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自我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7 17:39:28

输血自我总结

输血自我总结篇1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输血安全;分析总结

临床急救和治疗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就是输血,特别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核心因素就是安全高效的输血[1]。为了提高神经外科手术中输血的安全性并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本试验选取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8月500例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临床案例,组织主治医师、麻醉技师和输血科共同分析输血指征、成分以及输血的种类和用量等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输血治疗。然后对这500例临床案例开展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希望能给输血安全性的研究带来更多参考。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8月的500例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临床案例,其中包括200例颅脑外伤术,90例脑动脉瘤切除术,150例脑垂体瘤切除术,50例脑膜瘤手术以及10例颅底肿瘤切除术;有300例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100例患者使用新鲜冰冻血浆,10例患者采用自体输血,90例患者使用洗涤红细胞,详细情况如表1;410例患者在术中输血和90例患者在术后输血。

1.2 方 法 根据主治医师、麻醉技师和输血科共同分析的输血指征、成分以及输血的种类和用量等数据[2],分析500例临床案例的术中输血和手术后24小时内的输血情况,并参考输血记录单、输血出现不良反应的报告单和各个患者的临床病历记录,分析统计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

表1 50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输血情况

2 结 果

在输血过程,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该患者在手术中输注了5U悬浮红细胞以及300ml的新鲜冰冻血浆,占输注红细胞总人数的0.25%,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总人数1.00%,占输血总人数的0.20%。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为身体和四肢有片状麻疹[3],分析其病史对海鲜、粉尘和油漆过敏,以前没有输过血;经过治疗之后不良反应消失,且自体输血和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患者都没有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3 讨 论

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为输血过程中或是输血之后,患者出现了和输血有关的异常情况和疾病,并不能够通过原发疾病来解释成因。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有很多种,例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和感染反应等;轻度会使患者的身体产生不适,严重的会导致患者的脏器受损甚至死亡[4]。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输血技术的逐步提升,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比重正在不断减少。本文分析了500例行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案例,发现在输血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比率为0.20%。而导致输血中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500例患者都是全身气管插管全麻,在进行手术时使用呼吸机,患者也许会有些许的输血不良反应,但因为全身麻醉的缘故没有及时体现出来[5];第二,在神经外科手术中通常会使用10~20mg地塞米松来减少手术中的脑水肿情况,加强患者机体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耐受程度[6],并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第三,自体输血可以有效减少输血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极大提升了外科手术中输血的安全性能;第四,患者在输注滤除了白细胞的血液制品之后,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神经外科手术是一项风险程度高、容易引发大出血的手术,需要在进行手术之前做好全面的准备,在术中失血50~1000ml的患者仅需预存400ml的自体血就能维持血液状态的稳定,而大于失血1000ml时则要输入异体血;自体输血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不是完全的安全,输血时会造成血液污染和溶血情况,也加剧了输血科的血液管理问题。笔者在研究了我院500例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案例之后,发现要提高输血安全性的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术中大量失血的患者要及时补充血液以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二是在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的基础上要尽可能降低输血量。

综上所述,成分输血具有很多优点,对增强神经外科手术的安全性有重要的作用:按照不同的成分制品采用正确的保存条件(如温度)等有利于增强血液成分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治疗的效果,也有利于降低由于输血造成的感染和传染病的概率,减少术中的总输血量能够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金明.预存自体血输血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应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1(09):58-60.

[2] 保肇实,游赣,江涛.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抗生素耐药因素研究[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1,1(1):28-36.

[3] 连芳,徐国海,袁林辉,等.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7):53-54.

[4] 曹宏卫.控制性降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78-80.

输血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输血;HbsAg;抗-HCV;抗-HIV;抗-TP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患者常用治疗手段之一,但输血也存在感染相关传染病的风险,由此带来的医疗纠纷近年来时有发生,安全输血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2000年6月卫生部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有输血可能的患者进行输血免疫全套检查,包括HBsAg、抗-HCV、抗-HIV、抗-TP。文章对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19 587例拟输血患者行输血免疫全套检测,有助于了解输血前患者的感染情况,对减少患者医院内感染及交叉感染,防止出现医疗纠纷,保证医疗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010年在我院住院的拟输血者19 587例,其中男9 878例,女9 709例,标本均予术前或首次受血前采集测定。

1.2  试剂与方法:HBsAg、抗-HCV、抗-HIV试剂由郑州安图绿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抗-TP由珠海丽珠生物公司提供,TPPA试剂由日本株式会社提供。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HBsAg、抗-HCV、抗-HIV、抗-TP。HBsAg、抗-HCV,阳性需复查试验。抗-HIV阳性标本需送南充市疾控中心确诊,抗-TP阳性标本用TPPA确认。

1.3  仪器:奥地利产Anthos2010酶标仪、Anthosav1洗板机。

2 结果

    19 587例拟输血者中HbsAg、抗-HCV、抗-HlV、抗-TP阳性率分别为11.52%(2 256例)、0.68%(133例)、0.24%(47例)、2.26%(442例),总阳性率为14.70%(2 878例)。

