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业务十篇

时间:2023-04-02 00:50:11

融资业务

融资业务篇1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商业银行

近两年来,我国各家金融机构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特点,充分挖掘企业之间的产业链、物流链和资金链关系,满足供应链上不同类型企业的各种金融需求推出了多种供应链融资产品。

一、商业银行推出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国内外环境

1、外部环境:2006、2007年,世界经济持续保持4%的增长幅度。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2、国内环境:2006-2008年间,中国国内商贸经济加速成长,内外贸易额大幅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直处于高位,与之相关联的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旺盛。

二、供应链融资相比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四大优势

主要表现在:(1)改变了供应链中的弱者—处于向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以往因自身规模小、授信评级低而产生的融资难问题;(2)上下游企业有效的融资安排降低了整个供应链融资成本,进而降低了核心企业产品成本,并促进其销售;(3)供应链融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物流与现金流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可促成供应链发展的良性循环;(4)银行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条上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掌控,解决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业务风险;同时有利于拓展新的市场和客户,实现中小企业业务规模化发展。

三、商业银行推出供应链融资的类型

类型一:保兑仓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与经销商、仓储商、供货商四方通过合作协议,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担保、抵押监管为保证而开展的特定金融服务。

类型二:监管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委托大型生产或销售企业,利用外包担保方式,对其配套的物流企业进行金融监管,再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结算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我国金融融资体系基本采用抵押融资模式,但是,这些供应链服务企业由于缺乏长期固定资产而造成抵押物不足,以致很难得到金融服务的支持,仅靠自有资金维持,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速度。监管融资正是针对我国服务类中小物流企业现状而设计的,当他们处在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供应链管理要求时,金融机构对缺少抵押物的下游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解决物流服务类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类型三:保理融资服务方案。又称“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即:卖方(供货商)将应收账款卖给金融机构。保理融资与其他融资最大的不同是金融机构采用无追索权的买断行为,只要承购了应收账款,在信用限额内,金融机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

四、国内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的现状

近两年来,各家银行在之前初涉探索阶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纷纷打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供应链融资好牌。华夏银行近期新推出“N+1+N”模式,就不同于普通的“1+N”仅仅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或者下游的模式,而是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贯通起来,围绕核心企业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该行还首次将国内与国际供应链业务进行整合,将供应链金融服务延伸至海外。光大银行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正式形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银关系列等金融产品以及针对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也提出行业整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品种丰富的供应链产品。

融资业务篇2

【关键词】转融通机制;转常规;证金公司

一、引言

当前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由于转融通还没有正式推出,证券公司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证券进行融资融券,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融资规模和融券规模严重失衡,使得融资融券业务的做空功能无法真正实现。推出转融通业务,拓宽融资融券业务的资金和证券来源,是融资融券业务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融资融券与转融通

融资融券是指在证券交易中,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者出借证券供其卖出,并由客户交存相应担保物的经营活动。我国于2010年3月31日,正式推行融资融券业务交易试点。融资融券交易的推出改变了我国证券市场以往的单边市状况,是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机制的积极举措,是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创新。试点以来,总计三批25家券商被批准试点该业务,融资融券业务取得了平稳、较快的发展,融资融券规模保持稳步上升态势。

但由于试点阶段券商只能使用自有资金和证券开展此业务,导致该业务绝对规模十分有限,融资融券在市场总成交中占比极小。从国际上来看融资融券标的达到全部的50%以上,而25家试点证券公司用于开展融券业务的券源品种及数量都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而造成了融资规模和融券规模的严重失衡,融券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融资,个股“做空”力量也极其微弱,融资融券很少发挥到它价格发现的功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缺少融资融券的核心机制――转融通。

所谓转融通,是指由银行、基金、保险公司或专业的证券金融公司等机构提供资金和证券,为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提供资金和证券来源,证券公司则作为中介,将这些资金和证券提供给融资融券客户。转融通机制的存在,使得信用交易不仅仅局限于证券公司的自有资金和证券。证券公司可向提供资金和证券的其他市场主体进行融通,这将大大拓展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空间。所以,根据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积累的经验,从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资本市场稳步发展创新的客观需要出发,2011年10月19日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为转融通业务主体的证券金融公司,将不以营利为目的,在提供转融通服务之外,将肩负对融资融券业务运行情况的监控、监督职能。2011年10月2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转融通业务将适时推出。

“转融通”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宽融券渠道,增加标的证券,改变因券商不愿出借证券而导致的市场“无券可融”的现象,为融资融券业务打开更大空间,它将给市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因此,推出转融通业务是融资融券业务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海外转融通模式分析

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的不同,金融体系、信用环境以及社会制度的差异,各国和地区逐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制度。根据是否存在专门的信用融通机构,融资融券可分为市场化的分散授信和专业化的集中授信两种模式。实行分散授信模式的代表国家是美国,英国。根据融通过程中证券金融公司、证券公司以及投资者的关系,集中授信模式还可以分为单轨模式和双轨模式。单轨模式是指证券金融公司只负责对证券公司的融资,再由证券公司向投资者实现融通,代表国家是日本;双轨模式是指证券金融公司既可以对证券公司实行转融通,也可以直接向投资者转融通,代表国家是台湾。

(一)美国的分散制授信模式

分散制授信是指没有制度化的集中授信机构,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由大量的、分散的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办理,授信机构资金不足时,可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拆借;证券不足时,可向其他投资者或证券公司借入的融资融券体系。有赖于发达的金融市场和信用体系,美国实行分散化授信模式。该模式最大特征就是高度的市场化,不存在专门从事信用交易融资融券的机构,对信用交易主要依靠市场因素,对券商的借贷关系并不积极主动地干预,证券公司可以向任何一家合法的金融机构借款借券。在融资融券的资格上,几乎没别的限定,只要是资金的富裕者,就可以参与融资,只要是证券的拥有者,就可以参与融券。所以,融资融券来源丰富且稳定。

(二)日本的单轨集中制模式

集中制授信是指由证券监管机构或其他政府部门设立的、带有一定垄断性的证券金融公司负责对各证券公司提供转融通服务,再由证券公司负责对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的融资融券体系。由于日本国内金融市场不够发达,信用环境越薄弱,对专业化机构监控的依赖性越大。因此,日本实行了以证券金融公司为主的专业化集中制授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在信用交易资金流动中处于垄断的专营地位,提供股票抵押贷款、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方面的融资融券服务,而券商在信用交易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中介客户融资融券,并且可以从证券金融公司得到融券资金或借款。因此,日本的融资融券模式专业化较强,而市场化不足,融资融券来源也相对狭窄,加大了证券公司的融券成本,降低了市场效率。

(三)台湾的双轨集中模式

双轨制授信模式是指投资者的融资融券交易服务即可以通过由证券监管机构或其他政府部门设立的、带有一定垄断性的证券金融公司直接提供,也可以由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提供,当证券公司资金或证券不足时,可以通过证券金融公司提供的转融通业务来弥补的融资融券体系。台湾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因而台湾从自己的市场特点出发,选择了日本式的集中授信模式,但又不同于日本模式的双轨制授信模式。在该模式下证券金融公司处于既垄断又竞争的地位。投资者可以选择是从合规证券公司获得融资和融券,还是向证券金融公司申请融资和融券。这样就打破了集中信用模式下专业证券金融公司的垄断地位,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运行效率较高。

四、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及转融通模式确定

(一)采用集中制信用模式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总的来说还不够成熟,还存在较为浓重的行政色彩,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法律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也还没有真正建立;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相互割裂,融资融券体系尚未建立,各市场参与主体的规范运作、信息披露机制、有效监管机制都还有着明显的不足。还不能满足“市场机制完善、法制框架健全、信用基础好”这些实施“市场化”模式的必要条件。如果采用分散授信模式,转融通业务开展后将很难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引导,而融资融券业务本身高杠杆率的特点也将加大我国证券市场的信用风险。因此“市场化”模式只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现在的现实选择。国务院2008年公布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规定,证券公司从事融资融券业务,自有资金或证券不足的,可以向证券金融公司借入,证券金融公司的设立和解散由国务院决定。证监会2011年10月26日颁布的《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作为转融通业务的主体,“证券金融公司不以营利为目的,履行下列职责: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提供资金和证券的转融通服务;对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监测分析全市场融资融券交易情况,运用市场化手段防控风险;证监会确定的其他职责。”通过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转融通业务采用了日本的单轨制集中授信模式,这符合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

(二)主要内容

转融通业务将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从前两批11家券商中选择部分券商参与转融通业务试点,选择标准根据券商净资产和转融通业务的具体筹备情况。转融通试点初期,参与试点的券商将会有不同的融资融券授信额度,具体的授信额度将与券商的净资本挂钩,并需要向证券金融公司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券商自有股票。保证金比例将与券商的评级相挂钩,评级高的保证金比例就要低。作为转融通业务的主体证券金融公司只对证券公司转融出资金和证券,提供融资融券的批发业务服务,不直接面对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客户;证券公司从证券金融公司融入资金和证券后,对其客户进行融资融券业务。这样,证券金融公司办理转融通业务和证券公司办理融资融券业务在流程上实现了完全分开,更便于融资融券业务风险分层控制和管理。证券金融公司通过证券公司的数据报送,并与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等机构建立融资融券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完整的融资融券业务统计监测体系,全方位监测监控融资融券交易和运行,这样证券金融公司兼有“中介”和“监管”职能。

