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余额十篇

时间:2023-03-19 06:20:16

融资融券余额

融资融券余额篇1

根据上交所和深交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4月12日,90只标的股票中,已开始融资且目前存有融资余额的股票共62只。其中,金融服务、食品饮料、公用事业等行业最受市场追捧,而房地产和有色金属行业的人气明显不足。

通过对融资投资者投资标的方向的分析,结果发现,在这些受市场追捧的公司中,不乏基本面优质,未来增势良好者,贵州茅台(600519.SH)、五粮液(000858.SZ)和西山煤电(000983.SZ)等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

金融服务业最受追捧

根据Wind资讯数据,截至2010年4月12日,融资融券的90只标的个股中,被融资且存有融资余额的公司共计62家,融资余额为1.14亿元,尽管由于融资融券刚刚交易不足一月,交易额和影响都较为有限,但循着有限的资金流向轨迹,能够发现市场资金对哪些公司是青睐的,对哪些公司是疏远的。

通过对各个行业融资余额进行统计,结果发现,金融服务、食品饮料、公用事业等行业最受市场追捧,其中金融服务行业的融资余额最高,达到5159万元,食品饮料行业紧随其后,4只个股的融资余额就已经达到了2173万元,而第三位的公用事业,仅凭借长江电力和深圳能源两家公司,就已经拥有了1105万元的融资余额。

相比之下,有色金属行业尽管公司数目达到了7家,却仅有537万元的融资余额,而4家房地产个股也仅有199万元的融资余额,市场对各个行业的亲疏远近一目了然。

截至4月12日,在被融资交易的62只标的个股中,融资余额差别非常大。其中,中国平安以1925万元的融资余额暂居个股榜首,而倒数第一位的则是武钢股份(600005.SH),仅有0.14万元的融资余额。

就中国平安而言,其在融资融券的第一个交易日――3月31日时,就已经有了5万元的买入额,接下来,4月7日有202万元的日买入额,4月8日有224万元的日买入金额,4月9日更是有了737万元的日买入金额。时至4月12日,随着融资融券市场的逐渐开展,当日的日买入金额更是达到了1314万元,这一数字是其他个股所无法比拟的。

考察中国平安的基本面特别是盈利情况,不难发现,市场对中国平安的青睐是有其客观原因的。目前,公司在保险业内仍然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主要客户群集中在城区市场,人队伍的产能较高,而寿险业务作为公司最主要的价值贡献来源,业务发展质量较高,从而使得公司仍具备长期估值优势。

三公司融资余额超千万

总体来看,融资余额超过1000万元的共有3只个股,分别是前文提及的中国平安,以及贵州茅台和工商银行(601398.SH)。融资余额超过100万元的共有21家,其余41家公司的融资余额截至4月12日均不足100万元,这也表明目前整个融资融券市场并不活跃,仍需要更多的投资者了解并参与进来,才能真正的将A股市场推向成熟。

按照融资余额的多寡来挑选,并辅以各个公司基本面的情况,一些优质的公司浮出水面。这其中,不仅包括了《投资者报》“投资者50”之一的贵州茅台,还包括了五粮液和西山煤电两家公司。

就贵州茅台而言,截至4月12日的融资余额达到了1582万元,仅次于中国平安,位列第二。实际上,市场对贵州茅台的追捧,与其良好的基本面不无关系。

公司年报显示,2009年,公司净利润达到了43亿元,位列已年报公司利润榜前18位,而每股收益更是表现抢眼,高达4.57元,这是目前已年报公司中,每股收益最高的数额,超出位居第二的中国船舶(600150.SH)近1元。同时,回顾过去几年贵州茅台的盈利情况,可以发现,贵州茅台一直是业绩持续稳定的增长。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2007年~2009年的三年间,贵州茅台的净利润年均增长率高达188%。净利润数额较大且增长稳定,使得贵州茅台未来的估值优势值得关注。

融资融券余额篇2

【关键词】融资融券 股票市场 波动性 助涨助跌

一、融资融券背景

融资融券业务就是拥有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以保证金的形式提供资金给投资者供其买入股票或者提供证券供投资者卖出。我国股市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以来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以主板、中小板和创业版为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体系,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渠道。虽然我国资本市场有了较快发展,但仍处于资本市场初级。我国在2010年3月31日正式开通了融资融券业务,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进入了双边市阶段,融资融券交易在我国经过了6年的运行与发展已经有了很大完善,融资融券的标的品种范围不断扩大、融资融券业务的试点券商数量不断增加、投资者准入资格不断下降以及融资融券交易规模不断提升。尽管融资融券交易制度使我国的股票市场健康稳定运行,但是从2015年股市的异常波动来看,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融资融券业务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利弊影响。融资融券业务自身包含着诸多风险与问题,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高杠杆与双向交易,如果该业务没有进行严格以及规范的监管与控制,融资融券业务很容易被投机者作为操纵股票市场的工具,从而增加股市波动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些角度出发,我们必然要研究融资融券业务对股市的波动性影响。

二、融资融券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融资融券交易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已经实施了较长时间,已经成为维护证券市场稳定与健康运行的重要工具,同时交易规模在资本市场上占有很大比重。自从2010年我国开始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以来,融资融券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截止到2015底,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融资融券标的证券500只、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午融资融券标的证券400只。以下我们将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有代表性的具体数据来阐述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现状,同时引出融资融券业务与股票市场的关系以及对其的影响,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析结论基本相似。

从表2.1可以看出,自从我国在2010年3月31日推出融资融券交易制度以来,经过6年的发展,融资融券规模有了大幅度提高以及增长的速度非常快,虽然融资融券余额在发展过程中有间断性的起伏,融资融券规模总体趋势是不断增加的,这也说明了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符合了我们股票市场的需要,得到了股票市场各类参与主体的认可。融资融券业务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充分发挥融券的作用,即有效实行卖空机制,从而改变我国单边市的现状,让投资者在股票下跌也能够控制风险从而减少损失。但是从图2.1来看,融资融券余额基本上就是融资余额,两条折线走势几乎是重叠的,融券余额相对于融资余额而言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我国的融券业务发展大大滞后于融资业务,两融业务发展极其不平衡,我国融资融券业务主要以融资业务为主,融券业务所占比重较少,这也说明卖空机制并没有发挥在股市下跌时控制投资者风险的功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国融资融券业务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违背了我国推出融资融券业务的初衷。

同时我国融资融券业务标的较少,现如今我国的融资融券标的数量为900只,但相对于整个沪深市场的证券品种而言选择的标的十分有限,随着我国投资者股票交易需求逐步上升,标的品种数量欠缺将降低股票市场交易的活跃性。同时,我国现在融券来源主要是试点券商自身持有的股票品种,缺乏有效的转融通机制,券商自身持有的可出借给投资者的理想股票品种更加单一。如果没有有效的转融通机制,投资者与试点券商之间并不是双赢的合作关系,而是一种零和博弈,即投资者通过融券获得的收益或损失恰恰是试点券商的损失或收益。

正是基于以上的发展现状分析,从图2.1的上证指数走势可以看出,当股市在2014年6月30日左右进入牛市后融资规模迅速扩大符合融资业务内在要求;但是当股票在2015年6月30日左右进入熊市时融券规模不但没有有效扩大,反而因为投资者前期办理的融券业务相继到期而大幅下降,只有少部分专业的投资主体预测到了股票下跌的大体走势,由于融券业务的制度设计缺陷以及投资者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融券业务推进缓慢,从而使得大部分投资者无法通过融券业务去控制持仓风险,无法满足投资者在股票市场被高估或者下滑时卖空获得收益,从而在熊市时使投资者损失惨重。