3 讨论

    输血作为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是随之产生的问题是由输血引起的血源性医院感染。随着临床用血及血液制品的不断增加,因血液而感染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梅毒等疾病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献血者筛查的加强和完善,临床检测技术的提高,血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效预防和抑制了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但是由于“窗口期”以及“漏检率”的客观存在,仍然有血源性医院感染的可能。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被感染,应与输血感染进行鉴别,已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据统计,我国输血后乙肝感染率为0.1%、丙型肝炎为0.2%~0.4%、HIV为0.0001%[1]。本研究显示,我院患者在手术及输血前输血免疫全套检测中所患传染病总阳性率为14.7%,说明有相当部分患者在入院前就已感染了传染性疾病,拟输血前检查显的尤为重要。我国是HBV感染高发国家,我国现有HbsAg携带者约1.2亿人,HBV感染人数超过7亿人,本次检测统计HBsAg的阳性率为11.52%,说明乙型肝炎病毒仍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重要原因[2]。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经血液传播,其携带者是输血中最具潜在危险性的传染源。本研究显示抗-HCV检出阳性率为0.68%,低于全国水平。血液是传播HIV的重要途径之一。据WHO统计,全球HIV感染者约5%~10%为经血液感染,因此预防输血传播HIV,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3]。本次检测抗-HIV为0.24%,呈逐年上升趋势,检测率虽低,仍不能忽视。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也是血液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2.26%。

    明确患者是否为医源性感染,需与输血前行相关检查,并可作为分析原因和处理医疗纠纷的依据。可使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源,提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自我保护,严格器械消毒和灭菌,避免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同时可使患者对自己输血前的检验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是否因输血而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明确责任,以避免或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4 参考文献

[1] 张洪翡.安全输血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22(2):302.

输血自我总结篇3

[关键词] 输血患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血小板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8(a)-0102-02

输血在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中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但因输血而引起的传染病造成的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1]。如果输血控制不好,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引发死亡。在输血指标控制中,血小板(PLT)的使用日益广泛,是治疗各种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措施,是临床上重要的支持疗法[2]。然而,随着输注量及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产生的概率、输注无效及输注后引起输血反应也在增加。同时输血中有效控制的一个主要判断标准就是血脂的监测,包括检查血清三酰甘油(TG)、血脂总胆固醇(TC)等[3]。而肝炎与梅毒的检测是常规指标。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1 000例输血患者上述五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择的1 000例均为2008年1月~2012年2月在本院输血的患者,其中,男611例,女389例;输血类型:输注全血40例,悬浮红细胞800例,血浆120例,机采血小板40例;受血者年龄最小6岁,最大70岁,平均42.5岁。

1.2 检测方法

所有输血对象均素食3 d后抽取空腹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血小板悬液采用机采血小板,经TEN洗涤两次后备用。血小板的检测采用MASPAT法,也即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实验。采用美国贝克曼DXC-600全自动升生化分析仪进行TG和TC检测。试剂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所有项目检测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五项指标检测结果采用x±s与%表示,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炎、梅毒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结果分析

经过检测,本组1 000例患者肝炎抗体检测阳性58例,阳性率为5.8%。梅毒抗体检测阳性33例,阳性率为3.3%。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44例,阳性率为4.4%。

2.2 血脂结果

经过检测,本组患者TG与TC含量分别为(1.3±0.8) mol/L和(4.3±0.7) mol/L,血脂异常68例,异常率为6.8%。

3 讨论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和医务界对输血途径传播疾病的关注,输血的安全性已上升至重要位置。其中自身输血还可以避免输同种异体血的差错事故。有研究证实对自身输血采血前和输血后几项血液指标的显著性检验均显示二者无显著差异,说明自身输血在择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和可行的[4]。

在检测中,我们知道,对患者进行术前和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状况,有利于明确责任,维护患者和医疗机构的权益[5]。血液传播性疾病是指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肝炎和梅毒抗体都可以通过输血感染传播。血液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梅毒螺旋体都可以通过输血、血制品或手术感染传播,不容忽视。

本组1 000例患者肝炎抗体检测阳性58例,阳性率为5.8%。梅毒抗体检测阳性33例,阳性率为3.3%。阳性率的存在说明患者术前或输血前已经被感染。因此,开展手术或输血前血液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不进行上述标志物检测,就无法判断患者在输血后检出的病原体是属于医源性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对有可能产生的医患纠纷无从举证说明[6]。

目前对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因此,采用可靠的方法检测血小板抗体,调查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频率具有现实的意义。随着临床输血事业的发展,血小板的使用日益广泛。但是,随着大量使用血小板的情况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大问题,即反复输血者可能产生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输血小板无效[7]。血小板相关抗体常出现在血小板输注6次以上的患者中,有报道称反复大量的输注血小板可导致50%左右患者产生同种免疫抗体,相当于红细胞同种抗体产生频率的几十倍。血小板相关抗体引起的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不时有病例报道。本文结果显示,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44例,阳性率为4.4%。有研究认为,在输血患者中,可由于创伤引起肝脏对脂肪酸的利用减少,合成增加,脂肪酸分泌或排泄障碍,酯化成三酰甘油在肝细胞堆积,就会形成脂肪肝,同时血脂也增高[8]。还有由于大量脂肪积聚在肝细胞内,使糖异生加强,而糖向脂肪的转化因脂肪代谢障碍而相对减弱,导致血糖增高。本文结果显示,经过检测,本组患者TG与TC含量分别为(1.3±0.8) mol/L和(4.3±0.7) mol/L,血脂异常68例,异常率为6.8%。

总之,输血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做好手术前或输血前五项检测,既可以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对阳性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有利于患者术后或本身疾病的康复,同时还可以明确医疗责任,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赵文华,张坚,由悦.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6-310.

