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转正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6 16:19:20

融资转正工作计划

融资转正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股权投资;金融资产;转换

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当某些要素发生改变,不符合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但仍属于权益类投资时,即转换为金融资产,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对转换过程中的相关会计处理问题进行探讨。

一、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的情形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文件中有这么一项针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该项规定明确阐述了对股权投资准则及其所属范围、性质,有利于实现会计准则的规范化。首先,只有符合这四类股权投资的企业才可以适用该规定,其中前三种为:受总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具有合营性质的合营企业,具有联营性的联营企业等。第四种就是满足这些条件的股权投资:该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所持有的股权比重未达到具有控制或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步;在公开报价交易市场中没有进行过报价;被投资单位的公允价值不能进行方便的可靠计量。在这些权益性投资过程中,如果存在不满足以上四种规定的情况下,就要放弃这个计量方式,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中第22号里的符合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进行处理!

所以,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况是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所进行的投资,当投资单位所持有的股权比例在某报告期内有所下降的情况下,这时候投资单位就不存在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或产生重大影响,另外此时的被投资单位的公允价值能够通过会计方式进行可靠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即可转为金融资产;第二种情况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所持有的比重不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或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公开报过价、其公司的公允价值不可能可靠的被计量,当被投资单位股份在活跃市场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计量模式就从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

二、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可能存在的处理方法及其影响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文件有这样一条针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在最初的会计计量中金融资产可细分为四种类型:(1)如果企业管理层持有该项金融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在短期内出售并获取收益,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其在报告期内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交易性金融资产;(2)企业管理层有意图一直持有某项金融资产,且直到到期才变现的投资;(3)对外的贷款及发生的应收而未收到的款项;(4)预计在报告期内可能出售的金融资产,这类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应按规定计入企业的资本公积当中,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根据《会计准则》的定义,这四类情况中属于权益类投资的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划分的主要依据在于企业管理者持有该项资产的意图,以近期内出售为目的就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能明确确定持有期限的就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此,当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时,企业可以根据持有意图,将其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然而,企业持有意图是否被真实表达外界难以识别。有研究表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会受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为公司利润的“蓄水池”①。当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较高时,为降低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管理层会将较大比例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为了避免利润的下滑,管理层往往违背最初的持有意图,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短期内进行处置②。

三、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的正确处理方法探讨

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模糊边界,使企业在将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时,对金融资产的划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选择空间。

实际上,之所以会出现既可以选择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又可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情况,是隐含了一个假设条件的,即:在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时,将转换后的资产视同为一项新的金融资产。如果不将其视为一项新的金融资产,而是作为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就只有一种方法,即只能转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为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文件有这样一条针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如果公司一开始就将某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归类为通过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在报告期内发生变动的计算到该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后,就不能再对其再次划分为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了;其他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不能被人为地再次划归为用公允价值来计量且其在报告期内发生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就是说,其他金融资产是不能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

那么,这个隐含的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呢?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将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资产分别在两个准则中进行规范的,关于金融资产及其重分类方面的规定是在第22号准则中规定的,关于长期股权投资方面的规定是在第2号准则,因此,一般情况下,都会认为该假设条件成立,即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不属于金融资产的内部转换,而是产生了一项全新的金融资产。但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六条指出,金融资产,是指企业的下列资产:(一)现金;(二)持有的其他单位的权益工具;(三)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四)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五)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因此,金融资产包含了长期股权投资,上述隐含的假设条件并不成立。在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时,应视同一项金融资产转换为另一项金融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九条的规定,只能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者单位:云南省铁路投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2009.3

[2]何小杨康冬梅关于两类金融资产划分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 2012.4

[3]孙蔓莉蒋艳霞毛珊珊金融资产分类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管理者意图是否是真实且唯一标准会计研究 2010.7

[4]《企业会计准则第2 号——长期股权投资》及应用指南

[5]《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6]《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注解:

融资转正工作计划篇2

论文摘要: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状况和国际惯例制定并颁布的准则,其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即为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是对原有《企业会计准则》的改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明确时间范围,对时间限定的模糊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账务处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谨慎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划分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中把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其中第一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均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以看出,一项资产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要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企业持有该资产是为了交易,是以赚取差价为目的的投资;另一个是该项金融资产要具有活跃的金融市场,在市场上有报价,其公允价值能够从活跃的市场上取得。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定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原则如下,满足其中一项即可:

1.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

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3.属于衍生工具。但是,被指定且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三)谨慎性的概念

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分析

(一)账户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应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科目。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其余额对企业当期利润或亏损会形成直接影响。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核心就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投资收益”科目核算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投资收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实现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没有明确界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时间,只要是近期内持有的以赚取差价为目的的金融资产,就可以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这就存在了两个问题:

1.持有期间的不确定造成会计判断时的不一致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一旦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就不能再划分为其他类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时,该类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不包括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其他类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则包括了交易费用。时间范围的不确定需要会计工作者很高的判断力,由于会计工作者的经验和会计估计不足,可能导致会计计量时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判断失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例:甲公司2007年购入金融资产a,公允价值为10万元,另有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2万元,相关交易费用3 000元。

(1)如果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0 000

应收股利 20 000

投资收益3 000

贷:银行存款123 000

在年末“投资收益”直接转入“本年利润”,减少了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本年利润”数额。

(2)如果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103 000

应收股利 20 000

贷:银行存款123 000

显然,上述两种计量方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不同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所得的利润低于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企业所得的利润。

2.持有期间跨年度时造成的信息误导问题

若取得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是在一个会计年度以内,则处置该项资产时结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即可。若取得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其持有期间跨年度,那么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发生变动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年终无余额,其发生的变动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这种会计处理方式符合损益类账户结构设置要求。但这种会计处理方式确认了并没有真正实现的收益或者损失,在会计年末虚增或者虚减企业利润,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谨慎性原则。

例:甲公司2007年末金融资产a(初始已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2万元,变动了2万元,则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 000

同时将变动的损益结转到“本年利润”: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 000

贷:本年利润20 000

即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时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当年实现收益,但在实务操作中该项变动形成的收益并未真正实现,虚增企业当年的未分配利润,高估了企业的收益,使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调增了20 000元,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谨慎性原则。

(三)总结

总之,甲公司的这种会计处理方法虽然符合损益类账户特点,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谨慎性原则。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并且这种处理方法还存在人为调整企业年终利润的可能,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中,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建议处理方法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和可靠性,针对上述交易性金融资产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年末结转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参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者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可以避免将账面利得或者损失直接计入利润,导致企业利润增减变动不谨慎的账务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d].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丁晓燕.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及相关问题解析[j].特区经济,2008,(2).

