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原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1 17:16:10

政治哲学原理

政治哲学原理范文篇1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影响;运用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发扬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纷纷在实践中检验该原理的正确性。对于政治理念而言,我国都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发展方向,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同时这一立场也为“中国梦”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下笔者就此展开探究性的分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中国梦”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曾提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由此体现出社会具有较强的物质性,是时代的产物,人们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并加以改造。我党在改革发展进程中,通过对其进行合理创造,能够逐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梦”在实施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仅靠主观意识。人民在历史创造进程中,实践改革是推进其发展的重要元素。“中国梦”中,阐述了中国梦的实现方式,即:“中国梦”产生于人民的努力,能够为人民造福。经济八论属于“中国梦”的实践方式,涉及到唯物辩证法的理念,体现出来联系与发展的关系。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能够使各个环节相互渗透与相互影响。联系带有客观性质,要求人们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客观事物。提出了农村改革的实践对策,即:在建立基本经营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土地责任者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因此,事物的发展如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属于一个过程。在制定经济战略的过程中,主要反映于科学发展中,在解读发展观时,强调发展对中国的重要性。由于事物的联系发展与量变质变密切相关,因此,量变与质变具有辩证关系,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条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在提倡提高经济速度的过程中,还重视经济效益,将生产总值与可持续发展进行结合。这些举措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这些原理中的质变与量变关系。在辩证法的方法论中,最重要的是矛盾分析法,属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分支,具有重要意义。提出的“经济八论”充分体现了矛盾观点的运用,事物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矛盾在社会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中国梦”就在这种环境中产生。虽然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党在运用原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为了保障改革效果,我国的“中国梦”理念需要结合实际国情,并且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从而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

2“中国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运用

从党召开十八大代表大会以来,提出“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他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中提到,当前的重要任务是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梦属于全国人民的梦,实现方式取决于人民、享福者也是人民。在讲述我国经济战略的过程中,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原理”提出了促进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对策,即:经济八论。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改革开放的方式解决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当我国政策与社会多个领域紧密联系时,才能充分发挥政府优势;创新能够推动结构产业的进步,创新发展属于经济框架中的重要分支;我国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需要结构转型;为了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的策略;为了不断使我国经济呈正增长趋势,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需要科学处理;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国家必须重视生态环境质量。在提出经济八论时,将核心设置于科学发展环节,并且提出该环节是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问题的总方法论。由于其他领导人的经济理念与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联系性,都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结合当前的国情。“中国梦”理念在实践环节里。主要运用了矛盾分析法,强调矛盾能够决定事物发展方向。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包含事物和否定之间的关系,属于事物的矛盾运动结果。事物在发展的阶段中,通过不断否定,才能实现向新事物的方向发展,因此该观点的核心内容是“扬弃”,要求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创新原则。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中国梦”理念进行论述,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使人们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梦”的影响,从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正确的指导意义。

作者:马群晋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政治哲学原理范文篇2

【关键词】大众哲学;修辞手法;大众化传播

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并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法论证其内涵的哲学道理,让其最终为大众所接受、理解并运用。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品的典范,人们可以从其创作中领悟一些关于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发。

一、艾思奇和《大众哲学》的简介

(一)艾思奇哲学出版著作及其影响力

艾思奇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哲学家。他的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了解艾思奇及其诸多哲学作品,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艾思奇的诸多作品中,《大众哲学》是最代表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一部。他在1936年以《大众哲学》为名(曾名为《哲学讲话》)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读物前后经历了五十余次改版,到1949年时其销售量竟已达到数十万册。《大众哲学》是我国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域中的开拓性作品,此书的广泛发行与普及为当时诸多爱国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影响了一代人,也是艾思奇的成名之作。

(二)《大众哲学》的创作、出版发行及影响力

1932年,艾思奇开始用“思奇”为笔名发表文章。1934年11月,艾思奇在《读书生活》上发表了第一篇专门为大众写的《哲学并不神秘》,此后他在每期的《读书生活》上都发表一篇通俗易懂的哲学文章,至1935年10月,共发表了24篇。1936年1月,艾思奇将这24篇哲学文章汇编成册出版,取名为《哲学讲话》,并很快就加印至第3版。由于该书发行量巨大,受众众多且“持反动立场”,因此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而被查禁。艾思奇对书中内容作了一些修改后,将其易名为《大众哲学》,于1936年6月出版了第4版。这本书虽然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的造谣、污蔑和查禁,但它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大众哲学》出版之后,数月之内就再版4次,两年时间内就发行至第10版,并于1948年12月印至第32版。“据图书馆学专家雍桂良同志统计,32版只是读书出版社的版数,事实上,全国解放前后共出过50多版。还不算各地用油印、石印、铅印等各种方法翻印的。”①《大众哲学》在当时社会识字率不足10%的情况下,出版次数仍能够达到如此之高,这不仅是出版史上的奇迹,更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奇迹。《大众哲学》不仅在芸芸众生中传播广泛,还给那个时代的众多名人们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在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时,就十分重视艾思奇的哲学著作。1936年10月,他致信:“要买一批通俗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哲学书”,特别要求“要经过选择真正是通俗而有价值的”,其中专门提到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可见对《大众哲学》一书的重视程度。②1941年1月30日,给他在苏联的两个儿子写信鼓励他们多阅读,并给他们送去一批书籍,其中就有一本《大众哲学》。此外,李公朴、闻一多等人对《大众哲学》一书也有极高的评价。

二、从修辞手法分析《大众哲学》的大众传播

《大众哲学》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域中的开山之作,它的出版和发行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在识字率不高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哲学》仍然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艾思奇将哲学写得通俗化、趣味化,而这个过程中又以多次运用修辞手法为其主要特色。人们研究《大众哲学》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当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那么,艾思奇是怎样用其特有的修辞风格来写作《大众哲学》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呢?

(一)通过采取“比喻”的手法,使哲学原理更加通俗易懂

比喻又称打比方,指的是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在写作中使用“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把深奥的道理通过浅显易见的事物描述出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艾思奇在《大众哲学》的写作过程中最常运用的修辞手法便是比喻,即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化繁为简”地摆放在人民面前。如在《大众哲学》第七章《用照相作比喻》中,艾思奇为了说明“精神和意识是第二位的、派生的东西,物质才是第一位的东西”的反映论,就使用了“照相机”作比喻。他把照相机比作人的五官和头脑,把相机所要拍照的景物比作物质,然后把所拍摄出来的相纸比作意识;通过“摄像必须有两个物质条件做基础,第一要有照相机,第二要有能摄的外界事物”③来说明“人的认识也要有两方面的基础,第一是健全的五官和头脑,第二是直接或间接能接触到的事物”④;然后通过“照相机所摄的影像,是外界事物的影像。外界没有的东西,绝不会在底片上出现”⑤说明了“人的认识,也是外界的反映,外界有什么存在着,我们也就认识什么”⑥,从而生动形象地论证说明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及“物质决定意识”的反映论。照相机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颇为新颖和流行的物质,很多市民和青年都曾在照相馆参加过照相活动,对其熟悉度较高。艾思奇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复杂的反映论通过照相机的摄影原理给表达出来,把哲学原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使得所述哲理浅显易懂,令人过目不忘,极大地提升了所要表达内容给人的可接受性。

(二)通过采取“对比”手法,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优越性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及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在写作过程中,对比的运用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并且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的对立,给人极其鲜明和强烈的感受。艾思奇在《大众哲学》的写作过程中经常使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面对同一件事时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人迥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结果,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优越性,高下立判。如在第十章《由胡桃说起》中,艾思奇为了说明正确的认识对于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把抗日战争期间采取不同想法的人及其不同的实践结果做了对比:先是亡国论者,因为其消极悲观,认为日寇不可战胜,因此在行动中灰头丧气,以至于纷纷投向敌人,作了遗臭万年的汉奸;再如速胜论者,轻率急躁,集中兵力与敌人打阵地战,结果伤亡惨重,使得民族力量遭受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最后是以同志为代表的诸多同志和指战员,因为他们认识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规律,因此在抗战中就能作妥当布置,通过组织群众路线、发动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等手段,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夺得了保家卫国的胜利,较大地保存了民族的有生力量。⑦艾思奇通过这个对比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启发读者在实践过程中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凸显出以同志为代表的广大我军指战员面对同一事物所采取的思想观点的优越性,而这种思想观点背后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做支撑的,从而使读者能够自行判断出当时社会背景下诸多思想理论的优劣之分,推动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通过采取“设问”的手法,激发读者对所述观点的思考

