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06 21:56:23

疼痛管理

疼痛管理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疼痛管理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及睡眠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本科收治的并需要手术治疗的8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疼痛管理组(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疼痛管理模式治疗术后疼痛,对照组按传统疼痛管理模式护理。采用长海疼痛评分标准对照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住院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评估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明显增加。结论 实施疼痛管理模式护理,能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词】 疼痛; 手术后; 术后护理 疼痛是现存或潜在的组织受损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情绪的体验[1]。骨科患者术后剧烈的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严重影响术后康复,甚至造成手术失败。因此,如何更好的术后镇痛一直是困扰骨科广大医护人员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采用镇痛药物,仍有74%患者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2]。本研究尝试采用疼痛管理护理模式应用于骨科术后患者的镇痛中,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08年8月~2009年8月在本院骨科住院的单纯股骨骨折、胫腓骨闭合性骨折并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38.5±16.8)岁;致伤原因均为外伤,无病理性因素,其中车祸46例,砸伤18例,摔伤12例,高处坠落4例;股骨骨折21例,胫腓骨骨折59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疼痛管理组(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对照组),各40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组患者给予以术前健康教育,术后疼痛评估以及疼痛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疼痛管理。(1)术前健康教育包括:纠正患者自我认为必须承受术后剧痛的错误思想,让患者明白疼痛不仅是一种严重的不能忍受的感觉,而且不利于术后康复,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促进术后康复,而且麻醉止痛药引起成瘾的发生率极小,不会延缓切口愈合。(2)术后疼痛评估:每位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不一样,笔者采用长海痛尺标准评分。①无痛(无不良感觉);②轻度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和睡眠);③中度疼痛(可影响睡眠,需用止痛药);④重度疼痛(影响睡眠,需用麻醉止痛药);⑤剧烈疼痛(影响睡眠较重,伴有其他症状);⑥无法忍受(严重影响睡眠,伴有其他症状或被动)。手术后当患者主诉切口疼痛时,护士加强对患者疼痛感受的主动询问,先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进行长海痛尺标准评分,然后进行疼痛综合评估,标准如下。①患者的主管感受评分;②所测血压、脉搏、呼吸数值;③患者的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肌紧张度等。根据综合评估情况及长海痛尺评分标准将疼痛分为: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3)术后疼痛控制:根据疼痛分类,对中度疼痛患者(疼痛程度≤5分),护士指导其采取以下非药物疗法减轻疼痛。①呼吸止痛法。疼痛时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呼出,而后慢吸慢呼,呼吸时双目闭合,想象新鲜空气缓慢进入肺内。②松弛止痛法。松弛肌肉如叹气、打哈欠、深呼吸、闭目冥思等方法能减轻或阻断疼痛反应,起到止痛作用。③音乐止痛法。通过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缓解疼痛,既可以边听边唱,也可以闭目静听,并伴手脚节拍轻动。④转移止痛法。可通过多种形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如看电视、讲故事、创造欢乐的气氛、与亲近的家属、朋友相互交谈等。若非药物疗法无效或重度疼痛(疼痛程度≥6分)时,护士报告医生,并根据医嘱使用有效的镇痛药,并配合使用上述非药物镇痛疗法。 1.2.2 对照组患者按传统疼痛管理模式 将患者主观感受简单汇报给医生,由医生开出镇痛医嘱,护士只是机械的执行医嘱,不采用术前健康教育及非药物镇痛疗法。采用同样的方法及同样的评分标准(长海痛尺标准)进行镇痛效果综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有无术后并发症,并对照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有无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将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综合评估得分行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康复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无术后感染、二次骨折、内固定物松脱断裂等术后并发症。 2.2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及住院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效果,采用相同的镇痛评分标准。结果显示,术后6 h即麻醉完全清醒时,患者疼痛评估得分最高,即疼痛感最明显。实验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效果及住院情况的比较(x±s)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骨科手术患者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有效的镇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3]。严重的术后疼痛常常导致患者睡眠不足,造成情绪低落,妨碍组织康复。因此迅速有效地控制疼痛,是护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康复。除了医疗镇痛药物以外,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采用疼痛管理模式联合传统药物镇痛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镇痛效果及社会效益,现总结如下。(1)改变患者的镇痛观念:一部分患者认为,只有在疼痛难以忍耐时才可以实施镇痛,并且只能使用1次,连续使用即可成瘾或影响伤口愈合[4];通过术前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其本身具有享受镇痛的权利,正规使用镇痛药物,其成瘾性极低。(2)改变护理人员的镇痛观念:以往相当多的护理人员不相信患者对疼痛的诉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工作中经常“我认为”,不知道疼痛的评估标准。通过本研究,护理人员了解到疼痛评估及镇痛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了过去机械执行医嘱的镇痛模式,取得了更好的镇痛效果。(3)良好医患和(或)医护关系的形成,社会效益的升华。疼痛常常影响情绪,导致极坏的心情,容易出现医患冲突及医护冲突,良好的镇痛效果往往产生愉悦的心情,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及医护关系,在不增加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基础上,产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通过本研究证实,在传统术后镇痛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良好的疼痛管理模式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陈伟鹏.临床症状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81. [2] 李漓,刘雪琴.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华护理学杂志, 2004, 39 (8): 632-634. [3] Stanik2Hutt JA. Pain management in the critically ill. Crit. Care Nurse, 2003, 23 (2): 992103. [4] 郭晓燕,张俊华.术后 疼痛护理误区探讨.护理研究,2003, 17(4):385-386. (收稿日期:2011-05-25) (本文编辑:车艳)

疼痛管理篇2

关键词:骨科手术;急性疼痛;护理管理

疼痛是大部分骨科疾病的共同特点,也是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1]。且骨科手术创伤较大,会对机体各系统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出现一些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时、有效、正确地处理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是骨科医务人员乃至整个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查阅文献并梳理了术后的镇痛管理,以期对临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1疼痛的概念

国际疼痛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感受,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2]。按照疼痛持续时间与损伤组织愈合情况,可将疼痛分成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在原发疾病与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急性疼痛持续时间不足1个月,且和手术创伤、疾病状态及组织损伤相关。术后疼痛指的是手术之后立即出现的急性疼痛,是临床中最急需处理、最常见的疼痛类型,也是骨科患者术后共有的表现[3]。若未在术后疼痛初始状态进行控制,就可能发展成难治性慢性疼痛,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躯体上的双重打击。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疼痛,是骨科患者术后镇痛管理的关键。

2国内疼痛管理现状

在深入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下,如何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是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与2011年出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将“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列入评审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疼痛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疼痛的完全缓解,当前临床中疼痛控制手段虽有了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但术后疼痛管理不善仍存在。鄢建勤等[4]调查显示,有56.1%的患者术后疼痛未做任何处理;43.9%的术后患者镇痛不全。此外,有文献报道,术后疼痛超过中度的患者约为58.27%[5],以上各项数据均提示我国的术后疼痛管理质量尚不理想。