五、前景展望

转常规后,融资融券成为一种机制,转融通业务是对融资融券业务的一项有力补充,它将加大融资融券业务的做空力量。在转融通业务开通后,其配合融资融券业务和此前已经正式上线的股指期货业务一道,形成了一个较当前相对更加完善的A股市场做空体系,更加有利于资本市场走向成熟完善。

(一)市场机制将更加完善,融资融券市场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

转融通业务开通后,证券金融公司在证券公司和资券供给方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大大通畅了融资融券交易的流程,信用交易将变得更加普遍。转融通把股指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紧密地联合起来,使股指期货的套利、套保等各项功能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使得融资融券的做空功能真正得以实现;可供融资的资金及可供融券的股票数量都将成数量级增长,为融资融券的做多和做空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证券支持,解决了券源不足的问题,从而活跃了证券交易,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将得到显著提高,融资业务和融券业务发展失衡的现状也将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些都将进一步平衡市场多空力量的对比,有效平抑股票价格的非理性波动,充分发挥融资融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

(二)将开启多发共赢之门

转融通的推出丰富了市场的投资策略,扩大后的融资融券标的将更贴近于投资者的需求,使得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投资风格,采用适合自己个性和风险偏好的投资策略。投资者有了完善的双边交易工具,就可以构建对冲组合,有效实现投资目标;转融通业务几乎利好所有金融机构,届时,保险、银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都可以将其资金和长期持有股票融出给证券金融公司赚取息费收入,从而扩展盈利模式。而处于中介位置的券商被认为是最受益的群体。在转融通业务中证券公司通过向投资者融资融券获取稳定的息差收入和手续费,改变过去“靠天吃饭”的局面;同时,融资融券规模的扩大又会给其创造更多的佣金收入。因此,转融通业务将会成为各家券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崔媛媛,卢涛等.融资融券运行现状分析及问题剖析[N].证券市场导报,2010,10.

[2]王小丽.论我国融资融券监管法律制度[J].法治研究,2010,8.

[3]冯佳.转融通业务模式选择[J].中国金融.2011,20.

[4]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实行办法[N].上海证券报.2011,10.

[5]王璐.转融通将改变单边市格局[J].经济日报.2011,12.

[6]胡志坚.中国证券市场推出卖空机制对市场的影响[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1.

[7]杜恩斌.当前我国融资融券制度完善下的转融通机制[J].2011,7.

融资业务篇3

【关键词】表外融资;方式;对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80-02

一、表外融资概述

表外融资,又称表外筹资,是相对于表内融资而言,主要是指与其相关的资产负债项目不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融资方式。狭义的表外融资主要表现为经营租赁业务,而广义的表外融资涉及到所有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造成重大影响并且不纳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行为。

表外融资是一种新型、灵活的融资方式,为广大企业管理层解决了不少棘手的筹资问题,然而,表外融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表外融资一般具有灵活性和隐蔽性、风险性和误导性,同时还具有监管上的艰难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粉饰财务报表,改善财务状况

大家都知道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促进投资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因此,为了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以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管理层经常利用表外融资方式将表内融资转移到表外,从而将财务比率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二)加大财务杠杆效应,优化经营成果

财务杠杆作为筹资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用其来计算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是否合理,从而判断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是否合理。由于表外融资主要是一种负债融资,其所形成的资产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而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和产生的费用却直接计入利润表,所以,在企业未来投资利润率大于举债成本率且当财务杠杆作用在资产负债表内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表外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财务杠杆作用,达到改善企业的经营成果的目的。

(三)规避借款合同限制,扩大融资渠道

债权人之所以愿意贷款给债务人前提是债务人要具有较佳的信誉,在可预见的未来有足够的能力如期偿还贷款的本息。为保证债权人的权利,债权人往往会在借款合同上增加相应的限制条款,最常见、最简单的要求一般是规定借款企业的负债权益比率控制在一定的氛围内。为了扩大融资渠道,企业往往利用表外融资的负债项目不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特征,通过表外融资业务降低企业的实际负债率,从而巧妙地规避借款合同限制。

二、表外融资的主要形式

(一)经营租赁

在新会计准则中,把长期租赁划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在经营租赁中,承租人为了扩大生产设备向出租人租入其自有设备,并约定按期缴付租金,不同于融资租赁中将租金资本化为长期应付款,经营租赁产生的租金主要费用化为当期损益,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升企业的投资资本回报率。因此,承租企业一般更愿意采取经营租赁,在满足扩大生产设备需求的同时,还能有效地避免租赁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披露,从而形成了表外融资。

(二)或有负债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有时会面临诉讼、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重组等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这些不确定事项有可能影响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企业会计准则将其确认为或有负债。其中,表外融资形式下的或有负债主要是指企业向金融机构出售带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贴现。相比不带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出售和不带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出售带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贴现未能将所有的风险和收益完全转移给金融机构,当企业的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时,反过来企业将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的债务人,形成或有负债。而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并不要求企业对出售带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贴现可能产生的债务在资产负债表上披露,从而形成了表外融资。

(三)合资经营

当合资企业的债务问题不对投资者的财务安全造成影响时,即投资者在合资企业中所占股份不超过50%时,不需要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披露合资企业的财务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合资经营式的表外融资。一方面,在合资经营中该控股公司并未实际控制其附属公司,因此该控股公司只需将对附属公司的长期投资作为一项资产在其资产负债表中予以确认,而不需要在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其附属公司的负债,从而达到增加资产而不增加负债的理想财务结果。另一方面,该控股公司又通过签订附加协议等方式获得对附属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通过附属公司安排投资结构,从事表外业务,达到既可支配附属公司融通的资金又能避免涉及企业合并问题。

(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项目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所有权出售给中介机构(SPE)进行项目融资从而获得资金,其中中介机构(SPE)以资产的未来稳定收益作为债务担保,在资本市场上发行高评级债券筹集资金。按照现行会计惯例规定,由于资产所有权出售给中介机构(SPE),加上中介机构(SPE)的财务报表无需并入原始所有人的财务报表中,从而形成表外融资。一方面,资产证券化有利于资产原始人加速资产流动、降低融资成本和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拓展了证券购买者的投资渠道,有利于其以较小的风险获得较高的收益,更好地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五)金融衍生工具

相对于基础金融产品来说,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主要包括掉期、嵌入期权、复合期权、上限期权、下限期权等工具。金融衍生工具主要以合约为基础,事先约定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投资者在原生金融工具价格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价格走势,在交易初期按合约规定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或者佣金,在将来某一时刻完成交割获取收益。尤其是近几年,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迅猛,而相关的会计准则却未能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其中财务会计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而衍生金融工具不具有历史成本属性,因此,通过创新型金融工具融通资金方式所产生的负债可以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从而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表外融资。

三、完善我国表外融资的对策

表外融资以其特有的灵活、便捷的优势受到了众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青睐,然而,表外融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隐蔽性、风险性和欺骗性,倘若运用不恰当,将严重削弱企业财务报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极大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因此,不管是会计职业人员、企业本身、还是国家都应加强表外融资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加强监督,合理运用,切实维护好各方的利益。

(一)提高管理者素质

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其中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思维素质、能力素质。在品德素质方面,主要重点强调诚信意识的重要性,雷曼通过“回购105”手段进行财务造假,实际上是一种极不诚信、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管理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思维素质方面,主要重点强调危机意识的重要性,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时刻以“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警醒自己,可见企业辉煌的背后,很大程度上主要得力于管理者强烈的危机意识。在能力素质方面,主要重点强调决策能力的重要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整个企业的整体形象,为了更好地经营企业,管理层有责任也有义务提高其基本素质。

(二)加强对表外融资业务的理论研究

无论是曾经叱咤风云的“能源帝国”――安然,还是风靡华尔街的“债券之王”――雷曼,他们的轰然倒塌绝不是个意外,而是经过长时间对表外融资的精心设计造成的,最终不仅欺骗了投资者,也使自己一步步迈向破产的境地。然而,似乎每次都是先有重大破产案例,公布完表外融资的造假手段后,我们才真正见识到什么是特殊目的实体,什么是“回购105”,恍然大悟之后才开始加大对其研究的步伐,可见平时我们对表外融资缺乏关注与研究。说明了学术界并没有高度重视对表外融资的理论研究,其理论体系也不够完善。因此,加强表外融资业务的理论研究工作,有助于企业科学合理地运用表外融资方式融通资金。

(三)加强对表外融资业务的会计准则规范

表外融资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理财操作活动,尤其是近几年,表外融资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交易手段也越来越复杂,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也增加了对表外融资方式中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规范,然而,会计准则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关的制度规范不够到位,容易诱发企业为满足自身目的,利用法律漏洞,滥用表外融资,引发了更大的财务风险。虽然目前我国的表外融资业务还未广泛运用,但是,会计准则的制定要深谋远虑,结合国际相关惯例,要尽可能完善相关的法律漏洞,引导企业合法合规运用表外融资方式融通资金。

