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0:03:48

疼痛

疼痛范文篇1

1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

1.1痛觉阈即引起疼痛的最低强度的刺激,或者说是疼痛最低的可感知强度。Wof和Wolff曾报道,健康者都有相似的感知疼痛的能力。但炎症可使痛觉阈降低,局麻、神经系统损伤或中枢性止痛剂可使痛觉阈提高,分散注意力与暗示可减轻疼痛。

1.2社会文化因素个人对疼痛的知觉反应中,社会文化知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1948年人类学家Kraeber发现,某些社会阶层的妇女在分娩时毫不痛苦,婴儿出生后妇女很快就到田间劳动,而大多数妇女在经历分娩时显得相当疼痛。

1.3心理因素疼痛不仅有着性别差异、民族差异,而且受文化程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着心理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因为疼痛而引起心理反应,悲伤可致疼痛加重,控制悲伤可减轻疼痛,这是由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反应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学家发现恐惧、焦虑、失望、不耐烦均可使痛阈降低,愉快、兴奋、有信心可使痛阈提高。

1.4痛觉适应传统观念认为,对痛刺激的适应是不明显的,强烈的疼痛刺激根本不产生适应。然而新的实验证明痛觉本身也存在负适应现象,即在痛刺激连续或多次作用于感官的一段时间后出现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术后疼痛的控制

2.1药物治疗倡导预防性用药。有些医生在诊治有疼痛的患者时常要求患者“忍耐疼痛,尽量不用药”,但无谓地忍耐疼痛实际上是毫无必要的。现有观点认为,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按时给药效果明显,所以对于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手术后切口疼痛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而不是待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预防用药所需剂量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得多,患者痛苦又大大减轻,镇痛效果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24小时总用药量比疼痛时再用药的药量小,同时也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并使其有规律可循。所以告诉患者如有疼痛应及早报告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2.2患者自控止痛法(PCA)PCA在国外正广泛用于术后及慢性疼痛治疗,其方法是患者拥有一个用计数电子仪控制的注药泵,按规定浓度和速度匀速将药物注入体内的方法。患者自控止痛法(PCA)需要自我控制给药时机和剂量。

PCA依据给药途径分为静脉注射PCA(PCIA)、硬膜外PCA(PCEA)和皮下PCA(PCSA),以PCEA镇痛效果最佳。

3术后疼痛的护理

3.1非药物治疗护理抑制疼痛的物质,现已检测出的脑啡肽、强啡肽类物质已有几十种,它们与外源性吗啡一样,能够控制疼痛的传导,抑制疼痛。情绪、心理等因素可影响吗啡类物质的产生。心理护理的原理就是激发机体产生释放内源性吗啡类物质,因此,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有着重大的意义。

3.1.1控制焦虑焦虑与痛感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排除恐惧有利于减轻疼痛。解除患者的焦虑,焦虑程度越重,疼痛程度也越重。护理人员应尽量陪伴患者,允许并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使用治疗性触摸或其他方法解除患者身体的紧张度,帮助患者松弛,鼓励患者参与护理计划,以及学习一些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使其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3.1.2分散或转移患者注意力护士要保持敏感,对于轻度或中度以下的疼痛患者,可采用视觉分散法,如看电视、读小说;听力分散法,如听音乐、听故事;触觉分散法,如抚摸等。基于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以往经历的不同,每个人都会选择某些特殊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疼痛反应。

3.1.3身体放松法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伽术,自我催眠、自我暗示以及心理治疗中的催眠与暗示疗法都有助于机体放松,肌肉张力减小以减轻疼痛。同时思想放松还能促进药物止痛,有助于患者关闭“疼痛冲动的门”,并增加循环内啡肽,以提高患者的痛阈。

3.1.4诱导想象疗法诱导患者去想象一些以往经历过的、令人欢愉的场面,如温暖的沙滩、柔和的阳光、蔚蓝的大海、茂密的森林等。

3.2一般护理术后帮助患者摆好舒适体位,使肌肉松弛,张力减小,缓解疼痛的肌肉阻力,给患者讲解术后所带引流管的用途。对于有些患者,为减轻肿痛和切口压力,可在床上放支架支撑被褥,观察伤切口有无渗出、出血及感染迹象。按照不同的手术时间允许术后及早给予舒适利于缓解疼痛的不同体位,如半卧位等。病情允许可及早下床活动,疼痛一般在麻醉清醒后2-6小时最强烈,24-72小时逐渐减轻,若患者持续疼痛,应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3.3应用镇痛药的护理注意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由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因人而异,给予同等剂量的药物后有的患者血药浓度过高,引起呼吸抑制、过度镇静、呕吐等反应;有的血药浓度过低,镇痛无效,患者依然烦躁不安,吵闹不停。所以给药时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动态变化,尤其是第一次给药后,应了解患者的反应以确定其用药剂量。同时,护士应了解各种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注意观察。

3.4自控镇痛(PCA)的护理术后应告诉患者应用PCA治疗的目的和使用方法。妥善固定给药导管,保持给药途径通畅,定期评价镇痛效果,当疼痛较重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

