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8:48:10

藤野先生范文篇1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作为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上的师生互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居首位的是师生关系。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蔡云芝先生与学生的关系就十分和谐,他爱学生,教学生唱歌跳舞,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弱势学生,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打抱不平",难怪学生做梦都想到他,几十年以后仍然惦念着他。

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佛朗士,他听得特别认真,感觉"真奇怪,今天听讲我会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终于理解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藤野先生范文篇2

"每当夜间疲倦,《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作为教师,因此。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上的师生互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居首位的师生关系。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爱戴,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蔡云芝先生与学生的关系就十分和谐,爱学生,教学生唱歌跳舞,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弱势学生,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打抱不平"难怪学生做梦都想到几十年以后仍然惦念着他

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佛朗士,听得特别认真,感觉"真奇怪,今天听讲我会都懂,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终于理解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

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对学生而言。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

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学生,桃李不言。也启发着我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藤野先生范文篇3

关键词:语文教育;“形式”探究;科学化

语文科到底教什么?是教“形式”还是“内容”?这也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当中模糊而充满争议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早已经阐释得很透彻了.“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因此我们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探究,􀆺􀆺”“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却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叶圣陶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着眼于内容的弊端.反观当下的中小学教材,仍然流于这样的弊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全册为例,大部分以内容为主题的方式构建单元.八年级上册从第一单元到第六单元,分别以“战争”、“爱”、“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科学精神”、“文言文”、“自然山水”为主题构建单元;八年级下册从第一单元到第六单元分别以“人生历程”、“散文诗”、“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民俗”、“古诗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题构建单元.

我们可以看到八年级上册中除了第五单元文言文外,其他全部是根据内容组织单元的.八年级下册有三个单元是根据内容组织的,另三个单元是根据形式组织的.而以形式组织的单元,主要是为了把“文言文”单独列出来,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文”和第六单元“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总体而言,以内容组织单元是当下语文教材的主要建构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叶圣陶先生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劳力多而收获少”,“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却了国文科的立场”.这样的结果是语文单元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联系,学习的语文知识不系统,随意而混乱,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这种构建单元的方式严重阻碍了语文教育科学化.当下的语文教材不仅在构建单元上以内容分类,在课后问题的设置上亦多囿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使是看似拓展性的讨论题,也是从“内容”到“内容”的延伸.以«藤野先生»为例,我们仔细研读«藤野先生»的课后练习:第一题是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1.标题是«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显而易见,该问题是着眼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该题提供了三种理解.但是提供的三种理解的逻辑都是混乱的,仿佛在说“因为‘标题是«藤野先生»’,所以判断‘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毫不顾忌文章结构的内在章法,无视语文的科学性.况且此问题设置的目的也不明朗,不知道希望学生理解什么.第二题是让学生体味课文中的几句话,回答问题.其设置的问题有“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还是着眼于课文的思想感情,仍是内容层面的理解.第三题是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背景.第四题是选作题,其中第一小题是“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可视为是一道小型的写作题,然而编者也并为此提供任何“形式”上的指导,只是让学生“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这题的第二小题出得最好,是让学生将鲁迅写过的三位老师进行对比,但可惜的是教学目的也只是“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却不能从鲁迅写三位老师的笔法不同上去比较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课后一共设置四题,却未有一题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形式”角度理解课文.只着眼于课文内容的解读,其导致的结果将是:学生根本没有学会读文章的方法,当读到其他文章的时候仍然茫然无措.就像这样,学生学习了第一课鲁迅的“藤野先生”,但到了学习第二课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第一课所学的算是一点用处也没有了.而学习到的课文的主旨,鲁迅先生的思想,了解到的时代背景和鲁迅的个人经历,恐怕更多的是老师讲解给学生听的罢了,而不是学生真正思考的结果.但倘若善从“形式”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情况却会大有不同,会令理解逐层分明,每往前一步都会逼近文章的核心,最终会豁然开朗.从“形式”角度来阅读文章,我们首先是确认文体,再根据该文体的相关理解去观注文章的各个方面,就能逐渐了解作者的用意,明白文章的得失.我们仍以阅读«藤野先生»为例.在此要特别说明一下,以下分析所要使用的“形式”方面的知识系统来源于夏丏尊与叶圣陶先生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中的“文话”,其“文话”讲的就是一般的文章理法.先从“文章的分类”上切入,我们可以把«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定性为记叙文.阅读记叙文之前我们要考虑的文章理解方法其实很多,如“叙述的顺序”、“材料的判别和取舍”、“观点的一致与移动”、“抒情的方式”、“记叙与描写”、“人物描写”等等,这里我们以“材料的判别和取舍”来说明,从这个角度去琢磨这篇课文,必然产生以下的思考:1.藤野先生一生应有很多事迹,而作者选取记叙的是哪些事情,为何在材料上做这样的取舍?2.文章写藤野先生,可是课文前五段只字未提藤野先生,只写了自己从东京到仙台读书的经历,“幻灯片”事件也与藤野先生无关,这样的材料于文章是累赘还是有深意?􀆺􀆺通过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作者记叙藤野先生的事情有“订正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以及“帮助申诉考试受辱事件”,进一步发现所记叙的这几件事情都是与“我”发生关联的事件,材料的选取是从“藤野先生对我的意义”角度来考虑的,是围绕藤野先生“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这个中心剪裁的.而藤野先生“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并非无端的,进一步思考,就能理解他“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的情怀.那么课文的前五段与幻灯片事件这些材料是否可以删掉呢?

