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0:30:40

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用合作社;法律机制完善

目前,我国为发展农村经济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法规,其中就包括《农村信用社合作管理规定》。虽然该部法规深入农村,但相关规定较为简单,缺乏细节性规范的具体构建,并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要求。本文通过考察,尝试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法律机制可操作性规则的具体构建提供有益思路。

一、立法对农村金融服务法律制度的完善

在立法意义上,《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具有补白性突破。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新金融服务机构开设模式,适应农村实际情况。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它与一般金融服务机构最大的不同就是实行社员民主管理,是一个切实扎根在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实际主导为那些有贷款刚需的农户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作为专门针对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立法,成功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短板问题。

(二)明确贷款对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传统商业银行贷款手续复杂、要求高,许多农户因没有可抵押财产而丧失贷款机会。但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二十七条对贷款对象进行了限制,并且规定贷款不低于总额的百分之五十,贷款优先满足种养业和农户生产资金需要,对于农村贷款难、贷款资金不足的问题,农村信用社能给予很好解决。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主要倾向于农村生产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稳步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比于传统金融服务机构,这明显更加适应农村的发展需要。正因明确了农户为主要贷款对象,《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的颁布体现了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

二、立法存在的缺陷

任何一部法规都不能为现实问题提供尽善尽美的法律依据,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才得到重视,更不可能有完全规范的制度来保证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总体来说,《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没有单独的条文对贷款业务进行说明,无法做到完全服务于农业产业。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业务适用该法的有关规定。这就从法律上将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银行的运作一视同仁,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名义上特殊独立,实际上却无法独立,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服务得不到法律保障。作为专门规范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也并没有突出其贷款业务与普通商业银行的区别,导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一般金融服务机构在服务农业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而且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入社社员的股本、企业的公积金,还有吸收农村地区居民的存款,在金融业务方面比之其他金融机构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大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为追逐利益,信用社资金并未做到“用之于农”,反而流往大城市的经济建设之中,这就违背了信用社成立的初衷。另外,由于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低水平阶段,再加之农业保险的高损失率、高赔付率,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愿意为支农贷款提供担保,这就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得不提高农业贷款的门槛,这一恶性循环加重了农民贷款的难度。

(二)未与一般商业银行进行区分,管理制度混乱,无法突出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农村信用社接受行业统一的业务制度管理”,除上文提到的信贷政策以外,这一规定更是没有明确农村金融与城镇金融的界限。这一规定实则是使农村金融制度配合城镇金融制度的转变,而忽视了客观的事实。此条款致使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往城镇商业银行的制度上靠拢,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商业银行相比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又让农村信用社不甘于按照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提供服务。彭克强、陈池波认为,农信社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商业金融或者政策性金融,并提出通过增加发展、渐进发展,摆脱农信社目前的困境。笔者认为,上述做法确实能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农村信用社产权归属以及金融服务性质的根本缺陷。农信社的创立初衷应当是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如若农信社向商业金融方向发展,则完全忽略了农村与城镇金融的本质区别,不过是在农村发展又一商业银行,无法解决实际的“三农”困境。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当一个经济体没有外部资金支持、自身难以维持发展的时候,必须实施破产清算的市场退出机制,这意味着这个经济体的消失。但是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殊地位,如果实施市场退出机制就意味着农民的破产,很显然这是国家不能接受的。所以,国家对农信社大力扶持,对农信社的清退慎之又慎,这就导致农信社管理阶层改善自身机制的动力缺失,加之农信社内部管理本身比较混乱,作为实际控制人的社员对农信社并未拥有绝对控制权,大部分农信社管理层并不会按照章程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拔和任免权也都集中在高层管理者手上,“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现象大范围存在,这大大阻碍了农信社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三)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权制度未进行明确规定。在金融制度中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其实就是产权制度,选择怎样的产权模式直接决定了金融机构在组织体制上采取何种模式。农村信用社自成立后进行过数次产权及制度的改革,但是没有彻底地改变农信社经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沉疴旧疾,农信社依然存在创新误区和创新不足等问题。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虽然有明确指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社员入股并且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但是这仅仅只是农信社表面的产权关系,实际上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权所有者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产权主体较为含糊、混乱不清,这就使得社员真正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社员不能正常合理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变为一纸空谈。另外,由于农信社社员入股机制的规定,导致股权分散,大部分社员由于入股份额少,对农信社的管理并不上心,这也导致了农信社的低自我发展能力。助农政策每年都在强调和颁布,农信社的金融渗透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自我发展能力却跟不上金融渗透度。由于产权制度的不明确,导致农信社普遍发展缓慢,在助农方面起到的作用始终有限。

三、完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相应调整《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贷款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无法做到与普通金融机构在服务于农方面的区别,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方面的相关立法不完善。当前我国助推“三农”发展,扶持农村经济的根本保障还在于完善相关立法,给予农村经济特殊的发展条件。应该针对农村贷款难的问题进行解决。《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推出的小额信贷政策,信誉良好、有偿还能力,并且长期居住在信用社辖区内的有农业户口以及完全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才能申请,而且信贷额度又相对较低。这一规定对部分想要发展种养业的贫困农户来说显然是很难达到的。若法律规定可以适当放宽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政策,比如在税费缴纳上制定专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纳税政策,让农信社有更多发挥空间,解决更多农户贷款难的问题。针对普遍存在的农业保险问题,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企业的农业担保进行保护,解决金融机构担保农业贷款的后顾之忧,这样可以下放农信社农业贷款的门槛。另外,不良贷款也是大部分农信社要面临的难题,不良贷款的占比过大会直接影响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信社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制定专门的贷款审核方案,既不让真正有需要的农户“贷款难”,也不能让农信社过分承担不良贷款风险。

(二)因地制宜,探索农信社多样发展道路。基于该款存在的问题,要在保留农村金融特殊性的基础上,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机制和法律规范。应出台相关法律规范,对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进行专门的设置和明确的划分,有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作为支撑,《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可相应地增加条款,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增加业务条款,与普通商业银行进行区分。如,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不局限于不动产或者动产抵押,可以设置农业企业股份抵押等。同时,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合作金融的经验,例如美国的多元复合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有相对较完整的法律制度以及金融机构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值得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借鉴;还有德国单元金字塔式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上层机构服务于下层机构,农信社对社员负责,这种明显的合作制模式,对于中部地区或者二三线城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外的模式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应用到自身,地方政府也应充分考虑到地域带来的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区别,寻找适合自己的农信社发展道路。在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模式上,也不能尽数区别对待,要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对农信社进行约束,这就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条例》相关条款提出了挑战,既要顾及地域的差异,又要统一规章,在制定的时候要给农信社管理人员留出足够的解释权,给予基层农信社管理人员一定的执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政策性支持必然会使农村信用社改革朝着政策性银行方向发展。

(三)明确农村信用社产权归属,重整农信社内部管理漏洞。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取向,主要包括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等内容。针对该问题,笔者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应起到明确产权的作用,相应地制定有关规定,让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权回归到广大社员手中,同时国家和政府应起到辅助作用,给予政策帮扶,让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做到“为农服务”。在此过程中,社员入股的股金是明晰产权制度的关键,要理顺股权结构,完善农信社法人的治理结构。首先,社员的入股股金要按照比例进行划分,原来不管入股多或者少都只持有一票的制度降低了社员管理的积极性,对于入股的分红和利息制度可以适当参考公司的股权制度,按照股份的大小对农信社进行管理,但是必须认可社员代表大会的决定性地位,并且要受上级机构的监督,在保证农信社管理结构步入正轨之前,权力的下放要受到限制。其次,要降低农信社的补贴依赖指数。降低补贴依赖指数的关键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这就需要农信社从内部开始,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清算不良贷款,实现农信社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操作可持续发展,使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机制和经营管理水平达到一定层次。重整农信社内部管理漏洞是解决农信社助农问题的“先锋军”。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相对较高的金融渗透程度与低自我发展能力不相匹配。提高农信社自我发展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整顿农信社“任人唯亲”的现象。由于内部管理机制和产权制度的老化甚至缺失,“任人唯亲”这一现象并不罕见,《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应加强在这方面的制度制约,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农信社的职位任免,减少浑水摸鱼的机会。同时,必要的激励机制也是需要的,有效的激励机制能调动相关人员参与管理的热情,而且也是现实所需。最后,农信社不像一般企业或者机构面临破产清算,因此农信社普遍发展怠惰,内部难题层出不穷。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刺激农信社内部斗志,《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也可制定一定的鼓励措施,比如企业的分红以及年终奖励或者工资绩效机制等。虽然这个过程实行起来会很漫长,但是对于农信社以及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伟坤.以农村金融创新助推乡村振兴[J].人民周刊,2020(12).

