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2:11:31

低俗化范文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传媒技术的发展,电视已成为中国千家万户的“成员”之一。电视媒介的导向也引领着中国电视观众的生活。做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有义务、更有责任成为把握正确的媒介导向的’‘舵手”。本论文旨在从分析电视媒介低俗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人手,探讨如何尽快走出电视媒介的导向误区。阐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性。

经济利益的唆使推动了电视媒介对收视率的片面追求,是出现低俗化的原因之一。为了获取利润,传媒必须争取最大多数的受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满足较广泛受众的需求。电视台为争夺“收视率”而低俗,也归根于当前我国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第一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媒体之间的竞争。如国家或中央媒体与地方各级党政媒体之间的竞争。第二,转型而来的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而转型媒体依然占据着绝对的政治优势。第三,政党政府媒体与私营或合营媒体之间的竞争。前者拥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多为政党或政府机关,因此,其信息具有先天优势,经常被授权重要的政治新闻或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占有绝对的受众群体。第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传统媒体主要是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媒体,后者主要是网络媒体等。电视媒介激烈竞争,拼收视率,我认为深层根源也在于经济利益。例如电视台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有广告,而要吸引广告客户,就必须有一定的收视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电视台就会在比较有人气的娱乐节目上动脑筋。

一、媒体要提高认识,提倡电视作品的原创性

根据传播学原理,媒体的权利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权和信息权,从信息的收集、筛选到信息的过滤、公开,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这种权利的主导作用,因而这种权利就成了一种可利用的资源。电视媒介在拥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电视媒介应更多地强调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而非这种权利,并接受职业道德的约束,在利益与责任的平衡点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市场化的今天,电视媒介从业人员要提高认识,自觉抵制低俗之风。

二、管理部门建章立制,加强监管

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大众传播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治理电视媒介低俗化,单靠电视媒介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而制度的建设更能起到制约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治理低俗化问题的核心在于制度建设。目前,很多低俗化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没有制度监管,或者说有的制度责任不到位,把关不到位,疏忽大意,或者是管得不严管得不细。制度管理才是加强管理的核心,粗放式管理带来的是制度的滞后,也是出现低俗的原因之一。此外,所有卫星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的所有节目都要进行备案制,包括电视剧、新闻节目、选秀节目、谈话节目以及晚会等等。

三、迅速而有效的建立全天候监看制度

电视节目播出后,效果如何,是否违法违规,是否低俗,采用监看制度就是一种有效的监督与反馈。监看制度的前身是新闻评议制度,新闻评议组织较早由英国先行发起,收到成效后广为西方国家仿效。我国也较早系统性地开展了新闻评议制度,但对电视媒介的监看制度则于上世纪末才逐步推广。实践证明,全天候监看,及时发现问题,是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有效手段。因为目前很多电视节目的种种问题,都是监看机构发现的。监看是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最前沿的一个机构。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要充分发挥监看机构的作用,加大对多发问题时段和类别的监看力度。同时,监看和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要想有成效,快速反应机制非常关键,监看的管理者一定要及时向监看人员传达有关要求和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当前监看的重点,才能够做到要重点反馈。

四、对从业人员开展主观认识与素质教育

要治理电视媒介低俗化问题,从电视从业人员人手,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从业人员应该加强自律意识,绝不能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作借口来迎合低级媚俗的风气,要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次是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和文化素质。电视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行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能不对文化理论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理论素养、文化修养、知识视野对于他们的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所以只有电视从业人员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才能真正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才能真正纠正当今中国电视媒介导向上的误区。公务员之家

低俗化范文篇2

一、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现状

电视娱乐节目,是指由电视台或其他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制作的,借助于电子与数字技术手段,运用声光效果、时空转换、视觉造型等独特的表现手法,广泛融合音乐、舞蹈、小品、游戏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为一整体,用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艺术审美与休闲娱乐需求的节目形态。

近年来,我国很多电视娱乐节目过分追求快感,而忽视了其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片面强化以感官刺激为主的娱乐功能。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对“通俗”、“庸俗”和“低俗”做了概念上的区分。他认为,通俗是接近大众百姓、表现常人生活理想的艺术形式,相对应的是比较高雅的艺术;庸俗则是情趣平庸,不思上进,思想上没有高尚追求、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的体现;而低俗是卑下的本能冲动,已不属艺术表现范畴,对于精神世界有危害作用。

目前,一些电视娱乐节目为争取听众或观众,以“性”或者“残忍”为看点,为制造看点,不惜走入极端。一些娱乐访谈、综艺类节目经常用荤段子、暧昧字眼和暴露镜头来吸引受众。为追求收听率或者收视率,有的节目更不惜挑战道德底线,发掘“丑闻”、“丑态”。

二、个案分析——《美女厨房》事件

《美女厨房》是由日本朝日电视授权,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制作的一个烹饪游戏节目。由郑中基与梁汉文、方力申主持,口号为“美女厨房,食先讲”(美女厨房,吃了再说之意)。节目每集除有名厨示范外,更邀请演艺界女星现场下厨,争夺“终极美女厨神”荣衔。除此以外节目还邀请两位男艺人及一位大厨作为评判。《美女厨房》播出后大受欢迎,成为当地收视最高的游戏节目。

而节目播出后,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首先是香港广管局接到投诉,指节目意识不良、嘉宾衣着暴露、侮辱女性、浪费食物以及残忍对待动物等。确实,节目中,部分参赛者厨艺差,被观众投诉虐待动物。部分参赛者的衣着及装扮不适宜入厨,不适合儿童观看。整个节目所宣扬的价值观不是为了教人学习烹饪的乐趣,而是刻意要令不会煮菜的参赛者出丑,以及夸张表现出试食者的痛苦表情。观众反映电视台将此节目放在黄金时段内播出,容易造成年轻一代对学习烹饪的负面效果。

除了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投诉外,也有报章杂志在报道该节目时,所刊登的图片经常拍摄少女们及参赛者的露胸及露底镜头,导致该节目被网民戏称为“美色厨房”。在改善无果后,介于外界的压力,目前该节目已被香港广管局叫停。

三、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原因

1、传媒作为主体的内在动机

许多强调媒介的舆论引导责任的观点往往忽视了媒介作为主体的内在动机。这里要涉及到两个概念:功利主义和权利本位。

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权利本位指在国家权利与人民权利的关系中,人民权利是决定性的,根本的;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权利是决定性的,起主导作用的。权利本位的观点认为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时,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这种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证对他人的权利给予应有的承认、尊重和保护。而媒介的行为动机究竟是功利主义还是权利本位呢?很明显,根据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来看,功利主义是媒体更大的内在动机。一再迎合大众,娱乐大众,而不考虑这种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这是纯粹的功利主义。

2、传媒环境的变化

我国传媒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起步,经历了事业单位、企事业混合型单位、企业单位的形态变更;传媒从原来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传媒业也从传媒事业向传媒产业的方向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压力下,地方电视台开始在国家行政管理的缝隙中寻求出路。湖南卫视“娱乐中国”的推出和获得的巨大成功使许多地方电视台在“娱乐”中寻觅到了生机。而之后湖南卫视和央视平分天下的局面使得部分电视台不惜用一些低俗的噱头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近年来,媒体行业竞争空前激烈,加上互联网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生存的挑战,使得很多媒体为刺激收视率或销量而“剑走偏锋”。

四、《美女厨房》事件对电视娱乐节目管理的启示

从《美女厨房》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电视娱乐节目管理的启示。

1、建立健全关于电视节目的相关制度,依据制度管理电视节目

荧屏低俗之风的蔓延本质上是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所以,对于电视节目的低俗化,靠广电总局以“禁令”方式进行严格限制无疑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迟来的监管显然无法阻止低俗现象的扩散。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在《美女厨房》事件中得到启示,借鉴香港电视节目管理策略,即根据制度实施监管。电视娱乐节目的监督与管理,必须依法进行。这就要求广电部门及时制定出一系列详尽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监管条例,确保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合法、合规。对照电视娱乐节目的实际,依法清理整顿不符合规定的内容,净化电视环境。而制定这样的条例也有利于电视业的自律,避免其冲破底线。

