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资源建设十篇

时间:2023-03-26 06:23:20

微课资源建设

微课资源建设篇1

微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本文探讨了微课的定义,分析了《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为职业教育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

微课;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

一、引言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而微课资源建设正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2015年11月,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主持,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杭州启动。依托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库中《饮食文化概论》子项目成功落户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子项目团队从微课的定义开始,开启了《饮食文化概论》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二、微课

微课,即“微课程”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的DavidPenrose,而在国内,则是由广东的胡铁生老师首先提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而焦建利教授强调,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则是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其内容既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包括教师给学生设计的学习单,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尽管学者们对微课的定义有着不同表述,但是对于微课的特征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是微课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形式短小为特点;二是微课的内容围绕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以内容精悍为特色。以微型化资源为基本需求,微课资源给学习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知识载体与学习情境。加快微课资源建设,对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意义重大。

三、资源建设的定位

《饮食文化概论》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定位于“辅教辅学”的功能。辅教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微课资源灵活地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辅学是指包括在校学生、校外社会学习者在内的具有学习意愿、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学习者,都能够通过微课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满足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从业人员职前、职后的学习需求,提高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四、资源建设的原则

作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按照“辅教辅学”的功能定位,遵循资源库“资源碎片化、课程结构化、设计系统化”的建设原则,通过碎片化的资源,构建结构化的课程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强化《饮食文化概论》微课资源的应用与共享。

五、资源建设的的具体实践

1.组建项目研究团队,有分工有合作。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教师个人可以简单完成的,需要团队协作。《饮食文化概论》项目组成员,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又有行业专家技能大师给予指导把关,也有教辅人员负责素材收集,联络推广等工作。团队成员明确分工,通力合作。2.制定资源细化表,明确建设内容。通过对其他高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开设情况的调研,听取行业对该课程建设的意见,项目团队最终将该课程的内容设计为导论、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四大块,并制定出资源细化表,罗列出该课程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对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选择和量化。具体到需要建设哪些资源内容,需要建设多少数量。比如多少个微教案、多少个微课件、多少个微视频、多少个微练习,多少个图片、案例等等。在最初设计时,就尽可能的做到资源碎片化,并将资源碎片化体现到所有素材收集、制作、传输的全过程。3.依托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不可否认,一线教师通过手机、录屏软件等方式也可以制作出微视频,但作为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在资源质量上有着更高要求,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还须依赖于专业的摄像设备和视频编辑人员。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这样,教师也能更好的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中,专业人员也能运用技术手段将教师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地现实化,并在微课拍摄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比如拍摄时主讲老师的着装、语速、眼神方向,肢体动作等等,都会影响微视频最终的呈现效果。4.精心设计微课,完善配套资源。微课质量并不由视频质量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它更多的,还是主要取决于微课选题,教学设计和教师的授课效果。微课选题是微课设计的首要步骤,根据资源碎片化的原则,选取内容充实,富有代表性,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某一个知识点。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对象、教学环节等进行分析,编写微课脚本,处理相关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素材,根据知识点类型选择恰当微课呈现形式,完成微课的视频录制,同时完善相关配套的微课教学资源。《饮食文化概论》的微课类型主要有理论讲授型和实践演示型两种。理论讲授型,如五味调和等知识点,可采用百家讲坛式,緑幕抠屏式的方法录制,实践演示型,如茶道等知识点,可采用实训实操式的方法录制。5.做好平台维护,及时上传资源。一个好的微课还需要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微课网络应用平台,以便于向社会大众推广。智慧职教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面向全社会共享的指定平台。子项目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智慧职教平台维护,在前期要完成课程结构的搭建,课程封面、课程简介、教学团队介绍的制作等工作。对已整理、制作完成的微课教学资源,也要及时上传平台,测试资源在平台上的使用效果,进行反馈和改善。

六、反思与建议

1.资源建设需要遵守技术规范。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和应用,规范资源开发行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组织专门的课题组,制定了资源库系列技术规范,供资源库建设团队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依循和参考。因此,各子项目团队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技术规范,优化资源开发质量,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促进资源库项目与其他各级各类资源开发项目的衔接互通,推动优质资源的广泛共建共享。2.资源建设需要多做交流共享。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共有包括《饮食文化概论》在内的22个子项目。在微课资源建设过程中,各子项目团队之间要多进行沟通交流,尤其资源建设经验较少的子项目团队,应多向已建成示范性课程的子项目团队请教学习,在吸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思路,寻求创新。各子项目团队之间也应互通有无,共享建设资源,既避免人力的重复劳动,也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3.资源建设需要边建设边应用。微课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已经制作出的微课资源,教师可以前期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应用到课程教学之中,一是可以对微课资源建设进行宣传推广,让学生接受新的学习方式,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调整后续资源建设。学生是日后微课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之一,通过前期的使用测试,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丰富资源。如由学生做出题人,通过学习微课视频,提出关于本节微课知识点的测试题,教师可以择优将这些测试题充实到微课的习题库资源中。

七、结语

微课资源建设既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遇到的新挑战,也是职业教育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要求。对学生而言,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助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满足学生职前、职后的学习需要。对教师而言,微课的建设过程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是教师对课程体系、知识点的再梳理,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再思考。对高职院校而言,微课资源的建设工作也将引领高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3]王新国,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59-61.

微课资源建设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教学资源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研究”(课题编号JXJG-10-50-3)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能成为衡量个人知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类院校中非常重视对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将来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所以很多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工作者们,都在致力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微课的诞生,让很多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学改革的希望,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型学习资源,对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构建学习型社会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微课也因此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迅速受到热捧。

1 《计算机应用》微课资源的主要特性

《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师工作量大、机房设备不足、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等,《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是围绕计算机来教授学生各种计算机操作技能,如果建设微课资源库,采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必将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碎片化的特点让学习者能更好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但如果是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微课学习,很容易让学习者遗忘。所以围绕一门课程的微课资源库建设,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单个知识点展开教学设计、微课视频、进阶练习、教学评价等,是覆盖这门课程所有知识点的系列化的微课资源库,而不是某个知识点的单一微课。用于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资源库,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均衡发展,其具有以下特征:

1.时间短,内容精

微课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教学视频一般在5~8分左右,短时间的学习,不易产生疲倦感,有利于迅速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提升学习的效率。较少的学习内容,更容易聚焦问题,突出主题,使得知识点的学习具有针对性。

2.模块化

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点相对复杂繁琐,每一章节内容都包含着各自独立的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用微课视频的方式讲解,可以做到更生动形象。但视频毕竟只有短短几分钟,所以微课是以模块的方式,将某个知识点包含教学设计、素材课件、进阶练习、教学评价等相关的教学资源组合,形成一个内容完整、模块化的教学资源包,使得微课资源库更加丰富、灵活。