设问,是指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设问”在文中的正确运用能够起到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的效果,同时能够将作者的情感强烈地表达出来。《大众哲学》中的“设问”手法出现次数也较为频繁,艾思奇经常站在读者的阅读角度提出问题,然后在解答过程中将哲学原理阐述出来,给人以深思。在第十三章《无风不起浪》中,艾思奇就使用“设问”的手法来达到激发读者思考、阐述哲学原理的目的。如为了论述“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原因和条件的”,艾思奇就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民强烈不满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例发起了设问:“反动势力为什么对人民那样残暴野蛮?”然后在下文中给予了回答:“如果你不知道反动势力要依靠剥削和压迫人民而生存,你就很难明白它一定要这样野蛮残暴的道理,更不懂得在这野蛮残暴的外表背后,还包含着它的弱点,就是说反动势力在实际上是很孤立的,是与广大人民对立的,它不能不用野蛮残暴的行为来补救它的孤立地位……”⑧在这一“设问”的运用中,艾思奇先是就“国民党反动势力剥削压迫人民”这一事实做出了现象上的提问,然后在下文给出了他们如此行为原因上的回答。通过这一问一答的模式,艾思奇生动地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原因和条件的”这一哲学原理体现了出来,大大地增强了读者阅读时的代入感。同时,这一修辞的运用起到了强大的政治宣传效果:国民党反动势力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压迫危害甚大,可当时仍有一部分受害者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忍受着,没有思考他们深受苦难的原因,甚至把未来的美好生活寄希望于反动势力的自我改善。艾思奇的这一设问可以充分激发起这部分人的思考,促进他们认识到反动势力的压迫是其本性使然,要想改变状况必须将其推翻。

(四)通过采取“排比”的手法,大大增强所要表达的情感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写作过程中使用排比可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大大地增强文章节奏感、明晰条理性,从而更充分地表达强烈感情,同时也可以起到加强中心思想的表达效果。排比的运用在《大众哲学》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存在,艾思奇在文中通过这一修辞手法有力地增强了其写作气势,同时加强了其表达思想的可信服性。如在第十七章《没有了》中,艾思奇为了表达出“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问题时要注意事物的曲折性”这一哲理,就通过“排比”这一修辞手法组织了大量例子予以例证:“不破壳变鸡,不可能生更多的蛋;不经过休息,不能恢复精力,继续工作;走路时一脚不停,不能让另一脚前进;不缩回拳头来积蓄力量,不能再伸出拳击打人;不主动放弃一些城市地区,不能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不经过阶级私有制度的阶段,不能促进社会的生产力以达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⑨艾思奇在论证所要表达的哲学原理时使用了由大量实例组成的排比句,既大大增强了描绘语言的渲染力,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又把这一哲学原理在组成排比句的诸多例子中生动地体现了出来,极大地增强了所述哲学原理的可信服性,恰当地完成了写作中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

三、《大众哲学》的修辞手法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启示

(一)积极做好受众调查工作,在宣传时做到有的放矢

确定好作品的受众类型是《大众哲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艾思奇在《大众哲学》的第四版代序中曾写过这么一段话:“那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里,在乡村里,给那些失学者们解一解智识的饥荒,却不敢妄想一定要到尊贵的大学生们的手里,因为它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只是一块干烧的大饼。”⑩这段话体现了艾思奇一开始就明确本书面向的受众将会是社会上缺乏哲学知识的平民大众,而非一些学院派的名流学者。也正因艾思奇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写作过程中非常照顾读者的感受,通过采取大量修辞手法把论述语言通俗化,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与可接受性,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一嵌入读者的脑海中,起到了非同凡响地教育和宣传效果。“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⑪的《反对党八股》中,这段关于宣传思想和方法的论述对于当今宣传马克思主义仍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当前,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首先一定要深入群众,做好调查工作,了解不同群体的日常喜好,知识水平以及他们所持的立场观点等,切切实实地了解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心理状态,从而在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宣传工作时体现出更强的针对性,强化宣传效果。其次,在做具体的宣传工作时,一定要明确宣传作品的受众是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要针对不同的群体使用不同的宣传手段和方法,给出符合其接受程度和情绪偏向的宣传作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坚决避免千篇一律。

(二)注重做好形式创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宣传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是《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路上的一个伟大的形式创新。艾思奇在《大众哲学》(时称《哲学讲话》)中曾写道:“为什么《哲学讲话》的写作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种通俗的体裁还没有人尝试过,甚至是没有人屑于这样尝试的。”⑫李公朴为此书作序时也写道:“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还是仅有的贡献。”⑬可见,《大众哲学》的写作形式在当时还是开创性的。当时大多数理论家对于哲学通俗化是存在轻视态度的,他们在哲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上也常常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艾思奇不畏世俗的看法与批评,大胆地进行写作形式上的创新。他开创性地使用修辞手法创作哲学作品,把复杂的哲理通俗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最终赢得了创作上的巨大成功。在谈到艺术作品时曾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⑭良好的形式对内容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大众哲学》就是一部通过形式推动事物发展的代表作。作品中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提升其艺术性的做法对当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很大的启发。人们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也可以大胆地学习艾思奇的创新精神,进行一些语言形式上的创新,如在宣传语言中融入一些流行网络用语或利用修辞等手法将其变得更具文学性等。此外,还可以积极推动一些传播手段上的创新,如利用动漫、歌曲等人民喜欢乐见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到形式和内容的良好结合。在当今社会,科技更新日新月异,新的传播手段也层出不穷。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形式和方法的创新,构建出一个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强大阵地。

(三)密切关注人民生活,宣传内容紧紧贴近群众民生

所述内容贴近民生是《大众哲学》得以成功地关键所在。艾思奇曾表示:“文体的软化,是通俗文的一个条件。然而单单软化了文体,不一定就是通俗文。白话译的圣经,文体是软化了,然而大众并不爱读。把黑格尔的伦理学拿来添头添脚地解释一套,不见得就成为通俗文。通俗文必须要有大众来接受,这是前提。根据这一前提,作者就不能单从问题上着想,而须以内容接近大众为其基础。”⑮这说明在艾思奇的大众化思想中,推动理论传播不能只依靠形式的创新,更要注重将宣传内容切切实实地与群众相贴近。艾思奇的这一思想在《大众哲学》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艾思奇在写作《大众哲学》的过程中,多次将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作为例证穿插在修辞的运用中,把举例和修辞相糅合以达到阐述哲学原理的目的,如通过排比将大量例子排列出来以反复佐证其哲学观点、通过比喻将哲学原理化抽象为具体使之浅显易懂……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所列举的例子都是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极大地降低了读者们的阅读门槛,提升了书目内容的趣味性,增强了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也正是通过这些例子的佐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中所要表达的哲学原理,加深了他们的阅读印象,做到了寓教于乐。艾思奇多次借用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事物来宣传其思想的做法也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在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宣传工作时,所呈现的内容要尽量贴近人民群众,争取与其生活密切相关,决不可试图通过一种人民群众不熟悉的事物来解释或宣传另一种人民群众不熟悉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密切地观察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积极跟进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人民群众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性。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切实地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中,注重群众的实际需要,让群众充分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站在广大人民一边的,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赖感,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四、结语

政治哲学原理范文篇3

[关键词]哲学;生物信息学;融入生物信息学

作为新兴学科,其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哲学作为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规律的学科,对高等教育和生命科学领域复杂问题的解决,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1-3]。哲学是人类思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其原理可以渗透到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各个章节和领域。就当前国内而言,哲学与其他一级学科的融合发展尚未引起足够重视[3],生物信息学教材中也未出现哲学术语。笔者结合三年教学实践,认为生物信息学课程虽为理科教育,但教学改革过程中穿插引入哲学思维至关重要,自觉渗透哲学原理,将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和优化学生思维。笔者提出,教师要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在总结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不足的基础上,下面从三方面对哲学原理融入课堂教学展开论述。

