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31 10:28:39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篇1

1.品味语言,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学习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围绕文章如何塑造藤野先生这一“伟大”形象梳理课文,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须完成的,难点是必须要突破的,通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鲁迅先生在他诸多的老师中,只写过三位:一位是他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在这三位中鲁迅最倾注深情的就是藤野先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藤野先生》。

二、整体把握:

在阔别20年后鲁迅曾这样饱含深情的评价藤野先生,课本37段,我来读一下。(ppt显示)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就应该是――生答“伟大”。一个普通日本教师何以受得起鲁迅先生这么高的评价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集中探讨的问题。

三、请大家自读6―23段,结合具体的语句做批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ppt显示)

示例: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从头到末”“不但……连……也都……”“一一”“一直”这些加点词看出藤野先生是真正关心我,他为我修改讲义,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自始至终的认真,直到为我改完了三科。并且取得了“在中间”这一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很不错的的成绩。平淡的叙述下是对藤野先生强烈的感激与崇敬,读此段除了重读加点词外,还要读出举重若轻的感觉。

小结:文章选取了6件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但在我们看来藤野先生做的这些都是教师的本分啊,怎么就“伟大”了呢?

四、请大家注意,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写藤野先生,文中还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呢?这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跳读课文其他段落做批注。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见到藤野先生的原由;

途经日暮里水户――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初到仙台受优待――正面衬托;

匿名信事件――反面衬托;

看电影事件――告别的直接原因。

(ppt显示)

助读资料: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

藤野先生在日本并非著名学者,其言其行也许并非楷模,但是,在对待鲁迅,其实也是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确实难能可贵!须知,那是在中国在甲午海战惨败之时;是在日本独霸东亚的野心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之时;是在日本人视中国人为“猪头三”、“下等动物”之时。

(ppt显示)

课中微型讲座

衬托,烘云托月

衬托是一种写作手法。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衬托的作用: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小结:表面上看似游离的成分实际是紧扣主题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正因为有了这些背景的衬托,有了这抹心灵的底色,在鲁迅心中藤野先生的形象才像黑暗中的蜡烛一样闪耀着“伟大”光芒。

藤野先生教案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学案 问题设计 两化

导学案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学习方案。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不同学科,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语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除了发挥导学、导问、导思、导练、导测、导评等功能外,还要符合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这样导学案才能真正发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编写语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时,要注意落实语文课程的“两化”。

一、知识问题化

在编写语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时,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把知识点设计成具体问题。注意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在文本知识的拐点处设置路标;在学习重点、难点处设置阶梯。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情境化。

1.针对性。导学案设计是在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目标提出问题的设计,每一个教学目标应该设计一个主要问题,也可以把主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尤其是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既有启发性又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思考,理解内容,突破重、难点。如教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鲁迅的《雪》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A.在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B.第二部分,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1.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描绘朔方飞雪的?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的?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文中的重、难点就得到掌握和突破。

2.情境化。要提高导学案设计的质量,就要注重将导学案涉及的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引导学生,从而激活思维,创新方法,解决问题。要更好地优化语文导学案问题设计,还要注重将问题设计情境化。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鲁迅的《藤野先生》,研读第二部分。1.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2.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3.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4.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5.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这样,问题设计紧密联系课文情境,通过语言和外貌描写及交往等几件事的情境联想,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握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高尚品质。

二、问题层次化

层次化就是根据学情、学习内容明确问题层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使导学案成为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学习路线图。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常把学案设置成ABCD四层。

1.基于学习内容,A层为基础知识层面,主要是生字的读音和含义,重点词的解释和应用收集整理。B层是在A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简单应用,是对文本的大体分析,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故事的大体过程,对人物的大体认识。C层是进一步的知识运用,是重点语句的整理,在人物特点塑造上的作用,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特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D层是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把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结合在一起,一般比较难。如阅读理解、作为、拓展延伸等。

藤野先生教案篇3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弱,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支撑他们阅读的动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对阅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特点,设置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产生阅读的动力,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教师问学生:“菲利普夫妇见到落魄的于勒后,赶紧逃离现场,回到家后,作为于勒亲兄弟的菲利普先生会是什么想法?菲利普夫人会是什么想法?菲利普先生与菲利普夫人在躲开于勒后,会有什么内容的对话?”一石激起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在小组内创编菲利普夫妇在离开于勒时的对话。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对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了更全面与深刻的把握,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处于“无问题意识”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精心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甚至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说出“标准答案”,唯恐学生答案说错,因提问时间过长,耽误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下,增强探究的动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教师提出问题: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朴实的教师,他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业成长非常关心。但这是教师的本职,是应该做的。为什么藤野先生却给鲁迅先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受到鲁迅先生的无比尊敬?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他们反复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彼此表明各自的观点,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学生结合当时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历史背景得出结论:藤野先生之所以受到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不仅因为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求实的教师,而且他还是一位抛弃民族偏见,具有世界大视野与怀的教师,他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鲁迅先生铭记与怀念。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理解的更深层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深入阅读的能力。

三、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想象的阅读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活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走进文本营造的情感世界,与文本情感达成共鸣。例如,教学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如果文中的小孩勉强顺从了大人的建议,委屈地与大人一起走大路,老人会怎么想?让学生转换角度考虑问题,使学生更能更理解作为一个长辈,对小辈的那种关怀与怜爱之情。《孔乙己》一文的文末是这样的:“孔乙己大约已经死了。”作者为读者的阅读理解留下了无尽的艺术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根据他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对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想象与推测。接着,教师又启发学生:“假若,这里说的只是假若,范进中举后与落魄的孔乙己相遇,他们会进行什么内容的对话?”这些问题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与文本展开对话。

藤野先生教案篇4

“天国”沦为“人间地狱”

6月8日12时30分,繁华的秋叶原人山人海。和煦的阳光下,游人沉浸在“步行者天国日”欢乐中。无论是穿“洛丽塔”服装的少女,还是电玩中的“宇宙人”,模仿游戏中场景以及出场人物的cosplay,都让游玩的人们流连忘返。

一辆五十铃牌白色厢式卡车行驶到秋叶原电车站附近十字路口时,突然疯狂地冲进了人群熙攘的步行街。车头所向,三个游人被猛地撞飞。紧接着,车上跳出一个手持尖刀的身穿米色上衣男子,带着冷酷的微笑,冲上去骑在一位被撞倒的男子背上猛刺,然后他又发出一阵野兽般的咆哮,冲进人群,见人就刺,老者、少女、警官……人们还来不及反应过来,已经纷纷倒在飞溅的血光中。