3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

3.1与手术创伤有关的因素

手术创伤是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疼痛程度与手术类型、切口深度等有关[6-7]。一般而言,手术类型不同,对组织造成的损伤程度也不同,而脊柱、开胸、开腹、骨关节矫形等手术造成的术后疼痛最为严重[8]。这类手术切口往往深达深部组织及肌腱,甚至出现骨膜剥离等。XU等[9]在“Pain”上发表的研究显示:在小鼠足底切口模型中,单纯皮肤切口组在术后第1天引起防御痛,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而皮肤加深部组织切口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防御痛更严重。这说明深部组织才是形成防御痛的主要部分。骨科手术患者综合具备了以上的因素,术后随着麻醉作用的消失,感觉切口即开始疼痛,超前镇痛是解决这类疼痛的最佳管理实践。

3.2与患者有关的因素淤

对术后疼痛观念及态度错误。疼痛属个体化的主观感受,患者的主诉是评估疼痛及其程度的金标准[10]。在临床实践中,因患者性格、年龄、文化水平、个人经历等存在个体差异,对疼痛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普遍认为术后疼痛不可避免,经常强忍,不主动说明;不相信疼痛是可通过各种干预手段而得到控制的;甚至害怕药物成瘾而拒绝镇痛治疗。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态度是影响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因素[11],如患者不能如实主动主诉疼痛,医生、护士便难以实施有效的镇痛。因此,普及疼痛知识、改变错误的疼痛观念尤为重要。向患者普及疼痛知识,增加患者对疼痛的理解,进而改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认知,纠正对止痛药物应用的错误认知,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疼痛管理。于对镇痛药物认知障碍。王峻等[12]研究指出:约25%的患者在感到疼痛时,经常会选择忍受,当忍受不了的时候,才会告知护士;约45%的患者担心服用止痛药物会上瘾或者损伤大脑;约20%的患者对疼痛存在恐惧;等等。宋仙英等[13]研究显示,术后失眠患者中约73.9%的原因是疼痛,不35.3%的患者拒绝或减少功能锻炼的原因为疼痛。这些都由于患者对镇痛药物缺乏认知、对镇痛技术不信任所致,担心药物有副作用,影响伤口愈合等,进而造成很多患者均选择强忍疼痛,不愿配合功能锻炼与肢体活动,导致便秘、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频发[14]。事实上,当患者了解了镇痛药物发生成瘾性几率较小、不会影响伤口愈合、有助于术后早期康复时,多数患者均愿意接受镇痛治疗,并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术后的疼痛管理。因此,良好有效的疼痛教育是提高患者疼痛认知的关键。

3.3护士综合素质因素

在日常疼痛管理中,护士和患者的接触最为亲密。为此,护士的技术水平、疼痛知识对疼痛控制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有研究显示,国内81.3%的医务人员从未接受过疼痛管理培训或继续教育[15]。据叶赟等[16]研究显示,在外科护士中仅41.2%参加过疼痛知识培训,29.1%从未意识到要接受患者的疼痛主诉。此外,目前无规范的疼痛护理管理标准也是原因之一[17]。以上种种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护士的疼痛知识仍比较匮乏,疼痛管理理念未及时更新,导致疼痛护理实践无标准参考,部分护士在施行药物镇痛时,常夸大药物危害性,特别是成瘾性方面,评估疼痛时普遍认为患者高估了自己的疼痛等。护士疼痛护理知识匮乏的原因主要有:疼痛知识培训不不系统、不专业;缺乏有指导作用、最新的疼痛知识资源;大部分医院仍普遍缺乏疼痛专科专职护士[18]。由于条件限制,护士深造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护士获取疼痛知识的途径主要为临床实践、查房、专业知识讲座、专业书籍等。同时也存在忽视自身知识学习的问题,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流于表面,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洞和不足,易造成医疗事故出现,影响患者术后手术成效[19-20]。

3.4医生疼痛知识掌握程度因素

医生对术后疼痛管理不够重视,疼痛管理知识不足[21],从某种程度而言,医生对疼痛知识的了解影响术后疼痛管理质量。随着镇痛治疗的普及和镇痛模式的更新,医生只有真正的重视患者疼痛,主动了解和掌握疼痛控制方法及措施,不断更新疼痛管理知识,才能满足临床需要,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往往更注重疾病治疗与康复,只在患者主诉疼痛或要求使用止痛药时,才会给予镇痛治疗。郑儒君等[15]对医务人员关于KASRP问卷的调查中,医生的疼痛管理知识答对率仅为54.8%。

3.5其他因素

护理人力、医疗服务体系、疼痛管理制度等均是实现有效疼痛管理的重要因素[21],同时也都有可能成为疼痛管理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力不足,工作任务繁重仍是当下一些医院的临床困境;部分镇痛药物不在政策报销范围内,且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担;我国目前尚缺乏科学、规范的术后疼痛管理制度及评估体系。这些因素终将制约疼痛管理的发展,需要管理者们从源头抓起,从根本上解决。

4术后疼痛管理的内容及措施

4.1正确的疼痛评估

淤疼痛体验是个体性主观体验,护士在处理患者疼痛时,应将自己的评估和患者的疼痛体验相结合作出正确的评估。于术后疼痛评估不仅是对患者静息痛的评估,即休息疼痛,还包括患者咳嗽、功能活动、深呼吸时的疼痛,只有将患者功能活动疼痛控制在臆4分[5],患者才会配合术后功能锻炼,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盂采用合理的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疼痛。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有:文字描述评分法(VDS)、数字评分法(NR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法、McGill疼痛调查问卷评分法(MPQ)和术后疼痛评分法[22],这些方法适合于大手术术后或气管插管无法说话者,在使用时,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手势表达训练,以了解患者疼痛情况,目前尚未普及使用。此外,特殊患者可使用特殊疼痛量表,如患儿可使用“儿童疼痛评估工具”等。每种工具都有其特性及优劣,使用时应参考患者的主诉及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对疼痛的耐受性等,来选择适合的镇痛药物,制订个体化疼痛方案[23],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

4.2疼痛评估的频率

相关疼痛指南[24]推荐的疼痛评估频率:淤对所有入院患者予以疼痛评估;于在住院期间,对患者疼痛情况予以动态评估;盂以下情况需要再评估:更改镇痛方案后、非消化道给镇痛药30min后、口服镇痛药1h后,倘若疼痛再次评估结果理想,可恢复常规评估,在患者可正常睡眠时,无需再疼痛评估,以免影响患者睡眠;榆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时,不仅要评估静息痛,还要评估活动时的疼痛程度。

4.3疼痛护理干预措施

根据《骨科常见疼痛专家处理意见》[25]总结出以下措施:淤疼痛宣教;于合理评估;盂超前镇痛;榆多模式镇痛;虞个体化镇痛。在患者入院时,评估其疼痛情况,了解患者疼痛认知,以给予疼痛知识教育;在术后的镇痛过程中,针对患者手术的性质及部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镇痛处理;患者术后疼痛剧烈,在药物镇痛作用未彻底消失之前,给予超前镇痛,对于使用镇痛泵(PCA)自控疼痛的患者,要告知其提前有效按压泵;通常可将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联合使用,达到协同或相加镇痛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化用药方法,以最小镇痛药物剂量取得最佳镇痛效果。

5结语

综上,今后在骨科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实践中,需加强医、护、患的沟通及多科协作;加强疼痛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认知;医护人员应加快对术后疼痛管理观念的转变,准确、及时地推行有效的镇痛模式;综合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及时追踪和评价患者的镇痛效果,使术后疼痛管理持续有效改进;管理者应从高层面分析制约疼痛管理发展的诸多因素,培养疼痛专科护士,采取多形式教育提高床边护士疼痛护理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逐步提高术后疼痛管理效果。

作者:韦美爱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

[3]徐建国,吴新民,罗爱伦,等.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3):190-196.

