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协会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4 05:41:57

医疗健康协会工作计划

医疗健康协会工作计划篇1

2008年,在长春市卫生事业发展举步维艰之际,齐国华临危受命,成为长春市卫生工作的大家长。上任后,他开始致力于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转变市民重治疗、轻预防的不良态度。同年年底,在他的倡导下,长春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健康行动――健康长春行动计划。

2013年,长春市成功完成第一轮“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并在解决机制与全民健康意识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解决人民健康质量的问题。

为了探求长春市基层公共卫生建设的巨大转变,《中国医院院长》记者专访了长春市卫生局局长齐国华。

《中国医院院长》:作为卫生行政官员,如何利用最小的成本,为市民提供最多的卫生医疗资源?

齐国华:长久以来,中国人对疾病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出现症状才到医院就诊的层面,而主动预防、控制慢病的意识与技能相对薄弱,这使得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病患病率持续增高。

长春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面对医疗费用支出不断增多、卫生资源消耗加剧的局面,单凭治疗已无法满足全市人民的健康需求。

在此情况下,只有解决居民健康问题、改善居民就医条件、提高公共卫生建设水平,才能达到以最小的成本为市民提供最多的卫生医疗资源的目标。

然而,防治慢病、促进健康是一个涉及全社会参与的庞杂工程,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当时各行政部门均认为解决健康问题是卫生部门的本职工作,导致卫生局在协调其他部门开展健康工作时,常被推诿。卫生工作阻碍重重,难以开展。

这时的卫生工作亟待一个整合各部门的平台,建立起有效的健康促进协作机制,并明确群众健康的主导问题。于是,2008年底,由卫生局提议,长春市政府牵头制定出以控制慢病为切入点的“健康长春行动计划”。

该计划全面考虑了个体的健康构成,从胚胎时期开始对人不同生长阶段的健康进行设定。借助此平台,卫生局得到了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支持与全民的共同参与,并使长春市城乡卫生水平、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迅速提升,实现了以政府主导、卫生做基础、社区为平台、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全民健康机制。

《中国医院院长》:“健康长春行动计划”是如何推动长春卫生事业发展的?

齐国华:在这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长春市建立了保证公民健康公平与促进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明确了各级政府的健康责任,解决了卫生工作政府主导与部门责任的问题。

公众健康不再是卫生部门的专职工作,而是由卫生部门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履行职责、主动承担的工作,政府各部门也同时明确了自身在健康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

随着这一计划为城市带来的变化,市政府也开始加大对健康行动经费的支持力度。每年财政部门都将“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列入专门的预算中:每年的特殊经费200万元;用于购买特殊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500万元;用于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经费3500万元。

政府的引导性投入,也拉动了社会资金的投入,社会法人机构、社会团体、医疗机构、慈善机构每年投入的资金超过8000万元。这样一来,健康经费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

《中国医院院长》:“健康长春行动计划”与医改有着怎样的关系?

齐国华:“健康长春行动计划”的实施,使长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走在医改要求之前。

长春医改是全国成本最低的改革城市之一。在新医改的进程中,我们并没有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很多工作在国家的改革制度出台之前,在政府没有资金投入时,长春市的卫生工作就已经做到基本公共卫生五项服务均等化等内容。现在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我们卫生工作将扩大项目,做到更好。医改的顺利推进,都是得益于“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对卫生事业大环境的改变。

不仅如此,“健康长春行动计划”还带动了基层卫生组织建设,解决了百姓就医困难的问题,实现了医疗大救助,这均为医改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医院院长》:“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对长春市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有何作用?

齐国华:“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建立了“以资源换服务”的工作机制,通过将卫生行政部门掌握的服务资源免费提供给医疗机构,换取他们的免费技术服务。如大型医院与社区的技术联盟、牙科医疗机构的窝沟封闭筛查等,这些机构在获得服务信息的同时,向公众提供免费的诊疗服务。

这项计划的有序进行,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全民参与的共同行动计划、行动目标及行动内容。

通过4年的实施与完善,长春市的卫生系统塑造起一个非常灵活的运转体系。当“甲流”、手足口病等突发疾病来袭时,长春市的卫生预防措施准备充分,设立了一系列如健康宣传、健康管理、健康监督、健康治疗的应对机制,从居民社区到学校、再到医疗机构,运转非常通畅,并有效控制了发病率及死亡率。

《中国医院院长》:“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如何得以长效推广?达到了何种效果?

齐国华:“健康长春行动计划”成立了项目委员会,以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委员会由卫生、教育、体育、环保、文化、工会等31个部门组成,长春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委员会的组长、副组长。

“健康长春行动计划”是以“主题年”的形式进行推广的,并在全市5个城区和4个开发区同步开展。2009年的主题为“树立健康意识”,重点在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2010年的主题为“明确健康责任”,开始加强个人的健康责任感;2011年的主题为“制定健康规划”,在提高认知与加强责任的基础上,无论是城市、集体还是个人,都要对健康有所规划;2012年的主题为“提升健康质量”,政府与卫生部门要提高服务水平与保障能力,公众要加强自身锻炼,以此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四年来,我们通过实施7大工程21个子计划100项活动。

目前,全市累计参加“健康长春行动计划”活动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吸烟人口下降了4.1%;超重人口下降了7.4%;控酒率达到23.72%;食盐摄入量由每日的人均14.4克下降到7.49克。

《中国医院院长》:“健康长春行动计划”的第二轮计划有哪些?

医疗健康协会工作计划篇2

一、个案管理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医疗费用上涨的问题,通过推出个案管理方式,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亦保证了患者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得到必需的医疗服务。美国护理个案管理委员会(CommissionforCaseManagerCertification)对个案管理的定义为:个案管理(CaseManagement)是一个充分合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评估、计划、执行、协调、监督和评价来选择医疗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通过多种交流和选择治疗条件而达到医疗服务高质量,收费又合理的结果。因此,个案管理不是停留在某一阶段,也不局限于某个医疗单元,而是发生在持续医疗的全过程中,旨在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3]。在大多数的个案管理系统中,护士充当了个案管理责任人(CaseManager)的角色[4]。护士作为就诊患者的合作者、协调者,确保以最少的资源,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和目的。此外,个案管理涉及到与其它医疗专业人员的合作,所以个案护理管理责任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公关技巧。由于需要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而护士又是唯一具有这一资格且能够给患者直接提供多种护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个案管理责任人所从事的工作是复杂的,并富有挑战性。大多数从事这项工作的护士至少具备5年以上的临床经验。少数情况下,由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康复医师或其他专业的人员担任个案管理的责任人。尽管专业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在患者持续治疗的全过程中通过协调,减少医疗费用[5]。

二、个案管理的组成

个案管理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以明确个体的健康需求,为其提供便捷的服务、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护理质量为目的。个案管理的实施包括5个部分,即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和反馈[6]。

1评估

个案管理的第一步是要收集和综合分析所有的临床信息及其他方面的重要信息,例如患者的健康保险资源。综合评估包括对以下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认知和身体机能的情况、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等。个案管理者通过发现、评价患者的上述情况,利用最新研究结果作为临床护理方案的基础,确保实际工作中有据可循,科学有效。在评估阶段,个案管理者要与各方面人员密切配合,如医生、社会工作者、健康保险机构人员等。