疼痛范文篇2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收取的6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32:28;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2.01±5.53)岁;骨折部位:12例股骨粗隆、23例肱骨干、18例股骨干、7例其他部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2护理方法。以常规疼痛护理方法护理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则接受疼痛护理干预。包括:1.2.1心理护理。让患者知晓骨科术后难免会出现疼痛感,告诉患者不用过于担忧,如果的确无法忍受疼痛,可对镇痛剂予以合理使用。同时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并借助多种方法,如深呼吸、看电视、看书,听音乐等,使疼痛得到有效缓解[2]。1.2.2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防止受环境因素影响而让疼痛加剧,使患者睡眠受到影响[3]。护理人员应尽可能集中操作。把室内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做好患肢保暖,使患肢末端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4]。1.2.3体位护理。术后按照骨折类型与手术方式对最佳体位进行选择。患肢肿胀患者,将患肢抬高,减轻水肿,能够对静脉回流起到积极作用,疼痛缓解。患肢制动,把关节保持在功能位[5]。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以使疼痛感减轻,防止压疮出现。1.2.4疼痛护理。针对术后疼痛剧烈患者,可采取局部冷敷与抬高患肢的方式,以让水肿与疼痛减轻[6]。如果疼痛由肌痉挛所致,则可对局部热敷和按摩方法予以采用,使疼痛得到缓解。如果有必要可对镇痛剂和镇痛泵予以使用。通常术后24h内会有剧烈疼痛,因而需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止痛处理[7]。对患者的呼吸、血压情况进行观察。观察患肢的血运、皮温,是否出现肿胀,有无不良反应出现。1.3观察指标(1)NRS评分。结合临床观察和病例调查,对患者的NRS评分予以评定,NRS评分共分为4个评价区间,即无痛(0);轻微疼痛(3)、中度疼痛(4-6)以及重度(7-10)。(2)护理满意度。按照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调查评测表,记录分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共分3个区间,即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有调查数据值,以(±s)、%表示临床观察指标,检验采用t、c2,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观察组NR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0例、满意12例、不满意8例;观察组中非常满意17例、满意11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明显比对照组(73.3%)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快速发展的机械工业和不断进步的交通事业,让骨折患者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手术常会给患者留下较大的机械损伤,使之术后产生剧烈疼痛,不但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使患者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的主动性降低,对术后功能的恢复极为不利[8]。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属于常见现象也是患者一定要要经历的,其引发因素包括个体、组织损伤与主观意识等,为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导致其治疗过程中有诸多不良情绪(焦虑、抑郁等)出现,并有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的变化,让患者病情的发展、转归以及术后机体的恢复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在患者疼痛反应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主观因素[9]。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医学技术和不断提高的护理要求,让临床越来越重视疼痛护理。临床研究表明,给予患者正确的心理指导与疼痛护理,能够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减轻,让疼痛因素和患者自身对疼痛的反应减少[10]。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12h、14h、36h的NR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在骨科术后疼痛中应用疼痛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可将患者的疼痛指数有效降低,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更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宏.疼痛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4,6(5):396-397.

[2]薛芳群,刘文.疼痛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4):618-619.

[3]胡焕婵,杨焕珍,梁健芳,等.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5(14):96-99.

[4]孙娅妮.疼痛护理干预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32):133-135.

[5]王英.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0):252-253.

[6]孔云芸.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4):1799-1800.

[7]叶兆莲.护理干预在减少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药杂志社,2016:1.

[8]白彬彬.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6(28):36-36.

[9]李俊梅.骨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4):144-145.

疼痛范文篇3

关键词:止痛,药物

引言:止痛药在医学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了,特别的对于一些大的医院。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医院引入了止痛药机制。本文从止痛药的作用出发,先让大家了解止痛药,接着阐述止痛药在医学领域上的作用,再而进行分析为什么要引进止痛药,进而阐述止痛药有什么危害,还有就是分析如何降低止痛药的危害,最好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自三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任务---华佗,它是一个医生,那是由于战乱时常都有一些士兵受伤,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简陋,没有今天的什么高科技的神经麻醉,可受伤了终究要治疗。据历史记载,当时的关云长和吕布都让华佗医疗过,那是华佗就用上了麻醉剂,是病人暂时失去知觉,从而对病人进行医疗……

那是止痛药就派上了用场,今天止痛药还是占比较重要的地位,看现在的止痛针,当病人实在不能忍受病情的折磨时,可以通过先缓解病人的痛苦,再而对它进行医疗。

现在随着医学界的高速发展,疼痛领域方面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止痛药,据调查,止痛药一直市场是占有一定的比重,因为人越来越重视生命了,但现在如果到医院,看到那长长的账单,心理未免不想去了,对于一些小病,往往就是自己到药店买止痛药,看现在的市场上什么止痛药都有,治肚子痛的,治头痛的等等,止痛药随着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广,甚至有些人把止痛药看成了家庭用药,就是说每家每户都必备的药,除了这里,医院对止痛药的需求也是比较大的,因为现在外伤的事故多了,动手术的人多了,所以所需求止痛药也变得越来越多。但究竟我们对止痛药了解多少?笔者在这里略谈了一下。

看现在的止痛药:《摘录》

第一类为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扑热息痛、保泰松、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止痛作用比较弱,没有成瘾性,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用于一般常见的疼痛,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第二类是中枢性止痛药。以曲马多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为非麻醉性止痛药。曲马多的止痛作用比一般的解热止痛药要强,但又不及麻醉止痛药,其止痛效果是吗啡的1/10。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

第三类是麻醉性止痛药。以吗啡、杜冷丁等阿片类药为代表。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这类药物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随便使用,主要用于晚期癌症病人。

大家对止痛药有了一个大概的概念,今天止痛药的作用和为什么要引进止痛药:

1.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病人来说,给他们打上止痛针,可以缓解病人的痛苦,因为做手术时都会痛的,如果给他们打上止痛针,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笔者也是一个动过手术的人,因此对这还是比较认同的,当我做动手术之前,我实在是忍不住叫痛,去了大医院,医生给我打了止痛针之后我才平缓下来。

2.对医生来说,如果给病人打上止痛针,那样就可以方便他们做手术,想想看,如果在做手术时,病人还是一味的动,那么医生会不会有什么差错呢?特别一些微观行的手术,医生要求的是100%的准确。

3.对一些牙痛或头痛患者来说,也可以给他们瞬时的减缓,因为牙痛不算大病但有的人就是觉得不习惯似的,如果打上了小量的止痛药,可能觉得舒服些。

4.特别的,自从医学界的高速发展,止痛药也跟着改良,外国医术的引进,看看解剖,如果不用上止痛药,看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相信没有多少个人能忍受那样的疼痛。

止痛药的副作用

据调查,止痛药变得越来越广,很多一些人为了能够减轻负担,什么疼痛都用上了止痛药,例如,小小的手痛,肩痛……,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的,但为了不痛,竟然很多人不是去看医生而是自己买什么止痛药。

先看看止痛药的危害:

1.解热止痛抗炎药:止痛作用比较弱,虽没有成瘾性,但如果用法不当,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因使用范围广泛,临床报告的止痛药不良反应主要是这一类药物造成的。由于现在很多人都是一味的去买来吃,没有医生的建议,那样导致很多的副作用。

2.上瘾性,有一些止痛药,当病人大量吃时,过了一段时间好像不吃它不行,从而导致了一种对药物的依赖性,这样虽然没有那些吸毒的那么厉害,但也称得上是小型的吸毒。

3.还有一些吃多了,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就是说医疗的不全面,时常伴随一些小型的病状,让人觉得难受。特别的一些女人为了解决痛经,不断吃止痛药,从而带来了很多的副作用,例如一些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如果是一些怀孕的妇女,如果还大量的吃止痛药容易引起胎儿发育不正常,还可以导致孕期妇女流产

4.想想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他当时为了有一个清醒的大脑作战,坚决不认医生给自己打麻醉针,因为麻醉针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大脑,

