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的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20:29:43

解剖学的论文

解剖学的论文篇1

许多解剖学教师学习的是基础医学或者临床医学专业,不能明确了解护理专业需要的解剖学特点,因此往往偏离针对性与实用性的目标。学校应当鼓励解剖学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主动交流合作,通过沟通充分掌握护理专业需要的解剖学知识,将护理专业与教学大纲密切结合,坚持“够用+必须”的基本原则,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强调专业特色的突出。注意重点描述和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体内器官的投影、体表结构等。若解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的联系不大,则在讲解时可一带而过,确保教学课程可以准确体现护理专业特点,培养具有特殊性的护理人才。此外,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教学活动中注意衔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帮助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多媒体能够具体、形象、直观的体现授课要求,丰富教学内容。因此,在准备教学课件时,教师应当善于利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标本与挂图形式,针对部分复杂内容采取文字说明与图片说明,必要时采取三维图画与动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枯燥复杂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消除畏难心理,提高教学效率。

2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

PBL教学主要是指以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与自我指导方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训练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有效解决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就教学目标向学生布置问题,例如,学习臀部注时,提问臀部解剖结构、选择臀部进行肌肉注射的原因、肌注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注意事项。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教材与资料,以小组分析结合实物模型的方式开展讨论,由教师点评并且归纳总结。PBL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与掌握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病例教学法同样也是教学活动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此种方法主要是指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临床中的典型病例,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例如,学习神经系统时,教师可给学生举一个临床中的常见病例,即某人由于车祸,腰部受到剧烈撞击,导致大小便失禁、下肢瘫痪,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分析患者的受损器官,解释出现以上表现的原因。利用实际病例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脊髓的结构、形态、功能、位置,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3理论结合试验,实现一体化教学

运用试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观察实物模型与标本,紧密结合临床护理与理论知识,巩固基础知识。理论结合试验的方法是指在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学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中,合二为一开始授课。以往教学中,为表现系统性的教学课程,往往是分开实验课与理论课,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再进入实验室中进行试验,此种做法容易导致教学脱节,对学习效果造成影响。而理论结合试验的教学方法则能在短时间内融合感性与理性,方便教师教的同时促进学生学,最大程度的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实验课学习。例如,在学习胸外按压、静脉穿刺与胃插管术等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认真观察标本,然后结合理论知识通过直接触碰标本进行模拟操作,使动脑、动手,理论、实践充分结合。此外,学校应当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通过配备高质量、足够的标本完善各项配套措施,用于学校教学工作,并且肩负科普使命,向社会免费开放,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

4结束语

解剖学的论文篇2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整个医学课程中最基础的课程之一,人体解剖学的知识贯穿于整个医学过程。人体解剖学是对人体正常结构形态的研究,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体正常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人体的层次结构、各个器官的毗邻位置关系,所以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结构的形态、位置、组成、名称就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人体解剖学的内容量大、难学、难记、易忘,学生普遍反映人体解剖学难学。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主次分明

主次分明主要是以人体解剖学为主,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为辅。解剖学的课时少、内容多是多数医学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解剖学需要以人体解剖学为主,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为辅。人体解剖学是对人体正常结构形态研究,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均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所以,人体解剖学是学生必须首先掌握的,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断层解剖学是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研究人体不同断面上各器官形态结构、毗邻关系的科学;局部解剖学是以某一局部为中心描述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的科学,因此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是以简要介绍为主的。但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做有限的、突出重点引入,引导学生自学。

二、加强实验课的作用

加强实验课作用主要有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提高实验课的学习效果和加大实验课的考核力度。由于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所以人体解剖学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就是结合标本进行具体的讲述,也就是进行实验课。所以在这种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减少理论课的学时,以使学生有更多的直观学习的机会。加大实验课的考核体现在实验课的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比,实验课的成绩以占总成绩的30%~40%为宜,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重视解剖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重视多媒体

现在的教学中多媒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种方式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形象逼真地显示出来。相比传统的模型、挂图甚至标本弄到教室上理论课的方式要轻松得多,同时效果也明显的要好于传统的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给教学带来很大好处和方便,其更新内容的频率高、课堂丰富和直观教学。所以在理论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多媒体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在课下以自愿组队的形式组成学习兴趣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讨论的题目,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围绕该问题自己主动去搜集关于该问题的大量信息和前沿知识并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给予指导并进行修改。每个小组最后把该组的讨论结果撰写为综述报告,报告给全班同学。通过该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养成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正确对待理论和实验课

在理论课上,教师要着重讲解每一个章节的重点要点,使学生心中有整体印象;而在实验课中,教师要尽量的少讲,每次只需讲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观看标本的时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每当学生在学习标本的时候遇到困难和疑惑的时候,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到图谱、挂图、教材中寻找答案。

六、教师自身也应不断提高

人体解剖学的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人体解剖学的教师而言,不但要在课前仔细认真的备课,还要在更多的时间内去解剖尸体,以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如有条件更要多出去学习、进修,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结语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基础课中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是后来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及对知识灵活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同时我们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为培养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明媛,管阳太,徐盛,等. 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的实践[J]. 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0):986|987.

解剖学的论文篇3

【关键词】解剖实验室;教学改革;自学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解剖学实验教学应是学生在特定环境下完全通过自身主观努力完成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自身继续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名词多不好记忆,因此解剖学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知识应用和自学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解剖实验室教学改革的目的

理论课和实验课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对独立的两个教学环节。学生不仅从理论课学习知识,还应从实验课学习知识。实验教学不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还有理论课中起不到的作用。解剖学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立体性和实用性,它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学生解剖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解剖教学由于受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等的限制,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很难充分发挥。为此,我们实行了解剖实验室教学改革。

二、正常人体解剖实验室建设

在实验室改造方面参照国家实验室建设的环境,绿色环保,人均使用面积、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整体改造实验室的规模与环境。正常人体解剖实验室内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各类教学标本,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新兴的教学手段,都离不开标本。标本和尸体属于直观教材,它对于解剖学是特别重要的。学习时,单纯从理论上或图谱上来理解,是很难达到认识人体各部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的目的。因此,我院下大力气建设和完善正常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现拥有制作精良的大量的正常人体解剖学标本,其中部分标本由我院实验室技师带领在校学生制作完成。标本分为大体标本、断层标本、塑化标本、透明标本、铸型标本、骨骼标本等,部分标本已被收录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正常人体彩色图谱》。我院正常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有正常人体解剖陈列室1个、正常人体数字模拟人实验室1个(配有电脑50台,可同时容纳100人进行操作和学习)、操作室5个(每个操作室有3个不锈钢解剖台及一套完整的人体骨骼)。部分大体标本和尸体放置操作室内不锈钢解剖台下尸体槽里,其余大体标本放置于解剖陈列室,以系统排列(如呼吸系统有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肺等)。按系统排列方便学生观察,且各系统器官较为齐全,同一器官数量较多,以便让学生了解同一器官因个体差异不同标本在形态上有所差异。