2计划

个案管理者在评估过程中要对所获得信息以及患者实际和预期的目标进行综合分析,护理计划就是在这种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护理计划应当以临床为中心,以事实为依据,并且将医疗法律、法规等贯穿始终。个案管理者必须要同委托人、患者家属和(或)其他一些重要人员,如社会工作者、保险机构和支付人进行合作,才能制订个案管理计划。个案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确保各个环节都能成为制订个案管理的一份子并且与最终所定计划相一致。

3实施

在这一环节中,个案管理者将涉及到护理计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个案管理者的职能包括履行护理计划,将各项护理活动授权于他人,以及促进和协调护理计划各个方面的发展。对个案管理者来说,要与各个方面进行沟通,重要的一点是,随时将病程向预期方向发展的情况进行资料整编,才能确保各个相关因素与最终所定计划相一致,护理计划的实施才能安全、及时并达到有效成本。个案管理计划的实施,应该包括提高护理质量和控制患者费用支出两个方面。个案管理者不仅要制定患者使用医疗器械所需支付的费用率和患者诊治必要的预算,还要告知患者及家属,其可利用的保险福利及预期所需支付的费用。例如,一个患者的出院计划应该包括家庭保健护理。但这个患者的健康保险范围不包括家庭保健服务,而这个患者自身又没有能力去支付家庭保健护理的费用,个案管理者则应重新建立一份与之相适应的护理计划书。

4评价

主要是监测病程向既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评价个案管理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过程。评价过程的实现要经过以下步骤:①综合分析患者信息;②对临床、社会工作以及其他方面的人员进行调查和(或)口头反馈;③进行资料整编或图表审计;④对临床诊疗计划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个案管理者对每一个患者的健康计划进行评价,力图克服影响其结果的障碍。克服这些障碍需要个案管理者对护理计划进行修订,并对其再评价”。5反馈及时反馈患者的情况以及同临床人员、患者家属、医疗费用支付方、社会保健机构等的合作,是个案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也是个案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了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与各个方面取得良好的合作,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个案管理者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促进不同的个人和组织协同、合作,以适应临床需要。

三、护理个案管理者的功能和具备条件

护理个案管理者的基本功能有:确定目标人群、个体评估和评价、卫生资源评估和计划、提供健康服务、协调健康资源等,并作为个案管理的监督者和倡导者,保证整个过程的有效实施[7]。因此,护理个案管理者必须具备多项技能,系统评估能力、有创见的计划和实施能力、对资料的评价能力;有效的交流、协商、综合分析、熟知伦理知识及合理的临床判断能力都是极为重要的[8]。就临床知识和相关经验而言,注册护士仍然是最重要和有效的个案管理者[9]。美国护理学会建议,个案管理者至少拥有注册护士的专业证书,拥有硕士学位者或有高级临床管理技能的人员为佳;基于专业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在生物、社会、护理学等领域都接受过广泛教育的优势,他们有能力成为最佳的个案管理者,他们的经验有助于做好临床工作,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健康教育,他们会从一个整体的、有利于康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10]。促使个案护理管理运转的关键是建立标准化路径(CriticalPaths),尤其在院内建立的个案护理管理,标准化路径应适用于所有的患者[11]。标准化路径是各专科一致认可的,为达到预期结果在所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应实施的医疗护理,它包括了特定的项目表及标准治疗协议书。标准化路径又是一种用于每天记录患者医疗护理个案管理计划的缩写,它所列出的关键性的医疗护理措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实施,以保证患者取得最佳的预后[12]。如果患者在DRG(DiagnosticRelatedGrouping)规定的住院天数内出院,那么个案管理被认为是成功的。标准化路径的应用进一步规范了患者的医疗护理,允许医院有计划地进行人员的安排、估计患者住院的天数及预测一些有可能发生的因素,以便于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3]。

四、个案护理管理的优势

个案管理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医疗费用控制管理机制实施下产生的一种适应临床、社区和市场需要的护理模式。通过获取个体的健康信息,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等连续,提高护理质量,合理配置和使用医疗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降低了成本。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14]:实施护理个案管理,使老年患者2年内再住院率明显下降,医疗费用也减少了一半。

1患者满意由于个案护理管理促成了一对一的关系使患者能够获得更高的满意度,而这种满意度是贯穿于患者医疗全过程的。

2责任心加强个案护理责任人作为个案管理的协调人,他们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因此个案管理加强了个案护理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心。

3改善合作关系个案护理管理是在责任人的协调下,各专科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完成的医疗任务的一种工作模式,而这种模式改善了各专科及各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

4医疗费用合理个案管理责任人负责帮助患者选择合理的医疗服务,计划医疗费用的支付和偿还,从而使患者的医疗费用达到最合理的程度。

医疗健康协会工作计划篇3

(一)韩国

20世纪80年代以前,韩国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特别是首尔和釜山等大城市,农村也存在缺医少药的问题,加上农民收入水平低,难以承担现代医药的高昂费用,因此,农民看病主要依靠针灸等传统医疗手段。

韩国在1977年创立了第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健康保险计划,随后政府不断扩大健康保险的覆盖面。1986年,韩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负责起草拟定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该小组建议农民应先于城市自营职业者进入全民健康保险计划,并应制定特定政策减轻农民交纳保费的负担。

1989年,韩国实现了政府管理下的强制性全民健康保险,其中商业保险计划覆盖了全国90%的人口,政府只为购买不起商业保险的穷人(约占总人口的10%)提供免费健康保险,同时也为特定人群购买商业保险提供一定补贴。通过这种公私并举的方式,韩国全民健康保险的实现并没有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增加任何重大负担,也没有明显损害特定行业的发展或给小型企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韩国750万农民于1988年被纳入健康保险范围内。在韩国每一个县都成立了独立的健康保险协会;作为农村健康保险计划的运营主体。这些协会并不隶属于任何政府机构,但是在管理中必须遵照国家所制定的相应准则。每个协会主要依靠提取一定比例的保险基金维持运转,筹资标准由各协会单独制定,政府则提供一定补贴,以保证参保费用维持在农民可以负担的水平。农民除了缴纳保险费之外,在利用医疗服务时还须承担一定比例的医药费。农民通过参加健康保险,可以享受到住院、门诊、疾病预防等几乎所有卫生服务。如到城市三级医疗机构就诊,则必须通过所在地区初级保健医生的转诊。此外,CT扫描等一些昂贵检查一般都不在健康保险的报销范围之内。自1996年后,韩国全民健康保险计划出现了严重赤字,卫生总支出一直高于总收入。虽然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力图弥补赤字,但很多卫生政策专家推断,仅仅增加政府经费难以解决赤字问题,必须同时加大对卫生服务的管理和监督力度。

