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06:38:56

解剖论文

解剖论文篇1

该文只要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发和问卷调查法来获取文章撰写的相关数据。根据选题的要求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为文章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持。在实验前根据文章的研究需要制定相关调查问卷,检验后发放。根据实验要求,把2012级和2013级学生进行编组,已授完课的2012级学生成绩为对照班,在授课的2013级学生成绩为实验班。2012级学生的授课主要采取了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在实验班2013级学生运动解剖学部分章节教学中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大体分为三部分,即为开始20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的重难点、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并提出自学的要求;而后留给学生50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参阅教材、图谱、标本、模型等教学用具进行自主学习分组谈论,教师进行跟踪指导解答;最后教师利用20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辅导。在期末的考核过程中,2012级和2013级学生的考核内容及难度均无显著差异。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实验前后2012级和2013级学生成绩统计学分析见表1。

2.2成绩分析讨论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基础知识考核主要由平时的测试和习题组成,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过程中对照班成绩16.42士1.86,实验班成绩18.24士1.88,实验前后成绩提升明显(P<0.01),差异非常显著。说明采用自主学习为主的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而后教师进行总结。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同时也容易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常造型思维。他们自行创造问题情境,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使得运动解剖学原本死板的知识变成了活灵活现、生机盎然的生命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用能力测试只要由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组成,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过去的教学都是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带领学生逐步对动作分析的步骤进行讲解,学生学起来相对简单。而在实验班教师只是给予指导,学生自行对体育教学的各种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学习起来相对苦难,以至于在考核过程中出现了成绩相对于对照班低的情况。这也表明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并不能贯穿于一门课程教学的始终,在不同的章节,要根据知识点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必然有其优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其长处。标本考核测试主要有骨骼、肌肉和内脏部分组成,主要考核学生对人体结构的掌握程度。在考核过程中实验班成绩31.02士2.80明显好于对照班成绩29.74士3.69,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教师的讲解占主体部分,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标本相关知识的掌握,主要在于课堂上对标本的观察,过去的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标本进行观察,课下够多的时间便是借鉴与彩色图谱和影像资料进行学习,这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给予指导,学生更多的时间是自行分组对标本进行观察,这便增加了他们对标本的感官认识。综合表现成绩主要由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组成,该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气氛活跃,踊跃回答问题,致使成绩相对好于对照班。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自主学习的效果要好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在神经系统,动作分析等章节,知识点相对抽象,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较大。这也无形中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十分重要。

目前我校运动解剖学教学均采用结构式教学和全过程的考核方式,通过最近几届学生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来看,采用结构式教学及全过程考核方式,配合以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能能够时刻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不定期的测试给学生以动力,学生的学习步法必须跟上教学的进度,这也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解剖论文篇2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都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一名有用的医护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医学课程的紧密联系,还应强调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护理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系统解剖学的特点,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增加与护理操作、治疗、病情观察、抢救知识、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需要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要重点讲解易骨折的四肢骨、常用注射的肌肉、易脱位的关节;在内脏系统中,重点掌握与常见疾病护理相关的内脏知识,如插胃管、导尿管等各种护理操作;脉管系统中,重点掌握与注射和急救有关的血管,如表浅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等。对涉外护理专业,则要求老师们应把常用的解剖专业英语词汇在上课时重点介绍给学生们。

2.重视体表标志教学

人体解剖学学习的是正常人体的结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活的标本,掌握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以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时要求学生对照自身和相互对照,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并给学生讲解—些重要的标志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学生十分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抽象的描述。如在讲骨学和肌学时,可以触摸一些重要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例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髂嵴、坐骨结节等;如学习臀大肌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并表演关节的运动和脱位表现;讲解呼吸系统时讲解如何触摸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颈段气管;讲解脉管系统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讲解视器时请同学互看对方的双眸,辨认角膜、虹膜、瞳孔、结膜和巩膜等结构。

3.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

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病理和药理等其它基础医学有紧密的联系。教师不能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钻研,还要对其他学科加强了解,在备课和讲授中提高融会贯通性。例如通过了解胚胎学,联系胚胎发生,让学生理解器官的不对称分布。消化管在发生时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胰、脾、胃与肝分别处于的消化管左右两侧;横结肠和升、降结肠反折向上,位于十二指肠前方的冠状面内;与此同时支配食管与胃的左右迷走神经成为前后的位置关系。心在发生时顺时针方向旋转,导致心的2/3位于人体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右侧。例如通过联系药理知识,讲解药物在体内的循行,有助于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掌握。

