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8:28:37

文字题

文字题范文篇1

一、写出思想水平来。古人讲:“文以载道”。意味着写文章、写材料重在表达思想、占据制高点。所谓思想,亦称“观点”,即理性认识。同志曾深刻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并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也可以这样理解,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我们筹划思考问题、研究指导工作和阐明政策规定所表述的鲜明立场和深刻见解,也是决定其成功与价值的关键所在。体现文字写作的思想性,源于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理性思考、归纳总结和综合分析。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零碎的东西系统化、表面的东西深层化、上边的精神实际化、具体的东西政治化、传统的内容时代化、别人的观念自己化。比如,起草领导讲话材料,核心的思想不仅是讲决策、部署和要求是什么,重要的是阐述确定这些决策、部署和要求的背景意图、基本依据、基本思想、基本道理;重要的是以非常深刻、准确、独到的见解来阐述问题。再比如,撰写情况反映、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课题研究论证等材料,应坚持以理统篇、主旨明确,力求抓住那些最主要、最带普遍性、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最具说服力、最能引发共鸣的东西,使人心明眼亮,从中领悟主题思想和深刻道理。

二、写出层次结构来。写文章如同盖房子一样,关键看如何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一篇文章怎样开头、如何展开、分几层几段,以及怎么过渡、照应,最后怎样结束等,都属于“布局”或“构架”的范畴。文章有了清晰的脉络、合理的布局,才能思有所依、纲举目张,充分表达说明问题,不会出现重复阐述和逻辑混乱。机关文字材料谋篇布局,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明、前后连贯的纲目或段落来分别陈述问题,以便让他人快速浏览、掌握要义、把握重点。常用的几种结构方式是:一是以时间顺序来划分,对归纳反映某一较长时间的情况,可先研究回顾历史,再总结分析现状,尔后再展望未来、提出努力方向。二是以性质类别来划分,在工作总结、调查研究、情况反映等材料中,可以问题大小、性质区分、内容主次、轻重缓急等相互关系来拟制结构、安排次序,体现来龙去脉。三是以递进深化关系来划分,按照人们思考问题的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尔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此外,领导讲话类型的材料,一般以“条状结构”来布局,以问题为序考虑安排结构,有多少问题讲多少问题,七条、八条都可以;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类型的材料,一般以“块状结构”来布局,以时间和空间为序组织结构,便于就其中一个问题展开集中论述。

三、写出大量信息来。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明确指出:“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在文学作品中,信息称之为素材、题材,在机关文字写作中,则称之为用来说明问题的具体数据、事实、案例等,它是表现文章生命力的血与肉。一份高质量的文字材料,应该是内容实、文不空,言之有物、寓事于理。没有丰富信息素材做支撑,再好的观点主张也无法令人信服。在信息占有上,应关注全局,注意收集相关重要动向、突发事件、单位举措、工作成绩、经验做法,特别是遇到的倾向性矛盾问题等;在信息鉴别上,要善于比较取舍、去伪存真、有根有据,多用一手情况,少用间接材料,尤其是要紧紧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体现主题思想、最能深化认识问题、最有代表影响的典型素材;在信息运用上,要详略得当、真实贴切,善于进行感性与理性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经验与教训分析。比如,课题研究论证、授课提纲中,可以列举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地方的、军队的,宏观的、局部的、相关的有益做法,增强材料的纵深感;还要注意借鉴一些鲜为人知的小知识、小故事、小细节,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强化主题效果。

四、写出特色风格来。文无定法,行云流水。这是说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样总在交错、运动、变化之中,应该体现多姿多彩、独步创新的风格,而不是千篇一律、模式化、程式化的东西。现实中有的文章显得“空、偏、平”,甚至模仿的痕迹很重,常常从中看到一些体例制式似乎相同或表达内容似曾相识的东西,根本原因在于照搬照抄、枯燥无味,缺少应有的创意和特色。机关文字要写出特色风格,重要在于打破习惯思维,摆脱固定模式,在推陈出新上下功夫。首先,要紧紧抓住特征特点,善于用新视觉、新思路看问题,充分体现政治性、复杂性、开拓性和历史性的背景,体现单位和个人一些特色化、个性化的内容要素,从最新发展变化中求异。其次,要具有问题意识,善于抓住着眼点、切入点、关键点,抓住那些已经过时需要作出调整改革的制度,抓住那些正在执行但始终落实不好的规定,抓住那些零散性的、局部性的、前沿性的问题,从中发现新的东西。再次,要注重开拓创新,勇于突破、敢于超越、革故鼎新,坚持在紧跟变化中创新、在继承发展中创新、在上下结合中创新、在重点突破中创新、在攻坚克难中创新,使研究提出的观念、主张和办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文字题范文篇2

一、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抽象是指由具体事物中抽取出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及关系等的思维活动;而数学抽象则根据被抽象对象的特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由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另一类是对数学的定义、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再抽象出纯数学的量,即数学的“建构”。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这就告诉我们:小学生需要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认识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

1.在抽象中认识数学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如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第一次接触12+8×3这类题目时,“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教师是直接把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不大一样。笔者在新授这一内容时,分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展示生活情景,出示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1本标价8元的书,询问“这两样物品多少钱?”。然后又出示2本书,标价也都是8元,询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12+8+8+8或12+8×3。第二步,讨论"12+8×3"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2与8的和,再乘以3;有的说先算8与3的积,再加上12。经过讨论,当学生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立即又追问:“为什么先算8与3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最后学生搞清楚在计算两种不同的物品的总价时,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各多少元,然后再计算他们的总和。第三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运算顺序,而是又一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的情景,和计算总价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再如角的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做法是: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不同的角,问学生这些叫什么?学生答:“角”,然后出示角的概念,让学生背诵。接着安排一些判断题让学生练习。这种教学看似较为简洁,几分钟后学生就能诵出角的概念,但这个概念的产生却脱离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记住的仅仅是一段数学术语,而无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撑,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堆砌的只能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教师先询问:“你们见过角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摸摸书本、三角尺等各种物体中的角,接着问“角是否与颜色有关?”;“是否与材料有关?”“那么,什么叫角呢?”;“请小朋友根据你手上的实物形状,画一个角”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摸摸书本、三角尺等实物角的顶点、边长,最后,概括出角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所看见的各种各样的角,从而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

2.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

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是指:渗透在小学数学知识与方法具有普遍而强有力适应性的本质思想。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可以分为转换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这些思想是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石,也是数学通向科学殿堂的桥梁。因此在抽象中仅仅认识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按以往的教学,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的是解题方法,知道这一类型用减法,那一类型用加法,根本无数学的对应思想而言。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先出示一组实物图片,如5条裤子和8件衣服等,让学生讨论这些服装可以配成几套,并把每一套用笔构廓出来,告诉学生这每套之间是对应的;接着可以出示类似的物品让学生直接说说有几套是对应的。在学生对大量的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这些实物直接抽象成线段图,再让学生讨论哪一部分的线段之间是对应的;最后可以出示一组线段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来举例说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物的对应关系。因为每一线段图都可以表示无数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应,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应思想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在他们的头脑之中。