[3]王新红.基于比较视角下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特点分析[j].会计之友,2007,(11).

融资转正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 金融改革;改革背景;路径选择

三十年前中国的金融,从内涵到外延,从功能到作用,都不是现代意义的金融,都不能与现代金融相提并论。当时中国的金融在结构上,仅仅表现为银行;在功能上,仅仅表现为货币发行公司;在作用上,仅仅充当算账、记账的会计出纳。三十年前的中国金融,是由三十年前的中国经济决定的。由于当时的经济是高度集权、彻彻底底的计划经济,从而决定了资金分配与流通的计划特色。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与集中分配,构成了资金运行的主旋律。当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转变时,拉开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序幕。

一、改革前中国金融背景描述

三十年前中国的金融,是缺乏金融实质要素的金融,是功能作用残缺的金融,比如,在要素上,缺乏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资产定价机制;在功能作用上,货币不是一般等价物,银行不是真正的银行……。

(一)功能残缺不全的货币

货币最主要的功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发挥价值尺度的功能是将商品和劳务内含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即值多少钱。货币发挥流通手段功能是充当一般等价物,实现并满足人们购买商品劳务的愿望。在当时,人民币发挥了价值尺度的功能,将商品劳务内含的价值量表现为价格,但是,人民币不能有效地发挥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在充当流通手段上遇到了计划指标和各种票证的限制,“有钱买不到东西”。在生产流通领域,“钱随物走”,物资的流向取决于计划配额和指标,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流向哪里,都是计划说了算,物资流到哪里,货币就跟到哪里。在消费领域,货币不能独立充当一般等价物。消费品的获取,光有钱是不行的,除了货币,还必须有各种票证,“货币+票证=一般等价物”。因此,三十年前的人民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是功能残缺不全的货币。

(二)机构残缺不全的金融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形成了十分狭窄、过于单纯的银行体制。金融机构就是银行,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这个体制在功能上混杂不清,中国人民银行既发挥货币管理机构的功能,又发挥货币经营机构的功能,也就是说,既是中央银行,主管货币发行;又是商业银行,经营贷款业务。中国人民银行依据计划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分支机构吸收存款交由总行统一调配。贷款规模与投向严格依照总行的计划额度进行。在当时,形式上还存在着农村信用合作社,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业务上、组织机构上都不独立,直接依附于中国人民银行。

(三)作用残缺不全的银行

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相一致的资金分配体制,是以财政为主导的无偿划拨体制。通过统收统支,利润上缴,国家财政集中了所有财力物力,然后,又通过无偿调拨完成资金的分配与流通。在国有经济形成与发育时期,财政独挑大梁,是分配资金的主渠道。银行起着拾遗补缺,发挥着社会出纳的作用。因此,在当时的资金分配领域,素有“大财政、小银行”之说。

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两大块构成:一块是固定资金需求;一块是流动资金需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固定资金完全由财政无偿拨付,通过上级主管部门解决,而流动资金需求又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对流动资金的基本的正常需求――定额内流动资金,这部分资金需求由财政拨款解决;另一部分是企业对流动资金的临时性、季节性需求――超定额流动资金,这部分资金需求由银行贷款解决。由此可以看出,在资金的分配领域中,银行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或可有可无的。

(四)金融产品残缺的市场

三十年前,由于金融机构单纯的表现为银行,金融产品也就单纯的表现为银行存款。居民个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就局限在对银行存款的需求上。

银行存款作为居民个人唯一能被选择的金融产品,意味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除银行信用形式之外的其他信用形式也就没有存在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比如说,在当时不存在与生产流通过程紧密相关的商业信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商业票据(商业汇票、商业本票);不存在国家信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国库券、公债券;不存在企业直接融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公司债券、股票等等。单一的金融产品,在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金融交易产品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严格意义上的金融市场是不存在的。

二、中国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

金融体制改革的动力源于经济体制改革。当经济体制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时,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改革就提上日程。金融改革的路径在哪里?方向如何设计?有没有最优制度安排?在改革之初,这些都是困扰我们而急需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有关金融改革的若干论述在为我们指明金融改革方向的同时,也为我们找到了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邓小平理论与金融体制改革

1978年底,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转折彻底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从此掀开了璀璨的新篇章。邓小平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不同时期有关金融改革的若干论述为中国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

1 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在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指出:“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仅仅是算账、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要把银行当作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必须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由此,拉开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序幕,吹响了打破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的号角。

2 1986年12月,邓小平在肯定了几年来金融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指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些,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对金融问题我们知识不足,可以聘请外国专家来作顾问嘛”。

3 1991年1月,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次讲话既明确了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又明确了金融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

4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的谈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风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下一些尾巴。”这次讲话,决定了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命运,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为国有企业改革、为国家建设和深化金融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中国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

1 路径选择之一:打破大一统银行体制,“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从银行开始的,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是改革的基本目标。为什么改革从银行开始,在当时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打破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分设或成立专业银行,实现银行结构的多元化,形成中央银行领导下的专业银行体系;另一方面是提升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改变“大财政、小银行”的功能定位,弱化计划分配资金,强化银行信用在助推经济改革中的作用,落实和贯彻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仅仅是算账、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要把银行当作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必须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打破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是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开始的。1979年,为加强对农业经济的支持,恢复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由此迈开了设立国家专业银行的步伐。为适应对外改革开放和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要求,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同时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了吸收外资,促进经济特区的发展,以及加快对外的改革开放,1979年底,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同年还恢复了国内保险业务。

