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常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0 17:22:31

政治哲学常识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篇1

该套试卷中常识判断部分所包括的内容和题型比较全面,所考查的知识点也是面面俱到,给广大考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每种题型之中,不同的知识点都被交叉编排,毫无规律性,不利于考生集中答题思路。

该套《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试卷中常识判断部分所考查的内容包括哲学、邓论、科学社会主义、政治、法律以及行政与时事、历史、地理、文学常识的内容,基本包括了公务员考试的基础知识部分所能考到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就对试卷中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点评。

在该套《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试卷中常识判断第一部分的单项选择题中,哲学、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常识以及行政与时事、历史、文学常识题目比例相近,维系了内容的完整。哲学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基本上考查的是考生对所学哲学原理的记忆与运用。但主要以对重要哲学概念的运用性记忆为主。而邓小平理论部分也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记忆性试题。考查考生对具体概念、具体事件和时间地点的记忆情况。这种题目无法以巧取胜,唯有死记硬背,较为枯燥。

题中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与现实联系紧密,需要考生加强对时事热点问题的把握。着重加强对近年来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掌握情况。国家重点计划、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关键词等等也需要大家去着重记忆,这些部分也是该试卷的考点之一。

政治常识部分可以并入法律常识之中一起进行分析。原因是这些政治常识通常考查的是宪法方面的内容。不少的政治常识所考察的往往是宪法中有关国家机构等政治方面的内容。法律常识部分的内容则较为零散,包括民法、刑法和行政法的内容。其中有些是对各种法律条文原文内容的考查,技术含量不高。而有些则是需要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以选出正确的答案,这就需要考生对各种法条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加以运用。而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又有两种不同情况需要大家注意:一种是直接将法条原文放到选项中要大家选择。这种题目较为简单,大家只要记清楚法条原文即可直接进行判断。还有一种是将不同的材料放入选项之中,由大家选择一个适合题干要求的材料,如多选题中根据《继承法》对不同收益与权利的继承问题等等。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篇2

说到人文涵养,就要接触到人文学科的界定。在我国,传统学术依照经、史、子、集“四部之学”来分类;“五四”前后,学术界开端作现代的分类,像胡适所说的“哲学的归哲学,史学的归史学,文学的归文学”;到了上世纪50年月,开端明白区分天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但对人文学科却有所无视。变革开放30多年来,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逐步注重起来,当然,还不克不及尽善尽美。普通以为,社会科学应该包罗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思学等,人文学科包罗言语学、文学、前史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批判等。假如说,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都是以报酬中间,那么,比拟起来,人文学科是更切近人的,甚至可以说是研讨人自身的学科。言语是人的思想东西,文学表达人的愿想与追求,前史是人的记忆,哲学表现人的思想效果。人文学科,全体上说,关乎国民本质与民族精力;个别上说,关乎每小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的效果是根底性的,靠着穷年累月,潜移默化。中国传统中对人文修养特殊注重。我国最陈旧的经典《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世界。”意思是,察看人类文明的发展,用人文修养来教化世界,实践恰是教化人。

我们说科教兴国,但毫不等于技能兴国,其间存在着人文导向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因为金钱的引诱,有些人损失良知,唯利是图,落空了品德底线。靠什么来救治?这就离不开人文修养。单看经济治理,似乎与人文导向无关,可是,如何进行资本装备、若何出产、谁来出产、什么工夫出产、为谁出产、出产几多、如何发卖、若何搞好售后效劳、产物利润若何分派等等,又直接牵涉到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导向,而不再是技能范围的事了。喜欢因斯坦说过:“(天然)科学固然伟大,但它只能答复‘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该当若何’的价值目的,却在它的视野和本能机能的局限之外。”近些年,我国不断在履行本质教育,这是至关主要的。照样喜欢因斯坦讲得好:“用专业常识教育人是不敷的,经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效的机械,然则不克不及成为一个调和开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原则)有所了解并发生强烈热闹的情绪,倒是最根本的。”那就要靠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教育。

我们不成能要求每一小我都必需把握某一门科学技能,但人文素养倒是每小我都不成或缺的。美国成功学巨匠戴尔?卡耐基说,人的成功,只要百分之十五是树立在技能上,其他的依靠于人文工程。没有科学传达的教育,只是培育幻想崇奉虽然称不上教育;相同,没有人文影响的教育,只是教授常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所谓教育,实质上是人的魂魄的教育。人文涵养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复旦大学提出“通识教育”(其实就是文明本质教育)的概念,中心课程包罗:文明传承、世界视野、科学精力与科学研讨、批判性思想、生态情况与生命关心、审美体验。这些都表现了人文学科的内容。美国哈佛大学有个有名的“零点项目”研讨方案,专门研讨上世纪50年月苏美空间技能的差距,它不是仅仅限于技能层面,而是从人文本质的掉队来探究美国空间技能掉队的缘由。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议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假如人类要在21世纪生活下来,必需回忆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聪明。高科技开展到需求人的明智去驾御时,需求用孔子的“仁者喜欢人”的思维去管理,要喜欢这个社会,喜欢本人的民族,喜欢我们的地球。

比利时普利高津传授1968年提出一个“耗散构造”的概念,就是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时对交际换,接收了又扫除,以坚持自身的不变形状。借用这个说法,我想说:但凡在世的人都是一种“耗散构造”,人自身也是一个开放系统,需求不时地同外界交流物质与精力能量,充分、强大本人。目前是一个信息、常识大爆炸的时代,天天的新事物、新常识层出不穷,分歧外界继续地“交流能量”,就无法完成“与时俱进”的要求。这就需求增强进修。有如许一句非常透辟的话:“人的后半生是让前半生点亮的。”说的是年青时应该抓紧工夫进步本人,起劲加强人文涵养。可是,人们遍及面对着一个为难状况,反映了人生的无法:“好(hǎo)念书欠好(hào)念书,好(hào)念书欠好(hǎo)念书。”意思是,年青时思想好使、合适念书,却优游岁月,不去仔细念书;到了中老年,晓得念书主要,想要去仔细念书,却因思想愚钝,记忆力差,不轻易读了。正所谓牙口好时吃不着肉,待到珍馐满桌了,却又牙口欠好,嚼不动了。

新期间党的建立面对着很多的新课题、新状况、新矛盾,对党员干部(包罗底层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全体来看,新期间广阔党员干部优势分明,文明水平比拟高,大多受过系统教育,思想矫捷,接触面宽,组织才能、应变才能、顺应才能比拟强。但也无须讳言,还存在一些缺乏之处。一是思维理论素养还没有到达应有的要求,很多状况下只能照本宣科,反复一些政治术语,而缺乏剖析、判别才能;任务、进修中,尚处于经历形状,而没有上升到理论形状,缺乏需要的学养支撑,缺乏真知灼见,不克不及从理论高度、思维深度上加以指点。二是有些同志常识面比拟狭隘,视野、思绪不敷坦荡。眼界、胸襟直接关系到思绪以致思维境界。因而,中共中心政治局委员、中心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凸起地指出了这一点。大都同志文明底蕴缺乏,所熟习的是任务义务,而并非学养,可以说,有职业而没有专业,甚至也没有事业。三是思想方法比拟陈腐、圈子比拟狭隘,接触面有限,交游不广,特殊是不擅长统一些非党干部和专家学者交伴侣、打交道。党员干部应该以为典范,广交伴侣。有的同志能够会说,你如许讲不契合实践,我天天都在开会、参与运动,都在打德律风、约谈、会晤、餐叙,怎样能说交游不广呢?我说,你那是展开任务,联络事宜,充其量属于普通性的生涯交往,并不等于交流思维、“交流能量”,更不等于交友好友。四是从作风上说,有些同志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煞不下心来,坐不住屁股。天天应付太多,参与运动太多,看电视剧、从电脑上阅读信息太多,而念书、考虑、研讨问题太少。增强人文涵养,恰恰可以补偿上述存在的缺陷。