三、正常人体解剖实验室的优化

挂图在解剖教学中也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有些标本不能直接观察其结构,必须借助挂图来显示,所以,形态逼真、色彩鲜艳、层次分明、标示明确的挂图与标本一样能在解剖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增加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因此挂图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因存在个体差异,标本形态与解剖图谱结构不能很好的对应,学生观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为减少教师单纯示教和学生便于观察标本,我们对解剖实验室教学进行了初步改革,根据现有标本做了一对一的图片,并标注其重要结构,使标本和图片有机结合,使其生动、直观,能使学习者立即获得一个鲜明的印象。学生一般可按照观察要点图片标本的顺序或观察要点标本图片的顺序进行阅读和观察。可弥补因个体差异,标本与解剖图片不能很好对应的不足。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他们自学能力培养的关键。

四、结语

自学能力是高职高专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正常人体解剖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使标本、图片和文字有机结合,让学生按照图片标示寻找标本上的重要结构,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建立直观认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意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对解剖标本形态结构的反复观察和分析,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解剖学的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48-02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2013年校级立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长医教〔2013)11-48号。

引言:针对民办医学院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趋势,以培养学生解剖动手能力、丰富医学生临床知识为目的,局部解剖学开展的开放性实验室逐渐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以长沙医学院为例,为弥补局部解剖学学时较少、内容复杂、牵涉到广泛的临床知识等,学校在教改班中实行局部解剖学开放性实验,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本文就其教学意义、具体实施方法、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1教学意义

1.1局部解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不足: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局限于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即使学习了系统解剖学,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在学习局部解剖学时由于学时紧张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局部解剖学,进而出现实验课缺乏动手能力、理论课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所以在除教学规定范围内的课时外,增设开放性实验,提高医学生动手及空间想象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1.2增进学生对解剖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开放性实验课上不仅能够丰富临床知识、巩固理论知识,还可激发学生的解剖学研究兴趣,例如在巩固理论知识过程中通过动手解剖发现各种变异,以及对标本临床知识应用的讨论等,都可以将学生对解剖学的认识带到研究的层次,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3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放性实验室实行主要以学生亲自动手解剖的形式进行学习,这要求授课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其自学能力。

1.4为外科手术学等临床专业知识的做准备:局部解剖学实验课时的不足使得大部分学生缺少动手解剖的能力,在后续外科手术学等临床专业课程学习时缺乏局部解剖学知识将导致理论和实际操作学习上的困难,而开放性实验的实践将提供医学生一个提前接触临床的平台,带给医学生更多的理论实践机会。

1.5传统实验教学时间短、任务重,许多学生实验过程都是走马观花、草草结束,不重视总结,而开放性实验室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放,增加学生学时机会。。[3]

2具体实践方法

局部解剖学开放性实验模式为:学习方面,教学时间选于无教学课程安排的周末,以自主报名的形式在长沙医学院12级教改班抽取学生30人。每周安排学习任务,包括解剖作图和课后习题,另外选取学生进行局部解剖学知识讲述,以课程整合的形式从解剖学联系组胚、生理、病理等桥梁学科,最终延伸至临床内外科学。挑选有解剖经验的学生解剖标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发言,就解剖学科研方式进行探讨,最后记录并总结;管理方面,为了保护标本不被破坏,参与开放性实验的学生需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解剖过程由具有解剖经验的学生操作,并帮助没有动手能力的学生掌握解剖技巧。

3教学效果

3.1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理论教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在局部解剖学课堂上的热情增加,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局部解剖学知识,并联系病理、生理及组胚等基础桥梁学科进行记忆与运用,同时学生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可以得到激发,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实验室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1]。

3.2教学从理论到实验操作的衔接更加顺畅:以往的局部解剖学理论课程进度过快,无法抽出时间对所学内容及时复习,实验课上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导致学生对标本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局部解剖学开放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改革班的学生不仅可以快速地融入理论课堂,而且实验课上学生可以自行讲述熟悉的知识点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对亲自动手解剖的机会也大大提高。

3.3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构建医学知识网:开放性实验重点放在局部解剖学,但对其他基础桥梁科目的映射也取得较明显效果。让学生形成一种以局部解剖学为中心的医学记忆思维,发散到其他医学科目,明显提高学生在学科与学科之间串联应用的能力。

3.4期末考试考核:根据学生的局部解剖学期考成绩对长沙医学院12级教学改革实验班开展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比未参加开放性实验的30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参与开放性实验的学生期考成绩明显高于未参加者,利用数据分析软件,显示P

4存在问题

4.1开放性实验室所提供的标本与教学规定实验课上的标本为同一标本,所以当开展开放性实验室时只是等同于将规定实验课上的内容复习一遍,而未能达到辨别不同标本局部解剖学结构的目的。

4.2由于采用课程整合的方法,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局部解剖学知识,对其他科目的相关内容也需要同步地了解,使得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量加大,安排的任务往往完成不了。

4.3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只是依靠学生的实践探索进行学习,不能有效地找出知识学习的薄弱环节。

5讨论

就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民办医学院而言,开展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一个大学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时代。当然,目前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还缺乏经验,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广大医学师生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实验室的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还需要医学院领导, 实验室与实验室人员的各方位支持与协调才能实现[2]

参考文献

[1] 汪靖,李跃平.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平台指导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2,13(3)

解剖学的论文篇5

1.中国古代法医学的成就

我国很早就有验伤制度。如《礼记》和《吕氏春秋》记载有“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理”即为审理案件的官员,“瞻”、“察”、“视”、“审”是检验创伤的方法。虽然没有用“法医”这个词,但“理”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法医类似。

1247年,南宋的提点刑狱宋慈(1186年?1249年)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撰写了《洗冤集录》。该书集宋朝以前法医学尸体检验之大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法医学专著,宋慈也因此被称为法医学鼻祖。

