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十篇

时间:2023-03-29 01:21:16

口腔癌

口腔癌篇1

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原因的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形成的新生物。人们又根据肿瘤对人体的影响,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其中良性肿瘤一般又称为“瘤”,恶性肿瘤来自上皮组织者则称为“癌”。近年来,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人类疾病谱的改变,肿瘤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胃癌、肝癌、肺癌等癌已屡见不鲜,然而,你可曾知道口腔内也会生癌吗?据有关资料统计,口腔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大约为3.6/10万~8/10万,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10位。从性别上看,男性口腔癌的发生率比女性高。

口腔癌的种类

口腔癌可泛指出现和生长在口腔内的癌肿,这里包括原发于口腔黏膜的癌肿,还有原发于黏膜下小唾液腺的癌以及原发于上颌窦以及颌骨内而表现在口腔内的癌。所以严格地讲,口腔癌应指原发于口腔黏膜的癌,它的学名全称是“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明确原发部位有助于口腔癌的早期发现、正确处理以及预防它的发生。

按不同解剖部位,口腔癌可划分为不同的原发区域,并给以相应的名称,例如发生在舌头上的叫舌癌,发生在颊黏膜(俗称嘴巴)上的叫颊癌,发生在腭部的叫腭癌,发生在口底的叫口底癌,等等。人的嘴唇由黏膜、肌肉和皮肤构成,发生在唇黏膜上的叫唇癌,发生在皮肤上的则归属为面部皮肤癌。但从解剖上看,由于唇部不属口腔范围,仅仅是构成口腔部分的解剖结构,因而唇癌在解剖上是不属于口腔癌的,但是由于口腔黏膜与唇黏膜有连续性,而且性质相同,因此,唇癌有时也被广义地纳入口腔癌中。

口腔癌的表现

医学上将口腔癌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叫溃疡型。口腔黏膜出现溃烂,边缘多不规则,溃疡可长久不愈,一般的治疗也无效;第二种类型称为外生型。黏膜上呈现块状或样突起,周围与正常黏膜无明确界限;第三种类型为浸润型。黏膜一般完整无损,但在黏膜下可明显摸到肿块,肿块与周围正常组织也没有明确界限。外生型和浸润型到后期也都可以出现黏膜溃疡,周围高起呈火山口样,并可出现麻木及疼痛等不适症状。如果浸润性生长侵犯了运动神经,则患者可以感觉到在吃东西时有舌活动不便等状况。

口腔癌向深层及邻近组织扩展时可侵犯到骨组织,除原发于牙及硬腭的口腔癌早期侵犯相应的颌骨外,其他的口腔癌多在晚期才侵犯颌骨,并相应出现牙松动、脱落,甚至唇部麻木等感觉神经被侵犯的现象。

大家都知道癌是可以发生转移的,既可以转移到淋巴结内也可以转移到身体各部。口腔癌的淋巴结转移多到颈部淋巴结,一般在同侧,很晚期时也可转移到对侧。口腔癌的远处转移几率较少,一般不到10%,远处转移的部位多为肺、肝和骨。

口腔癌的诊断

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同样有良恶性之分,其中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多有包膜,与周围组织无牵连,界限清楚,有一定的活动度。肿瘤无转移,一般对身体无大的影响,但肿瘤如生长在身体的要害部位或已经发生了并发症,则可能危急生命。口腔癌临床上多见于老年人,生长速度一般较快,且呈浸润性生长,容易侵犯、破坏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活动受限,并伴有局部疼痛、麻木、张口受限、面瘫、出血等症状,肿瘤易发生转移,对身体影响大,常因迅速发生转移及侵犯人体的重要脏器,最终导致机体恶病质而死亡。因此,口腔癌的早期诊断显得非常重要。

和内脏及深部组织发生的癌相比较而言,口腔癌的诊断相对比较容易――“张嘴可见”。而最后明确是否为口腔黏膜发生的鳞状细胞癌也“唾手可得”――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一般情况下不出3日,“法官”(病理科医师)即可“宣判”(病理报告)。

口腔癌的治疗

兵贵神速,病宜早治,已人所共知。早期口腔癌的治疗方法甚多,手术、化疗、放疗、免疫、冷冻、激光、加热、中医中药治疗等均可因部位、因人而决定取舍;但对于中晚期口腔癌却是以手术为主,结合其他的治疗方法,有顺序安排的“综合序列治疗”。

外科手术是治疗口腔癌的有效方法,手术必须遵循恶性肿瘤治疗原则,完全彻底切除。但口腔又是人体一个十分重要的器官,不仅具有语言、吞咽、咀嚼等多种生理功能而且位处面下部,对一个人的外貌也十分重要。口腔癌患者对治疗的顾虑莫过于对其生理功能的维护和外貌完整的保存。为此,治疗口腔癌既要强调癌肿治疗的根治性――生存第一;也不得不考虑疾病治疗过程中对功能及外貌的保存或重建――生活质量同样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已练就了多套本领,不但能进行根治性外科――保存可以保存的组织,如下颌骨、副神经,还可以应用最先进的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各种功能性修复――修补各种软硬组织缺损和形成各种器官,包括下颌骨及舌、腭等器官的重建,如病人因舌癌切除舌后,可用其前臂的皮瓣再造舌,恢复其发音、辅助进食的功能。总之,要尽量达到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并重,器官形态重建和功能恢复统一并举。对于肿瘤侵犯过于广泛或者有远处转移者一般不宜手术,病人罹患口腔癌又有全身器质性病变者,也不适合手术治疗,可以考虑其他疗法。

临床上对一部分生长较快的或癌肿过大的口腔癌也可选择手术配合化疗(主要是术前辅助化疗)。目前已证实有50余种化疗药物对不同的恶性肿瘤有效,对于某些恶性肿瘤,化疗已经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化疗对实体瘤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只能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口腔癌的化疗主要是采用多种化学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法,其有效率达70%~80%。