[2] 杨玉勤.3371例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的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5):504.

[3] 黄培胜.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7):712.

[4] 郑岚,方娴静,王静,等. 5293例儿童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11(4):349-350.

[5] 黄双美,邱万臣.2560例术前和输血前4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 河北医药,2010,32(10):1314-1315.

[6] 刘彩玲,古旭东,周菊琳.手术前及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7100例结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4):421-422.

[7] 王长齐,陈燕萍,文海萍,等.13例输血后动态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2000,13(3):197.

输血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检测;传染性标志物

为了解银川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的流行趋势,探索进一步做好血液质量监控,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提高供输血管理工作,现将2002-2008年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2-2008年银川市无偿献血者135266人,年龄18~55周岁,均符合《献血者键康检查标准》。

1.2 试剂与仪器 HBsAg、抗-HCV、抗-HIV、梅毒试剂由厦门新创和北京金豪公司提供;ALT检测试剂由北京端瑞科技和北京倍肯恒业公司提供;所用试剂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检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仪器分别采用芬兰MK3酶标仪和瑞士帝肯RMP-200型全自动酶免分析仪。

1.3 方法 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均采用ELISA法,ALT检测分别采用赖氏法和速率法,所有试验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002-2008年银川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见表1。表1 2002-2008年银川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

3 讨论

表1显示银川市2002-2008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2.78%下降到2008年的2.15%。这可能与我中心对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有高危行为的人主动放弃了献血有关。2次以上献血人群逐年增加,大大提高了血液的安全性[1]。

在各年度血液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中,ALT原因引起的血液报废率最高,总的报废率为1.84%。ALT不合格率由2002年的0.34%上升到2006年的3.34%。ALT的增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特别与我们西北地区人们的酒饮食喜好有关,同时也与献血者服用药物、饮酒、运动、疲劳、体重超重等因素有关。为了减少因ALT引起的血液报废,我中心从2007年在采血车上开始增加了全血生化分析仪,对前来献血的男性及体重超重的献血者进行ALT筛查,明显降低了ALT增高血液阳性报废率,对提高血液资源利用起到显著的作用。因而,在采血前对献血者进行ALT快速筛查显得非常必要。

HBsAg阳性占总阳性率的0.36%,从2002年的0.56%到2008年的0.19%,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虽然在无偿献血前用金标试纸进行HBsAg快速筛查,阻止了一部分不合格的献血者,但仍有阳性检出,表明金标试纸条快速筛检法仍有漏检[3],主要与试剂的灵敏度和检验人员初筛时可能未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有关。为了降低HBsAg阳性造成的血液报废率,因此要选择灵度高的金标试剂,并不断加强和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

抗-HCV阳性占总阳性率的0.37%,从2002-2008年抗-HCV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目前,随着国内抗-HCV试剂第2代、第3代的问世,较以前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上有较大提高,降低了抗-HCV假阳性率。

抗-HIV阳性占总阳性率的0.21%,从表1中看2002-2005年抗-HIV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在2006-2008年又出现下降趋势,可能与2006-2008年采用双抗原夹心法降低了假阳性率有关。在283例抗-HIV有反应性样本中,只有1例确证为阳性,系外地HIV感染流动到本市献血者。因此,提高抗-HIV检测试剂的特异性对降低假阳性率,减少血液浪费具有现实意义[4]。

梅毒抗体阳性占总阳性率0.58%,阳性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我国和我区性病预防知识的广泛宣传和普及,人们对性病预防的认识及警惕性进一步提高,无偿献血队伍整体素质逐渐提升的结果。

笔者认为,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血液采集的合格率,减少血液资源浪费。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使献血者了解自己所献的血液既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又存在着传播疾病的风险,让不宜献血和暂不宜献血的人群,主动放弃或暂缓献血;二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选择较好的试验方法和试剂,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三是认真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工作,加强献血前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激发人们自愿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并吸引更多,更健康的人参加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不断壮大无偿献血队伍。四是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固定自愿无偿献血队伍,扩大无偿献血志愿者组织,尽量从低危人群中采集相对安全的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伟华,胡开云,汪慧,开化县2001-2005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回顾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5):400-401.

[2] 顾莉芳.2003-2006年常熟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1):69.

输血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临床输血;输血申请单;输血目的;合理性

1资料和判断标准

临床输血既是医院救治患者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甚至极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临床科学合理有效用血的水平,既能表现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也能衡量一所医院的医疗管理能力。对于临床输血目的合理性的调查评价,可以促使医务人员加强临床输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输血风险意识,提高临床输血水平,使输血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使宝贵的血液发挥更大的救治患者的作用。为此,我们调查了本县2011年——2012年2年的临床输血申请单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1.1资料来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全县6家用血单位以二级医疗单位为主设立调查统计表。以其院别,科别,对输血申请单中输血目的,输血成分及用血量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进行分类统计。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附件中的《内科输血指南》《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外科系统包括(普外、骨外、泌尿外、妇产科)内科系统包括(消化内科,血液科,急诊科,感染科等),三个二级医院按月份共随机抽取4786份。抽取4486份其中申请红细胞类2843份申请血浆类1135份,红细胞和血浆同时申请为409份。这次主要对临床医生输血申请单中的输血目的进行调查评价。