《洗冤集录》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检验官吏职责的法律规定、态度原则,各种尸伤的检验和区分方法,以及急救解毒措施等,其中不乏解剖知识。由于《洗冤集录》内容丰富,切合实际,成为宋朝以后历代刑狱官办案必备书籍。我国后来历代的法医学著作,多以该书为蓝本。宋、元、明、清各代司法人员对《洗冤集录》进行了研究、增补、考证和仿效。清康熙年间,律例馆在《洗冤集录》的基础上,汇集了有关解释和论证《洗冤集录》的著作和其他司法检验书籍20余种,加以编辑校正,汇订为《律例馆校正洗冤录》四卷,经刑部颁行于世,俗称馆本《洗冤录》,嘉庆年间王又槐搜集了一些实践过的验案,附在馆本《洗冤录》之后,名为《洗冤录集证》3]。这些书籍有的被译成多国文字,传播到了国外。

法医学与解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既然中国古代的法医学曾经取得过如此大的成就,为什么没有带动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呢?笔者试以层层探析其原因。

2.中国古代法医学没有带动解剖学发展的原因

2.1文化禁锢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尤其在宋朝,出现了中国医学上很特殊的一个群体--儒医。唐朝韩愈《师说》里,尚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说法,宋儒则以不知医为耻,“为人子者,不能不知医”。儒医的出现,使医学不可避免地更加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在这样的文化禁锢下,法医学再发达,也很难促进医学解剖学的发展。

不过,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可以发现在西方解剖学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存在文化或宗教禁锢的问题。1543年,维萨里(AndreasVesalius)的《人体之构造》问世,奠定了现代解剖学的基础,但他也受到了来自教会和抱陈守旧者的攻击,后来被迫前往圣地耶路撒冷朝圣,不幸客死归途。1553年,塞尔维特(MichaelServetus)在《基督教的复兴》一书中描述了肺循环,被宗教裁判所视为异端,处以火刑。可见,在人体解剖学的发展道路中,西方文化的禁锢并不亚于中国。所以,文化禁锢并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2.2身份差异

虽然古代设有检验吏(或称验尸官),但常常并不亲自动手,而是“厌弃秽恶,熏香高坐”,真正进行尸体检验的往往是仵作[]。仵作原本是为人安葬丧事的家族因袭者,被官府临时招募验尸后其身份高于原安葬丧事的地位[]。但仵作仍属于贱役,一般人都不愿从事,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死亡和尸体的忌讳有关,认为晦气、不吉利。而医生的地位相对较高,宋朝偃武修文,重用文臣,重视医学,医官的编制和待遇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医生的社会认同度和地位也大大上升。悬殊的身份地位,也许也构成了仵作和医生之间交流的屏障。

但这种现象亦非中国所独有,西方虽然很多大学设有解剖课,但从事解剖的也往往是地位低下的仆人或理发师,解剖教师站在台上,通常并不亲自解剖。这种身份差异也许在西方延迟了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但毕竟最终还是催生了现代解剖学。

中国古代法医学虽然有一些解剖知识,但受到儒学文化的束缚,主要限制于尸表检验2。会不会是这些解剖知识不够丰富,不足以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呢?这个理由或也不成立,因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彻底的人体解剖,应当足以满足当时医学的需求。

3.中国历史上的解剖活动

在我国解剖学史上,汉代和宋代都有过大规模的解剖活动。公元16年,王莽捕获了一个反对党党徒王孙庆。王莽“使太医、尚方于巧屠共刳剥之,度量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公元1041年?1048年,广西起义领袖欧希范、蒙干等人,被诱捕,两天中有56人斩首于市。宜州推官吴简进行了解剖,并与画工将所见绘成图谱《欧希范五脏图》。吴简还作了文字记录,肝、肾、脾、心、大网膜等内脏器官位置的描述,基本正确。此外,还有病理解剖的记载,蒙干经常咳嗽,故肺皱而黑;欧希范少年时有眼病,肝上有白点。宋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杨介根据泗州处死的犯人尸体绘成《存真图》,对人体内脏及主要血管都有详细描述。这些难得的解剖知识,并没有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只是在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及元代孙焕的《玄门脉内照图》等书中,保存了-些《存真图》中的资料。医学界用得最多的还是以前的脏腑理论,医学的发展与解剖知识的增长之间并没有表现出紧密的联系。

相对而言,中医的骨豁知识是比较全的。但即使是骨骼的知识,也有多处错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部颁检骨格与骨图,所言亦多错误”。邓廷桢有鉴于此,乃著《中西骨格辨正》[]。侯宝璋先生在列举了邓氏的中西医骨骼比较诸表后,不禁感叹中国古代对骨骼的知识,实在过于肤浅,不仅对骨骼的构造未曾详察,甚至对骨的数量也茫然不知。相对人体其他脏腑器官而言,骨骼是比较容易得到的,研究也不算难,“何以累代医家,竟牢守古训,以讹传讹,数千年无改变乎?’

为什么西方的解剖学能够冲破种种障碍而得以发展,中国却没有呢?前述这些障碍或原因或许只是外因,有没有更深层次、更内在的原因呢?

4.中西方的医学经典著作及艺术对比

追本溯源,比较一下中西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这两本书的形成年代、作者等问题,此处不多加考辨,因为这并不影响两者各自在中西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人类的认识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中医学对解剖脏腑的认识也不例外,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等概念,应当说都是在解剖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聂菁葆曾对两书做过多方面的对比,包括解剖。《内经》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内经》用取类比象、由表及里等方法,形成了不依赖解剖形态研究的脏象学说。《希波克拉底文集》虽然也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认为只有体液平衡才能健康,但对组织器官的功能描述,多以具体的解剖形态为依据。以两者对“心”的认识为例。《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藏神,与小肠相表里,在体为脉,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其气候为暑,其五行属性为火,开窍于舌,其动应于虚里,在情志为喜,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可见中医之“心”的功能,已远远超过了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希氏《论心脏》指出心脏有两室两房,左心室供给肺以血液,并从肺接受气体,其认识建立于心脏形态之上。《内经》讲“粗守形,上守神”,一旦有了基本的形态基础,就不再有深入解剖研究的必要性,而《希波克拉底文集》则为人体解剖构造的实证研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所以,古代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解剖学,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医学体系没有内在需求。《内经》所提供的医学范式没能为解剖学的深入发展提供强劲的学科后续发展潜力。当粗浅的解剖学知识满足了证实“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的需要,其使命也就完结,失去了进一步独立发展的动力。解剖学的发展,之于中国古代医学,也就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

西方解剖学的发展除了医学的内在需求外,还有来自于艺术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认为人体是美的,在艺术领域强调要精确地再现自然的人体。艺术家为了掌握人体比例,骨骼肌肉的运动变化,需要解剖知识。达芬奇曾解剖过多具尸体,并绘制了精美的解剖图。而中国古代的绘画追求“神韵”,不求形似,使得中国艺术与解剖学无缘,也没有了促使人体解剖学诞生的另一动力。

