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建设十篇

时间:2023-04-12 04:24:25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篇1

关键词:高校 师资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高校的实力和水平要靠人才来支撑与体现,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标志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各校常抓不懈、着力尤多的一项中心工作。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实力,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哈佛第27任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类拔萃”。可见教师队伍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从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师资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理念,引培并举,专兼结合,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十年规划、五年规划,以及每学年计划。要求所有教师暑假期间下企业顶岗实习、实训,收集典型工作案例。通过下企业活动,大多数教师因此熟悉了行业发展和岗位要求,提高了技能水平。另外,还评选了28名“我最尊敬的教师”,分别送到国内知名高职院校进修。近三年来还选送了146名骨干教师到国(境)外学习和培训,初步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比较合理、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大大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总量不足

近年来,高校扩招给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高校扩招规模持续增大,教师增幅却远远不及学生扩速度,从而造成师生比持续攀高。

2.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首先,由于近年来各高校补充师资多为年轻教师,教师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不是很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一些高校出现了学科梯队断层、后备人选不足、拔尖人才缺乏、学科带头人高龄化的问题,使新老骨干教师的交替面临严峻的形势。

其次,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大于50%方可达到A级标准,比例达到30%为合格。尽管学历结构有了显著提高,但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仍然突出,高层次领军人才欠缺,高学历师资比例偏低,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不能适应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随着高校不断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和补充高学历师资,我国高校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比例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总体仍然偏少。

再次,师资队伍的学科梯队不健全。新上专业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缺乏,学科梯队不健全,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研究的能力弱,给高素质人才培养带来很大困难。最后,教师的学缘结构有待改善。

3.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现行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完善,在分配制度改革上,还未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激励机制主要有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职务工资等,为吸引、稳定和激励人才,学校先后出台并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2012年9月按照学校《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的规定,经考核优良的专任教师一次性发放奖金近200万元。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1.树立科学人才观 营造和谐人才环境

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在资源投入中将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投入,形成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高校教师队伍要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作保障,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教师充分发挥技能,搞好教科研工作的前提条件,学校要从保障工资福利、提供培训经费等方面支持教师参与培训,把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取得学位与考核、职务聘任、提高待遇等联系起来,也可以效仿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校内职称评聘制度。

2.多途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本校教师以及外聘教师的先进经验,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取得较多的成果,并帮助青年教师迅速适应自己的岗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要求所有教师暑假期间下企业顶岗实习、实训,收集典型工作案例。通过下企业活动,大多数教师因此熟悉了行业发展和岗位要求,提高了技能水平。另外,还评选了28名“我最尊敬的教师”,分别送到国内知名高职院校进修,近三年来还选送了146名骨干教师到国(境)外学习和培训,

3.吸引、稳定、激励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篇2

[论文摘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又在于师资队伍的质量。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我校1978年恢复办学初期,学校从承德石油机械厂选拔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水平高、思想素质合格的技术工人,负责筹建金工实习工厂,并作为实习指导教师留下来,多年来他们一直是实习工厂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校升办专科,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校决定在原金工实习工厂的基础上,成立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后改名为工业技术中心),投资1000多万建了实习教学大楼,购置了新的实习设备。实楼于1994年建成,1996年又把电工电子实习基地纳入工业技术中心管理。目前,工业技术中心形成了机电并举、传统制造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是我校的重要办学资源之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为我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加强实习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以加强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将实践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把以工业技术中心为主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列为三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实习设备条件建设、实习教学改革、实习师资队伍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建设,其中实习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的逐步引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加上老实习指导教师的退休,实习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均表现出与我校实习教学的需要不相适应。如何建设好一支合格的实习师资队伍,以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是摆在学校和工业中心领导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实习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实习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组织建设。就实习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而言,思想素质是前提和基础,业务素质是核心,组织建设是保证。因此,队伍建设必须从上述几个方面同时入手。

三、实习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办法

实习指导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素质为前提和基础,思想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业务素质培养工作开展,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实习指导教师要想具有扎实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一般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脱产学习。实习教师要想获得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岗位经验,也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生产岗位锻炼和积累,而集中时间学习和生产锻炼往往又与正常实习教学工作在时间上发生矛盾,因此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有关考核制度,激励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约束其懒惰行为,保证培养工作的质量。随着老指导教师的退休师资队伍出现缺编,需要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此时要严格把好进人关,从组织建设方面保证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搞好实习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制定了“思想、业务和组织建设同步进行,专门培养与岗位锻炼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定期考核保证质量,积极引进严格把关”的基本原则,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和办法:

1.思想素质的培养办法

指导教师思想素质的培养,一是通过集中学习、辅导,提高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解、认识水平及贯彻的自觉性,提高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政治方向辨别能力;二是制定实习指导教师“实习育人”工作规范,对其工作积极性、责任心、事业心、劳动态度、奉献精神、公益活动参与意识、同不良风气斗争精神等内容作出明确要求,并认真贯彻执行;三是围绕工业技术中心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通过宣传和引导,振奋指导教师的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意识;四是重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尊重、爱护、理解、关心、激励指导教师,培养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五是重视教师参与管理的作用,鼓励大家为单位建设献技献策,激励他们以单位为家的归属感、责任感,与工业技术中心同呼吸、共命运。

2.技术业务素质的培养措施

(1)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一是分期分批派送指导教师到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大专院校脱产进行系统学习,要求他们获得大专毕业证书;二是安排部分指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本校有针对性地选修一些专业课程,要求他们参加在校学生相应课程的期末考试;三是利用暑假请本校教师举办专题讲座,要求全体指导教师参加,并通过考试。

(2)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一是分期分批派送指导教师到承德石油机械厂的生产制造车间学徒,时间一般为一年,要求他们熟练掌握本工种的操作技能,积累一定的经验,学徒期满,由师傅给出鉴定结论;二是每隔几年对本单位的教学人员和生产人员进行轮换,使实习指导教师有机会参加生产锻炼;三是适当组织一些外委生产加工任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接触生产实际,锻炼队伍。

3.教学业务素质的培养措施

(1)制定实习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及奖惩条例,规范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2)组织指导教师学习高工专教育理论、实纲,明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实习教学的具体要求,组织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经验交流活动,每年与学校工会共同组织一次教学劳动竞赛,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3)每年开展一次实习指导教师“四个一”教学考核评比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四个一”指的是:一份教案;一堂课;一件制作;一门课。其中一件制作和一门课的内容年年有所不同,目的是逐步扩展他们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4)每个实习室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分工每年要轮换一次,加强内部教学研究和经验交流,提高实习室整体教学水平。

(5)教学部注意搜集有关实习教学方面的论文、经验介绍、电教录像片、新技术新工艺介绍等资料,作为指导教师的教改参考。同时积极改善大家的办公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

4.组织建设措施

实习师资队伍的组织建设,一是以学校几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定岗定编,公开聘任,竞争上岗,落聘者调离实习指导岗位;二是实行指导教师持证上岗考试,淘汰个别业务素质较差人员;三是积极从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校内外工程技术人员中择优录用,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四是与机、电两系进行人才交流使用,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引进,工业技术中心现有实习教学人员3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9人,其余为中专或技校毕业生;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或讲师9人,高级技师2人,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十年前相比有了明显优化,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现阶段一批条件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通过改组或合并等途径,也进入了高等职教的行列,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态势。可以说,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大幅度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实现的,高职高专教育实实在在成了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教学本身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素质如何,对保证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背景下,探讨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措施,具有战略意义。

一、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会教书不能算作好老师,会育人才是好老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必须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光荣崇高,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要有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息的志向,要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踏实认真地钻研业务,工作作风朴实,不弄虚作假。要有高尚的师德情感、师德风范、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度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树立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思想,真正做到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精神的统一。

教师要以丰富的科学知识、优良的道德风范和充沛的创新精神去引导学生,不做学生的控制者和支配者,应摆对由过去的“教”师变为现实教学中的“导”师职能的位置,强化“传道解惑”职能,消化“授业”职能,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求学氛围,允许学生与老师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健康的立身处世做人的轨道发展,加强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等,而且应让学生学会质疑,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师生民主关系的体现,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质疑问难、释疑解难,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发展。

(三)发展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是指对行为效果有直接影响的一些心理过程的因素和个性因素,其主要包括情感、意志、行为动机、兴趣、信念等。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向着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趣味化的方向发展,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合作、互敬互爱的关系,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四)学生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长期在学校里,很少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因而他们很难有主人翁意识,他们的兴趣、视野、活动范围都大大受到限制。封闭势必压抑个性,人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潜能,社会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三十六行、七十二业,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教育就要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自己的目标。教师应真正将每一个学生当作充满灵性的人来看待,坚信每一个人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都可以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人文精神在现实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师的理想信念、人格魅力、道德价值、艺术修养、宽容精神、开放思想等人文素质展现出来。在教学中,其人文素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和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而且要引导和唤醒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世纪的高职教师还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增强为学生带好头、服好务的思想。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行业的具体体现。高职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教育行业,就是为学生服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充分代表学生利益,不可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应明白教育人的过程是一个感化的过程。