通过思考,我们知道不可以,因为这些材料是交代当时弱国之下的“我”的生存与精神的处境,藤野先生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若在其他学生身上或是平常状态下,意义恐怕并非那么重大.但对于处于生存与精神困境之下的“我”意义却非凡.这样一步步思考,我们就能体悟出藤野先生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高贵品质以及对学术的至诚之心;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感情.这些思考都是从“形式”入手深发开来的.其中的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其间有着有机的联系.“为何在材料上做这样的取舍”是以上问题设置的关键点,而“作者记叙的是哪些事情”是为这个关键点提供思考的材料基础.但是有些老师往往会这样设置问题:“课文写了藤野先生哪几件事?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怎样的特征?”这就是从“内容”层面设置问题,其问题是封闭性的,回答了问题之后,思考就终结了.即使再设置其他问题理解课文的其他方面,问题与问题之间也是断裂的,相互之间不能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思考并不能逐步深入.另外,我们从“形式”切入理解课文,不仅能够深入把握文章内涵,其系统性、规律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地迁移到类似课文的理解当中去,比如从“材料的判别和取舍”上来分析理解胡适的«我的母亲»也同样适用,我们可以理解为何作者“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因为除了“言传”,“身教”的影响更深远,我们就能理解作者最后抒发的感情“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作者:朱亭曲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教务处

藤野先生范文篇4

[内容]

一、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1874年生于现在的福井县芦原町一位医生家,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他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1岁。他在《谨忆周树人君》一文中写道:“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那怕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日本人还写中国人做猪头三。因此有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一群,把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进蕃校出身的野波先生教过汉语,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所以周君就可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由此可见,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比较友好。

二、“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这句话中的“先生”指谁?鲁迅先生逝世后,藤野先生在给鲁迅同班同学小林茂雄的一封复信中说,鲁迅“系从邻邦中国来的留学生,故对其与同学之交往,公寓生活之安排,用功之方法,日语之说法,笔记之写法等,均不揣微薄,为使其可安乐度日,尽可能提供了便利”。藤野先生是鲁迅班上的副学级长(副班主任),负责管理生活等方面。由于他对中国人民怀着友好的感情,因此对鲁迅先生“三番五次”劝说的这位“先生”,根据鲁迅先生的同班同学,当时的班长铃木逸太推测:“这位劝告者恐怕就是藤野先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中的“一位先生”就是藤野先生。

三、为什么鲁迅先生说“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从小就刻苦好学,曾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选择了医学,去日本仙台求学的。为什么在校学习时“太不用功”呢?这与当时日本推行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的弊端及鲁迅先生对这些所抱的批判态度有着密切关系。鲁迅先生在1904年8月29日写给友人蒋抑卮的信中对学校推行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和繁重的课业负担表示了不满。他说:“校中功课太忙,日不得息。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顿锢,四年而后,恐知本人矣。”又说:“而今而后,只能修死学习,不能旁及矣,恨事!恨事!”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只是不满也不愿读死书,死读书才“太不用功”的。当时,这句话也可能有作者的自谦之意。

