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业市场调研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27 09:04:46

美业市场调研报告

美业市场调研报告篇1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多种渠道采集农业数据,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开展农产品市场监测和预警分析,并定期各类分析报告。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宏观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机构设置。目前,FAO涉及农业信息采集和加工整理的机构主要是经济及社会发展部下属的统计司和贸易及市场司。统计司负责各国(地区)农业生产、消费、价格、贸易等数据的采集、年度供求平衡表的编辑、统计年鉴的编写和FAOSTAT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统计司现有工作人员50余人。下设若干组(Team),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贸易及市场司主要负责各国(地区)农产品市场动态数据的采集、农产品市场监测分析、食物安全早期预警,以及《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食物展望》、《OECD-FAO农业展望》等报告的撰写。目前,贸易及市场司有工作人员37余人。2008年,贸易及市场司内部机构改革,撤销了原来的4个处,设立了9个组,分别负责早期预警、产品分析、贸易分析和农业展望等。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工作机制。FA0农产品市场监测与预警分析工作由贸易及市场司负责。近年来不断创新市场监测与预警工作机制,强化内部分工与协调,加强外部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推进工作的格局。

——基础数据采集。基础数据的采集主要由统计司完成。统计司主要通过每年向各国发送调查问卷(Questionnaire)、各国的统计年鉴和公开出版物及官方网站、联合国或者FAO其他部门统计的数据、一些国际或地区性组织和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同时,贸易及市场司也通过自己的渠道采集数据。一方面借助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集各国作物生长情况、作物产量、干旱、植被变化及其他农业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在农作物收获的关键季节,向世界各国派出调查组,通过走访当地统计、农业等部门和实地查看作物长势,获取各国人口、气候、作物产量、单产、价格以及政策等方面数据。贸易及市场司数据侧重于动态性和时效性。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目前,在短期市场监测分析和展望方面,由贸易及市场司完成,其9个工作组之间互有分工又有广泛合作,编辑出版《食物展望》和《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两份报告。中长期市场监测分析和展望上,FAO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合作,编写《OECD-FAO农业展望》,这是对未来10年的中期展望报告。其中,OECD负责用自己的AGLINK模型预测, FAO主要负责用自己的CONSIMO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预测,然后将二者的预测结合,得出对全球农业未来10年的预测结果。另一方面,在分析人员组成上,建立了产品分析与地区分析师相结合的分析师队伍。以《食物展望》为例,目前贸易及市场司中有25-30人在做这份报告,涉及产品有小麦、大米、粗粮、油籽和食用油、奶类、肉类、水产品等,人员包括负责研究产品的分析师和负责研究地区的分析师。产品分析师重点关注自己所负责产品的重点国家的供需变动情况。一般来说每种产品有2个人负责,其中1人侧重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审核等。另一人侧重分产品报告的撰写和与地区分析师及其他专家交流讨论,相互校正双方数据。产品分析师是《食物展望》的核心工作队伍。

——信息。目前,FAO主要通过《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食物展望》和《OECD-FAO农业展望》等报告展示其研究成果。《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每年出4期,内容包括全球谷物供给与需求、粮食作物生产、消费、贸易和库存变化与展望,食品价格变化,低收入国食品形势等。

《食品展望》侧重于短期预测,每年出2期,内容包括全球食品和饲料市场有重要影响的小麦、大米、油料、糖、肉类等产品。对其生产、消费、库存和价格等进行分析,同时还包括一些产品深度分析报告。《OECD-FAO农业展望》侧重于中期预测,预测周期为10年甚至更长,每年向前滚动1年并出版l期。内容包括专题分析(如农业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未来10年全球各地区及各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价格等趋势预测等。此外,FAO在其网站上提供各种展望报告的免费下载链接。用户还可通过书信或电子邮件直接索取。FAO专家和官员也经常利用各种国际会议和论坛宣传其研究成果和观点。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大国,其具有完善的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体系。在机构设置上,专门成立了世界农业展望局,由该局牵头协调开展农业短期展望和中长期展望研究;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组成的跨部门整合研究的协调方式;在技术支撑上,拥有强大的数据、先进的模型分析工具和高素质的分析人才。为国内外市场供求、政府农业政策的调整、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等方面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信息,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场主、经营者和需求者的决策,也影响世界期货市场的价格和交易量。

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机构。美国农业部由34个局(办公室)组成,共10.5万名员工。工作人员分布在农业部、各州办事处、试验站等,年度经费预算260亿美元。美国农业部的农业展望工作,主要由世界农业展望局负责综合协调。美国农业部的34个局(办公室)中,有12个局(办公室)与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直接相关,主要是世界农业展望局、经济研究局、国家农业统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农场服务局、海外农业服务局、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联合农业气象中心、预算与项目分析办公室、风险管理局、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局和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

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机制。美国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在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和信息方面有着明确的分工。原始数据采集工作由美国农业部内部的专业司局负责,数据信息均公布在美国农业部网站上,可以免费查询下载;研究分析工作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组成共同负责,所有研究人员不必参与基础数据收集;农产品分析预警信息的由多部门组成的农业展望研究局牵头负责。

——基础数据采集。美国农业基础数据采集由国家农业统计局和海外农业服务局等政府部门负责。其中,国家农业统计局主要负责农业普查、经常性调查等国内数据采集,海外农业服务局通过驻外使馆农业专员、贸易商和遥感系统等方式,收集全球作物和畜牧业生产数据和进出口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评估出口前景。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美国对于农业信息、数据的分析研究,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共同负责,实行跨部门整合研究。美国农业部参与农业展望研究的部门包括经济研究局、海外农业服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农场服务局和世界农业展望局等。总的看,各部门任务分工有所不同,分别按计划完成各自承担的研究预测任务,由农业展望局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最终报告。

——信息。美国农业信息的由多部门组成的世界农业展望研究局负责。美国农产品分析预警信息由世界农业展望局负责最终审核,并经农业部长签字后。在的众多信息中,每月的《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每年的《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及年度农业展望论坛最受世界关注。其中,《世界农业供需预测报告》(WASDE),经美国农业部长和世界农业展望局主席授权后,每月由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负责。该报告包括美国和世界主要谷物、大豆及其制品、棉花以及美国糖料和畜产品的供需平衡情况。《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一般为10年)由跨部门的商品预测委员会完成,于每年2月份对外,内容包括两年的历史数据以及未来10年的预测数据。

日本

日本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为2%,但农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统计和产量预测体系。现以水稻为例,简要介绍日本主要农产品监测预警机构设置、运作机制。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机构设置。日本农产品监测统计采取的是分散性统计体系,各类农产品生产、 供求、价格等信息均由农林水产省和地方农林水产部门独立进行。农林水产省的生产调查和预测结果对国家负责,是中央政府农产品生产状况和产量预报的依据,各地方农业部门的生产调查和预测只对当地政府负责。农林水产省在各都、道、府、县依据农作物种植面积直接设立农林水产事务所,全国共设立300个。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工作机制