与中国人民银行转变为专门的中央银行同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成立或恢复,由此形成了各司其职的银行体系。到80年代后期,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立,以及一些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制格局被彻底打破。金融机构多样化、金融服务多样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把银行办成真正银行掀开了新的一幕。

2 路径选择之二:中国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的票据贴现始于80年代初。198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杨浦区办事处和上海黄浦区办事处合作办了中国第一笔同城商业汇票的贴现,不久,贴现商业票据在重庆、沈阳、武汉等地得到推广。198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办法》,决定从1985年4月起在全国推行这项业务。1984年,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开始出现,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可以相互拆借。与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和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相一致,各种债券的发行也相应展开,到1987年底,我国的有价证券发行额累计达到646.3亿元。其中,国库券354亿元,国家重点建设债券52.3亿元,重点企业债券2.6亿元,金融债券85亿元,各地方企业发行的债券和股票为132.4亿元。在此基础上,我国于1987年开始试办有价证券转让业务,到1987年底,我国已有44个城市开办了有价证券的转让业务,交易对象主要是企业债券,交易形式为自营买卖和买卖。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本市场已初步形成。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全面深入发展。

3 路径选择之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从农村联产承包制到扩大企业自;从“藏富于民”的收入分配政策到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灶吃饭”,……。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消除中央集权,打破“大一统”的资金分配体制的同时,为金融体系提供了丰裕的资金环境,为金融改革与深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扩大企业自”使企业可供分配的资金多了,从而为银行提供了资金来源;“藏富于民”的收入分配政策使居民个人手中的钱多了,从而使银行的储蓄存款稳步增长,为银行理财业务及相应服务功能的拓展奠定基础。“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权”,使地方可支配的资金多了,使银行体系能动员的资金来源明显增强。随着金融体系可利用资金的迅速增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及范围得以迅速扩张,从只能发放超定额贷款,扩大到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财政逐渐从生产投资领域退出,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从依赖财政拨付,到完全依赖银行等金融部门的贷款。无偿的资金拨付体系让位于信贷投放的信用体制,“大财政、小银行”的资金分配格局被彻底打破,银行等金融部门已从过去的“可有可无”上升为国民经济的调控者。

美国学者麦金农先生在研究各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指出:实行经济自由化有一个政策最优次序规律,排在第一位的是强大的中央财政。他认为前苏联、东欧等国家的转型都是依托了强大的中央财政,借助于强势财政,才解决转型中的资金问题。然而他发现,取得成效最好的中国在改革的最优次序上却是一个“例外”。中国是金融排在首位,“金融先行”,借此推动整个经济改革,依托金融解决改革中面临的资金问题。麦金农先生称这一“例外”为“中国之谜”。“金融先行”的路径选择,使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融资转正工作计划篇4

监管层发力

回顾近两年来的监管动作,从2013年8号文对非标资产的规范,到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试点,再到独立的理财事业部制改革,最近是商业银行法的启动修订,都为银行理财业务指向了一个关键发展方向――回归资产管理本质。虽然银行理财市场已经发展了十年之久,但法律关系一直未被厘清,到底是委托关系、资产负债关系还是信托关系一直都是市场争议的焦点。以上一系列的监管动作以及市场对打破刚性兑付的呼声,无疑都表明了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是信托性质。信托关系从法理和制度安排上帮助银行理财产品确立长久缺失的法律地位,从而促进银行理财业务逐步回归资产管理本质。

只有回归资产管理本质,银行理财产品才有可能打破刚性兑付文化。回归资产管理本质后,银行与投资者之间为受托人与委托人的关系,从而打破目前类存款产品下的资产负债关系,风险和收益都应归投资者所有,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情况下理应获得更高的风险溢价。参照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模式,基金化运作、结构性投资将是银行理财产品回归资产管理本质的出路。从基金化运作模式来看,产品所投资的资产可定期估值,产品净值随资产的估值而定期波动,投资者以净值为标准进行申购与赎回,银行在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后的投资回报均归投资者所有。从结构性投资模式来看,银行将债券、存款等低风险投资品种以及股票、期货、期权等高风险投资品种相互组合,使得产品风险处于高低之间,帮助风险承受能力适中的投资者获得适中的投资收益。

监管层推动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采用的是基金化运作模式,该项试点工作发起于2013年10月,由10余家大中型银行首先开展业务。如今,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试点机构再次扩容,中信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已经获批此项试点资格,试点银行数量提升至16家。此外,包括南京银行、大连银行、徽商银行等大型城商行,已向当地银监局上报或正在上报试点方案,正式获批指日可待,可见银行理财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主体已经从国有行、股份制银行逐步向城商行延伸。

城商行积极参与试点的原因,一方面是跟随理财产品向开放式、基金化转型之潮流;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得到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这一标准化产品的发行资格。在原有的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品种的基础上,新增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也成了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对应的投资资产之一,单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对应单个企业的债权,这就相当于银行通过理财管理计划发行债权融资的“受益凭证”,同时向理财管理计划投资者募集资金,然后投向对应的融资企业。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一方面按照份额发行,使得理财产品基础资产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转变为标准化品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使得市场能够对其价格充分发现,便于产品净值的估算。

四方面差异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与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之间主要存在四方面差异。

投资资产 为了便于产品估值,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所投资的资产除原有的债券以及货币市场工具以外,增加了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且绝大部分计划用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替代了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中的各类非标准化债权资产。

投资期限 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封闭式运作,存续期限多在1年之内,如1个月、3个月或6个月,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存续期普遍超过1年,多为2年或3年,但其以开放式运作,两个相邻的开放日之间的间隔期一般为1个月或1个季度。

投资收益 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以预期收益率形式公布,绝大部分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相等,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剔除了预期收益率形式下的刚性兑付做法,转而对所投资资产进行定期估值形成产品净值,投资者于开放日以净值申购或赎回理财管理计划,由于净值存在波动性,因此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融资转正工作计划篇5