[4]鄢建勤,王英,唐岸柳,等.湖南三大省级医院术后疼痛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1):1384-1387.

[5]童莺歌,刘敏君,刘冬华,等.5所三级医院术后疼痛管理质量评价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24-28.

[6]刘胜男,张春理,高小雁,等.骨折患者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4):250-251.

疼痛管理篇3

肝癌是病死率及恶性程度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介入治疗全称肝癌介入治疗,是采用在不开刀暴露病灶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达到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是患者不开腹肝癌治疗首选方法。疼痛是伴随潜在或现存组织而产生的心理及生理因素复杂的主管感受[1] 疼痛已作为临床中“第五生命体征”被重视[2]。多数患者在经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与控制,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均为介入患者,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5岁,患者心、肺、肾功能正常。

1.2手术方法 对所有介入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选择穿刺点,用无菌穿刺探头选择最佳位置进行穿刺[3],从动脉内插管至肝癌供血动脉,根据实际情况给药。 选择性肝动脉灌注(TAI)治疗是通过导管以等于或小于静脉给药的剂量动脉内灌注药物。这样可使靶细胞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和延长药物与病变接触时间,并且减少全身的药物总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目的。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1)术前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介入的目的、方法及治疗的重要性和优点,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取得术中积极配合;(2)进行疼痛教育的目的是改变患者错误的疼痛认知,学会减轻疼痛和自我放松的方法。(3)护士根据整体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疼痛认识教育,自身掌握疼痛评估方法,从而实施最佳的镇痛方案。

2.1.2患者准备:告知相关术前准备,4-6h禁食禁水,判断有无禁忌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疼痛的程度。

2.1.3用物准备:检查导管的质量,急诊器械,1%利多卡因局麻药,减轻患者术中疼痛,备好心电监护仪[4]。耐受力较差者可遵医嘱给予杜冷丁50mg肌注。

2.2 术中护理: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导患者屏气,放松,给予适当的安慰,疏导,转移注意力,减轻其痛苦。严重者可给予杜冷丁肌注。

2.3术后护理:

2.3.1评价指标:评估患者的疼痛,如:疼痛评估标尺,是一种将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结合起来制作成的疼痛评估尺。每位护士可随身携带一个疼痛尺,简单易行。其中0分代表无痛,1-2分为轻微疼痛,3-4分为轻度疼痛,5-6分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痛。

(1) 肝区疼痛:(1) 肝区疼痛:①创造良好的病区环境;②做好基础护理;③心理疏导;④三级阶梯止痛法。⑵伤口疼痛: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导患者平卧,患肢制动24h,并用沙袋压迫止血,观察末梢血循环情况、足背温度、皮肤颜色,并告知患者术后会出现疼痛,消除患者及家属对于疼痛感知的紧张,疼痛时可适当抚摸其皮肤,放轻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注意与下一班的交班,多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多给予恰当的人文关怀,让患者从心理舒适,减少其不适感。(3)腹痛: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一旦有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安慰疏导患者。

3 结果

参与的80例介入患者绝大部分人均可耐受,均未发生出血,血栓,胆囊坏死等并发症,其中约38例患者除轻微疼痛外无特殊不适感;10例有呕吐,胃痛等胃肠道不适的症状,给予兰索30mg静推或胃复安10mg肌注,使用保胃药后有明显的缓解;32例有不同程度难耐的疼痛感,其中24例,给予适当的解释安慰,转移注意力,抚摸皮肤等方法可缓解疼痛。其中8例,不可忍受介入后带来的不适感,背部,穿刺点出血不同程度难耐疼痛,遵医嘱给予杜冷丁,多瑞吉贴等止痛药有明显的改善。

疼痛管理篇4

[关键词] 疼痛知识;教育;癌症患者

[中图分类号] R73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122-02

癌症疼痛在肿瘤患者中十分常见,尤其在肿瘤的晚期,75%的患者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仅有25%可以得到有效缓解[1]。疼痛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疼痛还会导致患者失眠、食欲减退、疲劳乏力等,生活质量明显下降[2]。影响有效控制癌症疼痛的原因很多,其中患者及家属对于癌症疼痛管理的知识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拟调查了解癌症晚期患者及家属的疼痛知识和态度,找出存在的疼痛管理误区以说明对患者及家属开展疼痛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5月~2009年7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70例肿瘤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癌10例、乳腺癌13例、胃癌9例、肺癌15例、多发性骨髓瘤7例、胰腺癌5例、肝癌8例、脑瘤3例,患者肿瘤均出现远处转移,有正常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年龄35~75岁。

1.2 方法

参考Ferrell BR制订的“癌症患者疼痛调查表”及“癌症患者家属疼痛调查表”[3]。两调查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其中患者调查表重测信度为0.65,内容效度为0.95,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74,家属调查表重测信度为0.80,内容效度为0.90,研究者将其翻译成中文,并咨询了三位癌症患者及家属、一位疼痛处理专家、一位肿瘤内科专家,对调查表内容的表述做了适当修改以更易于为患者及家属所理解。调查表计分以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计算。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用于比较患者和家属疼痛知识的差异以及有疼痛和无疼痛患者疼痛知识有无差异,运用百分比调查患者及家属回答问题的正确率。

2 结果

2.1 有无疼痛的癌症患者对疼痛知识的了解

伴有疼痛的癌症患者(n=32)得分高于不伴有疼痛的癌症患者(n=38), 疼痛患者回答正确率为26.9%,无痛患者回答正确率为22.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 患者及家属对疼痛管理知识的了解

癌症疼痛患者及家属疼痛管理知识匮乏,患者与家属对疼痛的认识虽然存在差异,但总体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3.1 对癌症患者进行疼痛管理教育的必要性

Ferrell调查了75名癌症患者,其中60%的患者没有按医嘱规定服药,而是私自减少服用次数,原因是担心成瘾、耐药、对药物剂量存在误解、认为疼痛不可能完全缓解[2]。在本调查中,患者对疼痛知识的答对率平均为24.7%,表明患者疼痛知识匮乏,其中错误率高的条目为认为止痛药只在疼痛严重时使用、癌症疼痛是不可能完全控制的、刚开始使用止痛药剂量宜小,以防疼痛加重时再增量、长时间使用阿片止痛药会成瘾。调查结果表明,癌症患者普遍认为癌症疼痛正如癌症一样,是无法治愈的,因此,患者默认疼痛的折磨,再加上害怕长期服用阿片类止痛药成瘾,很多患者只是在疼痛无法忍受时才告知医务人员从而求助于止痛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存在的普遍的错误认识,告知患者其实90%的癌症疼痛通过合理服用止痛药就可得到缓解[4],止痛药对于治疗癌症疼痛定期服药联合必要时服药效果远远高于需要时服药,产生成瘾和耐药的几率