二、拓展高职教师知识、技能培训途径,努力造就一批“两栖”教师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等行业中高级应用性人才。这就决定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两栖”教师,即“双师”型教师,要求从业者既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又具备相应行业的执业能力和素质。但目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教师相继退休,青年教师人数不断增加,而大部分青年教师刚从大学校门进入职教行业,缺乏相应的基本技能。因此,加快高职青年教师的技能培训已成为各学校当前很艰巨的任务之一。

(一)鼓励和安排专业课教师到现场实习,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还会操作”,要培养的目标有这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知识是肯定不够的,因此,教师也需要懂实践。目前青年教师往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而实践经验不足,缺乏操作技能,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只能是“书上谈兵”,自身并没有足够的实际知识和一定的操作实践经验,要在教学中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自然是不可能的事。要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教师下现场,学校首先要出台相应的制度与奖励办法,让青年教师定期深入现场跟班实习,了解现场的生产状况及设备更新使用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使所讲授的内容与现场吻合。对新分配来校准备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首先应安排他们到相关行业、企业学习一段时期,锻炼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相关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以便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促进教师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双师”素质。

(二)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加大聘用兼职教师力度。

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是围绕从事岗位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来组织教学的。毕业生最终要到一线岗位工作,这就为学校从企事业单位选调一批高级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或聘用一些来自企业,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兼职专业教师到高职教育系统从事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因为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他们充当到高职教育教师队伍中来,有利于改善教师结构,加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较大的好处。同时他们的“传、帮、带”也能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提高青年教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这对高职教育来说,已不是为弥补高职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

(三)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能文能武,能讲能做,既能上相关专业理论课,又能上实习课,做到“两栖”。

首先,建立青年教师入门培训制度。我校对大学毕业来参加工作的新教师,组织其到教育学院进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上好第一堂课的培训,同时安排一次公开课,进行一次测评,通过培训与考核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其次,建立青年教师专业技术培训制度。鼓励青年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技术等级考核,要求青年专业教师必须通过相关专业技术考核。

三、建立完善的量化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学校要重视和尊重青年教师,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对青年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合理,要在青年教师的群体中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特别是量化考核时要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拉开档次,鼓励上进,激励后进。否则,考核透明程度低,甚至是暗箱操作,这样会大大挫伤大家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达不到教师考核的目的。同时健全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青年教师给予适当奖励,这样能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与奉献精神,很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四、加强计算机有关知识学习,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心理认识规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习如多媒体集成编辑软件与专业相关的多媒体工具软件、不同类型媒体素材编辑软件等相关计算机知识,了解常用多媒体工具软件的用途、使用方法,提高运用多媒体手段的能力,让多媒体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可以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获取新知识以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五、教师应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教育工作者要勤于收集有关资料来丰富自己和教育学生。记得有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注重积累的,知识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掌握和运用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平时注意积累材料,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在分析典型材料的基础上,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高到教育理论的高度,写成论文,这样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便于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利于以后的扬长避短。高职教师还应随时注意收集现场新设备的有关资料,以及设备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各种故障现象、发生原因、分析解决的方法措施等,以充实到课堂教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多思考,勤动笔,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提炼成最好的论文题材,写成文章,使后来者有章可循。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事业的一项基础工程,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涉及师德修养、文化水平、业务能力、教育方法,以及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提高等方方面面。而“双师”型教师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朱懿心.高职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师资队伍建设篇4

关键词: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制度建设

教学团队,就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为牵引,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平台而形成的密切配合、积极协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学团队建设可以有多个目标,但最基础、最根本的是师资队伍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会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而且脱离了师资队伍建设谈教学团队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团队的首要建设目标和发展基石。就如何对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进行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遴选学术造诣深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带头人

教学团队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和旗帜。因此教学团队带头人必须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和较好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长期致力于本教学团队专业、课程建设;能创新性的带领团队在教学、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自己独有的特色;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能正确地把握教学团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教学团队带头人的作用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教学团队的领导核心,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把其他教学团队成员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具有合作精神、能集体攻坚的优秀教学团体;第二,作为教学团队的学术核心,实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发展前沿和动态,面向教育前沿和满足国家人才培养需求;第三,作为教学团队的创新核心,能创新性地提出教学团队的发展目标、方向、步骤和措施等,形成自己教学团队的鲜明特色。

