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1:19:27

开支范文篇1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控制费用开支,本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有利工作的原则,根据国家规定和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办法。

第二章费用开支计划

第二条公司各部门、下属企业必须在每月底根据下月工作计划制定本单位费用开支计划,由财务部汇总、审核,经公司办公会议或总经理审批,即为公司当月的费用开支计划,并下达各单位费用开支指标。

第三条公司同时授予副总经理、部门经理对计划内费用开支的审批权限。

第四条公司费用开支计划留有弹性,并根据实施情况调整或变更授权。

第三章审批权限及程序

第五条凡公司费用开支计划内审批程序为:

1、费用当事人申请;

2、部门经理审查确认;

3、财务部门审核;

4、授权分管副总或总经理审批。

第六条凡公司计划外开支,一律最后报总经理审批。

第四章行政费用管理

第七条办公用品及低值易耗品采购报销手续:

1、行政部根据计划统一采购、验收、入库,根据发票、入库单报销。

2、各部门急需或特殊的办公用品,经批准,可自行购买:

(1)单价在50元以下,或总价在200元以下,行政部长批准;

(2)单价在50元以上,或总价在200元以上,分管副总批准。

购买后,提交发票、实物,经行政部查验入库单及入帐报销。

3、原则上不报销办公用品之装卸费用。

第八条车辆使用费报销:

1、车辆使用费包括汽油费、维修费、路桥费、泊车费、驾驶员补贴。

2、行政部在掌握车辆维护、用车、油耗情况基础上,制定当月车辆费用开支计划。

3、油费报销,需由驾驶员在发票背面注明行车起始路程,由行政部根据里程表、耗油标准、加油时间、数量、用车记录复核,经行政部长签字验核。

4、路桥费、洗车费由驾驶员每月汇总报销一次,由行政部根据派车记录复核,经行政部长签字验核。

5、车辆维修前须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和预计费用,报销时在发票上列明详细费用清单,由行政部根据车辆维修情况复核,经行政部长签字验核。

6、驾驶员行车补助按加班标准计算,每月在工资中列支发放。

第九条交通费报销:

1、交通补贴见公司补贴津贴标准。

2、交通补贴在员工工资中发放。

3、员工外勤不能按时返回就餐者可给予误餐补贴。

4、员工外勤每天交通费标准为元,经批准可乘坐出租车并报销。凡公司派车和乘坐出租车,均不报销外勤交通费。

第十条应酬招待开支报销:

1、根据公司对外接待办法文件中规定的接待标准接待。

2、应酬应事先申请并得到批准。

3、原则上不允许先斩后奏,因特殊原因无法事先办理的,事后须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4、应酬一般在定点酒店、宾馆进行。一般在签单卡签字后按月结算,不得擅自在它处或用现金结算。

第五章内部收费管理

第十一条公司完善分级管理、核算机制,实行内部收费核算办法。

第十二条内部收费包括车辆使用、领用办公用品、文印通讯几项费用。费用标准见费用开支标准表中内部发生费用,列入目标计划管理考核和成本效益范围。

开支范文篇2

市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要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压缩行政事业经费开支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要充分认识国务院在全国开展支持灾区全民节约活动决定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端正思想,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措施,确保市局机关关于压缩行政事业经费开支,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二、严格执行预算,压缩经费开支

市局财务部门要严格执行年年度的行政事业办公经费预算,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调整通盘支出结构,力争达到压缩年初预算办公经费的5%,用于支援抗震救灾。

三、精简各类会议,着力控制会议经费

市局办公室要对全局性的会议严格把关,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可开可不开的会议要坚决不开,可合并的会议尽量合并。确实要开的会议,需经局主要领导审批,并要压缩会期和与会人员,会议地点原则上安排在局机关内部,确因工作需要,可安排在定点会场,并严格执行不准购置高档礼品、纪念品等项制度。

四、严格接待规定,大力压减接待经费

市局各项公务接待活动,要坚持谁承办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严禁无接待方案,无审批手续的随意接待。机关公务接待费用总额要严格控制,对确需接待宴请的,不得安排在五星级酒店,应对宴请规格、接待标准、陪同人员等从严格控制。市局机关对差旅费严格审批制度,确需因公出差或下乡工作调研的,对出差线路、人数、次数实行严格控制,食宿不得超标准。市局机关原则上不安排组团出国(境)考察和培训。

五、加强车辆管理,进一步规范机关公务用车

市局机关要建立健全公务车辆使用登记和监控制度,加强公车使用管理,严禁公车私用。要严格落实市政府制定的机关公务车辆统一保险、定点加油和定点维修规定,力争今年燃油维修费用下降5%,同时认真做好每季度机关车辆统计公示工作。市局机关原则上暂停新增购置小汽车。

六、厉行节约,深入开展节能减耗活动

市局要结合工作实际,落实好机关节水、节电、节油、节约办公用品的工作措施。在正常的办公时间里,充分利用自然光,离开办公室时随手关灯,杜绝长明灯。认真执行办公建筑空调运行管理规定,严格控制文件印刷数量尽量减少办公设备的待机消耗,大批的耗材实行集中政府采购。积极推行网上办公和无纸化办公,力争在年底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做好现有办公楼用房总量的合理调剂工作,对现有办公楼除正常维修外,原则上不安排装修或改扩建工程。

开支范文篇3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控制费用开支,本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有利工作的原则,根据国家规定和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办法。

第二章费用开支计划

第二条公司各部门、下属企业必须在每月底根据下月工作计划制定本单位费用开支计划,由财务部汇总、审核,经公司办公会议或总经理审批,即为公司当月的费用开支计划,并下达各单位费用开支指标。

第三条公司同时授予副总经理、部门经理对计划内费用开支的审批权限。

第四条公司费用开支计划留有弹性,并根据实施情况调整或变更授权。

第三章审批权限及程序

第五条凡公司费用开支计划内审批程序为:

1.费用当事人申请;

2.部门经理审查确认;

3.财务部门审核;

4.授权分管副总或总经理审批。

第六条凡公司计划外开支,一律最后报总经理审批。

第四章行政费用管理

第七条办公用品及低值易耗品采购报销手续:

1.行政部根据计划统一采购、验收、入库,根据发票、入库单报销。

2.各部门急需或特殊的办公用品,经批准,可自行购买:

(1)单价在50元以下,或总价在200元以下,行政部长批准;

(2)单价在50元以上,或总价在200元以上,分管副总批准。

购买后,提交发票、实物,经行政部查验入库单及入帐报销。

3.原则上不报销办公用品之装卸费用。

第八条车辆使用费报销:

1.车辆使用费包括汽油费、维修费、路桥费、泊车费、驾驶员补贴。

2.行政部在掌握车辆维护、用车、油耗情况基础上,制定当月车辆费用开支计划。

3.油费报销,需由驾驶员在发票背面注明行车起始路程,由行政部根据里程表、耗油标准、加油时间、数量、用车记录复核,经行政部长签字验核。

4.路桥费、洗车费由驾驶员每月汇总报销一次,由行政部根据派车记录复核,经行政部长签字验核。

5.车辆维修前须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和预计费用,报销时在发票上列明详细费用清单,由行政部根据车辆维修情况复核,经行政部长签字验核。

