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医学十篇

时间:2023-03-17 21:29:07

输血医学

输血医学篇1

输血医学的历史从1900年发现ABO血型系统至今,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输血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有效措施,挽救无数生命,并保证了许多其他治疗的安全实施。然而,血液本身是很复杂的,恰当使用可能起死回生,达到与其他治疗无喻论比的功效;不必要和不恰当的应用则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面临到临床工作的机会,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输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血液成分的性质、用法、应用指征、输血风险等内容,按输血原则,从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出发来考虑血液各成分制品的应用,为保证临床输血治疗科学合理、安全有效打下坚实基础。

2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输血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设置在外科学中,一是授课时数少,一般为2~3学时,且内容较简单,局限于外科输血部分,学生系统学习输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少,以至到临床后不熟悉输血工作,达不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输血要求。二是临床医学生对输血医学课程不够重视。一份输血方面基本知识的调研结果显示,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在职医师和医学院校对自评分评估太高,与实际了解程度(测试分)间存在一定差距(P<0.001)。这一差距也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对临床输血疗法不能正确使用,从而影响临床输血的疗效[2]。三是教学形式单一。目前教学形式仅局限于课堂授课,未安排临床实习或见习内容,对输血的掌握程度不够,以致到临床后盲目,不能适应现代临床输血的发展要求。

3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的教学应当结合其专业特点,教学内容与形式应当适应临床输血的发展,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3.1扎实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教学时数和内容少,不适应临床要求,应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应包括血型免疫学知识,例如ABO、Rh血型、血型相容性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和HLA抗体的意义等,输入血型不相合的血液可发生致死性溶血性输血反应;HLA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多次输血病人,很容易产生HLA抗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或输注无效。基本知识应包括各血液成分制品的性质、保存温度,容量、临床适应证等。例如冷沉淀(Cryo),1单位由200ml全血制备,含有Ⅷ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容量约20-30ml,应在-20℃以下保存。适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输注,对乙型血友病却没有治疗效果。而基本技能主要为输血方法、血液成分制品的合理应用和输血反应的防治等。

3.2重点突出科学、合理用血,强化输血安全与责任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合理用血的概念是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仅用以治疗能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而又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3]。临床医师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是血液使用的决策者,在考虑输血治疗时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目前临床用血尚不尽合理和科学,对输血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输血时凭借经验红细胞与血浆随意搭配、等量输注,过度输血、血浆用于扩容、补充蛋白、提高免疫力等。甚至有个别医师明知术中出血不多也要输上200~400ml血保病人“平安”。临床输血不合理使用不仅是对血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带来潜在的风险。

3.2.1重点突出科学、合理输血内容临床医学生在掌握了输血基础知识后,应进一步加强运用能力训练。通过分析患者在血液状态发生改变后的病理生理,判断患者真正需要什么,是否有替代途径,什么时机补充,补充多少,是否有明确的证据,输血后效果如何。例如对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首选晶体液和胶体液扩容,尽快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是成功救治的关键。如果使用不合理,仅仅补充等量的全血或红细胞,组织间液则减少了28%,死亡率高达70%;又如在围手术期不恰当的输异体血患者,其术后感染率是输自体血或不输血患者的3~6倍,且感染率随输血量的增加而增加[4]。现已明确围手术期输血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而去白细胞输血则有很大的改善。因此,倡导在保证患者能够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应尽量不输或少输血,对确需输血的患者应恰当的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

3.2.2重视输血后疗效评估当前输血医学教学中基本没有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内容,而临床上却很重要。例如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许多因素可影响浓缩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如:(1)预防性输注以实验室指标为主,检查、确认其是否会产生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并检测循环血小板计数,观察浓缩血小板输注后是否达到治疗效果。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常用指标是:输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MPI、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5]。一般情况下以体表面积为参数的CCI较为准确。(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主要观察出血的临床症状是否改善。因此需要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正确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采取适当对策。可通过血小板配型、大剂量IVIG的应用、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自身血小板冰冻保存等措施来提高血小板的输注疗效。建立疗效评估机制,科学、合理输血,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输血疗效,而且也能够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3.2.3强化输血安全和责任意识。面对日益严峻的血液资源和安全形势,应当在教学中加强对临床医学生安全输血观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输血可以救命,但也同样可以致命”,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合适的时间,给合适的病人,输合适的血液”的理解。培养学生输血安全和责任意识。

3.3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输血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输血医学篇2

输血医学是近几十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涉及免疫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物理、血液检验、血液管理、单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等多个科学领域,随着相关医学学科的发展,输血医学也迅猛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院从1992年开始一直承担检验医学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带教工作,经过10余年的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现介绍如下。

1 方法与经验

1.1 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并对来科室实习的学生做出明确的规定,确定实习后学生应达到的目标:(1)掌握输血科常规技术操作,输血医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在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反复实践,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技术操作做出严格的要求,务必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三查七对,在鉴定血型及交叉配血中坚持做到三查七对是保证临床安全输血的第一步,坚决杜绝粗心,麻痹大意,不仅要强调老师的责任心,也要求学生严守操作规程,带教老师做到放手不放眼。二是坚持做到严守实验室规范,血液是各种传染性疾病的载体之一,尤其是肝炎及全球性疾病――艾滋病经输血感染的日益增多,必须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四项检查,使血液更具安全性[1]。在进行血液采集和血液血清学检查时,务必严守实验室规范,这里强调一个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养成戴手套和勤洗手的好习惯。三是坚持工作中的重复性,在进行血型鉴定时,一定要做到重复鉴定,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2)掌握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成分输血具有制品浓度和纯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注相应的血液成份。要求学生掌握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和适应证,及血液成分保存的相关知识。(3)掌握血液的采集、保存和运输,白细胞过滤和辐照血的应用,以及血液血清学检查。了解白细胞过滤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去除血液及其制剂中的白细胞可以有效地减低免疫抑制效应以及传播病毒的危险。要求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无菌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做到安全输血。(4)了解输血医学发展的新方向,了解干细胞的应用前景、自体输血、亲属献血、器官移植术中的输血,由于输血易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因此,在临床中提倡自体血回输,或是预约手术的术前储血,这些都是今后临床输血的新方向。

