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04 13:19:28

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篇1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治”状态,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然而世易时移,“法治”已成为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实且迫切的要求。

首先,学生与校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步入由身份到契约的转轨时期。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另一类是横向的平等主体间的自由合意的关系,即契约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的角度入手,这一变化便豁然开朗:过去我国高等学校运行的经费来自于国家拔款,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权是行政权力的一部分。虽然从宏观上讲,国家行政权来自人民的公意,但特定到学生与学校的这一具体关系,则是一种纵向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但自1997年以后,普通高校全部实行并轨招生,学生自费就学,自主择业,学校收取费用,提供服务,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不再是依据其作为管理者的身份,而是依据契约----与学生达成的契约以及学生之间达成的契约,这二者之间时有交叉。由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更多的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当然也不排除其出于社会公益之目的而为公法授权之行为,比如依据《教育法》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依据《学位管理条例》授予学生学位以及依据原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行使相应的行政管理权,但其管理活动需纳入“法治”的轨道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的依法治国应当将社会中各种关系纳入“法治”的范围,由“人治单元”组成的“法治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法治社会也必然对其构成因子产生此种客观要求,此二者存在互动关系。

同时,学生权利意识的觉醒、现代教育价值的确立、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带动思想更新的速度都对高校学生管理实现法治化提出客观要求。此外,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也是学生管理正规化、规范化,以及高校减员增效、遏制腐败的客观需要。

二、法治的内涵及目标。

要正确地解析“法治”这一概念,首先要澄清两种模糊认识。

其一“法治”不同于“法制”。法治一向在英文中为Ruleoflaw或Legality,俄文为тослодствоэаконноств。而法制在英文中为LegalSystem,俄文为правоваясистема,其他语言也大都有相应的称谓,二者之间不能通用。[2]从本身的含义来说,“法治”是指严格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原则,[3]而法制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法律制度或法律上层建筑系统,法治是运用法律及其制度为基本手段和方法来治理,是法制的功能要求和动态过程,是包括法制在内的更大的系统。[4]

其二“法治”是指“依法”管理,即将法作为学生管理的最高权威,没有任何个人或利益集团可以凌驾于法之上。而不是“以法管理”,不能将此仅仅作为学生管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否则就会陷入法律工具主义的误区。

实现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单纯仰仗完备的法制是不够的,而且要建立一个学生管理法治系统。这个系统应包括:

(一)、法治的主体系统--民主系统,即校园内以民主形式组建的对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组织。

(二)、法治的思想观念系统--它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系统。

(三)、法治的教育系统--包括对管理人员的法治观念的培训以及对学生的法律教育系统。

(四)、法制系统--包括调整学生管理活动的由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系统。

(五)、法治的辅助系统--包括学校的学生处、保卫处以及校园文化心理、伦理道德等系统。

(六)、法治的信息反馈系统和监督系统--前者包括国家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内部反馈系统以及校刊、广播站等外部反馈系统。后者包括国家、政府的监督、校长、党委的领导监督、学生代表大会的监督以及民间社团、校内传媒等社会监督,还有来自学生的直接监督。二者时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法治的大系统不能因整体性而否定各子系统的独立性,而子系统也不能因为相对独立性而否定大系统的整体统一性。我们且用Xi(X1,X2.....Xn)表示几个子系统独立状态时所具有的属性的数目,用C表示大系统构成后,所具有的新属性的数目,用S表示系统全体属性数目。则也可用公式表示为:

S=+C当C≥0

显然S≥

这是系统工程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原理,但是“大于”是有条件的,如果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性大于协调性,负向作用大于正向作用,内耗过大,整体也可能小于部分之和。所以完整的方程表述为:

S==〔X1+X2+……Xi+……Xn〕≠X1+X2+……Xi+……Xn

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大系统中,必须注意整个系统内部的协调平衡,扩大总体功能,防止矛盾内耗,避免减弱总体功能。[5]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之法治化,必须逐一建立学生管理法治所包含各个子系统并使之统一为一个大系统。

(一)、主体系统

近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的。[6]民主意味着要承认学生有管理学校的权利。比如法国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规定,大学设思考、建议、决策机构——大学委员会,其中学生的比例最高可达教授、讲师、助理讲师人数的总和。[7]英国的大学最高权力机构协议会(Council)和管理经营机构(Senate)均吸收学生代表参加。[8]德国大学的学院(系)会议亦有学生代表,该会议拥有选举学院院长(系主任)的权利。[9]在我国的深圳高级中学,组成了完全由学生组成的仲裁庭,可作出仲裁决议书要求校方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及修改学校的管理制度。仲裁庭的裁决校方必须执行。[10]而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虽然有学生代表大会等民主机构,但我国现行法律并未确认其职权,而在实践中这些组织也是形同虚设。在法治主体系统的建设上,国外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而深圳高级中学的成功实践,更令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大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思想观念系统。

此系统可划分为两部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系统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系统。管理者不仅在前者中起着决定作用,而且也主导着后一系统,因为管理者向学生灌输的思想将在根本上决定着后一系统的内容。目前高校管理者存在四大心魔:封建等级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法律工具主义思想以及性恶论思想。这些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法治的进程。因此清理管理者的错误思想及顽固不化的管理人员势在必行。学生的思想观念系统也不是没有问题,突出表现在顺民或说奴性思想严重。但其诱因却是法治主体系统及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系统的缺憾。如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这个问题自然就水到渠成。

(三)、法治的教育系统。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都强化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和校规校纪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却是片面强调学生的义务而绝口不提其享有的权利,这本身就与法治的要求背道而驰,何况此种教育只是针对学生而使得管理者法治观念淡薄。因此必须改革现存的法治教育。在法律基础课上,不能单纯讲我国法律保障的人权多么真实多么广泛,而要强调学生作为一个公民享有哪些具体的权利;不要单纯讲学生不应当为某种行为,同时也要讲学生享有哪些自由;在德育课上,要在申明学生义务的同时,告知其权利。同时,学校制定、增删校规,应向全校师生公告,其形式应保证管理人员和学生尽皆知晓,同时作出必要的解释。而对管理者的培训更要加强,使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四)、法制系统。

该系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普遍适用的法,包括《宪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就这一部分而言,我国的立法在形式上较为完备,但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保留了较多的“人治”色彩。《高等教育法》作为针对高等教育的特别法竟然未对高校必须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及学生和校方的权利、义务,纠纷的解决等内容加以全面规定,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而在这方面国外的立法远远走在我们前面:比如在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学生、教师、家长的权利与义务等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11]法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大学校长必须依法管理学校。[12]同时法国的教育司法制度相当健全,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纠纷可以通过教育系统内部的司法制度或教育系统外部的行政诉讼制度来解决。[13]美国的联邦教育法有很多关于学生福利的内容。[14]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第五章中,首先规定“学生有权参与教育机构的管理”。[15]印度大学法规定大学内部各权力机构以及大学的实际首脑副校长,必须在法律赋予它(他)们的权力范围内履行职责。[16]同时外国教育法将一般视为校内管理的违纪行为,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相应的责任,并纳入法定的程序进行处罚。[17]这些国外教育立法均可择其善者而从之。