三、融资融券业务对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影响

(一)融资融券业务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定性分析

从数据面分析,图2.1可以直观的看出融资融券余额对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影响,我们研究其影响选取图2.1的融资融券余额折线与上证指数折线分析,在2012年12月31日之前融资融券业务的总体规模比较小,即使融资融券余额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相对于股票市场的交易规模而言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因此2010年6月30日至2012年12月31日这阶段上证指数的走势相对平稳,没有短暂的大起大落,股票的走势逐步平稳发生变动。在2012年12月3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间融资融券规模总量大幅提高,从2012年12月31日的617.66亿元上升到2014年6月30日2656亿元,从而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较之前明显加大,虽然此阶段上证指数的总体变化并没有明显提升,但是也没有大幅下降,走势相对平稳,此阶段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投资者对融资融券业务的了解不断加强,开始有一部分投资者参与到融资融券业务当中来。在2014年6月30日至2016年3月31日期间融资融券规模总量达到了历史之最,在2015年6月30日融资融券余额为13384.67亿元,相比于2014年6月30日增长速度达到了408.56%,但是在2015年6月30日之后又突然下降,而此时的股票市场走势基本与之一致,在融资融券余额突起突落过程中股票市场也经历了牛市到熊市的转变,这就是基于融资融券业务的助涨助跌效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融资融券业务加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使之变动更加难以把握。

从理论上分析,融资融券业务对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影响都是通过股票的供给与需求来实现的。首先从融资业务内在运行机制角度看,当市场的某些股票被严重低估时,一些敏感的投资者会选择使用自有资金或者融资大量投资这些股票,而当这种股票被低估信息被其他投资者所知晓时,那么这些投资者也会通过融资跟风买入从而增加该股票的需求,从而抑制该类股票继续下跌。其次从融券业务内在运行机制角度看,当市场的某些股票明显高于其内在价值时,部分专业投资者会将自有股票或者融券大量卖出该类股票,而此类被高估股票的信息通过市场传达给其他投资者,其他投资者会跟风卖出,从而使股票回归到其真实价值。基于理论分析,融资融券业务有助于抑制股票市场的波动性。

(二)融资融券业务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定量分析

1.模型的构建。我们为了更好的描述与理解融资融券余额与上证指数的关系,采用模型回归分析方法。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融资融券余额对上证指数的走势有明显的助涨助跌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呈现一定正相关关系。为了更好的选择模拟两者之间关系的最优模型,根据表2.1编制散点图3.2.1。

从融资融券余额X与上证指数Y散点图可以直接观察出两者呈现一定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并且散点基本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因此我们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t=b0+b1X+ut

其中:Y:上证指数

X:融资融券余额

Ut:随机误差

2.参数的估计。我们使用表2.1的数据以及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对参数进行OLS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图3.2.2所示。

根据以上的回归结果得到样本回归方程:

Y^=2227.101+0.139773X

(93.25122)(0.020972)

t=(23.88281)(6.664667)

R2=0.668763 n=24

3.模型的评价。

第一,经济意义检验。我们从样本回归方程的表达式可以看出,截距项b0^=2227.101表示在没有融资融券余额下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上证指数点位,而回归方程的斜率b1^=0.139773表示融资融券余额每增加一单位上证指数会上升0.139773点,这表明融资融券余额的变化与上证指数的变动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同时两个参数的大小以及符号基本符合我们前面的理论分析以及实际意义,所以此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合理性。

第二,统计推断检验。首先,拟合优度检主要描述样本回归直线与样本观察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即定量地说明了因变量中可以用解释变量来说明的部分,主要用样本的可决系数R2来表示。此样本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R2=0.668763,说明样本回归直线的解释能力为66.8763%,它代表着上证指数Y的总变差中,由解释变量融资融券余额解释的部分占66.8763%,该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虽然该模型并没有完全拟合,但是根据融资融券余额的变化去判断上证指数的变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我们并不能完全依靠它来作出买卖股票的依据,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上证指数的变动是由许多因素综合影响而导致,而融资融券余额也主要是通过影响成交量而对股票指数产生影响,所以越是成熟的股票市场其成交量对股票指数变动的影响程度越明显以及融资融券业务机制越完善,融资融券余额变化就越具有参考意义。其次,对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下,查t分布表得临界值为t0.025(22)=2.0739,对于b0^,t0=23.88281>t0.025(22)=2.0739;对于b1^,t1=6.664667>t0.025(22)=2.0739;因此两个参数的t检验都是拒绝H0:b=0,表明融资融券余额对上证指数有显著性的影响。

第三,实证结论。我们对这部分的模型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方面,该模型证明了融资融券余额对上证指数有着正向且显著的影响,即融资融券余额的涨跌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证指数的涨跌,通过定量分析也再一次证明了融资融券余额对股票指数的助涨助跌效应,从而加剧了股票指数的波动性。同时,融资融券余额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投资主体对股票市场的未来预期决定的,即如果当融资余额有明显上升并伴随着成交量有效放大可以判断股票市场行情上涨的概率较大,而如果融券余额显著提高且成交量低迷基本表明股票市场处于震荡或者下跌行情,因此通过此部分的模型分析为我们根据融资融券余额的变化去大致判断股票行情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方面,模型分析本身就具有缺陷,包括模型设定、样本数据采集、模型参数的估计以及误差的忽略。该模型的可决系R2=0.668763,融资融券余额并没有对上证指数的变化完全作出解释,因为影响股票指数变化的因素是一个组合,而融资融券余额只是通过影响股票市场成交量而作用于股票指数的因素之一,因此无法依据融资融券余额变化对股票市场的走势作出确定性判断。同时,从表2.1可以看出在特定的时期融资融券余额的变化与上证指数的变动成反向关系,这表明了一定时期融资资融券余额变化与股票指数变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因此该模型在分析助涨助跌效应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最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融资融券业务机制不断完善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融资融券业务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将会日益明显,两者的联系也将更加密切。

参考文献

[1]潘庭庭.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影响的作用机制[J].财政金融,2015:第170页.

[2]王敏玉.我国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商业研究,2008:第141-143页.

[3]卢太平,宋根苗.试论融资融券业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当代经济管理,2009:第94-97页.

融资融券余额篇3

[关键词]融资融券;股市波动性;GARCH模型

[DOI]10.13939/ki.zgsc.2015.34.075

1 前 言

证券信用交易又称融资融券,是成熟市场下的一种普遍的交易制度,2014年上证A股市场全年累计上涨52.87%,位列全球股指涨幅第二位,有些人认为这次股票市场的上涨缺少基础面的支撑,造成股指大幅震荡是因为融资融券余额增加导致的,本文将利用从Wind资讯金融终端得到的2014年3月31日到2015年1月16日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证A股指数的波动率和融资融券的余额数据,分析上证A股指数与融资融券余额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用GARCH模型分析两融业务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率的影响。

2 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影响机理分析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下融资融券对股价波动性影响的机理,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杠杆效应。这种效应是指投资者只需要向券商缴纳保证金就可以进行证券信用交易,从而导致证券的需求量增加或者减少。融资融券在成熟市场中通过这种杠杆效应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在市场监管较为薄弱情况下,融资融券的杠杆功能也可能会带来助长投机,放大市场波动。因为在股价出现大幅上涨(或下跌)非理性投资者纷纷追涨杀跌的情况下,融资(融券)的杠杆功能会进一步加剧股价上涨(或下跌),从而加剧股市波动。

3 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在本章对沪市A股的收盘价与融资余额和融券余额做了线性回归分析,直观地判断一下收盘价是否会与融资融券余额有关,然后再利用GARCH模型研究融资融券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3.1 线性回归模型

2014年两融业务开始迅速发展。根据兴业证券的报告,截止到2015年1月15日,融资余额为1.1万亿元,占A股整体流通市值的3.4%,当日融资买入额为948亿元,占A股整体成交金额的18.4%。大量的新增的信用账户也是融资融券的余额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2014年12月,新增信用账户72.4万户,增速达到14%,7个月连续上涨。

