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艺术十篇

时间:2023-04-05 23:37:24

文字艺术

文字艺术篇1

殷商时期,文字与图像出现了分化:一方面,用于祭祀、占卜的甲骨文发展为文字;另一方面,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因为具备了图案和浅浮雕的特征,而更多地被今天的人认为含有审美的因素。虽然二者有所区别,但不能忽视的是它们都具备“象形”的因素,并且携带有至今尚未完全破译的巨大信息量。如果还原当时的语境,饕餮纹能否被称为艺术,为了美的目的而存在,还是个未知数。换而言之,相对于“艺术”,饕餮纹更倾向于文字的性质,因为这种“兽面纹”承载了“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

“依类象形,形声相益,孳乳而浸多(许慎《说文》)”,道出了中国文字是依“象形”而来,宗白华先生曾用“纯图画期,图画佐文字期与纯文字期”三阶段来阐释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文字与图像千丝万缕的联系,彰显它们着同宗同源的本质,这使得中国的文字游走于“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成为了艺术与语言工具的中间地带。

因为作者的性格、思想、情绪等个人信息会在书写时通过笔迹保存在文本中,六朝时期,随着一批如皇象、王羲之等重要文人士大夫从事艺术,书法的审美功能逐渐取得独立,象形文字――这种以信息的交流、沟通为第一要义的符号,逐渐被视为审美的对象。而到了两宋时期,当书法艺术高度成熟以后,文人将这其中的审美意趣带入到绘画艺术中时,这即出现了中国绘画史上的“文人画”,历时元、明、清三代,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不仅在架上绘画中,在古代建筑中的梁、木建筑的结构中,甚至在属于表演艺术的戏曲中的“叠折儿”中――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 都可以看到这种由象形文字的所带来的审美趣味与思维方式。

如今,当“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人类步入到“现代社会”后,我们发现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又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语境下产生了新的历史意义。

资本运作的全球化模式要求商业意图传达(产品认知)直接化、通俗化, 这就促使了“去文字化”的、超越地区性的、便于认知的“图像化语言”的生成。具有图像感的象形文字,为这种诉求提供了最直接的可能性。

早在1627年,法国人Jean Douet在《致国王:为地球上所有人的全球文字建议》中就提出:“中文有可能成为国际语言的模式”。模式,即中文这种以象形为识别根据的造字方式,他预感这种以象形为识别根据的模式有可能成为国际语言。

文字艺术篇2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体验更加大众化

在传统艺术创作中,创作者主要是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专业人士,这些文化水平较高的创作者给普通民众带来一种神秘感和距离感,传统艺术作品不够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给普通民众传达了一种只有欣赏水平高的人才能欣赏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简单易操作的数字媒体技术为普通民众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大众化的创作模式和大众化的审美特点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更加大众化,促进了艺术作品发展的多样化,丰富了大众的审美体验。

(二)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开放性的美感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在传统艺术中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完整性,创作的终结也意味着作品的完成,而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进行复制和删改,除创作者之外的观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修改和再创作。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可以根据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思路进行修改,数字媒体艺术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意蕴,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

(三)数字媒体艺术具有非逻辑性的审美特征

不同于传统艺术的逻辑性审美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具有非逻辑性的审美特征,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审美逻辑。创作者可以尽情构思使用非逻辑性思维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在创作中运用了较多倒叙、跳接、反转等技术,因此人们欣赏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能仅凭借惯有的逻辑思维进行赏析,而是应该从现代人的思维和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角度进行艺术赏析,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四)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超现实的审美体验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依托于数字化技术,传统艺术创作是以现实中的事物为原型进行再加工和创作,因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传统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超现实的审美体验。数字媒体艺术中展现的恐龙、生化危机、外星人等题材具有超现实性,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运用多种现代技术进行声音和图像的模拟,能给观赏者带来极强的感官冲击和震撼的视听效果,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二、总结

文字艺术篇3

关键词:emoticon;颜文字;作用及特征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73-2

20世纪末至现今,随着电脑的普及及互联网的发展,伴生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借助电脑作为载体,并通过互联网传播,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网络社交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这其中,颜文字无疑是目前被很多中国网络用户熟悉并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所说的颜文字①,是指日式颜文字或者说日本颜文字。欧美国家称之为“emoticon”②,指用文字或各种线条、符号等组成的图画,它属于ASCII Art的一部分。Emoticon最初出现在美国,当时常用的是用 :-)来表示笑容,及以 :- ( 代表不开心。后来在此基础上由香港台湾网民创作出大笑表情XD也很流行。其它较常用的还有 :-o吃惊及 :-p 伸出舌头,即开玩笑。

日本人很早已经使用emoticon,在日本将其称之为“颜文字”,从21世纪初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和欧美式emoticon风格差别较大的日式颜文字。

颜文字和欧美系字符艺术的共同点是,基本都是表现面部表情,用字符字母组成脸部的各种表情。不同之处是日式颜文字更容易识别,有更多的细节且更具有观看性,同时更具有运动感。日式颜文字比美式颜文字复杂得多,而且更可爱,具创意及艺术感。日式颜文字和最初的欧美式颜文字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不再是向左倒的脸,而是表现正面的脸,而且有更加丰富的眼睛与口部的表情。

一、颜文字在网络社交中的作用

早期的网络交流只局限于使用文字和聊天软件内置的有限的图形表情,交流双方看到的是屏幕上的文字而非对方的面部,因此在交流过程中无法通过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读取对方情绪,这种视觉感受上的缺陷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沟通的深入。Emoticon的出现,改善了这种视觉感受的单一状况。而且颜文字比起欧美emoticon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好,颜文字所有的表情都是正面向上的,更加方便读取,并易于识别。在网络聊天及社交过程中,由字符组成的简洁的面部表情形象,弥补了网络沟通中无法读取对方表情的视觉缺陷,使得交流可以更人性化和具有趣味性。

二、颜文字的特点

(一)易于制作并且易于传播

和图片表情相比,颜文字更加易于制作。制作图片表情需要通过图形制作软件,并且需要拥有一定的图形软件的操作基础才能制作出图形表情。而颜文字的制作完全不需要固定的软件,只需要在字符表和字母表中寻找合适的字符进行组合即可,通常可以在15秒之内打出一个颜文字表情,这比打开图形制作软件制作一个颜文字要节约很多时间,甚至比从表情列表中寻找类似的图形表情更节约时间。因此从省力原则的角度而言,颜文字在网络聊天过程中更容易被使用。

除此之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和图形表情相比颜文字更节约数据流量。例如同样表达‘亲吻’的意思,表达亲吻的颜文字表情(・ 3・)只有7b的数据量, 而表达同样意思的亲吻图片表情却有2750b的数据量,几乎是表达同样意思颜文字数据量的300多倍。因此颜文字可以几乎没有延时的在网络聊天者之间传播,更具有传播优势。

(二)对漫画艺术的借鉴

1、漫画符号借鉴

日本漫画艺术在对颜文字艺术的影响非常大,相当大一部分颜文字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日本漫画中流行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表情符号移植进了颜文字内。日本漫画由背景、对话框、音喻、漫画符号几个主要元素构成,其中漫画符号是日本漫画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普遍被日本漫画创作者使用、具有广泛识别性的符号,这些符号通常承载着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意义。例如在日本漫画中最常见的漫画符号“汗滴”。“汗”的漫画符号最初由日本漫画家在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个漫画符号“汗滴”普遍被用来表达漫画角色汗颜、尴尬等情绪。而颜文字直接借鉴了这一漫画符号,并形象的英文小写字母“b”或者标点“;”来表现。