藤野先生范文篇5

一、文字资源是最经济实用的课程资源

1、现有的资源较多:①教材、教参、练习册、一课三练人手一册;②学校有多份的《闽西日报》,可让学生开展专题剪报活动;③学校图书室可开展正常的借阅活动;④不少学校已发动学生订阅报刊杂志,可把阅览室办起来;⑤班级学生交流自己的藏书或杂志。

2、建议:

可从以下几方面充实文字资源:①购买名家散文集、近期优秀散文集;②实验班一定要发动学生订阅报刊杂志,如《儿童文学》、《我们爱科学》、《语文报》等;③从网络上下载文章,打印后或投影出来,或张贴出来,供学生阅读。

3、教师和学生都应是博览群书的人。教师要抽空看看一些散文集、科普书、故事书、寓言、成语故事、童话。如果把教师看作是一类资源,那么,教师就要都装些东西,把自己的“一桶水”装满,开发才有坚实的基础。学生也要多读书,语感才会好,精彩课堂生成才有可能。

二、实物资源是农村的优势资源

农村有丰富的物产,学生见多识广,如壁虎,大部分学生都见过;如蒲公英,我们就可以拔一棵蒲公英到课堂上来。但学生也存在熟视无睹的现象,对什么东西只是再认的层次,没有清晰的表象。

1、要引导学生观察:以日记的形式,每天布置学生观察一种事物。如蚂蚁、猪;如春天的雨、夏日的骄阳;如挺拔的松树、菜园里五颜六色的花。

2、客家文化是很有特色的资源,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把其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开发。文艺界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说法,借用一下,“只有高陂的,才是大家的。”如对联、民情风俗、土楼等。

三、活动资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

现代社会,学生活动有单一化、虚拟化趋势,整天跟电视、游戏机打交道。学校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也较少组织活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活动。①培养传统游戏的兴趣;②从电视媒体等移植开发时髦游戏;③让家长带孩子参观、旅游;④切实开展各科实践活动,如语文的故事会、辩论赛,数学的小论文比赛,“五小”活动等。

四、信息化资源是快捷而丰富多彩的资源

百度搜索省时省力,声光音画应有尽有。但我镇学校大部分没有上网,学生家庭有电脑的不多,大部分靠教师收集,也可以让部分先富起来的学生,掌握一定的收集材料的技能,作为收集资料的骨干力量。

其次,谈谈课中学习资源开发的方法。

一、链接①②③④

如《藤野先生》一课,可以有几方面内容的链接:

①题目解说;

②作者简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作者简介宜采用故事的形式,讲一讲作者的一些生活、写作的趣闻逸事;

③背景资料;可以介绍藤野先生的生平,可以叙述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思念,(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些消息。当这本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人世了吧?”可以读一读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片段: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还可以历数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经历等等

④对文章的评价,这篇文章说明了鲁迅弃文从医的原因,别人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二、比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还有一中说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提供对比材料,是课程开发的特别重要的一方面。

如《母亲》一课,可从几方面提供对比材料呢?

①同一题材的散文:古代的如苏轼的《祭母文》,现代的胡适的《母亲》,近代的名家写的纪念母亲的文章,外国的名人写的纪念母亲的文章;

②同一题材的不同文体的文章:歌颂母亲的诗歌,如《游子吟》,老舍的小说《月牙儿》,近期《读者文摘》里刊出的一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计算母亲的价值,好象值20多万美元,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也是《读者文摘》里刊出的一篇文章,说母亲为了救孩子,跑出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比约翰逊还快;

③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④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如《妈妈的吻》)、电影(如《妈妈再爱我一次》)、广告等作品;

⑤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如儿行千里母担忧等。

⑥与母亲有关的乡土人文资料,如客家的《十月怀胎》等。

三、活动化

课程不但是文本的,也是体验的。

①模拟社会活动,成人活动;(招聘会)

②表演、游戏;