[2]熊学萍,易法海.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融资制度变迁:回顾与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08(08).

[3]韩凯.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02).

[4]刘勇.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5]王学敏.我国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6]陈正其.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思路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9).

[7]刘玉春,赵益平,修长柏.农村信用合作社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4(11).

[8]李颖.基于支农业务的我国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篇2

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审计范围

***同志的基本情况

***同志,男,1979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毕业,助理会计师专业技术职称;1992年10月任职于xx县农业银行,1996年调入**县农村信用联社,任业务发展部主任,**年9月任**社主任至今。

**信用社基本情况

**社现管辖营业部1个,分社1个,储蓄所1个,共有正式员工126人,其中在岗职工117人,退休职工5人,内退职工2人,病退职工2人,截止20**年12月底,各项存款14220万元,其中活期存款11673万元,定期存款2547万元;各项贷款12967万元,其中不良贷款1963万元,不良率为66.16%;固定资产余额1155万元;历年累亏损1**9万元。

审计范围。

本次审计对x同志负责隆东分社信贷、财务、会计出纳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审计,并抽查了777分社、778储蓄所的有关内控制度执行情况。

审计组调阅了xxx社自**年9月至20**年12月的会议记录、查库登记簿、稽核部门历次检查记录和信贷档案等资料,重点审查了该社的各项经营管理情况。

审计的总体评价

***同志在任职期间,能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报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确立“存款立社”和“效益兴社”的经营理念。业务熟悉,处事稳妥,思路清晰,工作扎实,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任期内能较好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一、安全保卫、内控管理方面

任职期间,能及时贯彻传达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时组织员工学习安全保卫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该社内控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一是积极开展《安全防范应急预案》活动,以提高员工应付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二是按照安全保卫有关文件要求,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制,如于每年年初同全体员工签订《安全责任书》,确保了该社安全保卫制度的进一步落实;三是按照上级稽核、财务等职能部门在检查中提出的整改要求,进行整改,进一步规范了该社各项业务操作规程。

二、信贷管理方面

作为该社信贷管理第一责任人,严格按《444市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基本办法》有关规定,遵循贷款投放“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三性原则,明确贷款方向,在贷款投向上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宗旨;此外,还积极抓好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及资产保全等工作。一是抓好贷款的营销,做好支农贷款投放工作,任期内共投放贷款近4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狠抓不良贷款盘活清收工作,如落实信贷员岗位责任制,列出重点跟踪对象,采取“一户一策”或“一户多策”等灵活措施,对钉子户及时起诉,收到一定的效果;三是积极配合县“清收工作组”,加强对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如初任职时,该社贷款余额7683万元,不良贷款余额就占5319万元,不良率达到86.43%,20**年底下降到75.**%,20**年底下降到70.98%,到20**年底下降为66.16%,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良好势头,任期内共净压不良贷款2356万元,不良率下降20.27%,逐步优化了该社信贷资产质量,提高了整体经营效益。四是加强资产保全工作的开展,为防范信贷风险的产生,一方面加强对超诉讼时效贷款清理,及时补签了部分合法催收书;另一方面通过起诉或与贷户协商以物抵债等有效方式,取得部分抵债物,力求减少信贷资产的损失。

三、存款方面

确立“存款立社”的经营理念。在加强营业窗口服务的同时,,积极带领全社干部职工挖掘储源,以扩大县内存款市场份额,优化负债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年8月底,该社存款只有131**万元,20**年底、20**年底分别达到13361万元、13692万元,到20**年底,达到13878万元,实现了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任期内全社共净增存款1774万元,增幅24.94%。

四、财务方面

任职期间,一是在“效益兴社”经营思想的正确指导下,积极做好贷款收息工作,做到应收尽收,20**年底营业总收入87万元,其中5**1科目利息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98.3%,收息率为2.68%;二是为确保各项利润指标的完成,在做好贷款收息工作的同时,积极抓好各项费用的节支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行之有效措施后,**年底营业总支出211万元,到20**年底,营业总支出下降为187万元,完成了当年减亏任务。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管理方面

主要是超诉讼时效贷款居高不下和部分信贷档案资料建档不够完整。

二、财务管理方面

主要是财务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如20**年7月9日在5321科目列支会议费用1992.52元,联社同意列支1800元,超过192.52元;20**年12月14日5321科目列支差旅费用460元无证明人签名;20**年11月12日列支购电源等费用4890元,发票无数量、单价内容要素。

三、内控管理方面

一是查库制度坚持不到位。**年全年漏查辖属网点库存现金共欠9次,其中大社营业部3次、777储蓄所3次、77分社3次,20**年全年漏查辖属网点库存现金共欠5次,20**年1至9月份对辖属网点库存现金检查共漏查3次;二是辖属原779分社于20**年发生了业务人员盗支有关账户资金的案件,为此,县联社对其追究领导责任。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就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农业提供金融服务,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业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小额信贷,然而就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金融业务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因素,容易出现各种风险,而风险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旦出现风险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在推动农经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

1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发生的原因

1.1农民还款意识较低

农民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对象,对于这种群体来讲,他们虽然有着一定的劳动力,但是他们的文化水平还比较低,对金融知识一知半解,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小额信贷就是政府划拨给他们的资金,不需要还,由于农民的贷款资金没有及时偿还,就会影响到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的合理利用,造成信贷风险。

1.2信贷机构信用体制不完善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机构之一,就目前来看,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机构成立时间还比较短,相关信用体制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额贷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审贷对象的偿还能力。同时,在贷款审批过程中,没有对审贷对象的信用进行综合评估,信贷机构对农民的信用评价工作还没有做到位,从而造成信贷风险的发生。

2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

2.1市场风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风险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之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职责就是为农民提供资金贷款服务。作为一种资本项目投资,信贷资金资本回收时的盈利容易受市场的影响,造成市场风险。例如,农民在重视花生时,为了扩大规模,向信用社申请了一笔贷款作为花生规模化种植的保障,然而花生作为一种商品,容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如果农民生产出来的花生在市场环境下受市场行情的影响,会造成滞销,从而使得农民亏本,难以偿还贷款资金,从而造成信贷风险的发生。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偿还贷款本金或者故意拖欠,不及时偿还贷款本金。在农村新农合作社小额信贷中,信用风险比较常见。对于农民而言,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对金融相关知识还不够了解,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就是国家成立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往往不会主动地去偿还贷款,从而影响到信贷人的信誉。

3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的意义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动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资金困难、农业资金短缺等问题。对于农业生产者而言,其对资金需要存在小规模、小数额、零散等特点,故此,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以小额信贷为主,虽然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以小额信贷为主,但是也依然存在许多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发生会影响到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利用率,一旦农村信用合作社贷出去的资金不能及时的回收,势必就会影响到合作社金融业务的持续开展,从而不利于农业的发展。风险防范是针对风险问题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过程中加强风险防范可以有效地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保证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的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民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4.1加大小额信贷的宣传

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的发生与人们的文化水平有着直接的关键,对于农民这种特殊的群体而言,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小额信贷风险的认识还不够,以至于信贷风险频频发生。为降低农村合作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的发生,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大小额信贷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小额信贷的认识,让农民认识到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不是无偿的贷款服务,让人们认识到贷款不及时偿还的危害性,从而激起群众的意识,促使他们及时偿还贷款。

4.2健全信用体系,强化管理

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故此,农村信贷机构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要不断完善信用体系,要结合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等级标准,并严格落实下去,防止风险的发生。同时,在小额信贷前,要对农户的自信进行综合考评,防止冒名顶替的现象发生,要对农户的经济条件以及信用状况来开展信贷业务,对于信用不好的农户可以拒绝贷款申请。在贷款划拨后,信贷机构要加强贷后管理和监督工作,要全面掌握农户贷款使用情况,确保农户贷款资金使用合理、合法,最大限度的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另外,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我农村信用合作社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风险管理,在内部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信贷业务市场进行全面管理,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信贷业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进而降低信贷业务风险,确保资金的稳定性。

4.3加强信贷工作人员的教育与管理

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工作中,工作人员职业素养、能力的高低都将影响到小额信贷风险,而加强信贷工作人员的教育与管理可以更好地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信贷机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现代工作人员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要强化责任,将相关责任下去,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心,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信贷工作中来,严格按照小额信贷操作要求来进行贷款审批、放贷,防止信贷风险。

4.4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

农民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主要对象,近年来,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发展现代化农业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而资金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由于技术和信息的缺乏,农业经济效益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导致农户贷款难以按期偿还。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作为基础,但是其他配套服务也至关重要,如技术、信息等。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为农民提供贷款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地配合政府部门向农民提供社会服务,要协助政府部门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如加大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让农民掌握先机内的科技,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从而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降低风险的发生。

4.5采用合适的小额信贷利率

信贷利率作为一种调节信贷活动的工具,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采用合适的信贷利益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贫困人群加入到小额信贷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可以集中闲散资金,给农业信用合作社提供广阔的资金消费市场。而在制定小额信贷利率时,不需要结合农村信用合作社实际情况来和贷款客户进行,要确保所有费用的合理性,如工作人员工资、运营操作费用等。

5结语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基层金融服务的机构,其主要业务以小额信贷为主,而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业务中,信贷风险问题十分重要,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面临的风险主要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而引起风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小额信贷风险的发展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农村信用合作社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好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工作,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规避小额信贷风险,从而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

作者:蒋国锋 单位:西安市高陵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刘晖.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与防范[J].当代经济,2008(10).