(二)泰国

在泰国,政府举办了医疗福利计划(MedicalWelfareScheme),为农村中的穷人等提供免费医疗服务。1999年,医疗福利计划覆盖了全国32.1%的人口。农村地区接近贫困或中等收入者,不能参加医疗福利计划,但可以参加健康保险卡(HealthCardScheme)计划。该保险制度创建于1983年,参保费用由农户负担500铢,卫生部以补贴的方式承担1000铢。农民购买健康保险卡后,所享受到的卫生服务包括疾病和损伤的门诊治疗、住院治疗以及妇幼保健等。对于医疗服务的利用基本没有限制,但是参保者只能到卫生部所属的卫生机构就诊。同时,初诊必须在卫生所或社区医院等一级医疗机构,到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必须通过转诊。健康保险卡的发售有固定周期和具体时间。现在的发售周期是一年,时间一般选在庄稼收割以后农户家中现金收入最高的时段。泰国政府为了扩大健康保险卡计划的影响,通过电视、广播等进行了广泛宣传,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销售促销活动,使该计划覆盖人群比例由1991年的1.4%上升至1999年的18.6%。

(三)美国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是没有实现全民健康保险的少数国家之一,美国政府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村人口的健康保险计划。联邦政府举办的主要有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和穷人医疗保险(Medicaid),部分州政府还举办了针对儿童的医疗保险计划。虽然这些政府举办的健康保险计划都有特定的覆盖人群,但对于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却没有区别。此外,美国还有种类繁多的商业健康保险计划。

据统计,2000年美国有农村人口5540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7%。在享受健康保险方面,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25-64岁人群中,农村地区无健康保险者所占的比例为17.4%,而在城市这一比例为14.6%。此种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参加商业健康保险计划的比例远低于城市人口。不过,农村人口参加Medicaid等政府举办的健康保险计划的比例却高于城市人口。农村人口保险比例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一般自主经营,规模较小,收入也较低,而美国大部分健康保险计划是依赖于参保人员的就业状态和收人情况。

二、开展健康保险的国际经验

国际经验表明,农村健康保险计划要取得成功,应考虑到以下影响因素:

(一)个人缴费水平要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缴费方式应该灵活多样

农村居民特别是其中的贫困者,他们的现金收入往往十分有限而且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参保费用不能过高,而且应采取灵活的缴费方式。例如,在卢旺达,那些不能在既定时间内凑齐保险费的农户,可以分期付款。塞内加尔则鼓励慈善组织为一些穷人、残疾人以及孤儿等代交保险费。在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农民通过提供劳动力种植马铃薯就可以获得免费医疗服务,销售马铃薯的收入则被用于购置药品和支付医务人员的津贴。

(二)在管理中应该提倡农民的参与

多项研究表明,农民的积极参与是农村健康保险计划成功的关键。可以通过举行村民会议等方式鼓励农民参与保险计划的管理和决策,某些国家也鼓励农民通过投工、投劳参与医疗设施的建设。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保险计划的信任程度。此外,农民在参与过程中,不但可以学习到相关卫生知识,还可以实现防病信息的沟通与互动,最终帮助他们更有效率的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特别是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

(三)妥善处理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和共同风险(covariantrisk)问题

与道德损害(moralhazard)行为相比,逆向选择问题更可能损坏农村健康保险计划的可持续性。从现实的角度看,要求以一个群体(如农户)而不是个人为单位参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此外,设置观察期(waitingtime)可以防止那些刚刚患病的人参加保险。农村健康保险计划由于规模较小,覆盖的范围也比较有限,因此很容易受到共同风险的影响。例如,在发生自然灾害或传染病流行时,某一地区或村庄的居民有可能同时患病。在这种情况下,灾害事件可以很快耗尽保险计划的储备基金。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应尽量扩大农村健康保险计划的覆盖面,扩充保险基金的来源,保证保险基金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公私合伙制(Publicpdvatepadnelship)的方式解决,例如,菲律宾通过世界银行的一个项目,进行了农村健康保险计划和商业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合同的试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医疗服务的质量改进和相关制度建设十分重要

农村健康保险计划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价格等。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农民对保险计划的需求和保险基金的平衡。从中长期看,定点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医疗服务可以调动农民参加健康保险的积极性。某些国家经验表明:在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以前,既无法建立起具有可持续性的保险计划,也无法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如果农民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不能感觉到“物有所值”,他们就不愿意缴纳参保费用。因此,在建立农村健康保险计划中,必须认识到医疗服务质量改进是保证健康保险计划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从有关研究看,农民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抱怨主要有药品和医疗用品缺乏,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态度恶劣,医疗机构环境条件差等。

医疗服务方面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转诊制度。从长远看,如果参保农民在仅仅患了小病的情况下都可以直接去医院寻求治疗,而不是去诊所或卫生室,那么从总体上讲保险计划的基金可持续性将受到损害。在转诊制度没有建立时,由于多数人认为医院的服务质量更高,他们患病后会直接去医院接受治疗。一般而言,医院的价格水平比诊所高,上述情况将导致保险基金的低效率使用。

(五)工作人员能力建设、财务管理等因素应该得到重视

拥有富有经验并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对于农村健康保险计划的成功至关重要。此外,医药费的报销程序应当尽量简单、透明,以方便参保农民,提高他们对保险计划的信任程度。印度、孟加拉等国家的经验还表明,农村互助式保险计划如果能与富有财务管理经验的机构进行合作,一般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启示

(一)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利用市场机制巩固和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采取完全由政府组织提供的方式并不一定效率最高。从韩国经验看,商业健康保险计划在建立强制性全民健康保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政府在为国民建立健康保障制度的努力中并不一定要排除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这是一个极其有意义的启示。

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言,政府应当在管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继续为部分地区农民参合提供补贴,但具体组织、运营过程并不一定完全由政府操办。这其中的原因是由于设置新的政府管理机构不但额外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特别是使税费改革后十分困难的县级财政雪上加霜,而且工作人员能力和软硬件设施等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工作要求,造成管理效率过低,成本过高。此外,政府运营的方式也很难避免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与此相对应,商业保险公司在保险业务方面拥有相对较为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政府部门与商业保险公司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从我国部分试点地区的经验看,这种模式已经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下一步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总结经验,出台政策规范各方行为,在部分地区还需要打破政策壁垒,实现参合农民、政府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三方的共赢。

(二)在设置筹资标准和共付水平时,应适当照顾农村贫困群体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的设置基本上没有考虑参合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就是穷人与富人的缴费水平是一样的。虽然有医疗救助基金解决部分贫困农民的参合问题,但仍有部分贫困农民由于无力缴纳参合费用而被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外,而富裕农民往往又不满足较低的筹资水平所带来的低保障水平。因此,相同的筹资标准不可避免地在不同收入群体中产生了矛盾。这一方面提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应该是多层次,同时应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为农民提供多种选择,使他们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选择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险计划。另一方面,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对于农村贫困群体也应给予适当照顾,例如我国部分地区已经由乡镇企业、村集体企业等为贫困农民代缴参合费用。与此同时,应从政策设计中考虑适当减免农村低收入者的参合费用。泰国的医疗福利计划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当然,泰国在最初评估参保者收入时也遇到了困难,最后通过让村民自己鉴定低收入者的做法解决了这一难题。泰国经验表明,村民有能力筛选出真正穷困者,并排除那些并不贫穷的家庭。如果这种做法在我国行之有效的话,适当减免农村贫困群体参合费用的前提条件应当是具备的。