(四)加强对表外融资业务的监管

表外融资业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筹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众多企业短期的筹资难问题,然而,由于其各方面的监管体系还不够成熟,操作不当容易引发各种财务风险,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推广表外融资业务,需要各个领域做好监管措施。其一,政府层面上,应加强对整个会计体系的宏观监管,建立法律法规,完善表外融资的监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其二,银行层面上,应将表外融资业务纳入企业综合授信体系以及风险控制范畴内进行管理,根据可靠的信用评级结果采取对应的监管措施;其三,事务所层面上,应加强对企业表外融资业务的审计信息披露,加强其职业水平及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贯彻、执行相关的会计准则,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其四,企业自身层面上,应自觉遵守表外融资业务的相关规定,及时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机制,做好自身风险监控,积极配合监管要求,诚信决策,合法合规经营。

融资业务篇4

融资租赁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交易。融资租赁在发达国家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其融资规模仅次于银行贷款。

一、我国租赁业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传统上由于实行金融业的分业经营,融资租赁这一资金密集型行业受制于资金规模的限制,没能得到有效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是我国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和挑战,外资金融机构具有国外混营、国内分营的优势,这势必对我国银行业造成不利影响。从1979年我国金融租赁业起步至今,在2007年3月,银监会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获准组建金融租赁公司,这是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再次准入阔别十年的金融租赁业。在此契机推动下,我国金融租赁业迅猛发展,租赁资产规模快速增长,资产质量比较稳定。

二、融资租赁的产品形式

1.按照租赁物的来源划分

(1)直接租赁: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交易。

(2)售后租回:指承租人将自有物件出卖给出租人,同时与出租人签订租赁合同,将该物件从出租人处租回使用的交易。“售后租回”是承租人和出卖人为同一人的特殊租赁方式。

2.按照会计准则对租赁的分类

(1)融资性租赁

(2)经营性租赁

3.按照租金风险承担者的不同分类

(1)厂商租赁

(2)其他租赁

三、融资租赁的特征

1.租赁标底物由承租人决定,出租人出资购买并租赁给承租人使用。

2.承租人负责验收制造商所提供的设备,出租人对该设备的质量与技术条件不向承租人作出担保。

3.出租人保留设备的所有权,承租人在租赁期间享有使用权,并负责租赁期间设备的维修和保养。

4.租期结束后,承租人可以留购设备。

四、融资租赁的功能

1.投融资功能:租赁公司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其风险资产可以是净资产的十倍,融资功能强大。承租人采用融资租赁,通过“融物”达到“融资”。

2.促销功能:出租人要先买设备再出租,可为供货人回笼货款,对制造商或经销商有利。

3.资产管理功能

租赁公司掌握着大量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和租金收取权,具有明显安全的资产管理优势。

4.节税功能

承租人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购置设备,如果按会计上融资租赁核算,则可享受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可在税前提取折旧费;如果按会计上的经营租赁核算,则可在所得税前列支扣除租金全额。

5.理财功能

对于高端客户可以通过委托租赁、回租赁、经营性租赁保持或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改善财务指标,加速折旧,优化财务结构,有效理财。

五、发展融资租赁的经济意义

1.微观角度:对承租人而言,可减少资金投入,提高自有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规避技术过时风险、利率和汇率变化引起的投资风险;对出租人而言,可获得加速折旧、投资减税的好处;对供货商而言,有利于扩大产品销售、开拓销售市场、减少资金回收风险。

2.宏观角度:有利于国家控制投资规模和方向,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有利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有利于国家实现扩大投资、刺激消费政策。此外,在经济繁荣时期,它的融资功能发挥主导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期,它的促销功能发挥主导作用。

六、融资租赁业务中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1.融资租赁业务分类及表现形式

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的产生是由融资租赁业务本身的特点以及外部的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1)系统风险。

(2)非系统风险。

2.融资租赁业务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出租人、承租人与供货商立场的差异以及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是融资租赁业务风险产生的客观基础。因此从风险产生的基础出发,采取各种有效防范策略和控制措施,以保证融资租赁业务健康发展。

(1)规避风险策略及措施

规避风险是指考虑到风险事件的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事先采取措施回避风险因素,或主动放弃和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在银租业务中,规避风险首先要做好租赁融资前的调查和信用分析工作,避免向资信状况差的承租人和风险过大的项目提供融资;其次,注意融资期限结构与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将存贷比例挂利于流动性管理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第三,在贷款币种与利率选择上,通过调期或远期等衍生工具来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第四,在租赁项目审查过程中,应坚持审贷分离原则;第五,在租赁业务发生后,加强对承租人生产经营情况的监控,对于可能出现不能完成租赁合同的行为提前采取措施,以防止形成风险。

(2)分散风险策略及措施

分散风险策略是在经营过程中,将风险分散到彼此独立、关联度较小的不同性质、特点的业务品种上,一旦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某业务出现风险时,可将风险锁定在可承受范围内。首先,对任意客户的融资租赁额度都要控制,及时更新客户的信用等级认定;其次,在产业和地区上分散融资租赁业务,避免个别地方经济或个别行业衰退造成的根本性影响。

(3)补偿风险防范措施

补偿风险防范措施是指出租方在对风险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风险损失进行补偿。风险补偿在传统银行业务中用于对不良贷款的风险覆盖,主要采取增加抵押物、风险覆盖定价、提取准备金等措施。

(4)抑制风险策略及措施

抑制风险策略是指租赁双方在承担风险后,加强对风险因素变化的关注,当出现风险爆发征兆或实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化解风险,或者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可通过追加担保人、追加资产抵押等手段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融资业务篇5

关键词: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企业债短期融资券附担保企业债信托

在国家金融体系日益完善以及银行风险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作为企业直接融资工具的企业债券必将重新兴起。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的其他金融工具相比,企业债作为有效的金融工具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及持续高储蓄率的背景下,要改变企业外部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融资结构,放松企业债市场以减轻企业间接融资所造成的银行系统风险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产品的替代性和互补性角度,分析了企业债券对目前的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及其设计的影响。

企业债与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替代性

企业债与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一样都具有融资功能。企业债是企业直接融资工具,而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利用从委托方募集的资金同样可以投放于企业或项目。在某种程度上讲,企业债与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由于企业债在其发展中出现过一定问题,国家加强了企业债发行的审批与管制。目前国内企业主要融资方式还是通过银行、股票市场和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融资。虽然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在这些融资方式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企业债的发展必然会对这种替代金融产品造成冲击。

短期融资券的出现已经昭显国家放松企业债市场的趋势。虽然国家发改委认为短期融资券并不属企业债范围(企业债主要是指期限超过一年的长期债券),但由于其融资成本较低,而国家对信托、REITs等融资渠道要求比较严格,已经有一些经营效益较好、具有较好偿付能力的企业为寻求短期流动资金转向企业债。这种情况也将随着企业债市场的进一步放开而日趋明显。企业债主要是融资目的,其与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融资市场上。产品销售价格与数量直接决定于供给与需求。企业债的市场供给取决于企业对债券融资的需要,其结果直接来自于融资成本的比较。包括直接成本(比如股息、红利、利息和发行费用等)与隐性成本(比如破产成本、控制权转移成本与委托成本等)。企业债的市场需求,除投资方的资金规模外,主要体现在企业债券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与比较。目前,企业债市场特别是供给市场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制度法规限制很严格。所以其对融资类集合信托产品的替代性是十分有限的。

从目前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供给来看,其限制并不如企业债那么多。而且,同其他金融工具相比,信托具有自身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混业经营上,通过信托产品募集的资金可以直接用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或产业市场。但目前我国的信托产品同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段差距,具体体现在信托产品结构失衡上。对信托产品融资与投资功能的不同侧重是我国信托产品与西方信托产品的主要差异,即一个注重融资,一个注重理财。我国信托公司主要是产品开发型业务,而中介顾问型业务较少。特别是投资银行业务较少。同时,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销售却受到严格限制。由于信托融资受到314号文件、《资金信托管理办法》以及《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等多重政策限制,特别是受到每期不得超过200份合同的限制,一般单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融资额度不超过亿元,此外,银监会在今年年初又一次加大了对信托行业的监管力度,导致目前以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为主业的信托公司直接面对企业债的冲击更加陷入困境。

企业债与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互补性

这里所说的互补,并不是从供给角度讲,而是从功能角度讲,具体指产品开发与资金运用上的互补。同作为投融资工具,企业债与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各有其具有优势的领域。在金融市场上,信托产品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聚集社会资金,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集合,使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特别是融资类集合信托产品,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方式。目前信托资金来源主要集中于社会中小投资人,这与以机构投资为主的企业债在目标客户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在销售对象上形成互补。

