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2:11:15

融资结构

融资结构范文篇1

企业的融资结构(financialstructure)又称资本结构(capitalstructure),指的是企业融通资金不同方式的构成及其融资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情况。企业的资金来源,按其具体渠道不同可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两大类。内源融资即企业的留存收益;外源融资包括股票发行、债券发行、商业信贷、银行借款等,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负债和股本两类,其中股本又有企业内部股本和外部股本之别。

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指的是各个不同的管理集团对为夺取某个企业的决策控制权而采取的种种策略及行为,它包括发起方的主动争夺与目标方的适时反争夺两个方面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发起方主动争夺的主要方式有:要约收购(tenderoffers)、委托投票竞争(proxycontests)即权之争、兼并(mergers)、收购(takeovers)等;目标方适时反争夺的主要方式有:“金降落伞”(goldenparachutes)、“焦土政策”(scorchedearthpolicy)、“毒丸(poisonpill)计划”、“绿衣天使计划”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与控制权争夺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融资结构具有显明的企业治理功能,它不仅规定着企业收入流的分配,而且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控制权争夺。

二、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争夺的影响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中,股本和债务是重要的融资工具,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权基础。Willamson(1988)认为,股本和债务与其说是融资工具,不如说就是控制和治理结构。股权和债务既然是一种控制权基础,那么,它们二者特定的比例就会构成特定的控制权结构。股本和债务比例的变化主要与融资方式的选择有关系,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股本一债务比例,从而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控制和治理结构。哈特(1995)则认为,给予经营者以控制权或激励并不特别重要,关键的问题是要设计出合理的融资结构,限制经营者以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而追求他们自己目标的能力。最近几年来,有关融资结构与企业治理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相当活跃。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表明,融资结构的选择至少可通过三个渠道影响着企业的治理结构并发挥着治理效应:一是“激励效应”,融资结构通过影响经营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它行为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委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二是“信息传递效应”,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具有向外部投资者提供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传递功能;三是“控制”效应,融资方式的选择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并直接影响着该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本文关注的就是这里的“控制”效应。具体来讲,企业的融资结构对控制权争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转移的影响。现代企业理论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道理:企业产权包括企业控制权处于“依存状态”(statecontingent),股东不过是“iE常状态下的企业所有者”。令X为企业的总收入,A为应当支付给员工的合同工资,B为对债权人的合同支付(本金加利息),C为股东所要求的一个满意利润。那么,“状态依存”说的是:(1)当X≥A+B时,控制权掌握在股东手中;(2)当X≥A+B+C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经理手中;(3)当A≤X<TA+B时,控制权掌握在债权人手中;(4)当X<A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员工手中(张维迎,1996)。由此可见,企业的控制权是可转移的。但这种转移是建立在一定的融资结构基础上的。在由一定的债权一股权比例构成的企业里,在正常状态下,股东或经理是企业控制权的拥有者;在企业面临清算、破产状态下,企业控制权就转移到债权人手中;在企业完全是靠内源融资维持生存状态下,企业控制权就可能被员工所掌握(当然,这是一种特例,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普遍现象)。这种控制权转移的有序进行,依赖于股权与债权之间一定的比例构成。假如在股权为零或比例极低、或假如在债权为零或比例极低的企业融资结构下,上述企业控制权的有序转移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洪和博尔顿(1992)认为,企业融资结构的选择也就是控制权在不同证券持有人之间分配的选择,最优的负债比例是在该负债水平上导致企业破产时将控制权从股东转移给债权人时是最优的。

其二,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委托投票权竞争的影响。一般而言,在企业的绝对投资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投资中债务融资的比例将增大经理的股权比例,同时,随着债务融资量的增加,经理的股权收益也将增加。通过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提高负债水平,改变经理的持股份额,进而扩大自己所占有或所能控制的股份比例,这样,在职经理掌握企业控制权的概率相应增大,程度相对提高,其在权之争过程中的主动性必然加强,从而降低了更有能力的潜在竞争者获取权成功的可能性。哈里斯和雷维吾(1988)在考察了投票权的经理控制后认为,权之争导致需要一些负债,企业负债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利于在职经理在委托股票权竞争中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在职经理的股权比例增加,其所拥有的剩余索取权的比例也将提高,经理偷懒和谋求私利的积极性将降低,进而降低应由经理承担的外部股权的成本。

融资结构范文篇2

关键词:融资结构;产业组织;寡头竞争

一、引言

传统的融资理论在研究企业融资行为和资本结构时,往往单纯地从融资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来讨论企业的融资选择,基本出发点是以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为基础,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来权衡公司融资中的债务和股权的融资成本与收益。它们不考虑投资决策和产品市场竞争特征对融资选择的影响。这样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但是,这种分析也遗漏了许多对资本结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使许多实际融资过程中的现象难于得到合理的解释。例如,根据资本结构理论,由于企业的债务融资有税盾收益,因而,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所得税率较高的企业,债务水平也应该较高。但实证的情况表明,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债务水平与理论的预测结果相比都相对较低。表现为一种财务保守倾向。一般来说,企业的实际债务水平仅为资本结构理论预测的企业最优债务水平的20~30%(Wald,1999)。

另一方面,产业组织理论只是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下单独讨论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而隐含地假设资本市场完全,融资不受限制,不考虑资本结构对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因此,企业的融资决策和企业的投资决策、竞争策略决策研究被置于两个不同的领域。直到1980年代中期,这种金融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各自为政的局面才被打破。经济学家开始研究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融资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包括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能力、企业定价行为和业绩的影响;行业特征和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融资和财务杠杆的影响,以及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融资政策变化,即动态的资本结构选择等。

有关企业资本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策略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经济学家进行了论述。Brander-Lewis(1986)从事前承诺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的融资选择对产品市场竞争的影响。他们认为企业债务水平的上升使企业在产品市场的竞争中更具攻击性,从而增强了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在Brander和Lewis(1986)的论文中,债务成为了使公司变得强硬的一种预先承诺。这是基于一种假设,即产品市场行动是战略替代行动。但如果产品市场行动是战略互补行动时,而且假设这种行动在境况较好时的边际利润较高,那么债务的作用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这时债务成为使公司变得软弱的预先承诺,因为较高的债务水平会导致公司经理采取更大规模的行动,而更大规模的行动可能意味着使公司变得软弱。

Maksimovic(1988)的论文通过卖方寡头垄断的模型分析了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策略之间的关系。寡头垄断公司可通过价格联盟或相互竞争来达到不同的利润水平。他的论文中提到的价格联盟平衡关系可通过一个标准的触发价格策略来维持。当公司有了债务后,被认为代表股东利益的公司经理就受到了一种激励,要打破价格联盟的平衡,因为股东只能获得公司现金流的最后残余价值,股东能够享受脱离合作平衡所产生的所有利润,而只承担脱离合作平衡可能引起的部分成本。公司想维持与竞争对手价格联盟关系的意愿使债务总额受到了限制。Maksimovic的分析模型是不完整的,因为该模型只提出了公司债务总额的上限,而忽略了债务可能带来的好处。

Bolton和Scharfstein(1990)提到了这样一种情况,即市场上有一个需要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新竞争者,另外市场上还有一个资金充裕的原有公司。新的竞争者需要进行第二阶段的融资来为第一阶段之后的生产提供所需资金。这个新的竞争者在选择在不同情况下的融资最佳概率时考虑了以下情况:虽然当再融资决定与公司报告的第一阶段业绩密切相关时,公司经理会愿意报告真实的赢利情况,但这有可能会给其竞争对手——现有的公司带来争夺市场的机会,因为当再融资决定对公司业绩的敏感性越高时,其竞争对手就越有可能采取行动,使新的竞争者无法进行再融资而被迫退出竞争。