再如数学的化归思想,它是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求得解决。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或“把橡皮泥放在水中”等想法,这时教师同时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水转化成长方体?”让学生在讨论中抽象出这些物体的转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未知归结为已知的条件中去。

二、在数学应用中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系统论的反馈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信息反馈,要实现对系统的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为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符号前,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乏味、厌学的情绪。长期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我们只能培养出少数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所以,在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后,有一位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马路旁,让他们仔细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对称图形的。学生在观察中显得十分的投入,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但又没有意识到是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更为有意义的是,当第二天上课时,学生看见数学教师后竟蜂拥而上,围着教师要说说家中看见的对称图形。学生的这种自觉的参与,大大丰富了他们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数学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虽然科学也是文化,但文化不一定是科学,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文化的数学是不完全一样的。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接受。

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教师安排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教师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车、助动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

再如高年级学生学习了应用题后,笔者在周末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旅行家,有500元要到三个旅游点去旅游,怎么样安排可以既经济又实惠。”当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这题时,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利用双体日,有的去旅行社询问旅游价格;有的打电话询问火车与轮船的价格;有的询问住宿的价格;……。这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当具体讨论线路时,又常常为线路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一、用缩句法判断运算顺序 数学和语文两学科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密切的联系。在解答文字题时,可根据文字题中的语法结构,分清主语、谓语、定语和宾语,并运用语法知识把文字题进行缩句,突出基本数量关系,判断运算的先后顺序,正确列式解答。缩句时,先把题中带有“的”的定语成分找出来,暂略去。剩下主语,谓语,宾语部分(既所求问题)。再看主语、谓语部分的数是否已知。如果是未知数,就要先求出来(在这儿可以考虑是否要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变为已知数后方能继续计算。如:“18与24的和除以34与27的差,得多少?”可先将带“的”的定语部分暂略去,缩句成:“和除以差,得多少?”由于“和”与“差”都是未知数,运算顺序是先求“18与24的和”,“34与27的差”,最后求“‘和’与‘差’的‘商’”。如果在求“和”与“差”的算式部分不加上小括号,那么按四则运算顺序就要先算除法,不符合题意,所以要在求“和”和求“差”的算式部分加上小括号,列式为(18+24)÷(34-27)=6。

二、根据文字题的问句判断运算顺序 文字题的结构与应用题的结构基本相同,具备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在判断运算顺序时,可看问题出现的是“和”、“差”、“积”、“商”中的哪个字,那个字在问题中出现,有关这个字的运算就是本题计算的最后一步。如:

(1)12加18减去7,差·是多少?

(2)12加18减去7,和·是多少?

文字题范文篇3

关键词苗文教育;问题;对策

苗族是我国南方地区一个主要少数民族,人口为894万(2000年),居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第四位,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等八个省、自治区、市。许多地区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称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一些地方历史文献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SamuelPollard)等创制苗文前,苗族地区没有仍在使用的传统民族文字。

解放后,我国政府为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先后帮助包括苗族在内的12个民族创制(或改革)了16种文字。1956年10月底和11月初,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议在贵阳举行。会议决定:苗语川黔滇、黔东、湘西三个方言各创立一种文字,并改革了1905年由柏格理编创的滇东北方言苗文(即老苗文#)。会议通过了苗语四个方言的文字方案(草案)。1957年7月29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四种∃苗文方案%试验推行。从此,苗文开始在广大苗族地区在成人扫盲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运用。

一、苗文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历史和现状

苗文创制后,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主要用于成人扫盲教育。从1957年底开始,各地苗族聚居农村地区开展成人扫盲教育,举办了多个苗文扫盲班,众多苗族民众学会了苗文,也把苗文用于记公分、记录苗族歌谣等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苗文广泛用于扫盲教育、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领域,苗文使用达到最高峰。仅贵州省黔东南州,从1981年至1993年,黔东南州共举办各种师资培训班138期,开展民族文字扫盲夜校(班)3104个,学习人数110571人,脱盲率为829%。在学校教育方面,到1987年3月,全州有136所中、小学的258个班级开展苗语文教学,参加学习的学生达8514人。在社会使用方面,黔东苗文广泛用于苗族地区报纸刊物、广播、电影、行政司法、卫生科普等领域。在川黔滇方言区、滇东北方言区、湘西苗文方言区,各地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苗文扫盲和学校教育活动,苗文广泛用于学校教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苗文在学校教育中急剧萎缩,苗、汉双语教学班越来越少,苗文扫盲基本停止。至2006年8月,广大苗族地区仅有6所学校还开展苗文教学[这6所学校分别为贵州民族学院、台江县台盘乡台盘中学、台拱镇番省中心小学(黔东苗文),贵州民族学院、毕节市大南山民族学校、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德厚乡以奈黑小学(川黔滇苗文);湖南省凤凰县落潮井学区塘家桥小学(湘西苗文)]。在民间,只有极少数人用苗文来记录苗族民间古歌、故事,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为了了解苗文教育的现状和探索苗文教育迅速下滑的原因,2006年8月,笔者就苗文在学校及扫盲教育中的使用现状做了实地调查。此次调查涵盖黔东、川黔滇、滇东北、湘西四种苗文,涉及三个省、八个州、五个县、十五个市县级单位,共选取了12个村寨和9所中小学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对象包括各地民委官员、教育部门官员、教师、学生、苗族村寨群众等群体,主要了解各地苗文教育现状,各群体对文教育的态度和看法,探讨苗文教育在新时期遇到的新问题和解决对策。

二、苗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人群对学习苗文的认识不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苗族地区因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苗族与外界、外民族的接触交流急剧增多。在经济、文化交流中,苗族群众对汉语文认可程度明显提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湘西和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由于苗文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用途不广,当地苗族群众对学习苗文的态度比较消极;在贵州省毕节市大南山、云南省文山等偏远苗族地区,苗族语言和文化传统保留较完整,人们对学习苗文的认同度普遍较高。不同部门(主要是民族部门和教育部门)对推广和使用苗文持不同意见。调查发现,民族部门普遍对苗文教育持赞同态度,但由于没有经费保障,无法对学校教育工作产生真正影响,对苗文教育有心无力#。教育部门对苗文教育不太积极,主要源于各地复杂的教育实际问题。首先,苗族学生就读的学校一般为多民族学校,仅为苗族学生开设苗文课很难实现;其次,开设苗文课需要专门的教材和教师,教育部门没有这方面的经费;第三,苗文不是国家规定升学考试科目,教师和家长都不太重视,在学校开设苗文课阻力大。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人群对苗文教学的认识不一,对苗文教育的定位与发展也缺乏长远规划,导致苗文教学工作难以真正实施。

(二)多种苗文并存影响了苗文的推行

目前,国内苗族地区实际上至少使用着7种苗族文字。包括我国20世纪50年代创制及改进的湘西苗文、黔东苗文、川黔滇苗文、滇东北苗文,80年代改进的规范苗文,80年代后传入的国外苗文和石门坎老苗文。如云南省文山县就有新创川黔滇苗文、国外苗文(老挝苗文)并存。在滇东北方言区内部,贵州省威宁县大部分苗族信教群众使用柏格里老苗文,云南省昭通地区大多使用1956年政府改进的滇东北新苗文,楚雄、昆明则使用规范苗文。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总人口不足900万的苗族使用这么多的文字形式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一种文字只能在苗族地区的局部范围内使用。多种苗文形式并存加大了苗文推行的难度,这让一部分人学习苗文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正如台江县一位苗族群众所言,地方苗文连在自己民族内部都行不通,不能与其他地方苗族交流,即使学会了,又有什么用呢?