融资类集合信托产品与企业债各有一定的优势范围。如短期融资券的缺点主要就是融资风险大、融资弹性小和对企业的要求高。这就需要企业具有相当高的信用等级。从税率角度看,企业债也有一定的弱势。目前个人投资企业债券,持有到期后取得的利息收入,需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而且,根据《公司法》规定,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才可以发行企业债。但企业债的兴起也为信托公司提供了新的业务空间以及新的产品设计方向。目前,企业债和企业年金是信托业应关注的两大业务增长点。

企业债与集合类信托产品还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利率市场化问题,另一个是信托产品的流动性问题,在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前,由于风险与收益不能得到合理的体现。可能会出现企业债或信托产品一头冷一头热的情况。但总的来说,互补性依然存在。

企业债对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影响

企业债对信托公司产生冲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托公司的产品结构较为简单。在《信托法》出台的大背景之下,经过整顿与重组的信托公司主营业务转型为以所谓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主体的信托业务模式。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销售面临的是两个市场:一是以信托方为主体的财产委托方;一个是以项目方为主体的财产运用方。作为投融资的中介,信托公司的产品开发与销售受到委托方和运用方影响。这两个市场的机会都为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出现提供可能。目前的情况是,多数信托公司在进行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开发时还是以项目为中心,首先考虑的是项目特性和风险控制,所以,如果运用方资金总需求相对稳定,那么企业债注定要从信托产品口中分一杯羹。虽然企业债注定要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但从当前的市场与制度环境看,企业债的市场发行门槛还比较高。首先,对发行企业债的企业要求较高,审批程序比较复杂且额度有限。其资金运用与使用方式也受到限制。其次,对发行企业其发行方式还未实现市场化。由于企业债利率未能实现市场化定价,抑制了企业债风险定价机制的形成。由于企业债未能与市场利率波动挂钩,导致了广受追捧或是无人问津两极现象的出现。再次,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以及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完善,一是权威性不够,二是评级机构与发行人和承销商具有共同利益,导致信用评级权威性不够,影响投资人的理性选择。另外,企业债市场依赖合理的企业产权制度,发行企业要具备相当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资信条件。由于一系列约束条件的存在,短期看企业债由于规模有限尚无力对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造成较大冲击。

从长期看,企业债市场必然逐步全面放开,企业债融资较集合类信托产品的优势也会逐步显现出来。由于信托公司主要从社会委托人手中募集资金,其融资成本较高。从最基本的融资成本角度考虑,企业债较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更具成本优势。资料显示,银行现行1年期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基准利率为5.58%,而同期限短期融资券的收益率基本稳定在2.92%~2.94%之间。而信托贷款的利息水平通常比银行贷款略高。所以,随着高信用度企业债的大量出现必然挤压现有融资类信托产品的生存空间。信托公司要生存可以发展和企业债合作的信托产品形式以及逐步从筹资主导型向代客理财过度,增加财产权信托,股权信托、保险信托等新的信托品种。

对于信托公司来讲,虽然委托方及运用方式对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都具决定性影响,但二者中仍要以委托方为先,这是开发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灵魂。信用,或者说对委托人的信用,是信托公司的生存之本。所以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从信托人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资金需求的企业利益出发。与发行企业相比,信托公司的重点在于其信用的长期性,如果集合类资金信托产品设计还是维持目前这种从运用方角度出发的产品设计概念,与企业直接发行相比并无本质上的优势,所以受到影响在所难免。信用具累积效应,而这恰恰是企业单独发行债券所难积累的。

企业债与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协同

以发行企业债作为直接融资方式不仅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企业调整资本结构,发挥财务杠杆作用的现实要求。但由于部分企业债券不能按期兑付,影响了企业债券的信用度,阻碍了企业债券筹资功能的发挥,这也就为新的信托产品出现提供了契机。

由于企业与投资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使有信用评级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发行无担保企业债融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目前我国信用评级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尚不能得到很好执行的情况下,投资人很可能对企业债保持谨慎态度。所以企业债的顺利发行必须依赖一定的担保。而企业债券发行对债权人缺乏直接的物的担保、担保权的行使法律关系过于复杂是影响债券信用的关键。

银行已经注定要逐渐淡化企业债担保人的角色,如果利用民法上的担保制度,一对一为大量债权人提供担保在操作上并不可行。所以,通过附担保传递出企业偿付能力信号十分困难。那些具有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并不辉煌的企业无疑很难传递出有投资价值的信号。此时,利用信托产品无疑是一个明智的做法,通过附担保企业债信托,企业可以借助于信托公司所积累的良好信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附担保公司债信托业务是一种财产权信托业务,是公司债券债权人将作为债券发行抵(质)押物的实物资产上的担保权信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为受益人即全体债券债权人的利益,管理和行使担保权的一种外部财产管理行为。

信托公司本身对信托资产运用的收益具有担保色彩。特别是对那些规模大,产品种类多,收益较好的信托公司来讲更是如此。信托公司通过其经营活动可以天然传递出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优良信号,这是那些单独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不具备的。所以,如果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设计的好,即使企业债的发行一定程度上得到解禁,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也相对具有一定优势。

除与企业债结合开发新的信托产品外,信托公司也可以通过对有集合信托产品创新来巩固并开拓市场。通过构建风险收益特征不同集合信托产品线来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者的多样化需求。这种多样化特征具备企业债所不具备的融资优势。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还有助于实现向以客户(委托人)为中心开发信托产品转型,这也是信托公司培养、探索形成自身可持续盈利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综上所述,企业债的出现虽然会对信托业目前的产品结构造成冲击,但长期的讲,企业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信托业结合。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市场未来的发展在于信托公司自身的信用积累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融资业务篇6

【关键词】 融资融券 创新业务 转融通机制

一、引言

2011年11月25日,沪深交易所正式《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这标志着在国内运行一年半的融资融券业务终于由 “试点”转为了“常规”。2012年5月,券商创新业务大会召开,作为券商创新业务代表的融资融券业务再次成为证券市场关注的焦点,也无疑成为了熊市背景下证券公司寄希望于稳定经纪业务的一大利器。截至2012年10月,我国已经有71家证券公司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涉及的营业部多达3832家。那么,经过两年半时间的运行,融资融券在我国的现状如何?在实际的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对暴露出的问题如何优化?以上几点是本文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融资融券的概念及作用

1、融资融券的含义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是指在证券交易所或者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证券交易场所进行的由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出借证券供其卖出,并由客户交存相应担保物的经营活动。融资融券交易作为一种信用交易,是建立在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金融工具,在投资者预期证券价格上涨时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入证券,在预期价格下跌时借入证券将其卖出。

2、融资融券的作用

(1)对证券市场的作用。首先,融资融券实现了做空机制,其推出有利于逐步改变我国持续近20年的“单边市”局面,也为股票期货、期权等其他创新业务的推出铺平了道路。其次,融资融券交易提供一种双向的交易制度,可以将更多交易者的信息与观点看法融入到交易中,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极端价格的出现,并且使证券的价格有了一种内在回归价值的稳定机制,有效提高了证券价格的发现效率。最后,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融资融券业务能够大大激发证券市场交易的活跃度,提高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例如,美国和日本的融资融券交易规模占到证券交易总金额的16%~20%,我国台湾地区融资融券交易的规模占到总交易量的20%~40%。

(2)对投资者的作用。对投资者来说,融资融券是指两个相反方向的交易。在市场持续走强时,投资者可以通过借入资金购买股票从而放大获利的倍数;在市场持续下跌的过程中,可以卖空股票再于低位补回赚取差价获利。融资融券这种双向交易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获利方式,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证券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证券市场下滑时的萧条。

(3)对券商的作用。融资融券业务为券商开辟了一个新的业务领域。首先,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将会带动市场成交的活跃和经纪业务总量的提升,增加证券公司手续费收入,因为无论是融资还是融券业务最终都要实现证券的买卖,而这一过程将直接为证券公司带来经纪业务的额外收益,根据国际经验,融资融券一般能给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带来30%~40%的收入增长。其次,融资融券业务作为一种类固定收益业务,可以为券商提供稳定的利息收入。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在日本证券行业中的占比在0.5%~25%之间,在美国,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占比在3%~11%之间,而台湾的融资融券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则更高,融资融券利息收入无疑将成为券商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现状

2010年3月31日沪深交易所开始正式接受券商的融资融券交易申报,融资融券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当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仅为659万元,其中融资余额为650万元,融券余额只有不到10万元,两市融资买入的资金总额高达融券卖出额的69倍。而截至2012年12月25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总量达到876.35亿元,相对于业务试点初期实现了数千倍的增长,其中融资余额为841.24亿元,占比为95.99%,融券余额为 35.11亿元,占比仅为4.01%,不难发现两市融资业务和融券业务的发展比例依然严重失衡。沪市融资融券余额为600亿元,占比为68.46%,深市融资融券余额为276.35亿元,占比为32.54%,可见沪市占据了2/3的份额。另外,相对于目前A股高达17.8万亿的流通市值,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业务市值占比仅为0.49%。