Bolton和Scharfstein(1990)的论文与所有上述其他例子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对战略影响的说明方式。前者论述了控制变量对竞争对手公司的行动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而在后者论述中,选择变量只是通过其对自己公司行动的影响来对竞争对手的行动产生间接的影响。在这个模型中,债务再融资的敏感性越高就会使公司越软弱,因为它增大了其竞争对手争夺市场行动的成功概率。

在上述的讨论中,由于各自采用不同的假设条件,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结论。本文试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对以上问题作出一个统一的解释,从而对企业融资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战略问题给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在得出一般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将根据理论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偏好给出一个新的角度的解释。

二、产业组织与融资结构互动机制分析

我们分析基本思路是:企业的融资决策中,同样存在由于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产生成本,我们称之为存在效应;另一方面,资本结构影响公司在产品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地位,由此产生了一种战略效应,最佳资本结构取决于效应和策略效应平衡。

三、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处于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由于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为了适应其所处的市场竞争强度,需要有不同的融资选择,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比较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不至于出现财务困境。然而由于我国的特殊股权结构,都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因此,证监会为了制止这种现象,制定了统一的再融资政策,实行统一的财务指标。这就不完全符合不同行业的资金需求,容易导致股市资金不能有效地配置到急切需要股权融资的企业,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又得到许多自由现金流,造成资金的浪费。结果,导致资金闲置企业的过度股权融资与急需资金的企业资金缺乏并存。具体来说:真正需要股权融资的竞争性行业中的上市公司,因达不到再融资监管的会计收益条件,没有机会获得股票市场评价,从而丧失好的投资机会,导致必要投资不足;或被迫采用债务融资政策,增加财务风险,很容易陷入财务困境。例如,竞争激烈、快速成长阶段的公司,增长机会价值高,负债需要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为保持可持续发展,需要增加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方面的投资,由于这些投资风险大,收益不可能马上实现,使这类公司会计收益下降,甚至亏损。而一些行业由于具有某些进入壁垒,比如公用事业,利润率较高,仅仅内源融资已足于支持企业的运作,但正是由于进入壁垒,利润率高,使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在指标上更容易达到股票再融资条件,进一步的融资造成过度股权融资,自由现金流多,我们看到许多这种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就是资金过剩的结果。这些现象与Jensen(1986)的研究也是一样的,具有很高进入壁垒和垄断性的部门,如电力、电信等公用事业行业,一般都有许多自由现金流,企业的经理很容易形成松弛,挥霍现金流,因此这些部门如果按现形的再融资往往很容易符合融资标准,而且进一步形成更多的自由现金流,因此对这些部门的再融资监管政策应该具有更高的标准。因此,在统一的监管标准下,过度股权融资和融资不足两种现象同时存在。一些公司由于行业优势,利润率高,出现过度的股权融资;另一些公司,却由于行业竞争剧烈,利润率低,不能从股市得到发展急需资金。

上述分析的政策含义就是:目前对所有的企业,无论其处于什么行业,无论其经营状况如何,都制定统一的融资政策(增发或配股政策)无疑是不恰当的。因此应该根据行业的特征、市场竞争强度制定有差别的再融资政策,规定具有很高的进入壁垒的行业,如电力、通讯等,市场竞争强度弱的行业应该有更高的融资门槛,如规定资产负债率应该达到一定程度以上才可以进一步融资等,而且应该规定主业的经营利润应该达到某个水平,避免这些公司将融到的资金又投入到其它业务,尤其是投资股票、国债或者银行存款这些行为。

参考文献:

[1]Bolton,P.,andScharfstein,D.(1990),“ATheoryofPredationBasedonAgencyProblemsinFinancialContracting”[J],AmericanEconomicReview,80:94-106.

[2]BranderJ.,T.Lewis,“OligopolyandFinancialStructure”[J],AmericanEconomicReview76,1986,956-970

[3]Jensen,M.(1986),“Agencycostsoffreecashflow,corporatefinance,andtakeovers”[J].AmericanEconomicReview76,323-329.

融资结构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融资结构;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监督机制

一、引言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的权益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的比例关系;二是公司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比例关系;三是各种资本的构成关系。而公司治理则是一套制度,用以支配若干在公司中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青木昌彦,钱颖一,1999)。融资结构不但反映了企业的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经营绩效,而且决定了公司治理机构。Williamson(2001)指出,在市场经济下的公司中,债务和股权不仅仅被看作是不同的融资工具,而且还应该看作是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哈特(1998)甚至认为,给予经营者的控制或激励并不十分重要,至关重要的问题可能是要设计出合理的融资结构,限制经营者以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追求他们的自身目标的能力。

有关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由来己久,并且取得很大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把银行等间接融资和债务直接融资对公司绩效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排除在外,仅仅考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股权结构,则未免有失偏颇。笔者从融资结构对委托关系的影响,融资结构如何影响控制权争夺等因素,来考察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二、融资结构选择与治理结构形成的内在机理

在一个典型意义上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企业利用外源融资(包括债权和股权融资)将产生成本,即公司的融资结构是企业问题的金融体现。融资结构对委托关系效率的发挥,并关系到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配,进而影响与决定着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在此,可以将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的这一内在联系归结为一条逻辑关系链:融资方式—资本结构—产权特征—治理机构。

股权融资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影响的内在机理在于股权融资所引致的“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机制。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主要集中在出资者手中,当股东在对公司经营状况不满时可以“用手投票”来实现对公司经理的监督,主要方式包括通过董事会对经理人员进行干预、接管。而股东对公司业绩和管理效率不满的另一途径是“用脚投票”,公司股票的大量抛售,不仅给公司经营者带来极大的市场压力,而且为敌意接管创造了条件,接管的发生极易导致现任经理的下台,即使只是潜在的接管可能,也相当于向公司经营者传递了一个警告信息。但必须指出的是,股权融资的分布状况(集中还是分散)对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决定影响。股权的集中降低了集体行动成本,避免由于股权过度分散而带来的“搭便车”问题,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与股权融资相比,债权融资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独特性,甚至可以弥补股权融资的不足。

债权融资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债权对企业经营者不当经营作为的约束机制。哈特等人的研究认为,债务约束是作为一种硬约束,公司债务比例的上升会增加公司破产的可能性,而破产意味着控制者会失去公司的控制权收益。因此,债务会使公司经理承诺在未来支付的现金流以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从而减少了经理可用于享受其个人私利的现金流,以抑制经理的过度投机行为。(2)债权人采取相机抉择的治理机制。当公司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可以对公司进行重组或清算来解决问题。由于债权人集体行动的问题,债权人对公司的控制是通过受法律保护的破产机制来完成的。(3)公司债务数量可以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罗斯(1977)通过其信息传递模型说明了这一点:由于经营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关于公司收益不对称信息,外部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水平视为公司高质量的一个信号,而低质量的公司无法通过发行更多的债务来模仿高质量的公司。

詹森和麦克林认为,公司最优资本结构应建立在权衡两种融资方式利弊得失的基础以使总成本最小。成本是指达成和执行这些协议的成本,其中,债权成本随负债比例的提高而增加,而股权成本则随负债比例的提高而递减,因此存在着使总成本最小的最佳负债比率的可能,极小值所对应就是公司的最优融资结构。

