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技能十篇

时间:2023-03-24 11:28:53

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篇1

关键词: 《钳工技能训练》 动作技能 操作技能

随着企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而要掌握技能就必须在实习操作训练中严格训练,一丝不苟。

人们的专业技能是通过训练获得的,而技校的实习教学,就是有计划、有步骤、经常不断地对学生实施严格的专业训练,使之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只有严格训练,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实习教学任务,学生毕业以后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而动作技能的学习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同时包含刺激与反应的连接和认识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学生对动作技能学习和理论知识学习的联系还很不够,导致理论与实践学习的脱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放在操作的动作姿势的修正及训练时间的分配上。我们认为,在动作技能教学中,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发展,则是广大职业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需要,人们越来越不满意用以前的教学理论解释动作技能的学习。经过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识到,动作技能学习与理论学习中的认知因素密不可分。下面介绍几种强调认知的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框架。

1.闭环系统理论。

闭环理论系统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的初始阶段,主动利用理论学习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假设,形成目标,完成一个动作的学习,成为动作技能初始阶段。随着学习的连续进行,知觉追踪逐渐完善起来,学生可利用理性知识操作动作,这时就形成了动作阶段。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对一些错误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哪些该保留,哪些该纠正,他们已能有选择地取舍,形成内部的强化,并加以动作技能学习的完善。

闭环系统理论在强调动作技能学习和作业中的认知的同时,也承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加工工艺是操作者熟练程度的产物,在学习的起始阶段仍需要及时地反馈调节。

2.信息加工理论。

把动作技能的学习实质看做是信息的加工、接受、贮存和输出,并导致有目的的动作行为的过程,而不是反应与线索的简单联系的信息加工理论,也是一种强调认知的动作技能学习理论。

人的大脑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执行部分和控制部分。执行部分由感受器、感觉记录器、记忆器,反应发生器等结构组成,每一结构都有其特定功能。信息流便在此结构中被接受、加工、贮存和传递,但这些都要受控制部分的影响和操作。前者主要对信息执行加工,后者则主要形成完成动作的目标期望,起学习定向作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执行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但在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别,这正是教育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3.产生式系统理论。

产生式系统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关系密切,但有所不同。人的思维过程对于信息的处理,在人类学习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形成学习心理、知识工程、人工智能。在产生式系统理论中,信息被加工成说明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利用这些知识指导动作技能学习。

由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利用产生式系统理论解释学习机制时,重视启发过程和控制过程。说明知识的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编辑都受策略性知识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在动作技能的操作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策略性知识,对提高操作技能有很大帮助。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使学生的动作技能更加熟练。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是技能技巧的基础,学生如不能扎实地练好基本功就不能掌握专业生产技能。切实搞好基本功训练,使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模仿和刻苦的练习,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且每个动作姿势都要严格规范,符合标准。基本功训练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时就要求老师对其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对成绩及时提出表扬,进行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训练。在基本功训练中教师对学生既要从严要求,又要耐心指导,更要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认真领会每一步动作,使学生一丝不苟地练好基本功。

2.严格综合训练。

在练好基本功的前提下,我们要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有步骤、有目的地设计实习工作,进行综合训练。综合作业一般有一定的技术上的难度,学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完成,这时不能迁就学生,降低训练标准,不符合要求的要给予指正,指出问题所在,并要求其重新练习,直至达到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每项生产的动作过程和工艺过程,技术难点和关键,以便扎实地掌握生产技能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

3.严格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而且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老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自觉遵守有关生产实习的各项管理制度,遵守劳动纪律和工艺规程,遵守安全文明生产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结合实例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批评,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职业行动和职业习惯。

4.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想、性格、智力和体力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扬长避短,不能一刀切,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这样才能调动差生的积极性,是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要求,使之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技巧。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的技能技巧和动作技能会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这样学生毕业后才会较快适应企业,才能让他们的才能在生产中得到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操作技能篇2