3.2 癌症患者家属疼痛管理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不单单是患者,患者家属也经历着癌症疼痛的折磨[5]。本次调查证明家属同样缺乏疼痛管理知识,得分正确率为24.1%,患者家属比患者更相信癌症疼痛无法缓解、止痛药只在疼痛严重时使用。在与患者家属交谈中得知患者家属认为自己在患者的疼痛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由于害怕成瘾所以对什么时候给药、给什么药非常关注,他们常常会鼓励患者尽量忍受疼痛,直到非常严重时才考虑告诉医护人员。由于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疼痛认识的差异及在疼痛管理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时也要包括家属在内。只有患者家属也对癌症疼痛有正确的认识,才有利于有效管理患者的疼痛,同时也有利于减轻自己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McCaffery M,Ferrell BR. Nurses' knowledge of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How much progress have we made[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1997,14:175-188.

[2]王昆,谢广茹.临床癌症疼痛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7.

[3]Ferrell BR. Pain as a metaphor for illness. Patient's management of pain[J].Oncology Nursing Forum,1994,18:1315-1321.

[4]Claudia M, Marylin J.The PRO-SELF: Pain Control Program!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cancer pain management[J]. Patient Education,2003,1(30):66-67.

疼痛管理篇5

观念的转变

随着疼痛管理的深入开展,时至今日“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等基本理念已经耳熟能详,但在日常医疗范围内,人们对儿童应用镇痛药物的副反应如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的惧怕与担忧,仍阻碍着儿童镇痛发展的步伐,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遇到来自医务人员的阻力。我院近年来开展规范化疼痛管理的体会是必须不断强化宣传教育工作:⑴ 宣教对象应包括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长;⑵ 宣教形式可采用制作宣传小册、张贴壁报、开设论坛等;⑶ 宣教时间应贯穿于医务人员的上岗培训或继续教育项目中,对患儿及其家长的宣教则应从入院时做起,争取获得他们的理解与配合。

对婴幼儿或儿童来说,我们应更加敏感地察觉疼痛的存在,只有在人们充分意识到急需改进儿童的疼痛治疗,不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和伦理的原因,还因为疼痛不只是影响到儿童的健康,还可能潜在地影响儿童今后的人生,尤其是心理情感、活动能力的发育和成长,疼痛管理工作才能真正融入日常的医疗行为,“无痛化医院”的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疼痛评估

对疼痛程度如何客观评价是小儿疼痛处理上长期存在的问题。了解儿童的疼痛很困难,对还不会说话婴儿的评价就更困难,甚至当他们有明显的疼痛时,仍能入睡或玩耍。因而曾有人认为“婴儿比成人更少地经历(感知)疼痛”,也曾有报道医务人员低估年幼儿体验疼痛的经历。人们在长期儿童疼痛评估的临床实践中已摸索发展出适合各年龄组的多种疼痛量表(评估工具),诸如NIPS、PIPS、CRIES、CHEOPS和COMFORT Scale等,根据儿童使用行为和自身报告的方式作出评价。由于各种评估工具的评分标准尚不统一,我院疼痛评估的经验是:⑴ 在全院范围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以FACES(Wong-Baker Pain Rating Scale)和FLACC(Face、Legs、Activity、Cry、Consolability)作为基本评估工具,并制成简易的疼痛评估卡,每次评估均采用相同的评估量表,并将结果作为第五生命体征常规记录在病史中,再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参考其他工具作综合评估;⑵ 对评估人员(主要是护理队伍)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准确掌握评估技巧,并通过实例考核,获得评估资格后方可进行临床评估,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评估质量。护士长时间与病人接触,有利于对病人进行观察和及时处理,所以训练有素的护士是术后镇痛处理的关键环节。对患儿及其家长的宣教也不容忽略,尽管大部分家长易于低估他们的孩子所经受的疼痛的程度,对家长参与评估疼痛的可靠度也难以确定,但是患儿出院后还是会存在将一些评估疼痛及治疗的任务转移给了家长,因而在健康宣教中也要教会儿童和家长熟悉了解评估工具,以便最大限度地配合疼痛评估和治疗。

疼痛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儿童的疼痛治疗,由于生理及心理上尚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因而在治疗策略、药物的选择、剂量及用药途径均不同与成人,甚至在不同的年龄组(如新生儿、婴幼儿、学龄期、年长儿)还有区别。儿童术后疼痛的程度常因手术部位、手术性质、创伤大小而有所不同,如腹部手术后的疼痛又分为两种类型,伴有恶心呕吐的持续钝痛,可能对阿片类药物较为敏感;而由咳嗽或活动所致的锐痛,常对吗啡等阿片类药物不敏感而神经阻滞效果较好,对非甾体类抗炎药也较敏感。因此,儿童的疼痛治疗计划更应个体化和多途径的。心理学的干预、家庭的支持以及物理治疗在儿童的疼痛管理中可能起有更重要的作用。

静脉持续输注阿片类镇痛药是小儿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可以提供较为恒定的镇痛水平,但患儿对镇痛药的需求量个体差异很大,在7~8岁以上的儿童采用病人自控镇痛(PCA)比持续静注更为安全、有效,病人自己控制用药量达到自己满意的镇痛水平,既能确保镇痛效果,又可减少副作用的发生。Lauder等发现12%的术后成年病人对PCA一无所知,而且多数患者对PCA的要求不了解,甚至对PCA 的并发症心存疑虑,而将镇痛要求竟限于其所能忍受的水平;为了让病人进一步了解PCA,有助于发挥PCA的最佳作用,应根据患者的智力、素质、教育水平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宣传教育。在儿科患者选用PCA的病例,更应通过术前与患儿的良好沟通,使其建立掌控该项镇痛技术的信心,教会患儿能正确掌握自控技能,使之更为有效。至于年龄较小或不能合作的小儿,可以采取护士或家长控制镇痛(NCA)的方法,此时可能需要设置较高的背景输注剂量(如吗啡20µg/kg/h)和较长的锁定时间(如30min±)。无论是PCA 还是NCA,停机的过程也必须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可在疼痛评分满意、患儿自控次数已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先停用背景剂量,然后逐步延长锁定时间直至撤机,也可以辅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缩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时间。