第二部分为针对某一特定高校的内部管理之“法”。在英国,它也是以“法”的形式存在的。凡得到皇家特许成为“自治大学”的学校都可以制定专门的大学法。[18]但高等教育法人团体制定的管理章程需经过务大臣批准。[19]如《牛津大学法》、《伦敦大学法》等。[20]在印度大学内部管理多由各大学自定大学法予以规范。[21]

在我国,尚没有规范某一大学内部管理的大学法。原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1990年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条文的说明》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行政法现,不能也不可能规定得太具体,各地区高教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可在此《规定》的原则下制定实施细则。由此各高校自行制定校规,虽无“法”之名,却实则“法”也,因其具备了法的本质特征。它与法律都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只不过强制效力和作用范围不同而已。目前我国各高校虽普遍有成文校规,但其立法主体、立法程序的合法性,立法技术的科学性等都值得怀疑,有很多规定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和管理人员大脑一时发热的产物,尤其是校规的制定者只是少数管理者,不经民主程序,不举行听证,也不经国家机关批准,这部分管理者难免要肆意扩张自己的权力而践踏学生的权利,甚至公然对抗宪法和法律。比如某高校校规规定对参与打架斗殴者一律予以处分,这显然剥夺了《刑法》确认的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再如某些高校“学生不许经商”的规定,妨碍了学生创业的正常发展,也与国家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相悖。[22]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系统极不健全,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我国目前制定大学法的条件尚不成熟,可有步骤、分层次的在现行立法和现实情况基础上完善法制系统。对具有普遍性、业已成熟的问题,可以补充在《高等教育法》中。比如学生管理必须依法而治的原则,学生的权利及与校方纠纷的解决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法本应具备的内容。对于尚有待探讨的问题,可由高校间的联合组织制定校规范文,由各高校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删。但校规的制定、审批程序和权限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

(五)、法治的辅助系统

这一系统建设要求:学校的学生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必须秉承权力法定、公开透明等法治的基本原则,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保障学生的权利得以现实的实现。学校也应采用多种形式,尽一切可能营造校园的法治氛围,使法治深入人心。

(六)、法治的信息反馈系统和监督系统

以上两个系统各司其职,却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合。该系统的建设要求:国家、政府既要调查法实施的情况,又要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纠正;校长、党委要设立信箱和接待日,倾听学生的意见,解答学生的疑问,及时纠正基层管理者的违法行为;学校职能部门要向学代会汇报工作,接受学代会的质询;校内传媒要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述校内发生的事件;学生社团可以就某一事件发起联合情愿或组织其他活动表明态度;学生、学生团体及其代表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批评应当有正当渠道并确认为正当行为而不应受到非法追究。

高校学生管理之法治化,是针对我国传统高校长久以来存在的“人治”传统而提出的。本文作者必须表明的态度是:实现法治化的目标是将高校学生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实行严格管理,避免管理工作中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自由之发生。但学生管理工作仍然应当秉承“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绝不能无原则的迎合和迁就学生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因此对一些新兴民办高校标新立异的提出所谓“学生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学生是上帝”等口号,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人治”另一层面的表达,实质上也是对“法治”的背离。

参考文献

[1]蒋先福.契约文明――法治文明的源与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

[2]、[6]孙国华.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238、237.

[3]刘文华.2000年法学法律硕士考研复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0――41.

[4]、[5]参见:吴世宦.法治系统工程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4,21.

[7]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231页

[8]、[9]陈永明.工业先进国家面向21世纪的大学管理经营体制[J]外国教育资料1996(1)32,35.

[10]迟宇宙.学生法庭开庭.[N].南方周末,1999-12-13(12).

[11]、[12]、[13]、[14]、[15]、[16]、[17]、[18]、[19]、[20]、[21]郝维谦,李连宁.各国教育法制的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9,91,92,142,111,253,254,18,61,65.

[22]陈朝晖、张德民.论学生创业及其法律保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4)96.

注:本文是作者本科毕业论文的第一部分,2000年6月通过论文答辩。《大连大学学报》通知作者2002年末发表,但至2003年末告知不能发表,且遗失作者原稿。最后作者凭记忆整理本文,于2004年6月发表于《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但《理工高教研究》发表时对本文的改动非作者原意,特勘误如下:

1.《理工高教研究》将本文题目译为“LegalManagementforUniversityStudents”,本文作者并不赞同。本文英译为《大连大学学报》所失,作者无暇补写。但“法治”一词应当译为“ruleoflaw”是一个常识性问题。“LegalManagement”直译为“合法的管理”或者“基于法律的管理”,与作者原意是有出入的。

2.《理工高教研究》发表本文时,将“

一、首先,”修改为“1、是学生与校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形成契约关系的转轨时期。”本句不但没有主语,而且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不符合基本的语法常识。

3.《理工高教研究》发表本文时,在“

三、5、”最后一句之后增添了“提升管理者的执法水准,依法行政”(原文没有句号)一句。本文作者在文中已经声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更多的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作者不赞同“依法行政”这一表述。

4.《理工高教研究》删除了作者的一些注释,令本文或有抄袭剽窃之嫌。作者在此特予补正。

高校学生管理篇2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密切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两者的核心价值主体都是学生,高效工作的开展要注意文化素质的培养,无论是开展管理还是要加强文化教育都是要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所以的活动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学生是我们进行教育的主体,就是要以学生的切实需要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还有两者的工作有交叠性和重复性,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因为校园文化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良的文化传播,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有很多大的帮助,有效的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形式,我们不断地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落实,这其实也是对校园管理的理论价值进行理解,这样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活力[1]。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措施

(一)通过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管理工作

我们要给学生建立人性化的校园环境,这样能够给校园管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校园环境文化主要强调的是高校师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开展的相关文化构建,我们要对校园文化布局进行合理的布局、给学生建造名人雕塑、还有比较优质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在校园的环境里面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要给学生开展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的开支就是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课余时间来积极的参与社会的实践,让学生能在爱社会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面临诱惑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住诱惑。

现代的高校学生要学会运用中国特色社会的主义思想体系对自己的头脑进行武装,能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办学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形成校园情感。要对学生的人文情感进行培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学院要公平的开展活动、形成全员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表现出来温暖的集体关怀,还有就是团队协作精神的开展,有高校的学生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意义深远[2]。

(二)通过校园管理工作提高高校文化建设的科学性

校园管理工作对高校文化建是非常重要,我们要转变思维模式。在很多高校里面,高校的管理工作就是被理解成为高校的行政工作,机械地完成一些文件、规章制度是完成了高校的管理工作内容,很多的管理工作人员都会忽视、轻视学生管理工作对高校文化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把文化建设工作看成是超功利主义的,管理工作看成是现实主义,这样的思维方式让管理工作和文化工作分开,我们要转变这样的思维模式,让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就要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高校的很多文化建设都是比较潜在的出现的影响要有一段时间的限制,短时间内不能开展定量的评价,很多的因素都会对文化的发展进行制约,学生管理工作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进行惩处,有效的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的行为有规课循,学生形成积极上进的思想还有就是社会实践通过激励机制完善,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把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展现在校园建设主体面前[3]。

高校学生管理篇3

关键词:学生管理;管理体制;法治化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有了巨大发展和深刻变革,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也随之有着长足的进步。2005年9月1日正式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但同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作为肩负为社会主义建设教育、输送人才重任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需要以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为基础,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关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环境