(三)苗文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调查表明,苗文试点班的学生成绩普遍没有大大超出对照班,苗文教育的优势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很难令教育部门信服。因此,教育部门一直不愿意在苗族聚居区学校推广投入大成效小#的苗文教学。苗文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水平问题。目前教授苗文的教师既有来自正规大、中专(中师)民族语专业的毕业学生,也有来自扫盲培训毕业的教师,还有自学苗文的教师。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差异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目前开设苗文课的学校大都是偏远山区,任课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双语培训,在知识和教学技能上没有机会得到提升。二是苗文教学缺乏关群体的真正支持。苗文教学在学校中并没有得到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很多学校,苗文教学只是对外宣传的牌子,学校并没有对苗文教学做长远而具体的规划;在课程任务较重时,苗文课被占用来补习其它课;学生多是对学习苗文感到好奇,但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学习。

(四)苗文教育政策的单一、笼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民族文字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给苗文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推动各地苗文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只是指导性的,很难顾及到全国各地复的教育状况,具体实施还是需要依靠地方政府配套措施。苗文相关的省(区)和地方政府虽也出台了一些关于苗文教育的政策,但这些政策是在国家政策框架下单一原则性的条例,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没有充分考虑苗族地区不同情况(如聚居、杂居等)。

(五)苗文成人教育推行工作未落实到基层

近几年,云南、贵州等省争取了一些经费用于苗文推行工作,主要开展编译小学、大学教材,资助出版一些苗文书籍,举办教师双语培训班等,但这些苗文推广工作主要停留在城镇地区。在实地调查中,目前仅有的6所开设苗文课程的学校属基层农村地区,都没有使用这些新出版的教材和读物。参加双语师资培训的其他学校教师回校后,由于所在学校没有开展苗文教学,双语培训没有发挥实际作用。由于苗文推广活动未深入到基层乡村,最需要学习和推广苗文的苗族学生及普通群众很难有机会学习苗文。从实地调查情况看,苗文推行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偏远苗区的农村小学和苗族社区。在偏远的苗族社区,几乎所有的苗族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都不会汉语,语言障碍突出,他们需要学习苗文来完成汉语。在苗族社区,苗文对传承民族文化有重要作用,苗族群众对学习苗文也有一定的积极性。比如在湖南省凤凰县勾良村,苗族青年们为表演苗族歌舞而积极学习苗文(该村正在搞旅游开发);民间老歌手在用苗文记录一些快要失传的苗族古歌和故事。这些事实说明,苗文推行的重点在基层农村社区,苗文只有在苗族聚居的乡村才能得到更好的使用和发展。

(六)缺乏专门的苗文管理机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省、地、县、乡的民委工作部门都撤销了专门管理苗文的办公室。在现行的管理中,民委部门负责经费、政策管理工作,教育部门负责业务管理,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人员缺乏,苗文教育工作中的矛盾较多,管理不畅,在具体的苗文推行工作中缺乏长远、统筹规划和可操作的措施。

三、有关苗文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1明确苗文教育的定位国家应根据目前苗族地区的新情况,出台基本政策,明确规定苗文教育的方向、范围、方式,让各地苗文教育管理部门有据可依,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苗文推行政策。调查表明,广大苗族地区社会经济、语言环境有很大差别。因此,国家政策应明确:在交通、经济、文化发达苗族地区,苗文教育可以作为民族文化保留与传承的主要方式,主要在民间和苗族社区推行;在偏远不发达的苗族聚居地区,苗文教育主要在小学和村寨社区教育开展;在杂居地区,可以通过学校开设选修课、村民自愿学习等形式进行苗文教育。

2考虑苗文统一问题

我国苗族使用7种苗文形式是苗文难以推行的一大障碍,统一苗文形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方言差异不应成为拒绝统一文字的理由。并且,苗文统一有较强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据苗文专家研究,不同方言苗语有30-40%的同源词,这为统一文字提供了便利;各方言苗文均为拼音文字,语音、语法设计差异不大,这也为统一文字提供基础。统一苗族文字可解决方言苗文差异和苗文使用局限性问题,扩大苗文的使用范围,吸引更多苗族群众学习苗文。统一苗文涉及到多个省份,多个管理部门,只有中央层面才有能力组织研究力量进行苗文改革统一工作。因此,建议国家组织有关力量开展统一苗文的工作。

3解决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苗文教育是民委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管理。在实际管理中,经常出现两个部门意见不一,难以协调导致苗文教育处于尴尬境地。建议苗文教育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理,从拨款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安排均由教育部门实施;民委部门对教育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与评估。这种权责分明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明确苗文教育的管理主体,解决当前苗文教育管理中的棘手问题。

(二)地方政府层面

1恢复苗文专门管理机构,制定适合当地实的苗文教育政策建议各级地方政府恢复民委系统中专门的苗文管理部门,增强管理力量,让专业人员根据各地苗族的居住分布状况和语言状况来制定符合当地实际、切实可行的苗文教育政策,对本地苗文教育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和科学评估。

2在苗族聚居地区学校开展苗文教育,将苗文课纳入升学考试科目各地应在苗族学生集中的学校开展苗文教学。具体办法是:在学生母语是苗语的学前班和一年级开始开设苗文课,苗汉双语教学同步进行,在高年级开设苗文选修课;在杂居地区学校,学校课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苗文课程,给学生提供学习苗文的机会。地方教育部门应把苗文课程纳入考试科目,在升学评价中占一定比例,甚至可代替外语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苗文的积极性。

3在苗族聚居村(寨)定期举办成人苗文学习班苗文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村寨。从苗文书籍无人看,苗文教师不教苗文,苗文培训班学无所用的现状来看,苗文生存与发展土壤只能是村寨。就实地调查情况看,大部分苗族地区的群众是支持在乡村开展苗文教育的,举办这样的学习班不必花费太多经费,还能取得较好效果。

(三)学校层面

1加强苗文教学管理与研究,体现苗文教育优势目前,苗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开展得不够扎实,使苗文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学校应对苗文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对不同学段(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应开设的课程和选用的教材要有一个长远、具体的规划。苗文课时必须得到保证,不允许随意出现其它科目挤占苗文课的现象,要避免苗文教学流于形式。此外,应为苗文教学研究者提供足够的经费和更多的教研活动机会让他们有条件开展苗文教学实验,以此提高苗文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文字题范文篇4