1.2 理论和操作的互动:在带教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带教老师在进行技术操作的同时,应该首先要求学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多提问,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阶段性的实习任务结束时,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开展多媒体课堂,形象系统的讲解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吸收和消化课堂上枯燥和单调的理论知识。

1.3 教学过程的评价:在带教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总结,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教学医院,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就是对日常工作的总结和鉴定。这一部分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通过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观察和听取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带教老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对每一位学生做出总结性评价,即学生在实习期间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能否掌握各项常规操作,了解输血的新方向,是学生是否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标尺。

2 体会

2.1 进修与实习学生特点:实习进修学生对输血医学有一定兴趣,相当多的进修生积累了许多输血实践经验,迫切需要提高理论水平,增加新的认识。部分实习学生动手能力强,掌握基本技能快,但他们也承认对输血医学了解有限,对输血的认识过于简单,没有认识到输血医学的重要性。

2.2 实习与进修学生带教体会

2.2.1 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教学双方相互提出问题的方式,模拟输血实践的难点和热点,通过联系理论与实际,避免枯燥的讲解,可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

2.2.2 交流:生命科学近年来交叉融合的趋势加剧,输血医学也不例外。输血医学如今已和很多学科交叉,单纯依靠单一科室的教学力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应采取向实习、进修人员推荐相关书目、网站的方式,鼓励根据需要学习交叉学科知识。此外,采取请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一些知名教授来我科作新进展、新业务的报告或演讲,促进交流,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条件下输血医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办法[2]。

2.2.3 输血安全教育:输血安全是世界和我国关注的焦点之一,灌输安全输血理念是输血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在教学中结合输血科的特点,经常性地设定某些关键环节强化输血安全,反复举例讲解不安全输血给伤病员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发生的医疗纠纷,就能加深实习学生、进修人员对输血安全的认识,基本达到了安全输血教育的目的。根据重庆市的临床输血工作现状,加强对教学对象进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培训,以确保临床安全输血及新技术的开展。

教学医院在实施临床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学术和理论水平,还可以完善自身的行政管理,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和老师都是这一过程的收益者,学生掌握了新方法和新知识,强化了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获得在今后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促使带教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理论,新的技能,了解更多的输血信息,完善理论与技术操作中的不足,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在带教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

参考文献:

[1] 蒋就喜,徐镛男,杨 刚.提高传染病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广西高教研究,2001,1:56.

输血医学篇3

补偿方式:需方补助为主,

基于满足需求目标的供方补助为辅

补供方还是补需方是卫生经济界长期争论不休而又不清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直接补供方,还是通过补需方来间接使供方得到补偿,财政资源最终都是要流入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手中,所不同的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利益激励机制和行为不同,由此也就带来补助效果和效率的差异。一般来说,补供方具有组织实施便利的优势,但缺点是容易陷入低效率的陷阱,且易造成受益目标不明确(政府投入的公共资源常常被高收入阶层截获),同时需要对公立医院有较强的管理手段来保证其按政策提供服务;而补需方则有利于保证需方的自由选择权,供方也有充分的经营自,供方获得经济补偿取决于消费者(或作为消费者人的保险基金)的“货币选票”,从而对供方形成竞争压力,对补需方的主要担忧是医疗机构继续靠收费运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医院收费激励和运行机制的问题,仍将难以控制医疗费用。

还有学者认为,对医院来说,政府直接补供方补的是净收入,而从需方间接补助补的是毛收入,医院要获得一个单位的补偿。政府如果直接补供方,就只需要一个单位的投入;而如果补需方,则可能要补5~7个单位,因而补助供方效率更高。应该说,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偏颇性。因为很明显,对供方直接补偿的基础是供方已提供或应提供相应的服务,而不应是什么都不干就给予拨款(“养人养机构”),补的还是服务提供成本与所取得收入之间的差额,只不过这里收入可能是按较低的政策标准来收取的,甚至是不收费用的(这时候应补的就是全成本)。

笔者认为,目前补偿方式的改革设计应根据供方的具体发展状况来考量:对于服务能力已经很强的三甲大医院来说,财政除了对其某些服务因执行国家定价而产生的政策性亏损应给予定项补偿,以及给予必要的重点学科建设补助、符合国家发展导向的尖端医疗技术研发补助外,其经济补偿的主要来源应为医保支付和少量的患者付费,并通过医保支付机制来约束其服务提供行为;对于条件和能力尚不足的基层卫生机构(如县医院、社区医院等),适当加强供方补助还是有必要的,但是补偿办法应从原来的供方导向向需求目标导向转变,即应改变原来的直接按供方指标来测算并核定补助(如目前的职工工资补助、公用经费补助、床位补助),转变为按其满足需方指标(如门诊人次、门诊量、实际住院床日等指标)来测算补助,并尽可能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进行补助,从而提高政府支出的绩效。对于这类医院的基建和设备补助,应通过规范的项目库管理方式,有条件的要进行项目滚动预算安排,并取消把自有资金配套作为获得补助的先决条件的做法。

补偿项目范围:分类测算、分项管理,按绩效补助

公立医院的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工资、福利费、社保费)、业务费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设备购置和维修支出、科研宣教支出等。这里面,财政应该补助哪些项目,补到什么程度?的确是一个难题。

就固定资产来说,现行政策规定固定资产的补偿、更新改造通过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来实现。1999年开始执行的《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更新。但由于我国大多数综合性公立医院建立较早,房屋建筑物原值低、设备功能差,提取的修购基金必然较低,而目前需要更新的大多是功能强、价格高的高科技设备,修购基金根本不足以满足固定资产的更新购置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要么通过政府投资来解决,要么医院通过负债解决。在现实中,后一种方式更为普遍,从而为随之而来的医疗检查等项目的高收费、重复检查种下了“祸根”,并导致某些医院的沉重负债。而前一种方式中,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有限的政府资金又往往根据医院的配套能力来配置,加剧了机构间苦乐不均、区域性资源重复配置与不足、过剩与短缺并存等矛盾。