基于上述原因,只有当西方医学传入后,在华西医觉得有必要促进解剖学发展,才会逐渐地在中国引发医学思想的变革。

5.西方医学与解剖学的传入

明清之际,已有西医传入,解剖学知识也随之传入。天启元年(1621年),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ohannTTerrentius)著《泰西人身说概》,被认为是最早传入中国的人体解剖学专著。后来,又有罗雅谷(DiegoRho)著《人身图说》[14]。但这些书籍流传范围小,影响不大。所以,清代医生王清任(1768年?1831年)才会花费四十余年时间,撰书《医林改错》纠正古医书中对人体脏器描述的错误[15]。因为王清任所观察的主要是被犬食残遗的病死小儿以及凌迟处死的犯人,而且只是观察并没有亲自解剖,加之受固有理论的束缚,书中未免有错[16]。同样,因为中医体系对解剖知识缺乏足够的内在需求,除了活血化瘀方剂外,王清任的解剖知识贡献并未得到中医的广泛重视。

1839年,英国传教士合信(BenjaminHobson)来华传教,深感中医“不明脏腑血脉之奥”,于解剖学茫然无知。于是,“复将铰连骨格及纸塑人形与之商确,定论删烦,撮要译述成书,颜曰全体新论,形真理确,庶几补医学之未备。”《全体新论》刊行后,“远近翕然称之,购者不惮重价”,很快又出现多种翻刻本。19世纪80年代前后,由传教士翻译的解剖学书籍相继出版,如柯为良译《全体阐微》,德贞著《全体图说》、全体通考》,美国传教士博恒理所译《省身指掌》等。

既然西方解剖学早有传入,为什么没有在中国真正确立医学解剖的合法地位?

这固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但可能也与国人对于洋人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有关。1868年,赫德在上海开设西医馆,邀请名家教授华人医术时,即有人以挖眼剖心,骇人听闻这样的词来形容[18]。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先行者的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也有传教士挖人眼炼药的说法。由于社会上的一些谣言,加上时局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冲击教会医院及传教士医生的案例。

即使西方医士拥有专业能力,但受制于政治、文化等因素,也很难在中国建立解剖学科。19世纪,由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医学已纳入官方教育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解剖学已在中国确立。1904年初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关于医科大学的课程说明写道:在国外尚有解剖学、组织学。中国风俗礼教不同,不能相强,但以模型解剖之可也。”所以,在由中国本土培养的人执掌的医学院校中,即使认识到了解剖学的重要性,囿于文化的影响,也难以建立解剖学。

基于以上分析,在中国建立解剖学科的人选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首先,必须是中国人。第二,接受过西方医学、解剖学的训练,受传统文化的束缚比较少。中国第一位医学留学生黄宽,自爱丁堡医学院毕业回国后,于1867年在广州的博济医院进行了尸体解剖。1910年?1911年东北肺鼠疫流行期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伍连德曾进行过多例尸体解剖。但这些毕竟只是个案,面对数千年的文化禁锢显得势单力薄,需要凭借组织或团体的集体力量才可以真正推动解剖学在中国的建立。

6.《解剖条例》的颁布

1912年10月26日,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院校--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成立,校长为留曰归来的汤尔和先生。建校不到一个月,汤尔和便呈文教育部请求颁布《解剖条例》,强调医学的基础在于解剖,写道:查医学基础以人体解剖为不二之根据。在医术修明诸国行之七百年久,无讨论之余地。我国医事标名独早,然夷考简册,所以却病已疾者,要皆体会经验,而无学术之可言……方今民国肇兴,万事更端……大部有鉴于医道之式,微末流之放肆,毅然决然设学造士,解剖科目,首列规程,是诚斯道之纪元,医家之鼎革矣。”囿于固有观念,政府并未当即应允。但是汤尔和一再请求,公文往返达14次,历时一年,内务部终于在次年11月22日颁布了《解剖条例》。从此中国革除了几千年的封建禁令,有了自己的解剖法令,这对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法医学来说,《解剖条例》的颁布意义同样重要,因为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警官及检察官对于变死体非解剖不能确知其致命之由者,得指派医士执行解剖”。虽然1912年4月颁布的《刑事诉讼律》已规定为查清死因准许解剖尸体,但《解剖条例》更明确了医生在其中的地位,为现代法医取代仵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促进了中国司法检验体制的近代化转型。所以,可以说《解剖条例》促成了中国解剖学和法医学发展的结合。

7.结语

解剖学的论文篇6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PBL教学;教学效果

近年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1],但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研究生教育需要注重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仅依靠课堂基础教学会造成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PBL教学模式引入《运动解剖学》研究生教学中,针对骨外科研究生及人体解剖学专业研究生探索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课题组通过对2010级、2011级选修《运动解剖学》的研究生中开展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探讨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其效果,为扩大研究生各学科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级40名(对照班)、2011级48名(实验班)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均于第二学期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运动解剖学》,2010级研究生采用传统教学进行教学,2011级研究生每8名同学为一小组,共分6组,实施PBL教学。两年级均为同一老师授课、均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持续时间均为48学时。

1.2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讲授+标本操作;实验班采用PBL教学,具体步骤:①教师根据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设计案例,案例教学目标与理论授课内容相互补充,基础与临床结合,包含学习目标、运动系统标本操作、具体临床应用及常见手术病例的手术方案;②小组同学制定学习计划,查阅收集资料;③小组讨论,查阅收集资料撰写相关科学论文、相关信息共享,分析标本操作中观察及常见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等,由1名研究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④集体讨论,论证研究,分别总结,最后由教师综合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或难点问题进行解答,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

1.3教学效果评价 为公正客观和实事求是地评价PBL教学效果,我们对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在定性评估上,采用匿名的调查表及调查问卷对P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在定量评估上,通过标本操作、撰写综述及闭卷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在PBL教学过程中和结束后,征求学生对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研室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考核成绩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值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问卷调查 多数研究生对PBL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查阅文献并撰写相关论文。课后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组85%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能锻炼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外科等常见疑难问题的能力,紧扣扎实基础、服务临床,教学效果好;10%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的讨论及查阅资料占用太多时间,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果不明显。

2.2两组标本操作能力及撰写科学论文水平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无论在标本操作能力方面,还是在撰写科学论文的方面,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照班与实验班考试成绩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主观理论考试成绩差距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案优化选择的成绩,PBL教学班级的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BL是一种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它以"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代替传统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2]。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实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方法。

3.1 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在PBL整个教学活动中,主体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运动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的知识点相互渗透,通过提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讨论及实验论证、教师归纳总结等,将基础与临床课知识点的衔接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知识整合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教师"一言堂的讲授",学生学习起来缺乏情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无法发挥,合作学习、创新精神的能力严重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3.2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究生在学习《运动解剖学》之前,均在大学本科时期的学习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并通过临床1年的实习,部分研究生同学尚有1~2年的工作经历。在开展PBL教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涉及到运动系统的骨性结构、沟管孔裂等标志、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肌肉的配布及各肌性标志等方面与临床外科常见手术入路的选择、相应疾病的关联上。把运动系统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整合起来,达到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2011级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PBL教学试验,经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在我院研究生《影像解剖学》、《头颈解剖学》、《脉管学》等教学中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

3.3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PBL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PBL教学时,学生还需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讨论,导致学生在课前准备的时间远远多于传统式教学[3]。他们对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床知识了解不一致,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惠雪枫,李小记,王航辉,等.PBL教学法引入神经解剖学教学[J].解剖学杂志,2008,31(4):602-603.