一、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现状和难题

生物信息学是生物学和信息学的交叉科学,包含了对各种组学数据(转录组、蛋白质组、非编码RNA组、表观遗传组、代谢组、宏基因组等)的获取、处理、存储、分发、分析等以及生物系统层面的解读,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和医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4]。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生物数据库及其信息检索、序列比对与分子进化、核酸序列分析、蛋白质性质和结构分析、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等;实践教学引入了常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应用、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的比对分析、DNA序列的信息学和功能分析、蛋白质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常用生物软件的应用、综合实验等。学好本课程,准确找出与疾病有关的生物标志物,就是在实现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国内外顶尖的自然科学研究,一定是定量科学(干实验)与实验科学(湿实验)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一种研究模式。伴随着高通量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物信息学课程在国内多所高校纷纷开设,成为生物学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技能。借鉴各兄弟院校的课堂教学经验[5-8],发现国内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目前面临的难题主要有三方面:(1)大多偏重于结论性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理论产生的哲学内涵和思维。(2)课程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专业基础差,远不能适应生物信息学教学的需要[9]。(3)课程大都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教材内容不够全面,实验教学案例不足[10]。深入学习贯彻育人育才思想是新时代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课程理论创新角度看,通过哲学原理从不同角度融入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可以夯实高校育人育才思想根基和满足学科发展需要[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注重哲学教育对师生本身的完善。高校教师只有思想上清醒和认同“四有”好教师标准,才能培养出未来更优秀的社会发展中坚力量。部分新任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思想抛锚、能力不足,距离“四有”好教师尚有差距,接受生物信息学的新理论新观点不够及时,对课堂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未能完全掌握。新时代新作为,生物信息学教师要时刻牢记人民教师的职责定位,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增强核心意识,提高政治站位;要在学思践悟中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当好宣传员、示范员、战斗员,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角度来认识和把握教学中蕴含的矛盾和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树立“三观”的关键时期,具有好学、好思、好问的特质。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可塑性的一面,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之中;要注重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确引领和培育,引导他们及早树立理想信念,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要时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在观察、思考、实践和领悟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发设置一系列辩证统一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质疑、猜疑、解疑,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创造力的人。实践证明,生物信息学课堂上的教学出彩大多因为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思考、求真求实的学生,即使一些出错学生的旁逸斜出也会给教学注入活力。(二)唯物辩证唯物辩证,注重理性思维在课堂上的潜移默化传授。在课堂教学中,课本内容多呈现一般性的解读、普遍性的结论和规律性的认识。若要加深理论的深刻性和科学性认识,就要求教师注重善用唯物辩证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梳理和画出思维导图,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竖成串、横成链的体系化网络。生命大分子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解读系统生物学问题,必须坚持普遍联系地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多个视角来思考的习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集成决策能力。综合运用分析论证理论(比如还原分析、比较分析、挖掘背景、寻找替代等)以及数据挖掘方法(分类、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异常检测等),说明和预测有哪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有哪些是可以计算的,有哪些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例如,生物信息学可以更好揭示生物“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概念。DNA的表观修饰有近20种,RNA的表观修饰更多,用生物信息学对这些表观修饰进行分析可以扩充“中心法则”的概念,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表现型不单单由基因型决定,还和所处环境有关。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的核心,比如给学生讲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了解疾病健康和基因遗传的关系,但一旦每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能够实现,则必然会出现基因歧视和种族灭绝的危险[12]。课堂教学运行是一个师生互动生成的动态过程,教师需要做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处理,需要联系理论动态和前沿热点讲述某理论的应用价值以引人入胜,需要简明扼要地定义理论特点和推理过程,需要课后全面总结“预料之内”和“意料之外”的细节处理。教师要分清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逻辑顺序上的矛盾、教学内容和受众对象非对等性的矛盾、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差异性的矛盾、教学内容和时间应用上的矛盾等。课程内容设计要坚持矛盾分析法中的“重点论”思维,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学生学习课程客观上存在各章节时间分配的对立,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理论掌握和应用上;另一方面,课程各章节之间客观上存在内容相关的统一,也要求学生了解其他关联章节。在千头万绪的各类数据库中,学生要善于抓住编程中推理分析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玩出高雅,悟出智慧,学出成绩,活出价值。(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育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和丰富理论。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强,背后隐藏了许多识别模式和顺序,要求学生首先掌握生命科学和数理统计知识,并拥有数据库、数据可视化和各类编程语言如Python等基础知识。产业界的大数据人才,还要求掌握额外的关键技能,如文本挖掘、本体论、数据集成、机器学习和信息架构等,包括一系列的统计能力、计算能力和核心的编程能力,如C++或Java的编码,或PERL或Python的脚本编写,能够控制操作系统如Linux,并具备促使数据可视化和建立简约优美有效的用户界面的能力。实现以上目标,不仅要联系本地区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开展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引入实践不断健全课堂教学环节。完整的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环节包含传统讲授、师生讨论、上机实验和写作训练。通过介绍我国大数据领域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崇尚科技创新、精益求精和用户至上的工匠精神。通过介绍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癌症早期诊断等,培养学生爱国忧国情怀。在授课中,教师要抓住知识体系的两条主线:序列—结构—功能—进化;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多组学贯穿。教师要善于用接入外部互联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演示生物信息学理论、数据库搜索及软件应用等,便于师生课堂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考能力,将传统的“传递”与“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发现”和“建构”。通过与学生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交流沟通和答疑解惑,让学生产生共鸣。教学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后,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和生信技能的实际运用。要课后指导学生自己制订实践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络开放课程优质资源。例如,课堂上在介绍生物信息学的序列比对用法后,要求学生独立从公共数据库下载数据,挖掘有用信息完成上机操作。另外,要充分利用教师申报的各类科研项目,积极组建学生团队开展生物信息学相关毕业设计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最后,要通过写作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人生感悟,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明晰透彻地报告所得结果。学完课程后,学生们将有能力进行数据库搜索、序列比对、蛋白质结构预测等,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融入生物信息学教学实践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涵丰富,蕴藏着无穷魅力,值得我们去实践创新。它不仅包含了本文所探讨的一些观点,还包括许多经典的思想方法。比如,从有限到无限去领略基因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去体验蛋白质网络和代谢网络变化,从静态到动态去感悟多序列分析算法规律,等等,这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摸索。目前很多课堂面临学生思维活动活跃度低、师生缺少互动和“低头族”等难题,而育人育才重在育心育脑,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传授科学知识显得愈加迫切。通过哲学原理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使师生共有哲学思想,就容易达到同频共振和培养默契。一方面,促进教学组完善课程设计,注重挖掘生物信息学课程中的哲学素材,并使用部分哲学观点加以说明和解释;另一方面,学生一旦开始注重运用哲学经典理论指导学习,将方便构建起相应的知识网络,整体把握课程知识脉络的前提和界限,“自觉”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和指导性。学生只有把哲学原理转换成实践操作技能,才能将哲学血肉化,避免花费大量时间刷题和死记硬背概念性、理解性知识,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政治哲学原理范文篇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主要是用微观的角度去叙述生活中的各种经验,如对未来社会上的人际交往、政治时政和职业观念等[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需要有一些特定的标准和要求。从起点的角度上看,学生需要拥有认识哲学相关概述的感性心理,这里面的感性心理不仅包含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观角度,还涵盖了学生所学的各种知识,还有在进行人际的交流时产生的社会实质性观察。另外,还需要不断地对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联系上面进行关注和教育,使学生可以正确地处理和对待人与社会、自然的相互联系[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教学的路径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中,处处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思想,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体现。在日常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创造性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教学。例如,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股市、理财投资等方面的问题,这类经济问题较为复杂,但却是以后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3]。教师可以以此创造一种投资生活环境,在投资、回笼资金等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经济学思想深入剖析股市、理财投资等方面的本质,引导学生寻找投资与理财之间的平衡关系,正确处理投资过程中矛盾关系,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经济规律及货币价值等方面的本质论证,让学生感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魅力,培养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二)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立足于现实来开展理论研究的教学过程。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具有许多特色的文化,齐鲁文化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齐鲁文化中,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就可以作为生活中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案例,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泉城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来科学进行诠释。作为山东省的一分子,如何正确看待目前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用哲理的思想来改善周围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重要的课堂内容或课题,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讨论,让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正确哲学观和价值观[4]。(三)进行生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经过曲折的革命斗争和探索发展起来的,如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及新一代领导人的哲学思想,都是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从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体系。由此可知,实践是最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哲学过程中,必须要和社会进行一定的接触,必须深入生活实践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哲学的魅力,如针对先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等问题,可以让学生亲自到各个市场如钢材市场、金融交易市场等进行充分调研,然后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深入对调查过程、调查结果进行剖析,以此提升自己的哲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调查、手机检索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及大数据技术合理剖析生活中常见的矛盾和现象,提升自己的哲学理论水平。

三、结语

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之中,就是要运用生活化的思想和理念,去理解和认识哲学思想和哲学原理。哲学教师要科学地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把抽象难懂的哲学原理和思想,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物,将其简单化,这样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连生.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浅议[J].亚太教育,2016(36):123-124.

[2]张怡菲.生活化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应用[J].山西青年,2016(3):168-169.

[3]邵小文.关于新媒体语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6(13):55-57.

政治哲学原理范文篇5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准确定位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应从理论灌输、方法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定位,做到三位一体,以提高本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是从基本概念、原理着手,强化本课程的理论灌输。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首先必须弄清其基本概念和原理,讲清楚基本概念原理是本课程教学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突出概念原理的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是由一系列基本的概念原理构成的,只有学好基本概念原理,才能运用它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这可称为“以理论事”,突出的是“理”而不是“事”,强调的是“事”为“理”服务。而在以往的哲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主张不从理论着手,大讲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然后引出理论,即“以事论理”,突出的是“事”而不是“理”。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分布,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强化了“理”为“事”服务,而不是“事”为“理”服务,显然不符合哲学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

二是从方法论原则着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指导原则。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然涉及到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的、理论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在认识活动中决定思维指向和思维侧重点,是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认识正确性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具有同一性,哲学思维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特点,运用到科学的思维中和实际工作中,形成科学的方法论系统,并能不断开拓思维空间。大学生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品质逐步形成。在哲学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方法论、思维方式的培养,既是哲学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又符合大学生思维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的一条红线,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哲学原理变成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着手,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哲学本身就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人生观、价值观又是世界观在人生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的演绎和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学会做人,明确人生的意义,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进步方向一致。应当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系列原理的教学体现出来,如果脱离一系列原理的教学,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就完全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本身应有的哲学原理教学的功能。

以上哲学课程教学三个方面功能的定位,应紧密联系,互相贯通,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偏废。而基本概念、原理的灌输又是最基本的定位,它的教学效果的大小,决定和影响着方法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程度。