仅仅5分钟的时间里,17人被刺倒,其中7人送到医院后死亡。美丽繁华的秋叶原,转瞬间尸横遍野,惨不忍睹……5分钟后,恶性杀人案件的犯罪嫌疑人,25岁的加藤智大被警察逮捕。数辆红色消防车停在路口,阻断交通。十余辆救护车也赶到了秋叶原,医务人员开始就地抢救受害者。

作案后的加藤,身穿休闲T恤,头部低垂。他告诉警察,他厌倦活着,于是想到了杀人。在接受审讯时,加藤曾数度落泪,但没有为罪行道歉。10日早上,加藤已由秋叶原警局移交给东京地方检察厅,以便作进一步调查。若被谋杀罪,一旦罪成,可能被判处死刑。

也许是巧合,这一天正是“小学校杀人案”7周年的日子。2001年6月8日,在大阪府池田市池田小学,一名38岁的兵库县伊丹市男职员托麻山中卫手持刀具,刺死了7名女生和1名男生,刺伤了2名教师和13名学生。

尽管托麻山中卫有精神病史,主审法官还是认为他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应逃避法律的严惩,判处其死刑。在法庭上,与加藤极为类似,托麻不仅不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还宣称本可以杀死更多的学生。托麻山中卫于2004年被处死。这一案件在日本社会产生巨大轰动,从此日本学校改变了“全开放”状态,加强了安全防范。 但是,类似案件仍然频频发生,不仅是学校,而且在购物中心,大凡人群集结的地方,往往沦为暴徒发泄场所和“人间地狱”。

2002年8月,在山口县宇部市购物中心,一名26岁女子突然刺伤3名儿童,2005年4月,在仙台市大篷街,一名38岁无业男子开动卡车横冲直撞,致使3人死亡,7人受伤;2005年12月,在仙台市大篷街,一名52岁无业男子开车撞伤7人;2008年1月,在东京品川区的户越银座商店街,一名16岁高中生用菜刀接连砍伤5人;2008年3月,在茨城县土浦市荒川,一名24岁无业男子挥舞匕首,当场刺死一人,刺伤7人……

是什么让守法公民变成杀人恶魔,又是什么让“天国”沦为“人间地狱”?惨剧发生后的秋叶原,为我们深刻观察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开启了一扇亮窗。

一条严重扭曲的灵魂

剥去加藤智大疯狂作案、草菅人命的外壳背后是条严重扭曲变形的灵魂。

25岁的加藤,出生在日本东北的青森县青森市。父亲在金融机关工作,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小学时,加藤智大是学校运动员,并在市级运动会上拿到过名次。初中时进入市内名校佃中学,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考上了青森县内的名校――青森高中,还是这所高中网球俱乐部的队员。

如果说加藤原来是在一条人生快车道上奔走的话,高中毕业后他的轨迹则转向了一条羊肠小道,踟蹰而行。他仅考进了一家汽车维修员短期大学,步入社会之后,很快和千千万万涉世未深的日本年轻人一样,跌落到社会底层。

加藤先后找了几个工作,但干的时间都不长。2007年11月,他在人才派遣公司“日研总业”登录,被派遣到“关东汽车”下属静冈县裾野市的工厂,每小时工资1300日元(105日元约合1美元),月收入约20万日元。

“派遣社员”不能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很容易被解雇,职业很不稳定。就在案发之前的5月29日,派遣公司方面通知加藤,他已经被解雇。苦恼万分的加藤对同事说:“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我也没有一个固定住址,找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

虽然4天后,公司又告诉加藤,解雇被取消了,但此时的他已经对公司极不信任。6月5日早晨上班时,他在汽车零件厂工作时大发脾气,大叫大嚷,说制服不见了。当一名同事送来一件新制服时,他已离开工厂。

现实中平庸沉寂的加藤智大,内心却是无限的孤独。网络成为他唯一能够倾诉的地方,他在网络上写道:“朋友为0人,可以交谈的人为0人。”“世界上有人需要我吗?没有!”他自轻自贱,说:“自己就是垃圾。”加藤也极度悲观,“丑陋的我总被人忽视,连我的存在都没有人认可”、“有人认为摆脱了对网络的依赖就能获得幸福,但若抛弃了我唯一的容身之处,我会幸福吗”?“高中毕业后8年来的人生完全是失败的。”他痛恨所谓的“成功人士”。

在现实世界中遭遇失败,加藤开始沉浸在电玩虚拟世界里寻找寄托,一步步走向犯罪。绝望的他最终选择了秋叶原,作为自己也是无辜者的生命归宿。在留言板上,加藤屡次表露出杀人的冲动,“无论是谁都行,我就是想杀人”、“我想做的事:谋杀。我的梦想:独占轰动的电视节目”等等,强烈的自卑和孤独溢于言表。案发前几个小时,加藤发出了“我将在秋叶原杀人”的帖子,最后一条留言是:“到时候了!”

这条信息发出后20分钟,秋叶原惨剧发生。遗憾的是,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这条信息就像是滴水之如大海,当人们还未觉察,生命已经滑向了终极死亡。

“刀文化”与“枪文化”

中央大学犯罪学教授藤本哲也说:“(在日本),由于不能适应社会而表达不满的犯罪连续发生。而在美国,枪击案件也接连发生,可以说现在(日本)的犯罪正在美国化。”

有专家对去年美国校园枪击案的主角赵承熙和加藤智大作了比对,结论令人震惊:

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赵承熙23岁,加藤智大25岁;都很自卑一加藤智大称自己是垃圾,甚至连垃圾都不如,因为垃圾还能回收;赵承熙的许多同学都证实,他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嘲笑和歧

视;都很孤独――加藤智大称网络是他唯一的容身之处;而赵承熙到美国不久,就被诊断有孤独症倾向;都发表了“死亡宣言”――赵承熙精心准备了照片和录像资料;加藤智大多次在网络上留言,表示即将行凶杀人;都寻求媒体的曝光――赵承熙在两次杀戳的间隙将他事先准备好的录像带寄给NBC;而加藤智大留言道:“我的梦想:独占轰动的电视节目。”

两个人也有不同,赵承熙使用了格洛克19和沃尔特P22手枪;加藤智大手持一柄13厘米长的军刀!在大开杀戒前两天,加藤到一间户外用品店购买了一把13厘米长的军刀。闭路电视录像带显示,其间他和售货员说笑,并不时用手作出刺人动作。

日本人喜欢刀,正如美国人喜欢枪。两者的类同,就像两国传统文化对于暴力和武力的崇尚。自古以来,刀,让无数日本人为之神魂颠倒,成为武士道精神的载体;菊与刀,变成了日本的图腾和徽童。

