪法的先后问题成为学术界莫衷一是的话题,也是中学西学发生碰撞而产生的一个大问题,同时也是法治思想在现实政治中首遇人治思想碰撞而产生的一个大问题。国家决策的最顶层是依法运作还是奉行传统政治中“朕即国家”的运作模式,成为彼时中国颇费脑筋的两难问题。西北大学的师生依据西学法理,结合中国实际,对此发表了精到的见解,作出了西学中国化的大胆探索。

政科学生何天衢在《论制定宪法与选举总统之先后问题》一文中指出:“自国会开幕以来,我国人对制定宪法与选举总统孰先孰后之问题,聚讼盈庭,莫衷一是。主张先举总统者多基于政治上之理由,主张先定宪法者多基于法理上的理由。”他认为“举总统之说尤优,即就法理言之,亦实有相因而无相悖。”他从法理角度论证:“夫国家者无形之法人也,宪法者国家之意思表示也,代表国家之意思表示者为国家机关,机关准何?立法司法行政是也。议会不过国家机关之一部,而非国家机关之全体……”接着,他从政治角度论证:“宪法一日不实行而民国约法一日不消灭,总统当然遵循约法,此不待言而知也。”最后,他从事实上说明:“况就事实上论之,维持国家之统一者赖乎总统,抵抗外界之侵略者亦赖总统,故总统一日不举,则

国家之根本一日不能巩固,即人民之幸福一日不能增进,此愚所以主张先举总统也。”

早期西北大学的法政研究就是从这一既宏大又具体的问题中,开始了自己法政研究之路。早期西北大学法政教育以担当国家大义和思考国家未来前途为宏旨,其立意已超出了一所地方性大学,体现了一所大学救时济世和阐明学术的时代使命和学术责任。在政治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早期西北大学以立宪和法治为法政研究的核心命题,回应了国家政治的需求。

(二)致用与求是

《学丛》序中写道:“学无论新旧,以经世为归”,“祛清谈、求实用、化党见、谋公益、改良社会。”从当时西北大学师生法政研究的选题和论文看,对制定宪法和选举总统的先后、征兵问题、党争对于国家的危害、国家税与地方税、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研究,无不贴近当时社会问题的实际需要。早期西北大学法政学人的学术活动不仅将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法制建设经验介绍到中国,使孕育中的中国法律从世界范围内得到滋养,并能结合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提供了法治发展方案。同时,早期西北大学法政研究并没有忽视对法政之学的学理研究。研究者意识到中国法政制度的兴革改良,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思想、学理的启动和支持。他们在法政研究的实践中以“求是”而达“致用”,而不是弃“学”求“用”。如廖金元著文《法治国论》、朱汝霖著文《论》、宫瀑著文《是否为国家的要素》、庞组时著文《专制制度的利弊》、吕伯熊著文《法律道德宗教三者为立国之要素》、马铭彝著文《国体与政体》、王怀斌著文《论神之原理》、周道南著文《释国权》、张世凯著文《释资本》等文,皆为“求是”研究的选题。廖金元《法治国论》论述了法治国的本质问题:“是以立宪国家,法律占最高地位,国家机关的行动悉依之为根据焉,法治国之意义其即立宪国之谓欤。”值得注意的是,直至1996年前,我国法学界对法治和法制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才取得了一直认识:刀制之法治不等同于水治之法治。这个问题的解决,才有20世纪末诸多讨论法治的论作。从早期西北大学法政研究的论文看,世纪初西北大学法政学人研究法治问题时,就对其本质特征有准确把握。

从清末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法律创制以“废除治外法权”思想为主导。北洋政府、民国政府初期,修法仍然是受废除治外法权的思路的支配。在中国法学界,对于通过修法而废除治外法权,很少有人表示异议,只是个别在华外国法学家指出了其中的弊端:把能否废除治外法权,作为立法的主导,谬误甚矣。但是,西北大学法科学生张永修却通过对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在发生之原因,设定之目的,范围之广狭,效力之强弱,利害之关系等方面不同分析,说明治外法权是国际法的通行惯例,而领事裁判权则损害当废止的观点。于当时来讲,此学术观点亦可谓深刻。其学术研究反映了以“求是”而达“致用”特点。

(三)融通中西与学术创新

清末维新派和保守派都看到,日本因接受西方法律的变法而强大;中国要强大,就要学习西方,取法日本。一些外国法学家,如庞德,也认为效法日本和选择大陆法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更加强化了取法日本的意识。清政府和知识界一致认为日本的强大在于实施,而俄国的失败在于沙皇没有进行改革,要想强大就必须学习日本,建立以宪法为统系的近代法律体系。