2014年以来上证综指和融资余额和融券余额均有相同向上的走势,下面以融资余额和融券余额为自变量,上证综指的收盘价为因变量,用2014年1月2日到2015年1月16日共计255个交易日为样本,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t=1450.0689+0.1182x1t+7.5582x2t

可以发现这个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达到0.9572,在样本内模型拟合得很好,并且两个变量都显著,系数估计值的符号也符合经济意义,即融资融券余额的增加都会导致上证综指的增加,但是从2010年融资融券进入市场以来,两融的余额一直维持在低位。如果用2010年3月31日到2013年12月31日间的日度数据回归分析。

表1结果显示上证综指和融资余额已经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回归的模型并不显著,而这时的拟合优度也只有0.5059,两融余额上涨不再是上证综指暴涨的真实原因。

3.2 融资融券对股价波动性影响

本章将用用上证A股指数日对数波动率代表股价的波动性,记为:

BDLt=lnBDLt-lnBDLt-1

本章利用Eviews8.0软件对上证综指日对数波动率进行正态性和异方差性检验,进而选定合适的GARCH模型分析融资融券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3.2.1 正态性检验

表2 上证综指日对数波动率分布的描述性统计量

统计量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

P-value-Jarque-Bera

上证综指日对数波动率0.000070.012-0.24915.1862

0.00

从表2中,峰度系数为5.1862>3,偏度系数为-0.2491≠0,Jarque-Bera统计量的P值为0.00,因此该上证综指日对数波动率序列具有尖峰后尾的特征,不服从正态分布。

3.2.2 平稳性检验

对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用单位根ADF检验:

从表3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上证综指日对数波动率的 ADF统计值均小于各显著水平的临界值,因此,上证综指日对数波动率序列并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

3.2.3 ARCH效应检验

上证综指日对数波动率的均值方程为:

BDLt=BDLt-1+εt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该均值方程进行回归,并输出回归的残差图:

波动率均值方程残差图

上图显示,股价波动呈现集群现象,不同时期的波动率呈现出大小比较集中的形态,这说明误差项可能具有条件异方差性。

进而进行条件异方差 ARCH-LM检验,在滞后10阶的情况下检验依然显著,应采用GARCH 模型对其进行研究。这里用GARCH(1,1)、GARCH(1,2)、GARCH(2,1)和GARCH(2,2)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是合适的。表4给出了上述几个模型的拟合效果,根据AIC和SC准则,GARCH(1,1)模型是最适合的模型。

在GARCH(1,1)模型的方差方程中,ARCH项和GARCH项的系数之和0.93773

融资融券余额篇4

关键词:公司债券 融资规模 弹性管理

我国《证券法》(2005年修订)已经施行约8年,随着时间推移和形势变化,一些条款已不适应实际业务的需要。2013年10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将《证券法》(修改)列入第一类项目,即“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证券法》中公司债券发行规模限制条款进行修订。

当前对公司债券融资规模上限的规定

我国《证券法》(2005年修订)第十六条规定: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符合“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四十”。在目前市场上的公司(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中,理论上受此条法规约束的包括公开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集合票据和集合债券等,但私募债、资产支持证券则不受此规定的约束。

追根溯源,我国对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的限制源于1987年,当时为规范企业的内部集资行为,适应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要求,国务院制定并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暂行条例对企业发债的规模要求为“企业发行债券的总面额不得大于该企业的自有资产净值”。1993年,我国出台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于企业发债规模管理延续了这一规定。1993年到1999年期间,企业债券发行具有一定规模,同时出现了不少企业债券到期不能及时兑付的问题,我国监管层对企业债券的发行管理进行了反思。在1994年施行的《公司法》中,首次提出了发行公司债券,“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百分之四十”。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中,规定“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四十”。

我国企业债务融资规模现状

截至2013年7月末,在A股市场上共有538家上市公司1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公开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债务余额共15558.21亿元。笔者粗略计算得出,每家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存续金额与其自身净资产的比重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上市公司债券余额占净资产的比重

债券余额/净资产(%) 企业家数(家) 占比(%)

≥40 62 11.52

35~40 78 14.50

30~35 71 13.20

20~30 129 23.98

20≤ 198 36.80

合计 538 100.00

注:债券余额数据为截至2013年7月末企业所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的存续金额,此处债务融资工具包括短期融资券、超短融、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可转债以及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私募债;净资产数据为企业2012年年报数据。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从表1可以看出,企业累计债券余额超过其净资产40%的样本量占总样本量的11.52%;累计债券余额与净资产比重介于35%至40%的样本量占总样本量的14.50%,两类合计占比达26.02%,占比较高2。从我国上市企业的发债情况来看,在一些投资规模较大、融资需求强烈的行业中,已有部分信用等级较高(AAA级和AA+级)的企业突破了《证券法》中对企业发债额度的限制。

从样本企业的信用质量来看,累计债券余额超过其净资产40%的企业中AAA级和AA+级企业家数较多,占比分别为28.26%、26.09%;累计债券余额与其净资产比重介于35%至40%的企业中AA级企业家数较多,占比为35.29%。可见,由于发债融资具有便利、快捷以及低成本优势等特点,信用质量越好的企业,其发债融资需求越大,在国内现有环境和管制条件下,突破发债额度限制的趋势愈发明显。

对上述两类样本进行分析发现,累计债券余额超过其净资产40%的企业主要集中于电力、水利、交通等承担部分社会职能、资本支出规模较大、投资回报率较低、回收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类行业,以及钢铁、造纸、水泥、太阳能和部分化工子行业。这些行业企业规模较大、信用等级较高,有较强的融资需求。但同时,上述所涉及的部分行业具有行业周期性波动较大、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内企业竞争激烈、高负债经营、盈利能力和经营现金流弱化的特点。

仅从上市公司的发债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有部分企业突破了《证券法》中对企业发债额度的限制,其中一个突破点是短期融资券。由于对短期融资券是否为公司债券存在争议,鉴于企业融资需要和发展债券市场的政策取向,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对于公开市场评级在AAA级、AA+级和AA级(含)以上的发行人,逐步允许其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发行额度互不占用。即理论上目前发行人至多可发行其规模相当于净资产40%的短期融资券和相当于其净资产40%的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其他债券。这意味着,对约占市场份额为75%的AA级(含)以上的发行人而言,可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来实现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总额最高达企业净资产的80%,这在实践上突破了《证券法》中关于企业债务融资规模上限的规定。

另外,为了满足企业债券融资的需要,有关方面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也进行了积极探讨,重点在发展私募债和企业资产支持证券方面取得了突破。截至 2013年8月31日,银行间市场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PPN)由于具有灵活性大、发行相对便利、适合投资者个性化需求等特点,发行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存续规模达7648.78亿元,同比增长145.09%。企业资产支持证券也有了实际的发行。这说明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积极性很高,市场也可以接受企业发债规模超过企业净资产40%的情况。

发行规模限制对我国债券市场及企业的影响

《证券法》中对企业的发债规模以法律的形式加以限制,使企业公开发行的债券余额与净资产保持一定比例,其初衷在于保证发债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保护债券投资者的利益,促进债券市场的稳定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扩容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该规定限制了企业债务融资需求,阻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证券法》中关于企业债务融资规模上限的规定到了必须要修改的时刻。

(一)制约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在我国的融资结构中,社会融资仍以银行借贷这种间接融资为主要方式,发行股票和债券这两类主流的直接融资方式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例仍较低。根据人民银行2012年9月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在2015年提高至15%以上,而2006年至2010年期间,该比重平均约11.08%。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对于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完善证券市场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以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社会融资体系也是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未来我国的债券市场必须拓展更大的规模空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条路径是扩大发行人的范围,另一路径是扩大单个发行人的发债规模。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基础规范逐渐完善,产品和交易工具不断创新,市场参与者日益丰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在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分散投资者风险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已证明,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证券法》中关于企业发债规模的限定,限制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进而间接阻碍了债券市场的扩大和发展。