进入20世纪,美国开始考虑通过立法加强枪支管制。1919年,规定对枪支征收10%联邦税收的《战争税收法》获通过,可谓美国国会最早在枪支问题上采取的行动。1933年,迈阿密发生的试图刺杀罗斯福总统事件,促使国会通过了《1934年全国枪支法》,该法禁止拥有机关枪和锯短长度的霰弹猎枪,并要求已经拥有这类枪支的人进行登记。时隔4年,美国又通过了《1938年联邦火器法》,授予财政部给枪支经销商、制造商和进口商颁发执照的权力,禁止销售武器给已经确认有重罪的犯人和逃犯,规定运输被盗枪支为非法。

藤野先生教案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语文 创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时常会出现“做了也是不对,不如抄答案”的心理,从而造成了学生依赖于参考答案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这一情况的发生,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于一些语文中的问题没有理解到位,而初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解决相关的问题,由此可见,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并且通过努力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追赶先进理念

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总是接触固定的知识面,致使学生的思想固化,面对不同的问题总是一个想法,导致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不强,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使得知识学习老套、老化,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先进理念,与时代同呼吸、与时代同脉搏,所以说,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化内容,灌输更多先进的学习理念,使学生对语文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为紧跟时代的创新人才。

3.提升学习兴趣

语文是国学科目,虽然其中有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和议论文等多种问题,但是有些文体还是让人感觉不好学习,尤其是议论文生涩难懂,议论文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更加绕口不好理解,久而久之,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抵触心理,原因是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强,只是把语文当作一门不得不学的科目,而不是一种兴趣和爱好,如此一来,因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就会觉得难上加难。那么,提高初中语文学习和教学的创新能力,正是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也只有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对初中语文的创造能力才能迅速提升。

4.培养优秀人才

初中语文的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初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情景再现、阅读和作文等在语文考试中占有较大分值的试题,无一不与初中语文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有着极大的好处,尤其对于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加强知识预习,实施自由式学习

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应先要从课前预习开始抓起,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是学会自主学习,具有优秀的自学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应在课前预习相关内容。如鲁迅先生因希望通过专研医学医治人身体上的疾痛的方式来为反侵略战争出力,但最后却意识到最重要的不是医治人的身体,而是人的心灵、人的精神。而鲁迅先生就是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期间与藤野先生结识的,从而建立了深挚的情谊。鲁迅先生在晚年时,书房仍挂着藤野先生的照片,以此来怀念藤野先生当年的教导。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学生在学习《藤野先生》时才能更具创新能力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加强知识预习开始,这种自由式学习方式的实施,成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开始。

2.推行小组研讨,实施探究式学习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培养初中生在语文上的创新能力,应在班级中推行小组讨论制,通过小组研讨和小组带动来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即在班级中按照座位或按照成绩高低来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如此一来,小组讨论和研讨模式就已经打造成功,创新能力就可以大大提升。例如,学生在学习《喂――出来》时,作者星新一留下了一个内涵深刻、令人费解的小说结尾,令人遐想无数。这时,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与想象以后可能出现的结局与情况,学生在想象和研讨的同时,创新能力也就随之大大提高了,这就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作用。

3.理论实践结合,实施开放式学习

在初中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如果想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应实施实践教学。即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做好相关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就是要开展切合实际的第二课堂。例如,在学习说明文《蜘蛛》的时候,除了要把课本上的知识读懂弄通,同时也要实施开放式学习,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蜘蛛,看一看真正的蜘蛛、活着的蜘蛛是什么样子,又是什么动态,与书上所说的有哪些切合、又有什么不同。再如,在学习《死海不死》的课文时,虽然去不了死海,但是可以领同学们到海边去感受一下大海,然后再想象一下不沉不死的死海是什么样子的。在学习《向沙漠进军》和《苏州园林》等课文时,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看一下相关的影响资料,从而加深对沙漠和苏州园林的印象和理解,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书本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

4.注重发表见解,实施发明式学习

这一点就是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通过学习产生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而且还要用于发表见解,即便是错误的,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初衷和最终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千古名篇《出师表》的时候,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要做出评价尤其是三国这一时期的事件,评论一下诸葛亮保护庸主刘禅是否正确,启发学生们勇于、敢于发表见解和评论,这就是创新能力。再如,在学习传世佳作《岳阳楼记》的时候,不仅仅要欣赏美景和华丽的写作词语、写作方式,同时要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做出参悟和理解,高度统一思想,学习范仲淹的大家风范和无私情怀,并立志做范仲淹一样的人。针对发明、发表见解式的学习,正确树立“三观”,实现创新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总结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必将还会发挥出更多、更积极、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广大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相关的专家和学者都能站在学术和教学的双重角度上,进一步完善教学机制,推动初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语文创新能力上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有效,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提高学习成绩,培养真知灼见的语文人才。

参考文献:

藤野先生教案篇6

一、指导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预习是“五步学习法”的首要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它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构建“自我发问,自我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要求,注重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情感价值观的探讨,满足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需求,以文章章节的标题作为切入点,不仅对课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而且要拓展预习内容,冲破文本的局限,找出欣赏佳作的钥匙。其次,教师要根据预习内容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这样的预习更有针对性,不仅增强学生的预习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教师要把握好学生预习质量,在导入新课时及时反馈学生掌握课本的程度和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适度纠正其错误,从而确保学生以乐观的心态投入到自主探究中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授人以渔”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它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目标,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实践证明:只有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表现热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譬如,在引导学生总结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时,可创设如下问题:①文本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开头为什么写“清国留学生?”②清国留学生模样是不伦不类的,但作者为什么要用“标致”一词?③作者的意图写“弃医从文”,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作用?④藤野先生知晓“我”以后不当医生时,为什么情不自禁的流落出悲哀之情?⑤“我”平时虽然“太不用功”,但为什么会获得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学生被上述问题所吸引,通过广泛的讨论,他们逐步明白了这样的道理:类似的问题涉及到作品的选材、人物性格、全文的主旨等方面。此时,教者继续提问:假如你也写自己的老师,那应该怎样构思、安排、组织材料呢?从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两者关系的理解。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资源和原动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质疑。譬如,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佳句时可点拨:“如此良辰美景,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那天自由自在的在天街闲游,可谓幸福无比……”这时,有学生举手质疑:“老师,牛郎被天河隔在那边,织女又被王母娘娘关在天牢,他们连相会都很难,怎么能自由的闲游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热烈争论后大家恍然大悟:这是诗人的一种大胆想象和对原传说的改编,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与渴望,诗歌的主题思想也显现了出来。

三、自我反馈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

藤野先生教案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Abstract】Learning is a curriculum reform advocates a new way of learning. This paper proposes to develop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the problem situation, stimulate awareness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took the students to knowledge" to guide students to question, investigate, explore; stimulate the internal needs of students from the "want me to learn" to "I want to study" changes; reform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Self-learning ability; Training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条基本理念中,第三条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臾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①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②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③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④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⑤“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