③移植电视节目里的活动;(非常6+1、辩论赛、梦想舞台、广告设计等)

四、联想

①自己的所见所闻:如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怎样当自己的“第一任老师”;母亲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等。②唤醒在记忆中的表象,这点对写景的文章最有效。如“清幽”一词的理解……可以播放配古筝、洞箫的画面:潺潺的流水、如水的月光、深山中的竹林和茅屋等。

五、多角度解读文本

如《美国老师的一堂文学课》

六、诵读、探究、感悟和积累

七、因势利导(生成性的课程资源)

①学生的差错资源;

藤野先生范文篇6

关键词:语文;鲁迅作品;人物形象

以人教版为例,2013版教材收录鲁迅作品六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2016版教材的七年级课本收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变化不大,本文主要以这六篇文章为例进行分析。

1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人物形象

1.1对鲁迅成长影响较大的人物形象。这六篇文章中对鲁迅成长影响较大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先生寿镜吾、保姆阿长、仙台医学老师藤野先生。寿镜吾先生是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时的老师,文中讲“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通读本文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描述,可知语调是委婉轻松而又带有一丝幽默的,不管是孩子们折腊梅、描绣像还是读文章,总是充满了童趣。保姆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阿长在自己的方式下呵护、照顾鲁迅,整篇文章围绕鲁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来写,充满温情,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课通过阿长的形象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人。而藤野先生对鲁迅有知遇之恩,在仙台求学期间鲁迅遇到精神上的困境,在藤野先生的关怀下,鲁迅感到了一个弱国子民在他乡得到尊重和爱护,这里的藤野先生是一个有人类关怀的师者。1.2着墨不多但生动形象的小人物群。在这些文章中,鲁迅并不是只对一个人进行描写,往往是把主要任务放在一群人物中,这些小人物往往性格鲜明,并且为主要人物形成背景。《藤野先生》中的“清国留学生”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在三味书屋一起学习的小伙伴、《故乡》中的市井人物、《孔乙己》中的短衣帮等等。这些人物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在人物群众又能看出性格迥然的人,如《社戏》中机智勇敢的双喜,大方的阿发,这些生动形象的人物群和鲁镇的风俗景色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江南水乡风俗画。1.3时代背景下穷途末路的人物缩影。在初中课文中,鲁迅的文章批判性还不是特别强烈,但是九年级的文章已经开始有鲁迅对当时中国现状的思考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一个是读书人的现状,一个是农民的代表。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除了迂腐、固执、好吃懒做之外还有读书人的热心、坚持、善良等品质,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立体的人物形象。而闰土则是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下几乎失去了作为人的体验,这不仅是一个农民的形象,更是当时社会情形的缩影,也是鲁迅对故乡衰败的矛盾复杂心理的一个表现。

2对鲁迅作品人物形象教学的建议

教师要循序渐地进行鲁迅作品的教学,不能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把鲁迅的形象固定在“横眉冷对千夫指”上,把鲁迅作品的风格固定在冷峻犀利上,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压力或者害怕、厌学等负面情绪,这里仅对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2.1循序渐进,缩短距离。任何学习都要循序渐进,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应把鲁迅看作是文学泰斗、民族之魂,在学生眼里鲁迅应该是在百草园中充满好奇心、在三味书屋里兴致勃勃、在江南水乡的社戏中自由自在的鲁迅,这些文章都极富文学色彩,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关注文章的文学性,引导学生接近鲁迅,喜欢鲁迅,之后才是对鲁迅文章的各种解读讲授。之后《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孩童时期的情感描摹的非常细致,也是学生学习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藤野先生》作为中间的过渡,应该让学生慢慢体会鲁迅文章中冷峻的看客描写、对中华民族的担忧与反思,以及作为一个思考着对中华民族出路的探索。2.2体会人物形象背后蕴含的情感。鲁迅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不是扁平形象,而是圆形形象,非常立体、多面。人物性格都是比较复杂的,很难用好或不好来一言概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发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并且思考为什么鲁迅要这样写,即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背后所蕴含的鲁迅的情感态度,在鲁迅冷漠、漠不关心的笔触下,是否传达了他最热烈、愤慨、激昂、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这种情感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也是学习鲁迅作品最重要的地方。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鲁迅,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鲁迅,之后才是教师的补充、语文知识的学习等,鲁迅的文章是经典中的经典,只有学生自己去认真理解、体会,才能明白为什么鲁迅是“民族魂”,理解鲁迅的思考,明白鲁迅的坚持。