第一,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革,使高校学生不再循规蹈矩于过往的“命令式”管理体制和模式,社会的变化对学生管理的体制、制度、理念、工作模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高校扩招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近几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同时,也使高校学生数量激增。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在校学生无疑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校毕业生队伍的庞大使他们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让学生为了获得工作而进行的实习、试用、考察与学校学习、纪律产生冲突,如何让两方面统一起来是现在高校面临的一大实际任务。

第三,当代大学生呈现新的群体特征。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0年后”的一代,他们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同时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缺乏和心理问题频生等问题。对呈现出新特点、新规律的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也必然应该有提出针对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第四,随着国家法律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伴随我国民主化、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制观念随之不断增强,维权意识不断增高。但高校学生管理相关法规跟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很多规定与已有法律相脱节甚至于相矛盾,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也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五,高校后勤产业社会化改革使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现在很多高校后勤产业都进行了社会化改革,从原来学校办产业变为社会经营学校产业。这使得很多高校的后勤产业由原来的亏损变为学校资金来源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学校资金的运转,但同时这也带来后勤产业和学生关系的本质变化:后勤产业人员由原来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变为了现在的经营者。这样的结果就是后勤产业原来的育人的主题理念变为了现在的谋利至上,让大学生不走出校园就融身到社会性的金钱交易之中,很容易因缺乏节制而滋生拜金主义、自由散漫思想和各种不文明现象。另外,高校后勤产业社会化也会带来高校作为“教育者”形象和威望的降低。

第六,学校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近期全国发生多起学校暴力伤害事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也成为高校面临的凸现问题。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不完善

1、学生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不清。目前我国学生管理机构在设置上整体上采用的科层制,也有着纵向和横向的机构设置和权责划分。但纵向机构层次设置过多,使学生管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不可避免,从而带来学生不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学校认为是学生不服从管理。横向机构设置上,学生管理存在普遍的多头管理现象。诸如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后勤部门、招生就业处等都分担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但这些机构作为学校的平级职能部门,彼此间沟通不畅,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思想的统一和行动的协调。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发展潜力小、待遇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虽然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诸多方面给予了规定,但仍存在规定不详细的情况,使得高校在贯彻过程中出现问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主体的辅导员终日忙于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使得在学术理论方面的发展受到巨大的影响。同时辅导员队伍因人数众多、规定限制等原因而在行政职级发展上与其他行政人员相比全面处于劣势。这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者整体上处境尴尬,职称评定和职级升迁两方面都是前景堪忧。另外,经济待遇上也较低,专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学生管理津贴远远低于专业教师的课时奖金,更无法与专业教师获得支配的课题资金相比。

3、学生管理制度内容陈旧、僵化。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是从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而来的,在内容上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校风学风和纪律建设作为重点;学生工作意识上倾向于把学生作为监督对象,学生工作满足于学生不出事、不闹事。这种重监管、轻服务的制度内容已滞后于社会发展。另外,有些学校学生管理制度不完整,不健全,使学生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再加上经常性地制定临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使得学生管理规定朝令夕改情况不可避免,让学生管理工作者无所适从,也必然导致学生管理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二)高校学生管理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

1、学生管理行政化现象严重。现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学生日常事务庞杂多样,除了基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青团工作和学团建设等工作外,还要负责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例如助学贷款、征兵入伍、勤工俭学、评奖评优、公寓管理、就业服务等事务。这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负担沉重,且对于学生的教育无法跟上学生的需要,而成了“事务老师”、“生活老师”,而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得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作为教育者的形象日益苍白。

2、学生管理重监管、轻服务。传统的学生管理强调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生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者在学生看来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非深入学生中间的知心朋友。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现在高校都在公寓管理、勤工俭学、心理教育等学生服务项目上有所建设和发展,但受重视程度仍无法与传统学生管理关注重点诸如校风、学风、纪律等监管性事务相提并论。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程度不高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程度比较薄弱现象,且有许多突出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关法规制定不健全,特别是相关基本法滞后;二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法治观念不强,依法管理观念不高;三是忽视学生权益,侵害学生权利现象普遍;四是学生依法维权能力缺乏,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学生难以及时得到法律救济,缺少相应的法律服务体系。

三、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学生管理机构设置

改革学生管理机构,使上下左右合理分工,明晰权责,尽量避免使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疲于应付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大量指令性工作指派,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教育学生的空间。上下层级之间要定位明确,分清各自权责范围,并应凸显作为学生管理基层组织的院系学生管理机构的重要性;加强横向之间各负有学生管理职责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做到学生工作信息畅通,认识统一,措施得力。

(二)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加快学生管理配套法律、法规建设,革除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制度内容,使学生管理工作做到严谨有序、有法可依。学生管理法律设计的内容应全面、完整且有层次。应包括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法、基本法和实施法。在每项学生管理法规之下,再制定下级规范。同时推进学生管理法规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下位法须与上位法一致,并贯彻平等公正原则,体现以人为本和服务意识,以达到学生管理的有法可依和学生应有的法律权利和正当利益得到保护。

(三)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训

为应对学生管理需要,应加大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培训的经费、人力投入,延长培训的时间,让学生管理工作者都有获得培训的机会,以了解学生管理整体动态,把握学生时代特征,交流管理经验,增强管理服务意识,提升管理能力。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应以能力为本,重点培训专业技能,并使他们养成职业理想道德。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对新任人员进行上岗集训,对在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专题研修和岗位轮训,以切实得到培训效果,提高学生管理效益。

(四)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待遇,使他们能获得与劳动付出相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保障

可以考虑专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晋升晋职的单列,并依据数量给予名额配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学术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学生管理理论的提升。

(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心理引导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与思想政治品德公共课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接受主流政治文化,提升思想道德意识,加强诚信、责任观念;应对日益凸显的学生安全问题,学校应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学生自我人身财产安全保护意识,依法制定学校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为解决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应切实建立校、院(系)不同层次的心理咨询师,培养专业心理咨询师,满足大学生心理问题调试需要。

(六)吸收学生参与学生日常管理

加强高校学团会建设,特别是建立一支得力的学团会骨干班子,适当放权,让他们参加到学生日常管理中来,以分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行政事务压力。同时还能让学生从被管理者转为管理者,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并进而带动整体学生关心学生事务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为”的渐进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16号文件[Z].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2005.

2、高猛.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1).

