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10:31:01

融资融券论文

融资融券论文篇1

对于某一投资资产的收益率或看好或不看好,这种现象被称作为异质信念(HeterogeneousBelief),投资者的这种分歧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们的投资行为上,进而反映到该资产的价格当中。在融资融券业务推出之前,投资者看好一只股票,可以进行买入,但是当投资者对某只股票持悲观情绪时,拥有:该只股票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卖出,而不持有该只股票的投资者却无法在市场上表达自己的“投资情绪”。在融资融券推出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利用融券业务对股票进行卖空。因此,在融资融券推出之后,股票的价格对市场上信息的反映应该会更好、更快。故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对于加入融资融券标的样本股票而言,与加入之前,其盈余公告后漂移的程度会减少。假设2:对于盈余公告含有“坏消息”的股票而言,融资融券对其盈余公告后漂移的影响程度会大于盈余公告含有“好消息”的股票。提出这一假设的主要原因是,在投资者尚未持有该股票的情况下,对于有利好消息,投资者可以通过使用自有资金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买入,并不一定需要使用融资业务,但是对于利空消息,投资者只能通过融券业务进行卖空。

二、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前文提到考虑到第一批融资融券标的股票交易不活跃的问题,本文选取之后分别在2011年12月5日、2013年1月31日和2013年9月16日所进行的三次比较大规模的标的扩容股票为研究样本。实际上在2014年9月22日也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标的扩容,但是由于文章需要用到公司年报数据,而2014年的年报在2015年才会,故不将此次纳入研究范围。此外,本文还按照以下标准对融资融券标的中的股票实行了进一步的筛选:(1)剔除财务状况异常的*st或st股票,因其不具备与其他样本相同的特点;(2)剔除在样本区间内已累计停牌超过30个交易日或以上的上市公司股票,因其在事件窗口区间内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停牌状态,市场反应可能已经不单单只针对盈余公告这个因素;(3)原先加入过标的但是后来被剔除的股票;(4)因文章的相关数据处理需要用到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所以没有此类数据的股票只能予以剔除;(5)为确保预测数据的可信度,且对样本股票进行了盈余预测的机构数平均为10家,剔除对该只股票进行盈余预测的机构数不够10家的股票。最后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样本股票数为278只。此外,本文的年报EPS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EPS预测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笔者通过手动收集这些数据并根据研究需要进行相应地处理,处理方式主要是通过MicrosoftOfficeExcel以及相应的计算机程序。

(二)研究设计

首先,按照公式1计算出每只股票的未预期盈余(UnexpectedEarnings)。UE是一个衡量未预期盈余大小绝对值的指标,其中,EPSactual是上市公司股票年报所公布的实际每股收益,EPSpredicted是在WIND数据中获取的分析师在事前对该只股票每股收益所作出的预测。UE=EPSactual-EPSpredicted(公式1)由于UE的绝对值不足以说明其未预期盈余的程度,因此根据公式2对个股的UE进行标准化。其中,SUE是标准化未预期盈余(StandardizedUnexpectedEarnings),分母为每股收益预测值的标准差。计算出样本股票的SUE的目的在于测量股票的未预期盈余程度,正的SUE意味着利好消息,而负的SUE则意味着利空消息。对于两种不同的消息,市场对他们的反应是不同的,所以必须以SUE为标准将样本股票分为SUE+与SUE-两组,以验证融资融券分别对他们的影响。

三、结论

融资融券论文篇2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高校融资;资产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大学教育正在迅速地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以满足实现高校发展的软硬件建设的需要。同时,由于高校超常规建设致使债务风险急剧升高,迫切需要化解风险的出口。因此,及时吸收金融创新成果,学习借鉴和积极运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研究并实践资产证券化,为高校融资开辟出一条新的渠道。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分析

资产证券化是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工具从而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分离与重组的一种技术或过程。资产证券化包含着一系列带有革命性的金融创新成果,如破产隔离技术、信用增级技术、信用基础的转换以及间接金融的直接化,等等。这些创新技术的实践,能够有效降低风险,提高金融交易效率,相应的融资利息成本减少,交易成本得到大幅度节约,最终减小金融市场的摩擦,综合融资成本得到降低,金融效率得到提高。这也正是资产证券化在国外迅猛发展的经济基础。

2005年,国家有关资产证券化推进工作突然提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产品。2005年初,国务院同意在我国银行业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05年4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试点办法》),确定了在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基本法律框架。

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已经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工作。继信贷资产证券化管理办法出台之后,中国证监会已获准研究与开发“非信贷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如企业应收账款、租金收益、基础建设收费等证券化创新产品。中国证监会对这一前景广阔,能改善企业直接融资结构、为证券市场增添投资新品种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很重视。证监会已分别设立了“资产证券化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未来的中国资产证券化必然朝着广度和深度快速发展,这就为高校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提供了可能。

二、当前高校融资渠道融资比较

高校办学经费短缺是世界高等教育今天和未来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国务院的关心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几年,许多高校都抓住机遇,努力扩大学校的办学空间,尤其是高校基建的极度扩张。根据教育部规划司的统计,最近十多年来,部属72所高校几乎都先后新征了办学用地,建设了一批新的校区,其中,有近50个新校区已陆续投入使用。部属高校共新增办学用地接近10万亩。目前,部属高校校均占地面积已达3000亩左右。据初步统计,72所部属高校这些年新建校舍总面积大概为6500万平方米。从1998年到现在,平均每年新建校舍300万平方米,大多数学校每年完成的基建工作量都在20万~30万平方米之间。加上连年的扩招,办学规模和投入也很巨大。这就造成了高校资金的短缺,而且缺乏发展后劲。

根据教育产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目前,高校的融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以老校区的固定资产做抵押,通过银行贷款建设改造新校区。(2)组建教育产业集团。(3)加大校办产业直接上市的比重。(4)高校产权的股份化或资本化。(5)高校资产证券化。对学费的应收账款、学生贷款和科研基金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运作。(6)成立教育投资基金。教育投资基金的发行可采用私募或公募两种形式;投资对象主要是教育产业,并参与证券一级市场的申购和配售。(7)发行教育债券。在以上众多的融资渠道中,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成本较低、效率更高、更有潜力的资本市场运作新工具,在未来高校的融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当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已经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也为高校资产证券化的成功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环境,特别是为解决高校当前的贷款包袱沉重、融资环境恶化的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华尔街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生动地反映了这点,“只要一种资产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就可以将它证券化”。国内外涉及到高校而进行资产证券化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贷款进行证券化,美国在该领域做的比较成功,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高校资产证券化,而是金融机构实行的资产证券化。因为高校并没有进行融资,而只是高校学费收入资产证券化。主要依据是实行资产证券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是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探讨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资产池的构成、规模和信用增级的可行性。一个单个高校无法实现资产证券化,比如说一所高校每年新增学生5000人,每人学费按现在的平均水平6000元的话,也只有3000万元。发行期限十年的证券也只有3亿元。远远够不上资产证券化资产池的最低要求,更难以达到化解系统性风险的目的。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区域性资产证券化的新思路。

三、高校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构建

区域性资产证券化实施的核心内容是资产池中的高质量有效资产的建立。可实现资产证券化资产的特征应该包括:(1)能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现金流;(2)持续一定时期的低违约率、低损失率的历史记录;(3)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续期间;(4)金融资产的分布有广泛的地域和人口统计分布;(5)原所有者已持有该资产一段时间,有良好的信用记录;(6)金融资产的抵押物有较高的变现价值,或它对于债务人的效用很高;(7)金融资产具有标准化、高质量的合同条款,以保证原始权益人对该资产拥有完整的所有权;(8)资产具有一定的规模。符合或者接近理想化证券资产在高校只有学费收入,但单个高校规模太小无法构成合适的资产池规模,所以,必须是区域性高校捆绑式实现证券化。在我国每个省都有一系列的高校,涉及综合类、人文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等等,高校生源上具有互补性,各高校的定位不同,生源不同,较好地分散系统性风险,符合债券信用等级提高的条件。