二、从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上把握哲学内容的体系从而确定哲学内容的知识板块

现代认知学习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在哲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上,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联系上,把握哲学内容的体系,确定哲学内容的知识板块,形成哲学课程的认知结构。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的统一体。整体由部分组成,从整体宏观的视野出发,对部分进行单独的、分别的研究,能深刻地把握整体。割断联系,抛开整体,就看不清各个组成部分,离开部分,就不能从宏观把握整体的面貌。辩证法强调从整体以及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联系上分析问题,反对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的片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观点。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体系确定其知识板块,必须了解其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的科学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是互相联系的板块结构,是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因此,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解为四大板块,即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这样划分的理由有三点:1、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使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理解。2、既从哲学内容的体系出发,涵盖了全部哲学基本原理,又突出了各个部分内容的侧重点。即马克思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该板块重点是突出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该板块重点是突出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该板块重点是突出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该板块重点是突出唯物史观。这种划分考虑到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使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正如列宁所说的“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绝不可能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列宁选集》,3版,第2卷,221-223页。)3、便于教学的有序进展。一般来说,哲学教学顺序按上述板块顺序推进,不可颠倒。当然,我们看到,近年来出版的有的哲学教材,将以上四个板块作了变动,如将“实践”的知识分割在“唯物主义”和“认识论”两个板块中,使这一知识点显得分散,不利于教学。

三、从知识体系大厦的构架和支撑上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重点

重点是相对一般而言的,在一个知识体系中,重点的知识就是指处于基础性的、核心的、支撑大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则。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而言,其重点应该有6个。1、物质观及其与意识的关系。2、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3、认识的辩证规律及其真理观。4、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确定上述6个重点的理由。1、物质观及其与意识的关系,这是哲学课首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不懂得物质的原理,可以说就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唯物主义,离开物质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就失去了根基。所以,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原理,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2、把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作为重点的理由是,要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就必须辩证地看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最能体现辩证法内容的就是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这两个规律又是对立统一规律从不同侧面的展开。掌握这三大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掌握了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如果说不懂得三大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不懂得辩证法。3、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它把认识本身作为思考的内容和研究的对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就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此,就提出了认识的辩证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所以,要掌握认识论,就必须掌握认识的规律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否则就不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4、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中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板块,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一个根本标志,其内容非常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作为重点,是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而其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形态。由生产力一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一上层建筑,层层决定作用和层层反作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所以社会基本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把它们作为重点,理所当然。如果不懂社会基本矛盾,可以说就不懂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是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体即人的观点出发,来做更深人的阐发。因为社会规律是通过人来实现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的构成中,劳动者是主导性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原理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体问题上的展开和深化,所以,这一原理应该作为重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属于社会文化结构领域,对文化进行专门的研究是必要的,所以也应作为重点。

四、突破难点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就某一学科来说,其概念原理都有特定的载体,如数学概念、原理的载体有点、线、面、正负数等,物理学的概念、原理的载体有力、速度、热、光、电等。这些学科一般能通过实物、模型、演示、运算等方式和手段来认知,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而哲学学科理论是这些具体科学理论的概括,没有直观、具体的载体,它是对这些具体学科理论的再概括、总结、提炼,因而就更抽象。由此,人们误认为哲学是玄虚缥缈、高深莫测的学问,给哲学教学也带来了难度。如何攻克哲学教学的难点,是提高哲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一是注重原理的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哲学原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指一个哲学原理是由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在讲授原理时,对每个要素都要进行分析讲解,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构架,要避免零碎地、片面地讲解原理。注重原理的准确性,是指对原理内容的概括、提炼、表述方面保持准确,避免曲解、误解。一般来说,哲学教师讲授哲学原理时,需要对原理重新概括提炼,以文字形式写成讲稿,讲稿要求准确,口头表述时,同样要求准确。

二是讲求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哲学理论是一系列抽象概念和严密逻辑构成的范畴体系,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不同,仅仅记住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不等于真正懂得和掌握哲学理论的真谛,因此,必须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哲学理论分析社会热点实际,使哲学教学由空洞、抽象、枯燥转变为丰富、具体、生动。但同时,也应避免片面渲染、夸大实际事例,就事论事。

政治哲学原理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方法

由于哲学研究的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它与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不同,决定了它是一门抽象的理论性学科,学习哲学既要具备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又要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够学好。正因为如此,一些学生感到哲学难学,其原因或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贫乏,不扎实,或是抽象思维能力不高。这给哲学教师提出了教学上的具体问题,即如何教好哲学,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创新改进,如何提高哲学课的教学质量。本文就此作一探索。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准确定位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应从理论灌输、方法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定位,做到三位一体,以提高本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是从基本概念、原理着手,强化本课程的理论灌输。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首先必须弄清其基本概念和原理,讲清楚基本概念原理是本课程教学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突出概念原理的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是由一系列基本的概念原理构成的,只有学好基本概念原理,才能运用它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这可称为“以理论事”,突出的是“理”而不是“事”,强调的是“事”为“理”服务。而在以往的哲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主张不从理论着手,大讲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然后引出理论,即“以事论理”,突出的是“事”而不是“理”。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分布,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强化了“理”为“事”服务,而不是“事”为“理”服务,显然不符合哲学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

二是从方法论原则着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指导原则。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然涉及到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的、理论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在认识活动中决定思维指向和思维侧重点,是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认识正确性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具有同一性,哲学思维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特点,运用到科学的思维中和实际工作中,形成科学的方法论系统,并能不断开拓思维空间。大学生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品质逐步形成。在哲学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方法论、思维方式的培养,既是哲学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又符合大学生思维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的一条红线,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哲学原理变成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着手,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哲学本身就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人生观、价值观又是世界观在人生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的演绎和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学会做人,明确人生的意义,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进步方向一致。应当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系列原理的教学体现出来,如果脱离一系列原理的教学,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就完全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本身应有的哲学原理教学的功能。

以上哲学课程教学三个方面功能的定位,应紧密联系,互相贯通,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偏废。而基本概念、原理的灌输又是最基本的定位,它的教学效果的大小,决定和影响着方法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程度。

二、从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上把握哲学内容的体系从而确定哲学内容的知识板块

现代认知学习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在哲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上,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联系上,把握哲学内容的体系,确定哲学内容的知识板块,形成哲学课程的认知结构。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的统一体。整体由部分组成,从整体宏观的视野出发,对部分进行单独的、分别的研究,能深刻地把握整体。割断联系,抛开整体,就看不清各个组成部分,离开部分,就不能从宏观把握整体的面貌。辩证法强调从整体以及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联系上分析问题,反对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的片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观点。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体系确定其知识板块,必须了解其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的科学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是互相联系的板块结构,是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因此,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解为四大板块,即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这样划分的理由有三点:1、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使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理解。2、既从哲学内容的体系出发,涵盖了全部哲学基本原理,又突出了各个部分内容的侧重点。即马克思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该板块重点是突出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该板块重点是突出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该板块重点是突出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该板块重点是突出唯物史观。这种划分考虑到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使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正如列宁所说的“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绝不可能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列宁选集》,3版,第2卷,221-223页。)3、便于教学的有序进展。一般来说,哲学教学顺序按上述板块顺序推进,不可颠倒。当然,我们看到,近年来出版的有的哲学教材,将以上四个板块作了变动,如将“实践”的知识分割在“唯物主义”和“认识论”两个板块中,使这一知识点显得分散,不利于教学。公务员之家

三、从知识体系大厦的构架和支撑上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重点

重点是相对一般而言的,在一个知识体系中,重点的知识就是指处于基础性的、核心的、支撑大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则。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而言,其重点应该有6个。1、物质观及其与意识的关系。2、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3、认识的辩证规律及其真理观。4、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确定上述6个重点的理由。1、物质观及其与意识的关系,这是哲学课首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不懂得物质的原理,可以说就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唯物主义,离开物质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就失去了根基。所以,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原理,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2、把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作为重点的理由是,要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就必须辩证地看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最能体现辩证法内容的就是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这两个规律又是对立统一规律从不同侧面的展开。掌握这三大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掌握了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如果说不懂得三大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不懂得辩证法。3、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它把认识本身作为思考的内容和研究的对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就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此,就提出了认识的辩证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所以,要掌握认识论,就必须掌握认识的规律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否则就不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4、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中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板块,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一个根本标志,其内容非常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作为重点,是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而其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形态。由生产力一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一上层建筑,层层决定作用和层层反作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所以社会基本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把它们作为重点,理所当然。如果不懂社会基本矛盾,可以说就不懂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是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体即人的观点出发,来做更深人的阐发。因为社会规律是通过人来实现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的构成中,劳动者是主导性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原理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体问题上的展开和深化,所以,这一原理应该作为重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属于社会文化结构领域,对文化进行专门的研究是必要的,所以也应作为重点。