——基础数据采集。日本的农产品生产等信息的监测由日本农林水产省负责,信息主要包括各类农产品的生产、供求、价格等为主。数据采集主要通过3个渠道实现:一是通过各主管省厅的地方分支机构执行。通过各类批发市场每天的交易品种、数量和交易价格把握市场动态;二是通过批发市场实现价格监控。日本政府将设置在全国各地的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 564个地区批发市场,通过网络进行有效衔接,负责统计当天交易金额,批发价格,收集交易信息等;三是发挥行业团体、协会的作用。多个行业组织承担本行业商品市场调查和监测工作。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在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全国各地的事务所将得到的资料数据通过专用的内部网络报送到农林水产省统计情报部,统计部门进行综合汇总,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预测和统计结果向外。预报结果由农林水产省向国会负责,各地农林水产部门所得资料及预测结果只适用于当地,不影响农林水产省的预报结果。预报结果主要用于以下6个方面:供需计划基础资料、米价审定参考资料、稻作技术指导基础资料、农业公用事业基础资料、国民经济计划基础资料和其他政策改进基础资料。

——信息。日本农产品市场监测统计信息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 一是发表年度、月度、季度白皮书和《统计快报》、《统计确报》,对本部门所管商品的市场动态、价格起伏、企业经营状况等分别进行年度、季度总结;二是通过政府网站及时市场信息和预警信息,包括农林水产省对农产品的长期和短期预测; 三是通过媒体和行业组织会刊。如:《日本经济新闻》每日刊登各地期货市场的价格情况。东京、大阪等主要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价格情况(包括牛肉、猪肉、水产品等)。上述信息还定期在《日本农业新闻》、《畜产情报》等主要媒体和行业协会会刊上。

加拿大

加拿大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大国之一,非常重视研究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为国内农业从业人员提供较为充分的信息服务。加拿大农业展望报告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由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组织实施。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机构设置。目前加拿大农业部展望报告有三类:短期预测报告(1年内预测)、农民收人及农业综合指数短期预测报告、农产品市场中期预测报告(10年内预测)。报告由3个不同的小组负责,每个小组约7个人,小组间合作密切。与美国一样,加拿大也非常重视市场展望报告的质量,对参与人员的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功底有严格要求,大部分人都拥有博士学位,并且是长期从事农业问题研究的专家。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工作机制

——基础数据采集。加拿大农业数据比较详细,主要来自统计部门,可从网上直接获取或用电子邮件索取。市场预测组并不参与原始数据采集,而是直接利用公开数据,如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数据库。预测组在得到基础数据后首先必须对数据进行处理,如数据的加总与分割(分割成地区数据)。同时,还需对一些参数(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等)进行更新。最后是进行预测,除有基线预测(基于现实情况的预测外),还需进行模拟方案(如关税变动等)预测。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加拿大的市场展望研究模型采取引进和开发并举,主要用于农产品市场中期预测。主要引进了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经合组织)联合开发的AGLINK/CONSIMO模型。根据加拿大农业部与经合组织的协议,加拿大为AGLINK/CONSIMO模型提供,一些服务,作为回报加拿大可以使用经合组织AGLINK/CONSIMO的最新版本。目前国际上有许多国家在使用AGLINK/CONSIMO模型,如欧盟委员会、英国、日本、新西兰和一些欧盟成员国农业部。

此外,加拿大农业部还自主开发了食品和农业区域模型(FARM)。该模型主要用于加拿大国内市场展望和分析。加拿大农业部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模型的弹性与市场结构和AGLINK/CUNSIMO非常相似。模型使用权为加拿大农业部专有。最后,短期预测报告(1年内)。主要运用经济推导(如根据供给和代表性价格进行简单推算),并没有运用复杂的经济模型。农民收人及农业综合指数短期预测报告运用的模型类似于会计方法。

——信息。加拿大农业部的大麦、小麦、肥料、玉米等农产品的展望报告均可从其网站上免费下载,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直接索取。此外,加拿大农业部专家和官方还会利用各种会议场合宣传其结果和观点,以期达到扩大影响的目的。

欧盟

美业市场调研报告篇2

此次《薪酬调研报告》公布了近200个航运物流企业常见岗位薪酬数据、企业调薪幅度,涉及员工主动离职率、浮动奖金基准等企业人力资本策略,以及市场现金总收入水平、市场固定收入水平、市场基本工资水平、市场奖金水平、市场现金津贴水平、市场加班费水平等。上海航运交易所中华航运物流人才网市场部经理昝杰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航运业处境堪忧,控制成本对航运企业的意义可谓不言而喻。上海航运交易所连续11年开展薪酬福利调研工作,以关键人才收入水平、福利、奖金方案为中心为企业提供了全面的岗位薪酬收入数据及人才政策数据,对提高航运物流企业薪酬管理的有效性、合理控制人力资源成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薪酬调研报告》具有四大亮点

据悉,今年共有90余家航运、物流企业参与了薪酬调研工作。上海航运交易所在报告的制作周期、内容的更新等方面有了不小的改进,今年的《薪酬调研报告》具有四大亮点:

一是,年内首次分阶段推出两份调研报告,针对部分企业反映《薪酬调研报告》出版相比调薪时间有些晚,因此将一年一度的调研分成两次,即航运极速版调研及完整版调研;其中极速版调研7月份即出结果,满足了部分企业7月调薪的数据需求。

二是,在原有航运整体调研的基础上增加国内企业、欧美企业数据的对比,为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了多视角的薪酬参照。

三是,针对航运企业规模两级分化较明显的现状,原有的薪酬标准化方法过于复杂,2015年度薪酬调研采用了薪勤人力资源公司“T”型职位匹配方法,大大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

四是,采集数据保密,得到参与企业的信任,今年采集到的岗位样本量达到历年之最。

平均薪资调整幅度低于8%

《薪酬调研报告》显示,航运物流业2015年调薪幅度低于8%,约为7.1%,比2014年的8.5%降低1.4个百分点,为六年来最低。

《薪酬调研报告》表示,从调研的实际结论来看,预计中行业回暖并未出现,行业整体薪资调整远低于预期,多数航运企业正面临着业务缩水、工资上涨的压力,具体来看:冻结调薪预算的企业比以往增多,17.5%的调研企业明确表示2015年度并无薪资调整的打算/预算;45.5%的调研企业薪酬上涨预算与上年基本持平;25.8%的调研企业调薪幅度比往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从《薪酬调研报告》中涉及到的三个细分行业来看,船公司平均薪资增幅最高,为7.5%;货代公司平均薪资增幅其次,为7.3%;物流公司平均薪资增幅最低,为6.8%。

薪资增幅存在岗位和企业差异

《薪酬调研报告》公布了航运物流企业近200个常见岗位的薪酬数据,对这些岗位的薪酬状况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以层级划分,专业职位薪资增幅最高。《薪酬调研报告》将岗位分为6个层级,分别为高管层、总监层、经理层、主管、专业岗位和辅助岗位。就平均薪资增幅来看,专业岗位最高,达到了8.2%;总监层和主管其次,达到了7.5%;经理层再次,达到了7.4%;辅助岗位达到了7.0%;高管层幅度最低,为4.2%。

以收入绝对水平划分,层级越高差距越明显。从收入的绝对水平来看,一方面经理层级与主管层级收入水平差距非常明显,另一方面专业职位与辅助岗位收入水平差距不大。

详细来看,一般部门经理年现金总收入达到30万,高级经理职位收入接近50万;一般主管年现金收入约为经理收入的50%达到15万左右,高级主管职位收入达到20万上下;从普通员工的收入来看,专业岗位年现金收入平均为10万左右,而辅助岗位员工年收入水平也达到了9万上下。