[2]黄忆寒.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防范——以江苏农村信用社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0(03).

[3]杨婕.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状况分析——基于新沂窑湾的调查[J].现代商贸工业,2010(09).

[4]韦淑琴.小额信贷中信用风险的防范管理[J].现代商业,2010(15).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篇4

经过近五十年的曲折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最庞大和最完备的正规金融组织体系。然而近年来,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出现了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作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五十多年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就如何把握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所必须正视的。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支农力度弱。农业和农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容易受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商业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的收益率普遍低于对其他产业的贷款,因此贷款积极性不高,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全心全意致力于为农民、农村服务的合作制的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应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更需要合作金融的支持。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地方却将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和责任主体下移至市县联社,在追求目标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驱动下,变相的把“支农”变成“弃农”。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较大幅度增长,但农业贷款增长幅度较小,大部分资金都被投入到非农业部门,使农村信用社的存贷差连年增加,并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

(二)传统业务操作系统完善、网点资源丰富,但网络资源不足,新业务发展平台尚未建立。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网点布局往往以撒网式展开,一般每个乡镇都有1~2个网点,比较繁华的乡镇,网点数目则多达十多个。遍布全国的网点资源对网络客户起到较好的作用。但由于农信社普遍存在服务形式落后、结算渠道不顺畅的弱点,加上各地之间发展程度差异性大等因素,规模性业务开发的网络资源极其缺乏。虽然当前农信社在传统的综合业务系统网络上与商业银行的差距已大为缩小。但涣散的经营机制使大规模业务开发缺乏统一的平台以及各自为政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开发成本的增加,并进一步增大了地区的差异。

(三)治理结构残缺。农信社的治理结构主要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即理事长和主任组成。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上述的产权不明晰,导致了“三会”制度也徒有虚名,无法在实践中起到任何的作用。首先,从社员代表大会来看,它的存在基本上是摆设,由于在信用社发展历史上的非自愿入社以及民主意识不高等因素影响,社员代表普遍参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其次,理事会也很少依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就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向社员代表大会做实时汇报,而且在实际运作中,理事长一般都由信用社的主任担任,权力高度集中;最后,监事会几乎完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监督约束农信社经营的职能,其重要性无法真正显示出来。

(四)工作人员素质较低。农村信用社从成立至今,由于进人渠道不宽,世袭现象严重,大部分为原来中国农业银行或信用社的家属子女。近几年吸收了一些院校毕业生和依靠上级部门系统培训了部分职工,但目前信用社职工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高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经营开拓型人才和法律综合型人才更是匮乏。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来自于农民的占80%以上,从专业学校接受的不到20%,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包括通过各种学历教育获得大专学历的)约30%,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仍占30%。职工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的问题直接体现在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方面,比如开拓创新意识差、业务能力差、政策理解和执行水平差、服务质量低等。员工素质低也使农村信用社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不利于电子技术的应用,投资渠道的拓展和经营效率改善等,严重制约了机构竞争能力和发展业务能力的提高。

二、发展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外部环境。实行积极稳健的宏观调控与农村发展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风险的监测,保障各金融实体的稳定,并针对当前国情,对合作金融实行如下的保护措施:央行应对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给予低息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向更多的农民发放贷款,发展经济,并允许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开展多种业务,为他们提供比商业银行更宽松的经营环境;在风险监测方面,制定经营风险性指标,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包括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盈利状况、经营管理水平等,制定经营合规性指标,加强金融经营管理的监测,制定健全的农村合作金融风险预警监测制度,形成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

(二)加强与外部合作

1、加强银银合作。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当前农村信用社在很多方面的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银行,所以农村信用社应在充分发挥自身网点资源、人力资源、地方信息资源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与银行寻求多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银行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以合作为导因、以学习为目的,切实转变观念、拓宽业务领域,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和投资理财方面,在条件成熟后,农村信用社可将合作转变为自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自己的盈利能力。

2、加强银保合作。农村保险业是一个成长中的市场,在整个农村市场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各种保险业务正由无到有、由有到全地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它所涉及到的各项业务既事关农民养老、意外伤害、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也涉及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到不可抗力因素时的保障。寻求与保险业的合作,以保险对象的身份出现,积极参与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开发的农业险,不但有利于保障自身的资金安全,而且在有助于降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成本。同时,以保险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以拓展中间业务的形式,为保险公司开办各项保险业务,不断延伸服务领域。

(三)规范产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产权规范的合作制,更适合农信社的发展,其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性不亚于股份制,因此当前农信社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产权规范而不是股份制改造上。要对现有农信社产权重新界定,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与义务,使社员利益与农信社利益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积累产权,应妥善处理,具体措施包括:对于有明确归属的历年积累,包括非自愿的小额股金,可以采取清退旧股的方法解决;对于无明确归属的历年积累,可以在弥补历年经营性亏损之后,将剩余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量化一部分后分给停止分红时的原有社员,其他部分产权本着“集体所有”、“用之于农”的原则,设立农信社发展基金,用于信用社的发展。同时,必须要重塑强化合作社特有的民主管理、一人一票制度,真正发挥“三会”的职能。公务员之家:

(四)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职工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各联社领导班子建设,特别要加强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内部职能机构,并且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社”的经营理念,确定人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培养一批热爱农村信用社事业、专业知识全面、懂管理、会电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要努力营造管好、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好机制,对新业务发展需要的高学历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要保证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提高学历津贴、技术津贴等手段,鼓励高层次人才安心到农村信用社施展才华;二是加快信用社“改招工为招生”的步伐,有计划地招收一批专业相关性大、学习成绩优秀和办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信用社工作,改善职工队伍文化结构;三是采取多种办法开辟学历教育的新途径,鼓励并引导信用社职工自学成才,把信用社的部分基层干部人员选送到大专院校深造,认真做好信用社干部职工的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主要是抓好业务知识的培训、轮训和学来国家颁布的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和条例,学习掌握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四是抓好岗位技术练兵,制定具体奖惩措施,实行全员达标上岗。

参考文献:

[1]赵磊,魏硕.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经济师,2005.6.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篇5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农信、服务三农”。

农信,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从五十年代立社之初开始,农信几易其主,但无论在谁的领导下,土里生土里长的农信支农像帮亲兄弟,坚持为农服务路线始终不变.吸收居民手中零散余钱,积极支持国家建设,累积人民财富;发放不同额度贷款,解生活燃眉之急,兴厂矿辉煌之峰。作为共和国建立后农村推行的三大合作制的产物,唯有农信挺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已成为农村金融当之无愧的主力军,1994年,改革春雷平地起,不断发展壮大的农信社终于走上了现代合作化道路,以独立的姿态跻身于金融之林。摸索中,经验与智慧与日俱增,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大,有效地作到了合作双赢。面对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新时代,农信及时调整目光,顺应形势:电脑储蓄、联网储蓄、同城清算、县辖汇兑、天地对接,不因我们立足农村而落伍;服务,不因我们面对农民而打折!****年,又一个改革的契机置于眼前,合作银行之改,无疑是历史对我们的一种认证。面对党和国家负于的殷殷厚望,面对九亿农民兄弟给予的深深信任,我们农信人一定会不辱使命与时俱进,为“城乡一体化”“共建和谐社会”的历史篇章再谱新歌!