又例如另一个在日本漫画中常见的漫画符号“黑线”,在日本漫画中,这个漫画符号由几条长短不一的垂直直线组成,一般出现在人物的头部位置。此漫画符号用于表达角色无言以对、出乎意料、难以想象等情绪。这个漫画符号被移植入颜文字后,依然具有原本的识别性,只是在漫画中长短不一的垂直线,被用两到三个“|”字符代替。如图是几个颜文字中的“黑线”表情。

2、漫画组织形式借鉴

颜文字艺术除了在形上借鉴了漫画符号之外,还在图文组织方式上借鉴了日本漫画的组织方式,采取图文穿插的组织形式。字符组成的表情部分,和用来加强效果的文字部分互相穿插,用以传达更加丰富的意思。如下就是这样一个组合式的颜文字:

类似这样的组织方式在颜文字中非常常见,构成图形部分的符号和传达意思的文字部分穿插存在,在组织得当的情况下并不会影响到信息的传达和读取。

(三)丰富性

1、丰富的五官及肢体表现方法

从本质而言,颜文字是不同符号和字母组合的产物,在一些固定结构下,通过代表五官和肢体符号的替换以产生各种不同的颜文字。

颜文字除了常见的人类面部外,也有表现动物面部的。这些动物颜文字的五官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漫画符号,例如代表猫嘴的“ω”符号就来至于漫画符号。下图是常见的一些表现动物的颜文字。

2、利用空间关系表示朝向

欧美系的颜文字和一些早期的日式颜文字表现的都是面部正面表情,在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后,日式颜文字中开始出现一些利用空间关系表现面部朝向的颜文字。这些颜文字通过调节字体或者字形来调节符号和符号间的间距,以达到四分之三侧面的非正面颜文字。这些非正面表情使得组合式颜文字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可以表现两个人交流的一个小型的场景。

(四)对运动的表现

对运动的表现是日式颜文字和欧美网络字符艺术较大的区别,也是其具吸引力的特征之一。和日本漫画一样,日式颜文字也会通过一些特定的符号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表现方法将一些简单的运动表现出来,使原本静态的图像具有运动感。这种颜文字的运动感,并不是真实的运动,而是利用运动符号来传达运动的内涵。比如“(((((・_・)”这样的颜文字,脸部左边的一连串括号模拟的是脸部移动留下的运动残像。这种表现运动的方式在漫画中也十分常见。

三、结语

日式颜文字以网络的普及即网络社交的普遍化作为传播基础,在过去十多年中不断的发展,并且通过网络媒介在中国网络社交圈中广泛传播,受到很多中国用户的喜爱。受日本颜文字的影响,中国符号艺术的使用群体也开始利用符号和中文字创作中国式的Emoticon,例如现在流行在网络上的由汉字组成的表情“”。而中国本土Emoticon的创作,日式颜文字成为了重要的创作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http:///

[2][日]夏目房之介著,潘郁红译.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文字艺术篇4

包装设计中的汉字包括了商品的基本信息,进行包装汉字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正确传达商品信息,并使之与商品本身达到统一,给人以美的感受,以达到促销的目的。

(一)汉字设计要求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汉字的演化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化,其字形有的秀美大方,有的苍劲有力,都记载和散发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魅力。当然,从视觉语言设计的理念来看,汉字设计汲及到更广泛的文化层面。首先,整体风格搭配的统一。汉字在包装中,只有其字体形态与产品包装的表现风格相统一时,才能更好的超到产品的辨识性和带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从而清晰准确地表达文字设计时的含义,以及字体所表达出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第二,汉字笔划的形式要统一。笔划有粗细和比例,在进行字体设计时,同一文字内的笔划和不同字体间相同的笔划都应在粗细和长短比例上保持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字体的匀称感和美感。第三,要保持字体方向的统一。方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单个字体倾斜笔划方向的统一,其次是多个字体为营造动感而统一方向的倾斜处理。

(二)汉字的设计内容

汉字的传达性是其重要属性之一。汉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发展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如追求吉祥的观念,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等。在包装设计中,汉字要表达或传递的信息包括很多,如商品名称,产品信息,企业标识,企业经营理念等。而企业为了宣传自身及产品,往往会将企业名称、产品、商标等放在醒目位置,而汉字也要在设计中起到传递这些重要信息的作用,而且要新颖生动,并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二、汉字艺术的分类和功能

在字体设计过程中,应利用点、线、面元素表达运动和方向以及形态的变化,使字体的笔划和整体形态表达设计目标,并使得这些汉字在商品包装上具有识别性,清晰性和准确性。让人们凭借这些汉字直接快速了解包装产品的信息。

(一)汉字艺术的分类

汉字形态所表达的感受各有不同,应针对不同的产品设计不同形态的字体。针对女性消费者的设计,应有柔美秀丽的感觉。这样的字体字形端庄,笔划清新,伸展自如。如标准字体中的宋体,具有流畅的线条,给人以典雅的感觉,适合在日用产品及化妆品包装中使用。汉字中的书法字体多苍劲古朴,朴实中透出古典气息,结构不失严谨。这样的字体适合用在传统文化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如地方特色产品,民间文化产品等。又如标准字体中的黑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紧密,造型规则。给人以沉着稳重、简洁大方之感。这样的汉字可以用于机械类工业产品的包装设计中,给人以安全感。反之,儿童商品、时尚产品及运动产品需要活泼生动的设计,给人以轻松自由、富有生机和朝气的感觉。

(二)汉字艺术的功能

1、汉字艺术的信息传达功能。汉字设计的首要作用是传递信息,也是其最基本的作用。这一功能主要是对商品所包含的信息能向消费者导致准确的进行传达,而不产生歧义。字体设计的目的,则是在保证信息传递的基础上,增加其视觉的识别性,提高其观赏性,最终是为了使产品能够对消费者产生刺激,起到促销作用。当然,如上文所述,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应注意产品的消费对象,如,儿童用品包装中使用了硬朗、沉着的字体,其风格会对信息的传递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正确识读。

2、汉字艺术的审美功能。在汉字对信息的传达过程中,视觉上的美感会使其起到感情传递的作用。优美的字形设计能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从而对包装的产品产生美好的印象。反之,则会使人对产品产生厌恶感。汉字艺术具有装饰装潢的功能。包装上的文字,除了传递必要的产品信息外,也具有美化商品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汉字可以作为表达点、线、面的各种元素,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与不同的图案组合,这种促销作用的传递会更加强烈。