从投资性质来看,欧美企业员工收入水平优势明显。从投资性质来看,欧美企业收入水平优势明显,职位越高差距越明显。欧美企业平均收入超过20万,国内企业平均收入近15万,两者相比,欧美企业高出国内企业37.71%。

从具体岗位层次来看,欧美企业的总监年现金收入水平近百万,而国内企业的总监年现金收入水平不足40万,欧美企业要比国内企业高出1.5倍;欧美企业的经理年现金收入超过40万,国内企业的经理年现金收入超过25万,两者相较,欧美企业要高出国内企业近六成;欧美企业的主管年现金收入近20万,国内企业的主管年现金收入不足15万,欧美企业要高出国内企业近四成;专业岗位和辅助岗位的差距略低,但是也分别达到了27.7%和16.8%。

辅助岗位员工离职率最高

《薪酬调研报告》公布了全行业以及三个分行业的员工离职率。

从全行业的平均离职率来看,辅助层的离职率最高,达到了14.5%;其次为主管层,达到了13.5%;专业层也达到了10.5%。

从船公司的平均离职率来看,辅助岗的离职率最高,达到了14.2%;其次为主管层,达到了7.7%;再次为专业层,达到了6.6%。

从货代公司的平均离职率来看,辅助岗的离职率最高,达到了14.9%;其次为专业层,达到了13.7%;再次为主管层,达到了7.1%。

美业市场调研报告篇3

市场部市场研究方向工作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例行性工作、临时性工作及专题性工作。例行性工作主要包括在售项目定期销售分析报告(周报、月报)、四城市房地产销售市场月度宏观报告、北京市房地产市场月度宏观分析报告、市场动态监控等;临时性工作主要包括竞品项目调研、竞品项目调研报告、竞品项目卖点分析等;专题性工作主要包括撰写专题性研究报告、课题性研究报告等。

市场部作为营销管理中心结构调整及专业分工细化的新生部门,市场研究工作是新制定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主要为公司整体营销策略及在售项目销售提供专业参考意见及决策支持。之前工作范围仅局限于项目调研及市调报告,后经本人建议领导认可改进并丰富了各种专业报告的表现形式及结构,丰富了内容涵盖面并相应提升了专业性及可读性,增加深化了报告种类。和领导及同事一起重新搭建了市场部工作架构,理顺了工作流程,并不断对报告模板进行改进提高,使之实现流程化、专业化,也使市场部市场研究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在履行例行工作及临时工作期间,也为领导及时提供了最新市场及竞品项目动态和决策参考内容。如在制定“首付分期”营销策略期间与项目部共同对率先实行首付分期的美利山项目进行专项调研,在全面详细了解美利山“首付分期”具体操作手法的基础上为领导提供了相关参考意见,最终促成了“首付分期”策略应用于在售项目,对拉动销售起到了明显提振作用。

在售项目竞品监控是市场部重要例行工作之一。根据对在售项目周边区域竞品项目的长期市场跟踪及调研,市场部依据同区域、同期入市、产品类型相同或相近的样本筛选原则,不断更新具有代表性的竞争楼盘样本进行卖点的客观分析对照。目的在于通过各个项目的优劣势对比分析,学习及借鉴竞争对手成功的卖点及营销策略并为我所用,并将优劣势卖点应用于销售说辞及推广策略改进工作中,对在售项目的销售起到实际促进作用。不但完成了本部门的研究工作职责,也对营销管理中心其他部门及销售部工作起到了配合和促进作用。

美业市场调研报告篇4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of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者。

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

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

(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Wattsand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of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二)重视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所产生的成本,解决好“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

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是由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一特征所带来的。如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过多,就会带来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的增加和准则在应用上的困难。尽管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许多会计学家批评FASB制订的准则过多,目前FASB制订的准则有130多个,每年的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制订的成本过大。我国在制订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认为制订的准则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大、中、小公司都必须应用同一的准则,更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过去对于“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会计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设想:随着财务报告规范的增多,编报成本的增加部分应由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来承担。但究竟如何操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薜文君.(1999).《论财务报告的改进》.《会计研究》第7期

2.刘峰,李少波.(2000).《会计理论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影响》.《当代财经》第6期

3.冯淑萍.(1999).《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第1期

4.葛家澍.(1999).《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第5期

5.汤云为,钱逢胜.(1999).《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美业市场调研报告篇5

香港股民“水晶皇”因送检一瓶茅台结果塑化剂含量超标,引发贵州茅台紧急停牌、大股东增持20亿以及召开新闻会等系列后果。

就在这场蚂蚁撼大象的博弈引发市场感叹之际,一家名为北京中能兴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下称“中能兴业”)以更加猛烈的姿态来袭:

抛出自己的白酒塑化剂检测报告,检测对象包括茅台、习酒、五粮液、洋河等品牌的11种酒,结果是9种酒塑化剂含量超标。

仅隔两天,又联合媒体抛出对医药行业龙头公司康美药业造假的报告,导致康美药业2012年12月17日开盘即跌停,随后四天股价都在低位,市值蒸发至少60亿元。

事实上,自200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部工作人员赵瑜纲揭露出基金黑幕以来,A股并不缺乏“扒粪者”,比如,揭露蓝田股份造假的刘姝威,“财务侦探”夏草,等等。

然而,这份名单并不长,并且他们基本都是以个体的力量对抗名噪一时的“明星公司”。虽然得到投资者的掌声,但没能得到资本市场的真正支持,持续性有限,最后都是黯然离场。

和以往单枪匹马姿态出现的打假者不同,中能兴业自始至终都是以机构的形象出现。也因为此,尽管中能兴业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一家致力于公司基本面分析的投资咨询公司,目前主要依靠为企业做培训盈利,未来则希望出售独立的研究成果而非做空获利,资本市场还是坚定地认定它就是做空者,是中国的“浑水”公司。

在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教授刘俊海看来,做空者将是净化证券市场最有生命力的生力军,应该鼓励,“市场的疾病最好是通过市场机制去医治。”他笃定地认为,A股打假要持续,“浑水模式”将是最佳选 择。

调查康美

开盘即跌停,市值一天内蒸发34亿,导致基金公司当日浮亏8亿,机构席位大举卖出近2亿元。这就是《康美谎言》推出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康美药业的遭遇。

截至2012年底,A股共2475家上市公司,其中,医药板块占185家,从2012年医药板块三季报数据来看,康美药业的主营收入排名第9位,每股收益排名第58位,没有太特别的地方,中能兴业为何盯上了它?