3.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4.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藤野先生教案篇8

一、用已学得的知识去启发

凭借已经学得的知识去推导理解和获得新知,它有利于突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如《岳阳楼记》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为什么前面要用一定的篇幅写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的两种人呢?学生思考时教师就可以举出如此类似的例子来开导。《藤野先生》赞颂的是藤野,抒写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的情操,却又写出了追求打扮与欢乐,不关心学习与祖国的“清国留学生”,这都是为什么呢?学生很快就领悟,这是为了对比,为了反村。

二、用基本理论去启发

这些基本理论可以是学生熟知的,也可以是未知的,但又是一拨即明的,因而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学生难以把握,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于勒,一种认为是菲利普夫妇。教师怎样启发呢?从题目、从人物出场频率的高低和着墨的多少等方面去分辨,均不是规律,只有从人物与主题的关系上看,才符合小说的基本理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学生稍加思索,就会知道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只有在菲利普夫妇身上表现得最充分、最突出。于是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菲利普夫妇。学生回答后,只要略说一下于勒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复杂的问题就很快解决了。这一启示,同时也告诉了学生如何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三、用生活事理去启发

以生活事理去启迪学生理解教材的思想内容,不失为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跳跃性和敏捷性的方法之一。如《竞选州长》中的第一部分,弄清了竞选双方的善恶悬殊之后,如何去引导学生理解其对主题表达的作用呢?按一般道理,应是善者胜,恶者败,邪不压正,可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却恰恰相反?这样一启示,学生就懂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都是虚构的,完全是属于权势者的、邪恶者的。不联系生活的事理,要理解这部分的写作意图是很困难的。

四、点明思考范围去启发

有些问题较为复杂,学生在思考中会出现许多偏差。提问时,教师就应注意点明思考范围。如《藤野先生》一文的结构层次难以把握,教师可这样启发:文章以时间为顺序:见前——见时——别后;以空间为转移:在北京——在仙台——离仙台;以藤野先生为中心。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循此两条线去思索,就能准确地把握其结构层次了。

五、用方法途径去启发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教规律、教方法,就等于教给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贾雨村初见门子时十分客气,要理解这一层表现出了贾雨村怎样的性格特征,就可以这样的启发:贾雨村对门子那样客气,从哪些动作语言中可以看出?联系最后门子的下场,体会一下,这样客气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这样就告诉了学生从动作、语言中去体会客气态度,从前后对比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

藤野先生教案篇9

一、课堂理答的问题诊断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出师表》中6~7两小节的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字词,疏通了文意以后的一段师生对话:

师:这两小节写了什么?

生:回忆了往事。

师:回忆了哪些往事?

学生在各自位置七嘴八舌,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隐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七擒孟获,白帝城托孤。

师:大家把这两小节所回忆的往事概括出来了,你能从这两节文字中体会到当时诸葛亮的内心世界吗?(要求学生轻声朗读,思考问题答案)

2分钟以后。

生:报恩。

师:对的,中国有一句古话,表达知遇之恩――?

生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很好。其他同学再想想。

生2: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师:也不错,请继续回答。

……

学生的回答显然没让老师满意,于是就进一步提示:能提高到文学的层次概括吗?

学生没有能回答出,教师在无奈之下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士为知己死。

这个案例显示了教师日常教学中最通常的理答方式,教师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和问题的答案,希望课堂教学顺着自己的预设思路进行,学生回答问题都能和自己的预设一致。如果学生回答出现偏差,就千方百计地进行引导,假如还是不能得到自己的答案,就直接给予学生结论。

在大样本的课堂观察之后,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理答除了上述案例表现出的问题以外,大致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充满热情的赞许与肯定。教师的话语是“很好”“你的回答相当不错”等。二是不置可否的替换。学生回答没有切中要害,甚至有点不着边际,教师有可能对这位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而是紧接着请下一位学生回答。三是过分热情的表扬。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非常一致的时候,教师会表现得异常兴奋并且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四是直截了当的批评。如“你的回答缺乏理由”等。五是相对比较简单且富有教学霸权的做法,如:“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坐下听别人是如何理解的。”

理答行为折射教学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中只有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主体的个性张显,才有创造性的解放。用这样的理念观照上述课堂理答行为,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交往的基本属性和本质属性,教师没有认识到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只不过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而总以居高临下地姿态进行教学,关注的只是问题的结论,而没有关注学生回答背后的思维过程,这与现代教学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二、课堂理答智慧的实践运用

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我们应该摒弃“反问式否定”型的理答,也不能运用“直截了当的批评”式和“不置可否的替换”式进行理答,我们还反对“过分热情的表扬”式理答,我们主张,课堂教师中教师的理答,既“理”得合情合理,又“答”得自然得体,彰显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1.顺势引导性理答

为了让学生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区别,一位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了这样一个文字片段: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们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生。他们向新生介绍这位先生说他穿衣服不讲究,有时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略有改动)

师:读了这段文字,这位叫藤野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略作思考)我觉得他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人。

生2:(迫不及待)他,看上去有点像黑社会的老大。

……

顿时,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很多学生表示赞同……

教师颇为惊异,但未露声色,看着热闹的学生轻声追问:

“能说说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生:我是从“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等方面看出来的。

师:你是根据他的外貌判断出来的,你是“以貌取人”了。(全班学生笑)那么这段文字除了对人物进行外貌刻画以外,还从哪几方面进行了描写?

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回到投影片的文字,开始了阅读思考。

生:还写了藤野的动作和语言。

师:请你们综合起来分析一下,藤野像“黑社会的老大”吗?

生:不像。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是正面描写,留级生的介绍是侧面描写。把两者结合起来看,藤野是一个不注意生活小节的人,是一个把主要精力放在学问上的人,也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

教师的智慧在于顺势引导。在顺势的瞬间,教师作了这样的判断:在缺少一定背景的情况下,学生的直接经验决定其认知水平。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中,黑社会老大多是在灰色的氛围中出场的,戴着的“眼镜”似乎向人们传递着阴险的信息,加上留着的胡须,学生把藤野先生当做“黑社会老大”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里教师的顺势就是学生对藤野先生的肖像判断,因此有了从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引导的智慧,最后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

2.巧妙点拨性理答

一位教师教授柳宗元的《江雪》,在学生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后,有这样一段教学环节:

学生:这位老人为什么要在这么冷的天钓鱼呢?

老师:是啊,为什么?

(学生长时间沉默)

老师: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

(学生思考片刻)

学生1: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

老师:是啊,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正所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

学生2: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

老师:多妙的发现啊!