三、汉字艺术在包装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汉字的字体结构与包装物风格相搭配原则。汉字的结构实际上包括文字的框架结构和文字笔画的粗细两部分,通常笔画粗细不超过字体宽度的十分之一的字体适合做包装设计的正文,反之适合做标题使用。标题上的文字粗壮有力让作者设计意图轻易体现。特别使用与表现包装物重要内容。在框架结构方面主要看字体,字怀是指字内部空间的大小,字怀越大越适合做正文,因为它能在小字号的情况下认识度高,能让人轻松阅读,特别适合于小件包装的内容性文字设计。汉字的思想性和可识别性原则。汉字艺术必须要有思想性,从而达到文字能生动突出产品的精神含义,增进宣传效果。好的文字设计能及时有效抓住消费者的第一眼,让消费者看到产品文字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在具有思想性的同时必须也得完成汉字准确传达商品信息的功能,其识别性要有鲜明的表达,信息传递也应完整无误,通过文字,消费者就能够对内装商品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设计师在考虑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文字表现得整体的效果,字体,字形和机构都必须清晰。在文字设计时,造型一定要巧妙,形象要优美,不能为了适合特定的形态而强行改变字体笔画,甚至扭曲变形,要巧妙自然,易读易认,不会引起消费者误解,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传播。清晰易读的包装文字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文字的设计力求给消费者难以忘怀的第一印象。汉字设计的协调统一原则是指包装设计中的汉字与汉字、色彩、图文编排、图形等正确的处理位置等关系,以使他们达到统一和谐,完成商品内涵表达的总体基调。在汉字设计上,汉字的字形必须与商品所传达的内容保持一致,否则完美的设计最终表达的效果也会与设计师的理念背道而驰。要取得最佳的协调原则,关键在于找出不同字体间的内在联系,对其不同的对立因素要给予适当的协调组合,既要表现各自的不同特性,又要取得整体的协调感,个性与共同协调,对比统一,对立统一,使之突显具有审美价值的组合效果。

四、汉字艺术的创意新前景

创意汉字是具有创新和挑战的工作。这意味着设计者需要将思想从已经形成的、常用的汉字固有的形态中解放出来,用新的表现手法,或绘制、或印刷,或笔划创新成图案,并以新的形态显现出来。随着新技术与表现手法的出现,推动了人们对字体设计这一视觉因素的探讨和创新。例如字体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创新,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的创新。

五、总结

文字艺术篇5

,舞蹈制品的网络传播、交流,虚拟表演、教学,以及舞蹈的远程互动表演形式的出现,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舞蹈呈现平台。网络的传输和数码摄影制作的低廉、特殊效果的光幻,而且与观者使一些科技化手段平民化,足够使更多的舞蹈创作者的独立化和舞蹈观念表达的个体化。特别是软件的普及,例如FLASH和SHOCKWAVE等动画软件,是许多艺术家在网络中极其自我和个体的进行创作,而且在闪烁的显示器前和电子信箱里得到的也是最自我的回馈和互动以及掌声。另一方面,舞蹈的数字化技术高端发展则是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需要精心的策划和熟练的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和创作,是某种大型的工业化流程和项目制度。除了商业化的音乐电视和舞蹈电影之外,高科技在舞蹈影像制作的使用具有学科研究的前瞻性和学科建设的价值,例如动作采集系统的使用,将是不久的未来,用于更多的舞蹈学科当中的一项工具系统和创作系统,我们将舞蹈的记录和教学,舞蹈人体媒介的生命意义也将从另一个镜像当中被提升和被认识,但是一套动作采集系统的不菲价格也只有学院教学和电影制片场可以问津。包括大型电视集团、媒体集团进行和投资的舞蹈影像制作,诸如此类的高端的技术含量、高投入的物质标准,这一切与个体化的制作形成巨大的对比,却都在寻求新的方式,给自己或是这个时代的舞蹈以答案和揭示,寻求更多人更多舞蹈表达的完善和更新,或是完善个体小我的生命价值和个体封闭的艺术探索。不能否认,技术不仅没有消亡舞蹈的本体意义和力量,而且帮助了更多的人来参与舞蹈,包括残障人士或是非专业的舞者,这比空谈舞蹈民主的概念要更积极,也更多的手段技术支持。数字舞蹈的内容至今已经扩展到舞蹈数字影像、舞蹈的动作采集、舞蹈网络互动和远程技术、以及舞蹈的网络阅读和动作交流。

数字化的舞蹈表面上以技术的名义冲淡了剧场和人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以多样的手段延伸和扩充着人们的感知。很多人涉及到技术的因素而抱有成见和观望的态度,但数字化舞蹈或是多媒体舞蹈不是一个神秘的事物,随着录影技术的数字化,所谓多媒体的舞蹈概念也在更大范围或是在数字化艺术范畴之中得到发展。舞蹈电影和录像舞蹈(下简称舞蹈录影)的创作者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激发,舞蹈多媒体中的更多技术因素和设计的加入,使媒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创作方式,同时舞蹈的创作也在改变媒介的性质并赋予了媒介涵义。

作为影像的舞蹈

不可否认,如今我们与舞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越来越多的发生在电视机、投影和网络的媒体之中了。舞蹈电影录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人物对于舞蹈自身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舞蹈影像波及范围及其快捷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舞台的形式,并且传播了舞台舞蹈,推广了现当代舞蹈,同时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关于舞蹈录影的说法众说纷纭,定义的方式已经不太适合某些艺术的发展,或许说明它的来源和范围更为客观,更有助于新形式的发展。德国著名的科隆舞蹈电影和录像节提到了以下的几种关于舞蹈录影的说法:

1、舞台、摄影棚的拍摄记录stage/studiorecording完整记录舞台行为,用一台到两台摄像机对舞蹈进行记录,不对舞蹈本身,及编舞进行改变,保持记录的原汁原味。

2、镜头改编CameraRe-work为了适合镜头的角度,而对原有的舞蹈作品进行改编和删剪。

3、为录影而编舞ScreenChoreography专门为拍摄而设计构思而编排舞蹈,用镜头语言的思维角度以及互动的交流为主。

所以有了上面的几种分类,也就明晰了记录、改编和创作之间的区别。舞蹈录影在中文当中似乎比舞蹈电视更能够体现这种舞蹈媒体艺术种类,体现舞蹈与影像之间的介质关系,舞蹈录影原文是videodance,其实更包括了电影和录像两种手段和介质,通称为videodance即舞蹈录影。舞蹈录影把舞台舞蹈和电影交融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舞蹈录影的意义早已超出了记录舞蹈的局限,成为了参与到某种编舞行为和影像角度的独特观察,是创作性的。

而某些文献和研究资料当中,涉及到了更多的舞蹈影像内容,都融入到泛化的舞蹈录影影像的内容当中。他们分别涉及到好莱坞的歌舞电影、励志型的舞蹈电影、介绍舞种的舞蹈电影、音乐电视中的舞蹈、舞蹈作品当中的投影影像、舞蹈排练厅中的排练影像、为了编舞而做的舞蹈录像笔记等等。其中象好莱坞歌舞电影《出水芙蓉》、《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又名《花都舞影》)、《雨中曲》、音乐剧电影《西区故事》、《歌舞线上》等,《周末狂热》、《霹雳舞》更是风靡一时,麦克尔.杰克逊的音乐舞蹈录影《月球漫步》更是带领了新的舞蹈风格和舞蹈录影的模式,当代的街舞和流行舞步的推广,都离不开音乐电视中舞蹈的帮助。90年代的法国《舞者》、西班牙的《弗拉明戈》、美国的《中央舞台》、《比利.艾略特》到最新的上榜之作《热力四射》都是优秀的舞蹈电影,印度更是一个歌舞片产量惊人的大国。当代的舞蹈电影可以是商业操作的歌舞娱乐,同时也可以是使用胶片为介质的艺术舞蹈,不仅在舞蹈的种类和样式的呈现上着色,更是对舞蹈精神的描绘,强调舞蹈对人个性和命运的改变,在人类精神中的地位。舞蹈不仅以身体的愉悦凸现,更以精神的自足面对世人。

