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工作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7:29:27

内控工作论文

内控工作论文篇1

1.缺乏足够的内控意识。

现阶段,一些企业领导不重视会计内控工作,仅仅把该项工作视为许多表面形式性的文件与制度。部分领导感觉会计内控会使自身的权力消弱,因此十分抵触。同时,他们一般不想在这方面投入太多的资源。甚至有的领导认为公司的任何事情由自己做主,根本不注重相关法律。此外,一些职工根本不关注会计内控工作,积极配合思想不足,财务观念不强。2.缺少完善组织结构。现阶段,一些企业中均未设立有效的会计部门,一般是公司领导的家属负责会计工作,有的是外聘会计。许多公司的财会工作者均为兼职,无法专心搞会计业务。许多公司尽管成立相应的会计部门,然而岗位职责财的设置不合理、不清晰。有的公司并未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就算是一些设置了,却没有独立性,根本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3.内控制度不完善。

因不太注重会计内控工作,导致其缺少完善的内控制度。部门公司尽管制定了这方面的制度,然而却没有清晰的目标,且内容不具体,具有较低的操作性。除此之外,一些公司均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内控监督机制,不注重监管相关制度的具体落实状况。针对违规职工,惩处较轻,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4.会计核算不规范。

现阶段,一些公司在会计核算上均不规范。并未构建针对性的程序,同时透明度不高,对会计工作者缺少监管与制衡机制。有些公司未设置相应的会计账目,以票代账。另一方面,尽管许多公司设置了,然而其账目处理不规范,十分混乱。此外,许多公司为迎合领导的非法要求,弄虚造假,设多套账,各种不良现象不胜枚举。

5.会计工作者素质相对较低。

当前,一些企业的财会工作者均为领导亲近之人,他们往往并不具有财会专业背景,许多就连相关资格证都没有。如此的专业水平根本不能满足公司运作的需求,使其会计内控水平明显下降。同时,许多公司的财务工作者没有充分的法律意识与职业道德,为满足领导需求或谋取私利,造假,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上述行为俨然与相关法律、职业道德相违背,对公司整体以来产生严重伤害。

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1.高度重视会计内控工作。

企业领导需要改变传统的理念,应积极吸收各种新的管理方法与理念,不断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改善,特别是应当重视会计内控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领导还需要多向所有职工灌输这方面的理念,引导他们认真遵守相关制度。此外,领导还应适当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投资,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内控工作组织结构,提供组织保障。需设置专门的会计内控管理机构,由企业财务总监主管,同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审计。为充分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该机构领导禁止由公司财务机构管理者兼任,可以由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兼任,以相互制约。利用构建系统全面的内控组织机构,来提高内控工作质量。

3.设计有效的内控工作目标。

为推动该项工作不断提速增效,企业必须设定有效的内控目标。具体来说,根据公司的会计内控内容层次进行设计是相对科学,可操作性较强。这样进行设计,通常来说,会计内控目标主要由以下内容:制度合理科学,会计数据准确有效,财产安全完整,防范风险有效,严格落实制度,效益不断增加等等。

4.构建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

企业需要在开展会计工作中逐渐完善会计内控制度,从制度方面为企业所有职工的平时工作提供科学的会计规范,带动公司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领导与财会职工应当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会计内控方法与理念,并且应当充分考虑公司现状,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使其不断趋于合理化,且操作性较强。

5.打造优秀的财会队伍。

第一,通过外部招聘优秀财会工作者的方式来为财会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改善工作条件与薪酬待遇,激发他们努力工作。第二,当企业当前财会队伍加强培训教育。通过专业培训、聘请专家举行讲座和报告会等方式,或者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上夜校等方式,使其专业能力与理论水平不断提升。第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优惩劣,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结语

内控工作论文篇2

【关键词】数控加工 实训 课程 教学内容 产品化 设计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90-02

一、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产品化的背景分析

1.我国数控加工教育简介

数控加工(numerical control machining)区别于传统的机床加工技术,是运用先进的数字电子技术,控制机床进零件加工的一种技术。相较于传统机床加工,数控加工将零件切割过程以及刀具的位移等零件加工工艺,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实施,具有高度自动化和精密性两大特点,使得零件加工生产步入了批量化、自动化、精确化以及复杂化新的阶段。数控加工技术作为一个国家机械加工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机械制造加工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机械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于数控加工领域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紧迫。高职以及大专院校每年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数控加工人才,但是根据以往的调查研究发现,现行的数控加工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出现了和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不能有机的结合、课程的深入程度都有所欠缺。因此,加强数控加工的社会需求调查,进行全方位的理论实践改革,对于创新企业人才需求都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产品化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为提升数控加工教育的实践部分做出积极的参考。

2.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产品化简介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数控加工教学包含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两方面的内容,而实训教学内容产品化,即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根据实训课题要求,将课题目标与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有效结合起来,使得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能够将企业高效、科学的产品生产管理模式相统一。将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产品化,一方面,学生能够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严格的工艺操作步骤,进行理论知识的论证以及操作实践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因为学生掌握了必要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在未来就业的时候,企业仅仅需要进行简单的培训,甚至不用培训即可进行数控加工零件生产,有效减轻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科学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适应企业人才发展需求,一些高等院校在实施“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产品化”的时候,充分发挥校企结合优势,将数控加工教学模式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提升了数控加工的人才“供应――需求”科学性。

二、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产品化现状分析

1.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持续性结合不足

数控加工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实训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作为实践操作的基础――理论课程,往往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时,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保障二者的持续性。当前一些高职和大中专院校,将数控加工的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严重分节,忽视了二者的延续性,造成了彼此的持续性结合不足,理论课程的指导功能被弱化,同时实践操作也起不到进一步巩固和验证理论教学的作用,使得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有效性难以发挥。因此,如何有效保障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持续性,是其较为突出的教学问题。

2.数控加工实训课程内容设置与产品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大部分院校数控加工专业的实训课程内容设置,更多的是以加工“单件工件”主要内容,这与教学内容产品化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产品化”往往意味着从产品设计、产品的材料选定、产品零部件加工以及产品的组合成型等诸多工序需要完成。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数控加工理论课程学习进度造成,很难想象在缺乏完整知识体系的情况下,能够将实训课程内容产品化;另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望有关,在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最初时,出于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欲望的驱使,学生能搞保持较高的学习劲头,然而一旦新鲜感失去,逃课、迟到、早退的情况就时有发生。可见,在数控加工实训课程内容设置时,做到与产品化要求相契合,是数控实训课程必须面对的挑战 。

3.数控加工实训教师水平与教学内容产品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要做到数控加工实训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产品化,相关的教师在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娴熟的数控实践能力基础上,还应了解一定的企业生产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教学内容产品化的要求。目前,我国院校的实训教师,往往是理论课程教师兼职(也有专职的实训教师),这些教师对实训教学内容的操作都较为娴熟,但是对于企业一线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能力往往比较欠缺,这就造成了实训教学内容产品化不能很好的得以实施。另外,一些院校聘用企业一线的管理生产人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水平与“产品化”教学内容的矛盾,但是这些企业人员往往不能将基础理论很好的灌输到实训教学过程中。因此,解决实训教师与教学内容产品化之间的差距问题,是数控加工实训课程重要的现状。

