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十篇

时间:2023-04-10 05:54:05

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篇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要进行有效的政治教育,当然必须正确地理解什么是政治。人们经常说:不能把思想问题混同于政治问题;思想是认识问题,政治是立场问题。这种说法是很对的,也是我们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总结。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政治问题与思想问题是两种不同范畴的问题,因而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也是两种不同内容的教育。

政治应该有不同于思想和道德的内涵。我们经常讲政治运动、政治关系、政治权力、政治利益、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等等,在运动、权力、利益、体制、文化、教育等前面都冠以“政治”一词,以表示同经济的、道德的、文化的等等相区别。这也充分说明,政治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我们所讲的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社会主义学校所进行的政治教育,不仅是阶级的政治教育,而且是工人阶级的政治教育,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所以,我们在回答什么是政治问题时,主要是要弄清楚什么是工人阶级的政治,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马克思在谈到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时,对什么是政治运动,作了具体的说明,并对经济运动和政治运动作了区分。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对什么是工人阶级政治的看法。马克思说:“任何运动,只要工人阶级在其中作为一个阶级与统治阶级相对抗,并试图从外部用压力对统治阶级实行强制,这都是政治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4页。)。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自然是以为自身夺得政权作为最终目的,为此当然需要一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在经济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的预先的组织”(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3—604页。)。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政治,是工人阶级的政治。从马克思的这个说明中,我们可以知道,工人阶级的政治就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所以,我们经常说,政治就是阶级斗争。这种斗争之所以是政治斗争,而不是经济斗争,就在于:为了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从外部用压力对统治阶级实行强制”。马克思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了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区别。他指出:在某个工厂中,甚至在某个行业中试图用罢工等手段来迫使个别资本家限制工时,这是纯粹的经济运动;而强迫颁布八小时工作日等法律手段时,则是政治运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运动都运用罢工等等的手段,这是共同的;而政治运动不仅运用了罢工等的手段,而且还运用了法律这种社会强制力量,实行八小时工作日,来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这就标志着它已经从经济运动发展为政治运动了。所以,政治运动都是从经济运动中发展而来的,它的普遍形式是运用了社会的强制力量。它的最高目的,是夺取政权,即夺取政治权力,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马克思说:“这样,到处都从工人的零散的经济运动中产生出政治运动,即目的在于用一种普遍的形式,一种具有普遍的社会强制力量的形式来实现本阶级利益的阶级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4页。)

马克思对政治运动的这个说明告诉我们,工人阶级运用社会强制力量来实现本阶级的利益,这是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说,政治的基本要素是:第一是政治主体,即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第二是政治权力,即社会强制力量;第三是政治利益,或政治目标。社会强制力量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包括国家政权的力量、阶级的力量、政党的力量、政治集团的力量、法律的力量、权威的力量等。在阶级社会中,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运用社会强制力量,为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奋斗,表现为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运用社会强制力量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奋斗,表现为经济建设。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工人阶级用社会强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这就是政治的最一般的本质。所以,工人阶级政治可以是阶级方面的,也可以是经济方面的。无论是哪一方面,国家和法的问题都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列宁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谈政治的。他说:“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注:《列宁文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07页。)这个关于政治的规定,对于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都是适用的。

国家事务是多方面的,从事阶级斗争,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这是国家的主要事务。但是,列宁认为,这只是阶级方面的政治,是政治的一个方面。除此以外,政治还有另一方面,即经济方面的政治。如果把政治仅仅理解为阶级斗争,那是旧的政治观念。列宁说:“如何理解政治呢?要是用旧观点来理解政治,就可能犯很大的严重的错误。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但是我们的斗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粉碎资产阶级制度遗留下来的东西,粉碎整个资产阶级一再想消灭苏维埃政权的尝试。到目前为止,这个任务吸引了我们最大的注意力,妨碍了我们转向另一方面的任务——建设任务。”(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在从阶级方面的政治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以后,政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列宁说:“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309页。)为什么把经济建设看作主要的政治?因为,要从事经济建设,国家必须运用社会强制力量,即国家权力,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斗争。

邓小平把四个现代化、经济建设看作是我国当前社会的最大政治,这同列宁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实现四个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的最大政治?因为它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符合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要求。

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具体内容。在十五大的报告中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政治,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政治教育的涵义和目标

政治教育是各个时代都有的。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不同,因而它们的内涵和目标也各有区别。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它的涵义和目标,是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所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关系表现为阶级对阶级的关系,它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和政治又决定观念形态的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政治关系的文化,一般称为政治文化,它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所谓政治文化,就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形式。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关系的自发的反映,它主要表现为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情绪、政治愿望等。政治意识形式也就是政治思想观点,它是对政治关系的自觉反映。这些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就形成一定的政治理论或政治学说。

在一定的社会中,每一个阶级的政治文化,都是从本阶级所处的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出发,在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等方面的反映;同时,反过来,政治文化又对本阶级的政治实践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发挥着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为了运用本阶级的一切社会强制力量,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每一个统治阶级都极力地传播自己的政治文化,使它们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接受,内化为个体的政治意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遵照适应当时社会的政治规范,从事政治活动。这既是政治实践的过程,又是政治教育的过程。所以,政治教育是把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灌输给每一个社会成员,内化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规范,从而使社会成员成为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公民。

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家庭、学校、职业团体、社团组织,以及运用大众传播工具,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学校是实践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学校的政治教育,使学生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规范的系统知识,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政治态度,并开始了解和习得政治活动的能力。

在高等学校,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在我们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中,根据工人阶级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定和政治教育的涵义,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是灌输无产阶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使青年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掌握政治参与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然,我们的青年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不会都以政治为职业,但是,其中也必定有一部分人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职业政治家。而且,不以政治为职业的人,也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所以,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