6.驾驶员行车补助按加班标准计算,每月在工资中列支发放。

第九条交通费报销:

1.交通补贴见公司补贴津贴标准。

2.交通补贴在员工工资中发放。

3.员工外勤不能按时返回就餐者可给予误餐补贴。

4.员工外勤每天交通费标准为元,经批准可乘坐出租车并报销。凡公司派车和乘坐出租车,均不报销外勤交通费。

第十条应酬招待开支报销:

1.根据公司对外接待办法文件中规定的接待标准接待。

2.应酬应事先申请并得到批准。

3.原则上不允许先斩后奏,因特殊原因无法事先办理的,事后须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4.应酬一般在定点酒店、宾馆进行。一般在签单卡签字后按月结算,不得擅自在它处或用现金结算。

第五章内部收费管理

开支范文篇4

制定行政消耗性开支计划,是各项经费开支的基本依据,是事前控制的重要手段。为了防止日常经费开支的随意性、盲目性,必须合理编制好经费开支的年度计划和阶段性计划。通过预算约束,逐步降低行政消耗性开支,以弥补清债经费的不足,达到彻底清欠化债的目的。

1、编制年度经费开支计划。编制年度开支计划,是本年度行政消耗性开支的计划性文件,要依据军队的有关标准、机关人员编制、机构编制以及历史资料,采用经验总结、统计分析的方法,编制合理的年度开支计划。

2、费用开支的计划管理。费用开支的管理应指定一个业务部门归口管理,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管理。以年度开支计划为依据,按照需求、适用、节约,不突破年度计划的原则,合理科学编制各阶段开支计划,把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对专业性强的、大批量的设备器材要实行多方寻价,货比三家,招标采购;对小金额的常用一般用品,要明确采购的规格、性能,实行定点、限额采购。

二、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必须加强经费开支的控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经费开支过程中的控制,是事中控制的重要手段。

1、差旅费的控制。频繁、重复的会议、调研、评比、验收活动,导致部队差旅费严重超支。有客观存在的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失控,不管大事、小事,不管必要性大小都要派人出差,而且出差标准越来越高,大大超出财务报销标准。这也是差旅费开支过大的重要原因。对差旅费的控制首先要控制出差次数,对可出可不出、公私兼顾的以及能使用电话、文件可解决的公务不应派人员出差。这主要依靠各级领导把好派遣关。二是要严格落实公安部消防局制定的差旅费领报标准和管理规定,控制差旅费的报销标准。特别是对什么情况下乘坐飞机,应由哪一级批准;对各地区的住宿标准应制定明确规定。且各级领导要带头遵守规定,把好签字关,这样也有利于财务部门坚持原则,照章办事。对绕道出差、游山玩水以及车船住宿费超标准的应拒绝报销。三是要严格控制乘坐出租车,对特殊情况需乘坐出租车应有明确规定。

2、办公费的控制。部队的日趋庞大,办公费开支也随之大幅度上升,点越多办公费越高。办公设备的重复购置,给办公费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办公设备的档次攀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用电用水的不良习惯,使得经费支出超标严重等等。以上问题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要还是制度建设跟不上,制度执行不力,把关不严。压缩办公费,首先要严格控制办公用品、办公设备的采购和档次。要制定采购计划,各部门办公设备的配备,必要性不大的、使用价值不高的,尽量不配,能共用的尽量共用。在贵重办公设备和器材的采购上各部门不得各自为政,审批权应由支队统一掌握,以便支队在各部门之间对办公设备进行调节后再审批,避免重复采购和采购的随意性。二要加强对办公用品、办公设备的管理,防止损坏、丢失、被盗。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办公用品要建立卡片,归口备案,责任落实到使用人;加强对办公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其利用率和使用期。三是加强用水用电的管理。教育官兵要树立节约意识,杜绝出现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

3、招待费的控制。招待费的控制也是老大难问题,费用开支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消防部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与地方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正常业务往来繁多,招待的对象、招待的环节多。但在招待的范围、对象、标准方面存在随意性。压缩招待费开支是有潜力可挖的。一是要控制招待范围。招待的范围应以是否关系到部队的利益,是否关系到部队的生存和发展的相关单位业务往来为限。确实需要办的招待,充分利用机关食堂有利条件,尽量在部队食堂接待来宾,控制在外就餐,特别要控制在营业性娱乐场所办招待。对本文由公务员之家/整理内部人员包括上下级来往,应在内部食堂吃工作餐。二是控制招待标准。明确招待级别和相应的标准,减少陪同人员,禁止随意提高档次,铺张浪费等现象,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三是加强接待费管理,机关日常公务接待应切实落实职能部门归口管理,要严格按规定接待,控制接待费支出,招待用品要事前履行审批手续,完善审核程序。

4、非行政性用车费用开支的控制。一要健全派车制度,杜绝私事用车,不该派的车坚决不派,控制出车次数。这一点关键也是依靠各级领导自觉遵守。二是要加强车辆的维护、保养,按规程操作,保证车况良好,减少修理费用。三是加强对司机的安全教育,确保行车安全,避免事故发生。四是对车辆的用油实行定车包干,油料开支要根据出车地点和里程定额控制,对长途车实行事前申请制度和加油抄表制度,根据行车总程和百公里油耗进行实耗核算,以有效控制行车燃料费的支出。五是车辆外送修理,一方面要由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核实后确定;另一方面要选定相对固定的修理点,由业务部门、司机、修理厂一起商定修理合同。六是出车途中的应急修理,应及时将修理的项目、换件情况报告业务部门,车辆归队后,业务部门要进行技术鉴定、核实修理项目和换件情况,并回收旧件后方可签字报销。

5、医疗费的控制。一是要设置卫生所,配备医生和卫生员。一方面可减少人员外出就诊,节约差旅费开支,也有利于部队管理;另一方面可减少高价医疗费和作弊现象。二是要指定一个就诊医院,并鉴定就诊合同,控制好药量、药价。三是严格药品采购、贮藏的管理。药品采购的渠道要正规,确保药品质量,要根据常见病和官兵的身体状况以及在供人数合理拟定采购计划,防止采购的盲目性,杜绝药品积压和过期失效。四是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做好防病治病工作,不断提高治愈率,提高官兵的健康水平。五是对探亲、出差期间医疗费用的报销管理要健全审批程序和报销标准。

三、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必须加强经费开支的监督

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是提高消防经费使用效益,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的有力保证。监督是否有力,主要取决于各项监督制度是否制订并落实到位。

1、严格把好审批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由“一支笔”实施把关。其中重大开支本文由公务员之家/整理党委应集体研究决定,坚持先审后支。阶段性开支计划和临时性开支计划的审批,作为“一支笔”是经费开支的第一责任人,一方面要熟悉有关的标准制度、政策规定,另一方面要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切忌乱开口子、乱表态、乱签字、乱批条子现象发生。按照“谁支配、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特别要明确部队各级财务主要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责任,划清权限,明确奖惩,严格财经纪律,对乱分配、乱使用、浪费资源、违反财务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要逐级审核各项开支,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保证各项开支合理。