放射治疗(主要是术后放疗)也是口腔癌病人为巩固疗效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放疗主要是利用电离辐射(x线、Y射线或电子束)来治疗恶性肿瘤。正常组织被照射后受到损害,但可恢复其生长繁殖能力,而分化差的肿瘤细胞被照射后不能复生。肿瘤的性质不同,对放疗的敏感度也不同。口腔颌面部对放射性敏感的肿瘤有淋巴瘤、何杰金病、未分化癌等;中度敏感的为鳞状细胞癌,不敏感的肿瘤有骨肉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恶性黑色素瘤、腺癌等。在照射方式上有外照射、腔内照射和组织插入。外照射有深度x线、钴,多使用直线加速器进行。目前使用x线体腔放射来治疗口腔癌,可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总之,口腔癌的治疗绝不是一种单一的治疗,除了以上的方法,为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还可以结合其他康复治疗如修复缺损的牙及语言训练治疗等,这样一来可以使绝大部分的口腔癌患者获得新生,并重新恢复工作,走向社会。根据90年代的资料,目前口腔癌各期总的5年生存率在60%左右,I期病例可达80%;而Ⅳ期病例则仅有20%一30%。因此早期治疗及合理的治疗方法对口腔癌同样十分重要。

口腔癌的预防

口腔癌篇2

口腔癌是发生于口腔的恶性肿瘤总称,可出现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底、颊黏膜、齿龈、上颚臼骨齿后区等部位。其中,以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癌化后所产生的鳞状上皮细胞癌最为常见,其比率超过90%,其它的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癌、黑色素细胞瘤、肌肉瘤等,则较少见。

口腔癌在男性的死亡原因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这和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烟草中的致癌因素主要是化学物质苯并芘。烟草致癌,特别是口腔癌和肺癌几乎已成定论。一般认为,长期吸烟者患癌症的可能性大大高于非吸烟者;吸纸烟者易发生肺癌,而吸烟斗、雪茄或咀嚼烟草者主要导致口腔癌;酒精因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损害肝脏和抑制免疫而增加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其发生率可随饮酒量的增加而上升。

更为严重的是,烟酒皆嗜好者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更高,比单嗜烟或酒者高2~3倍。普遍认为吸烟多于1包/日或饮酒超过25克/日者,患口腔癌或其它部位癌症的可能性远远高于非吸烟或非饮酒者。

长期营养缺陷、口腔卫生不良、尖锐的蛀牙、残根及制作不当或破损的补缀物(如假牙、套子等)对舌头、齿龈或咽颊造成慢性的伤害,都是口腔癌可能发生的原因。有时维他命或其它营养要素缺乏所造成的口腔黏膜变化,也可诱导癌症的发生。

有些口腔癌病人会问:“我口腔内的肿块不痛,应该不要紧吧?”患口腔癌会不会痛?医生的回答是有可能不痛。因为口腔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初期往往不会直接侵犯神经,因此大部分都不会疼痛;但当肿瘤过大压迫神经组织,或是肿瘤往深部组织侵犯到神经时,疼痛就会产生。

除了疼痛之外,口腔癌的肿瘤稍微不小心接触到,就特别容易流血。因为癌症细胞本身是异常快速增生的细胞,营养的需求量较一般正常细胞来得高,正因如此,肿瘤组织的血管增生很厉害,遇到外来创伤时,出血的情形较正常细胞来得明显。肿瘤细胞彼此之间会竞争养分,某些距离血管供输较远的细胞因无法得到足够的养分而坏疽死亡,这些坏死的细胞组织在口腔中会引发口臭,这类令人不悦的恶臭有时是患者上门求诊的主因之一。

口腔溃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形,一般而言,口腔溃疡伤口只要不继续受到外在创伤,适当治疗后,通常在两三个星期之内会愈合。若是同一处口腔溃疡,伤口未愈超过三周以上仍未改善,则要注意这类难愈合的溃疡或突出的溃疡伤口极有可能会是口腔癌的警讯。

颈部肿块也是口腔癌常见的症状之一,有的患者会提出疑问:“口腔癌为何会与脖子的肿块有关系?”根据目前的理论,口腔癌早期时,癌细胞局限在原发肿瘤的区域,若未及时治疗,口腔恶性肿瘤的细胞会随着淋巴的流动而移动,当转移到颈部淋巴结时,则会形成质地坚硬且固定于颈部周遭软组织的肿块。可想而知,当颈部出现肿块时,肿瘤除了在原发口腔位置之外,也在颈部淋巴结形成另一恶性组织聚集点,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治疗的效果也比较差。

口腔癌篇3

平素谁要是口腔里生了溃疡,大多不会当回事,粗心的人硬挺几天就好了,细心的人也无非用点清火之类的药了事。确实,有些中老年人常会出现牙龈肿痛、口腔溃疡、舌尖糜烂或喉咙肿痛等症状,对此,民间俗称为“上火”,中医则认为“火性炎上”。这是因为,中老年人正气虚弱,各种病邪容易侵入机体,病邪滞留体内,以致“郁而化火”。

“上火”时,口腔内某个部位会出现溃疡、粘膜小硬结或糜烂,时而感到疼痛不适,但较短时间内可以自愈,或吃清火的药即可治愈。但是,如果溃疡、糜烂固定在口底部位,即发生在舌头下方与下颌骨体部牙龈之间的半月形区域,且基底较硬,有时疼痛,服药不能治愈时,就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是“上火”,因为真正的“元凶”很可能是口底癌。发现这种症状时应及早去医院口腔科检查,以免因“不识庐山真面目”而误诊。

口底癌的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在西方国家较常见,在我国不多见,但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口底癌发生的位置较为隐蔽,初期表现是小硬结或浅表状红斑,不痛不痒,不影响进食,多不被注意。当肿瘤达到数厘米大时,肿瘤中心坏死破溃,状若火山口,口底呈现一深裂隙形溃疡。口底癌常伴有粘膜白斑(属于癌前病变),可向周围组织如舌下腺、肌肉侵犯,还可侵犯下颌骨,出现下前牙松动,舌头活动受限。晚期或合并感染时可产生疼痛、流口水、进食困难等,可伴有颏下(下巴颏下方)、颌下(下颌骨下方)淋巴结肿大。