解剖学的论文篇7

关键词: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改革实践;初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87-04

收稿日期:2014-06-27

作者简介:王荣林(1957-),男,江苏泰州人,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解剖教学与推广应用研究。

畜禽解剖课程是现代高职农牧院校动物医学类专业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特点是课程内容多,枯燥而难学,动物标本有强烈的刺激味,脏、臭、累,许多学生怕接触,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该课程是学生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所以畜禽解剖实训教学不仅是学生了解掌握动物体形态结构的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临床专业知识奠定基础,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过程。对后期专业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更加喜欢本专业,做好解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意义尤为深远重要。

1 加强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1 畜禽解剖实训教学内容的改进

(1)教师制作实物模型标本、实体标本、浸渍标本、录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引导、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转换、现场教学、集中教学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1,2]。在实验实习教学中,集中一周时间对常见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要求学生对动物有机体实际解剖、观察、认知,让学生综合运用系统解剖与生理学知识,理解掌握动物有机体局部与全身的关系,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认知动物标本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近年来,教师先后制作动物解剖标本一百多件,制作了《畜禽解剖》实训课程网站,包括该门课程的标准、多媒体课件、部分章节课堂教学录像、实践教学录像、教案、讲义、习题集、试题库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学习指南。教学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和教学工作需要,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实行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力争做到讲课内容的生动性、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结合,改进注入式或抱着走的教学方法,进行动物解剖课程[3]建设的研究,根据解剖教学的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于解剖教学的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体作法有:①讲解形态学概念同实物标本相结合,并配合教学模型、幻灯、多媒体光盘播放作为直观教具,增强学生形象化记忆,启迪思维,提高教学效果。②分散离体标本和整体标本相结合,使学生把单个器官结构系统化和整体化。③)活体动物和标本相结合,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活体触摸,将所学解剖知识运用到活体上。④宏观和微观相结合。⑤观察实物、讲解概念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以课堂得到的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以及对日常生产、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深入认识,强调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联想能力是决定学生科研素质的关键。⑥强调各种家畜的内脏器官位置关系,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或兽医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⑦坚持让学生动手,进行系统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开拓精神。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识学活,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⑧使学生坚持多次反复,牢固掌握形态学知识。

1.2 畜禽解剖实训教学方法的改进

1.2.1 采用解剖实训课启发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明确教学方法, 坚持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和学生培养能力强的教学思想,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入,解剖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一是授课时数逐渐缩小,但授课内容由在早期以大动物、特别是马属动物的解剖为主,演变为现在的家畜与宠物解剖并重,教学内容更为繁多;二是人才培养对解剖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为了使动物解剖学的教学适应我国当前高校确立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解剖课程理论性、抽象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我们重新制定教学计划,修改教学大纲,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对教学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当前人才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坚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这种教学理念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解剖知识的课程核心要求,又能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中,实验课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中主要讲述解剖标本、组织标本的形态结构,通过实物标本或模型,直接将理论课上所学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让学生的操作动手制作标本,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1.2.2 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能力,为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服务 只有畜禽解剖实训课程组教师的教育及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在学生教学评价中,课程组教师就会获得学生的优秀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相应提高,使教与学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进一步建设完善了解剖实训课程建设。综上所述《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具有 3 个基本特点: ①拥有一批以教坛新秀和教学名师为基础的,具有较好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在课程建设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坚持实践教学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最终目的,培养具有较好畜禽解剖实训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建设《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 ③改革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模式,适应“应用型”高职示范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即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同时又具备较好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服务,推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5]。

1.2.3 教师引导穿插畜禽解剖实训课堂提问 在特定的实践地点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用系统论的观点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加强观察,由开始初步综合到最后全面综合,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立思维方式,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及时指导和帮助,对于一些具有科学性错误的结论要进行矫正,对于一些具有独创性的结论和发散性的思维要加以肯定性的评价。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各组之间巡回指导,作为“讨论班”的一员参加讨论,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当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予以否定,而要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求得正确结论。利用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师生交流平台和学生示教功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度,促进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概括能力的提高。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2 加强畜禽解剖实训教材建设,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2.1 努力进行教材建设,提高实训课程教学质量

好的教材是教好课程的必备条件之一,以前的教材多以马、牛、猪等大家畜解剖为主,缺少犬、猫、禽类等宠物的解剖,而且内容繁杂,不便学生掌握。根据该学科的发展及社会需求,以弥补以前教材不足,多年来积极承担和进行各类教材的编写,主编和参编了面向新世纪教材,如畜禽解剖、动物局部解剖、实验指导、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主编和参编了教学参考书如,鸭解剖、犬体解剖、猪针灸穴位解剖等这些教材为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课程组教师积极研讨,自己编订了应用型高职教育适用的《动物解剖》和《畜禽解剖》实验指导书教材,目前高职教育《畜禽解剖实训》课程改革已经形成了完整教材选用方案,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剖标本制作的实践能力[6]。

2.2 重新修订畜禽解剖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教师经过大量的调研、集体讨论之后重新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更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高职解剖课程改革的建设需要,该门课程实践及实验内容达到了总教学课时的三分之二[7]。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向、养禽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宠物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增加了家禽解剖的教学课时和部分宠物解剖的教学,删减了部分家畜,如马属动物的系统解剖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较好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动物解剖标本制作技术的应用能力。