舞蹈录像艺术的发展,是更为个性化的历程。在中国被称之为“舞蹈电视”,由于借用了音乐电视的称谓,舞蹈电视的流行借助中央电视台的舞蹈电视比赛传播到全国。舞蹈影像从欧美40年展以来,跟随者录像艺术的脚步,实验电影运动家的作品、后现代编舞家的趣味和实践,以及多媒体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记录性的艺术行为,而是完全创造和互动的双向对话。

美国的默斯.堪宁汉、比尔.T.琼斯、英国DV8身体剧场、乔纳森.贝劳斯(原为英国皇家的舞者),加拿大人类脚步啦啦啦、法国的安德林.普雷约卡伊、鲁道夫.努日耶夫、德国编舞家皮娜.鲍希、Sasha.waltz、瑞典的马茨.埃克等等,都是当代较为活跃的舞蹈录影编舞家和观念的先导。这些是作为舞蹈录影创作的舞者和编舞家,体现着和延伸着他们的舞蹈观念和舞蹈形式,同时有更多的舞蹈录影的录影导演的参与,表现着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作观点。

更有早期的始作俑者实验电影美女先驱玛雅.德润用16毫米胶片在1945拍摄了短片《舞蹈录像编舞研究》和1958年的以芭蕾为题材,反转效果的《夜之睛》,开创了舞蹈录影方面的先河,虽然她本人更多的作为先锋电影的人物,但与舞者的合作,制作的无声舞蹈影像,场景之间的切换,动作与镜头的默契关系,屋中舞蹈和自然环境的跳接,都令人耳目一新,确是一部启蒙灵感之作。玛雅作为美国战后的先锋艺术人物和实验电影的独行者,这部研究舞蹈的短篇,却成为了舞蹈录影发展史上的重要的一部经典文本。1968年由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动画制作艺术家、摄影师诺曼.麦克拉伦创作的“双人舞”更是呈现了动画幻觉的摄影术和剪辑技巧,更是以抽象简约、接近动作本质,近似在黑夜里感受动作的神秘和温度一样的风格,深深影响了舞蹈界的舞蹈录影的视觉观念。在90年代末,默斯.堪宁汉《手绘空间》、比尔.T.琼斯《魂灵捕》都是创造了结合更新的电脑技术作品,动画、三维到动作采集,作品不仅在意念上越走越远,同时在技术水平上也钻研雕琢。

欧洲在舞蹈录影上的发展似乎更加多元,更加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德国皮娜.鲍希的舞蹈录像更是充满反思的沉重和戏谑的力量。80-90年代英国BBC中心的舞蹈频道制作的大批舞蹈录像作品,风格多样,象《男孩》、《反转》、《清一色男人垂死梦》、《手》、《暴风雨》等等作品,涉及到各种年龄的人群、社会问题、爱情、传说、抽象理念、动作游戏等等。这一大批的作品对于舞蹈录像艺术的发展影响颇深,也提供了研究舞蹈录像风格特性的文献。

诸多的舞蹈影像展或是舞蹈电影节更是推动了舞蹈录影的发展。美国的舞蹈电影协会、德国的科隆舞蹈电影录像节、洛杉矶西部舞蹈影像艺术节、加拿大的舞蹈电影节,英国的“荧幕上的影像”艺术节、舞蹈荷兰世界舞蹈电影节、挪威、阿根廷、西班牙都有诸如此类的舞蹈影像艺术节。其中以维也纳世界音乐中心为基础的世界舞蹈影像比赛为著名,从1990-2002年分别在法兰克福、里昂、科隆、摩纳哥等地举办过舞蹈影像比赛,并发展出摩纳哥舞蹈录影论坛等等系列,成为世界巡回举办和展示的舞蹈录影艺术节。

最近出现在众多的舞蹈电影录像节上的舞蹈电影作品合集,《为了摄影机的舞蹈》(又名《舞照》)用舞蹈电影新生代的六部经典之作,强调和表明了舞蹈与镜头之间的关系。其中的作品选自欧洲和北美电影艺术节,这些舞蹈电影向我们呈示了别样的幽默、美丽、戏剧性、内在节奏……完全不同于舞台上的某种力量,对于舞者和摄影机来说,都是充满了挑战性的视觉体验。作品包括:瑞士的派斯克尔.迈格尼《白昼皇后》,美国的33种眩晕咒语《衡量》,英国、荷兰的安尼克.万姆《平静中安息》,加拿大的劳拉.泰勒《乡村三部曲》,麦克尔.唐宁《死角》,瑞士的派斯克尔.迈格尼《对侧伤》。

这六部作品长短不一,有的20分钟,有的只有5分钟,每个作者的角度都很坚定和独特,也成为了当代舞蹈录影艺术中鲜活的例证。《白昼皇后》由田园的静寂慢慢苏醒,三对散漫却好动的男女,在倾斜山坡的青草上,失重的快乐着,全是呼吸,身体滚动的声音,下坠,滑落,然后向山顶继续奔跑。简单的快乐里,睡意朦胧的小动作,在自然的景色当中,透出了一点悲情。舞蹈在失重和滚动当中完成,一次次美丽的冲撞。一些游戏打闹亲昵的小动作构成了轻松的情爱气氛,也在唤醒这每个观者回忆爱的味道和动作。凌乱舞步到清晨水中的寂静之舞,烛光遍布的水面,三位少女为舞蹈而动容,为舞蹈而虔敬,或者说是我们对舞蹈的某种感动,感动舞蹈之人在未可名状的命运面前的坦然和纯真。《衡量》则在一个走廊之中玩耍着同一组的动作游戏。同一组动作,我们想象的角度,在安静和踢踏的变奏当中,影像在特写、透视里似乎在预言着某种被我们忽略的发生。生效的力量凸现得很生动。《平静中安息》用一个葬礼的寓言让我们回到了记忆的深处,死亡带给我们的是悲伤和恐惧之外,还有很多留给在世之人的意外和真实。《乡村三部曲》则是一场群体的诗意合唱,黑白粗糙的影像,空旷的工厂,梦境恍惚的丛林,一些非职业的普通人在田园的寂静、欢乐和阳光中翩翩起舞。《走投无路》利用黑白影像,一个方向错乱的墙角,在玩耍视觉游戏。人在倒错的空间里慌乱惶恐。《对侧伤》则是一部都市的情感变奏,温情和暴力共存,记忆和现实对抗,偶然和命运相爱,在愤怒咒骂,用舞蹈来替代暴力之后,一切依然无法恢复平静。

虽然舞蹈影像的制作和活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关于其技术的发展以及舞蹈影像作品的文献资料却是凤毛麟角。主编朱蒂.米托玛整理出《电影和录像中的可视化舞蹈》这样一本至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囊括了舞蹈录影的有影响力的作品,从大制作到低成本,都在这本书的视野之内,包括早期的先驱人物作品,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包容了“可视化的范围”,不限定于舞蹈录影的作品意义,而是把歌舞电影、舞蹈记录片都包容进来,也不失为一本详尽的资料。其中又介绍了书中所列作品的制作背景和流程,可读性极高。