5.有些患者由于不清楚药的成分和自己的情况,只是看到OTC药物就买回来服用,但本次调查发现,87%的受访居民单纯地认为安全用药就是“按说明书服用”,但多数人表示看说明书仅是看用法用量,不会细看也看不懂药物成分和适应症;还有近两成居民误认为,有OTC标志的非处方药就是安全的,而处方药肯定会有不良反应。从而一些病人慢慢的盲目依从。

止痛药的副作用那么大,那么要关注止痛药的副作用,就是规范医学上的作用,怎样降低止痛药的副作用,这其中大有学问。一般来说,要降低止痛药的副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准备,按医生的嘱咐足量给药;医生始终比一般人懂医术,如果病人都能按照医生吩咐,那么可以减少乱吃药或麻木吃药的做法,还有持续疼痛可使痛觉降低,加大了止痛的难度,也增加了药物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在家庭护理中必须根据医嘱正确掌握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

(2)用药后观察药效及有效时间;病人可以根据医生的吩咐,如果没有医生的吩咐,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首先用药应从小剂量逐渐加大,观察病情有没有好转,如果没有好转就静止吃药,如果有些好转就试着加大药量,通过这样边看边试减少不良反应,疼痛减轻后,药量可逐渐减少。

(3)口服止痛药的前后不要饮酒;酒精可以增加止痛药物的毒性。哪怕是常规剂量也可引起肝脏及肾脏的损害。因为喝酒首先对病人就不好,再加上酒精可以加大药物的危害,所以,病人要尽量减少喝酒。

(4)睡前服药宜适量增加;夜间、睡前可增加药物剂量50%~100%,以保证无痛睡眠。

一般睡前一般不容易消化,并且机能也会变得缓慢。

(5)酌情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病人因病情或治疗产生严重恶心、呕吐或吞咽困难时,可使用止痛药的肛门栓剂,效果也很好。严重的疼痛还可以选用针剂,经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

疼痛范文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8年3—7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湖南省5所基层医院的儿科护理人员135名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2)在儿科工作时间≥1年;(3)自愿参加本研究。1.2方法。(1)一般资料调查表。由课题负责人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历、有无当护士长经历、有无疼痛知识培训经历等。(2)中文版卡尔森循证疼痛管理先决条件量表(C-CPCIS)。该量表[4]共4个分量表(既往实践、疼痛需求问题、创新、工作规范),30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既往实践和创新分量表中,1分代表“从不”,5分代表“总是”;疼痛需求问题和工作规范分量表中,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代表“完全同意”。总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在工作中进行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的可能性越大。中文版卡尔森循证疼痛管理先决条件量表(C-CPCIS)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9,重测信度为0.844,4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2、0.843、0.874和0.858[4]。1.3质量控制。本研究采用现场发放问卷与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1)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培训;(2)统一发放问卷并指导填写,当场收回;(3)对电子问卷设置权限,保证一人只能填写一份,将每个条目均设为必答题,若有漏填则无法提交;(4)课题组成员筛查无效问卷。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以人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40份,回收135份,回收率为96.4%,所有回收的问卷均有效。本研究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2.42±6.36)岁,工作年限平均为(11.07±7.43)年;学历:大专96人,中专11人,本科24人,硕士4人。其中,初级职称92人,中级职称38人,高级职称5人;曾担任过护士长的6人。不足一半(47.4%)的研究对象表示曾在学校学习过疼痛管理知识,44.4%的人通过学术期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29人(21.5%)工作后参加过疼痛知识培训。2.2C-CPCIS得分情况。C-CPCIS平均得分为(3.17±0.21)分,其中既往实践分量表得分最高,为(3.61±0.36)分;疼痛需求问题分量表得分最低,为(2.67±0.43)分,具体见表1。2.3C-CPCIS得分单因素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对总量表得分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6个,分别是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历、有无当护士长经历、有无疼痛知识培训经历,具体见表2。.4影响儿科护理人员EBPMP水平的多因素分析(见表3)将上述6个因素赋值,并作为自变量X,C-CPCIS总分作为因变量Y,按照α入=0.05,α出=0.10的水准,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3)。最终进入方程的因素分别是有无疼痛知识培训经历、最高学历(F=45.876,P=0.000),决定系数(R2)为0.401,即这些因素可解释疼痛管理循证实践行为得分40.1%的变异。

3讨论

疼痛范文篇5

关键词:骨科;疼痛护理;分层级管理

分层次管理是由傅国华教授提出的,旨在通过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通过有效的管理从而优化结构[1]。高级、中级、初级护理人员的工作怎样科学的划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成为了主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患者围术期的舒适度[2]。故医院特对骨科开展疼痛护理分层级管理的效果开展了专项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300例医院骨科诊治患者,样本选取时限为2012年3月~2013年3月,其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龄16~63岁。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本研究3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的分层管理。(1)完善及落实分层制度:将护理管理设定分层管理制度,分别由护士长、责护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实施相应的分层管理。其中,责护组长须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或5年及以上护师,熟悉本科室护理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较强的沟通技巧,能够与责任护士进行良好沟通,并做好护生的带教工作,还要做好分层管理的监督及护理质量的把控工作,及时查看并记录疑难危重症患者情况,积极指导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和学习;责任护士须大专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并已获得两年,责任护士要对于本专科的护理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及要求操作能力较强,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带教水平,遵医嘱完成相应护理任务,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给予患者健康指导;辅助护士须为注册护士,基本掌握医学及护理学相关知识,能够倾听患者的诉求,并完成患者提出的要求。帮助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完成基本的护理[3]。(2)完成资源配备的优化处理:经过资源配置的优化处理,骨科病床的床护比由原来的1∶0.21,变为1∶0.38,这为创建示范病房做出了明显贡献。(3)做好护理分层管理:针对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排班采取医护同组法,并针对病区医疗组情况,适当调整医护排班情况。责护组长被分配至医疗组,均以医护同组方式参与病房床位的管理工作,分管期间与组长共同完成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责护组长还要评估及反馈本组患者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为了完善本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服务,要密切的关注患者的需求,接患者住院,送患者出院,都是必须保证落实在内的工作。采用双班制、双人值班,并做好特殊时段的服务和照顾,可以设立总值班护理人员,方便在夜间照顾患者,处理突发情况。高级护理人员的分配要合理,要与中级和低级护理人员均衡搭配,努力实现护理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做到职责明确,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采用绩效分配方式,统一责权利[4]。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同时采用科学判定标准评价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36h的疼痛程度。1.3观察指标。1.3.1患者疼痛指标。采用疼痛评分(VAS),对患者术后的36h进行疼痛指标的评分,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1.3.2满意度评价指标。对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问卷包含3个大类,每一类有多个小题。90~100分为非常满意,75~89分为满意,60~74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差。问卷发放收回率为100%,通过问卷得分计算两组患者对各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基础护理,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评分,两组护理满意率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36h的VAS评分为(3.40±1.21),对照组患者在36h后的评分是(4.57±1.37)分(P<0.05)。见表1。