(二)阻碍了企业合理配置资本结构

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角度来看,发行债券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根据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所建立的MM定理和斯蒂格利兹(Stiglitz)等人提出的市场均衡理论,在企业纳税的情况下,负债企业因债务利息的抵税作用而增加了企业价值。具体来说,当企业负债经营时,可获得利息节税效益,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价值与负债的节税效益(企业税率与负债额的乘积)之和。所以说,利息避税是债务融资的一个有利条件,企业合理利用债务融资可以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

一般情况下,企业经营所需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现金流以及额外的负债与股权。当企业选择融资方式时,应通过合理配置资本结构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即企业的自有资金(主要指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债权、股权三者之间的优化配置。当企业价值不断上升且高于利息支出时,股权人在支付债权人的利息收益之后,其收益将随企业的价值增加而不断增加。因此,理论上相较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更受企业的青睐。

《证券法》中对累积债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比例设定过低,限制了企业正常的债务融资需求和正常融资渠道的选择权。从标普的企业评级方法中关于财务风险水平的评价指标――总债务/总资本来看(见表2),按总债务全部为债券负债,总资本为债券余额与净资产之和的标准简单推算,当该比例为25%、35%和45%时,其债券余额与净资产的比例分别约为33% 、54%和82%。而标普认为企业的总债务/总资本在25%至35%的区间内为适度,在35%至45%的区间内为合理水平,也就是说企业发债额度占企业净资产的54%至82%依然属于合理水平。

表2 标普企业信用评级中财务风险水平评价指标

保守 适度 合理 显著 激进 高杠杆

税后利润/总债务(%) >60 45~60 30~45 20~30 12~20

总债务/总资本(%) 60

总债务/EBITDA 3(倍) 5

资料来源:http://

事实上,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甚至是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客观上来说都不可能有一个统一、合理的负债率标准。同时,仅通过企业债务余额占净资产这一单一指标也不足以准确判断企业的信用风险。因此,笔者认为《证券法》中关于“40%”这一比例的设定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此,从资本结构理论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进行债务融资是企业合理配置资本结构、实现企业市场价值增加的重要方式。《证券法》中对企业发债额度的限制比例过低阻碍了企业合理配置资本结构,压缩了债务融资空间,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完善企业发债规模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取消《证券法》中对企业发债规模比例限制的规定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美国、欧洲、日本及东南亚等主要经济体对企业发债的融资规模均没有约束,债券融资规模主要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即债券融资规模主要由发行人的资金需求、融资成本、偿还能力以及投资者的认可度等因素来决定,债券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国外的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建议转变企业发债规模管理模式,取消《证券法》中对企业发债规模的限制,由市场化机制来确定债券融资规模,或者授权监管部门制定更具体的规定,以便更好地发挥债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满足市场投融资需求。

(二)对企业发债额度实行区别化弹性管理

在取消《证券法》中对企业发债规模限制的同时,建议由监管部门制定更科学、具体的规定来管理风险。各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监管部门在适当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的同时,为避免完全放开企业发债规模导致市场在短期内集聚信用风险,可细化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在各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管理条款中,综合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及各方面因素,对发债企业进行区分,设定有差异、更科学、具体的发债标准,并根据市场发展及时修订。

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可采用由税后利润/利息支出、总债务/总资本、总债务/EBITDA等财务指标4构成的指标体系及标准来代替单一的财务指标标准,合理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对处于不同财务风险水平的企业制定不同的发债管理要求。例如,一般企业的税后利润/利息支出的合理水平应在1倍以上(与现有的“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经济含义基本相似),债券发行后总债务/总资本原则上不超过65%,总债务/EBITDA原则上不超过8倍等。监管部门可根据这三个指标值,对高于合理水平的企业限制其发债规模;而对于这三个指标值低于合理水平的企业,鼓励进行发债融资。

不过,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信用质量,也不应是衡量企业发债规模的唯一标准。因此,在细化债券发行管理条例时,监管部门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灵活地管理企业债券发行。除了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外,还可从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竞争地位(包括稳定性、市场份额、多元化程度、公司规模)、企业管理水平等多角度出发。例如,对国家政策鼓励的行业内龙头企业,实行宽松的发债规模管理;反之,对国家政策不鼓励的行业企业限定发债融资规模。目前,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4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改进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工作的通知》中就采用了类似的债券发行审核标准思路,将发债企业按行业类型、信用状况、资产负债率等多个指标进行分类审核,以此控制债券发行规模和节奏,改变了仅用单一财务指标或信用等级来管理企业发债规模的模式,这种债券发行审核的方式也应扩展至其他类型债券的发行审核当中。因此,建议在各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管理中对企业发债额度实行区别化的弹性管理。

注:

1.样本企业含6家证券公司,其余为工商企业。

2.由于上述数据存在统计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际可能存在企业发行债券时,债券余额与其净资产的比例接近40%,但随着企业利润的不断积累,净资产也不断增加,其债券余额与净资产的比例会不断下降。即债券余额与净资产的比例接近40%的企业在所有发债企业中的占比可能更高。

融资融券余额篇5

笔者认为,按债券还本付息方式不同,企业债券投资可以分为很多种,通常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等两种。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有时取得时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相等,但是在后续持有期间发生减值损失后形成了该债券投资摊余成本的利息调整额;有时取得时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虽然有差额(包含溢价或折价、相关交易费用等),但是在后续持有期间资产负债表日计算该债券投资摊余成本时不一定总是对此差额进行摊销(调整减少),特别是在后续持有期间发生减值损失后计算该债券投资摊余成本时往往是对此差额进行转回处理(调整增加)。因此,CAS22第十三条规定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下的第(2)项调整内容应当改为:“(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调整形成的累计调整额”。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在后续持有期间资产负债表日计算该债券投资摊余成本时还应当考虑应收未收的债券利息,其通常记入该债券投资的“应计利息”明细科目;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有时由于债券发行方的原因而无法收回分期债券利息,其通常记入“应收利息”科目。在这些情况下,在计算该债券投资摊余成本时也应当将其予以考虑。金融企业贷款的摊余成本计算也是这样。因此,CAS22第十三条规定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还应当增加一项调整内容,即“(4)加上应收未收的利息”。例1:甲公司于2011年1月1日从证券市场上购入A公司于2010年1月1日发行的公司债券10万张,并且有能力将其持有至到期。该债券面值为100元、期限为4年、票面利率为4%、单利计息、到期日一次性还本付息。甲公司购入债券时实际支付价款为1002.01万元,其中支付相关费用10万元。合同约定,A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提前赎回支付额外款项。假定甲公司在购买该债券时,预计A公司不会提前赎回,且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对外提供年度财务报告。要求:编制甲公司从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有关上述债券投资业务的会计分录(分录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且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下同)。2011年1月1日,甲公司计算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i,则:l002.01=(40×4+1000)×(1+i)-3,由此得出:i=5%。(1)2011年1月2日,取得A公司债券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利息调整2.01;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1002.01。(2)2011年12月31日,计算该债券利息时,应确认该债券的票面利息(未到期利息)=1000×4%×1=40(万元),应确认该债券的实际利息=(1000+2.01)×5%×1=50.10(万元),应确认该债券实际利息的调整额=50.10-40=10.10(万元)。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40、——利息调整10.10;贷:投资收益50.10。(3)2012年12月31日,计算该债券利息时,应确认该债券的票面利息(未到期利息)=1000×4%×1=40(万元),应确认该债券的实际利息=(1002.01+40+10.10)×5%×1=52.61(万元),应确认该债券实际利息的调整额=52.61-40=12.61(万元)。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40、——利息调整12.61;贷:投资收益52.61。(4)2013年12月31日,计算该债券利息时,应确认的未到期债券利息=1000×4%×1=40(万元)。由于是最后一期,为了消除计算尾差的影响,采用“倒挤”方法确认该债券本期投资收益。即先计算该债券最后一期实际利息的调整额=40-(2.01+10.10+12.61)=15.28(万元),再计算其实际利息=40+15.28=55.28(万元)。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40、——利息调整15.28;贷:投资收益55.28。(5)2014年1月1日,该债券到期,收回投资时,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116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应计利息120、——利息调整40。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明细科目的设置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可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类别和品种,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公允价值变动”等进行明细核算。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既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又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额。笔者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种明细科目的设置逻辑不够清晰,因为它无法明确地显示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和减值损失额分别是多少。这势必会给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的实际利息收入的确认带来麻烦。摊余成本属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范畴,减值损失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结果;而公允价值变动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结果,即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虽然CAS22应用指南也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可以单独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但是这种科目设置一方面与CAS22第三十二条“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的规定不够协调,另一方面也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不适用CAS8”的规定不够协调。因此,为了方便地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应当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下增设一个“减值准备”明细科目,用来专门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额,而“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只用来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这样,在资产负债表日,不仅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减值准备”等四个明细科目余额的代数和体现其摊余成本,而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余额(即“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减值准备”、“公允价值变动”等五个明细科目余额的代数和)也体现其公允价值,与对其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规定协调一致。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言,其账面价值(一旦以公允价值计量后,公允价值就变成了账面价值)=摊余成本±公允价值变动。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融资融券余额篇6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新准则”)由总则、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嵌入衍生工具、金融工具确认、金融工具计量、金融资产减值、公允价值以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定义等8章组成。“新准则”存在很多难点和重点,本文着重论述这些重点和难点。