4.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将临床病例与解剖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基础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临床各科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打基础,解剖学除了是基础医学课,更渗透到了内、外、妇产、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等几乎临床的各个学科。在讲解解剖学知识的同时,联系临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肝门静脉侧支循环,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原因;讲解眼的结构,解释一些青光眼、白内障的眼部疾病;讲解神经系统病例有核上瘫与核下瘫,脊髓半横断损伤、内囊出血、脊髓灰质炎、桡神经损伤等。

5.重视画图

画图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媒体无可比拟的,不但老师要自己画图,还要让学生也动手画图.画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等。例如在讲述最复杂的脊髓内部结构或者脑干内部结构过程中,画图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讲解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可以随讲随画,吸引学生注意。

6.重视标本模型考试

标本模型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识方面,更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认识解剖模型和标本是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要认真地对待标本考试,并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中。

参考文献

[1]崔怀瑞,孙臣友.解剖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J].现代医药卫生,2007(9).

解剖论文篇3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含义

课堂教学是中职卫校医学基础课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战场。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或教学平成的课堂教学。因此,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且直观、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情境,用多媒体形式有效、真实地再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模型化、直观化、动态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享受教学过程。这种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像“电影大片”般精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1.改变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方面,教师走下讲台,从传统的知识信息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服务的辅导者和督导者、信息化资源的挖掘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另一方面,学生走上讲台,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创设情境、独立探究、会话交流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智慧地学习,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

2.享受学习过程

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依托多媒体计算机、智能手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和互联网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整合教学资源,以构成理想的教学环境,为支持学生主动“学”提供保障,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由此而创设的信息化课堂就像拍电影一样生动、直观、形象和精彩。如利用图片、虚拟仿真、三维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能够使人体解剖结构中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看穿”人体各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愉快地享受学习过程。

3.创新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案例分析、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协作学习、独立学习等多样的教学方式,明确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电子教案、课件、微课、视频录像等形式,自主选择《解剖学基础》中相关的教学内容。由于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在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校园里,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学习知识。如学习微课,或者用手机拍摄标本模型、教材中图表、图形及视频等,或者登录QQ群和微信平台,参与师生的交互讨论,充分体现了泛在学习理论,有效巩固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4.丰富信息来源

信息化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图形、文本和动画等,创设了信息丰富、知识海量的教学情境,使得中职生能综合调动手、脑、眼、耳等多种感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既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又可以营造协作式教学氛围,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二、中职《解剖学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构建信息化解剖学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学校建设了多媒体计算机、师生交互式显微镜系统、解剖学数字化资源库等设施,为解剖学多媒体化、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让课程快速“上网”,上网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标本图片、动画视频、目标测试题和考核办法等。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并把课程相关的课外资料、相关网站链接上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QQ群和微信平台通知、布置作业、开展讨论、解答问题等。

(二)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曾说过:“到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不少是当年中考或高考没考好的学生,没考好呢,显然是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适合传统学习的学习习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使之能适应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能力,把灌输式教学变成参与式教学。首先,创新符合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创新编写有利于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保留解剖学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套路,创新编写和编排方式。具体来说:一是增加案例、拓展链接和要点提示,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启发性;二是教学目标具体化,直接呈现考点并在正文中加粗标注;三是按信息化需求编排,运用大量的表格、流程图、关系结构图等,来代替传统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大幅文字,使得教材图文并茂,更加通俗易懂;四是结合泛在学习理论,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手机自行拍摄教材中的图形和图表等,随身携带手机进行碎片化学习。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使解剖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解剖学知识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制作中职生喜爱的多媒体课件,或整理成《解剖学基础》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库,或自行录制微课等,使其集科学性、知识性、时尚性、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手机拍摄实验室中的模型和标本,建立移动式的学习资源;第三,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媒体,建立解剖标本图库,从不同角度拍摄挂图、模型和标本等,形成多媒体图片或视频库;第四,在教学不同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在教学人体动静脉血管的分布和血液的流向、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发散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软件进行编制。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解剖论文篇4

指明坚实理论基础可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信任,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总结近三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显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是患者恐慌疾病,质疑医护工作者,甚至不配合治疗或者有更过激行为表现的主要因素。而相应的,护理工作人员由于医学基础知识的贫乏,在为患者做相应护理活动指导时表现出不自信,甚至在患者提出疑问时回避的态度都是临床加剧医患矛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有必要重点说明该理论知识怎样与临床操作相结合,在操作过程中如何将健康教育融合进去,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配合护理活动的开展。将目前临床常见的患者被动的“被护理”局面转变为患者积极主动地要求被护理,降低患者对疾病的焦虑,配合护理活动的开展。例如,在讲解男性尿道三处生理狭窄时,可适当说明操作者在导尿过程中要对患者的不适感给予理解和安慰,同时向患者说明操作区域的生理结构可能带来的不适感。这样患者就会在比较放松的情况下接受导尿,也不会再发生自行将导尿管拔出造成黏膜损伤等后果。在患者的充分信任下,自信满满地操作,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帮助医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