内控工作论文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 管理理论 公司治理 企业文化 重视人

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前身)了《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首次使用了“内部控制”这个名称。此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侧重于内部牵引,内部牵引在会计制度中的应用从而有利于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评测。1972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进行了改进,以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来综合表述内部控制的概念。1988年aicpasas no.55中用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之前的“制度二分法”定义。我们目前大多数学者定义的概念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美国coso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影响实施的,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本人无意于讨论内部控制的明确定义,但从管理学理论看待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仅仅是实现某种目标的一个工具或者说是一种机制、一种策略甚至是一项明确的政策。当然这个工具是动态性的,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的。

一、内部控制的管理定位

从成熟期的内部控制理论来看,学术界受到coso和sox法案的影响最大,几乎是每个研究内部控制的学者必须提及到的内容。但是无论是coso还是sox都仅仅是在一系列财务欺诈案件之后,相关部门所做出来的合理的反应而已。coso报告和sox法案仅仅是这一系列案件后果中的一小部分成果,从公司制的发展历史上来看,财务造假与反财务虚假报告就从未停止过,内部控制仅仅是他们两派斗争之后的副产品而已。

内部控制作为世界任何国家审计部门或者相关财务政策管理部门密切关注的焦点,从本质上来看仅仅反应了两个方面内容:

(1)对于受托责任的监控,公司所有者要求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不希望管理者有太大的冒险行为,更不希望看到虚假的受托报告。

(2)决策有用,无论是“安然”“世通”还是“银广夏”等公司的失败,最终买单的都是投资者,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投资者的权益。而本人认为,公司造假事件带来更大的作用就是投资者的不断理性,以及对于未来投资的慎重和风险意识的加强。

内部控制仅仅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工具,其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而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壮大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他的作用。在我看来,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其发展状况,资本的保值增值能力,若一个企业没有发展壮大的潜力,何谈其内部控制的优劣呢?有关统计我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7年,这种情况下我们关注的或许应该是如何让我们的企业活得长一点。

二、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理论相对于管理学理论,仅仅作为管理学理论的一个微小的补充。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石,,我们的管理理论无不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生存要求企业必须合法,其中当然包括规范其资本市场行为的法案(sox),发展就要求企业不断的资本增值,有盈利。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工具,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形的。

我国学者比较推崇孔茨的管理过程学,管理是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事、控制等职能来协调组织资源,优质高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用管理学相关理论解释内部控制。

(1)控制论看内部控制,控制论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与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内部控制就是以控制论为基础,分析研究具体过程,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具体来说,任何组织的运行,都必须有激励与约束机制,然而控制似乎侧重于约束,但是只有有了约束才有激励,同样有了激励也就必须有约束有控制。控制客体的行为就会产生动机,动机形成行为,而任何行为都会体现激励与约束。行为的合理产生激励,行为的不合理产生约束,此为控制的两个方面。

(2)从系统论来看内部控制,任何控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而整个管理可以看做一个系统。内部控制作为系统自身不断循环和提升的必要机能,类似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如市场行为失效,财务造假案例之后的内部控制可以看为系统的正常机制。如大病之人,病愈后其免疫力自然提高,下次不会害怕同一病毒的侵犯。我国学者宋良荣(2006)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为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过程中,随着组织(单位)对内加强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发展起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其中凝聚了世界上古往今来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此定义就强调了现代企业系统中内部控制的自我调节作用。

(3)从权变理论来看内部控制。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事一成不变的,管理也是一样,没有任何一个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必须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如早期阶段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内部牵引,之后伴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制度二分法,之后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内部控制结构论,再之后由于管理工具的日益现代化和一系列新现象的发生促使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的发展。从权变理论看,内部控制必须根据各种新情况,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由于社会、经济、管理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的职能也随着变化,从而引导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化。

三、内部控制中的“人”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中应该对人有正确的认识,而对人的正确认识与一定得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内部控制中的一切机制和实施也同样离不开人的因素,对于人的认识不同我们的内部控制理论也会有差异,对于人的认识可以看做是控制环境要素也可以看作为控制对象要素。

管理理论中首先对人进行人性假设,并且根据假设设定管理理论。对于人的认识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麦格雷戈提出了“x”“y”两种相反的假设: 一种是消极的x理论; 另一种是积极的y理论。西蒙的《控制》一书中指出,若没有监督和激励措施,将会有70%的人会逃避责任,因此必须进行控制。许多管理学者认为,在没有监督措施和惩罚措施的情况下,关注自我利益的人会怠工和逃避责任。心理学家和行为管理学派更关注人的情感、激励、自我实现和个人及集体的行为。西蒙认为: 有效的控制既不能抑制创新,又要确保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并且基于此设置控制机制。本人认为,从管理学两大人性假设的角度回顾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在内部控制产生的早期,主要通过授权审批、职责分离、资产接触控制、核对记录等强制约束手段达到防止差错和舞弊的目的,其基于的人性假设是x理论的人性消极理论。随着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内部控制中必须以人为核心。这也符合超y理论对于人的认识,人的动机与需求的多样性和权变性,就要求我们的控制理论也有一定的弹性,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正如coso报告中对于控制环境与控制对象中增加了对于人的能力和行为的评估,sox法案可看做是对于上市公司控制机制和关键管理者行为和责任的控制。

对于企业中“领导”的认识也经历了领导性格理论、行为方式理论、现论和新理论的阶段。目前我们的内部控制理论符合现论对于领导的认识,对于管理高层的控制不仅考虑领导主体、客体,还考虑到了环境因素。也就是说我们的内部控制理论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及对控制的监督,其中很重要的是对于各个岗位中人的能力的评估与自我认识的评估。

四、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

我们目前的内部控制理论受西方相关理论的影响很大,有的方面几乎是照搬。但是,本人认为由于各国历史和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内部控制的引进能够解决我国的一些问题,但长远来看必须建立适合我国特殊经济情况和传统文化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如sox法案对于公司管理层的责任描述及对于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是基于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和较为理性的投资者。我国1314号审计准则中也几乎全面性的引进了sox法案404号和302号得规定,然而我国企业在内部治理和法律环境等方面都与美国企业有很大的差别,本人认为在执行效果上会有差异。