■ 信息技术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这四个阶段,能够突破技术学习的重难点,辅助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定向阶段

快速定向:在劳技课的实践活动中,操作定向是指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要求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此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准确地传递有关操作本身的各种信息,包括操作步骤、操作方法、操作要求、操作结果等。如在六年级上册《金属丝晾衣架的制作》中,简单的步骤示意图能够将制作金属丝晾衣架的操作顺序呈现给学生,排除了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知道做什么与怎么做。

精确定向:如在学习金工锉与台钳的使用方法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右手握锉柄,用力方向与锉的方向一致,左手握住锉头处,锉的方向与工件成45度角,还要保持锉成水平状态。示范的过程是在运动状态下进行的,由于操作的要点多且要同时完成动作,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教师在演示讲解后可以将多个要点以一张静止的示意图来进行总结,用图片来强化正确的操作方法。

分层定向:在六年级上册《缎带绣多层玫瑰》一课中,影响玫瑰花绣制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绣制方法可以绣制出效果不同的玫瑰花。因此学生的操作定向是不同的,不同的构思会使学生建立起不同的操作定向。下表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构思缎带绣玫瑰花的形态,选择相应的绣制方法,建立不同的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阶段

如在锁针的针法教学中,锁针的操作是由插针、绕线、拉线三个基本动作组成的,除了可以将锁针的分解动作以静止图片展示外,还可以将连续的动作画面(动画或视频)循环播放,使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技术要领。在钩针、毛衣针、锯、锉等工具使用的操作技能学习中,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的分解动作图和连续的运动画面无疑是突破技术难点的最有效的工具。

2.操作整合阶段

当学生对分解的各个操作环节逐渐掌握后,应该帮助他们将分解的各个操作环节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的操作流程。如学习锁针针法时,学生最初的操作可能是跟着示范一边默念“插针、绕线、拉线”,一边完成每一个分解动作,经过一段练习后,就可以逐渐脱离示范,最后把示范中的三个分解动作当作一个连续的动作来完成,此时也就完成了操作整合。

3.操作熟练阶段

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为了使操作技能达到熟练水平,在练习中要不断变更条件,改进执行方式,提高操作的速度和准确性。如学习单线吉祥结的编制方法,随着学生操作逐渐定型,给出吉祥结鞭炮的效果图,引导学生增加吉祥结的编制层数,使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操作越来越连贯,最终达到操作熟练。

■ 信息技术应用于操作实践的技巧

第一,各种信息资源应经过筛选加工,选择对促进操作技能形成有效的资源,保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精炼、准确、科学。

操作技能篇3

关键词:车工实习;安全;磨刀;精度;工艺

21世纪是一个“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的时代,是一个“made in China”风行全球的时代。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飞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而且正在向世界制造业强国跨越式地迈进。《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已经实现,从1965年5月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到现在,时隔48年,我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是我国制造业的辉煌成就。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为社会、为企业输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实习工厂更成为培养大量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实习教师,肩上的担子不轻。通过二十多年的实习教学实践,本人多多少少有一些实习方面的经验,在这里和大家一块分享。

一、温馨提示,安全第一

当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各方都在构建和谐社会。所以车工实习的首要问题就是强调安全,尤其是对于五年制的学生来说,关于安全的温馨提示尤为重要,因为五年制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再加上相对于三年制的学生来说纪律性差一些。稍有差池,就会造成安全事故。安全第一,警钟长鸣,这是必须得强调的。我们带学生实习的时候,要求:

1.必须穿工作服、戴套袖,禁止佩戴项链、丝巾、手镯等饰品。要求一致,不搞特殊,以免缠挂。

2.工作时,戴上防护眼镜,以防铁屑伤着眼睛。

3.车床设备出了故障,切记逞能出风头,擅自乱摸乱动。应报告老师,让专业人员检修。

4.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听从实习老师的指导。

除了口头强调以外,最好用多媒体播放操作规程以及一些容易出差错或出事故的视频,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实习学生多,老师顾不过来,还可以跟班干部共同管理,让学生互相监督。