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或医学相关院校的学生生源来自于高考,这样就决定了医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角色知之甚少。在大多数大一新生的眼中,护理工作就是打针发药。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人体解剖学,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有必要给予学生专业相关的健康教育;有必要适当说明护理对象、环境中的特殊工作方法,态度及认真严肃程度。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目前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开始注重良好的仪表、语言沟通的技巧、服务的意识等健康教育。事实上有部分学生在还没有接触到基础护理课程时,就已经对医学基础课的枯燥、繁杂而厌烦。学生很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看到他们未来工作的影子,很难理解护理工作是什么样的角色、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学习、接受这些重要又好像没什么大用的枯燥理论。因此,在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融入健康教育,从开始就培养学生如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热情精心地服务患者,尽快进入职业角色。

3结语

解剖论文篇5

(一)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我们建立了局部解剖学交互式学习网站,师生在网上可以互相交流,答疑解惑,通过这个平台,将自行录制的外科手术录像按照局部解剖学大纲要求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在教室、计算机室、寝室上网观看或下载,极大地强化学习效果,课前观看,使学生带着问题而来,当他们解剖到的结构与录像一致的时候,引起共鸣,加深记忆,相对传统局部解剖学教学的离开实验室只能看书本被动学习而言,手术录像式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学生会因为学会一个知识点,理解一个手术的解剖学细节而兴奋,转而带给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3]。

(二)丰富了案例式教学的案例库建设。案例式教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如火如荼的热烈开展,其形式涉及PBL、TBL等多种模式,但是开展案例式教学的瓶颈是尚没有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典型案例,开展案例式教学的教师大都各自为营,案例缺乏规范性和标准性,急需建立相关案例库满足PBL或TBL的教学方式发展。我们自制的手术学录像,以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为切入点,密切联系基础知识,录像后面配有病例问题,使学生学习的案例有了标准化和规范性,避免教师主观因素导致的片面讲授,对师的教学思路,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三)降低尸体消耗,提高尸体使用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民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5],医学院校通过正常渠道搜集的尸体标本越来越少,有的院校局部解剖学已经无法正常开课,被迫进行示教或用婴儿解剖教学,目前各学校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赖以生存的尸体资源异常短缺,成为制约国内医学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我们引入各局部重要的手术入路和手术解剖操作,相当于引入了临床问题,围绕手术入路进行实验实际上就是围绕问题这个中心展开实验,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点代面,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相关知识的延伸,传统的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一般7-8名学生解剖1具尸体,经过本次教学改革后平均14-16人用1具尸体,这样一来,每年尸体用量减少为教学改革前的1/2。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虽然使用尸体减少了,但是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爱护解剖结构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一些细小的神经、血管分支也主动进行保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尸体的使用率。

使用之后的尸体,再经过开放实验室上学生的解剖处理,使解剖结构和层次等更加清晰,一部分尸体或器官等被制成陈列标本,丰富了我校解剖展览馆作品;一部分尸体或器官则适用于系统解剖学、口腔解剖生理学、麻醉解剖学等课程的实验课使用;而涉及颅腔、椎管、骨盆等部位微细解剖结构的操作,则用于临床医师培训使用,或供相关专业研究生解剖,这样就极大提高了尸体利用率,这说明手术录像教学方法的确为基础和临床提供动态或双向服务,有利于课程开展的连续性和不断发展。

二、手术录像在局部解剖学的组织实施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解剖论文篇6

1.材料

实验于2013年4~5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疼痛科、病理科、影像科、连云港市临床医学实验中心与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健康清洁级三、四月龄家兔8只,雌雄各半,体重2.5~3.1kg,由徐州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X(苏)2003~0003]。动物置于安静、温暖(15~20℃)、避强光的环境下正常喂养48h,禁食24h后进行实验。实验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颁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的相关要求。仪器与试剂:单层螺旋CT机(SiemensEmotion)、CM1100冰冻切片机(Leica,Germany)、ZX-004荧光显微镜,PM-30照相系统(Olympus,Japan)、丙泊酚(商品名:得普利麻;200mg/支,AstrZeneca,UK)、氯胺酮(0.1g/支,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核黄(Sigma,USA)。