有的同志要求我讲讲本人成功的途径。途径是有,但成功谈不到,并且,有些方面缺乏遍及性。我在正式承受黉舍教育之前,曾经读过八年私塾,打下了比拟坚实的国粹功底,然则缺乏新的常识,特殊是天然科学、数理化,一无所知。进入中学今后,才开端补课。参与任务后,我十分注重理论进修,1965年,作为进修著作积极分子参与过全省表奖大会。“文明大革命”时期,我通读过两遍《鲁迅全集》。70年月,我下了很大时间,系统地研究过《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原著。这些经典著作,使我获益良多,特殊是《反杜林论》,对我世界观的构成,以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和运用,起了极大的效果,也奠基下较好的哲学根底。传统文明教育,对文学、史学功底的养成至关主要。曩昔讲,六经皆史,文史不分居嘛。这条进修路子未必有普适性,但有一条可供借鉴,就是我的进修立场十分仔细,十分扎实,我坐得住冷板凳,肯于负责气,可以下苦功,并且做到锲而不舍。进修最怕的是从兴致动身,浅尝辄止,心性急躁。念书不是最终目标,最终要能从常识形状化为思维观念、思想方法,化为人生聪明。

我认为,在任务岗亭上的同志,生怕没有前提依照学科分类进行系统的研讨,比拟恰当的办法是连系实践,找准一个切入点,然后向纵深扩展。进修,最基本的照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要起劲从朴实型、经历型、自觉型、执行型,进入理论形状、系统形状、超前形状的研讨探究,经过科学理论武装,提拔思想条理。如许才干进步本身的人文本质,把握任务的自动权。在这里,哲学思想是最主要的。曩昔学哲学有一个倾向,就是知足于背诵结论,而不擅长以理论为指点去钻研问题,处理问题。从必然意义上说,哲学不是常识学,而是问题学。哲学的根本问题常解常新,是但是时的,只能跟着时代的开展转变,了解与阐释方法发作转变。它与科学分歧,科学的问题一经找到谜底,问题便成了常识,不再成为问题。

当时,研讨理论问题有一个很好的角度,或许说是门径,就是从科学开展观动手。由于科学开展观是在总结国表里开展的经历经验、接收人类文明提高效果根底上提出来的,既集中表现指点开展的世界观和办法论,又统率经济社会开展全局,这里面涵盖了哲学思想、经济增进、物质财富积聚、生态情况和文明软实力等方面的规则;既注重人的具体开展,又注重经济的协调开展、可继续开展;既要统筹国内开展,进步自立立异才能,又要加快对外开放,参加国际竞争,应对兴旺国度竞争优势的宏大压力和应战。环绕科学开展观,真实是一个进修科学理论、加强人文涵养的幻想课题。

人们凡间说,进修是为了获取常识。这当然不错。在常识激增和瞬息万变的“常识经济”时代,常识就是力气,常识决议高度,常识是权利的根底和财富的源泉。其实,若是仔细地分,这里有三个条理:一是网罗信息,二是获取常识,三是把握规则、增进聪明。市场经济,贸易社会,人们天然都注重信息的取得,天天翻开电脑、电视、报纸,看到的都是信息,可是,假如仅仅知足于信息层面,不克不及做进一步的深化寻找就是问题了。信息是事物、现实、看法的展现,可供人们据以剖析与参考,它强调的是新颖,但这只是“初级阶段”。假如把信息看作是矿砂,那么,常识就是很多的现实与看法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组合而成的可供运用的资料。这是第二步,也还没有最终完成,还须进入更高级的阶段——探究规则,增进聪明。用个小例子来阐明这三个条理:古籍《战国策》上有如许一段话: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仪狄造出酒来,这是信息。造酒技能很高明,滋味非常甘美。这就有了常识含量。大禹喝了,慨叹说,后世君王一定会有因嗜酒贪酒而致亡国者。这就是聪明了,带有高度的预见性。

我国发现哈雷彗星,始于殷商时代,春秋期间开端记载,不断到清末,两千余年从未连续,合计有31次呈现。这可称为世界独一。然则,却不晓得这呈现了31次的彗星竟是统一颗。就是说只是逗留在信息层面上。到了17世纪,英国地理学家哈雷按照牛顿的引力定律,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呈现的周期——76年回到太阳身边一次。这就上升到了常识、规则的层面。还有一个实例。1935年,卒业于医学院的奥有利地势的洛伦兹,在承继祖业行医的还,从事动物学研讨。一天,他偶尔发现,一只刚出生的小鹅老是追随本人转,他立即揣测到,这是由于小鹅出生后把第一眼看见的人看成了它的母亲。这种景象,只需生涯在乡村,都邑见到,新孵出的鸡雏,会跟定你不放。大约很少有人考虑个中的奥妙吧?可是,那位洛伦兹却据此推论:大大都动物在其生命的初始阶段,都邑无须强化而天性地构成一种行为形式,并且一经构成便很难改动。然后发明出来一门学问——现代动物行为学,取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心理学奖。

大局部常识都是专门的,是关于某一范畴、某一科目、某一顺序、某种思维办法、价值原则等方面的看法。常识再发展一步,就成了思维观念、价值原则、规则性的看法。各类详细常识之间很难会通,但当它上升为思维认识层面,从中取得理念和感悟,就可以举一反三、豁然贯穿。而聪明则是常识与思维的升华,是由死变活、经由转化的常识与思维,是魂魄,是起统率效果的。常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规则反映问题的本质,触及深层的底蕴;而聪明则关乎人生,属于哲学的条理。马克思把哲学比方为“迎接拂晓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装思想的,是在前面指点人生的。黑格尔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过后的思考,因而,他把哲学喻为“傍晚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巨匠讲的都是关乎聪明、关乎人生的。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喜欢聪明。聪明是哲学的生涯化、实践化,因而可以说,聪明是使用于实践的哲学,往往显示为一种判别、决议计划与计谋选择。它并不是小伶俐,也不是普通的盘算,而是一种大聪明。

我们党集中了一多量富有大聪明的思维家、计谋家。像的军事聪明,的交际聪明,邓小平的政治聪明。作为变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开展才是硬事理”、“不争论”、“把本人的工作办妥”等很多方面,还有时提出的六句话:“镇定察看,站稳脚跟,冷静应付,韬光养晦,擅长守分,毫不当头。”后来又加了一句:“有所作为。”都显示出建瓴高屋的惊人聪明,对全党全国富有严重的直接指点意义。看得出来,聪明反映的是一种预见性、全局性、计谋性、逾越性与理论性。

有人说,三到五年,世界上的常识就增进一倍,但决不成强人类的聪明三到五年就进步一倍。目前,信息和常识曾经多到了爆炸的水平,但并不克不及说,思维和聪明曾经多获得了爆炸的水平。常识的演化是进化论,而哲学聪明的前史演化,不是进化论的。有人把古代哲学说成是萌芽形态的,朴实、初级的,这是把科学常识的概念移入到哲学聪明的评价。其实,孔老之学,周易之学,直至两三千年之后的今日,依然无法逾越。再者,哲学观念是前史性的。有人用西方的自在、对等观念批判古代社会,而对威望、品级观念持全盘否认立场,现实上,在必然前提下,威望是必不成少的,恩格斯就专门论证过。不然,社会将无法运转,更不克不及安宁。在进修、考虑和研讨中,为了取得聪明,悟性是至关主要的,但有了常识纷歧定就能具有悟性。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克不及使人聪明。”要害在于可否使常识、学问由死变活。智性过剩,悟性缺乏,是一些搞学问的人的通病。