持续硬膜外(骶管)镇痛、周围神经阻滞等方法同样能用于儿童的术后镇痛,但在儿科可能因患儿不配合而使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通常作为平衡镇痛的方法联合应用于儿童的疼痛治疗。也可将局部麻醉技术(伤口浸润、神经阻滞)与简单的止痛药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于一般手术后以缓解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逐渐受到重视,酮咯酸氨丁三醇(Ketorolac)、布洛芬(iBuprofen)及双氯芬酸(Diclofenac)都已在儿童中使用并进行过调研,均被发现在儿科范围应用时具有很好的止痛作用,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少见,且安全剂量范围大,故在儿童中等程度疼痛的治疗时应首先考虑。有建议术前通过直肠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剂40mg/kg,可以减少术后疼痛,目前在欧洲的一些医疗中心已常规使用。

NSAID之所以能成为术后镇痛重要的辅助用药,主要在于它与阿片类药物具有协同作用,联合应用时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诸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尿潴留等副作用的发生率。NSAID也可成为家长和基层保健人员应用的简单止痛类药物,为许多日间手术的患儿以及住院患儿出院后的缓解疼痛提供发展余地。当授权家长和基层保健人员参与疼痛治疗时,同样要明确交代用药注意事项,避免发生超量用药。超量用药的可能原因包括家长算错剂量或同时又使用了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其它药物或错将成人剂量给儿童使用。

小儿疼痛管理以患儿舒适为主要目标,治疗儿童疼痛没有简单的方法。但将一些简单的事情做好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特别对那些需要镇痛但又是在儿童专科住院病房以外,如边远地区的儿童。准确地评估疼痛、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多途径联合用药的模式,可安全有效地提高我们对儿童疼痛治疗的质量。

建立APSs

提倡所有患儿手术后都应提供安全、有效的简单的镇痛方式,这一人性化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然而,在日益繁忙的医疗压力下,如何安全、有效地开展镇痛工作,是值得思考的又一个问题,专人专职从事此项工作的需求也将变得越来越迫切。

作为对手术病人、产妇或其他的急性疼痛患者的疼痛进行治疗管理和组织或机构-急性疼痛服务(Acute pain services ,APSs),早在1985年的美国和德国第一次以APSs的名称出现和提供服务,随后APSs才得以迅速推广,很多国家就这项服务提出了相应要求。目前尚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APSs定义,一般认为正规的APSs不仅能够提供镇痛治疗和相应的临床监测,而且在规范镇痛技术、减少相关并发症和进行医护培训方面,以及进行有效的临床研究和新技术探讨等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美国的Agency for Health Care Police and Research和澳大利亚的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已建立相应的具体标准,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要求麻醉医生必需持有APSs的培训证书。

APSs是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其组织形式在世界各国还没统一,发展也不够平衡。APSs的性质介于ICU和普通病房之间,即要有专职人员进行这项工作,也应依靠相关学科工作人员的配合和协作。由于麻醉医师较好地拥有疼痛神经生理和病理知识以及掌握各种镇痛方法及诊治各种镇痛并发症等方面的专长,无疑应成为APSs的理想人选,但更多的应该是麻醉科、手术科医生、护士、药剂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组成的多学科团队,麻醉医师大多在APSs中起主导作用。目前APSs的运作模式多为:① 手术室内麻醉医师:术毕之前通知APSs,选择镇痛方法并开出镇痛医嘱;② 麻醉恢复室护士:准备药物和设备,登记,标准化镇痛技术;③ 病房护士:接受手术后病人,监测镇痛情况并与APSs联系;④ APSs人员:定期巡视,评估镇痛质量及副作用,处理相应的问题和并发症。也有的医院采用APSs定时巡视、麻醉科值班医师应呼处理镇痛问题的镇痛管理模式等。

疼痛管理篇6

[关键词]老年骨折;疼痛管理;快速康复护理;应用效果;探析

老年群体由于骨质疏松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容易发生骨折现象,并且骨折后因卧床时间长也更易发生压疮、坠积性肺炎、下至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而令康复时间延长,甚至会危及生命[1]。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老年骨折患者呈爆发式增长,而临床中为了减少发生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快速康复护理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中,但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患者骨折创伤以及手术创伤所引起的疼痛感对快速康复护理的实施进程有着严重影响,进而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康复时间而令康复效果不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老年骨折患者的疼痛状况有着重要意义[2,3]。本次我院在55例老年骨折患者快速康复护理中应用疼痛管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为给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参考,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60~77(68.5±5.7)岁,骨折部位分布: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踝关节骨折16例;骨折原因分布:平地跌伤27例、交通意外16例、高处坠落7例、其他原因5例;骨折Garden分型分布:I型13例、II型19例、III型15例、IV型8例。观察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60~79(69.0±5.8)岁,骨折部位分布: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踝关节骨折16例;骨折原因分布:平地跌伤28例、交通意外15例、高处坠落8例、其他原因4例;骨折Garden分型分布:I型12例、II型21例、III型13例、IV型9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入院后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各类骨折临床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②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存在全身多处骨折现象;②合并机体其他系统功能严重障碍;③合并精神疾病。

1.4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对本组患者常规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包括健康教育、围术期心理干预、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等。

1.4.2观察组对本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疼痛管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疼痛宣教:由主治医师、临床药师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疼痛管理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并制作疼痛相关知识的宣教手册,并由护理人员仔细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关于疼痛产生的原因、缓解疼痛的方法等疼痛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疼痛的正确认识度;(2)疼痛评估:在患者入院治疗全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采用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每日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疼痛干预办法;(3)疼痛干预措施:①非药物干预:对疼痛评级为轻度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护患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同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或采取物理冰敷法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②药物干预:对疼痛评级为中重度的患者,入院后至手术前即给予患者口服塞来昔布200mg及曲马多50mg,2次/天,术后患者转回病房后立即给予肌注地佐辛5mg,3次/天,连用3天,同时采取物理冰敷法缓解患者的疼痛,术后第4天开始服用塞来昔布与曲马多,用法用量与术前相同,服用至术后第7天停药,用药过程中要对患者保持密切关注,并视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疼痛改善情况酌情减量。

1.5观察指标

①康复积极性:采用康复积极性评分表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康复过程的心理状态、康复措施实施的配合度以及有关康复的积极需求等三个维度,评分范围为0~100分,评分越高,康复积极性越高;②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疼痛护理满意度调查评分表进行评价,评分范围为0~100分,评分越高,满意度越高;③住院时间:入院至出院时间。

1.6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x±s),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两组百分率比较采用Fisherχ2检验;由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α=0.05。

2结果

观察组康复积极性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疼痛管理篇7

[关键词] 食道癌;早期疼痛;护理干预;术后镇痛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163-02

