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38

疼痛护理论文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新生儿;临床应用

由于新生儿不能自我进行表达,其疼痛感知往往容易被医务人员忽视,认为新生儿由疼痛引发的的应激反应是不会出现的。近年来研究显示,新生儿虽然不会语言表达,但新生儿可以通过哭声、呼吸、四肢肌张力等来表达疼痛和疼痛的程度[1]。研究表明新生儿救治工作不仅在于技术的提高,还应加强新生儿疼痛干预,降低疼痛应激反应引发的不利效应[2]。因此,新生儿护理中应重视疼痛护理的干预,本文对我科收治的198例新生儿进行统计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16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99例,对照组平均胎龄(36.92±3.11)周,足月儿94例,早产儿70例,男42例,女40例,患病类型中新生儿肺炎2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8,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0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13例;实验组平均胎龄(37.12±2.91)周,足月儿96例,早产儿68例,男43例,39例,患病类型中新生儿肺炎2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6,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1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15例。两组平均日龄均小于26天,两组性别、胎龄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均使用新生儿常规护理疼痛护理干方法,实验组在运用新生儿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以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非营养行吸吮:在对新生儿进行动静脉采血跟采足底血时可以给予患儿安慰奶嘴进行吸吮,吸引患儿的注意力,降低患儿的疼痛感[1]。(2)舒适的体位:给予新生儿屈曲姿势,可以提高患儿的舒适度,配合使用鸟巢护理方法,可以增加患儿的安全感,提高新生儿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降低动静脉采血和采足跟血致痛性操作带来的疼痛感。(3)新生儿抚触:抚触包括拥抱,抚摸,按摩,在进行致痛操作时运用新生儿抚触,可以明显增加患儿的安全感,降低疼痛反应。(4)葡萄糖口服:甜味可以激活内源性阿片,由此达到镇痛疗效,相关研究表明,口服葡萄糖后采足底血可以降低新生儿疼痛程度[2]。1.3疗效标准。患儿疼痛评估通过NIPS评分来判定,分别在新生儿两次致痛操作1min后评估患儿疼痛程度,评分标准为评估患儿的表情、哭声、四肢运动、呼吸形式及觉醒状态,总分为7分,4-7分为重度疼痛,3-4分为中度疼痛,0-2分为轻度疼痛。1.4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两组采集足跟血1min后,患儿疼痛评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两组静脉采血1min后,患儿疼痛评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新生儿虽然不能主观表达疼痛,但疼痛是客观存在的,疼痛为主观性感觉,疼痛是不愉快的,新生儿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啼哭和生理反应表达出疼痛。护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降低新生儿疼痛感的重要性,从而降低由于疼痛感对新生儿近期和远期带来的不利影响。临床上,护理人员应当及时配合实施合理的疼痛干预,可以更好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综上所述,新生儿疼痛干预护理可以明显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临床上护理人员需重视疼痛干预,有效减轻患儿疼痛程度。

参考文献

[1]邓可.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干预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5):173-174.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篇2

[摘要]疼痛是造成癌症病人恐惧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时对于疼痛的恐惧胜过死亡的威胁。为减轻晚期癌症病人难以控制的疼痛而带来的生命威胁,我们选择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药物镇痛方案和非药物镇痛心理支持护理方案,有效缓解了癌症病人的疼痛,更加重视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和人文关怀,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肿瘤;疼痛;干预;护理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杀手,而疼痛则是困扰这类病人的一大顽症和主要并发症,有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新生癌症病人1000万,其中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我国约51%~61.6%的癌症病人伴有疼痛。其主要表现为心慌,出汗、手足发凉,呻吟等痛苦症状,均有因疼痛伴随食欲减退、失眠不安、悲观失望、体质虚弱、消瘦及恶液质。为此,减轻癌症病人的疼痛,提高生存质量是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现就213例癌症病人的疼痛干预及临床护理论述如下。

1临床资料

癌症疼痛的病人213例,其中男性157例,女性56例,属中晚期癌症病人186例,发生不同程度疼痛129例,疼痛占癌症病人总数61%左右。

2疼痛的干预

2.1规范化的“三阶梯”给药原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给药原则,采取早期、合理和足够干预,根据疼痛的轻、中、重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级[1,2]:1级即重度疼痛,需要三阶梯药物治疗,主要给吗啡等强效阿片类药物加辅助镇痛药物,每日2次~4次;2级即中度疼痛,需用第二阶梯药物治疗,主要有弱阿片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等,每日2次;3级即轻度疼痛,需采用第三阶梯药物治疗,主要有抗炎镇痛药物,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

2.2及时、按时用止痛药过去一直以为,对癌痛的治疗,以病人的耐受为主,尽量延长给药间隔,减少止痛药的用量,以防药物成瘾。再者有的病人则对止痛药物有误解,害怕自己服用后会产生副作用,以为随着癌症的进展疼痛会逐渐加剧,若一开始使用强效止痛药,如吗啡或芬太奴,唯恐到了晚期就没有其他的止痛药可用,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忍无可忍”时才向医护人员求助,事实上,及时按时用止痛药更安全有效,而且所需止痛药强度和剂量也最低。临床上目前鼓励癌症病人采用控释剂型的强效镇疼药,在维持镇痛效果的同时可以避免血药浓度的大幅度波动。因此,吗啡剂量不足以产生严重副作用,产生心理依赖(成瘾)的可能性也十分罕见。

3临床护理

护士和病人的接触最频繁,通过和病人的接触,观察确定病人疼痛的性质、强度做出判断并实施护理。

3.1药物镇痛的护理药物镇痛应根据疼痛的程度循序渐进,最佳的给药时间是在疼痛发生前先用口服给药。给药时应按医嘱规定时间服用,不能等病人疼痛开始才给药,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比如非麻醉止痛剂阿司匹林,副作用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出血,需饭后或溶于一杯牛奶中服用。疼痛剧烈时可给吗啡等强效药物止痛。