哲学之外,人文学科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前史学,进修前史贵在连系实践。中心指导同志屡次强调要进修前史。一个民族假如遗忘了本人的前史,就不成能深入地调查目前和准确地走向将来。我们可以进修中心指导同志的做法。前些年,同志曾经约请八位传授就有关前史专题进行讲述。个中一篇是就民族边远地方史以及宗教问题睁开的,而且以清朝为例。应该供认,清王朝的民族、宗教政策,较之以往各朝代都是成功的。根本战略是八个字:恩威并施,宽柔相济。首要内容是:一、增强中心的威望,接纳灵敏的办法。对边远地方少量民族辨别接纳分歧的管理机制:对新疆接纳伯抑制,对蒙古接纳盟旗制,对西藏接纳达赖和班禅合治的宗教体系体例,对西南方陲接纳土司准则。有个说法叫“因俗以治”,是乾隆朝提出来的。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就接收了个中的积极成分。二、拉拢和应用少量民族的上层分子进行统治。三、应用藏传释教作为精力统治东西。四、移民开拓边远地方。有些内容和伎俩,属于封建统治者的压榨东西,应该摒弃。但那种连系实践,区分看待的思想方法,是可以借鉴的。

每当前史转机关头,人们总习气于回归本人的文明泉源,去寻觅新的路子。这就是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道的萌动老是从回归开端。这里就牵扯到传统文明和国粹的问题。传统文明,涵盖了一个民族的全体生涯方法和价值系统,是一个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中心,是区分此一民族与彼一民族的中心标记。许嘉璐师长教师说,无科技缺乏以强国,无文明则足以灭种。文明存则民族存,文明亡则民族亡。从内部说,优异传统文明是进步民族本质,滋养我们内涵精力、气质的源泉;从外部说,牵涉到整个国度的开展计谋、国际位置;往久远说,是中华民族回复的但愿地点。在这里,传统文明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源。

传统文明以致整个文明,分为三个条理:文明的物质层面是表层的;而价值观念、品德标准、宗教崇奉、思想方法、审美兴趣等,属于最深条理;介乎两者之间的是典章准则、律例体系体例。传统文明从学理上讲,有三大支柱——儒、释、道。儒、道是本乡的,在中国最先发生。东汉今后,中经两晋南北朝与隋唐,释教文明传入,构成鼎足之势、相反相成的场面。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这是南宋孝宗的话,大体上是如许。中国传统文明的特征,一是延续性,二是浸透性,三是吸纳性,四是不变性。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篇3

【例1】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下列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机关是()。

A.太原市某区人民代表大会

B.山西省人民政府

C.中共太原市委

D.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

根据《立法法》第63条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名师点评】考查对法条的了解程度,对于法律常识考生应该多加强对法条的识记,并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要熟悉,平时多积累。

【易错点分析】不了解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有哪些。

【例2】在行政诉讼中,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可以不受理的案件是()。

A.某国家机关干部对降级处分不服

B.某企业对行政机关的收费不服

C.某公民对民政机关不发放抚恤金不服

D.某人对行政机关拒绝颁发营业执照不服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当事人对下列事项起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名师点评】考查对法条的了解程度。考生在做完这道题目时应当掌握哪些具体行政行为是人民法院予以受理的,哪些行政行为是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

政治常识

【例1】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是()。

A.英国古典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及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名师点评】考查识记能力,对于政治常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靠理解,不能死记硬背,不然费力还不见效果。

【例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

改造自然是实践,人的智力的发展即人的认识的发展,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恰恰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名师点评】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这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题目,要靠理性思维去分析理解,平时做题时要多加思考,多理解,要把题干的内容读懂、读透。

人文常识

【例1】《资治通鉴》成书于()。

A.西汉

B.东汉

C.北宋

D.南宋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C。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名师点评】考查识记能力,对这种类型的知识点,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靠平时多加记忆和了解。对把握不准的,可以运用排除法来答题。

【例2】下列诗句和作者搭配正确的是()。

A.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岑参

B.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杜甫

C.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白居易

D.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出自唐朝孟郊的《游子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出自唐朝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名师点评】这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并不是难点,很多知识都是在上中学时就已经学过,只是随着时间而淡忘了,需要把这些知识重新“捡”起来。

百科常识

【例1】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属于下列哪一种现象?()

A.汽化

B.升华

C.凝化

D.液化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

呼气时,刚从嘴里出来时是气态的水,然后遇冷变为液态的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在物理上称为液化。

【名师点评】这是对物理常识的考查,比较简单,对于“理科”的知识考生应该多掌握一些,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这是对公务员的要求。

【例2】下列不属于哺乳类的动物是()。

A.蝙蝠

B.鲸

C.蜂鸟

D.海豹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篇4

关键词:哲学知识;智慧;形而上学

Abstract:Philosophymeanspursuitofwisdom.Andwisdominvolvesbothknowledgeandobligation.Philosophicknowledgeaimsatunderstandingoftheexistenceoftheworldandthevalueoflife,andthevalueoflifeandtheprincipleofmoralscallforphilosophicknowledgetotheorize.Leakyinmanywaysasitwas,thetraditionalmetaphysicsasarationallytheorizedpatternoftheworldmadesignificantcontributionstotheorizationofthistype.However,whenitcriticizesthetraditionalmetaphysics,postmodernismdiscardsthisobligationofphilosophy,whichisoneofthekeyfactorsleadingthemoralcrisisincontemporaryphilosophicconsideration.

KeyWords:philosophicknowledge;philosophicobligation;wisdom;metaphysics

自古希腊起,哲学就确立了追求智慧的理念。什么是智慧呢?在我看来,智慧至少应包含知识和责任两个方面。一个智慧的人懂得对知识的责任。哲学家作为一个追求智慧的人,不仅应该懂得如何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而且还应该懂得为什么要获得知识以及对知识所产生的结果承担责任。

自希腊起,就出现两种称呼自己为哲学家的人。一种是意识到对知识的责任的哲学家,以苏格拉底为代表,他们认为“善”、“正义”与知识是统一的,他们从事哲学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善、美,他们通过学习哲学知识明确人生的目标,并投入到伦理的实践中去。另一种是没有意识到或不想对知识承担责任的所谓的哲学家,以诡辩学派为代表,他们从事哲学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牟利。他们教别人如何能把假的说成是真的,把非正义的说成是正义的,把丑的说成是美的。这样,学会这些知识就能在法律诉讼等社会活动中牟利。我们可以把前者称为真正的哲学家,而把后者称为伪哲学家。整个哲学史充满着真正的哲学与伪哲学的斗争,它的胜负关系到人类的进步和希望。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其《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充分论述了西方哲学史上追求普遍科学的理念的真正的哲学与怀疑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哲学的斗争,论证由于实证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泛滥使得欧洲的科学和人的存在陷入危机,论证哲学家不仅要追求知识,而且要对人类的存在承担责任。他写道:

我们时代的真正唯一有意义的斗争是存在于那些已经崩溃的人与那些还保持着根基、并为了这一根基以及新的根基而拼搏的人之间的斗争。这种欧洲人的真正的思想斗争表现为哲学的斗争,即表现为怀疑论的哲学,或毋宁说非哲学(因为它只保持了哲学的词语而丢掉了哲学的任务)与那种真实的、依然生气勃勃的哲学之间的斗争。[1]16

作为一个哲学家,在我们内在的个人的工作中的这种对我们自己的真正存有所负的责任中,同时也承担着对整个人类的真正的存有的责任。人类真正的存有是追求理想目标(Telos),从根本上说,它只有通过哲学,——通过我们,如果严格地说我们还是哲学家的话,才能实现。[1]19

可惜的是,胡塞尔在20世纪初叶所描述的这种哲学陷入危机的情况,至今仍在延续,而且变本加厉。胡塞尔对哲学家的责任的呼唤,现在听起来更加切中时弊。

当代哲学危机的一个重要症状是这种伪哲学泛滥。试问,在当今哲学界,还有多少人真正把哲学的真理和哲学的责任当作一回事情。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玩世不恭的态度在今天的哲学界蔓延流行。哲学的知识被当作像商品那样可出售的东西来对待。谁有权、谁有势、谁有钱,“哲学家”就为谁做论证。就像古希腊时期的诡辩学派一样,“哲学”成了为那些本来没有理,而想成为“有理”的人服务的工具。只要谁能出好的价钱,“哲学家”就使谁的主张言之成理。这有点像那些为了钱而替人打官司的律师一样。不过,律师是直接地为那些个体的人和团体作辩护,而哲学是间接地为那些更大的利益集团作辩护。如果说,律师是用某条法律为某个当事人作辩护的话,那么“哲学家”是在为有利于雇用他的利益集团的法律条文本身的“合理性”作辩护。我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哲学家,他们今天可以为绝对真理作辩护,明天可以为怀疑论作辩护;今天可以为自由主义作辩护,明天可以为极权主义作辩护;今天可以为普遍主义的价值观作辩护,明天可以为相对主义的价值观作辩护。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基金会,只要能给钱,就为它们所立的项目效力。御用文人成了基金会所雇用的文人。哲学论文成了“基金”购买的商品。基金会提供的钱越多,炮制出来的“哲学论文”也就越多。