根据以上数据不难发现,我国融资融券业务正处于稳步发展中,且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特别在券商创新业务大会召开之后,这种扩大趋势更加明显。但在业务量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业务和融券业务发展极为不平衡

从“试点”转为“常规”之后的一年时间交易情况来看,尽管国内A股市场已经经历了长达两年的单边下跌走势,但融资买入的增长却十分迅猛,而融券业务的发展则非常缓慢,仅占到融资融券业务交易总量的4%左右,虽较试点期间的交易量有所增长,却仍然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而根据海外成熟市场经验,虽然融资业务的总体规模一般要高于融券业务,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像目前A股市场这么离谱,例如,日本和台湾证券市场的融券交易一般会占融资融券交易总额的20%到25%之间。当然,我国现行的制度规定还在给融券交易设置重重障碍,从融券的保证金高于融资业务的要求到融券申报价格不能低于最近成交价的规定,均设置了很高的标准,极大地增加了融券在实际交易中的操作难度,使融券业务沦为了“摆设”。而从融资融券对市场的作用来看,其最大意义在于融券赋予了股市做空的功能,因而可以促使股票价格向其价值回归,使股市逐步回归理性,但我国的融券业务根本无法真正发挥股市做空的职能,“单边市”依然难转变为“双边市”。

2、标的证券品种数量依然较少

融资融券标的证券是指可以融资买入和融券卖出的证券品种。融资融券试点期间标的证券数量仅为90只,其中沪市证券50只,深市证券40只,“试点”转“常规”后标的证券虽然扩容为285只股票和7只ETF基金,占到了上市公司数量的12%左右。但这些股票品种的可操作性大多较差,其占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标的证券比例。例如,日本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占上市证券品种数量70%左右,台湾地区则更高占到上市公司数量的97%以上。

此外,融券标的证券品种数量虽然也达到292只,但券商可供融券的品种及数量却非常少。当前,融券的证券还仅来源于证券公司的自有证券,而且只能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科目下的标的证券,以广州证券为例,投资者可用于融券业务的股票只有2只ETF。而且融券很可能意味着券商和客户对赌一只股票的涨跌,而券商可融券的股票往往是有较大把握看涨的股票,除非投资者有更大把握说服自己这些股票未来会跌,否则是不愿意融券卖出的。最后,在券商的利益存在双向影响的情况下,券商有时候也不愿意融券给客户。

3、融券费用偏高

融券的费用目前高达10.6%,通常比融资利息高出2%左右,而这并不是市场机制决定的定价水平。再加上整个市场上可供融券做空的证券不多,不能有效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但过高的融券费用,造成了投资者融券意愿不是很强烈,更多投资者被迫转向股指期货市场,最终基本上把潜在客户都逐出了A股市场,大大降低了市场的活跃度。

4、融资融券的市场规模依然较小

券商创新业务大会之后,越来越多的券商获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融资融券的市场规模也因此在不断地增长,但相对于我国目前17.8万亿的流通市值来说,其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从海外成熟市场融资融券占证券市场总市值的比值来看,美国市场约为1.5%,日本市场约为0.9%,而国内目前的这一比值仅为0.49%,相对于23万亿的总市值而言就更少了。

四、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和完善

基于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体制及融资融券运行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完善融资融券业务。

1、进一步完善转融通机制

“转融通”是指由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提供资金和证券,证券公司作为中介将这些资金和证券提供给融资融券客户。转融通机制的存在,使得信用交易不仅仅局限于证券公司的自有资金和证券。证券公司可向提供资金和证券的其他市场主体进行融通,包括利用回购、抵押贷款等方式从货币资金市场进行融资,以及向保险基金、共同基金等证券市场的长期投资者进行融券等。2011年10月28日,作为转融通业务主体的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为75亿元,标志着我国转融通业务正式浮出水面。2012年8月27日,中国证券金融公司正式先行启动了转融资试点,则标志着我国转融通业务正式开通了。但是,尽管转融资业务正式运行,市场各方一直期待的转融券业务却迟迟未见出台,而在缺乏有效转融通机制的情况下,融券交易更像是投资者和券商的零和博弈,并没有为市场带来额外的收益。因此,应尽快完善目前的转融通机制,适时推出转融券业务,让融资融券交易真正发挥对市场的稳定作用及提高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2、扩大标的证券池

虽然我国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品种数量目前已扩容至292只,但相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需求而言仍然过于偏少,这也是目前融资融券业务对广大投资者吸引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还有很多证券并不能分享融资融券所带来的更为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在完善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应扩大标的证券品种数量,以满足投资者更为多样的投资需求,从而增加融资融券业务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为融资融券业务的常规化及转融通业务的实施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3、完善市场化定价

市场化定价即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融资的利率水平和融券的收费水平。应尽量避免以行政方式来管制利率,可以采取“上限控制,下限浮动”的利率管理办法,让市场自身去调节。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市场收取差异化费用的经验,针对不同投资风格的投资者收取不同的利率费用水平,具体的,对长线风格投资者收取较低的利率费用,对短线投资者收取较高的利率费用。

4、加强投资者教育

证券公司及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融资融券的做空机制,逐步改变投资者“上涨才能赚钱”的单边惯性思维,不断加强投资者的业务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最终才能促进融资融券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媛媛、王建琼、卢涛、汤弦:融资融券运行现状分析及问题剖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0(10).

[2] 黄丽娜:对我国融资融券交易运行现状的分析与问题剖析[J].证券投资,2011(6).

[3] 开昌平:融资融券业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0(4).

[4] 邓文娟:融资融券运行现状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5).

融资业务篇7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要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具有成本较低、规模较大、方式便捷、期限灵活等特点。党的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品种不断丰富,规模不断壮大,已逐步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我市企业融资一直依赖银行信贷资金,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等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融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着力推进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作,多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有利于破解企业资金瓶颈制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有利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全市经济加快转型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作的重要性,强化服务意识,坚持政策引导,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工作开展,不断优化我市企业直接融资环境,推进全市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切实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

二、明确目标任务

全市企业直接债务融资的目标任务是:围绕全省“债务融资工具倍增计划”的总体要求,加大扶持,完善措施,优化服务,快速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市力争实现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1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重点支持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势头良好,治理结构完善的优质中小企业。

三、优化融资服务

(一)加强宣传培训。市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要积极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推介活动,通过组织直接债务融资政策宣讲会、产品推介会、银企对接会、印制宣传手册等方式,不断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政策的宣传和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推介力度。同时,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专题培训,积极推动银企交流合作。

(二)储备企业资源。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要会同市经信委在对全市企业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板块,不断完善企业融资需求数据库,重点选择一部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连续三年盈利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直接债务发行企业后备资源,实行重点推荐、及时更新、动态管理。各县(市、区)也要相应建立辖内企业资源库,并重点做好对辖内中小企业集合融资的组织筹备工作,及时上报推荐企业特别是拟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企业名单。

(三)健全担保体系。市中小企业局要坚持“积极稳妥、适度发展”的原则,加强监管,规范运作,努力做大做强市级融资性担保机构。市金融办积极协调,进一步延伸省再担保体系服务链,发挥省再担保分公司职能,加大对担保机构的再担保支持,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放大担保倍数,扩大担保规模,提升担保质量,积极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再担保服务。

(四)开辟绿色通道。对于企业注册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过程中需要理顺和规范的有关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及市各有关部门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依法帮助企业妥善处理。对重点企业运营等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审批等事项,要开辟绿色通道,坚持特事特办,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加快办理进度,提高服务效率。

四、加强组织推动

(一)建立协调机制。由市金融办牵头,市经信委、市财政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等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组成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要明确牵头部门,指派专人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为直接债务融资工作顺利推进提供组织保障。

融资业务篇8

海外经验表明,融资融券的最大意义在于打通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证券市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融资融券可能助涨助跌,增大市场波动,尤其是我国市场化水平不高、融资融券信用评级经验不足、证券公司信用交易风险控制经验缺乏,以及大小非所处的特殊地位等问题,将会加大市场风险,甚至危及到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增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创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融资融券业务也称信用交易,是指客户向具有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申请开立信用证券账户和信用资金账户,以信用资金账户内的资金和信用证券账户内的证券资产作为担保品,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进证券(融资)或者借入证券卖出(融券),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所借资金和证券并支付融资利息和融券费用的交易方式。在实际运作中,融资融券包含融资和融券两个子业务。

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在中国大陆既是制度创新,又是业务创新,它在完善交易制度、促进合规资金入市、打击透支等非法融资行为、增强市场流动性等方面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信用交易是一把“双刃剑”,其杠杆交易和保证金制度也会产生投机放大、高风险等问题。

完善证券市场交易制度

融资融券提供了股票的做空机制,这从根本上完善了证券市场的基本交易制度,改变了我国股票市场一贯的“单边市”,使投资者在震荡市和熊市的行情中也能找到投资机会。

完善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参与融资融券的投资者也是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交易者,当市场过度投机或者做庄导致某一股票价格暴涨时,投资者可通过融券卖出方式沽出股票,从而促使股价下跌;反之,当某一股票价值低估时,投资者可通过融资买进方式购入股票,从而促使股价上涨。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对信息的快速反应和对股价的合理定位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增加合规入市资金,增强市场流动性,提高市场活跃度