1.2判断标准以输血申请单中输血目的符合指南中要求者为合理用血(例如红细胞时输血目的为纠正贫血,输血浆时输血目的为补充凝血因子)。否则为不合理用血。对临床输血目的合理与不合理性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2。

2结果

3讨论

从调查资料表1中显示,输血治疗的主要成分是红细胞(占总用血申请的63.38%),其次是血浆(占总用申请的25.30%)。然而我县红细胞输注合理性仅为67.01%。手术备血,补充血容量,改善症状,增加抵抗力占32.99%.血浆的合理输用仅为42.82%。而纠正低蛋白,补充血容量,补充白蛋白,增加抵抗力,改善症状等占57.18%。这些情况可能与我县临床医生对《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掌握不牢,对输血目的概念不清有关。从科室系统用血情况看,内科系统红细胞的输用合理性较好(占89.06%)。而外科系统红细胞输注合理性差(占51.84%)。在血浆的应用方面内科系统的合理性为50.67%,外科系统仅为37.7%。血浆不合理使用率高。总的来看,内科系统除血浆外对临床输血的指征掌握尚可。而外科系统对临床输血的指征掌握差。血浆使用比率高,不合理用血比率高。

鉴于我县的临床用血申清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年8月1日起施行﹚的文件精神。我们认为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加大临床输血管理和技术指导。第一: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①如利用宣传专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输血法》、《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做成版面形式进行宣传。②利用医院内部网进行学习。③举办临床用血知识讲座。通过多种方式督促临床医务人员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症状。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病情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价,制定针对某一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案,为患者选择适合的血液成分做到缺什么补充什么。尽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第二:医院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制定临床用血继续教育目标和相应的临床用血分级申请制度。正常情况下所有的备血都应由主治医师提出申请。①同一患者一天内申请备血量少于800ml的,由主治医师提出申请,副主任医师审核后方可备血。②同一患者24h申请备血量800-1600ml的由主治医师提出申请,副主任医师审核后科室主任最后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③医院应制作大量用血审批表,严格输血报批制度。如果同一患者24h内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ml时需履行报批手续: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并且填写大量用血审批表,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经血库会诊报医务科批准后方可备血。急诊输血时除外。(急诊输血时24小时内补办完善各种手续)。第四:提高血液保护意识,掌握血液保护技术,减少医源性贫血并进行出血原因分析;掌握自身输血技术,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血液代替治疗如血浆代用品及药物治疗等。第五:医院应制定临床科室及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并定期对临床输血管理状况监督检查。

总之,科学合理规范用血是临床医护人员和血库工作人员的共同责任。只有提高输血技术水平,才能保障输血安全,使输血真正成为抢救生命,治疗疾病的科学安全的现代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宝成,孔令魁,邵超鹏,等.2597份临床输血病历用血合理性调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193-196.

[2]《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3]《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输血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

输血是治疗疾病的过程,但往往也可能是传染的根源。为了解受血者输血前身体的情况,防止乙型肝炎,丙肝,艾滋病及梅毒等传染性疾病对手术医生安全构成危害,以及患者术中出血可能导致自身重复感染,减少和杜绝是否为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针对性对我院受血者进行了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材料和方法

1.1对象

2004年至2008年我院住院需要输血患者2584例,静脉采血送检。

1.2材料

仪器:国产MK3 酶标仪,DNX960洗板机。试剂:HBSAg、抗-HCV试剂均为山东潍坊3V公司试剂,抗-HIV试剂为珠海丽珠试剂、TPPA试剂盒为上海科华公司生产。

1.3方法

HBSAg、抗-HBV、抗-HIV检测采用ELISA法,梅毒血清学试验采用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选择初、复检试剂,每份标本均初检和复检两次检验,结果一致,抗-HIV两次检验结果为阳性者按《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送省疾控HIV确认中心进行确诊试验。

2结果(见表1)

3讨论

输全血或血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危险,是一种有风险的治疗。理论上凡能发生病原血症的疾病,均能通过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危害最大。病毒性乙型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患者中半数以上形成慢性感染,1/10可逐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1]。HCV是输血后肝炎和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2]。艾滋病(1/10)是由于机体感染HIV 后失去免疫功能,从而导致一组多种临床表现的疾病,目前无好的治疗手段。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性疾病,也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之一。

本组结果表明,各项检测指标中HBSAg阳性率13.4%,说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本病区的主要感染源。丙肝阳性率1.6%两者说明可能与我国是肝炎大国有关,梅毒的阳性率1.6%说明性病的发生率在住院病人中还是较高的,抗-HIV的阳性率虽然较低,但常规检查还是不能漏检。

输血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此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输血相关病原体标志物检测,辅助诊断传染病感染,及早发现病情,提醒医护人员有针对性的加强自我防护,防止或减少职业感染,对阳性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严格消毒,控制传染及传播[3],从而减少或防止医院内感染,对一些健康的病毒携带者,如果不做初检,输血后检测为带病毒者,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带来医疗纠纷,社会纠纷等遗留问题。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相关病原体标志物检测,划清疾病传播的责任,减少医疗纠纷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各医院读应该对受血者常规进行输血前输血相关病原体标志物检测。

参考文献

[1] Saito I Miymura T ,ohbayashi A ,et al ,Hepatitis Cvirusinfectionisassociated withthedevelopment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J .Proc .