在立足上,我们支农;在服务上,我们以助农为任。钞币,是冰冷无情,但传递钞币的手,却可以是暖人心肺的。“手握手的承诺,心贴贴心的服务”,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标语教条的口号,这是几代农信人坚持不懈的服务理念。在我们****信用社的储蓄专柜,有着一位特殊的客户,她经营着一个小型*****厂,加工****的产品,价格都在几毛,于是就有了大量的零币收入。生意进入旺季时,她隔三差五就携包拎箱地出现在柜台外。一千、两千,金额不大,可那些皱皱巴巴的纸币零零散散的硬币所占的体积和所需的工作量却大的惊人:分类、清点、整理、核对、入库、上缴……常常是旧的未完新的又来。如果有时你来我们这里,看到靠墙的桌子围满了人,你千万不要奇怪,那是加派的款车人员在协助整理破币。

我们的努力没白费,从她不断增加的零币数额上,从她节节攀升的帐面余额上,从她日渐光鲜的衣着上,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变化的欣喜。其实,通过我们的双手,富足起来的何止是一人一户?工厂里轰鸣的马达、马路上飞驰的汽车、大棚里沉甸甸的果实、圈里膘肥体壮的奶牛,和我们日渐增加的业务笔数,日益上涨的存款余额,无不在诉说现今一片大好的形势。

有了成绩,我们自豪,但不能自傲,更该寻根究源,总结经验,去粗取精,把我们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农信,做足了“农”,更要做足“信”。我们掌管的钱,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厂矿企业的命脉与希望,无论存钱,还是贷款,他们交予我们的都是一份信任,而我们更要以诚信为根本,用好权,管好钱,做到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

站在今天的这方农信土地,我们为“农”而感动,因“信”而骄傲。追溯过去,再看今朝,信合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沧桑,几代人的奋斗历程,不仅令人感慨,令人振奋,更令所有信合人感到自豪。我们信合人顽强拼搏,始终本着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和经营方向不变,让信合茁壮的成长起来。信合人不断组织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信合队伍;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广大顾客的信赖与支持;多方面的服务对象,大大推进了经济发展的新步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真诚的承诺,积极宣传,换来人们一片呼声--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业务电脑化管理,有效率、增效益,准确无误的计算,令储户贷户放心,经过信合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顾客与信合人之间建成了互助互利的强大氛围,只要不断的努力,以奉献信合为己任,信合的明天会更美好。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风潮汹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如果把信合事业比作海上航行的巨轮,那么,省联社就是这艘巨轮的舵手,我们都是船上的船员,而科学发展观则是远方璀灿生辉的导航灯啊。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灯塔的指引,有了舵手的领导,有了船员的协作,我们信合事业这艘巨轮必定能乘风破浪,昂首前行。

立足农信,服务三农,我们将交党政以政治效益,交地方以社会效益,交人民以经济效益。

立足农信,服务三农,我们会使人民满意,让国家放心。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篇6

1、中国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自1999年开始,国有银行大规模撤离县及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域经济以下撤退,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与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开始,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占整个农业贷款的比例不断提高,到2004年达到了近50%,超过农业发展银行成为主要的农业资金来源,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农村金融的绝对主力军。

2、农信社的小额信贷比例不断下降

针对如何解决农村信贷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借鉴国际通行的农户小额信贷的做法,于1999年、2000年相续制定了《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暂行办法》,全面落实农户小额信贷。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占信用社农业贷款份额仍比较小,发放贷款的覆盖面较小,农业贷款的增长与农户小额信贷的增长还不成比例,农户小额信贷在有些年份甚至出现了下降,例如2004年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1678亿,而2005年却减少到1578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农信社的小额信贷在农业贷款中的比例逐渐下降,这与国际上其他成功国家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究其原因,随着小额信贷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泛开展,其风险也日渐暴露出来,绝大部分信用社贷款的回收率较低。因此,有些农信社因畏惧风险而不愿向农户提供此类贷款,即便提供,也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大大降低了农户申请小额信贷的积极性。还有的农信社干脆对小额信贷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未得到改善,农信社与农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再次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表现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小额信贷不但具有一般农业贷款的风险(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而且由于其特殊性,具有一般农业贷款不具备的风险。正是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产生“惜贷”的行为。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风险

与其他贷款不同,小额信贷以其“无需提供贷款抵押”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扶贫功能,降低了抵押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成本。但其缺陷是农信社对“无需提供贷款抵押”要承担一定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从农村信贷机构方面看,有的农村信贷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对信贷人员行为的管制和激励机制,有的农村信贷机构人员素质低下,不能很好地处理小额信贷资金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的调查、计划、决策、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工作,这是导致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从农户方面看,由于受小额信贷无抵押的影响,农户产生依赖思想。一部分农民习惯性地认为,小额信贷是扶贫贷款,是“救济款”,是不需要偿还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还款意识薄弱,抱着能拖就拖的心理。有少数农户从贷款一开始就无还贷念头,存在恶意拖欠行为。由于居住集中,有些农民会效仿自己的邻居、亲朋好友恶意拖欠贷款,甚至不理解主动还贷的行为。还有个别农户把借来的小额信用贷款转手放高利贷以牟取不法利益。有的借用信用证、身份证,冒名借用小额信用贷款。有的“凑零为整”,最终使贷款集中于一家一户。种种情况说明由农户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

2、利率因素

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加之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在3.5%左右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盈亏。而从实际执行结果看,我国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项目执行的都是低利率政策,都没有从财务自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在低利率的情况下,借贷者可能不注重贷款使用的效率,从而导致了高违约。另外,如果利率定得太低,虽对农户有利,却易被非农户或其它部门分割抢占,引发各种腐败现象。这样,真正需要低息扶贫贷款的农户却得不到贷款,而那些富裕农户、工商业者和政府干部反而能得到贷款。他们在获得贷款后往往并不运用于生产经营,或者把钱存入银行以获取利息收入,或者只需按市场利率或灰色市场的高利率转手贷出就能获利。结果造成在低利率政策条件下,社会各阶层都会出来争夺这份资源,往往使贷款难以到达真正的贫困者手中,也使借款者难以产生精心经营的压力和动力。

3、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

小额信贷理论认为,农信社贷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中低收入阶层,我国目前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评价是以农户信用等级高低为标准的。因此,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度与真实度成为决定还贷率高低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用档案资料不够准确及时,评级带有盲目性;信用评价受多方干扰与影响,如村干部照顾关系评级,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虚报数据和信用等级;评级缺乏复审,呈单一性。信用等级不准确,贷款额度核定不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不够条件获得贷款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一些地方政府、村委会在协助农信社工作的过程中,认为信用的评定是一件有责无利的份外之事,还有些地方为了获得“信用村(镇)”的荣誉称号,在信用评定工作中不严格把关,这给小额信贷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1、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

一是对农户的激励。信用社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状况和还款情况,建立动态的数据资料库,对按时还款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服务。二是改变农信社对信贷员的单一激励机制,即由单一的负激励转变为正负激励机制并举。目前,许多农信社实行“三包”(包放、包收、包赔)制度,贷款损失由信贷员赔偿,这虽然不失为强化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实践中由于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小额信贷业务严重萎缩。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既要对信贷员实施一定的惩罚制度,又要实施奖励制度,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保证较高的收贷率。三是对信用社的激励。人民银行对收贷率高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在再贷款的安排上给予更优惠的条件等。

2、确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

要让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赢利,这是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扩大并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银行商业化的程度提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那么目前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小额信贷工作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更大规模地深入发展下去。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赚钱,国际经验证明最关键的因素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因此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一方面开展小额信贷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帮助弱势群体,一方面又要收高利率,这里是否存在矛盾?首先,我们应该指出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是商业贷款,并不是政府的扶贫款,不亏损经营是最起码的商业要求。其次,国内外各种调查几乎一致显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借到钱,利率稍高一些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以3000元的小额信贷为例,高一个百分点的利率,借款者一年要多付出利息30元。这一个百分点对借款者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却是愿不愿意大规模开展小额信贷的关键所在。

3、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农户个人信用是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依据,是控制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基本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规范,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第二,要加强与村委的联系,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当资金紧缺时可以帮助农户和信用社建立信贷联系,为农户和信用社取得“双赢”的效果做出贡献。由于村“两委”比农信社信贷员更了解本村农户经济状况,他们参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核定,能有效防范不知情放贷风险。同时,由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由农信社、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等集体核定,并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在操作程序上可以有效地防范信贷过程中的内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第三,要加大信用等级评价的硬件投入,健全资料档案,逐项认证审查核实,并且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农户资料要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实际情况。第四,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导致的评级不准确。第五,要严格按照评级标准,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对所有农户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以确保评级客观公正。

四、结语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主力军作用,真正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近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农户小额贷款对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多种风险。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事业正在从起步阶段向成长阶段过渡,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注意风险的防范,小额贷款必将在我国的扶贫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基金项目编号05CJL025。)

【参考文献】

[1]曹辛欣:论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化解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7(5).