规划的具体运作流程如下:高校将在一定期限内的学费收入以真实销售方式出售给一家SPV(特设委托机构),由高校代收学费并定于每年某一日期后将学费收入付至SPV的专门账户;然后通过政府担保(在一个区域内地方政府容易统一协调)、金融担保公司或者保险公司进行担保,以达到信用增级的目的。最后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债券或股票取得资金,扣除一系列的发行费用和金融机构中介费用后,作为高校融资款项。当高校增加新的学生后,所得学费立即被存入SPV设立的专门账户。该账户用做对投资者还本付息。在投资没有还本时候,还可以利用资金做购买国债等收益稳定、风险极低的投资,以上过程是一个在一定年限内(具体期限根据所筹资金量而定)循环进行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流程简单图解:

四、结论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和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加快,资产证券化也将会成为高校一条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教育是投资风险小、回报率高的朝阳产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投资者从高校的优质资产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一方面,高校资产证券化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工具;另一方面,由于资产证券化提高了高校的办学实力与信誉,亦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区域性资产证券化为高校扩大招生和进一步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使高校的办学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文达,等.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于风坤.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郑锦荣.浅析资产证券化在高校融资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5).

融资融券论文篇3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证券化;金融创新 

1 问题的提出 人力资本,顾名思义是通过对人力投资而形成的资本。通常认为,它是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等手段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正如《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给出的定义:“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因此,人力资本是蕴涵于劳动者中的一种能力,而劳动者则是这种能力的载体。回顾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得到主流经济学的承认和重视,人力资本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是沿着宏观和微观两条思路展开的。宏观思路主要探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另一种思路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研究思路,这一思路通过建立收益率函数,对个人及家庭的收入及其职业选择等行为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主要有如下的三条线索:(1)Theodore W. Schultz结合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并阐述了人力资本的内容及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Jacob Mincer在对有关收入分配和劳动市场行为等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开创的人力资本方法;(3)Gary S. Becker从其关于人力行为的一切方面均可以诉诸经济学分析的一贯方法论出发,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应用于人力投资分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

融资融券论文篇4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证券市场;投资方法

1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综合现代金融理论,它是金融经济学家在研究金融市场“特异性”过程中形成、完善并把人的有限理性引入其中的理论体系。它从微观个体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动因来研究、解释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本质上,行为金融是深入研究被标准金融理论忽略的决策黑箱,它把投资决策看成是投资者在一种心理上计量风险与收益并进行决策的过程,是经济行为科学化研究方法的一种价值分析回归。长期以来,传统金融理论是以投资者理性、市场完善、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等作为假定前提,认为证券市场的价格不仅是理性的,而且包含了所有市场信息。

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2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分析

2.1过度反应

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研究最早是由德邦特和撒勒(1985)进行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倾向于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

中国股票市场不仅波动幅度大,而且波动的频率也相当高。股市的剧烈波动导致了投资者的过度交易与市场投机心理,而市场浓烈的投机氛围则反过来会推进股价波动幅度与频率。因此,中国股市的频繁大幅度波动性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过度投机行为。

2.2处置效应

斯特曼和谢弗林研究发现,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赢利的股票,轻易不愿卖出亏损股票的现象等。实际上,处置效应正是前景理论的应用,因为赢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盈利前景,投资者此时倾向于接受确定性结果,而输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损失前景,投资者此时倾向于冒险,于是投资者持有已套牢股票更长时间,持有已获利股票较短时间。

我们认为处置效应反映了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

2.3噪音交易

行为金融学家对噪音交易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在噪音交易者和短期性投资者存在的市场中,交易者都拥有自己的信息。在他拥有的信息集合中,利用其中某一信息的投资者越多,他就越可能利用该信息获利,这些信息可能是与基础价值有关的信息,也可能是与基础价值毫无关系的噪音,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聚集正溢出效应。而这一效应可能使努力获取新信息的交易者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不利于信息搜集与资源配置。

中国股市中噪音交易者太多,1999年纽约交易所的年平均换手率在20%—50%之间,而1998年—2000年我国沪深股市流通股的年平均换手率分别是395%、388%和477%,噪音交易太多导致股票市场系统风险所占比例太高,同时总风险太大。平均而言,沪深股市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为39%,这一数字显著高于美国、英国、香港等成熟股市。

2.4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并模仿他人的决策。行为金融学家从人类的从众心理、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有限理性等角度来探讨其内生机制。在股票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两种:(1)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完全信息是新古典金融理论的一个前提假设,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羊群行为。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大量的“跟风”、“跟庄”的投资行为就是典型的羊群行为。(2)基于名誉与基于报酬的羊群行为。这种现象在基金经理中相当普遍,由于雇主不了解基金经理的能力,同时基金经理也不了解自己的投资能力,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出现的名誉风险和自己的报酬,基金经理有模仿其他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如果许多基金经理都采取同样的行动,羊群行为就发生了。我们股市中投资基金投资风格雷同显示出羊群效应的普遍存在。

3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3.1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是行为金融理论针对羊群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当庞大的个人投资者群体的联动推进投机性正向及负向泡沫放大时,基金经理可以利用能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进行套利交易。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

由于市场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基金经理不但需要良好的洞察力和应变力,更需要直面市场以及同业压力的勇气。基金经理在投资理念中融入行为金融的投资理念,一方面防止自身的羊群行为,一方面利用大多数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对市场整体走向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并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基金经理们的投资运作水平。

3.2利用行为偏差策略

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非有效或不完全有效的,由于投资者受经验法则的谬误和情绪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偏离理论价格。通过发现这些偏差,买入低估的股票,卖出高估的股票,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例如,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可能会对市场中的信息反应迟缓,在利好消息造成某种证券价格上涨后,这种上涨的趋势就有可能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因此,买入价格开始上涨的证券,卖出价格开始下跌的证券的惯易策略就成为基金经理可以选择的投资策略。惯易策略是首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定义的惯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和Titman(1993)发现,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动态效应。事实上,美国价值线排名就是惯易策略利用的例证。基金经理只有对投资者的心理,对市场延迟反应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证券价格变动的趋势和持续时间有深刻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才能在合适的时机买入和卖出证券。此时,对于投资者大众心理的研究和把握就成为优秀的投资基金经理必备的一项能力。

3.3投资组合策略

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势有效)。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3.4购买并持有策略

个人或者机构投资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入一支股票时,应详细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指定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3.5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投资者应该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超前的信息优势,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二是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关键是实用和有效;三是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而降低。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

4结语

行为金融学虽然在国外产生并发展起来,但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许多规章制度都不完善,基本上是个无效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进行研究,要结合中国的自身特点加以发展和利用,探索出适合中国广大股民投资行为、投资策略,以更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法明.行为金融框架下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7).

[2]张兵.行为金融理论述评及其在中国股市的应用[J].经济学动态,2007,(05).

[3]王家琪,林日其.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02).

[4]郑庆茹.我国证券投资者行为及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2007,(05).

[5]杨胜刚,刘昊拓.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05).