中国人口众多,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其传统思想和人们的处事方式会和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移民性国家美国的文化基础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我国的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儒家、道家崇尚仁政,其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德治,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认为人在合理的条件下会有自律意识,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要求全力阶层权衡各个阶层的利益。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好利的本性使人无法做到自律,认为道德伦理不能约束人的行为,必须用严密的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显然,这两种学说的出发点和依据几乎是相反的,法家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类似于西方的x与y理论。根据法家思想,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刚性的制度; 根据儒家思想,内部控制应该以柔性管理为基础。本人认为,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必须与企业所处环境的文化结合起来。用控制性制度与软性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激发员工的自律行为,容易实现和必须的控制问题采用制度约束,更高层次的需要用文化引导,现实中一味的规范性内部控制制度往往难以发挥理想的效果,需要企业文化的柔性引导。另外,从中国文化历史来看,始终是儒家文化占据主流,本身就说明了柔性管理问题。因此,在我国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过于刚性、管束的应该得到改善,可以构筑由“控制制度+企业文化”两大要素相互补充的内控体制。

五、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coso内部控制理论建立在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基础上,而我国的公司自理模式是属于大陆模式,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与大陆治理模式差别较大,英美模式以股权之上为原则,股权高度分散,资本市场发达外部约束力强。而我国的治理模式类似于日德的大陆模式,法人持股比例大,股权集中股票流动性差,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外部监督能力差,依赖政府管理职能。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公司治理存在问题较多。如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授权投资人”的制度缺陷、股东大会流于形式、董事会不规范、监督机制薄弱、老三会与新三会、人缺位(经营者的选拔问题)、管理权责激励与约束制度的等等问题,尤其是国有改制股份公司有其形无其实的现代治理机制问题。

一般认为,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公司治理解决各个所有者与管理者,管理者内部之间的权责利的划分问题,而内部控制本身并不约束最高管理者当局本身。公司治理解决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而内部控制仅仅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管理工具,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有人认为现实中,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相互促进的,但是本人认为好的内部控制必须以好的公司治理为基础,基础问题不解决难谈内部控制优劣。

六、结论

只有合理的内部控制定位,在适当的企业发展阶段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在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上,结合特殊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通过以上粗浅论述,本人总结如下:

(1)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工具。

(2)明确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定位,不能夸大其作用。

(3)内部控制理论以管理理论为基础。

(4)内部控制中以“人”为核心

(5)我国内部控制应该重视文化的作用。

(6)只有根本上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内部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2009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j].会计研究,2010(3).

[2] 丁浩.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时代金融[j],2010(4).

[3]王怀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m].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内控工作论文篇4

关键词: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反腐倡廉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同志在2010年全国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2010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突出重点,完善内控机制”。要“把完善内控机制作为惩防体系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如何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是摆在我们各级税务机关面前的一项全新的重要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应当对其理论渊源、制度结构内容和构建方式等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税务系统的工作实际,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一、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渊源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是国家税务总局在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体系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多年来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税务系统的工作特点,“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而创造的一个全新的专有名词,是税务系统各级工作人员对税务行政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中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自我发现、自我防范、自我控制的一系列制度、方法、措施的总称,是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理论创新的一个标志:也是税务系统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方向和思路。

1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对党中央关于预防行政****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具体应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我们党对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的调整和一系列重大决策的部署和实施,表明党中央对预防****的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反****的实际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对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明确。当前,国家税务总局在认真总结系统内多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部门的工作特点,将在企业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引入到税务系统的反****倡廉工作之中,形成系统的具有部门特色的反腐倡廉工作思路和方法。应当说,这是我们党关于反腐倡廉理论与税务部门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反腐倡廉理论的继承应用和发展创新。

2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对税务系统多年来反腐倡廉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多年来,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注意与税收业务相结合,积极探索,创造了一系列与税收工作相匹配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加强对税务干部行使行政权力时的监督制约,有效预防****行为的发生,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就改“一人进厂,各税统管”,为“征、管”两分离或“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征管新模式,随着形势的发展又经历了以“纳税申报、税务、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征管模式和“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为标志的税收征管模式。在注重对税务行政执法权监督制约的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在90年代中期又提出要加强对于部人事管理、大宗物品采购等税务行政管理权进行监督制约,形成了有税务部门特色的“两权监督”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按照国务院“建立法制国家、推进依法行政”的总体战略,结合税务工作的特点,建立并实施了以细化税收执法岗责体系,统一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明确执法责任为特点的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体系,强化了对税务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对违法、违纪、执法过错行为责任追究的力度。在此过程中,一些税务机关还积极学习、借鉴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将流程再造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税收管理之中,通过对税收征管流程的再造,强化各环节的监督制约,使目标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岗位和环节,进而达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目的。税务机关的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建立行为规范、权责明确、运转流畅的内部控制积累了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税收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和进一步拓展。内部控制理论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制止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管理权力的顺

[1] [2] [3] [4] 

畅运行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理论的目标、理论方法、技术措施等方面与税务机关加强内部管理的工作机理是一致的,与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和反廉倡廉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因此,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当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内控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将内控理论中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应用到税务行政管理工作中,并结合税务部门的工作特点,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二、构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框架结构的具体思路

国家税务总局肖捷局长指出:“要把内控机制建设作为税收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税制、征管、内部行政管理等改革,积极完善内部岗责体系,优化流程,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形成权力层层分解、工作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制约的科学严密的管理链条,从源头和机制上防范****风险。”这无疑为各级税务机关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指明了方向。

结合当前税务系统的工作实际和对内控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当前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坚持依法治税和反腐倡廉的基本原则,以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体系为目标;在各级税务机关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督察内审、巡视、法制等监督部门的组织作用,各有关业务部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整体合力;根据现有的机构设置和税收征管模式,以建立健全税务机关岗责体系为基础,明确各个工作岗位权力和责任;以优化税务工作流程、科学配置权力为主线,以完善税收工作程序和规范税务工作行为为重点,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强化信息传递、沟通;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培育、塑造以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为核心的内控环境;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对税务系统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制约。进而构建起工作岗位标准化、权力责任明晰化、办事程序化、监督实时化、追究及时化的体制机制,体现出分权制衡、流程制约、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追究的风险管理功能,实现对税务系统“两权”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和制约的内控机制,保证各级税务机关“两权”运行的规范、透明、高效。

明确内控目标,把握内控机制的建设方向。依法治税,用法律的手段指导和规范我们的各项工作,是多年来税收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是党和国家对税收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各级税务机关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保证干部正确履行职责,执法为民的政治保障。因此,将依法治税和反腐倡廉设定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总体目标,将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预防****体系为内控机制的具体目标,为内控机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内控机制框架的构建和功能设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完善内控机制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税务机关的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党组书记负总责,纪检组长(或者责成一名分管执法监督工作的副局长)具体抓,纪检监察部门(或者是责成督察内审、巡视、法制等负责执法监督的部门中的一个部门)作为具体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共同实施内控。才能有效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发挥内控机制的作用。牵头部门负责制定内控实施方案,协助党组具体分解和落实内控任务,并对内控机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梳理工作规范,落实具体内控工作任务。