中能兴业总经理赵冰表示,调查康美纯属偶然。如果不是一位雪球网友提起,他们应该不会那么快关注到它。

按照中能兴业自2011年10月定好的计划,他们的确准备着手研究一批龙头行业的重点企业。从哪家开始,并无具体规划,基本是按照赵冰本人的兴趣点来确定。关注到康美的时候,他主要在研究苏宁电器。彼时,苏宁和京东价格战正酣。

2012年7月的一天,赵冰应雪球网邀请,给一些希望学习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知识的网友免费讲座。自由交流环节,网友提到康美药业,他认为康美涉嫌虚增投资,财务造假。

那次交流后,赵冰对康美并没有太在意,唯一记住的是康美中药物流配送中心投资近10亿元。因为苏宁恰好也有类似的数据,投入10.3亿元自建物流系 统。

不久,赵冰又在一本关于财报分析的书中再次看到康美:过去10年共有69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年均增长超过40%,其中未经重组的非周期性行业高成长上市公司只有9家,且其中只有1家公司200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超过6%(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起点),这家公司就是康美。

两次所得的消息,让赵冰开始关注康美。

他们首先把苏宁和康美的物流系统投入做了对比,尽管两者行业不同,还是觉得康美物流系统有猫腻的可能性很大。于是,中能兴业从IPO招股书开始全面梳理康美。

案头分析首先碰到的难题,是文件中提到的康美总部所在地—广东普宁市的那些陌生的地名。当把文件中提到的地名、土地、建筑标注一点一点地标注在地图上后,康美的问题越来越清晰:康美购买土地的投入非常大,大得离谱,而康美声称投入10亿建立的物流配送中心并没有建在公告所说的位置。

具体在哪?是不是真实存在?有没有这么大?这需要派人实地调查才可确定。

考虑到后期费用的投入以及调查结果的公布,赵冰把中能兴业的研究结论告诉了一家媒体,两家决定合作,将案头工作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

从2012年8月开始,这家媒体先后派了两名记者去普宁实地调研、取证。中能兴业则在后方根据案头研究给出具体调研建议。

联合调查从夏天开始,到冬天才结束。最后他们认定:康美药业在土地购买和项目建设上涉嫌造假,至少虚增了18.47 亿元的资产,几乎是公司2002年至2010年9 年净利润的总和。相应的,康美还有在IPO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上有伪造土地证号的造假事实。

2012年12月15日,上述媒体推出与中能实业合作的关于康美造假的调查报告《康美谎言》。这一天是周六,但报告通过网络,还是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康美也于隔日晚间发出长篇澄清公告,否认造假。然而,周一康美股价开盘即跌停,当天市值蒸发34亿 元。

根据基金三季报显示,康美药业是基金的第十四大中重仓股,共有104家基金重仓持有5.48亿股,如果持有未变,当日的跌停导致基金浮亏8.38亿元。公开交易信息显示,当天机构席位大举卖出康美药业近2亿元,占当日成交额的60%。

为稳定市场,当天康美控股股东通过二级市场紧急增持100万股,并表示今后将继续增持;随后一周,公司六名董事和高管也买入50.51万股。

“打假义工”

这次出手调查康美,尽管目前尚未得到监管部门的回应,但赵冰已经决定,中能兴业要把打假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

问题是,中能兴业想坚持,就能坚持下去吗?赵冰不是不知道,在他之前的那些前辈,最终都选择了放 弃。

2000年,就在赵冰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毕业,准备进入中银国际做分析师的时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的赵瑜纲因为揭开了基金黑幕,一夜成名。这一年,A股满十岁。

那个时候,中国股市深陷做庄风潮中。正规的证券投资基金才开展两年,当时仅有十大基金管理公司—大成、南方、长盛、博时、华安、富国、华夏、鹏华、国泰和嘉实联合发表严正声明,回应报道。

一开始,证监会并没有表态。反而是已经退休的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以“撒尿论”挺身而出为基金业辩护,说只有2岁的基金业像孩子,可能会尿裤子,应该允许。舆论为之哗然。

最终证监会介入调查,认定有8家基金违规。周小川时任证监会主席,在年底的一次论坛上就基金黑幕问题发表了史无前例的表态,欢迎媒体对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发表意见,监管部门对于调查属实的违规行为一定会依法处理。

但赵瑜纲本人无意于打假,做研究主要是因为单位有所要求,所写报告只是按照正常程序上交,并未主动披露给媒体。

但赵瑜纲本人还是被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不按程序披露信息为由给予严重警告,2001年6月,他离开了上交所,加入新成立的大通证券,从此再无音讯。本刊记者经过多方打听得知,目前他是一家意大利产权投资基金合伙人。

在赵瑜纲离开上交所的那一年,资本市场又发生了两起著名的打假事件。

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研究员蒲少平,把自己对银广夏的调查和质疑投书媒体,揭露银广夏造假。

时隔多年,蒲少平表示,在他印象中,那几年,周小川请来香港的史美伦(2001.3-2004.9)担任证监会副主席,掀起了证券市场的“监管风暴”。媒体和舆论对揭露造假也相当敏感,持续跟进,证监会反馈也不算慢,不久,银广夏被暂停上市。

蒲少平是策略分析师,不过,在工作中一旦发现问题公司,他没什么犹豫,直接投书媒体。那两年,除了银广夏,他连续调查了如东方电子、世纪星源等好几家问题上市公司。

2002年,因为质疑世纪星源造假,他被上市公司,并被判赔偿。虽然最终并没有赔偿,但他还是感觉到意兴阑珊,虽没人反对但也没得到什么好处,太累。他逐渐沉默,于2005年辞职下海,自己炒股。

2001年的另一起打假事件就是,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因学术研究,偶然发现蓝田股份造假,便把质疑形成600字短文投书仅供政府和金融机构高层阅读的《金融内参》。2002年初,蓝田被强制停牌,涉嫌造假的一些公司高管之后也被判刑。刘姝威因此被央视评为2002年度经济人物。这是A股打假者第一次事实上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受到官方公开褒奖。

事实上,刘姝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承认,在她发现问题之前,证监会已经秘密展开对蓝田股份的调查。尽管如此,刘姝威还是被蓝田股份,索赔50万,甚至《金融内参》也发表声明,表示文章纯属她个人观 点。

据刘姝威的学生回忆,当时刘深受困扰、压力非常大。之后她再没有涉足打假。如今她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本刊记者联系她时,已不太愿意提及打假。

在民间被赋予“打假斗士”称号的夏草多次表达对刘姝威的羡慕,渴望得到官方的肯定,但并未如愿。

同样也是学者出身的上海会计学院教师夏草,从2002年到2010年,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作为学术研究。

根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证监会立案查处的125家违法违规上市公司中,由夏草最先公开质疑的有25家,占总数的20%。他质疑的多家上市公司或已退市或被调查。

然而,他获得的掌声几乎尽数来自媒体读者或草根投资者,打假本身也没有带来经济回报,最终,他选择离开,加盟券商。之后,夏草很少写关于揭露财务造假的分析文章。媒体点评他“被券商招安”。

像“浑水”那样做空

那么,以机构身份出现的中能兴业能持续下去 吗?