开支范文篇5

制定行政消耗性开支计划,是各项经费开支的基本依据,是事前控制的重要手段。为了防止日常经费开支的随意性、盲目性,必须合理编制好经费开支的年度计划和阶段性计划。通过预算约束,逐步降低行政消耗性开支,以弥补清债经费的不足,达到彻底清欠化债的目的。

1、编制年度经费开支计划。编制年度开支计划,是本年度行政消耗性开支的计划性文件,要依据军队的有关标准、机关人员编制、机构编制以及历史资料,采用经验总结、统计分析的方法,编制合理的年度开支计划。

2、费用开支的计划管理。费用开支的管理应指定一个业务部门归口管理,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管理。以年度开支计划为依据,按照需求、适用、节约,不突破年度计划的原则,合理科学编制各阶段开支计划,把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对专业性强的、大批量的设备器材要实行多方寻价,货比三家,招标采购;对小金额的常用一般用品,要明确采购的规格、性能,实行定点、限额采购。

二、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必须加强经费开支的控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经费开支过程中的控制,是事中控制的重要手段。

1、差旅费的控制。频繁、重复的会议、调研、评比、验收活动,导致部队差旅费严重超支。有客观存在的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失控,不管大事、小事,不管必要性大小都要派人出差,而且出差标准越来越高,大大超出财务报销标准。这也是差旅费开支过大的重要原因。对差旅费的控制首先要控制出差次数,对可出可不出、公私兼顾的以及能使用电话、文件可解决的公务不应派人员出差。这主要依靠各级领导把好派遣关。二是要严格落实公安部消防局制定的差旅费领报标准和管理规定,控制差旅费的报销标准。特别是对什么情况下乘坐飞机,应由哪一级批准;对各地区的住宿标准应制定明确规定。且各级领导要带头遵守规定,把好签字关,这样也有利于财务部门坚持原则,照章办事。对绕道出差、游山玩水以及车船住宿费超标准的应拒绝报销。三是要严格控制乘坐出租车,对特殊情况需乘坐出租车应有明确规定。

2、办公费的控制。部队的日趋庞大,办公费开支也随之大幅度上升,点越多办公费越高。办公设备的重复购置,给办公费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办公设备的档次攀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用电用水的不良习惯,使得经费支出超标严重等等。以上问题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要还是制度建设跟不上,制度执行不力,把关不严。压缩办公费,首先要严格控制办公用品、办公设备的采购和档次。要制定采购计划,各部门办公设备的配备,必要性不大的、使用价值不高的,尽量不配,能共用的尽量共用。在贵重办公设备和器材的采购上各部门不得各自为政,审批权应由支队统一掌握,以便支队在各部门之间对办公设备进行调节后再审批,避免重复采购和采购的随意性。二要加强对办公用品、办公设备的管理,防止损坏、丢失、被盗。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办公用品要建立卡片,归口备案,责任落实到使用人;加强对办公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其利用率和使用期。三是加强用水用电的管理。教育官兵要树立节约意识,杜绝出现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

3、招待费的控制。招待费的控制也是老大难问题,费用开支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消防部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与地方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正常业务往来繁多,招待的对象、招待的环节多。但在招待的范围、对象、标准方面存在随意性。压缩招待费开支是有潜力可挖的。一是要控制招待范围。招待的范围应以是否关系到部队的利益,是否关系到部队的生存和发展的相关单位业务往来为限。确实需要办的招待,充分利用机关食堂有利条件,尽量在部队食堂接待来宾,控制在外就餐,特别要控制在营业性娱乐场所办招待。对内部人员包括上下级来往,应在内部食堂吃工作餐。二是控制招待标准。明确招待级别和相应的标准,减少陪同人员,禁止随意提高档次,铺张浪费等现象,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三是加强接待费管理,机关日常公务接待应切实落实职能部门归口管理,要严格按规定接待,控制接待费支出,招待用品要事前履行审批手续,完善审核程序。

4、非行政性用车费用开支的控制。一要健全派车制度,杜绝私事用车,不该派的车坚决不派,控制出车次数。这一点关键也是依靠各级领导自觉遵守。二是要加强车辆的维护、保养,按规程操作,保证车况良好,减少修理费用。三是加强对司机的安全教育,确保行车安全,避免事故发生。四是对车辆的用油实行定车包干,油料开支要根据出车地点和里程定额控制,对长途车实行事前申请制度和加油抄表制度,根据行车总程和百公里油耗进行实耗核算,以有效控制行车燃料费的支出。五是车辆外送修理,一方面要由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核实后确定;另一方面要选定相对固定的修理点,由业务部门、司机、修理厂一起商定修理合同。六是出车途中的应急修理,应及时将修理的项目、换件情况报告业务部门,车辆归队后,业务部门要进行技术鉴定、核实修理项目和换件情况,并回收旧件后方可签字报销。

5、医疗费的控制。一是要设置卫生所,配备医生和卫生员。一方面可减少人员外出就诊,节约差旅费开支,也有利于部队管理;另一方面可减少高价医疗费和作弊现象。二是要指定一个就诊医院,并鉴定就诊合同,控制好药量、药价。三是严格药品采购、贮藏的管理。药品采购的渠道要正规,确保药品质量,要根据常见病和官兵的身体状况以及在供人数合理拟定采购计划,防止采购的盲目性,杜绝药品积压和过期失效。四是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做好防病治病工作,不断提高治愈率,提高官兵的健康水平。五是对探亲、出差期间医疗费用的报销管理要健全审批程序和报销标准。

三、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必须加强经费开支的监督

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是提高消防经费使用效益,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的有力保证。监督是否有力,主要取决于各项监督制度是否制订并落实到位。

1、严格把好审批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由“一支笔”实施把关。其中重大开支党委应集体研究决定,坚持先审后支。阶段性开支计划和临时性开支计划的审批,作为“一支笔”是经费开支的第一责任人,一方面要熟悉有关的标准制度、政策规定,另一方面要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切忌乱开口子、乱表态、乱签字、乱批条子现象发生。按照“谁支配、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特别要明确部队各级财务主要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责任,划清权限,明确奖惩,严格财经纪律,对乱分配、乱使用、浪费资源、违反财务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要逐级审核各项开支,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保证各项开支合理。

2、加强财务管理,强化会计监督。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财务人员要依照《会计法》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但能熟练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更重要的是熟悉掌握有关的财经政策和标准制度,提高执行制度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对经济业务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审核。比如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单价是否合理,数量是否虚报,内容是否真实,手续是否齐全,必要时对有疑点业务应采取跟踪检查核实的办法。坚持原则,对不合理的开支坚决不予核销,真正发挥财务监督作用,减少费用开支、浪费。

3、强化审计监督,实施经费浪费的事前预防。各级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经费预算的审核和使用情况的监管,对明显属于不切实际的铺张支出要在审批环节上坚决予以制止,对浪费现象严重的单位和部门要予以通报批评。加强审计工作力度,实施事前预防。把建立节约型部队纳入审计监督视线,全面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经费预、决算审计,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重点,将关口前移,强化事前、事中审计。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加强对部队节能和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郧彦辉.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现状及改革[J].统计与决策,2005,(04).