3、周木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高校学生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对策

档案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资源,是最原始、最权威的信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档案是我国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用人单位档案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我国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以计算机技术为典型代表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学习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目前各类高校的教学与管理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需要用各种信息手段来改造现有的软件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尤其是毕业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存在大量不可预知性等问题之下就显得尤为迫切。 然而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学生档案管理的特点入手,综合分析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进而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提供规范化建议和参考。

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特点

高校学生数量大,档案变动、更新、维护都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巨大挑战。根据200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对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定义、适用范围等有了新论述,对高等学校档案的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和工作要求提出了更高标准,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新《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

具体来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工作量大

随着每年学生入学、毕业,档案数据都会发生变动,录入、迁出、就业、继续深造等情况的变化促使档案变化频繁,呈现数量大、跨界调度等特点,加上档案的维护、保存都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2.档案变动频繁

学生档案变动频繁是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有一个显著特点。每年校内学生的学籍异动、专业变更,校际间学生的升学,校企间学生的就业都会伴随档案的迁移发送,这些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容不得一丝疏忽。

3.涉及部门及档案种类繁多

高校教学档案种类繁多,来自高校内部各教学管理部门的文件材料,教师教学材料、学术论文,学生考试材料、毕业设计或论文等许多方面。档案内容具有多学科性,且学科与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交叉;档案管理层级较多,各层级下又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教学档案整体上又呈现出很强的复杂性。以我校为例,除了纸张等传统档案形式,日益增多的图文材料、课件、电子光盘、视频资料、各种证书等导致教学档案的数量和类型不断扩张,加大了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难度。

4.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当前,高校档案管理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管理的信息化。我校从2009年就对学生档案相关资料进行了信息化处理,自行开发并应用了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网络中的一些先进技术比如城市云等都可以运用到高校档案管理中,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趋向于无纸化和集中化。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技术落后

面对高校每年上千万的注册新生,档案室的档案管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档案管理人员一般是高校临时人员调动,档案的管理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新生档案的归档、档案查询、档案的调离。档案的归类采取传统的编号、索引、查询。尤其是对于纸质材料的大学生档案,每次调档、查看档案等行为要重复打开档案再密封存档,对档案袋及档案内容的破坏不可避免。

2.安全性有待提高

学生毕业时大学生档案一般由学校代为转发,由于邮寄存在着受潮、丢失、破损等风险,另外部分高校将已经考取研究生、考取公务员、就业单位接收档案的学生个人档案直接交由学生代转,大学生档案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此外,缺乏对电子档案管理的风险评估体系。高校的电子档案管理除了应该有安全软件防护,还应该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预知档案管理中将会出现的风险,减少安全漏洞,并且做出应对风险的多个应急方案。但是,目前的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很少建立风险评估体制,无形中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风险。

3.硬件设施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大多数学校还是运用落后的方式来管理学校档案,如手工收集,却很少有学校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管理学校档案。同时,档案的查阅、借阅等服务环节功能不完备,所以使得检索档案的方式非常繁琐,这样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会大幅度降低。

学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一个学校的各方面的发展足迹,但是现在许多学校没有按照标准去建造档案室,各种档案设施陈旧老化,档案室的管理条件比较差,对档案的保管使用效果造成严重影响。部分档案存放室由于不通风、不防潮、不防霉、不防盗、不防火等因素,易致使档案材料遭到破坏甚至缺失。同时保管档案的设备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新时期档案多元化的需求。档案的随意放置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建议

针对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缺失,国家应当硬性通知并通过财政补贴要求各高校建立专门的大学生档案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学生档案的存储、查询、接收和调离工作。并且通过竞聘等形式录取具有数字化图书管理经验的人员将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建立学生电子档案,记录学生档案中包含的全部材料清单及电子影印文件,方面档案的电子查询。引进新的大学生档案存放制度,例如采用数字化方法,将大学生档案全部寄回原籍,采用数字化方法记录档案的全部内容,相关单位需要用到大学生档案时采用电子传送的方式取代传统的邮寄方式,提高档案的存放安全性及档案调取查阅的效率。

1.改变档案管理模式,适应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浪潮日益临近的背景下,高校建设出现新局面,原有的档案门类、数量和内容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随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档案工作重点应从以往收集、整理、保管为主转向以开发、利用和服务为主,提高档案的利用,扩大服务功能,高校学生档案工作是学生教育的信息资源,只有重视开发利用,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才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

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若要实现高校学生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关键是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注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其热爱档案管理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修为。同时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为其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提升职称的机会,更新专业知识,通过系统学习,使其在专业的深度和广度上有较大提高,在管理实践中具有信息收集、加工、存贮、传递的能力,能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为高校的发展和评估提供材料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发展和改革创新工作的需要。

3.加强电子档案存储设备及网络安全性

加强电子档案存储设备及网络安全性,首先保障存储设备的安全,专机专用,定时进行软硬件更新升级,定期对设备维护;定期对存储文件更新备份;通过网络防火墙、身份验证、数字签名、病毒预防、严格规定读写权限加强电子档案在存储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确保电子文件在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密。要不断改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努力提升档案的安全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继先.高职院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障碍与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2:215-216.

[2]姜艳丽.实体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16,194(1):95-96.

[3]赵长莉.高等职业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研究[J].职业与技术教育,2016,3:213-214.

[4]王晴.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3):224-225.

[5]高晓宇.信息化建设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分析[J].才智,2016,2:131-132.

[6]尹黎莉.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问题及对策[J].中国培训,2016,1:208-209.

[7]林莉.试谈学校档案管理与工作效率的提高[J].科学中国人,2016,1:92-93.

[8]杨东梅.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在信息时代的创新[J].才智,2016,2:57.

[9]郭艳明.探析学校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其优化[J].现代交际,2016,424(2):125-126.

[10]陈航.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的优化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16,1:72.

高校学生管理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法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成长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反观我国高校目前的学生管理现状,实在不容乐观。其中突出存在的问题有:少数管理者垄断一切管理事务,学生无权参与管理,或虽有此项权利但因无可靠的保障而流于形式;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无一定的标准,或虽有一定的标准,但对管理者而言只是一种工具;学生管理的主体、权限不明;学生与学校工作人员的权利义务不清,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程序性规定欠缺;学生的权利遭到损害时得不到有效救济等。这些都是高校学生管理“人治”状态的突出特点和必然结果。故此我们必须调整业已严重滞后的高校管理学生工作的管理思想、管理活动和管理模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之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治”状态,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然而世易时移,“法治”已成为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实且迫切的要求。

首先,学生与校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步入由身份到契约的转轨时期。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另一类是横向的平等主体间的自由合意的关系,即契约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的角度入手,这一变化便豁然开朗:过去我国高等学校运行的经费来自于国家拔款,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权是行政权力的一部分。虽然从宏观上讲,国家行政权来自人民的公意,但特定到学生与学校的这一具体关系,则是一种纵向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但自1997年以后,普通高校全部实行并轨招生,学生自费就学,自主择业,学校收取费用,提供服务,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不再是依据其作为管理者的身份,而是依据契约----与学生达成的契约以及学生之间达成的契约,这二者之间时有交叉。由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更多的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当然也不排除其出于社会公益之目的而为公法授权之行为,比如依据《教育法》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依据《学位管理条例》授予学生学位以及依据原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行使相应的行政管理权,但其管理活动需纳入“法治”的轨道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的依法治国应当将社会中各种关系纳入“法治”的范围,由“人治单元”组成的“法治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法治社会也必然对其构成因子产生此种客观要求,此二者存在互动关系。

同时,学生权利意识的觉醒、现代教育价值的确立、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带动思想更新的速度都对高校学生管理实现法治化提出客观要求。此外,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也是学生管理正规化、规范化,以及高校减员增效、遏制腐败的客观需要。

二、法治的内涵及目标。

要正确地解析“法治”这一概念,首先要澄清两种模糊认识。

其一“法治”不同于“法制”。法治一向在英文中为Ruleoflaw或Legality,俄文为тослодствоэаконноств。而法制在英文中为LegalSystem,俄文为правоваясистема,其他语言也大都有相应的称谓,二者之间不能通用。[2]从本身的含义来说,“法治”是指严格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原则,[3]而法制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法律制度或法律上层建筑系统,法治是运用法律及其制度为基本手段和方法来治理,是法制的功能要求和动态过程,是包括法制在内的更大的系统。[4]