“哲学家”为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所中意的作辩护,并不会感到有多大困难。在哲学史上已经存在为各种各样的观点进行论证的论据,你只要隐去不利于某种观点的论据,多找一些有利于它的论据,你就能够为该观点论证。正如历史成了一种记忆(一些历史事件)和遗忘(另一些历史事件)的技巧一样,哲学成了一种掩盖(一些哲学论据)和彰显(另一些哲学论据)的技巧。这样,真正的历史没有了,真正的哲学也没有了。哲学和历史都成了为政治和经济利益集团效劳的工具。

由于这样的哲学不是在追求真理,不是在弘扬真善美,因此,它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现在,普通人是不喜欢读哲学著作的,这不是因为它们深奥,而是因为它们似是而非。就连哲学家自己也懒得读他们自己写的文章,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无非是为了项目费、为了评职称而写作的。这样的哲学论文成了没有人看的垃圾,它们浪费了时间、精力和纸张。哲学说到底不是因为其无用而在现代社会中受到冷落,而是它太想被别人利用而丧失了其信誉。

哲学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的呢?这既有外部的社会原因,也有内在的哲学自身的原因。我们先从外部的社会原因谈起。

当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的社会。商品经济的交换和买卖关系渗透到一切领域,就连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也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学生到大学读书,被理解为购买知识;教师教书,被理解为出售知识。学术论文也被当作商品。一篇学术论文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生产效率,企业或社会的有关职能部门就愿意出钱“购买”它。这或者表现为购买专利,或者表现为科研开发提供资助。在当代大学里,人们也用商品交换的眼光看待哲学。一方面,哲学被认为无用,很少有人愿意出钱来购买哲学知识;另一方面,“哲学家”为了能够出售哲学知识,就把哲学这种本来不是商品的东西制作为像商品一样的东西出售。这就降低了哲学的品位,使得哲学变质为伪哲学。哲学要表现自己的使用价值,就说自己虽无小用而有大用。时下,经济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流行。“哲学家”鼓吹,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科学技术的理论只是在小的方面提高经济、管理、政治、科学技术的效益,而哲学能从根本上极大地提高它们的效益。我不否认哲学具有大用。但是这种以用为至上的哲学难道不是偏离了哲学的本性吗?在这种只顾兜售自己的目的的驱动下,哲学本来所具有的那种社会批判的义务完全丧失了。

的确,哲学家也是现实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人,哲学教师也是一种职业,哲学家也食人间烟火,也要为自己的生计着想。但是哲学家比起其他的人来,更应意识到要超越于这种商品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哲学家是社会的良心,哲学家要从这种社会的良心出发,反思现实的社会现象,进行社会批判,弘扬社会正义。

柏拉图曾设想,在一个理想国中,哲学家应过一种没有私人财产的集团生活。他认为,只有当人摆脱了私欲,才能看清楚哲学的真理。他在那时就意识到把哲学当作一种谋生职业的危害性。然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无从实现的,我们也没有看到过哪一位哲学家是在这种理想的纯净状态中被培养出来的。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哲学职业也像其他职业一样,处于商品经济的关系中。这样,哲学家始终处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中。为使哲学不至沦落为伪哲学,哲学家必须在尘世的现实性中获得某种超越。哲学家更要注意自身的修养。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当代哲学陷入危机的内在因素。这与近半个世纪以来哲学本身的发展有关。可以说,哲学在当代迷失了自己,哲学自己否定了自己,哲学自己宣告了自己的终结。这是哲学在当代陷入危机的内在原因。

当代哲学常被标志为“后形而上学”或“后现代主义”。这两个名称本身就包含迷茫的色彩。似乎,我们现在除了用否定的方式来刻画当前哲学的情景外,再也不能用肯定的方式来刻画它的特征了,即我们除了能说出它是在形而上学之后、在现代主义之后外,就说不出它究竟是什么了。在16至18世纪,我们能以肯定的方式把当时西方的两大主流哲学描述为英国的经验论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在18世纪我们能用“唯物主义”、“启蒙哲学”来刻画法国哲学的主要特征。在19世纪我们能用先验唯心主义、思辨唯心主义来刻画德国哲学的主要特征。在20世纪上半叶,我们能用逻辑实证主义、存在主义来刻画那时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不论这样的刻画是否确切和全面,它们都是以肯定的方式表达的。但是20世纪后期以来,我们实在找不出以一种肯定的方式来刻画现在的哲学了。现在的哲学只知道否定,不知道肯定;只知道解构,不知道建构;只知道批判,不知道弘扬。我们读他们的著作,所能看懂的只是他们试图表明别人所说的都不对,但看不清他们自己所说的究竟对在什么地方。他们以彻底打倒形而上学而洋洋自得。他们宣称,以往的哲学在打倒一种形而上学之后,自己建立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现在,在他们打倒形而上学之后,不会再有新的形而上学建立起来。因为他们不是以一种新的体系哲学来批判一种老的体系哲学。他们在进行否定的时候,不从任何肯定的东西出发;在进行怀疑的时候,不依据任何确信的东西;在论证别人的系统不融通的时候,自己从来不阐明融通的思想。这就是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话语。在这样的话语中,理解成了不可能的事情,相对主义、怀疑论成为时髦。这样的哲学给公众造成极坏的印象。难怪在他们眼里哲学成了一种毫无结果的文字游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在当代陷入危机的内在原因。

什么是形而上学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何在?这是当前哲学争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后现代主义者已经把形而上学搞成为一个贬义词。我认为,为了使当代哲学摆脱危机,必须重新认识形而上学的积极作用。

传统的形而上学固然有很多缺点。确实,没有一种哲学体系是牢不可破的。但是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各种各样的科学理论不也都有被推翻的可能性吗?哲学理论要把各种各样的知识贯通起来,自然更容易被找到漏洞。正如科学理论都有可能被推翻,不等于说不可能建立新的、更好的科学理论一样,任何哲学理论都可能被指出问题、被反驳,不等于说不可能去修补它们,或去建立更完善的哲学理论一样。固然,哲学不能代替科学知识,也不能脱离科学知识光凭自己的哲学玄想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但这不等于说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建立一个得到理性论证的世界图式。

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得到理性论证的世界图式。哲学与常识的世界图式、宗教的世界图式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得到理性的论证的。人活在世上,总会有一种世界图式。人从有关世界的总看法中获得对自己人生的看法,指导自己的行为。有关宇宙起源、自然秩序、生物演化的观点总是影响到对人生的观点。放弃了形而上学就意味着让常识的世界图式或宗教的世界图式来取代经理性论证的哲学的世界图式。

常识中包含着世界图式。但是常识中所包含的世界图式并不总是合理的和健康的。举例来说,大鱼吃小鱼、狼吃羊、狗咬狗,是常识,这里包含弱肉强食的人生观。母亲爱小孩、见孺子入井而施以援手,也是常识。孟子从中得出人皆有恻隐之心,提出人与禽兽之辨,建立了他弘扬仁义的儒家哲学。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弘扬仁义的儒家哲学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就不会有两千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当然也有那些为弱肉强食的人生观提供论证的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哲学与哲学之间的斗争。哲学斗争是靠论证来进行的。哪一种哲学能够(在哲学的意义上)获胜,就在于它是否能够提供更好的论证。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图式,并且也是一种提供希望的世界图式。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在于,哲学以一种理性的方式为世界图式提供论证,而宗教用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表述世界图式。由于宗教的世界图式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述的,这就存在对这些隐喻进行解释的问题。哲学可以为宗教中所包含的有关人类的美好理想、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的关系提供理性的论证。正因为这个道理,宗教解释学总要用到哲学。同时,哲学应从宗教中学习有关什么是人类的美好希望和理想,并设法用理性的概念来“翻译"宗教的隐喻。另一方面,由于宗教主要关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着重的是信仰而不是理性的论证,宗教容易产生狂热和偏信。哲学的理性论证对于宗教的狂热来说是一支清凉剂,并能起到纠偏作用。