早期西北大学法政学人追求经由融通中西达到法政学术创新。《学丛》发刊词提出,学术研究要注重“论谈”“参观”“择长”。不仅要传授已有知识,更要自己进行研究著为文章,谓之“论谈”。不限于了解一种经验一种观点,更要参照观察多种经验多种观点,谓之“参观”。不弃一鳞半爪、片言珠玉之长以为借鉴,谓之“择长”。在法政学术研究中,要根据时局确定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根据西方社会流行思想而定;要阐发中国传统固有的特质,依据实际思考问题,而不抱残守缺;要研究西学法政理论和实践,加以消化、吸收、利用,而不是全盘照搬。在学术研究范式方面,西北大学法政学术没有以西方法学话语体系作为衡量中国问题的标准。西学思想家提倡有限政府说,否定强力政府说,但早期西北大学法政学人则认为,在内忧外患的现实社会背景下,中国应建立强力之政府,“得有力之国会不如得有力之政府”;在自由思想方面,早期西北大学法政学人则认为,中国应首先强调民族独立的团体自由,而非首倡个人自由;在选举制度方面,美法之制可供参考而不可照搬,在制定法律方面,一定要考虑本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一地有一地之习惯,一国有一国之历史,不因其习惯历史,必不合乎人情风俗。试以民法论之,德法日本不先物权债权而后亲属权乎,而中国则不然。闻罔田于前清曾起民法之草案,则移亲属权于物权债权之先。一时法学大家称之中国特色,盖即因乎历史之关系者也”(今天法学界在讨论民法典结构问题,仍对此多有争论)。研究政治问题“毋摄于权势,毋长其器张,毋专谋于个人,抛弃其国家。庶几政治可收功于一时,而人民亦乐于政治之适当。非然者胶柱鼓瑟执而不化,不察其风土人情习惯,纯用唯一之手段,而无活动变通之机宜,非不合乎国度即不合乎民情,非不合乎法理即不合乎习惯,愈治愈坏,岂国家前途之福乎?”林长民指出:“夫一国之制,固有其所取法。然其发源虽同,往往因其固有之国情与其历史所沿袭,而变其质。学问之事,尤当明其统系之源,察其迁嬗之迹,本乎共通之则,蔚为一国国言,而后有惠学子而致之用,是为学问独立。”百年前西北大学法政研究学术独立的理念对于今天的法学研究仍有值得深思和借鉴的意义。

三、早期西北大学法政学术研究的影响和地位

早期西北大学法政研究和教育,推动法律制度兴革,宣传法治主义,培养国民法治素质,功不可没,对其后民国法政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北大学政科毕业生后又被聘为西北大学教师的陈钟秀,1917年担任《政法学会杂志》主编,他在发刊词中指出:政治关系国家存亡,法律关系人类荣枯。“吾侪政法同人,今后所亟宜从事讨究者无他,学术问题而已矣。”此学术问题具体为“对于政治,研究原理、原则,确定今后共和立宪之轨道;对于法律,参酌法理、事实,决定今后取法采制之标准。”刊物在他主持下大力推动法政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时任法学教师的郗朝俊,其后成为民国时期刑法学界最有影响的法学家之一,与其同时代的法学家如王宠惠、居正、王觐、陈瑾昆、张知本、赵琛、蔡枢衡、瞿同祖等为中国近现代刑法学的奠基作出了重大贡献。郗朝俊的《刑律原理》与王觐的《中华刑律论》《中华刑律论总则》(三卷)、《刑法分则》陈瑾昆的《刑法总则》《刑法总则讲义》,蔡枢衡的《刑法学》等著作成为近现代中国刑法学的开山之作,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是这一时期刑法学的重大成就之一。在刑法中强调对人权保护、主张罪刑法定反对法律类推、主张法人作为犯罪主体等先进的法治思想,应当说与早期西北大学融会中西、学术独立的法政学术品质的影响密不可分。

政治学术论文篇10

据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7年陕西理工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已经公布,详情如下: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复试科目 01 文学院 45 501 中国语言文学 

(省级优势学科) 45 050101 文艺学 5 _01文艺社会学

_02文学阐释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中国古代文学 

④810文学理论 西方文论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5 _01 汉语言文字应用

_02 对外汉语教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2现代汉语 

④811古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5 _01现代汉语

_02古代汉语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2现代汉语 

④811古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5 _01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

_02地域文献与文化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中国古代文学 

④811古代汉语 文献学基础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10 _0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_02唐宋文学

_03元明清文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中国古代文学 

④810文学理论 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评析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10 _01现代文学

_02当代文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1中国现当代文学 

④810文学理论 现当代文学评论写作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5 _01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_02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3外国文学 

④810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 02 生工学院 35 0710 生物学 35 071001 植物学

(省级优势学科) 7 _01植物资源学

_02植物生物技术

_03植物天然产物研究 

_04植物生态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0细胞生物学 

或821生物化学 植物学 071002 动物学 5

_01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_02动物资源研究与管理 

_03动物生理生态学 

_04动物分子生态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0细胞生物学 

或821生物化学 普通动物学 071005 微生物学 8 _01微生物资源保育与应用开发

_02微生物代谢产活性物质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0细胞生物学 

或821生物化学 微生物学 071009 细胞生物学 5 _01维生素D类药物的研发

_02植物细胞逆境适应

_03细胞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0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0 _01食品生物化学

_02功能基因组学

_03应用生物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普通生物学 

④821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03 机械工程学院 20 0802 机械工程 20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5 _01机械装备的设计与制造研究

_02数字化制造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机械设计 

或83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原理

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中选一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5 _01机电控制及其自动化

_02机械设备检测与诊断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机械设计 

或83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原理

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中选一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省级重点学科)

5 _01机械强度分析及现代设计方法

_02新型机械传动的设计与研究

_03逆向工程与造型设计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机械设计 

或83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原理

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中选一 080204 车辆工程 4 _01汽车节能与能量转换技术

_02制冷系统优化设计、节能控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机械设计 

或83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原理

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中选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省级优势学科) 10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10 _01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_02材料成型工艺过程及控制

_0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_04金属材料强韧化 

_05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40材料科学基础 

或841大学物理 

或842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