――张逢春

张逢春,一位兼具国际风范和中国国有企业领导特色的矛盾人物,就坐在我面前。

他来自甘肃贫困山区,是农家子弟出身。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现改为商学院)、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学历背景,以及3年留校任教、3年中央政府部门公务员、被派往中央驻港企业营商17年的职业经历,造就了他身上多重矛盾气质,连口音,都带着浓浓的北方香江韵味。

张逢春身居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港中旅”)董事、总会计师之职,分管集团财务、信息化、物流、电力和总务多方面的工作。他秉承敬业务实、进取创新的精神,坚持与企业共成长、共荣辱的理念,言语中表现出对企业的责任感、敬重感。

港中旅创立于1928年4月,是驻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开拓经营,现已发展成为以旅游为主业、以实业投资(钢铁)一房地产一物流贸易为支柱产业的海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产业要素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业务规模最大、竞争实力最强的跨国旅游企业,也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十企业。

作为国际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港中旅的经营和发展面临着转型,作为集团董事、总会计师,张逢春关注的焦点、工作的重点,亦在转型。

三个阶段的跳跃

张逢春谈财务,先从历史谈起来,先是港中旅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而后是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这才施施然从历史转入经济。

“香港回归前后,企业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企业经营和发展都面临转型。”此前,港中旅的业务支撑点在香港,那里是金融中心、商贸重镇;香港回归后,集团业务的发展扎根香港、依托内地、面向海外,适度多元化经营和发展。此后,发展与转型就成为港中旅前进道路上的主题词。

2000年,港中旅制订了第一个十年发展战略规划并付诸实施,经历了调整整顿、全面优化、快速发展3个阶段。其时张逢春先后担任集团财务部总经理,集团董事。那时候的财务人员,更像是“账房先生”和“欠账先生”,财务工作重点是记账出报表、融资保生存。他对财务人员提出的要求是“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坚守准则、进取创新”。张逢春回忆那段日子。笑容中有自强不息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当时那种企业治理和生存环境下啊,财务人员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吃苦耐劳。辛苦和委屈是不可避免的,经常加班或受委屈是正常的,不加班或不受委屈才是不正常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港中旅逐步步入全面优化和健康发展的轨道,为适应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财务工作重点转向核算和管控系统建设。逐步由核算型向管控型转变,他对财务团队的要求也变成了“工作紧张、心情愉快、手段先进、效率为先”。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年,也是港中旅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的开局年,集团将未来10年分为两个阶段,确定了战略目标、实施办法、相应保障体系。作为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张逢春提出,财务工作要从管控型。向战略管理、价值管理、成长管理转变。

围绕这一转变,张逢春组织财务主管们调查研究,重新梳理财务工作的追求、目标、举措,明确集团财务队伍核心价值观为“操守为重、专业为本、敬业为基、创新为魂”;明确集团财务工作的战略追求为“创价值、促成长、控风险、求融合”;明确集团财务工作战略指针为“以控制财务风险为前提、以促进企业成长为主题、以创造企业价值为主线、以实施预算管理为手段、以构建信息平台为保障,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融合互动,为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业绩贡献和服务保障”;明确集团财务工作战略目标为“成长管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决策支持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财务管理信息化、集约化程度,资本运营和财务绩效水平行业领先、央企前列、国际一流”。

“以前我们注重于核算系统的建设。工作主要围绕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会计政策的统一。以及内控制度建设、财务制度建设等。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决策支持、促进发展、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上。财务不光要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而且要从资金运作、资本运营、产融结合、金融业务多方面寻求创造利润和价值的渠道,为企业提供利润贡献。”张逢春举例说。港中旅在制定第二个十年规划配套的财务战略和策略时就提出了量化目标――财务系统创造价值,为集团提供的业绩贡献要达到集团利润10%以上。

从总会翻CFO

张逢春对财务部门和财务领导者定位的转变,并不只基于港中旅的发展。

2007年。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总会计师是指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工作经验。在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分工负责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制度建设、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工作,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一定程序被任命(或者聘任)为总会计师的高级管理人员。

这一规定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CFO职责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张逢春看来,新的形势和环境,要求现代企业总会计师须由理财者、管控者向价值管理者和战略管理者转变,其职责权力、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沟通技巧、管理能力、协调关系、运筹运作、商业意识和策略思维等有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中国特色的总会计师与国际上比较流行的CFO正在逐步趋于统一。”

张逢春认为。这种统一趋势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首先是“称谓”类同。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在其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将英文名称从GARSC(TheGeneral Aecounlanl ResearchSociety or Chins)改成了℃ACFO(China Association of Chief Financial Officers),中文名称保持不变。这样,中国总会计师的英文名称就由General Acxountunt变成Chief Financial Officer,简称CFO。正如原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平准先生所讲,“总会计师和CFO就好象是‘1公里=2华里’”。

其次的“地位”类同。总会计师和CFO均位于企业决策及运营系统的关键部位,是价值链的核心或关键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核心成员之一。CFO位于CEO之后,是CEO的合作伙伴和工作助手。

再次是“权力”类同。总会

计师和CFO均要组织、协调和领导企业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和财务运作;组织、协调和领导企业财务和会计工作;实施企业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

最后是“责任”类同。两者都要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员工利益最好和股东收益最高。经营责任、融资责任和内控责任结合。执行法律法规和准则,确保财务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和及时。

结合自己多年在财务领导岗位的工作经验,张逢春认为,现代企业总会计师职责正面临着6项转型。

1 向实施战略管理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会计核算、监督控制向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及其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转变,组织制定。督导实施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财务战略,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2 向履行决策职责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提供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向进行决策支持、发表决策意见和建议、参与企业各项决策转变,不断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3 向推进资本运营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以支持和保障业务经营进行资金筹措、安排资金使用转为以资本为纽带,进行收购兼并、资产和债务重组、上市集资(IPO)、批股和配股、发行可换股债券等资本运作,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实现快速扩张和发展。

4 向落实风险管理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内控制度的检测评价、风险评估检查落实向组织制定并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工作重点转向企业风险信息搜集确认和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以及有关制度和措施的检查落实。特别是组织制定并修定财务风险静际,定期组织财务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财务风险、化解财务危机的措施是现代企业总会计师或CFO不可缺少的工作。