3讨论

骨折作为外科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后的强烈痛感会令大多数的骨科患者对手术持畏惧心态。有报道称,骨科术后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常规护理没有明显缓解手术部位的严重不适[5]。因此,只有做好骨科患者疼痛知识的正确引导,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调动患者的抗痛能力,从而将疼痛降低至最小。优化护理人员,做好整合分配工作,基于学历、职称、能力等因素,做好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全面了解骨科手术及术后疼痛相关知识,及术后疼痛注意事项,尤其是积极纠正术后疼痛的错误认知,并指明止痛药物可能带来的成瘾性和依赖性。可以设立总值护士,减少医患纠纷,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直接干预,做好术后疼痛的正确认知及评估,积极安排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掌握新知识及新理论,做到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使患者得到最好的服务,促进医患关系在和谐稳定中发展[6]。骨科病房以患者为重,实施科学的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相关护理知识,给予患者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从而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事半功倍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欣,王志红.对骨科疼痛护理分层级管理的思考[J].中国临床护理,2014,6(2):179-181.

[2]李天利.基层医院骨科病房中护士分层级管理应用体会[J].医药前沿,2016,6(20):321-322.

[3]宋嘉琳,房旦.探讨分层次护理管理在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165-167.

[4]魏贵玲.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4):206.

[5]张娜.“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管理对骨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12):288-289.

疼痛范文篇6

关键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定义

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的出现,给癌痛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它同样存在着难以长期维持、增加感染机会、费用较高等问题。寻找更方便、有效、作用持久且经济、安全的镇痛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克隆细胞移植川和异种组织细胞移植的出现,为慢性疼痛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近年来,又提出了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来处理慢性疼痛问题的新思路工,并且已有许多科学家开始对这方面进行了深人细致的研究。

一、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

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1993年给人类基因治疗下的定义为:“通过对活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而进行的医学治疗。这种改变可在活体外进行,然后应用于人体,或者直接在人体内进行”。从该定义可知,存在两种基因治疗方式:即间接体内法(exvivo)和体内法(invivo)。前者是通过选择适当的靶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转移,筛选可表达外源基因的细胞,再将这些细胞转移至体内。这是基因治疗前期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将细胞移植回体内前,可以对细胞进行检查和优化。但该方法仅局限于可移植细胞,如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等,同时仍需对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进行检查。该方法的另一缺陷是细胞移植回体内后其基因表达关闭,必须开发和寻找合适的启动子。另外该法还面临着如何长期保持移植细胞功效的问题。体内法则是直接在体内改变与修复遗传物质。目前对其研究日益增多,可能将成为基因治疗最有前途的方法。基因治疗中要将某一目的基因转移到靶细胞,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

基因治疗载体可分为病毒型和非病毒型两类。病毒型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和疤疹病毒。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经过改造的、具有穿膜特性的病毒作为载体,定向地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然而由于人体自身具有抗病毒的免疫系统,使用病毒载体作为媒介来传递DNA时就不得不面对宿主的免疫反应。非病毒型载体包括:脂质体、裸露DNA和DNA包装颗粒,范围从裸DNA显微注射、电激法、基因枪技术等各类物理学方法到聚阳离子赖氨酸或阳离子脂质体。

二、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原理

最近关于疼痛方面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已深入到基因、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水平。正是基于对慢性疼痛产生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才使得人们有可能在基因水平上探讨对慢性疼痛的治疗。

1.慢性疼痛的痛觉过敏现象(HyPeralgesia)

对于慢性疼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其主要是由于炎症或神经损伤所导致的痛觉神经细胞高反应性的一种表现,与急性疼痛是完全不同的。外周伤害性刺激或组织损伤引起初级传人神经末梢释放兴奋性的氨基酸(EAA,)和其他一些神经递质到脊髓后角。这些兴奋性氨基酸(EAA)如N一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NMDA)可以通过其受体而介导脊髓后角及其他神经中枢部位的突触后兴奋性传递。Yu和saher[61发现NMDA受体_L调可以引起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升高,导致突触间兴奋性传递增强,从而产生痛觉中枢敏感性增高。因此,通过阻断NMDA受体而抑制NMDA的神经兴奋性递质作用,可以阻断痛觉的中枢兴奋性传导,治疗慢性疼痛。但是,目前的NMDA受体阻断剂如MK一801和APV,都有很强的毒副作用,不能在临床上使用。所以Garry等川提出可以利用基因技术干扰NMDA受体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神经性疼痛。Finegokl等〔8〕发现将一种编码NMDA受体亚单位的非敏感性基因片段(As一NMDA一Rl)加人到可以正常表达NMDA受体的基因中时,NMDA受体的表达就受到影响。因此,Finegold利用病毒载体转染技术,将携带有AS一NMDA一Rl基因片段的腺病毒直接注人鼠的脊髓实质内,发现运动神经元的NMDA受体表达缺失。

另外EAA还可以导致脊髓后角的神经元中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earlygenes,IEGs)的表达〔9〕,这一过程可通过细胞内信使包括CaZ+和多种蛋白激酶等激活。目前发现的即刻早期基因如c-fos,jun基因等在脊髓后角神经元中表达时具有时间依从性。这些基因的蛋白表达产物作为转录因子,可以介导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细胞结构重塑[9]。zimmerman。等发现慢性疼痛过程中痛觉感受神经元细胞结构发生改变,与痛觉过敏现象有关[’o三。在另外一项研究中,waxman等t川认为神经损伤后,DRG内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升高,从而产生自发性动作电位或其他异常高频电活动,这与慢性疼痛有关。DRG内神经元自发性动作电位的产生依赖于电压一门控钠通道。DRG神经元可以表达六种钠通道,并且有些只表达于感觉神经元上。外周神经损伤后,表现为DRG神经元上一些钠通道上调,而另一些钠通道下调,从而导致DRG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升高。Waxman认为如果能够控制这些神经元上的Na+通道的异常表达,就可以为慢性疼痛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方法。