二、培养教学能力强和发展后劲足的中青年教师

中青年教师是教学团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后备资源,是关系到学科、专业创新能力建设的战略工程。

1.青年教师培养要从“内、外”两个机制入手

青年教师培养的内部机制包含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和青年教师岗前验收制度等。“导师制”就是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进行师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进行青年教师助教,安排青年教师初步进入教学实施环节,使青年教师亲身感受教学过程。通过备课试讲,使青年教师初步掌握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技能,具备授课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学部门组织专家通过试讲、评议等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验收合格后才能走上教学岗位,成为一名真正意义的教师。

青年教师培养的外部机制就是要“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送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校学习交流,扩大视野。“引进来”就是聘请来自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或客座教授。通过和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的交流,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

2.中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中年教师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具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同时由于新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部分中年教师的知识相对陈旧,对一些现代的教学方法、理念和手段掌握不足,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通过有关政策、制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和鼓励他们自学或提供有利条件鼓励他们参加高学历层次培训、出国深造或做访问学者等,多方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世纪教学工作的要求。

三、营造师资队伍健康发展的和谐氛围

和谐的氛围是教学团队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力。要营造教学团队和谐氛围,首先要培养教学团队成员共同的教学兴趣,使教学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工作效能,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教学团队成员间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提升教学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教学理念与观点和个人做事方法与原则等存在着差异,对于这些异议和差异教学团队带头人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有效沟通,科学处理,这样才能使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才能够得到加强。因此,教学团队应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提高沟通的主动意识,尤其是团队带头人要诚心诚意地对待下属所提意见和建议,为教学团队的发展出谋划策,营造师资队伍健康发展的和谐氛围。

四、完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发展的制度建设

师资队伍良好、可持续发展必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和支撑,同时制度建设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队伍发展的制度包括成员学习、选拔、激励、管理、淘汰等一系列的制度,必须不断建设和完善,在制度的保障下,师资队伍的发展才有科学的依据,才能顺利发展。

1.加强和巩固学习制度

加强和巩固学习制度,是现代知识发展和教学理念更新的内在要求,是现代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在学习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才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才能全面把握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前沿知识和动态,才能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可持续提升。

2.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

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和师资队伍成长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职称评聘、评优奖先、晋职晋级和在职进修等方面对教学团队成员优先支持与政策倾斜,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形成教学团队“奖励向付出者倾斜,荣誉向贡献者靠拢”的竞争氛围,激发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

3.注重和坚持淘汰制度

实行以人为本,能进能出的教学团队教师淘汰制度,使每一个教师都要有“危机感”。教师“进出”教学团队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从教师对教学团队发展、建设的贡献来看,要把那些教学能力偏弱、教学研究差、积极性不高的教师及时淘汰;另一方面从教学团队的长远发展来看,主要从学缘、学历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淘汰,优化结构。但同时也应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将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吸收到团队里面来。

参考文献:

1.胡亚联,吴锋,余仕成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武汉工程大学学报,V01.31:No.11,2009.11;

师资队伍建设篇5

关键词:高师分院;师资建设;策略研究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与政策措施》明确指出,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已成为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事关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高师分院是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养,深入研究与探讨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是高师分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

教师要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汉代学者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影响。高师分院加强师德建设要从根本上抓起,而这个根本就是教师的思想。培根在《习惯论》中写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思想决定行为,是行为的先导和动力。要想转变思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学习,而师德建设方面的学习最常见的就是理论的学习和榜样的学习。理论学习主要发挥党委或党支部的抓思想、控源头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委负责制定师德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每学期初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师德方面的学习,或集中或分散,过程中要加大检查和督导的力度,确保学习的效果。通过学习强化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引导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清醒的头脑,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师德建设方面的典型形象,传递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对教师进行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育,确保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激励机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说司马迁在这里只强调了“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每个人在关注组织共创价值的同时,也应关注自身价值,教师也是人,更是一个平常人,也同样关注自身、关注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而言,激励就是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个人的潜能。就学校而言,激励的重点不是在教师个体,而是在教师群体,也就是说,在调动教师个体积极性的同时,应考虑到调动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将奖励始终锁定在几个人或很少人的身上,这样就失去了激励的真正意义。在高师分院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建立激励机制就必须从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地进行考虑,所制订的各项奖励条例,必须符合大多数教师的根本利益,并为广大教师所拥护和接受。例如,在日常工作方面要体现多劳多得,在授课方面鼓励教师多上课,上课多的教师绩效考核予以加分,在参加活动和承担额外工作方面应根据工作量大小实行加分政策,在学历提高方面应采取毕业签约后,适当报销学费的政策,在专业发展方面设立“骨干教师”“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多种奖项,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