3 更新畜禽解剖实训课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1 充分利用畜禽解剖实训课程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坚持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例如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相关技术,我们制作了电子教案,把讲授内容中的文字、图像及相关多媒体信息资源输入电脑,通过多功能投影仪进行投影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而且形象生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可以在休息时间利用电脑自觉预习和复习,有利于交流,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规范畜禽解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进行教具素材库建设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克服困难,采取假期突击和经常性工作相结合,任课教师和实验室人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了大量优质教学用标本218件,幻灯片100余张,绘图200余幅,初步建成了动物解剖教学用多媒体,制作了多媒体电子教案,建立了教学标本展室,改善了教学条件,满足了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严格实验室的管理措施,建立较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措施的实行都严格落实到人。在每学期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实验室管理的教育,结合解剖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强调爱护标本的重要性和实验室纪律及操作规程,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3.3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通过学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制定的 “进企业、进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参与基层学生及教务管理”的计划,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方案,通过这种方式,目前,课程组教师中已经有 5 人取得了学校规定的“双能型”教师的任职资格,这部分教师,即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同时又具备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畜禽解剖》实训课程的教学、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4 建立解剖实训课程开放性实验室,扩大实践范围

学校不仅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而且还要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的场地和机会。常见动物的骨骼、肌肉等标本及各系统挂图等生动地呈现了知识内容,学生可以边看边记忆边思考,有利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实验室管理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的认知标本过程中也可以全程的给予指导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4 规范畜禽解剖实训课考核办法,健全考试评定制度

4.1 改革解剖实训考试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对学生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更加全面而科学地考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去钻研问题,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获取知识,开阔思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三基教育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加大试题库建设的力度,坚持对学生的全面考核,笔试与口试、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基本概念与辨认实物标本等相结合。例如,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对基本知识的提问、对实物标本的辨认和作业完成情况,期末笔试成绩占60%。这种考核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赞同,不仅减轻了期末复习的压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考核方式和结果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4.2 解剖实训考核采取教师打分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根据各组操作的规范性、实训结果的准确性和动手操作情况进行打分,组内成员根据实训任务讨论和操作时的参与情况及合作分工的情况进行互评打分。这样的考核办法更加注重实训过程的评价与考核,并且能够根据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点评,找到操作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有助于学生改正和借鉴。

4.3 解剖实训考核采取多元化考核与过程化考核相结合方式

对于基础性实验内容,主要从学生的实验态度(出勤、纪律)、操作技能、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结果交流等多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综合评定[8]。对于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内容,主要从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可行性、创新性;计划实施的时效性;实验操作的熟练性、标准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实验逻辑的严谨性;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实验记录的真实性、规范性、详尽性等方面综合评定。

4.4 解剖实训课程实验技能评定

该部分成绩占实验成绩的 40%。该部分考核内容主要评价学生对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单项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打分。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核是全程性的,即贯穿于整个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的与要求,督促每一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环节及结果判定方法, 熟知本技能的应用范围。评价标准: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实验结果判断的准确性、正确性;实验内容完成的时效性。

4.5 解剖实训课程实验报告评定

该成绩占实验成绩的 40%。实验报告能反映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归纳能力和综分析能力。因此,特别注意从实验报告书写入手,严格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如实验目的、原理、试剂与设备、方法与步骤、结果与分析、结论等。 教师在批阅实验报告时,不仅需修正其报告中格式的规范性, 更应注意报告中逻辑思维的严谨性,还应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果、对比实验现象、理解实验相关理论,并作出合理释疑。使学生养成在实验报告中注重总结和分析的习惯,从而能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6 解剖实训课程实验结果评定

占实验成绩的 30%。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的书写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15%),并进行实验答辩(15%)。实验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的背景综述、实验设备与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等方面。这样的实验报告方式,能使学生在查阅文献、实验设计、实验完成、论文写作等多方面都受到科学训练。实验答辩是操作者针对实验指导老师及同学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环节及结果提出问题的释疑,该内容既体现了学生对本项目的研究背景(创新性实验)、研究意义和方法、结果的深入程度。

5 加强畜禽解剖实训教学环节建设,培养学生学风专研意识

5.1 培养学生良好学风,自觉遵守科研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教书育人工作,寓德育教育于日常教学的细小环节中,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的做法是:①严格课堂纪律。教师提前到教室,按时上课,认真点名或抽查点名,严肃对待出现的迟到、旷课现象,对极个别屡犯纪律的学生,通过个别谈心,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证了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②教师身体力行,影响学生。动物解剖是一门枯燥的课程,标本有强烈的尸臭、粪臭和刺鼻的福尔马林气味,后者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教师要带动学生积极动手,由怕接触到喜欢,认真观摩标本,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风,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③利用课堂针对学生中有不爱护标本的实例,对学生进行爱护标本、教具,尊重别人劳动,爱护公物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④关心和爱护学生,通过小考、批改作业和课堂教学过程等方式,注意发现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通过个别谈话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和自觉学习的积极性。⑤教师能以身作则,做到参加平凡劳动,如课前认真准备实验,课后和学生一起收标本,在解剖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行观摩教学和检查性听课,组织教学法的研讨,集体备课等,从而保证了解剖教学质量。

5.2 安排畜禽解剖实训教学程序,实现实训课“学练一体”

改变以往实训课上老师演示,学生操作练习的传统程序,而是在实训前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制定实训操作过程,组内分工共同合作完成实训内容.讨论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操作的过程是反复练习的过程,学生边学边练,学练一体。在这样安排的实训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大家齐心合力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讨论和分工,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训课的操作,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实训操作的步骤和操作环节;第三,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组内讨论或者与教师探讨进行解决,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邢邦圣,谢明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6(2):71-73.

[2] 韩培庆.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06(6): 34-36.

[3] 吴海峰.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 济宁学院学报, 2008,29(3):56-57

[4] 潘玉清. 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128.

[5] 李培英,周 杰,李福宝,等. 动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 安徽科技院学报,2010,24(5) : 55-58.

[6] 李东风,周 霞. 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J]. 文教资料,2006(32):37-38.

解剖学的论文篇8

[关键词] 解剖学;教学;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2(c)-0150-02

Consideration of humanity qualities education in human anatomy teaching

SHANG Kaijiang1 GAO Shengli2

1.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Anatomy, Fenya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Shanxi Province, Fenyang 032200, China; 2.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of Physiology, Fenya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Shanxi Province, Fenyang 032200, China

[Abstract] Infiltrated with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human anatomy teaching should emphasize and carry out the idea of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the teacher and the subject position of the student", so as to fuel and bring into full play of the positivity and initiative of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anatomy history and the learning of perseverance and dedication from scientists, the devotion spirit of students in seeking the truth will be developed. The combination of anatomy teaching and materialist dialectics can help students grasp the basic viewpoint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nd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of Marxism. And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ethics education can help students to set up their materialistic ethics viewpoints such as respect for others and the life first. Moreover, this kind of combination can also guide students to know the human aesthetic values, develop correct aesthetic outlooks and enhance aesthetic tastes of students.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istic quality is a lifelong process. For the teachers of anatomy, only through the good combin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room teaching, double pay can gain.