参考文献:

[1]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

藤野先生范文篇7

一、学生写作基本情况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组成,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验,但是从大多数学生写作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比较低下,写出的作文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不会写、写不好,还导致学生对语文写作滋生出畏惧、抵触等情绪。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

(一)从语文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开阔眼界、丰富认识,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同时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和借鉴阅读材料中精彩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起到提高学生自身写作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挖掘和积累可用于写作的素材,而阅读材料应包括但不限于语文课本、其他学科的课本以及课外读物。1.语文课本语文课本是开展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情感浓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挖掘和积累素材。比如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精读课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还有选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这些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文章,里面包含了大量精彩的人物描写。比如在课文《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用“一个黑瘦的老师,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来写对藤野先生的初印象,短短不到百字就通过外貌、动作、声音描写,将一个正直甚至带着些刻板的学者形象展现在我们读者眼前,之后鲁迅先生又紧接着通过留级学生对藤野先生的描述,即“这藤野老师,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让自己对藤野先生的印象与他人对藤野先生的印象相结合,使藤野先生生活简朴、一心向学甚至不修边幅的形象变得更立体、更丰满。那么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都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哪些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展开随文小练笔,让学生也写一写自己的同桌,从而让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将从阅读中积累的素材应用在自己的写作之中。2.其他学科的课本在日常教学之中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跨学科教学是新课标对当前学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将其他学科的知识纳入到语文课堂上来,引导学生对其他学科的教材进行积极挖掘与利用,同样也可以实现积累写作素材的作用。学生要想写出一篇内容饱满、情感丰富的文章,就必须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而学习地理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就了解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风土文化;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见证国家的兴衰荣辱;学习音乐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音乐家的音乐风格;学习美术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画家的艺术流派,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写作的素材,都会为作文添光加彩。3.课外读物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还应将阅读范围从教材上拓展到更多的课外读物上。有些学生家长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会主动给学生买一些自认为对孩子学习有帮助的图书,比如《满分作文》《优秀作文》等,希望孩子通过阅读这些作文书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实际上这些书籍根本提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容易产生学生抄作文的现象。为此,教师不妨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又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的书籍,而且如今市面上的图书、期刊多种多样,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感兴趣的读物,从而将课下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更积极地开展课外阅读。为了提高阅读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起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课外阅读。

(二)从实际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可以写进作文中的素材,关键就在于我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有些学生写作文总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究其原因是因为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写他们最难忘的一天,有些学生思索很久也想不出来要写些什么,他们总觉得每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单一枯燥,没有难忘的事情发生。实际上尽管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一样的生活轨迹,但还是会有许多不一样的细节存在,比如课堂上因为回答出了一道难题,老师的表扬就可以让自己一整天都心情愉悦,这就可以拿来当成自己难忘的经历,再结合自己近日学习努力才能顺利回答出教师的提问,从而将作文升华到努力就会有所回报的主题。又或者在家里因为自己随口说的一句想吃什么菜,回到家就看见妈妈做好了放在餐桌上,这也可以拿来当成自己难忘的经历,写一篇赞颂母爱的文章,等等。这些都是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但同时也是可以运用的写作素材,而且这些小事反而更能够引发真情实感,写出一篇优秀作文。为了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从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素材。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去当地的菜市场,看一看当地的蔬菜市价,听一听商贩的叫卖,感受一下浓浓的生活气息。通过观察,学生会了解有些菜因为受了雨水的原因不能存放所以被低价贱卖,有些菜因为疫情的原因不便运输所以供应不足,还有些菜因为好存放不易坏而被大量采购,这些都是学生平时根本不会关注的,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哪些菜是种在地里的,哪些菜是长在树上的。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会丰富认知,起到良好的积累写作素材的作用。