如图二所示,假定一公司外部融资规模为K,其中股权融资为E,债权融资为B,即K=E+B。用b代表债权融资占外部融资的比重,即b=B/(E+B)。设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成本均为b的函数,CE代表股权融资成本,CB代表债权融资成本,总成本CT(b)=CE(b)+CB(b)。横轴代表企业负债比率,纵轴表示成本,CE(b)曲线表示股权融资成本变化轨迹,CB(b)曲线表示债权融资成本变化轨迹,CT(b)表示总成本变化轨迹。当企业所有外部资金来自债务时,债权融资成本最大,成本降为零。债权融资比重下降,股权融资比重相应提高,当外部资金全部来自股权融资时,股权融资成本最大。当债权融资比重为b*时,总成本最低,此时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比例为最优融资比例。

所以现代融资结构理论认为,融资策略是防止企业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有效工具,利用不同的股权和债权配置方式来保护所有者利益,其核心是通过融资机构的合理设计来改进股东和企业经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金融契约的无效率问题。

三、日美企业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由于受到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的长期影响,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模式。一种是英美模式,即以证券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并由此决定的市场导向型外部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另一种是日德模式,即以银行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并由此决定的关系导向型的内部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融资模式的差异,公司治理结构的确立与运作效率,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金融中介的地位以及金融法规和监管政策的设计。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控制治理模式的形成与存在的基础是公司股权的高分散性,于是单个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自然从直接过渡到间接方式,即“用脚投票”机制来对董事和经理进行激励和约束。这种外部控制模式的公司治理重视对所有权的约束力,股东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占支配地位,且这种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和效率是借助市场机制发挥的。以日德为代表的内部控制模式的形成和存在的基础是股东相对集中,特别是股东之间的互相持股和银行对公司的持股,这样为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进行直接控制创造了可能性。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融资制度,强化了公司债权人对公司的控制与监督能力,这种法人治理结构的特点是强调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的直接控制,而且公司发生财务危机时,债权人有较高积极性参与公司重组,从而保证公司的稳定经营和长远发展。

两种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孰优孰劣,一直在国内外学术界存在较大的分歧。20世纪80年代,主流观点认为日德式的融资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法人股东和公司管理层长期合作有利于推进企业长期发展;英美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融资结构,容易导致经理层的短期行为。但到%年代,尤其是东亚危机之后,学术界认为英美融资结构模式更优越,因为这一体制市场发育完全,强调投资者利益保护,有利于企业的资源配置。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两种治理结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机构股东的迅速发展,使人的支配形态发生相应改变。这种变化被杜鲁克(1991)称为“看不见的革命”,指出以退休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公司的控股机构,导致原有所有权和权的分离产生了逆转,并标志着贝利和米德提出的人资本主义在消失。英美企业正由经理人事实掌握全权,不受制约的“管理资本主义”,向由投资者控制、监督经理层的“投资资本主义”转化,开始注意治理结构中“用手投票”的监督功能。而日德公司融资结构开始向银行信贷与证券市场融资共同发展的方向演进,并且注重“用脚投票”的监督功能。由此可见,企业融资结构优化过程中,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开始呈现出由股权和债权共同决定的特征。

四、优化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的政策建议

我国国有企业低效率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阻碍。造成低效率的原因有多种,但最根本的是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而造成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内在缺陷的根本症结,在于传统的经济体制与融资体制。由于改革的“路径依赖”效应,融资制度的缺陷造成了企业所有者控制权残缺,企业内部人控制严重,法人治理机制功能失效,债权保障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市场机制对经理人的约束机制严重弱化,进而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最重要的体制因素。为加快国有企业机制转变,重塑市场经济下的微观基础,目前应以融资制度创新为契机,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在融资制度设计上充分发挥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在企业资本结构中的互补性功能,实现融资结构中的良性互动、协调配合的市场机制,以发挥股东和债权人在企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防止日德企业融资结构中因银企关系过度亲密,造成的银企信用关系扭曲而导致的融资风险,同时也要避免英美企业融资结构中因股权过度分散而带来的“内部人”控制的倾向。

(一)强化银行债权在企业相机治理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系统已经逐步建立和规范了一套信用评级制度和指标体系,基本实现了事前监督功能,但是在事中和事后监督方面相对薄弱。在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主银行体制中的事前、事中、事后相机抉择的治理机制,通过引进商业银行的“相机治理”机制,把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债务资金的提供者和企业经理之间激励与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为实现相机治理的制度安排,必须进行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使国有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硬化对国有企业债权约束。同时,完善我国的《破产法》等法律法规,以适当的破产程序为依托,强化债权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二)发挥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改进功能

融资结构范文篇4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在与外部环境有一定关系的同时,与其自身的内部环境也很可能相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呈现规模小,盈利能力较差的特点,造成中小企业转换为内源融资的盈余较少,内源融资能力不足,这很有可能是造成中小企业自身信贷融资成本偏高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目前我国融资渠道过于狭窄,民间金融等发展不规范,导致中小企业很大部分的资金缺口依赖向银行贷款,中小企业的债务上升过快,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信贷融资成本偏高,从而有了“融资贵”的现象。因此,本文旨在以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资本结构角度研究对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从而为中小企业如何摆脱自身融资贵的现状提供思路。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内源融资能力与信贷融资成本

关于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内源融资能力与信贷融资成本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Myers(1984)的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融资活动会依照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顺序,即一个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债务融资,进而影响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信息不对称理论、理论同样认为影响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企业日常经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也影响着企业的债务融资,进而影响信贷融资成本。唐新贵、冯宇(2006)认为我国的企业由于规模小、人才缺乏、科技含量小、资信等级较低等企业素质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贵的原因,即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健全、内源融资能力不足推高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王耀财(2011)认为中小企业具有经营成本高、规模小、内源融资不足等特性,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假设1:内源融资能力与信贷融资成本呈负相关,即内源融资能力越弱,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越高;内源融资能力越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越低。

(二)资本结构与信贷融资成本

关于资本结构与信贷融资成本间的关系,国外早有研究。如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研究时发现财务杠杆并不影响企业的成本。Weston(1963)在设置了附加解释变量后,发现企业的成本与财务杠杠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Robichek,Higgins和Kinsman(1973)通过对电力公用事业公司进行考察,发现财务杠杆对融资成本有可度量的影响。国内对于资本结构与信贷融资成本间关系的研究,有姚菲(2012)认为上市公司的信贷融资成本与其自身的资本结构直接相关。李晓华(2013)认为资本结构不同,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也不同。《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近几年来,我国整体债务率特别是非金融企业债务上升较快,由于前期杠杆率较高和融资较多,会产生持续的融资需求并可能推高利率水平,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偏高。假设2:资本结构越倾向于债务融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越高;资本结构对债务融资的依赖性越弱,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越低。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本文选取深证证券交易所中小板2007-2013年共7年70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作为实证样本,其中有15家中小上市企业在最近7年内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之和为零,因此予以剔除。本文2007-2013年共7年55家中小上市企业的样本数据来源于金融界网站和国泰安数据库。