2、建立电视分级制度,进行分级监管

实施分级监管,必然涉及内容分级制。其实,很多地区都有专门的机构对电视节目进行评估,按等级划分,以判定哪些内容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及场所播出,并帮助父母过滤掉对儿童不利的内容。香港的商业电视台也会向观众提供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来满足观众的需求。但这些节目的形态各异,其中有些并不适合特定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观看。香港为此专门立法制定电视节目分类制度。并为不同类别节目规定了具体的播出时间限制。这一举措避免了特定的电视节目与特定观众之间的冲突。

节目低俗化虽然需要严格有效的监管,但完全消灭低俗化现象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任何电视节目都有其特定受众及市场。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制定自己的电视分级制度。这一点,可借鉴电影分级制度,推动建立电视节目内容评级体系,对电视节目内容作出分级限制。

电视分级制度实际上是政府与电视业相互妥协的产物。而只有依靠严密的制度,加上公平和公正的执行力,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电视媒体的低俗化趋势,使青少年免于低俗电视节目的负面影响。

3、服务与监管并重,支持电视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面对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管理部门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监督与管理,而是监管与服务并重。这是因为,电视娱乐节目的良性发展,需要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良好环境的相互结合。在监管过程中,广电部门要为电视节目提供良好的服务,以便促使其在合法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与品位。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鼓励电视节目多元化,避免电视节目因选择狭隘而陷入极端。

倡导服务与监管并重,不但保证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权,而且让观众获得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同时为电视节目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避免一方面在观众的娱乐需求下催生了大量的电视娱乐节目,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观众不满与谴责的尴尬处境。

4、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

低俗化范文篇3

当研究界用“庸俗化”指称当下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介存在的一种令人反感或者担忧的倾向时,我们面临着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对此却往往认识与准备都不太足。具体表现为,在对关键性的概念缺乏必要的阐析与规定的前提下,就率尔操觚,仓促立论。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得出的结论疑云密布,歧见丛生,不仅意见不甚相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逆相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人保持学术研究的诚意在严格的学术规范下,对一个真正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时,大家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不是太奇怪的事情。但在媒介庸俗化探讨中出现的问题是,大家用的是相同的概念,但是各自所赋予的含义却不尽一致。也就是说名同而实不相同,有时候是由于对概念认识上的差异,有时候是由于各自强调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并不是在同一个视点甚至是同一层面上展开,都在自说自话。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境下所获得的成果,不仅是比较有限的,而且还会带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应。

当我们回顾研究界对媒体庸俗化的认识过程时,可以参看的有价值的材料为数不少,其中的标志性的事件自然不能忽略。《南方周末》于2002年4月25日刊发了一篇题为《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的访谈文章,它标志着媒介的低俗化或者庸俗化已经从一个专业性的研究对象转化为公共性的热点话题。谈到庸俗化的表现,他说:“一个是造假。我们很多新闻节目造假,甚至移花接木,把这个事儿安排到那个事儿上,庸俗到极点了。有些揭露行业黑幕的节目,看起来惊心动魄,就像电视剧,其实是组织拍摄的,却自称是偷拍的。这是不尊重人。这种弊端尤其反映在娱乐节目上。他说的这些其实只是电视人缺乏专业精神的表现,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庸俗化与低俗化的问题。

尽管如此,这篇访谈还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应和者众,持不同意见的也不乏其人,电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甚至就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既然如此,电视中有一些庸俗的节目,一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亲和力的节目,有什么不好吗?电视台当然应该有一些严肃的、高雅的、精英化的节目,但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电视有不同的功能,而观众又是很复杂的群体,所以节目必须是多样化的。

低俗化是与庸俗化相近或者相关的概念,在很多的语境中二者是可以相互替换的,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电视庸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低文化受众层次的普遍存在,为电视的商业繁荣提供了充分条件,就像一个圈圈,有什么样的电视文化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受众,有什么样的受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作者。在批判电视的庸俗化的时候,是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上,指斥电视文化缺乏深度,不具个性。

显而易见,这不是我们用以指称大众媒介中出现的那些令人揪心的现象的含义。如果这样的理解是庸俗与低俗的本义,那么,在探讨媒介的庸俗化与低俗化倾向时就必须明确:在这一语境中,庸俗与低俗是有特定含蕴的,它不再是中性词,包涵了具体的道德与价值判断。概而言之,它指的是一种超越受众健康心态的接受底线的品质,一般表现为无聊的搞笑、出格的表演、不健康的炒作、无忌惮的诱惑。极端的形式是对色情、暴力渲染。

二、对电视庸俗化的管理

电视的庸俗化的倾向已经较大面积较高频率出现在国内大众传媒的娱乐作品中,这种症候的出现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我国现在正处在深刻的转型时期,这个转型由两个深刻转变构成:一是体制的转轨,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的转轨,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媒体的生存状态、目标设置等各方面都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闻媒体除了仍旧要承担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引导舆论的重任,也就是说除了一如既往地履行喉舌功能之外,其产业的性质也不断地被凸显并且被开发出来了。2004年3月29日,由、新闻出版总署、统计局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文化产业统计课题组发表了第一阶段成果《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首次对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了权威性的界定。指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娱乐服务。既然传媒属于文化产业,那么它对包括产量、产值等利益指标的追求应该是理直气壮,无须隐讳的。因而,作为经济诉求的具体表现形态,产业的建设与经营就成了各个媒体的日常要务与共同焦灼。正是在这个方向的追求上,一些媒介为了满足受众的普遍趣味而降低了言述姿态,这应该是可以接受的选择,但是这不能作为走向庸俗化的理由。因为没有充分的理由能够推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惟有庸俗的东西才可以赢得广泛的接纳。而且,在媒介中实际上就存在着大量虽然层次不高却不失纯正、健康的媒介制品。尤其显得重要的是,媒体庸俗化表面上只关乎媒介本身的旨趣、格调,实际上它与社会的氛围的形成,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格结构、生命气韵的养成不无关系。因而,必须对此保持充分的警惕并加以防范、遏制。借鉴国外的经验并总结我国已有的实践,可以考虑从以下3个层次进行管理。

第一,法律法规的制约。

日本的刑法也规定,“散布、贩卖或公然陈列淫秽文书、图书或其他物品”构成犯罪。美国联邦《刑法》规定:凡在广播中任何淫秽、不雅、亵渎神圣的语言,皆属犯罪。对不雅的界定有两条:一是播出内容明显违反当代社区标准,二是播出内容与社会价值毫无益处,由此可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即使在欧美国家,庸俗化性质的物品也同样是要受到排斥的。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里,虽然没有专门的新闻传播法,但是,我们有一个齐备的法律体系应对新闻传播领域涉法事务。这个体系的第一层面是宪法,第二层面是由刑事、民事、行政三方面组成的基本法律,第三层面为其他专门性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特殊人群的人格保护。《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规定:以谋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二,政府行政管理。

在这方面,各国根据自身的体制与国情,采取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我国广播电视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一般是通过发放与颁布《通知》《实施细则》和《办法》的形式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进行调控。针对现在一些节目主持人以追求时尚为由,播报时好在中文里夹杂外文,或者模仿港台腔,在装束上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广电总局便发出通告,强调节目主持人不要模仿不雅的主持风格,不能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应该充分考虑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切实做到高雅、端庄、稳重、大方。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电视广告出现的混乱泛滥的现象,广电总局颁发了《广播电视广告播放暂行办法》,要求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不得播放内容低俗、误导消费等存在导向问题的广告。

第三,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

作为一种行业自律形式,新闻自律指新闻从业者及新闻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迄今为止,西方大众传播的各个领域,都已制定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与基本准则。各国新闻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中的最后一条便是:不伤风败俗,注意保护青少年。在国内,由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会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新闻报道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健康的内容。行业自律源于行业内部的自觉,因而自有其特殊的功效。

公众监督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专业研究者在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上发表意见,从学理的角度对庸俗化进行抨击;另一层面是普通民众以街谈巷议等口头传播形式,诉说电视庸俗化的现实危害性。公众监督虽然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也不具行政管理的权威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由于其波及广,其影响力不容低估。

参考文献:

[1]夏辰:《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南方周末》2002年4月25日.