四、突破难点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就某一学科来说,其概念原理都有特定的载体,如数学概念、原理的载体有点、线、面、正负数等,物理学的概念、原理的载体有力、速度、热、光、电等。这些学科一般能通过实物、模型、演示、运算等方式和手段来认知,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而哲学学科理论是这些具体科学理论的概括,没有直观、具体的载体,它是对这些具体学科理论的再概括、总结、提炼,因而就更抽象。由此,人们误认为哲学是玄虚缥缈、高深莫测的学问,给哲学教学也带来了难度。如何攻克哲学教学的难点,是提高哲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一是注重原理的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哲学原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指一个哲学原理是由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在讲授原理时,对每个要素都要进行分析讲解,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构架,要避免零碎地、片面地讲解原理。注重原理的准确性,是指对原理内容的概括、提炼、表述方面保持准确,避免曲解、误解。一般来说,哲学教师讲授哲学原理时,需要对原理重新概括提炼,以文字形式写成讲稿,讲稿要求准确,口头表述时,同样要求准确。

二是讲求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哲学理论是一系列抽象概念和严密逻辑构成的范畴体系,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不同,仅仅记住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不等于真正懂得和掌握哲学理论的真谛,因此,必须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哲学理论分析社会热点实际,使哲学教学由空洞、抽象、枯燥转变为丰富、具体、生动。但同时,也应避免片面渲染、夸大实际事例,就事论事。

政治哲学原理范文篇7

哲学是不是科学、能不能成为科学,目前在哲学界存在不同看法

哲学是不是一种知识?应当说,哲学历来被公认为一个知识部门,即一门学科。但现在这也成了问题,一些学者否认它是一种知识,即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而认为它只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人生态度,或者是一种信仰、一种价值取向,等等。如果哲学是一种知识,那么它属于何种知识部门?有的认为它是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或玄学,或理学;有的不承认这种一般哲学,而认为哲学就是各种或某种部门哲学,如自然哲学、历史哲学、认识论、价值论等。由于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没有在哲学界取得共识,因而哲学家们的观点自然难以达成一致。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哲学家们曾一度取得共识,那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它实际包括三门学科,即世界观、认识论和历史观。但是,近年来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时,人们也是观点各异。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宇宙,有的主张是物质与意识或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或者是存在与思维关系中的世界,或者是实践,或者是认识,或者是人类社会,或者是人。

这些不同看法在学科分类中都有所反映。新中国成立前,综合大学的理论学科多分为文理法,这反映了一种学科分类方法,即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观点,哲学被从文科中分了出来,文史也被规定为社会科学。但由于哲学的规模远不能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相比,而事实上哲学活动往往同社会科学活动联系在一起,于是又逐渐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这种一分为二的格局。这种格局虽然把哲学同社会科学放在了一起,但哲学的性质和地位是明确的,实际承认了哲学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即哲学中的世界观、本体论、形而上学等一般哲学的特殊地位。至于其中的部门哲学,如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精神哲学等,则可以分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近几年来出现一种趋势,即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提法来取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提法,这实际上是主张恢复新中国成立前的学科分类,但这种分类并不科学。第一,在这种分类中没有世界观的地位,世界观是跨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第二,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没有明确的界限,历史学可分为历史叙述和历史研究,其对象都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为什么不属于社会科学呢?文学可分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其对象也都是人类社会,为什么不属于社会科学呢?反过来,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其对象也都是人的活动,为什么不可以叫做人文科学呢?总之,如果用人文社会科学来取代哲学社会科学,这将使本来比较明确的学科分类变得概念含糊、界限不清。

把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起来,有利于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性质和地位

众所周知,现代哲学学派林立,没有任何一个学派为多数哲学家所认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虽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视为科学的哲学,但这并未得到哲学界的公认。人们诘难和反对的矛头主要集中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上,有的甚至一般地否定世界观,这是同现代西方“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一致的。

把哲学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起来,不仅肯定了哲学的科学性,而且肯定了它的世界观意义。这里所说的“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是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只有它有明确而合理的研究对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全面系统的原理,有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它的科学性,所以它才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有效的思想方法。这就澄清了理论界关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模糊思想,为研究、建设、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当然,这决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的其他哲学就应该否定了,因为其他各派哲学同样有其特殊对象和特殊内容,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三个解放出来”的论断,同样适用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上世纪20年代由前苏联哲学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若干观点逐渐形成的。他们引以为据的有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观点,其组成部分大致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构成了一个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理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哲学的发展和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感到这个体系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在正是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极好机会。

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科学的态度进一步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对象问题。现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不能包括一切部门哲学,但是否应包含若干部门哲学?过去已经把认识论、历史观等部门哲学包括在哲学之中,现在是否有必要继续包括在哲学中?是否还应增加一些新的部门哲学,如价值论、实践论等?这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问题,即根据目前科学发展的情况,有的部门哲学应包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的部门哲学应分离出去。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部门哲学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有增有减,但一般哲学即世界观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政治哲学原理范文篇8

【关键词】元知识点;高中哲学;微课程库

元知识点是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手机等辅助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知识点库研究而出现的新概念。“从教学视角出发,元知识点是指具有独立教学意义在结构上不可再分的知识单元。”《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的知识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没有哲学基础的高中学生很难掌握。在哲学整体框架结构下把握具体哲学原理是高中哲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哲学生活知识点进行有效拆分,那么以元知识点为基础构建哲学微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元知识点构建高中哲学微课程库的意义

1.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以元知识点为基准制作高中哲学微课程微课,围绕着某一哲学知识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设计,向学生传的单个哲学知识信息。学生在运用微课程库时,只需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任务单就能很方便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哲学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专项辅导问题。这种以元知识点为基础,将哲学体系化整为零重点突破的方式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哲学的效率。2.培养教师能力,提高教师工作效率。高中哲学生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主要内容。教材内容及考试大纲的变动都很小,知识框架结构明显,知识点相对稳定,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有相对独立。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各哲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不仅制作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微课程库一旦完成,将大大减轻教师构建元知识点收集素材重复制作微课的负担,为实现教师协作、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奠定了基础。3.丰富学校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哲学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引导学生领悟并运用其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及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哲学微课制作过程中若能融入本校实际情况、结合教师学生生活、以校园活动为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用哲学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有利于形成校本特色的哲学教参,能有效推动校本教材的研究、丰富校本教材的内容。

二、充分利用集体备课做好高中哲学微课程库构建

1.哲学生活元知识点的分割。提高微课质量的关键之一,是给出知识点网络结构的描述,然后分层次划分,最后分解出具有独立意义的元知识点。哲学生活的元知识点,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框架提炼分解出来。结合本校教学情况,参考校学校政治教研组集体备课的讨论,我们将高中哲学生活初步分割为以下四十五个元知识点。其中包括从总体上把握哲学的知识点9个,辩证唯物论知识点8个,认识论知识点5个,唯物辩证法知识点16个,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7个。2.哲学生活微课程的制作。第一,政治教研组集体协作,做好任务分配。高中哲学生活大概可分为四十多个元知识点,若全部由一个老师去完成任务非常艰巨,这就需要整个教研组集体协作。可以根据本组内各个老师的具体教学情况,擅长领域和教学经验,将哲学生活的四十多个知识点平均分给政治教研组内的每个成员,若学校有十个政治老师,那么每个老师只需完成四至五个微课作品,这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难事。教研组内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既不增加老师负担又可推动哲学生活微课程的构建。第二,根据哲学元知识点编写教案和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虽然短小精悍却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是微课,但在教学设计中应具备所有的教学环节应。在具体设计哲学微课时,一定要根据哲学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从主题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总结和反思等方面努力达到微课内容与形式的整合。编写教学设计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具体内容包括需要达成的目标、学习方法的建议、学习形式和流程的预告以及学习任务等。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后,可利用集体备课,在教研组内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修改,已优化微课设计,提高微课设计的质量。第三,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微视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频制作并不是难事,但教学微视频与我们平时拍摄的视频有着本质的区别,制作教学微课第一步是根据教学设计做好教学课件,然后通过录像录屏等方式将PPT的播放和讲解录成视频。也可将提前录好的声音插入PPT,然后将、PPT直接生成视频。例如,Powerpoint2010就已经具备了PPT直接生成视频的功能。这里还是推荐通过录屏的方式制作微视频。录屏软件简单易学,制作微课非常方便。制作完成后容易修改,一个人也能独立完成,在没有微课制作室的农村地区也能实现推广运用。3.哲学生活微课程的平台。在现有条件下,农村高中很难实现每个学生一个平板电脑,随时利用微课自主学习的目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利用教育企业的相关平台。而没有条件的学校包括那些较为落后的农村高中,教师则可提前将微课、短视频、PPT以及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过手机QQ群、微信群给学生。同时也可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实现微课的,这样学生只要利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

三、构建高中哲学微课程库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支撑的哲学课程模块。”关注生活主题,实现哲学理论与生活主题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哲学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构建哲学生活微课程时,要注意研究新课标的要求,不能离开哲学体系,这个大框架,不能忽视哲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在进行元知识点拆分时注意不能强拆,要保证原有的教学意义。同时也不能脱离学校实际,应将校园生活、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事件、生活视野作为哲学微课程有效进行的基础,保证哲学与时俱进的生命力。高中哲学微课程的构建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的一项积极有益的探索,旨在提高高中哲学课的教学效率,达到高中哲学的教学目标。虽然推广和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非常多,但并不能阻止我们探索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孙传竹.元知识点视角下高中语文微课程库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8,(04):57.