此外,众多研究表明个体在参加健康保险计划后倾向于更多的利用医疗卫生服务,也就是保险理论中所谓的道德损害。在健康保险计划中,一般设有共付机制以防止或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言,由于筹资水平低而造成保障水平也低,因此参合农民在看病时的自付比例较高。应当说这种较高的自付水平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减少了道德损害行为发生的可能,另一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参合农民中贫困者的卫生服务利用,而富裕农民由于经济约束相对较低所受影响较小,因此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扶富不扶贫”、“穷人补贴富人”的现象。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以及保障水平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但在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应当考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贫困参合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经办机构在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等方面,与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仍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管办很难分离。

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可以较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在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安全以及公平使用等方面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通过设计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流程,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的公平性,避免历史上合作医疗制度中“干部吃好药、群众吃草药”现象的发生,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真正用于改善农民健康水平方面,对于维护和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任程度、保证其可持续发展仍然十分重要。在此方面,韩国所设立的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健康保险协会,以及国际上提倡农民参与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医疗健康协会工作计划篇4

一、四项重点工作

(一)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着力构建县1小时医疗服务圈。进一步充实医疗机构人员、改善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我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县医院医疗服务及管理水平,完善相关功能科室建设,2015年底完成二甲医院创建工作。继续加强中藏医院能力建设,扎实做好中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二是加强乡镇卫生院管理。重点把上寨、南木达、中、上杜柯四个卫生院作为县内片区基层医疗中心。健全医疗设备管理制度,针对现有设备情况选择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进行专业培训,力争做到设备不闲置并合理使用。力争2015年底为乡镇卫生院逐步配备医疗急救巡回车辆、配套车载医疗设备。常态化开展义诊、巡诊活动及医疗卫生急救工作。继续做好乡镇卫生院急救点建设,规范急救服务制度和程序。加快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远程会诊信息系统、县医院能力等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和运用。

(二)加快推进建立地方病慢病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认真按照《县地方病慢病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

开展工作,重点抓好人员培训,做好试点前期准备,确定好发展方向,抓紧完成设备采购,立即在所在乡村进行康复医疗试点工作,同时将康复医疗与持续开展的义诊巡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村医签约服务、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等医疗改善措施结合,进一步缓解就医难问题。

(三)扎实推进“农牧民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全体居民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对疾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卫计局将组织人员定期在12个乡镇学校中普及基本健康知识,培养基本健康行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其掌握自我保健的基本技能,使农牧民健康素养普遍提高。

(四)全面启动省包虫病防治试点县各项工作。继续加强对群众进行包虫病病情调查,免费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二、卫计常规工作

(一)以满足全体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根本目的,建立健全卫生服务网络

1、优化调配卫生资源。界定不同类型的卫生院功能,不断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上寨、南木达、中3个卫生院建设;组织开展地方病慢病康复理疗服务体系建设。

2、重视“网底”,做好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做好村级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等工作中的作用。

3、提升水平,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为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龙头作用,加快完成县级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努力做好县医院创二甲工作。继续推进县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二)以重大疾病防控为重点,减少群众易患病

一是提高认识,加大艾滋病、包虫病、结核病等疾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积极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二是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完善应急机制,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和演练,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应急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将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长期的惠农政策,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

一是进一步简化并规范报销程序,切实方便群众;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把准入关,加大督查力度,实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批;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同时加强对收费行为的监管,使其严格遵守物价政策,规范执行收费标准。三是加大新合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新合政策得到更多群众理解和支持。四是坚持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四)以行风整治为重点,加强卫计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继续加大人员考录、招聘及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强对口支援沟通协作。按目标任务继续培养全科医生及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

医疗健康协会工作计划篇5

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成立一年来,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本刊特别采访了甘华平主任。

|您怎么看待“智慧医疗”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甘华平:“智慧医疗,区域共享”是当前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焦点。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区域医疗信息化”,什么是“区域卫生信息化”, 什么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我认为后两者是一致的,是同一提法不同表述,而“区域医疗信息化”只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描述的区域医疗信息化特征中,没有提到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可见“区域医疗信息化”仅限于医疗范围,作为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员,我更愿意谈“区域卫生信息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一项比较漫长的系统工程,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依托平台的电子健康档案(库)、卫生信息网络并连接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和医保等相关机构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和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应用过程。

2013年原卫生部与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并后,区域卫生信息化增加人口计生信息化内容,卫生信息平台将连接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和计划生育管理及业务应用信息系统,故区域卫生信息化改称“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国家、省、市、县四级卫生信息平台改称“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这里我仍沿用原提法描述,但已经包含新内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是指市和县级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求是: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安全可靠、分级管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业务目标是:实现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索引(摘要)库及人口信息数据库的综合管理和数据利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计划生育和卫生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智慧医疗,区域共享” 是当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焦点,也是发展方向。我认为这里的医疗是泛指医疗卫生行业,而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从数字变信息,信息变知识,知识变智慧,智慧是最高层次,因此,“智慧医疗”应该是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的憧憬。“区域共享”,这里的“共享”是指实现一定区域内医疗卫生和相关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数字共享、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区域共享”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阶段目标,是实现“智慧医疗”的前提,没有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便谈不上卫生计生行业的“智慧医疗”。

|作为行业的资深专家,您对“针对如何建设区域卫生应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设评价标准”怎么看;从政策倡导和行业发展两方面预测,您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将怎样。

甘华平:2003年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首次明确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之后,上海市闸北、闵行区和福建省厦门市等率先探索区域卫生信息化,开始建设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09年开始,国家连续三年投入8500亿元用于新医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主要从两条线推进,一是以福建、安徽为代表的省级综合平台和市、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二是以四川、河南为代表的以省为单位建设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供应,构建涵盖居民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监测与服务,规范化诊疗、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我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应该当由地政府主导、整体规划、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各地不能再各自为阵,形成新的大“孤岛”。国家卫生计生委近年已经出台不少关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关键是要落地,要贯彻执行标准。去年卫生计生委已经在上海、浙江、重庆、四川等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开展了电子健康档案标准符合度测试,将来会逐渐推广到全国,促进国家标准落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评价标准将会很快出台。随着逐年加大的卫生计生信息化投入和卫生计生信息资源整合,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将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区域卫生信息云平台、区域平台大数据挖掘利用、区域移动医疗协同、区域平台物联网应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标准符合性检测和建设效果评估等。

未来区域卫生信息化将会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使卫生计生服务达到“智慧医疗”。

|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和意义;专委会成立一年来所做的工作,以及未来将要做的工作。

甘华平: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化医改、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面临重大机遇,同时,亟需整合卫生计生已有信息系统,扩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覆盖面,提高联网水平,实现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专委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专委会围绕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开展工作,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形成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平台为基础,跨机构、跨区域、跨系统的卫生信息共享与卫生服务协同,实现卫生服务与管理模式的优化,实现居民就医和健康管理模式的优化,以提高医药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质量。专委会的业务范围一是技术研究,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研究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与健康档案数据集成;研究区域医疗卫生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电子健康档案隐私保护法律法规应用研究;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数据标准应用、与外部系统的共享等。二是学术交流,召开学术交流会、组织国际国内考察学习。三是技能培训,举办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信息化有关的技能、标准和规范、新技术新产品、相关政策和法规培训。四是新技术和适宜项目的推广应用,新IT技术、新产品、适宜项目的推广应用。五是协助有关部门信息系统方案论证、项目验收、应用效果评估、现场调查。