2.实验方法

核黄逆行神经追踪8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经耳缘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和氯胺酮(2mg/kg)麻醉家兔后,在CT引导下经双侧C3/4关节突关节分别注射荧光逆行神经追踪剂核黄50ul(1g/L),进行神经追踪。组织标本制备及形态学观察:分别于术后18、36h再次麻醉家兔,经心脏依次灌注生理盐水300~400ml、20g/L多聚甲醛和12.5g/L戊二醛的0.1mol/L磷酸缓冲液(pH7.3)500~800ml、含50g/L蔗糖的磷酸缓冲液(4℃)500ml。随后分别取双侧颈胸椎脊神经节、双侧颈胸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脊髓、颈椎间盘纤维环、颈椎间盘髓核、颈椎关节突滑膜、肩关节滑膜,在含200g/L蔗糖的磷酸缓冲液(4℃)中过夜后,行连续冰冻切片,分别做成2套,一套20um蒸馏水贴片,直接在OlympusZX-004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摄光学相片。另一套7um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无新的发现。

3.主要观察指标

寻找各组织荧光标记的神经细胞、荧光标记密集的神经末梢部位。

二、结果

1.神经逆行追踪18h组在双侧颈、胸脊神经节、双侧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标记细胞;在脊髓前、后角未见到标记细胞;肩关节滑膜、颈椎间盘纤维环、颈椎间盘髓核、颈椎关节突滑膜发现明显的荧光密集区;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上述部位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各荧光密集区与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所见相同。

2.神经逆行追踪36h

颈胸脊神经节标记神经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标记神经细胞与18h基本相似,颈椎间盘纤维环、颈椎间盘髓核、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膜、肩关节滑膜荧光密集区的部位与神经逆行追踪18h时基本相同,但荧光强度增强。

三、讨论

实验模拟临床在颈椎关节突滑膜注射核黄观察临床上经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治疗颈肩痛的神经通路。实验进行神经通路研究的依据是核黄可被神经末梢特异性吸收,并沿轴浆运输到达神经元的细胞体,使细胞核在一定条件下呈黄色的荧光,而胞浆无荧光,同时可沿轴浆流顺行到达整个轴突网络。为保证给药部位的准确性本实验在CT引导下将药物准确注入颈椎关节滑膜,并且注药后延长注射针头留针时间,以保证取针后核黄不外漏。感受器通路的实质是长轴突神经细胞的轴突通路,轴突有多个分支,刺激其中一个分支可带动整个轴突网络,或从一个轴突末梢感受器给药,药物可通过逆行轴浆流到达神经细胞,再通过顺行轴浆流到达整个轴突网络从而达到内病外治,深病浅治的效果,如经皮内注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经腰椎关节突滑膜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感受器通路给药及银质针导热治疗颈肩腰腿痛等。临床上运用感受器通路理论,经关节突滑膜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感受器通路给药及银质针导热治疗颈肩腰腿痛效果显著,目前已明确腰椎关节突滑膜的感受器通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治疗颈肩痛的临床效果,探讨颈肩痛治疗的神经形态解剖学机制,因此,本实验对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通路进行了研究。本实验发现核黄注射18h、36h后均在双侧颈胸脊神经节及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标记细胞,说明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神经通路网络主要由颈胸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组成。核黄注射后18h、36h在颈椎间盘纤维环、椎间盘髓核、关节突滑膜、肩关节滑膜均发现明显的荧光密集区,且36h荧光强度较18h增强,说明上述部位均有标记的神经末梢分布,上述部位均为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通路的作用靶点及靶器官。颈椎关节突滑膜及肩关节滑膜均发现荧光密集区,说明神经元末梢分布到颈椎关节突及肩关节滑膜,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同。目前多数观点认为这种神经投射是通过DRG周围突分支或交感神经节(干)与DRG之间联系后投射到颈椎关节突关节或肩关节,本实验进一步说明脊神经节及交感神经节与颈椎关节突滑膜及肩关节滑膜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在颈椎间盘纤维环、髓核这两个部位发现荧光密集区,说明有神经末梢分布到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这为解释盘源性颈肩痛的发生和经颈椎关节突滑膜治疗盘源性颈肩痛提供了神经形态解剖学方面的理论支持。此外,临床上针对颈椎关节突滑膜治疗颈肩痛部分患者效果欠佳的原因可能与给药剂量、部位、施术者对解剖掌握程度、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均有关。感受器通路系列研究的宗旨是寻求治疗复杂疾病的简单方法,主要用于末梢分布在体表的一线神经元的上、下行神经通路网络给药,从神经层面治疗疾病、调节神经功能障碍,并已得到推广。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神经通路网络的明确,将进一步推动这一宗旨的实施与推广,同时理论上可解释经颈椎关节突滑膜进行治疗可缓解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引起的上肢冷,颈部肌肉僵硬、痉挛,肌膜增厚,皮肤增厚等症状,这同时证实人体存在自身修复系统,而神经末梢密集区如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是自身修复的靶点,只要神经末梢工作状态正常,便可即时修复受损组织。因此,现代临床治疗应加入整体概念,从神经层面调节、治疗疾病。