三、提高专业水平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就成为高师分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但比较常见的有: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教学评比与技能大赛、专业培训与专家讲学、高校进修与脱岗学习等。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就是指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学习和研究的形式或集中或分散,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既包括专业发展的通识知识,又包括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教学评比与技能大赛就是指由教学管理部门结合专业发展的需要,经常性地在教师中开展专业方面的教学大比拼和技能大练兵,使教师在评比和大赛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专业培训与专家讲学是指通过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在培训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升专业水平。高校进修与脱岗学习就是指学校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高校进行短期培训和脱产学习,使专业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带着专业发展的诉求和遇到的问题再一次回炉深造,在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篇6

中职师资校企合作具体措施一、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1.中职教师缺乏准入制度

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高校毕业生,包括师范类毕业生,通过教师资格准入考试,直接进入到中职学校;二是高校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后通过进编考试等渠道,加入到中职教师队伍中。但后一种来源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很小的比例。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文化课教师饱和、专业课教师缺乏、特别是紧缺型专业教师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奇缺的问题,再加上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退休和中年骨干教师偏少,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大多缺乏培训和企业实践,出现了教学骨干及学科带头人短缺的情况。另外,由于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外聘专业教师,学校很难聘用到合格的兼职专业教师,专兼结构也难尽人意。

3.专职教师缺少实践工作能力

中职学校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教师培训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直接导致专业教师只关注学历提高和职称提升,而不太重视实践工作能力的提高。

二、国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经验

严格来说,国外职业教育并没有“双师型”教师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国外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及相关执教能力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三、中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有两点:一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教师既能担任教学工作,也能担任专业技术工作。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是关键。在教学方式上要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验实训和理论教学深度融合。“双师型”教师既要有证书,更要有相应的实际职业能力;既要充当理论教师,又要指导开展实验实训工作。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加强专业教师技能培训

通过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拓展培训网络(如校内培训、校企合作培训、师资培养基地培训、出国研修等),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教科研究和在职提升,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其教育水平和执教能力。

2.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专业教师只有经常深入一线、及时掌握新知识,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校应积极为在职教师寻找接触生产一线的机会,可以每学期安排教学轮空,选派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合作企业一线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锻炼。既可以引导学生的企业实训,又能让教师得到职业实践锻炼。

此外,通过与合作企业联系,将企业作为学校的假期实践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

专业教师通过亲身参与企业实践,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且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工作现场的新技术、新解决方案;教师也可以带着专业教学中的问题深入生产企业一线,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在企业的指导下提高实践工作能力,使自己逐步向“双师型”转化。

3.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激励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利于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训或挂职锻炼的政策。政府可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对于到企业一线或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可以优先或破格评聘高一级职称,并适当放宽评聘条件;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定上与本科院校区别对待,把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成果作为评聘职称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4.推进“产学研”结合

依托“产学研”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最佳突破口。学校在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还要积极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发挥“双师型”教师潜质和潜力,鼓励他们在专业对口的条件下兼职和创业。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创业机制,帮助具有“双师型”素质、能在“产学研”中创造较好效益的教师先动起来,积极参与“实战型”实训室的建设与经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合作企业一起共同设计、开发、经营、管理合作项目。这样不仅为学校节约了资金,而且加强了与企业一线部门的合作,为教师创造了工作实践的机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同时,学校还可通过“产学研”合作吸收企业既谙熟专业技能又适合教师岗位的专门人才,把经营、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

5.重视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兼职教师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从合作企事业单位中正式聘任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或能工巧匠,或通过与企业合建实验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由企业有关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的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是改善学校教师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兼职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企业一线的新技术、新解决方案以及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还可以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和研讨,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四、结语

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决定了必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而这一队伍的建设又必须依靠企业来完成。只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使职业技能真正成为连接教育和企业之间的纽带,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普通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2\]王素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6).

\[3\]陈小波,梁英平.战略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4\]刘太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师资队伍建设篇7

关键词: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专兼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23-02

中国的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规模发展层面上升到内涵提升层面,如何尽快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践技能,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谋划,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师资队伍的顶层设计要着重考虑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确定师资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同时围绕顶层设计探索有效的途径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要素分析