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要随着时代内容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是由政治教育的涵义和目标所决定的,而且还为不同的时代内容所规定。从我国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学校政治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目标的教育。工人阶级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工人阶级国家的政权问题,即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力问题,它是我们国家的最高的社会强制力量。这种社会强制力量,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我们要讲政治,首先必须讲维护国家的政治权力。依法治国,讲的就是运用法律的力量,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我们要进行政治教育,也首先是要进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教育,维护国家的政治权力的教育,进行依法治国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史时期,我们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也是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的问题上,必须维护国家的和领土完整,绝不能丧失国格,屈服于强权政治。所以,维护国家的政治权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我们的政治目标。这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态度。坚持和完善无产阶级,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而伟大的政治任务。学校的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解决这个政治目标问题。

第二,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社会主义学校对青年学生的基本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这个政治方向,是由我国的历史和当前的国情所决定的。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的表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反对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违背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损害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进行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领导力量的教育。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也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根本保证。所以,我们要坚持工人阶级政治目标和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如前所述,国家的权力,党的力量,都是社会强制力量。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来领导的。有了这些社会强制力量,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才能实现。所以,在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进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教育,不仅使青年学生懂得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道理,而且要在实践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同一切反对党的领导的政治倾向,进行不懈的斗争。

第四,进行马克思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的教育。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工人阶级政治文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它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反映,而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指导思想。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十五大通过的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我们要讲政治,就是要讲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使它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五,进行坚持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总任务,以及完成这个任务的道路和途径。为了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还必须有为实现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服务的方针和政策。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反映和意志的体现,它们都属于政治范畴。邓小平要求我们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努力实现当的基本纲领,保持党的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长期稳定,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都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讲政治,必须要讲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讲改革开放的政策。所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坚持党的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都是高等学校的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上述有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表明,所谓政治教育,就是有关国家大事的教育。关系到国家和党的前途和命运的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事,都是国家大事。政治教育就是要传播和灌输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国家大事的道理。这些内容还向我们表明,政治教育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虽然是相互联系着的,但它们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思想教育主要是理想教育,它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道德教育也不同于政治教育,因为道德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以及用来维护这些行为规范的非社会强制力量,都不属于政治范畴。我们只有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区别开来,分别研究它们的特殊规律,才能使这三种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政治教育,实现政治教育的目标,使青年学生逐步地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就是政治教育的任务。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这些话虽然是针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针对高级干部说的,但对学校的政治教育也同样具有普遍性。我们要通过上述内容的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培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的素质,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政治教育的实施

如何进行政治教育,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当然,关于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因时间、学校以及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并不存在一般的模式。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和任务,探讨一下进行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是十分有益的。

进行政治教育,有两个基本的途径:一是从事政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态度,端正政治立场,习得参与政治的技能;二是进行理论、形势政策和其他方面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逐步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政治问题的能力。

通过政治实践的途径进行政治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但是,由于青年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在校学习,直接参加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不多,这条途径的实现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当然,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积极地组织和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政治活动,培养政治参与意识,习得参与政治的技能。关于校内的各种政治活动,我们应该进行精心的组织,使学生得到政治教育。

学校的“两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的任务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这里包含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教育,是学校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工人阶级政治的理论基础,它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我们只有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我们必须更好地使“两课”教学为学校的政治教育服务,使它们成为讲政治的一个重要阵地。

思想道德教育虽然不同于政治教育,但它们同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思想道德问题既不同于政治问题,又与政治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思想道德问题解决得好,也可以帮助政治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因为对政治问题的不同认识(不是指不同的政治行为),也属于思想问题,应该通过思想教育来解决。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贯穿着政治教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篇2

【关键词】初中 政治教育 研究

一、初中学生与政治教育

初中生相比小学生而言,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特点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随着其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断发育成长,加上其接触外界事物信息量的不断增多,所以,初中生阶段,学生个体将逐步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阶段属于“意识形态的雏形”阶段,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因此,要加大政治教育的力度,通过政治教育积极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和意识形态。

二、初中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

在实践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会产生各种关于教学和学生的抱怨,“现代的中学生越来越难教”“政治教育工作不好开展,难度较大”等等抱怨,这主要是由于影响初中政治教育的因素发生了改变,给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阻碍。作者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化社会思想意识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意识形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在这些思想意识形态中,有消极的思想,也有积极的思想,这些极大的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氛围,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间接的也影响了初中生的思维和意识。

2.政治教育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国很多中学在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政治课教学枯燥无味、说教形式主义较重,课时较少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初中政治教育的开展。

3.学生自我意识叛逆性较强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以及自身等因素,一些初中生的自我个体意识较浓或形成了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得这部分学生往往为人处世总以自我为中心,处理事情极端化,身上的各种不良习气较多,对于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认为政治教育往往只是说教,甚至产生很强烈的抗拒心理。

三、关于提高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要真正的发挥政治教育的魅力,更好地实现教育传道育人的目的,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认为在初中生中开展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初中生特点,科学制定教案

在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政治课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实际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影响政治教育的因素等,结合实际,科学的制定自我的政治教育教学教案,使得教学计划、教案更加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避免简单枯燥乏味。

2.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注入新鲜活力

传统的政治教育往往给初中生的感觉就是满堂灌,枯燥无味,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不佳,如何更好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作者认为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力量,为政治课程注入新鲜的活力,如:人教版初中政治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这一单元主要讲解的是认清基本国情,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三方面的内容,因此,讲解这一课程中,如果光靠课程讲读的话,往往容易形成学生听得“空”,教师上得“累”的状况,因此,作者认为在此章讲解之时,可以充分利用PPT、制作简单的FLASH、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关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影像资料等,通过这些声响音频的作用,让学生更感性的认识我国的国情,往往将会达到更好的实际效果。

3.政治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互结合

政治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互结合有利于政治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利用社区的各种力量,让初中生能够感触到身边实际情况和状况,对于初中生政治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将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人教版初中政治九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在一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社区的力量,组织初中生走出课堂,走入社区,共同参与到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如:组织学生铲除街道社区电线杆上的“牛皮癣”、帮助社区除草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感悟感知,通过实践参与,逐渐领悟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和真谛。