这家成立不到十年的小公司,这些年能维持下来,主要靠赵冰给券商分析师提供财务讲座,给企业做企业价值管理的EVA培训。

这次康美事件让之前名不见经传的中能兴业走向台前,市场的第一反应是中能兴业要做空康美药业。

对此,中能兴业断然否定。赵冰说,他迫切地希望质疑者或康美公司向证监会举报,彻查他本人、公司、公司员工以及亲属等是否持有空头头寸。他们并未从调查康美事件中获利。

有市场人士也认为,以中能兴业目前的经济实力,还没有做空哪一只股票的实力。何况康美本身的融券标的不大,这段时间康美融券波动也不大。

比起做空,中能兴业目前扮演咨询机构的角色更安全。

赵冰也表示,在A股做空的法律、道德风险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中能兴业不会参与做空。赵冰给公司确定的发展方向是探寻企业内在价值,做独立有价值的工作。这个想法在外人看来太理想主义。

赵冰希望公司今后靠出售研究成果生存下去,但他目前还没找到明确的商业模式。

赵冰目前的苦恼,在刘俊海看来,是“骑驴找驴”。刘俊海认为赵冰就是要把公司做成中国的“浑 水”。

刘俊海相当看好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打假力量。当“浑水”搅动中概股一池春水之后,刘俊海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仔细研究“浑水做空模式”,得出的结论是:和以往的打假模式相比,做空机制是最有利于净化市场的打假机制,应该大力倡导;浑水公司模式则是最具生命力、最有持续性的打假模式。

他认为,中能兴业完全可以尝试着往做空机构转型。虽然目前国内做空机制尚处于起步,要建立做空机构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但“有法守法,法无禁止可以大胆尝试”,融资融券以及转融通业务的开闸,使得做空机制完全合法,可以通过做空盈利。

美业市场调研报告篇6

“神秘”报告

这份名为《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报告是由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牵头完成的,而针对跨国公司垄断竞争的调研工作早在2003年初就已经开始,由北京、上海、广东三省的工商部门与公平交易局共同开展。2003年3月和4月,公平交易局邀请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中国洗涤用品协会、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以及联想、乐凯、微软等国内外的行业领头者召开了两次座谈会,以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外资并购情况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限制竞争行为。

2003年10月底,国家工商总局在广东召开了“跨国公司限制竞争研讨会”,对调研情况进行了初步小结,并邀请法律专家和经济学家对如何监管跨国公司垄断竞争行为发表了看法。2004年,调查报告以工商部门工作研究的形式发表在国家工商总局内刊《工商行政管理》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份调查报告将人们对于跨国公司损害民族产业的忧虑重新提上了议程,而在媒体眼中它成为了高举反跨国公司垄断大旗的先驱者,中国的《反垄断法》何时才能出台,开始为人们所关注。这则报告的牵头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也逐渐浮出水面。

公平交易局是国家工商总局的16个直属单位之一,其名称虽然并不为外界所熟知,但是它所肩负的一项重要工作则可谓尽人皆知:打击非法传销。在1998年整顿混乱的直销市场时,这个“神秘”的机构大大地发挥了作用。此次调查报告正是由该局旗下的反垄断处来最终负责的。

不过,调研并非始于公平交易局,而是北京大学经济法研究所的盛杰民教授去年所做的一份研究报告《警惕跨国公司在华限制性竞争行为》。起因则是国内的一名商家指控瑞典软包装巨头利乐公司,认为其在经营中存在不正当竞争以及不符合《价格法》的行为,如捆绑销售自己的机器和制作材料、设置行业壁垒等。利乐在中国的无菌软包装市场占据了95%的份额,而乳品包装更是其优势领域。盛杰民在研究中指出了利乐存在着一些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而早在1991年利乐就因为在欧洲的液体包装纸盒市场实施了滥用垄断地位和捆绑销售、限制竞争等不正当行为,被欧盟及欧洲法院判处巨额罚款。这使得工商部门开始关注利乐,从而开启了长达一年的调研。

原本只发表在国家机关内刊上的一份不起眼的调查报告,一个月间竟成为了媒体曝光率最高的词语。质疑来得如此突然,跨国公司们显然还无以应暇。微软避开了直接的询问,仅以三点声明做了回答,“微软全力支持中国根据惯例为保障公平贸易所做的努力;微软在中国的运营完全符合法律法规;另外微软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利乐公司则表示目前正在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尚不方便表态,但是在他们给记者发来的一份市场份额说明中强调了“乳品包装市场呈现多样化趋势”,公司占优势的纸质包装其实只占到整个液态乳品包装市场的33%。

与前两者避而不谈的态度相比,柯达则显得准备充分,在其发出的一份措辞严厉的媒体声明中,对人们质疑颇多的“九八协议”、收购乐凯股权等做了详细的说明,称“九八协议”是中央政府正式批准、所有程序和具体执行都符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要求,绝没有限制其他外商进入中国,也没有形成任何限制竞争的局面;柯达仅拥有乐凯集团上市公司―乐凯胶片20%的股权;柯达品牌在中国市场50%的份额是消费者自愿选择的结果,消费者也完全能够从市场上购买到任何品牌的胶卷。

事出有因

这份看似突然的报告并不是工商部门的心血来潮之作,从报告的调研时间就可以看出其由来已久,而几年来,围绕中国民族工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纷纷扰扰也为这样一份报告的出台做了注脚。

反倾销问题是束缚中国企业扩大国际贸易的最大难题。从欧盟首次对中国昆明的一家小型化工企业进行倾销调查以来,中国的民族工业遭遇了大大小小的反倾销考验,每一次都耗资巨大,耗费无数人力。世贸组织秘书处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世贸组织成员发起的194起反倾销调查中,就有54起是针对中国的。公平交易局的资料也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遭受国外反倾销诉讼的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涉案总额达到了3.3亿美元,涉及行业也越来越多。

在应诉反倾销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学习如何利用国际规则进行反倾销,自1997年中国第一起反倾销案―新闻纸案立案以来,截止到2004年3月20日,已经立案27起,涉及到21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涉及了轻工、冶金、化工、纺织等行业的20多种产品。2003年7月历时一年的欧盟对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案落下帷幕,中国打火机企业应诉成功,欧洲打火机制造商联合会最终撤回了诉讼,成为中国首例反倾销成功的案例。

此时,中国反倾销立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以符合国际规则的反倾销法律法规来规避其他国家滥用反倾销法、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成为一个难题,尽管中国政府已经于2001年入世前夕就颁布了《反倾销条例》,并于2002年1月开始实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地位仍然困扰着还不成熟的中国民族工业。

2004年5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彩电业反倾销的终裁认定“中国企业对美国彩电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或存在实质侵害的威胁”,这个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甚至有法律界人士称中国彩电业以最大的努力换来了最不想要的结果。

在这样的时候,这样一份针对跨国公司的反垄断调查的出台,来得突然却也似乎正是时候。

美业市场调研报告篇7

美国资本市场主要分为场内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前者包括纽交所、纳斯达克等;后者主要指OTCBB,是一个会员报价系统,上面挂牌的企业也叫公众公司,但严格来讲不能称为上市公司,其股票只能在联网的做市商之间交易;此外,美国还有一个粉单市场(Pink Sheet),是指企业股权的广告报价系统。企业在OTCBB上通过买壳挂牌只需由作为美国金融业监管协会(FINRA)会员的券商于SEC填报相关表格,不收取“上市费”。从OTCBB转板去主板不需要经过严苛的审计流程,但IPO(首次公开发行)需要,因此很多中国中小企业选择通过借壳,将OTCBB作为在美上市的跳板。更有甚者,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采取了财务造假的手段。

近年来围剿在美造假中国概念股最为著名的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中的研究撰写人员莱福特,从2010年3月至今,在自己创立的网站上发表了9篇揭露中国概念股造价的报告,几乎每篇都造成了相关公司的股价暴跌甚至摘牌。在他的报告中,涉及的公司包括:中阀科技(Nasdaq:CVVT)、中国高速频道(Nasdaq:CCME)、斯凯网络(Nasdaq:MOBI)和双金生物(Nasdaq:CHBT)等。其还将战线从中国后门上市公司扩大到IPO(首次公开发行)的中国公司东南融通(NYSE:LFT)身上,几乎弹无虚发。美股市场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公众对中国概念股的态度日渐质疑。目前美国资本市场有200多家资产和业务都在中国的上市公司,被称为在美中国概念股,其中既有中国新兴产业的领头羊,也有借壳上市、业绩存在水分甚至涉嫌欺诈者。