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着眼于学院的长远发展。设计好这样一个系统,必须清楚地了解影响该系统的几个要素。

1.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影响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首要因素。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在发展目标、办学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学院的办学定位解决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学院的办学定位,基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确定师资队伍的框架。

2.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考虑学院的办学特色。高职教育是培养能够独立、负责任、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行业需求,对各自的办学优势进行选择和创造,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办学模式。如何让学院的办学特色落地,需要有一支适合学院办学模式的教师队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延伸、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3.学生的需求也是影响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因素。老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从目前的高职生源来看,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从意识上走下讲台,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高职院校都在推行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需要老师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以及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此学生的需求也是在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

4.师资队伍的现状也是在顶层设计时需考虑的因素。德国的职业教育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是因为他们具备“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必须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主修一个职业教育专业,经过两次国家考试,上三堂公开课:一堂教学实验课,一堂专业方向的课,一堂基础课方向的课,还有专业教学法、教育学等方面的口试,这些都合格以后才能获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所以他们的老师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我们国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老师没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如何尽快提升他们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践技能,在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师资队伍的顶层设计完成后,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践技能,以满足高职教育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1.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先行。学院首先制定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编制管理、聘任、绩效分配和奖励办法等,吸引优秀人员加入教师队伍。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用制度管理人才的良好局面。健全教师培养机制。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实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方案,制定并实施教师校内实训基地顶岗制度,逐步建立优秀专业教师到一线轮训制度。

2.建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学院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是指挥棒,约束老师自觉地进行常规的教学、科研工作。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加快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学院在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由学院、用人单位、学生参与,加强过程考核,强调教学过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

3.实施师资培养工程,突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依托国家骨干教师培养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的教师培训基地,以项目为纽带,实施重点培养、梯度发展、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的师资培养工程,提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把握专业发展、具有行业企业影响力、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职业技能、课程开发能力的骨干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遴选和培养机制,使一批师德高、作风正、能力强的教师脱颖而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则是从提高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考虑,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定位”、“定向”培养,使之成为拔尖人才、专业带头人或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的后备力量。开展名师建设工程。评选出在教学改革、科研、社会服务、行业引领等工作中整体素质好、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团队意识强的教师为教学名师。通过教学名师工程,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教师视野,扩大学院的综合影响力。

4.建立兼职教师库,加强管理,优化师资结构。与行业企业建立深入的人才互通机制,规范兼职教师的聘用“门槛”,建立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聘请在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引领专业的发展,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每学期对新聘用的兼职教师集中进行岗前培训,一方面使其了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一方面使其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专业岗位设置、培养规格,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结合实际岗位的任职要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任教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专兼教师实行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兼职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专任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备课,就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实行团队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的顶层设计,实施师资培养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践技能,加强学院的内涵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2]张健.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J].教育与职业,2009,(6).

[3]王素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6).

师资队伍建设篇8

【关键词】技师学院;师资队伍;教学质量

引言

传统技师学院教师相对普通教育岗位教师来讲,除具备基本的理论教学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特色化教学与实践指导能力,以有效突出技师学院的教学特色,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与技师学院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发展,社会开始不断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期望,这就要求技师学院教师要更好的发挥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充分、系统、完善的专业学习与就业指导。

1、技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技师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应该是重视技术应用与技能的,而不是类似于基础教育或者普通教学培养研究型人才,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就可以看出技师学院的教育特色化。但现阶段,很多技师学院的教学安排都是根据普通基础教育及本科院校教育模式规划的,而且其教学教材也是根据本科院校的教材来编写的,是本科院校教材的缩减版[1]。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更多的是按照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表现出来,教师单方面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能有效推动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毕业后也不能充分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

1.2 实际教学与操作问题

现阶段,许多技师学院的教师学历相对较高,基本上是本科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这些青年教师具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工作经验,所以实践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导致本该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学生最终成为理论型学生,不能有效达到社会对技师学院学生的需求标准。很多技师学院学生毕业后不能充分适应岗位需求,出现盲目就业或者不稳定就业的现象,因此技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要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推动教师个体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就业指导能力的提升。

2、技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方向与对策分析

2.1 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学习与培养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现阶段,很多技师学院教师队伍均是以校内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教师为主,而要不断推动技师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还应该积极引进校外优秀人才,或者开展专业技能与教学模式讲座,不断培养教师的科研思维,推动教师形成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与科研模式。另外,还要求教师要具备专业指导、就业指导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推动不同层次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在实现现有岗位职能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学习、培训,参加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推动技师学院师资队伍的深入发展。