5 向推行今面预算管理转型:

主要职责和重点工作由组织制订并落实企业财务收支预算向推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转变,组织落实企业全过程、全要素。系统性预算指标的制订、落实、分析和考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总会计师或CFO的主要工作之一。

6 向创造价值,提高企业业绩

转型:主要职责和重点工作由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财务费用向践行产融结合、开展金融业务、提供业绩贡献、创造企业价值转型。通过财务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探索企业产融结合,拓展企业金融产品和业务,实现产业和金融的有机结合。这也是现代企业总会计师或CFO重点工作之一。

总之,无论你的头衔是总会计师。还是CFO,都必须牢记“和谐的关系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推动力、也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注意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与企业监事会的关系、与董事会的关系。与总经理及其他经营班子成员的关系、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与所属公司的关系、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与审计机构的关系、与监管机构及基金经理和市场分析员的关系、与金融机构的关系等。

CFO的四大能力

融资转正工作计划篇6

2014年是集团公司快速发展战略崛起的一年。经过多方考察,聘请南京中国现代集团作为集团公司的投融资顾问。同时,经过反复调研、多方论证制定了“6-3-4-1“国有资产整合方案。先后将市招待处、城乡供水总公司、美环生活垃圾处理厂、水利建筑工程公司、市政工程公司、洁杰环保公司六家公司企业股权,以及文化艺术中心、保障房、裕华市场门市房三处资产划转至集团公司;通过无偿划转和招拍挂等方式取得原钢铁市场、党校、荣盛机械厂东侧及北侧等四宗土地的土地使用权。

在充分整合国有资产的基础上,通过财政注资2亿元,公司从原有注册资本1.2亿元,总资产3.6亿元的企业,成功打造成为注册资本9亿元,总资产31亿元,拥有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填埋、保障房、市政建设、城镇化等十家子公司,两家参股公司的集团公司,整体实力跃居全省县级平台公司前列,极大提高了集团公司整体实力,为今后的融资工作,市政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确保__市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圆满完成2014年任务目标,集团公司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多渠道拓展融资方式,累计融资30.32亿元,其中资金到位13.12亿元,已审批或达成意向资金17.2亿元。

其中民生银行4亿元土地储备贷款,建设银行3亿元贷款项目,上海远东、平安、海通恒信和中国环球等多家租赁公司4.03亿元融资项目,联合__省金融资产交易所、兴业银行沧州分行三家共同推出的“冀金宝-金优选-__建投城镇化建设”理财产品募集资金1.69亿元,以及为交通局大广南引线工程单位担保贷款0.4亿元,均已到位,资金到位总计13.12亿元。

另外,国开行棚户区改造贷款7.2亿元项目,已通过国开行总行审批,正在走放款流程;集团公司8亿元企业债项目,已经通过省发改委审核,目前已取得国家发改委同意上报函,正在加审2014年集团公司财务;农发行地表水厂2亿元贷款项目,省农业发展银行已同意,正在组卷。已审批或已达成意向,未到账资金共计17.2亿元。

为助力“十月突破”,完成市委、市政府

“三城同创”战略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招投标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我公司于2014年6月开始负责__市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招标工作。为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交予的工作,我们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定程序,打造__“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投标市场环境,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客观因素,积极协调项目谋划部门、规划部门、招投标主管部门(发改、住建、财政)、建设主管部门,招标完成城市道路、园林景观、亮化、绿化等重大城市建设项目23个,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予的工作任务。

通过不懈努力,2014年我公司被评为十月突破“城市建设先进单位”。

集团公司经过资产整合,融资拓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通过积极争取,成为__省县城建设投融资改革和转型发展试点单位。获得了2013-2015年度省财政厅奖励的“专项补助资金”每年1000万元。

融资转正工作计划篇7

自主投资项目汇报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1、月华乡新星村、新华村、红旗村、富裕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第一批)共3个农户建新区,拆旧农户136户、540人,拆旧复垦耕地约为122.77亩,预计结余指标78.9亩,该项目自2019年6月13日(中选日期)投资实施以来,有序的完成了宣传动员、农户建房保证金缴纳、集中居住区及宅基地测量、协议签订等工作,目前集中居住区规划方案已经通过规委会审查,初步设计已经完成,正在准备初设审查会资料;农户联建房部分通过业主自主招标,已经确定施工单位,目前正在搭建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土地复垦设计完成,待集中居住区施工图完成再一并挂网公招施工单位;融资贷款方面已通过州农商行审核,贷款金额5000万元已经下放落实。该项目较西昌市所有土地增减挂项目来看,推进速度较快,争取在3月中旬通过初设审查会,4月初完成施工图的设计后,于4月中旬全面动工,力保2020年底项目整体通过州自然资源局验收并顺利获得财政拨款,优先用于偿还贷款。

2、西溪乡上乡村、新营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第一批)涉及搬迁农户109户、400人,拟整理复垦耕地101.2亩,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拟使用挂钩周转指标31.34亩,结余挂钩周转指标约70.86亩。该项目已经完成保证金缴纳、人口审核、宅基地测量等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安置点策划方案的设计,准备融资贷款需要资料,争取在项目动工前将资金落实到位。计划本周开始与参与农户签订建房协议,进一步锁定参与农户名单及人数,计划安置点规划方案设计于3月底报规委会审查,加快推进相关建设手续的办理,力争在2020年6月初全面动工,并在2020年底完成土地复垦及农户自建房部分的建设工作。

3、月华乡安宁村、宁乐村、万古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第二批)涉及搬迁农户105户、416人,拟整理复垦耕地98.6亩,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拟使用挂钩周转指标34.52亩,结余挂钩周转指标约64.08亩。该项目该项目已经完成保证金缴纳、人口审核、宅基地测量等工作,但由于安置点内发现古代墓葬群(与月华乡两高安置点情况一致),经与市文物管理所对接,建议重新选址安置,目前正常积极对接乡镇重新选址问题,期间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包括融资贷款资料准备、安置点风貌及户型初步设计工作等,待项目选址确定后快速着手推进。