[2]董少林: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C].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4.

[3]杨喜孙、薛瑞鑫、叶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7(5).

[4]庞新军、刘文朝、周振:我国小额信贷风险的产生及其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5]熊学萍、易法海: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表现,成因与应对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

[6]李强、杨蕊: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问题探讨[J].南方农业,2007(1).

[7]汤敏: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J].中国审计,2003(8).

[8]杨山彬、申巧凤:浅议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贷款[J].河北金融,2006(4).

[9]陈丽华:小额信贷的风险防范[J].中华合作时报,2006(11).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篇7

一、加强学习,提高熟悉(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强化政治学习的战略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的重要精神工作。为紧紧围绕着建设我县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发展这一中心,要害在人、要害在思想在县联社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立足现实、力争做到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牢固树立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真实体现新时期政治理论学习的新形象。

在学习活动中,能认真学习中心有关时事政治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改革精神,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的政治觉悟,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学习和深刻领会“三个代表”,指导思想,是推进新时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牢固树立新一轮创业工作的奋斗目标(精神),在个人的思想政治立场上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为动力,积极贯彻落实从严治党,严以律已、以身作则,尽职尽责做好每一项工作,能根据学习把握政治理论知识,与广大职工一起树立农村信用社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在工作事业上,能强化战略观念,树立依法经营,依法治理的主导思想,拓宽工作的新思路,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非凡是当前农金工作的指导治理的实质意义是在于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把握好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工作方向,提高竞争力,迎接新挑战,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改革和发展。

在工作过程中,每月都能多次组织带领职工集中召开会议,认真贯彻上级的指导精神和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制订措施,把握好工作的策略和原则,非凡是在组织学习党“十六大”精神活动中,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开展广泛深刻讨论,严格要求员工学习要有记录、有体会、运用发挥、抓住建设全社会小康生活水平等要点,结合实践,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进一步地体现组织学习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严厉性和重要性。

二、把握好工作策略,不断地提高经营治理水平

今年四年份,在县联社领导的信任下,把我调到奎洋社主任岗位工作,为进一步提高经营治理水平,把握好工作的新形势,促进奎洋社的新面貌,力争做到工作规范、业务状大、服务精良、效益待遇高、人员素质优秀,在奎洋直至全县市做到有突出的新成就,能以全体员工一起共同努力、奋力拼搏、以时俱进、全方位做好各项工作。

㈠狠抓组织资金工作,直一步状大资金实力

奎洋社在2002年12月底各项存款余额达1662万元,月均1524万元,资本性股金85.8万元,超额完成县联社下达的工作任务,在大力组织资金工作上,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各项存款稳中有升。保证支农和存款支付的资金需要。具体主要是: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存款计划目标,把组织资金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做到天天讲、时时讲,时刻不放松对组织资金的劲头。二是及时了解把握资金活动信息,抓住重点,发挥奎洋社突出的地区优势,把存款目标盯在民营企业的位置上,大胆进军,不惜一切手段和办法,不放松对有一线希望的竞争机会,敢于奋进,做大存款份额,同时注重抓好跟踪产业化产品流通运转季节,非凡是奎洋地区的竹凉席销售旺季期间的资金回笼,做到不折不扣,点滴不漏,有冲剌的精神和拼搏的锐气、一抓到底。三是进一步加大存款考核力度,奖优罚懒,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存款的基础工作搞上来,非凡是工效挂钩经营责任制的实施工作,能实实在在的落实好,做到公平合理,达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将积极性转化到动力上去,发挥全体员工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作用。并建立台帐具体考核措施。四是改进和优化服务方式,组织员工深入到村,政府职能部门,农户、企业开展服务,广泛吸收农村闲散资金、充分发挥代办站点多面广,地方熟悉,人员众多,贴近农民的优势、改进服务,如推广上峰站开办夜市的做法、切实把存款工作做好做细,抓出成效。五是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存款市场,有注重抓好储蓄存款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并积极办理我县电子汇兑业务,认真贯彻落实县联社领导在三强调过的工作任务。有利于全面铺开竞争的实力,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业务创新。六是做好增资扩股工作,在扩股过程中坚持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取信于民。

(二)注重信贷治理,加大力度清收不良信贷资产工作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篇8

一、强化组织领导,目标责任落实。

今年以来,联社把安全保卫和综合理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与两个方明建设同步推进,制定规划,确定方案,保证经费,真抓实干。一是健全组织机构,落实领导责任制。今年在领导班子和机构网点人员调整的情况下,联社及时调整充实安全保卫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确保了我社安全和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层层签订了《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责任书》,各网点与友邻单位、公安派出所签订了《治安联防协议书》,实行了逐级负责,责任到岗到人,明确了为官一任,确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三是在职工中牢固树立了“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法纪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观念,从而促进了信用社安全运营、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为振兴xxx经济,支持“三农”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强化队伍建设,职工教育落实。

我社充分发挥党委、党支部、调解组、工会、帮教组、女工会等组织机构的积极作用,狠抓职工的思想政治、理想宗旨、遵纪守法、遵章守制、反腐倡廉、安全防范意识及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通过学习教育,提高了遵纪守法、遵章守制的自觉性,纯洁了党员、干部职工队伍。

(一)认真开展行业作风整顿,深入实践“三个代表”。为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我社以行业作风整顿教育为契机,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干部职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大家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开展行业作风整顿教育活动,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践行“三个代表”,切实搞好各项工作,不断推动我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向前发展。

(二)抓职工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干部职工法制意识。为了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我社始终坚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普法工作相结合,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法律水平,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自觉做到了依法办事、依法从业、依法管理。我社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宪法》、《民法通则》、《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行政许可法》、《合同法》、《劳动法》、《新刑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使我社全体干部职工的法律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在业务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无一例违法现象发生,所作出的金融处罚决定,无一例复议案例发生,树立了信合员工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抓警示教育,强化干部职工警钟长鸣的思想意识。为了增强干部职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抓不懈的思想意识,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保安全的格局。我社始终坚持警示教育,一是将上级转发的金融案件、案例通报及时转发各社,传达到每位员工。二是组织干部职工观看有关金融案例录像片和“××功”等非法组织由隐蔽到公开的一系列犯罪活动的新闻报道、案例剖析,使广大干部职工明确了抓好社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必要性和紧迫感,干部职工对安全工作和综合治理工作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由被动行为转为自觉行动,由消极应付变成了积极防范的三个根本性转变。

三、强化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

200#年,我社仍然把安全和综合治理工作纳入了联社总体发展目标,采取分级管理,上下结合,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做到了管人、管事、管思想,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了组织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的规范化管理。层层签订了《安全保卫综合治理责任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保证书》,与每位职工签订了《安全防范岗位责任书》,提高了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有效预防了经济案件、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事故发生。全年重新建立修订了各科室及各岗位职责,完善了《安全保卫制度》、《综治工作职责》、《调委会工作职责》、《治安联防职责》、《民事纠纷调解原则》、《帮教制度》,明确了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任务。并将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编印成册,下发各社,从而规范了行为,做到了令行禁止。强化内部管理,落实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防范的治安管理机制,提高了干部职工强烈的自我约束和工作责任感。

四、强化检查监督,考核奖惩落实。

一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纪委、监察、稽核、保卫、人事等部门和综治办的职能作用,把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与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逗硬兑现,并与干部政绩考核考评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权制。做到了按制度严格检查,按目标责任严格监督,突出中心,抓住重点,控制要害部位,把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检查监督中,以综合治理和“三防一保”工作为重点内容,坚持自查与互查、分类检查与交叉检查、重点检查与普遍检查、白天检查与夜间检查,现场检查与电话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检查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到位情况,督促对安全隐患的按期整改。检查结果采取量化考核与平时检查监督考核相结合起来,以综合治理及安全防范责任书为依据,逗硬奖惩。一年来,联社加大了治安保卫工作力度,从严检查监督,奖惩逗硬,全年查处违制33人次,实施经济处罚款2350元,口头教育6人次。同时联社对规章制度落实好的社和个人利用会议和简报表扬,从而充分调动了职工做好治安保卫工作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抓要害岗位、重点部位和环节,防范措施落实。