解剖论文篇7

1.1方法

主要从学习成绩、知识拓展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学习成绩包括期末理论考试和期末实践技能考试成绩;知识拓展能力测试采用笔试方式,两组使用相同的教材,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常规的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但实验组增加了动物部分器官的解剖和化大为小的实践技能测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成绩进行处理分析。

1.1.1选择性增加动物部分器官的解剖

①选择猪的脊柱,解剖并观察连结椎骨的韧带、椎间盘的结构。观察脊髓及其被膜。②摘取羊眼球解剖观察其结构并与人眼相比较。③开胸观察兔子的肺、胸膜的分部、胸膜腔、肋间血管神经及交感干等。④解剖猪心,观察心房心室的结构及心脏的瓣膜、腱索、肌等。⑤剖腹观察羊的肝、胆、胃、肠、肾、腹膜及腹膜形成的结构等,冠状面切开猪肾并与人肾结构相比较。⑥解剖牛的膝关节,观察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等。⑦选择羊的新鲜股骨,锯开观察骨膜、骨密质、骨松质、骨髓腔、骨髓等结构。

1.1.2化大考为小考的实践技能测试

将实验组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次实验时,把实验目的和内容发给每个学生,实验结束时,抽取一组学生进行提问及复述实验内容及过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答疑的情况打分(小考),因为每次实验抽取哪个组不确定,所以全体学生都能聚精会神对待实验的各个环节,以期掌握实验的全部内容,从而实现检测时达优。对照组实验时,不进行平时的小考式测试,在期末与实验组同时进行实验技能考核(大考)。

1.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习成绩比较

两组成绩呈正态分布,无论是理论成绩还是实践技能成绩实验组平均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80分以上高分段学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P<0.05)。而对照组79分以下低分段学生多于实验组。

2.2两组知识拓展能力测试平均成绩比较

两组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实验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题目的平均得分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总分、各题型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3讨论

解剖论文篇8

人体解剖生理学各章节之间并不是彼此分离,毫无关系的,而是密切相连、前后照应的,具体表现先讲人体骨骼肌肉,后讲内脏学,脉管、感管及神经,穿插生理学知识,即先讲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后讲其功能,尤其是器官的微细结构与功能关系特别密切。再加上有些生理知识点是药理学的基础,需要进行针对性讲解。例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之间关系密切,学生只有在完全明白细胞膜功能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心肌细胞的电生理;与此同时,只有理解了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才能进一步掌握心律失常形成的原因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等问题。

就目前而言,多数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都会先上人体解剖生理学,(有的专业解剖学与生理学是分开的),后上药理学,所以,当药理学内容涉及某些药物时,比如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很多学生都已经忘记了心脏的传导系统的解剖结构、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因此,学生理解起来都比较吃力,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时需要回过头来复习解剖生理学。具体来说,由于“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是生理篇之中比较难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所以学生难以理解也属于正常,因此,两个科目的教师应该在开始授课之前进行沟通交流,在备课或安排教学大纲时要彼此交换意见,互相听课,以便增强学生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药理学之间密切联系的认识。除此之外,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药理学需要衔接的地方有很多,具体见表1。

2改变解剖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密切联系临床与药理学

对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特别是解剖篇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反映出“内容多,难记忆,枯燥乏味”,这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讲解的时候,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满堂灌,应经常将临床实践和药理学知识与解剖学相结合。比如讲解胃的结构和生理时,适时结合胃动力药吗丁啉,如何促进胃的排空,治疗胃胀。也可以结合奥美拉唑的药理作用———抑制胃酸分泌,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来提高学生对胃的解剖生理的认识。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的将人体解剖生理学与药理学联系起来。再比如,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治疗慢性肝炎的宣传广告,但是能够真正治愈的人却很少,而且转归效果不佳,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下,可以充分意识到只有先深入了解肝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才能明白肝炎为什么可以向肝硬化或肝癌转变,也才能了解为什么肝炎病人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水、内分泌紊乱等临床症状,更能知晓为什么此种肝炎向肝癌转化之后,增加了其治疗难度的原因。