医疗健康协会工作计划篇6

2000年,闸北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成以有线通VPN连接区信息中心和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网络,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区域卫生医疗数据共享与协同服务,并以该平台为枢纽,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核心卫生数据上传市平台,市属和外区医疗机构诊疗信息在区内医生站调阅。临床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综合卫生管理实现全区信息化覆盖。区属医疗机构依托信息技术,优化了服务流程、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和应急指挥;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科学的评价、决策和管理提供有效的辅助支持。

用时间积累成果

卫生信息化工作由区卫生局长直接主管,一名副局长协管。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各机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卫生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卫生信息化工作领导统筹,并成立区卫生科技与信息中心负责区域卫生信息化具体协调推动工作。

在多年的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明确了“人人拥有电子化居民健康档案、人人享有信息化医疗卫生服务、人人具有数字化全程健康管理”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总目标。在软硬件、网络等信息化项目的具体实施、推进阶段,坚持“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夯实基础,以点带面,稳步发展。杜绝齐头并进、盲目上线而导致“烂尾工程”或者“翻烧饼工程”的出现。

闸北区以自身坚实的卫生信息化基础积极争取国家部级、上海市级的试点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提高自身卫生信息化水平,这种滚动的发展模式成为闸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特点。2000年,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的探索;2004年,探索建立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2005年,探索区域卫生信息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2006年,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并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推广;2007年,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县级医疗信息整合共享与协同服务示范工程》;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示范与应用研究》(蓝卡工程);2008年初,闸北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卫生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区”;2009年闸北区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开展“合作共建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示范项目;2011年,承担了卫生部“3521”工程先期试点和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试点。同年6月,“健康云”项目率先在市北医院成功上线运行,目前区政府正在积极向上海市经信委申报“云海计划”中“健康云”建设项目。

典范意义

纵观闸北卫生信息化的成就,其特点可以总结为:“政府主导、区域联动;项目推动、科学发展;顶层设计、夯实基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以“三个人人”为目标,以促进区域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为核心。在卫生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夯实基础,以点带面,整体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

在闸北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第一是资金问题。信息化建设存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项目启动初期,因为资金不足,医疗机构普遍存在设备老旧、超年限使用、机房不能满足相关建设标准等问题。闸北区卫生局除了争取财政专项经费支持之外,每年自筹数百万元信息化经费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参与卫生部、上海市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此外积极谋求社会合作,与微软、华为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第二是人才缺乏。卫生系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尤其匮乏,大部分网管人员不具备机房的维护和管理能力;医务人员对信息化发展理解不深、对系统功能了解不全,操作不熟练等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卫生信息化成效。为解决这个问题,闸北区以继续教育、专业和信息培训等多种方式,从公司、院校和相关机构中请专家对相关领导、网管和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此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信息化人才引进。第三是规划问题。闸北卫生局为整合有限的卫生资源,提升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区统筹规划。通过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强全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成立专职的卫生科技与信息中心,负责全区信息化具体工作推动协调与落实。同时充分发挥专家作用,请专家组参与项目招标立项、初期评审、终期验收,有效保障项目的建设质量。

在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闸北区不断突破难点和瓶颈,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以“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目标,建设无纸化的现代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在临床信息服务中,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优化卫生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在公共卫生方面,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将疾病防控、社区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相结合,逐步拓展各业务条线电子化,对辖区居民实现全人全程健康管理;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层面,立足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全区卫生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探索卫生信息综合管理,借助市健康信息网工程,促进闸北区区域卫生信息的均衡全面发展。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惠及民生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探索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努力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的整合,突破了传统电子健康档案的工作方式。其中,闸北区、闵行区、长宁区等三个区县已被卫生部确定为部级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区。其中,闸北区2000年就开始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探索。2006年在全市各区县率先构建了“闸北区卫生信息平台”。这一平台建立后,区域内临床信息与预防保健信息通过该平台实现互通、共享,为病人建立的健康档案在整个区域内可被各医疗机构的医生方便调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区域内共享应用,并且在一、二级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了电子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互认。

2008年,闸北区进一步探索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工作方针为“多点采集、全时覆盖、全程管理”。经过卫生局统筹规划,闸北区开展了“健康闸北2020”项目。为闸北常住人口的5%(4.8万人群)按照整楼随机抽取的方式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符合指定年龄的居民进行免费体检,对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大肠癌、乳腺癌等六大常见疾病进行筛查,所有信息自动进入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对确诊病人、高危人群、亚健康人群进行分类管理。2009年,在实现全区医疗机构医生站信息化全覆盖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将门诊、住院、公卫管理等卫生服务过程中的闸北区居民卫生服务记录根据居民身份证号在区平台进行动态抽取整合,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医务人员动态多位点的采集,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真正活了起来。2011年,根据卫生部下发健康档案的相关标准规范,闸北区对原有医生工作站等信息系统进行了修改,使医务人员在为居民服务过程中,及时补充健康信息,建立符合规范的健康档案核心内容。通过数年的努力,闸北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已达到73%(60.58万人)。根据医改的要求,2011年闸北区探索了医疗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和上海市中医医院建立中医医疗联合体,实现了网上专家预和相互调阅诊疗信息,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信息化建设永不停步

闸北区在2012年的卫生信息化项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依托卫生部“3521”工程和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试点项目,在完成项目工作要求的同时,继续夯实区卫生信息化基础,稳步提高区卫生软、硬件和网络整体水平。

第二,以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为核心,打造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共享与协同服务新模式。实现全区卫生服务信息准确、及时上传市平台。充分利用平台汇集信息,继续拓展卫生综合管理应用范围。加强对区域卫生数据的科研引导。

第三,以区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建设为抓手,建立医院信息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医院无纸化。同时探索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远程医疗等各种应用和云计算、物联网、无线通信等新技术应用。

第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尽早实现全区常住人口全覆盖,真正做到“全民覆盖 全时更新 全程管理”。通过健康档案,使临床与公卫协同服务,优化卫生管理流程,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居民自我健康管理。

2000年

开始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的探索。

2004年

探索建立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2005年

探索区域卫生信息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

2006年

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并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推广。

2007年

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县级医疗信息整合共享与协同服务示范工程》。

2008年初

闸北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卫生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区”。

2008年

成功申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示范与应用研究》(蓝卡工程)。

2009年

闸北区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开展“合作共建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示范项目。

医疗健康协会工作计划篇7

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一、规划背景

(一)xx期间取得的成就。

1.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xx期末,我国城乡居民(包括老年人[1])医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待遇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住院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5%。

2.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专业康复护理机构不断增加。截至20xx年,全国共建有康复医院453所,护理院168所,护理站65所,比xx期末分别增加了69.0%、242.9%、16.1%。康复护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20xx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护理站从业卫生人员分别为36441人、11180人、316人,比xx期末分别增加了96.5%、286.7%、69.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服务不断深化,为辖区内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每年1次免费健康体检,20xx年接受体检老年人数达1.18亿。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国有23%的养老机构设有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