全面梳理权力事项,明确岗责体系。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机构改革,对本级机关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特别是税收业务管理权、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进行全面梳理,列出“权力清单”。按照机构设置和征管模式,严格划分不同岗位的权力的使用范围,针对不同类别权力的特征和作用,建立职权清楚、责任明确的岗责体系,同时,将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融入到每一个岗位,实现权力、岗位、责任、义务的有机结合,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优化工作流程,科学配置权力。在坚持依法治税和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部门的权力事项和用权方式,简化权力运行程序,下放行政权力,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做到下一道程序对上一道程序进行控制,每道程序之间互相制衡。在“简、放、提、优”的基础上,科学配置权力,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对权力事项的运行程序、行使依据、承办岗位、职责要求、监督制约环节、相对人的权利、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内容,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流程图将权力行使过程进行固化,使每项权力的行使过程都做到可视可控。

三、构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路径选择

内控工作论文篇5

【关键词】 员工建言; 内部控制; 有效性;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026-05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资讯的传递越来越迅捷、广泛,企业经营不但要对新的讯息做出及时反映,而且要对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因此,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是靠人来执行的,其有效性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参与内部控制员工的品德和能力。员工建言是组织成员主动提出建议的促进,旨在使组织有所改进,提高对组织的满意度,对组织变革、团队建设、知识管理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1-2]。它是员工品德和能力的重要体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也可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怎样的员工建言能够正向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呢?怎样对待员工建言才能更好地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呢?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目前,有关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因素的研究不断发展,已经得到验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公司规模[3-4]、公司成立时间[3]、审计委员会的效率[4]、公司治理结构[5-6]、高管特征[7]、领导者权力[8]、公司财务状况[3]、财务报告和交易的复杂程度[4,9]、企业文化[10-11]等内部因素,以及制度环境[12-13]等外部因素。也有人研究了员工素质[14]、行为及动机[15]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但是,尚未有人就员工建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进行研究。

本文就此进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 21软件对员工建言行为和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分析,以期从员工建言角度提出有价值的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贡献是发现了员工建言行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机理与路径,丰富了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弥补了日前研究的不足。

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通过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进行问卷调查和调查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第四部分解释研究设计并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组织内员工既主动实施内部控制,又会受到内部控制和他人的约束,是对内控有效性有最直接影响的群体。员工在参与企业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现企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进而提出建议,这种建言行为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本文拟从建言积极性、建言内容结构、建言被采纳程度、建言形式四个角度分析其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

(一)员工建言积极性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员工对组织工作和活动满意度较低时可能做出两种反应:建言或离职[16]。员工个体特征[17-19]、忠诚度[20]、权利距离[21]等因素对是否向上级建言、建言积极性都有影响。主动性个性特征明显的员工会更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忠诚度越高,员工在面临离职或建言两种选择时,越可能选择建言;此外,公平、创新的组织氛围和权利距离越小的组织层级越能正向促进员工建言。而建言往往源于对现有状况的不满意感,合理化的建议需要员工对现有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并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法[18]。正如LePine所说,对既有程序和实践活动的挑战能推进创新和发展。员工建言能很好地反映组织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建言越多越有利于企业反思从而改进,进而有可能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员工建言积极性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正向的作用。

(二)员工建言内容相关性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已有研究对员工建言内容结构进行了划分,一部分研究将建言行为分成促进性和抑制性建言[21],也有研究将其分为亲社会性、防御性和默许性建言[22],夏丽萍[23]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将建言内容分为四个维度,包括学习型、流程型、财务型、客户型。这一划分与本文研究内容较符,因此笔者选用此类划分标准。学习型建言指员工为达到工作目标,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流程型建言指对企业的具体业务、程序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财务型建言指在财务方面提出建议;客户型建言指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针对满足客户和股东需求而提出的建言。员工在参与企业活动过程中从事的业务和关注的重点会因人而异,建言的关注点也会有所不同,而内部控制是一种为实现经营目标,保证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益性、合规性而自我调整的措施和方法,这四类建言都与内部控制相关,但相关程度不同,对内控的改善作用可能也会不同。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建言内容不同,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也不同。

(三)员工建言被采纳程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管理者对员工建言的采纳程度能够体现其对员工建言的态度[24],而支持型领导更加关注员工个人需求,重视员工的意见和看法,对员工建言采纳程度也会相对较高,这种行为能够提升团队创新有效性和效率,并且会强化这种正向关系[25],这一研究已经证明了员工建言的采纳程度对团队活动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采纳程度越高,正向作用越强。企业采纳的建言数量越多,即对建言采纳程度越高,越可能改进更多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更有效。此外,领导者对建言的采纳程度越高,越能使员工感受到被认可和支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员工在满足生理和安全的低层次需求后,会有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更高需求。建言被采纳,能使员工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即实现其社交和尊重的需求,进而会在工作中更加主动、负责,并且更多地从企业利益考虑,这将推动员工在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更规范严谨,使内控有效性得到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员工建言采纳程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正向作用。

(四)员工建言形式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员工建言从形式上可分为书面建言和口头建言。书面建言指采取信件、书面提案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和电子邮件)等有文件凭证,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向上级提出意见和建议等,而口头建言则指双方通过口头对话和沟通的形式,面谈或者通过电话沟通提出看法。书面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见性或有形性,这种形式有利于当事人谨慎行事,对所书内容更严谨认真地考虑,而口头形式传递信息更迅速便捷高效。口头形式因其形式的自由性,日常生活中更常见,但缺点是事后无据,容易忘记,建言者容易思考不谨慎,当信息通过多人传递时,可能导致内容失真或歪曲。由于两种建言形式的不同特点,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可能不同,书面形式内容更严谨,更容易让管理层深入考虑进而采纳并改进企业不良之处;同时,书面建言可以同时、高效地将建言内容传递至组织内各层级员工手中,避免了口头建言存在的传递失真缺陷,并为高层管理者在事后组织会议讨论提供书面依据,有利于会议过程中把握问题关键,使制度调整更合民意。因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相比口头形式建言,书面形式建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更显著。

三、问卷调查与调查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一)问卷设计

1.内部控制有效性问卷设计

本文将内部控制有效性理解为在某个时间段内,满足经济效益性、设计一贯性和适时适量性特征并且合理保证五要素存在和有效且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程度。而目标能否实现依赖于内部控制内容的系统化和健全程度,即五要素有效程度,因此,笔者认为内部控制五要素能够体现三目标。

依据这一定义,本文对内部控制三特征和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监控、信息与沟通五要素分别设计题目并进行评分,问卷将题目测度分为五个等级,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分数从1至5表示程度逐步加强,分数越高代表参与问卷者越认可这一问题。

2.员工建言行为问卷设计

本文拟将员工建言积极性、建言内容、建言被采纳程度、建言形式作为自变量研究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其中,员工建言内容分为学习型、流程型、财务型、客户型四个维度,员工建言形式分为口头形式建言和书面形式建言,因此,从以上角度分别设计题目并进行评分。除建言形式外,其余每个维度都设计了3―4个问题,同样将量表题目测度赋予1―5分,代表问卷参与者对题目涉及内容的不同认可程度,最终选取平均值作为各维度变量的评价指数,分数越高,表明员工建言越倾向题目设计的角度。建言形式设计为虚拟变量,1代表口头形式,2代表书面形式。