结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初中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更多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初中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激发和调动广大初中学生愿意学习,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课题,本文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政治教育影响因素等,并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即结合初中生特点,科学制定教案,利用多媒体网络力量,注入新鲜活力,将政治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互结合,对于提高政治教育的质量,更好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等都具有一定实践参考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政治教育篇3

【关键词】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主要反映了国家、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它的实施,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态度非常明确,为了充分调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形成辐射全社会、全方位、目标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一、利用法律手段强制和保障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使各种力量都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是从法律上加以强制和保障。如法国1989年颁布了《教育指导法案》,对学校、社会团体、家庭在青少年公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规定。美国政府认为,凡是一切具有道德教育职能的组织或部门,如国会、州府、政党、教会、传媒、学校、企业、社区、家庭以及学生管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等,都与学校一样,负有道德教育的职能。1990年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不但对学校提出了要求,而且还要求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比如社区,该法就要求其把校长、教师、学生、企业界、官员、新闻界、医务界与社会服务机构、公民与宗教团体、执法机关、成年监护人和友好邻居组织起来,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除了制定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上的法律以外,还针对每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制定了具体的运作法规。如为了督促家长更好地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西方国家大都通过了相关的法律。美国早在1994年制定的《目标2000年教育法案》中就将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列为8项国家教育目标之一;同年修订公布的《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法案》明确规定,接受联邦Title补助的贫穷学校所在的学区必须推行家庭参与教育伙伴计划,鼓励有关学校与家庭拟订学校家长公约。与此同时,各州也制定了相关法律及行政措施,规定家长若未能协助学校管教自己的孩子,将会触犯法律而被移送法庭,遭到高额罚金的严厉处罚。再如,为了发挥宗教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是通过立法,使宗教教育获得在教育体系中合法宣传教义的制度性地位。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德国。德国对宗教教育的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联邦层面的《基本法》,一个是各州的州宪法及其具体的教育法规。前者规定的是德国保障宗教教育权利的宪法原则,后者则主要依据各州的实际情况,制订成文法律来具体落实。如:德国基本法第141条规定,“教会为军队、医院、刑罚场所和其他公共机构提供礼拜和其他牧灵服务,宗教组织可自由履行宗教职责。”为了保障青年学生参加志愿者团体,美国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了“国家社区信托服务法”,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中学生不但不能毕业,而且难以进入著名高等学府。欧洲青年事务部长会议1993年维也纳会议也作出决定,在促进青年的志愿服务时,“要明确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应法律地位”,等等。

二、利用财政支持与税收等社会政策引导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力量,由于其工作性质的限制,其经费对外界支持的依赖性相当大,因而财政支持,就成为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政府通过有选择的、针对性比较强的具有倾向性的财力支持,对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调控,使其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比如美国,教育的分权体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都是学校自主,政府不加以直接干涉。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对其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财政投入资助比较有权威性的专业协会进行大量研究工作,并根据研究成果,经常公布对学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建议或者样本。由于建议和样本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多数都能被采纳,从而使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保持了一致,充分地体现了国家意志。财政支持的积极引导作用,使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手段的运用越来越重视,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法国政府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为例,1996年,科研中心人文与社会科学部的科研经费为9.5026亿法郎;1999年提高到12.1089亿法郎,增幅为27.4%;2000年又提高到16.636亿法郎,比1996年增加了75.07%。在德国,马普学会是德国的四大科研组织之一,在社会科学人文的研究方面居全国之首,学会科研经费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政府对非营利部门的资助比例最高,在非营利部门的总收入中政府投入高达70%。除了财政支持这一经济手段以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进行鼓励和引导,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免税政策,主要是企业或个人向非营利性组织捐款或捐物,经核准可以抵扣交税税基;非营利性组织开展有偿服务所得的收入不需上税,该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时所购买的商品,也不需交价外的消费税。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具体政策,如西方国家志愿者服务团体是社团中影响较大的一个,参与这个项目的青年人可以得到各种政策方面的优惠。在美国,志愿者服务期间,会得到一定的生活补助;之后上大学期间,会得到政府的资助完成学业;在税收方面,还可以用志愿服务的时间来抵税。

三、建立社会合作机制,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

为了保证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等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一致,防止互相抵触,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合作机制来加以保证。

首先是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各种教育力量的指导与协调。如法国在1989年颁布了《教育指导法案》后,根据这一法案成立了“教育高级委员会”,协调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工作,统一领导社会力量对公民教育的参与。德国在联邦内政部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各州设有分支机构,指导和协调各个机构的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建立全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协调机构以外,还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某一具体组织或具体活动建立了协调机构,如在美国,为了加强对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指导和协调,建立一些大学或跨地区的全国联盟以指导、协调本校或全国的社会服务活动。

其次,是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对社会力量的合作加以保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近年进行教改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机制,创建学校、社区与家庭伙伴关系模式。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是较早提出建立这种模式的国家,在政府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支持下,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已在实践中形成了六种学校协助家庭和社区参与关怀学生的途径与框架模式:一是加强亲职教育。学校支持和帮助家庭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帮助布置家庭环境。家庭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和对孩子的期望。二是拓展沟通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就学校的课程计划及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三是组织家长自愿服务。改善学校培训与活动计划,吸收更多家庭作为志愿者或观众参与到学校或其他地方的活动,还包括为学校教育及其组织活动筹集资金,提供道义方面的支持。四是协助家庭辅导。学校为家长提供在家里参与孩子学习活动的信息建议,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辅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或组织其他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五是参与学校决策。通过各种学校委员会和家长教师组织等,使家长作为参与者关心学校的决定、管理和倡导各种活动。六是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协调社区内的各种企业、机构、文化的和民间组织、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社区群体,为家庭、学生和学校提供各种服务和资源,让学生、家长与教师能够为他们所生活的社区作出贡献。