[2]尹利军.行政管理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改革与战略,2007,(11).

[3]王广辉.刍议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与会计核算改革之策[J].现代财经,2007,(08).

开支范文篇6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增幅大幅放缓,进入2009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今年1~5月财政收入出现连续负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大幅增加财政支出,确保“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重点支出需要,确保财政支出的民生保障功能。本着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笔者认为,为抵御国际金融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危机当前,应加快推进行政开支精细化管理,以节省不必要的支出用于更具有带动效应的民生领域,以此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是支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此基础上应选择社会公众高度关注,节支效果较为明显的重点领域进行。

一、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凸显行政节支重要性

据专家估计,我国政府机关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是美国1999年平均水平的133%。我国公务员人均纸张耗费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是部分发达国家的10倍。某些城市政府机构人均耗能量、用水量和用电量分别是当地市民的几倍以上。开支中的浪费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政府会议浪费,会议规格、标准、档次不断升高,有些成为变相的公费旅游;公务用车、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浪费;能源和资源浪费;“政绩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浪费等。政府浪费的本质是公共资源浪费,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不够。我国政府机构控制着80%的公共管理信息。多年来政务信息公开与否往往取决于具体政府部门或官员的开明程度。各级人大、政协、审计、检察院和上级监督等都属于对官员的体制内监督,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和监督乏力造成了滋生政府浪费的土壤。

2.执行预算的力度不够。政府部门不严格执行预算的情况屡见不鲜,预算执行弹性化和容易变通的特点为官员大手大脚地花钱提供了便利。

3.社会公众参与行政决策过程程度不够。政府官员掌控着公共资源的定价和配置权,缺乏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和参与决策的机制,这也导致了行政成本的过快增长。

4.行政成本考核范围不够。由于公共资源归全民所有,公共资源产权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造成实际上所有者的缺位。没有把节省公共资源的责任落实到人,在责任主体缺位,又缺乏公众监督和法律惩戒的条件下难免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不当占用。此外,我国考核官员政绩主要看GDP、财政收入、引进外资及出口创汇等指标,使官员失去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

由此可见,行政节支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性。

二、解决收支矛盾的的重要举措——实施行政支出精细化管理

(一)加强对行政公用支出的精细化管理

1.加强出国(境)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要细化出国审批程序,建立出国计划与经费联审制度,对出国费用实行总额控制,限制出国人数和天数,严格对出国团组日程的审查和监督程序,实行将因公出国经费全部纳入专项预算管理制度。

2.推进公务用车精细化管理。强化公务用车编制管理,细化公务用车配置标准;完善公务用车购置审批制度,确保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的降低。在摸清本地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职领导的职数及职工人数的基础上,重新核定车辆编制,规范公务用车配置。公务用车主要分为领导工作用车和业务用车,经调研分析建议:正县(处)级单位的正职定编1辆领导工作用车,其副职领导工作用车按职数定编:3人2辆、5人3辆、超过5人的则每增加2人增编1辆,但本单位人员编制在30人以内(含30人)的,副职的领导工作用车定编不得超过3辆(含3辆),编制在50人以内(含50人)的,副职的领导工作用车定编不得超过4辆(含4辆);业务用车的定编按每10~15人定编l辆。其中编制在20人以内(含20人)的只可定编1辆。另外要细化、优化公务用车政府采购和统一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制度,建立闲置公务用车的调剂使用制度,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建立公务用车里程签字确认及公示制度,逐步推行公务用车社会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用车成本。

3.接待费用支出精细化管理。首先公务接待一律按标准实行工作餐,严禁超规格、超标准接待。要实行定点接待,餐饮要突出地方特色,一律不上海鲜,不上香烟;其次,要细化财务制度,严格公务接待报销单据要求,以严密的、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来堵塞公务接待的黑洞;再是要把各部门、各单位、各类项目的公务接待制度范围、条件、标准、总额等制度规范和消费明细向社会公开,实行公务接待公示制度。

4.会议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会议分类管理和综合定额制度,明确会议审批权限,细化会议审批要求,从严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会期,尽量采取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细化会议费用报销标准和单据要求,加大对会议费支出的监督检查力度。

5.差旅费支出精细化管理。严格出差审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出差人次和天数。出差人员不得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超标准住宿、超标准开支其他费用。严禁借考察、学习、培训、招商、参展等名义公款旅游。

6.水、电、油等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重视节约资源工作,以节约用电、用水、用油、办公费用、文件印刷费、通信费用为重点,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切实发挥党政机关在建设节约社会中的表率作用。要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考评目标责任制,制订公共机构节能考评办法,把目标和责任分解到每一个单位、人员。

(二)加强对职务消费的精细化管理。目前职务消费管理存在着制度激励机制不足,标准控制不准,运行过程失范,监督约束较差等管理不够精细化的问题。对此,首先应加快推进综合预算改革,取缔职务消费预算外列支渠道,将预算内外资金管理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强化收支两条线,断绝单位小金库的来源,从源头上落实对职务消费的预算管理和监督。其次科学界定职务消费性质,合理核定职务消费范围和标准,做到职务消费的预算编制精细化,硬化预算约束。再是严格实行零基预算,标准一年一定,在上年执行的基础上重新评估每一项支出的合理性,坚决裁减不合理部分。最后实现公务消费监督的精细化,除涉及国家安全的事项外,都应通过报纸、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公布,让公民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

(三)推行政府采购精细化管理。首先出台与《政府采购法》配套的实施条例、细则,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政府采购操作的精细规范。其次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采购人员内部控制制度,应从预算、立项直至货物验收等各个环节层层解剖,分工细化,相互监督,实行链条化管理,避免少数人或少数部门独享决策权。

(四)加强办公用房资源精细化管理。应采取集中办公模式,具体有两种模式:一是“整合”集中办公模式,通过调剂整合现有办公用房资源,将多个单位集中在一起办公;二是“统建统用”集中办公模式,即由政府统一建设综合办公大楼,然后将多个单位集中在一起办公。在整合利用办公用房后,又由政府集中投入财政资金,统一实行规范化的物业管理,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

(五)加强资产处置精细化管理。首先对经营性资产收入实行比例分成,一部分上交财政,一部分留单位自用,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统筹使用经营性收入,用于机关工作人员的津补贴发放,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从源头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管理;其次规范资产处置程序,依托社会中介机构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处置资产,通过规范程序公开处置房屋、土地、汽车等资产,充分盘活存量资产。

开支范文篇7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增幅大幅放缓,进入2009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今年1~5月财政收入出现连续负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大幅增加财政支出,确保“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重点支出需要,确保财政支出的民生保障功能。本着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笔者认为,为抵御国际金融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危机当前,应加快推进行政开支精细化管理,以节省不必要的支出用于更具有带动效应的民生领域,以此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是支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此基础上应选择社会公众高度关注,节支效果较为明显的重点领域进行。