笔者认为,合理的政策方向是应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主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人口健康需求)为导向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进行统筹规划,并根据不同公立医院规模、已有硬件设施的配置情况和服务能力与运营效率,结合一线医务人员所提需求,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统筹安排对各类公立医院的基建和设备购置进行项目补助。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将医院的改扩建和大型设备的购置安排纳入“项目库”管理,根据项目的经济社会评价得分、轻重缓急来分阶段安排财政资金补助。补助的标准或程度可根据项目建成后的服务价格补偿情况来测算。

人力成本的核定更是一个难题。医疗卫生服务是劳务价值含量很高、也是高风险的经济技术活动,人力成本占很大比重,而且是所有成本中差异性最显著的部分――一般的医务人员与高层次医疗技术骨干的人力资本价值可能相差巨大。显然,目前的基本工资加补助工资制并不能适应医技人员薪酬核定需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实中,医生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数额不菲的奖金或绩效工资的原因。如何评判、核定不同医务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并使其得到货币化实现,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果人力价值得不到充分有效实现,那么势必会影响医生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促使其通过非正规途径来寻求补偿。

笔者建议,现阶段,政府对公立医院人员支出的补偿可在进一步划分性质、类别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地补助和保障。人员成本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职工福利费、职工社会保险费(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对于离退休职工,财政应全额补助其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这是因为离退休职工的劳动贡献是发生在旧体制之下,而原来的低工资分配制度并没有给予足额的人力补偿和积累,因此应属于补偿历史欠账的问题,理应由政府全额埋单。而对于编制内的在职人员,可建立基本工资保障机制(即如果出现医院业务收入连基本工资也无法保障的时候,财政给予保障)。老职工在社保制度建立以前社保费由财政补助,新职工社保费由医院支付。职工福利和奖金等绩效收入主要由医院根据经营情况在政策框架内自行决定分配。同时,应积极推进医院人事和工资制度改革,使之在制度框架内更富有激励性。

此外,公立医院在执行政府定价的条件下,医院经营很有可能出现政策性亏损。对于这类公益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可按项目、服务量来进行补助管理。医院承担的医疗救助同样也应按服务量进行补偿。

另外,目前有些地区实行的药品零差价补偿,实质上是药品利润的补偿,这其实还是一个补医疗的问题,因为药品本身如果销售不低于进价的话,就不应存在要财政给予补偿的问题。这种补偿,其实隐含着对既有的“以药补医”补偿结构的承认,只不过转而以药品零差价补偿的形式来表现,因此没有从实质上触及补偿机制的问题,也并不会改变供方多开药、大处方的激励,因为药价加成不过是从患者支付转换为政府补偿而已。因此,在医疗服务价格逐渐完善与服务项目补偿到位之后,就不应再存在所谓的“药品零差价补偿”。

总体上来说,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应该从对机构、人头的补助转变为对承担的任务的补助,从总额补助转变为精细化的按项目补助,从综合项目补助转变为按单项目进行测算补助,加强政府补助与医院提供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关联,强化补助的激励和政策导向,提高补助的效率。

补偿的标准和程度:完善单病种、项目成本核算,按价格与标准成本缺口补偿

财政补偿的标准是一个很难定量的事情。从理论上来说,财政补偿的标准或程度应该根据服务价格收费与服务成本的差距来确定。价格方面比较清楚,或者是政府直接定价,或者是医院定价报政府核准备案,或者是医保谈判定价,这里的难点在于对公立医院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这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事实上,实施医院的全成本核算,并以成本发生为基础来测算并核拨财政补助可能是一个错误方向。因为医院在日常经营中所进行的业务和提供的服务千千万万,成本纷繁复杂,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究竟哪些成本是合理的,应该得到补偿,而哪些是不合理的,不应该得到补偿?政府作为一个局外人,是不可能具有这样的能力、精力和技术手段,来对成千上万个项目进行判别、审查、核定。在市场化自主补偿模式下,就把这种成本补偿(不仅成本还包括利润实现)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和消费者,即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消费者“以足投票”的机制来决定医院的服务提供成本能否得到补偿,也即价值实现,进而引导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的确是再好不过的机制了。但问题在于医疗卫生服务并不是一般的普通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在信息劣势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行使“以足投票”权。而且医疗服务市场从来都只是一个竞争非常有限的市场,事实上由于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医院之间不可能充分竞争,尤其是提供专科服务的大医院更是不可能面临实质竞争。

按成本补偿面临的更大问题在于,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还很不健全,特别是没有建立起单病种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的制度框架,而且成本核算过粗,管理粗放,费用控制机制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就给政府按项目补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搞不清合理成本,就很难核定医院提供服务的收支缺口,也就不好确定补助标准。因此,下一步亟需加强单病种、分项目等方面的成本核算,从而为确定政府补偿标准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核算的应该是社会平均成本(或按因素法测定的标准成本),而不应以单个医院实际发生的成本核算作为依据。

事实上,就人员工资这一块来说,财政很难全部补偿到位,即使在实行国民卫生保健体制的英国、瑞典等发达国家,在NHS综合医院工作的医生,其收入来自于政府拨款的部分也并不是很高,更多的是通过允许医生多行医,甚至在工作时间之外到私立医院行医来弥补其收入的不足。另外,公立医院对医务人才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良好的技术职务晋升环境、科研条件、社会声誉、价值实现感、归属感等,这些无形的资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补偿不足的问题。

应做好补供方和补需方之间的合理衔接

输血医学篇4

1 领导重视是推动自体输血的关键

自体输血在我国尚属一项新的医疗技术,因此要推广和普及自体输血,首先要取得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领导的[]

重视,要让他们明白和接受什么是自体输血、输异体血的危险性以及自体输血的优点,通过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行政措施和手段,来推动和促进自体输血。

2 建立健全组织网络是做好自体输血的基础

2.1 建立健全血液管理组织

我市设有市、县(市)、区献血办公室,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对辖区各级医院自体输血工作的日常监管,以行政管理的形式推动和促进自体输血;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负责的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本院自体输血的开展。

2.2 成立市血液质控中心

在市卫生局领导下,成立市血液质控中心,主要负责规范全市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程,从血液质量管理的角度入手,达到最终实现安全输血、科学合理用血的目的。