[2]徐蕾:《从人文角度看中国电视的庸俗化和商业化》.

[3]张永华林琳:《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148、149页.

低俗化范文篇4

关键词:电视庸俗化电视新闻传播管理

一、重新审视关于电视庸俗化的争议

当研究界用“庸俗化”指称当下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介存在的一种令人反感或者担忧的倾向时,我们面临着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对此却往往认识与准备都不太足。具体表现为,在对关键性的概念缺乏必要的阐析与规定的前提下,就率尔操觚,仓促立论。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得出的结论疑云密布,歧见丛生,不仅意见不甚相同,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逆相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人保持学术研究的诚意在严格的学术规范下,对一个真正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时,大家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不是太奇怪的事情。但在媒介庸俗化探讨中出现的问题是,大家用的是相同的概念,但是各自所赋予的含义却不尽一致。也就是说名同而实不相同,有时候是由于对概念认识上的差异,有时候是由于各自强调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并不是在同一个视点甚至是同一层面上展开,都在自说自话。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境下所获得的成果,不仅是比较有限的,而且还会带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应。

当我们回顾研究界对媒体庸俗化的认识过程时,可以参看的有价值的材料为数不少,其中的标志性的事件自然不能忽略。《南方周末》于2002年4月25日刊发了一篇题为《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的访谈文章,它标志着媒介的低俗化或者庸俗化已经从一个专业性的研究对象转化为公共性的热点话题。谈到庸俗化的表现,他说:“一个是造假。我们很多新闻节目造假,甚至移花接木,把这个事儿安排到那个事儿上,庸俗到极点了。有些揭露行业黑幕的节目,看起来惊心动魄,就像电视剧,其实是组织拍摄的,却自称是偷拍的。这是不尊重人。这种弊端尤其反映在娱乐节目上。他说的这些其实只是电视人缺乏专业精神的表现,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庸俗化与低俗化的问题。

尽管如此,这篇访谈还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应和者众,持不同意见的也不乏其人,电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甚至就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既然如此,电视中有一些庸俗的节目,一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亲和力的节目,有什么不好吗?电视台当然应该有一些严肃的、高雅的、精英化的节目,但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电视有不同的功能,而观众又是很复杂的群体,所以节目必须是多样化的。

低俗化是与庸俗化相近或者相关的概念,在很多的语境中二者是可以相互替换的,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电视庸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低文化受众层次的普遍存在,为电视的商业繁荣提供了充分条件,就像一个圈圈,有什么样的电视文化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受众,有什么样的受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作者。在批判电视的庸俗化的时候,是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上,指斥电视文化缺乏深度,不具个性。

显而易见,这不是我们用以指称大众媒介中出现的那些令人揪心的现象的含义。如果这样的理解是庸俗与低俗的本义,那么,在探讨媒介的庸俗化与低俗化倾向时就必须明确:在这一语境中,庸俗与低俗是有特定含蕴的,它不再是中性词,包涵了具体的道德与价值判断。概而言之,它指的是一种超越受众健康心态的接受底线的品质,一般表现为无聊的搞笑、出格的表演、不健康的炒作、无忌惮的诱惑。极端的形式是对色情、暴力渲染。

二、对电视庸俗化的管理

电视的庸俗化的倾向已经较大面积较高频率出现在国内大众传媒的娱乐作品中,这种症候的出现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我国现在正处在深刻的转型时期,这个转型由两个深刻转变构成:一是体制的转轨,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的转轨,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媒体的生存状态、目标设置等各方面都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闻媒体除了仍旧要承担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引导舆论的重任,也就是说除了一如既往地履行喉舌功能之外,其产业的性质也不断地被凸显并且被开发出来了。2004年3月29日,由、新闻出版总署、统计局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文化产业统计课题组发表了第一阶段成果《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首次对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了权威性的界定。指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娱乐服务。

既然传媒属于文化产业,那么它对包括产量、产值等利益指标的追求应该是理直气壮,无须隐讳的。因而,作为经济诉求的具体表现形态,产业的建设与经营就成了各个媒体的日常要务与共同焦灼。正是在这个方向的追求上,一些媒介为了满足受众的普遍趣味而降低了言述姿态,这应该是可以接受的选择,但是这不能作为走向庸俗化的理由。因为没有充分的理由能够推定:惟有庸俗的东西才可以赢得广泛的接纳。而且,在媒介中实际上就存在着大量虽然层次不高却不失纯正、健康的媒介制品。尤其显得重要的是,媒体庸俗化表面上只关乎媒介本身的旨趣、格调,实际上它与社会的氛围的形成,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格结构、生命气韵的养成不无关系。因而,必须对此保持充分的警惕并加以防范、遏制。借鉴国外的经验并总结我国已有的实践,可以考虑从以下3个层次进行管理。

第一,法律法规的制约。

日本的刑法也规定,“散布、贩卖或公然陈列淫秽文书、图书或其他物品”构成犯罪。美国联邦《刑法》规定:凡在广播中任何淫秽、不雅、亵渎神圣的语言,皆属犯罪。对不雅的界定有两条:一是播出内容明显违反当代社区标准,二是播出内容与社会价值毫无益处,由此可见,即使在欧美国家,庸俗化性质的物品也同样是要受到排斥的。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里,虽然没有专门的新闻传播法,但是,我们有一个齐备的法律体系应对新闻传播领域涉法事务。这个体系的第一层面是宪法,第二层面是由刑事、民事、行政三方面组成的基本法律,第三层面为其他专门性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特殊人群的人格保护。《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规定:以谋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二,政府行政管理。

在这方面,各国根据自身的体制与国情,采取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我国广播电视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一般是通过发放与颁布《通知》《实施细则》和《办法》的形式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进行调控。针对现在一些节目主持人以追求时尚为由,播报时好在中文里夹杂外文,或者模仿港台腔,在装束上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广电总局便发出通告,强调节目主持人不要模仿不雅的主持风格,不能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应该充分考虑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切实做到高雅、端庄、稳重、大方。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电视广告出现的混乱泛滥的现象,广电总局颁发了《广播电视广告播放暂行办法》,要求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不得播放内容低俗、误导消费等存在导向问题的广告。

第三,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

作为一种行业自律形式,新闻自律指新闻从业者及新闻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迄今为止,西方大众传播的各个领域,都已制定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与基本准则。各国新闻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中的最后一条便是:不伤风败俗,注意保护青少年。在国内,由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会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新闻报道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健康的内容。行业自律源于行业内部的自觉,因而自有其特殊的功效。公务员之家

公众监督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专业研究者在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上发表意见,从学理的角度对庸俗化进行抨击;另一层面是普通民众以街谈巷议等口头传播形式,诉说电视庸俗化的现实危害性。公众监督虽然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也不具行政管理的权威性,但由于其波及广,其影响力不容低估。

参考文献:

[1]夏辰:《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南方周末》2002年4月25日.

[2]徐蕾:《从人文角度看中国电视的庸俗化和商业化》.