一、金融工具的计量

金融工具的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下面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

(一)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

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是按照交易发生时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对于交易费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交易费用计做交易当期的费用;其它类别的金融工具,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时的成本。金融工具的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处置金融工具的新增的外部费用,通常包括中介机构的手续费和佣金等,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及融资费用,债券溢价、折价及融资费用通常构成债券的初始成本。

例1:汇金公司于2005年12月1日购入华天公司股票10 000股,按当时每股市价5.8元以银行存款支付58 000元,交易费用500元。该项股票投资属于交易性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分录如下:

借: 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8 000

投资收益 500

贷:银行存款 58 500

如果该项投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则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成本。会计分录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58 500

贷:银行存款 58 500

(二)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

依据“新准则”的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三条,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应区分不同类别分别以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及成本计量。

1.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是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金额区分不同情况处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额计入变动当期损益;而可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则计入所有者权益。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第一种情况:交易性金融资产

例2:承例1,假设2005年12月31日华天公司股票市价为每股6元,该项股票投资属于交易性投资,每股公允价值上涨0.2元,合计2 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 000

如果上述投资于2006年2月1日以每股5.9元出售,收取现金59 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59 000

投资收益 1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8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 000

同时,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 000

贷:投资收益 2 000

第二种情况: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例3:承例2,假设该项投资为可供出售投资,则公允价值变动额应单列项目,在所有者权益下反映。

“新准则”没有说明所有者权益的具体项目,笔者认为,可以在所有者权益下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项目中列示。会计分录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 000

假设2006年6月30日该股票上涨至每股6.2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 000

假设2007年2月1日以每股6元出售,则依据“新准则”的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终止确认该资产,转出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6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58 500

—公允价值变动 4 000

投资收益 1 500

2.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根据“新准则”第三十二条和三十三条,对于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及贷款和应收账款、满足三十三条规定的金融负债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息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摊余成本的公式为: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减值损失(或无法收回的金额)。实际利息率的公式为:实际利率=将未来合同现金流量折现成初始确认金额的利率。

例4:假设大华股份公司2005年1月2日购入华凯公司2005年1月1日发行的五年期债券,票面利率14%,债券面值1 000元。公司按105 359元的价格购入100份,支付有关交易费2 000元。该债券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支付利息,最后一年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应根据付息次数和本息现金流量贴现,即“债券面值+债券溢价(或减去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贴现值+各期收取的债券利息的贴现值”,可采用“插入法”计算得出。

根据上述公式,按12%的利率测试:

本金:100 000×0.55839(n =10,i=6%)

= 55 839

利息:7 000×7.36(年金:n =10,i=6%)

=51 520

本息现值合计 107 359

本息现值正好等于投资成本,表明实际利息率为12%。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7 359

贷:银行存款 107 359

根据实际利率,编制溢价摊销表,如表1。

2005年6月30日收到第一次利息,同时摊销债券投资溢价。根据表1,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7 000

贷:投资收益 6 441.5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58.46

在6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为106 800.54元。

对于华凯公司来说,发行公司债券筹集资金形成金融负债,其会计处理同大华公司正好相反。如果华凯公司扣除债券发行的各项费用后,筹集现金107 359元,初始确认金融负债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107 359

贷:应付债券—面值 100 000

—利息调整 7 359

2005年6月30日支付第一次利息,同时摊销公司债券溢价,根据表1,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 6 441.54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558.46

贷:银行存款 7 000

在2005年6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上华凯公司应付公司债券的摊余账面价值为106 800.54元。

3.以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根据“新准则”第三十二条和三十三条,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及与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负债应采用成本计量。对非上市、且股票价格难以可靠计量的公司股票的非长期性投资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二、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重新分类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初始分类后,若因计量条件、企业意图或能力、或部分处置,需要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进行重新分类,重新分类会改变计量基础,从而引起重新分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账面价值的变动及相关损益的确认。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重新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采用实际利息法以摊余成本计量,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因投资意图或能力等原因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需由原摊余成本改变为公允价值计量。依据“新准则”的第三十四条,摊余成本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待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例5:承例4,假设大华公司持有一年后即2006年1月2日,由于管理层投资意图改变,不再打算将其持有至到期而改为出可出售债券投资。由于市场利息变动,华凯公司债券每份市场价格,即公允价值为1 050.14元,总投资公允价值为105 014元,而此时大华公司该项投资的摊余成本为106 208.57元,两者差额为1 194.57元,列示在所有者权益下。会计分录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05 014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 194.57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6 208.57

假设大华公司于2006年6月1日出售该债券投资,收取现金106 100元,此时将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差额转出,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106 100

投资收益 108.57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05 014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 194.57

依据“新准则”的第三十五条,因出售而改变分类,剩下的部分债券投资重新分类为可出售投资,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原摊余成本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待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例6:承例4,假设大华公司持有一年后即2006年1月2日,由于管理层投资意图改变,出售了其中的50份债券,扣除交易费用后收取现金53 205.28元,剩下的50份不再打算将其持有至到期而改为可出售债券投资。

2006年1月2日债券投资摊余成本为106 208.57元,出售与剩余各占50%,即53 104.28元。出售部分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 53 205.28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53 104.28

投资收益 101

剩余的部分重新分类为可出售投资,改以公允价值(市价)计量,即53 205.28元,其摊余成本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会计分录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01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1

假设大华公司于2006年6月1日出售剩余的华凯公司债券,收取现金53 050元,此时将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差额转出,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如下:

借: 现金 53 050

投资损益 54.28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1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53 205.28

(二)以后期间公允价值得以可靠计量

根据“新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应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以前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在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改按以公允价值计量。

例7:假设建司获取消息:京润公司准备公开发行并争取上市。2004年11月10日建司通过协议转让买入京润公司股票10 000股,转让价格每股5.5元。该项股票投资购买时分类为可出售投资,由于该公司股票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其公允价值难以确定,以成本进行初始及后续计量。2004年11月10日购买股票时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50 000

贷:银行存款 550 000

2004年12月20日京润公司宣告并发放现金股利每股0.15元,建司收取现金股利1 500元,根据第三十八条,宣告现金股利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如下:

借: 现金 1 500

贷:投资收益 1 500

购入京润公司股票11个月后,即2005年10月10日京润公司成功公开发行,并于公开发行1个月后成功上市。2005年12月31日,京润公司股票市场交易价格为每股8.80元,由于该投资公允价值得以可靠计量,由原按成本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成本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每股3.3元,共计33 000元,计入所有者权益。2005年12月31日,建司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3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3 000

假设2006年8月1日建司出售京润公司股票,扣除交易费用每股售价8.7元,即收到资金87 000元。此时将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差额转出,计入当年损益。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87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3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55 000

—公允价值变动 33 000

投资收益 32 000

(三)由公允价值计量改为以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

根据“新准则”第三十七条,因企业投资意图或能力改变,或公允价值不再能可靠计量,是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不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改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重新分类日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成为该项目的成本或摊余价值。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有固定到期日的,应采用实际利息率法加以摊销计入损益;没有固定到期日的,仍留在所有者权益中,待该项金融资产处置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例如,在例3中,2006年12月31日,华天公司因违规而退市,其股票公允价值不能可靠确定,改为以成本计量,经过两次变动后的账面价值,即62 000元成为其成本,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即4 000元仍留在原账户中,待处置时转出。

三、金融资产减值

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实质上分为四种类别分别确定: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出售金融资产,以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及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所以计提减值的金融资产包括以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出售金融资产。“新准则”要求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按照金融资产(包括贷款、应收账款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一)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减值

“新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按原实际利率折现。

例8:承例4,假设大华公司将债券持有至2007年12月,华凯公司因经营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陷入严重财务困境,大华公司出于多方考虑作出让步,同意华凯公司的债务进重组方案,同意将每次付息减少至5 000元,本金减至80 000元。2007年的最后一期利息已支付。原实际利率为12%,至其到期日还将支付四次利息,用12%对未来现金流量贴现,计算如下:

根据上述公式,按12%的利率测试:

本金:80 000×0.79209(n = 4,i= 6% )

= 63 367.2

利息:5 000×3.46511(年金:n =4,i= 6%)

=17 325.55

本息现值合计 80 692.75

现时摊余成本见表1为103 463.55元,两者差额即减值额为22 770.8元,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22 770.8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22 770.8

根据“新准则”的第四十四条,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得以恢复,原确认的资产减值可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得超过不提减值准备情况下其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假设大华公司资产减值一年后,由于资产重组效果和经营环境改变,华凯公司已摆脱财务困境,债券本息支付恢复至原来约定,并对债权人给以额外补偿。投资减值因素消除,大华公司应将原确认的减值可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转回后账面价值不得超过不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转回日的摊余成本。参阅表1,若不提减值准备,2008年12月31日投资摊余成本为101 831.64元,现时摊余成本为80 366.38元{[80 692.75-(5 000-80 692.75×6%)]- 5 000+[80 692.75-(5 000-80 692.75×6%)]×6%)},虽然计提减值准备为22 770.8元,但转回部分不得超过21 465.26元(101 831.64-80 366.38)。转回减值损失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21 465.26

贷:资产减值损失 21 465.26

(二)以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减值

以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减值,如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的减值,将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并且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原理相同,这类金融资产由于没有活跃市场,其现值的确定存在难度,增加主观性。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累计损失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例9:承例1,该可供出售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则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为58 500元。假设2005年12月31日该股票上涨至每股6.0元,公允价值变动2 000元计入所有者权益(即“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假设2006年6月30日该公司因财务丑闻及财务状况恶化,股票下跌至每股5.7 元,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 000

假设2006年12月31日,华天公司因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股票停止交易即将退市,该投资发生严重减值,估计公允价值为每股4.5元。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累计损失1 000元(3 000-2 000), 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连同公允价值下降的差额 12 000元(57 000-45 000)计入当期损益。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13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2 000

对于可供出售的权益性投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而对于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投资,公允价值上升,可以通过损益转回。

四、嵌入工具的会计处理

根据“新准则”第二十条的定义,可转换债券中包含的转股权可归为“嵌入衍生工具”,它使得债务合约受到股票价格的影响,因此,将其视为一般的应付债券和一般投资不能反映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借鉴了fasb和iasc提出的“权益部分余值计价法”,在第十条规定,“企业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包含负债和权益成份的”,将金融工具的负债部分和权益部分区分开来予以确认,先确定负债部分的价值,然后倒算权益部分的价值。本文通过可转换债券来解释主合同和嵌入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

例10:2005年1月1日,天健股份有限公司发行3年期可转换债券2 000张,每张面值1 000元,票面利率8%,每年年末付息。发行总收入为2 400 000元,支付交易费用30 000元。债券发行时不附选择权的类似债券市场利率为10%。2005年12月31日该可转换债券市价为每张2 600元,2006年12月31日,所有债券转换为200 000股面值10元的普通股。

1.初始计量

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账户,按该项可转换公司债券包含的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贷记“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按权益成分的公允价值,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按差额,贷记应“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在例10中,可以用发行总收入和负债部分之间的差额来计算权益部分的价值。

2005年1月1日

负债部分的价值=160 000×p/a(10%,3)

+2 000 000×p/s(10%,3)=1 900 504(元)

权益部分的价值=2 400 000-1 900 504

=499 496(元)

2005年1月1日,天健发行可转换债券

借:银行存款

2 400 000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1 900 504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99 496

借:财务费用

30 000

贷:银行存款   30 000

2.后续计量

对负债部分可使用未来现金流贴现的方法计算价值,对权益部分仍使用权益余值计价法计算价值。当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权利,将其持有的债券转换为股票,按“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利息调整)”的余额,借记“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利息调整)”,按“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中属于该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权益成份的金额,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按股票面值和转换的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贷记“股本”账户,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

2005年12月31日

负债部分的价值=160 000×p/a(10%,2)

+2 000 000×p/s(10%,2)=1 930 480(元)

权益部分的价值=2 600 000-1 930 480

=669 520(元)

权益部分价值变动=(2 600 000-2 400 000)

-(669 520-499 496)=29 976(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9 976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债券(利息调整)

29 976

借:财务费用

160 000

贷:应付利息

160 000

2006年12月31日,可转换债券换为普通股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1 900 504

—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29 976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69 520

贷:股本

2 000 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400 000

借:财务费用

160 000

贷:应付利息

160 00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译,《国际会计准则》(200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4. leslie f. seidman 著.《金融工具—会计及财务报告综合指南》(英文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影印,2004年。

融资融券余额篇7

继转融资之后,转融券业务试点也于2013年2月28日推出,A股市场的做空交易进一步成熟和完善。转融券的推出,将有望扩大券源规模,并促进各大券商向“中介”角色的转型。然而很多投资者也担心,做空时代的真正来临,会给A股造成负面影响。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转融券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更多是情绪上的,转融券细则的陆续出台,将有望长期利好资本市场。

转融券试点推出 迟来的“及时雨”

转融券业务是指中国证券金融公司(以下简称“证金公司”)将自有或者融入的证券出借给证券公司,供其办理融券业务的经营活动。转融券业务是证券公司融券业务的配套机制,当证券公司开展融券业务的自有证券不足时,可以通过证券金融公司向上市公司股东借入证券,以满足客户的融券需求。

早在2012年8月30日,中国证券金融公司推出转融通业务试点,采取先推出转融资业务、再推出转融券业务的方式。转融资业务经过三批扩容,目前参与该业务试点的证券公司已经达到52家,而转融券交易却迟迟没有推出。

监管部门先行推出转融资、再推出转融券的决定,实则是避免当时疲弱的市场环境下转融券机制对A股市场可能造成的做空冲击。对于这种部署的弊端,中银国际分析师尹劲桦表示:“由于没有转融券机制,使得可供做空的券源极为有限,这是制约融券余额增长的主要原因。”他表示,近期随着A股市场的走强,相应推出转融券机制也可以理解。