3.2心理支持癌症病人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癌症疼痛的治疗过程对医护人员及患者来讲是巨大的挑战。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关注病人的心理,他们最为担心的症状往往是疼痛,而最恐惧的感觉是孤独和绝望。我们首先对病人的疼痛给予同情和理解,进行心理安慰,鼓励使其从精神上摆脱恐惧感,有效的配合治疗,对癌症晚期的病人主动取得病人和家人及亲友的配合,倡导和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关怀工作,为病人投入更多的精力,以确保病人在有限的生命里保持较高生活质量;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深得病人信赖,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忧郁和痛苦,提倡病人、家庭和医护人员一起讨论病人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疏导,增强病人战胜自身疾病的信心,暗示病人如何自我调节,结合治疗和进食,以充分发挥自身最大抗癌潜能,达到止痛目的。

3.3放松止痛全身放松、引起脉搏、呼吸、血压等的变化,降低精神不安和肌肉紧张度可阻断疼痛反应。如指导病人缓慢腹式深呼吸或闭目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动作,能安定身心、松弛肌肉;其他做一些放松操、沐浴、体育锻炼等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4转移止痛使精神集中疼痛以外的刺激,如读书、听音乐、回忆过去值得留恋愉快的事情,和病人谈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根据病人的爱好选择书报阅读、讲故事、看电视、下棋等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病人疼痛发作时,护士可适当的在病人床边逗留,握一握病人的手,梳理一下蓬乱的头发,用热毛巾擦一下颜面,帮助更换一下体位,精神上给予安慰,以达到转移止痛的效果。

3.5避免不良刺激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限制探视、减少噪声、定时通风换气,使室温适宜,保证病人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避免与其他有情绪反应的病人或家属接触,通常会减轻病人的疼痛。

4小结

通过对213例疼痛病人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治疗的同时,随即开始疼痛干预及心理支持和护理,有效的缓解疼痛,增强镇痛药的镇痛效果,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此外,癌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癌症治疗的综合水平。所以如何有效的止痛,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现代护理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在技术上的提高,更需要在认识上的更新,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为癌症病人解除痛苦,这是我们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黎红,何华.癌症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489.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篇3

1.2方法

实验组:使用如意金黄散加芦荟外敷。

如意金黄散药方[1]: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150克,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60克,天花粉300克,研末调匀备用。

如意金黄散有几种调配方法:用蜂蜜调配的优点:药物不容易干,可减少敷药的次数;用醋调配的特点:容易挥发,需要增加敷药的次数,但醋的消肿散结作用要好;用50%酒精调配的优点:局部血管扩张易于药物吸收。我们科采用50%酒精调配。

采用新鲜芦荟切成薄片[2],现切现用,外敷于肌注部位局部皮肤,干后及时更换芦荟,每4小时外敷1次,每次1小时。应注意的是有些人会对芦荟过敏,第一次使用前可将一小块芦荟切片后置于前臂内侧皮肤上,观察20分钟,如果有发红等现象,为该患者对芦荟过敏,不可使用。

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每4小时1次,每次1小时。分别于每天固定时间观察局部症状消失例数、时间。

2结果

3讨论

金葡素注射液作为一种从金葡素代谢产物中提取的超抗原物质[4],是一组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是一种生物调节剂,可以活化T细胞,分泌大量淋巴细胞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等。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明显地刺激骨髓造血,升高白细胞,从而对抗放化疗中白细胞下降,起到保护骨髓的作用。现在我们肿瘤科应用较多,其不良反应可见局部肿胀疼痛,患者肌注后疼痛感较强,局部红、肿,皮温较高。如意金黄散具有[5]清热除湿、散瘀通络、消肿镇痛之功效,并具有渗透性好、见效迅速、使用方便的优点。而芦荟具有[3]清热解毒、散瘀、软化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皮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还具有杀菌、消炎、止痛的作用。而硫酸镁溶液,因其高渗作用能促使组织水肿消退,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但其容易形成结晶,易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药液的吸收而疗效慢。

参考文献

[1]黄曼华,欧阳新.如意金黄散的临床应用.湖南中医杂志,1997,(01):43.

[2]蒙彦智,蒙莹男,姜燕.芦荟治疗血液透析病人血管硬化效果观察.内蒙古医学杂志,2003,(5):464.

[3]李萍.新鲜芦荟外敷治疗肌肉注射局部红肿疼痛的临床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290-291.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篇4

近年的研究证实,不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疼痛感受能力,尽管其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之中,但对有害刺激足以产生感知、传递、回应甚至记忆[1]。现就对新生儿镇痛认识,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评估及护理干预等内容作一介绍。

1住院新生儿疼痛的来源

主要是各种致痛性操作,如足底采血、动静脉穿刺、各种注射、气管插管及吸引、留置胃管、腰穿等。此外,局部感染,手术等也可引起疼痛。而对较小的早产儿,如更换尿布、体温测量等日常操作也是疼痛刺激[2]。

国外有研究表明,新生儿长期暴露于明亮的光照中和声音水平>45分贝的环境中,与疼痛密切相关联,也是一种不良刺激[3]。

2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

2.1近期不良影响

(1)明显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变异减少,颅内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2)脑血流的明显变化,引起周期性低氧血症和血压波动,可造成再灌注损伤和静脉瘀血,对于需要稳定生理状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和危重儿,操作性疼痛所致的生物行为变化,可加重其病情,侵入性操作可使颅内压显著波动,而诱发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3)激素和代谢水平变化,表现为血浆肾素,血浆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醛固酮等水平升高,这些血浆物质水平的变化导致糖原水解、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引起血糖、乳酸、丙酮酸盐代谢物和酮体等升高,造成高代谢状态,使血糖过高或过低,免疫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4)影响睡眠觉醒状态、食欲、母婴交流等。(5)疼痛可引起烦躁不安,反应性低下等精神性格的改变。

2.2远期不良影响

(1)痛觉改变,慢性疼痛综合征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识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5]。(2)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因生后疼痛刺激而发生异常变化,新生儿受到强烈疼痛刺激可能形成记忆,这种不愉快的记忆可能与成年期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6]。(3)反复的疼痛刺激会改变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降低疼痛阈值,并影响将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7]。