3.系统化

在进行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时,既要考虑到微课内容的独立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整个课程各章节微课之间的关联性。所以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一个章节,分成几个不同的知识点,分别录制成微课,这样看似独立,实际相互关联的微课资源库体现了系统性。

2 《计算机应用》微课资源库建设

目前,国内高校微课资源主要以理论讲授和实训演示两种类型为主,理论讲授是以语言信息为主,教师通过知识点去搭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训演示则以实践训练为主,教师通过某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就《计算机应用》课程性质而言,创建理论讲授和实训演示相结合的微课资源,才能辅助课程的教学。所以《计算机应用》微课资源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建设:

1.规划,组织和实施微课资源建设

优质的微课是围绕课程教学为主线,进行一系列的知识体系的开发。《计算机应用》微课主要用作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辅助教学。所以微课资源库建设应该有统筹的整体规划、结构设计、建设方案等,要充分体现微课资源的实用性。在微课选题上,应该围绕教材,讲授、阐述某一个知识点,为学生答疑解惑,或者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操作实践。在微课结构设计中,要在短短几分钟内将知识点讲透,就要用简明的语言、精确的表达将主题呈现,知识点的讲解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优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微视频,微视频的制作要生动活泼,制作画面简单大方,不要出现无关的背景,凌乱的鼠标晃动等。除了微视频之外,还应用有相应的配套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习任务、评价反思等作为教学辅助资源。

2.搭建微课资源平台

好的微课资源,还需要一个可以共享和应用的网络平台作为基础。构建开放式的微课资源平台,能实现课程学习,在线练习,评价反馈等功能。在课程展示平台中,包括有课程各个章节的微课资源,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并通过在线练习平台进行效果的检测,通过评价反馈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微课资源平台为教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课前学习,课中答疑,课后复习。它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分层次的学习。

3.微课资源的推广

微课资源库建设不是简单的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优秀教学团队的智慧结晶。建设微课资源,需要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要求教师对知识点中的学习活动、主题、重点、难点等有深入的研究和整体的把握。凝聚众多教师心血的优质微课资源,不可能只有一次就废弃的。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将微课资源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学习者、教育者受益,提高微课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资源建设中。

3 《计算机应用》微课资源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是一门直面计算机操作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探索,学校构建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微课教学平台,同时提供了APP移动客户端,学生可以很好的利用微课资源学习,针对部分没有电脑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移动终端上进行自主学习。微课资源库的建设,相当于给每个学生配备了一个私人课堂,可以在非常自由的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使得微课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地位更加重要。学生在课前使用微课教学资源辅助学习,在形式上为学习营造了一种轻松、优雅的氛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不再是简单的“我说你听”的灌输式的教学,而是非常积极、活跃的交流和讨论式学习。颠覆的教学模式,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深度的挖掘,对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方便了教师间的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自身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要想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要将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要取得教学改革的成功,前提是建设好优质的微课教学资源。所以《计算机应用》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势在必行。同时,在微课资源学习中,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个性。教师在微课资源建设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加强了教学团队的沟通交流,提升了工作效率。

本文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研究”(课题编号JXJG-10-50-3)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巫雪琴.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7

[2]王新国,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06

[3]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2

微课资源建设篇3

【关键词】微课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0 引言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程简称“微课”,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另外它的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加之其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非常适合Web 2.0时代,借助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1 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

1.1 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成功的应用案例极大的促进了“微课程”在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

1.2 国内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 “微课”教学比赛。一个席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与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

2 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建设流程

2.1 微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选取

结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选取适合进行讲解和演示的内容或知识点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2.2 微课程的设计

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选取一个学习专题或知识点,结合“微课”类别,设计具体的“微课”的教学设计。

2.3 微课程的资源开发

微课程的资源包括视频资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以及图片素材。根据需要,结合具体知识点可以拍摄教师某一章节的授课视频和教学过程、也可以制作三位立体的虚拟仿真或者二维空间的时间序列动画,当然也需要一定量的图片展示素材、文本素材等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选取适当的开发工具,进行微课程的资源开发。视频编辑软件可以采用Premiere、会声会影等编辑软件,三维动画可以采用Maya或者3Dmax软件,二维时间序列动画可以采用flash软件,图片资源可以采用Photoshop和CorelDRAW等软件。

2.4 微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

在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开发出来的微课程资源进行组合、整合与统合,利用架构好的移动教学平台,实践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开放学习和泛在学习。并实现平台间同类微课程或不同微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实现微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

2.5 微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微课程开发、应用与交流共享之后,需要对微课程进行多元评价和微课程的教学与应用评价,为接下来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教育评价、多元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都可以用于微课程的评价,及时的评价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更优秀微课程的开发与共享。

3 “微课程”发展趋势

在网络web 2.0时代,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研究[J].开发教育研究,2013(2):65-72.

微课资源建设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微型移动学习 微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科研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SGH12582)的研究成果。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型移动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推动教育理念改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引导资源共建共享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支持体系三个方面分析微课程资源建设的方法和机制,为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思路。

研究的理论基础

1.微型学习

微型学习是一种借助于新媒介生态系统(如微博、微信等),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微型学习表现为学习时间微型化、学习过程灵活多样、学习内容段落较小、可用终端媒介多样化、微型学习的环境复杂化。

2.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PDA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形式。

3.微型移动学习

微型移动学习是微型学习和移动学习相互融合的结合体,它利用移动设备作为学习的载体,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主。

4.微课程

微课程是按照课程特点及学习规律形成的独立的、集中主题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上运行,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微课程资源的设计模式

微课程资源开发以微型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资源提供者必须根据不同学习对象、不同学习需求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学生反馈等情况动态更新学习资源。因此,微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学习环境;二是学习资源;三是支持体系。其中,学习环境是基础,是微型移动学习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数据库等相关技术;学习资源是核心,是微型移动学习的软件平台,主要包括学情分析、课程规划、资源设计等内容;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支柱,是微型移动学习的辅助系统,主要包括学习辅助工具、支架与路径、同步与异步讨论与协作、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等问题。具体的微课程资源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高职院校的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学情分析

⑴学生能力分析

信息时代的知识内容更新频繁,需要学生随时了解,微移动学习可满足学生的移动学习需求,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存在很大差别。第一,学习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阅读或浏览的方式来实施知识的获取,如学生为具体工作而开展的学习,或是为提高工作效率而拓展学习等。第二,提高技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迫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⑵学生习惯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低、基础相对较差、生源类型层次复杂、学习能力不强,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其次,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学生难以抵挡手机等移动设备的诱惑,利用手机阅读微博、微信、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等,严重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最后,现代社会很多领域、很多岗位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高职学生的零散时间和片段时间较多,作为成年人自觉学习和想要了解的知识领域很宽,课堂授课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就业需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