此外,本文为保证研究的精确性,共选取了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所在职务、工作种类、行业类别、公司性质8个控制变量。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的收集,共收集问卷170份,并遵循以下原则剔除无效问卷:(1)答题时间过短的。问卷共涉及45个题目,笔者通过小规模发放问卷并计时发现,完成问卷的平均时长为120秒,收集的170份问卷平均时长284.6秒,笔者将答题时长低于100秒的问卷剔除。(2)答题者不符合要求的。作者在“所在工作岗位”问卷设计中,设计了学生或其他无业者选项,接受问卷调查的参与者有部分为学生,部分为其他无业人员,他们的答案研究价值较低,甚至可能误导本文的研究,因此剔除。(3)答题过于规律性的。本文剔除所有问题选择同一分值的答案。删除不合格部分后,共有14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6.47%。

(三)信度检验

1.员工建言行为调查量表信度检验

对这一部分量表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均高于0.68,说明员工建言行为的量表设计信度较高。

2.内部控制有效性调查量表信度检验

对此量表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8个因素的Cronbach's Alpha值均高于0.67,说明内控有效性量表信度较高。

(四)效度检验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两种量表进行效度检验。先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观察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若适合,则提取特征值>0.5的部分作为量表的因子。

1.内部控制有效性效度检验

内部控制有效性KMO值为0.933,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统计值显著性为0.000,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本文进行旋转成分矩阵分析后提取了8个因子成分,与最初设计要求一致,可见该量表有良好的效度。本文将此量表中的8个因子分别定义为控制环境因素、控制活动因素、风险评估因素、监控因素、信息与沟通因素、经济效益性、设计一贯性、适时适量性。

2.员工建言行为调查量表效度检验

因问卷中有关建言形式的调查不采用调查量表法,本文只对量表设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量表KMO值为0.926,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统计值显著性为0.000,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进行旋转成分矩阵分析后共提取出6个因子成分,与笔者最初的设计一致,可见该量表有很好的效度。本文将这6个因子定义为建言积极性,学习型、流程型、财务型和客户型建言,建言采纳程度。

四、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为验证H1、H3、H4,本文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ICE=α0+α1Zea+α2Deg+α3For+[∑]αkControls(1)

由于文中H2与其余假设属于不同层级的划分,因此对H2单独构建模型如下:

ICE=α0+α4Stu+α5Pro+α6Fin+α7Cus+[∑]αkControls

(2)

公式中ICE为因变量,代表内部控制有效性;自变量Zea代表员工建言积极性,Stu代表学习型建言,Pro代表流程型建言,Fin代表财务型建言,Cus代表客户型建言,Deg代表建言采纳程度,For代表建言形式;a0为常数,代表截距;ai为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对应的系数。具体变量说明见表3。

(二)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的问卷包含员工建言行为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两部分内容。调查结果如表4。结果显示,内部控制有效性极大值为90,极小值为25,平均值为72.85,这表明当前我国各企业的内部控制仍处于中等水平,亟须提高。员工建言行为的问卷调查表明,建言积极性均值为3.39,说明员工建言态度积极程度不是很高,从被采纳数量调查结果看,管理层对员工建言的采纳程度也较低。在参与问卷调查的人群中,女性比重相对较高,约占57.1%,且年龄有一半左右集中在25岁以下,超过一半的参与者工作年限不多于三年。此外,参与调查的人员以本科学历为主,72.8%为普通员工而非管理层。工作种类的统计结果显示,技术类、管理类的工作人员各占一半,而参与问卷者的工作单位多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

2.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问卷数据进行Person相关分析,以此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员工的两种建言形式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52,且显著性值为0.536,其余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说明,员工建言行为的积极性、不同建言内容、建言采纳程度都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建言形式与其相关性并不显著。

(三)研究变量的回归分析

对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自变量容差在0.353―0.792之间,大于临界值0.1,说明本文所选自变量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信度高。

本文分别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表5所示结论。对两个模型分别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ig.均为0.000,说明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可信。

1.员工建言积极性、建言采纳程度、建言形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回归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调整后的R2=0.416,说明自变量对内控有效性的解释程度为41.6%。除建言形式以外,员工建言积极性和建言采纳程度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均远低于0.05,而建言形式的标准回归系数较低,t值也较小,Sig.过高,因而认为员工建言积极性及其被采纳程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即H1、H3成立,而不同建言形式对内控的影响不显著,H4不成立。

2.员工建言内容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回归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调整后的R2=0.345,说明员工建言不同内容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解释程度约为34.5%。回归结果显示,流程型和客户型建言双尾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0.05,而学习型建言和财务型建言的标准回归系数较低,Sig.过高,说明流程型和客户型建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学习型和财务型建言对内控有效性的影响不显著,即H2得到验证。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员工建言行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后,本文发现:员工建言积极性、建言采纳程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建言形式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建言内容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流程型和客户型建言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正相关,学习型和财务型建言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员工作为参与企业活动的主体,应该树立主人翁意识,认识到建言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和企业综合实力的改进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积极建言、主动建言。

2.建言的内容不同,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不同。企业要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必须注重经营业务流程是否合理完善,关注客户及股东的需求,关注流程型和客户型建言。同时,不能忽略员工对学习和财务方面所提的建议,只有规范财务制度,才能更真实、合理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只有满足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才能使员工感受到他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更好地凝聚人心,提高员工的参与度。

3.现阶段企业对员工建言的采纳程度较低,而建言采纳程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因此企业应加倍重视员工的建言行为,对企业中规章制度进行调整时要结合员工建言内容,使企业各项章程更合民意。

4.员工建言行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口头建言和书面建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同,因此不需刻意追求建言形式,但在建言过程中应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尽量保证逻辑清晰。

【参考文献】

[1] CARSTEN K W,et al. Managing relationship conflic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1,22(3):309-328.

[2] 段锦云,张倩. 建言行为的认知影响因素、理论基础及发生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2(1):115-126.

[3] DOYLE J,et al. Accrual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141-1170.

[4] KRISHNAN J. 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An Empricial Analysi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2):649-675.

[5] 程晓陵,王怀明.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 审计研究,2008(4):110-111.

[6] GOH B W. Internal Control Failur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 A Post Sarbanes-Oxley Act (SOX) Analysis[D]. Doctoral dissertation,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7.

[7] 祁恒庆.高管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 吴秋生,郝诗萱.论领导者权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5):32-39.

[9] 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 W, KINNEY W. 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2):166-192.

[10] 焦国荣.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1] 吴秋生,刘沛.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丹尼森企业文化模型的问卷调查[J].经济问题,2015(7):106-114.

[12] ZHANG I X.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74-115.

[13] 刘启亮,罗乐,何威风,等. 产权性质、制度环境与内部控制[J]. 会计研究,2012(3):52-61.