食道癌常见于食管的上皮组织,是一种恶性的肿瘤疾病,对人类健康有着极其重大的危害。目前治疗食道癌的首选方法是进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然而此手术的创伤大,能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因此食管癌患者的术后镇痛护理十分重要。为探讨评价食管癌患者术后行护理干预并对早期疼痛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对2011年3月―2013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并对其术后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在该院诊治的62例食管癌患者,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43~70岁,平均年龄为(51±9.63)岁;病程为1~8个月,平均病程为(2±1.8)月。研究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48~77岁,平均年龄为(55±9.75)岁,病程为2~7个月,平均病程为(2±1.2)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为食管癌确诊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能够配合医护人员,通过指导后能熟练地应用UAS清楚描述疼痛程度的患者[1]。手术前肝、肾功能检查不正常的患者予以排除。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定时挤压患者的胸管使之保持顺畅;②定时为患者翻身,且应避免牵拉到患者的胸管;③当发现患者咳嗽时,应及时按压切口,待患者清醒,血压稳定后协助患者采取半卧的减轻疼痛; ④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当听到患者表示疼痛难忍时应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并且严格按照医嘱和护理常规给予止痛药物和镇痛处理[2]。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对护理人员进行早期疼痛护理干预方法的培训。向护士进普及疼痛知识和早期疼痛护理干预方法,使护理人员对疼痛的了解更为深刻,并且能熟练地使用早期疼痛护理干预;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在手术前一晚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士为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普及,减轻患者的惧怕情绪,同时让患者家属了解疼痛管理的知识及一些简单可行的减轻疼痛的措施,如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等;③早期疼痛护理。可采用多种疼痛缓解方法,如协助患者采用舒适的,以降低患者疼痛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早期疼痛护理之前护理人员还应预先使用止痛药,以避免因操作触动创口而使患者感到疼痛;④镇痛泵的护理。护理之前应向患者详细讲解镇痛泵留置的原理及部位,护理镇痛泵的操作方法和效果等。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患者表示疼痛,可按下镇痛泵的按钮,同时加用止痛药物。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抑制的症状,必要时可注入间歇性止痛药;⑤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采取各种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如经常看望病人,解答病人的疑问,鼓励病人等;⑥睡眠护理。充足良好的睡眠能够有效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4]。

1.4 疼痛评分标准

采用USA评估对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等级进行评估,共有0~10级,0表示无痛,1~3表示轻度疼痛,4~7表示中度疼痛,>7表示重度疼痛,10表示剧烈疼痛[5]。两组患者均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士指导填写,本研究共发放USA评估表62份,收回有效的评估表62份,有效回收率是100%。

1.5 依从性评价标准

完全依从: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严格地遵从医嘱,坚持进行规范治疗;部分依从:患者基本能够遵从医嘱进行治疗,偶尔出现不规范行为;不依从:患者完全不遵从医嘱进行治疗。

1.6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程度

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24 h的疼痛程度,研究组轻度疼痛率74.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两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比较,研究组患者完全依从率为77.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ASP将疼痛概括为“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快的主观感受,且具有现存的以及潜在的组织性损伤”,食管癌手术患者因疾病及手术的创口等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因此对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护理意义十分重大[6]。

临床上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常规护理方法,通常是按照医嘱和护理常规给予患者疼痛护理和镇痛处理。然而疼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及心理活动,它不但可引起患者病理和生理上的反应,还可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困扰,因此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的护理应兼顾其心理生理两方面[7]。

早期疼痛护理干预首先对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疼痛及疼痛管理的知识,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熟练地掌握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同时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情绪,以保证心理护理的有效实施。同时对患者进行早期疼痛护理,而由于食管癌根治手术后常规会留置镇痛泵,因此早期疼痛护理干预还会加强对镇痛泵的护理,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早期疼痛护理干预还加强对患者睡眠时间和质量的个性化护理,这主要是由于在睡眠过程中患者所感受的疼痛强度会大大的降低,能够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

该实验表明,对两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程度的比较,研究组患者经过早期疼痛护理后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具有显著疗效,能一定程度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凤,张菊平,肖红.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5):1-3.

[2] 刘文明.心理护理干预在围术期中的应用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研究[J].北方药学,2012,10(9):120-121.

[3] 康艳红.术后疼痛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2,2(19):217-218.

[4] 霍金华.食管癌疼痛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10):320-322.

[5] 梅林英,徐卫英.术前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16(9):103-104.

[6] 黄莉.食管癌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 11(27):2080-2082.

疼痛管理篇8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163-02

食道癌常见于食管的上皮组织,是一种恶性的肿瘤疾病,对人类健康有着极其重大的危害。目前治疗食道癌的首选方法是进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然而此手术的创伤大,能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因此食管癌患者的术后镇痛护理十分重要。为探讨评价食管癌患者术后行护理干预并对早期疼痛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对2011年3月―2013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并对其术后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在该院诊治的62例食管癌患者,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43~70岁,平均年龄为(51±9.63)岁;病程为1~8个月,平均病程为(2±1.8)月。研究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48~77岁,平均年龄为(55±9.75)岁,病程为2~7个月,平均病程为(2±1.2)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为食管癌确诊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能够配合医护人员,通过指导后能熟练地应用UAS清楚描述疼痛程度的患者[1]。手术前肝、肾功能检查不正常的患者予以排除。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定时挤压患者的胸管使之保持顺畅;②定时为患者翻身,且应避免牵拉到患者的胸管;③当发现患者咳嗽时,应及时按压切口,待患者清醒,血压稳定后协助患者采取半卧的体位减轻疼痛; ④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当听到患者表示疼痛难忍时应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并且严格按照医嘱和护理常规给予止痛药物和镇痛处理[2]。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对护理人员进行早期疼痛护理干预方法的培训。向护士进普及疼痛知识和早期疼痛护理干预方法,使护理人员对疼痛的了解更为深刻,并且能熟练地使用早期疼痛护理干预;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在手术前一晚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士为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普及,减轻患者的惧怕情绪,同时让患者家属了解疼痛管理的知识及一些简单可行的减轻疼痛的措施,如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等;③早期疼痛护理。可采用多种疼痛缓解方法,如协助患者采用舒适的体位,以降低患者疼痛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早期疼痛护理之前护理人员还应预先使用止痛药,以避免因操作触动创口而使患者感到疼痛;④镇痛泵的护理。护理之前应向患者详细讲解镇痛泵留置的原理及部位,护理镇痛泵的操作方法和效果等。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患者表示疼痛,可按下镇痛泵的按钮,同时加用止痛药物。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抑制的症状,必要时可注入间歇性止痛药;⑤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采取各种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如经常看望病人,解答病人的疑问,鼓励病人等;⑥睡眠护理。充足良好的睡眠能够有效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4]。

1.4 疼痛评分标准

采用USA评估对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等级进行评估,共有0~10级,0表示无痛,1~3表示轻度疼痛,4~7表示中度疼痛,>7表示重度疼痛,10表示剧烈疼痛[5]。两组患者均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士指导填写,本研究共发放USA评估表62份,收回有效的评估表62份,有效回收率是100%。

1.5 依从性评价标准

完全依从: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严格地遵从医嘱,坚持进行规范治疗;部分依从:患者基本能够遵从医嘱进行治疗,偶尔出现不规范行为;不依从:患者完全不遵从医嘱进行治疗。

1.6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程度

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24 h的疼痛程度,研究组轻度疼痛率74.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两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比较,研究组患者完全依从率为77.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ASP将疼痛概括为“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快的主观感受,且具有现存的以及潜在的组织性损伤”,食管癌手术患者因疾病及手术的创口等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因此对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护理意义十分重大[6]。