融资融券论文篇5

所谓私募基金,又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但笔者要强调的是“非公开发行”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诸如做广告等宣传行为,而是更注重于向特定的公众发行。本文探讨的私募基金就是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目前私募基金司法解释尚处于论证阶段,自然无法从法律条文中找到答案,有关部门也并未就此做出说明,到底什么是规范私募基金或不规范私募基金呢?估计私募基金业内人士也较难把握。

据上海市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某位法官说:“实践中我们认定私募,最主要的特征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发行。认定不规范的私募,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承诺保底收益;二是资金是否打入管理人账户。”

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约束,我国的契约型私募基金在运作中往往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甚至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实践中,非法的私募基金常见于三种类型:非法集资、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蛊惑交易”操纵股市行为。

一般而言,私募基金的对象则是少数的特定投资者,且对这些投资者一般门槛较高,参与的资金量要有一定规模,其目的是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和风险,但如果私募基金的发起人向投资人许诺高比例的保底收益,则可视为非法集资。

根据我国法律,非经金融主管机关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否则即构成违法行为。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与私募基金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于是否给付利息,私募基金的收益来源于风险收益,不应涉及任何形式的固定利息,否则既有违法之嫌。

另外,私募基金很可能违反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办法》有关“蛊惑交易”的规定。“蛊惑交易”可以理解为,操纵市场的行为人故意编造、传播、散布虚假重大信息,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使市场出现预期中的变动而自己获利。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蛊惑交易”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通过论坛、QQ、MSN、博客等网络传播手段,一个虚假消息可以在短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网状扩散,贻害无穷。

二、私募基金应该合法化

通过对海外私募资金的考察不难发现,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市场经济结构的升级,“私募基金”难以阻止,将成为一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后必然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领域。

2007年2月27日股市大跌,上证综指下跌8.8%,大跌的根本原因是机构结构过分单一,大量赎回使公募基金承受巨大的压力。私募基金一般有一年的封闭期,并且一年之后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赎回,而不能天天赎回,如果私募基金发展壮大起来,与公募基金互补,可以避免股市大起大落。此外,股指期货推出后,如果只有公募基金和券商,没有私募基金,那么将加大市场的金融风险,大力发展私募基金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

另外,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势:

(一)基金规模越大,管理难度也越大

目前国内的正规私募基金一般有至少一年的封闭期;在封闭期后,每月只有固定的日期(一般为每月的15日和月末)作为开放日,投资者只能在每月开放日认购和赎回。这样就有效地隔离了风险承受能力差,投资不理性的中小投资者,因此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稳定,投资策略也得以坚持,投资风格可以更加激进,收益也就相对较高。

(二)灵活性、针对性和专业化特征

私募基金的出现,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活跃了市场交易气氛,更好地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投资喜好,吸引更多的社会闲置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打破了公募基金一基独大的垄断地位,有利于促进私募和公募之间良性竞争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提高证券市场资本形成和利用的效率。

(三)独特的研究思路

根据《基金法》的规定,单只基金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公司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该公司总股本的10%,这一“双十”规定,决定了公募基金必须同时持有10只以上的股票,这使公募基金的研究必须涵盖多个行业,限制了基金公司研究团队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深度。与之相比,私募的投资不受任何限制,持有的股票数量可以较少,也就可以集中力量,更加认真、细致、透彻地研究关注的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价值的理解也能更加透彻。

(四)需履行的手续较少,运行成本更低,更易于进行金融创新

私募基金的发展壮大会加剧整个基金业的竞争,冲击公募基金的垄断地位,提高基金市场的运作效率,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结构,推动我国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加速形成以及价值投资理念的建立,为我国履行加入WTO后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做好准备。

(五)私募基金的产权基础,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和产权结构改革的重要主题

作为民间主体自发推动形成的产物,私募基金的发展将改变资本市场的机构主体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推动我国金融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三、私募基金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纵观全球各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大部分都没有专门的私募基金法律,但仍有一系列法律足以对所有的私募基金构成有效的法律规范。而从目前我国立法来看,没有专门约束私募基金的法规,私募基金主要受《合同法》

转贴于()、《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和《刑法》等综合调整。由于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在金融证券领域奉行的基本上是“法有明文规定方可为”。

因此,为了避免法律上的风险,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在立法当中确认私募基金的合法地位并出台有针对性的细化的配套监管措施,以便私募基金能够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私募基金制度规范化应以《投资基金法》为主要参考依据,综合考虑各方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私募基金采取全面而有效的监管办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私募基金的制度建设和完善:

(一)投资者资格和人数限制

1、投资者资格。对合格的投资者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其投资的最低限额为判断标准;根据其收入多少来判断;只要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均可投资;对财产拥有独立自主的处分权的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

2、投资者人数限制。应该考虑我国的国情再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投资者的人数应该限制在100人以内,但应该允许特殊情况下超过100人。

(二)管理人条件

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应具备要求的准备金、经营业绩、人才和营业硬件设施等市场准入条件,并且,管理人的资格应该是竞争性的,而不能是垄断性的,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证券监管部门备案。

要求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投入的资金在筹集的基金总额中必须占到一定的份额,以避免利益主体的缺位。当私募基金发生亏损的时候,管理人的出资应该先行用于支付。

(三)托管人职能规定

作为基金一种特殊形式的私募基金具备基金的共同特点,即现金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基金管理人具有资产的管理权,基金托管人为基金投资者行使部分监督权。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表明,公募基金托管人在监督基金管理人运作方面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基金托管人地位的独立性较差。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相对较少,为了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基金托管人的监督权应进一步强化,如规定私募基金托管人不得自行担任,必须将资产交给指定机构托管;强化托管人的权力和责任,对基金管理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基金契约做出的投资指令,托管人应当拒绝执行,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并向管理当局报告。

(四)信息披露规定和风险揭示

私募基金必须与投资者签署完备的书面协议,尽量详细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投资品种及组合、相关风险提示及业绩报告周期。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是控制私募基金风险的重要手段。私募基金虽然没有义务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但向基金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披露信息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其存在的风险,基金设立之后,应该定期向投资者报告基金投资情况及资产状况,并定期将这些信息向监管部门披露,以便投资者与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其运作情况及风险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五)允许私募基金进行适当地公开宣传

在美国,证券法规定私募基金在吸引客户时不得利用任何传播媒体做广告,其参加者多为中产阶级,他们主要依据在上流社会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认识某个基金的管理者进行投资。但笔者认为我国不应借鉴这种做法。首先,严格限制私募基金在公开媒体上做广告宣传的效果是不佳的。其次,通过私募基金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像外部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以及基金行业自律组织足以避免私募基金过度的市场炒作对投资者造成误导,以及基金管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最后,通过适当的公开宣传使私募基金名正言顺的成为“公开,合法”的基金,消除股民对它的神秘感以及纠正人们对它偏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发起人与投资者相互了解,为以后的合作创造条件,从而迅速壮大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

(六)收益分配规定

国际上,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这部分将首先被用来支付,以保证管理者与基金利益绑在一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

起,另外一些私墓基金只给管理者一部分固定管理费以维持开支,其收入从年终基金分红中按比例提取,这种基金的利益分配方式相对地能够使资本持有人与管理者利益一致。另一方面,应该禁止签订保底条款。因为保底条款容易引发了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而且也有悖于基金设立的原则,不利于市场的规范。此外,我国新《合伙企业法》中规定的有限合伙,即基金管理者承担无限责任,投资者承担出资额范围内的有限责任,为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律组织形式的选择。