政治哲学原理范文篇9

《你是自己的雕塑师》是韩喜凯同志的随笔集。作者从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以及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问题入手,边想边写,感悟人生。他曾经说:“回首走过的路,坎坎坷坷,有经验,也有教训,可总结的东西很多。总结些什么?有些同志平时老是埋怨这埋怨那,发

些牢骚,总觉得别人对他不公,好像受了多少委屈。其实,人生之路漫长艰辛,难题多,困惑多,思想疙瘩也很多,有点慨叹,有点埋怨,没啥不可以的。从自身来说,关键是如何正视自我、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根子在如何对待自我。所以脑子里总是盘旋着这些话题,挥之不去,总想试着就这类人生问题,说说自己粗浅朴素的看法。”

这本书分学习、工作、团结、进取、处世、正气、名实、识才、修养、生活等10个部分,共80篇。每篇长则两千多字,短则千把字。篇篇言之有物,文风朴实。作者谦虚地自言:“跟拉家常一样,没想着要构建什么体系,只是东一榔头,西一镐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掏掏心里话而已。人生没有模式,人生的观念一人一个‘版本’,我这里提供给诸位的,仅仅是我个人的‘版本’,取舍由您。”本版选发其中的3篇和其他篇章中的精彩片段,以飨读者。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心胸有多宽,事业有多大

——谈胸襟

【“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宽宏大度,善待他人,这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气度与美德。】【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能忍人所不能

忍,能容人所不能容,能处人所不能处的雅量。】

一个领导者,心胸有多宽,水平就有多高,事业也就有多大。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是在决定任何事情时,要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局出发,不可拘泥于眼前枝节小事。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除自身才智卓越和执着追求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秉性,就是心胸宽广。他们能以自己开阔的胸襟去对待世间万物,用那颗博大的心去容忍世间的冷嘲热讽。《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信陵君颇喜结交才俊,他听说大梁

城东门的守门人侯嬴很有才能,于是去请他,侯嬴毫不客气,上车后坐在上座,让信陵君驾车。车到闹市后,侯嬴故意与好友朱亥长时间交谈,将信陵君冷落在一旁。回到公子府后,信陵君大宴宾客,推侯嬴坐在上席,并亲自给他敬酒。这则故事描写的虽是日常请人喝酒的小事,但反映了信陵君的博大心胸。以信陵君堂堂魏国公子的身份给侯嬴这个守门人驾驭马车、耐心等待、主动敬酒,这很难做到;如果没有开阔的胸襟、容人的气度,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因为信陵君礼贤下士,侯嬴为他献上奇计尽心效力,使窃符救赵取得成功,同时侯嬴的好朋友朱亥在窃符救赵中也立下汗马功劳。试想当初信陵君如果顾及公子身份,举止傲慢,那些能人贤士就不可能为之折服,更不会聚之门下建立奇功,那赵国很有可能早就为秦国所吞。唐太宗可谓功高盖世,如果没有开阔的胸襟,善待直谏者魏征,那会是另一副模样。魏征的《十思》、《十渐》等谏书,尖锐批评唐太宗的缺点,皆人所不敢言,而唐太宗却欣然接受。后魏征因病请求辞职,唐太宗说:“金必锻炼而成器,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岂可去乎?”气量狭小之辈,无论如何也说不出这样的话来。唐太宗终成为历史上广纳谏言、勇于改过的治国明君。

与此相反,心胸狭窄,无容人之量者,往往导致身败名裂、国破家亡的噩运。《国语》中记载,西周末年,周厉王暴虐无道,政令严酷,引起强烈不满,怨声载道。周厉王听后大怒,命令官吏只要听到谁说坏话就杀谁,气氛异常恐怖,人们不敢多言。但三年后平民忍无可忍,最终发起国人暴动,推翻了厉王残暴的统治。再看,《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之所以被诸葛亮三气而亡,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他心胸狭窄,气量如豆。

有诗曰:“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有了这样的胸襟和情怀,就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虚怀若谷、雍容大度的谦谦君子之风。即使碰到不顺心、难如意的事也不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各级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宽宏大度,善待他人,这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气度与美德。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能忍人所不能忍、能容人所不能容、能处人所不能处的雅量,做到“将军头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不把忍让视为无能,不把宽容看作怯懦。尤其是别人给自己指出问题时,应该虚怀若谷,诚恳倾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才能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善于宽容人、体谅人、理解人、感染人,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良好工作环境。

胸襟开阔者,方能善于从逆耳之言中吸取教训,改正自己的过错。譬如齐桓公上台后,就能不计前嫌,敢于重用昔日的死对头管仲,终于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又如西汉开国元勋张良在其早年时,就以其宏大气量从老者那里得到奇书,刻苦学习终成事业。

试想老者三次故意丢下鞋子,当时张良如果稍稍狭隘一点,不理睬其言行,那本兵法奇书将与之无缘,他也不会成为赫赫有名的“汉初三杰”之一。再如与张良同时的韩信,他更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忍“胯下之辱”,不与小者计较避过灾祸。在中国历史上,这类事例多得不胜枚举。由此观之,古往今来,心胸开阔者方成就大事业。

“泥菩萨”与“瓷菩萨”

——谈本领与期许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想有个好的位置,这是正常的想法,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但是,好位置关键在合理的选择。】【本身是个泥菩萨,非得过河不可,肯定自身难保。要是下定决心要过河,得先炼成个瓷菩萨。】

跟小孩子聊聊,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问孩子,孙悟空与猪八戒两个,哪个厉害?答曰,当然是孙悟空,因为孙悟空是大徒弟,猪八戒是二徒弟。再问,让猪八戒当大徒弟不行吗?答曰,不行,孙悟空有72变,猪八戒只有36变,哪能当大徒弟?再问,要是猪八戒一定要当大徒弟呢?答曰:那孙悟空会用金箍棒打他呀!

原以为唐僧是以授道之先后给徒弟们排出长幼来的,没想到按本领大小排序这一层。试想,要是真把能力低微的猪八戒放到头里,那个取经团队,还真可能乱了套。

闲静之中,观察动物们的“社会组织”,也是非常有趣的事。蚂

出行,总是井然有序,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一点都不乱。因为只要是个蚂蚁群,就会有个蚁王,以它为核心,展开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无独有偶,蜂群有蜂王,猴群有猴王,羊群有头羊,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结构。这种结构是天然的,与人类社会结构当然不

同,但是,人类社会结构无论怎么发展进化,其原始特征是不可能完全褪落的。不论哪一种社会组织,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不同阶层的分野,始终天然地存在着。当然,社会历史总是进步的,人类自由平等的范围和幅度是在不断扩大的,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不论是多大

程度的自由和平等,都是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框架中展开的,衡量这种框架进步落后的标准,就是能不能按照人的能力的大小,安排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人类能按自身大小不同居于不同的“坑”,这个社会相对而言是进步的、有效率的。

就个人而言,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想有个好的位置,这是正常的想法,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但是,好位置关键在合理的选择。大家都看好的位置,往往“资源短缺”,对这些好职位,社会不可能平均分配,更不能看谁的门子大、路子野,就分给谁,而必须按

照人的本领大小来分配,否则,社会就失去了合理性,大家都遭殃。本领不大,本身是个泥菩萨,非得过河不可,肯定自身难保。要是下定决心要过河,也未尝不可,条件是先得把自己在火里面炼炼,炼成个瓷菩萨再去过河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假如炼不成,也没有什么

不好的,只要相信此岸的风光同样秀丽,同样能让自己安身立命,同样能让你有美好的感觉,即便一生下来就是泥菩萨一个,也可以幸福终生。怕就怕有的人永远炼不成瓷菩萨,却永远也放不下对彼岸模糊风光的艳羡,昼思夜想,难以释怀,那肯定要烦恼无尽,痛苦无边了。

如果你通过关系、走门路,靠非法手段铺路搭桥,一定要过河问鼎,即便过得去,也得回来,何苦呢?