其二“法治”是指“依法”管理,即将法作为学生管理的最高权威,没有任何个人或利益集团可以凌驾于法之上。而不是“以法管理”,不能将此仅仅作为学生管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否则就会陷入法律工具主义的误区。

实现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单纯仰仗完备的法制是不够的,而且要建立一个学生管理法治系统。这个系统应包括:

(一)、法治的主体系统--民主系统,即校园内以民主形式组建的对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组织。

(二)、法治的思想观念系统--它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系统。

(三)、法治的教育系统--包括对管理人员的法治观念的培训以及对学生的法律教育系统。

(四)、法制系统--包括调整学生管理活动的由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系统。

(五)、法治的辅助系统--包括学校的学生处、保卫处以及校园文化心理、伦理道德等系统。

(六)、法治的信息反馈系统和监督系统--前者包括国家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内部反馈系统以及校刊、广播站等外部反馈系统。后者包括国家、政府的监督、校长、党委的领导监督、学生代表大会的监督以及民间社团、校内传媒等社会监督,还有来自学生的直接监督。二者时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法治的大系统不能因整体性而否定各子系统的独立性,而子系统也不能因为相对独立性而否定大系统的整体统一性。我们且用Xi(X1,X2.....Xn)表示几个子系统独立状态时所具有的属性的数目,用C表示大系统构成后,所具有的新属性的数目,用S表示系统全体属性数目。则也可用公式表示为:

S=+C当C≥0

显然S≥

这是系统工程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原理,但是“大于”是有条件的,如果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性大于协调性,负向作用大于正向作用,内耗过大,整体也可能小于部分之和。所以完整的方程表述为:

S==〔X1+X2+……Xi+……Xn〕≠X1+X2+……Xi+……Xn

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大系统中,必须注意整个系统内部的协调平衡,扩大总体功能,防止矛盾内耗,避免减弱总体功能。[5]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之法治化,必须逐一建立学生管理法治所包含各个子系统并使之统一为一个大系统。

(一)、主体系统

近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的。[6]民主意味着要承认学生有管理学校的权利。比如法国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规定,大学设思考、建议、决策机构——大学委员会,其中学生的比例最高可达教授、讲师、助理讲师人数的总和。[7]英国的大学最高权力机构协议会(Council)和管理经营机构(Senate)均吸收学生代表参加。[8]德国大学的学院(系)会议亦有学生代表,该会议拥有选举学院院长(系主任)的权利。[9]在我国的深圳高级中学,组成了完全由学生组成的仲裁庭,可作出仲裁决议书要求校方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及修改学校的管理制度。仲裁庭的裁决校方必须执行。[10]而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虽然有学生代表大会等民主机构,但我国现行法律并未确认其职权,而在实践中这些组织也是形同虚设。在法治主体系统的建设上,国外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而深圳高级中学的成功实践,更令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大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思想观念系统。

此系统可划分为两部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系统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系统。管理者不仅在前者中起着决定作用,而且也主导着后一系统,因为管理者向学生灌输的思想将在根本上决定着后一系统的内容。目前高校管理者存在四大心魔:封建等级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法律工具主义思想以及性恶论思想。这些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法治的进程。因此清理管理者的错误思想及顽固不化的管理人员势在必行。学生的思想观念系统也不是没有问题,突出表现在顺民或说奴性思想严重。但其诱因却是法治主体系统及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系统的缺憾。如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这个问题自然就水到渠成。

(三)、法治的教育系统。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都强化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和校规校纪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却是片面强调学生的义务而绝口不提其享有的权利,这本身就与法治的要求背道而驰,何况此种教育只是针对学生而使得管理者法治观念淡薄。因此必须改革现存的法治教育。在法律基础课上,不能单纯讲我国法律保障的人权多么真实多么广泛,而要强调学生作为一个公民享有哪些具体的权利;不要单纯讲学生不应当为某种行为,同时也要讲学生享有哪些自由;在德育课上,要在申明学生义务的同时,告知其权利。同时,学校制定、增删校规,应向全校师生公告,其形式应保证管理人员和学生尽皆知晓,同时作出必要的解释。而对管理者的培训更要加强,使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四)、法制系统。

该系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普遍适用的法,包括《宪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就这一部分而言,我国的立法在形式上较为完备,但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保留了较多的“人治”色彩。《高等教育法》作为针对高等教育的特别法竟然未对高校必须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及学生和校方的权利、义务,纠纷的解决等内容加以全面规定,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而在这方面国外的立法远远走在我们前面:比如在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学生、教师、家长的权利与义务等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11]法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大学校长必须依法管理学校。[12]同时法国的教育司法制度相当健全,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纠纷可以通过教育系统内部的司法制度或教育系统外部的行政诉讼制度来解决。[13]美国的联邦教育法有很多关于学生福利的内容。[14]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第五章中,首先规定“学生有权参与教育机构的管理”。[15]印度大学法规定大学内部各权力机构以及大学的实际首脑副校长,必须在法律赋予它(他)们的权力范围内履行职责。[16]同时外国教育法将一般视为校内管理的违纪行为,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相应的责任,并纳入法定的程序进行处罚。[17]这些国外教育立法均可择其善者而从之。

第二部分为针对某一特定高校的内部管理之“法”。在英国,它也是以“法”的形式存在的。凡得到皇家特许成为“自治大学”的学校都可以制定专门的大学法。[18]但高等教育法人团体制定的管理章程需经过务大臣批准。[19]如《牛津大学法》、《伦敦大学法》等。[20]在印度大学内部管理多由各大学自定大学法予以规范。[21]

在我国,尚没有规范某一大学内部管理的大学法。原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1990年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条文的说明》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行政法现,不能也不可能规定得太具体,各地区高教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可在此《规定》的原则下制定实施细则。由此各高校自行制定校规,虽无“法”之名,却实则“法”也,因其具备了法的本质特征。它与法律都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只不过强制效力和作用范围不同而已。目前我国各高校虽普遍有成文校规,但其立法主体、立法程序的合法性,立法技术的科学性等都值得怀疑,有很多规定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和管理人员大脑一时发热的产物,尤其是校规的制定者只是少数管理者,不经民主程序,不举行听证,也不经国家机关批准,这部分管理者难免要肆意扩张自己的权力而践踏学生的权利,甚至公然对抗宪法和法律。比如某高校校规规定对参与打架斗殴者一律予以处分,这显然剥夺了《刑法》确认的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再如某些高校“学生不许经商”的规定,妨碍了学生创业的正常发展,也与国家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相悖。[22]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系统极不健全,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我国目前制定大学法的条件尚不成熟,可有步骤、分层次的在现行立法和现实情况基础上完善法制系统。对具有普遍性、业已成熟的问题,可以补充在《高等教育法》中。比如学生管理必须依法而治的原则,学生的权利及与校方纠纷的解决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法本应具备的内容。对于尚有待探讨的问题,可由高校间的联合组织制定校规范文,由各高校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删。但校规的制定、审批程序和权限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

(五)、法治的辅助系统

这一系统建设要求:学校的学生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必须秉承权力法定、公开透明等法治的基本原则,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保障学生的权利得以现实的实现。学校也应采用多种形式,尽一切可能营造校园的法治氛围,使法治深入人心。