(七)尽快完善基金评级体系,建立基金行业自律组织

国外诸多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合理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是基金业规范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在私募基金存在的情况下,需要一个独立公正的评级机构对基金经理人的准确评价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经理人的参考,另外要注意完善当前国内不科学的基金评级方法。

(八)完善我国其他金融衍生工具

融资融券论文篇6

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现状

1.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类型和方式

(1)跨国公司并购我国非上市企业。这种类型起初主要是通过协议购买产权的形式,并购、改造国内非公司型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随着并购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开始并购国内非上市的公司型企业,如定向募集股份公司,或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收购挂牌企业的资产或股权。据上海产权交易所的资料,2000年,在该所登记的外资并购金额达19.66亿元,比1996年增长29倍多。

跨国公司并购非上市企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①整体收购。跨国公司整体买断中国相关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全部资产,组成外商独资企业,从而使该企业成为其独资子公司。如,2001年2月华为集团与艾默生电气签署并购协议,将其电气业务部门——安圣电气有限公司作价7.5亿美元整体出售给美国最老牌公司之一的艾默生电气。②部分收购。一种是跨国公司通过参与国内原有企业的重组,收购企业50%以上的股权,以达到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如,2001年3月我国轮胎行业的龙头企业轮胎橡胶与世界上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米其林组建合资公司,米其林控股70%,然后合资公司斥资3.2亿美元反向收购轮胎橡胶的核心业务和资产。另一种是在原有中外合资企业的基础上,由跨国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或内部收购,稀释中方股权,从而由参股变为控股。如,德国汉高公司通过内部收购股份的方法,成功地控制了两家合资企业:上海汉高化学品有限公司和天津汉高洗涤剂有限公司。

(2)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上市公司。近年来我国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关注,跨国公司已把并购上市公司作为进军中国市场的跳板。这种类型的并购始于1992年前后,至2001年6月共有71家上市公司拥有外资法人股,其介入方式主要有直接上市和并购方式两种,前者为主要方式,但近几年通过并购方式介入上市公司的案例逐渐增多。

跨国公司收购或控制国内上市公司,又有以下方式:①协议收购上市公司非流通的内资法人股。此类收购始于1995年8月的“北旅模式”。近期最引人注目的案例则是2002年4月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受让科龙电器公司法人股东——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20477.5755万股法人股(占科龙电器总股本的20.6%),转让价格为每股1.70元人民币,合计转让价款为3.48亿元人民币。此次股权转让后,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②协议认购国内上市公司向外资发行的B股或H股。如华新水泥向全球最大水泥制造商HolchinB.V.定向增发7700万股B股,使其成为华新水泥的第二大股东。③收购国内上市公司原外资股东的股权。耀皮玻璃的外资股东皮尔金顿国际控股公司在1999年12月以每股0.14619美元的价格购买联合发展(香港)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外资法人股4069.95万股,使其股份占到该公司总股本的18.98%,如愿以偿地成为其第一大股东。④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份间接控股、参股上市公司。法国公司阿尔卡特通过增特其在华合资企业——上海贝尔公司股票至50%+1股,控股上海贝尔,而上海贝尔是上市公司上海贝岭的第二大股东,从而实现其间接参股上海贝岭的目的。

目前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国内绝大多数企业无法通过证券市场上市融资,而这些企业正面临着资金、技术短缺和管理落后的困境。允许外资对非上市企业进行并购,可以加快国有企业存量资产的改造和重组,促进这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中小国有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拍卖等方式允许外资整体并购。在部分并购方式中,除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须由中方控股外,许多产业都可以允许外商持股超过49%。目前,外资公司对国内上市公司更感兴趣。在内地A股市场放开之前,B股是惟一对外资进出没有限制的证券品种。发行B股和H股的公司拥有与外资相似的股东基础,这便于股东之间的沟通,也使得并购后的公司整合更容易。目前B股、H股市场与A股市场存在较大的差价,平均市盈率水平较低,是最适宜外资收购的标的。外资可以通过参与B股、H股的认购和配售,成为国内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以往的市场形式下,这种曲线并购的方式比较容易被国际大公司所采用,然而随着国家对外商投资政策的逐步放宽,在未来的时期里这种迂回式的并购方式将会减少,代之以其他更为直接的方式。今后,跨国公司还会采取要约收购、承债式收购、管理层收购等新的方式进入上市公司。要约收购,就是通过公开发出要约的形式,以不同的价格分别收购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达到一定的股权比例。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可以综合运用。如外资先通过协议的方式收购一定的国家股、法人股之后,再通过要约的方式继续收购部分流通股。承债式收购,即以参与国有资产债转股的方式进入上市公司。在由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所掌握的庞大资产中,大量的对上市公司的不良债权将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来处置。国有资产债转股的过程,对于允许外资进入的产业领域,外资可以通过购买、承接债权的方式进入上市公司,并由债权人牵头对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外资还可以通过为管理者提供融资的方式帮助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完成对企业的收购,并通过控制管理者的方式进而控制上市公司。

2.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行业特点

目前跨国公司并购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国家政策重点鼓励的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的基础工业或垄断性较强的行业。如,制造业、信息技术业、零售、电信、金融等行业。在制造业中,主要是汽车业、石化工业、家电业等。我国巨大的汽车市场一直都是外国汽车厂商觊觎已久的。目前跨国公司与上海汽车、天津汽车、江铃汽车、长安汽车等均有合资、股权转让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随着我国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的调整,“十五”期间将引导外资加强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投入,相应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入。因此,从产业来看,在放宽外资收购A股上市公司股权之后,可以预计跨国公司对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商业、其他服务等行业的并购会逐渐增多。外资进入交通运输行业,将围绕货物运输向物流服务等领域渗透,合资、并购将成为其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港口业,目前国际港口运营商主要投资于沿海港口的集装箱行业。随着中国“入世”,外资参与中国港口业并购的数目将增加,其领域有望从集装箱码头行业向其他港口及相关行业扩展。第二产业中部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产业如生物工程、新材料、通讯设备等,也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并购的重点。随着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继2001年底汇丰银行以8%的比例入股上海银行之后,最近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多家外资银行正与中国交通银行进行实质性接触。据了解,最迟不超过年底,交通银行15%的股权将划归外资股东名下。另外,《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和《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已于2002年7月1日开始实行,今后外资与证券公司等金融服务类的合作将会增加。据悉,现在首批有18家外资企业申请成立合资基金公司,而排队申请的也有80家。

3.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对象选择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外资并购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企业:(1)我国各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和效益较好、具有核心资源或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如,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美国航空LDC公司控股海南航空、美泰克控股荣事达等。今后,四川长虹、青岛啤酒、上海医药、东方航空,东风汽车等大中型企业极易成为跨国公司感兴趣的对象。虽然跨国公司要控股这些龙头企业并不容易,但他们可能会采取先结成战略联盟,后参股,再争取相对控股,甚至绝对控股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投资战略。(2)国有股减持的重点对象将首先受惠。国家经贸委计划出台的《关于外资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暂行管理办法》,将允许国有股海外销售。因此,作为国有股减持重点对象的上市公司有可能成为外资并购的首选对象。(3)已经与外资建立合资或战略合作关系的公司较容易成为跨国公司收购的标的。鉴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外资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往往不会采取一步到位的做法。基于获取充分信息、进行尽职调查的考虑,跨国公司会首先选择那些已经与之建立了合资企业或良好战略合作关系的上市公司作为收购目标。外资收购耀皮玻璃、上海贝尔等均属此类情况。(4)同时发行A股和B股或H股的公司,因为其股权结构分散,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进入障碍较小,收购成本相对较低,也将成为跨国公司收购的目标。