3新生儿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控制疼痛的重要一环,对任何存在疾病状态的新生儿,都应进行常规和反复的评估,是否需要进行疼痛治疗的干预以及评价治疗的效果如何,关键均在于对疼痛的准确评估,这可能比越来越有效的镇痛药的使用所起的作用更大,具体见新生儿疼痛评分表(NeonatalInfantpainscale,NIPS)表1。表1新生儿疼痛评分表(略)

4疼痛的护理干预

环境和行为干预是最常采用的方法,单独或联合药物应用是具有低风险、简单易行的疼痛治疗的基本措施。

4.1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首先制订新生儿疼痛护理常规,建立健全的新生儿疼痛评分制度;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改变传统的漠视新生儿疼痛的观念;将疼痛作为除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之外的第5项生命体征;操作时动作轻柔,技术熟练,尽量减少有创操作性刺激;在进行致痛性操作时给予预防或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以减少疼痛刺激。

4.2环境的干预

噪音的控制,>60分贝的噪音可干扰新生儿的睡眠,增加心跳,导致周围血管收缩,突发的噪音可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哭泣、烦躁、颅内压升高;NICU的噪音来源:电话65分贝,监视器报警55~85分贝,人员说话80分贝;而平常家庭新生儿所接触的分贝量是40分贝。因而护理人员及时处理监视器报警器,靠近新生儿降低音量,彼此提醒,做好标志,控制噪音,以保证NICU的噪音<60分贝。(1)光线来源,照光治疗:自然光线;窗户、室内照明灯;暖床照明灯等。美国儿科学会建议NICU光线明亮度足60英尺烛光(foot-candles,照度单位),特殊治疗时100英尺烛光,通过降低光源可促进睡眠,减少肢体活动,促进喂食,增加体重,并可减少视网膜病变。(2)体位治疗:保持屈曲体位和襁褓包裹,结合摇晃或睡水床等前庭刺激,可稳定生理和行为状态。(3)抚触:抚触带来的温和刺激可通过β-内啡肽的释放,迷走神经功能的改变以及5-羟色胺(5-hydroxyltryptamine,5-HT)的作用,满足新生儿情感上的需求,使其身心受到抚慰,消除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减少应激行为,从而使疼痛缓解,并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8]。(4)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onalsuck,NNS):NNS是指在婴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头,以增加其吸吮动作,但并无母乳或其他液体吸入。最初的研究显示,新生儿使用NNS后,体重增加,活动减少,心率下降,呼吸和胃肠功能改善。最近的研究发现,NNS还可以提高氧饱和度,减轻由操作引起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并无任何不良反应[9]。NNS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促进5-HT的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NNS和襁褓包裹比较,起效更快,但作用短暂,除去后疼痛症状迅速反弹。(5)蔗糖水或葡萄糖水:蔗糖水通过甜味刺激内源性阿片途径,产生镇痛疗效,在进行单一致痛性操作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或反复致痛性操作时予蔗糖水0.5~1.0ml持续口服,均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病情危重的有坏死性结肠炎症状的新生儿不宜口服蔗糖水),口服蔗糖水不应超过8次/d,葡萄糖水也具有镇痛作用,但疗效不及蔗糖水。(6)选择适宜的时机及操作技术:如避免在新生儿睡眠状态下采血和进行操作;静脉采血较脚后跟穿刺疼痛症状明显减轻[10];对于需要频繁采集血标本或静脉用药的新生儿可考虑放置中心静脉插管(PICC)以减少反复的穿刺和针刺疼痛。

【参考文献】

1PuchalsKiM,HummelP.Therealityofneonatalpain.AdvNeonatalcare,2002,2(5):223~247.

2PeterGal.Painmanagementinneotates.NeonatalPharmacotherapy,2003,3(1):1~27.

3杜琴,张静.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西部医学,2007,19(1):141~142.

4AnandKJ.Clinicalimportanceofpainandstressinpretermneonates.BiolNeonatal,1998,73:1~9.

5GrunauRE.Long-termconsequencesofpaininhumanneonates./AnandKJS,StevensBJ,McGrathPJ,eds.Paininneonates:Painandresearchclinicalmanagement.2nded.Amsterdam:Elsevier,2000.55~76.

6TaddioA,KatzJ,IlersichAL,etal.Effectofneonatalcircumcisiononpainresponseduringsubsequentroutinevaccination.Lancet,1997,349(3):599~603.

7GrunauRE,WhitfieldMF,PetrieJ.Children''''sjudgementsaboutpainatage8-10years:Doextremelylowbirthweight(<1000g)childrendifferfromfullbirthweightpeers.JChildPsycholPsychiatry,1998,39(4):587~589.

8张金燕.新生儿的心理护理.临床医学,2002,22(9):62.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篇5

主要是各种致痛性操作,如足底采血、动静脉穿刺、各种注射、气管插管及吸引、留置胃管、腰穿等。此外,局部感染,手术等也可引起疼痛。而对较小的早产儿,如更换尿布、体温测量等日常操作也是疼痛刺激[2]。

国外有研究表明,新生儿长期暴露于明亮的光照中和声音水平>45分贝的环境中,与疼痛密切相关联,也是一种不良刺激[3]。

2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

2.1近期不良影响

(1)明显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变异减少,颅内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2)脑血流的明显变化,引起周期性低氧血症和血压波动,可造成再灌注损伤和静脉瘀血,对于需要稳定生理状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和危重儿,操作性疼痛所致的生物行为变化,可加重其病情,侵入性操作可使颅内压显著波动,而诱发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3)激素和代谢水平变化,表现为血浆肾素,血浆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醛固酮等水平升高,这些血浆物质水平的变化导致糖原水解、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引起血糖、乳酸、丙酮酸盐代谢物和酮体等升高,造成高代谢状态,使血糖过高或过低,免疫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4)影响睡眠觉醒状态、食欲、母婴交流等。(5)疼痛可引起烦躁不安,反应性低下等精神性格的改变。

2.2远期不良影响

(1)痛觉改变,慢性疼痛综合征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识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5]。(2)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因生后疼痛刺激而发生异常变化,新生儿受到强烈疼痛刺激可能形成记忆,这种不愉快的记忆可能与成年期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6]。(3)反复的疼痛刺激会改变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降低疼痛阈值,并影响将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7]。