2.3 成立市自体输血技术指导小组

为更好地推广自体输血技术,专门组织成立以麻醉科、输血科和临床骨干医师组成的市自体输血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自体输血技术在全市的推广、咨询和业务指导。

2.4 明确职责,协同促进

由宁波市献血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自体输血的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并制订《自体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和《自体输血登记表》,要求对每例自体输血都有详细的记录备案;市血液质控中心和自体输血技术指导小组提供技术服务,并经常性地深入临床第一线或通过电话咨询协助和指导医院开展自体输血工作。

3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是推动自体输血的根本条件

3.1 制定自体输血工作目标

根据医院的不同等级、临床用血量及手术量对市、县(市)、区级以上医院制定出相应的自体输血量化目标,并纳入市卫生局对市级医院和县(市)、区卫生局的年度考核,各县(市)、区卫生局又将自体输血工作纳入对辖区医院的综合目标考核;每年组织专家对医院自体输血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选省、市用血管理先进单位的条件之一。

3.2 建立医务人员考核制度

将自体输血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评价临床、麻醉、输血科医师个人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定期对做出显著成绩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3.3 建立定期通报制度

对各医院自体输血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汇总,以文件形式定期通报,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开展进程,加强医院间的信息沟通和竞争意识。

4 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是推动自体输血的动力

自体输血是一项十分重要和意义深远的工作。由于输血技术发展迅速,而自体输血相关的医学教育十分落后,大部分医务人员和广大市民对自体输血知识了解甚少。因此,要提高和更新医务人员、群众对自体输血的认识尤为重要。

4.1 扩大宣传教育面

充分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用,提高广大市民的输血风险意识和对自体输血知识的了解。专门编印《临床输血知识》、《自体输血指南》、《宁波献血》等宣传册介绍自体输血,并分发给全市各级医院。医院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病人发放《输自己的血更安全》、《自体输血宣传手册》等资料,动员和鼓励患者自体输血。

4.2 加强医学教育,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能

及时更新临床医生的输血观念,将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作为医生继续教育的必备内容,每年邀请输血界、麻醉界知名专家对医院主管领导、医务科、输血科、麻醉科及临床骨干进行自体输血知识讲座。通过继续教育、办学习班等形式,对全市6 500多名临床医师进行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自体输血在临床的应用》及《节约用血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另外,还多次举办自体输血研讨班、学术沙龙和现场交流会,加强沟通、学习和经验交流。通过上述措施,使医务人员对开展自体输血的态度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转变,并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实践与应用。

4.3 学术氛围浓厚,成果显著

积极开展科研项目,从理论和实践中带动和促进自体输血的发展。目前,我市自体输血科研项目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三等奖2项,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另有5项获市级医学科技计划课题项目,并成功举办2006―2007年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围产期血液保护与容量治疗新进展学习班;另外,编著出版了《围术期血液保护》、《血液保护学》专著2本,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4篇)。

5 促进自体输血工作整体发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自体输血。澳大利亚择期手术患者约60%使用自体血;美国拟定的自身输血计划表明,择期手术患者自身输血要占输血量的80%~90%[2]。而自体输血技术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输血水平,其安全性及实用性已获得医学界认可[3]。因此,自体输血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在我国迫在眉睫,是我们当前血液保护工作的重点,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向,促进和调动医院开展自体输血工作的积极性,以县(市)、区级以上医院为基础,将自体输血作为围术期输血患者的常规项目,尽可能减少输异体血,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基层医院开展以稀释式和贮存式为主的自体输血,全面提高自体输血工作的整体发展。

6 参考文献

[1]李春华,任艳丽,陈美金,等.加强临床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 23(5):358-359.

[2]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26.

输血医学篇5

关键词:输血;不合理成分;建议;医疗事故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临床输血已挽救了许多患者宝贵生命,但临床不合理成分输血形势不容乐观,"人情血"、"安慰性输血"等[1]。本文以临床输血不合理现象及原因为基础,分析不合理的成分,并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建议,降低医疗事故,现综述如下。

1临床输血不合理现象及原因

1.1红细胞悬液不合理输注红细胞悬液不合理输注是临床输血中常见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临床医生未严格按照患者输血指征来进行,未正确评估输血的必要性。红细胞的输注是临床输血最主要和最多的输血形式,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输送氧和二氧化碳,满足人体器官的需要。若患者严重贫血或血容量不足,不能满足人体器官的需要,则影响人体生理功能。

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应该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代谢情况及年龄等因素决定,当临床医生不能掌握输血适应症和对机体失血后的代偿机制、低氧耐受能力认识不足时,就会认为只有通过输入血液来进行治疗疾病,并且是失去多少血液,就要补充多少血液,使输血成了治疗疾病的手段,增加了可能通过输血感染疾病的风险,导致不科学、不合理的输注[2]。

1.2冰冻血浆不合理输注临床上,患者使用血浆的使用目的是为了补充凝血因子,而不应用于扩充血容量。常用的冰冻血浆分为两种,即: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导致蛋白偏低,而血浆又经济,于是通过输注血浆来补充蛋白,达到治疗目的,其实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水解蛋白质营养液、氨基酸氧聚明胶、乳化脂肪注射液是补充营养更科学[3]。部分医生还会使用血浆补充血容量,认为这样更好,其实这也是输注血浆的误区,血浆是不允许用来补充血容量。在输注血浆同时应该考虑有可能患上某些传染病的风险,血浆是仅次于白细胞传播病毒,可能通过输注导致患者患上新的疾病。

1.3血小板和冷沉淀的不合理输注血小板在止血中起很大作用,临床医学中血小板低,会导致患者不能做手术、不能随处走动(防内出血)等,部分临床医生未根据输注指征,认为数值低就必须输注,结果造成不合理应用。

2促进科学、合理用血对策

尽管血站对发出的成分血已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可直接缩短血液中疾病的窗口期,避免因输血而感染传染性疾病,但成分输血对于患者来讲总有潜在的风险。在治疗疾病输血时尽可能把握输血原则:输血量能少输就少输,能不输就不输。作为临床医生应在临床和检验报告单的数值中进行认真仔细的评估,做出对患者是否需要输血的正确决定。