口腔癌篇4

从临床看,白斑的色泽并不都是白色的,也有红白间杂的,还有呈灰色的。根据它们的生长形态,可划分为4种类型:①斑块状白斑,口腔粘膜上生成白或灰色斑块,质地均匀,触之比较硬,其形状呈轻度隆起或高低不平坦。值得注意的是,斑块面积大小同癌变的可能性之间并没有平行关系,有时即便是米粒大小时,也会发生癌变。②颗粒状白斑,多发生在口角粘膜处,呈颗粒和结节形状,红白颜色间而有之。红色区域呈萎缩状,它的表面“点缀”着质地坚韧的颗粒或结节。③皱纸状白斑,多发生在口底、舌腹和齿龈粘膜,其表面呈高矮起伏状,如同白色皱纸,基底部柔软。病人仅有粗糙不适感,无明显自觉症状。④疣状白斑,呈状或毛刺状突出,表面不光滑,触之微硬,基底部无明显硬结。通常发展为溃烂后,患者感到疼痛。上列各型白斑,在发生溃烂后可冠以“溃疡型白斑”称号,说明癌前损害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各型的临床表现,必须得到病理检查的验证,才能确定诊断。

据一项资料:溃疡型白斑癌变率最高,占59.1%;余者40.9%几乎平均分布在上列四种类型的白斑之中。人们对溃疡型白斑要提高警惕,其癌变与年龄有密切关系,40岁以上者占86.4%,很少出现在青少年;很难确定白斑发生癌变的时间。白斑虽然是一种癌前病变,但多数文献报告,其癌变率并不超过10%。多数处于癌前病变状态中和转回到痊愈的结局。对于良好结局的获得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医学专家非常关注。

显而易见,对于白斑应慎重对待,但勿担忧。白斑演变为癌是一小部分,而绝大多数处于癌前状态中。早期发现自斑并不难,中老年人定期对照镜子观察舌体和口腔四周粘膜,若发现白斑的蛛丝马迹,立即就医诊治。同时除去刺激因素,如治愈龋齿、残根,纠正偏侧咀嚼、舌舔牙等习惯;戒掉吸烟不良习惯。并可接受维胺酸等药物治疗。这样,部分白斑可以减轻或消退,回复到痊愈的状态。

警惕青年人得胃癌

顾习真

小李新婚不久,常觉有胃脘部隐痛不适,食后胀闷。开始还以为是操劳过度而未加注意。后来偶然发现大便颜色发黑,经x线钡餐检查,被诊断为胃癌,马上住医院手术。结果发现癌肿广泛转移到肝脏、胰腺,已无法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

胃癌多见于45岁以上者,但青年人并非不可罹患。据国内外大量资料统计,青年人患胃癌大多转移早而广泛,手术时往往已属晚期,其自然病程仅一年。造成预后不良的原因是:①延误诊断;②癌肿类型恶性程度高。

老年人胃酸分泌和胃的蠕动功能低下,因而患胃癌后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较早。青年人得胃癌,胃酸分泌正常,胃蠕动障碍少,即使有消化不良症状也易被忽视。文献报道,1/3青年患者有溃疡病史,常当作一般溃疡病治疗而延误诊断。因此,青年人若有上腹部胀痛、消化不良症状,或既往有溃疡病史,近期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无效时,应高度警惕。

口腔癌篇5

【本刊记者】 人的一生之中,几乎没有不发生口腔溃疡的,有的人是偶尔发生,有的人是频繁发作。频繁发作的人,就像上面病例中提到的素素,不免会担心发生癌变。

【林晓萍主任】 我在出诊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长期口腔溃疡的患者总是担心自己会得癌症。其实,口腔溃疡是不会引起癌变的。因为口腔溃疡它是口腔粘膜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与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内分泌变化、精神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有关。有的人发病次数多些,有的人少一些,一般情况下7到10天就能自愈。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癌变的报道。

如何识别癌变前的溃疡

【林晓萍主任】 虽然复发性口腔溃疡不会引起癌变,但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临床上,有些长期口腔溃疡的患者就诊后就被确诊为口腔癌,而且多是晚期了。这是因为口腔癌早期并没有什么特殊症状,80%患者的症状与口腔溃疡类似,因此容易被忽视。但这种由癌变引起的溃疡和普通的口腔溃疡是截然不同的。

【本刊记者】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二者区分开呢?

【林晓萍主任】 这并不难区分。普通的口腔溃疡一般具有“黄、红、凹、痛”四个特点,即患者口腔内会出现先红后黄的凹陷面,疼痛明显。有时单发,有时多发,溃疡面多呈椭圆形,界限清晰。虽然反复发作,但一般很快就愈合。

而口腔癌引起的溃疡则是发生在固定部位,呈现不规则的形状,而且在溃疡的周围和基底都能摸到硬块,早期无疼痛,溃疡时间能长达几年时间。如果溃疡出现了上述症状,那么很可能就是口腔恶性肿瘤如舌癌、牙龈癌、颊黏膜癌的早期表现。这类溃疡如果被忽视,或者患者用自己的“经验”当做炎症来治疗,就会延误病情,加速扩散。

慢性刺激是主要致病因素

【本刊记者】 根据目前的统计,口腔癌致死率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第6位,请您为我们讲讲它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林晓萍主任】 是什么原因造成口腔癌,医学界至今仍不是很清楚。但临床发现,最常见的诱发口腔癌的高危因素就是慢性刺激,包括机械性刺激和化学性刺激。慢性刺激的形式有许多种,其中较常见的是吸烟、喝酒、日光照射、营养缺乏、放射线治疗、不良口腔卫生等。一些局部刺激,比如牙齿残根、不合格的假牙造成的慢性刺激,也是致病因素。