联社不断加强安全保卫、经警队伍建设,充实调整治安保卫力量,保证了治安保卫工作的需要。基层营业机构实行了安全值日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服务网点的治安管理,落实保卫、经警人员值班巡查,安全检查,武装押运,确保了节假日、重大集体活动和重点部位、重要岗位和环节的安全。认真组织保卫干部,经警队员定期学习政治、业务知识,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职业道德,学习各种案例通报,对照检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防患堵漏;定期组织保卫干部、经警队员进行军事训练,学习专业技术,提高应急防卫能力。同时,各信用社,营业网点与当地公安派出所和友邻单位,联社与公安局、县武警中队和金融单位建立了治安联防组织,形成了群防群治,联防联动联治网络。

加强“三防一保”和内部综合治理工作,落实了各种安全防范措施,把防诈骗、防盗窃、防抢劫,保障信用社资金和人身安全的“三防一保”工作贯穿于业务经营工作的全过程。重点加强了“三室一库”(即:营业室、守库室、监控室、库房),“三铁一栏”(即:铁窗、铁门、铁柜、防护栏),“三器一机”(即:报警器、灭火器、防卫器、电话机)的规范化建设,做到了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加强社内的综合治理,禁止信用社干部参与、等“六害”活动,违者从严查处。坚持双人临柜、双人管库、双人押运、双人守库“四双”制度,严把“临柜、守库、押运、管库”关,随时撑握要害岗位人员的思想动态,建立了重点部位、要害岗位、危险环节的考核考评制度,坚持定期考核考评工作,对不称职人员及时调离要害岗位。坚持钱、帐、证、印、押、章分管制度,健全制约机制,对重点部位和要害岗位人员的职责进行细化分解,互相受到制约监督,严格把关堵口,防外控内,有效地揭制了内外案件和事故的发生。全年动用运钞车到各社实施武装押运178趟(次),行程8255公里,押运现金10178万多元,无一例差错事故,顺利完成了到人民银行存取款押运和城内网点的早晚接送等押运工作,实现了准确、及时、安全的要求。

六、抓安全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技防水平。

今年我社仍然坚持“花小钱,保大钱”的原则,加大安全设施改造工作。一是及时维修监控、报警器等安防设施,保障了防范的正常运行。全年维修电视监控1台、报警设施6处、电警棍8支、保险柜5个;二是购买配发灭火器40具,购置更换报警器5台;三是投资改造了蒿溪分社和竹园坝分社的营业室、金库、守库室,改造了胜利街分社的营业室和木鱼信用社营业部的守库室,对部分网点进行了加固改造。从而使我社整体技防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七、加强“安全文明小区”和“平安社区”建设。

一年来,在县综治办的指导下,按照安全文明小区建设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以有利于管理开展工作的原则,根据农村信用社营业、办公、职工住宅比较集中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强了“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和管理,“强化细胞工程”建设。在职工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开展创优胜信用社、优质服务岗、文明科室,做文明人、创文明家庭等活动,增强道德意识,提高了全员的整体素质,确保了联社整个“安全文明小区”无脏乱差,无打架闹事,无黄、毒赌等“六害”丑恶现象,全年无案件发生。基本上做到了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经常化,职工普遍有了责任感、荣誉感、安全感。在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在社会治安形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做到了保支付、保稳定、保安全的“三保”工作常抓不懈,宣传工作到位,教育工作深入,整改措施落实,钞币配送及时,实现了安全,高效运转,实现了全年无案件无事故的总体目标。

200年的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年度工作目标

1、进一步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卫技能。

2、各营业网点的技防设施、装备得到进一步更新改造。

3、有效防止各类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4、确保信用社职工、资金和财产安全。

(二)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组织保障有力。

2、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3、认真落实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安全意识和防卫技能。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篇9

当前围绕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所进行的争论,其焦点在于合作制在我国农村到底具备不具备生存条件?如果具备,那么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如何规范和发展?如果不具备,那么农村金融组织的主体形式应该是什么?实际上,关于合作制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这个事实本身可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合作制这种金融组织形式在我国农村确实存在着客观需求。然而,围绕合作制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而且至今尚未得出明确结论,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合作制是否存在客观需求,不一定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可能是需要进一步认清现阶段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作出新的选择。

一、合作制问题为什么会争论不休?

关于合作制问题的争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的原则,所以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按照合作制原则改造现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龚方乐,2000)。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历史已经表明,这些原则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是行不通的,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谢平,2001)。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放弃合作制的观点。

根据合作金融理论,合作制原则包括以下一些要点:(1)实行一人一票制的民主管理;(2)对所有人平等开放;(3)不以盈利为目的;(4)不负债经营以保护会员利益等(史纪良,2000)。如果用这些原则来衡量,那么,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确是非常不规范的。但是,在不同时期导致不规范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改革开放以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既不存在市场经济主体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也不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环境,因而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当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过是为打击农村高利贷而设立的、为农民发放口粮和基本生活(医病)贷款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事实上,当时不但缺乏实行合作制原则的主观意愿,也不具备实行合作制原则的客观条件。所以,对这个时期里合作制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其次,从改革开放以来到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也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然而,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银行基本上还是作为政府机构而不是市场经济主体来办,仍然相当缺乏经营自主权和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所以一直由(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农业银行管理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也主要是表现为数量型的扩张,其性质和经营仍然主要受到行政体制的影响。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信用环境的初步改善,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在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大方向是必须办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银行的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按照合作制原则来办的观点也日益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合作的某些原则,如合作社“由社员人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等,已经写入了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之中。但也不能不看到,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进程必然会受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制约,即在国有商业银行尚未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前,很难想像合作社原则会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另一方面,社会信用环境还相当不尽如人意,按合作制原则经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客观条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这个时期里关于合作制问题的争论尽管已经越来越具有实际意义,却还难以有效实施。

再次,从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都进入了一个以注重规范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这一特征在金融领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一系列整顿金融机构,规范金融秩序的措施陆续出台;无论在城市金融领域还是在农村金融领域都相继发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破产、关闭、兼并、重组等案例。这些案例,一方面暴露出一些原来早以潜伏着的金融风险并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这是早晚都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对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趋向规范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金融机构行为规范化营造了更加良好的外部条件。所以,从9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合作制问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而且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以至于可以说,它已经不是一个能不能实行的问题,而是变成一个如何实行的问题了。

如此看来,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和放弃合作制的观点各有短长。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始终看到合作制原则在我国农村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这种客观需要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和体制条件的演变而变得越来越具有实际意义,这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是否具有按合作制原则办农村信用社的主观意愿也是实行条件之一,如果不同时具备这个实行条件,再强烈的客观需要也难以转变为现实。放弃合作制的观点则正确地指出,几十年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之所以远离合作制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缺少按照合作制原则去办农村信用社的主观意愿。而只要缺少这个主观意愿,不但在客观条件不具备时,就是在客观条件具备时,合作制原则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但是,正像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一样,主观意愿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尤其是当客观条件已经变化之后,主观意愿的变化就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放弃合作制的观点正是忽略甚至否定了这一点。由于这两种观点各有短长,所以虽然争论不休,却很难有实际结果,而事物的实际发展很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正是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