[14] 魏志强. 论员工素质对内部控制的影响[J]. 会计之友,2012(4):54-55.

[15] 张华. 行为导向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6] HIRSCHMAN A O. Exit, voice, and loyalty[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17] LINN V D,et al. Helping and Voice Extra-role Behaviors:Evidence of Construc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1):108-119.

[18] 梁建,唐京. 员工合理化建议的多层次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2009(3):125-134.

[19] 陈可. 主动性人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0] 段锦云,张倩,黄彩云. 建言角色认同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15(5):65-74.

[21] LIANG J,FARH J L. Promotive and prohibitive voice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A two-wave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Guangzhou, China,2008.

[22] BOTERO I S, VAN D L. Employee voice behavior:Interactive effects of LMX and power dist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lombia[J].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9,23(1):84-104.

[23] 夏丽萍. 员工建言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内控工作论文篇6

关键词:数控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加工制造业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数控技术为主的产品制造加工手段。近几年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制造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技术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在机械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数控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数控知识。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1.教学内容的改革

1.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控机床技术不断发展,原有的机床数控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近几年来教学体制不断改革,数控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1.1.掌握性内容。在数控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就要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方法和控制技术,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在重新拟定的教学大纲中,这部分教学内容已经体现出来了。

1.1.2.了解性内容。了解性的内容理论性比较强的,实际工作数控原理应用的比较少.在数控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同时要根据数控技术的市场需求,对陈旧的知识要进行删减,及时把新的知识引进课堂。还可以开放式数控系统、并联机床等和一些新的数控技术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1.1.3.讲解内容中要增加英语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市场希求。数控技术必须紧跟国际发展的需求,在数控机床中会涉及到很多外资企业。所以英语在数控过程中使用是很频繁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可要多讲解一些有关于数控的英语知识如专有名词等, 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摘录一些外文的数控知识给学生讲解。

2.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数控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1.数控加工实习。在数据加工实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控设备,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熟悉数控设备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操作方法,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2.数控技术的综合实践。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控设备的操作方法之后,还要掌握CAD的使用方法,在数控设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实训,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时安排,在学习技术操作时要利用数控试验台进行。学生要根据课程的需要编写和运行较复杂的零件加工程序,通过对加工流程的模拟和编制一些复杂的程序,可以提高学生编制零件的准确性,在进行数控模拟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学生因不懂设备的操作顺序,导致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利用实验台还可以完成对数控系统的控制工作,合理对对数控系统进行调整,还可以完成对数据机床的内置控制。

2.3.数控加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是最有难度的训练项目,数控加工实训要安排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之后,要在实训基地进行数控加工实训,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和先进的数控设备,在实训阶段,学生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数控设备的综合运用上。包括以下几点

2.3.1.零件设计。在零件设计中要运用CAD软件进行零件设计,教师要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要将知识灵活运用在实际操作中。

2.3.2.数控加工工艺的编制,学生要根据设计的零件选择所用的设备,编制数控加工所需要的文件。

2.3.3.对数控机床的调整。教师要在实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参数的输入方法。在实训中不是让学生在调整好的机床上进行相关的操作,在实训中要掌握坐标的建立方法。

2.3.4.熟练数控操作加工技术。在实训过程中要根据自己拟定的工艺流程,完成零件的加工工作。

3.教学组织与实施

教学组织与实施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可以影响到数控课程的教学效果。

3.1.深化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首先要根据数控课程的结构合理划分阶段性教学内容和技能的培养目标,然后要结合数控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数控教学的课程安排,编制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例,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在数控技术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紧贴生活实际,不能只局限在课本内容中,只有如此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2.企业化管理组织机制的实施。学生在学习企业的生产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的利用课本的理论知识。要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和生产技术集合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平台,并且要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使企业和学校之间要形成双向互动。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4.课程教学改革新方法

在数控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对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的教学方法,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数控技术的教学中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主线,让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发现问题后和同学进行讨论,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去判断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束语:

在数控教学中不断对教学的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数控行业发展的需求,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案并认真贯彻实施,逐步完善数控技术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陈书法,张南乔,张淑兰.“机床数控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6)

[2]郭艳玲,于建国,尼姝丽.“数控机床”课程内容的优化与立体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9(4)

[3]李冰.“数控机床”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1)

[4]郭琳.“数控技术”教学改革之我见[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0,(1)

作者简介:

内控工作论文篇7

栗江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5)

【摘要】数控机床与原理是高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目标是在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标准规范下,训练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组成、工作原理等知识。本文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取舍、教学过程设计和实训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http://

关键词 数控机床;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设计;立体交互分层

0引言

数控机床与原理是我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组成、工作原理方面的内容,使其初步认知数控机床各功能部件组成和工作原理,特别是通用型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具备独立操控数控机床的能力,能够编制简单的数控程序并加工出工件。为了贯彻学院提升教学质量的五年计划,从制定课程标准入手,合理运用教材,结合学院实训条件取舍教学内容,设计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过程,配合立体分层的实训,确保学有所得。

1制定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标准

《数控机床与原理》属于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必修考试课,学时为60课时,其中理论40课时,实践20学时。

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设计课程授课内容,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该课程。以数控机床应用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

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据此,课程标准制定了5个项目和21个工作任务。

2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内容取舍,切合实训条件的措施

该课程采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机电类课程规划教材《数控机床》,它是比较贴合课程标准的一本高职教材。它“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重在实践,理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编写,主要介绍数控机床的基本理论知识,通用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控制,数控机床的保养与维修等知识。但教材中的数控机床实例并不与我院实训用数控机床一一对应,导致理论偏离实训实际,造成学生在理论实践学习中有些不知所措,不利于展开教学。为此,基于课标准取舍教材内容,切合实训条件。

下列内容关于我院实训用数控机床的教学内容:CK6141数控车床,占6课时;V600数控铣床,占6课时;VMC600数控加工中心,占4课时。用以上内容置换教材中相关内容。

3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过程

依据课程标准,参考教材编写顺序制定授课进度表。设计这5个项目的先后顺序是:数控机床功能部件18学时,数控车床10学时,数控铣床8学时,数控加工中心10学时,数控系统14学时。其中的21个工作任务是:(1)认识数控机床(2)数控机床的主运动传动部件(3)数控机床进给运动传动部件(4)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轴向间隙调整与安装(5)齿轮传动的进给传动系统中齿轮啮合间隙的调整机构(6)数控车床的回转刀架(7)数控回转工作台(8)数控机床支承部件与辅助装置(9)数控加工中心的自动换刀系统(10)数控车床概述(11)CK6141数控车床(12)CK6141数控车床的附件(13)数控铣床概述(14)V600床身型数控铣床[15]V600床身型数控铣床的附件(16)数控加工中心概述(17)立式加工中心VMC600(18)数控系统的组成(19)数控插补原理(20)刀具补偿原理(21)典型数控系统简介。