口腔癌篇6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口腔白斑;血管生成

[中图分类号] R739.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5-0028-03

我国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多发于40~60岁的成年人,早期发现是目前预防与治疗鳞癌的最佳方法,通过HIF-1α与口腔白斑癌变的相关性研究可以早期判断白斑的性质。口腔黏膜白斑是口腔黏膜病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国内外一直有大量学者在研究两者的关系,探讨HIF-1α在口腔黏膜白斑可能的相关发病机制,为口腔黏膜白斑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实验依据[1]。本研究将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口腔白斑组织中HIF-1α表达情况,并对其与口腔白斑发生及发展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口腔白斑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2012年从本院病理科选取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白斑及口腔正常黏膜石蜡切片标本各15例,三组病理组织学标本结果均由两位资深的病理分析医师共同确认。每个样本均采用连续切片法,样本的厚度为4 μm,具体资料见表1。

表1 实验样本基本资料

1.2 方法

1.2.1 microRNA含量的测定 采用RT-PCR(购于美国ADI公司)测定各组组织中microRNA含量,设计针对人microRNA的PCR探针序列以及荧光检测引物,选择人GAPDH(由美国BD公司提供)作为测试的内参物,并采用Trizol试剂盒(美国Invitrogen公司)提取RNA,荧光定量PCR实验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microRNA相对表达量=目的基因/内参基因。

1.2.2 免疫组化法测定 采用免疫荧光组化法检测两组HIF-1α、VEGF表达情况,兔抗人VEGF多克隆抗体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HIF-1α鼠抗人多克隆抗体购于北京金桥生物技术公司。HIF-1α采用EDTA热修复处理20 min,VEGF采用柠檬酸缓冲液于高压锅中热修复处理2 min后采用冷水洗涤,并采用PBS缓冲液对样品进行冲洗,经苏木精复染后采用乙醇对样本脱水并制成中性树胶封片,并与已知的阳性切片进行对比,阴性对照采用PBS缓冲液替代一抗的样本为参照。

1.3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①HIF-1α阳性表达为棕黄色颗粒见于细胞核内,VEGF阳性表达为棕黄色颗粒见于细胞质及细胞核内。②在倍数为100的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着色情况,根据着色程度由轻至重可分别计为0、1、2、3分。随机选取5个视野点,采用倍数为400的显微镜进行观察,每个视野进行细胞计数,以500个细胞作为一组计算单位,细胞阳性百分率:1分为50%。积分计算:①与②计算所得的分值相乘。0分为阴性“-”,1~3分为弱阳性“+”,4~6分为中度阳性“++”,7~9分为强阳性“+++”[3]。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HIF-1α与VEGF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icroRN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与口腔正常黏膜相比,口腔白斑micro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而口腔鳞癌与口腔白斑相比,micro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HIF-1α与VEGF阳性表达情况

正常黏膜、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HIF-1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73.30%、100.00%,而正常黏膜、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6.70%、100.00%。见表3。

表3 HIF-1α与VEGF阳性表达情况

注:与对正常黏膜相比,口腔白斑χ2=5.487,aP < 0.05;与口腔白斑相比,χ2=4.212,bP < 0.05

2.3 microRNA与HIF-1α、VEGF相关性分析

经相关性分析可知,microRNA与HIF-1α表达呈负相关(r=-0.452,P=0.000),与VEGF蛋白呈正相关(r=0.378,P=0.000)。

3 讨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科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发生率约占全身恶性肿瘤发生率的3%~5%,约占口腔恶性肿瘤发生率的90%以上[2]。OSCC在我国是口腔颌面部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为早期淋巴结转移、局部浸润性强、预后差等特点,且该疾病容易转化为萎缩型、长期糜烂型以及溃疡型[3]。由于OSCC属于上皮源性肿瘤,因此其发生经历了与其他上皮细胞组织癌的发展过程相同,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正常细胞到癌前病变最后发展成为转移性癌症等系列动态过程,其参与过程复杂、属于多阶段发生的过程,其病变过程是受到多种基因调控来完成。

目前普遍认为,口腔白斑复发是由于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血管生成是肿瘤发展的首要条件[4]。李德超等[5]认为,肿瘤周围微环境中抑制因子及促进因子调控失衡是导致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素,属于重要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其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6]。大量研究表明[7],在正常成年人群中VEGF的表达水平非常低,而在恶性肿瘤患者中VEGF表达水平异常高。此外,VEGF可诱导血管、淋巴管内皮细胞迁移及增殖,促使淋巴血管及生成,并可增加淋巴血管通透性,加速淋巴血管转移,因此与肿瘤恶性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肿瘤患者体内普遍存在免疫识别障碍的情况,机体在此情况下可将肿瘤组织误认为自身组织,从而产生应激反应,并诱导HIF-1α生成。HIF-1α表达增强可刺激肿瘤蛋白及基因转录,并促使VEGF大量生成。目前相关研究[8]表明,HIF-1α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蔡劲等[9]研究指出,HIF-1α表达强度与癌症患者总体生存期及术后复发率显著相关,HIF-1α表达水平可作为,口腔白斑患者根治手术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吴洋[10]对口腔白斑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口腔白斑患者己糖激酶-Ⅱ及HIF-1α表达强度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是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口腔正常黏膜相比,口腔白斑micro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而口腔鳞癌与口腔白斑相比,micro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相关性分析可知,microRNA与HIF-1α表达呈负相关(r=-0.452,P=0.000),与VEGF蛋白呈正相关(r=0.378,P=0.000),从而提示HIF-1α阳性表达强度与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限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常黏膜、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HIF-1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73.30%、100.00%,而正常黏膜、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6.70%、100.00%,从而提示通过测定口腔白斑患者HIF-1α阳性表达情况,对预测患者病情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HIF-1α在口腔白斑及白斑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其可作为判断口腔黏膜组织发生白斑病变及白斑癌变的标志物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霞,吴淑华,王培源,等. 口腔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耐药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27(5):682-685.

[2] 王彦梅. HIF-1与口腔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1):100-103.