2.1完善医院制度,加强监督执法力度血是人类的生命,医院要完善其制度,监督医生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进行申请用血,并负责制定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制度和相应奖惩的方案,认真落实,通过制定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制度,定期不定时检查医生用血情况。

2.2加强医院输血科工作力度医院输血科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当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反馈给医生和医院。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要师规范填写输血申请单,特别是Hb、Hct、PLT这三项数据一定是客观反映患者的真实性,对不合理的输血申请单坚决退回,并提示申请主治医师其原因。工作中科室间多互相加强交流业务学习、共同探讨[4]。如有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严格按照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进行,查找原因。

2.3临床科室医师临床科室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负责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向患者或家属告知通过输血可能会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既知道输血能治疗疾病作用,又要相应承担一定的风险,医患沟通好输血方面事宜,那由输血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会减少,将达到科学、合理用血的目的。

3加强临床医生有关输血方面知识培训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中的越来越多,但临床医生在治疗患者失血疾病方面存在不同程度认识误区、存在输血风险意识不强,对输血治疗疾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认识不到位(特别是迟发性反应)很容易为医疗纠纷留下隐患。为此应该加强对临床医生有关输血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选派工作人员外出学习有关输血知识和目前最新输血进展,及时将学习的内容带回医院进行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对医护人员进行最新输血方面知识讲座,从而达到多方面获取输血方面知识,避免不合理用血[5]。

4结论

医疗机构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用血的根本取决于医院输血制度和监督机制的建立,更取决于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在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也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邓永福,杨明清,高加良,等.临床合理用血・临床输血实用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90-138.

[2]何其通,陈晋林.新鲜冰冻血浆临床应用调查[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5(2):141-142.

[3]褚晓凌,黄锦红,刘丽霞,等.福州地区临床输血现状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5):336.

输血医学篇6

严格依法办事,规范操作行为

严格执行输血规程:输血科配合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抓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的落实,参与临床用血的管理与监督,制定规范的、符合医院等级管理水平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及血液的收、贮存、发放的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

输血原则:经治医师要以“科学、安全、有效”的输血理念,了解并掌握输血适应证,能不输血的坚决不输,能少输血的决不多输,能用成分血的决不用全血,能用自体血的决不用异体血(自体输血须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杜绝“人情血、营养血、安慰血”。危重急诊患者要先进行抢救并及时输血,以免延误病情,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做好输血前检查,避免输血纠纷:经治医师要在输血治疗前与患者(家属)谈话,争取让患者(家属)了解输血风险,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前留取患者输血标本进行HBsAg、HIV抗体、HCV抗体、ALT及梅毒等项目的检测。进行输血前传染病的检查,可以帮助患者发现输血前的有关传染病,提示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消毒隔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为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鉴定提供依据。

输血科工作人员注意事项:输血科工作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做好血液入库和保管工作,收到输血申请单和受血者的血样后要认真核对,发现有不符时拒绝接受,要求临床重新送一份合格的血样和申请单。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做好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合试验。发放血液制品时应和取血的医护人员认真核对配血单上相关内容并检查血袋标签是否清晰,是否在有效期,血袋是否有渗漏、血液颜色有无异常、成分是否相符,认真核对后才准发放。血液运送要用符合条件的专用器具。输血前由2名医护人员认真核对配血单上相关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科室、床号、血型及输血史,并询问患者是否有过输血反应史,核对无误方能输血。

护士在输血中的注意事项:护士对安全输血起重要的作用,护士应掌握国家及相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输血的法律法规;熟悉红细胞ABO、Rh(D)血型知识、全血及血液成分的适应证、禁忌证,要了解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感染;掌握各种血液成分的输注方法、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主要抢救措施。护士还应掌握相容性试验血样采集的正确性、输血前受血者信息的核对确认、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的监测等。只有具有较为丰富的输血知识、一丝不苟地按安全输血护理规范操作,才能避免输血中某一个环节的疏忽而造成输血意外事故的发生。

强化质量意识,抓好内部管理

条件:输血科房屋及设施符合卫生学要求,结构与布局合理,仪器设备完好,工作人员责任心强,并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专业资格证书及输血科工作人员培训证书等。

严把血液入库关:血站工作人员送来的血液要进行检测,包括送血设施是否合格,血液外包装有无破损,标签是否清晰,是否在有效期内。

贮血冰箱的应用:贮血冰箱每周进行消毒,每月由院感染办进行1次贮血冰箱空气培养。血液分层分区存放,标识明显,贮血冰箱每日进行4次温度观测,并记录在册。

交叉配血:交叉配血要操作规范,要用盐水法及聚凝胺两种方法配血,受、供血者血型检测要作ABO的正反定型及Rh血型的检测,要进行抗体筛选试验。做好各种记录和血样保存。

医院加强医护人员有关输血内容的培训:输血科人员要做好输血相关知识的宣传,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提高科学用血、合理用血的水平。

输血医学篇7

【关键词】质量管理;县级;输血科

临床上救治生命垂危的患者时,其中输血是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合理以及科学的输血可以及时的拯救患者的生命,但是在输血时也可以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严重的会引起血源性相关疾病的传播,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因此,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的时候,需要强化关于输血技术的一些质量管理规范[1]。同时随着临床输血量需求的不断增加,对于如何很好的利用已有的血液资料就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2]。现就通过调查阐述我市医院用血临床输血管理存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输血科质量管理工作在进行输血资质评审辅导后对医院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相关环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2010年前我市制定的县级医院中有关的输血质量进行督导检查的情况,同时结合县级医院规定的输血质量检查标准以及基本设备要求等,制定综合检查标准。

1.2方法

2009~2012年连续3年中对医院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督导检查,对于其中一些没有能力开展血液科输血技术业务的县级医院给以劝退,并对那些评审未通过的医院采取令其停业并在规定时间整改,在整改的过程中派出相应的专家来现场进行指导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如果整改完成者在再次进行评审检查时检查合格的方可与相应的机构签订用血合同。