融资融券使货币市场资金通过转融通的方式,合规入市,为市场输入新鲜的资金血液,这点将会对市场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于市场中的存量资金而言,融资融券业务无疑有效的提高了其流动性,放大了资金的使用效用。而信用交易制度也为银行中累计不少的流动性释放到股市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此外,场内存量资金的放大也会刺激市场的活跃程度,有利于增加股票市场的流通性。

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并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风险管理工具

融资融券指的是两个相反方向的交易。这将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获利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在市场上涨的时候才能够获利。而目前在市场下跌的时候,投资者仍然也可以获利。这种双向交易机制的建立,加上机构博弈时代的到来,也有效的降低了单边投机市场走势出现的概率,为维护市场的稳定起到了作用。

此外,做空工具的出现增加了业务创新能力,使风险对冲和套期保值提供了可能。例如卖空证券使投资者在股指期货交易中可以进行反向套利,能及时表达利空预期。

增强证券公司盈利渠道,提升其控制风险和业务创新能力

首先,融资融券的引入,会大大提高交易的活跃性,从而为证券公司带来更多的经纪业务收入。根据国际经验,融资融券一般能给证券公司带来30%~40%的经纪业务收入增长。

其次,融资融券业务本身也可以成为证券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虽然在我国的融资融券制度安排下,融资带来的利息收入会相对有限,但无论如何,在目前我国融资融券刚刚引入的相当一段时期内,都会给证券公司提供一个新的赢利渠道。

最后,融资融券的做空机制,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产品创新机会,并为券商自营业务和套期保值提供了可能,极大地提升了券商的业务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

融资融券试点的推出,将强化蓝筹股的市场地位

在试点期间,最先成为标的证券的应该是基本面好、市值大、流动性强、波动性小且股价难以操纵的大盘蓝筹股。随着融资融券试点的推进,蓝筹股的市场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融资融券是把“双刃剑”

融资融券在完善市场功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多便利和自由的同时,也给金融市场带了新的风险和问题。

首先,融资融券是一种信用交易,会产生对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之间信用分配的不对称,容易滋生信用滥用和内幕交易。

其次,融资融券的杠杆效应促进了市场的投机氛围,在活跃市场的同时也会加剧市场的波动。如果投资者对未来有做多预期,那么杠杆效应产生的融资资金可能大量进入股市,从而成为制造现货市场泡沫的“热钱”,使金融市场积累大量的风险。反之,如果投资者一致融券做空,将会引起现货大幅波动,甚至会引发危机。

融资融券的业务模式:国际比较

在国际上,经过了300多年的发展,融资融券交易规则日臻完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地位稳步提高。但是,由于市场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逐渐形成了适合各自国情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与法律框架,如参与主体资格的认定规则、融资融券标的物的选择、保证金制度、融资融券规模限制等方面。这都表现在他们所选择的业务模式上,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如下三种:

以日韩为代表的集中授信模式

这种模式下,券商对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同时设立半官方性质的、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证券金融公司为证券公司提供资金和证券的转融通,以此来调控流入和流出证券市场的信用资金和证券量,对证券市场信用交易活动进行机动灵活的管理。这种职能分工明确的结构形式,便于监管,适合金融市场欠发达的地区。

这种模式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战后在日本发展起来的单轨制专业化授信制度。在这种专业化证券金融公司的模式中,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证券抵押融资上被分隔开,由证券金融公司充当中介,证券金融公司居于排它的垄断地位,严格控制着资金和证券通过信用交易的倍增效应,此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证券金融公司的垄断地位

融资融券业务中,证券金融公司的主要业务来源是通过转融通获取买卖差价,而日本的证券金融公司自有资本金很少,如果转融通采用市场化经营,则很难维持,而通过半官办性质的垄断地位,它们可以控制整个市场的融券业务以及大部分融资业务的转融通交易。

分层交易,便于监管

在这种交易模式中,客户必须要通过证券公司进行信用交易,而不允许越过证券公司,从证券金融公司融取资金或者证券。证券公司除了部分资金以外,也不能够直接从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那里,获得信用交易所需要的证券或资金。这样,证券金融公司便成为整个信用交易体系中证券和资金的中转枢纽。日本财务省只要通过控制证券金融公司,就可以调控进出证券市场的资金和证券流量,控制信用交易的放大倍数。

以美国为代表的分散授信模式

香港市场也采用类似的模式。投资者向证券公司申请融资融券,由证券公司直接对其提供信用,当证券公司的资金或股票不足时,向金融市场融通或通过拆借取得相应的资金和股票。这种模式建立在发达的金融市场,它不存在专门从事信用交易融资的机构。信用交易的风险表现为市场主体的业务风险,监管机构只是对运行的规则做出统一的制度安排并监督执行。

这种信用交易模式的特点主要呈现以下方面:

高度的市场化是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

在这种模式下,监管当局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交易规则,通过这些制度来达到活跃市场、防范风险的目的。市场的参与者则在制度限定的范围内自主完成交易。

相应地,这种模式对市场参与者的资格准入规定也很宽松,例如在美国,只要持有客户有价证券的证券公司符合1934年证券交易法有关净资本的规定,则具有办理信用交易的资格。而非持有客户有价证券的证券公司,则以持有客户账户证券商的名义,收受客户款项和证券,所以也被称为引介证券商。

而对客户的资格限制来说,美国并不要求开立信用账户的投资者具备特殊资格,只要是资金的富裕者,就可以参与融资,只要是证券的拥有者,就可以参与融券。而证券公司之间,同样可以作为客户相互融资融券。

回购交易的广泛应用

以美国为例,融资融券交易不仅把各参与主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这种信用交易体系也与货币市场、回购市场紧密结合,这来源于美国货币市场的高度开放性,各个机构均能进行货币市场工具交易,在这些货币市场工具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回购交易了,这就为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机构提供了获得所需资金和证券的渠道。

台湾地区的双轨制授信模式

与日本的“单轨制”不同,台湾地区的融资融券制度实行的是“双轨制”模式,证券公司和一般投资者的融资融券交易同时存在。证券金融公司既可以为证券公司办理资券转融通,同时又直接为一般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双轨制”模式下,只有一小部分证券公司是经批准可以办理融资融券业务的机构,其余的证券公司则没有营业许可。获得融资融券许可的证券公司可以给客户提供融资融券的服务,然后再从证券金融公司转融通,相当于日本的“单轨制”模式;而没有许可证的证券公司,只能接受客户的委托,代客户向证券金融公司申请融资融券。从台湾地区信用交易的状况来看,基本上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的垄断地位大大削弱

在“双轨制”的结构中,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既可以通过证券担保的方式从证券金融公司获得资金,也可以将不动产作抵押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融资,或者通过货币市场金融获得所需资金,因此,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的多样性大大削弱了证券金融公司的垄断地位。

竞争促进了证券金融公司运作效率

台湾地区有四家证券金融公司,在信用交易提供转融资上展开了近似有效的市场竞争,促使证券金融公司更加注重市场化经营和风险控制,从而促进了信用交易的运作效率。

从转融资到直接融资

由于台湾地区具有信用交易资格的证券公司很少,加上转融通资业务的萎缩,证券金融公司更多地转向直接为个人投资者提供资券融通,逐渐成了一个市场化的融资公司。

中国融资融券业务可行的运作模式

国际上所存在的各种业务模式,都是与其国情或地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所以我们在选择业务模式上也应该以目前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实际为基础,建立自己的运作模式和业务框架。

业务模式应便于监管

由于分业经营、投资者素质等因素,“市场化”的信用交易模式并不适合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而只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日本的“单轨制、专业化”模式更具实践性。

首先,目前我们的证券监管手段滞后,“单轨制”可以使证监会通过调控证券金融公司融资融券的放大倍数,控制进出证券市场的资金和证券流量,从而轻松调控市场。这样可以及时、有效的控制金融系统风险。

其次,我国的证券公司资本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落后、创新能力有限,使用证监会主管的证券金融机构的半官方信用,部分替代了券商信用,有利于在信用环境薄弱的情况下,推广融资融券业务。

分两步走策略

虽然现在融资融券的基础性制度已近于完备,但是要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例如现在分类监管下的资格准入问题、证券金融公司的组织结构与市场地位问题、证券的选择与折算率问题、证券公司信用评级经验的缺乏问题,都给以后的业务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两步走的策略。

试点阶段

按照《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内部控制指引》等的规定,实行证券公司分散授信、证监会统一监管的方式规范信用交易业务。

在资格准入上,采用创新试点资格准入制度,证券公司采用自有资金和自有证券开展业务。

在对客户资信状况的评价体系上,由证券公司根据风险监管的标准各自指定客户授信指标和评价体系,这也可以为集中授信提供依据和参考。

在这个阶段,融券对证券公司风险控制能力的要求将大大提高,所以建议试点阶段以融资为主,这样做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也有积极的作用,防止机构客户利用融券业务操纵市场、形成不正当竞争。