四、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加强对各种教育力量的管理和监督

政治教育篇4

关键词: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模式,在某些方面又具有世界的普遍存在和意义,对于它的理论探索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政治学学科的政治文化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共通之处。因此,运用政治文化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方式进行理论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也有益于政治文化教育价值的探讨。

一、政治文化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文化理论是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当代政治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美国学者卡博雷尔·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成员的行为取向或心理因素,也就是政治制度的内化,它包括三方面的要素:认知、情感、评价。国内政治文化理论界依据国外学者的定义,一般将政治文化含义拓展为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尽管各学派对政治文化概念和理论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认为它主要研究客体对主体的政治心理态度。

政治文化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评价的形成背景和基本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与之具有三方面相似的因素。

第一,有意识的政治教育行为。从政治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它是社会成员在前代的政治文化以及特定政治环境双重影响下,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继承性和可塑性。阿尔蒙德认为,家庭与学校在政治态度方面对客体进行了有意识的教育。这种有意识的教育在我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此,政治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有意识教育的特点,“都是传播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让受教育对象建立起相应的政治信念”。

第二,以维护政治基本态度为共同目标。政治文化理论认为:“政治文化寻求合法性基础,以及维持一个政治体系的基本态度。”因此群体或个人的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就具备相应的稳定性,政治文化的这一特性对政治的稳定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让公民接受主流的意识形态,形成符合社会主流道德标准和政治行为规范,其政治教化目标尤为明显。因此,不论是西方的政治文化教育还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政治的基本态度,进而促进政治稳定发展。

第三,以政治性情感为主要内容。政治文化包括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是以政治为主导的心理态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包含着政治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因而“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性”。突出政治性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道德伦理教育的最大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实现人的政治社会化而进行的劝服性政治情感教育。

总之,基于政治文化理论的分析,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特定教育环境下,由政治主体进行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的培养和学习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应借鉴政治文化理论,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和新价值。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文化培养的特征

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政治文化具有更宽泛的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中来看,政治文化教育又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政治情感的有意识教育。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对政治主体的情感,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当然,在运用政治文化理论的同时,还需要避免概念生搬硬套的倾向。因为政治社会化是公民获取本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其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过程。例如,家庭的政治态度的影响并非都是有意识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明确目标的、有意识的教育过程。因此,有意识的政治社会化才是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政治能力的实践教育。公民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三大要素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也就是在模拟政治行为,让学生从实践中体认,培养政治文化的认同。大学教育机构本身组织的学生活动可以提供这样的联系,而这类活动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此外,中国大学的学生团体在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设计中,也受到主流政治的引导和支持,让个人的政治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学校环境的政治参与训练明显强于家庭、伙伴、传媒等其他政治文化环境。

第三,政治信仰的系统教育。从政治文化的内容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文化培养主要以政治性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确立正确和稳定的政治信仰为使命。同时以系统的教育为主要手段。政治文化教育是系统化的教育过程,包括家庭环境、同学环境、媒体环境、政党环境和校园环境等因素。这些都可以影响公民的政治文化。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看,有专门的课程安排,有专业的教材出版,有专业的授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都具有系统教育的特征。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文化教育的三方面特征,是探讨其价值的重要基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文化教育的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培养,实现着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文化培养的价值在于:

第一,政治能力培养的价值。人的政治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政治环境中逐步锻炼形成的。政治文化教育可以训练个人的基本政治能力,包括对基本政治主体的认知、基本政治技能的掌握、理性政治情感和比较稳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文化理论认为,直接传授政治学知识能够增强个人的政治能力感。高校作为一个半开放的小社会,“拥有系统的管理机构,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特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丰富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形成了最佳的教育场域。政治主体可以通过校园社团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基本政治技能,开放的学术讨论培育理想的政治情感。

第二,消融政治文化差异的价值。政治文化并不与生俱来地具有同一性,政治文化理论认为任何国家的公民文化都是混合型的政治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离开家庭在一个半开放的校园环境中组成新的群体,他们所具有的地域背景,家庭背景、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其政治文化存在明显的区别。如果能开展系统的政治文化教育,比如国家观念和政治情感的教育,将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政治文化差异。大学生群体在现实的政治中又往往作为政治发展的基础和后备力量,他们拥有更具效能感的社会精英文化,他们政治文化的稳定将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

第三,支持社会发展与改革的价值。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而在社会的发展中如何获取公民的支持则是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保障。如果公民的政治文化使得人们对推行社会发展的政策有着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和信任感,这种政治文化就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就阻碍社会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教育内容占据相当的分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改革的政治文化认同根植于大学生群体当中,这种政治文化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念,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创造无穷的情感认同。

随着新时期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如何适应社会政治发展的新需要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新课题。政治文化是实现大学生精英群体政治情感、政治认同和政治评价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文化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体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典型的政治文化教育的特征和突出的价值。从理论上借鉴政治文化理论,只有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政治文化的价值,才能从内容上拓展久已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从实际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美]阿尔蒙德、维尔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 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东方出版 社,2008:14.

[2]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0:19,91.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0.

[4] [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131.

[5]武端利.政治文化理论在高校思政政治教 育中的运用[J].商业文化,2010(12).