(二)指标选取

本文研究的是内源融资能力、资本结构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关系,所以拟建立一个以信贷融资成本为被解释变量,以内源融资能力、资本结构为解释变量的计量模型。1、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财务费用与银行借款的比值对信贷融资成本进行度量,即信贷融资成本=财务费用(/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对于信贷融资成本的度量,不同的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相关度量指标不尽相同。Ahmed(2002)认为上市公司的风险越高,该企业的债务评级就会越低,因而相关金融机构对其的贷款利率越高,即一个公司的风险直接关系着它本身的债务评级,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公司的债务评级制定贷款利率,因此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债务评级来衡量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Zou等(2006)用利息支出和资本化利息的和与公司总负债的比率度量上市公司的信贷融资成本。姚菲(2012)认为虽然采用债务评级法对上市公司信贷融资成本进行度量在美国是合理、可操作的,但是鉴于目前我国的债务评级系统不完善,还没有类似国外的对上市公司债务进行评级的系统,又无法找到债务评级方面的相关指标,因此这种方法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来说却并不现实,因此采用Zou等(2006)的公式对信贷融资成本进行计量。吴晓俊(2013)使用融资成本率来衡量样本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融资成本率=财务费用(/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如果该指标越高表明融资成本越高,也即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越差;该指标越低表明融资成本越低,也即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越好。经过对其他学者研究进行分析比较,本文认为应采用利息支出与银行借款的比值作为信贷融资成本,财务费用主要由利息费用产生,银行借款如果用总负债不够准确,因而采用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之和对银行借款进行准确度量,因此最终的信贷融资成本指标=财务费用(/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解释变量(1)内源融资能力本文采用留存收益的增加额与总资产的比值对内源融资能力进行度量。陈程(2011)用当年的留存收益与前一年的留存收益的差额表示内源融资能力。张自巧(2014)分别用留存收益与股东权益的总额、留存收益与资产总额的比值作为内源融资能力的替代变量。经过对其他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比较,本文采用留存收益的增加额来衡量中小企业当年的内源融资能力,但因其差额是绝对值,不利于比较,因此本文最终采用留存收益的增加额与总资产的比值构造成相对数指标,从而有利于比较。(2)资本结构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即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对资本结构进行度量。企业的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的各种资金构成情况以及相关的比例关系。鹿梅,张丽君(2012)分别用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率、长期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的变量,戴钰(2013),李勇、李鹏(2013)均采用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作为资本结构的度量指标,张亮亮,李强,黄国良(2014)分别用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比率衡量资本结构,]傅利福(2014)采用有息负债与总资产账面价值的比例对资本结构进行度量,经过对其他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比较,鉴于使用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变量的较多,且本文是以中小企业整体角度研究资本结构对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因此采用资产负债率对资本结构进行度量。3、控制变量(1)银企关系中小企业在向银行借款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为规避风险,向中小企业贷款手续繁琐、数额较少且贷款利率较高。因此,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其对中小企业信息越了解,更易以较低的成本向其贷款。本文用中小企业上市的月数取自然对数表示银企关系。(2)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能够衡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利润的大小,反应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企业盈利能力越好,越能向银行和投资者传递公司利好信号,企业就更有机会从银行获取贷款,因此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其信贷融资成本有一定的关系。本文用净经营资产收益率反应企业的盈利能力。(3)速动比率该指标衡量了中小企业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而中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与信贷融资成本有着直接的关系。偿债能力越强,银行越放心将资金带给中小企业,贷款成本越低。(4)企业成长性公司的成长性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成长的越好,银行更易以较低的成本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之前,应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来说明数据的合理性和变异性被解释变量、各解释变量、控制变量的含义及描述性统计量如表2所示。表2提供了深圳证券交易所2007-2013年7年55家中小上市企业的描述性统计数据。总体来看,所选样本数据较为合理,其中在统计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时,个别样本出现了负值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个别企业的个别年份向银行贷款额较少,造成存款高于借款,该中小企业获取利息,因而财务费用为负值所致;中小企业的净经营资产收益率平均维持在10%左右,仅有个别样本出现稍高或稍低的情况;个别企业的个别年份营业收入增长率较高或者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该企业在某一年突然由盈转亏或由亏转盈且数额较大、企业重组或并购等原因造成。

(二)模型选择

进行检验时,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一般可使用混合最小二乘回归(pooledols)、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model)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model)三种形式。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前,本文首先从以上三种模型中选出最优模型从而得出结果更准确。1、混合OLS与固定效应模型选择首先进行固定效应检验对混合OLS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选择。固定效应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由表3可知,其p值为0,因此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个体效应显著,不能使用混合回归,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2、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选择在利用固定效应检验得出放弃使用混合最小二乘回归的结论后,还要继续使用豪斯曼(Hausman)检验对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选择。豪斯曼检验的显示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5可知,豪斯曼检验的p值较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随机影响模型中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是相关的,应将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模型。3、多元回归分析以Y为因变量,以X1、X2、SSYS、ROE、SDBL、ZZL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利用Eviews6.0软件输出结果如表5所示。通过表5的回归结果显示,解释变量内源融资能力(X1)、资本结构(X2)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控制变量银企关系(SSYS)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控制变量盈利能力(ROE)、速动比率(SDBL)、企业成长性(ZZL)虽未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但差距不大。此外,该回归结果的联合显著性检验F的p值为0.0000,即通过了F检验;D.W.值为1.964001,表明序列不相关。综上结果均表明该模型拟合的很好。对于内源融资能力,其系数为-0.08464,t值为-2.800677,p值为0.0054,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信贷融资成本与内源融资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内源融资能力每提高1%,信贷融资成本就会降低0.08464%,该回归结果与假设1预期一致:表明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越强,其信贷融资成本就会越低。对于资产负债率,其系数为0.076898,t值为5.358507,p值为0.0000,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信贷融资成本与资产负债率呈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每降低1%,信贷融资成本就会降低0.076898%,该回归结果与假设2预期一致:表明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对债务融资的依赖性越弱,其信贷融资成本就会越低。

五、结论与建议

融资结构范文篇5

关键词:资本结构融资决策权益负债

企业融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既定目标下的企业融资结构的选择,也就是说企业融资行为合理与否必须通过融资结构来反映,合理的融资行为将形成一种优化的融资结构,不合理的融资行为必然导致融资结构的失衡。

一、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

(一)融资结构

融资结构指企业在取得资金来源时,通过不同渠道筹措的资金的有机搭配以及各种资金所占的比例。具体地说,是指企业所有的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即自有资金(权益资金)及借入资金(负债)的构成态势,它是资产负债表的右方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融资结构不仅揭示了企业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债务保证程度,而且反映了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即流动性大的负债所占比重越大,其偿债风险越大,反之则偿债风险越小。从本质上说,融资结构是企业融资行为的结果。企业融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形成不同的融资结构。企业融资行为的合理与否必然通过融资结构反映出来。合理的融资行为必然形成优化的融资结构,融资行为的扭曲必然导致融资结构的失衡。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阶段不同,对资金的数量需求和属性要求也就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融资组合。对融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进一步的划分:按资金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按资金属性不同可分为债务融资和权益资本融资;按占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

(二)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指企业取得的长期资金的各项来源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一般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因此,资本结构主要是指这两者的组合和相互关系。对于资本结构的定义在西方财务金融界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资本结构就是融资结构,如(香港)巨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汉英会计词典》中,将资本结构定义为“公司权益的成分,即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及业主权益的相对比例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结构与融资结构之间,虽然有许多共同点,但却是两个不同的财务金融范畴。融资结构与资本结构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是各有侧重的。在现代企业融资活动中,为了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一般把资本结构作为研究的重点,探讨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的价值及总资本成本率的影响,相应形成了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这样,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结合运用,有助于识别举债来源的变化、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为科学地进行融资决策提供依据。

二、衡量资本结构的标准

企业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都是围绕企业目标进行的。因此,衡量企业资本结构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目标在于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价值组成的,其大小受预期收益及投资者的要求收益率的影响。预期收益率通常与公司的息税前盈利有密切的关系。息税前盈利是由资产的组合、管理、生产、销售、经济状况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增减企业的债务不会影响息税前盈利。这就是说,如果改变资本结构能够使企业的价值发生变化,其影响不在企业的息税前盈利方面,而在企业的资本成本方面。