1.3统计学方法

选择SSP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审辅导前后用血医院硬件及分区符合情况

发现2010年以前血液专有的离心机以及存血用的冰箱等设备基本上符合要求的为37.10%,医院血液科经过辅导后再对其实施督导检查,结果发现用血医院对应的硬件设施基本上符合的比例以及一级库房符合的比率都显著提高,将前后结果之间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01,P<0.05和x2=36.85,P<0.05)。

2.2用血医院评审前后文件规范化及记录完整情况

检查医院血液科相关管理文件以及记录的规范化性,相关文件包括血液管理、大量输血时审批管理、输血前评估、输血过程管理以及输血后评估等,输血记录包括交叉配血记录、输血同意书、输血前相关评估记录、输血过程护理记录、血液出库入库的记录、输血过程护理记录。其中医院血液科设立了文件的为“有”,缺少文件者为“缺”;在输血记录中各项记录如果都有者记为“完整”,如果记录缺者为“不完整”。2012年之前进行检查结果中发现,在58家用血医院中出现的260个文件以及351个记录,其中基本规范为90个文件和136个记录;然而经评审辅导后,在检查的46家用血医院中217个文件以及261个记录,其中基本规范的达到了215个文件、258个记录。

3讨论

许多研究表明目前较大的医院输液科质量管理有着比较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3],如果把这些科学的应用到县级医院临床输血中,会对患者输注血制品全过程以及全方位的管理,不管在输注前还是输注中,输注后,进一步确保患者临床用血的安全[4-7]。为了强化县级医院输血科的质量管理规范应做到:加强县级医院关于临床合理用血的工作指导,完善输血科规章制度;为了进一步保证血液的安全,医院输血科也应当建立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合理的对输血科内部以及在临床输血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8],做到对输血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县级医院输血机构,并完善组织体系;加强血液科人才队伍建设;增强输血前进行检测的力度;建立完善的临床用血监督以及检查制度[9];强化输血科设备更新力度,来提高血液保存质量。进行资质评审辅导以及输血质量管理等对于提高输血科相关软件、硬件设备改善以及输血质量管理水平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卫生管理部门做到定期评审输血科资质,并严格按相关行业准入制度执行,对推动输血质量管理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向饶,徐君辉.血站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一体化管理立与实施[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2):182-184.

[2]陈会友,付涌水,汪传喜,等.广州地区临床用血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4):331-333.

[3]RobinsonSP.管理学[M]孙建敏,译.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5-46.

[4]郑怀竞.必须加强献血者筛查检验和质量保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3):133-134.

[5]张俊凤,崔翠翠,肖琛.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的质量控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2):145-146.

[6]宿兰.建立现代血液中心检验科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6):444-446.

[7]倪剑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与控制略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9):145-146.

[8]黄春妍,秦莉,谭斌,等.输血科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4(2):48-50.

输血医学篇8

关键词:临床用血;成分输血;调查报告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sis survey data of blood for clinical use in Binhai New Area,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blood for clinical use in Binhai New Area,to bett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lood for clinical use. Methods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total clinical us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whole blood and component blood data by 2009~2014 in Binhai New Area. Results The medical institution of clinical blood use volume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in Binhai New Area, whole blood use volume reduced,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proportion rises, and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telet and cryoprecipitate is more significant. Conclusion Blood transfusion is the symbol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blood transfusion technique.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becom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us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blood for clinical use in Binhai New Area. At the same time,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and platelet and cryoprecipitate growth is most obvious in Binhai New Area. This is the results of the Binhai New Area bureau of health support and the district medical institutions cooperate together. So blood for clinical in Binhai New Area focus not only on the composition blood transfusion but also on platelet and cryoprecipitate. Furth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achine adopt platelet blood donation team to expand and cryoprecipitate on the improvement of preparation technology. Fully meet the demand for the two components of blood in Binhai New Area.

Key words:Blood for clinical use;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Report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输血领域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而在临床输血观念上也出现了本质性的转变。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输血,尽可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宝贵血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就成为临床用血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应用滨海新区2009年7月~2014年6月各医疗机构实际用血的数据。分别汇总全血及各种血液成分各年度临床总用量,主要包括全血和红细胞类、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标准[1],全血及血液成分以单位(u)计,如全血200ml为1单位(u),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为1单位(u),血浆100ml为1单位(u)。

1.2统计分析 对所有年份的临床用血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且分别绘制全血及各种血液成分的临床用量曲线图。

2 结果

见表1、图1~图6。

3 讨论

随着滨海新区经济的不断提升和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外来务工流动人口也越来越多,这无疑对创建一支更加庞大的献血队伍,提高临床供血量提供了优势,但如何将这些宝贵的血液资源更加有效、合理的应用到临床一线的实际工作中去,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就成为了我们工作中的重点。从图1~图6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滨海新区近5年来的临床全血使用量是呈现逐年减少的变化的,全血用量占血液总用量的比例显著减少,但是红细胞、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以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等成分输血的使用量却是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变化的,特别是近1年这种成分输血的比例达到了99.8%以上,更是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达到了先进地区水平[2]。从图3~图6的分析结果我们还可以看出,滨海新区的成分输血中又以血小板及冷沉淀的使用量增加的更为显著。

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供血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3]。成分输血是输血现代化和衡量一个医院掌握与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其输血率的高低,不仅反应出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医院医疗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4]。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纯度高、针对性强,、疗效更有保证、输注剂量更易控制、 可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输入、避免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的安全性、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鲜明的优点。滨海新区成分输血的比例之所以上升如次之快,首先在于我们的成分输血工作得到了滨海新区卫生局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将成分输血纳入到新区卫生工作的检查项目当中。在此基础上各个医院积极配合工作,认真落实卫生部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成分输血工作高度重视,定期进行成分输血的知识讲座,并不定期的举办各种形式的讲习班,使临床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成分输血在临床一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成分输血的新理念,从而自觉的使用成分血液;其次是新区各个医院制定了成分输血考核制度,来规范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输血工作,并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将成绩与科室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再次,我们通过开展输血新技术,如对血制品进行白细胞过滤等,减少了白细胞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最后,输血科工作者加强自身业务学习,随时掌握医院成分输血状况及临床医师用血动态[5]。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新区各个医院对临床成分输血有了加深刻的崭新认识,从而转变了旧的临床输血观念,极大的推动了成分输血在滨海新区的落实和发展。