2.课程规划

⑴核心课程分析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确定本校的核心专业和一般专业,核心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分析核心课程的知识重点、技能难点,确定出微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分步、分批建设的原则,进行资源建设。

⑵课程知识解构

梳理核心课程的知识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解构,划分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由若干模块资源构成,模块资源之间呈现松散的知识关系,可封装成一个知识单元,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不同的知识单元呈现松散关系,但必须体现一定的知识关联,形成一个连续的知识结构,模块资源要有鲜明的主题,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⑶整合课程群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教师要处理微课程与传统课堂的关系。微课程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利用微课程简短、灵活的特点,应用到课程引入、核心概念简述、操作过程演示、课后练习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将微课程根据课程知识脉络进行组织与整合,形成完整的课程知识框架。最后,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课程之间的知识互用关系、理论实践关系等,构造资源完备、脉络清晰,具有良好导学、助学功能的专业课程群。

3.资源设计

⑴内容设计

微课程资源设计的关键在于内容规划的合理性,主要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动画以及视频等。首先,将知识点、技能操作点细化分解成一系列知识单元,以相对独立的模块形式呈现,用文字、图片、音视频或动画等形式编辑内容。其次,进行知识点、技能点资源的关联开发,开发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模块相互之间有隐含的逻辑结构,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框架,实现资源库有序丰富、有序存储、有序访问、有序利用。

⑵活动设计

微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交互式学习过程,为了方便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在学习平台上构建讨论交流区,学生在平台上交流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表建议和意见。同时,学习平台的资源应持续更新,使学生保持新鲜感,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⑶媒体设计

首先,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微课程资源的媒体形式存在差异。一是知识点的说明采用文本形式,简单明了;二是口语交流采用音频方式,易于模仿;三是设施设备等采用图片展示,形象直观;四是操作技能采用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方式,方便重复学习。其次,学习资源程度不同,选取的媒体形式存在差异。

微课程资源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微课程评价反馈体系

系统性的微课程资源需要经过同行教师、学生和企业兼职教师进行评判、实践,并在交流和应用中不断对微课程进行完善,特别要关注与其他点状的微课程资源建立网络连接,并随着教学需要与环境发展不断发展与充实网络结构,这样的教学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

2.建立科学的学分奖励制度

首先,学院要制定并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学分制选课管理规定》等相关管理规范,逐步建立起具有学院特色的学分制运行管理与调控模式,确保学分制的顺利运行。其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将有利于提高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课外活动与学分挂钩;将学分制度与证书制度相结合,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替代教学计划相应课程的考试及学分;学院要建立微课程资源考核管理、评价制度,鼓励学生自学微课程资源获得奖励学分,亦可将此部分学分来冲抵选修课学分。

3.健全微课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

首先,为了提高微课程资源开发效率,学院要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主动与兄弟院校、教育企业、培训机构等多样化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微型移动资源提供者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微课程资源。其次,学院加强微课程项目监督检查管理力度,项目立项后,资金保障及时到位,资金使用合理透明;加强项目过程性管理,实施初期立项、中期检查、后期验收,确保微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最后,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信息化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全国性资源建设竞赛,对获奖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甚至与职称评定相结合。

微型移动学习平台建设

建立微课程资源硬件平台,完善微课程资源网站,通过相应的网站功能模块来实现。同时,教学支持服务还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可以无处不在,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统一、连续。

结束语

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的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微型移动学习适应了现代社会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微课程资源建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初见成效。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微课程资源,将是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探索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华传强:《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

[2]李远:《移动学习视角下微型学习视频资源设计研究》,《软件导刊》2013年第12期。

[3]秦学礼:《移动学习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和对策》,《计算机教育》2013年第10期。

[4]夏海静:《移动微型学习――高职生非正式学习的新途径》,《职教论坛》2012年第10期。

[5]姚月霞:《手机媒体对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研究》,《职业教育》2014年第7期。

[6]李娟:《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第7期。

[7]夏春红:《移动学习的资源整合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2年第7期。

[8]王佩楷:《基于移动终端的高职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探析》,《福建电脑》2014年第6期。

[9]穆肃:《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移动学习材料设计的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年第2期。

微课资源建设篇5

关键词:微课;ARPC;数字化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2-0109-02

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Web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信息流动传输、服务提供和业务聚合的平台。虽然数字化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正逐渐走入建设的“高原期”,以“工程测量”课程的资源建设为例,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已建成数字化教育资源访问量、利用率低

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学资源因“粒度”较大,不利于学生在课外“无监管”的状态下学习,也不利于工程技术人员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自学;二是在现有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上,基本上依靠“教师―用户”之间的纵向交互实现信息交流和答疑解惑,而用户之间的横向交互很少,无法实现协作式、参与式学习,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可能导致学习进程无法继续,最后不了了之;三是现有资源在建成后,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和资金、时间有限的影响,基本上没有进行维护和更新工作,在知识和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必然会陷入被遗忘和淘汰的境地。

2.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改革意识

目前,“工程测量”任课教师虽然能利用社交软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工程技术人员解决施工一线遇到的问题,但只限于点对点交流,并未充分利用社交软件强大的由点及面辐射信息能力,将答疑解惑、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典型案例这种工程技术人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网上进行传播和推广。再有,教师可以广泛接触到各类课程教学素材,但是不能灵活充分地将其运用于网络供学生课堂或课后学习,如在仪器教学初期阶段,学生会出现各种操作不规范或错误问题,很多教师只是不断在当场指出并纠正,而没有将这些错误制作为图片或视频,及时在个人教学空间或学生QQ群中供学生自学,缺乏一种将素材进行加工转变为教学资源,并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意识。

3.缺少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

Web2.0时代,微课被认为是符合“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等时代特征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这就需要将传统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进行重构以符合这些特征,但这一关键工作还缺少理论层面的支持,导致制作内容基本是由任课教师根据难易程度、熟练程度“随意”决定,已有微课资源离散,制作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同一个知识(技能)点的微课被大量重复制作,这种低质量的重复建设,使资源浪费现象不断发生。

研究思路与对策

针对目前资源及建设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已有成果和经验,并结合教学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测量课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经验,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交云平台的“APRC”微课资源建设方法。APRC――Architecture(框架结构)、Polymeriz(聚合)、Radiation(辐射)、Common(共同),即“核心框架、广源聚合、多维辐射、基于社交共享共建”。社交云平台是指由大学城空间、QQ空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账号构成的去中心化的社交云平台。“广源聚合、多维辐射、共享共建”是指在社交云平台上,为高职院校师生、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等“多维”用户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共享、技术支持等“多维”服务的同时,将在校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聚合在云端,将平台上的知识资源、技能资源、案例资源、智力资源等通过教师甚至是用户的搜集、整理、转化开发为更多、更好的微课,实现资源可持续的共享共建。下面,笔者以“工程测量”课程为例,谈谈此建设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1.构建核心框架,完成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