数学和语文两学科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密切的联系。在解答文字题时,可根据文字题中的语法结构,分清主语、谓语、定语和宾语,并运用语法知识把文字题进行缩句,突出基本数量关系,判断运算的先后顺序,正确列式解答。缩句时,先把题中带有“的”的定语成分找出来,暂略去。剩下主语,谓语,宾语部分(既所求问题)。再看主语、谓语部分的数是否已知。如果是未知数,就要先求出来(在这儿可以考虑是否要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变为已知数后方能继续计算。如:“18与24的和除以34与27的差,得多少?”可先将带“的”的定语部分暂略去,缩句成:“和除以差,得多少?”由于“和”与“差”都是未知数,运算顺序是先求“18与24的和”,“34与27的差”,最后求“‘和’与‘差’的‘商’”。如果在求“和”与“差”的算式部分不加上小括号,那么按四则运算顺序就要先算除法,不符合题意,所以要在求“和”和求“差”的算式部分加上小括号,列式为(18+24)÷(34-27)=6。

二、根据文字题的问句判断运算顺序

文字题的结构与应用题的结构基本相同,具备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在判断运算顺序时,可看问题出现的是“和”、“差”、“积”、“商”中的哪个字,那个字在问题中出现,有关这个字的运算就是本题计算的最后一步。如:

(1)12加18减去7,差·是多少?

(2)12加18减去7,和·是多少?

第(1)小题的问题是求差,运算顺序是先求12加18的和,后求差,列式是12+18-7。第(2)题的问题是求和,运算顺序是先求18减7的差,后求和,列式是:12+(18-7)。以上两题的已知条件相同,但问题不同,因此,运算顺序、列式都不相同。

文字题范文篇5

文字题作为应用题的简捷形式具有语言简炼、数量关系明确的特点,是学习应用题的基矗教学较复杂的文字题,首先应教给学生解题的步骤。一般地说有以下4步:1.弄清题意。2.分析数量关系。3.思考解答步骤、列式并计算出来。4.检验。这里重点是认真分析文字题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难点是从何入手。然后动脑思考,选择正确、简捷的解答方案,并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方法。下面结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四单元“混合运算”中例3、例4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同行们商榷。

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列出综合算式)分析:这道题的问题是求差,其中被减数是350,减数是80乘以3的积。应先算出减数80×3,再从350里减去80乘以3的积。这里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差”和“80乘以3”的意义,难点是“80乘以3”作减数。经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对80乘以3的意义答出6种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解此题扫清了障碍。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解答方法。第二种方法简称缩句法。即把题目缩成最简单的表述形式,然后找出每次进行计算的两个数,直至列出算式。此题可叙述为:“350减去80×3的积,差是多少”?可缩简为“350减去积”,题中告诉积是“80×3”,列式为:350-80×3。这种方法既简捷又便于学生理解,效果较好。第三种方法简称分段法。即把题目分成几段分别列出算式,然后再列成综合算式进行计算。本题可分解成两段,第一段为“350-”,第二段为“80×3”,列成综合算式为:350-80×3。从练习反馈信息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选择方法,迅速列出算式,计算正确,效果良好。在学习掌握两、三步文字题的基础上,教材开始学习解答应用题。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紧紧抓住文字题与应用题的内在联系,运用前后知识的迁移规律,对例4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教学。例4.三年级同学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剩下的分三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式解答)教学前,在复习中做好2次铺垫:一是口答“120÷3”的意义。同学们集思广益,说出了8种;二是利用文字题的简捷语言,表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不少同学能说出例4的主要意思如下:①把300与180的差,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②300与180的差除以3是多少?③300减去180,再除以3,商是多少?通过以上变应用题为简捷的文字题形式,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帮助学生沟通了文字题与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通过课堂练习看出效果很好。

文字题范文篇6

19世纪20年代,沈兼士在北大讲授《文字形义学》时把世界文字总括为“意字”和“音字”,并认为汉字一部分属于意字,一部分属于音字。他说“意字的性质,不以声音为主,而以表示形象为主,用文字来具体的或抽象的形容事物之状态,如前面所说的文字画,楔形文字,中国的象形、指事、会意各字皆是;音字的性质以表示声音为主,大都是由意字转变而来的,如欧美各国通用的拼音文字,中国的形声字皆是。”沈氏所说的“意字”和“音字”即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在他看来,汉字中一部分属于意字,一部分属于音字。这种把汉字分属两类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他把同体系文字内部的差异当成了不同体系文字类型之间的差别。

2表意文字说

“表意文字”是最早最明确地指出汉字性质的学说。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示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索绪尔从文字和它所记录语言的关系来确定文字的性质。

索绪尔之后的许多学者也主张汉字是表意文字。但学者们对“表意”的阐释又不尽相同。如张世禄在《文字学与文法学》里指出“中国现行的文字——汉字——就是现今世界上表意文字唯一的代表”。他从文字的构形和社会功能两个角度阐释汉字性质,这和西方学者对表意文字的理解不同。此外,梁东汉也支持汉字为表意文字的说法。他在《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中说“方块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对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学者们意见不一,有人又提出了新的主张。

3表词文字说和语素文字说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最早明确提出“表词文字”。“文字的重要特点恰恰就是这样,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而是代表实际世界的特征,因而不如叫作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布龙菲尔德的思想和索绪尔的一脉相承,他也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上来确定汉字的性质。

赵元任最早提出“语素文字说”。他在《语言问题》中说:“在世界上通行的能写全部语言的文字中,所用的单位最大的文字,不是写句、写短语的,是拿文字一个单位,写一个语素,中国文字是一个典型的最重要的例子。”

吕叔湘在《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中对语素文字作了进一步阐释“第三类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单位是字,不是字母,字是有意义的。汉字是这种文字的代表,也是唯一的代表。”

熙也同意汉字是“语素文字”。他说“就汉字跟它所要记录的对象汉语之间的关系来看,汉字代表的是汉语里的语素。”

但裘锡圭等人反对“语素文字说”。他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有的人因为看到汉字里一个字通常代表一个语素,称汉字为语素文字。像这样撇开字符的性质,仅仅根据文字书写的基本单位所代表的语言成分的性质,来给文字体系定名,也是不妥当的。”他认为只根据文字书写的基本单位所代表的语言成分的性质并不能把不同性质的文字区别开来。

4意音文字说

周有光最先提出此学说。他在《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中指出:“综合运用表意表音两种表达方法的文字,可以称为‘意音文字’。汉字就是意音文字之一种。”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阶段的汉字分别安上名称的话,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或者像有些文字学者那样把它鉴定为意音文字;后者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考虑到后一个阶段的汉字里的记号几乎都是由义符和声符变来,以及大部分字仍然由意符、音符构成等情况,也可以称这个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符音符或后期意音文字。”