[Key words] Anatomy; Teaching; Humanity qualities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有益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为未来从事医学工作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如何更好的将解剖学和人文教育进行结合,是每一位解剖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1 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以往将人体解剖学教学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个误区,即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应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1.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既是解剖学理论知识传授的主体,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俗话说“学高为师”,教师应学习相关人文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且在授课活动中将解剖学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人文教育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1.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3]。学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讲授了人文知识,学生进行学习,并不等于学生拥有了人文精神,只有将人文知识内化,发展为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才能体现出个人具有的人文修养。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学习,人文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毕竟只有人文知识内化于学生,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于人体解剖学教学

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发展史、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等多方面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传授知识同时全面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2.1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体现了辩证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人体解剖学史发展的曲折性,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可以培养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解剖学家维萨里(Vesalius)冒着受宗教迫害的危险,亲自从事人体解剖实验,创立了现代解剖学;列文虎克(Leeuwenhoek)发明了显微镜;马尔比基(Malpighi)观察了动植物的细胞,创建了组织学;施莱登(Schleiden)和施旺(Schwann)创立了细胞学,被誉为19世纪三大具有决定意义的发现之一。在解剖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的个人品质、学术精神为人文教育提供了范例。进入20世纪,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放射解剖学、断面解剖学、显微解剖学等新型学科成为解剖学发展的方向,应在解剖学教学中及时适当补充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我国的现代解剖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解剖学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教学和科研水平稳步提升。针对该现状,应教育学生树立为提高我国医学科学水平而努力的理想,争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2.2 人体解剖学的哲学观

人体解剖学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人体作为一个高度进化的生物体,内部系统之间,器官之间,组织之间,细胞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地联系,无处不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体形态结构的特征反映出物种的进化过程,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要用发展的观点学习人体解剖学。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而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例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处于同一机体;椎骨具有共性,各部椎骨又有其个性,反映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大脑是意识器官,反映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当人体缺钙时,佝偻病、串珠胸等病态结构反映了器官功能的改变可导致其形态结构的改变,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5]。将解剖学教学和唯物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既传授了理论知识,又注重了思想道德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提高了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能力。

2.3 人体解剖学的伦理学认识

人体解剖学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形态结构,其学科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学习过程中会接触人体的组织、器官,甚至尸体。无论如何,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绕不开伦理学,如果不能获得唯物主义伦理学的支撑,必然对医学课程的学习、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及职业操守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应将知识教育和伦理学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伦理观。尸体作为曾经活着的人,尽管生命已经消失,但仍然具有人的价值特性,对尸体的尊重和妥善处置意味着对死者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尊重。尸体解剖时,要怀着科学的态度,认真仔细地进行,对产生的组织碎片,不应随意丢弃,要统一妥善处置。解剖学实习时,要怀着敬仰的态度,轻拿轻放,一丝不苟,学习完毕后妥善处置保管,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对死者的尊重,践行尊重他人、生命至上的唯物主义伦理观[6]。

2.4 人体解剖学的美学价值

人体形态结构体现了自然的、现实的、客观的,不加修饰的美。人体聚集了所有形式美的法则,几乎反映了所有美的规律:①对称、和谐统一的美,如人体躯干、头面、体腔内器官存在相当部分的对称美;②人体微细结构的美,如圆形的血细胞、蝌蚪状的、X状的染色体、双螺旋状的 DNA结构等;③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符合0.618 黄金分割律,如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而咽喉和膝盖分别是人体上部和下部的黄金分割点;④美感比例:人体身体各部位较为匀称,身高与体重比例适当;⑤曲线美:人体形体体现着较多的曲线美,包括男性和女性特有的体态等[7]。人体解剖学蕴藏着大量的美学法则,只有把人体解剖学知识与美学原理有机地结合并加以应用,人体解剖学的内涵才更丰富,外延才更广阔,从而使学科更具生命力。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美学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审美情趣。

3 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

“功夫在诗外”,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终身教化的过程,应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对解剖学教师而言,仅凭课堂内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课堂内外有机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奥斯勒在《行医的金科玉律》中说过:“在我的记忆里,每一位老师的言教与身教,无不真诚而鲜活,在黑暗中为我们点亮一盏明灯。”在医学院校,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心声,处处关心帮助学生,让学生生活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素质氛围,做到“身正为范”,用师德之风、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身边的学生,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通过教师学生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从史学、哲学、伦理学和美学角度阐述人体解剖学的人文教育价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使学生将来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3-9.

[2] 刘洪付,于振海.诌议人文教育在解剖学教学中的运用与体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9(10):1754-1755.

[3] 高胜利,高淑红,刘丽霞,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适切性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1):9-11.

[4] 杨向群,张传森.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素质教育[J].解剖学杂志,2007,3(30):267-268.

[5] 杨晓煜,郑鸣.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维[J].解剖学杂志,2008,31(6):830,844.

[6] 吴连仲,韩卉,黄学应.人体解剖学的生命伦理学问题及教学中的伦理观教育[J] .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14(4):62-63.

[7] 廖爱武,郑玉涛.人体解剖学的美学初析.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6,28(2):127-129.

解剖学的论文篇9

【摘要】 本文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实际,浅谈如何上好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提出了结合专业,突出重点;文、图、物相结合,重视理论教学;注重体表标志和活体触摸,加强记忆;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六个方面的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护理 解剖学 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我国高职教育自创办以来,已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职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职护理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目前的护理学教材中 70%的内容与解剖学相关 ,其中抢救技术操作 100%与解剖学有关。护理人员掌握解剖学知识的熟练程度与护理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而目前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现状显然已达不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仍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进行“ 填鸭式” 教学, 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此外, 高职护理专业现用的解剖学教材专业名词和术语多,且其中一些字、词非常生僻,加之解剖学又是在第一学期开设,此时高职生年龄偏小,故学习方法上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在学习解剖学过程中感到很不适应,常常流露出厌学倾向。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就如何上好高职护理解剖学进行如下探讨。

1 结合专业,突出重点

高职护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护理专业知识与操作技术的一门科学,因此,教师要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还应强调与临床护理应用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人体解剖学的特点,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增加与护理操作、病情观察、抢救知识、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要重点讲解易发生骨折的骨骼、常用于肌注的肌肉、易脱位的关节;在内脏系统中,重点掌握与临床上常见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如插胃管、导尿管等各种护理操作的注意事项;脉管系统中,重点掌握与注射和急救有关的血管,如四肢的浅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等。