4、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黄联关镇鹿马村、大德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第二批)涉及搬迁农户125户、476人,拟整理复垦耕地118.6亩,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拟使用挂钩周转指标39.98亩,结余挂钩周转指标约78.62亩;西昌市黄联关镇石坝村、东坪村、哈土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第二批)涉及搬迁农户142户、601人,拟整理复垦耕地115.48亩,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拟使用挂钩周转指标50.48亩,结余挂钩周转指标约65.0亩。黄联关镇两增减挂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宅基地及安置点地形测量、建房保证金的缴纳等工作,人口审核基本完成,安置点风貌及户型已锁定,下一步将与农户签订协议进入安置点规划方案设计阶段,同时准备好融资资料,尽快将项目资金落实到位,争取于2020年7月初全面动工,于2020年底完成农户自建房部分的主体工程和拆旧复垦工作。

二、兰馆项目

兰馆项目位于邛海东北岸,占地面积25600㎡,建筑面积1600㎡,预计2020年8月进入试运营阶段。目前正在深化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图设计工作,为保障设计工作的全面、具体,更好的将兰馆室内设计和室外景观打造融合,近期我公司详细测量了兰馆及周边地形提交给设计单位,预计3月15日前完成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届时将加快办理财评、造价、施工单位招标等工作,争取在4月中旬开工建设,在火把节(8月11日)前正式开馆营业。

三、百花深沟项目

百花深沟火锅、民宿及景点景观打造项目前期通过项目地点的实地考察,项目业态的深入研究及项目投资回报和可行性的充分论证,已经形成成熟的具体方案,计划将该地块打造成集精美餐厅、精致景观及精品名宿(在原有旧房基础上改造)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胜地,目前该地块地形测量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具体的施工图设计工作。

四、东篱菜园

东篱菜园项目位于海南乡湿地风景区内,南临环海路,北临邛海湿地公园六期,环境优美。随着城镇居民对“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的越发向往,该地块适宜打造成一个农业观光园,能领略、感受、体验田园和乡村朴实生活的地方。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属于农业生产的一种体制创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园内借邛海景观打造集农耕博物馆、农场、果园、垂钓鱼塘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的理想地。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地形的测量工作,已经形成初步的设计方案,待方案成熟报邛泸管理局审批后实施,预计3月15日前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工作,将整个园区划阶段实施,先将原有建筑改造装修,后实施室外景观打造,整个项目形成流水作业,设计、施工同时进行,能大大缩减建设周期,房屋改造装修争取在4月中旬开工。

五、唐城公园嶲州阁-----建昌塔文创基地

融资转正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融资;财务管理

1、引言

所谓融资就是通过一定的渠道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行为,这对企业达成预定的经济目标和战略至关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也日趋多样化,有通过内部的债权和股权融资、预售融资以及共同开发融资,也有借助外部的金融中介和信托等方式进行融资,这一方面提高了融资的效率,但同时也使融资风险相应增大。因为房地产行业融资过程中会接触大量的资金,如果在融资过程中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则不仅会影响到相关企业以及融资平台的融资成果,还会给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可见,在融资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意义重大。

2、房地产行业融资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

1.能够降低融资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我国房地产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房地产行业因为其特殊性,在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活动中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而要合理的计划、配置和使用这些资金,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不行的。在房地产融资过程中,通过应用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可以对所筹集资金的用途有一个合理的规划,而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房地产行业的融资风险。

2.为融资决策提供依据。房地产企业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融资,而在整个融资过程中,融资决策是重要的一环。在房地产行业的融资过程中,根据合理的财务预算能够正确地确定融资规模,从而可为制定合理可行的融资方案提供依据。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在融资过程中经常存在融资不足或融资过剩的问题,而这给整个行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3.可以减少融资成本。在对市场上不同融资成本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可以对融资额度的可能性进行评估。然后可根据融资所要达成的经营发展目标需求,以年度财务预算为标准,合理确定融资规模,从而将融资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此外,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对所筹集的资金进行有计划、有原则地使用,这就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

3、房地产行业融资所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1.资金链断裂风险。在实际工作中,造成资金链断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1)因为融资困难而带来的资金链断裂风险。一些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较高,进而给财务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企业在竞价买地、房产开发、营销策划等各个环节中都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整个过程中一旦出现差池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2)因不合理融资而造成的风险。房地产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缺乏对融资额度的合理评估,也没有制定科学的融资方案,甚至超过自身还款能力而盲目进行扩大融资和高利率融资,而这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融资风险。

2.成本控制风险。融资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其必然也存在一定的成本,如融资审核费用成本、利息成本、股息成本和信托管理成本等等,而这些都会对最终的利润产生直接影响。如果融资过程中不注意加强财务管理,进而使得融资成本增加,则不仅会降低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收益与核心竞争力,还会因为受到成本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面临成本进一步增加的风险。

3.投资风险。众所周知,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周期通常都比较长,并且整个开发过程容易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很多房地产项目在正式开发前都将关注焦点放在如何筹集资金、怎样追求高利润等方面,缺乏对市场的调研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活动,这可能造成房地产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收益,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

4.资金回笼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大多是先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募集资金,再通过房地产产品的后期销售来偿还先期债务,这种模式必然会导致资金回笼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如在最终的销售过程中,因为政策、市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可能使产品销售情况达不到预期目标,回款缓慢,导致企业的偿债能力急剧下降,现金支出压力陡升,进而陷入财务困境,给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企业破产。

4、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

1.做好预算工作。房地产行业在融资过程中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做好项目预算和资本预算。除了需要从宏观方面对整个项目进行整体预算外,还要做好财务预算工作。首先,要确保项目投资决策时的准确性,降低因投资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其次,要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的监督工作,确保整个项目的资金运转都是有计划和有原则的进行,以充分发挥资金预算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财务部门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坚持月度分析、季度考核、年度总评相结合的预算分析和考核原则,定期进行财务风险评估,对资金流动中不合规矩的地方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健康、有序地进行。