输血自我总结篇7

【摘要】目的 通过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调查,分析献血人群中红细胞血型ABO以外的不规则抗体的分布规律,探讨对献血者常规进行抗体筛查的必要性。方法 查阅国内1989年以来发表的有关献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文章,汇总分析抗体筛查结果,找出不规则抗体出现频率和分布特点。结果 20年来的资料报道显示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0.88‰(249/284140),其中IgM抗体181例, IgG 68例(抗-D 33例,其他抗体35例)。IgM抗体效价大部分在4-32之间,抗-D效价为2-64,其他IgG抗体效价为4-32。结论 根据对284140名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的结果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必须对RhD阳性献血者进行常规的ABO以外的不规则抗体筛查

【关键词】 献血者 抗体筛查 必要性

红细胞血型抗体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因素[1]。对受血者的血清或血浆进行抗体筛查可获得充足的时间来选择缺少相应抗原的相配合的血, 避免因为找不到相合的血液给患者输注而延误治疗。目前, 很多发达国家已将不规则抗体筛查列入血液制品常规检测, 而我国尚未强制要求必须对献血者进行抗体筛查[2]。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原则是按ABO 血型相容输注,不做交叉配血,因此抗筛阳性的血浆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血型分布具有地区多态性, 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同样具有地区多态性。近几年来各地相继报道了本地区健康献血者的抗体筛查结果。笔者查阅了中国知网近20年来的相关文献并对各地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试图探讨对健康献血者进行抗体筛查的必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近20年(1989—2007)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检索关键词:血型、献血者、抗体筛查等。

1.2 资料分析 将国内1989年以来发表的有关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报道的资料汇总及分类,找出正常人群中不规则抗体出现规律,分析探讨对健康献血者常规进行抗体筛查的必要性。

2 结果

2.1 不规则抗体分布规律 在各地调查的284140名献血者中共检出不规则抗体249例,检出率为0.88‰,以IgM抗体为主,共检出IgM抗体181例(72.7%), IgG抗体68例(27.3%)。IgG抗体中有将近一半为抗-D(33例),检出其他IgG抗体35例。

2.2 抗体效价 有92例IgM抗体进行了效价测定,其中37例效价为4-32,40例为1-16,15例为4-64,大部分在4-32之间。有41例IgG抗体进行了效价测定,其中抗-D 24例效价为2-64,其他IgG抗体17例效价为4-32。

2.3不规则抗体筛查资料查询结果 见表1。

表1 不规则抗体筛查资料查询结果

转贴于

3 讨论

十余篇回顾性资料调查结果显示,检出的249例抗体中以IgM抗体为主,包括MNSs系统58例,Lewis系统29例,P系统12例,I(HI)及其他血型系统82例。这些抗体多为冷抗体在37℃不反应,也无临床意义,在输血中通常可以不考虑它们。如果相容性试验和抗体筛选试验不是室温孵育的话,就检测不到它们[3]。另外,这些抗体在大多可以在反定型时被发现而在血站或血液中心报废不会发往临床。为保险起见,儿科或低温麻醉患者大量输注血浆时最好对供者血浆进行室温盐水法抗体筛选试验以保证输血安全,避免由于输入含有不规则抗体的血液而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检出的IgG抗体中有接近一半为抗-D(33/68),只能产生于RhD阴性人群。血站对筛查出的RhD阴性献血者常规进行Rh确认试验,其中包括血浆的抗体筛选。所以抗-D阳性血浆可以被截留在血站而不会用于D抗原阳性的患者。

其他类型IgG抗体以Rh系统为主效价在4-32之间。目前国外在ABO血浆不相容输注实践中将抗-A、抗-B高危效价确定为: IgM < 64、IgG < 256[4]。这一效价经验,为判断献血者不规则抗体对受血者的影响提供了依据。输注的不规则抗体对患者的影响与抗体的抗原性强弱、输入剂量、抗体效价及受者的血容量密切相关。由于稀释作用献血者血浆所含抗体只有在高效价、大剂量输注时才可能对受血者产生影响[5]。含4-32效价的IgG抗体的血浆2单位不足以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我国虽然对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只采取ABO同型,未要求进行交叉配血,但由于输注不配合的血浆而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报道极为罕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仍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对献血者血浆常规进行抗体筛选。

参 考 文 献

[1]夏爱军, 穆士杰, 张献清, 等. 健康献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 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6) :493-494.

[2]邱艳. 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与血液标准化.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18-31.

[3] 朱自严等.人类血型,科学出版社,172.

输血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输血;血清学;检测

The clinical value on the detection of three indexes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in blood recipients

ZHENG Jian-zhong.Department of Blood Transfusion,Zoucheng Yan Mine Group General Hospital,Shandong 273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detection of three indexes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in blood recipients.Method The3 752 cases were detected with eu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positive ratio of hepatitis C virus is 0.68%,and the positive ratio of syphilis is 0.56%; none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was found.Conclusions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detection of three indexes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in blood recipients for the final diagnosis of diseases、precaution ofcross contamination and decrease of medical dispute.