有关哲学的世界观与宗教的世界观的关系,一直高举理性主义大旗的哈贝马斯近来也承认这两者在本质上有相通的地方:

有关理性与启示的哲学讨论的一个纽结点是一个一再浮现出来的想法:反思的理性追到深处就发现它自己的起源来自于另一个东西。它如若不想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死胡同而失去理性的导向的话,它就必须承认这另一种东西的命运攸关的力量。理性经由理性,用尽自己的力量,达到一种皈依,或至少引起一种回转。这或表现为反思认知和行为的主体的自我意识(如在施莱尔马赫那里)或表现为反思自己的生存的自我确认的历史性(如在基尔凯郭尔那里)或表现为反思伦理关系的那种令人愤慨的撕裂。理性在一开始并不带有神学的目的,但当它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时,就转向另一面:不论它表现在一种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包罗万象的意识中,还是表现在一种对拯救的信息的历史结果的捉摸不定的希望中,抑或表现在推进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绘制实现拯救的蓝图中。所谓包罗万象的意识,传说中的远古事件,没有异化的社会,无非是后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中的匿名的诸神,它们对于神学而言是一眼就能识破的东西。它们可以被破译为三位一体的人格的上帝的假名。[2]

哲学、日常经验和宗教都能提供世界图式。哲学所提供的世界图式不仅更加精致,而且它提供了一种对世界图式进行公共讨论的平台。由于哲学对世界图式提供理性的论证,它的语言是主体间的、可理解的,那么这种世界图式就是可公共讨论的。有关各种各样的世界图式的缺点、问题都会在哲学的讨论中暴露出来,从而使对它们的改进成为可能。哲学把不同意见引向公共的讨论。通过讨论,达成一定的共识。哲学把一切论点、论据、论证的过程都公开化了。哲学使人看到真相,哲学以理服人。哲学本身就是民主的。哲学也是民主的政治生活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哲学使人在进行民主表决之前,明白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抉择。

宗教的世界图式依赖于信仰。常识的世界图式来源于日常的经验、传统和习惯。哲学的世界图式立足于理性的论证。因此,相对于宗教的和常识的世界图式,哲学的世界图式是最容易服从理性的论据而改变的。依靠宗教信仰建立起来的世界图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常识的世界图式是经年累月慢慢形成和慢慢改变的。哲学的世界图式则会依据新的、更有说服力的论据而迅速改变。哲学最不惜改变自己。因此,总有新的哲学宣告诞生,总有新的哲学起来批判旧的哲学。因此,哲学常常担当思想革命和社会革命催化剂的角色。新的哲学思想会逐渐渗透到宗教和常识中去,引起宗教的世界图式和常识的世界图式的慢慢改变。

哲学的世界图式、宗教的世界图式,就其内容而言,往往是交叉重叠的。我在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世界是实在的还是虚幻的?在世界的多样性中有无统一性可言?世界有无秩序,其变化有无规律、有无发展方向?对世界的这些看法势必会影响对人生和人类历史的看法。这就是所谓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的统一性。不同的宗教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哲学对这些问题也有不同的回答。很可能其中的一些哲学与一些宗教在这类问题上有类似的看法,因此它们能够互相支持。常识通常倾向于认为世界是实在的,但常识并非是固定划一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经验不同,他们的常识的世界图式也会有所不同。哲学的世界图式在内容上并不一定不同于宗教的和常识的世界图式,但它们的论证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在哲学的世界图式、宗教的世界图式和常识的世界图式之间,不存在其中的一种世界图式战胜另一种世界图式的问题,它们处在一种互相影响和水涨船高的关系之中。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统一的。哲学以理性的方式论证世界图式,同时也为人的伦理原则进行论证。人为什么要认可和遵循伦理的原则呢?这就要追问伦理原则的合理性的问题。哲学要为它所支持的伦理原则的合理性提供论证,而这种论证要以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为基础。我们不能强迫人们遵循伦理原则。要人们自觉遵循伦理原则,就要提供合理的论证。这样,哲学教育就成为一种伦理教育的方式。每个人自己学习哲学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方式。通过学习哲学,明白做人的道理,并自觉地按照这种道理来做人。

哲学的论证具有目的论的维度。哲学不仅问现实怎样,而且问目标是什么。哲学追问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人类所希望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哲学既不脱离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由于哲学的这一特性,哲学对现实社会具有引导和批判的功能。哲学从人类的远景和社会正义的原则出发,批判现存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引导它向着人类希望的方向发展。

20世纪初叶,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意识到,实证主义等现代哲学对形而上学可能性的怀疑,使得哲学陷入危机,而这反过来也使得事实科学陷入危机。胡塞尔写道:

由此必然导致整体思想发生一场特殊变化。哲学自身变得成问题了,并可以理解这首先表现在形而上学可能性的问题上。我们以前已经说过,这蕴涵地涉及整个理性问题的可能性和意义。至于实证科学,初看起来它是完全可靠地屹立在那里。然而,形而上学的可能性问题归根到底也涉及事实科学的可能性问题,因为在哲学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事实科学有其关系意义,有其作为真理对于存有者的纯粹领域而言的意义。在认识的理性规定什么是存有者的地方,难道理性和存有者能分开吗?[1]12

20世纪中叶,胡塞尔有关哲学与实证科学关系的看法也在英美分析哲学家中得到某种响应。彼得·温奇(P.Winch)在其《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中反对把哲学视为“清除一些知识道路上的垃圾”的“小工”的实证主义的观点[3]4。他认为:

科学家探求特殊的实在事物和过程的本性、原因和结果,而哲学家则关心实在本身及其一般意义上的性质。……哲学家追问“什么是实在”,这涉及人与实在关系的问题,这使我们超越了纯科学。“我们要问,人的心智是否与实在有什么关联,如果有,这种关联会对他的生活产生怎样的改变”。……哲学根本不是一个经验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概念性的问题,它必定涉及实在的概念的力量。[3]9

分析哲学中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斯特劳逊(P.F.Strawson)也主张不能对形而上学采取一概拒斥的态度,要承认历史上的许多形而上学起过积极作用,并且至今仍然有必要研究形而上学。在斯特劳逊看来,形而上学无非是有关我们的整个知识的最基本的概念体系或概念纲要(ConceptualScheme)。我们的知识是要使用概念的。这些概念与概念之间有无互相联系呢?如果有的话,把它们互相联系的方式和关系揭示出来就是形而上学的一项任务。早期的分析哲学家主张,建立概念体系是科学家的工作。哲学家的任务是分析概念,澄清语词的意义和句子的逻辑结构。斯特劳逊认为这样的研究范围太狭窄了。我们不仅要询问我们实际是如何使用这个或那个语词和句子的,而且还要寻找语词与语词之间,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普遍规则和基本特征。各种科学理论都有其特殊的概念和对象领域,而哲学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和揭示出我们的思想结构的最一般的特征。他写道: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哲学上最好的、并且也是唯一稳当的方法依赖于对语词的实际用法的细致考察。但是我们以此方式所能作出的辨别和所能确立的联系,还不够普遍和深入,还不足以满足智性的形而上学的全部要求。因为,当我们询问我们是如何使用这一或那一表达的时候,我们的回答尽管在一定的层次上进行了揭示,但有作出假定的倾向,而不是揭示形而上学家所想要揭示的结构的那些一般的成分。形而上学家所寻求的结构不是显而易见地表现在语言的表面层次上,而是潜藏在深层。当那一个唯一稳当向导不能带领他到达到他所希望到达的如此远的地方去的时候,他就必须放弃这个向导。[4]