一、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凸显行政节支重要性

据专家估计,我国政府机关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是美国1999年平均水平的133%。我国公务员人均纸张耗费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是部分发达国家的10倍。某些城市政府机构人均耗能量、用水量和用电量分别是当地市民的几倍以上。开支中的浪费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政府会议浪费,会议规格、标准、档次不断升高,有些成为变相的公费旅游;公务用车、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浪费;能源和资源浪费;“政绩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浪费等。政府浪费的本质是公共资源浪费,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不够。我国政府机构控制着80%的公共管理信息。多年来政务信息公开与否往往取决于具体政府部门或官员的开明程度。各级人大、政协、审计、检察院和上级监督等都属于对官员的体制内监督,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和监督乏力造成了滋生政府浪费的土壤。

2.执行预算的力度不够。政府部门不严格执行预算的情况屡见不鲜,预算执行弹性化和容易变通的特点为官员大手大脚地花钱提供了便利。

3.社会公众参与行政决策过程程度不够。政府官员掌控着公共资源的定价和配置权,缺乏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和参与决策的机制,这也导致了行政成本的过快增长。

4.行政成本考核范围不够。由于公共资源归全民所有,公共资源产权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造成实际上所有者的缺位。没有把节省公共资源的责任落实到人,在责任主体缺位,又缺乏公众监督和法律惩戒的条件下难免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不当占用。此外,我国考核官员政绩主要看GDP、财政收入、引进外资及出口创汇等指标,使官员失去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

由此可见,行政节支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性。

二、解决收支矛盾的的重要举措——实施行政支出精细化管理

(一)加强对行政公用支出的精细化管理

1.加强出国(境)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要细化出国审批程序,建立出国计划与经费联审制度,对出国费用实行总额控制,限制出国人数和天数,严格对出国团组日程的审查和监督程序,实行将因公出国经费全部纳入专项预算管理制度。

2.推进公务用车精细化管理。强化公务用车编制管理,细化公务用车配置标准;完善公务用车购置审批制度,确保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的降低。在摸清本地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职领导的职数及职工人数的基础上,重新核定车辆编制,规范公务用车配置。公务用车主要分为领导工作用车和业务用车,经调研分析建议:正县(处)级单位的正职定编1辆领导工作用车,其副职领导工作用车按职数定编:3人2辆、5人3辆、超过5人的则每增加2人增编1辆,但本单位人员编制在30人以内(含30人)的,副职的领导工作用车定编不得超过3辆(含3辆),编制在50人以内(含50人)的,副职的领导工作用车定编不得超过4辆(含4辆);业务用车的定编按每10~15人定编l辆。其中编制在20人以内(含20人)的只可定编1辆。另外要细化、优化公务用车政府采购和统一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制度,建立闲置公务用车的调剂使用制度,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建立公务用车里程签字确认及公示制度,逐步推行公务用车社会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用车成本。3.接待费用支出精细化管理。首先公务接待一律按标准实行工作餐,严禁超规格、超标准接待。要实行定点接待,餐饮要突出地方特色,一律不上海鲜,不上香烟;其次,要细化财务制度,严格公务接待报销单据要求,以严密的、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来堵塞公务接待的黑洞;再是要把各部门、各单位、各类项目的公务接待制度范围、条件、标准、总额等制度规范和消费明细向社会公开,实行公务接待公示制度。

4.会议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会议分类管理和综合定额制度,明确会议审批权限,细化会议审批要求,从严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会期,尽量采取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细化会议费用报销标准和单据要求,加大对会议费支出的监督检查力度。

5.差旅费支出精细化管理。严格出差审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出差人次和天数。出差人员不得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超标准住宿、超标准开支其他费用。严禁借考察、学习、培训、招商、参展等名义公款旅游。

6.水、电、油等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重视节约资源工作,以节约用电、用水、用油、办公费用、文件印刷费、通信费用为重点,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切实发挥党政机关在建设节约社会中的表率作用。要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考评目标责任制,制订公共机构节能考评办法,把目标和责任分解到每一个单位、人员。

(二)加强对职务消费的精细化管理。目前职务消费管理存在着制度激励机制不足,标准控制不准,运行过程失范,监督约束较差等管理不够精细化的问题。对此,首先应加快推进综合预算改革,取缔职务消费预算外列支渠道,将预算内外资金管理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强化收支两条线,断绝单位小金库的来源,从源头上落实对职务消费的预算管理和监督。其次科学界定职务消费性质,合理核定职务消费范围和标准,做到职务消费的预算编制精细化,硬化预算约束。再是严格实行零基预算,标准一年一定,在上年执行的基础上重新评估每一项支出的合理性,坚决裁减不合理部分。最后实现公务消费监督的精细化,除涉及国家安全的事项外,都应通过报纸、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公布,让公民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

(三)推行政府采购精细化管理。首先出台与《政府采购法》配套的实施条例、细则,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政府采购操作的精细规范。其次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采购人员内部控制制度,应从预算、立项直至货物验收等各个环节层层解剖,分工细化,相互监督,实行链条化管理,避免少数人或少数部门独享决策权。

(四)加强办公用房资源精细化管理。应采取集中办公模式,具体有两种模式:一是“整合”集中办公模式,通过调剂整合现有办公用房资源,将多个单位集中在一起办公;二是“统建统用”集中办公模式,即由政府统一建设综合办公大楼,然后将多个单位集中在一起办公。在整合利用办公用房后,又由政府集中投入财政资金,统一实行规范化的物业管理,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

(五)加强资产处置精细化管理。首先对经营性资产收入实行比例分成,一部分上交财政,一部分留单位自用,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统筹使用经营性收入,用于机关工作人员的津补贴发放,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从源头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管理;其次规范资产处置程序,依托社会中介机构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处置资产,通过规范程序公开处置房屋、土地、汽车等资产,充分盘活存量资产。

开支范文篇8

一、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凸显行政节支重要性

据专家估计,我国政府机关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是美国1999年平均水平的133%。我国公务员人均纸张耗费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是部分发达国家的10倍。某些城市政府机构人均耗能量、用水量和用电量分别是当地市民的几倍以上。开支中的浪费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政府会议浪费,会议规格、标准、档次不断升高,有些成为变相的公费旅游;公务用车、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浪费;能源和资源浪费;“政绩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浪费等。政府浪费的本质是公共资源浪费,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不够。我国政府机构控制着80%的公共管理信息。多年来政务信息公开与否往往取决于具体政府部门或官员的开明程度。各级人大、政协、审计、检察院和上级监督等都属于对官员的体制内监督,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和监督乏力造成了滋生政府浪费的土壤。

2.执行预算的力度不够。政府部门不严格执行预算的情况屡见不鲜,预算执行弹性化和容易变通的特点为官员大手大脚地花钱提供了便利。

3.社会公众参与行政决策过程程度不够。政府官员掌控着公共资源的定价和配置权,缺乏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和参与决策的机制,这也导致了行政成本的过快增长。

4.行政成本考核范围不够。由于公共资源归全民所有,公共资源产权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造成实际上所有者的缺位。没有把节省公共资源的责任落实到人,在责任主体缺位,又缺乏公众监督和法律惩戒的条件下难免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不当占用。此外,我国考核官员政绩主要看GDP、财政收入、引进外资及出口创汇等指标,使官员失去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