2.严格资金管理。房地产项目开发因为其特殊性,导致整个开发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可以看作是房地产行业的“血液”。只有通过科学地筹集和管理使用资金,做到优化资金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率,才能促进最终效益的提高。当前很多房地项目在开发过程中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管理,表现为部分资金使用不当,进而造成资金运转困难,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开发的项目不能按时完工。因此,必须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制定科学的资金使用计划,确保每一笔资金都是有计划、有原则地被使用,同时还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回,提高企业的可用资金额度。

3.及时分散风险。首先,要做好投资的区域性分散工作,将房地产投资从一个区域分散到多个区域,如可将只在一个区域从事开发项目的工作转变为在多个区域均进行项目开发工作,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因一个区域经济不景气而造成的损失。其次,要做好投资时间分散工作,确立一个合理的投资时间间隔,避免因短时间内的市场或政策波动而带来的损失。

5、结束语

房地产行业融资中有效的财务管理对提高融资决策的正确性、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融资过程中的财务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而这可能会导致财务风险增加,不利于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发展。因此,房地产行业在融资过程中,应根据企业自身以及需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影响融资活动的各种因素,加强财务管理,进而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腾雷.论房地产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常见的财务管理问题[J].中国房地产业,2013,(4):395.

[2]屈锦秀.浅议新形势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J].江苏商论,2014, (6):225-226.

融资转正工作计划篇9

新会计准则中与银行会计相关的重要变化

新会计准则中与银行会计相关的重要变化主要包括金融资产、负债的分类与计量,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会计处理等方面。

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分类:从流动性到风险性。在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根据流动性,将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将负债划分为流动负债、应付债券、长期准备金和其他长期负债等。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程度的加快和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工具长短期的界限变得模糊,所以从流动性方面划分无法真正反映出资产和负债的本质属性。新会计准则主要强调了资产与负债的持有目的和功能性,其划分标准则更强调其风险性。新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应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负债则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与其他负债。并强调分类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值得注意的是,新会计准则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的一种,这就意味着衍生金融工具将在资产负债表内核算,而不是在现行会计制度下表外披露。

金融资产与负债的计量: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银行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比如,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在取得时按初始投资成本计量。新会计制度规定银行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其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资产与负债,在后续计量中采取不同的计量方式。交易性资产与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其他负债,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资本利得与损失,直接记入当期损益,而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记入资本公积,直到终止确认时转出,记入当期损益。

金融资产的减值从预期计提到客观发生计提。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的规定作了较大的变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计提依据的变化。以贷款损失为例,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银行应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而新会计准则规定,银行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贷款发生减值的,才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2)损失准备转回的变化。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已冲销的贷款损失,以后又收回的,其核销的贷款损失准备予以转回。而新会计准则对计提损失准备的转回区别对待: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金融资产转移的变化

金融资产转移,是指企业(转出方)将金融资产让与或交付给该金融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另一方(转入方)。它一直是会计实务中的一个难点,随着银行结构化融资交易(比如资产证券化、信托、债券买断式回购等)创新步伐的加快,这方面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新会计准则单独规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对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条件和计量做了规定,弥补了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空白。

新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转移分为整体转移和部分转移两大类;银行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银行应当比较金融资产转移前后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及时间分布的波动所面临的风险,判断是否已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转入方。

套期会计处理的变化

从实践来看,由于现行会计制度对资产和负债以历史成本为会计确认原则,未能切实解决套期保值业务的核算、披露等方面问题。目前我国银行中没有一家银行在实务中真正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套期会计。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对套期会计作了明确规定。套期会计方法是指在相同会计期间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抵销结果计入当期损益的方法。并将套期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等三种,对于不同的套期形式则采用不同的确认和计量方法。

新会计准则对银行及其监管带来的影响

金融资产与负债分类、确认的改变影响银行资本水平

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披露到表内核算的影响。一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合约成交后,要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进行表内核算,改变了银行资本计算的范围,也影响了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加权风险资产是由表内业务的信用风险和表外业务的市场风险,衍生金融工具被作为表外业务,转换成基础工具,并按基础工具的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方法计算资本要求。而现在衍生工具作为表内核算,就会改变风险加权资产的结构,随着衍生产品逐步发展,对银行资本的影响将会更为明显。二是目前,国内衍生金融交易市场并不发达,国内银行也主要是为客户衍生产品业务,除了在与客户交易和向国外交易对手平盘之间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时滞以外,都是及时地对冲风险,所以将各类衍生金融工具在表内核算,会显得过于突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银行中的地位,从而使得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失衡。

资产证券化的影响。目前国内有银行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由于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进行,所以资产证券化分散了风险,降低了监管资本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为确保证券的发行,一般都会提供一定程度的信用支持和担保。而新会计准则规定,在提供信用担保进行信用增级的金融资产转移中,转出方保留了所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的,不应终止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所以这种类型的证券化资产仍应在表内反映。

公允价值的计量增加银行资本的波动性。一是公允价值及时确认所致的波动性。公允价值计量要求银行在交易事项的市场价值变化时,及时将这些价值变动在报表中确认。例如,在金融资产质量严重恶化时,公允价值会相应减少,若立即确认资产的减少,银行的资本也将随之减少。但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如果银行提取了足够的资产减值准备,那么对银行资本的影响有限。同样在发生未预期利率的变动,房地产危机,权益价格大幅度调整等情况下,交易事项的市场价值会发生变化,及时确认,无疑会加大银行资本的波动性。所以随着公允价值的使用,经济条件的变化将更快地反映于会计信息中,就越可能增加银行资本的波动性。

二是公允价值变动记入权益所致的波动性。由于使用公允价值方法计量,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部分金融工具未实现的损益将记入资本公积项目和按照现金流套期会计核算的公允价值变化直接记入股本,这些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增加了银行资本的波动性。

此外,公允价值计量还增加了判断银行会计信息真实程度的难度。

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改变与银行审慎监管要求不一致

从银行稳定角度看,银行信贷质量要在准备金中得到体现,不仅要求对已经发生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一般准备。而新会计制度要求,银行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才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准备金是资产面值与未来全部现金流量贴现值之差,这与银行内部会计制度预测到的贷款组合发生的损失不一致,也与银行监管的审慎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