二、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现阶段的主要特征

经过2O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都有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在城市经济领域有明显体现,而且在农村经济领域也有明显体现。一是由于各地区经济的普遍发展,国民经济总量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从而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在从数量型扩张向效益型提高转变。这种转变对经济体制也提出了相应的客观要求,促成其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二是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经济结构明显趋于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多元化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经济组织类型、各种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主体在市场中都已稳定地占有相当的比例,且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一特点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体现的尤为明显。多层次化是指在全国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一特点在农村经济领域体现的尤为突出,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GDP水平相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对经济组织结构也提出了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客观要求,并促成了经济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方向转变。三是与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所发生的变化相适应,经济体制进一步呈现市场化。现阶段经济发展对经济体制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放权让利,而是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加以规范。削除不公平竞争,整顿不规范市场秩序,不仅成为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且也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特点集中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的市场风险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而市场风险意识的增强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进一步发育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现阶段的上述特征在金融领域也得到明显体现。一是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金融总量也迅速扩大;与此同时,金融业务的发展也呈现出从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二是金融机构也明显多元化,这不仅表现为金融组织体系的多元化,即非国有独资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而且表现为金融市场体系的多元化,即非国有独资金融机构业务量在金融市场业务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三是金融体制也进一步市场化。金融作为高风险行业,在过去一些年里吃了更多不公平竞争、不规范市场秩序的苦头,因而也形成了更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规范竞争要求,这为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经济金融发展现阶段特征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要求可以概括为:通过多元化和规范竞争促进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受单一化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总是想找到一种办法来解决所有问题。这种思维模式至今仍困扰着我们对农村金融改革思路的设计。如前所述,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尽管在主张按合作制原则来办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点上是无可非议的,但似乎把合作制原则绝对化了,以为仅靠这一种办法便能解决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所有或主要问题。再如前所述,放弃合作制的观点尽管在分析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规范的历史原因方面是十分深刻的,但却因此否定合作制原则今后仍然可以得到贯彻执行,这就像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过去不规范而得出今后必然不能规范的结论一样显得缺乏内在逻辑的~致性;而且用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单一化思路来取代农村信用合作社,实际上也流露出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的痕迹。说到底,像其它方面的改革一样,农村金融改革思路也不是一个单纯的主观设计问题,而是如何认识农村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按照或适应这种客观需要去设计。在农村经济金融已经并且还将更加明显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征的今天,我们需要对此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三、转换思路,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向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为什么要提出农村金融改革转换思路,为什么要提出农村金融组织向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要从目前正在试点的以县为单位的农村信用联社一级法人说起。去年曾经提出过两种农村金融改革方案,一种是把农村信用联社改造为由农业银行控股的农村合作银行;一种是取消各个独立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资格,以县为单位组建只有一级法人资格的农村信用联社。后来在江苏开展了以组建县农村信用联社一级法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这项工作计划于今年内结束。届时有可能允许各地农村信用联社依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者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或者组建一级法人的县农村信用联社。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金融条件较差,距离组建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的差距较大,因此自愿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数量不会很多。即使在东南沿海经济金融条件较为发达的地区,也会因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要求高、经营约束严而缺乏自愿性。我们曾在宁波市9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包括已于3年前完成了一级法人组建的鄞县联社)搞了一次十分深入的调查,结果表明,除了1家条件有一定差距的联社自愿改造为农村合作银行以外,其余8家(既有具备条件的,也有暂不具备条件的)都不愿意改造为农村合作银行,而只愿意改组为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其原因主要在于现有的县农信联社从主客观两方面都难以适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造要求。如果可以另作选择的话,不少县农信联社愿意选择股份合作制,实际上是指望利用这种变通体制,既可以享受到股份制扩充资本金等方面的好处,又可以免受股份制治理结构对经营者的约束。由此看来,在目前情况下实际选择的结果很可能会是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远远多于农村合作银行。

那么,对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这种改革方案到底应如何看待呢?第一,这种方案不失为从实际出发的一种现实选择。但是,也不能不同时看到,这种方案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而且过渡期越短越好),而不宜作为一种长期性制度安排。因为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不是一种规范的金融企业组织形式,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比,它既没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也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极易受到来自外部的行政干预而演变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第二,从宏观管理角度选择这种方案的一个主要考虑恐怕在于,通过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法人组织扩大,达到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系统性风险纳人到可控范围的目的。因为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庞大,且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其系统性风险基本上处于可控范围。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各自为政,不成系统,其系统性风险没有国家担保,也超出地方政府财力的承受能力,所以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系统性风险纳入可控范围。但是,这可能是一种过高的期望值。以前通过扩大法人组织以降低金融风险的尝试(如海南发展银行兼并18家城市信用社)没有成功的先例;已有的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试点经验也表明,除非政府拿钱(如江苏),否则即使扩大了法人组织,县农信联社的风险也不会得到降低或有效控制(如三年前已实行了一级法人的宁波市勤县农信联社)。而如果政府有足够的钱的话,那么与其扶植过渡性制度安排,不如扶植长期性制度安排。第三,这种方案即使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在选择时也必须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这就是要同时作出长期性制度安排。不但要明确长期性制度安排是过渡性制度安排的必然演变方向,而且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长期性制度安排能够同时生长。否则,过渡性制度安排将失去过渡的实际意义。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需要从以单一模式为主转变为以多元化模式为主,从以过渡性制度安排为主转变为以长期性制度安排为主。这里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两个转变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既然在现阶段经济金融发展条件下,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或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都不宜作出单一性的制度安排,那么,就应该允许(可以是逐步允许)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形式在农村同时生存和发展,以满足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这些适宜在农村经营和发展的金融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原有的农村信用联社(独立法人的和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的)、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等;还应包括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股份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股份制的农村合作银行(可以由农业银行控股,也可以不由农业银行控股)、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支机构(对原有的、以承担政策性业务为主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甚至外资和合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等;以及证券公司的分支机构、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租赁公司的分支机构或网点等。

然而,允许多种金融组织形式在农村金融领域共同生存、竞争和发展,并非单纯出于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多元化的考虑,更重要、更长远的考虑在于把农村金融领域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和长期性制度安排结合起来,并且更突出地强调长期性制度安排。所以,除了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这种过渡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之外,其它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包括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形式)都要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格外强调规范化。只有农村金融组织(从治理结构到内控制度)按规范化的要求进行组建或改组,其经营行为才能够规范,才能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不同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其规范化的要求有所不同,但结合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强调以下几种形式的规范化。

合作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制原则前面已经列举过。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之所以不规范.主要是没有按照这些原则来办,而是按照国有商业银行的模式在办农村信用合作社,再继续这样办下去是没有出路的。应该明确,按合作制原则办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目的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社区化的、互助性(非盈利性)的、数额有限的金融服务。那些技术要求高、数额大、盈利性的金融服务应该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去承担。因此,目前多数农村信用合作社都应该按照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合作互助、非盈利性、社区化服务等原则逐步进行规范化改造。在欧、美那些经济金融条件高度发达的国家里,互助性的信用合作金融组织至今仍大量存在的事实表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无论在经济金融条件较不发达地区,还是较发达地区都有着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此,还需解决的另一个认识障碍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规模小并不是导致金融风险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力的原因,而组织制度和经营行为不规范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所以,通过规范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制度和经营行为才是解决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真正有效的途径。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篇10

当前围绕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所进行的争论,其焦点在于合作制在我国农村到底具备不具备生存条件?如果具备,那么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如何规范和发展?如果不具备,那么农村金融组织的主体形式应该是什么?实际上,关于合作制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这个事实本身可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合作制这种金融组织形式在我国农村确实存在着客观需求。然而,围绕合作制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而且至今尚未得出明确结论,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合作制是否存在客观需求,不一定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可能是需要进一步认清现阶段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作出新的选择。

一、合作制问题为什么会争论不休?

关于合作制问题的争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的原则,所以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按照合作制原则改造现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龚方乐,2000)。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历史已经表明,这些原则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是行不通的,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谢平,2001)。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放弃合作制的观点。

根据合作金融理论,合作制原则包括以下一些要点:(1)实行一人一票制的民主管理;(2)对所有人平等开放;(3)不以盈利为目的;(4)不负债经营以保护会员利益等(史纪良,2000)。如果用这些原则来衡量,那么,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确是非常不规范的。但是,在不同时期导致不规范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改革开放以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既不存在市场经济主体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也不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环境,因而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当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过是为打击农村高利贷而设立的、为农民发放口粮和基本生活(医病)贷款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事实上,当时不但缺乏实行合作制原则的主观意愿,也不具备实行合作制原则的客观条件。所以,对这个时期里合作制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其次,从改革开放以来到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也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然而,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银行基本上还是作为政府机构而不是市场经济主体来办,仍然相当缺乏经营自主权和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所以一直由(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农业银行管理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也主要是表现为数量型的扩张,其性质和经营仍然主要受到行政体制的影响。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信用环境的初步改善,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在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大方向是必须办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银行的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按照合作制原则来办的观点也日益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合作的某些原则,如合作社“由社员人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等,已经写入了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之中。但也不能不看到,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进程必然会受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制约,即在国有商业银行尚未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前,很难想像合作社原则会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另一方面,社会信用环境还相当不尽如人意,按合作制原则经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客观条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这个时期里关于合作制问题的争论尽管已经越来越具有实际意义,却还难以有效实施。