裘氏的意音文字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李禄兴等人反对从汉字的构字符号来看汉字的性质。“只有语言单位与文字单位的关系才决定了文字的本质特征。”他认为汉字的特性在于“方块汉字记录的是以音节为单位的语素”,所以“是语素文字”。

5表音文字说

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所1979年在《古文字研究》上曾写文章说古代汉字是表音文字。此后姚孝遂做了进一步阐述。从文字功能的角度出发,他提出“就甲骨文的整个体系来说,就它的根本功能和作用来说,它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固定的读音,完全是属于表音文字的体系,已经发展到了表音文字阶段。”

6音节文字说

张志公在《汉字与阅读》中说“汉字是音节文字而不是音素文字,与汉语的非形态相适应。”

7象形文字说

吴玉章在《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中说:“中国的汉字注重在形体,表示一个物件的词就是这个物件的图形……像这种表示事情的词也像那事情的样子,这种就叫做象形文字的系统。”

8语符文字说

马显杉在《汉字性质新论》中指出“汉字不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和义音文字,汉字是表符文字,一种记号文字,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结语

总的看来,对汉字性质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从汉字字符自身出发,二是从文字记录语言结构中的哪个单位出发。着眼于前者就出现了表音文字说、表意文字说、意音文字说等;着重于后者,则有表词文字说、语素文字说和词文字说等。但汉字性质最终应从哪个角度来确定可能仍需进一步研究才能获得共识。

参考文献

[1]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M].太原: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2]李禄兴.现代汉字学概要[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8.

[3]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裘熙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

[6]布隆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

[7]张世禄.文字学与文法学[A].中国文法革新讨论集[C].上海:上海学术社,1940.

[8]马显杉.汉字性质新论[J].语言研究,2005,2.

[9]吴玉章.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M].北京:华北大学,1949.

[10]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5.

[11]吕叔湘.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A].吕叔湘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4.

摘要:汉字性质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问题。一直以来,由于研究者分析角度或采用标准不同,对汉字性质的认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针对前人有关汉字性质的学说作一个综述。

文字题范文篇7

2表意文字说

“表意文字”是最早最明确地指出汉字性质的学说。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示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索绪尔从文字和它所记录语言的关系来确定文字的性质。

索绪尔之后的许多学者也主张汉字是表意文字。但学者们对“表意”的阐释又不尽相同。如张世禄在《文字学与文法学》里指出“中国现行的文字——汉字——就是现今世界上表意文字唯一的代表”。他从文字的构形和社会功能两个角度阐释汉字性质,这和西方学者对表意文字的理解不同。此外,梁东汉也支持汉字为表意文字的说法。他在《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中说“方块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对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学者们意见不一,有人又提出了新的主张。

3表词文字说和语素文字说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最早明确提出“表词文字”。“文字的重要特点恰恰就是这样,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而是代表实际世界的特征,因而不如叫作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布龙菲尔德的思想和索绪尔的一脉相承,他也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上来确定汉字的性质。

赵元任最早提出“语素文字说”。他在《语言问题》中说:“在世界上通行的能写全部语言的文字中,所用的单位最大的文字,不是写句、写短语的,是拿文字一个单位,写一个语素,中国文字是一个典型的最重要的例子。”

吕叔湘在《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中对语素文字作了进一步阐释“第三类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单位是字,不是字母,字是有意义的。汉字是这种文字的代表,也是唯一的代表。”

熙也同意汉字是“语素文字”。他说“就汉字跟它所要记录的对象汉语之间的关系来看,汉字代表的是汉语里的语素。”

但裘锡圭等人反对“语素文字说”。他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有的人因为看到汉字里一个字通常代表一个语素,称汉字为语素文字。像这样撇开字符的性质,仅仅根据文字书写的基本单位所代表的语言成分的性质,来给文字体系定名,也是不妥当的。”他认为只根据文字书写的基本单位所代表的语言成分的性质并不能把不同性质的文字区别开来。

4意音文字说

周有光最先提出此学说。他在《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中指出:“综合运用表意表音两种表达方法的文字,可以称为‘意音文字’。汉字就是意音文字之一种。”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阶段的汉字分别安上名称的话,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或者像有些文字学者那样把它鉴定为意音文字;后者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考虑到后一个阶段的汉字里的记号几乎都是由义符和声符变来,以及大部分字仍然由意符、音符构成等情况,也可以称这个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符音符或后期意音文字。”

裘氏的意音文字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李禄兴等人反对从汉字的构字符号来看汉字的性质。“只有语言单位与文字单位的关系才决定了文字的本质特征。”他认为汉字的特性在于“方块汉字记录的是以音节为单位的语素”,所以“是语素文字”。

5表音文字说

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所1979年在《古文字研究》上曾写文章说古代汉字是表音文字。此后姚孝遂做了进一步阐述。从文字功能的角度出发,他提出“就甲骨文的整个体系来说,就它的根本功能和作用来说,它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固定的读音,完全是属于表音文字的体系,已经发展到了表音文字阶段。”

6音节文字说

张志公在《汉字与阅读》中说“汉字是音节文字而不是音素文字,与汉语的非形态相适应。”

7象形文字说

吴玉章在《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中说:“中国的汉字注重在形体,表示一个物件的词就是这个物件的图形……像这种表示事情的词也像那事情的样子,这种就叫做象形文字的系统。”

8语符文字说

马显杉在《汉字性质新论》中指出“汉字不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和义音文字,汉字是表符文字,一种记号文字,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结语

总的看来,对汉字性质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从汉字字符自身出发,二是从文字记录语言结构中的哪个单位出发。着眼于前者就出现了表音文字说、表意文字说、意音文字说等;着重于后者,则有表词文字说、语素文字说和词文字说等。但汉字性质最终应从哪个角度来确定可能仍需进一步研究才能获得共识。

参考文献

[1]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M].太原: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2]李禄兴.现代汉字学概要[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8.

[3]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裘熙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

[6]布隆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

[7]张世禄.文字学与文法学[A].中国文法革新讨论集[C].上海:上海学术社,1940.

[8]马显杉.汉字性质新论[J].语言研究,2005,2.

[9]吴玉章.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M].北京:华北大学,1949.

[10]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5.

[11]吕叔湘.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A].吕叔湘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4.