低俗化范文篇5

摘要:近年来,对于国内电视媒体庸俗化的倾向,论者蜂起,歧见纷呈,并且逐渐使这一专业性很强的论题越出了研究界,成为波及甚广的大众性的热门话题。从2004年初起,对庸俗化倾向,新闻传播界从个体仅仅是理论上的辩证、剖析过渡到集体性的旗帜鲜明地抨击、抵制。新闻界出现的包括低俗之风在内的不良倾向,是新闻业内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重点面对的实际问题。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措施,以应对已经出现的不良现象。因此,我们现在需要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这一倾向。

一、重新审视关于电视庸俗化的争议

当研究界用“庸俗化”指称当下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介存在的一种令人反感或者担忧的倾向时,我们面临着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对此却往往认识与准备都不太足。具体表现为,在对关键性的概念缺乏必要的阐析与规定的前提下,就率尔操觚,仓促立论。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得出的结论疑云密布,歧见丛生,不仅意见不甚相同,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逆相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人保持学术研究的诚意在严格的学术规范下,对一个真正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时,大家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不是太奇怪的事情。但在媒介庸俗化探讨中出现的问题是,大家用的是相同的概念,但是各自所赋予的含义却不尽一致。也就是说名同而实不相同,有时候是由于对概念认识上的差异,有时候是由于各自强调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并不是在同一个视点甚至是同一层面上展开,都在自说自话。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境下所获得的成果,不仅是比较有限的,而且还会带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应。

当我们回顾研究界对媒体庸俗化的认识过程时,可以参看的有价值的材料为数不少,其中的标志性的事件自然不能忽略。《南方周末》于2002年4月25日刊发了一篇题为《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的访谈文章,它标志着媒介的低俗化或者庸俗化已经从一个专业性的研究对象转化为公共性的热点话题。谈到庸俗化的表现,他说:“一个是造假。我们很多新闻节目造假,甚至移花接木,把这个事儿安排到那个事儿上,庸俗到极点了。有些揭露行业黑幕的节目,看起来惊心动魄,就像电视剧,其实是组织拍摄的,却自称是偷拍的。这是不尊重人。这种弊端尤其反映在娱乐节目上。他说的这些其实只是电视人缺乏专业精神的表现,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庸俗化与低俗化的问题。

尽管如此,这篇访谈还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应和者众,持不同意见的也不乏其人,电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甚至就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既然如此,电视中有一些庸俗的节目,一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亲和力的节目,有什么不好吗?电视台当然应该有一些严肃的、高雅的、精英化的节目,但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电视有不同的功能,而观众又是很复杂的群体,所以节目必须是多样化的。

低俗化是与庸俗化相近或者相关的概念,在很多的语境中二者是可以相互替换的,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电视庸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低文化受众层次的普遍存在,为电视的商业繁荣提供了充分条件,就像一个圈圈,有什么样的电视文化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受众,有什么样的受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作者。在批判电视的庸俗化的时候,是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上,指斥电视文化缺乏深度,不具个性。

显而易见,这不是我们用以指称大众媒介中出现的那些令人揪心的现象的含义。如果这样的理解是庸俗与低俗的本义,那么,在探讨媒介的庸俗化与低俗化倾向时就必须明确:在这一语境中,庸俗与低俗是有特定含蕴的,它不再是中性词,包涵了具体的道德与价值判断。概而言之,它指的是一种超越受众健康心态的接受底线的品质,一般表现为无聊的搞笑、出格的表演、不健康的炒作、无忌惮的诱惑。极端的形式是对色情、暴力渲染。

二、对电视庸俗化的管理

电视的庸俗化的倾向已经较大面积较高频率出现在国内大众传媒的娱乐作品中,这种症候的出现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我国现在正处在深刻的转型时期,这个转型由两个深刻转变构成:一是体制的转轨,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的转轨,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媒体的生存状态、目标设置等各方面都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闻媒体除了仍旧要承担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引导舆论的重任,也就是说除了一如既往地履行喉舌功能之外,其产业的性质也不断地被凸显并且被开发出来了。2004年3月29日,由、新闻出版总署、统计局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文化产业统计课题组发表了第一阶段成果《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首次对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了权威性的界定。指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娱乐服务。

既然传媒属于文化产业,那么它对包括产量、产值等利益指标的追求应该是理直气壮,无须隐讳的。因而,作为经济诉求的具体表现形态,产业的建设与经营就成了各个媒体的日常要务与共同焦灼。正是在这个方向的追求上,一些媒介为了满足受众的普遍趣味而降低了言述姿态,这应该是可以接受的选择,但是这不能作为走向庸俗化的理由。因为没有充分的理由能够推定:惟有庸俗的东西才可以赢得广泛的接纳。而且,在媒介中实际上就存在着大量虽然层次不高却不失纯正、健康的媒介制品。尤其显得重要的是,媒体庸俗化表面上只关乎媒介本身的旨趣、格调,实际上它与社会的氛围的形成,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格结构、生命气韵的养成不无关系。因而,必须对此保持充分的警惕并加以防范、遏制。借鉴国外的经验并总结我国已有的实践,可以考虑从以下3个层次进行管理。

第一,法律法规的制约。

日本的刑法也规定,“散布、贩卖或公然陈列淫秽文书、图书或其他物品”构成犯罪。美国联邦《刑法》规定:凡在广播中任何淫秽、不雅、亵渎神圣的语言,皆属犯罪。对不雅的界定有两条:一是播出内容明显违反当代社区标准,二是播出内容与社会价值毫无益处,由此可见,即使在欧美国家,庸俗化性质的物品也同样是要受到排斥的。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里,虽然没有专门的新闻传播法,但是,我们有一个齐备的法律体系应对新闻传播领域涉法事务。这个体系的第一层面是宪法,第二层面是由刑事、民事、行政三方面组成的基本法律,第三层面为其他专门性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特殊人群的人格保护。《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规定:以谋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二,政府行政管理。

在这方面,各国根据自身的体制与国情,采取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我国广播电视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一般是通过发放与颁布《通知》《实施细则》和《办法》的形式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进行调控。针对现在一些节目主持人以追求时尚为由,播报时好在中文里夹杂外文,或者模仿港台腔,在装束上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广电总局便发出通告,强调节目主持人不要模仿不雅的主持风格,不能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应该充分考虑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切实做到高雅、端庄、稳重、大方。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电视广告出现的混乱泛滥的现象,广电总局颁发了《广播电视广告播放暂行办法》,要求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不得播放内容低俗、误导消费等存在导向问题的广告。

第三,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

作为一种行业自律形式,新闻自律指新闻从业者及新闻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迄今为止,西方大众传播的各个领域,都已制定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与基本准则。各国新闻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中的最后一条便是:不伤风败俗,注意保护青少年。在国内,由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会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新闻报道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健康的内容。行业自律源于行业内部的自觉,因而自有其特殊的功效。公务员之家

公众监督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专业研究者在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上发表意见,从学理的角度对庸俗化进行抨击;另一层面是普通民众以街谈巷议等口头传播形式,诉说电视庸俗化的现实危害性。公众监督虽然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也不具行政管理的权威性,但由于其波及广,其影响力不容低估。

参考文献:

[1]夏辰:《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南方周末》2002年4月25日.

[2]徐蕾:《从人文角度看中国电视的庸俗化和商业化》.