随着近年来我国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输血医学领域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在临床输血观念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输血,尽可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宝贵的血液资源浪费已然成为临床医生的新的输血理念,临床成分输血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无疑是新输血理念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6]。树立合理输血理念、规范输血行为已成为公认的推进临床安全有效输血的重点工作。由以上调查研究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随着滨海新区临床输血技术的不断规范,成分输血成为滨海新区临床用血的主要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滨海新区的成分输血又以血小板和冷沉淀增长的最为明显,所以我们未来的工作重点不仅要放在成分输血上,更要以血小板和冷沉淀为主,进一步加强机采血小板献血队伍的扩大建设和冷沉淀制备技术的提高上来,从而能够更加充分的满足滨海新区临床对于这两种成分血的需求。成分输血是临床输血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有利于临床科学、合理的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输入,而且还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性,有效地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203-2001输血医学常用术语[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2]刘传江.努力转变服务观念促进输血工作发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4(2):79-8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成分输血指南[J].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2).

[4]王憬惺,主编.血液制品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22.

输血医学篇9

关键词:输血资料 规范 质量管理 医疗风险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49-02

病历作为医疗卫生的科技档案,是医院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客观记录和文字见证,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法律等不可确少的医疗资料;国家卫生部下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1],对临床输血的指证,以及输血全过程都作了详细规定。输血资料就是从决策输血到完成输血整个过程的客观记载,是评价医疗质量、医疗水平的重要资料之一,是一份客观的法律文书。由于历史等原因,临床输血的发展置后,一些医院对输血工作重视度不够,临床医生对输血资料填写不规范,给临床输血安全埋下了种多隐患。为此,每个医务人员只有按章办事,按规操作才能做到防微杜渐,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临床输血资料质量管理要求,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活动,永无终点[2]。

1 临床输血资料

1.1 与患者有关记录。包括输血前评估、输血知情同意书、输血申请、大量用血审批、输血前受血者传染病监测、输血过程观察、输血后分析、输血反应、自体输血、治疗性单采患者情况与过程、检验项目等记录[3]。

临床病程、临时医嘱;护理有关的记录:血样采集与运送、血液交接、核对、输血过程观察、不良反应的处理。

1.2 输血科(血库)记录。血液入库、血液出库、供血者基本信息、血液报废、设备温度、输血前检验项目、核对、消毒、试剂出入库、设备维护与保养、设备与量具计量校正等记录。

2 输血资料常见的存在问题

2.1 《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填写不规范、不完整,漏填输血史和女性病人妊娠史;输血目的不明确;输血前检查不完整或漏填写;不填写血型或将血型写错;输血指征掌握不严;输血申请单随意涂改、字迹不清。输血申请单不执行双签名或无上级医师审核签名,无资质医师签署申请单、下级医师上级医师审核签字;护理人员医生签署输血申请单。

2.2 《输血治疗同意书》漏填缺项、不按内容要求填写,漏填输血前五项结果、医生漏签姓名及日期,患者及相关利害人未能签名不说明原因或签名不签时间。

2.3 输血记录不全面、不准确,输血前无评估、无相关检验支持、其中有临时医嘱要输血,因故患者未施行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及护理记录中未描述其原因;输血后,不做相关检验无资料对输血效果进行分析。有些输血记录过于简单,往往于病程记录中一笔带过,无法体现输血技术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2.4 输血前的三查、八对不严落实不到位三查。输血前查、输血中查和输血完毕查。八对:输血前需有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的标签内容仔细核对,认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配血报告单和血袋上漏,血液有无溶血、混浊及凝块等[4]。

2.5 护理记录内容不完整、过于简单。表现为未监测患者一般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有的漏记输血开始时间或结束时间,护理记录不能反映观察输血监测过程。病程记录与护理记录不一致,如手术护理记录术中有输血,术后病程记录中有失血量和输血缺输血记录或无输血品种、输血量。

2.6 病案首页输血品种、用血量没填写或填写与实际用量不符,有的甚至填错血型,无输血不良反应错填为有输血不良反应。

2.7 病人《输血治疗同意书》中项目填写不全,有的缺少病人及家属或相关利害人的签名无原因说明,有签名无签署时间。一旦发生纠纷即是不可抗拒性的,势必陷入被动。

2.8 输血前、后各项检查不完善,特别是HBsAg、HCV、HIV检查。

2.9 脱节现象:手术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有输血,但病程记录或手术记录中未体现,漏输血品种、血量。

2.10 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完毕后,病人是否有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措施,病程记录中无记载。

2.11 输血适应症、输血目的在病程记录中未反应出来,或把握不严,有滥用血现象。

2.12 危重病人抢救,使用口头输血医嘱,事后未及时记录,或记录不全。

2.13 输血护理记录缺乏,有遗漏现象,存在输血执行者不签名,具体时间不填。

2.14 输血病程记录和其它病程记录一样,字迹潦草,有涂改现象。

3 防范措施探讨

3.1 规范医疗行为,依法执业、严格依法办事,医院每年要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强化广大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病案就是一份法律文书”,增强医务人员自我保护的能力,致使医疗纠纷发生后,医务人员在举证责任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加强血源管理,医院输血科的血液必须取自当地血站;原则上不得自行采血,致使紧急用血必须按程序上报。

3.3 加强继续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新员工上岗前的培训经考试合格方能上岗;应经常组织学习《病案书写规范》,对输血医疗活动过程的评估、输血后的效果评价分析及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要认真记录,特别注重危重输血病人的病程记录。病历书写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字迹工整,不潦草,不涂改。

3.4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认真遴选输血品种,完善输血前的各种检验,严格执行审批制度,输血知情同意书的签署,输血过程按规程操作、观察做好记录,密切注视病情变化,对不良反应要及时按预案处理;医师与执行输血程序者要签名;详细记录输血具体时间;抢救危重病人口头输血医嘱,事后要及时补上;使输血全过程在病历中全面得到反应,确保病案资料的完整性,真正体现一份完整。