二、参观车床,了解设备

安全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实习的问题了。首先得让学生参观车床,了解设备。让学生知道实习时用什么车床实习,对设备的有关信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实习的时候要用到什么工具,诸如游标卡尺、角度尺、外径千分尺、内径百分表等都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它们的用法,从而对工业生产中的精度概念也有初步的印象。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为实习的不一定都是机械车工专业的,也有机电、数控、电器等非车工专业的。考虑到实习班级对车工的掌握程度不同,有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不能一刀切,一样对待。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操作之前,要对一些理论性的东西进行介绍。当然,不能介绍得太详细,太详细了,这样学生会厌烦。学生理论课上的已经够多的了,实习时再讲理论知识,学生会反感;也不能太粗略了,太粗略了讲不到位,学生操作时就会感到茫然,如果再不好问,想当然地去操作,肯定会有失误或疏漏。

四、砂轮磨刀,初试手艺

磨刀不误砍柴工,实习中先让学生学会磨刀,因为磨刀也是机械加工的基础。边磨刀,边给学生讲解磨刀的技巧及其有关的知识。通过磨刀实践,学生很快掌握了前刀面、后刀面、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前角、后角等,从而为刀具角度的选择打下了基础。

切削用量的选择也是车工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合理地选择切削用量对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延长车刀的使用寿命、保证加工质量、增加经济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讲解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学会如何选择切削用量。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标准是:

1.是否能够保证工件表面的加工质量。

2.在机床刚性允许的条件下,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机床的功率。

3.在保证加工质量和刀具寿命条件下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刀具的切削性能。

五、精益求精,保证质量

绣十字绣时,买布要买图案印花100%精准的,这样绣出的成品才会逼真形象。机械加工也是一样,车出的工件,要把误差降到最低,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保证质量。尺寸精度是机械加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有的学生平时养成了懒散马虎、得过且过的不良习惯,做什么事情都不认真,所以实习老师要做到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提前强调精度的重要性。在强调精度重要性的时候,不妨给学生讲一个类似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比如,同样是德国大众车,同样是德国生产的原件,拿到中国来装配,结果车的价格跟德国装配的相差几乎一半。中国的装配师还不服气,听说请了德国的装配工程师来,装配出来的汽车开起来就是不一样,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中国的装配师把一个小小的螺丝上得太紧,导致车开起来不轻便。螺丝拧到什么程度,精确度要高。在工作中,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讲清这些道理,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尺寸精度实习遵循先粗后精的原则,公差范围从0.3、0.2、0.1到0.03,逐渐缩小,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量具的使用和刻度盘的精细操作,加工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制定工艺,循序渐进

通过学习以上内容,学生对车床的安全操作规程、刀具的刃磨、精度要求等内容已基本掌握,但这些还远远不够,离学生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还有很大距离。学生还应该能根据图纸制定出合理、经济的工艺,并且加工出合格的零件。我们实习老师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找来一些零件图,从易到难分门别类引导学生练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制定工艺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例如:同轴度是车工加工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技术问题,同轴度低的零件,我们让学生采取一夹或者一夹一顶的方式来加工;同轴度要求高的零件,我们让学生采取前后顶、拨盘拨的方式来加工,这样很容易达到同轴度的要求。另外,还让学生考虑零件的刚度、长度,来制定出合理的工艺,以达到加工出合格零件的目的。

操作技能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操作技能培养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是最直接的关系,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安排得不多。因此,我国职业学校要在今后的课程体系中适度地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剖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一、技能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我们先对技能的内涵做一表述。“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只是由于职教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

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作出描述,有助于广大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1)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

(2)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的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3)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

二、职业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渐进式阶段及教师的职能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1)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例如,讲解锯割操作时,应让学生了解锯割操作的加工范围、锯条选用和安装、起锯的方法、运锯的方式、运锯动作要领以及如何保证锯缝平直、防止锯条折断等。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注意范围很小、忙乱、紧张等特点,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练习。