学生3: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

老师:老师也这么想。

学生4: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

老师:很有道理,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

学生5:他是在钓一个春天!

老师:(由衷赞赏道)好!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

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遇到思维阻碍,教师巧妙的点拨是最佳的理答方式。当老师说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后,真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短短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就一气呵成地完成“顺势设疑、引发思考―相机评赞、渗透诱导―精当总结、升华提高”的全过程,其间引经据典、轻拨慢捻,很快就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调动起来了,充分体现了教师出色的教学机智。

3.辩证思维性理答

辨证理答的核心是教师不是关注学生回答的结果,而是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他需要教师具有哲学素养,提出的问题具有思辨性。一位教师执教《荷塘月色》的方式给我们不少启迪。他不随大流式地直接在“颇不宁静”之文眼、“情感”线索上做文章,而是抓住文中富有哲学意味的一句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作者只是一个关起门来读书的教书匠,既不“爱热闹”、也不“爱群居”,不敢、也不想投身到火热的让作者心烦不已的现实生活中,他这几天怎么可能“心里颇不宁静”?又怎么可能在荷塘边“背着手踱着”?教师这么说,学生开始追问了,“爱群居”的教授不都这样啊,为何偏偏就是朱自清先生如此呢?教师于是提醒学生,单单观察社会生活本身,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名作吗?教师以哲学的慧眼引导学生明白写作的真谛:以生活和理想为材料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以构思和创作为方式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三、提升理答智慧的理性思考

智慧对于从事精神活动的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一般认为,智慧源于实践,但我们发现,不是所有实践者都有智慧。教育的智慧只光顾那些有准备的教师,我非常赞同郭元祥教授的观点:要迎接教育智慧的到来,教师必须做好三个准备: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教育学理解和教育机智。

知识管理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在于提高组织或个人知识工作的生产力,提高组织或个人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所谓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对校内外专业知识作持续有效的获取、存储、应用和创新的过程,是教师个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与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知识确认。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从事教育专业工作和具体教学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类型及其结构。2.知识采集。教师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吸收教育活动内外的知识信息,并有效地进行知识信息的筛选。3.知识组织。将所搜集、吸收的知识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教育情境需要的知识结构。4.知识分享。教师将知识传递给活动对象。5.知识应用。将知识应用到教育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6.知识创造。教师在教育场景中,通过知识的应用与更新,产生新的知识。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方式是多样的,包括读书、学习和接受培训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实与更新专业背景下的知识结构,促进个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可以想象,一个不重视学习的教师,是很难实现个人认知结构的重组的。但是对于教育智慧来说,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专业行为的一种内在的深刻思考,是比照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对教育行为方式的一种内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肤浅的知识不可能成为一种智慧。

按照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的观点,所谓教育学理解,是指“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作为教育学理解的“聆听”就是理解。只有“敏感地聆听”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行为方式;作为教育学理解的“观察”,就是洞察儿童内心世界的能力。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面对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迅速、准确、灵活、恰当地进行行动的能力。教育机智首先表现为克制或耐心,其次表现为对学生体验的理解,第三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第四表现为润物细无声,第五表现为教师对情境的自信,第六表现为临场的天赋。因此,要使课堂理答闪耀智慧的光芒,我们就必须做智慧型的教师。

参考资料:

1.《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智慧生成初探》,LIPING博客。

2.王平杰《新课改的推进需要教师具有哲学素养》,《教书育人》2009年第4期。

3.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

藤野先生教案篇10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历史系,吉林 长春 130012;2.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韩国景仁文化社自1995年至1997年陆续影印出版的《满蒙地理历史风俗志丛书》,共收录自1906年至1944年间日本研究满蒙史相关历史、地理、风俗类著作221种,并收录大量实地调查报告、游记、译著等。丛书分为两辑,共200册,对于东北史、日本侵华史的研究大有裨益。

关键词 :满蒙;丛书;总目;日本;侵华;东北

中图分类号:K92·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008-05

《满蒙地理历史风俗志丛书》是韩国景仁文化社自1995年至1997年陆续影印出版的一套丛书。丛书分为两辑,共200册,其中收录自1906年至1944年间日本研究满蒙史相关历史、地理、风俗类著作221种,并收录大量实地调查报告、游记、译著等。由于收录的著作多为当时人所记的当时事,因此为我们客观掌握东北近代史的基本情况提供了可能,对于东北史、日本侵华史的研究大有裨益。然而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该丛书中史料的开发还远远不够,故笔者不惮弊陋,草成此文,希望可以为学者利用该丛书提供一点帮助。

一、凡例及说明

(一)总目凡例

①总目中序号为每册书在丛书中的编号;

②若一册书中包含有若干种著作,则依次列于序号下;

③书名部分皆由原文日语翻译为现代汉语;

④作者姓名及出版社除繁体字改写为简体字外,其余不作改动;

⑤总目中列举的出版社、出版时间为著作的原出版社、出版时间;

⑥出版时间一律改为公元纪年。

(二)特别说明

其中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总目中出现的“满洲”、“满洲国”、“建国”等字样,为笔者为保持原文书名、作者、出版社原貌而进行的直接翻译,不代表笔者个人观点。笔者绝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因此在年号部分,将伪满洲国“大同”、“康德”等年号统一修改为公元纪年。但在书名、作者、出版社部分,为保持原书状态,同时为方便学者使用而未加修改,特此说明。

二、第一辑总目

1.《新满洲国地志》,田中秀作著,古今书院,1932年。

2.①《国境》,金久保通雄著,ヘラルド杂志社,1940年。

②《旷野》,丸山义二著,翼赞出版协会,1943年。

3.①《北方的处女地》,丸山义二著,时代社,1944年。

②《间岛的现状》,太田胜编,鲜满事情出版社,1935年。

4.《满洲地理素描》,田日稔著,满铁社员会,1939年。

5.《满洲开拓物语》,满日丛书特辑,满洲日日新闻社,1937年。

6.①《新满洲风土记》,藤山一雄著,满日文化协会,1937年。

②《抚顺要览》,川村芳男、伴久雄著,抚顺案内社,1923年。

7.《北满洲概观》,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哈尔滨事务所编,满洲文化协会,1933年。