2.慢性疼痛的中枢

调控疼痛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过程,机体内许多生化物质包括无机离子,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肤还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受体都参与疼痛的产生、调节及整合过程。闸门控制学说曾是最经典的中枢神经系统疼痛调控机制理论。而且我们已知中枢神经系统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MLF)如压内啡肤、强啡肤、脑啡肤、内吗啡肤等是控制痛传导的重要物质,在伤害性刺激时体内含量增高,特别是快痛型刺激尤为显著。这些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在中枢系统内通过阿片受体而起作用,它们可以在脊髓后角以突触前方式抑制伤害性冲动物质神经元)的传导。但是在慢性疼痛中,中枢的调控机制发生了改变。在动物模型中,经研究发现慢性疼痛可以伴随有脊髓的初级痛觉传人神经元中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减少。不仅如此,zhang等还发现在外周神经损伤后造成的慢性疼痛动物鼠和猴模型中,脊髓后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a,DRG)以及脊髓后角中阿片类受体琳受体免疫阳性的神经元的数量及密度都大大降低,并且在猴的模型中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要明显长于鼠的模型。利用基因技术,调控神经中枢内源性吗啡类镇痛物质的表达合成,是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最主要的手段。Pohl和Braz就提到在利用基因技术治疗疼痛的研究中,人们最初的目标就是将阿片类物质前体基因转人疼痛病人体内,使它们在脊髓水平过量的表达,从而产生持久的镇痛效果。并且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这种基因治疗手段的镇痛效果已经得到证实。除了利用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作为治疗慢性疼痛的基因调控物质之外,中枢神经系统内还有许多参与疼痛发生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可被用于基因调控。丫一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种抑制性递质,在动物实验模型中有改善伤害性刺激所致的疼痛反应的作用。在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可以通过调控GABA的表达来改善疼痛。GABA是由谷氨酸在谷氨酸脱梭酶(GAD)的作用下生成的。New等通过基因技术,将携带有谷氨酸脱竣酶cD-NA的单纯疤疹病毒(HSV)转染神经中枢细胞,结果神经中枢细胞表达GAD增多,从而使GABA合成增多〔”〕。Eato。等则采用基因治疗的间接体内技术,首先在体外将谷氨酸脱梭酶cDNA导人中枢神经细胞,再将这些细胞移植到体内,使GABA产生增多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3.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方法

经典的基因治疗一般都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目的基因的选择;目的基因的克隆、测序;目的基因转移传递系统的选择;靶组织的选择;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目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各种基因治疗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一切都还不成熟。因此当前关于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研究的重点还只是集中在目的基因的选择、传递以及靶组织的选择三方面。我们将分为三部分加以讨论。

(1)目的基因的选择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原理主要是抑制中枢的痛觉高敏性和调整中枢的痛觉调控分子机制。因此,就目前而言,研究较多的治疗慢性疼痛的目的基因,其表达产物主要集中在阿片类物质、抑制性氨基酸递质GABA以及兴奋性氨基酸NMDA。阿片类物质是中枢内最主要的内源性镇痛物质,因此利用基因技术增加其内部的表达成为人们基因治疗慢性疼痛的首先考虑到的方法。p一内啡肤(p一endo甲hin)[”」及脑啡肤(。nkephali。)前体基因是经常被用到的目的基因。GABA属于氨基酸类,它是由谷氨酸脱梭酶(GAD)作用于底物谷氨酸而合成的,其本身不是基因编码的产物。但是GAD属于蛋白质类,它是由基因编码诱导产生的。因此研究中将谷氨酸脱梭酶CDNA作为目的基因导人细胞内。NMDA为兴奋性氨基酸,它可以增加神经中枢细胞的痛觉敏感性。与前两种物质要求过量产生不同的是,慢性疼痛治疗中要求减少NMDA的产生或减弱其作用。在基因治疗中通过基因调控,使其受体不表达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所以慢性疼痛基因治疗中,选择的目的基因可以直接表达肤类镇痛物质,可以编码某种酶,还可以编码某种受体。

(2)载体的选择

将病毒作为传递目的基因的载体,是目前研究中应用最多的。单纯疤疹病毒(HSV)和腺病毒是目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中最常应用的病毒载体。HSV是一种亲神经性的DNA病毒,所以用它来将目的基因转染给神经细胞是最合适的。而且它的病毒基因组很大(巧Zkl)),包含70一80个基因。野生型病毒既可以感染细胞并裂解之,也可以在某些细胞类型如神经元中进入潜伏期。它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但可在神经细胞核内持续存在。早期基因ICP4基因突变后,病毒就丧失了自主复制能力,只能在辅助细胞的帮助下进行增殖,这就是最初的HSV载体。HSV载体的一大优点就是载体容量很大,为各种病毒载体之最,可容纳高达50kb的外源DNA,因此可以同时装载多个目的基因。腺病毒(Ad)是一种线性双链DNA病毒,基因组长约30-SOKb,由非结构性早期基因(E1一E4)、编码结构蛋白的晚期基因和RNA聚合酶111转录子组成。去除El后就成为第一代Ad载体。它不能自主复制,只有在能反式提供El基因的包装细胞如293细胞的帮助下,才能进行繁殖。目的基因插人到El基因的位置上,其转录可受El启动子或外源启动子控制。在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中,Li等还发现用电造孔法可将外源性基因直接转移到脊髓神经细胞中去。电造孔基因转移法是应用电场在细胞质膜内引起可逆性造孔,外源性基因即可由此引人。Li是通过直接向鼠的蛛网膜鞘内注人pE一GFPCI载体,同时鞘内施加以20OV的五个电脉冲持续50ms的时间。结果在1天、3天或7天后,在脊髓组织内可以检测到有外源性基因GFP,而GFP蛋白的表达在3到7天内达到高峰,14天后明显下降。并且未发现脊髓神经损伤和动物行为的改变。

(3)靶组织的选择

目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靶组织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一种方法是将载体直接注人脑和脊髓的实质内,让载体转染神经细胞,但是这样实质表达的外源性基因产物的分布就很局限且不均匀,不能达到良好的基因治疗的目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将载体直接注人到神经中枢周围的鞘内,通过转染非神经细胞如鞘膜细胞而发挥外源基因表达的作用。比如Finegold等仁将携带有p一内啡肚的腺病毒载体分别注人侧脑室和脊髓鞘内,结果脑脊液中p一内啡肤的含量增加,可以明显加强中枢镇痛作用。