临床上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常规护理方法,通常是按照医嘱和护理常规给予患者疼痛护理和镇痛处理。然而疼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及心理活动,它不但可引起患者病理和生理上的反应,还可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困扰,因此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的护理应兼顾其心理生理两方面[7]。

早期疼痛护理干预首先对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疼痛及疼痛管理的知识,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熟练地掌握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同时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情绪,以保证心理护理的有效实施。同时对患者进行早期疼痛护理,而由于食管癌根治手术后常规会留置镇痛泵,因此早期疼痛护理干预还会加强对镇痛泵的护理,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早期疼痛护理干预还加强对患者睡眠时间和质量的个性化护理,这主要是由于在睡眠过程中患者所感受的疼痛强度会大大的降低,能够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

疼痛管理篇9

摘要目的:探讨无痛病房规范化护理对控制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肿瘤科2012年2月~2013年9月收治的中重度癌痛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无痛病房管理的实施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采用三阶梯镇痛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常规疼痛管理;观察组90例给予无痛病房规范化管理,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癌痛缓解率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癌痛缓解率及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病房规范化管理提高了癌痛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了癌痛,对实现癌痛患者的无痛化管理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无痛病房;疼痛控制;规范化;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39

Effect of painless ward standardized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pain

LU Mei-hua,MAI Hui-cheng,ZOU Xiu-ling

(Longjiang Hospital of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Foshan528318)

HUANG Min-qing

(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Guangzhou51001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ainless ward standardized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pain.

Methods:The tumor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2 to September 2013,152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pa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u of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received three steps analgesic therapy 62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while 90 cas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herapy painless ward standardized nursing.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ain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pain relief rate and satisfaction.

Results:The pain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pain relief rate evaluation,statistics,comparis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i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experimental group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The painless ward standardized nursing care of cancer pain,improve treatment compliance,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pain,to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painless patients with cancer pain,and improved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Painless ward;Pain control;Standardization;Nursing

癌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限于目前的医疗水平,许多癌症患者一但查出就已到了中、晚期阶段,癌细胞已经扩散、转移,严重浸润和破坏周围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导致难以忍受的疼痛,对患者的精神、心理、体质等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直接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以WHO“三阶梯镇痛原则”为基础的药物治疗是癌痛治疗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药物治疗,80%的癌痛患者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缓解[2]。根据WHO在肿瘤防治规划中提出“让癌症患者无痛”的目标,我院肿瘤科于2013年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实施无痛病房管理,提高了癌痛患者止痛治疗的依从性、满意度及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肿瘤科无痛病房创建前(2012年2~9月)及无痛病房创建后(2013年2~9月)收治的晚期癌症并伴有中重度癌痛患者共计15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9例,女63例。年龄29~77岁,中位年龄56.7岁。肠癌31例,胃癌29例,乳腺癌27例,直肠癌33例,肺癌32例。入组标准:(1)均符合WHO诊断标准,确诊为晚期癌症的患者。(2)癌痛患者数字分级法(NRS)评分在4~6分以上。(3)认知功能和沟通能力良好,能准确描述疼痛情况。(4)对本研究的目的和方式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将2012年2~9月收治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2~9月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无痛病房规范化护理的实施两组均实施三阶梯镇痛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无痛病房规范化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2.1.1 注重护士培训针对卫生部癌痛示范病房标准细则,了解护士对癌痛知识的理解和态度,以及患者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认知度,然后根据医护患三方的不同要求,从理论到实践,对无痛示范病房的护士制订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包括:癌痛的基本知识、评估方法,止痛效果评价,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和护理,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等。培训形式:每周组织1次疼痛知识的小讲课或疼痛护理技能的操作示范;每周组织1次癌痛患者的护理查房;每周组织1次医护联合病例讨论;提供癌痛治疗和护理的专科书籍让护士学习。通过强化培训,增加护理人员对疼痛护理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使癌痛患者得到有效规范的治疗。

2.1.2转变观念,提高患者止痛治疗依从性对无痛示范病房的护士进行强化培训,使护士深刻理解和掌握疼痛管理知识,树立尽早控制癌痛利大于弊的基本理念,从而转变观念,做到以下几点:(1)护理人员正确评估疼痛。(2)教会患者如何评估疼痛强度,并向医务人员准确报告。(3)消除患者和家属对成瘾性和耐受性等理解上的误区,解答疑虑,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对癌性疼痛和止痛药的正确认识,告诉患者癌痛是一定能够控制的。(4)需要时对癌痛患者进行“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的照顾[3]。

2.1.3“三化一体”的健康教育即健康教育常规化、个体化、专病化[3],对癌痛患者做到真实评估、按时服药,确保给药剂量准确,出现副作用时及时报告。健康教育由床位责任护士负责,制订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疼痛相关知识教育,解除其疑虑,明确告诉患者和家属疼痛是可以缓解的,鼓励其向医务人员及时报告疼痛,不必要忍受疼痛。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同时能准确表达疼痛的性质、部位和强度。告知患者按医嘱、按时、按量使用止痛药,提高止痛治疗依从性,以有效控制疼痛。帮助患者学会疼痛的自我管理,书写“疼痛日记”,做好疼痛记录,教会患者应对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同时发放疼痛教育小册子,让患者进一步加强对疼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1.4药物护理药物治疗的原则是根据患者轻、中、重度疼痛分别选择三阶梯止痛药物,优先选择患者易接受的口服给药途经,因为口服给药途经患者可自行完成,同时减少了因反复静脉注射给患者增加的不必要痛苦,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4]。护理人员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严格掌握药物的半衰期,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做到按时、按量地规律给药,并对用药前后进行对比,观察镇痛药物的疗效,及时记录相关内容。对用药后出现的副作用,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如患者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应及时调整镇痛药物。

2.1.5心理护理责任护士用换位法充分理解患者的处境和感受,同情、关心和支持患者,耐心倾听其主诉,让患者疏泄其不良情绪。运用放松疗法有目的地训练患者的意志力,如倾听音乐、深呼吸、按摩放松等技巧,使患者身心放松,从而缓解其疼痛。进行“全人、全家、全程、全队”总动员,安慰、支持、鼓励、帮助患者,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2.2评价指标(1)癌痛评估。从患者的入院评估到出院评估是一个系统、持续、动态的过程[5],责任护士在入院8 h内使用《疼痛护理单》对患者进行首次整体的疼痛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患者对疼痛的认识、理解合作能力等。常用评估方式包括数字分级法、口述词语描述法、视觉模拟评分法、面部疼痛表情量表法[5],我院使用《疼痛护理单》,责任护士在患者报告疼痛时、服用镇痛药物后30 min进行疼痛评估,疼痛治疗过程中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每2~4 h评估1次,把疼痛评分及时记录于疼痛护理单中。将疼痛分为0~10不同的数字,并制成疼痛测量尺,对癌痛患者的疼痛进行分级,根据NRS评分分成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表现为不适、重物压迫感、钝性疼痛;中度疼痛4~6分,表现为刺痛、触痛、跳痛、痉挛痛、烧灼痛;重度疼痛7~10分,表现为疼痛妨碍正常活动,共分四级。此评分法有利于护士准确掌握疼痛程度,适用于动态评估及疼痛控制效果的观察。(2)患者满意度。于出院前1 d对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并现场收回,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层次。(3)癌痛缓解评价标准[6]。 完全缓解(CR):治疗后疼痛消失,不影响睡眠;部分缓解(PR):治疗后疼痛缓解明显,对睡眠影响减小;轻度缓解(MR):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但仍影响睡眠;无效(NR):疼痛没有缓解,甚至加重。