2 文、图、物相结合,重视理论教学

人体解剖学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多、形态描述多,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仅僵化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合理、高效地上好解剖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学习解剖学兴趣的关键。具体应做到文、图、物三结合。所谓文是指教材的理论叙述,图是教材插图、解剖学图谱以及教师画图,物即解剖学标本和模型等。

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上课时能够先对着解剖学挂图讲解一便,然后再在黑板上边讲边画一便,最后在对着模型在讲一便,同学们可以很快掌握这些内容。例如,在讲颅底内面观时,里面有很多的孔、管、裂。如果让学生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很难记住。但如果能够按照文、图、物结合学习法,同学们能够很轻松的掌握。

3 注重体表标志和活体触摸,加强记忆

护理人员掌握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以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如学习臀大肌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关节的运动和脱位的临床表现;讲解脉管学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等。

另外,通过触摸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例如就骨学教学而言,教师讲课时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触摸。如胸骨角和心尖搏动点的位置.以后上到临床课.定心、肝界等就容易了。又如测量血压时,首先要触摸到肱动脉的搏动.学生似乎都触摸得,但量血压,能快速将听诊器放准确的不多.特别是急诊病人测不准血压的现象时常发生。但是只要先触摸到肘窝的肱二头肌腱,在其内侧就很容易触摸到肱动脉的搏动。

4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挂图、模型及标本的同时,教师可以巡回指导,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给予简单的提示,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标本模型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识方面,更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要认真地对待标本模型考试,并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中。

5 注重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比较直观、形象,因此在以往理论教学中多采用挂图、模型进行讲解,而多媒体教学法拥有以往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借助声、光、影像、动画、文字等方式,将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且可应用计算机将平面图转化为二维或三维立体图像[3],具有直观性强,立体感强的特点,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在讲授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点滴体会。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把过去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思想 ,改之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4]。因此,在高职护理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为培养高层次护理专业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邱卫红. 高职护理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 解剖学杂志,2006, 29 (4) 524—526.

[2]吕伯实.浅谈腹部局部解剖学教学法的改进[J].解剖学杂志,1998,21(2), 185—186.

解剖学的论文篇10

【关键词】解剖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手段

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中重要的支柱学科之一,是医学生的基础课程,扎实的解剖知识,在掌握了解人体正常形态结构,毗邻关系,生长发育规律及基本功能意义的基础上,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只有在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发展过程,从而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对医学生学好各科意义重大,但解剖学名词、概念甚多,医学中大量的术语源于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不可动摇的基础,内容复杂,器官的位置、结构、形态及功能之间容易混淆,学生不知如何是好,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解剖教学质量,就显得异常重要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解剖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多元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解剖的学科特点与新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心理变化巧妙结合,可通过反思法、联系法、直观法、活体法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掌握和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对提高解剖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 正确的心理引导

解剖学是医学生入学后,首先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新生对解剖学缺乏正确了解和认识,常容易把“解剖、尸体、人体”等一些想法与迷信及某些影视小说中的血腥恐怖场面相联系,很多学生没有见过真正的尸体,因此在初次接触时,普遍存在着神秘、好奇、新奇、紧张害怕的心理,甚至个别学生过度紧张出现恶心、头晕、心悸等反应,所以针对新生这些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新生对新奇和未接触事物的神秘好奇心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新颖的方式使新生猜测的思维得以消弱,将其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上来,通过教学引导和结合解剖学自身特点,让学生逐渐了解和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使学生自觉排除各种干扰,积极主动学习,同时老师要亲手触摸标本示教,消除学生怕尸体,怕脏的紧张心理,从而达到适应解剖学特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淡化或消除尸体、标本对思维干扰的目的。对其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

2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解剖学以形态学为基础,在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毗邻、生长发育规律等,教师已经非常熟悉板书、挂图、幻灯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图示,有利于学生将图形和文字有机结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解剖教学中有些形态难以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时,而挂图、幻灯数量及灵活性的限制,不能充分展示,而多媒体可以展示大量图片,甚至用动感的三维立体展示,能形象、生动,立体、直观的展示,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认知和兴趣。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法,如,反思法、联系法、主体法、自我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引导的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人体结构发生发展规律的探求欲,充分挖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既学习了解剖知识,为今后学习临床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又让学生与临床有了一些接触,起到了基础和桥梁作用。

3 生动活泼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讲授时要注意学生的适应性和思维,学生对尸体标本的适应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一方面采取开发学生智能,巩固和加强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把学生思维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去的一些教学诱导法,如,提问教学内容或承上启下的问题,以设问的方式开始新课,引用与本次课程相关的小病例、小故事,,不应“开板就唱”,讲课时更要注意声音、语速和精神状态等,切忌生硬或无精打采精神状态,平铺直叙的语调,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接受知识。教师采用生动的语言,配合肢体语言及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动手、记忆等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整个解剖教学中应用和引导学生应用归纳总结、比较、联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解剖知识,把相对或相近的知识点加以对比,清晰的分辨各自结构的区别和特征,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避免了死记硬背,以理解促记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对重点、难点进行精细讲解外,与学生的互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是教与学达到较好的配合,教师应该适当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提问或穿插临床病例与学生一起讨论,也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试着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继而结合生活中的日常现象来讲解知识,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 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解剖学研究的是人体正常结构,是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中通过对标本尸体触摸和观察及亲手操作,使学生真切的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无形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实验课着重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观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把解剖知识与临床操作以及疾病结合起来,如,讲肝门静脉时,结合肝硬化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讲解,由于肝硬化压迫肝门静脉,导致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此时肝门静脉的血液就通过肝门静脉形成的吻合及侧枝循环,通过上下腔静脉回流,交通支形成的丛中血流量增加,出现血管曲张,学生就容易理解肝硬化病人出现的临症状。从而可以使学生可推理和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脾大、腹水等临床症状,就形成了从理论—实验—理论—临床的过程,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同时也形成了逐渐向临床过渡的思维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效果有真正的提高。

总之,为了提高解剖教学质量,不仅学校要营造适于学科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更需要教师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自身不断提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更适合解剖学科的教学手段,注重解剖学科特点、新的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的心理变化巧妙结合,注重理论、实践与临床的有机联系,,通过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汲取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更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6

[2] 陈卫军, 应大军, 李振强等. 浅谈人体解剖学的特点与学习方法[J].局部解剖学杂志, 2003, 12 (2): 146—147.

[3] 刘宝全,赵玲辉,杨树才. 多媒体模式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1, 23 (1): 59—60.

[4] 左宏民. 浅析学习解剖学的方法[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7, 15 (4): 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