理论课堂的设计遵循理论联系实训的原则进行。理论课的课堂分解为复习旧内容阶段和讲授新内容阶段两段。复习旧内容阶段:根据工作任务需要设置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共计10题;讲授新内容阶段:PPT简洁文字描述,图形化展示,配合音视频动画,边讲边练,穿插师生、生生互动讨论。除了随课程进度的作业题外,还布置综合作业题1题:要求用脑图制作软件XMind制作该课程的项目工作任务图。

4立体交互式分层设计实训内容

课程标准中的20课时用于数控机床实验实训,是该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表现。我们采用立体交互式分层设计实训内容,共设计6个实验实训,纵向是低、中、高三个难度级别,横向是中低难度每级设计两个实训项目,高级难度设计一个实验实训项目,故为立体式;交互式是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穿插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力图使学生通过实训巩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训。

表1立体交互实验实训内容配置表

5结语

高职学生学习《数控机床与原理》课程,需初步具备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合理地编排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就显得很重要。笔者初步尝试了以上所述的“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http://

参考文献

[1]张玲莉,汪文津,赵坚.数控机床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15-117

[2]徐娅萍,王润孝.数控机床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78-80

内控工作论文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01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是中央政策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简政放权、反腐倡廉工作的大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经济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整合内部资源,规范经济行为,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从而达到防治腐败的目的。在过去,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没有政策性文件的支持,从流程设计到实际实施均不规范。不仅影响了内部控制体系发挥作用,更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规范》的实施打破了这一僵局,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模板,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是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任何组织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目前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数还基于企业而言,很少涉及到政府部门。与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更多应该关注其对公共服务效果和效率的影响。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目标,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是其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内部控制体系恰好可以完成这一使命。内部控制体系可以较好的规范单位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明确各部门职能和责任权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转起到“”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规范》实施以来,各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理论都有了基本的了解,但运行效果距离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针对的是整体资源整合,势必会限制“一把手”的权利,部分单位“一把手”和管理层忽视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第二,与企业财务管理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简单,财务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了解不深、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运行氛围,其他员工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二)岗位责任不明确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岗位设置还有待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由于人员短缺或者编制限制,普遍存在兼职情况,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第二,岗位设置不科学,相关性较差的职能设置由一个岗位承担,导致工作效率较低;第三,部分必要职能缺位,导致监督管理和风险评估等方面职能缺失,造成管理效率较低。这些情况的存在,无形中增加了行政管理的风险。

(三)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不科学

《规范》实施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还处于摸索和调整的状态,缺乏科学的流程设计。在梳理单位经济活动方面,很多单位都略过或直接忽视了这一步骤。事实上,对自身经济活动的整体梳理,可以为科学设计符合自身需求的内部控制体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流程设计的意见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体系科学优化,离不开行政事业单位的全员努力。首先,是“一把手”和管理层要对内部控制理论有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上行下效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团队意识;其次,财务部门和会计人员应注重业务水平的提升,将内部控制理论灵活的应用到现有的工作中,强化工作的宽度和深度;第三,各部门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体系,了解必要内部控制理论知识,约束自身的工作内容,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细化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责任

《规范》中明确了“一把手”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效果全权负责,同时还要兼顾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管理工作。因此,“一把手”应在理解工作职责和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第一,设置科学的岗位分工,尽量避免兼职情况出现。如若因人手短缺或编制限制不得不设置兼职岗位,必须要科学规划岗位职责,合理分配人员布局;第二,细致了解本单位岗位工作职责,借助人事部门的力量,研究岗位职责分工,重新划定岗位设置,提升运行效率;第三,注重风险评估、监督管理的岗位设置,设置风险评估组长和内部监督管理组长等职务,对单位内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规避,并及时监督管理内部控制运行效果,提升管理效率;第四,还应该重视财务部门的牵引作用,通过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财务部门的统筹财力、参谋审查和桥梁纽带作用,实现财务数据真实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

(三)优化内控流程,完善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流程的优化,离不开单位管理制度的完善。首先,应对本单位现有的济活动进行系统的梳理,在预算业务、收支业务、资产业务、采购业务和资金业务等方面进行系统整合,并按业务需求重新进行岗位设置;其次,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配备专职的风险评估人员,实时进行风险评估,协助单位规避风险点,并在风险发生后进行及时的风险分解,及时止损;再次,编制内部控制流程图和内部控制章程。根据前两步的结论,优化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现有制度的优化修订,有助于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更贴合单位实际需求,从而优化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运作效果。

四、结语

在新常态下研究内部控制的设计流程,不仅是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要求,更加可以作用于我国新预算法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必将提升其公共服务效率,为建设服务型政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弘毅,王宝庆.行政事业单位推进内部控制规范现实路径选择[J].会计之友,2014(9).

内控工作论文篇9

关键词:毕业论文;生物工程;质量检查与控制

毕业论文,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等,即写作并提交的系统研究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整个高等教育时期的技能总演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感触。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本文尝试在理工科背景下探讨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质量检查与控制方面问题,以期望建立合理考评机制。

由于毕业论文工作具有系统性特征,是前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综合,根据影响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系统中划分了三个监控阶段,分别是论文前期质量监控、论文中期质量监控、论文后期质量监控。

一、生物工程专业论文前期质量监控

1.指导教师监控机制

学生能否按规定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指导教师起到核心监控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等,都对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发挥影响。指导教师应有曾经独立指导或协助指导过毕业论文工作经验,在以往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反映良好、毕业设计完成较好。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除了有良好态度外,还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科研素养。

2.选题监控机制

为了较好地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第七学期教师应该下达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工作。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选题,学生确定后,指导教师介绍课题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一部分资料。学生自行选题,学生根据实际工作或者实习情况,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明确想法,对未来工作有应用价值,可以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选择,但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必须写出提纲和内容摘要,明确研究目的方向。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选题来源也无非这几个方向,对于重实验、重数据的专业来说,更是需要在选题的时候把控好方向。

3.开题监控机制

开题环节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重要部分,督促学生完成好开题报告能够控制意外的发生。课题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选题是否存在过大或者过窄,是否需要更换题目,通过审查开题报告内容发现研究路径和方法是否合理。论文结构是否恰当。这个环节做充足,能够减少重大失误,提醒学生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环节,对研究困难有一定预见性。生物工程的毕业生更是应该在这个环节做充分准备。

二、生物工程专业论文中期质量监控

1.学生态度监控机制

重点监控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的态度、自觉性,时间与精力是否有保证等。由指导教师组织、安排,要求毕业学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毕业论文中存在态度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警告,及时指明努力方向,采取补救措施。任何专业都需要强调毕业生个体的努力,对于毕业生的学习风气应该常抓不懈。

2.指导教师过程监控机制

通过调查、座谈、问卷等形式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控、督促指导教师抓紧后期指导。主要检查按课题制定毕业论文任务书,及时下达情况;推荐相关参考资料等情况;落实毕业论文经费和开展课题研究所需条件情况;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情况;现场指导的方式和方法;教书育人情况。对于理工科来说,还要求指导教师教会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指导数据处理、指导数据分析等工作。