此外,大小非股权在这个阶段不应该参与融券交易,防止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情况发生,将市场稳定放在首位。

推广阶段

当以混业经营、股权全流通、投资者成熟、客户评级体系的完善等为标志的市场条件成熟后,由证券金融公司进行集中授信,形成“单轨制、专业化”的信用交易模式。证券公司以客户资产作为担保向证券金融公司进行转融通,获取客户所需的资金和证券;证监会通过控制证券金融公司的转融通指标,来达到间接调控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目标。

融资融券打通的是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在分业经营模式下,加大了证券金融公司组织信用交易的难度,在混业经营下,其运作将更加畅通、有效。

另外,全流通也将大小非股权的变相流通和寻租行为变为泡影,可以增强市场各参与方的公平竞争,避免因为信用交易制度产生信用滥用和操纵市场行为,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波动性。

最后,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给市场各参与方一个平等参与的机会,减少授信向机构客户的偏移。

市场监管任重道远

对于一项新业务,要保持其平稳运行,有效的市场监管是根本措施,对融资融券来说,由于其杠杆效应,市场的微小波动,就有可能在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所以监管层如何通过对融资融券的控制间接的调控市场,显得尤为重要,且任重道远。

加强操纵市场的监控

由于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力量和资信实力的巨大差距,会导致二者在获取信用额度、保证金比例、融资融券利率和费率上向机构客户的过度偏移,这就会很容易产生机构客户的市场操纵行为。所以,为了维护市场稳定与公平竞争,监管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打击市场操纵行为,以保证整个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长期的健康发展。

密切关注市场流动性,及时调整放大比例,控制金融系统风险

放大倍数恶性扩大会直接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造成股市泡沫的产生,所以应该通过监控市场流动性指标来及时调整放大倍数,稳定交易秩序,控制市场风险。

细化担保券的折算率体系

担保证券的抵押率即折算率直接关系到客户信用额度的大小,目前交易所规定的折算标准并不能合理的表征担保券的风险,所以,细化担保券的折算率体系,并定期调整,使担保券的风险与折算率相匹配。否则,由于折算率的不同,会产生一定的投机动力。

深入研究客户信用评级体系

客户评级体系的建立是融资融券业务中的核心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客户的融资、融券额度,还与证券公司的业务风险息息相关。但是在业务开展的初始阶段,数据匮乏,国外的现代评级系统并不适用,另外,我国证券公司缺乏信用评级体系的经验和技术,而融资融券的业务特点也决定了不能照搬银行的评级体系,所以建立标准化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

解决融券积极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成立证券金融公司

融资业务篇9

【关键词】证券公司;融资融券;风险管理

一、概述

融资融券交易又称信用交易,是中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是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自2010年首批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以来,该项业务已经从萌芽期、成长期走向了成熟期。截至2015年末,市场开立两融交易权限的投资者已超过400万户,当年A股市场两融交易总金额高达34.6万亿元,占A股交易总额比重达13.6%,融资融券余额一度超过2万亿。融资融券交易扩大了市场交易规模,券商在这种创新的交易模式下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佣金收入,更可以通过向投资者融资和融券获得稳定的利息和费用收入,通过信用交易咨询服务或者服务费收入等等,提高了自有资金周转率,增厚了券商营业利润。券商可以借此向具有较强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信用交易平台,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入市,提高券商的竞争力。同时投资者也可以使用杠杆工具获得更多投资收益。但是当前券商可融出证券稀少,融资和融券规模严重不匹配,限制了客户双向交易的空间。因此在以散户为主体的A股市场,融资融券交易降低市场波动性风险的功能大打折扣。证券公司作为融资融券交易的资金提供方和证券提供方,承担着客户信用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但是股灾期间大规模平仓事件的出现也使得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管理水平受到一定质疑。在现行规则和制度下,券商则一般会通过调控业务规模、完善操作流程、强化监控能力等手段进行风险管控,但这些风险管理措施均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二、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

融资融券具有较强的乘数效应,能使证券交易规模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和下降。当股市处于快速上涨行情时,证券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外部融资可能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易产生客户争抢资金的“挤兑”现象,这不仅影响公司信誉也影响市场稳定。而当A股处于快速下跌行情时,客户大规模归还融资欠款,导致证券公司资金大量闲置,降低了证券公司资金使用效率。

(二)客户信用风险

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公司以自有或外部筹资供给客户使用,在融券交易中证券公司以自有或转融通的证券借给客户使用,但是都有可能遇到客户到期不还款或不还券的情况,甚至出现强制平仓后仍不能覆盖客户负债的情况,证券公司可能会因此遭受一定的财产损失,客户的信用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三)强制平仓风险

当客户信用账户维持担保比低于平仓线(通常为130%)且未在规定时间内追加担保品时,证券公司将按照合同约定对客户信用账户进行强制平仓,使其维持担保比恢复到高于警戒线的水平(通常为150%)。但是强制平仓也有引起法律纠纷的风险,无论是人工强平还是自动强平,证券公司几乎不可能在最高价(最低价)卖出(买入)证券,尤其是在平仓量很大的情况下,因此客户难免会有负面情绪。如果被强平的证券在平仓后大幅反弹,客户很可能不接受强平结果。证券公司则有可能在平仓通知时间、平仓时间、平仓范围、平仓顺序、平仓时机等方面与客户发生法律纠纷,甚至会引起索赔诉讼。2015年的股灾行情期间,业务规模较大的券商均遇到过类似的纠纷甚至诉讼。本轮股灾让很多券商猝不及防,而大多数平仓动作由人工完成,难免会有瑕疵出现,因此2015年很多证券公司发生了强制平仓引起的法律诉讼。

(四)管理和操作风险

管理和操作风险指证券公司在向客户融资或融券过程中,误判行情或者错误操作引起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证券公司研究水平和证券市场复杂多变的特点所造成的,例如在行情由牛转熊期间证券公司仍通过上调担保证券折算率等增加客户杠杆的方式扩大客户融资规模,那么事后证券公司的利润和客户收益都会受到影响。另外,证券公司对信用交易业务的技术系统操作不当,如客户追加保证金通知不及时、客户合约延期操作不及时、错误平仓、高龄客户合同管理不到位等等,则会带来业务操作风险。

三、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管理

证监会于2015年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中规定,证券公司融资融券的金额不得超过其净资本的4倍,证券公司对单一客户融资或融券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5%,券商接受单只担保股票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股票总市值的20%,并按对客户融资或融券业务规模的10%计算风险准备。在此监管要求下,为扩大业务规模,证券公司扩充净资本的需求更为迫切。证券公司现已普遍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融资融券业务规模监控和调整机制。

(二)客户适当性管理

客户的适当性管理应贯穿信用账户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客户开立信用账户时,证券公司一般需要制定统一的融资融券业务客户选择标准和开户审查制度,明确客户从事融资融券交易应当具备的条件和开户申请材料的审查要点与程序;需建立客户信用评估制度,根据客户身份、财产与收入状况、资产规模、交易特征、证券投资经验、风险偏好等因素,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类别和层次,确定每一类别和层次客户获得授信的额度、利率或费率。

(三)杠杆水平调节

1.保证金比例调节

融资保证金比例,是指投资者融资买入时交付的保证金与融资交易金额的比例。融资保证金比例决定了客户融资买入交易的杠杆率。统计显示,在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期间,使用了融资杠杆的信用账户盈利水平大大高于普通账户。但是股灾期间因证券价格快速下跌导致账户爆仓,不少融资客却面临被强制平仓的结局,损失惨重。

2015年末,随着市场回暖,融资规模和交易额再次快速上升,部分客户追涨行为明显,涨幅高、市盈率高等高风险股票的融资买入金额较大。各证券公司根据沪深交易所对融资融券交易的新规,纷纷将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50%提高至100%,使客户融资交易杠杆率从原先的最高2倍以上降到了1倍以下,大大降低了客户被强平的风险。

2.担保证券范围和折算率

可充抵保证金证券的折算率是指可充抵保证金的证券在计算保证金金额时按其证券市值或净值进行折算的比率。牛市期间,证券公司通过下调证券折算率抑制风险;在市场风险释放以后,证券公司则可以通过上调折算率增加交易的活跃度。在实证检验下,证券公司可充抵保证金折算率模型对标的风险大小的评判调整具有不错的效用。当前券商股票的平均折算率普遍在60%以下,一般为40%-50%之间,创业板股票折算率更低。经过对券商2015年股灾期间的担保品折算率的分析,不难发现2015年股灾期间个股跌幅较大的股票平均折算率较低,个股跌幅较小的股票平均折算率一般相对较高。

(四)风控指标动态监控

1.维持担保比

维持担保比是指客户担保物价值与其融资融券债务之间的比例,用来衡量两融客户负债的偿付能力,公式为:维持担保比=(现金+信用证券账户内证券市值总和)/(融资买入金额+融券卖出证券数量×市价+利息及费用总和)。