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西方哲学家看清楚了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一味反对形而上学的做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就连曾是后现代主义阵营中重要代表人物的理查德·罗蒂(RichardRorty)近来也起来反叛后现代主义。他在2004年夏天来复旦大学做报告时宣告:后现代哲学一味解构,不搞建构,不提出新的乌托邦,不解决实际问题。后现代主义不是一条出路,后现代主义多半是破坏性的,没有什么正面的建树。(注:参见张庆熊《西方技术文化时代的问题和出路——思考罗蒂在复旦大学讲演的深层意义》,《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89-93页。)

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曾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他们反对哲学史上所出现过的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学说,固然有其正当理由,但是他们在反对这些具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形而上学学说时,把一切对世界图式进行理性论证的哲学都当作无经验根据的和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抛弃,这就造成当今哲学和人的生存的危机。试问,当这样的哲学(形而上学)不复存在的时候,哲学如何能为伦理提供论证,如何能进行自觉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如何能起到社会批判和社会引导的作用。我觉得当代哲学陷入危机的一个内在原因是哲学家忘记了哲学的责任。哲学知识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具有责任的知识。只要哲学家记住哲学的责任,他们就不会只解构不建构,就不会只把哲学当作文字游戏来玩弄。哲学家决不能忘却哲学文字的千斤重任。

[参考文献]

[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JüRGENHABERMAS,JESEPHRATZINGER.DialektikderSkularisierung,überVernunftundReligion,VerlagHerderFreiburg2005,S.29.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篇5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定位

对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定位问题,诸多争论旷日持久难以达成共识,对思想政治课的批评,我们也见得太多,以至于很难再感到有什么新意.不少所谓“新模式”“新理念”,其实早已是老生常谈。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政治课教师,对此也有许多困惑,总有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不过,对于自己任教学科的功能和定位多一些不同观点的碰撞,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有利于我们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教材体系,领会教材指导思想,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益。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学科定位呢。我认为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1从教育的本质谈定位

可以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对文明的一种传承,并利用种传承促使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文明、完善的一个过程。而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多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也应本着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为着这一目标而奋斗。学校教育各阶段、各学科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当然。各阶段、各学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的学科定位也必然不同。作为思想政治课,从课程名称来看,其基本的定位就应该在“思想”“政治”这两个名词的框架之内.

“思想”一词指明高中思想政治课首先应定位于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在继承人类道德文明的基础上自觉地提高其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当然,思想道德本身是具有阶级性的,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洽课必须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

对于人类“文明”我们常常把她划分为三大板块,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洲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政治”一词表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功能还包括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传承,帮助受教育者在承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活动.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既具有传承人类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成果的功能,具有其固有的学科性,具有“智育课”的特征。同时.她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无法取代的育人功能,具有“德育课”的特征。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与“智育课”的统一体,应定位于传承文明、育人心智。

2从教学内容粉定位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核心知识,同时,中学思想政治课还涵盖了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求我们把政治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展示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伦理道德的基本理论、常识、规律,同时。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对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内容进行充实和加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具备全面而丰富的人文知识。

3从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看定位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的证明。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呼唤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主张把各种评价内容综合起来,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把各种评价主体联系起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但是,高考仍然是最具权威性的评价方式,不管你怎么教,高考学生考不好,你就什么都不是,可以说就叫“没有成绩”、就叫“没有质量”;相反,漂亮的考分就是一切,就教师而言,就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就可以成骨干,成名师;对学生而言,就是成功,就是前途,就是“优秀学生”;对学校而言,就是质量,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从现行评价机制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只能定位于“为成功高考服务,为实现高考目标服务”的一种载体。根据高考考纲和应试要求,“知识、能力、技能”是学生考好的必要条件。因此,政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从微观层面应将教学定位于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3.1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真正懂得这些知识。

3.2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辍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四大能力,即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综合能力考试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间题。

3.3有知识、有能力,不一定有高的分数,因此,必要的练习和适应性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在高中三年中.尤其是在高三阶段,解题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训练和掌握解答政治试题的“通法”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4从社会分工、产业划分,定位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深度学习结合

新的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强调考查考生对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文综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而现在不少学生,认为政治是小科,临考时背一下就行了,所以他们不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背诵,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缺乏系统性和反思,也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以为,将深度学习(deeplearning)贯穿于政治课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在当今高考试题越来越灵活的情况下,深度学习尤其必要。

深度学习(Deeplearning)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方式,它是与肤浅学习(Surfacelearning)相对来说的。深度学习与肤浅学习的对比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研究高考大纲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逐一过关,并通过组织、解释、评价、分析和综合信息,在各知识点之间产生关联,同时把课本上的重点事实资料和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结合起业,学会用书本知识来分析、解释社会现象。也就是把知识点“穿成线,连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真正形成学生自己的综合能力,达到“明理”的境界。

深度学习,正如BarbaraCambridge所描述的,包括反思,是不断发展的、综合的、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深度学习,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系统性、反思性学习,强调批判性思维。深度学习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的帮助者的角色,起到点燃学生思想火花的作用。

把深度学习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师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和示范作用,笔者以为具体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重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以经济常识学习为例,应该让学生把握一个学科思想——效益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条主线,而效益是它的灵魂。这就引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一系列的联系: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宏观调控,整个经济常识可以用经济效益构建一个知识网络。

学习哲学常识就应该把握一种“方法论”思想,也就是所有的哲学观点和原理,都是为最后的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服务的。所以,这几年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怎么办”了。在这里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主线,“方法论”思想是它的灵魂。

从分析具体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把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科的知识结合起来,这里我们以“三农”问题为例,对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我们可以从经济常识来分析,这里面涉及到了价值规律问题。在农村有些农民缺乏经济头脑,大部分人不了解价值规律,更不知道去利用价值规律,所以他们总是等别人尝到了甜头之后,才一哄而上,结果导致市场上同类产品供过于求,于是又一哄而下,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他们总是赶不上趟,常常是增产而不增收,这也正是中国农民勤劳而不富有的一个致命的原因。

从经济常识的角度,我们还可以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党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这里面具体又涉及到了生产力状况、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产业结构、农业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劳动力结构、消费结构等问题。

从哲学常识的角度,我们可以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从而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政治常识的角度,我们可以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我国的国体、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知识。

综上所述,依托“三农”,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通过纵向或横向联系,构建成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当然横向还可以与地理知识联系,纵向也可以与历史知识联系,我就不再举例了。

二、善于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

深度学习提倡一种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的精神。通过这种批判性思考,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并达到解决复杂问题和情景的目的。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教材观点是二者成反比。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所遇到的事实却不象那么回事。比如粮食价格,虽然我国粮食生产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比以前提高了好几倍,粮食的价格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还有上涨的势头;还有“天价月饼”等给我们的表象是价格严重偏离了价值。是不是课本出现了错误?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带着这些问题,深度学习就要求我们善于调动过去学过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另外,还会促使我们去查资料,或者从生活当中找出证据。然后对这些证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比如刚才所说的粮食涨价,可能的影响因素有:人口数量的剧增,可耕地面积锐减,如城镇化、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建筑、修路用地和土地荒漠化等。饲养业的发展,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大量用粮。农民种地的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再加上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等原因,所以粮食的涨价主要还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另外还要考虑到纸币的购买力问题,相对于前几年,纸币的购买力总体来看一直处在下降的状态。所以,尽管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粮食的价格不但不能降,而且还要升高。但我们不能因此得出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成反比的结论。

再比如“天价月饼”,这里我们除了考虑以上因素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等因素,比如有些月饼盒里还放着相当贵重的金银首饰等物品,专供某些人行贿之用,所以这样的月饼卖成“天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通过对某些问题的置疑和批判性思维,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这些知识离我们近了,我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关注学生思想和行为能力的提升

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深度学习要求在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找准知识的连接点,提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