[3] 李善昌,刘芷君. HIF-1α、MMP-9及PTEN在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0):896-898.

[4] 王淑红,张雄,张劲娥,等. 两个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HIF-1α和pEGFP-N1-muHIF-1α的构建及检测[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2,47(Z1):244-247.

[5] 李德超,王健平,朱杨,等. 小干扰RNA干扰缺氧诱导因子-1α增强口腔鳞癌细胞株化疗敏感性[J]. 生物技术通讯,2012,23(1):49-51.

[6] 张劲涛,林凯金,贾永峰,等.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口腔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拟态相关基因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9):5814-5820.

[7] 高哲,南欣荣. HIF-1α和Glut-1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27(5):686-689.

[8] 阙林,康非吾,高吟,等. 低氧诱导下舌鳞癌SCC-6细胞中HIF-1α、VEGF的表达及TSA对其表达的抑制[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22(4):242-246.

[9] 蔡劲,任大宏,杨静,等. 舌鳞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J]. 实用医学杂志,2013, 29(8):1215-1218.

口腔癌篇7

关键词 放射性口腔炎 口咽部癌 中药治疗 养阴生津补气生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190

放射治疗是口咽部癌首选治疗方法之一,而放射治疗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也损伤正常的组织细胞,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是口咽癌放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放射治疗开始后2~3周。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制定。

纳入标准:年龄28~83岁,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为口咽部癌患者,不包括远处转移患者[根据2003版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鼻咽癌TNM分期法],一般情况良好,卡氏评分≥70分。无明显心肺肝肾功能损害及造血功能障碍者。

一般资料:70例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男47例,女23例;年龄28~83岁,中位年龄54岁;口腔颊黏膜癌8例,颌下腺癌5例,舌癌4例,齿龈癌2例,腮腺癌5例,鼻咽癌4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术后复发8例,平均年龄532±56岁;对照组35例,其中术后复发9例,平均年龄526±62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放射治疗,治疗组放疗开始即服用中药沙参、玄参、麦冬、石斛、银花、、黄芪、当归、白术、茯苓、白芨等,每日1剂,水煎分次口服。治疗到放疗结束后2周。对照组每日常规口腔护理,出现口腔黏膜损伤后两组均同时用5%碳酸氢钠液漱口。口腔分泌物涂片送检,有细菌感染,应用抗生素,合并白色念珠菌者应用氟康唑,补充多种维生素,疼痛严重者2%利多卡因针雾化吸入,2次/日。

观察方法:根据RTOG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分级标准[1]评价两组损伤等级。①0级:无变化;②1级:充血/可有轻度疼痛,无需镇痛药;③2级:片状黏膜炎,或有炎性血性分泌物/或有中度疼痛,需镇痛药;④3级:融合的纤维性黏膜炎/可伴重度疼痛,需;⑤4级:溃疡、出血、坏死。治疗后根据数字评估(NRS)[2]评价两组口咽部疼痛等级。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0分:极度疼痛。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出现时间比较: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出现的时间分别为放疗后第19天、第13天,治疗组明显晚于对照组。治疗组放疗结束时出现Ⅲ~Ⅳ级损伤8例,对照组出现Ⅲ~Ⅳ级损伤22例,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分级比较:治疗组在放疗结束时出现损伤7例,对照组出现损伤23例,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口咽部疼痛等级比较:治疗组在放疗结束后出现口咽部中重度疼痛14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是口咽癌放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放疗即可以杀灭局部肿瘤细胞,但也伤及正常组织细胞。中医认为放射线是热毒,热毒可以伤阴、伤气;热毒伤脾肺等脏腑。热邪烁津,津枯液竭,邪入脏腑、经络,暗耗阴津,严重影响了气血生化之源,从而使津液、气血运行失调,脾胃不和,肝肾亏虚,导致临床出现气阴两虚,表现为口咽干燥,舌红少苔,乏力纳差等,中药可以减少或防止它的损伤作用[3]。沙参、麦冬、石斛、银花、等养阴清热泻火解毒,可消除口腔黏膜炎症,减轻头颈部放疗引起的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症;黄芪、当归益气养血,改善口腔黏膜营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状态,从而促进局部黏膜修复,且有助于营养全身,提高人体生理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白术、茯苓健脾益胃,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增进食欲,改善体力;白芨,补肺、止血、消肿、生肌、敛疮,抗炎、抗溃疡,修复溃疡面,促进口腔黏膜损伤的愈合[4]。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不仅延迟了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时间,降低了重度口腔炎的发生率,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从而改善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 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350,455-456.

2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7.

口腔癌篇8

【关键词】 组织瓣;口腔颌面部癌;同期修复

口腔颌面部癌的治疗现已明确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根治会造成较大的组织缺损,为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手术缺损的同期修复就显得很有必要,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共行自体组织瓣同期修复口腔颌面部癌术后缺损31例,取得较满意的近期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1岁。

1.2 临床诊断及分期 其中舌癌18例(T1N0 m0 5例,T1N1 m0 10例,T2N2 m0 3例),颊黏膜癌5例(T1N1 m0 4例,T2N1 m0 1例),下牙龈癌4例(T1N0 m0 1例,T2N1 m0 2例,T3N1 m0 1例),口底癌2例(T1N1 m0,T2N1 m0各1例),腮腺癌1例(T2N1 m0,侵及皮肤);舌癌术后放疗后骨髓炎1例(舌癌手术时为邻近瓣修复)。其中30例为鳞状细胞癌(Ⅰ级11例,Ⅱ级13例,Ⅲ级6例),1例为腺癌。