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面临的问题

1.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主要面临的制约因素

(1)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滞后。国家计委外资司司长穆虹认为,在中国,给跨国并购活动带来最大障碍的当数法律问题。世界知名的专业服务机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CFOAsia杂志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90%的在华外资公司高层管理者表示,计划在未来3年间扩展在华业务。但受访者认为中国的法律环境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在经营业务上的主要障碍。目前,中国现有的三部外商投资法律主要是规范外商在国内新设企业,对于跨国公司以购并方式进行直接投资则没有涉及。国家经贸委1999年8月颁布的《外商收购国有企业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外商可以参与购并国有企业,但在兼并、收购的步骤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措施。目前还没有一套专门的外资并购审批制度及审批程序,特别是外资对上市公司的并购,标准尚不明确,实际操作的可控性不强。并购还涉及一些配套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如证券交易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其中许多规定对于并购这一新的投资方式来说并不适用。

(2)国内企业产权不清晰制约着外资购并的实现。在国内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尚未形成市场经济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公司型企业时,企业产权不清晰势必制约跨国公司的收购意愿。在产权不清晰的条件下,跨国收购存在两个巨大的制度:一是要收购的目标公司的资产所有权不清晰,收购标的本身就蕴涵了巨大的风险;二是由于产权不清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收购后的企业组织将难以通过产权来实现对资源的内部优化配置,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3)企业股份化程度低,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购并一般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特别是近年来风起云涌的跨国并购,大都是通过换股或股权转让方式进行的。而目前我国产权产易市场的状况不利于外资并购的开展。企业股份化程度低,企业作为一种大宗商品可供买卖交换的程度就低;国有股和法人股占了企业股份的绝大多数,而这些股权只能通过协议转让;股票流通市场机制不完善,受政府影响、控制也较多,外资不能自由入市,这就使得并购失去了一个有利的工具。

(4)缺乏富有跨国投资经验的中介机构。大量的跨国并购是借助于投资银行、资产评估机构、法律咨询机构、财务顾问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的。我国则恰恰缺乏谙熟跨国投资和国际化经营的中介机构。以资产评估为例,我国缺乏权威性的资产评估机构、高素质的专业评估队伍和科学的评估标准。资产评估机构往往隶属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这影响了评估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在外资并购中难以令外商信任。再加上评估标准和方法不科学,评估行业又缺乏强有力的监管,结果往往是导致评估操作的不规范。另外,许多地方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身份不清楚,同时具有法规制定者和企业所有者的双重身份,这常常引起外商的疑问。

2.从中方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存在的几个认识和理念方面的问题

(1)关于目标偏差问题。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战略目标与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存在一定偏差。不少跨国公司重视我国的产业政策,愿意同我国政府合作,协调其在华投资目标。但是,跨国公司毕竟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在华并购目标首先要服从其全球战略目标。因此,它们当然要寻找具有一定核心能力、投资回报高的地区和项目投资。例如,跨国公司并购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而十分需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中西部投资项目很少。在行业投向上,主要投资于中国新兴产业和高利润行业的市场,如电子移动通讯设备市场。决定企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投资项目也投资很少。从这个角度讲,跨国并购与中国引进外资的产业导向和地区导向及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会发生某种偏离。其实,跨国公司投资不会总是自动符合东道国的最佳利益,即使与其母国的需要和战略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如何通过宏观调控,将二者有效地协调起来。

(2)关于垄断和国家安全问题。目前,国内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已被外商控股,特别是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不少商品已被外资占有约1/3的市场份额。并购式投资具有追求垄断市场的自发倾向,其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占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因此,有人认为,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将会形成行业垄断,损害中国甚至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应当对其进行管制。事实上,“垄断的本义是窒息竞争。生产的集中有可能造成垄断,但是不等于垄断。判断跨国公司投资企业是否形成了行业内的垄断,主要是看其经营是否窒息了竞争,而不是仅仅看这家企业占据了多大市场份额”(王志乐,2001)。西方公司曾经出现过某些大公司垄断某行业的趋势,但由于政府的干预,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垄断。目前,真正选成中国某些行业垄断经营的不是跨国公司,而是我们自己的行政性垄断公司。而且,中国内正在制定的《反垄断法》,不仅规范中国企业,而且也会规范外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行为。

(3)关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由于股份化程度低,企业股权无法得到动态的价值评估,忽视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价值以及个别人借企业出售之机谋取私利等原因,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确实存在,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但另一方面,我们判断国有资产流失的标准与外商也有差距。我们常常认为,低于账面价值出售即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而实际上,由于存货积压变质、应收账款无法回收、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大幅减值等等,使企业的账面价值中存在大量虚拟资产,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往往低于账面价值。从外商的角度看,我们的评估依据和评估方法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因此,我们也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中国,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不是随外资并购出现的新问题,即使没有外资并购它还会存在。所以,关键的问题不是过分强调国有资产流失,而是如何通过完善科学的资产评估标准等措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积极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思路和战略

1.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动态地把握跨国公司在华并购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是跨国公司持续地调整其经营战略并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过程,跨国公司使全球经济一体化从国家、区域层面深入到公司内部。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根据全球经济环境及时对自身的体制、结构、功能和规模等进行重新组合和战略调整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跨国公司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标虽然没有变,但其经营方式和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跨国公司为了其长远发展,不断改善与东道国的关系,对东道国企业的敌意并购减少,更多的是从合作和战略的角度开展跨国并购活动。日本松下公司在海外投资六项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从事受所在国欢迎的事业”。如果我们仍以多年封闭条件下形成的狭隘理念,只强调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带来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限制的话,将会失去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应以全新的理念,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用历史的思维和动态的眼光看待跨国并购,顺应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实现引进外资战略的调整。

2.借鉴他国经验,积极参与跨国并购浪潮中的引资竞争

(1)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调整和完善有关利用外资特别是引进并购投资的政策法规。加入WTO后,中国需要遵守由WTO相关协议所构成的国际投资方面的国际规则,履行自己的“入世”承诺,直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新趋势,对国内的利用外资政策法规进行总结、调整和完善。初步统计,拟修订的外经贸法规、规章共有148件,拟废止的共有571件。2001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了《中外合资企业法》的修正草案;2001年11月颁布《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2002年4月,出台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根据新修订的内容,以往许多限制外资进入的领域开始解禁。但是,尚有许多法规政策需要完善和尽快出台,如《兼并收购法》、《反垄断法》等。还需修改《证券交易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法律中对于并购这一新的投资方式并不适用的部分内容;修改其他法规中与WTO规则不符甚至冲突的条款。

(2)针对跨国并购的发展特点,制定有关政策。跨国公司的并购方式既有现金方式,也有换股方式,但股票互换已成为大型跨国公司越来越青睐的融资方式;跨国并购的行业既有第二产业,也有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呈快速上升趋势;跨国并购的地区虽仍以欧美国家为主,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并购数量急剧上升。我们需要针对全球跨国并购特点,制定有关政策。当前,除了应保留那些在引进外资方面卓有成效的优惠措施外,还应针对跨国并购的发展特点,做好以下工作:加快国有资产产权改革进程,完善产权交易市场;适当放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度;探索新的金融创新方式和创新工具;扩大第三产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希望进入的金融、保险、电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准入;培养和引进有国际投资经验的中介机构,为跨国公司来华并购投资提供优质服务等。这些都是吸引跨国公司来华并购的重要措施。