(2)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学生把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作控制动作。

(3)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的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向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电教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依据职业特点设计教学过程,要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会”和“会学”,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并注意到学生成熟操作技能或能力的真正形成是在社会里,是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因此,重视和定位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训练方法、进度和考核标准,并为此建立良好的学校训练场所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就业前具备较为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精神是很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关晶.国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借鉴[J].职教育通讯,2002(8)

[2]卢伟健.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职业教育,2007(10)

操作技能篇5

1994年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而我国职教教学中,是否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来执行的呢?答案并不让人满意。由于我国职教发展的较短,长期以来受传统普教教学、规章制度的,完全没有考虑到职教与其他教育分支学科一样包含着教育本质上的,作为独立的一个领域,也有着自身许多特点。我国中等职教教学中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原来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广大中职校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再加上近年来“普高热,职高冷”的社会现实,使得广大职校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只能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目前就业市场疲软,广大职校生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将直接影响到广大中职校的生存问题。

既然目前广大中等职校教学存在这么多弊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在中等职教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操作和运用技能能力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呢?本文借助于心观点,剖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在解释操作技能的含义之前,让我们先对技能的内涵做一表述。“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只是由于职教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

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广大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例如,讲解锯割操作时,应让学生了解锯割操作的加工范围、锯条选用和安装、起锯的方法、运锯的方式、运锯动作要领以及如何保证锯缝平直、防止锯条折断等。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注意范围小、忙乱、紧张等特点,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练习。

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即要求用定理、公式、概念等方法解释一些技能,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在学期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第一,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各级职业学校可因地制宜,自己制订有关标准,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制订。标准制订后,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教学来进行解释,教学中可能要牵涉到一系列概念、规则、公式、定理,要求学生运用长时记忆中大量的知识对现有进行诠释,并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来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如芯片、集成电路等)标准件做形象化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场、实验室等实训基地或与合作,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的、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另外,学校所传授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注重理论化,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和操作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第三,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体系。中职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在我国资源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中职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中职的明智之举。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当然中职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之忧。

总之,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潘寂.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庄志镐.动作技能训练中的“优化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操作技能篇6

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职教教学中,是否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来执行的呢?答案并不让人满意。由于我国职教发展的历史较短,长期以来受传统普教教学方法、规章制度的影响,完全没有考虑到职教与其他教育分支学科一样包含着教育本质上的内容,作为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有着自身许多特点。我国中等职教教学中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原来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广大中职校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再加上近年来“普高热,职高冷”的社会现实,使得广大职校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只能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目前就业市场疲软,广大职校生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将直接影响到广大中职校的生存问题。

既然目前广大中等职校教学存在这么多弊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在中等职教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操作和运用技能能力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呢?本文借助于心理学观点,剖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在解释操作技能的含义之前,让我们先对技能的内涵做一表述。“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只是由于职教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

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广大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应用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例如,讲解锯割操作时,应让学生了解锯割操作的加工范围、锯条选用和安装、起锯的方法、运锯的方式、运锯动作要领以及如何保证锯缝平直、防止锯条折断等。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注意范围小、忙乱、紧张等特点,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练习。

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即要求用定理、公式、概念等方法解释一些技能,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现代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在学期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整理)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第一,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目前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各级职业学校可因地制宜,自己制订有关标准,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制订。标准制订后,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理论教学来进行解释,教学中可能要牵涉到一系列概念、规则、公式、定理,要求学生运用长时记忆中大量的知识对现有问题进行诠释,并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来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如电子芯片、集成电路等)标准件做形象化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场、实验室等实训基地或与企业合作,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的、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学习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另外,学校所传授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注重理论化,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现代科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第三,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体系。中职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社会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在我国资源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中职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中职的明智之举。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当然中职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之忧。

总之,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寂.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庄志镐.动作技能训练中的“优化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操作技能篇7