3新生儿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控制疼痛的重要一环,对任何存在疾病状态的新生儿,都应进行常规和反复的评估,是否需要进行疼痛治疗的干预以及评价治疗的效果如何,关键均在于对疼痛的准确评估,这可能比越来越有效的镇痛药的使用所起的作用更大,具体见新生儿疼痛评分表(NeonatalInfantpainscale,NIPS)表1。表1新生儿疼痛评分表(略)

4疼痛的护理干预

环境和行为干预是最常采用的方法,单独或联合药物应用是具有低风险、简单易行的疼痛治疗的基本措施。

4.1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首先制订新生儿疼痛护理常规,建立健全的新生儿疼痛评分制度;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改变传统的漠视新生儿疼痛的观念;将疼痛作为除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之外的第5项生命体征;操作时动作轻柔,技术熟练,尽量减少有创操作性刺激;在进行致痛性操作时给予预防或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以减少疼痛刺激。

4.2环境的干预

噪音的控制,>60分贝的噪音可干扰新生儿的睡眠,增加心跳,导致周围血管收缩,突发的噪音可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哭泣、烦躁、颅内压升高;NICU的噪音来源:电话65分贝,监视器报警55~85分贝,人员说话80分贝;而平常家庭新生儿所接触的分贝量是40分贝。因而护理人员及时处理监视器报警器,靠近新生儿降低音量,彼此提醒,做好标志,控制噪音,以保证NICU的噪音<60分贝。(1)光线来源,照光治疗:自然光线;窗户、室内照明灯;暖床照明灯等。美国儿科学会建议NICU光线明亮度足60英尺烛光(foot-candles,照度单位),特殊治疗时100英尺烛光,通过降低光源可促进睡眠,减少肢体活动,促进喂食,增加体重,并可减少视网膜病变。(2)体位治疗:保持屈曲体位和襁褓包裹,结合摇晃或睡水床等前庭刺激,可稳定生理和行为状态。(3)抚触:抚触带来的温和刺激可通过β-内啡肽的释放,迷走神经功能的改变以及5-羟色胺(5-hydroxyltryptamine,5-HT)的作用,满足新生儿情感上的需求,使其身心受到抚慰,消除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减少应激行为,从而使疼痛缓解,并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8]。(4)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onalsuck,NNS):NNS是指在婴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头,以增加其吸吮动作,但并无母乳或其他液体吸入。最初的研究显示,新生儿使用NNS后,体重增加,活动减少,心率下降,呼吸和胃肠功能改善。最近的研究发现,NNS还可以提高氧饱和度,减轻由操作引起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并无任何不良反应[9]。NNS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促进5-HT的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NNS和襁褓包裹比较,起效更快,但作用短暂,除去后疼痛症状迅速反弹。(5)蔗糖水或葡萄糖水:蔗糖水通过甜味刺激内源性阿片途径,产生镇痛疗效,在进行单一致痛性操作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或反复致痛性操作时予蔗糖水0.5~1.0ml持续口服,均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病情危重的有坏死性结肠炎症状的新生儿不宜口服蔗糖水),口服蔗糖水不应超过8次/d,葡萄糖水也具有镇痛作用,但疗效不及蔗糖水。(6)选择适宜的时机及操作技术:如避免在新生儿睡眠状态下采血和进行操作;静脉采血较脚后跟穿刺疼痛症状明显减轻[10];对于需要频繁采集血标本或静脉用药的新生儿可考虑放置中心静脉插管(PICC)以减少反复的穿刺和针刺疼痛。

【参考文献】

1PuchalsKiM,HummelP.Therealityofneonatalpain.AdvNeonatalcare,2002,2(5):223~247.

2PeterGal.Painmanagementinneotates.NeonatalPharmacotherapy,2003,3(1):1~27.

3杜琴,张静.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西部医学,2007,19(1):141~142.

4AnandKJ.Clinicalimportanceofpainandstressinpretermneonates.BiolNeonatal,1998,73:1~9.

5GrunauRE.Long-termconsequencesofpaininhumanneonates./AnandKJS,StevensBJ,McGrathPJ,eds.Paininneonates:Painandresearchclinicalmanagement.2nded.Amsterdam:Elsevier,2000.55~76.

6TaddioA,KatzJ,IlersichAL,etal.Effectofneonatalcircumcisiononpainresponseduringsubsequentroutinevaccination.Lancet,1997,349(3):599~603.

7GrunauRE,WhitfieldMF,PetrieJ.Children''''sjudgementsaboutpainatage8-10years:Doextremelylowbirthweight(<1000g)childrendifferfromfullbirthweightpeers.JChildPsycholPsychiatry,1998,39(4):587~589.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快速康复护理;疼痛护理路径;骨科腰腿疼痛;应用效果