【Key words】Blood transfusion;Orrhology; Detection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输血也可能引起血液传播性疾病和医疗纠纷,因此,在保证供血质量的同时,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输血前三项指标检测,对预防和减少医务人员及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预防和减少医患纠纷有着重要意义[1-2];为此,笔者总结了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间在本院住院患者3 752例输血前血清学三项检测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间在本院住院的患者,共3 752例;其中男2 316例,女1 436例,年龄3~81岁,平均(37.59±17.29)岁;所有患者均于输血前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5000R离心5 min,分离血清,4℃冰箱保存。

1.2 试剂与方法 所有检测均在本科室完成,由专人按操作说明严格进行操作;抗-HCV、抗-HIV试剂购自丽珠集团丽珠试剂厂,抗-TP试剂购自北京金豪制药有限公司,抗-HCV,抗-TP和抗-HIV均采用酶联免疫法(双抗原夹心法),所有检测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检测结果符合试剂盒内质控要求。

1.3 仪器 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DNM-9602酶标分析仪。

2 结果

3 752例患者输血前三项检测中,抗-HIV全部阴性,抗HCV阳性患者26例,阳性率为0.68%;梅毒阳性患者21例,其阳性率为0.56%;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HCV、HIV、梅毒为主要的经血传播疾病,随着新的《医疗事故管理条例》的实施,为减少、杜绝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医院对受血者输血前梅毒、HIV、HCV等项目的检测已引起足够的重视[3]。从本文的结果来看,受血者输血前HCV和梅毒已有一定的感染率。因此,对患者输血前进行检测,可以了解患者自身情况,并将结果备案,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也有利患者自身的治疗。很多外伤患者需要输血,通过进行输血前的血清学检测,了解患者本身是否患有经血传播的疾病,提醒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加强自我保护工作,对于此类患者应另外进行择日手术,特别注意术前、术中、术后的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临床研究发现检出的梅毒阳性患者,有很多是隐形性感染,没有表现临床症状,此时,进行输血前的检测,对于防止医疗纠纷和防止院内交叉感染都是十分必要的[3]。本研究资料表明,患者输血前三项指标检测总的检测阳性率为1.25%,分析所得数据,HCV阳性率最高(0.68%),梅毒螺旋体阳性率次之;此次HIV阳性率虽然为零,但其严重性也不能忽视,如果输血前不进行上述检测,就无法确定患者是既往感染还是医源性感染,从而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笔者认为,进行输血前三项指标检测,对患者而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并得到及时治疗;对医务人员而言,发现潜在的传染源,有助于在诊疗和护理时加强自我保护,避免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明确医疗责任,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近年来,我国输血后肝炎(主要是丙肝)的问题日趋突出,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很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良现象的出现,涉外交流的增加,血源传播性疾病以非经输血(如吸毒、性接触等)传播的速度愈来愈快,比例越来越大 [4],医院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既可为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感染上述3种疾病提供客观依据,避免日后的医疗纠纷;又可了解本地区该类疾病的传播现况,有助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测及预防措施,尤其是艾滋病和梅毒,既是一个医学问题,又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其防治已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由于医护人员长期接触各种患者及各种被污染的物品,易造成院内感染。通过患者三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可以提醒医护人员加强自我保护,减少或避免医源性传播。在检测过程中,由于存在病毒感染机体后的窗口期,所用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问题,以及病原体本身的因素(如样本中含量极低、基因突变等),可能造成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已存在的可能[5]。医院也应尽可能保存患者输血前的血液标本,以及检测的原始数据,以备日后出现纠纷时取证。综上所述,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对患者的诊断,对预防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对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评,马国栋.输血传染性疾病-致病因子与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78-480.

[2] 顾晓东,俞碧霞.2864例输血前血液传染指标检测.浙江预防医学,2006,4(18):29.

[3] 栗群英,熊杰,王庆旭,等.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西南军医,2008,3(2):34-35.

输血自我总结篇9

[关键词] 血友病;用血情况;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2-0059-02

Analysis of outpatient blood-us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108 patients with hemophilia in Zhengzhou area

JIANG Hui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Henan Red Cross Blood Centre,Zhengzhou 45001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utpatient blood- us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hemophilia. Method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blood transfusion information of 108 patients with hemophilia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Henan Red Cross Blood Centre from Sep 2012 to Apr 2013.(hemophilia A were 88,hemophilia B were 20). 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hemophilia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were almost from 7-20 years old,the patient number of A,B,O blood type were similar,the patients with O blood type were more seriously than other type,used more blood production.The main symptoms were joints-bleeding,muscles-bleeding and subcutaneous hemorr hage. Conclusion This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patients with hemophilia shold be cured in time,the symptoms should be relieved more quickly if it was cured early.

[Key words] Hemophilia;Blood-use;Therapeutic effect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1]。主要是血友病A和血友病B ,分别缺乏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在我国,血友病的社会人群发病率为5~10/10万[1],婴儿发生率约1/5 000[2]。典型血友病患者常自幼年发病、自发或轻度外伤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不能自发停止[3];从而在外伤、手术时常出血不止,严重者在较剧烈活动后也可自发性出血[3],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我血液中心门诊部自2003年收治血友病患者,由于血源安全稳定、输血技术专业,加之相比住院治疗方便快捷,深获患者好评。本文就2012年9月~2013年4月在我门诊就诊的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4月于我门诊就诊的血友病患者共108例,就诊次数456次,均为男性患者,其中血友病A 患者88例,血友病B患者20例。诊断标准依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并按FⅧ:C水平和FⅨ:C水平将患者分为亚临床型、轻型、中性、重型四型[4]。