三、企业资本结构决策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平衡节税利益和陷入财务亏空的概率上升而导致的各种成本的结果。企业因陷入财务亏空而产生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因亏空而导致破产的破产成本,其中又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分。二是破产可能性增大使代表股票所有者利益的经理采取次优或非优决策,牺牲债券持有人利益,扩大股东收益,这类由于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成本称为成本,成本会引起社会效益的绝对损失。此外,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也会对企业资本结构产生影响。

(一)破产成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企业破产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是财务亏空成本中最直接的部分。破产过程实质上是股票持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再分配。破产使股票收益为零,代表所有者利益的企业经营者为防止破产发生而减少负债额,尽管这样会减少因节税优惠带来的好处。这是抑制企业追求节税而扩大债务———权益资本比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破产发生后尽管重组成本比清算要小,债权人往往倾向将企业推向清算。这是因为他们的优先权可以在清算过程中实现,企业重组则使旧债券大幅度贬值,这种利益冲突产生了另一种成本———成本。

(二)成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成本是由利益冲突引起的额外费用。与企业融资有关的成本有两类。一是由权益资本融资产生的成本。二是由债务融资产生的成本。

1.权益资本的成本。权益资本的成本是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一般来说,权益资本的成本跟权益资本拥有量是成反比例关系的,如果一个人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则企业的利益就是他本人的利益,这时他会采取一切手段使其财富最大化,此时的成本将会减少到最小值,因为由于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成本将完全由从事该行为的人自己负担。但只要经理(人)持有的所有权少于100%,股东与经理之间就会存在利益冲突。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经理作为人也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经济人”,他的目标是追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欲望而不是无条件地为他人服务。二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来源于委托人对人的行为和禀赋观察的不可能性。上述情况导致了经理可以从企业攫取财富而不付出应有的努力去经营企业。此外,权益资本的成本中还包括由于制本身所引的机会成本,例如,制不允许公司经理同时以经营者和所有者的身份作出决策,由于决策过程过长而丧失良机的机会成本。

2.债务的成本。债务的成本是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当债权人贷款给企业时,贷款利率大致上是根据以下四项来确定:一是企业现有资产的风险大小。二是对企业即将新增资产风险大小的评估。三是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债务所占的比例。四是对公司未来资本结构变化的预测。但是如果贷款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借款人存在着利用各种方式从贷款人身上获利的可能性。当然,债券持有者也不是被动的。一旦债券持有者意识到企业经理人员会牺牲他们的利益而最大化股东的利益,便会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例如在贷款合同中设置若干保护性条款,以防止企业通过股息或其它手段把财富转移到股票所有者手里。这样做是有代价的,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使企业的经营效率低;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这些契约得到遵守,必须监督企业的活动,监督费用也以额外成本的形式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债务成本包括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以及额外的监督费用。这种成本会提高负债成本,从而降低负债对企业市场价值的有利作用。

(三)最佳资本结构决策

综上所述,企业债务———权益资本比例上升增加了企业陷入财务亏空的概率,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破产本身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因此抑制了企业无穷借贷的冲动。破产可能性的存在,即企业陷入财务亏空概率的上升,也会给企业带来额外成本———成本,这也是制约企业借贷冲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于债权人而言,破产对股票持有者特别不利,因为债务持有人在企业破产后还能利用优先权从企业实物资产清算中获得一些补偿,股票持有者的投资则会丧失殆尽。因此,当破产危机增加时,代表股东利益的企业经营者会通过次优决策,选择股票融资,这样做固然会减少企业可能获得的节税利益,使企业的市场价值下降,但同时也降低了股票持有者的风险系数。成本不仅使财富在股票持有人和债务人之间再分配,也带来了社会净收益损失。因此,破产成本和成本的存在,一方面使企业市场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当债权人把这些成本打入债务的预期收入后,发行负债的成本也增加了,这就增加了企业负债融资的困难。

(四)我国融资方式与资本结构的相互关系

因为我国银行及金融机构一般都由政府控制,纯粹商业性的机构很少,而且对金融市场有着严格的管制,所以非金融性公司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并不紧密,在业务往来中必然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这也就造成了公司长期负债特别是债券的发行困难。因此,一般来讲,负债构成中短期债务高于长期债务;因而筹资方式也就较多的依赖于新股发行。就我国目前的增量调整渠道来看,资金不外乎自有资金、债务性资金和主权性资金三类。我国企业筹资有着与西方企业截然不同的次序,即按股票———债券———自有资金的次序来安排,这是因为:一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效率普遍低下,靠自有资金来筹资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我国企业债务本已处于高风险区,如再通过此渠道筹资,会使资本结构更加恶化。加之我国金融体制的限制,即使资本结构合理的企业,也难以做到采取债券集资。而银行本已处于高不良债权的风险区,对企业的贷款也会十分谨慎。三是只有主权性资本筹资方式最适合我国“优化资本结构”的现状。

资本经营的最终目的在于企业的财务目标,从资本结构角度来看企业的融资决策,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因而更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破产成本、成本的提出,使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充分运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作出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发展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贝多广.中国资金流动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2〕刘彪.企业融资机制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融资结构范文篇6

关键词:融资结构资本市场融资规模融资制度经济运行经济转轨融资模式经济安全经济规模融资方式

在企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的筹集问题。作为筹措和运用长期资金的场所,资本市场能够为各类企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保证其长期发展的资金需求。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提供给企业的是资本金,资本金的扩充可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从而有利于降低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的不断增强,将进一步促进经济金融更好发展,从而使资本市场与经济运行呈现协调发展态势。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来实现的,上市公司一般都是行业的骨干和重点企业,是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的客户,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大量优质企业通过IPO补充资本金和经营资金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大量优质企业发展后劲,进而也促进了我国融资格局的不断改善。

技术和资金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前者是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后者是通过融资制度的变迁加速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融资结构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进化而变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的发展和融资结构演进有密切的关系,融资结构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反过来,融资结构的选择也会促进或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前工业化时期,工业逐渐地发展起来,同时,商业银行也出现了,商业信用和银行融资构成这一时期的融资结构,这种融资结构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作为社会资本经营的专业机构,极大地提高了融资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工业化时期,大工业迅速崛起,经济规模空前扩大,股份制企业制度应运而生,资本市场制度确立了,融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信贷、股票、债券、投资基金、商业票据、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都成为融资方式,极大地丰富和优化了融资结构。

融资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变迁,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融资的渠道和降低了融资的风险,同时,也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发展,并由此提高了社会融资的效率。

2009年资本市场融资额超过了4000亿元,属于创纪录的一个数字,但是与同期以万亿为单位的银行贷款总量相比,这个数字又太小了。

储蓄向投资的转换更多地借助于银行,这种单一的融资结构,不但使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同时也抑制资本市场的发展,对金融和经济的发展都是危险的,如果过分地依赖某种融资模式,势必造成风险过分集中。

在我国当前经济转轨时期,融资的功能不仅仅是资金融通,更重要的是通过融资要达到优化公司治理的目的,资本市场融资可以通过市场的约束来提高公司治理的水平。过低的资本市场融资水平也使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功能大打折扣。公务员之家

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所占比率过低还会导致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不大,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在国家货币政策和行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得不过多地依赖银行系统的传导。客观地说,由于银行系统层次较多、中间目标较多,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融资结构范文篇7

【关键词】融资结构电力上市公司

[1]