由此可见,行政节支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性。

二、解决收支矛盾的的重要举措——实施行政支出精细化管理

(一)加强对行政公用支出的精细化管理

1.加强出国(境)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要细化出国审批程序,建立出国计划与经费联审制度,对出国费用实行总额控制,限制出国人数和天数,严格对出国团组日程的审查和监督程序,实行将因公出国经费全部纳入专项预算管理制度。

2.推进公务用车精细化管理。强化公务用车编制管理,细化公务用车配置标准;完善公务用车购置审批制度,确保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的降低。在摸清本地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职领导的职数及职工人数的基础上,重新核定车辆编制,规范公务用车配置。公务用车主要分为领导工作用车和业务用车,经调研分析建议:正县(处)级单位的正职定编1辆领导工作用车,其副职领导工作用车按职数定编:3人2辆、5人3辆、超过5人的则每增加2人增编1辆,但本单位人员编制在30人以内(含30人)的,副职的领导工作用车定编不得超过3辆(含3辆),编制在50人以内(含50人)的,副职的领导工作用车定编不得超过4辆(含4辆);业务用车的定编按每10~15人定编l辆。其中编制在20人以内(含20人)的只可定编1辆。另外要细化、优化公务用车政府采购和统一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制度,建立闲置公务用车的调剂使用制度,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建立公务用车里程签字确认及公示制度,逐步推行公务用车社会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用车成本。

3.接待费用支出精细化管理。首先公务接待一律按标准实行工作餐,严禁超规格、超标准接待。要实行定点接待,餐饮要突出地方特色,一律不上海鲜,不上香烟;其次,要细化财务制度,严格公务接待报销单据要求,以严密的、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来堵塞公务接待的黑洞;再是要把各部门、各单位、各类项目的公务接待制度范围、条件、标准、总额等制度规范和消费明细向社会公开,实行公务接待公示制度。

4.会议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会议分类管理和综合定额制度,明确会议审批权限,细化会议审批要求,从严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会期,尽量采取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细化会议费用报销标准和单据要求,加大对会议费支出的监督检查力度。

5.差旅费支出精细化管理。严格出差审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出差人次和天数。出差人员不得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超标准住宿、超标准开支其他费用。严禁借考察、学习、培训、招商、参展等名义公款旅游。

6.水、电、油等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重视节约资源工作,以节约用电、用水、用油、办公费用、文件印刷费、通信费用为重点,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切实发挥党政机关在建设节约社会中的表率作用。要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考评目标责任制,制订公共机构节能考评办法,把目标和责任分解到每一个单位、人员。

(二)加强对职务消费的精细化管理。目前职务消费管理存在着制度激励机制不足,标准控制不准,运行过程失范,监督约束较差等管理不够精细化的问题。对此,首先应加快推进综合预算改革,取缔职务消费预算外列支渠道,将预算内外资金管理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强化收支两条线,断绝单位小金库的来源,从源头上落实对职务消费的预算管理和监督。其次科学界定职务消费性质,合理核定职务消费范围和标准,做到职务消费的预算编制精细化,硬化预算约束。再是严格实行零基预算,标准一年一定,在上年执行的基础上重新评估每一项支出的合理性,坚决裁减不合理部分。最后实现公务消费监督的精细化,除涉及国家安全的事项外,都应通过报纸、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公布,让公民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

(三)推行政府采购精细化管理。首先出台与《政府采购法》配套的实施条例、细则,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政府采购操作的精细规范。其次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采购人员内部控制制度,应从预算、立项直至货物验收等各个环节层层解剖,分工细化,相互监督,实行链条化管理,避免少数人或少数部门独享决策权。

(四)加强办公用房资源精细化管理。应采取集中办公模式,具体有两种模式:一是“整合”集中办公模式,通过调剂整合现有办公用房资源,将多个单位集中在一起办公;二是“统建统用”集中办公模式,即由政府统一建设综合办公大楼,然后将多个单位集中在一起办公。在整合利用办公用房后,又由政府集中投入财政资金,统一实行规范化的物业管理,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

(五)加强资产处置精细化管理。首先对经营性资产收入实行比例分成,一部分上交财政,一部分留单位自用,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统筹使用经营性收入,用于机关工作人员的津补贴发放,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从源头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管理;其次规范资产处置程序,依托社会中介机构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处置资产,通过规范程序公开处置房屋、土地、汽车等资产,充分盘活存量资产。

开支范文篇9

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举措,中国政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正式宣布,同意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这意味着学界多年关注的开放地方债券、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改革大思路,正在被官方所采纳并逐渐浮出水面。

地方政府债券,又称为地方公债、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或其授权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所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中国现行的《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发债和预算赤字。然而地方政府负债已是客观事实,是经济改革和体制转型期间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问题,因此仅仅禁止发行地方债券,并不能有效杜绝城市政府的负债行为,反而会使这些隐形负债游离于体制之外,不仅孳生大量违法行为,也成为引发地方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重大隐患。古语云,堵不如疏,允许并规范城市政府的债券发行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在“保增长”的关键时期,开放地方政府债券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然而,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中国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也会面临巨大风险,如果不能事先加以有效防范,将会给中国政府的财政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一、中国开放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分析

在中国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也会面临诸种风险,即不仅有相对于发行者而言的市场风险,还有相对于政府而言的债务风险。而对于政府决策者而言,着重需要考虑的是地方政府因发行地方公债所引致的信用风险。中国虽然还没有标准的地方政府债券,但是通过各地已往发行的准地方政府债券的实践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问题比较严重。例如,2003年审计署在对全国12个重点机场和38个支线机场进行审计和调查时发现,12个重点机场中有9个亏损,其中6个机场严重亏损。而38个支线机场中,有37个亏损,有的机场己资不抵债,有的甚至己经被迫停航。而上述机场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由于超前建设、盲目投资,而没能对当地的实际需求进行必要的分析。倘若这些项目资金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来筹集,必然会由于项目经营不善、收益不足而造成巨大的信用风险。

在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中,既有市场经济风险本身所带来的,也有中国所现有的体制和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风险的客观存在

地方债券投资的领域,主要是投资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这些项目具有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使得政府对地方公债投入的效益难以准确把握,风险较大。同时,地方公债未来的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波动、投资项目的管理、利率的变动以及自然因素等,因此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旦出现地方公债违约的情况,将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特别是目前由于受全球会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地方财政收入呈下降趋势,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风险。

(二)经济体制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地方政府职能错位,在某种程度上易导致融资被挪用。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尚未调整到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经济的惯性影响,地方政府大多热衷于“替代市场”而非“服务市场”,突出的表现就是将大量财政资金投资于可能会带来较高收益的竞争性项目,一方面政府该退出的领域没有及时退出,另一方面政府本应履行的公共职能如提供基础设施、教育和社会保障等还必须尽可能地进入和予以保证。正是地方政府的这种“越位”的存在与“缺位”的弥补,导致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过宽,表现在财政上,不仅原有的财政支出负担无法减轻,而且又有了新的财政支出重点,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发行债券所募集的资金能合理地使用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而不会被挪用。