文字题范文篇8

关键词: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调研、问题对策

户外广告,作为城市形象与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现场传播力与文化张力,渗透并深刻影响着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与认知空间。近些年,伴随着湖南省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户外广告,以诸多形态全面进入了我省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商业信息传播、增强我省城市形象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同时,在语言文字使用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商家为吸引眼球、提高传播效应,滥用篡改的成语,乱用湖湘本地方言俚语,使用繁体字,过度创意美术字等等问题与现象时有出现。这些户外广告的问题与现象,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广大居民特别是对求学阶段的青少年在语言文字认知与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开展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不仅是我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现实需要,也是认真落实总书记“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要求”讲话精神,做强做大“广告湘军”品牌的当下时代需要。

一、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研

(一)调研目的

1.通过对湖南省、地、县三级城市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归纳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状况是否规范;2.通过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为规范湖南省户外广告创意与提供事实依据。

(二)调研时间

2019年11月——2020年8月

(三)调研方法

1.实地调研法:遴选样本城市,主要通过现场考察、拍摄照片等手段,实地调研样本城市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做好调研样本数据分析与总结;2.分析总结法。根据已掌握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对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分析,运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将研究成果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调研报告,提出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四)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遴选了长沙市、益阳市、桃江县作为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研的样本城市,样本城市涵盖湖南省、地、县三级城市,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课题组利用暑假、寒假先后深入三地开展了6次实地考察调研,调研内容针对餐饮、房地产、培训机构等行业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调研的户外广告媒体主要涵盖户外广告牌、公交车身、电子屏、店面促销招贴等媒介形式。调研共收集户外广告样本532份,其中长沙市210份,益阳市130份,桃江县92份,经对样本有效性筛选,共得有效样本510份。

(五)调研结论

通过对调查中收集的有效样本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2018年修正版)等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比较规范,其中省会城市、地级市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性优于县级城市。2.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规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字体和语言使用不规范、字体设计过度影响识别、篡改原有成语或词汇、广告牌维护不当导致文字缺失影响识别等广告语言文字使用的问题与现象。

二、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湖南省户外广告进行的调查和研究,课题组认为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现象。

(一)部分字体、语言等使用不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因公共服务需要,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并在第十四条中指出招牌、广告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通过相关调研发现,目前湖南省户外广告的语言文字使用中的还存在着字体、语言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与现象。首先是不恰当使用繁体字或繁简混用,例如,某些当地特产的广告语言文字为“本地特產”、某企业的招聘广告语言文字为“尋人啓事”、某餐饮店的“美食熱綫”“國民新湘菜”等等,这类问题与现象在湖南省餐饮、酒店、茶庄、房地产等行业领域户外广告中出现较多;其次是不恰当的英文字体使用,主要表现在某些品牌的户外广告存在中外文混杂使用现象,如一些企业招聘广告中,经常出现“Joinus”“月薪1~2K”等中英文字体混用。最后是方言俚语的使用问题,方言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语言形式,这类语言在湖南省户外广告也有被使用的现象,例如,餐饮业常用的广告语言文字“恰饭”“呷饭”,就是湖南省某些地方“吃饭”的方言俚语。

(二)字体设计过度影响语言文字识别

字体设计是增强广告创意表现效果的一种常用方法,但字体的过度设计则会影响语言文字的识别,有违于《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中第十三条规定的广告中因创意等需要使用的手书体字、美术字、变体字、古文字,应当易于辨认,不得引起误导的原则。本次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调研中,发现个别户外广告存在着字体设计过度[1]、影响语言文字识别的问题与现象。如长沙市内一家餐饮店的广告牌为“胡大山”,但“胡”和“山”两字虽设计感较强但若无辅助文字则较难辨认。另一家餐饮业“酒拾烤肉”户外广告中“酒”的设计字体因最后一笔缺失,同样不易辨识原字而容易引起文字误导。这类户外广告中的字体过度设计、字体花哨的现象,无疑会对消费者,特别会对识文断字阶段的中小学生带来困惑和误导。

(三)篡改成语或词汇误导语言文字的认知

《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中第十一条,明确广告中成语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引起误导,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通过篡改原有成语或词汇,将成语或词汇原有的谐音,应用到户外广告创意中,以企获得消费者深刻印象的问题和现象,在本次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研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某房地产开发商的户外广告语为“百年一寓”、某湖南菜馆的户外广告语为“湘逢有缘”、某茶馆的户外广告语为“慕茗而来”、某网吧的户外广告语为“你来我网”等等。这类户外广告语言文字的创意虽贴切品牌特征,让人印象深刻,但对于正处于接受外来信息和教育旺盛期的青少年而言,却容易造成成语方面认知的误导。

(四)广告媒介维护不当导致文字识别困难

造型各异、制作精良的户外广告媒介,是街头巷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传播了品牌信息,也点缀了城市白天和黑夜的美。但如果缺乏维护和更新,户外广告媒介有可能会成为一种不雅的景观损害市容市貌[2],也会对语言文字的识别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导。例如,某眼睛行的广告牌为“东方眼镜”,但因“眼”字的LED灯部分损坏,在夜晚中呈现为“东方目镜”,让观者不解其意。还有一些户外广告,因风吹日晒、破损严重,其上的语言文字残缺不全,也让人难以辨识文字本意。

三、关于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户外广告的审查与监管

针对上述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的问题,建议相关户外广告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户外广告内容的审查与监管的力度,引导户外广告单位依法依规规范使用语言汉字。同时,加强户外广告的语言文字使用违规问题排查,对广告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监管与惩戒,净化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生态。再者,畅通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问题投诉举报渠道,引导广大群众提高对广告语言文字使用存在问题的不良广告投诉举报意识与参与积极性,形成自上而下的全民参与的广告监管氛围。

(二)重视户外广告经营者的自律意识

作为户外广告实施主体的经营者,应进一步重视行业自律意识,在户外广告的设计、与管理过程中,严格落实《湖南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中关于“户外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健康、文明,画面应当清晰、美观,用字规范,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对脱色破损、陈旧的户外广告,户外广告经营者必须及时维修、翻新或者拆除”之规定,规范户外广告语言文字的使用,树“广告湘军”之品牌形象。

(三)加强户外广告字体的规范性设计

户外广告设计人员,应进一步重视字体设计在户外广告信息传播与视觉体验的重要作用,处理好字体设计的可识别性与视觉创意的关系。首先,户外广告的字体设计必须以可识别性为首要原则,字体设计应该维护字体结构、本意的易读易懂,使受众能识别语言文字的本真涵义。其次,创意字体设计能给人新奇、新颖、印象深刻的视觉体验,一般是户外广告的视觉焦点。因此,户外广告可以对相关语言文字通过笔画、结构、组合、色彩等方面创意表达,以增强语言文字的生命力与视觉感染力。再者,字体的设计要符合大众审美[3],不能过分强调创意而过度设计,造成大众花哨感和误读,设计者要平衡好户外广告字体设计的可识别性与视觉创意的关系。

四、总结

本次通过的调研与分析,可以看出湖南省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性较好,在靓化城市形象,传播品牌信息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展现了户外广告的湖湘特色。同时,对户外广告语言文字使用中不规范的问题与现象,也应引起相关部门、经营单位、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需要协力通过进一步强化措施,让户外广告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创意更趋规范,从而全面促进湖湘户外广告市场规范、健康、科学的发展,树“广告湘军”之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王静.城市形象建设中户外广告的文字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83.

[2]曾诹.长沙城市形象的户外广告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8.