(六)、法治的信息反馈系统和监督系统

以上两个系统各司其职,却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合。该系统的建设要求:国家、政府既要调查法实施的情况,又要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纠正;校长、党委要设立信箱和接待日,倾听学生的意见,解答学生的疑问,及时纠正基层管理者的违法行为;学校职能部门要向学代会汇报工作,接受学代会的质询;校内传媒要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述校内发生的事件;学生社团可以就某一事件发起联合情愿或组织其他活动表明态度;学生、学生团体及其代表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批评应当有正当渠道并确认为正当行为而不应受到非法追究。

高校学生管理之法治化,是针对我国传统高校长久以来存在的“人治”传统而提出的。本文作者必须表明的态度是:实现法治化的目标是将高校学生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实行严格管理,避免管理工作中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自由之发生。但学生管理工作仍然应当秉承“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绝不能无原则的迎合和迁就学生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因此对一些新兴民办高校标新立异的提出所谓“学生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学生是上帝”等口号,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人治”另一层面的表达,实质上也是对“法治”的背离。

参考文献

[1]蒋先福.契约文明――法治文明的源与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

[2]、[6]孙国华.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238、237.

[3]刘文华.2000年法学法律硕士考研复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0――41.

[4]、[5]参见:吴世宦.法治系统工程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4,21.

[7]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231页

高校学生管理篇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s facing a number of challenges, so th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new situation is urgent. Student management is more complex, so the multi-perspective thought is needed. As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student management. The instructo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ust understand this and consciously persist in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ring and student management in teaching.

关键词: 学生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能

Key words: student managem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teachers' role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92-02

0引言

对于任何社会而言,大学生都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和未来希望所在。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的任务任重道远。对中国而言,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整个国家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而教育问题的核心是学生问题,同时大学生又具有不同于中小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民主法治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但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却仍沿袭传统模式。探讨适应时展需要的学生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大学生管理是大学管理工作的一种,特指面向大学生的管理,其涵盖的主要内容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学习辅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等方面。[1]必须看到,新时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非主流的、多元的因素等通过各种途径冲击着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对他们的文化观、价值观、民主观等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总体说来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给大学生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具体讲,当前大学生管理面临以下挑战:

1.1 经济体制改革给学生管理体制提出新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其他方方面面的体制与其相适应。然而,我国的学生管理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比如,部分学生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大学生分配制度正转变为自主择业等等,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形成。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创新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

1.2 信息化给传统学生管理体制带来新问题目前互联网给学生的影响可能会超过许多人的想象,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孳生地和传播地。网上部分不健康、虚假信息,对大学生来讲难以判别和低御,还有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耽误学业。

1.3 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全球化是无法回避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要面向世界。全球化同样是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经验,又不可避免受外来文化、外来习俗和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必定会遇到新的问题。如何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中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心态,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也树立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二者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学生宿舍管理实行公寓化管理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将是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2.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党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它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自觉坚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统一,把思想道德素质与学习科学文化素质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转变学习风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转化为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智力开发,从而促使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可以看出,大学生管理的许多具体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教学内容是高度重合的,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如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尤其是法治教育等。法治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两大内容之一,这与当前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要求相匹配。

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也有不同于普通教师的特殊气质。在学生心目中,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生的引导者,许多学生把思政老师作为良师益友。由他们通过思政课教学传达出学生管理的规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教师身份的认识,要树立教师与学生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意识,树立“大学生工作”的观念。工作中不仅要以教学为中心,更要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把握好教学工作。要善于发掘课程中的学生管理资源,并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体现出来。

2.2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指遵循法治原则,实现学生管理理念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学生管理目标从效率稳定向效益创新转变,学生管理依据从“管理法”向“控权法”转变。学生管理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的过程,是法治思想与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在此过程中,通过高校的法治精神、规则和行为方式,体现高校制度文明。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意义在于,高校法治是高校自治的根本促进和保障,是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生产知识和培养具有法治素养的公民的体现。长期以来,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被服从与服从的关系,校园规则是义务本位的“管理法”,学生处于承担义务的从属地位。近年来,尽管诸多高校对学生管理规则进行全面修订,正在积极向依法治校努力,但是总体而言,与法治社会要求的学生管理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进行改进。

2.3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在工作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对学生富有热爱的情感,要会创设情感环境,以真挚的爱心去感染、感动、感化学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这既符合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也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传统上,高校采取的是行政型的管理模式,教师辅导员处于管理者高度,有绝对权威,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对立情绪严重,管理实效欠缺。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能锻炼能力,又能起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作用,可谓事半功倍。

2.4 加强队伍建设,形成高效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高校人才不仅包括教学、科研人才,而且也包括好的学生工作管理人才。学生管理越来越具有重要性和复杂性。面对新形势,学生管理人才队伍需要走专业化道路。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必须走专业化道路。要建立数量相当的管理人员队伍,使之在人员上适应规模扩大后的管理工作需要;还要注意管理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3]这支队伍要专研学生管理规律,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这就要求高校要真正重视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时术华等.法律视野下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34-35.

高校学生管理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内涵

学生管理会影响到学校工作的很多方面,绝非独立性的工作。按照2005年国内教育部门颁布的全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能够分成下述几点:第一,思想理念教育与道德素质养成的教育。学校应当将这些工作视为首要的工作,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中,遵循人本思想的指引,始终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上,强化育人能力。要非常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创建高雅的文化氛围与精神环境,校舍的建造、校园的形貌以及绿化工作都应当彰显出独有的人文样貌与文化状态,校园报刊与宣传广播应当关注集体舆论与文化心理的打造,各种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一定要目的明确,彰显思想教育本质。第二,确认依法治校,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管理高等院校的学生,应当尊崇《规定》中的要求分配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指引学生准确行使自身权利,根据法律要求完成自己的义务。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的时候,必须遵从正当程序准则,让整个流程趋于规范与完整。第三,学籍管理与学习指引。管理学生学籍的时候,针对最近几年部分学校学科逐渐深入培育综合性人才的教学革新经验与部分学校中教学资源共同分享的管理革新经验,高等院校能够形成并实现学分制度、校际修读制度等全新的有助于人才进步的管理模式。学生能够按照学校相关要求,申请辅修或选修其它专业同时达到相应的要求就颁发辅修证书。第四,就业指引与服务。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始终都是重点把握的问题,打造学生领导参与并承担责任的就业工作小组。学校与学院的就业工作应当落实好就业政策,采集就业资料,建设好就业基地,做好就业管理,辅导员应当成为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之间的桥梁,负责联络、指引并推荐大学生参加工作。第五,勤工俭学与贫困生补助工作。勤工俭学与贫困生补助一直都是保障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按照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后勤服务发展情况,应当尽量安排更多的岗位让学生勤工俭学,同时支持并利用中介扶持学生从校外获取勤工俭学的岗位,贫困生补助也应当根据教育部门需要,将经费都发放到位,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学校还应当从多个渠道获取更多的资金,设定奖学金机制,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那些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与家庭也应当提供救助。第六,生活服务与心理诊疗、学生管理、后勤系统互相协调,强化服务的时候也要关注指导学生的生活态度。党组织管理工作要走入宿舍,审查与评比工作要落到实处,让学生切实参与到伙食管理工作中。学校的心理辅导要建立网络通话、电话通讯、专家坐诊等多种方式,同时利用心理普查建设相关档案,强化追踪观察。学院与辅导员应当主动研究、列队,建设渠道通常的信息网络,将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工作联系在一起,把握关键对象,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全面的信息,所有的工作都要有理有据。第七,学校秩序和课外活动。学校应该建设完备的学生参加民主管理机制,维护并支撑学生依照特定法律参加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学生应该主动遵守道德准则,自主遵守校园规章制度,创造优雅、文明、安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学生在学校中组织或参加的校园社团,应该根据相关规定提交书面申请报告,获得学校认可。学校社团应该在法律法规以及校园规章要求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接受学校监督引导。学校倡导并鼓励学生与校园社团展开各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文艺、体育与学术活动。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2.1管理目标苛求统一