1.3 手术方法 根据术前对缺损程度、类型、修复目的、患者年龄及一般状况的评估,30例分别采用舌(颌)颈、颊颌颈、腮颌颈、颌颈或口底颌颈根治术,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后,采用游离组织瓣或带蒂组织瓣移植同期修复;1例舌癌术后放疗后骨髓炎扩大切除坏死病灶。游离组织瓣20例,其中挠侧前臂皮瓣修复颊黏膜癌缺损5例,下牙龈癌术后缺损1例,舌癌12例,腓骨肌皮瓣修复下牙龈癌、舌癌术后放疗后骨髓炎各1例;带蒂组织瓣11例,其中胸大肌肌皮瓣修复腮腺癌1例、下牙龈癌2例、口底癌2例、舌癌6例。

1.4 术后评估 术后观察移植组织瓣的成活情况,手术并发症,全部患者随访观察肿瘤控制情况,修复后吞咽言语功能、外形及生活质量满意度。

2 结果

31例皮瓣有1例前臂皮瓣全部坏死;前臂皮瓣、胸大肌肌皮瓣各1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2例前臂皮瓣出现血管危象,经抢救后成活;胸大肌肌皮瓣3例术后感染,控制感染后皮瓣成活;其余患者移植组织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术后随访2~18个月,复发2例,其中下牙龈癌1例术后5个月后复发,口底癌1例于术后3个月死亡。其他病例均定期随访至今,未发现复发及转移。本组病例除死亡患者外,3例对吞咽不满意,其余基本满意。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癌需要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而手术的广泛切除不可避免会造成软硬组织不同程度的缺损,若不及时修复,会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康复造成严重影响,降低其生存质量,所以同期对恶性肿瘤术后造成的软组织缺损进行整复与重建就显得非常必要。组织移植修复的应用不仅扩大了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切除率,提高疗效,而且能够重建切除器官的功能[1]。但值得注意的是,手术中不论采用何种皮瓣整复时,必须考虑恶性肿瘤的组织来源、分化程度、生物学行为、临床分期,也就是组织缺损的整复必须在广泛的手术根治、最大限度减少复发率的前提下进行,对分化差的高度恶性病例和临床晚期的病例,尽可能采用宁简毋繁、宁近勿远的修复原则。

3.1 组织瓣选择优缺点及选择

3.1.1 胸大肌肌皮瓣是口腔颌面外科经常应用一种带蒂皮瓣,有知名轴状动脉供血,成活率高,尤其是有足够的组织量,能修复口腔内任何部位的缺损,填塞死腔,对舌再造、口底缺损效果甚好。虽然术后可能出现过份臃肿,但随着肌肉的萎缩,能达到恢复接近正常形态。而且胸大肌能覆盖颈总动脉,对术后放疗病员来说,起到保护颈动脉作用。但其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对年轻女性患者不太合适。

3.1.2 游离前臂皮瓣应用广范,该皮瓣质地适中,血管蒂长,非常适宜修复口腔内软组织缺损,虽需作小动静脉吻合,因其血管蒂管径相对大,且和颈部血管(面动脉,颈外动脉)管径接近,吻合后成功率也较高。所以游离前臂皮瓣也是一种理想的修复的口内缺损的组织瓣。缺点是手术操作时间过长,要求显微外科技术。

3.1.3 游离腓骨肌皮复合组织瓣常应用于下颌骨及其软组织缺损修复,亦可应用于上颌骨的重建[2]。腓骨血供具二重性,可塑成下颌骨形态而不影响其成活,复合组织瓣含骨、肌肉与皮肤,切取的腓骨有足够的长度(最长可达25 cm),皮瓣可供面积大,血供可靠,修复一次完成,对术后供区功能无影响,腓动脉管径与颌外动、静脉相近,易于吻合,腓骨骨质较硬,血管化后可承受较大的咀嚼力,供受区相距远,手术可分组进行。缺点是腓骨替代下颌骨时高度不足,但DID技术的应用能增高骨质厚度,并能够使牙种植体植入与骨牵引同期完成 [3]。

3.2 注意事项 保证移植组织有充足的血供和良好静脉回流是组织移植的关键[4]。不论是带蒂组织瓣还是游离组织瓣,均应注意围手术期对供血血管的保护,保证血供和静脉回流通畅,避免吻合血管扭转和牵张。另外还要注意围手术期对微循环的改善。对受区血管的选择也是移植成功的重要环节[5],我们一般选用管径相近的颈外动脉分支作为供区动脉,静脉则与颈外静脉吻合。胸大肌肌皮瓣虽然成活率较高,但在制备时应注意防止皮下与肌层分离,蒂部从锁骨上经过时应避免受压,从锁骨下建立隧道穿过时应避免皮瓣受到挤压,隧道应充分止血。本组失败的前臂皮瓣1例为静脉吻合后发生扭转以及患者术后欠配合导致头部制动不佳;部分坏死2例,1例为边缘坏死,1例为皮肤组织全层逐渐坏死脱落,仅残留部分肌肉组织;前臂皮瓣2例术后血管危象,均为血管蒂受到压迫有关。所以,从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到术后护理均应注意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减少对组织瓣循环的影响,提高成活率。

参 考 文 献

[1] 毛驰,俞光岩.游离组织瓣移植应用于头颈肿瘤缺损修复的现状.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4,39(12):765—769.

[2] 孙坚,李军,张志愿,等.上颌骨大型缺损的个体化三维闭合式功能性重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3,1(1):3—7.

[3] 张陈平,张志愿,胡永杰,等.同期腓骨肌瓣结合种植牵引器(DID)进行下颌骨功能性重建.2005国际暨第八届全国头颈肿瘤大会论文集,2005.