(3)树立诚信意识,完善信用体系。长期以来,国内许多企业信用观念淡薄,相互欺诈、侵权的事件时有发生。最近美国连续爆出的安然、施乐、世通等造假事件震惊全球,使美国经济陷入了信用危机的恐慌之中,我们应引以为戒。“入世”后,面对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应尽快制定关于信用管理的游戏规则,完善信用市场环境;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重契约、守信用、以信用求发展的正气,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进行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把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行为规律,引导和规范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活动

在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我们的任务是对其进行规制管理,趋利避害,引导其投资地区、投资项目,使其在华并购活动与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相协调。在引导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把握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尤其是在中国投资的行为规律。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最初只是为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或者将其技术落后的夕阳产业转移到中国,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投资是单个的、分散的,而且集中在制造业领域,研发投资很少。但从90年代末开始,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到2001年底,世界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数千个项目。跨国公司为巩固其在华投资项目,加强与中国企业及其他跨国公司的竞争,纷纷实施当地化战略。不仅包括人才开发当地化、营运管理当地化战略,而且实施研究开发的当地化战略。摩托罗拉、通用汽车、汉高、IBM、松下、三星、爱立信、西门子等著名跨国公司都在中国投资了研发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有100多个。为了便于对在华经营活动进行一体化管理,跨国公司还在华设立地区总部,这将使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已有11家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其中包括IBM、北电网络、康柏、朗讯、三星等著名跨国公司。在上海,也有25家跨国公司在浦东新区设立地区总部。因此,我们应根据跨国公司在不同阶段的行为规律,因势利导。以研发中心为例,与投资于中国的跨国公司总数相比,研发中心的数量还很少,而且基本上还处于适应性开发阶段,尚没有进入创新开发阶段。我们应采取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引导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这是提高中国吸收外资质量与水平的一项主要内容,此外,还需要正确引导外商投资的产业方向,使外资并购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于重要战略性行业,在放开跨国并购限制的政策上考虑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利用加入WTO的过渡期,使政策放开的程度与竞争力的增强同步。根据《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放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领域、设立外资企业条件以及持股比例的限制。针对跨国公司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优选一批大项目予以推荐,使中西部外资并购的条件更为优惠,吸引外资将目光转向中西部。

4.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

加快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既是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企业成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在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公布的世界最大500家公司排名中,中国虽然有11家企业入选,但这些企业的人均营业额和人均利润均为500家大公司平均水平的近1/7。还应看到入选的11家企业基本上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垄断性企业演变而来的企业集团,而不是在充分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企业集团。可见,中国企业跻身拥有国际竞争力大集团的道路还很长。从外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伴随着国力成长,都形成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这些大企业又反过来积极促进了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形成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通过同业并购整合和战略联盟等方式形成和壮大大型企业集团;加强国有大企业改革,使过去计划经济下行政垄断性企业加快市场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更多的中国企业,包括非国有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在竞争与合作中发展中国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志乐:《2001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促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政策课题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策略:意义、趋势及应对策略》,载《管理世界》2001年第3期。

融资融券论文篇7

(一)观念意识较为模糊我国的银行工作者对于证券投资和证券市场的了解并不是很清晰,认为银行的介入可能会给证券市场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甚至是混乱的情况,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健全。银行在具体的证券投资操作管理中,由于受到各种限制还有管理上的缺陷从而导致阻碍这一业务的发展。

(二)发展较为缓慢我国从国债的发行开始,一定意义上来讲银行就已经开始了证券投资,但是还有一些不足,比如专业性比较强的一些银行受到传统业务分工的影响,而且我国证券投资起步比较晚,发展较缓慢。在我国,投资的证券有很多种形式,一般情况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国库券、财政债券、保值公债等等不同的类别。在投资方面,对于地方的企业债券、国家重点建设的债券以及其他各种股票往往没有真正涉及到,而且其发展的速度还是非常缓慢,投资的金额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小的。

(三)对证券市场进行逐步完善我国的国债相对来说在证券市场上还是比较少的,所以,可选择性也比较低。另外,由于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存在着差别,也就导致了在股份制方面的区域不平衡。内地的股份制企业相对于沿海方面要少很多,由此也就看出相关的银行等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四)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在银行证券投资方面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仍是欠缺,没有一部较完整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管,希望可以在以后能够在这一方面弥补不足,保证证券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对于我国银行证券投资的相关建议分析

(一)推动和提高专业银行化的发展速度在我国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在我国经营业务和政策业务分离的前提下,加快商业银行专业化的进程。对银行证券的投资及银行资产进行合理调整和规划,在扩大银行证券投资上表现出积极态度。

(二)建立健全银行证券投资的法律、法规银行证券投资其他证券必须经过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格审查,由于我国现有的企业股份制还不够成熟,很多情况下仍处于试点阶段,因此以银行证券不适宜涉足股票。

(三)加强银行证券的监管在银行证券的发展中,个别银行的投资规模较大而且在涉及范围上也是比较广泛的,另一方面,证券业务对于一些银行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所以,如何能够在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及规范后使其可以稳定、健全的发展经营也就成为了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四)提高对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的认识通过对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完善,对银行证券的投资行为进行监管,扫除弊端,保证投资行为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函发展,最终达到银行商化。

三、由证券的研究延伸至对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思考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中,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一个杀手锏,如今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存在着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金融产品的创新出现不平衡,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了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

(一)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待解决的问题在金融产品的创新结构上没有更好的对创新产品进行结构规划,导致不同类别的产品不具备良好的联动性。金融产品在结构上的不平衡,对于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会产生影响,使产品整体协调性出现问题,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利用新的制度以及电子化带来的益处,那么产品的功能和作用也就被削弱了。现有的金融产品,很多具有相似性,产品不够具有特点,对于金融产品而言就没有品牌效益。由于知识产权在金融产品这一块没有相关的规定,也就产生了某银行如推出了新的金融产品,紧随其后的其他金融机构也会同样的推出类似的金融产品,如此循环就无法达到持续且有利的发展模式,也就不可能获得相应的效益,很多金融产品现在都存在这个问题。对于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在产品推出和销售的环节中并没有很好的衔接。比如银行推出了产品后,银行的工作人员对产品的了解、讲解上仍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够做到清晰、有条理,这就导致客户在对产品了解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疑问或不确定,从而导致客户放弃购买产品的想法。银行在推出创新产品的同时也要对客户群进行分析,并对银行员工进行培训,这样才可以将产品更快、更好的推向市场,使银行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二)造成我国现在的制度条件和体制框架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原因受限于观念。在不同的政策体制中,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就有了相应的变化,金融产品本身离不开政策和法律的制约,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分行业经营与分行业体制管理这样的体制是一个较大的束缚,很明显目前我国的法律还不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还需要不断的健全,并且在政策和法规下,金融产品的创新还是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对其创新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阻碍。内部管理上存在着限制。因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的比较晚,出现的时间较短,因此,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都有一定的问题和限制,一些管理金融产品创新的体制还是几位不完善,而且,很多的调研、规划、审批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风险控制方面管理不到位。这些内部管理上的限制还表现在领导和协调方面的问题,创新活动随意性非常高。受到技术性的限制。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的限制,金融行业中所涉及的一些信息技术方面仍然比较滞后,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银行技术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每个银行对技术标准的规定也不相同。我国银行网络信息技术还有待提高。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由于技术受限,就不能够很好的迎合客户,对整体效益产生影响。

四、结束语

融资融券论文篇8

(一)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动力加大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针对其现状和问题构建了“产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制度,在制度建立后,人们对融资方式的应用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因而为了满足国有企业降低风险投资的欲望,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动国有企业对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的应用,进而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资产基础。