政治教育篇5

【关键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启示

一、美国思想政治简析

1.强大的教育理论支撑。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在世界教育界影响巨大的代表性的教育理论有:第一,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理论。[1]杜威实用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着眼于应付环境,推崇主观经验,强调行动的功利和效用。第二,以劳伦斯・柯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柯尔伯格强调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的巨大作用,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递进发展的,个体道德发展处于不断的建构或结构的重建之中,这种道德判断的发展结构体现在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性上。第三,以路易斯・拉恩斯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生活经验可以有效地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四,以里考纳为代表的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2]

2.鲜明的特点

(1)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日益加强。美国们并不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而是十分重视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并认为这是政府行为的重要部分。在历届政府的施政纲领中, 教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布什担任总统时, 就曾经制定过《2000年: 教育战略》的文件。9.11事件后, 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3]

(2)隐性教育极其突出。美国非常注重进行隐性教育,发挥隐性教育对人们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美国将许多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演变为著名的古迹供人参观。美国的许多科学博物馆,专门展示世界科技领先水平的辉煌成就,进行爱国传统教育、历史文化遗产教育、国家发展前景教育。利用举办奥运会、发射航天飞机这样的活动,宣扬“美国精神”。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爱国性:极为突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 美国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美国许多物品如食品包装、玩具、衣帽等都印有美国国旗。每逢节日、庆典,家家户户、大街小巷, 即使是汽车上都要悬挂美国国旗。甚至是历任总统的就职演说, 都有唤起美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警句。

3.开展多种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通过学校课程设置来实施。在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里,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美国教育将对母亲的素质教育成功地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形成优良的气质、品德。宗教教育在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扮演着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角色。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利用公民宗教作为实行统治的思想舆论工具,通过广泛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利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不灵活、不连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由政府统一设置,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参考书、课时由政府统一规定。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国历来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也是从小抓起,但是却存在着教育内容分层不明显,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脱节现象,课程上没有连贯性甚至有重复现象。

2.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大多采用直接灌输的教学方法,没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隐性教育注重不够。学校教育,往往有正规统一的教材、周密的课程安排和规范的课堂教学。注重教育者的“教”,忽视受教育者的“学”与“受”。这种单一、死板的课堂教学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使学生只停留在道德认知水平上而难以转化为道德实践。

3.没有完强大的理论做支撑、没有整合学科、跨学科的意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强大的理论,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诸如多学科的整合,跨学科的协同作战,理论与学科体系的完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解答,世界理论前沿的关注和借鉴,理论研究成果向教育实践的转化等等。我国在跨学科方面重视的不够,很多教育实践中未体现跨学科教育理念,导致我们很多学生“瘸腿”,只知道、了解某门学科知识,对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毫无涉及、了解。

4.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较少。我国教育途径不畅通。目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强,学校教育中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忽视了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共同育人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论,加强跨学科意识。我们需要大胆地吸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有益成分,来补充和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应加强跨学科意识和实践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合理设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朝合理的方向努力,使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内容上连贯,发挥整体功效,促进人的发展。

3.加强隐性教育,注重渗透式教育。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新问题、新情况也不断涌现,我们需要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美国教育界认为学校和课堂的气氛、教师的形象、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内的舆论导向等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作用绝不亚于正式课程。据此,我们应当借鉴美国学校政治课程内容设置的方法,注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育内容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和连续性。教育者不是用简单的灌输来实现其思想教育目标。而是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者的思想。

4.发挥多种途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中要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基地的建设和参观、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改变单一的课堂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把外在的思想政治观点转化为内在的观点,从而形成定向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社会公共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调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家庭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强化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这样,把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化、系统化,发挥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学校、社会和家庭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吴锦旗.当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之维[J].学术论坛,2005(11).

[2]蓝楠,陈燕,彭泥泥.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借鉴[J].理论月刊,2010(6).

政治教育篇6

1地方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注重理论的系统性,缺乏地方性和师范性自从2006年秋季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重新编排,课程内容重点突出了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内在逻辑性,对于当下社会政治体系而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马克思主义体系庞大而内容丰富,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系统的完整的教学,教学实施难度较大,不利于专项性教育水平的提高.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教学定位进行选择教学内容,侧重加强学生专项素质的培养.比如地方师范院校应当结合地方性、师范性的教育特色,通过加强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可,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然而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导致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系统化,忽视师范专业教育的宗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向综合性大学转化,弱化了师范性和地方性的特色教育目标.

1.2重视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往往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忽视课程相关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把理论知识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讲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也是采用知识点考察为方式进行考试,忽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课中,大多数教师注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意识等概念的讲解,忽视各种理论的实际应用,对于学生是否深刻领悟理论中的深刻含义缺乏有效引导,同时对学生在理论学习后是否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未关注.在比如,教师在教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时,教师引用大量中外经典的故事进行分析讲解,可谓教学知识讲授全面而又深度,但在如何将理论化为行动这方面的知识却缺乏深入研究,作为当代大学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变成了几句苍白无力的口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

1.3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缺乏改革创新灌输式教学方式是传统的典型教育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较少,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育沿用至今自然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教师通过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对事实进行陈述、对现象进行描述、对概念进行解释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内容的编排极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灌输式教学属于一种单向式的知识传输方式,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参与教学互动机会少,导致思想政治课堂上呈现“讲台上教师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默默无闻’”的景象,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无趣,十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虽然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一些生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但多是高等院校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创新教学,只是改变一种灌输的工具,导致模式仍然局限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没有形成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此外部分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大量使用精美的教学课件,形式、内容、花样繁多,导致学生被光、声、图像的展示弄得应接不暇,无暇顾及教学实质内容,形成了置身课堂之外的被动观赏者.

2地方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

地方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基础教育人才的基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未来中小学教师思想道德和职业修养的保证,但由于具体教学实施的偏差导致教学质量差,极大影响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当立足现状,认真分析形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全面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1立足地方师范的教育目标,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性和师范性我国地方师范高等院校办学目标是培养地方性基础型教育人才,教育内容应当突出地方性和师范性.因此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活动和内容应当仅仅围绕办学目标,充分结合地方教育现状、地方文化特点、师范教育目标等内容实行各项教学任务.首先,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教学内容中,比如通过学习或调研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认识地方文化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突出师范职业特色,让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增加教师职业的道德内容、教师职业的法律法规、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等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政治课的师范性,培养具有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人才.比如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地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当下教师职业道德如何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实现基础教育质的飞跃.