低俗化范文篇6

一、娱乐化对新闻传播功能的弱化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新闻媒体所承担的主要是信息传播功能,通过对社会信息的即时、迅捷而又真实的传播,进而起到观察社会、望社会的作用。电视新闻节目也同样如此。虽然电视媒体总体来说是一种综合性媒体,也承担着传播艺术、满足受众审美娱乐的功能,但是就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其根本任务还应该是对真实新鲜的社会信息的传播。而过度的娱乐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新闻节目的传播功能。

1.娱乐化往往会弱化电视新闻节目新闻信息的沟通功能在追求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为了吸引受众眼摘要: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各种娱乐性的节目大行其道,为了赢得更高的收视率和更多的市场份额,电视新闻节目也迎合了市场发展的潮流逐渐呈现娱乐化趋势,以其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然而,“新闻娱乐化”也将带来电视新闻节目的功能弱化、公信力弱化、导致电视受众思想品位的低俗化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传播功能公信力低俗化球,创造较高的节目收视率,往往会对节目进行较为华丽的包装,以达到对观众在视觉听觉上的强大冲击力,采用说书、闲聊配以歌曲、诗歌等演唱形式,将新闻演播室的背景、道具及主持人的服装、化妆等全部经过进行“娱乐化”的包装。众所周知的是,新闻报道必须以传播即时真实的新闻信息为主,读者受众之所以阅读收视新闻也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而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变动,而绝不是为了观赏华而不实的视觉效果和表演。新闻报道的价值指向固然是多元的,但在整体的新闻媒体的价值功能体系中,传播新闻信息始终是最主要的功能指向,其他的任何功能,包括娱乐功能都只能是辅助性功能。因此,过度的娱乐化包装往往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新闻报道所要传达的最核心信息,自觉不自觉地弱化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功能。

2.娱乐化往往会偏移电视新闻的价值取向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追求娱乐化的新闻节目除了在节目包装上吸引受众之外,也延伸到了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将严肃的政治经济性的新闻,甚至是灾难性新闻都往往进行了娱乐化处理。在这种倾向的指导下,新闻报道在改变了传统的呆板报道模式的同时,也往往消解一些重大新闻的严肃性。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每年的两会报道。虽然各大媒体都把每年的两会当作自己的重点报道对象,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许多媒体便开始想方设法制造新闻噱头,尤其是打着“硬新闻软报道”的旗号,一些娱乐化、平民化的内容挖掘就成为各类新闻媒体吸引受众的新招数。许多电视新闻节目也不例外,早在“两会”召开之前就纷纷找一些明星代表委员,挖掘内部秘闻,制造新闻噱头。显而易见,这类以娱乐为主的新闻节目的卖点并不在“两会”,更不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而主要是借助这些代表、委员的“明星效应”,提升节目的收视率而已。其实,对关注国计民生的广大受众来说,他们最想了解和知道的是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自己的某些利益是否受到维护,而不是看一些明星参会穿多少钱的衣服,带多少钱的首饰等等新闻噱头。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虽然需要适度的娱乐,但是更要以满足受众真正的信息需要为己任,进而才能保证电视新闻节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的实现。

3.娱乐化往往会遮蔽新闻事件的深层意义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新闻娱乐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强调新闻报道内容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然而从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来看,构成新闻事件的价值要素是多元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不同要素的构成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事件新闻价值的高低,但是就新闻报道的对象来看,社会上发生的大多数事件并不具备太强的趣味性,更多的平民化甚至重要性的新闻事件并不一定就具备趣味,因此,许多新闻记者为了从一般性社会事件中挖掘出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的内容,就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一些更有新闻价值诸如重要性、接近性的事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新闻事件中更重要的价值内涵。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丑闻事件,中外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将报道的重点停留在事件本身的桃色情节,而对更加引人深思的政治体制弊端却极少关注,这实际上就有意无意地弱化了新闻事件的本质意义,不仅使得新闻节目流于肤浅,而且也无益于新闻事件的完整呈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事件性质的判断。

二、娱乐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危机

作为社会公器,新闻媒体才被尊为“无冕之王”而获得社会的信任。尤其是以声画为传播介质的电视新闻媒体,以其无与伦比的视听冲击力而在各类媒体中独占鳌头。但是,近年电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却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愈演愈烈的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思潮不无相关。

1.电视新闻娱乐化容易导致报道失实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最基本原则,是新闻媒体进行市场化竞争的关键所在,因而更是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尽可能完整、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从而保证受众获取完整而真实的新闻信息。但是,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在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往往喜欢追逐传奇、冲突性的新闻事件,为了达到故事化、情节化的效果,很多电视新闻不惜夸张、编造甚至以虚构的手法来制造新闻,从而导致新闻失实。如2010年4月22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后来经过有关部门查证,这是一则假新闻。(2010年4月24日《天府早报》)其实,央视所报道搜救犬及其“动人事迹”,是一位不负责的网民把一篇旧闻改头换面发在自己的博客里和天涯杂谈,中央电视台过分注重了其事件的反常奇特性而没有进行核实,从而导致了报道失实。

2.电视新闻娱乐化容易导致责任感缺失由新闻娱乐化的特点所决定,过度追求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往往容易催生记者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浮躁心态,导致记者社会责任感的弱化或缺失。由于娱乐化的新闻节目往往喜欢追求带有离奇刺激性事件,因而为了实现传奇性的娱乐效果,为了单纯追求收视率,记者往往会置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性原则而不顾,不惜进行夸张甚至编织虚假故事与人为炒作。不可否认,娱乐化手段的确能够增强电视新闻的趣味性,采用一些大众化、通俗化的报道方式也的确可以提高观众的接受兴趣,然而,大众化、通俗化并不等于低俗化、庸俗化,提高观众的接受趣味也不等于漠视新闻的本质和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弃之不顾,就使新闻媒体失去了社会望的基本职能。

3.电视新闻的娱乐化态度往往导致公信力下降媒体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所具有的被受众所信赖的能力,电视新闻节目公信力是电视观众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的标尺,也是形成观众对一个电视新闻栏目的可信度的最主要的因素。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赢得观众、占领更大市场、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独特优势是最重要的能力。但是,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看,电视新闻的公信力是由媒体的新闻态度所决定的。目前,受众之所以对电视新闻产生不信任态度,应该与电视新闻的采制与播报的娱乐化态度直接相关。试想,面对一个习惯于卖弄噱头而哗众取宠的媒体,有谁会希望从中获得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呢?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说,娱乐化的电视新闻损害的不仅仅是电视新闻记者的个人形象,更重要的是丧失了新闻媒体在受众中的整体公信力。

三、娱乐化导致电视新闻的低俗化倾向

娱乐本身并无可指责,并且娱乐本身也并不一定低俗,但是,如果把一个本来严肃的事件娱乐化,把一个本来悲伤的遭遇喜剧化,那么这种娱乐也必然走向滑稽与低俗。娱乐化的电视新闻所导致的往往就是这样的一种结果。

低俗化范文篇7

一、娱乐化对新闻传播功能的弱化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新闻媒体所承担的主要是信息传播功能,通过对社会信息的即时、迅捷而又真实的传播,进而起到观察社会、望社会的作用。电视新闻节目也同样如此。虽然电视媒体总体来说是一种综合性媒体,也承担着传播艺术、满足受众审美娱乐的功能,但是就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其根本任务还应该是对真实新鲜的社会信息的传播。而过度的娱乐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新闻节目的传播功能。

1.娱乐化往往会弱化电视新闻节目新闻信息的沟通功能在追求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为了吸引受众眼摘要: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各种娱乐性的节目大行其道,为了赢得更高的收视率和更多的市场份额,电视新闻节目也迎合了市场发展的潮流逐渐呈现娱乐化趋势,以其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然而,“新闻娱乐化”也将带来电视新闻节目的功能弱化、公信力弱化、导致电视受众思想品位的低俗化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传播功能公信力低俗化球,创造较高的节目收视率,往往会对节目进行较为华丽的包装,以达到对观众在视觉听觉上的强大冲击力,采用说书、闲聊配以歌曲、诗歌等演唱形式,将新闻演播室的背景、道具及主持人的服装、化妆等全部经过进行“娱乐化”的包装。众所周知的是,新闻报道必须以传播即时真实的新闻信息为主,读者受众之所以阅读收视新闻也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而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变动,而绝不是为了观赏华而不实的视觉效果和表演。新闻报道的价值指向固然是多元的,但在整体的新闻媒体的价值功能体系中,传播新闻信息始终是最主要的功能指向,其他的任何功能,包括娱乐功能都只能是辅助性功能。因此,过度的娱乐化包装往往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新闻报道所要传达的最核心信息,自觉不自觉地弱化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功能。