而中信证券研究部英国准精算师潘洪文则认为,转融券推出时间早于市场预期,但也在情理之中。在融券业务发展大大落后于融资业务的情况下,发展融券业务可以提升融券的规模。

和海外相比,我国融券规模占比较低。截至2013年2月21日,两市融资融券余额已达1343.55亿元,其中融资余额1314.84亿元,融券余额仅为28.71亿元,占比仅为2.14%。这远远低于海外市场的融券余额占比,其中日本融券余额占比在40%-60%之间。

潘洪文认为,我国融券规模占比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证券公司自有证券的数量、种类有限。“通常做法是券商拿出一部分资金购买沪深300成分股,同时卖出沪深300股指期货进行对冲,很少将自营盘持有券用于融券借出。”

即便是进行对冲也面临很多难题。“随着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的不断扩大,很多非沪深300成分股的证券也被纳入标的,事实上券商对冲非常困难。”中金公司分析师黄洁如是说。

与此同时,融券可能导致股价向下波动,使得券商对该业务缺乏热情,投资者的融券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如今在转融券业务推出之后,一些限制短板有望得到突破。

按照转融券业务试点初期的规定,转融券标的证券为90只股票,其总流通市值为9.3万亿元,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近50%。其中,上海市场选取50只,占沪市A股流通市值比重为57.9%,平均每只标的股票流通市值为1588.8亿元;深圳市场选取40只,占深市A股流通市值比重为26.3%,平均每只标的股票流通市值是341.3亿元。

首批将有11家证券公司参与转融券业务试点,包括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国信证券、申银万国证券、银河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

而对于具体申报方式的选择,在试点期间暂不采用约定申报方式,而采用非约定申报方式。(证券公司申报方式分为约定申报和非约定申报,所谓约定申报是指证券公司已经找到愿意出借证券的对手方,只需通过证金公司的通道完成交易,类似于股票交易中的大宗交易;而非约定申报是指证券公司没有找到愿意借券的对手方,需要证金公司进行撮合,类似于股票交易中的竞价交易。)

长期利好 短期券源不会激增

虽然很多投资者担心转融券会给股市带来利空的影响,但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转融券业务对市场有长期利好。这一业务推出后,融资融券制度将进一步得到完善,融资融券规模也将得到放大。

转融券推出之前,只有证券公司自有的资金和证券标的作为融资融券业务的资金和证券标的来源。尤其是融券交易,证券公司直接作为证券的出借方需要承担价格下跌的风险。这虽然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对冲部分风险,但也增加了额外的资金成本。

对此,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杨国平对记者表示,转融通推出后,这一状况将逐步得到改善。“资金和证券的规模将放大,这一点可以从转融资业务推出前后的比较中得到验证。”据他分析,自转融资业务试点推出以来,证券公司对客户的融资余额同转融资业务试点推出前相比较,增加了660亿元。

与此同时,证券公司将从单一的证券供给角色向同时担任“中间人”的双重角色转变。证券公司既是转融券业务的借入人,所融证券成为其开展融券业务的证券来源;同时又作为人接受其客户的委托,将上市公司机构股持有的证券出借给证金公司。

杨国平认为,从全市场的角度看,资金和证券融通渠道的打通,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尽管转融券业务被长期看好,然而业内人士多认为,转融券短期难以出现明显效果,其扩容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融资融券余额篇8

被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券,融合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规则和债券投资的核算特点,使得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与摊余成本夹杂在一起,让人容易在期末计算其账面价值时,因不知选择两者中的哪一个而产生混淆。下面,我通过一个例题,逐步地剖析一下,并采用一种“先调整,后冲销”的简易方法,让容易产生混淆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变成“一行白鹭上青天”。

例题 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从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公开发行的5年期债券20 000张,该债券每张面值100元,票面利率为3%,利息每年年末支付。购入是每张支付价款93元,另支付相关费用24518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购入债券时市场利率是4%。

2007年12月31日,收到债券利息60 000元,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下降到每张92元。

2008年12月31日,收到债券利息60 000元,债券公允价值上升至94元。

2009年12月31日,收到债券利息60 000元,由于乙公司发生财务困难,该公司债券的公允价值下降到每张70元,甲公司预计,如乙公司不采取措施,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会持续下跌。

要求,编制甲公司上述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剖析:2007年1月1日,我们要对该债券进行初始计量,借方记录该债券的面值,贷方记录实际支付的金额,包括支付购买债券的金额和相关费用,差额倒挤入“利息调整”。此时,该债券的入账价值(账面价值)=摊余成本=1 884 518(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1 884 518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115 482

2007年12月31日,应收利息=2 000 000*3%=60 000(元),应确认的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 884 518*4%=75 380.72(元)

此时,还应计算该时点的摊余成本,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所以,摊余成本= 1 884 518+75 380.72-60 000= 1899 898.72(元)

借:应收利息 60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15 380.72

贷:投资收益 75 380.72

借:银行存款 60 000

贷:应收利息 60 000

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其意义体现于资产负债表日该债券的账面价值应当等于该日的公允价值,如果该日的公允价值与调整前债券余额(摊余成本)不符,应当进行调整,为了便于理解,我把这种调整命名为“期末公允价值调整”。

而账面余额是多少,我们从分录中债券的一级科目中也可以看出来。

此题中,“期末公允价值调整”前,该债券的账面余额=其摊余成本,与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92*20 000=1 840 000)不符,故应进行调整。

该步“期末公允价值调整”的分录为: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9 898.72 (1 899 898.72-1 84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9 898.72

大家来看,此时该债券一级科目之和就是他的账面价值,此账面价值一定等于此时的公允价值,因为这是我们进行“期末公允价值调整”得来的。至于摊余成本,只不过是债券计量时必须计算的东西,其作用是计算投资收益,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的账面价值没什么关系。

如果是连续年度的计算,我们可以不考虑上一年度债券的公允价值,直接将债券的摊余成本调整至本年度的公允价值,也就是直接做本年度的“期末公允价值调整”分录,然后再将上年度“期末公允价值调”整分录冲销,避免重复调整。

如题,2008年12月31日,债券公允价值为94*20 000=1 880 000(元),摊余成本为1899 898.72+ 1899 898.72*4%-60 000=1 915 894.67(元),分录为(收取利息,计算利息收入略):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5 894.67(1 915 894.67-1 88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5 894.67

再将原调整分录冲销: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9 898.72 (1 899 898.72-1 840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9 898.72

下面,再来谈谈出现减值的情况。

出现减值时,其基本原理不发生变化,但摊余成本与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的关系发生变化了。未发生减值时,我们要将摊余成本调整至该公允价值;发生减值时,摊余成本在计算时要“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所以此时的摊余成就是此时的公允价值。虽然发生了这些变化,我们只要牢牢遵守“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原则,保证期末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就不会出现混乱。

如题,2009年12月31日,债券出现减值,公允价值为70*200 000=14 000 000(元),债券摊余成本(考虑减值因素前)为1 915 894.67+1 915 894.67*4%-60 000=1 932 530.46(元),分录为(收取利息,计算利息收入略):

借:资产减值损失 532 530.46 (1 932 530.46-14 00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32 530.46

可以看出,确认的减值损失,就是考虑减值因素前的摊余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差额。

再将原调整分录冲销: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5 894.67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5 894.67

融资融券余额篇9

关键词:债券投资;金融资产;会计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60-01

一、不同金融资产类型债券投资在初始确认时差异比较

根据CAS22及其应用指南规定,债券投资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应当按照取得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应会计科目设置不反映债券面值。而债券投资若是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初始计量应以取得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对应会计科目设置需反映债券面值和利息调整。无论债券投资被划归哪类金融资产,若所支付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现举例进行比较分析:

例1:2009年1月1日,光明公司从二级市场支付价款1090000元购入南钢公司2007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10000张,每张市场价格105元,另支付相关交易费用2100元,(交易费用为成交金额的2‰)。该债券的面值为100元,剩余期限为2年,票面利率为4%,按年支付利息,每年1月5日支付上年度利息。