2.3观察与记录以患者主诉为依据,结合其实际情况,客观准确地在《疼痛护理单》上记录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评分、疼痛时的伴随症状、体症及活动情况等。镇痛后再次评估疼痛的情况,并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发现不良反应,及时通知医师并进行相应护理,做好记录。每次评估后均要及时记录,记录时间具体到分钟。

2.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效果

3.12周后两组患者癌痛缓解比较(表1)

3.2两组癌痛患者治疗2周后的满意度比较(表2)

4讨论

4.1对缓解癌痛效果显著表1结果显示,中度癌痛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无痛病房规范化管理,注重护士培训,转变观念,准确的疼痛评估,三化一体的健康教育,药物护理和心理护理,落实疼痛护理的各项措施,提高了患者止痛治疗依从性,护士帮助患者争取家属与社会的支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条件,可为患者遵医服药提供保障[6],癌痛控制效果更为明显。重度癌痛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重度癌痛患者大多数因癌细胞转移及扩散累及多个器官,导致病情反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造成癌痛控制效果不明显,这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值得高度重视和实践。

4.2能提高了患者疼痛控制的满意度表2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落实无痛病房规范化管理,护士为患者镇痛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大程度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建立满足患者需求的长效机制,真正落实“三好一满意”的医疗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4.3提升了护理人员素质通过优化癌痛评估和健康教育,消除了癌痛患者的疼痛误区,减轻了癌痛患者的痛苦,充分发挥了无痛病房护士的作用,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的作用[7]。癌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未得到规范的诊疗、护理是普遍现象[8]。癌症中晚期患者忍受着疼痛的折磨,治疗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此时患者希望更多的是缓解疼痛,而护士是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具体落实者,掌握了患者第一手病情资料,在控制患者癌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是满足患者需求的前提。目前,我国护士疼痛知识水平与实践尚待改善[7],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规范化培训与继续教育,加强疼痛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增加了护士疼痛管理知识,转变了护士对疼痛的处理态度,并能正确评估患者疼痛,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无痛示范病房建设,提升了护士素质,从而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

4.4规范了癌痛治疗创建无痛病房的目的是规范、合理、高效镇痛。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最难忍受的症状,因此,建立健全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具体制度和评估机制,采用个体化给药和治疗方式、癌痛规范化的诊断方式和护理措施[9],是创建无痛病房的最终目标。要使晚期癌症患者从疼痛中解脱出来,是肿瘤科医务人员最紧迫的任务,护士在癌症疼痛护理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肿瘤无痛示范病房建设,提高了癌痛的规范护理水平和护士疼痛管理意识和技能,责任护士掌握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对肿瘤患者实施有效的止痛措施和完善的疼痛护理,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地控制癌痛,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深入开展是今后肿瘤科护理工作的重点,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Donna I.Effective control pain in cancer[J].Tumor Del,2001,32(2):17-21.

[2]董彦鹏,孙莉.癌痛治疗现状与进展[J].协和医学杂志,2011,2(4):367.

[3]唐小丽,黄敏,王国荣,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士长管理效能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1):1317-1319.

[4]陈慧兰,陈画华.肿瘤放疗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0):377-378.

[5]冯娴,杜嫣妮.骨科无痛病房的护理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48.

[6]张惠聪.对癌痛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4):82-83.

[7]张海燕.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1):15.

[8]丁玥,杨萍,孙丽秋,等.北京市30家医院住院癌症患者疼痛及控制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82-285.

[9]童莺歌,叶志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问卷的汉化及应用测试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66-68.

疼痛管理篇10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规范化;疼痛护理;效果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膝关节疾病的一种常见方案,经人工髋关节术根除膝关节病痛,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1],提高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由于手术创伤及早期膝关节功能训练,患者需忍受很大强度的疼痛,部分患者耐受性较差,很难开展早期膝关节功能训练[2],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效果,提示临床上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有效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尤为重要。为观察并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的效果,本研究选取在我院接受全期关节置换术的68例患者,采用两种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8例患者,根据所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9.62±4.36)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4.51±1.06)年;置换类型:单膝置换21例,双侧同期置换13例。观察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8.91±4.43)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4.67±1.13)年;置换类型:单膝置换20例,双侧同期置换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置换类型等资料上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围手术期应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积极配合主治医生进行手术操作;观察组围手术期应用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首先组建疼痛管理小组,对入选成员统一进行疼痛病理、生理,疼痛评估,镇痛药物使用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具体操作如下:①术前: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结合疼痛程度,采用针对性止痛方法,若必要,则提前应用镇痛药物进行镇痛,并开展疼痛知识教育,提高患者正确的疼痛观念;②术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积极配合主治医生进行手术操作;③术后: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疾病情况,准确记录疼痛发生时间、强度、部位及对睡眠的影响,并评价所采用镇痛措施的效果。

1.3观察指标及评定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和护理满意度。疼痛程度采用数字等级评价量表(NRS)于护理前后统一进行评估,0为无痛,0~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护理满意度参照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于护理后统一评定,分为很满意、较满意、尚可和不满意4个级别,护理满意度为很满意、较满意和尚可例数在各组中所占比例。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中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疼痛程度为计量资料,用(x±s)描述,t检验,护理满意度为计数资料,用[n(%)]描述,χ2检验,等级比采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疼痛程度 护理前,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

2.2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对护理工作很满意9例,较满意17例,尚可7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97.06%(33/34),对照组对护理工作很满意2例,较满意10例,尚可13例,不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73.53%(25/34)。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06%高于对照组的73.53%(χ2=5.745,P=0.017)。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手术方案,正逐步应用于膝关节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经关节置换术可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增加腿部力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然而,由于一些患者系统脏器功能减弱,且手术疼痛耐受性差,很容易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提示临床上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采用规范性疼痛护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规范性疼痛护理管理[4]是临床上围手术期较常见的一种管理模式,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及时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并制定评估、干预、评价、修订的疼痛护理管理工作程序,以有效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的疼痛程度。相关研究表明[5-6],规范性疼痛护理管理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情绪状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效果好,且护理满意度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存在共同之处,表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的效果较好,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的效果显著,明显缓解围手术期疼痛程度,且护理满意度高,在临床管理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应用于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郝瑞胡,郭林,李丽丽,等.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06):544-546.

[2]杨卫斌,苏兴平,王刚,等.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病疗效及并发症预防[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04):392-394.

[3]张玲,崔玉洁,段玉莲,等.个性化疼痛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4):38-39.

[4]程凌燕,高立红,王伟丽,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的实施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05):35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