8.《满蒙的风俗习惯》,川濑偲郎著,富山房,1939年。

9.《南满的回忆:影壁》,林富喜子著,春秋社,1938年。

10.《满洲的习俗与传说、民谣》,谷山つる枝著,松山房,1938年。

11.《喇嘛之国》,伊藤进一郎著,目黑书店,1943年。

12.①《长春沿革史》,宗石昴著,满蒙文化协会,1923年。

②《新京的概况》,建国十周年纪念出版,新京商工公会,1942年。

13.《先遣队》,德永直著,改造社,1939年。

14.《满支草土》,小林彰著,东京社,1944年。

15.《西北满雁信》,日野岩太郎著,育英书院,1943年。

16.《满洲国境风物志》,太田平治著,山雅房,1941年。

17.《宝库满蒙的邀请》,川岛富丸著,帝国文化协会,1932年。

18.《鞑靼》,卫藤利夫著,朝日新闻社,1938年。

19.《何谓满洲国》,清水国治著,大阪屋号书店,1935年。

20.《满蒙的知识》,金壁东著,非凡阁,1934年。

21.①《满洲异闻》,今枝折夫著,满洲社。

②《满洲的早晨》,伊藤整著,育生社弘道阁,1941年。

22.①《新满洲的里程碑》,千田万三著,满铁社员会,1932年。

②《管窥大陆》,寺本五郎著,纪元社,1944年。

23.①《满洲的四季》,金丸精哉著,博文馆,1941年。

②《黎明的北满》,白发隆孙编著,鲜满协会,1932年。

24.《支那南北记》,木下杢太郎著,改造社,1926年。

25.《走向黎明:透视满蒙》,鹿山莺村著,冈村书店,1932年。

26.①《打开满洲》,臼井龟雄著,日东书院,1933年。

②《走向黎明的满洲》,内田荣著,新日本书房,1932年。

27.①《满洲地名索引》,铁道总局资料课编,满铁铁道总局,1936年。

②《奉山线指南》,铁路总局编,铁路总局,1934年。

28.①《前往大草原:呼伦贝尔旅行记》,市桥一宏著,教养社,1942年。

②《北满的哥萨克人》,福田新生著,刀江书院,1941年。

29.《白俄罗斯人》,黑泽忠夫著,每日新闻社,1943年。

30.①《国境记(北)》,三浦新一郎著,增进堂,1943年。

②《北征》,樱井忠温著,朝日新闻社,1935年。

31.①《龙江省》,日野岩太郎著,大和书店,1942年。

②《吉林事情》,吉林日本居留民会编,吉林日本居留民会,1935年。

32.①《黑龙江外记》,西清著,石川年译,满洲日日新闻社东京支社出版部,1943年。

②《我所见到的满鲜》,小生梦坊著,月旦社,1934年。

33.①《旅行指南:大满洲》,中村美佐雄著,旅行文化社。

②《奉天抄志》,松本丰三著,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铁道总局弘报课,1939年。

34.①《满洲漫谈》,石渡繁胤著,明文堂,1935年。

②《满洲国大观》,贺田直治著,民众时论社,1933年。

35.①《满洲人的生活》,山本惣治著,ダイヤモンド社,1943年。

②《光荣的青丘人》,正木准章著,朝鲜川柳会,1942年。

36.《满洲风物志》,春山行夫著,生活社,1940年。

37.《满洲日历》,加藤郁哉著,满铁社员会,1939年。

38.《我们看到的满洲南支》,冈田润一郎著,富文馆,1931年。

39.《满洲风物帖》,满铁铁道总局旅客课编,大阪屋号书店,1942年。

40.《北满风土杂记》,水野清一、驹井和爱、三上次男著,左右宝刊行会,1938年。

41.《在满洲工作的日本人》,香川铁藏著,ダイヤモンド社,1941年。

42.《何谓满洲》,杉本文雄著,大阪屋号书店,1930年。

43.《漫步事变后的满鲜——一个盲聋人的观察》,新里贯一著,新报社,1938年。

44.①《自驾所见到的满洲》,阪井政夫著,日满自动车界社,1943年。

②《博爱的心》,山田清三郎著,大阪屋号书店,1941年。

45.①《热河探检记》,朝日新闻社特派员藤木九三著,朝日新闻社,1934年。

②《热河风景》,村松朔风著,春秋社,1933年。

46.《间岛、珲春、北鲜及东海岸地区旅行记》,川口忠著,大连小林又七支店,1932年。

47.①《满洲印象记》,今村太平著,第一艺文社,1941年。

②《满洲国视察记》,岛之夫著,博多成象堂,1940年。

48.《安东志》,安东县商业会议所编,安东县商业会议所,1920年。

49.《齐齐哈尔背后地调查报告》,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哈尔滨事务所调查课编,文明堂,1927年。

50.《满洲岁时记》,金丸精哉著,博文馆,1943年。

51.《满支纪行:和平到来》,鹫尾よし子著,牧书房,1941年。

52.《步行者》,安骑东野著,甲鸟书林,1943年。

53.《大连要览》,大连民政署编纂,大阪屋号书店,1928年。

54.《漫画满洲》,池部钧等著,大阪屋号书店,1927年。

55.①《未来的满洲国》,陆军大佐佐佐木一雄著,兵林馆,1932年。

②《东满飞跃发展的全貌》,山下武男著,北满堂书店,1940年。

56.①《访邻纪程》,内藤久宽著,民友社。

②《南船北马:海外发展指南》,森永太一郎著,实业之日本社,1925年。

57.①《大陆开拓》,福田清人著,作品社,1939年。

②《大陆的村落建筑(北满纪行)》,丸山义二著,兴亚日本社,1941年。

58.①《解谜满蒙》,奉天满洲日报编辑局长田原丰著,日本公论社,1933年。

②《赤裸裸的满蒙》,高桥武雄著,敬文堂,1927年。

59.①《东边道》,森崎实著,春秋社。

②《探寻谜一样的东边道》,江崎利雄著,早稻田新闻社。

60.①《满洲管窥》,下饭坂元著,朝鲜印刷株式会社,1934年。

②《满洲与源九郎义经》,小谷部全一郎著,厚生阁书店,1933年。

61.①《日满蒙间长途骑乘:铁蹄三千里》,东亚亲善骑乘会编,东亚亲善骑乘会,1929年。

②《沈海·吉海铁道沿线情况》,露满蒙通信刊行会。

62.①《南满骑行》,ジョージ·フレミング著,指田文三郎、太江专一译,朝日新闻社。

②《安东的现状》,安东图书馆长川口清德编纂,弓仓文荣堂,1925年。

63.《支那及满洲旅行指南(上)》,后藤朝太郎著,春阳堂,1932年。

64.《支那及满洲旅行指南(中)》,后藤朝太郎著,春阳堂,1932年。

65.《支那及满洲旅行指南(下)》,后藤朝太郎著,春阳堂,1932年。

66.①《满洲纪行》,岛木健作著,创元社,1940年。

②《奉吉线指南》,铁路总局编,铁路总局,1934年。

67.①《满洲国》,香川干一著,古今书院,1940年。

②《满洲国》,长谷川春子著,三笠书房,1935年。

68.《满洲国物语》,鹫尾知治著,三友社,1939年。

69.《满洲旅情》,田口稔著,满铁社员会,1942年。

70.《满蒙探检四十年》,アーナート博士手记,有富光门译,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1934年。