从2014年初至2015年末,随着融资融券交易在市场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两融风险不断累积,监管层逐渐收紧两融杠杆,全市场有两融负债账户的维持担保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符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证券公司一般会通过对保证金比例、折算率等指标的控制,间接影响客户维持担保比,使其维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减少客户的平仓风险。

2.持仓集中度调节

为了分散投资者持仓风险,降低客户在极端行情下被强制平仓的概率,各证券公司在政策指导下纷纷设立了信用账户单一证券持仓集中度的限制措施。客户信用账户有未到期的融资融券负债且信用账户证券总市值达到或超过一定数值,且维持担保比例低于一定数值时,所持有的单一证券的价值占信用账户证券总市值的比例不得超过一定数值,如超过此标准则系统暂停接受该只证券的担保品买入、融资买入和担保品转入。

以银河证券为例,当客户持有未到期的融资融券负债且维持担保比例低于180%时,所持有的单一证券的价值占信用账户证券总市值的比例不得超过60%,达到指标控制上限时,由交易系统实时限制该只证券的新增融资买入、担保品买入或担保物提交委托。在实施相关限制后,券商信用账户持仓集中度保持了震荡下行的趋势,客户信用账户被强平的风险进一步释放。

(五)业务流程风险管控

实践证明,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客户适当性管理不到位和业务流程操作不规范上。因此,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部门会同法律合规部、稽核部、风险管理部等相关部门统一制定的融资融券合同、业务操作等文件和规程,应当合规、严谨且标准统一,同时要求分支机构在总部的集中监控下,必须按照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合规地操作客户开户、续约、追保等业务。

四、结论和建议

证券公司是融资融券风险管理政策的实际执行者,负有保护投资者权益和保证公司利益的双重义务。证券公司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根据监管要求和自身实际状况,合理制定业务规模、全体客户、单一客户的风控指标,并动态监控严格执行;增加担保证券范围和折算率调整的灵活性;证券公司应构建测量市场景气度的量化指标,引入“逆周期”调节机制,动态调整各项业务风险资本准备的计算比例,调整杠杆水平如保证金比例和担保证券折算率,调整资金、证券的可融规模,向投资者释放“逆周期”调整信号;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相关岗位的员工也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则,认真执行“逐日盯市”制度、保证金追加制度、强制平仓制度等相关制度,尤其是关键业务环节要尽量避免操作差错出现。

融资业务篇10

关键词:融资融券业务 投资者 风险控制

一、加强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性

投资者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中融资融券业务的主要参与者,在提供了一定的担保之后,采用借入资金购买上市证券或者借入上市证券卖出的手段进行交易,这样一来,就使得投资者所面临的投资损失放大了。因此,如何有效的防范与控制融资融券业务风险已成为当前广大投资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加强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杠杆效应放大的必然要求

由于融资融券业务的投资者是在提供了一定的担保之后,采用借入资金购买上市证券或者借入上市证券卖出的手段进行交易,这无疑会使杠杆效应得到进一步的放大。尽管这种投资方式能够将投资者所掌握的资金方法,提升资金以及股票的使用效率,但是,也是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得到了放大。例如,当投资者将所持有股票作为担保开展融资时,不单单需要面临新股票市场变化产生的风险,而且还必须面临原有股票市场变化产生的风险。不管是在“买空”机制中,还是在“卖空”机制中,由于杠杆效应放大而产生的风险使投资者所必须要面对的。

(二)加强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保证市场公平的必然要求

在融资融券业务市场中,由于各群体之间对信息掌握情况存在差异,使得市场的公平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种股票市场公平性的破坏给市场效率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也给广大融资融券投资者带来了更大的投资风险,在这种市场不公平的环境下,融资融券投资者的参与积极性势必会受到严重打击。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加强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建设,对于维护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保持融资融券市场稳定性的必然要求

投资者作为融资融券业务的重要主题,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势必会趋利避害。如果投资者所面临的来自于融资融券市场的风险缺乏可靠的风险控制机制,那么就会使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受挫,这对于融资融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说,建立健全科学可靠的融资融券业务投资者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对于投资者积极参与融资融券市场交易活动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在这种良性循环模式下,也必然会使投资者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不断增加,从而有利于保持融资融券市场的稳定性发展。

二、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所面临的各项风险分析

资本市场中总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融资融券业务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创新,给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我国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也是非常巨大的。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投资者自身方面的风险

由于投资者自身方面因素产生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参与融资融券业务的投资者缺乏专业的投资理论支持,对于融资融券业务的投资技巧以及相关风险的评估水平有限,极易产生投资判断失误问题,给自身带来严重的风险。另一方面,尽管有的投资者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不断提升投资额度,随着杠杆效应的持续扩大。一旦出现投资者判断失误或者 难以有效预计的情况,势必会使投资者面临补充保证金甚至强制平仓的问题。所以说,由于投资者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以及投机心理强烈作用的存在,再加上不可预计的市场变化,势必会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风险。

(二)来自市场方面的风险

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完善,融资融券市场变化莫测,多空双方争夺激烈。融资融券业务中来自于市场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在信息掌握方面存在不对称性。所谓内幕交易指的是掌握有效信息的内部人员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收益或者降低风险,利用其所掌握的内部信息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存在对于其他投资者来说是一种利益上的侵犯,是不符合资本市场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在融资融券市场中,投资者可以进行买空或者卖空的操作,这样就会产生内部人员由于提前掌握内部消息而通过借入资金购入股票实施买空或者得到公司业绩不佳实施卖空等行为的出现。上述这种性质的买空、卖空行为势必会使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增加。其次,证券公司给市场带来的风险。参与融资融券业务的投资者一般开立有两个账户用于交易活动,一个是用来管理保证金的担保证券交易账户,一个是用来管理买入证券或者卖出价款的担保资金账户。上述这两个账户都是由证券公司进行控制的。在这种形势下,就为证券公司有效操纵融资融券市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融资融券业务投资者所面临的市场纵的风险较其他证券市场而言更为巨大。再次,信息失真的风险。财务信息披露不实是证券市场中所普遍存在的风险,对于融资融券市场来说也不例外。证券公司以及上市公司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收益,往往会采用披露虚假财务信息的方式引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三)来自证券公司方面的风险

在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面临被强制平仓的风险。投资者开展融资融券业务首先应当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才能实时交易,在交易过程中加入保证金的比例达不到最低要求,那么投资者就必须要及时补充,否则就会遭遇被强制平仓的问题,甚至还有可能会被关闭账户。另一方面,是面临难以及时偿还保证金以及融资款的信用风险。因为投资者错误决策,导致出现大面积亏损的现象,使得到期之后难以及时偿还保证金以及融资款,这同样也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

三、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进行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部分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所面临的各项风险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的科学防范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市场交易信息的全面化和透明化,有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策略,有效避免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的产生。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应当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在每日收市后向其报告当日客户融资融券交易的有关信息。还规定了每个月向证监会、注册地证监会派出机构和证券交易所书面报告当月的情况。然而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具体说来,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证券公司披露的对象应当包括投资者;第二,相比一般上市公司而言,作为融资融券交易标的证券发行者的上市公司应当承担更具体的信息披露义务;第三,利用多种渠道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包括网络、报刊等披露方式。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投资者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信息,增加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建立严格的资本监管系统

资本监管系统能够对证券公司的资金利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不合理的资金利用行为或者过大规模的资本利用情况发出警告信息,由证监会的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监控。通过建立严格的资本监管系统,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证券公司过分扩张导致资金流动性失衡,从而引发市场风险,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融资融券市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减少了市场风险。所以说,投资者可以降低在融资融券市场的风险,降低受到证券公司信用风险而遭受损失的情况发生频率。

(三)建立与证券相关权益的保障制度

在融资融券交易中,证券公司是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的名义所有者,代表投资者,行使对证券发行人的相关权利,包括提案权、表决权、提起股东代表诉讼、请求分配投资收益等权益。证券公司对上述这些权利的行使,能够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风险。假如权利行使不恰当,很有可能使投资者遭受损失。所以说,证券公司行使对证券发行人的权利时,必须事先征求投资者的意见,并且以其意见行事。若证券公司行使对证券发行人的权利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代为行使证券公司享有的权利,以规避风险。

(四)完善融资融券交易中的民事责任

融资融券中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对投资者风险的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完善强制平仓的法律责任。证券公司按照规定强制平仓的法律责任由投资者自己承担;证券公司超额平仓所产生的责任,由证券公司承担。其次,完备保证金责任。在保证金的比率低于最低维持保证金比率情况下,证券公司没有以合适的方式通知投资者追加保证金而导致投资者被强制平仓甚至被关闭账户。投资者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应由证券公司承担责任。最后,完善非财产权益损失的法律责任。证券公司作为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的名义所有者,其享有非财产权益,如果其怠于行使非财产权益,势必会造成投资者的损失。此时,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融资融券交易业务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式操作,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强烈的反应,并且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融资融券业务市场中的投资额度越大,意味着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加强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深入分析我国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所面临的各项风险,并积极采取各项对策措施予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也才能够保证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沁梅.防范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1.8

[2]郑灿.浅谈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6

[3]蒲茜.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利与弊[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