陈永贵一生,干过村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做过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进中央后,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啥都不会,别的领导画圈,他就跟着画圈,“活受罪”。晚年的时候,他回到大寨,在虎头山上,为自己身后选择了一块地方,他说,这个地方好,能看到

大寨,也能看到昔阳。仔细琢磨,他这番话意味深长,是一种深刻的自知与自省。对陈永贵而言,在虎头山下,昔阳大地,会大有作为,可一旦离开了这片土地,以全中国的视野再现昔日辉煌,需要的是"经天纬地"之材,非其力所能为也。

人贵自知,但真正做到自知自明,很难。处长位置只有一个,能当上处长的也只能是一个人,如果当不上了,就甩脸子,耍性子,甚至破罐子破摔,工作不会干好,自己的快乐也荡然无存了。

当然,这不是说要人们都安于现状,小成即满,无所作为。有人喜欢看摔跤,两个人在比赛场上你推我搡、不可开交,弄得气喘吁吁,决出输赢后,还是要相互鞠个躬,那情形与比赛过程一样让人难忘。为什么?他们为了名次而竞争,谁都不服谁,谁都不让谁,都拿出真本事来认真比赛,这种竞争向上的精神让人感动,此其一也。大家都按规则比赛,谁违规就扣谁的分,谁力气大谁赢,公平竞争,此其二也。第三,他们不论谁赢谁输,大都能友好相待。认可竞争,还尊重竞争规则,尊重竞争对手,把这种态度放到社会生活中,我们的社会就能充满竞争的活力。

孙中山把人分成“三系”,其一先知先觉者,为创造发明;其二后知后觉者,为仿效推行;其三不知不觉者,为竭力乐成。乍一看会惊叹,孙中山这位民主先行者,怎么会有如此封建的观念?他还有话:有此三系人相需为用,则大禹之九河可疏,秦皇之长城能筑也。“相

需为用”,就是每个人本领不同,各有发挥的领域,大家携起手了,自然众志成城。

理发员看电视新闻的启示

——谈乐业

【每一项工作中都蕴藏着诉说不尽的乐趣,只是有些人不知如何去发现并创新而已。】

【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这应该是人类追求的最理想目标。】

一次到宾馆理发,理发师傅的一番话,令我颇感兴趣。他说,看山东电视新闻联播节目,除了看新闻,更注重看省领导人的发型,看谁的发是他理的,看着效果好,心里就很高兴,看到有不顺眼的地方,就记下来,等再理时注意修正。

从理发师傅的一席话,感到他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是“上瘾”、“痴迷”,乐在其中。乐业是一种让人生羡的境界。从更根本上说,人之所以乐业,除了能满足个人利益之外,还取决于他对所从事职业社会价值的认同,也就是职业荣誉感。

就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等多方面的情况来看,尚远未达到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的程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存需要决定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个人的实际条件不允许你从事你喜欢的职业,比如,你喜欢唱歌,但嗓音不太好,那就只能做个业余爱好者。

这样,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其志趣就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如果因为从事了自己不愿意干的工作,一味地怨天尤人,怀才不遇,而浪费了光阴,那才是得不偿失。这就有一个适应过程。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兴趣是可以改变和培养的。梁启超先生曾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对于从事的工作,一开始干可能味同嚼蜡,枯燥乏味,但只要钻进去,往深里探求,一定会钻出门道,钻出趣味。法国哲学家卢梭说:

“每一项工作中都蕴藏着诉说不尽的乐趣,只是有些人不知如何去发现并创新而已。”钻进去,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钻进去,才发现任何事情都奥妙无穷;钻进去,才能体味出“乐”。正像解牛的庖丁,了解牛的全部肌理,解起牛来游刃有余,也才能在解牛后有那种“踌

躇满志”的“乐”。要钻进去,就得有股韧劲,不能浅尝辄止,避重就轻,要敢于啃硬骨头。还得有“君子求诸己”、“修己以敬”的操守,用不断的自我反省的方式,去寻找自己的短处和过失,并坚决改正它,这才能达到乐业的境界。

真正乐业的人,都是追求职业完美的人,心中都有个理想。为抗击非典而立下汗马功劳的钟南山院士对传染病研究乐此不疲,可谓一个乐业的典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曾说,一个人要是没有任何理想和追求的话,那他的喜怒哀乐就完全跟物质的东西相关,假如他有所

追求的话,其他东西就会放得很次要,那么他的韧劲就会很高,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都会朝前走。他非常欣赏自己中学老师说过的那句话:“人不应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该生活在理想中。

乐业的人因为有一个自己追求完美的目标,就能敢于肯定自己,也敢于否定自己。在向自己的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发现是对的东西,就敢于坚持,但是,再往前走却发现是错的,也敢于否定。否定自己有时比肯定自己还要难。“过则勿惮改”,乐业的人从来不怕否定自己,因为他懂得,只有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毛病甚至错误,才能使自己不停地前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个人的爱好与所从事的职业相一致,干着有滋味,再苦再难也不累。但前提是对自己有个基本的估计,适合干啥,不适合干啥。比如,有些人看着记者走南闯北,自由自在,很风光,就产生干记者的念头。“念

头”里甚至还搀杂一些不健康的私心。选择新闻这一职业时,如果不是从自身素质、特长等方面考虑而仅仅是从某种利害关系考虑,这样的选择很可能在成为一名记者后感受到的是痛苦而不是快乐。要想从感兴趣到真正喜爱新闻这一职业,这就需要敬业精神。单凭兴趣成不

了大器,成大气必须有能力,即对新闻工作的兴趣转化为从事新闻工作的能力,因喜爱新闻工作而快乐,因快乐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又因身心的和谐而保持旺盛的采写能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设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也就是说,劳动成为一种享受。换句话说,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人人可以从事自己乐于从事的职业的舞台,可以发挥各自的最大潜能。这种境界便是乐业境界。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这应该是人类追求的最理想目标。

目标虽好,但太遥远。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需要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更何况整个人类社会了。我们还是更现实些为好。就今天说,一个人从事了自己乐于从事的职业,乐此不疲,是幸福的;一个人从事了自己并不乐于从事的职业,但富有敬业精神,

最后达到乐业境界的人,也是幸福的。而后者“幸福"的内涵更深刻。

管窥一得

警惕异样的话

——谈“捧”

吹捧者都是些华而不实的人,如果你把这些人的甜言蜜语当成真话了,那带给你的要么是溜须拍马人的包围,要么会被一个陷阱套住。

“就是居高而不能头晕。”

不到火候不揭锅

——谈“度”

“过头”和“不及”是两个极端,都没有掌握适度的原则,因此都不能把事情办好。

列宁曾讲过,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按照这个意思再加上一句就是,少走了那么一小步,就意味着前功尽弃。

黔驴的“蹄子”

——谈“整人”

整人现象的基本特征:无中生有制造缘由,或者把小错夸张为大过,拉大旗做虎皮,把一些并无大错的言行与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对立起来,置人于“与人民为敌”的境地。整人的人,人格扭曲、心理阴暗。他们不敢光明磊落地处理人和事,一旦得势,破坏力是非常巨大的。

高估易败

——谈量力而行

“量力”就是对自己有个基本的估计,到底自己有多大本事,多大能量。说得通俗点儿,“量力”就是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

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事业耽误了,自己身体也垮了,有时败得一塌糊涂,得不偿失啊!

为官与交友

——再谈友谊

你的交往,你的社会关系,往往会成为别人认识你、给你下定义的最直接注解。

人生中的挫折患难是区分真假友谊的试金石。

作为领导干部交友要审慎,要“三思而交”。

名利岂可淡泊

——谈进取

不能盲目地把古人的话都当成修身养性的格言,古人也是人。

利益永远是动力……只要合法地追求名利,其个人获取的名利越大,就意味着作出的贡献越大。

把握好自己,不能成为名利的奴仆。

敢用有“缺点”的能人

——谈用才

求全责备使用人才,这世界上大概也就没有人才可言了。

选用人才的原则,应该是“赦小过,举大德”。

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只不过要多下点淬火的功夫罢了。

守住第一道防线

——谈慎初

以“就干这一次”为托词原谅自己、放纵自己,于是接着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结果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一个干部要想清正廉洁,永葆青春,贵在“慎初”,贵在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

别让假象牵着鼻子走

——谈守正与守常

被假象牵着鼻子走的人,首先需要检讨的,是自己的欲念是否纯正,这是辨识假象的首要前提。

一时看不清问题的实质和发展的趋势,可以理解,但绝对不能盲从。不能知变,但可以守常。

《你是自己的雕塑师》

泰山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事物,而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某些结论。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应用哲学的某个观点说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例,或者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查找理论根据,这些都是必需的,也可以叫学用结合,但其意义更多的还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任何一个事物,要想真正地认识它,全面地说明它,正确地处理它,都不是哪一个观点所能担当得了的,应该既符合唯物论,也符合辩证法,符合各个哲学原理。还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通常把它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等,主要是为了教学表达的方便,实际上它们互相是连为一体的,不能说某件事情的合理解决,只是应用了唯物论而不符合辩证法,或者只是用了辩证法而没了唯物论,应该是应用并符合全部的哲学原理。因此,学哲学、用哲学,应该是学习应用它的原理,学习应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简单地查找结论,机械地对号入座,这是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常常坏事。我举一个大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熟知的例子:我国的农村改革在开始时阻力很大,反对者似乎有理有据、理直气壮。他们理直气壮的依据是什么呢?都是经典著作中的说法,都是马恩列斯毛怎么怎么讲的,无非是社会主义农业是公有制呀、机械化呀等等,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违背了这些原则,是赤裸裸地走资本主义道路。改革者所讲的也是经典著作中的道理,也是马恩列斯毛的思想。他们认为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际是粮食产量低,人们吃不饱,应该研究新办法。他们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改不改要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改不改要看群众是愿意还是反对,是积极还是消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好坏对错要看实践的结果。前者讲的是个别结论,后者讲的是基本原理,谁对谁错?20多年过去了,农村改革的是非功过早已有了定论,对于当时的那场争论也很少有人再提了。其实,回顾一下那场争论,回顾一下争论双方引经据典的文章,从而使人们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发展过程,各方面条件复杂多变,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先贤导师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讲到,尤其不能把他们根本没见过的事情也讲到,后人根本无法对号入座。但他们讲的那些事物的最一般的规律、讲的哲学原理并没有过时,仍然是“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它的范围”。我们学哲学就是应该学习它的最一般规律,学习它的原理,应用它的原理。