三、毕业论文后期质量监控阶段

1.论文答辩前监控

院系检查学生是否按毕业论文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对学生成果验收和答辩资格审查,确定学生答辩资格。毕业论文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定。指导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等;评阅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资料使用、论述、运用能力等方面,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的成绩达到及格,才能进行答辩。

2.论文答辩过程监控机制

答辩分组进行,指导教师回避,互相答辩对方的学生。严格控制论文质量,要求学生突出自己的工作,时间一般为15分钟,由答辩教师根据具体研究提问关于研究相关情况,时间一般为10分钟。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与工作量、语言组织、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方面。采用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级评分体系,其中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委员会的评分求和权重分别为50%、20%、30%。

总之,建立一套全面的毕业论文质控体系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18(2):43-44.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3]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4]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作者简介:韩洪波(1981―),男,汉,四川攀枝花,讲师,硕士研究生。

内控工作论文篇10

[关键词]霍桑实验内部会计控制“社会人”假设 创新

创新是把握时代脉搏、确保与时俱进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状况良好的组织或部门,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发展、壮大、提高,就必须时时总结自身的经验、处处掌握环境的变迁。会计组织作为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有核算、分析、检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职责,通过记账、算账、报账,完成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计算和报告。会计工作质量的优与劣,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个职能的正常发挥。会计工作的质量从个人角度来看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敬业精神;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看取决于会计主体的管理水平、薪资高低、晋级标准。对于如何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这一问题,会计主体的管理部门一般都会强化财会人员责任制,通过会计部门的内部协调、合理分工、明确牵制等手段来实施。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人员管理。如何从财会人员的内心增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有必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一般理解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具有合理控制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且这些方法、措施、程序之间能够形成优化的规范和系统,能够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会计主体为了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与可靠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与有效,而对组织设置、人员安排、会计工作、财务活动等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事;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

二、对内部会计控制有借鉴意义的现代管理理论

从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目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层次的控制模式都在强调一个核心理念:内部牵制。内部牵制理论广泛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在于“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理论的突出代表是泰罗,他在19世纪末提出“科学管理”这一思想。泰罗的理论认为,对于人来说,制度上的约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假设只关心如何提高劳动效率,而对员工的思想感情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漠不关心。“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方法,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地组织劳动、实行物质奖励、建立各类责任制等起到很大作用,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伴随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管理理论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霍桑实验”是最为有名的。为了找出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深层原因,同样也是为了提高人员工作的效率,1924年~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即“霍桑实验”。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大小、工资报酬的高低、福利条件的好坏、工作与休息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事实上,在实验期间,无论这几个因素如何变化,员工的工作效率总是逐步上升。经过研究者与21000名员工的谈话发现影响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原先生产工人因为社会地位低下,劳动积极性不高。实验开始之后,他们普遍感觉受到了重视,所以不论工作条件如何变化,他们都比以前更加努力,即使没有参加实验的人员也不甘落后,最终导致产量普遍提高。“霍桑实验”的结论是: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的积极性取决于员工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单位中人与人的关系。“霍桑实验”第一次把人际关系问题提到管理的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依据“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霍桑实验”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探索了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群体的观察研究发现组织之中存在“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梅奥在完成“霍桑实验”之后提出了“社会人”假设。“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的对比见下表:

三、“霍桑实验”理论对内部会计控制创新的指导

科学管理、理性规划、积极创新、全面发展是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创新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新形势、增强管理活力的迫切要求。总的来说,我们在这些方面的管理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低下,为此,应该广泛学习和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比如应用“霍桑实验”的结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论基础和使用方法进行全方位的重新构建,通过积极探索与认真研究,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企业发展状况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方式。

1.在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会计体系

管理理念的更新是对于旧观点的进化和创新而不是废除和抛弃。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原有机制的特点和优势,让原有的特长继续发挥。一般认为,压力和动力是完成工作目标的两大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中,一般通过经济责任制来明确每个员工的责任、权利、义务。企业依据自身的特点、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工作流程。对于每个会计岗位和具体工作,依据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进行工作分配,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上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不相容职务分离和授权管理是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适应的分离和及时的控制经常得不到保证。归纳起来原因有三个方面:(1)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仅重视控制成果而忽视资金的相关投入,或注重资金的投入而未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2)员工忽视程序、判断失误,甚至、串通舞弊,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失灵;(3)管理者、超越权限,导致内部会计控制这一领域的“权大于法”。会计内部制度的创新首先就要加强基础建设,避免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出现。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创新中应进一步加强责、权、利三者统一与协调,每个会计人员都必须有明确的岗位,每个岗位都必须有对应的职责,做到职责分明、权利公开、奖罚有度,全面满足会计人员对于责、权、利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充分调动每一个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科学的工作流程、合理的人员组合、良好的人际协作,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建设,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环节。

2.在信息环境上,提高企业管理技术,优化信息资源

“霍桑实验”的研究成果表明,注重人的因素、注重人与物的统一、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是增加员工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的关键因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企业以“规划所有资源的信息”为基础,为保证企业在市场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提出了改善内部和联系外部的新型管理模式,即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这一系统把企业的内部及外部各环节紧密的联系起来,使供应、制造和销售的相关因素与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构成一个整体,实现了企业全方位经营、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和内外互援。会计人员通过这一技术,使用记录、收集、整理、计算、分析、总结和控制等办法处理企业运行中各种内部和外部数据,尤其是会计数据,以达到及时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现金流和物流的全过程监控者,应该成为各种管理技术的核心,并与其他技术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新情况下,管理者在进行会计人员的配备时,就更应该采用“霍桑实验”的研究结论。在人员配备和使用中,注重人员有用性和工作适用性的统一、注重人员素质与工作环境的统一。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全面掌握和充分利用ERP系统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操作的各种技术,并且组织规划好各类数据资源,使管理者能够完整便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3.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团队意识,提高人员素质

通过内部牵制,减少会计工作中的作弊行为,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手段。依据“霍桑实验”的成果,非正式团体在团队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所以在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中要注意处理好牵制与协作的关系,在满足内部牵制的前提之下,尽最大的可能促进员工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在人员配备上,要因事设岗,因材用人,注重各类会计业务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如果因人设岗,就会人浮于事,那么在涉及利益分配、职务晋级时,会使管理者陷于无尽的纠缠,而且使员工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影响劳动的积极性。在人岗匹配的条件下,管理部门还要注重培养会计人员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与此同时,会计人员还必须及时掌握新形势、新知识、新技术,随时学习财务和会计的新知识,掌握财会理论、会计法规、行业准则等方面的新变化,同时注重各类相关知识与会计实务的融合。在会计管理的实践中,通过会计人员的岗位轮换、业务交叉,可以提高员工的全面业务能力,并且有助于防止技术垄断。关心员工的业绩、关注员工的职称、注重员工的积极性,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提升、法律知识教育、团队精神培养,是全面提高人员素质从而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