口腔癌篇9



鼻咽癌在我国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公认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1]。鼻咽癌放疗过程中由于放射野包括腮腺、颌下唾液腺、部分口腔,故放疗后腮腺及唾液腺受到抑制,腺体分泌减少[2],口腔的自洁作用消失,同时,由于老年人唾液腺萎缩,分泌功能下降,唾液稀少,常导致患者出现咽干、咽痛、吞咽困难,随着治疗量的加大,可出现口腔黏膜溃疡,这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使患者产生惧怕放疗的心理压力。剧烈的口腔黏膜疼痛使患者进食减少甚至不能进食,进一步可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使患者不得不中断放疗,直接影响放疗结果。良好的护理有助减轻患者的不适,我科自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老年鼻咽癌患者56例,在放疗期间,配合医师,对口腔黏膜的放射反应采用相应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放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老年鼻咽癌患者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66~87岁,平均71岁。所有患者均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放疗发生的溃疡主要见于舌部、颊部及咽部,其中轻度黏膜反应18例,中度黏膜反应32例,重度黏膜反应6例。

2 护理

21 轻度黏膜反应 表现为口腔黏膜红肿、红斑、充血、口干、稍痛、进食略少。a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洁,病室紫外线消毒30 min/d,开窗通风2次/d,30 min/次,但要避免对流风,以免老年人体质虚弱,引起感冒。b保持室内湿度适宜,60%~70%为宜。c风内水落病理检查确诊。放疗发生的溃疡主要见于舌部、颊部及咽部。保持口腔湿润,指导患者经常备一饮水瓶,用金银花、麦冬泡水喝,每天饮水量保持2500 ml以上,使口腔黏膜湿润,口含维生素片、西洋参、话梅等,促进唾液分泌。

22 中度黏膜反应 表现为口咽部明显充血水肿、斑点状白膜、溃疡、吞咽疼痛、进食困难。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差,口腔卫生不良,家属又忽视了口腔的自我护理,使口腔的自洁作用减弱。a除上述护理外,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2次/d,注意动作要轻,以防止碰伤黏膜及牙龈,增加感染机会。b在溃疡处局部喷西瓜霜、贝复济,或以洗必泰,甲硝唑、甘油等为主要成分的新药口泰喷雾,或用康复新20 ml,雾化吸入2次/d。以保护口腔黏膜,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注意雾化吸入后半小时内不能进食及饮水,以免降低疗效。老年人局部用药有困难者,应帮助其用喷洒药粉器将药物喷洒到溃疡局部,或用棉签将药粉蘸到溃疡面,使药物达到最佳效果。进行局部用药时,应特别注意先进行口腔清洁,除去口腔内残渣粘液,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c鼓励患者进食营养价值高、所含氨基酸较齐全、配伍比例好的蛋白质和新鲜的水果蔬菜。避免进食过冷过热食物,忌酸辣等刺激性食物。d疼痛严重者,餐前30 min用漱口液含漱,配置方法:2%普鲁卡因溶液100 ml+庆大霉素40万U+维生素B12500 μm+地塞米松5 mg。口含2 min,可减轻疼痛,增加食欲。

23 重度黏膜反应 表现为口咽黏膜极度充血、糜烂、出血,融合成片状白膜,溃疡加重,有脓性分泌物、剧痛,不能进食。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在放疗中易合并其他系统感染,常采用综合治疗,大量应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造成口腔内环境微生态失衡而发生口腔炎。a做口腔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其结果选用有效的漱口液。在餐前、睡前,用003%呋喃西林和3%碳酸氢钠溶液交替含漱,可防治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细菌、真菌感染。应用5%碳酸氢钠溶液,每日4~6次用力含漱,每次至少2 min,可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002%呋喃西林有广谱抗菌作用,若为绿脓杆菌感染可选用01%醋酸溶液漱口。用05%灭滴灵含漱或加压冲洗治疗能有效治疗口腔厌氧菌感染。b采用生理盐水500 ml+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5 mg+维生素B610 mg混合含漱2~5 min,随后涂抹口腔溃疡散,能加速口腔炎的愈合。c同时指导患者做张口运动,使口腔黏膜皱壁充分进行气体交换,破坏厌氧菌的生长环境,防止口腔继发感染。d还可用用后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安瓿,加入生理盐水20 ml,每日漱口4~6次。e对反应特别严重者,给予支持疗法补液或营养物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并发症发生。

2 结果

患者住院时间21~64 d,平均41 d,口腔黏膜反应治愈33例,好转23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放疗。

3 体会

鼻咽癌的治疗,因其原发位置的特殊性及对射线较敏感,放射治疗是首选,但射线在损伤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亦会部分损伤。口腔黏膜损伤,是由于射线除直接损伤黏膜外,并使放射野内的微血管的管壁发生肿胀痉挛、管腔变窄或堵塞,使受损伤部位供血不良而影响愈合,甚至溃疡,继发感染等,而出现咽痛、饮水和进食困难、食欲减退等。做好老年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口腔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促进食欲而且能增加抗病能力,从而保证了放疗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及近期疗效。

参 考 文 献

口腔癌篇10

【关键词】颈淋巴清扫术;手术切口;颈部瘢痕;美学效应

【中图分类号】R73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101-02

Comparison of neck dissection incisions in oral cancer

Xu Junwu Jiang Lei Lin Yi Zheng Song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ire the different aesthetic effectiveness between major surgical methods which is used for the prognosis of neck dissection in oral cancer treatment. Methods:Cases of oral cancer patients have been cured by selective either therapeutic neck dissection,besides 3 treated with “S”-shaped attach neck “L”-shaped incision and 3 treated with Macfee, rest of which were tre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Yoels incision and modified Crile in our recent division. Results:The patients who used Yoels incision and modified Crile had a obvious cervical scar. 3 patients who used “S”-shaped attach neck “L”-shaped incision had a neck scar private; 3 patients who used Macfee had the neck scar is not obvious. Conclusion:Oral cancer patients who were cured with neck dissection used Macfee or “S”-shaped attach neck “L”-shaped incision will get better aesthetic effectiveness than others.