腰腿疼痛属于临床常见病,腰部疼痛包括间盘源性疾痛、风湿性疼痛、劳损性疼痛等;腿部疼痛包括关节炎、血管性疾病、腰间盘突出症、风湿性疾病等[1-2]。引起腰腿疼痛原因较多,少数患者为急性外伤引起,多数因慢性劳损、增生等所致,病变部位常以软组织较多,骨关节病变次之等。腰腿疼痛虽不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但如治疗不及时,会随着病情的进展,使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5]。故在腰腿疼痛临床治疗中,应配合科学有效的快速康复护理结合疼痛护理路径,改善患者疼痛感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评价快速康复护理结合疼痛护理路径在骨科腰腿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抽取80例本院骨科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腰腿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原则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40例患者包括女22例、男18例;年龄23-78岁,平均(44.88±10.25)岁。实验组40例患者包括女21例、男19例;年龄24-77岁,平均(44.28±10.20)岁。对比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统计学无意义(P>0.05)。本院伦理会已批准本次研究[6-7]。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相关检查,病情明确后,均给予针对治疗,同时,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即病情管理、治疗管理、口头健康教育等。基于此,实验组增加快速康复护理结合疼痛护理路径:快速康复护理:组建护理小组,小组成立后,对组员进行培训,讲解腰腿疼痛护理措施,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入院后,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讲解治疗优点、快速康复护理作用及意义,提高患者护理配合度;观察心理状态,如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主动与其交流,及时给予人性化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8-10]。患者因疼痛会抵抗功能训练,从而增加并发症,故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鼓励并指导患者训练,从简单开始,鼓励患者逐步增加训练措施,并为其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提高康复效果。同时增加物理冲击波及中蒙药外敷贴治疗,物理冲击波:在治疗前,强化医护人员对相关仪器的培训训练,提高操作熟练程度,避免加重疼痛感;物理冲击波治疗后,主动与患者交流,寻找疼痛加重原因,并给予适当的缓解措施[11-14]。中蒙药外敷贴:以患者病情为依据,选用相应的穴位,先对穴位皮肤进行清洁,之后贴敷中药贴,每天一次,每次5小时。疼痛护理路径:制定疼痛护理路径表,即入院第一天行疼痛教育,让患者了解并掌握疼痛评分标准,改善对疼痛的认知;应用书面、语言等形式开展教育,由接诊护士、责任护士等向患者与家属宣教,让其认识疼痛,明白疼痛的危害,了解缓解疼痛方法,有效提高疼痛护理配合度,缓解疼痛感,提高预后效果。如患者疼痛感较重,遵医嘱,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感。1.3分析指标。对比疼痛评分。疼痛评分采用VAS量表实施评价,即评价护理后3天、5天、8天疼痛感,反向评分,分数越高疼痛感越严重[15-16]。1.4统计学分析。本此参与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为疼痛评分,组间对比做t检验、(±s)表示,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较低,P<0.05,见表1。

3讨论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术前、术中、术后及其并发症的护理问题。方法对41例采用介入治疗的病人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术后严密观察,特别是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结果41例子宫肌瘤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及精心护理,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具有高效、微创、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并发症防治是保证病人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TheNursingoftheTreatmentoftheUterineMyomaArteryInterpositionEmbolism.LeiFeng-ying.TheDepartmentofGynecologyofDazhouCentralHospital.Dazhou635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proposeistodiscusshowtodealwiththenursingtothepreoperative,on—operativeandpostoporativeComplicationtreat—mentoftheUterinemyomaateryinterpositionemolism.MethodswehavedoneCarefulnursingandcloselywatched41patientswhohaveheenoperatedbytheuterinemyomaarteryinterpositionembolismthrougheffectivemindpowernursingAtthesametime,wehaveespeciallyobservedthe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ResultsWehavegotasatisfyingeffectonthetreatmentandnursing41patients.ConclusionIthasmanyadvantagessuchas,ithurtsthepatientsslightly,andhaslesspainandshortenthetimeinhospital,Aboveall,wehavemadecarefulpreoperative,onoperativeandpostoperativenursing,andprevented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fromhappening,therefore,thepatientshaverecoveredwell.

【Keywords】TheUterineMyoma;ArteryEmbolism;Nursing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多发生于30—50岁的育龄女性,在临床上引起月经过多、不孕、压迫症状等。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但手术创伤大,造成脏器缺损,不被年轻患者接受,而药物治疗停药后易复发且疗效差[1]。我科2004年~2007年以来采用放射学技术,经腹动脉穿刺B超选择插管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41例,方法简单,创伤小,取得满意临床效果。先进的术式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挑战,现将我们在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1例,年龄28—49岁,平均4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腹胀、腹痛、下坠等不适,2例表现为缺铁性贫血,经超声及CT检查而确诊为子宫肌瘤。41例中,肌壁间肌瘤23例,粘膜下肌瘤12例,浆膜下肌瘤6例。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3个月后肌瘤体积明显减小。本组1例子宫颈部的粘摸下肌瘤,经栓塞治疗1个月后,肌瘤逐渐经阴道脱出,最后完全脱落,全组病例栓塞后1—2个月,子宫出血停止,月经基本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回升,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

1.2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B超选择置4Ffcobra导管于双侧子宫动脉造影,显示子宫动脉,明确肌瘤的供血情况后用pva微球颗粒及明胶海棉条进行栓塞治疗。栓塞后造影,确认效果后拔管,结束手术。

2护理对策

2.1术前护理

2.1.1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准备护士应与医师一道参加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技术的学习,具备必要的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理论知识,了解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麻醉方法及手术过程,尤其注重术前准备及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制定护理计划,对症施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恢复期。

2.1.2减轻和消除患者对治疗的恐惧心理在临床大多数妇女患者对子宫手术存在极大的恐惧心里,再加上对介入治疗缺乏了解,进一步加强了患者的疑虑和恐惧。因此,我们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流,向病人讲述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操作方法及同类病种的治疗效果,治疗的基本步骤,告知患者术中所用的各种设备和器材是先进和可靠的,并完全准备了治疗方案,从而减轻和消除患者的恐惧心里,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1.3术前准备①手术时间避开月经期。术前做好常规检查及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备皮。②术前1日嘱患者食少渣和禁食产气食物,术前4h禁食禁饮,术前30min给予留置导尿。③手术前建立静脉通道,给予静推地塞米松10mg。④手术前向病人说明在造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轻度反应,如局部发热、皮肤瘙痒等。并训练病人在造影过程中保持的体位及姿势,同时训练病人,造影时屏气,配合手术医师获得最佳的图像信息。

2.2术中护理

2.2.1准备好必要的器械及一切急救用品、药品。

2.2.2术中给予密切心电监护,观察造影剂过敏。如出现呕吐时应暂停使用造影剂,静推恩丹西酮8mg,将病人头偏向一侧,必要时使用吸引器将呕吐物吸出。若有呛咳或窒息,应立即给予抗敏处理,氧气吸入,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2.2.3术中部分患者易出现子宫动脉痉孪造成插管困难,应经导管给予罂栗碱10mg~20mg推注,血管痉孪多可缓解。

2.2.4术中部分患者一侧子宫动脉栓塞后小腹疼痛明显,给于肌注度冷丁100mg。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术后协助医生压迫穿刺点15—20min,无出血后给予加压包扎。安返病房后指导并协助病人平卧24h,沙袋压迫穿刺点6—8h,同时肢体制动6—12h,检查股动脉穿刺处包扎是否良好,周围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卧床期间做好基础护理,密切观察双下肢远端血运情况。