1.2 方法

跟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系统分析。

1.3 疗效判断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肿胀程度明显减轻,功能障碍明显恢复,FⅧ:C水平和FⅨ:C水平有所提高;有效:症状有所改善,相关实验室指标有所恢复;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恶化[5]。实验室依据:以FⅧ:C水平、APTT和FⅧ抑制物作为疗效判断的主要依据和客观指标。一般情况下,需将患者的血浆FⅧ:C水平维持在20%~30%以上,APTT维持在50~60 s,FⅧ抑制物滴度≤5 BU/mL,患者才能止血[6]。

2 结果

2.1 108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和地区分布

到我门诊就诊的血友病患者以7~20岁居多,见表1。这部分患者大多在学校上学,处于生长期并活动量偏大,发病症状以关节和肌肉出血为主。40岁以上患者偏少,发病症状以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居多。患者成年后关节畸形率80%以上,以双膝关节为主。到我门诊部就诊的患者以农村患者居多,见表2。经调查分析,郑州市区患者对病情知晓率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一部分患者在家中或附近医院输注凝血因子治疗。

表1 108例血友病患者年龄分布及家族史情况[n(%)]

表2 108例血友病患者地区分布[n(%)]

2.2血友病患者血型分布及用血情况

血友病A及血友病B患者血型分布及用血情况见表3、表4,血友病A患者选择冷沉淀治疗为主,个别患者因为经济原因选择新鲜冰冻血浆治疗,或在家中输注凝血Ⅷ因子治疗。血友病B患者大多选择输注冰浆治疗,或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根据2003~2013年10年间的观察,发现O型血友病患者人数和A型、B型患者相当,但是用血量明显比A型、B型患者多。以本次统计为例,O型血友病患者人数比例占总人数34.1%,用血量却占总用血量57.8%,分析原因是O型患者发病症状重,每次用血量大,输血次数多。

表3 108名血友病患者血型分布情况[n(%)]

表4 108例血友病患者用血情况[n(%)]

2.3发病症状

每个血友病因为凝血因子含量和个人体质的不同,每次发病的症状及程度都不同,部分患者因为同一症状或同一部位出血选择连续治疗,更多患者因为病情较轻或经济原因,选择间断治疗,每次来治疗时症状都不太相同,所以本文统计发病症状按就诊次数统计。结果显示,血友病患者临床症状以关节出血居多,尤其是负重关节如膝髋关节和经常活动关节如肘、腕、踝关节出血情况较多较严重。泌尿道和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但是一旦出血不好控制,必须长期足量治疗,否则预后不佳。

2.4 疗效

108例血友病患者治疗次数达456次,治疗后 402次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活动障碍明显减小)总有效率达88.2%,以关节出血的疗效最佳(有效率达91.7%),不良反应发生病例22例,占4.8%,其中输注冰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率较高(8.2%)。见表5。

3 讨论

血友病出血的严重程度和患者体内的因子活性水平及受伤程度密切相关[7]。学龄期及青春期出血程度较重,40岁以后病情基本稳定,但由于治疗不及时,用药不足量,致畸致残率高达80%以上[8]。血友病是一类少见病,但在中国患病人群较多,加之宣传不到位,家庭经济情况较差,患者很少能保证治疗及时、足量、足够疗程。在我国血友病平均最初诊断年龄在1~2岁[9],但是平均治疗年龄在5岁左右,贻误了治疗时机。患者出现严重出血后,由于交通等原因不能及时治疗,治疗时不能达到足够的治疗量,造成出血后恢复缓慢,留下明显后遗症。目前血友病的有效治疗还是替代治疗,即给予凝血因子或血制品输注,凝血因子是比较理想的替代治疗药品,但目前市场上相对短缺,加之价格昂贵,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血制品即冰浆或冷沉淀需要很大量才能维持较低的Ⅷ因子水平[10],患者从身体和经济角度都很难承受大量血制品的输入。所以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们认为应该在血友病患者和家属间扩大宣教力度,以预防为主,血友病患者必须具有终身自我保护意识,严防各种创伤和感染情况;其次,一旦发生出血,应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将病痛和损失降到最低点。血友病患者特别需要家庭、社区、学校、医院乃至全社会的关爱,医疗机构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开展宣传教育和辅助治疗,帮助血友病患者,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袁凯峰,廖小梅. 血友病诊断和治疗[J]. 现代临床医学,2007,33(3):219-222.

[2] 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M].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04-309.

[3] 邓家栋. 临床血液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94-1408.

[4] 石坚,王淑容,邓克非.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04,17(3):219-220.

[5] 江欣. 加强输血治疗控制保证输血安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185-18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0-01.

[7] 高峰. 输血与输血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0-19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 2006-03-01.

[9] Aullen JP,Delbose A,Ferrer Le Clur,et al. Adverse unidentified transfusion reactions in five French regions:analysis,results,propositions[J]. Transfus Clin Biol,2010,17(1):20-27.