2003年以来,全国缺电现象日益严重,国家对电力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增加投资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由于电力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对于电力上市公司而言,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我国日益壮大的资本市场为电力行业的融资需求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2002年12月29日中国电力新组建的66家公司正式宣告挂牌成立,这一重大体制性的改革打破了过去一直由国家垄断电力市场的格局,给电力市场引入了新竞争主体。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几家新组建的大型发电集团公司如何既有效地筹集长期资金支持公司发展,同时又避免公司的财务风险,是发电集团公司面临的重大课题。

电力上市企业资本结构的状况不仅决定了资金成本,而且也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电力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电力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从理论上和实务上对其的融资结构展开论述,为电力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一、西方融资结构理论。

西方融资结构理论探讨的是公司或企业在各种可利用的融资方式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和组合安排等方面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利(Gurley)等将公司或企业的融资方式划分为内源融资(InternalFinance)和外源融资(ExternalFinance)两种方式。其中,内源融资是指公司或企业依靠其内部留存收益来集聚资金的融资方式;外源融资是内源融资的对称,它指的是企业或公司在自身积累之外,于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或者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来筹集资金的融资方式。理论上通常将企业或公司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来融资的方式称为直接融资,而将企业或公司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贷款等来融资的方式称为间接融资,具体可见图一:

图一融资来源结构

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梅耶斯(Mayers)和梅吉拉夫(Majluf)经过研究发现,美国企业的融资方式安排通常是: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先债务融(发行债券)后股权融资(发行股票),这便是西方融资理论中著名的啄食顺序原则(peckingorderpanicle)。他的研究中这样说到:“对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研究显示:当工商企业为它们的活动寻找资金来源时,它们通常都会从金融中介机构取得资金。”“在美国的公司融资中,金融机构的贷款几乎相当于来自证券市场的2倍。在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最少利用证券市场的国家中,通过金融机构的融资量几乎是证券市场融资量的10倍。”如表一所示:

表一西方发达七国企业的资本结构(%)

资料来源:R.Hubbard,Money,TheFinancialSystemandTheEcomomg

二、电力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总体特征。

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由于负债融资具有抵税、约束、降低成本和传递有用信息等的作用,企业的融资应遵循“啄食”顺序,即内部融资优先,债权融资次之,外部股权融资最后。这一“融资定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而我国恰恰相反,上市公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与全国上市公司相类似,我国电力上市公司外部资金来源具有典型的“轻债务融资重股权融资”特征,如表二所示:

表二2000—2003年全部上市公司与电力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的比较(%)

2000200120022003平均

电力企业39.2637.9940.7743.9440.49

全部上市公司45.4450.964.7754.4653.89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报》

由表二可看出,总体上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40.49%,低于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值53.89%,2002年后虽有所上升,但还是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在负债融资结构方面,电力上市公司长期负债约占其总负债的20%,其余的负债均为短期负债。这说明上市公司举债更多时候是为了应付日常周转需要,而长期项目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股权融资,同时也说明上市公司在出现资金紧缺时首选短期负债融资。

从融资顺序上来看,电力上市公司依然表现出与“啄食顺序原则”相反的现象,先股权融资,再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从资金结构上看,资金来源单一,股份大多由国家持有,企业资本活力不足;从融资成本上看,企业内部融资成本最低,债务融资成本次之,进行股权融资的成本最高,因此,现行的融资顺序并不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最优决策;从企业发展来看,企业内部资金筹集比例低,企业自我积累能力、自我扩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对外融资依赖度高。

三、优化电力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对策。

近几年,我国电力工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业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突出,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推进电力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已成为当前电力改革的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些任务和改革,需要给电力企业注入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应局限于现有的贷款方式和上市融资,而应开辟融资新途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达到最佳资本结构(OptimumCapitalStructure,指公司在一定时期,使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同时公司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另外,电力上市公司的这种“重股轻债”的状况,不仅对资本的使用效率有不利影响,而且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也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不利影响,因此,应针对此种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资本结构最优化。

1、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企业在不同的生产环境和生产阶段,所需资金的期限不同,愿意支付的融资成本和承担的义务与风险也不同。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也是平衡债权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与股票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债券市场的缓慢发展,大部分企业无法通过债权进行直接融资。

企业债券市场的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法规滞后。目前债券发行的主要法规是1993年制定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条例中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根据此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即使按政策的高限发行,由于企业债券尚需交纳利息税、支付发行成本,结果其实际收益与国债相差无几,与国债的低风险相比,企业债券的收益对投资者无吸引力;二是企业债券上市的规模小。目前上市交易的企业债券只占少数,还有许多发行债券的企业未在证券市场上市交易,债券的流通性不高。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就安全性、流通性、收益性三方面综合而言,投资者并不看好企业债券,使得这种在西方国家最重要的一种融资方式在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尚处于襁褓之中。因此,上市公司只能更多地选择增发、配股等股权融资方式。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债券不仅受到发行人的偏爱,且被管理层作为一种合理调配资金资源,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西方成熟的证券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都远远大于股票市场,如美国证券市场的这一比例约为3.5∶1。

电力行业一直具有收益稳、风险低的特点,因此,适当地提高企业的负债率并不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通过负债的硬约束可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实现对经营者有效监控。同时企业债券的发行费用一般要低于股票发行,企业所需负担的融资成本明显要低于股票的融资成本;其次,债券具有显著财务杠杆的作用,如果企业息税前利润率高于利息率,企业通过举债可以增加税后利润,从而使股东收益增加;再次,债券可以防止企业控制权的分散,由于债券的持有者仅享受债券的利息所得,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不会对企业的控制权造成威胁;最后,在发行普通股时,新股东可以分享公司发行新股前所积累的盈余,某种程度上会降低每股的净收益。由此可知,适当地发行公司债券,不但能有效地改善电力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而且也能更快地推动中国电力市场的发展。

2、提高企业内源融资的能力。

内源融资能力低下已成为我国企业一个不争的事实,电力企业也同样如此,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因素。要想提高电力企业资金的自我积累能力,不仅要引入多元投资主体,而且要加强管理,改进企业治理结构。

2003年电力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是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这个目标的实现,有望提高电力企业的资本自我生成能力和自我积累能力,而且企业的资本结构也能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

3、继续发展电力企业财务公司。

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全国电力行业共有九家财务公司,它们分别是:中国华能财务公司、东北电力集团财务公司、华北电力集团财务公司、西北电力集团财务公司、华东电力集团财务公司、华中电力集团财务公司、大亚湾核电财务公司、三峡财务公司、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这些公司在为集团公司多方位地筹集资金,促进集团电力产品的开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对于四川、广西、云南、福建、贵州等几个小水电大省,省级产权资产都在100亿元以上,按照分级产权、授权经营的原则,全国将有5~6个小水电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总资产符合设立财务公司的规模要求,尤其是广西小水电发展模式,更适合组建小水电企业集团并设立财务公司。

充分发挥财务公司和各单位结算中心的作用,挖掘内部资金潜力,减少资金沉淀,调剂资金余缺,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资本市场,拓展信托、租赁、保险、证券以及资产委托管理等业务,实现资产的流动和保值增值,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企业的创立、生存和发展,必须以一次次融资、投资、再融资为前提,资本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电力上市公司的财务政策比较保守,保持着较低的资本结构,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

目前,电力体制的改革将极大地促进电力上市公司重组与重生,也为企业融资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于电力上市公司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考虑负债的利息税盾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运用资本结构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合理安排融资顺序,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力求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兆国,《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治理效应研究:资本结构、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吴霆,《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中国电力,2004,10