在开始拍摄微课资源之前,应根据微课本身“短小精悍,主题突出”的特点先规划好本门课程的“知识地图”――即知识、技能的核心框架,避免因碎片化学习导致“熊掰玉米”的现象出现,将之前的模块、单元结构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进一步细化为点,同时绘制出这些点之间的关系图,根据此图,微课资源建设者可以非常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资源,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对学习者来说,他们可以按图索骥进行课程的学习。

2.以测量实训实习课为切入点,逐步完成课程系统微课资源建设

教师可先根据课程核心框架中规划好的技能点制作微课资源,以课前预习、课中指导、课后复习等形式供学生使用,以此检验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逐渐形成适合“工程测量”课程的微课拍摄手段和方法,拍摄脚本模板,微课资源的其他构成要素、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方法等。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其他知识点和技能点微课资源的制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微课资源。

3.构建社交云平台,辐射教学服务,聚合教学资源

首先,通过合适的方式在课程教学微信公众号、教师个人QQ空间及大学城空间课程数字化教育微课资源,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课堂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教材中,或在测量实训现场,在实习指导报告中以添加二维码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训的同时,了解知识和技能在施工测量一线的实际使用情况,拓展其知识面,进一步实现零距离上岗。其次,教师可以将与学生、技术人员交流的经典案例通过社交软件,如公众号推送、微信朋友圈、QQ空间日志或大学城文章等进行,然后通过“粉丝”的转发或转载,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向外辐射教学资源,使得高职院校中从事测量课程教与学的师生以及一线工程技术人员都关注教师个人或团队社交账号,进而在众多社交账号构成的去中心化的社交云平台上实现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互,研讨测量教学中和一线施工测量中的问题,为制作课程微课资源提供实时的一手素材,从而使得课程微课资源与时俱进,并提高学习者使用和访问课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思想认识、共享平台建设、资源规范和利用效率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微课作为一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对课程教学、中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因此,加快课程系统化微课资源建设,搭建微课平台,在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36-42.

[2]胡铁生.微课建设的误区与发展建议[J].教育信息技术,2014(05):70.

微课资源建设篇6

【关键词】交互式微课;儿科护理;教学资源库建设

护理临床带教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实习生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护理人员的必经之路[1-2]。临床带教可以帮助护生将学校学习的相关医学、护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适应角色,成为临床护理的第一线[3-4]。儿科护理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儿体质较弱、易哭闹、依从性差等,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5-6]。微课是指将儿科护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制作成短视频,帮助学生运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7-8]。交互式微课是微课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实现与资源发生信息交互,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进其学习兴趣[9]。基于交互式微课视角的儿科护理临床教学资源库是根据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和医学教学资源库评判标准进行建立的,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是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本研究探讨交互式微课在儿科护理临床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教学资源库的后期视频建设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7月1日~2019年5月31日在本院儿科实习的70名护理本科专业学生为观察组,男8例、女62例,年龄20~22(21.32±0.41)岁。选取2017年7月1日~2018年5月31日在本院儿科实习的72名护理本科专业学生为对照组,男9例、女63例,年龄20~23(21.40±0.4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学生在本院实习1个月,由同一组带教老师完成临床教学工作,每周三进行1次知识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儿科护理要点、难点,时间60min。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儿科护理教学模式。学生入科室后由护士长统一进行入科教育,然后再分配给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传统带教,每周三集中进行课堂讲授。

1.2.2观察组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交互式微课进行教学,具体内容如下。1.2.2.1交互式微课的制作①制作范围。根据儿科护理临床教学标准制定微课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形式完成微课内容的制作。②制作微课件。将儿科重点理论知识,如儿童常见发烧、感冒、腹泻,扁桃体发炎等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病因等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微课件,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微课的制作采用统一脚本,力求美观简洁。③短视频制作。常用儿科护理技术:新生儿温箱的使用、身高体重测量、头皮静脉穿刺等采用近镜头进行录制,对操作中的关键细节和要点给予语音解说,并添加字幕信息,便于学生更好地接收与理解,视屏时间在6~8min,视屏拍摄画面清晰,语音流畅,便于学生观看,拍摄时最好选取安静的室内进行。④添加试题。在微课中适当时间节点添加试题测试,学生观看到该节点时,试题自动跳出,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并配有详细的解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1.2.2.2交互式微课在儿科护理临床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应用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儿科护理临床教学资源库中,学生观看视频时采用积分制,完整学习完1个视频可以获得相应积分,同一个视频只能获得1次积分,1个课程单元学习完后有相应的闯关试题,成绩高于80分方可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在每周三的课堂授课上学生可以就微课的学习心得、疑问进行讨论,并进行答疑。同时将每周上课时的优秀学习资源和重点内容采用微课形式再次上传到教学资源库中。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对教学模式的评分:培训结束后发放自制的教学模式评估问卷调查表,0分表示完全不同意,10分表示非常同意,分值越高说明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越高。②考试成绩:培训结束后根据实习大纲范围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核,包括儿科护理重点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③观察组对儿科护理交互式微课教学资源库的评分情况:根据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医学教学资源库建设评价,制定调查问卷,问卷包含4个Ⅰ级指标和12个2级指标,评分1~4分,4分表示优,3分表示良,2分表示中,1分表示差。每个Ⅰ级指标得分为包含Ⅱ级条目之和,量表总得分为所有Ⅰ级条目之和,总分12~48分,评分越高对资源库的认可度越高。④统计学生对期待的微课类型,帮助对微课内容的调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对教学模式问卷的评分比较见表1。

2.2两组培训前后考试成绩比较见表2。

2.3观察组对儿科临床护理交互式微课教学资源库的评分情况见表3。

2.4学生今后期待的微课类型操作指导53名(75.71%),理论讲解56名(80.00%),知识串联51名(72.86%),习题讲解48名(68.57%),知识拓展45名(64.29%),错误点评47名(67.14%)。