2011年3月至今,已经有18家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证券市场因为涉嫌披露虚假信息遭停盘,其中4家还被勒令退市。这些被质疑造假的中国企业,从转板上市的中小企业蔓延到IPO上市的大公司,并且已经由美国股市延伸到加拿大证券市场。中国公司正面临着群体性的诚信危机。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便是成立于2010年7月的――浑水调查公司。从2010年7月起,浑水调查公司相继对东方纸业(ONP.AMEX)、大连绿诺(RINO.PK)、中国高速频道(NASDAQ:CCME)等公司提出财务与法律质疑,而这些被质疑的公司都是通过反向并购上市的公司。随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10年底,开始调查反向并购型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财务合规问题。由此,多数通过“反向收购”的中国公司成为被质疑的对象。

二、中国概念股境外遭遇滑铁卢案例的具体分析

2010年上半年,反向收购上市公司的丑闻事件曝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一批美审计事务所展开质询,剑指通过反向并购在美上市海外公司;年中,一些财务公司发表针对反向收购公司的诘难,而做空的公司在2011年2月大批发难,针对反向收购上市的中国公司的看空质疑报告层出不穷;年底,SEC开展针对反向收购的“中国概念股”的大规模调查,SEC怀疑这些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可能存在会计违规和审计不严的情况。

SEC委员路易斯・阿奎拉(Commisioner Luis Aguilar)2011年4月初透露,将由特别小组对中国公司的反向并购问题“采取行动”。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PCAOB)也表态仍在进行排查;中国概念股大幅下挫,美国券商盈透证券6月8日宣布,由于担心一些中国公司可能存在会计违规行为,并于当周起已经禁止客户以保证金的方式买进部分中国公司股票。被列入“黑名单”的中国公司超过132家公司的159只股票,其中包括麦考林、新浪、当当网、搜狐等知名企业。接踵而来的是,据美迈斯律师事务所的统计,针对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诉讼案数量的迅猛增加,已占美国全部证券集团诉讼案的四分之一。

三、中国概念股境外上市公司的诚信危机

中国在国外上市公司遭遇严重打击,涉嫌造假的中国企业已经从转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向主板企业蔓延,由美国证券市场延伸至加拿大。一方面,2个多月的时间内,多家上市公司因存在财务问题被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4家企业被勒令退市。另一方面,超过24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提交文件披露审计师辞聘或存在会计问题的信息。据SEC主席夏皮罗了解,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披露的问题主要涉及对现金及应收账款的担忧以及审计师在确认这些问题时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其于2011年4月表示,自2010年12月以来,已有8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被摘牌。2011年3月以来,24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审计师提出辞职或曝光审计对象的财务问题,18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遭停牌或摘牌。具体如图1所示:

SEC执法部门追踪中国公司的违法行为长达数年。分别在美国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市场上市的中国高速频道和东南融通,先后因被质疑财务造假而遭遇停盘。然而巧合的是,这两家公司的审计机构都是美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事发后德勤在两家公司闪电辞职。由德勤担任外部独立审计的中国高速频道在2010年底开始频繁遭质疑。著名的Citron调查公司发文质疑中国高速频道的业绩好得令人难以置信。事隔一个月后,浑水调查公司再次给出证据证明其夸大业绩。随后,中国高速频道的外部独立审计德勤宣布辞职,并在辞职信中罗列多个“不再能信任管理层和财报”的理由,其中列在最前面的是“怀疑银行相关证明、证言的真实性”。抛弃了中国高速频道后不久,德勤又被曝出与合作多年的东南融通分道扬镳。4月26日,CITRON的研究机构称东南融通利润率远远高出其竞争对手,并质疑这些超高的利润率得来的途径。同时,其还对东南融通的员工聘用模式、管理层背景、管理层交易和审计等方面提出质疑。5月17日,东南融通被交易所停牌。5月23日,该公司公告称,为公司服务多年的审计师德勤辞职。辞职信中,德勤详细说明了与东南融通分手的三大理由:发现东南融通的财务虚假信息涉及银行现金和贷款余额的记录(以及可能的销售收入造假);东南融通管理层部分成员人为干扰德勤的审计过程:非法扣留德勤的审计文件。并进一步表示已不再能信赖该公司管理层在前期财务报告中的有关陈述,这种信赖也不应存在于德勤对该公司前期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德勤拒绝与东南融通2010年和2011年的财务报告有任何关系。德勤在两家公司的辞职理由中都提到“无法依赖管理层的陈述做出职业判断”。根据会计审计准则,如果企业毛利率或销售收入比上年度增长过快,或是初审时就与同行业水平有较大出入,审计师有责任对管理层申述理由的合理性进行审查。然而,据资料显示,东南融通被质疑从上市之初就开始财务造假,而担任外部独立审计多年的审计公司德勤,却始终没有对造假行为提出过任何质疑。

浑水调查公司创始人、调查总监卡森・布洛克曾公开表示,明显的造假,之所以瞒过德勤等这样的专业审计机构,是因为在美国做审计,需要确定的是会计问题,而不是业务问题。一般审计师只会关注会计处理是否得当,会计政策是否激进,或存在些小错误,从来没想过会有业务上的造假;如果造假行为中有本地银行的参与,就更不易识破,因为审计师一般不受训审业务,而是审财务报告、纸面数据和文件,被训练为审数字的专家,但纸面上的东西很容易虚构,数字和生意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中国高速频道的利润已经虚高到了无法相信的程度,这样一个明显的造假行为都能躲过审计机构,令人诧异。德勤的审计能力如果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协同造假,那么就另当别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审计机构如果知假不报甚至协助造假,一旦被发现,就将面临严厉处罚。

四、中国概念股诚信危机的影响

对遭受池鱼之殃的中国公司,由于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信用普遍不信任,因此连中国最具成长潜力的IT公司股价,百度公司一个月下跌近11.64%,新浪公司一个月下跌近12.5%,中国概念股全线下跌,人人网、优酷网和新浪等股票跌幅超10%,11只股票跌幅超5%。当当网继破发后再跌3.79%,报14.97美元并创新低。因此必须指出,一些造假、劫掠的中国反向收购在美上市公司,是此次惨剧的罪魁祸手,而在反向收购上市中形成产业链的利益群体,则是推波助澜者。一些公司造假如此明显,成为做空者最明确的猎物。因看空中国概念股名噪一时的市场研究公司“浑水研究”,2010年11月10日向绿诺发难,指出绿诺公布的2009年1.9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实际仅1500万美元;公司伪造虚假合同,在其披露的9家客户中,包括宝钢、莱钢、重钢、粤裕丰钢铁等5家公司否认向绿诺购买产品。而根据绿诺财报,仅粤裕丰一家的合同额就高达1270万美元。而该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获得1亿美元的融资,管理层却“借用了”数千万美元,其中包括花费320万美元在美国橘子镇(Orange County)购买豪宅。这些证据使绿诺股价大跌,在承认了合同造假后,12月9日,绿诺摘牌,转至粉单市场。此外,一家名为江波制药(JGBO)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突然暂停交易,其公告显示,停牌原因为T12,即交易所要求该公司提供相关信息,符合标准后方可复牌。