输血自我总结篇10

【关键词】 骨科治疗;输血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随着我国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不同是血型逐渐被发现并得到认真研究,在认真研究这些不同血型的同时,也促进了输血治疗在我国诸多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其中,骨科治疗就是一个广泛应用输血治疗的临床学科。在多年的研究与应用中,输血治疗已经为我国骨科治疗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也为骨科治疗的效果起到有效的帮助,但是这并不表示输血治疗在骨科治疗中就是完全安全的,也会存在一定的隐患与问题,甚至会导致一定的并发症,而且血源无法绝对保证的情况也是一直存在的,这也使得输血治疗在骨科治疗中存在不确定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更加深刻认识到在骨科治疗中应用输血治疗的重要性,因此,对我国骨科治疗中的临床输血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下面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1 输血的适应症

1.1 大量失血的情况。如何判断何种情况才能算是大量失血呢?这就与失血量占全部血容量的比例来判断,通常是以20%为标准,也即,当患者的失血量高于20%的时候就表示情况已经比较严重,需要进行输血;当患者的失血量在10%到20%的时候,指需要输一定的胶体液就可以了;而当患者的失血量在10%以下,那么表示情况并不严重,只需要输入一定的晶体液就可以。当患者的失血量在20%以上的时候,就会出现中度休克的状况,这时患者会表现出脸色比较苍白、神志不清、肢端发冷、很口渴等症状。在进行输血的时候要注意红细胞积压,通常情况下应该把红细胞积压控制在0.3以下,也即在这个指标以下可以进行输血,但是这个数值也不是绝对的,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判断。如果大量出血之后患者的血液浓缩比较偏高,那么高于0.3也有可能会进行输血,总之这不是绝对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处理。除了这个判断方法之外,还可以直接根据患者的出血量来做出判断,对患者的血容量和出现总量进行估计。通常每个人的血容量就是人体体重的7%左右,如果要精确计算血容量的话,也可以用人体的体重和体表面积与年龄为参数来计算,这样得出的结果会相对精确一些。

1.2 纠正贫血。慢性贫血的症状在骨科患者中是比较常见的,因此,在手术之前必须明确的问题就是是否应该在手术前就输血,如果在手术前输血,那么应该输多少血,这些都是必须思考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境况进行分析,如果患者的耐受贫血情况很好,那么即便患者血红蛋白在标准以下,也不一定要输血。如果进行手术的时间比较长,那么也可以采用增加营养或者提供药物的手段来纠正贫血。如果准备是时间比较短,就要采取输血的方式,在输血的时候要注意减少患者的负担。因为在输血的时候会因为患者循环处于高负荷状态,红细胞不足,但是血的总体容量并不缺而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负担,所以在输血的时候要尽量减少患者的负担,可以采用多次输血的方式,控制每次输血的量比较少,这样患者就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排除体内多余的血容量。

1.3 凝血异常。有些骨科患者有存在凝血异常的状况,因此,要对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情况下,面对有凝血障碍的患者,会采取两种方式,首先就是给患者输入新鲜冰冻的血浆,另外就是冷沉淀。

1.4 通过补充血浆蛋白的方式来提高机体抵抗力。血浆蛋白对于机体抵抗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因此,当患者需要的时候,通常会采用补充血浆蛋白的方式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因为血浆里面含有很多有助于提高抵抗能力的元素,对抵抗能力比较差的患者有很好的效果。有些感染比较严重的患者则可以采用浓缩粒细胞与抗生素配合使用,对患者抵抗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效果。

2 骨科治疗中的临床输血

虽然输血治疗在骨科治疗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工作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必须思考清楚,对可能产生的问题也要预先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输血作用的发挥,也保证整个治疗过程的安全。

尽量避免在进行大手术的时候进行大量输血。

在进行大手术的时候,通过患者自体血回输来克服手术的大量出血,比给患者输入血红蛋白要好,因为这样会相对安全一些。如果在实际情况中确实需要进行大量输血,那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1个单位的添加剂红细胞是含有200毫升全血的全部红细胞,不含有血小板,含有血浆量约30毫升,举一个例子:如果输入24单位的添加剂红细胞,所以它含有约700毫升的血浆,按最终维持红细胞压积0.4,最终全部血容量5000毫升计算,(正常人体全血约有5000毫升,含血浆约3000毫升)血浆中凝血因子只要达到正常的30%就基本能使凝血功能正常,所以如果是全部血浆只要保持900毫升左右就可以了。按血液重新换一次来计算,血浆的缺口也就有近200ml血浆,所以输入1个单位血浆(200ml)就可使凝血功能基本维持正常,况且实际情况并非是全部血容量都已置换。对血小板的补充要这样掌握:一般根据血小板计数及是否具有微血管出血症输添加剂红细胞 10U 以上者都应注意补充血小板。输血量和提高血红蛋白量的关系一般这样掌握:按添加剂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130g/l 计算,一个单位的添加剂红细胞是 0.2 升,这样就有血红蛋白总量130×0.2=26(克)这26克要输进人体,所以26克/人体内总血容量L就是每输一个单位血后大致血红蛋白提高的量。举一个例子,如一个60kg的患者总血容量约是4.2升,这样输一个单位的添加剂红细胞,26g/4.2=6.2g/l, 也就是说,可提高血红蛋白的程度是6.2g/L。大致就是这个思路,其实理解也很简单。但应强调的是这个数值没有包括继续损失量,如果失血没有控制,这个值就很难说了,同时也没有包括患者机体持续不断的造血过程,所以恢复期的患者,这个值是在动态机体演变的过程中也是稍有变化的。

3 结束语

骨科治疗中进行输血治疗并不是绝对安全可靠的,也有很多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也需要十分谨慎,尽量避免发生一些意外状况,尽力保障患者的安全,切实解决患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峰 主译 .临床用血手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