套期会计的影响

对有些银行开展了套期保值业务,按照原有会计处理,套期工具的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未被纳入表内,被套期项目的浮动盈亏也不进行会计处理。如果其已经满足套期会计方法的标准,现在采用套期会计方法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或现金流量变动抵销结果,在同一财务报表期间的损益中予以确认进行处理,并不会对银行权益、损益及资产结构等经济事项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要求商业银行对套期行为的有效性进行持续评价,要求提供每笔套期业务的风险管理书面文件等,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资产转移的影响

银行收益的复杂化。

在终止确认中,金融资产和负债转移由此引起的损失和收益的确认,银行有两种可选择的方法,即确认并调整当期损益和先在权益项目中列报,待金融资产出售后再计入损益。以上述方式确认的损益与按“收入――费用”的传统模式确认的损益共同构成了银行的最终经营成果,这不仅对传统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造成了冲击,而且使银行期间净利润的内容更显得复杂化。

与税务利润存在永久性差异。

因调整而产生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其实质是对预期损益的会计确认,待交易最后实现时,报表中列示的损益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收入减上期报表日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即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前提下,每一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实际损益被分割为各期的调整损益而予以预计。尽管这部分的差异基本符合时间性差异的定义,但是由于税法中不允许对任何不确定收入、费用的确认,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对预计损益的确认,税法上不予确认。

面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监管部门应采取的对策

参照国际经验,及时修改资本充足率监管相关规定。一是对监管资本计算的范围调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改变权益的范围,特别是部分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将计入资本公积,使得监管资本偏离了审慎的要求。监管部门有必要根据新会计准则的会计数据,适时对监管资本的计量范围进行调整。主要涉及负债和权益分类,可供出售资产,公允价值选择权以及现金流套期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对监管资本的影响。二是对加权风险资产计算的调整。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变化与衍生工具的表内核算,计算加权风险资产时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的组成部分也发生变化,监管部门应对权重和转换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审慎的前提下在会计资本和监管资本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机制。

加强政策协调,解决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处理和税收待遇问题。按照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部分业务时需要对未实现的损益进行确认,与税务部门据实纳税的基本原则存在一定的矛盾,会影响银行的各项税收负担。此外,我国会计制度、税收制度以及监管当局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要求不完全相同,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按照贷款分类的结果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务政策只允许全部贷款1%的贷款损失准备在税前抵扣,新会计制度计算的贷款损失准备与税务机关规定的标准也相去甚远。这些都将削弱银行自主消化风险的能力与积极性。因此,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出发,监管部门应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进行政策协调,明确未实现损益纳税的税收政策,明确贷款损失税前的抵扣标准,以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

融资转正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司的组织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市场上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商机既变得越来越常见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商机的时效性越来越短。公司管理者想要独自了解一个公司的方方面面,然后从数目繁多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公司管理者需要运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对公司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总结,并从中能够得出公司的发展状况,同时对市场进行适当的预测,对公司的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由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有着相当大程度的交叉,两者的工作性质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地交流与合作,两者逐渐产生了相互融合的迹象。

一、两者的特点

1.财务会计

(1)财务会计的工作性质是历史性的,它是用财务语言将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表示出来。

(2)企业外的投资者以及相关人群是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

(3)财务会计一定要遵守国际组织的对于会计的工作做出的行为规范。比如:FASB,IASB,SEC等。

2.管理会计

(1)管理会计既是对过去的描述,又包含对于未来世界的发展的看法。

(2)管理会计的报告是企业内部的资料,是不会向社会公开的。

(3)在如何确立和陈述报告这一方面对于管理会计来说是没有硬性规定的,可以自由发挥。两者的工作范围是互补统一的,有共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地方。

二、两者融合的意义

正如同20世纪50年代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资本的大量积累,企业家控制的公司越来越多,财务会计的原始报表无法把公司的方方面面全部展示在资本家的面前,资本家需要对信息进行划分,预测市场的下一步发展方向。管理会计可以为资本家提供更加可靠的发展规划,并对现有的工作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出企业的现有的盈利状况,从而获得大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更加复杂化,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互融合是新时代的趋势,是原有的系统受到社会需求的推动自然而然产生的创新。通过相互融合,可以使优秀团队提高自己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对市场做出更合理的推测,制定出更加好的策略,增加公司的盈利水平,促进公司转型,从而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三、两者融合的策略

1.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发展方向不同,但两者有着共同的学习基础,都是把使企业的盈利增加当作最重要的目的,因此两者的融合不会有过多的阻力。政府教育部门应牢牢把握住市场趋势,对学校进行教育改革,使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这也是对教育资源的重组与整合,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不是造成重复性浪费,既能培育出高质量的毕业生又能够对教育资源进行重组与整合,从而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两者的融合是时代大背景下的正确前进方向。

2.公司管理者制定制度确保两者从分离到相互融合

的顺利过渡虽然两者的融合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但由于以前的分离,不少人已经适应了某一种工作体系,害怕会触动现有的利益分配结构,使他们自身利益受到损失,因此会不自主地抵制、干扰其融合的进程。公司管理者应当制定一些人性化制度,划分出新的会计管理部门,同时将原有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划分到新部门,并加强会计培训工作,使财务会计学到管理会计的知识,使管理会计学到财务会计的知识,使他们可以跟上会计转型的步伐。

3.团队应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人们不能够期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过程一蹴而就,团队管理者应当以宽松的心态看待这个融合过程,应当正视出现的问题,加强对于会计工作者的利益分配的保障制度。团队应当建立完整而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内部酬劳在酬劳分配中占的比重,使会计工作者能够建立起对于公司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使团队的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世界飞速发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企业所能够调动的资本不断扩大,市场上的信息更加复杂,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的处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正值我国社会深化改革时期,一切都在改变,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正是企业对于自身改革的正确应对,是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陈静 单位:十堰市郧阳区疾控中心

参考文献:

[1].黄曼远.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