4.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缺陷

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概念,现在还处于实验室研究的阶段。因为基因治疗这一新的治疗手段本身存在的技术缺陷,比如缺少高效的基因传递系统、缺少持续稳定的表达和寄生产生免疫反应,特别是目的基因体内表达的调控这一关键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早期基因治疗的疾病主要选择如肺囊性纤维化、ADA一SCID等遗传缺陷性疾病,治疗基因导人体内后即使不进行精确的调控也可获得较好疗效。而在慢性疼痛的治疗中,目的基因表达的组织、时序和水平等都需要严格加以控制,这是慢性疼痛基因治疗进人临床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就是要从目的基因的靶向性、可诱导性以及安全性三方面加强攻关,从技术上满足治疗的要求。另外一方面,慢性疼痛的发病机理的研究也处于一种不断在加以完善的状况。因此就决定了目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的范围选择还主要是局限于阿片类物质前体,方法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临床各种疼痛治疗的要求。

5.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展望

疼痛范文篇7

关键词:骨折;舒适护理;不良情绪;疼痛;自我感受负担

骨折属于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尤其随着近些年交通事故频发,骨折患病人数显著增多[1],其中股骨颈骨折属于常见骨折类型。目前临床治疗骨折疾病以手术为首选,不仅有助于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还可缩短卧床时间[2-3],但由于手术均具有创伤性,加上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担忧,在术后常伴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或疼痛等问题,给其身心造成了较大程度不适[4-5],故加强护理干预十分重要。舒适护理强调使患者达到心理、社会及精神上的舒适,为探究舒适护理的可行性,我院对骨折术后患者施行舒适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研究,随机将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92例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观察组(46例)。所有患者均为股骨颈骨折。观察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17~97(58.68±8.33)岁。对照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13~95(58.70±8.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对比性。纳入标准:(1)均自愿接受手术治疗者;(2)13~100岁者;(3)签署知情协议者。排除标准:(1)存在手术禁忌证者;(2)免疫系统异常或凝血功能异常者;(3)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及恶性肿瘤者;(4)精神异常、既往有精神病史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者。1.2方法对照组46例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即合理调节病房温度、湿度及光线,做好病房清洁,告知患者围手术期注意事项,简单向其讲述骨折及手术知识,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给予其饮食指导及术后康复建议,对于存在心理问题者,给予心理疏导干预,同时,定期调节患者体位,在变换体位时,切忌动作粗鲁、直接拖拽,以免增加压疮概率,并嘱咐家属按摩患者受压部位或涂抹润肤露,对于疼痛难忍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等。观察组46例患者除施行常规护理措施外,还需施行舒适护理,操作如下:(1)睡眠护理:为增加患者睡眠质量,除调节光线,减小仪器音量外,还可引入薰衣草芳香疗法,对患者使用花茶薰衣草香囊(排除香精影响),从术后第1天开始,于晚上9点至第2天早上7点将花茶薰衣草香囊(薰衣草用量8~10g)置于患者枕边,第2天早上7点将香囊收好,以免香气挥发,每5d更换1次薰衣草,直至患者出院。(2)耳穴压丸法:由于骨折患者术后需卧床一段时间,为减少便秘造成的生理不适,可对其使用耳穴压丸法,于患者双侧耳郭选取胃、脾、肾、大肠、直肠、小肠、三焦、内分泌对应的穴位,并标记,然后在对应穴位上贴王不留行籽,告知家属或患者于术后6h按压耳穴,以耳郭胀痛、发热为宜,每隔6~8h按压1次,每3~5d更换1次耳穴。(3)放松疗法:为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可在安静环境中,通过清晰有力的语言诱导及放松的音乐使患者想象自己处于一个舒适、放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减轻其心理负担的目的,2次/d,20min/次,在放松过程中需避免外来干扰,去除患者身上饰品,避免戴眼镜。(4)早期功能锻炼:为加速患者术后恢复进程,减少卧床时间,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讲述早期锻炼的意义,以增加其配合度,护理人员结合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合理给予康复训练建议,对于卧床患者,可告知家属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训练。(5)并发症预防护理:由于长期卧床,较易增加便秘发生率,故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多按摩腹部,平常多注意喝水,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可给予患者使用开塞露。同时,为减少切口感染,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消毒病房内空气、地面等。1.3评估指标对比两组舒适度评分、不良情绪评分、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自我感受负担水平。(1)不良情绪评分[6]: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含有焦虑和抑郁2个子量表,计分制为0~3分,各有7个题目,各子量表评分标准为:0~7、8~10、11~21分分别提示无焦虑/抑郁、伴有可疑焦虑/抑郁、肯定患有焦虑/抑郁。(2)舒适度评分[7]:使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计分制为1~4分,共28个题目)对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舒适度越高。(3)疼痛评分[8]:使用模拟数字评分法(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其中1~3、4~6、7~10分分别提示轻度、中度、重度疼痛)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痛感越强。(4)睡眠质量评分[9]: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8个题目,计分制为0~3分)进行评估,>6分提示失眠,评分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5)自我感受负担水平[10]:使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10个条目,计分制为1~5分,总分50分)进行调查,<20分、≥20分且<30分、≥30分且<40分、40~50分分别提示无、轻度、中度、重度自我感受负担。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则统计学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不良情绪评分对比观察组护理后不良情绪焦虑、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疼痛评分对比观察组术后12h、24h、48h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2.3两组舒适度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护理后舒适度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且睡眠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2.4两组自我感受负担水平对比观察组自我感受负担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4。

3讨论

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骨折疾病常用手段,但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加上手术造成的伤痛及肢体活动功能受限[11-12],易给患者带来强烈不适感,严重影响了患者心理健康,故为减轻上述问题,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还需重视护理配合。舒适护理模式属于临床常见护理模式之一,其目的是使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到生理及心理上的舒适,以最大限度减少治疗带来的痛苦及不适[13-14]。本文对骨折术后患者施行舒适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在舒适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重视从环境及心理方面对患者施行护理干预,如除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心的养病环境外,通过引入薰衣草芳香疗法来改善患者睡眠障碍问题,为改善便秘造成的不适,引入耳穴压丸法,为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引入放松疗法等,从而达到减轻其生理和心理上不适的目的[15-16],同时,在上述护理模式中,还注重采取并发症预防措施等,进而最大限度减轻患者术后不适。研究发现,患者经舒适护理干预后,其临床治疗工作配合度显著增加,护患关系较以往更和谐,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整体护理工作的好评度。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不良情绪评分较对照组更低,且自我感受负担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提示对患者施行舒适护理有助于减轻术后不良情绪及减轻自我感受负担,使其以较愉快的心态接受后续康复治疗。同时,数据显示,观察组术后12h、24h、48h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亦提示舒适护理具有良好可行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疼痛耐受性,减轻术后痛感。此外,数据显示,观察组护理后舒适度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且睡眠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低,亦提示对患者施行舒适护理可显著增加其术后舒适度,对改善其睡眠质量具有良好促进作用[17-18]。综上所述,对骨折术后患者施行舒适护理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减轻术后痛感,增加舒适度,并有助于减轻自我感受负担程度。

参考文献

[1]曹变云.无痛护理管理模式在95例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5):850-852.