71.《满蒙游记》,与谢野宽、与谢野晶子著,大阪屋号书店,1930年。

72.《满洲国旅行记:祈祷的海参》,宝藏寺久雄著,新知社,1933年。

73.《活跃秘史:满蒙夜话》,西冈士郎著,日本书院,1926年。

74.《旅行与自然》,长谷井市松著,民众时论社,1934年。

75.《最新满支指南》,兴亚研究会编,大东出版社,1939年。

76.《满蒙探检记》,深谷松涛、古川狄风著,博文馆。

77.《南满洲铁路旅行指南》,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编,大连市立商工学校,1924年。

78.《大陆旅行指南》,兴亚研究会编,大东出版社,1940年。

79.《大陆无钱纪行》,平井三朗著,牧口五明书店,1931年。

80.《新满洲国观光》,高桥源太郎著,大阪屋号书店,1933年。

81.《北边纪行》,安藤英夫著,西东社,1943年。

82.《大陆资源旅行》,纳富重雄著,月刊满洲社东京出版部,1943年。

83.《满洲指南》,释尾春花著,朝鲜及满洲社,1935年。

84.①《满洲纵横记》,筱原义政著,国政研究会,1932年。

②《现代满洲国展望》,神祐雄著,神祐雄,1935年。

85.《蒙古的民族和历史》,大久保幸次监修,青木富太郎著,博文馆,1941年。

86.《新版蒙古土产》,一宫操子著,靖文社,1944年。

87.《外蒙古的红色地带》,松本敏子译,育生社弘道阁,1942年。

88.《风云蒙古》,善邻协会调查部长村田孜郎著,昭森社,1936年。

89.《蒙古风土记》,米内山庸夫著,改造社,1938年。

90.《成为蒙古人的朋友》,ジェイムス·ギルモア著,后藤富男译,生活社,1939年。

91.《蒙古文化地带》,宫川米次著,春阳堂书店,1943年。

92.《横穿蒙古平原》,内山贤次译,育生社弘道阁,1941年。

93.《现代蒙古的真相》,真继义太郎著,大陆出版社,1920年。

94.①《黎明的满蒙》,川上隆正著,宫崎书店,1933年。

②《满蒙之旅》,李轸镐著,朝鲜印刷株式会社,1927年。

95.①《蒙古的感觉》,野村泰三著,日光书院,1942年。

②《布里亚特蒙古的全貌》,善邻协会调查部编,日本公论社,1935年。

96.①《蒙古新观》,石塚忠著,三省堂,1932年。

②《兴安蒙古》,满洲帝国协和会调查部编,满洲事情案内所,1943年。

97.《殖民地总览:内蒙古》,山川茂雄著,东京电报通信社,1917年。

98.《蒙古及蒙古人》,米内山庸夫著,目黑书店,1943年。

99.《蒙古》,山本实彦著,芝改造社。

100.《横穿蒙古录》,竹中清著,青木嵩山堂,1909年。

三、第二辑总目

101.《满蒙通览(1)》,福昌公司调查部编,大阪屋号书店,1918年。

102.《满蒙通览(2)》,福昌公司调查部编,大阪屋号书店,1918年。

103.《满蒙通览(3)》,福昌公司调查部编,大阪屋号书店,1918年。

104.《满蒙通览(4)》,福昌公司调查部编,大阪屋号书店,1918年。

105.《满蒙通览(5)》,福昌公司调查部编,大阪屋号书店,1918年。

106.《满蒙通览(6)》,福昌公司调查部编,大阪屋号书店,1918年。

107.《满蒙通览(7)》,福昌公司调查部编,大阪屋号书店,1918年。

108.《满蒙通览(8)》,福昌公司调查部编,大阪屋号书店,1918年。

109.《满蒙通览(9)》,福昌公司调查部编,大阪屋号书店,1918年。

110.《满洲通志》,露国大藏省编,东亚同文会。

111.《满洲通史》,及川仪右卫门著,博文馆,1935年。

112.《满洲通志》,东亚同文会编,大日本图书株式会社,1906年。

113.《满洲国地方志》,谷光世编,满洲事情案内所,1940年。

114.《满蒙事情总览(1)》,蜡山政道著,满洲事情案内所,1932年。

115.《满蒙事情总览(2)》,蜡山政道著,满洲事情案内所,1932年。

116.《满洲十年史(1)》,伊藤武一郎著,满洲十年史刊行会,1916年。

117.《满洲十年史(2)》,伊藤武一郎著,满洲十年史刊行会,1916年。

118.《满洲文化史素描》,千田万三著,大阪屋号书店,1943年。

119.《满洲近代史》,矢野仁一著,弘文堂书房,1941年。

120.①《满洲民俗考》,祥云洪嗣著,满洲事务案内所,1940年。

②《满蒙的密室》,平野零儿著,平原社,1935年。

121.《满洲史研究》,历史学研究会编,四海书房,1936年。

122.《满洲河川志》,谷光世著,满洲事情案内所,1940年。

123.①《满蒙民族独立的历史论据》,北川鹿藏著,日本ツラン协会,1932年。

②《关于满蒙的回忆》,鸟居龙藏著,冈仓书房,1936年。

124.《大满洲建国史》,楳本舍三著,吐风书房,1942年。

125.《北满洲(1)》,外务省通商局编纂,启城社,1917年。

126.《北满洲(2)》,外务省通商局编纂,启城社,1917年。

127.①《满洲的资源》,满洲事情案内所,1940年。

②《吉林省志》,泉廉治著,1913年。

128.①《前满洲的开国与日本》,稻叶岩吉著,熊平商店,1936年。

②《日满的古代国交》,沼田赖辅著,明治书院,1933年。

129.《钦定满洲源流考》,朝鲜古书刊行会,1916年。

130.《南满洲旧迹志(上)》,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编,朝鲜古书刊行会,1924年。

131.《南满洲旧迹志(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编,朝鲜古书刊行会,1926年。