2.娱乐化往往会偏移电视新闻的价值取向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追求娱乐化的新闻节目除了在节目包装上吸引受众之外,也延伸到了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将严肃的政治经济性的新闻,甚至是灾难性新闻都往往进行了娱乐化处理。在这种倾向的指导下,新闻报道在改变了传统的呆板报道模式的同时,也往往消解一些重大新闻的严肃性。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每年的两会报道。虽然各大媒体都把每年的两会当作自己的重点报道对象,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许多媒体便开始想方设法制造新闻噱头,尤其是打着“硬新闻软报道”的旗号,一些娱乐化、平民化的内容挖掘就成为各类新闻媒体吸引受众的新招数。许多电视新闻节目也不例外,早在“两会”召开之前就纷纷找一些明星代表委员,挖掘内部秘闻,制造新闻噱头。显而易见,这类以娱乐为主的新闻节目的卖点并不在“两会”,更不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而主要是借助这些代表、委员的“明星效应”,提升节目的收视率而已。其实,对关注国计民生的广大受众来说,他们最想了解和知道的是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自己的某些利益是否受到维护,而不是看一些明星参会穿多少钱的衣服,带多少钱的首饰等等新闻噱头。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虽然需要适度的娱乐,但是更要以满足受众真正的信息需要为己任,进而才能保证电视新闻节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的实现。

3.娱乐化往往会遮蔽新闻事件的深层意义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新闻娱乐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强调新闻报道内容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然而从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来看,构成新闻事件的价值要素是多元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不同要素的构成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事件新闻价值的高低,但是就新闻报道的对象来看,社会上发生的大多数事件并不具备太强的趣味性,更多的平民化甚至重要性的新闻事件并不一定就具备趣味,因此,许多新闻记者为了从一般性社会事件中挖掘出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的内容,就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一些更有新闻价值诸如重要性、接近性的事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新闻事件中更重要的价值内涵。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丑闻事件,中外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将报道的重点停留在事件本身的桃色情节,而对更加引人深思的政治体制弊端却极少关注,这实际上就有意无意地弱化了新闻事件的本质意义,不仅使得新闻节目流于肤浅,而且也无益于新闻事件的完整呈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事件性质的判断。

二、娱乐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危机

作为社会公器,新闻媒体才被尊为“无冕之王”而获得社会的信任。尤其是以声画为传播介质的电视新闻媒体,以其无与伦比的视听冲击力而在各类媒体中独占鳌头。但是,近年电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却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愈演愈烈的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思潮不无相关。

1.电视新闻娱乐化容易导致报道失实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最基本原则,是新闻媒体进行市场化竞争的关键所在,因而更是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尽可能完整、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从而保证受众获取完整而真实的新闻信息。但是,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在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往往喜欢追逐传奇、冲突性的新闻事件,为了达到故事化、情节化的效果,很多电视新闻不惜夸张、编造甚至以虚构的手法来制造新闻,从而导致新闻失实。如2010年4月22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后来经过有关部门查证,这是一则假新闻。(2010年4月24日《天府早报》)其实,央视所报道搜救犬及其“动人事迹”,是一位不负责的网民把一篇旧闻改头换面发在自己的博客里和天涯杂谈,中央电视台过分注重了其事件的反常奇特性而没有进行核实,从而导致了报道失实。

2.电视新闻娱乐化容易导致责任感缺失由新闻娱乐化的特点所决定,过度追求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往往容易催生记者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浮躁心态,导致记者社会责任感的弱化或缺失。由于娱乐化的新闻节目往往喜欢追求带有离奇刺激性事件,因而为了实现传奇性的娱乐效果,为了单纯追求收视率,记者往往会置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性原则而不顾,不惜进行夸张甚至编织虚假故事与人为炒作。不可否认,娱乐化手段的确能够增强电视新闻的趣味性,采用一些大众化、通俗化的报道方式也的确可以提高观众的接受兴趣,然而,大众化、通俗化并不等于低俗化、庸俗化,提高观众的接受趣味也不等于漠视新闻的本质和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弃之不顾,就使新闻媒体失去了社会望的基本职能。

3.电视新闻的娱乐化态度往往导致公信力下降媒体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所具有的被受众所信赖的能力,电视新闻节目公信力是电视观众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的标尺,也是形成观众对一个电视新闻栏目的可信度的最主要的因素。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赢得观众、占领更大市场、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独特优势是最重要的能力。但是,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看,电视新闻的公信力是由媒体的新闻态度所决定的。目前,受众之所以对电视新闻产生不信任态度,应该与电视新闻的采制与播报的娱乐化态度直接相关。试想,面对一个习惯于卖弄噱头而哗众取宠的媒体,有谁会希望从中获得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呢?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说,娱乐化的电视新闻损害的不仅仅是电视新闻记者的个人形象,更重要的是丧失了新闻媒体在受众中的整体公信力。

三、娱乐化导致电视新闻的低俗化倾向

娱乐本身并无可指责,并且娱乐本身也并不一定低俗,但是,如果把一个本来严肃的事件娱乐化,把一个本来悲伤的遭遇喜剧化,那么这种娱乐也必然走向滑稽与低俗。娱乐化的电视新闻所导致的往往就是这样的一种结果。

低俗化范文篇8

电视文化层次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为了更好地研究提升我国电视文化层次的对策,分析目前我国电视节目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一)电视节目种类增加

时代的进步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了扩大受众群体,电视节目努力迎合更多人的口味,因此杂糅了很多元素在其中。过去传统的电视节目虽然内容没有现在丰富多彩,各种节目的表现形式也较为单一,但是却一直保持着一种格调,就是不单纯为了盈利而播放。但是现在的电视节目,娱乐性的综艺节目、广告、电视剧都不缺乏盈利的目的。例如,当前正在热播的某大型亲子综艺节目中,广告的植入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营销手段;而现在电视剧也不仅仅是过去单纯演绎故事的节目,广告、赞助随处可见;电视上还经常出现很多电视购物类型的节目,甚至有欺骗消费者的产品出现在荧幕中……可以说电视节目种类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弊端。

(二)电视节目低俗化趋势

低俗是目前很多电视节目的一个普遍问题,这种问题在娱乐节目中的体现尤为明显。现在受到人们关注较多的电视节目已经不再是新闻、历史、法制这些内容,据统计,目前中国人最多关注的电视节目有新闻、娱乐节目和综艺节目三种,而为了能够促进收视率的增长,这些电视节目中加入了很多幽默和流行的语言,甚至以“炒作”的方式来让更多的人关注。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开始走向低俗化,无论是在语言还是表达内容方面。对于我国而言,电视节目出现低俗化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电视文化层次,同时也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整体风貌,因此必须改变电视节目的低俗化,这是提升电视节目文化层次的重要之举。

二、提升我国电视文化层次的对策

通过上文对电视节目现状的分析,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由于电视节目种类增加而导致的电视节目质量下降,其次是电视节目为了促进收视率而呈现低俗化的趋势。那么为了提升我国电视文化层次,必须着力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制片人提高文化底蕴

很多电视节目的基调都是取决于制片人的,那么在提高我国电视文化层次方面,首先需要制片人提高文化底蕴,在展现在观众面前之前,制片人要严格进行审核,对于不适合现代文化传播和发扬的内容要加以控制。制片人提高文化底蕴,首先要坚持学习理论知识。想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最基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习理论和哲学,对于制片人而言,有强大的理论和哲学基础能够正确地控制电视节目的尺度,从而提高电视的文化层次。