[2]李美莲,贾慧,贾卉娟.综合护理干预在肱骨小结节骨折合并锁定性肩关节后脱位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4):83-85.

[3]方曙静,刘梅,杨菁.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5(3):531-534.

[4]胡伟,韩红雨,杨登科.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2):30-32.

[5]游孟孟,王培霞,袁慧.以问题为中心的质量改进护理模式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2):91-93.

[6]李细娥,田烨,李颖芳.基于多元化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2):84-86.

疼痛范文篇8

[摘要]疼痛护理是临床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在部分发达国家,疼痛已经列入护理教育的课程,并将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作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准之一。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实际的、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情感经历;或是对这一损伤所作的描述[1]。疼痛属于一种不愉快的生理体验,它广泛出现于各种疾病的病程中。疼痛不仅给患者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精神、心理、体质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因此,对术后疼痛的评估和控制至关重要。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评估;控制对策

1术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1恐惧成瘾[3]

麻醉药是术后止痛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医生不愿开麻醉处方,护士不愿给患者用止痛药,患者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

1.2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

1.2.1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

护士会常规地监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但对术后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未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

1.2.2疼痛评估方法不正确

在临床实践中,错误地操作了疼痛评分工具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错误:以为疼痛评分是评估患者疼痛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从生理、行为、功能等方面观察的综合评估。由于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从而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3疼痛评估不及时

患者报告疼痛不及时,或者止痛后报告疼痛未引起护士注意。

1.3担心药物副作用

患者害怕麻醉药引起的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及术后恢复减慢是患者拒绝用药的一个原因。临床上许多患者对麻醉止痛拥有这种想法,他们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药。医务人员害怕麻醉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影响有效止痛的另一个障碍。

2疼痛护理对策

2.1疼痛教育

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2.2改变对疼痛的观念

全面认识IASP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觉,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并真正地落实在实践中。疼痛是无益的,免除疼痛是患者的权利。患者应报告疼痛,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询问、评估、治疗疼痛。

2.3更新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

害怕成瘾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

2.4提高护士准确评估疼痛的技能

首先要了解疼痛评估的重要性,掌握疼痛评估的原则,这样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个体化评估患者疼痛,及时解决患者的疼痛问题。疼痛评估是控制疼痛最关键的一步,治疗开始前必须对疼痛作好详尽全面的评估。通过评估,医生可以了解疼痛的原因、部位、程度、性质等,以此作为选择适当药物的依据,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

2.4.1疼痛评估方法

2.4.1.1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3]

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正常生活,睡眠无干扰。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剂,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2.4.1.2数字分级法(NRS)[3]

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程度分级标准为: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

2.5做好术前、术后的患者教育

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早日活动、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建立疼痛宣教小册子,使宣教工作做得更有效。通过对患者的教育,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及时报告疼痛、及时止痛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费用。在临床上,当患者被告知麻醉止痛药引起成瘾发生率极小,不会延缓切口愈合,止痛后有利于早日康复时,患者都愿意接受麻醉药止痛。

3控制疼痛的措施

治疗疼痛的根本方法是病因治疗,同时辅以药物治疗、理疗止痛等措施。但病因治疗难以凑效,神经性疼痛病因不明,对症治疗就是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其生命质量,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唯一途径。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控制疼痛的新技术,为患者减轻疼痛。

3.1患者自控止痛法(PCA)[3]

容易止痛,全部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药物释放是可预测的,镇痛总量小,用药个体化,血液浓度稳定,镇静确切。

3.2硬膜外腔注射止痛法[4]

将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止痛药注入硬膜外腔达到止痛的目的。镇痛效果好,作用时间长,给药剂量小,副反应小,可反复注射,特别适合于晚期癌痛、家庭病床患者,置管一般保留20d,最长达37d。

3.3心理护理[2]

良性暗示,引导患者摆脱痛苦意境或淡化疼痛意念,分散注意力,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不断完善,护士在控制患者疼痛中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障碍,采取相应对策,正确评估疼痛,采取有效止痛措施,只要患者需要,可随时给患者止痛,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易建莉.癌症疼痛的规范化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2005,13:283284.

[2]孙燕.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第2版.2002:71.

疼痛范文篇9

自2011年0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手术治疗的小儿共176例,术后临床护理疼痛控制效果良好。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二、小儿疼痛的特点

1、描述疼痛不确切,表达方式夸张由于小儿病患受多方因素局限,小儿病患难以合作,不能准确地地描述疼痛的位置、无法清晰表达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加之小儿认知的局限性,对疼痛的恐惧感,容易把各种感受的描述混淆,表现夸张,使医护人员不能获得准确的病史和检查资料。

2、对疼痛的敏感性高,反映强烈,但持续时间短小儿的痛阈低于成人,一般随着年龄降低痛阈值亦降低,小儿更易感受到疼痛,疼痛发生程度强但迅速减弱。疼痛发生后,其生理、生化变化强烈,例如呼吸、心跳、代谢频率加快、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加等,长期疼痛易导致身体代谢紊乱、睡眠、喂养困难、甚至精神性格改变,其危害远高于成人。

3、对疼痛的回避性强小儿对打针吃药有着高度的恐惧感,为避免吃药、打针,有时故意隐瞒而延误治疗。或者以某种姿势或某些回避动作来减轻疼痛感,短期对小儿的生理功能发育有影响,长期则影响小儿的行为功能发育。

三、对疼痛的正确评估

1自我评估法

包括语言评估和视觉模拟评估(VAS)主要信息来源于病患主观描述,虽然语言评估比较敏感,但仅适、用于语言表达明确,行为意识健全的小儿,一般为7岁以上的病患。临床上较多应用作为止痛技术研究评估标准的VAS法,VAS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线性图,长度10cm的直线上从左至右标示从白到红的颜色,左端代表无痛(0端),向右疼痛加重(10端),由患儿自己标记出位置,量出疼痛强度值,此类适用于5岁以上小儿;另一类是面部疼痛等级评定量表(facespainratingscale)法。以多幅易小儿理解的笑及哭的脸谱图在VAS标尺图为基础标示,使用方法同直线图,适用于5岁以下的患儿。