《舞蹈电影和录像作品指南》则是Towers,Deirdre发表于1990,其中的作品和名字术语,都已过时,但是超过2000部的舞蹈电影录像作品的记录文献,却具有珍贵的资料性和使用价值。美国《为录影而舞蹈——舞蹈电影录像指南》则是Spain,Louise主编作品。在台湾,焦雄屏著书《歌舞电影纵横谈》也是详实地记述和分析了好莱坞歌舞电影的类型发展和时代意义。

舞蹈录像的制作教学,在西方的艺术教育当中,很早就存在于艺术系中的视觉艺术或影视制作当中。至今在综合大学艺术系的舞蹈学科中,已经有颇为系统的教学体系和详实丰富的资料咨询。2003年12月美国加州大学艺术系的舞蹈博士丽莎.玛丽.纳格尔和约翰.克劳福德曾到广东亚视举办舞蹈录影制作的工作坊,对于中国这方面的教学亦有建设性和拓荒性的贡献。短短的两周时间,从舞蹈录影艺术的渊源流变到实际操作,都进行了快捷的普及和交流。他们在加州大学亦有11周严密科学的舞蹈电视课程,舞蹈电影和录像的认知、作品的观后感、从舞蹈电视编舞、舞蹈录影脚本的写作、分析舞蹈电影和录像的镜头语言、学习设备和剪辑、完成作品等等,有很多文本和资料可参考。目前,他们将软件工程、技术言语融入舞蹈录像新作——《上升》,以及其他为数不多的媒体作品和动画制作作品。

北京舞蹈学院近年也在中国大陆首次开设了舞蹈电视专业,蓄势迎接一个舞蹈的数字化时代。

舞蹈视频游戏和大众化创作

20世纪90年代中国跳舞毯的狂热潮流,几乎达到每个人都需要一张塑料制成的,带有简单传感器的脚印图。似乎一夜之间,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跳舞梦想,曾经羞于见人的舞蹈训练过程,完全可以在无人的家中完成,然后到公众场合充满自信的展示,不再在一群拥挤的、汗流夹背的群体中间挣扎着减肥和锻炼美感,而是独自享受卡路里的消耗,就像在黑暗中跳舞一般。跳舞毯借助了一个简单的制品,看到了所有人跳舞的力量,流行的力量。然后来自日本的大型舞蹈游戏街机亮相世界,著名的舞蹈街机制作商科纳美公司研制出诸多的舞蹈游戏,例如“舞蹈革命”系列之独舞版本、对战版本,“曼波舞蹈”、“舞蹈狂热”系列、“80年代”舞蹈节奏、“啪啦啪啦天堂”等等种类繁多、而又分类精细的游戏街机,包括按照舞蹈音乐又有浩室、电子、放克、放克爵士、嘻哈、雷鬼等等,舞蹈人物多变,节奏复杂,游戏的界面色彩花哨、角度多变、热闹非凡。许多青少年在复杂的脚下变化的同时加入了诸多的手臂和躯干的动作,在游戏现场,如果是对战的模式,气氛也颇为火爆。这种被动跟随电脑指示舞动到主动的进行加工创作,完全是人本的某种改变,舞蹈创作成为了某种本能的反映,从手忙脚乱、受制于高难度的节奏和步伐变化,到不满足于征服和完成动作,而是加上了自己的风格和喜好,增加了机器之外的难度,准确地说,是乐趣,创作的乐趣。

随着韩国街舞和流行文化的大举复兴,韩国的“爱舞”网站推出了著名的三维动画人物舞蹈教学和舞蹈桌面的系列,人物制作精美,而且不厌其烦的重复动作,可以慢放,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并且动画人物带有韩语的动作解说。舞者跳舞的场景可以自由转换成地铁、舞厅、城市街头、舞台等等。而且按照音乐电视中流行舞蹈的完整套路进行教学。在“爱舞”网站的舞蹈软件有些名气的时候,网站的互动,无限制下载就变成了会员制,付费下载新的舞蹈段落和舞蹈人物,包括舞蹈背景等等。按照商业化的路线扩大和稳定。舞蹈游戏有时也是舞蹈形象的推广。许多著名的舞蹈演出,比如“大河之舞”的网站也推出了踢踏舞的舞步记忆游戏。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电子游戏的普及,舞蹈也在通过着全新的形式接近大众,通过全新的媒介和大众对话。

舞蹈的网络阅读和网络互动

网络舞蹈的发展借助于动画制作、互动网络艺术的影响和网络速度的大幅度提升,主要体现在形象宣传和提供与观众交流窗口;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网上提供教学,提供大量的网上舞蹈资源;提供观众参与创作的互动界面,改观创作观念;利用网络传输进行的远程舞蹈的现场创作。网上舞蹈的模式集合了讨论舞蹈、观看舞蹈、学习舞蹈、创造舞蹈等多种交互功能一体,体现了全新的接触舞蹈的形式。

在线服务的发展,虚拟现实(VR)技术的进步,世界上的各个知名或是不知名的团体都可以借助网络宣传自己的舞蹈,散播自己的舞蹈影像,无论是皇家的芭蕾舞团,还是当代的小型舞团,无论大型的舞蹈节宣传,还是个体的作品展示,网络成为了一个平等的活跃的表演空间。“舞蹈之声”、“伦敦舞蹈”等网站都存有一定的当代舞蹈家的舞蹈作品片断。舞蹈作品的片断和舞蹈教学的片断在网上颇为流行,“另类爵士”则是以不断更新的舞蹈组合片断吸引着舞者和学习者的兴趣。舞蹈网站“电子芭蕾”,也曾经用简单的三维人物不停地重复每一个基本的芭蕾动作。网络舞蹈以媒体流(舞蹈作品),以过去时的状态,进行网上传播交流互动之外,还有实时当下的呈现,还有进行状态的跟进。很多观众对舞蹈排练很感兴趣,舞者也在期待着某种了解。所以无论是作品的需要,或是魅力的噱头,很多舞团的排练场安装着摄像头,网络实时在线播放着舞者的排练。这些令我想起了曾经路过的一个网站,网站上可以24小时看见纽约广场某个角落的场景。上班族,车辆,游客,日复一日的生活,摄像头平静地展示着生活的脸孔,没有表达,波澜不惊,网络的舞蹈和心灵,只是你在观看和关心别处的心灵。

互动和数字化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企图改变与观众的审美关系,以极端的自我去争取最大的民主创作,企图放弃所谓的艺术创作的完整性。观赏还是创作,主动还是被动,网络舞蹈的主要焦点放在了“分享”或是“共享”。共享资源,共享创意,共享记忆和情感,共享过去和生命中的某一刻。允许观众的情感经验和灵感的介入,在共同主题之下的某种分享。笔者在99年参与的杜赛尔多夫舞蹈剧场的作品“卡夫卡研究”和后续作品中,也是通过在舞蹈团体的网站上大量的公开排练计划,排练内容和进程,通过论坛采取网民的意见,不断的改进作品。