3体会

解剖论文篇9

关键词:执行权性质;执行机构;组织设置;司法监督

民事执行改革近年来一直是人们思考和探讨的法律问题的热点。有人主张加大“执行措施”改革力度,如延长拘留期限;有人主张改革“执行程序”,即参照民事诉讼模式的改革,在执行程序中,将对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的调查义务分配给权利人去承担,以“当事人主义”取代原来的“职权主义”,执行机构在执行程序中保持中立地位;有人主张实行“执行机构”改革,将执行权从法院中分离出来。尽管这些主张出发点不一样,但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解决当前“执行难”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笔者认为,民事执行改革虽因“执行难”而引起,但不能局限在为解决“执行难”而去改革。对法律制度的改革应与一个国家法律体系协调一致,应建立在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之上。民事执行改革应遵循这一原则,才有可能使民事执行制度改革具有科学性,才能与国家其它法律制度的内容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才能在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同时,不会引起法律之间的相互冲突。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执行难”问题绝不可能因民事执行制度的改革而得到完全解决。“执行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民事执行制度本身并不能包涵,而有待于其它社会制度的配套完善,如为防止债务人隐慝财产,应建立个人收入透明化制度,建立个人财产申报登记制度等。因而民事执行改革应跳出“执行难”这一圈圈,从“执行权”自身性质出发去探讨改革论文下载。

一、“执行权”性质之探讨

从我国国家权力划分看,国家权力分为三类,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执行权属于哪一类性质权利,理论界说法不一。基本有三种观念。第一种观点为行政权,第二种观点为司法权,第三种观点兼有司法权与行政权双重性质。主张为司法权的,是建立在传统的执行权由法院掌握基础之上的,因为法院是司法机关,法院行使的权力当然为司法权。这符合对权力性质认知的一般理论,但其忽视了探讨执行改革的一个重要起因就是对传统的执行权性质的定位,以对执行权行使的传统执行主体法院来反证执行权的性质,实际上不是在探讨改革而是对传统理念的默认。主张兼有司法权与行政权双重性质的,是认为执行权在构造上由执行实施权和执行裁决权两部分组成,前者属于行政权,后者属于司法权。但该观点忽视了一个基本哲学观点,即任何事物存在一般具有两个方面,即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对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方面。笔者赞同执行权属于行政权的观念,其主要理由是:

1.从执行权产生的基础看:“执行权”是基于法的强制性而产生的。它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为保障制定法的贯彻实施,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决定了“执行权”具有主动性、职能性等行政权的特点。

2.从执行权的保障看:“执行权”是法的强制性的具体体现,这就意味着国家对执行权的保障是以军队、监狱、警察等暴力机构作为后盾的。从我国现行国家权力分配的体制看,对暴力机构的领导权集中在行政机关,属于行政机关的职能。而司法机关职能与之完全截然不同。

3.从执行权权力组成看:执行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虽也拥有一定的裁决权(对行政机关一般称为准司法权),但这种裁决权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执行权的顺利实施。因为对执行机构来说,执行权的实施是主要权力,裁决权是辅助权力。这就决定了执行权之根本性质属于行政权。我们不能因为执行权中渗透了裁决权,就将执行权定性兼具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双重性质的权力。因为作为一个国家职能部门,拥有复合权力是一种正常情况,正如国务院也拥有行政立法权,但国务院属于行政机关,其行使的权力属行政权,对此,谁也未产生过争议一样,因为国务院行使的权力主要方面表现为行政权,决定了其权力性质亦属于行政权性质。

二、“执行机构”设立之探讨

执行权的性质决定了执行机构属行政机关,因而在执行机构设置及管理方面应体现行政机关的特点。

(一)明确执行机构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国务院

执行机构作为行政机关应与司法机构在机构管理上严格区分。有人主张执行机构作为行政机关独立后仍不应脱离法院的领导,应将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其最高领导机构。笔者认为,将最高院作为执行机构的最高领导机构,虽强调了法院对执行工作的领导权,但不符合我国国家机构设立的管理体制,也易使执行机构出现多头领导现象,会造成权力的相互抵触或履行职责的相互推诿,影响执行机构的工作效率。法院对执行机构执行权约束应通过对执行权的合理配置来解决,而不应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解决。与其他行政机构一样,应将对执行机构的最高领导权交付给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