2.3.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定期检查血压、脉搏、体温、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形成,注意双下肢肢温、皮肤色泽及双足背动脉情况,同时观察有无造影剂和栓塞剂的迟发反应,如发现全身发冷、肢体发凉、面色发白、恶心、呕吐、胸闷、心慌等,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对症处理。

2.3.3疼痛护理下腹及腰骶部坠胀疼痛,多因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肌瘤血流阻断,瘤体缺血,变性坏死,加之栓塞剂注入引起。疼痛个体差异较大,表现不一。护士需及时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准确记录时间,协助医师对症处理。同时向患者解释疼痛原因,以减轻其紧张情绪,取得配合。

2.3.4发热、恶心、呕吐的护理发热多发生在手术当日或次日,体温38°C左右,持续7—10d,为肌瘤缺血坏死造成的吸收热,应及时准确地给予抗感染治疗,防止感染的发生。发热期间,应给于物理降温,高热持续不降患者可给予消炎痛等药物治疗。本组20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经输液中加入维生素B620mg后缓解或静脉注射富米丁效果较好。

2.3.5阴道出血和肌瘤由阴道脱出的护理部分患者有阴道少量出血,或排除暗红色块状物,应告知患者属于术后正常反应,不做特殊处理,1—7d可自行停止,考虑为肌瘤组织缺血坏死脱落物排除。对肌瘤脱出阴道者,要及时做好会阴护理,2—3次/d。未完全脱落的肌瘤,在会阴充分消毒后,可用无菌剪刀剪去脱出阴道的肌瘤坏死组织。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做好会阴护理。

3出院指导

嘱患者术后3月内禁房事,术后1,3,6,12月行B超复查,1年内注意避孕,避免剧烈活动。如有腹痛、阴道出血等情况及时来院检查就诊。

4小结

子宫肌瘤以往以传统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治疗创伤大,使生育受到影响。而介入治疗具有疗效高、不开刀、创伤小、不影响生育、不影响夫妻生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我科41例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病人经过正确有效的个体化护理,术后恢复好,深受患者好评。

参考文献: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篇8

论文写作信息是指对作者选题和写作有帮助的相关资料。许多护理工作者在阅读护理期刊时,因工作需要往往只注意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学术信息,而不太关注论文写作信息。虽然阅读了护理期刊,写作时仍不知写什么?如何写?从本刊的大量来稿中可见:因选题不新、重复选题而退稿的文章约占80%,这其中,不了解本刊的报道动向、写作风格等写作信息,而使写作产生盲目性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因编辑工作的需要,阅读护理期刊时,更多地关注期刊中的写作信息,在将这些写作信息与一些作者交流时,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对写作很有帮助。现将这一方法介绍如下,愿同大家一起分享。

从护理期刊中寻找写作灵感

从期刊目录中寻找写作灵感仔细阅读期刊的目录,可以看出当前护理论文的写作热点。当前的写作热点也是当前护理研究的热点,如:健康教育、循证护理、舒适护理、临床路径、护理文化、安全管理、质量管理、SARS患者的护理及管理等。如本刊2003年第1期的中文目录:《护理部在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中的作用》、《护士长对医院病区经济管理认识的调查分析》,提示我们护理经济学研究是当前写作的热点;《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影响循证护理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循证护理资源的获取方法》,提示我们循证护理是当前的写作热点;《实施产科全程护理模式促进产妇早泌乳充分泌乳》,提示我们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是当前写作的热点;《两种判断拔除胃管时机的方法用于肠梗阻病人的比较》、《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高脂血症患者肝素液封管浓度的研究》、《PICC插管与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比较》等论文,提示我们基础护理研究永远是护理论文的写作热点。在这些热点问题中选题和写作,有助于解决当前护理中的实际问题,对读者有指导意义。

从刊文文题中寻找写作灵感期刊的刊文不会相互重复,但可相互补充、完善。可以就一个主题不同的研究对象写出多篇论文,只是每篇论文研究对象的护理问题不同。尽管期刊不断地刊出新文章,但护理研究实践永远不会停止,护理论文的写作空间仍很大。所以,在浏览期刊的文题时,建议留意文题中的研究对象,如果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同样的研究主题,护理上有无新的特点和措施?可否写成一篇论文?如:内科护士写的《急性白血病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在本刊刊出,儿科护士结合儿科的护理实践,考虑到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很有特点,值得探讨,写出的《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也在本刊刊出。又如:本刊刊登了《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炎患者的护理》,有一位作者护理了1例有特殊护理问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炎患者,她写的《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炎患者的护理》也在本刊刊出;此外,青海省的一位护士分析了高原地区因缺氧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炎患者临床反应加重、护理难度加大的特点,写出了《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炎患者应对方式的研究》和《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炎患者的特点与护理》等文章,也在本刊刊出。这些相同研究主题、不同研究对象的论文,为今后的综述及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此外,将刊文文题与其文后的参考文献表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该文文题与参考文献中文题的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关系,如:本刊2003年第2期的刊文:《糖尿病营养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其参考文献为《关于医院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52];本刊2003年第3期的刊文:《建立乙肝病友俱乐部实施健康教育》,其参考文献为《开展高血压病友俱乐部活动的体会》[护理学杂志,2001,16(10):634]。所以,留意期刊中的文题,或许能找到一些写作的灵感。

从刊文新理论、新概念中寻找写作灵感新理论、新概念是选题和写作的最佳信息,是今后研究和写作的热点。护理期刊的任务之一是对新理论、新概念及时报道并推广,领先的作者会将这些信息率先写成文章发表在期刊上,所以,在读到这些新理论、新概念时,能否同自己的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并写成实践应用方面的文章呢?如:本刊2003年第1期刊出的文章《以色列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介绍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概念及在以色列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情况,其中,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是美国卫生系统中的一个新颖、广泛的概念,能否将这一概念和以色列的成功经验,在自己所在的病房中应用呢?