微课资源建设篇7

关键词: 公安英语 微课资源 翻转课堂

1.引言

公安院校是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优秀警察人才的主要平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2013年10月,我国提出了“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进一步加强了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践行服务民生,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定、和谐,促进世界和平等职能作用,公安干警队伍必须要掌握扎实的英语,这也对公安院校英语教学效果与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英语是公安院校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国际警察之间通用的语言,在公安干警职业生涯尤其是边防、出入境管理、国际合作及维和等涉外警务中应用比较广泛。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公安干警队伍中超过61%的人只能进行一般英语会话,在处理国际警务中大多不能熟练、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和使用英语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提升公安干警队伍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内在所需。因此,公安院校必须要根据公安干警的职业、职能和专业的特殊要求,在遵循公安英语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国际化战略眼光,强化公安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成效,以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警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职业化、复合型的优秀公安人才。当前,校园信息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很多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被引进课堂教学实践中,例如,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广东在2010年开展了微课试点,教学效果成就斐然,自此之后,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迅速成为国内各级学校的热点。作为一种数字化教学活方式,微课以其短小、新颖、便捷、共享的优点,为公安英语课堂教学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公安院校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推进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促进英语教学数字化、移动化、碎片化,能突出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公安英语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从理论层面上升到信息交流层面,从而真正提升公安专业学生英语素质与知识应用能力。

2.微n与翻转课堂优势分析

2.1微课

微课(Micro-Wcourse,Micro-Lecture)是微时展的产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首次提出。它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科知识点和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5分钟左右的微型教学视频,并辅以微课件、微练习等辅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重难点,实现情境化、个性化、移动化、碎片化学习。微课属于一种半结构化、主题式教学单元资源包形式,集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反馈交流等于一体,具有主题明确、生动有趣、知识紧凑、简单实用等突出优点,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多媒体随时随地学习,实现“5min完成一次学习,300s经历一次思考”。

2.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基于微课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将课堂学习时间转移到课外,学生在课堂外完成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内答疑释惑并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内化。2011年,在美国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的积极推动下,翻转课堂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翻转课堂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实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及个性化学习,便于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利用微课资源等完成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则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知识内化的场所。翻转课堂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先教后练”的形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认知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2012年,我国明确提出将“翻转课堂”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尽管当前在外语尤其是专业英语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难度,但其毋庸置疑已成为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3.在公安院校英语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与普通高校的英语教育不同,公安院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公安干警的职业技能与素质,增强其在涉外警务中的沟通交流能力。例如,香港警察必须精通两文三语,而且警察学院授课统一采用英语,即使是操练口令也是使用英语。内地公安院校英语教学则相对不足,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制约了公安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首先,教学内容侧重理论,与公安警务实践存在脱节,无法有效适应公安警务需求。公安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非常明确,但在实践中,英语课程教材与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大多侧重英语理论和基础知识传授,而对于英语知识应用不是很重视,无法有效满足学生实际任职所需。其次,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法更好地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公安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英语基础与英语素质存在个体差异,在进行集中、学时,难以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另外,由于我国内地公安院校都采用母语汉语进行教学,英语学习与应用氛围不足,学生日常也很少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容易形成“哑巴英语”。再次,英语教学模式与方式滞后,仍然采用演示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成果production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也未根据学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导致英语课堂教学比较低效。最后,英语教师缺少警务专业实践经验,英语教育与警务实践不能有机融合。公安院校的英语教师一般都是从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引进的,其英语专业知识、理论都比较强,但缺少公安警务实践经验。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能会存在英语知识与警务实践融合程度不高的情况,对学生未来的岗位任职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而英语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则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人性化英语教学。教师根据公安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微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供学生下载进行课下自主学习和课堂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自由的学习和思考,从而强化英语学习效果。同时,有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习氛围比较和谐、宽松、自由,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频繁,能够增进师生感情,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善学英语。

4.加强公安英语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

4.1分层次设计翻转课堂课前学习微课资源

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基础,也是学生课前自学、课后复习的辅助资源,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公安英语教师在设计微课资源的时候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量学生的个性差异,创建层次化微课资源、层次化微测验,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其由浅入深地从基础进阶到精通,提高公安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指向性。

4.2以任务为驱动进行课堂内互动学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利用微课资源,可以将公安英语教学内容模块化,使学生能通过模块学习,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在此基础上,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公安警务实践,布置探究性任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情境,采取小组合作、情境练习、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强化学生应用公安英语知识的能力,驱动学生进行问题解答和知识内化。教师则及时给予指导和援助,并对学习结果进行展示与评价、启发。微课资源建设需要立足公安警务际,坚持任职需求导向,翻转课堂学习要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享资源建设等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加强对学生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岗位技能有机结合。

4.3以多元化评价引导师生课后反思

多元化评价既包含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又包含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公安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专业性和职业性比较突出,要使其真正成为消防工作中沟通交流的工具,就必须要贴近公安实际进行教学。在评价的时候,也要充分考量评价结果的引导性,采取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本人、同学、教师等,都纳入评价主体,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效果、态度、方法等,确保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英语知识应用技能的提升,真正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5.结语

公安院校英语教学成效直接关乎公安干警队伍英语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应顺应教育潮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促进公安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不断提升,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优秀公安干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黎,王海杰.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5,18:104-107.

[2]薛丹云.警务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海外英语,2016,07:22+27.

微课资源建设篇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信息化教学;学习方式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背景下,需要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产生、应用微课程,导致新的教学模式产生。如今,微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受到社会的青睐。微课程,能满足了中职生的学习需求,具有高效、方便和碎片化的学习。

一、微课程内涵

微课程是以传统的教学资源为基础建立发展起来的,它属于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开展微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精心制作、录制的视频,通过网上教学方式,特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

微课程讲授的教学视频、微课件、试题等,这凸显了教学内容的逻辑特征。一个独特的微型课程主要是在教学时间、内容、资源、存储容量、资源环境五个方面。每个微课程约5-10分钟,抓住了中职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并能满足中职生在短时间内的学习需求,碎片化学习。微课程增强教育资源的互动,脱离了课堂的束缚,可随时随地对要点知识展开讨沦、研究。微课程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除了课堂教学外,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微课程的开发、资源建设

微观课程的发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处理和原始。

(一)处理和变换,是根据现有的视频记录,通过添加字幕、课件、教学反思等形式进行再创作。这种方式能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并可以节省制作微课程的时间。

(二)原创开发微课程,主要由前期准备、内容设计、资源建设、微学习应用与评价四个部分构成。

1.前期准备环节。(1)微课程主题的选择。在选择微课程主题的时候,教育决策行应将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特定对象、教学主题的普遍性三个要素纳入考虑。微课程主题的选择,要符合大众的需求,以满足大众学习为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微课程的推广,提高微课程的经济效益。(2)分析、制定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实现中职生的自身目标。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并充分体现在相应的单元微课程。通过实现各个子目标,进而实现学习者的总目标。