现阶段的高等职业院校,其学生管理一味地追求以各种明文规定来控制学生行为,通常希望所有的学生按照统一的轨道接受管理,却忽略了学生主体在受教育方面是存在客观差异的。因为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样化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本身具备的层次性特征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需要其教育管理应当以事实为导向,而非一味地寻求统一。教育目标如果太过遥远或是标准趋向统一,不但会让学生因无法达成目标而丧失信心,而且也会因为达不成目标而迷惘彷徨,进而致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无法获得预估的成效。

2.2过于强调管理者的“权威”,师生关系较为紧张

在教育教学过程内,学生只是受众,没有任何自主权利,学生管理一直在强调权威二字,也就是学生应当完全服从教师的管理,完全服从学校的各项规定。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教师一味地约束学生的行为,以此来维护学校秩序与等级制度,这让师生关系逐渐激化,让许多学生的叛逆情绪被激发出来,致使管理成效不佳。这样的强制管理过分关注管理人员的权威性,却忽略了学生主体定位,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叛逆心理,师生关系十分紧张,很多学生害怕管理人员,进而让其个性发展环境变得非常糟糕,影响其成长发展。

2.3管理手段方面,缺乏人情关怀

学生管理一直都采取一种强制性方式独断学生行为,缺少人情关怀,以冰冷的规章条文控制学生,以惩罚为主,以正面表扬激励为辅。

2.4在管理内容上,没能关注学生综合发展

学生成长发展应当是各方面综合发展的,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也应当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这就是人本思想的根本要求。现阶段国内高等职业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其它能力培养的情况,很多教师只知道怎样去提升学生的智育能力,却从未关注其它方面,这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了明显的制约。

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

有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过分强调给上级领导与管理部门提供服务,却没有关注到真正需要其提供服务的学生,致使学生工作方面一直都有所欠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教育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受教育者以支付特定资金的方式购入教育服务,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定要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服务理念,重视学生需要,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教育成长。服务是高等院校教学的一个关键功能,这种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中表现的更加明显。若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不能始终存有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认知,就很难引导受管理的学生。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可以联系学生心理特征,尽量满足其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需求,比如尊重与善待学生等。让学生始终受到该有的尊重,应当以说理教育学生。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让从事学生管理的人员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很大变化,由原先的管理学生步入现阶段的服务于学生,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

4由传统管理方式向科学管理方式转变

新公共管理理论将部分合理的企业管理方式,例如目标价值、绩效评定、细化分工等,纳入公共管理工作中,明显推动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工作成效,减少工作成本,强化服务思想。如今的学生不再是一群学者共同形成的组织,而是差异化学院与专业形成的综合体,高等教育构造的细化与教学规模的拓展让其管理工作遭遇了更大的挑战,让管理工作无法脱离教学工作,推动了管理工作步入效率化与独立化。这样的独立化管理有助于顺应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穆静.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高校学生管理篇8

1.1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除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外,国家还对对高校学生管理下达了不少文件,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对学生的学籍、入学注册、转学、退学、成绩考核、毕业、社会活动、奖惩等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没有提到对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对学生档案的管理也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因此,学生档案只能依照人事档案管理的原则并结合学生档案的特点去制定符合自己的管理方法,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又存在诸多困难。

1.2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人员严重缺乏

有些高校的学生档案并非放在档案馆进行统一管理,本科生档案由学生处管理,研究生档案则有研究生处负责,负责学生档案的人员多为兼职人员或者退休返聘的老师。即使有些高校把所有的学生档案交由档案馆管理,然而几万份学生档案仅配备一名专职人员负责。而各学院并非把每个学生的档案材料收集齐全才向档案馆移交,而是把每次产生的材料移交至档案馆,就单个学生而言,即使是《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七项内容分别放入档案就要放七次,每年毕业几千名学生,工作人员就需要向毕业学生的档案中放入数万次,这大大加重了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导致档案工作人员在学生毕业离校前才开始组织学生把四年累积起来的档案材料进行装袋,这样就难免造成原始材料的遗漏,从而导致学生档案材料的缺失。

1.3师生档案意识薄弱,学生档案管理难度增大

学生档案所起的作用,不像其他工作那样明显,时效性弱,致使高校对学生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对本职工作的宣传不到位,使得作为档案管理客体的学生缺乏档案意识。学生需要档案中部分材料时,也不经过相关手续,而是自己到档案馆要求查询。有些学生毕业之后不知道自己的档案寄到哪里,几年后需要档案时才咨询档案去向。甚至有些在职攻读硕士的研究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硕士期间还产生档案。有些学校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档案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仍然采用以前的档案保管方式,学生要求寄出时才寄出,这导致库房内研究生档案遗留的越来越多。

1.4学生档案归档材料缺乏规范性,内容简单

实际上,《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学生档案归档材料范围守旧、教条、不全面,跟不上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没有明确高中学生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与要求,使得能够充分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材料得不到及时的归档,归档材料只有大学生高考录取时的材料,这就不利于高校对学生全面考察了解。如“毕业生登记表”中对学生在校几年表现的鉴定,内容都差不多,反映不出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性特征。而这又不利于用人单位对预录用人员的考察。

1.5管理模式陈旧落后,没有实现网络化管理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陈旧落后,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第一,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适用的学生档案管理应用软件推出,学生档案的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原始的、手工操作的实体管理模式中;第二,招生时没有相应的网络平台供学生查询档案是否到达。尤其是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高校会要求预录取的学生把档案寄过来,而已经寄出的学生就会打电话咨询档案是否到达,导致学生档案室的电话被打爆,根本无法进行其他工作;第三,学生档案的录入方式落后,几千份档案几乎寄到档案馆,一份一份手写登记,再录入电脑,非常的慢;第四,没有毕业生的档案离校系统。不实行网络化管理档案,就不能使学生档案材料信息化,也就没有开发、利用可谈。

2、应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相关问题的措施

2.1建立健全学生档案管理制度

国家教育部应根据《档案法》及大学生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条例》。做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尤其是学生档案这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条例的制定,可参照《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的基本框架结构,明确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特点、体制,并要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作统一具体的规定。用这些法规性的文件来规范大学生的档案管理及运作方式,以提高人们的档案意识,重视大学生档案的宝贵价值。