远程舞蹈创作是基于网络在线播放和传输技术之上,使几个不同地域同时发生的舞蹈表演发生关系。现场投射的远程影像和现场表演的当地舞者,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发生了某种错变和重组,远程舞蹈并非是传输影像的形式,而是在追问舞者现时的发生,追问在传输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表达是否还那么真实和可信,我们再次怀疑和质问这自己。

诸多的动画艺术家利用舞蹈的形象进行互动的网上艺术。“飞翔的木偶”网站是一个用SHOCKWAVE软件制成的互动动画网站,互动艺术家尼古拉斯.克劳斯早期的主要作品都是围绕着舞者的形象和舞蹈的形式感去创作的。象“月亮部落”、“苦行僧之花”、“连奏”,舞者的轨迹和动作始终都跟随着光标的移动,光标的点击位置的改变而产生新的场景、队形、节奏、背景,进行即兴的编舞,甚至产生不同的音效。进入不同的背景,就像陷入某种记忆的漩流,蛮荒交织着梦境,舞蹈显得伤感而又超现实的美丽。动画互动的舞蹈从线条、平面两维到立体的三维全景,互动的场景越来越真实。不久的将来,网上的参与者便可穿上传感服装,通过虚拟现实(VR)的交互与感知,在虚拟的环境体验舞蹈的快乐。

文字艺术篇6

注重执笔姿势

米芾的书法崇尚自然天真,也注重书法基础。米芾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非常注重选择优秀的范本,提倡学习作品真迹,反对学习石刻。米芾说过“石刻不可学”。他认为即使书法大师亲自写在石头上,由刻工雕凿后,也会使点画原本的神韵受到损害,并且在石刻过程中,刻工的艺术风格会或多或少的掺入进去,石刻后就改变了书法的原本神韵。人们应该学习真迹,这样才能感受到书法大师的精髓,并得到乐趣。

米芾的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跟米芾的执笔姿势有关。米芾通常采用“五指保管法”的执笔方式,把毛笔顶端放在手心,五指环捏笔管,好象撮东西的姿势。一般人在执笔写大字时,往往用力握笔,使得字没有神气,失去了自然飘逸的那种感觉。米芾在创作书法作品时,执笔很轻。这样可以不受束缚,自由流畅。

米芾说:“笔轻,手心虚,自然出于意外。”米芾强调外在的点画肥瘦,只有在行笔创作中掌握好运笔速度、运笔力道,才能使书法作品达到较高的水平。米芾认为书写需要对各种技法进行综合运用,不能偏执于一种。米芾评点各家的作品,也是在书写技法上着眼。写字结体要排均匀,适当配合使用涩笔、快笔、重笔、轻笔,不能只偏重一面,防止出现毛病。

品评书法,语言明白平直

米芾的个性独特,书法作品特点鲜明。米芾评论别人的书法作品,推崇平直明白的评论语言,反对过分渲染的语言,反对品评具有浓重的文学色彩。米芾不提倡学习古人论书言辞的隐晦、不甚清晰的表达态度。书法这门艺术在表达书法大师的感情时是朦胧的、隐性的,不能直截了当地说清楚,书法品评需要借助于具象的事物。米芾提出书法作品要意义明确、能够使人了然。米芾在《书评》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也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书评》里有很多人和事的比喻,和读者生活很近;语言方面的形象性很强,平直明了。例如米芾在《海岳名言》里说:“观贤人论书,比况奇巧,征引迂远,‘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崇尚自然天真的特性

米芾生性率真,在言行举止上也不同于常人,人们送给他一个称号“米颠”。米芾的书法作品崇尚书写真性情,反对矫揉造作。米芾在《答绍彭书》中提到:“何必识字难,放笔一戏空”。米芾对书法作品的观点,延续了苏轼等人崇尚“意”的书风。米芾虽然有时行为怪诞,但对书法作品的喜爱却深入骨髓,不具有半分的夸张和矫饰成分。通过米芾的书法作品,可以感受米芾对书法深深的喜爱之情,不是美色、功名所能够代替的。米芾把自己同书法相互融合,然后进行书法创作,流露出真正的性情。书法对于米芾没有半丝的功利性,而是纯粹的主体审美体验。

米芾的执笔姿势也能使其自然性情流露出来,最自然地传达出自己的感情。米芾的书法艺术作品来自真性情,他对流俗深恶痛绝。对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学书的行为,他不屑一顾。媚上的流俗、学书晋身的做法,米芾大为反感。米芾的作品不学权贵、不蹈流俗,真切地反映真性情。

米芾于《答绍彭书》诗中写道:“何必识难字,辛苦笑杨雄。自古写字者,用字或不通。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可见,米芾对书法的观点延续了尚“意”的书风。

强调笔法的变化与和谐

米芾晚年的书法艺术,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米芾自言的“跋尾书”,如书赞王羲之的《王略帖》;第二种是大字类型,像《吴江舟中帖》《虹县诗帖》《多景楼诗帖》等;第三种是模仿晋人书法书风的行草书帖,像《草书九帖》;第四种是行书帖,像《紫金研帖》《复官贴》。这些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不同的体格。他的“跋尾书”,笔画或粗或细,体势紧劲,有些展拓之状,具有很俏丽的书姿;行书大字有弩张之态,笔势也比较放纵,有“刷字”的特色;草书九帖模仿晋人草书,同王羲之的《十七帖》路径相同。米芾晚年的书法作品笔画更加遒劲,在结构上也更加展拓。他的《向太后挽词》属于很少见的小楷书,楷中有行,同唐代的楷书不可同日语。米芾曾经说,行书十行不能抵楷书的一行。他对楷法的理解同唐代书法家不同,主张字的大小相称,要随字态而变化,不能盲目追求整齐划一。他反对“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的做法,主张小字要同大字一样,笔画方面也要做到有锋有势。

文字艺术篇7

在我家的沙发正前方有一幅画,画上有好多竞相开放的牡丹花,这幅画只是一位普通大诗画的富贵吉祥。

画上有15多不同颜色的牡丹,1加5等于6,六六大顺,正可谓是吉祥!在画中,有五只翩翩起舞的花蝴得蝶,朝气蓬勃,则可谓是富贵!站在这幅充满艺术的画前,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在牡丹花前感受大自然的气息,牡丹散发出阵阵清幽的“自然香水”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我么每天放学回来都可以看见这幅画,它可以令人改善心情。他只是一位普通大师所画的画,虽然没有达-芬奇画的那么出众,但也拥有平凡的美。看着那几只蝴蝶在画中飞舞,自己也伴随它们在花丛中翩翩飞舞,心里顿时感到快乐的花朵齐开心头。

艺术,是一种本在的没美,充满着神韵,有着奇妙的传递,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灵,让它在心中净化,这就是绘画中的艺术。

文字艺术篇8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可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这类作品看起来生动形象。

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明《苏州府志》

文字艺术篇9

关键词:数字艺术;茶文化;结合;发展

目前,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逐渐涵盖了艺术范围,形成了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综合体,也就是数字艺术。数字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呈现出传统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并且突破传统茶文化的局限性,对传统茶文化进行创新和再现。这样让传统茶文化很好的跟随时展的趋势,凸显传统茶文化的创新意识。将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还能充分帮助传统茶文化进行艺术转型,拓宽传统茶文化未来的发展道路。