(二)明确执行机构上、下级之间垂直领导关系

确立执行机构之间的垂直领导关系,加强执行工作上下级之间的互动性,提高执行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司法公正,是理论界对执行机构改革的共识,也符合我国对执行工作改革的相关精神。如中共中央在中发(1999)11号文件中规定,要建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由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和协调”的执行工作运行机制;2000年1月14日,最高院在《关于高级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规定》第一条进一步明确规定,高级人民法院在最高院的监督和指导下,对本辖区执行工作实行统一的管理。执行机构作为行政机关,实行上下级之间垂直领导关系,既符合行政机构管理体制,也与执行工作改革的实际需要相吻合。

(三)明确执行机构与国家其他机构相互协调机制

“执行权”是基于法律强制性而产生的,而法律强制性是以军队、监狱、警察等国家机构作为后盾的。从司法实践看,虽然大部分生效法律文书依赖执行机构的自身力量就能保证执行,但也不排斥少部分生效法律文书仅依靠执行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它还必需依靠于国家其它机构的配合。因而有必要明确其他机构有协助执行机构完成重大执行事项的义务。当然具体如何履行协助执行义务,需结合不同机构自身的机制作出相应的程序性的规定。由于执行机构与其他国家机构均属行政机关,无论从基层还是到国家都有共同的行政领导者。这也为该协调机制的确立提供了客观基础。

三、“执行机构”准司法权的重新配置之探讨

由于执行机构属行政机构,因而执行机构在实施其职能过程中所拥有的裁决权亦定性为准司法权。执行机构应拥有多大范围内的准司法权,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的法律制度。因为各国国情不一样,各国制度的发展完善程序亦不一样。笔者认为在越是法制发展出成熟完备的国家,行政机关准司法权就越小,在法制发展尚不够成熟的国家,行政机关准司法权相对就越大。

(一)准司法权在执行机构的分配原则

1.效率原则。准司法权在执行机构中的配置,应遵循执行工作自身特点,应有利于保证执行机构及时、高效地开展执行工作。

2.制衡原则。准司法权在执行机构中的配置,在注重执行效率的同时,还应遵循权力之间应相互制约的分配原则。不能因为强调执行工作的高效,而赋予执行机构过多的裁决权,以避免执行机构对执行权的滥用。

(二)对我国执行机构的现有准司法权的调整

依现行的法律规定看,执行程序中需行使的裁决权基本分为三类。一是程序性的裁决权,如在执行过程中依法裁定查封、扣押、变卖或拍卖被执行人财产;依法中止、终结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依法实施搜查。二是处罚性裁决权,如对妨碍执行工作的相关人员,依法决定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拘留等。三是实体性的裁决权,如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审查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的异议等。

在执行机构被赋予独立的法律地位后,执行机构享有哪些裁决权,理论界说法不一。主流为两种观点,一是将所有裁决权均划归法院,执行机构只是法院具体裁决的执行者。该观点没有从执行工作实际出发,忽视了执行工作应具备的高效性和主动性,从司法实践看,执行机构实施调查对被执行人财产予以查封、扣押等,均属经常使用的强制性措施,而且对具体的某一件执行案件来说,查封、扣押等执行措施有时会多次使用。试想执行机构每开展一步工作都须经法院作出裁决,执行工作谈何效率?执行机构谈何主动权?对法院来说,可能也会深感应接不暇。一是将涉及实体性的裁决权划归法院,程序性的裁决权划归执行机构。该划分虽简洁明了,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执行机构在执行工作中的主动性,为执行工作的高效性提供了充分的法律条件。但任何权力过于扩张,在有积极一面的同时,也会产生其消极的一面,即容易发生权力的滥用。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以拘代执”、“超标的查封被执行人财产”、“消极执行”正是执行权过于扩张,失去相应的制约而产生的不良现象。