(二)国有企业的可证券化资产规模扩大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大规模低坏账率等特点,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早就具备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基础,因而此现象的发生,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可证券化资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2008年11月,我国针对国有企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十项措施,其中就包括对基础设施的构建。因而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推行资产证券化融资是势必可行的。

二、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应用模式探讨

(一)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是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形式下形成的,因此其具有低风险和高流动性的特点。而在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应用模式中要求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要求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的质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而应收账款历史损失水平决定了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的质量,因此我国国有企业在应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的过程中要考虑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历史损失情况是否符合融资的要求。对于此现象,我国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损失的准备金,以便确保在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应收账款的质量能与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要求相一致;第二,要确保证券化应收账款的规模符合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以便在应用此融资方式的过程中可减小企业成本投资的资金量;第三,要求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时要尽量缩短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时间[2]。

(二)国有企业的基础设施收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家资金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但是从2007年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的投资以占62.3%屈居首位,可见我国基础设施的建立仍然存在着被国有企业所垄断的现象,而针对此现象,我国在2008年投入了4万亿元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立,从而可以看出我国基础设施的建立势必可行。因而在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基础上实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可有效控制国有企业基础设施收费问题。在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下,基础设施收费的项目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和桥梁的使用等,而由于政府管d对其实施了有效的掌控,因而基础设施收费将一直保持稳定的状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国有企业基础设施收费稳定情况下,应推动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的应用。

(三)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人SPV的选择企业、SPV与投资者三者之间的证券化资产是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中最基础的交易方式,因此为了促使企业资产证券化交易的顺利进行,企业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选择一个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模式来构建SPV。SPV主要有两个类型:第一,是信托型SPV,在这种类型中SPV扮演着受托人的角色,因而在这种类型下,SPV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向企业发行信托收益证书,而信托一般又可分为两种,其中授予人信托与所有者信托相比具有更好的股权性;第二种类型是公司型SPV,公司型SPV与信托型SPV相比,其优势在于可证券化一个或多个企业,进而可更好的满足我国国有企业对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要求[3]。

三、结论

融资融券论文篇9

中国股票市场论文范文一:

公告淘金·

友邦吊顶(002718)与恒大旗下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方承诺未来四年采购约15亿元。公司2016年营收为5.08亿元。

大禹节水(300021)与阜阳市政府就建设高效节水项目、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估算总投资60亿元。

海正药业(600276)收到FDA解除对公司人用原料药进口禁令的通知,共涉及阿卡波糖等9个产品。

神雾环保(300156)全资子公司拟签订38.59亿元合同,占公司2016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123.47%。

帝王洁具(002798)实控人拟半年内以不低于3000万元增持不超过总股本2%的股份。

中孚实业(600595)、大北农(002385)、鹏起科技(600614)、瀚蓝环境(600323)等公司获增持。

中国股票市场论文范文二:

熊市创新高,太难能可贵了

反弹不是底,是底不反弹,最近大盘又死叉了:

 

但是咱们的股票却逆势创新高,非常好,我满意:

 

上涨一根筋:

 

有些股票虽然没创新高,但是趋势保持的依然很不错:

 

漂亮的三针探底!

熊市中不亏钱,少亏钱,就是赚钱,如果还能赚些钱,是不是太难能可贵了?

一旦躲过了这轮大跌,将来大盘走好了,大环境好了,这些股票是不是要加速上涨了?

最近的操作难度非常大,还要防止庄家借助利好拉高出货,害人!

比如可燃冰概念股!

最近咱们的文章数量明显减少,为什么呢?

精!

文章不大多,在精,文章写的再多,不赚钱,有什么意义呢?

 

具体股票在操作的时候还要把握节奏,特别是一些强庄股,涨跌都非常快,实际上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短线赚钱机会!

前面2次,咱们把握的非常好,最近庄家又来送钱了,咱们做好准备,第三次干他!

融资融券论文篇10

【关键词】融资融券 股市波动 脉冲分析

一、引言

我国A股市场融资融券交易于2010年3月底启动,作为一项有利于市场发展的金融创新,吸引了许多券商和投资者参与,也标志着A股“单边市”的结束。但融资融券业务引入初期,许多券商为单纯扩大业务量而出现风控不严、投资者冲动融资融券而出现市场及个股波动加据的现象,从市场表面观察,融资融券与A股市场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反向的,如融资融券引入后,先后发生了昌九生化、成飞集成的融资爆仓,许多高估值、高股价、低盈利增长的个股两融余额居高不下,股价波动异常,这都显示了融资融券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是非常强烈的。此外,融资融券业务的杠杆交易特性和强制平仓制度会直接增加交易风险,从而加大了风险。企业进行融资融券业务时必须要注重风险的分析、防范和控制。本文将基于对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检验融资融券对A股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并解析企业参与融资融券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然后提出一定的建议。而且伴随着融资融券规模的扩大,融资融券与股价波动关系日益显现,市场监管层需要寻求稳定与发展的平衡,投资者需要通过融资融券信息确定投资策略、预期风险,如此,融资融券与股市波动性之间的影响关系理论研究与解析企业融资融券业务财务风险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还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融资融券交易比较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纯的理论分析,并延伸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而随着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融资融券业务对股票市场涨跌及波动性的影响,而关于融资融券到底是加据了股市波动还是抑制了股市波动等基础问题还存在许多争论。

作为平抑股市波动的代表性观点,Miller(1977)[1]的异质信念的理论认为当市场只允许单边交易时,证券市场中多是某项证券的乐观投资人在进行交易,构成该证券的需求,使得风险高的证券却无法取得相应的高报酬,因此造成股票市场的大幅波动。Bris和Goetzmann(2003)[2]证实了在可以进行融资融券的资本市场中,卖空机制是有利于抑制市场波动的。

与之相反的观点是:融资融券业务不仅无法抑制股市波动,反而会加剧市场波动。Bogen和Krooss(1960)[3]提出了“金字塔效应――倒金字塔”理论,他提出卖空机制会加重投资者的投机心理,当股价上涨时,融资买入会增加需求,从而造成股票价格上升更多,当股价下滑时,融券做空会增加股票的供给,从而造成股票价格下落更多,融资融券加重了股市波动。Allen和Gale(1991)[4]通过理论研究指出引入卖空机制后,股市波动性会加剧。

A股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后,部分国内学者对融资融券与股价波动性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徐晓光,陈焕槟,张荣波(2013)[5]运用GARCH模型分析发现,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可以使股市波动减弱。刘明青(2014)[6]研究发现融资融券的平抑股市波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滞后期。

国内也有少数学者间接证明了融资融券并不是股市波动的“缓冲器”,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股市波动。廖士光(2011)[7]研究发现两融业务发展并不均衡,融资交易会进一步提升标的股市价,融资融券交易的价格发现功能有待考证。胡留所,沈晓敏(2015)[8]从数据对比上发现,2015年的A股上涨与调整均快于上一轮行情,在另一个层次上说明了,融资融券发挥着加速股市波动作用。

关于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有的学者将其按不同的主体归类,从投资者、证券商、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四个维度来进行分析。郝晓鹏(2012)[9]就分别探讨不同主体所面临的不同风险,认为投资者面临财务杠杆风险、内幕交易风险、政策风险,证券公司面临客户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交易规模风险,证券市场面临市场波动风险、投机风险等,金融机构可能因转融通而承受债务风险,也有可能因信用失控导致金融风险。还有的学者抛开主体的划分,直接讨论融资融券面临的风险。杨建雄(2012)[10]将融资融券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