分析:由于该债券为南钢公司2007年发行,每年1月5日支付上年度利息,所以光明公司2009年1月1日购入该债券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40000元(100×10000×4%)。

1、假定光明公司持有该债券是为了短期内卖出,赚取差价,从而把它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光明公司在2008年7月1日购入债券时应作会计处理如下: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50000元,投资收益2100元,应收利息40000元;贷:银行存款1092100元。

2、假定光明公司购入该债券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公司管理层把它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则相关会计处理如下: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0元、――利息调整52100元,应收利息40000元;贷:银行存款1092100元。

3、假定光明公司依据管理层决策意图,将该债券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相关会计处理: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000000元、――利息调整52100元,应收利息40000元;贷:银行存款1092100元。

由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三类不同金融资产类型的债券投资在初始计量时,对于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会计处理相同,都是作为应收项目单独处理。对于投资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会计处理却不尽相同,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其成本即为购买债券的公允价格,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且债券面值与公允价格的差异不作利息调整。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在初始计量时的会计处理相同,却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在这上面的处理原则不同,其交易费用计入债券投资成本,作为初始入账金额的组成部分,且债券成本与面值之间的差额需要作出利息调整。

二、不同金融资产类型债券投资在持有期间差异比较

一般来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持有期间较短,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确认为投资收益,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则通常持有时间较长,持有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所谓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实际利率法就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持有时间可长可短,其在持有期间需按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收入,确认为投资收益并摊销溢价,资产负债表日,应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三、不同金融资产类型债券投资在处置时差异比较

三类不同金融资产类型的债券投资在处置时会计处理大体相同,都是将所取得的价款与债券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和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还需将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所计入科目的余额转入投资收益,以体现投资获利的完整性。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和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是根据市场条件和公司管理者的意图进行处置的,处置对象可以是债券投资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全部,处置部分在会计处理方法上也是一致的,这是由两者的基本性质和后续公允价值计量的共同属性决定的。所不同的是,前者要把计入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转入投资收益,后者是把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转入投资收益。而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在政策上要求较严,一经划定,就不能因为债券投资持有企业的主观意图随意处置,因为特殊情况作出处置的,就必须把剩余部分进行重分类,所以其处置时的账务处理分两步,第一步确认处置投资收益,方法与其他两类债券投资大体相同,但由于其摊余成本的计量属性,也就没有公允价值变动转出之说;第二步则需将剩余部分进行重分类为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这也是其会计处理的差异所在。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融资融券余额篇10

两天前,证监会通报了对45家券商融资类业务的现场检查结果,12家券商因在融资融券业务存在违规行为被点名。

受此影响,1月19日券商股全线跌停。

当日,券商股融资买入额为38.65亿元,融资卖出额为100.86亿元,净卖出额为62.21亿元;融券余量为2097.79万股,融券净卖出量35.82万股。

此后,券商股便一蹶不振,一直处于振荡整理态势。

券商招谁惹谁了?

三会齐下手

证监会继去年12月检查45家券商两融业务后,再次启动对剩余46家券商两融业务的检查。银监会要求多家银行加强信贷管理、严控流向股市。保监会也开展常规检查,两融业务也包含在内。

1月19―28日的8个交易日,18只券商标的股期间融资买入额945.62亿元,偿还额995.52亿元,净卖出额49.9亿元。其中,只有华泰证券出现净买入,大券商和涨幅较大的券商净卖出额最多,中信证券、国金证券、海通证券、招商证券、西南证券的净卖出额均超过4亿元。从融券情况看,期间融券余量1775.39万股;期间卖出量15.39亿股,偿还量15.43亿股;期间净卖出量383.83万股,净卖出额7481.36万元。

事实上,“1.19”大跌至今,两市两融余额增加了358.5亿元,其间买入额多维持在千亿以上。在19日与20日,其间仅买入额为负数以外,其间净买入额又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中,两市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比例在1月15日达到了最高水平18.34%。“1.19”大跌当日,该比例下降至15.17%。随后逐渐提升,28日,两市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比例为15.69%。

1月29日下午,市场又传出“保监会下发通知,将开展保险资金两融检查”的消息。

保监会在今年1月中旬召开的一次内部座谈会上透露,截至2014年底,保险资金参与证券公司两融业务的实际规模为387亿元。也就是说,在目前1万亿左右的两融盘中,保险资金的占比不足4%。然而市场依旧以“恐慌”回应。

“三会”的这种检查,官方解释是正常核查、控制风险,不要过度解读。但对于靠资金面推动而来的这轮牛市而言是致命的,至少是触碰敏感神经的。

倒一片

证监会表示,此次两融检查属于上次检查的延续。

尽管如此,刚渡过1月19日大恐慌的券商在1月29日券商股还是受到了“小惊吓”,除申万宏源、东吴证券红盘报收外,其余全部绿盘报收。

其中,国信证券跌幅最小,为-2.02%;国元证券跌幅最大为-4.09%;另有13只券商股股价跌幅均超过了3%。

继“1.19”A股市场大跌后,券商标的股的两融市场更是“士气低落”。

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1月5―16日的10个交易日18只券商股融资净买入额为119.6亿元,而1月19―28日的8个交易日,券商股融资净卖出额高达49.9亿元。

香港信报财经新闻分析称,证监会虽一再重申只是正常监管工作,但对证券商股的利淡影响却蔓延至新股市场。据市场消息指出,原计划今年首季来港发行H股上市的广发证券上市步伐因严查两融影响而拖慢,预料首季上市无望。

消息称,广发证券虽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发行H股,原计划于今年2月可进行上市聆讯,但受近日内地当局严查两融的行动影响,上市步伐暂且放缓,至今尚未起动,最快3月才进行上市聆讯。

其实,券商也是有苦难言。在我国目前的金融格局中,商业银行占据了主要的资金和客户资源,因此其他非银投资者受制于资金的困境,普遍采用从商业银行融资加杠杆的方式进行投资。同时,近年来随着投顾业务和专户理财的不断发展,非银机构的投资杠杆无形中得到扩大。在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下,投资杠杆维持难度较小,机构持续加杠杆的动力较高,而遇到资金紧张时,结果就截然相反。

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是券商拼资金实力的时候。

最新的消息是,华泰证券从2月2日起调整标的证券融资融券保证金比例,其中ETF统一调整为60%,股票统一调整为70%,这意味着华泰证券再次提升了两融业务的风控标准,达到业内两融业务风控最高级别。

实际上,华泰证券2014年12月7日已过调整两融保证金比例的公告,彼时将两融标的证券范围中非沪深300成分股的两融保证金比例统一由60%上调至65%。目前,大型券商中至少有中信和华泰已将两融保证金比例提至70%。在大型券商的示范效应下,不排除更多券商陆续提升两融业务的保证金比例。

不再“看天吃饭”

显然证券市场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艳阳天”。首先券商杠杆率已达到4.44倍,距离目前6倍的‘政策上限’,还有一定空间。现在阶段只是管理层担忧市场短时间过热带来负面效果的“降火”之举,毕竟,监管将有利于该项业务的长远健康发展。

此外,除了传统经纪业务、两融等创新业务之外,券商其他多项业务在2014年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4年底,120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4.09万亿元,净资产为9205.19亿元,与上年相比来看,总资产、净资产规模分别增长96.63%、22.11%,总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表明券商杠杆率有显著提升。据测算,2014年证券业剔除客户保证金的杠杆率达到3.14倍,而2013年这一指标仅为2倍。

当然,证券业通常被认为是个“看天吃饭”的行业,行业营收的多寡与市场行情的好坏紧密相关。在上一轮牛市结束后,证券业在2009―2012年进入业绩下行通道,至2013年行业净利润才回归正增长。2014年全行业实现净利润965.54亿元,是2013年的2.19倍。120家券商中,有119家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