3.老龄健康政策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权益得到更好保障。20xx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老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老年健康相关工作。组织开展《中国健康老龄化战略研究》,明确健康老龄化的核心要义,作出关注生命全程、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战略部署。启动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项目,着重培养并提高家庭养老照护能力。20xx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84号),明确了医养结合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文件印发后各部门明确分工,各自结合职责抓紧落实。卫生计生委和民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明确首接责任制,提高办事效率。启动部级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在全国遴选确定90个试点城市(区),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各地医养结合工作扎实起步,以多种形式围绕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提供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高龄和失能老年人数量增加,对老年健康服务的刚性需求不断释放,伴随家庭结构的变化,给老年健康服务带来严峻挑战。

1.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加。截至20xx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人口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0.5%。十三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约增加640万,到20xx年将达到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与此同时,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越来越多,残疾老年人逐年增加,20xx年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人,持残疾证老人达到1135.8万。伴随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的刚性需求日益增加。而且,老龄化进程与城镇化、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相交织,流动老人和留守老人规模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照料者缺失的问题。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已成为十三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亟待完善,老年健康服务提供能力有待加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包括保健-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体系。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康复医院、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护理院等机构数量有限且地区分布不均,失智照护、安宁疗护等机构严重缺乏,为社区和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从事老年健康服务的人员数量不足,尤其是基层人才严重缺乏。医养结合服务工作刚刚起步,政策体系尚不健全,老年健康的评价体系等有待完善。

3.老年健康保障政策效率有待提高,老年健康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是医疗服务利用的高频次人群,老年人门诊和住院需求及医疗费用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目前我国老年健康保障制度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政策效率不高,尤其是失能老人、残疾老人迫切需要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未建立,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费用没有制度性保障来源。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维护老年健康权益和满足老年健康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服务体系由以提高老年疾病诊疗能力为主向以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全覆盖为主转变,保障老年人能够获得适宜的、综合的、连续的整合型健康服务,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建设健康中国。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为目标,本着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原则,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健康特征和诉求,努力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

2.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积极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服务、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加快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广泛动员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激发社会活力,鼓励社会投资,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各地发展水平,结合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分类别、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为老健康服务。重点做好对有需求的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和服务关爱工作。

4.整合资源,统筹兼顾。统筹城市和农村资源,发挥城乡社区基础性作用,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统筹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优化老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宣传教育、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康复护理、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工作,建立覆盖城乡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

公平可及、兼顾质量的老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有序衔接、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的整合型服务,基本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

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老年健康相关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老龄化各项工作全面推动、持续发展。

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2020版 三、主要任务

围绕老年健康工作的重点难点与薄弱环节,将老年健康服务作为中心任务,优化老年健康与养老资源配置与布局,补齐短板,加快推进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进老年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

1.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开展老年健身、老年保健、老年疾病防治与康复、科学文化、心理健康、职业技能、家庭理财等内容的教育活动。健全老年人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丰富老年人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老年人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建设老年人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加强老年人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老年人身边的健康文化。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积极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引导开展读书、讲座、学习共同体、游学、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面向全社会宣传倡导健康老龄化的理念,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氛围。开展老年健康保健知识进社区、进家庭活动,针对老年人特点,开发老年健康教育教材,积极宣传适宜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加强老年人自救互救卫生应急技能训练。

(二)加强老年健康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高老年健康管理水平。

2.做好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适当调整老年人健康体检的项目和内容。推广老年痴呆、跌倒、便秘、尿失禁等防治适宜技术,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口腔疾病的筛查干预和健康指导,做到老年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促进老年人功能健康。

3.推动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启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计划,为贫困、空巢、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加强对老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管理和康复治疗,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三)健全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可及性。

4.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服务老年人的功能建设。加强康复医院、护理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家庭病床等服务,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推动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倡导为老年人义诊,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到20xx年,医疗机构普遍建立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

(四)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5.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服务。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签约服务、协议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机构或医务室、护理站等,重点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机构。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居家老人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研究出台老年人健康分级标准,健全相关服务规范、管理标准及监督评价机制,研发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

6.推动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积极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协同、规范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培育社会护理人员队伍,为居家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为家庭成员提供照护培训,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比较健全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

7.加强老年健康相关科研工作。开展大型队列研究,研究判定与预测老年健康的指标、标准与方法,研发可穿戴老年人健康支持技术和设备。探索老年综合症和共病的发病过程与规律,研发综合防治适宜技术、指南和规范,构建老年健康管理网络。

(五)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为维护老年人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8.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巩固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地方试点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现符合条件的跨省异地住院老年人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鼓励发展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老年商业健康保险,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

9.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在做好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中老年人医疗救助工作基础上,将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给予相应医疗救助。

(六)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提供老年健康多元化服务。

10.开展老年人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扩大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覆盖广度和服务深度,不断丰富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的内容,推广老年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老年人不同体质和健康状态提供更多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11.推动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支持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建立一批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基地。

(七)以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为导向,推动老年健康产业发展。

12. 积极发展老年健康产业。结合老年人身心特点,大力推动健康养生、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运动康复、医疗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大力提升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保健食品、老年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扩大健康服务相关产业规模。

13. 推进信息技术支撑健康养老发展,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开展面向家庭、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覆盖率和质量效率。搭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对接各级医疗卫生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安全监护等服务。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建设,为机构养老人群提供便利服务。

(八)推进适老健康支持环境建设,营造老年友好社会氛围。

14.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建设老年人社会参与支持环境,从与老年健康息息相关的各方面入手,优化住、行、医、养等环境,营造安全、便利、舒适、无障碍的老年宜居环境体系。推进老年人住宅适老化改造,支持适老住宅建设。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完善家庭养老政策支持体系。

(九)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15.切实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尽快培养一批有爱心、懂技术、会管理的老年人健康服务工作者。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采取积极措施保障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其工资待遇。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鼓励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提供岗位。重点建设一批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与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老年健康工作部署。切实把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解决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把老年健康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扩大就业的主要内容。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与具体实施办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要积极出台扶持政策,促进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支持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融资、土地供应、落实税费优惠、人才培养、政策保障等方面对老年健康服务工作予以支持和倾斜,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政策。

(三)强化部门分工协作。各级卫生计生、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体育、中医药管理、残联、老龄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分工合作,落实老年健康相关政策,共同为实现健康老龄化规划目标提供支持。

(四)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支持社会资本进入老年健康产业市场,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兴办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提供老年健康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开展老年人健康关爱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基层老年协会作用,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活动。支持专业社会工作者组织各类爱心人士关爱老年人,开展一助一多助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关爱服务活动。

医疗健康协会工作计划篇8

今天。主要目的以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这里召开全镇卫生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省、市、区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我镇当前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快推进“卫生强镇”建设,积极落实公共卫生工作各项任务,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稍后主要领导还要作重要讲话,现在根据会议安排,讲三方面内容:

一、明确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各村(居)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抓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开拓进取,全面提高我镇农村卫生工作水平。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把加强和改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任务,从我镇实际出发,加强“卫生强镇”建设,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统筹城镇卫生事业发展,完善我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公共卫生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加强和改善直接面向全镇的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总体目标是:到年底,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适应本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驻村医生)、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保障和考核机制。基本建立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六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农村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卫生监督和基本医疗工作,使全镇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年,使我镇农村公共卫生得到进一步改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区前列。

根据上述目标,我镇明确了当前直接面向全镇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共分三大类十二项。

(一)第一类是保证农民享有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惠民服务、合作医疗便民服务4个项目。为农民家庭提供健康宣教、健康随访,社区巡诊和连续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进医疗服务水平,稳定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加强对健康体检工作的领导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免费提供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并逐步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