上市公司只是借壳上市的灰色利益链上的一个利益群体,提供造假服务的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亦成为利益链上的重要得利者,同样将遭到严惩,从而最终退出市场。鉴于此危机信号的预警,为了防止公司财务造假等行为出现,股市须从制度设计上做了层层改革:上市公司必须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公司内部的利益制衡来确保信息披露的准确性;通过外部审计等中介机构的介入,能防止财务欺诈事件的发生;严格控制与监管借壳上市公司的泛滥;控制好危机信心的传染。

外部环境是促进企业稳健有序发展的“外因”,而促进企业稳健有序发展的“内因”是企业自身的“免疫系统”,如果“免疫系统”被破坏,任何“外因”都发挥不了作用。“要企业主不作不实的财务报告,最终还是要靠经营者的自身的诚信经营”。法律只是企业行为的外在约束机制,只有依靠企业本身的自律,才能让一个企业始终坚持自己的企业诚信。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获得最终的成功。由于缺乏严刑峻法的法制环境,以利益为目的的利益链条已经结成了利益之网,遍布中国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财务造假已成为上市公司通病,上市公司、承销商和保荐代表人依靠“潜规则”骗取公司挂牌后,为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为从资本市场攫取大量资金,于是又在上市公司年报等方面进行盈余操纵。如何根治财务造假,迫切需要进行系统工程的完善――加强监管机制、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定位政府监管机制等。资本市场的举步维艰,不仅仅是需要制度软环境的和谐发展,更需要依靠的是“诚信”的强力支撑,在后危机时代,诚信是重振世界经济的潜动力。

参考文献:

[1]佩特・D.斯潘瑟:《金融市场结构与监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霍华德・戴维斯(Howard Davies)、大卫・格林(DavidGreen),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译:《全球金融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版。

[3]约翰・赫尔(John C.Hull)著,王勇译:《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4]刘亚琴:《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调查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5]许庆修:《科技股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6]Hong;Harrison;Jeremy CStein A unified theory of under reaction momentum trading and overreaction in asset markets 1999 .

[7]Chan;Louis K C;Natasimhan Jegadeesh;Josef Lakonishok Momentum strategies 1996.

美业市场调研报告篇8

[论文摘要]如同对其他任一理论的理解一样,内部控制理论也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阶段,最为显著的研究成果是理论界的coso报告和萨班思法案。在国内,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实务知道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本文试图解析这背后的原因,以便为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全球财务舞弊案件频发

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客户、政府监管机构、外部注册会计师、企业管理当局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与决策者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但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经济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的情况,并且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财务舞弊并不新鲜,作为一种故意错报财务数据,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行为,财务报告舞弊(financialreportingfraud)始于18世纪20年代的英国。南海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导致英国政府颁布《泡沫公司法》,并一度取消了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公司形式。1929年~1933年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使的整个证券市场濒临崩溃的边缘。会计史学家chatfield曾指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市场崩溃和萧条的原因之一。尽管各国政府加强了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但是,从麦迪逊公司到安然公司,从琼民源到银广厦事件,国内外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件仍是层出不穷。Www.133229.cOm

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舞弊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失空前严重,引起了相关部门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据美国会计总署的估算,1995年舞弊和欺诈仅在医疗方面的耗费就达1000亿美元。1998年,毕马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peatmarwick)对舞弊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调查,调查样本来自20个行业的5000家企业和组织,被调查对象包括单位的高级管理者、经营主管、财务经理、证券经理、内部审计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等。调查显示,1998年平均每起舞弊案金额为116000美元,百万美元以上的舞弊案也不少。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也显示,仅安然和世通公司的造假丑闻就使美国2002年经济损失高达370亿至420亿美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保罗.阿特金斯坦言,由于接连发生的美国大公司财务欺诈丑闻,美国证券市场遭受重创,损失约5亿美元的市值,如果将损失分摊到全体美国人身上,每户美国家庭要承担6万美元。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2002年进行的调查显示,职业舞弊中,资产盗用发生的频率最高,达舞弊案件的85.7%,其次为贪污受贿和管理舞弊。在国内,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的情况同样普遍存在。最近财务部的第9号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显示,在对152户企业2002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被抽查单位资产不实达88.88亿元、利润不实28.72亿元,其中资产不实比例在5%以上的占全部被查单位的15.13%,利润不实比例在10%以上的占全部被抽查单位的53.95%。

在美国之外,日益猖獗的财务舞弊行为,一方面使全球的投资者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引起资本市场的巨大震动,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另一方面,各国政府、理论界发起了对财务舞弊案件频发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期遏制资本市场的舞弊行为。由于财务舞弊案件总是与财务报告造假有关,因此,由职业审计师发起的旨在规避其审计责任的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渐深入。

二、萨班斯法案对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法律要求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但通过法律手段推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制度,则属于频发的财务舞弊案件所带来的理论与实务界相结合的制度创新。从国外看,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案件的暴露,促使许多国家纷纷通过立法,加强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和内部控制,比如,美国制定的《2002年上市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第404条规定,上市公司要自行评估其内部控制有效性,揭示其内部风险控制中的重大弱点,并将评估结论写进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根据404条款的规定,美国本土的上市公司需要对2004年度的内部控制作出评估,在2005年3月15日前将评估结论纳入年度财务报告;已在美国上市的非美国本土公司,可以宽限一年,即从2005年开始评估,2006年6月30日前将评估结论写入年度财务报告中。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共有34家,这些企业都面临执行404条款的问题。与此同时,公司所聘请的审计师,要核实公司管理层作出的评估,并另行出具报告。从国内看,2001年10月,中国证监会了《关于做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证券公司聘请有证券职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交评价报告;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张为国在2002年也曾指出,拟在3年~5年内借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有关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及其报告制度的做法。但是,推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其基础是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始起步,如民生银行制定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证监会制定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这些制度具有较强的行业特征,适用面也比较窄,难以体现普遍性、统一性和公认性。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各企业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管理体系,其基础,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希望了解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要求,空前高涨,迫切需要科学、详尽、理论与实践并重、宜于操作、与国际接轨的内部控制建设理论的相关指南。

美业市场调研报告篇9

 

[论文摘要] 如同对其他任一理论的理解一样,内部控制理论也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阶段,最为显著的研究成果是理论界的coso报告和萨班思法案。在国内,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实务知道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本文试图解析这背后的原因,以便为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全球财务舞弊案件频发 

 

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客户、政府监管机构、外部注册会计师、企业管理当局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与决策者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但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经济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的情况,并且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财务舞弊并不新鲜,作为一种故意错报财务数据,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行为,财务报告舞弊(financial reporting fraud)始于18世纪20年代的英国。南海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导致英国政府颁布《泡沫公司法》,并一度取消了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公司形式。1929年~1933年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使的整个证券市场濒临崩溃的边缘。会计史学家chatfield曾指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市场崩溃和萧条的原因之一。尽管各国政府加强了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但是,从麦迪逊公司到安然公司,从琼民源到银广厦事件,国内外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件仍是层出不穷。 