2.2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政治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防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享乐主义等奢靡之风侵蚀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地方师范院校是培养教育型人才,学生将未来从事崇高的教师职业工作,其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当注重学生健康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精神实质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提高学生敏锐的政治洞察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政治思想和行为.同时教师应当注意讲授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区别和内在联系,阐释其演变过程和发展动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院校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将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比如开展“认真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做好新形势下教师职业工作要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课题论文撰写、分组完成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调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促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完善健康的人格,培养职业综合能力.

2.3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学有效性

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政治理论十分丰富的学科,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活教学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比如针对当下热点政治话题,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式进行教学,并结合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整合网络资源,引用学生感兴趣的资源进行阐释或讲授;比如针对具有争议的政治内容,教师可以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开展主题形式的辩论赛,促使学生通过比赛形式深入了解知识点的内在关联的知识,以学生探究为主导,教师补充为辅,全面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实现教与学和谐发展,促进教学任务目标有效实施;此外针对实用性很强的知识,教师应当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

3结束语

政治教育篇7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政治教导员政治素质的集中体现。政治教导员教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还应当包括为人处世的道理。政治教导员要保证教导人员在政治上合格,自己首先在政治上要过得硬。为此,就要带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贯彻落实:带头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时时处处用自己对党的事业的执着感染教员。政治教导员要靠自己的优良品德、模范行为去教育影响教员,这是很重要的。但还必须同时用丰富的知识去启迪教员,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智能,使之尽快成才。因此,政治教导员从走上这个岗位的那天起,就要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强烈意识,这样才能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政治教导员是教人道理的,要让人乐于接受你讲的道理,就必须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技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不同特点的民警,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政治教导员来说,懂得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运甩心理学的原理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规律,掌握民警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预见性。这方面素质的修养和锻炼,包括敏锐、周密的思考,广泛、深刻的兴趣,丰富、深厚的感情,坚定、顽强的意志,等等。

2、基层派出所民警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个别基层民警的工作主动性不强,存在依赖心理,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作上存在等、要、靠的态度,有时甚至推委。还有个别基层民警自我约束力差,存在优越心态和自由散漫现象,对纪律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在针对许多实际问题上,畏畏缩缩,不针对实际情况主动地去寻出路,想办法,解难题,缺乏果断和胆量。基层所队领导对思想工作不重视。一些基层所队领导,理论知识贫乏,有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角色定位不准,工作不到位。再加上平时业务工作忙,没有时间坐下来进行系统学习,对基层民警思想工作重视不够、研究少、督促检查少,抓队伍思政治想建设强调运用行政管理手段的多,从而导致了基层民警思想工作的软和散的被动局面。照本宣科多,联系实际少。当前基层所队面对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工作对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然而,现在很多基层所队领导单纯地、机械地把过去习惯性做法和经验看成是一层不变的,一味照搬照做,往往就收不到好的效果,达不到政治思想工作的目的。重业务,轻思想建设。基层所队个别领导认为,作为民警只要把工作完成就行了,把三基工程建设中的苦练基本功一味的理解为只是加强业务、体能素质,认识肤浅,理解片面,缺乏全局观念。从而导致了学习上不认真、不积极,缺乏主动性,不能积极参与,不能主动思考问题,只停留在被动记笔记、写心得体会单纯应付上级检查。甚至还有极个别基层所队领导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抱有厌倦和抵触情绪。现阶段民警的执法环境不成熟,民警在执法的时候,一些人不理解,甚至谩骂民警、不服执法,这无形中增加了民警的心理压力。派出所民警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虽处于正常水平,但长期压力如得不到排解,警察和普通人一样,会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这种情况不仅危害民警自身身心健康,也影响执法公正。民警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冷、硬、横、推、拖、粗暴执法”等问题在所难免。所以民警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也关系到社区百姓的安危。为防范于未然,应重视警察心理素质的培养。

3、教导员做好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3.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认真刻苦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业务、文化等各方面素质,增强践行“三个代表”的本领,提高职责范围内的执政能力。为了加强学习,要做到五个明确:

1、明确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素质,推动本职工作;

2、明确学习内容,围绕提高素质、推动工作要重点学好党的建设理论、纪检监察理论、管理科学理论、法律法规知识;

3、明确学习方法,在学习方法上争取系统学和有针对性的学相结合,学习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读书看文章和记笔记写心得相结合,自学和与他人讨论相结合的办法.

3.2、懂得教育规律

政治教员是教人道理的,要让人乐于接受你讲的道理,就必须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技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不同特点的军人,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政治教员来说,懂得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运甩心理学的原理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规律,掌握官兵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预见性。这方面素质的修养和锻炼,包括敏锐、周密的思考,广泛、深刻的兴趣,丰富、深厚的感情,坚定、顽强的意志,等等。

3.3、严守纪律,坚持廉洁

从政要坚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纪律;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维护班子的团结统一,坚决执行党组的决议,完成党组和领导班子交给的各项任务;要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在廉洁从政上做出表率;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3.4、较强的教学能力

政治教员的教学能力包括观察判断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信息传输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研究创造能力等,这些都是衡量政治教员能力强弱的重要方面。比方说观察判断能力,它要求教员凭借自己的感官感知官兵的心理活动,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判断其学习的认真程度以及对教员所讲内容的接受程度,通过听取官兵提出的问题,判断其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动其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再比如说信息传输能力,它要求教员要将教材提供的原始信息转换为官兵便于接受的信息。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两个方面,而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尤为重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普遍认为,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所以,教员的语言应确切、明了,使听者能明白无误,听得懂且记得牢。

政治教育篇8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规矩 政治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来予以重视,与时俱进地开展了成效卓著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取得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提供了重要保障”[1]P.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党所确立的“政治规矩”,才能精准地延续和发扬这一“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规矩”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1.辽宁日报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引发的思考。