(二)传播者改善言辞方法和风格

实际上对人们影响较大的电视节目主要以娱乐性、综艺性节目为主,这些节目的文化层次取决于主持人(传播者)的言辞和方法,现在有很多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主持人采用各种耍宝卖萌的方式进行内容的传播,甚至在节目中口不择言,这对我国电视文化层次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从某种程度上讲,降低了我国电视节目的文化涵养和水平。在任何一档电视节目中,传播者的风格实际上也就奠定了整个节目的基调,因此,想要电视节目的文化层次有所提高,首先,传播者要有一定的文化层次,那么就要求电视节目的传播者改变自己的言辞方法和传播风格。以文化的角度主持好一档节目,并以提高节目整体的文化涵养和水平为目的进行传播。

(三)提高群众文化素养

我国电视文化层次的降低与观众有着紧密关系,首先电视节目的文化层次降低,大部分原因是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换言之,为了符合当前部分观众的低层次文化水平,电视节目随着观众的文化水平而发展,造成了电视节目质量的下降。那么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层次,还需要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在这方面需要政府的干预作用。政府部门应该提倡文化建设,教育部门加强文化素质培养,鼓励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等,让观众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那么电视节目就会随之提高文化层次。(四)净化电视荧屏,遏制不良广告我国电视文化层次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电视节目中出现过多的垃圾信息和广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产品,为了推广和宣传,很多公司采用了受众群体庞大的方式来打广告。因此,电视就成为很多产品做广告的平台。这使得我国电视文化水平又降低了一个层次,尤其是近年来电视广告上出现大量假冒伪劣产品蒙骗消费者。因此,为了提高电视文化层次,应该净化电视荧屏,遏制不良广告。

三、结论

低俗化范文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部分大众传媒在关注受众中呈现出过度娱乐化倾向;在迎合市场中呈现出过于低俗化倾向;在追逐时尚中呈现出极端窥秘化倾向;在追求效应中呈现出趋于虚假化倾向。规范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应该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在注重娱乐品质中反对泛娱乐化倾向;规范传媒的社会责任,在注重提高大众水平中反对低俗化倾向;完善传媒的监督制度,在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中反对窥秘化倾向;加强传媒的职业精神,在注重提高传媒公信中反对虚假化倾向。

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却明显滞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觉,更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即是一个极为英明的战略。该战略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高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是高瞻远瞩的。

在推进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众传媒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把握与规范大众传媒的作用,确立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对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对于文化教育与文化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俄罗斯文化学家安娜·尼古拉耶芙娜·玛尔科娃指出:“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前人所创造的文化知识,学会利用前辈们积累的社会经验。掌握文化知识可以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在学前班、小学、中学、大学、企业、旅行、家庭中的交往)和自我教育(阅读、独自参观博物馆等等)的方式来实现。大众信息手段——广播、电视和报刊所起的作用也很大。”[1]生活中,大众传媒不仅成为了解信息传播文化的媒介,更成为文化教育与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加快了市场经济的步伐,市场手段引入到大众传媒的改革中,“将市场经济引发的灵感发挥到更广泛的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建立传媒产业的理念,包括规模经济、传媒集团、市场细分、资本经营等。这些市场经济的概念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和传媒改革的重要构成,而且,党和政府经过多年后置式的选择自上而下的创新实践、打击违规行为之后,也开始呈现基于这种市场导向的话语而采取更加主动的策略和态势”。[2]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独立承包、自负盈亏、经济效益等成为大众传媒转型中的一些关键词。大众传媒在过于注重大众传媒产品的商品性质的同时,却忽略了诸多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一味迎合市场过程中,从以往党的喉舌与工具,突然转到大众的娱乐工具。在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失重,构成了某些大众传媒从脱离现实的崇高,落入倾心市场的媚俗境地,以致于形成了某些大众传媒误导社会与大众的偏向。

以电视节目为主分析近年来某些大众传媒的误导偏向,大约主要呈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在关注受众中呈现出过度娱乐化倾向。在市场经济左右下,大多数电视台减少了文化类节目,而增加了娱乐类节目,构成了新闻、电视剧、娱乐类节目为主的荧屏结构。据统计,中央电视台15个频道的综艺娱乐节目占据了全国77.1%的收视份额,湖南卫视占据了7.4%的收视份额,排名第二。湖南卫视以“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为目标,突出“快乐中国”的理念,其《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谁是英雄》、《超级女声》等节目如一阵“快乐旋风”刮遍全国,掀起了快乐、欢乐的热潮。但是在娱乐性节目中明显存在着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在提出“娱乐至死”的口号中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在娱乐大众的口号中却常常呈现出“愚乐”大众的境况。重庆卫视的电视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被勒令停播,就呈现出节目在过度娱乐化中,内容格调低下、曲目庸俗媚俗的状况。

第二,在迎合市场中呈现出过于低俗化倾向。在市场经济的左右下,大众传媒呈现出迎合市场迎合受众的趋向,缺乏在普及中提高的视野,却注重迎合世俗趣味,往往呈现出低俗化倾向。“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在躲避崇高中推崇轻松惬意,在漠视严肃中恣意挑逗调侃,从轻松滑向轻浮,从通俗堕入庸俗,从求新趋向猎奇。在某些电视真人秀竞技节目中,眼睛喷火、腿上切肉、滚钉板、吞毒虫等场景的实播,在充满猎奇性的节目中令人不忍观看,在感官刺激中产生视觉污染。甚至新闻报道也呈现出低俗化的倾向,故意渲染一些残暴凶杀案的细节,津津乐道于某些人间悲剧的色情与暴力,将人们痛苦的经历戏剧化、娱乐化,在不择手段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低俗化倾向。

第三,在追逐时尚中呈现出极端窥秘化倾向。为了迎合受众进而掌控市场,某些大众媒体揣摩受众追逐时尚的心态,将关于名人、明星的节目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文化娱乐新闻成为一些大众传媒的主打内容,窥探明星隐私、爆炒明星绯闻就成为某些大众传媒的制胜法宝,或捕风捉影、危言耸听,或道听途说、张冠李戴,或断章取义、别出心裁,或夸大其辞、哗众取宠,在满足受众的时尚心态、追星心理中,扩大市场的份额。充溢着个人性生活细节的木子美日记的窥视热潮,矫柔造作的芙蓉姐姐的粉墨登场,刘亦菲堕胎变性的恶意谣言,刘晓庆离婚假新闻传播等,连篇累牍的明星逸闻花絮构成了大众传媒的极端窥秘化倾向,使大众传媒成了飞短流长、打探隐私、传播绯闻、炮制奇谈怪论的孳生地。

第四,在追求效应中呈现出趋于虚假化倾向。大众传媒应该具有社会的公信度,注重真实性应该是其基本行业准则。近年来,在道德失衡、有偿新闻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屡屡见诸新闻媒体。2007年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訾北佳编造《纸做的包子》的虚假新闻,北京某报《〈艺术人生〉被令限期自救》的虚假消息,在无中生有中煞有介事,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2007年的“陕西野生华南虎”、2008年的“平江野生华南虎”事件,成为令人不齿的假新闻。这些由地方行政机构、投资商与大众传媒合谋的假新闻事件,导致一些经济利益市场效应的追求中呈现出虚假化倾向,严重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声誉。

哈贝马斯指出:“随着商业化和交往网络的密集,随着资本的不断投入和宣传机构组织程度的提高,交往渠道增强了,进入公共交往的机会则面临着日趋加强的选择压力。这样,一种新的影响范畴就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具有操纵力量的传媒夺了公众性原则的中立特征。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于是,公共领域发展成为一个失去了权力的竞技场,其意旨在于通过各种讨论主题和文集既赢得影响,也以尽可能隐秘的策略性意图控制各种交往渠道。”[3]在商业化的左右下,传媒改变了公众领域的结构与公众性的原则。虽然,如上所述大众传媒出现的这些偏向,仅仅为某些媒体的作为,我们并不因此否定大众传媒所具有的传播信息、文化教育、舆论监督与社会导向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必须要充分关注与克服大众传媒出现的这些偏向。