3.5 输血目的就是两个:①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②是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此外均为不合理输血[5]。

3.6 医院临床输血委员会、医务部(科)加强监督检查。按照规范和相关要求对临床输血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定期公示,是保证临床输血过程规范和安全的重要手段。医务部、输血科、用血部门负责临床用血的日常管理,重点监督临床用血的合理性、护理部门重点监督临床用血过程的规范性。

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应自觉遵守临床输血相关制度和要求,控制临床输血各环节可能出现的用血不合理性和操作的不规范性。每月对医师用血情况进行公示,医院质控科、输血科应及时将临床用血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定期向职能部门汇报,由医院定期进行内部通报。临床输血委、医院主管部门对某些重大事故隐患进行行政干预和经济处罚,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

3.7 加强医院科学管理,建立健全三级质控体系,有条件的进入信息管理,统一病历格式,对运行病历,由医师和护士认真填写,由上级医师、主任医师审阅,科主任、护士长严把质量关。对输血资料记录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通过早会、查房空隙、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给予纠正,以保证整个病案书写质量,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3.8 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准,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真正把病人当亲人,对危重输血病人要多关注,加强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增强相互信任感,是减少医疗纠纷十分有效的方法,使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输血资料的质量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是对确定和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须的全部职能和活动的管理。它不是一个想要达到的目标,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活动,永无终点。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部长令]85号.2012.6.7

[2]马朝霞,赵玉勤.规范输血病历书写.强化医疗质量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8,3(24);67-68

[3]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

输血医学篇10

关键词:临床输血管理评价机制;建立;实施

输血治疗随着医学的逐渐发展,已经成为了能够挽救患者生命的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一些病毒感染、急性肺损伤、溶血反应和败血症等对于临床输血工作仍起着阻碍的作用,使输血相关的死亡的持续风险依然很大。所以就需要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建立系统临床输血管理评价机制来减少和避免输血的危害,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来保证输血的安全[1]。

1制定临床输血管理评价机制

1.1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血液中心将血液运送到医院的输血科并贮存起来,提出用血的临床科室申请到的血液安全的输入到患者体内的全过程管理就是临床输血管理,这个过程涉及到许多部门以及科室等,其中涉及到的人员也比较多而且复杂,整个过程有许多环节。由主要用血科室负责人、检验科、输血科、医院感染、护理、质控、医疗与行政管理和组成的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在管理医院输血的机构中权威最高。这个机构主要是负责落实一些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同时这个机构也制定了一些措施来管理节约用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及组织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考试等。医务科、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以及输血科担当着输血管理委员会日常管理的职责[2]。

临床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在输血管理组织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其组成成员包括护理组长、医疗组长、护士长以及科室主任,该组织主要是负责对于输血风险管理和知情同意、输血指针的严格把握、输血数量和成分的掌握、以相关的操作规程为依据进行输血过程、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记录数据和评价效果等。执行临床输血管理的主要机构就是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在实践过程中使遵循用血原则,能够节约、合理、科学用血。

1.2评价环节 建立的评价环节主要有4个,①预期评价,输血成分、指针、目的与风险等是主要的评价内容,也就是输血之前的评价;②并行评价,不良反应与安全核查是其主要的内容,也就是对输血过程的评价;③追溯评价,输血效果、输血记录与回收输血后的血袋等是其主要内容,也就是输血之后的评价;④终末评价,检点包括是否落实了前3项评价机制,是否在用血时遵循节约、合理、科学的原则,也就是归档病例的评价。

2实施临床输血管理评价机制

2.1岗位分工 以岗位人员的不同职责将重点评价内容根据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进行分工。输血申请的提出,输血目的、数量、成分和指针的明确,输血前检测9项感染性指标、告知风险以及要求填写输血同意书,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记录输血数据及评价效果,这些都属于住院医师的职责。检查并确定输血指针,防止不合理输血与非必要性输血是输血科医师与主治医师的主要职责;对输血数量进行把关,分析其是否遵循节约、合理原则,探讨再次输血是否有必要进行是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的主要职责,若输血量过大应向医务科报告并由其审核;采集血液标本,取血交接和运送,参照标准进行血液输注的操作程序,且对安全核查制度的执行应严格,对输血不良反应是否出现进行密切观察和及时报告是责任护士的主要职责。一些日常工作,如发血、合血、储血等,以及一些重点工作,如输血计划、输血会诊等都是输血科的主要职责;审核血液报废与大量输血,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输血取血单、输血申请单的规范设计,以及组织人员培训和考核《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均是医务科的主要职责;制定、培训和考核《血液输注标准操作程序》是护理部的职责;处置并监管输血废弃物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职责;评价全部输血病例的终末质量是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组织专家的职责[3]。

2.2管理措施 以临床输血管理评价机制得到的结果为主要依据进一步评价安全管理和医疗质量、医师授权和准入。重点监管出现较大用血量的医师和科室,同级医疗机构的环节中较为薄弱的部分就是重点监管内容,例数是否及时、准确而完整的记录输血数据、知情同意书是否合法、"非必要性输血"等。医院还应制定相关措施考核输血知识,例如管理科室主任年度指标时纳入成分输血比例等[4~7]。

3结论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意外事故,为救治患者,很多时候需要由医师进行输血。但是由于未熟练掌握输血的相关知识与标准操作方法,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事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又或者输血量过多,造成浪费,耽误其他患者的救治。因此建立系统性的临床输血管理评价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唯有明确不同机构的职责并加以实施,有效进行分工、管理与评价,才能使医疗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宝成,孔令魁,邵超鹏,等.2597份临床输血病历用血合理性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1(3):193-196.

[2]廖菁,田伟,陈颜,等.四川地区27家医院912份输血相关病案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1(7):43-45.

[3]吴迪,张晓威,李冀,等.综合性医院医生输血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2,22(11):898-900.

[4]张建礼,田景伦.输血病案书写中的缺陷及对策[J].中国病案.2011(08)

[5]吴迪,张晓威,李冀,等.综合性医院医生输血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