2014年10月21日,辽宁日报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向各位微友征集微故事。收到的300多条留言都反映,在大学课堂上逢n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着实让辽宁日报编辑部的同事们坐立不安,辽宁日报的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整理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在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筹备之后,辽宁日报编辑部推出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并于2014年11月14日在头版刊发《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以下简称“公开信”)的方式推出第一期。“公开信”中提出“……老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谈论现实问题?你心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国外高校怎样讲述自己的国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生活?”等八个课后思考题[2]。那么,大学老师在学生成长成熟成才过程中的特殊使命和重要作用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发挥,“公开信”所折射的深层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议论和思考,这是摆在高校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显然,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多元化的趋势,在西方一些思潮负面作用的影响下,纵观近几年,打着解密历史的旗号,颠覆崇高,解构经典,亵渎英雄的事件时有发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讲也形成挑战。挖掘这些现象,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这些都是突破了底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能在“政治规矩”的刚性约束下开展工作,否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

2.“政治规矩”的内涵。

所谓“政治规矩”,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和自觉确立的政治上的诸多规矩的总和。“具体说来,党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规矩”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务必遵循的规范、约束和引领性的规矩的总和。唯其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在正确的实践道路上“不走样、不变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能才能最大化。这涵盖党纪国法层面的政治规矩、主流价值观层面的政治规矩和作为阶段性战略思想或目标诉求的政治规矩等多方面。

3.“政治规矩”的主要特征。

第一,“政治规矩”具有客观性。党的政治规矩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意志的表现,它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和建立起来的,是党的事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党的纪律性的集中体现。党的政治规矩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就形成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这些政治规矩同样是客观存在的,除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外,还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系列要求中,比如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等。

第二,“政治规矩”具有普遍实用性。在党内,不论职位高低、资历长短、功劳大小,在党的政治规矩面前一律平等。在高校,只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教育工作,那么不论是校内各级党政管理干部,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或者专兼职辅导员,都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开展,底线不可违,红线不可触,决不可以越雷池一步。

第三,“政治规矩”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就因为它是严密的有组织的整体。而这种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党内实行严格的政治规矩。当党的政治规矩一旦形成,便对整个党的组织和党员都适用,都具有同等的约束力,党的每个组织和党员必须执行。不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规矩,违背党的政治规矩。谁若违犯政治规矩,谁就要受到政治规矩的制裁。无论是党纪国法、大政方针,还是比较具体的决策部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比如,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规矩”,其具有刚性约束和引领的作用,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务必遵照执行。

第四,“政治规矩”具有发展性。政治规矩是在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会成一个时期党组织和党员在实践中的刚性约束,但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政治规矩本身也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不断向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党情、世情、国情、民情和学情,从而引领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规矩也处在发展变化中。比如,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的形势下,在中央16号文件的基础上,对引领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严格按照以上意见体现的精神开展工作。

二、坚守“政治规矩”的意义和作用

1.坚守“政治规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前提和根本遵循。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955年,同志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概括。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这一论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并强调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优势,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牢牢掌握政治规矩并在其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党的这一优势才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才能真正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2.坚守“政治规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政治素质和政治修养的重要途径。

“打铁先要自身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率先成为“讲党性、守党规、严党纪”的先锋和楷模,成为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先锋和楷模,成为恪守“三严三实”的先锋和楷模,成为遵守国家宪法、法律的先锋和楷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思维活跃、差异多变、个性独特的新时期大学生,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自己都不相信,怎么可以让受教育者相信;自己都不践行,怎么可以让受教育者践行。所以,唯有将坚定的政治规矩意识“内化于心”,从而“外化于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被牢牢掌控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轨道上。

3.允亍罢治规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效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效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就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与所消耗的生理、心理、精神、知识能量之比。效能大于投入,就是正效率;效能小于投入,就是负效率。提高工作效能就是要求正效率值不断增大,从而工作效能就成了评定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因为这关乎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大计。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在效率和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应首先着眼于效能,再设法提高效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教育者的工作效能就是“做正确的事”,它的前提就是政治方向正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规矩”统摄的。

4.坚守“政治规矩”,是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毫无疑问,政治规矩是精心整合力量,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条件。没有过硬的政治规矩意识,就不会形成强大的力量,没有过硬的政治规矩意识,就不会形成明确的前进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立体化的体制机制,只有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体,从而把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图高效地贯彻和实施下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坚守“政治规矩”

1.要有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行动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将政治规矩内化于心,才能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外化于行。因此,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必须首先具备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环境全球化、政治环境民主化、文化环境多元化、生活环境科技化、社会环境法治化、交往环境虚拟化、家庭环境多样化、学习环境个性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只有在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的刚性约束下开展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分清主流支流,才能精准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难题、创新工作业绩,从而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和国家要求的轨道上不断向前推进。

2.坚守“政治规矩”,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

“角色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的特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以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表现”[4]P.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居于主体地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特定阶级(主要指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主导性,因为“教育者设计并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逐步形成特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5]P.15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党和国家代言人的角色,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政治使命,才能坚守党的“政治规矩”,才能在实践中做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从而把在大学生塑造成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有对“政治规矩”的敬畏意识。

“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形成重大的影响,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有对“政治规矩”的敬畏意识。只有心存对政治规矩的敬畏,才不会触底线,越红线,才会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切实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坚守“政治规矩”,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目标,指明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系列要求,党的十提出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倡议。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啾浠发展,随着党的各项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随着不同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通往大学校园,党的政治政治规矩不断地深化和完善,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习党的政治规矩的积极性。

总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心中有规矩”、“言行守规矩”“用权讲规矩”,只有坚守政治规矩,并在政治规矩的规范、制约和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充分发挥工作效能,从而才是充满正能量的教育,才能是在时代和社会要求轨道上的教育,才能是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的教育,才能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2]辽宁日报.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EB/OL].http:///LiaoNingRiBao/2014_11_14_286323.shtml.

[3]申孟哲,陈振凯,刘少华.中共的政治规矩是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29(5).