比如整个高中政治的课程内容里都贯穿着一种思想:和谐,和谐是一种美,从哲学的角度讲叫对立统一。比如经济常识里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三大产业”、“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积累与消费”、“东部、中部与西部”“人口与环境”、“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坚持了科学发展观,就可能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增进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哲学里面更是如此:福与祸、安与危的转化告诉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人们要有长远打算。进步与退步、骄傲与落后的道理告诉我们应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教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教我们把握机会,促成飞跃,因为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终身学习,不断进步。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会扬长避短,敢干张扬个性,发挥特长。联系现实,针对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生自杀现象,思考生命的意义,使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明白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所以全社会都应提倡雷锋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四、教师评价方式的改变。

学生的深度学习方式的养成是和老师的培养分不开的,所以教师的评价方式至关重要。关于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1、更加注重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而不是最后的一个分数。深度学习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每个哪怕微小的一点进步而给予积极地评价,让学生把深度学习持续进行下去。

2、为了学习的评价(AssesmentforLearning)而不是学习评价(AssesmentofLearning)应该作为老师的一项关键职业技能。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学生的好与劣,而在于鼓励他更好的学习,因此,强调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比总结性评价更重要,因为任何评价都有情感上的影响,应该考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并且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应该致力于学习目标的实现,以及对评价依据的标准达成共同的理解

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发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能力,以便于他们能反思和自我管理。“了解自己”,这种观点有助于终身学习,在一个对成年学习者开发档案袋(Portfolio)来证明优先学习的研究中(Brow,2002),JudithBrown发现了以下的结果:增加了学生对他们如何通过工作去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如何去学的理解,增强了交流和组织的能力,加强了学习中反思的重要性。

总之,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的能力不是每个学生自然所形成的,它要求学生持续不断练习,我们相信,把这方式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必然带来的是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这种学习是自我导向的终身的学习,掌握深度学习的方式,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篇7

白宫则要求政府官员必须睁大眼睛,寻找机会把总统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布什的一个助选广告中,有原世贸中心的断壁残垣以及消防队员抬着一副盖有美国国旗的棺木等画面,以显示布什在面对美国经济衰退、恐怖袭击等重大事件中所展现的领导能力,但很快遭到九一一事件受害者的起诉和的嘲讽。

伊拉克费卢杰的流血冲突,情报丑闻的进一步恶化,都迫使布什把“建设性的保守主义”或者“反恐哲学”抛在脑后。不管有心还是无意,他这回不得不师从小兄弟布莱尔。英国首相布莱尔向唐宁街冲刺时,打出的是“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而在后来的连任竞选中,则闭口不谈这一政治观,拿出的全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

其实,政治哲学和主义早被局限在书斋里,比如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作者)和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作者)。而在现实政治中,梳理清楚事实和找到具体对策,才是政治家们的优先考虑。为实现权力欲望,他们可能像布莱尔一样用理论来化妆自己,但在掌权的一刹那就会立即卸妆。英国《卫报》说,没有哲学的政治值得赞赏,而不应该被蔑视,因为“没有哲学介入就没有政治传染病”。

哲学不应被现实化

有哲学和主义的政治是危险的。哲学是学术,意味着“并不真的存在”,主义则是不能超越的宿命论。曼彻斯特大学教授伊格莱顿(terryeagleton)说:“政治一旦成为‘哲学的’,则说明你无事可为。因为哲学不反映现实,只是一种学理上的观点。”那种贩卖主义和哲学的政治家,往往得不到选民的青睐,因为选民看到的是政策带来的实惠,而不关心“智力上的光芒”。

让哲学停止对现实政治发挥作用的努力,开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把政治分为哲学的政治和现实的政治。哲学的政治是由思想家唱主角,要发现世界和社会的规律;而现实的政治是由政治家操持的,要以良知去解决大众的具体问题。哲学一旦成为政治家的信条,他的政策不仅会偏离现实,而且阻止社会进步。

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康德的思想提出了挑战,但西方人对康德思想的接受还是非常广泛的。当抽象的主义在巴黎大街上演化为法国大革命的流血事件后,后世的西方人感到“没有哲学只有常识”的英国的渐进式革新,才是平稳且值得推崇的。

尼采和弗洛伊德等学者则从另外一种角度作了调和,认为政治哲学是一种知识。政治家懂点知识没什么不好,但必须清楚活生生的现实才是政治策略的真正出发点。有了先入之见,政治家很难透视到现实的复杂性。

二战以来的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义介入政治带来的最大灾难之一。希特勒把纳粹主义变成德国的政治信仰,加上与日尔曼民族优越主义的混合,带给世界的是人种之间的仇恨、大规模的战争与残酷无情的杀戮。

二战以后,虽然政治哲学之不同导致了冷战,但哲学和主义对西方政治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大大减退。为了获得选民支持,西方政治家提出的治国方针是具体的策略,比如减税、增加就业和如何花纳税人的钱。这些策略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能见的行动计划,让即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能参与国家政治。

柏林墙倒塌后,西方的政治家和大众对政治哲学现实化带来的弊端更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欧洲。他们认为如果不是主义之争,欧盟的整合会加快,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在30多年前就达到今天的水平,九一一惨案也许会避免,巴以关系不会像现在这样血腥,因为宗教也是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人看来,美国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宗教化,自视为“上帝的选民”,是哲学引导现实政治的具体表现,结果引起很多人特别是阿拉伯世界的反感,进而引起恐怖袭击。

缺少政治常识的布什总统上台后,匆匆忙忙举起反恐大旗,以古老的“十字军东征”为蓝本,演绎出哲学现实化的最新版本——伊拉克战争。反恐众人鼓掌,而加上主义就容易以主观意志替代客观现实,结果是同盟离心、恐怖猖獗、伊拉克战后局势至今无法控制。现在布什总统在连任选战中不再鼓吹政治哲学和主义,似乎是碰壁之后的清醒。

主义不是自吹的

西方人反对哲学和主义指导现实政治,并不意味着政治家都该是没有主见者。杰出的政治家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方略,但其“路线”或“主义”是在政治实践中体现的,而不是宣传出来的;是后人总结的,而不是自己鼓噪的。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篇8

一、常识判断的价值和重要性

2014年7月份一个同学问笔者了这样两个问题:第一,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识判断部分有必要复习吗?;第二,公务员考试中如果没有时间完成试卷了,是不是可以放弃常识判断部分?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用这样一个故事回答了她:有一个大学教授在一个杯子里先放满了石头,然后问学生:“这杯子满了吗?”学生说“满了”,教授又把很多沙子倒进去,问学生“满了吗?”学生回答“满了”。他又往这个杯子里倒了很多水,问学生:“这杯子满了吗?”这次学生们回答:“这次满了!”对于国考中常识判断部分,如果你认为常识没有必要复习,或者你自认为知识渊博,那么或许你就是在装水杯的过程中装到“石头”的时候嚷着“满了”的学生。在笔者看来,越是大型正规的考试,越是有规律可循,也越是需要考生深入研究和复习的。因此,对于国考常识是否需要复习的问题是无需置疑的!如果你是人文社科专业出身,那么你需要补充自然科学知识;如果你是自然科学专业出身,那么更加需要补充人文知识,因为常识判断主要是人文常识。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摆正一个学习的态度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和前提!