三、θ谧嗜谌正负效应假说分析

(一)融资融券业务正效应假说

在融资融券交易被禁止的单边市场,一定时期内股票市场的供给是一定的,会经常出现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市场做空力量长期被做多力量压制,一旦出现严重的供求关系失衡,市场必然会出现巨幅震荡,暴涨暴跌现象将会很常见。理论上讲,在具有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双边市场,融资融券会从调节股票的供求方面抑制股价的这种异常波动,从而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

如图3.1所示,当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后,股票的需求弹性增加,需求曲线由ABC变为DBE,假如股票内在价值为G,在非融资融券状态下均衡价格为R,高估的股价使得投资者产生融资平仓及融券卖空预期,需求被抑制,需求曲线平缓而使价格变为M,从而使股价高估得到部分抑制;而如果开始时股价低于内在价值G,理性的投资者意识到股价被低估而且预期有融资买入或融券归还,会增加股票需求,促使得需求曲线向上平缓,使低估的股价上升。融资融券本身增加了股票的需求与供给,但更重要的是间接地向市场传达了股价被低估或高估的信号,使得需求在高估时下压、低估时抬升。

理论上说,如果融资融券成本为零,所有融资融券交易者充分理性,这种交易能使股票需求曲线为一水平直线GH,此时均衡价格始终等于股票内在价值,股价波动为零。

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机制会大幅提高股票需求弹性,使得股市更具价格发现功能。此外,融资融券交易能增加低估股票的需求,使得价值洼地股票价格上升,而当股价提高致产生泡沫时,反而又会增加股市的供给,从而抑制泡沫膨胀,促使价格回归到内在价值。融资融券交易机制不仅能降低股市的波动性,还能通过增加股票低估期和泡沫期的交易量间接提高股市流动性。

如图3.2所示,假设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且股票价格为G,供给缺少使股价高出内在价值I,理性投资者融券卖出或融资平仓,增加股票的供给量,供给曲线开始右移,促使股价下跌,融券卖空交易及融资偿还也间接地向市场投资者传达了股价高估的信号,进一步增加了股票供给,在图中表现为供给曲线由M向N移动,而股价由G向H移动。假设融资融券交易成本为零,股票供给会一直增加到使股价等于其内在价值I。当供给量继续增加到股价被低估至I以下,触发融券卖空的时间段限制与价值低估共振点,使供o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可见引入融资融券机制后,若市场中的供需力量基本均衡时,使股价能更有效地向内在价值回归,并表现为改变需求曲线的倾斜度,促使供给曲线左右平移来提高市场效率。融资融券使股价在下跌中增加需求、减少供给,在股价上升时增加供给、减少需求,使交易量保持持续合理水平,使价格无法脱离内在价值太远。因此,融资融券均具有降低股市波动性、增加股市流动性的功能。

(二)融资融券业务负效应假说

融资融券的负效应说认为,融资融券业务的引入会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产生“助涨助跌”效应,不利于稳定证券市场。“倒金字塔”的理论认为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机制会加剧股票市场的波动,当股票价格上升时,会增强趋势投资者的上涨预期,从而融资买入股票,增加股票需求,引起股价进一步上涨,使得股票价格更大幅度地偏离其内在价值;当股票价格下降时,趋势投资者会增强其股价下跌预期,从而融券卖出股票,增加股票供给,引起股价进一步下降,也使得股票价格更大幅度地向下偏离其内在价值。而融资融券本身具有杠杆作用,这种杠杆式“助涨杀跌”会加剧股票市场的波动。

(三)我国融资融券业务效应分析

由于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开展时间较短,投资者的理论分析能力还有所欠缺,大多数投资者是趋势投资者,融资融券业务又符合这类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一般都是从短线投机持股逻辑分析股票,并不是从长期持有的投资逻辑分析股票,故较容易在股价上涨时期融资买入股票,引起股票需求增加,导致股票价格提高,在股价下跌时期融券卖出股票,增加股票供给,导致股价下跌。因此具有典型负效应特征。

四、企业融资融券业务财务风险分析

对于企业投资者来说,融资融券业务是利用企业闲置资金进行金融资产投资的一种方式。《企业会计准则》对融资融券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目前仍然缺乏对该业务的详细规定,不同企业对融资融券业务的会计处理也不尽相同。在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合约期限最长为6个月,所以企业利用融资融券进行金融资产的投资属于短期投资,影响企业短期营运资本的管理。

(一)杠杆交易放大债务比例引发的风险

融资融券业务最大的特征是利用一部分保证金就能z动一大笔资金,扩大交易规模,这种杠杆特性对企业投资者来说,一方面扩大了投资规模,另一方面也放大了债务规模。短期债务增加,如果企业的投资预期发生错误,会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压力,同时短期借款的债务成本相对较高,目前大部分券商的融资利率和融券费率为8.6%左右,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也会对企业的债务决策产生影响。

(二)追加保证金引发资金周转风险

证券市场变幻莫测,企业投资者也无法正确预期股票价格的走向,股票价格变化偏离投资者的预期时,参与融资融券业务就可能导致企业的维持担保比例发生变化,当维持担保比例降到规定水平时,投资者就需要在规定期限内补足保证金。对企业投资者来说,其现金管理政策会使得企业留存的可用现金维持在最佳现金持有量。如果企业遇到需要追加保证金的情形时,临时而又紧急的现金需求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周转,造成资金需求紧张,严重时会造成资金链断裂,从而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关于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对于股市的影响,结合国外的研究情况可以分析原因,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虽然我国融资融券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融资融券业务仍然不够成熟,尤其是融券交易规模远小于融资交易规模,这可能会造成融券交易对市场波动影响较小。

第二,根据异质人理论,融资融券业务会平抑股市波动,但是我们研究发现融资交易会加剧股市波动,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中在进行融资交易过程中有许多投机跟风的现象,引发了两融的助涨杀跌效果。

就以上几点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加快融券业务的发展,使融资交易业务与融券交易业务发展相平衡。不仅要将银行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直接纳入到证券信用交易体系中来,同时要吸纳更多投资者进入融资融券交易中,使价格反应的预期更全面。

第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将融资融券的风险控制落到实处,对指数波动与融资融券额进行跟踪监控,制定相应的跟踪监控指标,防止集中融资融券的平仓开仓产生的市场过大波动。

第三,监管层和证券交易所除了应加强融资融券业务知识的宣传、倡导理性投资行为外,应制定一些鼓励价值投资措施,对盈利的融资融券合约可让投资者自主选择平仓期限,使价格更好地反应不同投资者预期。也可以组织一些面向潜在投资者的融资融券专项教育,以揭示融资融券的投资风险。

就企业而言,融资融券业务属于高风险业务,参与该业务会对企业自身的财务造成一定的影响。防范融资融券业务对企业所产生的财务风险,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融资融业务财务风险的防范需要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财务特征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1]Miller,Edward.Risk,uncertainty and divergence of opinion[J].Journal of Finance.1997(32):1151-1168.

[2]Bris,A.,W.N.Goetzmannand N.Zhu.Efficiency and the bear,Short sales andmarkets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2007(62(3)):1029-1079.

[3]徐晓光、陈焕槟、张荣波.融资融券能否减小我国股市波动[J].深圳大学学报,2013(3).

[4]刘明青.融资融券交易对市场和标的个股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J].西部金融,2014(11):18-23.

[5]廖士光.融资融券交易价格发现功能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1):67-76.

[6]胡留所、沈晓敏.融资融券对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15(23):274-286.

[7]郝晓鹏.融资融券对股市的波动性影响研究一基于中国市场的实证[D].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2.

[8]杨建雄.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分析及控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2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