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舞弊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失空前严重,引起了相关部门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据美国会计总署的估算,1995年舞弊和欺诈仅在医疗方面的耗费就达1000亿美元。1998年,毕马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peat marwick)对舞弊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调查,调查样本来自20个行业的5000家企业和组织,被调查对象包括单位的高级管理者、经营主管、财务经理、证券经理、内部审计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等。调查显示,1998年平均每起舞弊案金额为116000美元,百万美元以上的舞弊案也不少。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也显示,仅安然和世通公司的造假丑闻就使美国2002年经济损失高达370亿至420亿美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保罗.阿特金斯坦言,由于接连发生的美国大公司财务欺诈丑闻,美国证券市场遭受重创,损失约5亿美元的市值,如果将损失分摊到全体美国人身上,每户美国家庭要承担6万美元。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2002年进行的调查显示,职业舞弊中,资产盗用发生的频率最高,达舞弊案件的85.7%,其次为贪污受贿和管理舞弊。在国内,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的情况同样普遍存在。最近财务部的第9号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显示,在对152户企业2002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被抽查单位资产不实达88.88亿元、利润不实28.72亿元,其中资产不实比例在5%以上的占全部被查单位的15.13%,利润不实比例在10%以上的占全部被抽查单位的53.95%。 

在美国之外,日益猖獗的财务舞弊行为,一方面使全球的投资者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引起资本市场的巨大震动,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另一方面,各国政府、理论界发起了对财务舞弊案件频发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期遏制资本市场的舞弊行为。由于财务舞弊案件总是与财务报告造假有关,因此,由职业审计师发起的旨在规避其审计责任的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渐深入。 

 

二、萨班斯法案对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法律要求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但通过法律手段推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制度,则属于频发的财务舞弊案件所带来的理论与实务界相结合的制度创新。从国外看,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案件的暴露,促使许多国家纷纷通过立法,加强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和内部控制,比如,美国制定的《2002年上市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第404条规定,上市公司要自行评估其内部控制有效性,揭示其内部风险控制中的重大弱点,并将评估结论写进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根据404条款的规定,美国本土的上市公司需要对2004年度的内部控制作出评估,在2005年3月15日前将评估结论纳入年度财务报告;已在美国上市的非美国本土公司,可以宽限一年,即从2005年开始评估,2006年6月30日前将评估结论写入年度财务报告中。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共有34家,这些企业都面临执行404条款的问题。与此同时,公司所聘请的审计师,要核实公司管理层作出的评估,并另行出具报告。从国内看,2001年10月,中国证监会了《关于做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证券公司聘请有证券职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交评价报告;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张为国在2002年也曾指出,拟在3年~5年内借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有关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及其报告制度的做法。但是,推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其基础是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始起步,如民生银行制定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证监会制定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这些制度具有较强的行业特征,适用面也比较窄,难以体现普遍性、统一性和公认性。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各企业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管理体系,其基础,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希望了解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要求,空前高涨,迫切需要科学、详尽、理论与实践并重、宜于操作、与国际接轨的内部控制建设理论的相关指南。 

 

三、结论 

美业市场调研报告篇10

应该说,报纸目前的生存压力是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造成的;但从长期来看,报业的危机来自网络数字媒体的挑战,数字化转型是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报业的前景并没有那么悲观,按一个产业的发展惯性,至少在未来十年仍然会有巨大的市场和盈利空间,但是我们对这个市场的前景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不久前,美国《时代周刊》发文指出,亚洲正在经¬历世界报业的最后一次大繁荣。根据世界报刊协¬会的数据,世界十大付费日报中的10家都是在亚洲出版的,而全球最大的3个报业市场也集中在亚洲(中国、印度和日本)。根据世界报刊协¬会最近的数据,欧洲和北美报刊发行量在2006~2007年分别萎缩了1.84%和2.14%。然而即便是在欧洲人和美国人抛弃了他们的付费报刊之时,亚洲的报刊发行量却在同期增长了4.74%。仅仅在印度一国,2008年就新增了1150万报纸读者,增长率达到了10%左右。这样的增长虽然不如前两年,但仍然相当强劲。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经¬济危机已经¬大大地缩短了这个“最后繁荣”的期限。从世界性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看, 2009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受金融风暴冲击,都难以走出低迷。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趋紧,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和国内周期性因素相叠加,增大了2009年经¬济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压力。2009年中国企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但在外需趋弱、内需不足及经¬济景气面临周期性收缩的多重压力下,未来一段时期,企业盈利能力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影响,这必然会造成社会投融资萎缩,进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内生性收缩,从而使传媒产业生存的资源环境进一步恶化。

目前,考察报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是报纸广告收入、报纸发行数量和报社的人数规模。中国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报纸广告收入的多少是报纸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从2008年报纸广告额的情况来看,形势并不乐观,中国报纸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期。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正在不断影响实体经¬济,对中国报业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步加重。报纸的广告客户因资金和市场方面的双重压力被迫压缩开支,这将导致其广告投放的减少。中国各地报纸的广告从2008年10月开始明显出现下滑。房地产广告是许多报纸广告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次金融危机将使本来就下滑的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报纸的房地产广告大大减少。金融危机带来了不安定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短期来看,报纸的主要压力是阶段性的危机导致,但长期来看,报业不仅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挑战,而且报纸产业自身也存在诸多管理“危机”。

根据我们对2009年春节后全国30家强势都市报的调研,报纸广告收入下滑普遍在15%左右,受影响比较严重的达20%。应该说,报纸目前的生存压力是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造成的,但从长期来看,报业的危机来自网络数字媒体的挑战,数字化转型是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报业还有多久的市场前景?这是全世界报业经¬营者都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各种研究资料表明整个世界的报业其实从1990年中期以后就开始衰退了。日本是个报业大国,但从1998年以后报纸发行数量逐年下降,报纸广告也逐渐萎缩,并且近两年的下降幅度达5%~10%,经¬营形势很严峻;欧洲报业的发行量从1992年就开始了轻微的衰退;美国报纸的销售量则从2000年以后开始衰退。

比如,《纽约时报》在2000年达到了广告收入的最高点,2008年9月《纽约时报》广告营收比前年大幅下降约4.6%,分类广告营收也锐减,发行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全美报纸的发行量一直在递减,而报纸的制作成本却在增加。令人能看到光明的是,《纽约时报》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对报纸的深刻影响,1999年《纽约时报》成立了独立核算的数字《纽约时报》部门,负责《纽约时报》网站在内的40余个网站的业务,并设有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以供读者查阅。尼尔ɬ互联网研究的最新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在线版报纸中,《纽约时报》网络版全美访问量最大。数字版的《纽约时报》在创办的第一年就已开始盈利,被认为是报业广告业低迷以来,最有雄心壮志并可能大有作为的试验者和行动者之一。

中国报业是幸运的,抓住了报纸媒体在世界传媒发展史上最高峰期的机遇,成就了中国报业的辉煌。但2005年中国报业广告遭遇大滑坡,报业似乎刚刚经¬历了“盛唐”就迅速进入了“晚唐”,刚刚成就了辉煌,马上就遭遇冬季的冰霜。然而,报业的前景并没有那么悲观,按一个产业的发展惯性,至少在未来十年仍然会有巨大的市场和盈利空间,但是我们对这个市场的前景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未来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如何转型:如何进行产品结构的转型,如何实现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何由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型。

数字报业战略是我国报业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字报业开辟了新的增长领域。传统报业与数字报业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融合发展,而不是代替关系。无论是传统报业还是数字报业,其核心竞争力都是新闻内容的创新能力和正规化、职业化能力。无论信息传播技术怎么变化,报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