对于这位同学的第二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是否放弃常识部分和是否首先做常识部分的题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从2014年国考开始,常识判断部分作为行政能力测试的第一部分出现。各个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安排自己的做题顺序的时候灵活调整,但是绝对不可以完全放弃常识判断部分的25道题目!理由如下:首先,常识部分的题目难度相对比较简单,在一分压死人的国考中,怎能轻言放弃?其次,常识判断的阅读量在国考行政能力测试考试中是属于比较少的,时间投入比是非常合适的。国考行测中140道题目120分,不仅仅考察考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考察考生对于时间的安排和分配。资料分析和定义判断等模块中,要想得出答案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常识判断得出正确答案的时间比其他部分相对要少;再次,常识判断部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无技巧可找的!笔者在华图进行教学与研究多年,在自己的教学和与其他华图专家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不少技巧和规律,如果考生可以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国家公务员考试出题的角度和思路

(一)角度一:一个合格公务员的角度

国考常识判断部分中涉及法律、政治、经济、管理、人文、科技、日常生活等部分。出题人为何如此设计题目呢?公务员考试的目的就是为国家选拔公务员,那么公务员考试的内容设计就是围绕着如何选拔合格的公务员的角度。总的来讲,一个合格公务员应该是知识全面的人才,也就是说不一定是专才,但是一定是一个全才。在这些考察的部分中,又以法律和政治为主。例如,2014年和2014年的国考常识题都是法律内容,因此,彼时的常识判断完全可以称为法律常识。其中,因为公务员是国家权力的具体行使者,常识判断中也就侧重于与公权力相关的“公法”——宪法和行政法,下表是对2014年和2014年常识题目内容动向的总结:

表一:2014年和2014年国考常识判断结构分析

部门法

2014国考题量

2014国考题量

宪法和行政法

8题

15题

民法、刑法

8题

9题

民诉、刑诉、法理

国际经济法、经济法、商法、经济法

9题

1题

为什么国考常识判断部分重点考察法律知识?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行政,而各级公务员才是依法行政的实质上的主体。因此,公务员首先具备的就是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而通过上表也不难发现,这两年的常识题目可以分为三个梯队,宪法和行政法是第一梯队,题量最大,民法和刑法是第二梯队,题量次之,其他部门法是第三梯队,题量又次之。为什么又有这个梯队的划分呢?因为这是与公务员工作需要的紧密程度相关联的。

如果国考常识判断完全考察法律知识,这既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公平的(毫无疑问这对法学专业的考生非常有利)。2014年国考常识判断中则改变了单纯考察法律知识的模式,回归了多元化。2014年国考常识判断法律常识部分可以通过下表来体现:

表二:2014年国考常识判断结构分析

时政

历史

地理

经济学

医学

科技

文化

法律

题量

5

6

3

1

1

1

1

7

共25题

表三:2014年国考常识判断法律部分结构分析

部门法

2014国考题量

宪法和行政法

4题

共7题

民法、刑法

2题

民诉、刑诉、法理、

国际经济法、经济法、商法、经济法

1题

那么2014年国考常识判断的命题趋势的走向是什么?笔者认为命题方向依然是多元化,否则就不是“常识判断”了,反倒成了“法律常识”等其他内容了;在试题结构上,以法律和政治为主是大方向。从某种角度上讲“鳄鱼吃食物为什么流眼泪?”“含羞草遇到异物为什么叶子会收缩?”等类似问题和公务员的实际工作联系并不大,而法律和政治则是和公务员工作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在2014年国考中,虽然法律部分仅为7道题,但其依然在常识判断中所占比重最大。2014年国考常识判断的总体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法律部分的比重有可能增加,或者对于法律知识的考察结合言语理解、定义判断等,甚至申论等部分一起考察。

(二)角度二:突出思想道德素质

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对于公务员的考察分为:德能勤绩廉,其中以德为先,绩为重。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我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很难想象一个不信仰马列主义,不拥护共产党领导的人可以在党政机关中任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央机关对于公务员报考条件限定为中共党员的原因。

在考试中体现党的领导,最为直观的就是考察政治知识。其实“政治”的考察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出题的形式可以是直接考察马克思主义知识,也可以通过时政来考察。在国考中,考察的时政往往就是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和新理论、新实践;在某些省考中,往往直接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笔者在实际授课中,一直和学员强调复习常识绝对不可以和其他部分割裂开来,特别是要注意复习政治部分和与复习申论、言语理解和定义判断相互结合。

(三)角度三:紧贴当年国家和世界形势发展

在2014年国考常识判断中考察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和”字、十七大报告、汶川地震、神舟七号、科学发展观、西藏问题、美国次贷危机等内容。大家会发现,国考常识部分从来就不回避当年热点问题,从来就是紧贴时政的,这也为考生们备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在某省2014年公务员考试中查考了这样一个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自下列什么日期正式实施?(B)

A.2014年5月1日B.2014年1月1日

C.2014年10月1日D.2014年12月31日

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公务员考试出题的两个角度:首先是紧密联系公务员实际工作,这就是为什么考察《公务员法》而不是其他法律的原因;其次就是紧密联系当年时政发展。如果考生当年关注国家时政,那么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轻而易举的。反过来讲,这个题目放在2014年国考中,则可能是一个比较失败的题目。

三、常识判断复习的技巧

常识判断的技巧分析是一个大命题,笔者在这里就只谈一些重点部分,其余部分笔者会以专题形式进行论述。

所谓复习战略,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向度来着手:

第一,从纵向上说,首先要广泛阅读,其次要有选择性地做题。

阅读是获取第一手的感性认识,广泛阅读背景材料是夯实知识之基的手段。为此,材料的搜集、准备就是理所当然之事。在这里,重点推荐《人民日报》、《2014年理论热点面对面》、《半月谈》、《光明日报》、《南方周末》以及《新闻联播》等节目。

对于做题,笔者主张少而精,特别是对于公务员考试的真题。例如有这样一个题目:

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常常看到冷冻室中冒出一股白雾,这是(D)

A.冰箱里的冰升华后有凝结成小水滴

B.冰箱里原有的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

C.冰箱里的水变成水蒸气

D.冰箱里外部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

这个题目是0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B类考试真题、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2014年内蒙古省考真题、2014年贵州省地矿局新进人员招聘考试真题……阅读可以让我们做对题目,但在公考中,仅仅能将题目做正确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还必须在做正确的基础上做得够快,而这只能通过反复练习来保证。做题以公务员考试真题为主的价值不言而喻!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篇9

一、真题分析

(1)真题分布

20**年**行测常识部分设置为第一部分,为常识判断。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共25题,每题1分。具体如下表:

20**年**行测常识判断部分真题分布

(2)题型设置

常识判断部分均为不定项选择题。每道题围绕常识性问题列出若干备选项,要求从中选出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不定项选择题相对于常规的单项选择题和单纯的多项选择题难度有所提升。

二、备考策略

(1)端正态度,给常识部分以充分重视。

20**年**省考行测总题量为140题,常识部分总题量为25题,约占18%的比重。此外,常识判断部分位于第一部分,为应知应会的知识,开篇的题目对考生树立信心有重要的作用,关系重大。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篇10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分别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尝试。教学中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根据学科研究对象指导学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对象的性质和规律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学科的学习应联系不同的实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哲学研究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上去学习和理解哲学常识的理论知识。

根据学科研究方法指导学法。学科研究对象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研究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了解了学科研究方法,有利于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阶级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的,因此,政治常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

根据学科表达术语指导学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决定了学科的表述方式和表达术语不相同。有时虽然不同学科用了一个词语,但其含义往往也是不相同的。例如,经济学中的“价值”和哲学中的“价值”的含义就不一样。因此,掌握一个学科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术语的特点,也是学好该门学科的一个前提条件。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区别掌握不同学科的术语。

二、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中学教材要根据基础教育的需要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根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指导学习法。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实现了教材观的更新,确立了着眼于素质教育,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崭新教材观。在这一教材观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着眼于素质教育,力图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验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各种能力的变化。

根据教材的体系结构指导学法。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根据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编写的,形成了自身的结构体系。例如,经济常识的教材结构体系是从市场经济一般入手,揭示市场经济特殊;又通过市场经济特殊体现市场经济一般。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了解教材的这一体系结构特点,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

根据教材的叙述方式指导学法。课程标准中规定: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应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新教材都较好的贯彻了这一要求,采用了从基本事实引出基本结论,对基本结论进行分析,从基本结论过渡到基本应用的编写体例。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了解这一叙述方式,以促进学生顺利理解教材。

三、根据教材编序指导学习方法

利用标题掌握教材知识体系。高中思想政治的各册教材都列出了大大小小的标题。例如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高三教材还在每一框题中列出了不同层次的小标题。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标题构成的教材提纲来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

利附加问题时只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材料的重点,向学生提供一些要求四口大的问题。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各种附加问题帮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