2、行为学评估

包括对患儿声调、语言、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等各个疼痛反应的行为表现来加以客观评估的方法。例如改良目的疼痛评分(MOPS),根据患儿的哭闹、活动、情绪、姿态等方面表现打分,综合得分来判断疼痛的严重程度。

3、生理评估法

观察期生命体征变化,类似于其他应激反应,但只有在剧烈疼痛时才出现明显的生理改变,不具有疼痛的特异性,因此只可用作参考指标。

四、临床护理措施

1、健康教育指导针对手术麻醉清醒后切口疼痛的特点、程度等相关知识对患儿家长及患儿进行宣教,促进患儿和家长积极主动配合术后疼痛的控制,并能对疼痛进行恰当合理的认识和表达,便于医护人员的诊断和治疗。

2、术后评估医护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对小儿疼痛的特点及评估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并熟练掌握。使之能及时确定疼痛的存在,正确的判断疼痛的程度,给与恰当的护理方法。并在术前、术后多与患儿接触,增加信任感,了解患儿的行为方式和表达特点,利于给出准确的评估。

3、心理护理疼痛是一种主观上的疼痛感觉,与心理和生理多方面因素有关,有资料证明,手术后神经系统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甚至对非疼痛刺激也可表现出强烈的疼痛感,手术除创口引起的疼痛感外,另外一部分疼痛感则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给与心理护理是必要的。首先,家长是患儿的后盾,要做好家长的心理支持。除了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外,还应对家长进行疏导方式的指导。避免了过分担忧和心疼等不良心态对患儿的影响,并且,除了在患儿发生疼痛时及时判断通知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外,还可分散患儿注意力,安抚疼痛给患儿带来的焦虑不安情绪,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其次,虽然小儿疼痛的彻底解决有赖于致痛因素的祛除,但心理护理能在心理上减轻患儿的疼痛感,使其心情愉悦,情绪稳定,利于患儿的恢复。医护人员对待患儿要温柔亲切,多主动交流,适当的抚摸拉近与患儿的陌生感,并多采取鼓励,表扬患儿,使患儿逐步认识到疼痛不可怕,可以战胜,减少对疼痛的恐惧,自己在心理上坚定病魔可不可怕的思想。

4、疼痛的控制方法。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属于情感支持疗法,是指采取放松、安抚,转移注意力、催眠等方法来缓解疼痛,是疼痛护理中的重要部分。非药物疗法不仅对患儿身体无损伤,还利于患儿减轻对疼痛的恐惧感。放松、安抚的方法,对于幼儿一般采用安抚奶嘴,抚摸,抱着轻摇等方式,对于稍大的患儿,可采取适宜的游戏、活动。转移注意力、催眠是将患儿的注意侧重点转移到他处,减轻不适感。方法很多,例如看书,讲故事,听音乐等等。应用镇痛药的护理:临床上对术后疼痛尽早进行治疗以提高镇痛效果已达成共识。常用镇痛药种类繁多,应用镇痛药时,遵循无创给药、用药个体化的原则。护士应按医嘱给止痛药,注意给药部位和给药方式,尽可能减少制造其他疼痛的机会,注意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多次进行患儿疼痛水平的评估,判断镇痛效果,及时调整止痛药的剂量,同时注意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疼痛作相应的处理。例如切口疼痛可给予包扎固定切口的方法,震动引发切口疼痛可协助患儿稍按住伤口,再试探性的咳嗽、缓慢的深呼吸、挪动等方式减缓疼痛,需经常进行肌注止痛药患者,可应用自控止痛技术(PCA),设定恰当的频率和剂量给药以达到止痛的目的。除保持PCA导管通畅外,还应注意有无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等继发感染现象。

疼痛范文篇10

关键词:急诊创伤骨科;强化疼痛护理;疼痛评分;满意度;心率;收缩压

医院中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大多为急诊患者,患者病情较为危急,发病原因复杂,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身体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水平明显升高,一些病情严重者还会死亡[2]。为了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升疾病预后治疗效果,应结合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护理,以提升患者疾病预后[3]。现阶段,倡导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使用强化疼痛护理方法[4]。本文将于2020年1-12月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80例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强化疼痛护理方法所取得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佛山市中医院急诊创伤骨科80例,治疗时间为2020年1-12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4~83岁,平均(56.8±2.8)岁。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3~84岁,平均(57.2±2.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法,护理人员定期进入病房,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当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治疗效果。观察组行强化疼痛护理法,包括几下几方面:①开展疼痛教育:护理人员应详细为患者介绍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疾病知识及镇痛知识,增强患者对镇痛工作的重视度,告知患者疼痛缓解方法,疼痛工具如何正常使用,并指导患者一些缓解疼痛感的小技巧。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期间,应严格做好消毒杀菌处理,并坚持无菌操作原则,以避免患者的创面部位处出现严重的感染。伤口及创面护理需有序及轻柔,避免操作不当而引发患者出现较大的疼痛感,应确保动作的轻柔性,并对力度及力点进行控制。根据创伤骨折部位采用不同体位或肢体摆放,使用丁字拖,夹板,三角巾或绷带包扎固定,用伤科黄水纱湿敷骨折部位,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确保患者的骨折部位处能够快速愈合。②环境干预:若环境舒适度不好,会导致患者的疼痛感加重。为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身体舒适度的提升,加强对患者进行环境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需要将清创室内的温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病房内环境的干净、安静、温馨、清洁及舒适,使患者的身体疼痛感得以明显减轻。③心理护理:若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心理情绪,将不利于患者疼痛感的缓解。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当患者进入到医院之后,应给予患者安慰、鼓励和疏导,以促进患者疾病治疗自信心的提升。另外,应确保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疼痛是创伤骨折患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处理之后,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另外,还可采用为患者播放电视节目、与患者聊天的方式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的疼痛感得以减轻。④轻柔操作:在对患者行体位变换及创面包扎等护理操作期间,护理人员应保持轻柔的动作,以防止刺激到患者的创面,而导致疼痛感加重。⑤用药护理:当患者出现疼痛感时,若使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将无法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应给予患者镇痛类药物。在此期间,要求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要求进行服药,以促进患者疾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确保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的必要性,以防止患者药物成瘾。观察指标:①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患者疼痛感,得分越低代表患者的疼痛感越轻,重度疼痛度评分为≥7分,中度疼痛评分为4~6分,轻度疼痛评分为1~3分。②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与得分呈正比例关系[6]。③观察两组护理前后心率及收缩压水平。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26.0软件处理,VAS评分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用[n(%)]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护理前后疼痛评分对比:护理前,两组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心率及收缩压水平对比:护理前,两组心率及收缩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率及收缩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