[关键词]操作技能;培养;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105-02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我国中等职教教学中一味照抄照搬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在复杂的工作中,原来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广大中职校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培养新一代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学生。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广大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1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1.1训练目标

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临床教学至关重要,而“物诊”操作技能在临床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要搞好训练,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实施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临床技能训练是属于精神运动领域,也称非认知领域(技能),是指专业实践中的临床实践能力或临床技能,它是运用一定知识和经验完成某种活动方式,是经过训练而获得。根据这一理论,学校制定了“物诊”操作技能训练原则,即“严格、规范、熟练、准确、细致”。运用“以量求质”的方法具体实施,以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为重点,辅助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通过训练使学生达到临床医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技能,应会问诊:会查体;会写各种医疗文书;会看各种检查报告;会分析――综合资料全面分析;最终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1.2联系阶段

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例如“三倍大石膏牙的雕刻”,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1.3自动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

2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2.1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

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部颁和所在省的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学习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要对口腔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做出纠正。另外,学校所传授的专业技能不能只注重理论化,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2.2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

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现代教学中不断出现新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进步较慢,要通过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操作技能篇8

【关键词】降低实训成本;提高;学生技能;衔接

0 引言

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要,我校也购置了44台普通车床和36台数控车床,4台数控铣床,2台加工中心,以满足教学的要求。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机电、数控、模具专业学生如何提高操作技能和技巧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目前,中国企业正在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企业要在激烈的竟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精选员工,中职毕业生是企业的首选员工。但是,据企业反馈的信息,有些中职毕业生与企业的要求相差较远,这些中职毕业生基本功不扎实、操作不悉练、不能独立完成工作,加工速度较慢,质量不稳定。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学生知识基础较差,进行理论课学习困难较大;原因之二是学生入学时没有到企业考察,不知道要掌握何种技能及工作待遇与前景,学习没有目标和动力。原因之三是学生担心毕业后工作无法对口,学好学坏都一样。原因之四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明确,无心学习、怕苦怕累。原因之五是学生未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操作训练教学中也有很多问题:一是,生产实训时间过少。二是,训练时缺乏连惯性。三是,缺乏生产产品意识。四是,未能作出严格的时间要求,使学生未能形成工作效率观念,做得多少算多少,不讲速度、效率,对掌握操作技巧缺乏足够的认识。五是实训成本太高,没有按要求进行训练。以上种种原因都影响到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其中实训成本影响最大,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必须降低实训成本,如何降低实训成本,下文阐述我校的具体做法。

1 如何降低实训成本

机电、数控、模具专业的学生实训的主要成本集中在刀具和加工耗材,如果用钢材作为实训用材,刀具损坏很多,费用很高;如果选用铝材,材料用量很大,成本也很高;在经过多次实验后,我们选用自制的热塑塑料棒作为实训用材,如果塑料棒只用一次成本也很高,关键是我们采用了“重复使用法”来降低成本。为了使塑料棒能多次使用,我们引进了塑料棒加工成套设备1套。

图1

我们将(塑料棒)实训后形成的塑料屑经过清洗、晒干、装袋;将回收或加工余下废塑料棒经过清洗、粉碎、晒干、装袋,这些塑料碎屑作为挤塑的主要原料。将固体颗粒或碎屑加入挤出机的料斗,在料筒预热,干燥;物料在运动过程中与料筒、螺杆、以及物料与物料之间相互摩擦、剪切,产生大量的热,这时物料由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转变; 熔融物料被螺杆输入通过具有一定形状口模后成型,进入冷却定型装置,再经过牵引,获得最终的制品尺寸。最后根据需要切割成一定长度的制品,再堆放在堆放架上,就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塑料棒。用过的塑料棒经过这些工序又能重复使用。

2 如何提高操作技能训练效果

对于中职生在操作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学好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要性,生产实习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在操作技能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组织好实训教学是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关键。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培养实训兴趣,让学生肯动脑,肯动手,肯学肯钻研,在教学工作中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恢复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2.1 采用一体化教学