2.2 深化课程机制改革

国内大部分技师学院已经开始了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并重点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的作用。现阶段,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技师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改革方向,很多技师学院教师开始更加重视教学情境的营造,突出教学实践与企业之间的结合。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决定,制定教师到企业接受实践教育的相关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外学校也可以针对教师开展一些技能培训或者挂职训练[2],充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素质与实践能力,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推动教师个体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符合技师学院的办学要求与办学特色。学校通过积极开展针对教师的技术训练与技术竞赛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扩展教师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作为教师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的新的考核依据。此外,还应该积极编写适合技师学院授课特点的教材,使教师在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还要重视自身的科研能力,推动具备高素质、综合能力的技师学院教师队伍的产生。

2.3 引进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引进绩效评价机制,将教师的教学效果纳入到实际绩效管理中,科学制定绩效评价指标,将教师的工资、福利及奖金与学生的实践操作成绩、就业率等相挂钩,推行教师负责制,按照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来安排教师所负责的学生,并根据学生最终的就业率来评价教师的绩效。同时还应该将激励机制纳入到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不断建立健全教师科学研究与教学奖励机制,完善学校对教师的相关奖励措施,从而充分激发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材料、参与教学科研,深抓课题,突出科研绩效,构建系统的科学研究与管理体系。另外教师还应该综合分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的异同,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带两类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获得信息反馈,提升教学效率。

3、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很多技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能力不足,教师队伍不同程度的存在个体素质不够、实践能力不强等方面的内容。而作为为社会发展培养先进应用型人才的技师学院,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推动教师队伍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技师学院的深入发展,并更好的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师资队伍建设篇9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高职英语教师师资建设

[作者简介]董晓霞(1972-),女,陕西眉县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应用语言学。(北京1022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60-01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职业教育迎来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给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是为了适应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中一种理想的教师类型。高职外语教育担负着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实践技能培训的双重任务。“双师型”高职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职业教育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环节,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为此,提出了职业教育转向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理念。“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到目前为止,对于“双师型”教师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指出,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鼓励从事工程和职业教育的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由此可看出,教师拥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技术等级证),就可称“双师型”教师。这与双证书的界定一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曾指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是既具有教师,又具有工程师或会计师职称的教师,此为双职称说。还有一种双素质说,即“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教师。

二、建设“双师型”高职英语师资队伍的必要性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同时是具有一定技术的技能型应用人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由偏理论型转为重视技能型人才。所以,无论从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都有必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上也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人才。因此,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职英语教师就提出了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能教授公共英语,还要能教授专业英语。教授专业英语就必须懂得某一方向的专业英语知识,如计算机英语、商务英语、物流英语等。只有高职英语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满足高等职业发展的要求。

2.高职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终身学习可以使高职教师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对本学科相当熟悉,具备基本的英语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知识面广博,综合能力强。此外,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师,还应掌握除英语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使自己努力朝“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掌握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一方面可以作为英语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有型”,同时也是英语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必要条件。

三、当前建设“双师型”高职英语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对“双师型”英语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够。建设“双师型”高职英语师资队伍,是适应时展的要求,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英语教师自身发展、适应时代和职业变化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技术的价值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也会逐步受到更高的重视,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师要尽快认清这一形势,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自觉、主动地从公共基础课教师转变到“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角色上来,树立正确的转型意识,从而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具有“双师型”资格的高职英语教师数量太少。首先,高职英语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学历人才的增加,各高等院校提高了教师准入门槛,绝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是直接从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毕业,来自于企业、有专业实践经验的英语教师十分缺乏。而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理论知识丰富,完全胜任高职公共英语课,但却没有实践经验,缺乏专业技能,指导实训课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难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由于高职公共英语课普遍较多,英语教师授课任务比较繁重,并有一定的科研任务和行政任务要完成,所以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到对口企业实习,从而无法获得专业实践经验,阻碍了“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的培养。

四、建设“双师型”高职英语师资队伍的途径

1.高职院校要建立“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机制。高职院校要制定相关政策,有计划、有目标地对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做出统筹规划。学校应该帮助教师结合自身学业特点和专业特长尽快确立专业发展方向,使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形成优势互补,师资力量呈现不同的层次性。鼓励擅长学术研究的教师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带动本校的整体英语科研水平。同时,计划一定比例的教师朝专业英语教师发展。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双师型”英语教师的资格评定标准,使教师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