(二)第二类是保证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人和困难群体保健、重点疾病社区管理4个项目。为农村儿童提供系统保健和预防接种;为农村妇女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妇女病检查;为农村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定期随访服务,实行动态管理;为农村结核病、爱滋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管理。

(三)第三类是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包括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环境卫生协管、卫生监督、协助落实疾病防控措施。落实对农村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的巡查监管,加强对农村食品、饮用水卫生监测和集体聚餐的指导和管理。建立健全《蓬街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及时率和卫生监督覆盖率,努力避免因信息报告不及时、控制措施不得力而造成的损失。

二、强化各部门、单位工作责任的落实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重,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需要各单位、村(居)切实负起责任,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为真正把这项民心工程抓好抓实,我们必需强化各部门、单位的责任,建立职责分明的公共卫生工作管理体制。现将各部门、单位的职责明确如下:

(一)镇政府职责

镇政府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着重抓好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组织协调等方面工作。一是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列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将工作绩效纳入村居和有关部门干部的考核内容,负责起全镇各村居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落实专职干部负责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二是着眼于长远打算,建立健全适应本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驻村医生)、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平台。依托现有的镇卫生院、防保所,在全镇设立四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一中心四站”的工作格局;全镇按五个工作片划分九大组,每人驻村医生负责一个组,在“一中心四站”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指导“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

(二)镇卫生部门职责

卫生部门是全面实施全镇公共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为:

1、负责指导和管理全镇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定期对辖区内驻村医生、乡村医生、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开展业务指导,提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

2、负责辖区内群众的健康体检,开展好健康宣教工作,对群众的健康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协助政府做好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

3、负责辖区内妇幼保健、疾病控制、儿童免疫、卫生监督及重点疾病管理等工作;在辖区内开展疾病监测工作,及时收集、上报有关传染病疫情,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治疗等有效措施;组织对突出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急处置。

4、协助镇计划生育部门共同做好辖区内的计划生育工作,严禁在辖区内出现胎儿性别鉴定、非法行医、非法引产流等现象。

(三)村(居)职责

村(居)是农村卫生管理的枢纽和落脚点,村两委要负责做好管理本村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1、村(居)要负责组织实施辖区范围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环境卫生、改水改厕、健康宣教、健康体检及流动人口卫生管理等工作,督促村卫生室履行公共卫生工作及基本医疗服务有关职责。2、落实一名专职人员作为村公共卫生联络员,专门负责本村公共卫生宣传服务及相关信息的收集、上报等日常工作,协助卫生部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

三、突出抓好当前几项重点工作

(一)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村级医疗机构和卫生工作联络员是三级公共卫生网络的网底,是整个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基础。因此,要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改善村卫生室的医疗环境。每个村要确定一位热心公益事业、一有定文化基础和工作能力的人员为村卫生联络员,具体负责公共卫生工作,做到有情况早发现、早报告。村卫生室和卫生联络员要在有关部门和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下,认真履行收集与报告公共卫生信息、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初诊等工作职责。

(二)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医德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之一。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建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的新型医患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谋利的工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家村卫技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卫生工作的要求。

(三)组织好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市政府已将农民健康体检工程列为年政府为民办实事十件大事之一。我区也已经建立了区、镇两级考核机制,把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对列入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从年起,将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两年1次的免费健康体检。体检工作采取群众到定点医疗机构体检和医务人员下村体检,集中体检和分散体检相结合的形式,以发放“健康体检券”、凭券参检的方式运行。在实际操作中,我镇此次免费体检的对象突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范围,实行全民免费体检。部分近期安排到体检的村(居)已经领取了“健康体检券”;未领取的村(居)可以到社会事务办领取。

农民免费体检工是一项实事工程,但我镇在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着工作量大、任务重、现有医疗条件有限、群众不理解、参检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切切实实把这项实事办好办实,卫生院要认真负起责任,成立农民体检工作小组,合理按排好人力、物力,落实好免费体检工作;各村(居)干部要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宣传,发好“健康体检券”,按照集中体检的时间安排组织好本村群众到卫生院,努力提高村民免费健康体检政策的知晓率和参检率。村(居)在通知群众体检时,要注意根据本村安排到时间段分上、下午或分两天分批通知,以免造成参检群众过于集中,影响工作开展。

医疗健康协会工作计划篇9

文件对我国未来长达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宏观层面的部署安排。整体规划分为两阶段稳步前行,在提出三年短期发展目标的同时规划出了直至2025年的中长期目标。全文重点强调了11项行动计划,在“互联网+”益民服务计划中提及“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对此,《中国医院院长》邀请《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主编之一、“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张晓峰博士对文件进行解读时,他表示,在医疗、养老的行动计划中,“互联网+”将被作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必可促进群众更公平地获得医疗资源,实现医疗资源充分共享。

虽然文件关于医疗、养老行动计划的阐述不足500字,尤其是涉及医疗的内容仅有300余字,但是行文中依旧亮点颇多。

“一个重要突破在于允许第三方构建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张晓峰介绍,以往我国的医疗健康数据主要由公立医院管理,并且绝大多数成为信息孤岛,如今允许“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搭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这意味着“互联网+”将会助力实现医疗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升级便民服务。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要点是在远程医疗领域。”张晓峰强调,我国一直在探索远程会诊,但是远程治疗仍被视为“”。此次文件中提到“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未来远程医疗必将有所突破。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医疗新局势,医院该如何应对?

“从智慧健康角度来看,医疗卫生机构应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张晓峰告诉《中国医院院长》,人们通常生病后会在特定时间点到医院就诊,而医院基本上是通过提供的专业化医疗服务为患者减轻痛苦、防治疾病。从智慧健康的角度来讲,医院更应将服务向周边延伸,在承担起预防、关怀等基本责任的同时,肩负起主导群众健康生活、健康饮食等工作。

“利用‘互联网+’,医疗机构应与群众生活连接的更为紧密,而不仅仅是在特定时间段考虑对方。”张晓峰认为,“再有,医院也需要持续追踪群众健康。”在可穿戴式设备等诸多高科技技术的协助下,医院能够实时、连续获取个人健康数据,这使医院成为个性化健康管理者成为可能。为此,医院需提前布局,提升对“互联网+”的应用效能。