笔者认为,执行机构的准司法权的配置,必须遵循执行工作效率原则和对权力的制衡原则。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合理配置执行机构的准司法权。笔者认为,执行机构基本职责是以权利人的申请,对生效法律文书依法予以执行,强制义务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保障权利人依法享受的权利,维护司法权威。基于该职责,执行机构除依法享受执行实施权外,对一般程序性的裁决权和一般惩罚性的裁决权也应享受。如对既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有权裁定查封、扣押、变卖或拍卖其相应的财产,对妨碍执行的有权决定,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对拒不到庭的义务人,有权决定实施拘传等。对重大程序性的裁决权或涉及实体性的裁决权仍划归法院行使,基本上有三类。一是对生效法律文书有直接影响的裁决权,如在执行程序中依法追加、变更被执行主体,因案外人确有理由的异议而需依法中止,对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标的物执行的;二是对生效法律文书有间接影响的裁决权,如在执行程序中依法需中止、终结对生效法律文书执行程序的;三是对义务人有重大影响的裁决权,如对有履行义务能力的而拒不履行义务的义务人的人身、财产采取的重大性的措施,如实施拘留、罚款,(下转第130页)(上接第123页)对义务人的住宅实施搜查。前两类职权因牵涉到对审判部门司法权威的影响,并与执行机构基本职责即对司法权的服从和维护相冲突,故不宜有执行机构行使。执行机构在执行程序中遇到这两类事项,只能提出建议,报请对司法权享受监督权的法院按有关法律程序审查,并由法院予以裁决。第三类职权因牵涉到对公民的基本的人身权利和义务人财产权利的保护,为防止执行机构片面追求对权利人权利的保护,而置义务人基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不顾,损害义务人的利益的事件的发生,故应对该权利的行使加强司法监督,亦不宜由执行机构行使。

四、对执行机构实施司法监督之探讨

1.建立该制度的理论依据:权力之间相互制约是保证权力规范行使的必要措施。而执行机构行使的执行权是法的贯彻实施的最后的守护者,该权力能否依法行使直接影响着法的权威,因而对该权力加强监督尤为必要。

2.司法监督途径和方式。由于司法权具有最高的司法权威,因而执行权在由法院行使时,法律并没有规定对其相应的监督措施,而是由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自由掌握。然而,当执行权从司法权利人脱离出来,作为行政权行使时,如何落实对执行权的监督,就成为一项值得探讨的问题。而执行权与一般行政权又有不同的区别。一般行政权执行的好坏,影响的是具体行政机关的权利,而执行权行使的好坏,不仅影响执行机构的权威,更主要地是影响作出生效法律文书的相关部门的权威,最终影响整个社会法制的权威。因而对执行机构的监督,既要遵循对行政权监督的一般法律规定,又要探讨比对一般行政权监督更高途径的监督方式。对行政权的行政监督笔者不再赘述,对执行权利的司法监督,笔者认为应通过下列途径予以落实和加强。

1.确立司法机关对执行机构的询问制度。司法机关依据职权或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有权要求执行机构对执行程序中的相关事项接受询问,对发现的违法执行行为或消极执行行为,要权责令执行机构限期改正或予以实施,并有权提出司法建议,要求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理,有关部门对司法机关提出的司法建议必须在合理期限内作出明确的处理意见。

解剖论文篇10

关键词:现代陶艺,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1引言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陶艺理论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艺创作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而理论方面却发展缓慢,没有对陶艺的创作起到指导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论把研究重点仅仅放在了实物史料的搜集与专题研究上面。现代陶艺的理论与批评几乎没有,陶艺界甚至整个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含糊不清。现代陶瓷理论在逻辑上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文字,批评上有时能见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将陶瓷的学科批评作为陶瓷的历史评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对陶艺理论建设的高见。有很多陶艺书籍只是介绍一些作品,没有涉及到理论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现代陶艺”的概念问题,因为有沉重而丰厚的陶瓷传统作为对应物,概念问题就已不单纯是一个名词的辨析,而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选择,可是今天陶艺家在谈论它的时候,仍然说不明白;再如陶艺中的“设计”和“装饰”问题,又牵扯到实用和非实用性的争议等,这些瓶颈,成为制约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陶艺整体水平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些陶艺理论大多只是介绍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绍一些好的作品,没有教人从心底激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陶艺理论应该指导人注重陶艺的品质,使大家对陶艺语言的探索、语言的规范形成一种共识,在本民族的基础上,把陶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语言更简练,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哗众取宠,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7结束语

尽管现代陶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时间不长、风格样式也不成熟,更没有形成人数可观的高水平创作队伍。面对现代陶艺的发展现状,陶艺家们还有许多扎实的工作要做,抛开浮躁,纳入新生力量,在继承、延伸基础上真正做到创新与突破,达到质的飞跃,走上与世界艺术同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工业专辑.200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C].2004,6

2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J].文艺研究,2003,1

3陈淞贤.陶艺的当代风格[J].新美术,1989,2

4范迪安.演泽泥性——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学术邀请展作品集[M].广东美术馆,2000,3

5孙振华.传统资源与公共空间·千年之烧——佛山陶艺走进新纪元文献图集[M].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