2.鼓励高职英语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高职院校可为英语教师联系教学专业对口的企业,推荐英语教师潜心深入到企业,结合学科专业,进行行业实习和技能培训,获取实践经验和提升行业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例如,计算机英语教师可进入IT行业,旅游英语教师可进入旅行社,饭店英语教师可进入国际酒店等。通过实践学习,英语教师可了解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弥补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足,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有利于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效地管理学生实习。

3.高职英语教师要加强继续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师要加强继续教育,努力使自己朝“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的方向发展。通过继续教育,掌握一些专业知识,使自身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从而更有信心地去指导学生实习、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其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提升英语教师专业技能、促进英语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在很多行业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比如英语导游证、国际商务单证员、会计从业资格证等。教授旅游英语、商务英语、会计英语等专业英语的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考取这些资格证书来了解专业知识,了解对应行业的发展,使英语与专业相结合,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

建设“双师型”高职英语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英语教师自身发展、顺应时代和职业变化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参加企业实践,获取专业知识,逐步实现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型。高职院校要建立“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机制,制定相关政策,逐渐建设一支“双师型”高职英语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莫柳军.试析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29).

[2]邱雅敏,朱正浩.ESP语境下高职“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的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

师资队伍建设篇10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双师型”教师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1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高层次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要培养大量的、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具有创新应用知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的产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潜力。因此,要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其生存和发展之本就在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类院校必须立足于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行业和社会发展服务,以本科教学和学生基本素质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有自身的特点:

1.1 应用性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突出实践教学,强调应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集中体现在“学术、技术、职业”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以面向“应用”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1.2 行业性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应一味追求本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构建知识体系。

1.3 创新性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能力和一些富有创新品质的相关能力构成。创新能力的要素包括:自学能力、评价能力、发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应成为这种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新建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特点决定了教师除需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知识应用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等特有的素质。

2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2.1 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状况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过剩”与“短缺”现象并存,同时,还出现了部分学科的教师难以“分流”,而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却难以引进的“两难”境况,所有这些,都极不利于合理的学科梯队的形成。

2.2 盲目引进人才,忽视专业适应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部分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格或合并而来,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学历、职称不达标。因此,加大师资引进与培养力度无疑是重点工作之一。但是,当前各校在引进人才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唯“高”是举.但是,随着学校进一步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高代价”引进来的人才与本校的实际需求和期望值有差距,很多博士与现行从事的专业相差甚远,造成被引进的人才和供职单位之间的不适应。

2.3 办学经费不足,教学环境不佳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专科基础上办本科教育,学校的办学经费长期不足,实验设备陈旧落后,图书资料不足,很难满足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特别是从事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研究的需要,这是硬环境方面。在软环境方面,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缺乏尊重人才,尤其是尊重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氛围,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3.1 更新管理观念,确立教师主体地位

在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就是不但要在学术上发挥教师的作用,还要在管理上发挥教师群体尤其是专家、教授的积极作用。要把以前以行政管理为主线的管理方式转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上来,树立学术权力为主、行政权力为辅的管理理念,将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治学治教中的主导作用,使他们成为推动事业发展、尤其是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学校管理中真正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

3.2 扬长避短,优化师资结构

新建本科院校要大力加强人才强校的责任意识,采取积极灵活的人才政策。一是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特别是要把具有实践经历、创新应用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二是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让部分骨干教师脱产参加高级访问研修,参与院士、著名专家学者的活动,加快培养速度,缩短专业技术评聘周期,提高正高职称比例,改善职称结构;三是把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加快形成合理的梯队。四是促进长短线专业教师分布均衡、合理、科学,保证可持续发展。

3.3 突出应用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实用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实用的教学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教师要有生产、工程的实践经验或经历,要有与地方经济、行业系统密切联系的经历或渠道,具备善于实践的能力。

二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要具有“融合”素质。善于融合不同学科(专业)知识.因此,教师若在有一个专业领域中有精深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具有较宽泛的知识结构显得更为迫切。

三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具有“双师”能力。“双师”素质教师,一般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因此“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宽厚的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须具备将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十分必要,它与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一致的。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学改革压力大、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越来越不可能全部由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校内“双师型” 教师个体来完成。一个合理的“双师型” 师资队伍是由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专业基础实验课教师、专业理论实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备完整育人功能的教师团队。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紧缺人才的引进以及聘用兼职教师来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新建本科院校要把它作为一项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进行,既要以历史的眼光确立建设目标,又要以具体的举措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途径,做到目标性和操作性统一,使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林建民.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发展研究,2008,(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