1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内涵

1.1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的结合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创新和传承问题,如何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标准,是传统茶文化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数字艺术广泛应用的现代社会,要想让传统茶文化的发展之路更加宽广,就必须突破传统茶文化的局限和框架,与数字艺术充分结合,形成数字艺术形式的新格局,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传统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具有更新的创作观念,提高创作水平,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茶文化。

1.2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的结合形式

自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来,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数字艺术被越来越多的用于茶产品广告包装制作、茶文化空间的模拟和设计、茶文化相关网页设计等。数字艺术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给传统文化的艺术处理提供了很多的便捷,如今数字艺术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传统茶文化也可以借助数字艺术的平台,加快传承和发展的速度,设计和创造出更符合现代审美同时兼顾茶文化内涵的茶文化产物。

2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审美特质

2.1文化形式的数字性

传统茶文化相关的艺术设计需要对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有较强的文化领悟能力和专业技能,这些实际因素的限制,让很多设计师无法设计出理想的茶文化相关设计作品,这也很大程度的限制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数字艺术可以成为设计师很好的工具,将茶文化艺术设计的过程与数字艺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方便设计师设计出更新颖的茶文化相关艺术设计作品。茶文化的内涵丰富,对于一些设计师而言,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这些数字艺术的设计师会从茶文化中找寻灵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在本质上,数字化设计师和一般的设计师是一样的,都是文化的传播使者,只是大家用来表达的手段和技术不一样。此外,过去人们记录和保存文化都需要用到实物,费时也费力,传播效果也不佳,而如今科技非常发达,数字化可以非常好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我们想要记录全国范围内的茶文化材料,过去需要复杂的调查和记录,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非常快速和高效的完成这一过程,信息的保存和筛选也会更加的可靠,这些资料也非常适合去分享和传播,让普通的民众都能接触到专业且完整的茶文化资料。

2.2实际操作的交互性

通过数字艺术在进行传统茶文化的艺术设计时,需要很好地展现设计师的思维和意图,同时也应该考虑用户的需求和想法。数字艺术可以很好的方便设计师与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让设计师更加了解用户的意图,从而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创作形式更加丰富。通过数字艺术对茶文化相关作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在通过数字技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对作品进行完善和更新,保证其品质和质量,从而更好的对传统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数字艺术的交互性,让传统茶文化设计作品能够更好的表达情感,展现茶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设计出更加有深度和思想的作品。交互性的实际操作让更多的人及时的浏览到传统茶文化的相关作品,更加方便地发表看法和意见,从而让设计师了解到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想法,吸取更多的反馈和意见,为传统茶文化相关作品的设计积累更多的素材。

2.3时空的虚拟性

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起来速度较慢,阻碍了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局限了传统茶文化内涵的推广和渗透。针对这些问题,数字艺术的发展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可以加速传统茶文化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增加传统茶文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利用先进的设计和传播方式,让传统茶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更好地推广传统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茶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可以让对传统茶文化感兴趣并且想要了解的人,更加方便快捷地浏览和了解,保证画面和质量的前提下,利用数字艺术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传统茶文化的内容和文化精神。让传统茶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利用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为现代人带来更多的启示和精神洗涤。

3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发展趋势

3.1创造方式的发展趋势

通过数字艺术的规制和机制,有效地结合传统茶文化的形式,将计算机技术和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传统茶文化得到全新的升级和蜕变,对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形式进行改革,同时对其传统思维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茶文化与时俱进,才能让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茶文化更好的传播和发展,也能丰富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全新的创造方式,也让更多对传统茶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更好的了解传统茶文化,让传统茶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多的关联,与现代人有更加亲密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一种与人们非常疏远的文化形式。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尝试数字艺术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才能让传统茶文化获得全新的思路,拓宽发展的道路。

3.2创造内容的发展趋势

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和艺术形式一直都是结合非常紧密的,但这些结合也有更好的实现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字艺术的广泛应用,传统茶文化与之结合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传承和发展。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很多利用数字艺术设计出的传统茶文化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人们越来越熟练地将计算机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这也为传统茶文化的创新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这种传统文化精髓与数字艺术的结合可以对其赋予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让其能够更好得到发展和推广。通过这种形式让传统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让人们感受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也可以很好的结合,是具有深刻思想和内涵的传统文化形式。

3.3创造理念的发展趋势

传统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非常具有思想和内涵的,其展现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不仅有儒家思想的精髓,还有哲学等丰富的思维。针对传统茶文化的创作,需要对其有深入的了解,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手法对其进行展现,充分的体现设计者的思想和创意。设计师用数字艺术技术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解决其创作的难题,让其实现创新发展,让茶文化以更加完美和高效的方式来传承下去。只有采用新的创造和发展理念去看待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让其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其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流传下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艺术的发展和传统茶文化的结合,有其特有的优势,可以改变传统茶文化设计和传播的局限性,设计师借助数字艺术技术,其表达方式会更加多样,也让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人能够越来越轻松地接触到茶文化。

参考文献

[1]曹爱萍.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茶道文化对陶瓷艺术创作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7(1):161-162.

[2]石磊.论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7(1):392-393.

[3]胡靓.浅论数字艺术发展的文化思辨———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6(5):291-292.

[4]陈灿.情感化设计理念在数字艺术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12):172-173.

[5]靳佳佳.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数字艺术与中国画的结合[J].科技传播,2015(2):163-164+93.

[6]肖莹艳.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美术文献,2014(5):119.

[7]苗琴.高校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及茶道艺术》课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才智,2014(25):235.

[8]凌菁.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5):46-47.

[9]王振湦,林华.数字艺术在美术史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224-225.