从刊文结尾中寻找写作灵感有的科研文章在结尾处写明:“......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留意刊文结尾,可以找到作者尚未完成的科研课题。如:“应用超声雾化吸入经气道补钾补镁的实验研究”一文,作者通过动物实验,论证了应用超声雾化吸入经气道补钾补镁的可行性,在文章结尾写明:“临床试验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位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临床验证,写出了“低血钾患者应用超声雾化吸入补钾的疗效观察”,在本刊刊登。

从护理期刊中寻找写作角度

借鉴刊文的写作角度期刊刊文是从大量的稿件中筛选出来的,所以,每篇文章都有他相对独特的写作角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介绍美国的护理教育》、《介绍日本医院的护理管理》的写作角度一般,而本刊2003年第1期刊出的《中美护理教育的比较与思考》和本刊2003年第4期刊出的《日本S医院和中国C医院护理管理的比较与分析》,则写作角度很有创新性,从国内外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及改进建议,对读者有指导意义。

从写作热点的更深层面寻找写作角度任何一项研究都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如:有关健康教育热点问题的刊文,从对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对患者家庭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护士健康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等描述性研究,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家庭进行健康教育的经验总结,到对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与疾病直接医疗费用关系的相关性研究,到运用某一种方法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试验性研究,再到病房开展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某种疾病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践等管理研究。期刊的这些刊文,反映出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写作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目前,经验总结、描述性研究的刊文较多,试验研究论文还很少,我们再对此热点进行写作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调查研究、经验总结上,而应该进一步探讨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健康教育最佳方法的选择上。护理研究的热点很多,如果从更深的层面去研究和写作,就会具有先进性和临床指导意义。

从写作热点的更广范围寻找写作角度任何一项研究都还有一个不断拓宽的过程。如,有关舒适护理热点问题的写作,可以从各种疾病患者的舒适护理、各个科室如何开展舒适护理的角度写作。如:本刊刊出了《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而《机械通气病人的心理不适及其原因的探讨》、《提高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患者卧位舒适度的方法》、《1例乙型慢性肝炎病人舒适护理的尝试》、《舒适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的探讨》等论文,也在本刊刊出,因为它们并不相互重复,反而使舒适护理的理论应用更加广泛。

从护理期刊中学习写作方法

从稿约中学习写作规范每年期刊的第1期一般都刊登稿约,稿约是期刊与作者关于写作事宜的一些约定,其中,也包含许多写作方面的要求和规范,是初学者学习写作的简易教材。如:本刊在稿约中介绍了开辟的栏目,各类文章的字数要求,文题、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医学名词、图表、计量单位、数字、统计学符号、缩略语、参考文献、标题层次等写作要求。如果按照稿约的要求写作,写出的文章会显得很规范,就会给审稿专家留下很好的印象。所以,写作前熟读稿约是很有必要的。

从刊文中学习写作思路有些作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提笔时却感到非常困难,如:写作思路不清,不知如何写前言,不知如何引用参考文献等。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仔细阅读期刊刊文,分析刊文的写作思路及各个段落的写作要素。如:本刊2003年第5期刊出的论文:《卧床病人的体重测量法》,其前言为:“体重是评价病人营养状态、判定病人营养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国内目前尚缺乏测量卧床病人体重的设备,故观察卧床病人的体重变化比较困难。为解决此问题,我们设计出组合人体秤,比较了双组合踏板秤称重及床上卧姿称重两种体重称量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其前言共说明了4个要素,即:说明概念——体重,提出问题——观察体重困难,概述全文——比较了两种测量方法,引出下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那么,今后写前言时,模仿刊文写出这4个要素即可。人们常说:写文章开头难,其实,论文写作时开头最容易,就是说明文题中出现的概念,如果要说明的概念众所周知,也可以省略不写,直接提出问题即可。同样,通过阅读刊文,还可以分析正文中各个段落的写作要素,以便指导自己的论文写作。

从刊文中获得写作实例许多作者学习了一些新理论、新知识,但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如何具体应用,又常常感到困难重重。如:期刊已刊出不少有关循证护理理论介绍方面的文章,许多作者也已经看到了循证护理这个研究热点,打算在临床实践中具体应用并总结出论文,但不太清楚如何具体操作。其实,仔细阅读护理期刊,就可以找到答案,如:本刊2002年第12期刊出的论文:《循证护理在乙脑高热患儿护理中的实践》,详细叙述了作者对46例乙脑高热患儿应用循证护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经验,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可以启发初学者举一反三,将循证护理正确地应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并总结出自己的论文。此外,期刊中的每篇论文,都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可以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和完善,在自己的研究和写作中学习和借鉴。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我科采用局麻小切口腰椎间盘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后即解除下肢牵拉痛,卧床时间短,恢复效果好,不容易复发等优点。我院于2003年1月~2004年12月进行腰椎间盘摘除手术63例,现将手术前后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3例均以一侧肢体牵拉性疼痛为主要症状,严重时不能行走。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28~66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个月,其中58例患者均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反复发作。5例患者发病后未经过正规治疗而剧烈疼痛影响工作和生活,要求手术治疗,术后即解除疼痛,未发生并发症。

1.2手术方式在局麻下取腰椎棘突旁纵切口,长约4cm,暴露腰椎板,切除黄韧带然后用咬骨钳咬1cm×2cm骨窝,将神经根向内分离,发现椎间盘明显突出,尖刀切开纤维椎环、摘除髓核。腰腿痛已松解,足趾活动正常,放置引流胶管一条,分层缝合。

2术前护理

2.1手术体位训练由于腰椎间盘摘除手术采用俯卧位,时间1~2h,患者往往感到不习惯,甚至难以忍受,所以在手术前1~2天开始卧位训练,帮助患者逐渐适应手术卧位,提高耐受能力。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在胸腹部垫一纵向软垫,头侧卧,逐渐训练至持续俯卧1~2h。

2.2术前健康教育绝大部分患者对手术抱有恐惧心理,手术能否解除他们的痛苦,有否发生并发症等均成为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论文。护士要列举成功病例,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亲切而体贴的躯体语言,解释手术的方法、目的、术后注意事项。并善于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给予相应的帮助,使其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心理状态。