2.2理顺档案管理体制,落实学生档案人员配置

学生档案管理只靠档案管理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中树立档案意识,平时注意档案材料的收集和积累,特别是原始档案的整理归档,加强各部门与学生档案管理部门的配合,形成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良好氛围。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要做到组织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要切实搞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必须理顺管理体制和领导关系,做到组织机构落实,做到有专人负责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一定要根据学生档案的数量,配备适当编制的专业人员,才能做到人员落实、管理规范、运作有序。

2.3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全面提高档案意识

档案意识是指个人及社会对档案的认识程度,它决定了人们对档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影响着档案用户对档案需求的准确表达,支配着档案用户的档案行为。高校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学生档案意识的培养:第一,在新生开学之际,通过讲座等各种形式贯彻宣传《档案法》,让学生初步树立档案意识;第二,在学生毕业前,学校应把档案意识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托多种平台宣传毕业生档案的内容、作用和去处。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园网、报刊、广播、微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档案的重要性与弃档的危害性,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学生档案对学生就业、升学、出国深造以及今后各级组织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

2.4适应社会需求新形势,丰富学生档案内容

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高校学生档案材料的选择与鉴别,扩大归档材料范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都应该在学生档案中有所反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档案馆自身来说,需要加强对现有的应归材料的管理,提高学生档案工作的质量。档案部门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向学校各个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应归档材料的各种要求,及规范归档材料的实际意义,增强高校领导、师生的档案意识。对于学校的各个学院来说,相关负责老师是直接跟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更有利于档案意识的宣传。因此,在学生开学和毕业时,可先由档案馆工作人员对各学院相关负责老师进行培训,相关负责老师再专门召开班会对学生进行介绍,让他们了解档案的重要性。

2.5建立学生档案网络系统,实现学生管理档案信息化、网络化

高校学生管理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模式单调

现在,社会上很多的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太单调,没有丰富形式,这既没有妥善的结合现在大学生的成长要求和个性特点,在实际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时候,又会被现在的应试思想所影响,产生一些不合适的规定规范。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上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人才的要求。所以,如果高校不能引起对管理模式的重视,不能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合理的创新,那么就会对人才的培养造成影响。

(二)面对网络环境下的很多挑战

现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这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的挑战。从学生的层面看,通过互联网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课余时间,变得多姿多彩,拓宽大学生的眼界视野,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但是,网络是具有隐秘性的,这种特点会让一些素质低下的人在网络中散播不良的信息,对学生造成影响,进而阻碍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三)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成绩

在很多的高校,有一些学生可能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在实践操作上能力很高,社交能力很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的教师都是依靠成绩去判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很容易偏爱学习成绩好的人,并不重视那些实践能力好成绩不是很理想的人。

(四)学校风气不好,学生积极性不高

有部分高校是提倡自主学习,但是学生对这个自主的度把握的不是很好,在平时上完课后没有及时的去复习,去发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反而去上网或者在宿舍玩手机等,教师在完成书本上的知识讲授后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注重去深入学习。尤其是在考试方面,教师可能只选择考试的重点内容讲述,然后让学生背,并不重视学生的思考培养,这样的学校氛围和环境,就会使得学生懒惰,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一)改变学校的管理理念,注重以人为本

如果高校要想提高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学校的负责人和教师就需要梳理一种意识,即为自身服务。不管是在平时正常教学课程中,还是在学生空闲娱乐时间中,相关学校工作人员都要尽量给学生一些去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的动手时间能力和工作能力能够获得一定水平的提高。另外,教育者在工作中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既要在平时教学中教给学生许多专业知识和技巧,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提供帮助,能够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心,从而能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有信心去适应未来的可能面临的种种情况。

(二)对学生加强网络形式教育

在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对学生加强网络使用教育。近几年来,我们时常能通过新闻报道和网络,知道很多关于网络犯罪的现象,因为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不能正确的辨别,因此需要教育者去指导他们怎样合理的使用网络,这是教育者的责任。首先,高校可以开设和网络和网络道德法律法规有关的选修课,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相关知识,能够树立自己的法律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育者可以给学生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通过案例去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的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能够进行自我保护。最后,对于校园网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进行改善优化,根据社会上的问题去网络进行检查,如果在管理工作中发现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散播谣言、传播黄色视频、暴力信息等,要对此进行妥善处理,可以通过司法部门对于有不良行为的人严肃处理。

(三)建立学分制度管理学生

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很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开始进行建立学分制度去加强管理工作。首先,建立学分制度可以很好的整合学校的教学信息资料,能够让学校的信息资料使用率提高,发挥自身价值,还能提升现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其次,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课堂的主体已经转换为学生,如果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来对选修课程进行开发,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就会愿意主动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教学的质量。最后,针对那些成绩良好并且满足毕业标准的学生,高校可以为他们争取一些实践的机会,比如和当地一些优秀的公司进行合作,给大学生提供好的实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的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获得提高,不断进行经验积累。

高校学生管理篇10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问题

目前社会各类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实践型的综合素质人才。因此如何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也给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1.1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陈旧: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还是传统的命令式,提出错误强行改正的方法。这样的管理方式治标不治本,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学会“如何才能高效地学习,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是单纯地知道了“我不应该去做什么”,从而让学生对于前途渺茫,甚至对老师有了逆反无所谓的心里状态。其实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是大孩子了,完全拥有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改正的能力。但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下只是锻炼了少数学生例如班干部的能力,使得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的思维,依赖性强。这些都不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

1.2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是班级管理者,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人。但在真正的学习生活中,辅导员只是负责了学生的日常管理,按时上课,遵守学校纪律以及正常的宿舍起居生活。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心理的变化并不关注,这样使得学生缺乏斗志,不能最大化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学生会感到学校生活单一乏味,对自己失去信心。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是一项艰巨繁重的工作。针对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像对待小学生一样严格,事无巨细。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

2.1树立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首先,管理者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就是权威的错误理念,变为学生为中心,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利益为上,关注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所面对的困难。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重要地位,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其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会让学生愿意和教师交流,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社会需要的是实践型综合人才,所以在日常教师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树立信心,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2.2健全学生管理制度,逐步该遍管理模式:

首先,由原来的全学院统一集中管理过渡到各系、各部门自主管理。各系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各系之间进行各项工作的竞争考评,也能提高各系的工作热情。其次,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一定要有学生的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建立干部轮流上岗考核制度,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这样既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很快地融入班集体。调动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协助老师发现本班平时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生活的管理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共同努力。

2.3建立一支高教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的数量大增,学生人数大增,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人员缺乏、整体水平不一。要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是引路人,关键人。所以要把教师队伍的教育和素质提高作为前提条件去抓,真正落到实处。首先,教师队伍的搭配要合理,老带新,专兼职,高低层次相互搭配。老教师经验丰富,新教师热情十足;专职和兼职教师要一视同仁,但专职教师在一所院校中所占比例一定要大;高低层次是教师队伍中要有各方面才能之人,知识结构,学历层次,才能才艺要多样化。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的文明素养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定期进行教师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的学习,提高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加强在实践中磨练,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活动;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随时进行自省和经验总结,让自己不断进步。

2.4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环境影响人的发展,良好健康的环境使人愈加优秀。在校园里注重用优秀的文化来熏陶学生:以各种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举办“艺术节”、“英语沙龙”、“学者讲座”等社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味,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开展专业技能比赛,锻炼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能力,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奋发向上的育人环境和竞争意识。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