要培养一名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熟练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生产实训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实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必须积极互动,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用较短的时间理解理论知识,并用以指导实际操作,让理论知识渗透在实践中,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教学的效果非常明显。

2.2 规范基本操作的动作

在进入车间实习操作时,注意循序渐进,因为此时学生对任何机械都感到好奇,实习教师应指导学生怎么做,要按规范动作进行操作,并保证每个动作的规范和正确,都要求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和养成规范的操作,并努力使之形成习惯。规范基本操作是学习、掌握操作技能的先决条件,因为基本功不规范,就算学会某一操作技能,且对技能的提高并形成技巧成为极大的障碍,规范基本操作是提高操作技能并形成技巧的基础。如车工专业训练中,对每一项基本操作的训练,都从“规范”入手,如车床的启动操作练习,主轴转速的确定及调整等,都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练习。又如工件装夹的操作,它的工艺过程是预紧――找正――夹紧,应对每一操作步骤都作出规范要求,且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规范进行练习。例如装得不正,加工出来的工件就不同心等;粗加工时一次进给量太少,操作效率就低。由此可见“规范”对操作技能和技巧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2.3 做好巡回检查和细心指导

在学生学会了最基本的操作加工方法后,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方面下功夫,不仅要求正确、规范操作,还要在规定的时间上完成规定的操作,并达到技术要求。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实习好坏程度也不一样,应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慢到快,逐渐掌握操作技能。学生动作熟练后,然后再增加实训难度,这样既可使学生逐步掌握技能,又可在操作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多巡回检查和细心指导,应深入观察、积极指导,认真观察每位学生的操作动作是否规范和正确。初次训练有些学生因某些因素的影响,模仿的动作不一定规范、协调,教师不应多加指责,应耐心指导,并加以纠正,让学生知其利弊,以便学生及时纠正。要注重学生个性,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因势利导,多加鼓励,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产生浓厚兴趣,敢于多问,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实训学习氛围。在巡回指导中,如果发现是大部分学生出现的问题,应及时集中讲解,不能让其漫延,应向学生说明原因,讲清道理,使学生正确而及时地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会对实训有厌倦的心理,或认为车工操作不过如此,不想再动手操作;针对这种现象,实习教师就要采取一些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见习和开展技能竞赛等办法。到工厂参观可增加学生对生产实况、新产品、新工艺等更深刻的了解,或通过测验、个人和小组之间的技能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竞赛,能有效地提高操作技能外,也是增强学生时间观念和工作效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上述的多方面的工作,使学生不仅真正掌握好操作技能,还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这样就能更好地和企业的生产进行衔接。

2.4 做好技能操作测试,完成考证工作

每期实训后都要安排技能测试,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安排参加技能考证工作。测试不合格的学生,要重新参加技能训练,直到合格为止,如果经过两次培训仍不合格的,要找出具体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制定解决方案,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按该方案再进行培训;若仍不合格的,取消该生参加技能考证的资格,劝说他改学其它专业技能。

3 结束语

要培养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必须在和生产情况相近的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并严格按职业岗位标准进行训练。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技能实训的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操作技能篇9

关键词:小学生;电脑操作;技能

一、培养小学生的电脑操作热情

小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培养他们对电脑操作的热情,就要让他们认识到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在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意义,以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例如,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爱玩游戏,那么开始授课时我们就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对他们说:“在你们玩游戏时,最头疼的是什么?是不是电脑太卡,或者运行内存不足?那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不要着急,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电脑的基本知识。”激发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关于电脑知识,对操作电脑充满热情,进而很容易就能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

二、实际操作中注重互动式教学

电脑教学尤其注重师生互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便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及时地进行讲解。比如,在学习Word的操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步步高升”前插入自己的名字,即将光标移到第一个“步”的前面,然后输入自己的名字。教师在教学时一定不要只注重追求效率,要多看看学生是不是都掌握了,主动接触他们,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操作的步骤。