文字艺术篇10

[关键词]象形文字 理性 圣贤造字论

当代的艺术走向了高度的繁荣,世界艺术真正得到了结合和交融,在人类文明史的第一个千年,世界的文明和艺术走在各自的单行道上,中国经过了统一直到两宋艺术取得了高度的繁荣,宫廷的提倡使得艺术深入了社会各阶层,在西方世界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势力此消彼长,在高加索和两河流域,成为两个文明争夺的焦点,文化和艺术显得纷繁复杂,总的来说,受到希腊文明的影响。在公元的第二个千年,世界艺术走向了一个大家庭,西方世界里,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遵循着理性和人性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艺术,把西方的逻辑和理性的思维推向了一个顶点。古典主义的严谨、浪漫主义的色彩、现实主义的朴实,都弥漫着希腊文明的气息,到第二个千年末,西方文明的艺术本身已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大师们不得不在东方绘画的语言上寻求更多的表现形式。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油然而生;在东方,中国的绘画沿着自身的方向发展着,无论是文人画的兴起,还是道释画衰落,中国画始终以不变应万变。明朝中期,意大利传教士将油画带进了中国,试图推广西方的艺术理念,但是适得其反,油画甚至没有在精英阶层得到推广,而且还成为了贵族的,中西结合的绘画在更多时候是一种调侃和无奈,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和观点,“有识之士”学习“进步的绘画艺术”,卷起了一股西画的热潮。中国的绘画精英们更多选择了接受的态度。徐悲鸿以西画为基础,发扬国画的精神,就是中西绘画在这一时期的一次无奈婚姻的表现。传统的国画观点在某些大师身上依然根深蒂固,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石鲁以其独特的“野、怪、乱、黑”证明了国画是有着千年传统的而自成一体的东方绘画,在第二个千年,中国的艺术依然面临着一个问题:艺术的传统和创新,在这条单行道上我们不妨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回到两河流域,这里曾经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而这里诞生的象形文字就数不胜数,而主要的有埃及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在这些流域的文字有着共同的特点,人们开始说话,音节十分紧凑,在这些音节的书写中,人们以图画代替,元音和辅音代之以不同的图画,显然,中东的人们在文字的写法中是以归纳为主,在很多的元音和辅音的代替符号上采取了日常我们能经常看见的用具。在这些我们能看见的符号中手法较为写实, 在古埃及人的观念中,语言和文字的发明都是神创造世界的一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文字的书写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符号的清晰形状,立体感甚至是空间, 可以说埃及的象形文字是表音和表意的结合,而在其单行道的发展道路上,表音占了很大的部分,而在其书写体中,文字是通过直接的绘画方式表现的,这和古希腊的艺术精神如出一辙,讲究理性,讲究科学性,在归纳和总结方面是其主要的特点,再来看看楔形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单位符号的重复、排列和重组,而这些重组甚至能表意和表音,在《伊楠娜与恩基》这部文献里,我们已经能够看到重复的符号的神奇,它不同于埃及象形文字的写实,也不同于汉字的归纳,这是古老而神奇的文字。而这些抽象的符号所体现出的艺术精神在当代的抽象艺术中得到了体现,我们可以从象形文字的艺术精神中对现当代的艺术有一个较为本质的了解。

甲骨文是中国的象形文字,王国维认为: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东方的象形文字中,造字是以表意为主的,无论是传说还是史实,每个象形文字都有一定的出处和史实的根据,无论是结绳还是八卦,或是刻契都体现出了东方象形文字的神秘, 作图与作书是密不可分的。

无论是楔形文字的起源传说,还是古埃及或汉字的起源传说,都以文本形式流传至今,古代文字起源是个长期的过程,早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就开始在各种器物上绘画或刻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图像,在所有的这些象形文字的比较当中,我们发现: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的文字起源观属于文字神造论,而中国古代先民的文字起源观属于英雄造字论,或圣贤造字论。神造字论,无中生有,一蹴而就。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文字,没有产生途径可言,相反,人间的圣贤不可能有心想事成,无中生有的神通,他们的圣贤之处在于体现了继承传统、完善旧制方面,因此,无论是“易之以书契”,还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都是继承传统、完善旧制,进而通过改革达到创新。

通过以上对东西方象形文字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西方两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音的科学,是十分严谨的,在每个单音节都赋予图形代号来代替,图形代号是理性的,是有很强的规则性的,人们可以通过语法直接造新句,而反观中国的象形文字,东方的象形文字是圣贤归纳的,但是我们不能从语法中直接造句或判断出句意,每个字都代表了足够的意义,在造字的过程当中,中国的象形文字是“味”的科学,是讲究韵味的,而东西方象形文字的艺术精神可见一斑。反观东西方的艺术,在西方世界,古希腊是鼻祖,是西方艺术精神确立的起点,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核心问题是人(主观)与自然(客观)的关系(意识到人自身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是后来的事情)。艺术中的美来自人的心灵还是自然,古希腊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唯物主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322)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尽管希腊艺术中不乏理想主义的美的创造,但可以确定的是,希腊艺术是以写实为本的,希腊人菲洛斯特拉托斯(2-3世纪)认为:“摹仿被看作是一个极为伟大的发明,它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聪慧而灵巧的人发现了摹仿,或称之为绘画艺术,或称之为雕塑艺术。”在这里,摹仿成为绘画和雕塑的同义语。我们来看看希腊人为西方艺术所确立的艺术精神的原则:1.画家的工作,无非是在墙上或画板上,用线条和颜色勾勒出与实物类似的画面,在一定的距离外,站在某个定点上,能产生立体的效果,看上去很像所画的物体。(摹写实物、定点透视、立体逼真)2.画家首先应懂得几何学,几何学家很容易就能明白我们的绘画基本原理。(写实绘画的基本原理和权威性来自古老的权威的几何学,达・芬奇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3.画家们要发展与诗人、演说家的友好交往,他们所具有的渊博知识有助于创作叙述性作品。(写实绘画需要文学构思与叙述性)4.不管做什么,在你面前总要有经过选择的专门的模特以供对照。(必须要有经过选择的模特-人或实物)5.(历史)故事画是画家最主要的作品。(历史题材是写实绘画的重点,因为它可以再现〈编造〉历史,以情节性、戏剧性的场景和人物打动观众,劝善惩恶)6.创作,首先应深思熟虑,找出体现这一场面的最精彩的手法和最佳构图,脑海中形成局部乃至全景的概念,然后分别制作出各部分和全画的草图,征求朋友们的意见。(创作要有构思,寻找最佳构图和相应技法,要画草图)7、画家作画的目的是要给大众以愉快的享受。(写实绘画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要让看画的人愉快,写实绘画非常注意观众的接受和反应,它不否认自己的通俗性)。我们从这些确立的原则中不难看出希腊人的绝对理性和恪守原则的精神,这正是西方艺术精神的写照,而西方艺术精神的确立和其文字的创造发明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希腊的文字是深受两河流域的文字的影响而创造发明的,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是希腊文字的鼻祖,而象形文字的音规律和恪守规律的精神被希腊人在艺术和哲学方面确立了下来,有了这些规律,创作的源泉似乎是取之不尽的。

在东方,艺术的精神走着另外的生存路线,中国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艺术的精神,书画同源也为这种艺术精神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李泽厚先生就在其著作当中指出了中国艺术的精神,而中国人重“气”品“味”的艺术精神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是有深厚底蕴的,我们早在创造象形文字的同时就确立了这一艺术精神的原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条单行道上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到了近当代,西方的艺术理念入侵中国,所谓的写实绘画占领了中国的学院和艺术真空,在绘画语言上,中国的写实绘画主要来自于苏联的绘画体系,而苏联的绘画又是受法国绘画和意大利学院派的影响,而意大利学院精神的确立是根据古希腊的艺术精神确立的。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写实绘画的“写实”,其实具有较多印象派的影响,强调概括与整体感,用笔则以库尔贝式的直接性笔触覆盖为多,重视面对描绘对象的最初感受与用笔的生动性。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对西方古典油画的技法及高度逼真的写实有所学习与发展。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际会,中国写实绘画在20世纪末也面临着根本性的转折,我们国家几千年的艺术面临一个选择,将来何去何从,是一味地拷贝西方的模式还是走自己的道路?我们到现在的简化字都是按照古代的象形文字演变过来的,证明我们东方的艺术精神是没有过时的,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立足点还应该是中国的传统,现在所谓的精英阶层一味走西方的艺术路线,而其他的一哄而上,艺术混乱不堪,艺术变成了生意,成为出人头地的工具,我们应该安静地反思一下,我相信我们一个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在历史的选择点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比尼恩.龙的飞翔.[M].伦敦,1948.

[2]贡布里希.艺术史话.[M].费顿出版社,1979.

[3]萨拉・柯耐尔[M].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

[4]德拉克罗瓦 [M].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