(三)借助信息技术积累写作素材

藤野先生范文篇8

一、课文的结构分析模式:“感性认识—→深刻理解—→

灵活运用”与“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受先生教益;3.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先生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线索,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容,并回答如下问题:①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②作者为何要写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起了什么作用?通过“研读”,再让学生运用围绕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

二、课文的主题理解模式:“认识的开始—→认识的入门

—→认识的升华”与“整体—→局部—→整体”

阅读教学应从整体结构入手,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然后通过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在教师来说,这是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分析教学的过程;而学生则是从认识的起始,到认识的入门,最后使认识飞跃升华的认识过程。如果我们不首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就直接分解文章的各部分,那么将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印象将会是孤立、分散、不完整,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结构功能总是大于各体功能之和。我们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进行阅读教学,即不要把字、词、句、段、篇各个孤立起来,而应围绕文章中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这样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我们强调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强调不要将字、词、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讲解,但绝不是反对对文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绘,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对文章局部的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教学中,我们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长江三峡》首段,作者对三峡一天的航行描绘为“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就是统摄全文的“神”,通篇所写的景物,全在这“雄伟”“瑰丽”四字。它概括反映了三峡山势的峭拔、惊心动魄,水势的凶猛势不可挡;也含蓄地反映三峡色彩的缤纷和神话传说的美丽动人。抓住这一关键词、句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就能很明晰的掌握该游记散文的结构和中心。

其次,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统一起来,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如《藤野先生》一文和重点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分析,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到这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有了局部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还要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升华。《藤野先生》一文,在进行局部的具体分析之后,还要联系上下文,甚至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如作者为何去日本求学?为何离开东京去仙台?又为何离开仙台回国弃医从文?这样才能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这篇文章不仅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追述了作者当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综上所述、语文阅读,只有首先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词、句、段;也只有对局部的字、词、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结构线索和中心。

三、语言的比较运用模式:“语言—→思维—→语言”与

“具体—→概括—→具体”

藤野先生范文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在和谐利于交流优化发展

一、和谐易于激发兴趣和热情

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学中,师生是渐趋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陪着学生成长,陪着学生缘文会友。在这同一的过程里感情是和谐教学的催化剂。授教者如果能声情并茂、批文入情、融情于课,使课堂形成一个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氛围,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又运用平和、传神的言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再寻觅最能体现主题的优美画面,引领学生沉浸到优美的情境之中,走近作者,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实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在老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位和谐一统中再现美。一滴水能够辉映太阳的光辉。莫怀戚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散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诗化的语言,诗中有画。清新、流畅、自然与人浑然天成的画面,它告诉我们:正是在古朴的“尊老爱幼”美的主宰维系下有了这样和和美美的家庭,就有了民族、国家以至世界的和谐与和平。课堂上通过角色的动情诵读引起心灵的共鸣,经过对“正因为如此”的玩味领受作者的诚恳与孝心。运用对画面的直观感受切入到人物的人性分析,采用观照讨论的方式、读懂人物面对“分歧”时的心理,揭示家庭和美的原则、珍爱生命的本质——孝道,伦理的火炬。这样,学生在教学总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引导下从中拓宽了视野,看清了这些人、事的意义;通过形象关照,学生个个有话可说、辩主次;人人学有所得、长智慧;从渐趋明晰的认知中,去欣赏美,探求美,彰显美,树立高尚审美理念;进而,朝自觉、自足、自在的学习境界迈进;积极自主地探求那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学艺术的殿堂。