(三)财政体制分析

由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权、事权的不对称,将使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偿还缺乏保障。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留给地方政府的预算内收入的主要财源——地方税,是大税种的小部分、小税种的大部分(樊丽明等,2001),好的税基、税种归中央,留给地方政府的税基偏小、不稳定、征收难度大,而且有几个税种后来陆续减免。地方政府债券的偿还资金,从理论上看存在两种来源:即发债资金投入项目的收益和税收收入。具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可以依靠项目收益来偿还,而投资于非赢利项目的债务偿还则主要依靠政府的税收收入,这就要求发行债券的地方政府必须有比较稳定、充足的税收来源。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的制度安排是在分税制建立过程中将财产税作为地方主要税种,从而使地方政府以财产税作为地方政府债券的偿还保证。中国地方政府偏小且不稳定的税源将使地方公债的偿还缺乏保障。

(四)行政体制分析

对上负责的行政体制和地方官员任免频繁造成的预算软约束和行为短期化,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发债的规模失控。中国地方政府尽管在财政上享有一定的分权,但在行政系统上却仍须对上负责,上级政府经常参与下级政府支出,随意增加支出项目,但又不提供足额的配套资金。地方政府因此普遍缺乏风险责任意识,认为债务最终会由上级政府兜底,预算约束自然就软了下来,导致轻率借债和过度负债(樊丽明等,2001)。预算软约束的另一个原因是地方主要官员变动频繁。虽然按照宪法和组织规则,地方政府由本级人大产生,然而上级党委和政府却常常使用委任程序,强委任制和弱选举制的结合导致官员行为短期化,“一把手说了算”的决策体制则将官员的个人软约束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软约束。因此每任官员都急于出政绩,忙于项目立项,很少顾及债务结构和实际偿债能力(魏加宁,2004),因为任期短意味着大量长期债务无需自己任期内偿还,举起债来后顾无忧。在这种体制环境下,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失控的风险很高。

(五)债务管理分析

从以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在债务资金获得、使用或者偿还过程中,缺少对债务资金运行的监管机制。长期以来,债务资金管理一直存在着无法可依、有法不依以及法律约束不强的问题,各种不规范的借债行为时有出现。债务资金使用管理方法尚未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一些重大投融资决策缺乏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审批程序,投融资决策随意性比较大。在债务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相应的监管机制缺乏,从债务资金发放部门到使用单位,缺少透明的政府财务制度,债务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的信息披露存在严重的问题。另外,市政建设领域某种程度上存在的暗箱操作,可能导致项目收益流失,被少数利益集团侵吞,这将会使地方政府债券的还本付息失去保证。

二、美国和日本地方债券的风险防范经验

地方债券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接近200年的历史,地方债券市场已经非常完备,其中尤其以美国和日本为典型代表。下面通过考察美国和日本的地方政府债券风险控制体系,从而为构建中国地方政府债券风险控制体系提供参考,以实现地方政府债券在中国的平稳发展。

(一)美国地方公债的风险管理

美国的地方公债代表着分权制国家的地方债券市场制度,在美国等分权制的国家,地方政府只对本级立法机构负责,不对上级行政机构负责。美国是独立的财政和民法主体,独立承担财务责任,上级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债务在法律、道义方面的最后责任人,因此,地方政府或其机构发行债券一般只需要经过议会的审批或公众的投票同意。

到期偿还是任何债务性融资区别于股权融资和服务性收入的必然要件。地方市政机构筹资模式的成功不在于市政机构融资方式的选择,而在于设计出比较切实可行的偿还机制安排,并创造稳定宏观经济、借款人和贷款人权利明确、补救措施有法律保障的环境。从分权制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等许多英联邦国家都将地方主体税种设为财产税,美国地方的财产税占地方总收入的29%,占地方税收总收入的75%左右。一般责任债券的投向基本上是公路、垃圾处理等非盈利性项目,一般不能直接产生收益,但实际上其可通过增加城市的土地价值的正外部性而形成社会收益并产生政府的间接收入。

为加强对地方公债的信用监管,1975年,美国颁布了《1975年证券法修正案》,将地方公债纳入《1934证券交易法》监管之下。同时,美国组建了地方公债条例制定委员会(MSRB),负责全面监管地方公债市场并负责提出监管提案,提案的最终决定权在证券交易委员会,并最终由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及银行的管理机构具体实施。另一个主要监管机构是美国证管会市场监督部设立的地方公债办公室(OMS),其一是根据反欺诈条款进行事后监管,包括对地方债券发行者、承销商、中介机构等所有参与人监管,主要手段有责令限期改正、罚款和提起诉讼;二是制定或者委托制定约束地方公债发行参与人行为的规则,要求这些参与人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从而实现对地方公债的监管。

除上述政府组织外,审计、律师、信用评级、保险公司(Ho1ly,2000)等众多中介机构,在市政债券的信用风险监管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市政债券的发行必须附有律师或律师事务所所出具的律师意见书,声明债券已合法发行,是有约束力的债务。1981年,美国证交所(BEC)正式批准了首例地方公债披露法案后,美国的审计机构也开始了对地方公债的监管。为使信息披露充分安全,内容规范、真实,审计机构为此建立了一套具有权威性的会计标准。美国地方公债信用等级的评定通过商业评级公司进行。“评级贿买”行为在美国较为少见。评级结果基本上是公正的。目前,美国从事地方公债评级的主要机构有穆迪和标准普尔。

管理地方政府债券还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预警体系的建立对道德风险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有时甚至比市场规则的约束力更强。美国大部分州地方政府都有关于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机制,如俄亥俄州建立了名为“地方财政监控计划”的监控预警体制,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控和应急机制,监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对赤字规模超过当期财政收入1/12的地区,提出预警。一旦一个地方政府被宣布为财政危机,该州就应该成立一个“财政计划和监督委员会”的机构来监督和控制该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在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会议后的120天之内,地方政府的首席执行官必须向委员会提交一份详细的财政改革计划,以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和化解危机。

(二)日本地方公债的风险防范

日本为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一直致力于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和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体制。此外,日本政府还采取了其他相关措施化解财政风险,主要包括拓宽投资者范围、修改法律法规,推出一系列免税政策,以增强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

1.财政在融资中的主体地位。财政在地方政府融资管理中居于主体地位,建立其与地方政府公债融资相对应的预、决算编报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系统;中央对地方债发行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进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

2.地方政府融资范围。实行法制化管理,国家财政法规和地方自治法都赋予地方政府融资的相应权利,其融资来源、资金管理、投放范围以及偿还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规定地方债主要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市政设施建设方面。日本的《地方财政法》严格规定了地方债的使用范围。

3.地方公债推行优惠。在保证中央政府国债优先的前提下,为促进地方公债的发行和推销,从债券利率、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如规定地方债收益率可以略高于国债,或对购买地方债的收益减免所得税等。