政治教育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德育教育;人才培养

一、引言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德育教育,都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施加有利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还需要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我国院校应重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一方面,为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例如高等学校、党政机关。另一方面,为中小学培育德育工作者。无论学生毕业后选择哪个方向就业,学生都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教师将思想政治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促使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教师根据德育大纲组织课堂教学,将德育教育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之中,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也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满足社会要求的思想品质。德育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心理施加影响,以此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实效性,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可持续发展。教师通过德育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政治参与能力。教师将两者相结合,以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理念落后

德育教育理念指引着教师的教学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中,部分教师的德育教育理念过于落后,无法发挥德育教育作用。第一,教师过于依赖教材,没有联系日常生活,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一些教师对德育教育存在理解误差,认为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同,不能主动开展德育教育。部分学校将德育和智育相分离,没有为教师提供帮助,使得教师产生错误思想,致使德育教育严重失位,无法在教学中全面开展。第二,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不能发挥自身指导作用,无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致使学生出现知识脱节现象,降低了教学质量。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过程,无法提供针对性指导。

(二)德育教育方法陈旧

德育教育方法影响德育教育质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陈旧的德育教育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让学生认同和实践。第一,教师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站在道德制高点教育学生,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实践是加深学生知识印象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学习势必会出现多种问题。第二,教师忽视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缺乏双向交流。教师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没有及时反馈信息,导致教学质量始终无法提升。

(三)德育教育目标过高

德育教育目标,是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部分院校的德育教育目标过高,脱离社会实际,难以起到指导作用。过高的德育教育目标,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还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德育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道德追求的层次性,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道德要求,不利于学生发展和进步。过于至善和高尚的人格在当今社会中并非普遍道德现象,我国院校制定的德育教育目标和学生水平不符,让学生觉得自己和目标相距很远,打消了学生学习热情。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德育教育对策

(一)创新德育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应创新德育教育理念,贯彻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摆脱陈旧理念束缚。教师需要联系现实,从生活中搜集教学素材,积累教学案例。教师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差异,通过德育教育填充思想政治教育空白部分,全方位培养学生,提升学生思想素养和政治素养。其次,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加强人文关怀,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学生思想问题,找准教学着力点,通过德育教育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教师需要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师指导,促使大学生做出正确价值选择。最后,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德育理念,让学生了解德育教育重要性,帮助学生内化德育知识。教师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教育之中,让学生了解社会、国家,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学校应支持教师工作,鼓励教师融合德育和智育,构建完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使教师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

(二)改进德育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应改进教育方法,提升德育教育质量,使德育教育达到预期效果。第一,教师应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采取多样化教育手段,使学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实际案例,组织学生成组讨论争议话题,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敬老院做义工,让学生将所学德育知识外化为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教师应重视师生互动,积极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框架,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统一。教师可以建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账号,通过新媒体平台和学生传递信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微课教育,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强化德育教育效果。教师需要不断优化微课设计,丰富微课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保证学生思想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同。教师可以将微课教育贯穿德育教育全过程,发挥微课教育作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制定合适的德育教育目标

我国院校应制定合适的德育教育目标,应认识到德育教育的渐进性和阶段性,逐步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第一,基本德育教育目标。基本德育目标,是对学生做人的要求,包括学生的人格修养、道德修养、诚信品质等。学校应加强队伍建设,将教师树立为榜样,让学生模仿教师,促使学生发展成具有健全人格、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才。第二,高层次德育教育目标。高层次德育教育目标,是对学生做高尚的人的要求。不仅对学生自身理想提出要求,还对学生服务人民、社会提出要求。学校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力度,构建专业化德育教育队伍,分层培养学生,实现育人目标。学校在制定目标时,始终坚定政治方向,端正政治态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同时学校需要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对水平低的学生适当放低标准,针对性进行德育教育,使全体学生共同共发展。

五、结语

政治教育篇10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与党和国家的事业息息相关的教育活动,也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更加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在教育方法方面注重与时代同步;在教育载体方面注意体现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时承载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的复合型人才的职责。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马克思主义者依然是始终如一的目标。当前,一些高校设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其目的是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国家发展储备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更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深化研究,在思想上深化认识,在实践上创新途径。应该认识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党执政的最重要的政治产品;从党的长期执政层面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从意识形态层面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执政现实来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效率。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探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探索针对当代青年人特点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从而真正培养一批终身致力于从事党的事业、献身党的事业的青年人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点是引领社会风尚

社会风尚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显现。“社会风尚是在一定时期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体现人们的社会心理和道德观念,反映人们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标志着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社会风尚是社会经济的反映,与同时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而社会发展和社会过程在本质上是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过程。”社会风尚形成的核心是社会价值观的共识、社会舆论的形成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而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

(一)塑造社会核心价值观

一个社会的多样发展必然导致价值选择的多样化。多样化的价值选择需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整合社会价值,形成社会价值共识。当前,社会中价值观选择呈多样化趋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统领人们的价值选择,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但是还存在着认知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面临着落细、落小、落实的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当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在社会中普遍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和方向

所谓社会舆论是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人们对一些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心理认知和情感判断。这些舆论的形成会经过媒体的引导和推广而形成“舆论场”。社会舆论会影响人们的政治心理,影响人??的社会心态,进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政治选择行为。社会舆论具有从众性的特点,也具有群体性、非理性的特征。因此,社会舆论也需要一种正确的价值引导。

(三)引导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当前,社会道德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公德缺失、利己主义蔓延等。道德问题频出,一方面是因为传统道德弱化了对人们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道德也是每个人内心的标尺,是每个人自我解放的内在需要。因此,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要求。

(四)塑造健康的社会心态

当前,因为社会转型,人们的不良心态也在滋生,主要表现为仇富心态、仇官心态、不确定心态、愤青心态,浮躁心态蔓延、相对剥夺感增强、生活满意度降低,有“盲目从众心态、感情冲动心态、逆反心态”,等等。针对社会不良心态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发挥传统的教育功能,还承担着“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任务。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提供舆论引导力、价值判断力和理论解释力,心理抚慰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