再次,从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都进入了一个以注重规范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这一特征在金融领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一系列整顿金融机构,规范金融秩序的措施陆续出台;无论在城市金融领域还是在农村金融领域都相继发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破产、关闭、兼并、重组等案例。这些案例,一方面暴露出一些原来早以潜伏着的金融风险并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这是早晚都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对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趋向规范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金融机构行为规范化营造了更加良好的外部条件。所以,从9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合作制问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而且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以至于可以说,它已经不是一个能不能实行的问题,而是变成一个如何实行的问题了。

如此看来,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和放弃合作制的观点各有短长。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始终看到合作制原则在我国农村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这种客观需要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和体制条件的演变而变得越来越具有实际意义,这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是否具有按合作制原则办农村信用社的主观意愿也是实行条件之一,如果不同时具备这个实行条件,再强烈的客观需要也难以转变为现实。放弃合作制的观点则正确地指出,几十年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之所以远离合作制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缺少按照合作制原则去办农村信用社的主观意愿。而只要缺少这个主观意愿,不但在客观条件不具备时,就是在客观条件具备时,合作制原则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但是,正像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一样,主观意愿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尤其是当客观条件已经变化之后,主观意愿的变化就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放弃合作制的观点正是忽略甚至否定了这一点。由于这两种观点各有短长,所以虽然争论不休,却很难有实际结果,而事物的实际发展很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正是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

二、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现阶段的主要特征

经过2O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都有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在城市经济领域有明显体现,而且在农村经济领域也有明显体现。一是由于各地区经济的普遍发展,国民经济总量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从而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在从数量型扩张向效益型提高转变。这种转变对经济体制也提出了相应的客观要求,促成其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二是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经济结构明显趋于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多元化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经济组织类型、各种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主体在市场中都已稳定地占有相当的比例,且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一特点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体现的尤为明显。多层次化是指在全国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一特点在农村经济领域体现的尤为突出,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GDP水平相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对经济组织结构也提出了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客观要求,并促成了经济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方向转变。三是与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所发生的变化相适应,经济体制进一步呈现市场化。现阶段经济发展对经济体制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放权让利,而是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加以规范。削除不公平竞争,整顿不规范市场秩序,不仅成为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且也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特点集中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的市场风险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而市场风险意识的增强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进一步发育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现阶段的上述特征在金融领域也得到明显体现。一是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金融总量也迅速扩大;与此同时,金融业务的发展也呈现出从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二是金融机构也明显多元化,这不仅表现为金融组织体系的多元化,即非国有独资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而且表现为金融市场体系的多元化,即非国有独资金融机构业务量在金融市场业务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三是金融体制也进一步市场化。金融作为高风险行业,在过去一些年里吃了更多不公平竞争、不规范市场秩序的苦头,因而也形成了更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规范竞争要求,这为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经济金融发展现阶段特征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要求可以概括为:通过多元化和规范竞争促进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受单一化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总是想找到一种办法来解决所有问题。这种思维模式至今仍困扰着我们对农村金融改革思路的设计。如前所述,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尽管在主张按合作制原则来办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点上是无可非议的,但似乎把合作制原则绝对化了,以为仅靠这一种办法便能解决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所有或主要问题。再如前所述,放弃合作制的观点尽管在分析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规范的历史原因方面是十分深刻的,但却因此否定合作制原则今后仍然可以得到贯彻执行,这就像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过去不规范而得出今后必然不能规范的结论一样显得缺乏内在逻辑的~致性;而且用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单一化思路来取代农村信用合作社,实际上也流露出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的痕迹。说到底,像其它方面的改革一样,农村金融改革思路也不是一个单纯的主观设计问题,而是如何认识农村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按照或适应这种客观需要去设计。在农村经济金融已经并且还将更加明显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征的今天,我们需要对此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三、转换思路,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向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为什么要提出农村金融改革转换思路,为什么要提出农村金融组织向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要从目前正在试点的以县为单位的农村信用联社一级法人说起。去年曾经提出过两种农村金融改革方案,一种是把农村信用联社改造为由农业银行控股的农村合作银行;一种是取消各个独立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资格,以县为单位组建只有一级法人资格的农村信用联社。后来在江苏开展了以组建县农村信用联社一级法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这项工作计划于今年内结束。届时有可能允许各地农村信用联社依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者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或者组建一级法人的县农村信用联社。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金融条件较差,距离组建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的差距较大,因此自愿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数量不会很多。即使在东南沿海经济金融条件较为发达的地区,也会因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要求高、经营约束严而缺乏自愿性。我们曾在宁波市9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包括已于3年前完成了一级法人组建的鄞县联社)搞了一次十分深入的调查,结果表明,除了1家条件有一定差距的联社自愿改造为农村合作银行以外,其余8家(既有具备条件的,也有暂不具备条件的)都不愿意改造为农村合作银行,而只愿意改组为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其原因主要在于现有的县农信联社从主客观两方面都难以适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造要求。如果可以另作选择的话,不少县农信联社愿意选择股份合作制,实际上是指望利用这种变通体制,既可以享受到股份制扩充资本金等方面的好处,又可以免受股份制治理结构对经营者的约束。由此看来,在目前情况下实际选择的结果很可能会是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远远多于农村合作银行。

那么,对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这种改革方案到底应如何看待呢?第一,这种方案不失为从实际出发的一种现实选择。但是,也不能不同时看到,这种方案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而且过渡期越短越好),而不宜作为一种长期性制度安排。因为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不是一种规范的金融企业组织形式,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比,它既没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也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极易受到来自外部的行政干预而演变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第二,从宏观管理角度选择这种方案的一个主要考虑恐怕在于,通过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法人组织扩大,达到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系统性风险纳人到可控范围的目的。因为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庞大,且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其系统性风险基本上处于可控范围。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各自为政,不成系统,其系统性风险没有国家担保,也超出地方政府财力的承受能力,所以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系统性风险纳入可控范围。但是,这可能是一种过高的期望值。以前通过扩大法人组织以降低金融风险的尝试(如海南发展银行兼并18家城市信用社)没有成功的先例;已有的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试点经验也表明,除非政府拿钱(如江苏),否则即使扩大了法人组织,县农信联社的风险也不会得到降低或有效控制(如三年前已实行了一级法人的宁波市勤县农信联社)。而如果政府有足够的钱的话,那么与其扶植过渡性制度安排,不如扶植长期性制度安排。第三,这种方案即使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在选择时也必须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这就是要同时作出长期性制度安排。不但要明确长期性制度安排是过渡性制度安排的必然演变方向,而且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长期性制度安排能够同时生长。否则,过渡性制度安排将失去过渡的实际意义。公务员之家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需要从以单一模式为主转变为以多元化模式为主,从以过渡性制度安排为主转变为以长期性制度安排为主。这里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两个转变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既然在现阶段经济金融发展条件下,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或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都不宜作出单一性的制度安排,那么,就应该允许(可以是逐步允许)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形式在农村同时生存和发展,以满足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这些适宜在农村经营和发展的金融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原有的农村信用联社(独立法人的和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的)、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等;还应包括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股份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股份制的农村合作银行(可以由农业银行控股,也可以不由农业银行控股)、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支机构(对原有的、以承担政策性业务为主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甚至外资和合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等;以及证券公司的分支机构、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租赁公司的分支机构或网点等。

然而,允许多种金融组织形式在农村金融领域共同生存、竞争和发展,并非单纯出于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多元化的考虑,更重要、更长远的考虑在于把农村金融领域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和长期性制度安排结合起来,并且更突出地强调长期性制度安排。所以,除了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这种过渡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之外,其它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包括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形式)都要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格外强调规范化。只有农村金融组织(从治理结构到内控制度)按规范化的要求进行组建或改组,其经营行为才能够规范,才能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不同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其规范化的要求有所不同,但结合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强调以下几种形式的规范化。

合作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制原则前面已经列举过。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之所以不规范.主要是没有按照这些原则来办,而是按照国有商业银行的模式在办农村信用合作社,再继续这样办下去是没有出路的。应该明确,按合作制原则办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目的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社区化的、互助性(非盈利性)的、数额有限的金融服务。那些技术要求高、数额大、盈利性的金融服务应该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去承担。因此,目前多数农村信用合作社都应该按照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合作互助、非盈利性、社区化服务等原则逐步进行规范化改造。在欧、美那些经济金融条件高度发达的国家里,互助性的信用合作金融组织至今仍大量存在的事实表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无论在经济金融条件较不发达地区,还是较发达地区都有着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此,还需解决的另一个认识障碍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规模小并不是导致金融风险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力的原因,而组织制度和经营行为不规范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所以,通过规范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制度和经营行为才是解决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真正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