融资结构范文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融资偏好融资悖论

一、企业融资偏好理论及相关研究

企业融资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MM理论。早期的MM理论认为企业价值与其融资结构无关,该理论忽略了企业所得税等各种因素,因而受到实践的质疑。1963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考虑公司税后负债率增加可以提高企业价值。权衡模型理论在MM理论基础上引入破产风险,认为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债权边际抵税效应与边际破产成本相等的均衡点,后期的权衡理论又将负债的成本从破产成本扩展至成本、财务困境成本等方面,使理论进一步深化。上述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融资结构也称资本结构,系指某个时点企业各种资本来源的对比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之间的构成比例。在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融资优序理论。融资优序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完全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企业呈现出明显的融资偏好:先内源融资,之后考虑银行借债或债券筹资,最后才发行股票。近年来融资优序理论与权衡理论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理论的主流。

在融资与融资偏好理论方面,国外的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ShyamSunderandMyers(1999);RobertandAnuja(2000);Hovakimianetal(2004);HaanandHinloopen(2003)从企业融资动态“偏好”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研究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得出上市公司“先内融资,再外债务融资,最后股权融资”的融资偏好的结论。MyersandMajluf(1984);ChirinkoandSingha(2000)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融资若债务融资不能满足融资需求才会考虑利用股权融资,表现出明显的融资偏好特性。在西方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王素莲(2003)等人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股权偏好融资。利用资本市场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确有许多优势,但其特征是并不直接观察上市公司的“行为过程”,而是根据“资本市场运行‘结果’数据来推论上市公司的‘行为过程’”(陆正飞,2003)。葛永波(2007)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特性时指出,企业融资理论具体体现为静态的融资结构特征与动态的融资偏好两个方面,静态上的融资结构特征与动态上的行为偏好是不同的概念,只有当企业融资偏好受到的约束较小,融资结构特征才能较好地体现出偏好的本质。因此,基于融资结构特征而得出的股权融资偏好结论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

二、我国企业的融资悖论及其现状

纵观我国上市公司,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关系看,未分配利润为正的公司,1998年~2005年内源融资比率平均为24.14%,而外源融资比率平均达到了75.86%,企业对外源融资体现出较强的依赖性;未分配利润为负的公司,内源融资比率平均为-5.86%,说明外源融资比率超过100%,即公司融资完全依赖于外源融资。上述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在融资结构中所占比率较低,企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性非常强。其次,从外源融资结构来看,未分配利润大于零的公司股权融资比率平均为73.25%,债务融资比率平均为26.75%,未分配利润小于零的公司股权融资比率平均为67.80%,债务融资比率平均为32.20%。上述数据显示:无论是未分配利润大于零还是小于零的样本企业,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率远高于债务融资。综合各种融资方式,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融资主要依赖股权融资,其次是借款融资(包括非银行借款负债)、内源融资,企业利用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比例极低(葛永波,2007)。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基本体现出“股权融资—借款融资—内源融资—债券融资”的依赖顺序。这种结果与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偏好与融资优序理论相反,这一现象称之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悖论”。

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实际融资结构背离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企业不能获得足额的内部融资

内融资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留存收益,留存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盈利。因此,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股东投资收益的高低,而且关系到公司资本积累的大小,进而关系到公司发展所需资金的自我解决程度。汤新华(2003)通过对48家农业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2年平均税后利润、平均每股收益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0年经营业绩大幅度下降,与1999年相比,平均税后利润下降67.54%,平均每股收益下降68.18%,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65.71%。且这三个指标各年数值除1999年外均低于同期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2.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偏高,一是因为我国股权融资实际成本并不高:一方面,上市公司普遍享受着政府给予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使实际税负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融资的实际成本。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很低,不分配、少分配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使分配股利,也时常偏好股票股利,而较少采取现金股利的方式进行分配。因此,低股利支付率就意味着低融资成本。二是股权融资具有软约束。公司如进行债务融资,必须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无法或不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将遭致冻结存款、封存资产等结果,必将影响公司的信誉,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因此,按期还本付息是一种“硬约束”。相对于债务融资,进行股权融资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再加上没有太大的股利支付方面的压力,公司完全处在软约束之中。宽松的环境,使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3.资本市场结构单一抑制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

我国尚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无法满足多层次融资者的需求,使得融资者无法寻找更多的融资来源;其二在资本市场的运行过程中,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市场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对违规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手段和相应法律责任的认定处置;而且我国法律对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不完善,对损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等等,这都使得公司偏向股权融资。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1.完善股权融资相关制度规定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不长,市场经济体制又处于初建阶段,各种法规、制度尚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就股权融资而言,近几年出现的配股热、增发热就反映出相关制度方面存在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融资结构的不合理。为此:应进一步严格股票发行的核准制度,在我国,股票发行是一种稀缺资源,为了保证稀缺的资源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必须严格股票发行的准入门槛,以便让最有条件、最有发展前途的上市公司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其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性。由于市场游戏规则不完善,市场竞争常常出现无序状况。为了防止因无序竞争造成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失真,以骗取股票发行的资格,应当加强对中介结构的监管。第三,加强对股权融资使用效益的监督检查,防止上市公司盲目融资、盲目投资,浪费资源。

2.优化融资结构和股权结构,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上市公司应当转变融资理念,优化企业筹集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内源融资的比例,使内部资金得到有效的应用;提高外源融资中债务融资的比例,主动调整资本结构,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形成协调发展的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构建多渠道、低成本的筹资体系,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融资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合理资产价值调整,逐步推进国有股份的转让与上市流通,打破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局面。同时要鼓励股权所有者多元化,并加大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促进股市投资的理性化。促进“同股同权”,切实保障股东权益及股东对经营管理层的约束。完善经理激励机制,给予经理人部分股权,使经理人的收入与公司股票市场价格挂钩,并建立经理报酬与公司利润的挂钩制度,从而激励经理人做出更加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提高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融资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3.加大R&D资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研究与开发活动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是上市公司创建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上公司应当根据市场需求的趋势及变化,注重技术进步,加大R&D资金投入,大力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开发,优化R&D活动的绩效,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塑造适合自身特色的核心产品,依赖高科技产品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与高校等具有先进科研开发水平的机构合作,组成以有市场的产品为目标的产、学、研联盟,使高校做出的理论成果更具有实践价值,进而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应当形成一种以优良的经营绩效吸引人才和资金,再以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还要积极获取政府及其他组织、机构及个人对上市公司的R&D融资,扩宽企业研发资金的来源渠道。

4.完善企业外部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适应企业的多层次融资需求和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

要重点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并根据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情况,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在继续培育股票主体市场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市场产品,拓展债券市场,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建立由市场主导的创新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把拓展债券市场作为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改善政府行为,强化有效监管,完善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职能,保证市场的交易主体在一个合适的平台上进行公平公正的交易。完善有关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恢复投资者信心。

参考文献:

[1]汤新华: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12

[2]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的行为研究.会计研究,2003,10

[3]葛永波:企业融资偏好与融资结构特征的背离—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5

[4]王素莲: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悖论的经济学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

融资结构范文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融资结构;问题和思路

一、引言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融资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融资结构同时也等同于企业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资金筹集中不同资金结构和比例的关系统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和融资,正是一次次投资与融资行为,企业自身才能实现持续的发展,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行为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在国有企业发展中,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国有经营管理中所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个课题。