文字题范文篇9

关键词:广告广告语言文字广告管理广告语言文字规范

广告语言文字使用及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业发展非常迅猛,连续20年高速增长,广告市场营业额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这个发展速度已被公认为世界之最。2003年广告市场营业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的大关,达到1078.68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92%,在世界上列第四位。广告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促进营销、树立品牌、引导消费、扩大出口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种媒介的广告产品丰富多彩,制作水平和艺术水准也都大大提高,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事物,也是公众比较关注的事物。中国的广告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不断创新,是语言创新比较活跃的领域,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广告语,有些甚至成为同时期的流行语,对丰富我国语言文字的表达与应用手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广告业的飞速发展,在语言文字使用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明显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其他相关规章。

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四条(二)规定招牌、广告用字应该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8年1月15日了《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并于当年3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目前规范和管理广告语言文字使用的直接依据。《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其他的一些国家法律和部门法律规章也对广告的语言使用作了相关规定,包括:《广告法》及《广告管理条例》(1994年10月2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3年8月18日)、印发《关于企业、商店的牌匾、商品包装、广告等正确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商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87年4月10日)、《关于规范企业名称和商标、广告用字的通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6年11月1日)。

各地方政府根据这些法律和规章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地方规章。这些规章对广告语言文字使用的规定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广告用语用字应当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广告使用的语言文字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不得含有不良文化内容。

广告使用的语言文字,用语应当清晰、准确,用字应当规范、标准,包括不得使用错别字,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使用繁体字,不得使用国家已废止的异体字和简化字,不得使用国家已废止的印刷字形,不得故意使用错别字,广告中因创意等需要使用的手书体字、美术字、变体字、古文字,应当易于辨认,不得引起误导。

广告中不得单独使用汉语拼音。广告中如需使用汉语拼音时,应当正确、规范,并与规范汉字同时使用。广告中不得单独使用外国语言文字。广告中如因特殊需要配合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时,应当采用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主、外国语言文字为辅的形式,不得在同一广告语句中夹杂使用外国语言文字。广告中的外国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与中文意思不一致的,以中文意思为准。

广告中成语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引起误导,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不得故意用谐音乱改成语。不得使用部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不得利用或篡改领袖人物名言作为商业广告用语。

广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由各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执行,违反《广告管理条例》的行为最高可罚款3万元。但是在实际的广告产品中,依然存在着各种违反相关规定的语言文字使用现象。

广告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问题与争议

滥用外文

现在在各种媒介的广告中大量出现外文,很多使用的方式都是违反有关规定的,有的广告完全以外文作为广告语,如著名的耐克运动鞋广告,广告语为Justdoit;中央电视台2005年经常播放的日产(Nissan)汽车的广告最后的配音解说只有一句英语:Nissan,shiftthefuture。广告中夹杂外文情况更是常见,很多夹杂在广告中的外文不作翻译和解释,而且很多英文广告语在广告中占据主要部分。而在网络广告中,使用外语的情况更多,有些招聘广告完全用外文书写。网络广告是后起的广告媒介,对于网络广告的管理目前还比较薄弱。

广告语中不适当使用外文是明显违反国家语言文字管理和广告管理法规的现象,但这一现象不像其他的广告语言文字问题那样引人关注,公众争议的焦点很少集中在这方面。

滥用谐音及篡改成语

此类现象中的典型广告案例如“没痔了”、“咳不容缓”等。两种方式其实是相关的,篡改成语主要也是使用谐音字替代的手法。这是公众关注最多也是争议最大的广告语言文字使用现象。有关法规中已经作了规定,工商管理部门在执法中也常常以违法处理,但这种方式在中国的广告中非常流行,不断在出现,如“新年购车‘礼’油多多”、“制冷鲜锋”、“好色之涂”、“有痔无恐”、“无胃不治”、“默默无蚊”、“骑乐无穷”、“随心所浴”、“随寓而安”、“无泄可击”、“钙不能缺”等等不胜枚举。对此种现象持批评态度的公众认为这是在破坏语言规范,对消费者容易造成误导,而受伤害最大的是中小学生,会造成以讹传讹。有些调查显示这些广告语确实对中小学生对成语的认知产生了负面影响。陕西华商报2004年10月在网上作了一个调查,被调查者中认为谐音容易给人造成误导、产生不良影响,应该坚决取缔的占43%;认为这样做是店家提高自己知名度、招揽顾客的一种方式,不必大惊小怪的占39%;还有19%的人认为见怪不怪。也有人认为,广告语如果有问题,只能来自内容,或虚假,或不健康,或违反有关规定。而包括谐音在内的语言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当内容有问题时,技巧才起到了帮倒忙的作用,而如果内容没有问题,语言技巧则为广告语增辉添色。因此,在广告语中使用谐音之类的修辞手段不应被一律封杀。对于使用谐音作广告语的是与非的问题却是比较复杂,一概禁止缺乏足够的依据和说服力,放任自由又确实会造成一些不良社会影响。对此,笔者认为应组织专家进行一些实证性的研究,对各种具体案例及其产生的效果和对公众的态度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以找到一些衡量的标准,据此才能基本明确什么情况禁止,什么情况允许。

滥用双关语

使用双关语是广告语当中另一种常见的现象,使用得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20世纪90年代末期著名的“丰韵丹”广告词“做女人挺好”曾被认为是非常好的广告语。但也有很多广告引起争议,主要是因为有些双关语广告词给人造成的联想有违公众的道德与价值观,如“你有二房吗”,广告的意思是“你有第二处住房”,但“二房”的本意属于社会丑恶现象,容易引起反感。同样,有人仿拟“做女人挺好”制作了“做男人挺好”的广告,因为性的暗示较明显而被工商部门制止。此类现象往往难以判断是非,不过,社会公众的感受也可以作为评判的参照。

存在各种语病

很多广告在词语选择、搭配以及语法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当和错误,除了有些是故意反常规使用以求取得特殊表达效果之外,有很多是属于缺乏语言知识和粗心大意造成的。具体表现为用词错误、生造词语、语法错误等。这些问题容易被公众忽视,工商部门在检查广告时也较少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但这属于明显的不规范语言,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用字错误

在广告语中用字错误也是常见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粗心大意和语言文字修养不够引起的。湖北某地邮政部门曾经在邮政特快专递收据上印制邮政广告,其中出现过这样两条错误:“储蓄存款哪去存取方便到邮局”中的“哪”字印成了“那”,“特快通全球信息连五洲”中的“洲”字印成了“州”。在这样小小的只有两行字的广告中竟出现明显的错误,说明广告主以及制作人在审查上疏忽至极。

表义不清

即广告在语言表达上有意思模糊不清或者有歧义,如上海的某公司招聘广告中写着“有信用卡经验者优先”,可以理解为有使用信用卡消费经验的人优先,但其本意是指有信用卡开发工作经验的人。又如,某广告的标题“某手机又出爆炸新闻”,这既可以理解为“某手机自身爆炸而产生的新闻”,也可以理解为“某手机又出了爆炸般令人惊奇的新闻”。