4.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界限明确,地方政府财政体制和税收体制相对独立,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各级地方政府都可以成为地方债发行的主体。日本允许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举借地方债,但是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方知名度、政府筹资能力和发债信誉度各有差别,在地方债发行方面也实行区别待遇,如在地方债申请方式和发行规模上区别对待,在债权种类和发行方式上也有所差别,信誉好的地方可以公募方式发行,并能够在二级市场上流通,否则只能以私募方式发行,不能进入二级市场。

在中国单一财政体系下,地方政府不能进行破产清算,地方财政风险必然会影响到中央财政安全。同时,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相关法律和监管体制不健全,为保证整个财政体系的安全,中国在开放地方政府债券的初期,中央政府必然会对债券的发行主体、规模等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规划。因此,日本较为完善的充满政府管理色彩的地方公债风险控制模式,应是我们初期借鉴的主要对象。

三、中国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开放地方政府债券在中国是新生事物,应在认真总结中国证券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做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建立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防范机制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一)构建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法律监督体系

要想地方放债券有效地用于民生,关键在于构建相关法律监督体系。倘若在法律监督上跟不上,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很可能演变成财政危机。因此,有必要在合适的时机出台《地方债券法》,对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资格认定、资金用途、投放范围、债务偿还、信息披露、处罚措施等作出详尽的法律规定,使地方政府债券在发行、流通以及问责上,做到有法可依,以有效控制发债风险。

(二)界定发债主体资格

公债发行人决定了公债的品质。给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力,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可以发行地方债券。严格限定发债主体范围,应成为防范地方债券风险的关键。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目前地方债的发债主体应以城市政府为主,因为其比省级政府更了解城市的情况,也能使发债资金安排得更合理。但省内连接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的筹资,可以省级政府为发债主体。同时,建议通过一套指标来界定发行地方债券的资格,即“准入门槛”,这套指标应包括地方政府宏观经济、偿债能力、财政透明度等方面内容,只有符合指标要求的城市政府才能允许发债。

(三)积极组织清欠,削减隐性债务

对历史债务的统计和化解是建立地方公债制度的前提。因此,一方面,要开展地方政府债务登记调查,全面揭示政府的显性债务、隐性债务,科学编制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定期、规范地披露政府财务状况;另一方面,要对地方政府的融资模式进行规范,如各种金融机构贷款,特别是以土地抵押、政府财政担保以及各种隐性担保贷款。

(四)从财政体制角度化解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

1.明确政府间的事权划分,分清偿债责任。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职责,必须按照决策责任与筹资责任一致性的原则,也就是说,决策主体至少应该在原则上对所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的成本承担责任。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一旦确定就应当明确化、法制化。属于哪一级政府的事权,与此相关的政策应由哪一级政府规定,尽量避免越权行为。属于上级政府事权而委托下级政府执行的事务,上级政府应负责提供资金。

2.完善地方税体系,培养地方稳定财源。要从收入根源上消除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压力,就应保证地方政府能够通过正常、规范的收入来源获得实现其职能所必须的资金。目前在中国,省以下政府大宗收人是营业税,而从前景来看,应该发展不动产税,逐步选择财产税作为地方重要税种。大多市政建设项目虽然不会直接产生足够的收益,但可能通过增加城市的土地价值而间接产生正外部性,形成社会收益。从理论上讲,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应该享有这部分收益,通过开征财产税,政府就可以享受由于公共设施投资带来的城市财产升值的好处,也为市政债券的偿还提供对应的、可持续的税收来源。

(五)建立地方债券的监控与管理机制

经济转轨国家的政府普遍存在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为有效控制中国地方政府在拥有举债权下的过度借债问题,首先,中央政府要对地方债券的发行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综合平衡,负责统筹安排全国范围内公债的规模和发行进度;其次,强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要发挥地方人大对地方债券的发行规模、使用范围、偿还等方面的审查权和监督权,这是控制地方政府短期行为和不当决策的重要保证;再次,引入国际权威评估机构,建立地方债务的信用评估体系,发挥市场的监督作用;最后,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在公开媒体披露地方债的财务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发行地方债券和建设市政项目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必须经过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听证程序。另外,实行严格规范的债务投资决策责任制,以规范的形式明确项目负责人应承担的管理和偿债责任。这种责任在债券存续期间,不因主要官员的职位变动而解除,政府换届或更换主要官员时必须经过严格的债务审计程序。因决策失误而导致债务问题发生的,要追究政府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六)风险预警与财政重组

风险预警体系的引入,根本目的是通过预警避免地方政府陷入债务危机从而导致破产。由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复杂,政府债务状况底数不清,没有普遍认可的指标及判别依据,在这种情况下,要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必须坚持实用性和可行性原则,要从总体上保证地方债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

中国地方政府不允许破产,地方政府债务一旦突破规定的财政指标限额,可以要求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严格监督下制定财政重组计划,压缩财政预算,减少经费开支。财政重组计划须由外部审计人员每年进行审计,由地方人大批准并向中央政府报告。

参考文献:

[1]贾康,李炜光,刘军民.关于发展中国地方政府公债融资的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38-45.

[2]冯兴元,李晓佳.论城市政府负债与市政债券的规则秩序框架[J].管理世界,2005,(3):29-42.

[3]刘少波,黄文青.我国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状况研究[J].财政研究,2008,(9):64-68.

[4]刘尚希,赵晓静.中国:市政收益债券的风险与防范[J].管理世界,2005,(3):50-57.

[5]王遥,杨辉.中国地方债务的债券化与发行市政债券的挑战[J].财贸经济,2007,(12):11-16.

开支范文篇10

各位代表:

受指挥部委托,现向大会报告2004年指挥部业务招待费开支情况,请审议!

一、业务招待费控制指标

根据财政部关于业务招待费开支的规定,业务招待费是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费用,按照财政部统一规定标准,经核定,指挥部200*年业务招待费控制总指标为**万元。

二、业务招待费开支情况

根据各单位上报的业务招待费开支数额,经统计,指挥部200*年业务招待费实际总支出为**万元,比核定指标节余**万元,控制在了财政部规定的指标之内。其中:指标有节余的单位**个,与指标持平的单位有**个,超指标的单位有**个。

指挥部2004年业务招待费开支与上年同比增加**万元,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指挥部各单位加大了外闯市场的力度,外部市场工作量和收入较往年有大幅度的增长,已经占到总收入的**%,为了适应稳定和拓展市场的需要,谋求指挥部的生存与长远发展,业务招待费增加是必然的。尽管业务招待费较上年略有增加,但支出总额仍然控制在了财政部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使指挥部的业务招待费既不违反财政部的规定又发挥了其应有作用。

三、业务招待费开支原则及措施

(一)坚持公务接待安排以内部宾馆食堂为主的原则。指挥部机关业务招待一律在吐哈大厦集团所属哈密石油宾馆和鄯善吐哈油田公寓按规定标准进行。各基层单位业务招待原则上也应在本单位职工食堂或指挥部招待所进行。外部业务招待其驻地有指挥部办事机构的,应尽量安排在办事处进行,以减少现金向外流失。

(二)财务部门要严格费用管理制度。特别是超支单位,一定要分析查找超支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和办法,健全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更要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业务费支出坚决不予核销;纪检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对巧立名目、弄虚作假、明知故犯者要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