二、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特殊性和原因

国企融资结构的问题特殊性,主要在于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相关改革管理制度的落实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的执行,很多发展改革中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和根本的解决。国有企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资金发展和支持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与矛盾,这对于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国有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出现平均资产负债率较高,负债过度以及逃费银行贷款现象相当严重,银行不良贷款名序中排名相对靠前等诸多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和良性发展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融资渠道不够完善。在我国现阶段国企的融资结构中,内部融资渠道存在一一定的缺失和不组,内部融资比例较低,其难以有效地为企业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撑,很多融资行为都属于外部融资,这对于企业自身健康和长效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当前国企内部融资渠道主要通过协议的方式,将具有资金富余单位和资金短缺单位之间进行联合,实现资金方面的流通。与此同时,另外一部分资金存在富余的单位,也可以通过购买资金短缺单位所发行的债券来实现资金的转移。这两种内部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并且对于相关风险问题难以实现有效的规避,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二,债权融资比例不合理。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下,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由于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国有企业自身在发展中对于债券发行问题缺乏一个足够的重视态度,并且相关制度不够合理,从而导致了债券融资比例较低这一问题。而一部分国有企业对于债券融资认识不到位,融资结构中并没有存在相应的债券融资的渠道。这一债券融资方面的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融资结构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差异,同时也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外部负债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现阶段,国有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中,银行贷款是其中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造成企业外部负债水平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自身的银行贷款需求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整个融资结构相对偏激,一旦企业自身出现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那么企业就很有可能会增加贷款比例,整体收益就会收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其自身出现相关问题导致银行贷款问题的发生,这同时也会对于银行发展造成影响。

三、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发展思路

第一,完善内部融资渠道。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内部融资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针对于当前融资渠道不够完善的问题,在融资结构构建的过程中要进行积极的增加和拓展,提高对于经营中盈利资金的控制能力,有措施、有目标、有机会地开展内部融资工作,提高内部盈利水平。国有企业也要结合自身的资金情况和特点,对于资金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提高内部融资的整体比例。在内部融资渠道完善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提高企业收入水平和存款周转率,更好地提高企业内部资金流转的通畅性和效率,减少内部融资成本。第二,优化国企资本结构。国有企业发展中,融资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企业本身对经营管理制度进行改进,更好地适应外界社会经济体制。有关部门也要对于改革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通过制度和政策方面的有效引导,实现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开展改革融资工作,为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提供科学的基础和保障。第三,解决相关负债问题。针对于现阶段企业所存在的负债问题,国有企业要从基础层面入手,对于负债结构进行改善,提高负债结构的合理性,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由于企业经营发展问题所导致的各类坏账和四张的问题。针对于现阶段融资结构,国有企业要进行科学的改进,对于债权融资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特点,对于国有企业的股权融资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对于一些具有较强盈利能力和债务偿还能力的企业,可以鼓励企业发展债权融资模式,对于集体融资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有效地提高现有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安全性,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在债券模式发展应用的过程中,要对于国有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审核,并且进行长期的试验和规划。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本身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逐渐成为了我国整体经济体系下的支柱力量。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对于企业融资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融资结构的合理性已经成为了保障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前提,同时这也是国有企业的重要生产发展基础,是国有企业适应外界经济形势的必经之路。通过对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特点和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提高融资结构优化策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帮助我国国有企业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作者:张鸿 单位:鄂尔多斯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陶诚.走出中小企业融资的认识误区[J].中国金融,2010,(24):279.

融资结构范文篇10

【关键词】房地产融资结构融资渠道

2000年初,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终止,货币化分房方案全面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并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开发经营需要稳定、规范的房地产融资体系,需要多元化的资金和资本金融市场提供配合和支持。从主要融资渠道来看,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作为房地产企业开发的资金来源,在我国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势。本文首先分析了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然后分析了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三项内容所涉及的多个指标,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文章选取了上海和深圳交易所4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运用统计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一、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按照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CSRC指引)和2004—2009年的相关数据,本文确定并遴选了适用于本文分析的房地产上市公司。遴选的标准是:第一,对于分别在A股和B股同时上市的公司,以及以转债形式上市的公司,只保留其A股上市公司;第二,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选择在2004—2009年中一直属于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第三,剔除在2004—2009年处于*ST、ST或者PT状态的T类上市公司,因为T类上市公司的重组、整合十分常见,正常生产经营不能持续,这些公司的会计指标并不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第四,剔除异常数据及指标缺失公司。按照上述标准选取了4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资产负债率、内部融资比率、股权融资比率和负债融资比率四项指标进行了分析。

二、相关指标的统计和描述性分析

1、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析

资产负债率反映出企业债权人权益对总资产的平均权益,是一项衡量公司融资结构的重要指标。表1列出了选取的房地产样本公司、房地产业、房地产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房地产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最高,房地产全部上市公司在40%~65%之间,样本房地产上市公司稍微比房地产业全部上市公司高一点,这说明了房地产上市公司可以进行股权融资,扩大了融资渠道,而没有上市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只能靠负债融资,这就导致了全部房地产业的资产负债率高于房地产上市公司。

2、房地产上市公司其他三个指标的分析

融资结构基本划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又分为保留盈余与折旧融资,外部融资又分为股权融资与负债融资。内部融资的保留盈余根据中国财务规定,一般包括公积金、公益金以及未分配利润,它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其股利分配政策(尤其是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固定资产折旧也属于内部融资,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更新存在较大的“时间差”,使得这部分本应用于补偿固定资产损耗的现金流成为游离于固定资产之外的“闲置资金”,企业可以利用这部分“闲置资金”扩大投资、追逐利润。因此,内部融资包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折旧。在外部融资中,股权融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融资手段,它包括股本和资本公积。债务融资又包括长期借款、短期借款、预收账款、应付债券和其他,其中其他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等。

表2中的数据就是统计计算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所包括的各项指标占总资产的百分比。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样本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内部融资平均水平有所提升,说明盈利能力有所加强,但未分配利润的最大值还达不到25%,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股权融资方面,无论是股本还是资本公积,即使最大值呈上升趋势,但平均水平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这说明了企业有股权融资偏好。在负债融资方面,长短期借款一直处于徘徊中,2009年短期借款平均水平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国家从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房地产企业的预收账款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房屋预售款,这部分几乎又是个人按揭贷款,主要资金来源还是银行,在研究样本中,2008年预收账款平均水平只有16.76%,比其他几年低了几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应付债券却无论在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还是平均水平上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一个原因可能是在2008年,随着次级房贷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步发展,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国际通道已然堵塞,国内也有大批企业为上市或增发苦苦等待,所以发行阻力较小的公司债,以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偿还部分中短期银行借贷及优化公司财务结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2007年8月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的《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和同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公司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流通和登记托管有关事宜公告》法规的出台,推动了我国房地产债券市场的发展。即使这样,债券市场还是有待加强重视,2009年虽然最大达到13.63%的比重,但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结构还不够协调,平均水平还存在10%~20%的较大差距。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协调发展来说,还是从长短期借款的数据来看,房地产上市公司现在急需发行公司债以调整企业的长短期债务结构,从而缓解当前紧张的资金链。

三、结论及建议

由上面的资产负债率分析可以看出,自2006年来,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短期债务融资比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从长短期借款和预收账款的统计数据来看,很大部分负债融资都是依赖于银行系统,长短期借款以及以多数个人住房贷款形成的预收账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系统。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房地产上市公司将面临很大的风险。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在西方企业融资中,融资方式选择的顺序是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然后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外部股权融资。国内很多学者(袁国良,1999)普遍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股市的“圈钱”,先采取内部融资然后是股权融资,最后才是债权融资。而根据本文的数据分析,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是股权融资、长期债务融资、短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债券融资相对滞后。

鉴于以上分析,我国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应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进行多元化的融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保障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的顺利进行,实现资金的流通与增值。

【参考文献】

[1]华琳琳: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唐黎标:我国房地产投融资现状与发展探讨[J].中国房地产信息,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