2.内容设计。(1)单元划分。微课程主要借助学习平台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每屏可承找的信息量少,便于人们学习、记忆知识。因此,将教学知识科学合理的分配到行个教学视屏上至关重要。教教育者需要细化教学知识,并确保10分钟之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微课程以重点知识学习为中心,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学生的认知负担,能够有效的提高中职生的学习质量。微课程要遵循“条理清晰”的原则,促使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发挥教学的价值。教育决策者在微课程设计时,可从教育性、目的性、趣味性三个方面人手。教学导入、设立问题、解答难点知识、测试练习、学习评价构成了完整的微课程设计体系。微课程的教学导入要干脆、利落,直击主题,这能够吸引中职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微课程结尾要言简意赅,强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3)互动性设计。互动不但能够贯穿整个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亦可以单独设立一个学习区域,为中职生提供互动与交流的空间。互动空间的设立,提高了学习者的相互协作能力。

3.资源建设。(1)课件制作。为了提高可见的辨识度,教育者可设置不同颜色、型号的字体。版面色彩不要过多,防止重点知识被“淹没”。课件的制作应科学合理,课件应突出知识要点,并简化。(2)习题设计。在微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练习题、思考题,以此强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微课程练习题要有针对性,满足学习者训练的需求。(3)录制。微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录屏、实景等。在录制微课程的时候,要注重现场的布置,准备好所需的教学工具、资料。录制过程中,为了确保清晰的画面,声音的逼真度……当下,微视频主要采用摄像机、智能手机等录制。在录制视频的时候,要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录制的对象等选取设立相应的情景。(4)资源整合。整个微课程由微视频、微课计划、微教学反思等组成。教师应善于利用和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为中职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此外,教师还能够创立微课程学习平台,通过平台与学习者交流、互动。

4.微课程的学习与评价。(1)微课程的使用。现今,微课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程扮演着:案例分析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课堂的新型教学资源。另外,也可以把微课程划分到及时课程的行列,使其成为正式的教学内容。(2)微课程的评价。可依照传统教学模式制定,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完善微课程的评价机制。

三、微课程的应用模式

(一)混合学习中的应用模式。混合学习指的是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说,混合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理念。由于微课知识比较碎片化,这就要求教师把每个章节的知识体系分享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应用,并抓住知识的重心。

(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模式。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中职生独立学习的平台。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由学习,它是指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不受他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人能够不断地改变行为方式。教师除了把需要学习的知识以PPT等课件形式呈现出来,还要通过论坛、QQ等工具加强与学习者之问的交流互动,及时解答学习者的疑问。此外,教师应把重点难点问题转化为课件,及时更新,为中职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资源。

微课资源建设篇9

【关键词】微课;资源开发;微视频;微时代

1.引言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网络社交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的不断发展,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持续推进和国内外一系列教学理论和实践创新,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型学习资源的微课应运而生,并在国内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迅速升温。微课的发展对于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构建学习型社会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微课的内涵和微课资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微课资源开发的实践路径。

2.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的微课

2.1 微课是一种新型学习资源

目前,研究者对微课有着不同的解读,如微课率先提出者胡铁生[1]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后来,胡铁生等[1]在梳理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基础上,重新将微课定义为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而成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黎加厚[3]将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焦建利[4]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郑小军,张霞[5]认为,微课则是为支持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网络教研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张志宏[6]认为,微课是以微视频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呈现媒体,就一个短小精悍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细致设计开发的一种适合学习者学习的可移动数字化学习资源包。由此可见,尽管研究者对微课的界定有所差异,但其共同点就是将微课看做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集中说明并解决一个问题的快餐化、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聚焦化、智能化、娱乐化等鲜明特点。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创新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的产物。当今,我们生活在被称为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或微时代的社会里,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易用、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环境的发展为微课发展做好了技术支撑,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微课的教育价值和应用有着广阔前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不断地扩展,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学习方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微课不仅是适应微时代教、学、研、专业发展四位一体新需要的新媒体和新技术,也将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新趋势。在国外,微课(Micro-lecture)始见于美国McGrew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课(Micro-lecture)标志着微课的形成。目前,比较著名的有可汗学院(Khan Academy)、TED-Ed、Teachers Tv、InTime、Watch Know Learn等,国内主要有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官网、VKO微课、第九课堂、博览微课、Skillshare、微众移动校园-微课堂、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平台等。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是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建设和应用一个典型。由此可见,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微课的产生和不断发展。

2.2 国内外微课资源开发的主要经验

吴秉健[7]以英国教师电视网站视频库、美国中小学微课视频维基资源库和英语学科微课视频库为例,认为微课视频资源的开发要以贯彻政府教育政策为切入点,由学术机构和专家团队的自主创新引领应用,进而带动社会公益资金的投入,最终形成多元化、学科化的发展路径。张一川,钱扬义[8]选取Khan Academy、TED-Ed和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为对比分析对象,认为内容精细与形式多样化,资源特色与平台共享,形式多元与人群普及是微课资源开发的共同点,我国微课资源建设要以丰富内容的呈现形式、完善配套资源建设与拓展微应用研究为着力点。梁乐明等[9]通过对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的微课资源分析后认为,微课除了微视频以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包括进行需求分析、考虑设计并开发与之适合微课程的微视频,而之后的课程评价还要注重与现实课堂的整合、确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以及推动学习资源动态生成,师生相互建构学习内容。

杨福满,桑新民[10]认为,高校开展微课资源建设要以推动共建共享和强化助学功能为目标,以“小、实、新”为创新方向,在资源结构上要处理好快餐与中餐、大餐的关系,建立能够引导优秀作品生成的评价体系,注重提高资源的可重用性和利用率。刘红霞等[11]通过对吉林大学微课设计实践的分析,提出微课的主题与内容、教师利用微课的教学行为与艺术、微课的影像呈现效果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接受效果、外部注意都产生直接影响,进而提出微课的教学行为设计与视频呈现方式应从教育、心理、技术、艺术四个视角予以观照。以上研究表明,平台建设、内容设计、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持等是微课资源开发的重要实现途径。

3.微课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现路径分析

3.1 加强微课平台建设

微课网络平台是微课资源开发、共享和应用的基础。第一,平台建设要以面向学习者且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服务为原则,做到开放性强、交互灵活、功能全面。第二,在平台功能方面,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具体包括平台帮助系统、资源中心、论坛、检索系统、后台管理五大模块。第三,在平台设计思路方面,界面设计应当简洁、美观,色彩、文字、图片、视频的使用风格要统一,排列清晰有序;在用户权限方面,可将用户分为教师、学生、匿名用户、网站管理员四类,根据平台运行的需要,分别赋予不同用户不同的权限;在平台运行流程方面,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并辅助以电子邮件、微博、即时通讯等手段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交流互动与信息推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要注重收集平台运行中问题,不断修改完善。以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研发的移动学习平台为例,平台实现了网络课程的多屏兼容、多网融合(Any Screen Any Device)和跨平台的多网融合,同时支持Windows、MacOS、Linux、iOS、Android等主流操作系统,通过3G、WiFi等互联技术,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家用电视等终端设备均可观看。