二、谋求阅读创新、充实美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既然是这样,那么,承认每一个体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也在情理之中。事实表明他们阅读文本时往往存在个性化倾向。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和”即须求同存异,承认差别,尊重不同。只有这样真正做到“和谐”、并“合作”。和谐相处、平等交往;相互学习、交流讨论;才能在砥砺中明确原来模糊的,在辩论中深化原来肤浅的,在求异中丰富原来单一的。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就《藤野先生》的主题争论颇多:①表现作者的爱国情感;②主要写作者的爱国,次写藤野先生;③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④主要赞扬藤野先生,次写爱国情感。营造和谐气氛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鼓励他们探究文本、交流思想,进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歌德也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即使是一个句子,意在言外,不寻索玩味难求其真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结尾句:“后遂无问津者”。意境深远,可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提出:①包含作者寂寞孤独之感,世上志同道合者何其廖廖;②包含作者愤世嫉俗之情。理想的社会无人追求等等。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一场推心置腹的交流,一次无拘无束的情感释怀;冲破了束缚,扫除了羁绊,开放了思想。有了教学相长的功效。鲁迅的《故乡》里: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中苦得润土像一个木偶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不局限于教参:“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的结论,进而提出:“多子”是主要原因、现在不是提倡“少生快富”吗?阅读的价值就在于创新。自由、自主的阅读里熔融生活,把阅读文本还原成生活,把阅读活动变成生活的生命体验。这样才是“真语文”。“和谐”与“合作”,这是一种传统道德的美,是一种现代美的精神。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底子”;古人云:“文以载道”。“和谐”正闪耀着语文理性的光芒。

藤野先生范文篇10

我讲的第一点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有一颗平常心。所谓平常心就是做平常事、埋头做事。不能老想着得到点儿什么名誉。老想着名誉做事,往往做不好事。有人问杨振宁,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他说,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总想着获诺贝尔奖是不能得奖的。当然,他说这话,当然底气十足。因为人家得奖了,要是他没的奖,他才不会这么轻松地说呢。不过他倒是说出了一个道路,那就是做事情不能老想着通过做事捞到些什么好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如果只为获利去做事,常常就不愿意去做一些小事、琐事,而很多事情是必须要认认真真的、踏踏实实的做好小事的。北京下了一场中雨,其中有一个雨点儿是黑的,吧嗒,这个黑雨点儿正好就砸在了杨振宁的头上,巧吧,那是因为人家踏踏实实的做好了小事。

我说要做好小事,要有一颗平常心,并不是说可以没有远大的目标,恰恰相反,做小事与大目标是统一的。平常心不是不思进取,是默默地进取。我说三句话很重要: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二、质变永远要有量变的积累;三、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天上不会掉馅儿饼,也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天上天天都在掉馅饼,就看你能不能接住。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要有平常心。

我要说的第二点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要高度重视言传和身教。这里的“言传”是指通过传授知识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教。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现在的高中生,不太喜欢说教,不知什么原因。特别是高中的班主任,应该做学生知识海洋的引领者,这样才能做他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大家知道,上个世纪我们中国人对日本人有好感的不多,鲁迅是其中的一个。他有很多日本朋友,而最让他深深感动的是他1904年在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藤野先生。为什么?有一次藤野要看一看鲁迅的讲义,鲁迅交给了他,过两天讲义发给了鲁迅,鲁迅先生写道:“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鲁迅先生非常珍视这些讲义,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这位藤野先生对鲁迅一生的影响甚大,他有一句名言谈这一点,在初中当过语文老师的都应该耳熟能详。鲁迅说,“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有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我们作为班主任的应该向藤野先生学习,他是通过传授知识给了学生尊重和爱护,给了学生奋进的力量。

至于身教,还是那句话,现在的高中学生比较反对说教,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潜移默方面多下些工夫。我们很难想象在课堂上满口崇高理想而在课下极度自私的老师能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做一个好人,尽最大的努力保持高尚的人格和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要知道,一个学生,他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起至关重要的老师的品格的某种丧失,无疑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学生就合尊重你、佩服你,会跟着你走。你的教育理念就会贯彻下去。因此我说,身教十分重要,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我要说的第三点是,“后进生”的转化任重而道远。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后进生有增多的趋势。我们作为教育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老师是越来越不好当了。另外一个现实是,就我个人而言,教了快二十年了,没转化成功几个后进生。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想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相信后进生是可以转化过来的。对他们要报以满腔的热情,要与其他同学平等对待。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想成为差生,谁不想受到别人的夸奖和称赞?有些后进生看似倔强不温顺,甚至和老师顶撞。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他们非常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而这种认可和尊重有时是很低的,只要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听懂了吗”之类的问候他们就受宠若惊了。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歧视差生是老师最优秀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的品质。我们不要认为你偏向好学生好学生就尊敬你,有时恰恰相反,结果是好学生也不买你的账,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歧视任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