张晓峰还表示,面对“互联网+”趋势,医院也需引入新的管理理念。

医疗健康协会工作计划篇10

(一)关注民生办实事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有力有序有效。建立了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完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体系。组建传染病疫情预警信息网络,开展处置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我市累计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5种2507例,比去年同期下降1.88%;丙类传染病6种2610例,比去年上升17.41%。一是全力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高度重视,及早部署,科学应对,严抓落实,对照应急预案,层层组织培训,全面督查落实医疗机构防治措施,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及时向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市政府和市委常务会议汇报,同时,广泛宣传教育,协调相关部门单位,群防群控抗击疫情。目前,我市共报告确诊病例1例,累计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22名,预防服药2名,一般接触者健康监测85名,处置可疑报告事件4起,接听社会咨询电话1000余条。二是手足口病防控纳入我市重点传染病常态化管理。按照“分类管理、突出重点、一个关键”的防控策略,将早期发现并救治重症患儿作为重点对象和关键目标,加强人员培训,严密监测,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社区重点随访,积极开展健康宣教。累计报告病例627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三是霍乱、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防控平稳,无肠道类传染病暴发疫情。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活动,加大检测力度。免费治疗新发结核病涂阳病人317人。继续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开展流脑、乙脑等新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启动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前5个月共接种19.5万人次。开展乙肝、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2、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服务为民。一是新农合工作再创亮点。新农合政策不断完善,均筹资标准不断提高,参保群众报销比例和报销水平大幅提高。2009年度全市97.4万人参保,参保率达99.1%,参保人数连续两年居浙江省县市首位。截止6月底,共有37.96万人次享受到新农合政策的实惠,累计报销新农合基金8337.73万元,基金使用率61.15%。同时,不断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了从村到省五级联网实时结报,5月中旬实现了在省人民医院住院直接刷卡报销。全市16镇(街道)138家村级医疗机构已开通门诊刷卡报销。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记录片《辉煌60年》摄制组专门到我市拍摄农医保工作。二是农民健康体检有序规范开展。启动第二轮体检工作,应检55.6万人,累计已完成26.7万人,疾病检出率32.8%。进一步健全体检管理制度,加强体检单位和人员资格督查,落实体检医生责任追究制。及时开展体检对象追踪服务和健康干预。三是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推行社区责任团队服务制度,组建了80个社区责任团队,成员由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组成,实行团队长划片分区负责制。开展团队长、疾控、妇幼保健医师、卫生监督协管员、责任医师等分类分层培训会,有效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3、推进居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出台《温岭市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09-2011)》,到2011年,我市要实现“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网络覆盖率100%;建立市、镇、村三级培训制度,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培训率达100%;建立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讲师团,巡讲活动以村(社区)为单位覆盖率100%。目前,我市已建立健康素养监测机构和监测评价体系,开展了公众健康素养项目干预及监测调查,分发《居民健康知识读本》每户一册,开展公民健康素养知识巡讲和健康“五送”服务活动,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水平。

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关爱女性健康——粉红丝带”行动顺利开展。由政府买单为群众购买健康,主要对象为我市户籍且40周岁以上的妇女免费普查包括乳腺钼靶摄影检查、乳腺外科触诊和B超检查和妇科检查等价值200元的项目。普查活动按照16个镇、街道“定时定片”进行,主要通过当地政府妇联组织,向各村居、企业、学校等单位妇女发放检查卡,凭卡在市二院检查。市政府将补贴500万元用于检查费用,其余费用由市二院直接减免。普查活动为时两年,到2011年5月底结束。到6月底,已检查妇女人数2017人,今年预计3.5万人将成为受惠对象。

4、切实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高度重视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监管,全面整治小餐饮、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餐饮单位,督查整治全市小型餐饮单位和食堂1335家,其中无证经整改合格发证185家,取缔无证476户次。严把食品安全关,确保春节、“两考”等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的食品卫生安全。全面实施校园卫生健康行动,建立健全食品定点采购配送制度和索证索票验收台帐制度,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督促指导落实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措施。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和“五常法”管理,207家新批餐饮单位实施量化分级评审,开展餐饮业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加大《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力度,提高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和劳动者职业卫生法制意识和卫生水平。

(二)科学发展求实学明实情

局党委在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中,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局机关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自学、专家辅学和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深化学习效果。全系统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局班子深入基层开展蹲点调研,通过走访、座谈、民主恳谈等形式,听民声、访民情、查问题,征意见,认真梳理卫生科学发展思路,努力消除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期间,局班子和各医疗卫生单位撰写了10多篇调研文章,为卫生事业发展积极献言献策。

(三)构建和谐卫生重实践

1、积极开展“公共卫生规范年”和“公共卫生人员素质提高年”活动,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所档案规范化管理,实行公卫人员年度学习学分制,开展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公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进一步优化卫生行政审批工作,完善提前介入指导服务和一线办证,严格规范审批发证,优化服务,累计受理1022件,无超期和违规审批。

2、积极探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研究制定《我市医疗资源整合方案》,引导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今年重点加快地名卫生院改革,顺利完成东浦、高龙、贯庄和山市四家地名卫生院归并,实现区域中心卫生院统一管理。调整全市村级医疗机构的设置规划,制定了今后三年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计划,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3、抓医患和谐,完善医疗纠纷调解新机制。年初制订出台了《温岭市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暂行办法》,成立市医疗纠纷调处中心,全市地名卫生院以上医疗单位全部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正式实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截止6月1日,共调处纠纷14起。

4、抓队伍建设,提高卫技队伍和卫生管理人员素质。调整充实了31名局管干部,加强了医疗卫生管理力量,优化了结构。顺利完成了首轮2100名医师定期考核和67名副高级职称人员推荐评审。充分发挥市医疗质控中心和农村卫生协会作用,面向基层,开展业务培训。完成217名基层骨干医生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考核,组织436名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和考试。

5、抓卫生行风,完善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卫生系统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2年工作细则》,分解任务,明确分工,强化责任。试行《党风廉政建设三书两报告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卫生效率年”活动,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降低公务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加大医疗单位监管,进一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开展医疗服务收费检查,加强中央、省投资项目资金监管。妥善处理投诉件61件。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卫生改革滞后,体制机制不畅。《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后,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未落实到位,对餐饮业卫生监管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未全面到位,特别是职业卫生监管体制改革滞后,制约着监督工作全面有效开展;2、公共卫生形势严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防控应急应对压力巨大,公共卫生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3、健康工程面广量大,提升水平仍需努力;4、医疗资源配置不佳,调整优化难度较大,基层卫生院建设任务艰巨;5、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和谐卫生步履艰难,队伍素质面临考验,行风建设任重道远等。

三、重点工作

1、紧抓改革机遇,全面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围绕国家和省即将出台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全力争取国家支持项目,重点改善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努力创建卫生强市,着力提升卫生创业创新能力。

2、紧抓疾病防控,保障群众健康安全。继续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全力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确保不发生死亡病例。进一步抓好手足口病、伤寒、霍乱、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继续开展镇村干部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严防输入性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认真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强化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管理,配合教育部门落实好9月份的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继续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发挥公共卫生委员会和学校卫生协调小组的作用,落实好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按省政府办公厅和卫生厅的部署,继续开展以餐饮卫生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卫生监管,保障市民餐饮消费安全。开展以制鞋业为重点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及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等监督检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

3、紧抓“两年”建设,增强公共卫生综合管理能力。推进“公共卫生规范年”、“公共卫生人员素质提高年”活动,深化公共卫生所规范化建设。继续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助理监督员、村级卫生监督协管员的管理与指导,组织公共卫生规范化建设现场交流会及疾控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公共卫生整体服务水平。

4、紧抓农村卫生,逐步提升农民健康工程水平。克难攻坚,努力完成第二轮体检任务。加强宣传,引导群众自觉参检。完善新农合从省到村的五级联网刷卡工程,继续扩大省级医疗机构刷卡报销范围,开展村卫生室门诊刷卡报销定点单位的验收、指导。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考核力度。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制度,开展团队绩效考核。总结推广公共卫生分项试点成果,开展慢病专项督导。积极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开展慢性病社区防治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