3.2 优化微课课程的内容规划

第一,课程分析。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学生的能力构成、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分析教学形式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使微课选题应具有代表性、完整性、独立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第二,可行性研究。对微课开发进行技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论证,综合论证一个微课在教学上是否实用和可靠,在学生学习上是否有需求,在经济上是否合理(制作成本和利用率),在开发过程中是否有技术和人才的保证。第三,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严谨充实,方法符合规律和技术要求,策略注重实效,形式新颖,评价要科学、全面和合理。第四,脚本编写与素材整合。脚本是对微课设计的文字表达,是微课制作和验收的依据,要对包括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在内的微课素材以方便、适用、经济为原则进行整合。第五,与评价。建立微课的前台显示和后台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管理、审核、推荐、上传以及查找、、删除、浏览等内容。同时,开发者应注意保留微课开发时的原代码,以便根据这些信息及时修改或更新。第六,加工改造原有教学资源和设计开发优质微课资源并重。组织专家和人员对原有建成的教学课例库、教案库、课件库、题库等按微课的要求进行切片加工、重组整合和二次开发;同时,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项目申报、竞赛活动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组织开发新的微课资源库。

3.3 完善微课评价体系

第一,微课评价标准。微课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教学标准、技术标准和艺术性标准。其中,教学标准主要指微课要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源;技术标准主要指多媒体技术应用要符合视频技术、动画技术和课件技术的要求;艺术性标准主要包括微课界面布局符合视觉心理,构图主体元素突出,色彩设计处理好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的关系,文字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视频拍摄的角度、视距和镜头推拉要合理,解说、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要搭配好。第二,评价体系导向。要以用户需求为基点,参考用户的浏览量、评价等进行评估,采用排行榜的形式来择优、选优、评优;倡导聚焦明确,且能解决课程重点、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的作品;选拔和评点有新意的作品,高水平的专家评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价值导向;培育和选拔具有专业制作水准的作品,考察拍摄者是否能跟随教学的程序、理解教学的要点和亮点,并以镜头语言展现出来,是优秀微课的重要标准。第三,微课评价体系的建设的重点。加快建立分门别类的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有利于面引导参与者在资源分类建设方面的意识,有利于在专家评价环节实现同行评价,有利于人们彼此相互学习和决策者对某门类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教学质量做出正确的判断;由用户决定的评价能使开发者将重心放到用户需求上,研究和发现用户的真正需求、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学科特点、既往经验总结及创新方向;重视资源形成后对其它教师的可重用性,主要包括选题恰切具普遍性教学需求,优点突出易被抽取,资源切片化易嵌入新教学情境等。

3.4 加强政策引导和产学研合作

第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微课资源统筹规划和应用环境建设;探索建立微课资源建设规范和评价体系,推动微课资源建设持续发展;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区域微课资源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普查筛选、优化整合和深度挖掘,建立区域性微课资源库;为微课资源开发提供人员、资金、技术和设备保障;组织开展开展技术培训,对本区域教师开展微课设计(理论、观念、策略、方法、模式等)及微课技术(重点是视频的拍摄、录制、制作与编辑、上传等技术)的培训,扫除开发微课资源的技术障碍;利用科学研究引领微课的建设和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组织教师开展微课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为学校或教师个人的微课研究提供优先立项和资金支持;合理规划与引导区域微课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第二,推动产学研合作,拓展微课资源开发途径。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资源开发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要积极把学校关于在线学习者学习微课的偏好、特征和系统整理好的,符合学习者需求和认知水平的知识结构点结构等研究成果与开发企业、培训机构的产业化运作结合起来,能够进一步推动微课资源开发。以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其余凤凰卫视集团联合向全球“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与国内各大出版社集团及电视台建立了网络教育资源协同开发中心,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半结构化,拓展了微课资源,是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5]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6]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50-51.

[7]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8]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9]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10]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1-5.

微课资源建设篇10

地方高校、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如何在教育课程资源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是我们目前需要深入探讨的方向。目前,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存在问题,只有建立长期的、全面的、深度的战略协作,充分挖掘各自的课程和人力资源,不断革新,才能解决这一难题。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对微课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技能等方面的积极摸索。

[关键词]

地方高校;社区;微课平台;资源;共建共享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学校和社区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研究”(课题编号:JSS-C-2016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创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一旦实现融通共享,不仅能促使教学资源被有效地利用,不断创作出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而且还能显著提高各自的服务能力,更加优化各自的发展环境。目前,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在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并不深入,仍浮于表面。我们只有不断完善两方面的共建共享机制,才能使地方高校和社区双方的资源进行更优化的配置。相信对于已身处“微时代”的高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来说,只有共同构建面向高校学生和社区大众的教育课程微课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双方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构筑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

一、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不足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双方合作受限,资源共享不全面

地方高校虽然拥有众多的优质课程资源,稳定及高素质的师生群体等人力资源以及丰富的教学硬件设施资源,可这些资源对社区的开放力度不够深入与全面,共享率过低。特别是应当密切社区、社会的高职教育仍缺少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等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设置,还没有建立起服务于学习型社区教育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为学习型社区的构建提供完整的框架结构。高校的教材、教师及学生走进社区进行教育活动相对偏少,与社区的联结基本没有,有些课目重心倾斜,忽略了文化建设,未能充分把区域环境、当地文化等资源考虑进去。而拥有着丰富社会资源的社区与高校在目前的合作上也仅局限于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这种合作毕竟是小范围的。社区教育几乎都是自主开发,缺乏整体目标计划和针对性,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实施方式方法简单,系统性不强。在围绕社区大众的教育课程设计、目标设定、计划拟订、学习评估等方面未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工作需求与学习的自主性等特点。可见高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仍停留于表面,两者有效整合才能更优化配置双方的资源。

(二)意识淡漠与理念偏差,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

通过对镇江市3个区(京口、润州、丹徒),3个县级市(扬中、丹阳、句容)下辖45个街道、镇的走访及所在街道及镇的社区网络进行调研认为:当前,地方高校与社区课程资源共享不理想的原因可归结为双方合作意识不够普及,理念跟不上,合作愿望不强烈,形式多于内容。地方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服务社会也是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之一,认为参与社区教育并未给学校发展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会影响学生的课务,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而社区大众则认为,此教育非彼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回事,双方的关联性不大,对高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需求相互融合的认识还不够。从资源共建共享形式、内容和制度上来看,目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形式方面,双方以教学多媒体设备、图书馆藏、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共享为主导,资源的有效整合缺乏,创新力及活力仍需增强;在内容方面,共享课程数目少,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内容方面,需多开设一些贴近社区的民众日常生活、就业创业类或民生问题的优质课程,如应急避险、家庭保健、饮水安全与健康防病、地震避险等课程;在制度方面,应更加明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内容、方法,仍需完善双方合作的评价反馈体系,不断推动共建共享项目的深入开展。