2.3床上大小便训练腰椎间盘摘除患者手术后一般需要绝对卧床3天。大部分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大小便,所以,必须在术前2天训练床上大小便习惯,使手术后能适应床上排大小便。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一般绝对卧床3天,术后24h内适宜平卧位,以自然压迫切口,防止出血,为了减轻患者不适,可以协助患者翻身,并注意保持脊柱纵轴位,在患者腰背部放一长枕,方便患者依靠,禁忌扭曲脊柱。

3.2切口引流管护理手术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管道折叠或扭曲,密切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术后4h内引出液超过300ml,提示可能有活动性出血,应报告医生处理;观察引出液颜色,如无色或淡红色,提示有脑脊液引出;术后第二天,引流液等于20ml可拔管,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情况。

3.3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3~4h开始帮助患者双下肢直腿抬高活动,抬高角度从15°开始,逐渐增大,每次活动5~10次,每2~4h活动1次。术后第一天指导患者主动屈伸双下肢关节,术后第4天,佩带腰围离床活动,起床方法:患者平卧屈曲双腿双脚,轻抬腰臀部,带上腰围然后翻身侧卧,双下肢垂直于床缘,双上肢撑着床,使躯干慢慢离床而坐起,无自觉不适后站立行走,步态稳健后,指导患者大步行走或倒后行走,使腰肌得到锻炼。

3.4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术后1个月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后3个月内禁忌弯腰负重,避免弯腰活动[1],教会患者下蹲拾物的方法,大小便宜使用座厕凳。

4讨论

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的成功和预防术后复发,有赖于优质的护理配合。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青年人发病率显著增加,他们自信心较强,不在乎手术前训练卧位及床上大小便,往往给手术后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不牢记手术后禁忌事项往往引起复发,如何使患者自觉地接受术前的训练和术后护理以及预防措施,很大程度上与护士健康教育的能力紧密相关。因此,护士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能力。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防止神经根粘连,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并发症出现[2],促进康复。活动的角度、数量、时间可因人而异,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痛苦为宜。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在患者有一点点进步时即给予鼓励,以增加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建议患者饮牛奶每天250~300ml,以利补充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健身及晒太阳,利于钙的转化,使骨骼更强健。

[参考文献]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留置针;留置方法;输液贴;敷料

留置针因其操作方便,留置时间较普通静脉输液针长而被临床广泛使用。但静脉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可发生套管堵塞、液体外渗、静脉炎、套管脱出等并发症[1],而影响留置时间。为了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渗液、渗血、静脉炎的发生,我院采取加用输液贴后覆盖透明敷料再予护腕固定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5年8月~2006年5月住院期间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100例。观察组68例,对照组32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52~85岁,平均68.5岁。输液量在1500ml以下者53例,输液量在1500ml以上者47例。

1.2材料与方法

1.2.1材料选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BDIntima-Ⅱ型22GA一次性留置针和美国产6cm×7cm一次性3M透明敷料,江苏苏云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液贴。

1.2.2方法将100例患者按照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选用健侧前臂头静脉按照留置针操作规程进行穿刺,对照组按照常规将透明敷料直接盖住留置针进行固定,针尾用胶布粘贴固定。观察组在使用透明敷料前,先用一条带棉芯输液贴盖住留置针的针眼,然后覆盖透明敷料固定,留置期间用护腕固定。每天输液完毕,均用肝素盐水进行正压封管处理。记录操作者、留置日期和时间、中止留置的原因和时间。观察两组在留置时间、渗液渗血、发生静脉炎、留置针脱出等方面的差异。

1.2.3静脉炎判定标准1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2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3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2]。

1.2.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别采用秩和检验和构成比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1.3结果

1.3.1两组留置针穿刺局部情况观察见表1。

1.3.2两组输入液体量与留置时间比较见表2。表1两组留置针穿刺局部情况观察比较注:两组留置针穿刺局部情况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2两组输入液体量与留置时间比较注:两组输入液体量与留置时间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讨论

2.1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目前在我国尚无统一的标准[1]。资料表明,静脉炎导致非正常原因拔管占45.9%[3],是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最主要的并发症[4],输注的液体种类和留置穿刺部位的不同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5],留置针固定与发生静脉炎有关[6]。静脉留置针滑出的主要因素是贴膜脱落[3]。观察组在留置针留置期间加用了护腕进行固定,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无一例留置针脱出。从两组输液量与留置时间比较看,观察组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且每日输液量<1500ml者留置时间明显延长。说明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与输液量的多少有关。

2.2预防留置针脱出对照组留置针固定后其尾端明显高于局部皮肤,易因外力作用而松脱,导致留置针脱出。又因其易与外界物体摩擦,使针芯被动运动,与血管内壁发生摩擦,引起血管内壁的机械性损伤,从而引起静脉炎。观察组可有效避免这种情况,护腕将套管针完全包裹,输液时只有肝素帽尾部暴露,输液结束,护士封管后用护腕将肝素帽完全包裹,可减少外力因素对留置针的碰撞、避免留置针被意外拔除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2.3避免局部受潮3M透明敷料虽然可见性强,但其透气性差,汗水渗透在透明贴膜下,易引起穿刺部位和周围皮肤炎症[7]。观察组透明敷料直接与穿刺皮肤接触,容易在透明膜内出汗,积气,导致穿刺局部肿胀、疼痛。输液贴经过灭菌处理,具有透气性,上面附有吸收性强的吸收垫,出汗、渗液渗血等可吸附在一次性输液贴的棉芯上。避免了穿刺局部潮湿。

2.4护腕固定加用输液贴覆盖透明敷料再予护腕固定的方法,简单易行,患者愿意配合,固定牢固,避免留置针脱出,减少了渗液、渗血、静脉炎的发生,延长了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谢小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37.

2药晋红,胡牧.静脉留置管针与静脉炎.实用护理杂志,1997,13(7):365.

3舒湘兰,海新霞.小儿静脉留置针中止留置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40.

4王一征,李惠珍,程友兴,等.浅静脉封闭式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哈尔滨医药,2004,19(2):64.

5许燕,赵艳伟.头皮套管针的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