大众传媒的负面性影响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注意,有学者认为大众传媒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引导受众又可能误导受众,既能整合社会也可能引起社会动荡,既能教育人又可能造出一批庸人,既能娱乐人又可能毒害人的身心健康。[4]有学者指出大众传媒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削弱大学生的辨别力和批判精神、降低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鼓吹新潮时尚而抛弃节俭实惠、使大学生的社会观呈现出世俗性。[5]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的影响更为广泛。因此,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中,必须注重引导大众传媒正确健康的舆论方向。

在倡导注重大众传媒的正确健康的导向中,应该注重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强调传媒作品的文化内蕴与艺术特性,在注重娱乐品质中反对泛娱乐化倾向。大众传媒进入消费时代后,大众传媒多元化发展无可厚非,不能简单否定传媒的娱乐性,但是必须强调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在弘扬主旋律中也不反对非主旋律的作品,在注重大众传媒的教育意义中,也不反对其消遣作用和娱乐作用,但是必须具有某种度的规范,尤其应该强调传媒作品的文化内蕴,在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的支助下,扩大与拓展文化作品的艺术深度,尤其注重文化娱乐性作品的艺术特性,反对与避免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而应强调作品的艺术品质。

其次,规范传媒的社会责任,强调传媒作品的文化品格与艺术品位,在注重提高大众水平中反对低俗化倾向。哈贝马斯认为,“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建设中具有头等的重要地位。”[6]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之公器有其独特的社会责任。早在1923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就制定了《报业规则》七条,规定了报业的责任、新闻自由、独立、诚信、公平、正直、庄重,明确反对和谴责报纸假借道德之理由,对于社会伤风败俗、如奸淫、掳掠之犯罪事实着意描写,迎合低级趣味,煽动低级感情的行为。在大众传媒中必须强调作品的文化品格与艺术品位,不仅注意文化的普及,更强调文化的提高,反对大众传媒的低俗化倾向。

再次,完善传媒的监督制度,强调具有时尚风格的传媒作品的精品层次,在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中反对窥秘化倾向。在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中,必须不断完善传媒的监督制度,将政府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将政府审核与行业自查结合起来,在政府监督、行业规范、社会舆论三者的结合中,落实传媒的把关意识与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传媒作品的档次,在注重传媒作品的时尚性的同时,更注重作品的文化层次,在不断推出新的作品中,反对一味模仿拷贝的现象,注重具有创意的独创性作品的推出。在文化娱乐性节目的设计中,注重保护个人的隐私,反对一味猎奇猎艳,反对娱乐性作品的窥秘化倾向。

最后,加强传媒的职业精神,强调传媒人员的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在注重提高传媒公信力中反对虚假化倾向。作为从事社会之公器工作的传媒人员,应具有独特的职业规范,尤其新闻工作者必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大众传媒中强调传媒的公信力,即以社会责任为己任,通过大众传播提供客观、全面、及时、权威的资讯而获得的社会普遍认同。媒体的公信力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其要义在于实事求是地传播新闻、坚决杜绝虚假新闻。传媒人员必须具有行业自律精神,在社会的监督过程中加大对于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建立大众传媒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加大假新闻的媒体问责制,在注重提高传媒的公信中反对虚假化倾向,坚决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

有学者对中国传媒制度的变迁作了勾勒,认为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了制度均衡时期,建立了稳固的党的新闻体制;改革开放后,打破了这种均衡,形成了媒体主动开发财源的现象;传媒与广告共生时期,传媒从单一承担政治使命的宣传工具,转变为辅佐政权与营利的双重角色;传媒集团发展时期,在全球传媒进入与市场经济的威胁下,努力有效地将市场机制吸纳到国家控制的传媒产业中。[7]在中国传媒制度的变迁中,虽然传媒的形式与结构的方式有所变化,但是传媒的基本特性仍然没有变,作为国家舆论与社会公器的特性仍然是大众传媒的基本性质。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大众传媒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导向作用,只有加强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才能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在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化产品中,引导文化市场与文化消费健康迅速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社会风气,为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发展留下诸多文化精品。

参考文献:

[1]安娜·尼古拉耶芙娜·玛尔科娃.文化学.王亚民、宋祖敏、张静萱、王翠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3.

[2][7]潘忠党.有限创新与媒介变迁:改革中的中国新闻业.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9-10.

低俗化范文篇10

近年来,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关于电视节目制作方向和表现方式的争论从未有停息过。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许多电视观众认为当前的电视节目过分商业化,以商业为中心导致电视节目制作水准低下,思想价值理念发生偏差,与传统优秀文化格格不入,呈现朝着低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一些商业选秀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无所不用其极,营造与主流价值理念不符的噱头等炒作方式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甚至出现一些有伤风化,暴力血腥的电视节目,在疯狂的收视率竞赛中,比谁更低俗更露骨更能营造视点的怪异现象尤为突出,导致当代电视节目内容水准呈现下滑的趋势,对电视节目健康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不容乐观的电视节目发展趋势,治理庸俗,促进电视节目文化健康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2当前电视节目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以来,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电视节目的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分以商业化标准去量化电视节目制作的现象尤为突出,这样就导致一些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丝毫不顾及道德底线的电视节目开始出现,并且这样的电视节目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似乎还很受“欢迎”,使电视节目制作方获益不菲。因此其他的电视节目纷纷效仿,致使整个电视节目制作水准和方向迈向低俗化,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不顾底线,将传统文化中羞于启齿的“性”放大化,渲染“性”。在传统文化中,性是羞于启齿的,步入现代文明中,虽说“性”已不再是那么神秘不可宣传,但具体的度是应该把握好的,如若不然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纵观当前许多电视节目,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凡是电视节目中涉及一些“性”的话题,往往会引起观众的极大关注。电视节目制作方也似乎发现并摸透了这个规律,在电视节目中故意编造一些“性”的元素,公开谈论“性”,电影、电视剧通常会加入床戏、激情戏等情节吸引观众。这种无底线、无节制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将会给正在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并且违背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发展方向。(2)过分宣人性之恶,展现暴力、血腥镜头。一些电视节目制作方故意以宣传教育为题材,展现血腥、暴力镜头,无限放大人性之恶,违背主流价值理念。例如某电视台利用活体动物做高空坠落“实验”,本想以这种方式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结果其中暴力、血腥的镜头引发人们的普遍反感,收到相反的负面效果。还有一些打着抗战名号的电视节目,其实在剧中并没有展示出什么抗战的团结和悲壮,而是故意渲染暴力、血腥的镜头吸引人眼球,俨然成为了武打动作片和人体血腥“教育”片,这种制作粗俗,社会影响不好的剧片虽被国家电视监管部门多次紧急叫停,但仍然是屡禁不止。(3)无底线恶搞,颠覆传统优秀文化。出于引入关注的目的,各电视节目制作方使出浑身解数,超脱道德底线,无所不用其极,一些电视节目采用暴力、血腥元素,一些采用揭露他们私人隐私,甚至采用恶搞的方式。例如在某电视节目中,把红色题材片恶搞成为校园青春偶像剧,剧中人物三角恋感情;前段时间杜甫很忙,把杜甫的画像在电视节目中恶搞,现代人借古人消遣、娱乐,这种有损传统文化的方式是不应该被提倡的,一定要加以整顿,形成良好的电视节目发展风气,保证电视节目文化的健康发展。

3促进电视节目文化健康发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