三、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

操作技能篇10

关键词:钳工;兴趣;技能;练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TK22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083-01

钳工技能是机电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但要学好、掌握这项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钳工这个工种是既要技术,又要体力的。如何教好这门专业技能课,应该怎样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思考,笔者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应该抓住以下七个方面: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校为技工学校,学生素质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差距较大。对机械

专业而言,学生基础多数较差,且具有一定的厌学情绪,一些学生就只想混张文凭,以后找个工作。文化课不必说,专业理论课也不认真学。钳工这门课虽然是专业技能课,但仍有一些学生改不掉作风懒散的坏毛病。有的学生怕吃苦受累,学习不专心,干活不认真,这样下去,根本达不到学习的要求。为了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有效实用的专业技能,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意愿。一方面,我校实行“双证”制度,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拿到毕业证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前要先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然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才能根据在校成绩,颁发毕业证书;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工业上紧缺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作为技工学校的学生,练好专业技能,既是其区别于普通学校学生的特征,也是对其今后的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所以,在钳工教学时,我并不只是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而是先开一个学习动员会,强调上述观点,使学生认识到钳工技能的重要性,真正在内心觉得有必要学好、练好钳工理论和技能。

二、分解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光知道了“为什么学”还不够。由于平时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如果仅有一个总体学习目标,学生对自己每次课程必须达到的学习要求不够清晰,缺乏紧迫感,新鲜劲一过,又会懒懒散散。因此,有了掌握钳工技能知识的愿望,还要让学生对总体学习的内容,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学习目标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何时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样,学生就不至于简单的以为时间长,对自己反复的学习感到枯燥单调。他们可对照分解出的每个阶段学习目标,明白自己不足之处,提升自己的水平,有了时间意识,会产生一种紧迫感。

三、培养基本技能,打牢基础:基本操作技能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局部动作,这些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使学生由简单机械的模仿,到逐渐地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较多的失误和多余动作。原因就是: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姿势是否正确是“当局者迷”。教师如不能及时发现,一旦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操作姿势,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洞悉了操作的真谛,也才有可能用比较少的时间达到较高的操作水平。因此,在学生开始练习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姿势动作的正确性,及时指出问题并让其纠正。当学生能初步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随着练习的深入、动作的连贯与协调一致,不再需要时刻注意就能持续稳定正确的操作时,教师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

四、注重综合操作练习,有针对性的进行课题练习:在学生熟练的掌握单项操作技能后,就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这是钳工技能训练的又一重要阶段。教师要根据实训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题练习。这种训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技能的了解与认识,促进学生迅速提高技能。

五、尊重教学规律,循序而渐进。:“循序渐进”是一个做事的普世规律。在“钳工教学”中,更要尊重“循序

渐进”这一“教”与“学”的重要规律。这个规律不但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由浅如深地让学生一步步学习钳工操作技能的方法和要领,而且要求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要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地对各项操作进行学习。“教”和“学”都不可违反这个规律。违反这个规律,就会带来很坏的结果。因此,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合理安排好教学环节,更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意识的培养和强化。而在学习中,学生则一定要认识到“钳工的各项基本操作是具有一定的相互依赖关系”的,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也不能越过一个环节而进行下一个环节。学生要自觉遵守规律,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严格按照各个工种的操作要求和程序进行操作和训

练,并不断地做必要的重复和强化训练,勤劳创新。

六、培养感觉技能,锻炼反应能力:感觉技能是指与感觉器官的敏锐程度有关的技能,不同专业有其特殊的感官要求。如汽车修理工能凭听觉判断发动机工作是否正常等等。在钳工技能实训中,仅仅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还远远不过。钳工的操作主要用手来完成,培养出一定的手感就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观察、多检测,通过科学训练,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出一定的感觉技能。

七、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作出评价:无论是单项操作技能练习,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在每次实训时都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个标准,可以了解实训的要求;教师利用这个标准,可以及时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作出评价。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立即改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增强竞争意识,形成你争我赶的局面,提高学生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