132.《满洲·支那·朝鲜》,楢崎观一著,大阪屋号书店,1934年。

133.《满洲建国志》,永松浅造著,学友馆,1942年。

134.《满洲考古学》,八木奘三郎著,冈书院,1928年。

135.①《满洲历史地理》,藤田元春著,富山房,1936年。

②《满洲国民屋地理》,岛之夫著,古今书院,1940年。

136.《动态满洲·支那地理》,桥本辰彦著,三友社书店,1932年。

137.《满支印象记》,藤本实也著,七丈书院,1943年。

138.《满洲的史迹(上)》,村田治郎著,左右宝刊行会,1944年。

139.《满洲的史迹(下)》,村田治郎著,左右宝刊行会,1944年。

140.《满洲国历史》,矢野仁一著,目黑书店,1933年。

141.《满洲及库页岛》,小川运平著,博文馆,1909年。

142.《满洲读本》,长野朗著,建设社,1936年。

143.《新满洲国读本》,前满铁地方部长保保隆矣、前满洲日报主笔米野丰实著,大乘社东京支部。

144.《满洲事变的世界史意义》,绫川武治著,大陆国策研究所,1936年。

145.《扈从访日恭纪》,林出贤次郎述,满洲帝国国务院总务厅情报处,1936年。

146.《禁苑的黎明》,日满经济协会代表荒木武行译,大树社书房,1934年。

147.①《历史上的日本与满洲》,坂本辰之助著,日比谷出版社,1942年。

②《满洲史文献展览会目录》,植野武雄著,满铁奉天图书馆,1940年。

148.①《北狄史》,满铁奉天图书馆。

②《概观满洲史》,伊藤义一著,子文书房,1942年。

149.《随录一篑》,井冈大辅著,滨田印刷所,1939年。

150.①《满洲国皇帝陛下》,和泉诚一著,二松堂书店,1935年。

②《平野岭大随笔集:满洲国皇帝》,平野岭夫著,平原社,1935年。

151.《满洲都城市沿革考》,八木奘三郎著,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总裁室弘报课,1939年。

152.《满洲风云录》,金丸精哉著,六人社,1941年。

153.①《国都新京》,新京特别市长官房庶务科编纂,满洲事情案内所,1940年。

②《满洲国境的征服》,池田源治著,朝日新闻社,1942年。

154.①《抚顺史话》,渡边三三著,抚顺新报社,1938年。

②《辽阳》,三宅俊成著,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协会,1942年。

155.《新吉林省概说》,吉林省公署总务厅调查科编,吉林省公署总务厅调查科,1935年。

156.《满洲的富源吉林省(1)》,大河原厚仁著,辽东新报社,1917年。

157.《满洲的富源吉林省(2)》,大河原厚仁著,辽东新报社,1917年。

158.《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状况》,朝鲜总督府警务局编,朝鲜总督府,1928年。

159.《奉天二十年史》,菊池秋四郎、中岛一郎著,奉天二十年史刊行会,1926年。

160.《执政溥仪》,内山舜著,先进社,1932年。

161.①《满洲农村民谣集》,铃木甫著,满洲事情案内所,1940年。

②《农业支那和游牧民族》,后藤富男著,生活社,1940年。

162.①《满洲情形》,满蒙文化协会编纂,满蒙文化协会。

②《蒙疆纪行》,镰原正巳著,赤塜书房,1940年。

163.《满蒙的旅囊(上)》,国泽新兵卫著。

164.《满蒙的旅囊(下)》,国泽新兵卫著。

165.《满洲国皇帝》,中保与作著,日本评论社,1935年。

166.《辽文化的探寻》,鸟居龙藏著,章华社,1936年。

167.《蒙古草原》,米内山庸夫著,改造社,1942年。

168.《鞑靼漂流记的研究》,园田一龟著,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铁道总局庶务科,1939年。

169.《满洲与相生由太郎(上)》,国泽新兵卫著,福昌公司互敬会,1931年。

170.《满洲与相生由太郎(中)》,国泽新兵卫著,福昌公司互敬会,1931年。

171.《满洲与相生由太郎(下)》,国泽新兵卫著,福昌公司互敬会,1931年。

172.《蒙古秘史》,小林高四郎译注,生活社,1940年。

173.《外蒙古独立史》,陈崇祖著,古川园重利译,生活社,1939年。

174.①《东蒙古的真相》,松本隽著,兵林馆,1913年。

②《兴安东省概观》,兴安东省总务科编,兴安东省总务科,1938年。

175.《东蒙古》,关东都督府编,宫本武林堂,1915年。

176.《蒙古通志(上)》,中岛竦著,民友社,1916年。

177.《蒙古通志(下)》,中岛竦著,民友社,1916年。

178.《蒙古及蒙古人(上)》,东亚同文会编,东亚同文会编纂局,1908年。

179.《蒙古及蒙古人(下)》,东亚同文会编,东亚同文会编纂局,1908年。

180.《土俗学视角下的蒙古(1)》,鸟居きみ子著,大镫阁,1927年。

181.《土俗学视角下的蒙古(2)》,鸟居きみ子著,大镫阁,1927年。

182.《土俗学视角下的蒙古(3)》,鸟居きみ子著,大镫阁,1927年。

183.《多桑蒙古史(上)》,田中萃一郎译补,三田史学会,1933年。

184.《多桑蒙古史(下)》,田中萃一郎译补,三田史学会,1933年。

185.《成吉思汗平话:壮年的铁木真》,柳田泉著,大观堂,1942年。

186.《外蒙共和国(上)》,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庶务部调查课编著,大阪每日新闻社,1927年。

187.《外蒙共和国(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庶务部调查课编著,大阪每日新闻社,1927年。

188.①《蒙古学(第一册)》,松田寿男著,善邻协会,1937年。

②《蒙古学(第二册)》,松田寿男著,善邻协会,1938年。

③《蒙古学(第三册)》,松田寿男著,善邻协会,1938年。

189.《蒙古近世史》,高山洋吉著,森北书店,1943年。

190.《谜之国:外蒙古》,胡沙征人著,赤炉阁。

191.①《蒙古风俗志》,ラルソン著,高山洋吉译,改造社,1939年。

②《新蒙古的首都》,谷健次著,秀文阁书房,1939年。

192.①《外蒙古》,アカリニコフ著,服部麦生译,生活社,1939年。

②《正视满蒙》,西内精四郎著,大连中等学校满蒙研究会,1931年。

193.《内蒙古(地理·产业·文化)》,善邻协会调查部编,日本公论社,1935年。

194.《满蒙都邑全志(上)》,山田久太郎著,日刊支那事情社,1926年。

195.《满蒙都邑全志(下)》,山田久太郎著,日刊支那事情社,1926年。

196.《内外蒙古的侧面》,玉井太市著,海外社,1931年。

197.《横穿蒙古》,宫崎武夫著,朋文堂。

198.《新蒙古风土记》,フォーバス著,高山洋吉译,育生社,1938年。

199.《蒙古旅行(上)》,鸟居龙藏著,高山洋吉译,博文馆,19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