二、微课的含义、特点及效用

(一)微课的含义及特点

微课(Micro-Lectures)起源于国外,微课程是指在信息技术基础下,制作者为了让学习者理解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包括突出的主题、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精简的优秀课程的集合课程,其形式可以为文字、音频、图片或者视频等。微课的特点:教学目标清晰;内容短小精悍,具有一定的半独立性;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微课对于地方高校及社区教育的效用

身处“微时代”的高校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利用移动互联设备刷微博、玩微信、聊QQ、看视频等,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课堂形式势在必行。作为现场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手段的微课能更利于高校的学生理解和学习,也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微课也能促使教师不断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促成他们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课程开发能力,使他们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以吸引高校学生。从如今的社区教育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也在尝试着不断创新。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以社区的需求来决定的,社区群众的学习要求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途径也逐渐走进了社区大众的视野。因此高校与社区要想充分挖掘各自的课程资源,只有共同构建面向全校学生和社区大众的教育课程微课平台,不断满足学习者方便、灵活的学习需求,才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巨大支持。

三、创新作为,共建共享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新模式

(一)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研究受众群体需求

在对微课进行设计和开发之前,为了能够更加迅速准确地明确高校学生及社区大众的最新需求,我们必须要从教育的开放性、全面性、交互性等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定位,结合其特点,合理规划建设微课程,提高其实用效果及持续发展能力。地方高校的微课建设应把如何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驱力,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等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开发一些高校学生所关注的创新创业教育、择业就业指导、当地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微课,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方便。而社区教育,也应多开设一些婴幼儿和青少年教育、农民工技能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心理健康和食品安全等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课程,不断提升社区大众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社区大众的幸福指数,促进和谐社区的发展。

(二)融合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满足社会所需

地方高校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是地方适用人才的“培养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科技转化的“孵化器”;地方高校拥有着社区目前无法具备的资源,包括在人力、智力、财力等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能为微课制作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高校众多功能教室及其仪器设备等能为微课的拍摄制作提供更加专业的支持,高校信息图文中心及专业技术人员能为微课的拍摄和制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社区所提供的自然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和人文环境资源(当地历史、传说、革命传统教育、风俗习惯等)都能为微课提供良好的素材背景;社区的一些教育机构也能联合为微课的拍摄制作提供人员及场地的帮助;社区还拥有数目众多的便利性零售、服务、餐饮等商业形态,也能为相关微课的开发制作提供帮助。地方高校需与社区共同策划,通力合作,对微课的开发细节认真商讨,不断深入挖掘微课的素材、对各类微课资源进行合理的再调配,制作出符合大众群体所需求的优质微课。

(三)规划适宜的微课内容,确定有效的开发路径

1.微课内容的创设需有所选择。地方高校和社区要紧贴受众群体所需,因此基于两者资源共享的微课内容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内容要具有普适性。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广泛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第二,内容要系统化。微课的碎片化不是内容的碎片化,而是建立在一体化之下的碎片化,不是散落无序的,而是彼此独立又相互有所关联的。第三,内容要有可扩展性。应注重一个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课程相配套的微媒体、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扩展性资源建设,从知识传递扩展到能力锻炼和情感熏陶,培养学习者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提高社区群众和高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微课的开发路径需进行加工改造。微课的开发路径是对原有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如视频的转录、按知识点切片、合成、字幕处理等)和设计开发全新优质微课资源进行加工改造。分课程分析、可行性分析、脚本编写、资源收集、资源整合、和修改等几个步骤。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以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各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极为成熟。同时,社区教育也拥有着数量繁多的大众化视频课程,其包括修养、生活、艺术、技能、农村等五大类型,涵盖范围广泛且贴近群众生活。通过这些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利用,形成动态、发散的网状关联。此外,还可以根据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年龄、性别、学历、学习足迹等不同,对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和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开发优质微课资源。

(四)调动人智资源,创建高质量微课

微课的开发和平台的建设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开发团队。地方高校和社区要充分挖掘各自领域内的专业信息人员和行业专家等专兼职人员,组建优质授课讲师团队,创建高效的微课设计团队,认真开展授课前期的调研、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和课程内容的规划;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制作课件及讲授课程;从事教学视频的拍摄,并对微课后期的制作进行编辑;成立技术保障后勤团队,搭建微课网络平台,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成立微课运行管理团队,及时更新微课教学资源、根据需求进行调控及日常管理。高校与社区可以通过有效组织与协调,鼓励高校及社区内外的教育专家、行家里手、教育工作者、在校大学生以制作高质量的微课为共同目标,在微课的建设过程中,各司其职,同心协力,互助互惠,为微课资源的开发集思广益。

(五)多方配合,不断促进微课平台建设

秉承“互联网+”时代的理念,不断整合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借助好辖市区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多重人力、物力,互相协助,共建共享微课教学管理平台。使微课资源平台不仅要具有网络社区信息技术平台所具有的知识存储、知识组织以及知识共享的功能,还要具有知识的下载上传,方便微课资源互动与共享。更要考虑平台的系统兼容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及可靠性等。

四、注重管理,完善微课评定标准和评价体系

1.微课在进行选题设计时要突出精、简,选题思路明确,并要结合高校及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课程内容要抓住四个点:重点、难点、疑点、热点,避免臃肿及繁杂。把握住微课的思路和教学主线,主题切换要讲究新颖和直接。不断激发高校学生及社区群众课程进行自主研学的热情。

2.微课在内容方面要具有结构的系统性和学科定向性,杜绝一些科学性错误,将整门课程科学地划分成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地学习。以大学生及社区大众为本的教育思想,设计开发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微课。

3.微课浓缩的都是精华,控制课长在五到十分钟以内,微课界面布局要合理、新颖、活泼、有创意,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效果好;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准确、简明,对重点内容在讲解界面中需要重点标识或者采用较为鲜亮的颜色进行区分。

4.微课资源建设是未来教学资源建设的一种趋势,极具实践应用价值,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推广;可以在地方高校和社区中聘请专业教师、美工师,软件工程师、教育技术人员等,可以通过交流、研讨的学习方式,向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呈现出优质的微课成果;制定计划,定期组织微课观摩、学习、讲评等活动,使地方高校及社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不断完善深入。我国的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同社区教育联系起来,建立长期的、全面的、深度的战略合作,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挖掘各自的课程资源及人力资源。而基于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则是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模式的新探索,相信这一探索一定能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钱亮 吴君民 单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2]范建丽.基于微课的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8):114-115.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