任何人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了解情况、分析矛盾、研究对策这三个环节。我们讲用哲学原理指导工作,最主要、最经常的就是处理好这三个环节的问题。

了解情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也是坚持唯物论、辩证法的根本。这如同盖高楼打基础,基础不牢,上边的结构、室内的装修再花工夫也没有意义。按照哲学原理,了解情况必须是丰富而合于实际,了解得全,了解得准,“周到而必要”。要做到这样,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深入调查研究,有目的地、有计划地了解,了解事物的内部,了解事物的外部,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了解今天,了解昨天,了解事物的运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丢三落四,也不事无巨细,避免劳工费时、贻误时机。这也就是说,为什么了解情况需要哲学,怎样去了解情况也需要哲学,哲学贯穿了解情况的始终。

学哲学、用哲学就是学会分析矛盾。事物就是矛盾,问题就是矛盾,矛盾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矛盾无处不在,用哲学原理分析矛盾也就无处不在。我们经常说在哲学指导下研究某某问题,例如工业问题、农业问题、文化问题、文艺问题等等,也可以说就是在哲学指导下分析某某矛盾。我们讲任何事情都可以应用哲学原理,就是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矛盾。分析矛盾,首先要对材料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分类、排排队、归归堆、论论辈;然后把材料掰开了、揉碎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工改造。一个大的矛盾,包含若干小的矛盾,任何矛盾都有各个方面。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先分析后综合,边分析边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归宿。分析事物的内部,分析事物的外部,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结,分析事物的发展,经过加工改造,概括抽象,找出事物的本质、本质和本质的关系,找出主要和次要方面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哲学具有导航作用,具有望远镜、显微镜作用,具有加工工具的作用。

研究对策就是研究解决矛盾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些哲学观点本身就是方法。如实事求是是哲学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群众路线是哲学的基本观点,被称为党的根本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同时又是党的根本的工作方法。有些常用的方法尽管本身不等于观点,但稍加琢磨就可以看出是哲学观点的延伸或运用。比如,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唯物论、存在第一观点的运用;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方法是实践论观点的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观点的运用;抓典型、学先进的方法是认识论由个别到一般观点的运用,等等。所以,许多问题只要情况了解得准确,矛盾分析得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许多事情在书本上或没有讲过,或讲得比较简单,或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特殊情况,有的结论在今天看来并不合适,这就需要在哲学的指导下重新研究探索。比如文艺工作,战争时期我们讲文艺的目的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文艺的功能也被简化为主要只有教育的作用;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讲法显然就比较片面。再比如文物工作,我们在很长时间内对文物不够重视,甚至一度视为“四旧”大肆破除,把老城墙、老城楼拆了,把古寺庙、古书院、帝王陵毁了,把旧书画烧了,这一切在今天看来是何等的荒唐。这充分说明,没有哲学的指导或哲学根底不牢靠、哲学思想不彻底,研究形成的对策就会畸形走样。

研究对策,哲学最大的意义是确定原则、指引方向、启迪思路。研究对策首要的必须是解放思想,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可以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帮助你从认识论、方法论的根本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研究对策必须研究解决不同矛盾的不同方法,而对立统一规律能够开阔你的思路,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可以帮助你寻找方法;研究对策必须研究创造新的方法,而任何新的方法都是在旧的方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哲学可以告诉你如何在继承基础上创造新的方法;研究对策必须重视间接经验,而哲学关于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论述,可以使你懂得为什么借鉴间接经验和怎样借鉴间接经验;研究对策必须采用新的科技成果,而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可以告诉你方法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关系;研究对策必须深入实际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而群众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可以帮助你集中正确的意见;研究对策必须重视实践,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使你懂得实践产生办法、实践检验办法,试验、试点、实践是研究对策、不断创新的必由之路。总而言之,哲学可以使你脑子灵、点子多,哲学对研究对策作用很大。

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把哲学原理应用于了解情况、分析矛盾、研究对策的过程之中,也就是应用于一切工作之中。因为一切工作都要了解情况、分析矛盾、研究对策。这样,工作不断应用不断。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在我看来,要想学习有成就、工作有成就,就必须研究这个方法。

政治哲学原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政治课堂;提问;教学艺术

提问是一种课堂上常见的沟通方式,恰到好处地运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辅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所以说,好的提问技巧堪称教学的艺术。政治教师要如何通过问的精彩构筑高效课堂,让提问变为课堂教学的艺术呢?

一、抓住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

课堂上所设计的任何提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服务的,这就要求所提的问题符合学生实际,一定要能够引起学生关注,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倾向。如果脱离了学生实际而进行提问,就无法引发学生共鸣,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大大降低,这样自然会影响提问有效性。很多时候,由于得不到学生的响应,教师的提问教学甚至可能无法顺利进行。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依法纳税”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就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个同学的爸爸开的公司因为经营发生了困难而做假账,目的是为了少缴纳一些税,你们觉得这样的做法对吗?如果你遇到了这种状况会举报自己的爸爸吗?”问题提出以后,课堂上一片沉默,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得非常不恰当,因为这个问题本身所设置的情境会让学生陷入非常为难的境地,毕竟情境中的人物是自己的父亲。面对这个尴尬的提问情形,我也只能草草地自己回答收场。吸取了这次教训,在上另外一个班的课时,我将问题设计进行如下改动,把从网上搜集的一些网友关于纳税的观念拿出来讨论:网友甲:钱是我自己赚的,不偷不抢,凭什么要交这么多给国家?网友乙:凭什么我赚的多,交的个人所得税更多,照这样的道理,那些没有能力的、懒惰的、赚钱少的人更占便宜喽!网友丙:也不知道交那么多税交到哪里去了,感觉都是白交!当我把网友的这些言论展示出来以后,这样问学生:“以上几个观点你们有没有赞同的?如果有,请说明你赞同的理由,如果没有,请说说你的观点。”问题提出以后,班级里的学生立刻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上一个班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因为,此次提问以网络发言这种学生耳熟能详的形式进行讨论,不但会让学生觉得较为亲切,同时,抛开不恰当的情境设计,学生不会有太多思想负担,可以更好地畅所欲言。就这样,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自然地了解了税收的意义及依法纳税的重要性。

二、提问要遵循有坡度的原则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及学习规律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参考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可以决定学生所能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而为了尽量在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提高学生认知,教师当然希望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高度,但很多时候,当高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多学生都难以企及,这时候,问题的设计就要考虑到坡度的问题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宜坡度过大,一上来就是一个高难度问题,这样会把大部分学生挡在提问之外。教师只要根据问题,适当地铺设一些问题阶梯,使得问题具有坡度,就可以大大强化提问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人生价值”的时候,如果上来就是一个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人生价值,怎样实现人生价值?”那么估计大部分学生都会被问住,不知道从何答起。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就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组合:(1)高一的时候我们学过经济学中有关“价值”的问题,回忆一下,经济学中的“价值”指的是什么?(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某样物品具有某些价值,这里的“价值”指的又是什么?(3)今天我们讲的哲学上的“价值”指的是什么呢?与前面所学习的价值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吗?通过以上三个问题,使得学生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思考有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这种自然的过渡,学生的思维也会在缓缓的“爬坡”过程中逐渐被打开,这样一来,效果也就更加显著。

三、提问形式和内容要尽量新颖有趣

思想政治是一门偏于理论知识的课程,因此,枯燥无趣是很难避免的问题,教师要想把政治课上的精彩纷呈还是有相当难度的。提问作为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理所应当承担起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的重责。为此,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在不影响提问效果的前提下,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尽量做到新颖有趣。教师可以将所提问题蕴于有趣的故事、动听的歌曲、生动的谚语等形式之中,让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提问形式下对所思考所学习的问题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量变与质变”时就以一段歌词“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1]为引子,开启了学生对量变与质变的思考,我还曾经以谚语、俗语为形式,给学生设计了很多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谚语、俗语找出背后的哲学原理,或者根据哲学原理找一些谚语、俗语。例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动地演绎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原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反映了一个人看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等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不同意识;“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则反映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应当尊重规律,等等。将提问内容以新颖有趣的形式展示出来,比起直接提问,其产生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学生更容易思考这些看起来很有趣的问题,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自然也会事半功倍。总之,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提问只有讲求一定的技术,才能打造出精彩有序的学习环境,而这样的提问必然蕴含丰富的提问艺术和技巧在其中,不经过反复的锤炼与思考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重视提问艺术,其次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研习提问技能,使得自己能够真正掌握提问的艺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活动服务。

作者:洪章 单位:东台市时堰中学

参考文献:

[1]高启莲.政治教学中课堂提问问题与策略琐谈[J].黑龙江史志,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