【Key words】neck dissection; surgical incision; neck scar; aesthetic effectiveness

颈淋巴清扫术是对口腔原发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从1906 年Crile 描述颈淋巴清扫术以来,该术式出现了许多改进[1-2]。在临床实践中,传统“类矩形”切口和 “T”型切口为大多数医师采用,但因术后颈部瘢痕明显,而使患者在预后的美学效应较差。我科近年来对颈淋巴清扫术的术式进行改良,分别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 “L”型切口和Macfee平行切口对6例口腔癌患者施行了颈淋巴清扫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为口腔癌患者,其中采用Macfee平行切口的患者3例,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L”型切口的患者3例,其中舌癌4例、颊癌2例,均经病理证实。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52岁,平均年龄44.3岁。

1.2 手术方法

1.2.1 采用Macfee平型切口的颈淋巴清扫术手术方法:手术分五步进行:①在距下颌骨下缘1.5cm处,作一从颏部正中至乳突下方的切口;②在锁骨上1.5cm处,作一从胸骨正中至斜方肌前缘的另一条切口与上述

切口平行;③在颈阔肌下翻瓣,从上切口向下、下切口向上分离皮瓣,形成与两条平行切口等宽的隧道;④将皮瓣下端向上拉起,从下切口开始颈清术,当手术向上分离至上下两切口线中点时,再将皮瓣上端向下牵引,并将颈淋巴清扫物从皮瓣上端引出,继续向上完成颈清术;⑤缝合切口。如图1所示。

1.2.2 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 “L”型切口的颈淋巴清扫术手术方法:①在耳屏前作一“S”型切口,绕过耳垂达乳突下方;②在原“S”型切口下端止点继续向垂直下做 “L”型切口,“L”型切口分为纵行切口和水平切口两个部分,纵行切口自“S”型切口下端止点沿斜方肌前缘至锁骨上。水平切口以纵行切口下端止点为起点,沿锁骨上止于胸骨正中处;③在颈阔肌下翻瓣,暴露腮腺下极及颈部创面;④从上至下进行颈淋巴清扫术及口腔癌病灶切除术;⑤用胸大肌皮瓣或者前臂皮瓣修复原口腔癌切除病灶;⑥缝合切口。如图2所示。

1.2.3 采用传统“类矩形”切口及“T”型切口的颈淋巴清扫术手术方法:传统“类矩形”切口及“T”型切口的颈淋巴清扫术的手术方式在教科书上已有详述,这里不再介绍。我科在采用这两种切口进行手术时,尽量不做颏部正中切口,避免在术后给患者面部颏部正中留下瘢痕,尽量减少术后对患者外形的影响。如图3所示。

2 结果

我科在对这些病例进行颈淋巴清扫术的过程中采用Macfee平行切口的三例患者,切口形成的瘢痕分别位于颌下及锁骨上,位置较为隐蔽,在正常穿着时不易见到,对美观的影响明显减少。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 “L”型切口的患者,耳屏前切口在切口愈合后不明显,而纵行切口由于处于斜方肌前缘,相对于正面观,也较为隐蔽,水平切口位于锁骨上,位置较为隐蔽。从伤口愈合后的美观度来看,平行切口因为设计与颈部皮纹平行,愈合后的瘢痕最小,改良T形和类矩形切口术后都在颈侧部留下较硬的瘢痕,一旦发生愈合不良这种瘢痕更为明显[1]。另外我科在采用这四种切口进行手术时,尽量不做颏部正中切口,以免术后在患者面部颏部正中形成瘢痕,避免影响患者术后外形美观。

3 讨论

3.1 采用Macfee平形切口的颈淋巴清扫术的优缺点:

3.1.1 切口形成的瘢痕分别位于颌下及锁骨上,位置较隐蔽,在正常穿着时不易见到,对美观的影响明显减少。

3.1.2 切口形成的瘢痕为水平向瘢痕,与颈部皮纹平行,瘢痕不明显。

3.1.3 皮瓣具有左右两蒂,血运好,不易有切口愈合延缓或皮瓣坏死的情况发生,多为一期愈合,瘢痕形成少,术后外形较好,避免了颈部的长切口,减少发生术后瘢痕挛缩影响患者术后外形美观的几率,避免了颏部正中切口在术后给患者面部正中留下瘢痕,影响患者术后外形美观。

3.1.4 病灶切除及颈淋巴清扫需在皮瓣下隧道内进行,手术视野较小,病灶的切除及颈淋巴彻底清扫的操作较为困难,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

3.1.5 颌后三角由于切口原因,清扫较困难,需要延长切口加以解决。

3.2 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L”型切口的颈淋巴清扫术的优缺点。

3.2.1 耳屏前切口在切口愈合后不明显,而纵行切口由于处于斜方肌前缘,相对于正面观,也较为隐蔽,水平切口位于锁骨上,位置较为隐蔽。在正常穿着时不易见到。

3.2.2 手术视野好,颈淋巴清扫术的操作较为方便。可在下颌下区直接切除口内病灶并进行口内缝合,避免了行颏部正中切口在患者头面正中明显处留下明显瘢痕,也能对颌后三角区进行彻底清扫。

3.2.3 此切口因为上段“S”型切口作为缓冲,加之垂直向切口较短,术后瘢痕挛缩的反应较小,避免了传统垂直向切口瘢痕挛缩带来的颈部功能的影响。

3.2.4 此切口在行颈淋巴清扫术时,对颏下区暴露的不够,往往造成颏下三角清扫的困难,我科采用耳屏上延长切口和深部拉勾暴露手术野后,问题得到解决。

口腔癌的治疗在选择颈淋巴清扫术的切口时, Macfee平行切口愈合最好,因为该切口是双蒂瓣,通过合适的牵引能暴露颈部所有的淋巴引流区域,但在颈部粗短的病人暴露较为困难,而且难于和前方的气管切开的切口分开[2],这样对于较年轻且对术后美观要求较高的患者,可以采用以上介绍的两种术式进行手术。对于仅做预防性颈淋巴清扫,可采用Macfee平行切口来进行手术,患者术后可以获得较好的美学效应。而要行较为彻底的颈淋巴清扫术的患者,可以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L”型切口进行手术,术后患者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美学效应。而对于较年长或对术后美观不作要求的患者,可采用传统的“类矩形”切口以及“T”形切口来进行手术。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 “L”型切口和Macfee平行切口进行口腔癌患者的颈淋巴清扫术可以在术后给年轻患者带来良好的美学效应,可供各位医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选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