使用表示“最好、最高”义的词语

这是违反广告管理法规较多的一种情况,2004年第2季度,海淀工商分局广告科和各工商所监测各种报刊杂志媒介广告90934条,涉嫌违法广告45条。在涉嫌违法的广告中,使用“顶级”、“最佳”、“部级”等绝对化用语的居多,占违法广告的45%。因为这类词语有很多,广告主不断花样翻新,想方设法使用各种具有“最好、最高”义的词语,比如“极品”、“第一品牌”、“雄冠天下”、“技压群芳”等,层出不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7年9月16日还专门了《关于立即停止含有“第一品牌”等内容广告的通知》的文件,专门通知有关部门制止这种现象。在这方面,只要监管部门工作到位,应该是可以防止问题继续发生的。

加大对广告语言文字使用的审查力度

在广告语言文字使用中还存在着不适当使用方言、误用标点符号以及格调低下等问题,这里不一一枚举。总体上看,广告语言文字使用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是比较多的,其来源很清楚,就是广告设计、制作单位,其背后的广告主当然也起一定作用,但广告语主要是广告设计、制作单位创作的。按照工商管理部门的规定,广告公司在登记注册时必须有两名以上的广告审查员,对于广告的语言文字规范和适当使用问题首先应该由广告审查员把好关。但广告公司本身首先关心的是客户的需求和广告能否抢眼球,在创作广告时容易忽视广告语言文字的规范和适当使用,而广告审查员语言文字素养还存在很明显的不足,所以在广告设计这一环节不能把好关,广告公司以及媒体广告部的广告审查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样就不断地让有问题的广告与公众见面。

要解决以上问题,管理好广告审查员是有效的途径。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广告审查员的监管,不要让他们只是成为摆设;另一方面也要对他们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素养。广告由工商管理部门监管,但对于语言文字本身的问题,语言文字管理部门更有发言权,但各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不是执法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和文字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共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习读本.语文出版社,2001

文字题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文字;教学策略

语文是一门有关语言的学科,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建构。语言文字运用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当中,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言文字建构起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促使学习主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得以实现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语言文字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不能被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初中语文教师对语言文字教学不够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呈现出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语言文字教学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是现阶段语言文字教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语言文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用语用字不规范

由于受到地理因素、学校条件、当地教育政策等多方面的制约,教师整体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且教学用语用字方面没有受到规范化管理和测评。目前,虽然普通话等级证书已成为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基本条件,但是除本身一直用普通话授课的教师以外,一般教师仅仅是在课堂或者正式讲话时用普通话,如果离开了正式课堂或其他正式场合,就又回到方言。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够做到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常年用方言教学的语文教师来说,很难做到以正确的音节教读字词。在用字方面,语文教师的板书本应对学生书写汉字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但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板书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笔画的顺序且书写过于潦草,导致初中生在抄写笔记的时候根本看不懂黑板上的字。这些现状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着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否能有效地完成双向互动。

(二)教学中缺乏情感渗透

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语言文字的第一印象是工具性特征,便先入为主地认为学生只需要掌握语言和汉字的使用功能即可,从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审美特征与人文情感。初中语文教师常把学生能认识、会读、会写和会背诵等具有工具性的知识点作为语言文字学习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语言文字蕴含的人文情感。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特征固然重要,但是语言文字蕴含的人文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过于侧重工具性会造成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产生厌烦和敷衍的情绪,不利于提升初中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三)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

在传统语文课中,初中语文教师主要从讲解生字生词、好词佳句和挖掘文言文中字词的语法知识入手,且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和记忆汉字,使学生在反复的字词句阅读与背诵中积累写作素材。因此,初中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好词佳句积累法,常认为文章中出现四个字的词语就是好词,形容词或者动词多的句子就是佳句。如此一来,造成学生在书写表达与交流中,用词单调,缺乏创新,甚至直接照搬照抄,出现一堆宿构作文。另外,单靠语文027语文论坛Chineseforum2021年第25期教师讲解教材难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且初中生参加语言文字知识竞赛或其他活动的途径也比较少。语言文字教学出现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文字教学策略

(一)促进语言文字教学专业化

“专业”二字将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区分开来,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领航人,本身应具有专业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的教学能力。语言文字教学专业化即保证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内容与运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但语言文字教学的专业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忽略。初中阶段是学生汉字书写和语言表达能力巩固与提升的关键期,没有专业性和规范化的教学就无法满足学生有效学习语言文字的需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重构,以身作则,通过自身专业性和规范化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统一。1.与时俱进,注重专业知识的重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学生时代所接受的语言文字知识不一定完全正确,且语言文字自古以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形式,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而来,又与时俱进,不断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与时俱进的语言文字知识要求教师必须紧跟教育发展的趋势并且了解语言文字的变化,借助相关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用书,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矫正工作和政策文件,有意识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标点符号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语文标准。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重构专业知识,在精通语言文字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可在备课时,主动查询字典或相关典籍,避免语言文字的错教、误教。以契诃夫名字的读音为例,有些语文教师在介绍作者时,容易把“hē”念成“kē”。即使学生事后发现读音有误,也极易给学生形成一种外国作家的名字没有标准读音的错误认知。一方面反映出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知识欠缺,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尽可能多地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对解决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不规范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2.调整身心,扮演好示范者的角色初中语文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难免会感到身心俱疲,因此,在提升自己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的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调整好心态,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耐心且细心教导学生。除此之外,模仿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初中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教师身上吸取和借鉴一些行为经验和思维方式。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充当好示范者的角色,努力做到身正为范,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保证书写或用语规范和标准,那么对于学生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若发现学生存在语言文字运用不规范的坏习惯时,语文教师应及时地指导学生改掉不良习惯,而不是熟视无睹,任由不良习惯延续下去。综上,语文教师调整身心,扮演好示范者的角色对弥补初中生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有重要作用。

(二)注重语言文字教学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师主动增强语言文字教学中的人文情感渗透有利于逐步改变学生对学习语言文字枯燥和乏味的刻板印象,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学国语言文字。1.丰富语言文字教学趣味性语文教师在讲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过度关注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知识会让语言文字教学略显乏味和枯燥。早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教学建议就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例如,一个虚词即可引出宾语前置、宾语后置等十几种用法,语文教师若反复地强调语法规律或者只讲语法知识,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记住这些语法,必然不利于学生增强语言文字的审美和情感体验。为丰富语言文字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时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三点:第一,增强语言文字教学内涵的丰富性,不局限于语法、修辞等工具性知识。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第二,从不同情境和角度使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体会字词句在不同语境下的多层含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感受遣词造句的变化之美。第三,带领学生探寻语言文字背后的故事,利用语言文字背后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解“问”这个字,“问”本义是向他人询问不知道、不明白或不理解的事情,询问有满怀诚挚,也有不怀好意。古有“伯牛有病,子问之”的好意,也有问鼎欲取而代之的恶意。从孔子和楚庄王两人的故事中体会“问”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下暗含的意思不同,不仅有利于积累文字背后的历史故事,而且不会让语言文字教学显得过于枯燥和乏味。2.重视教师语言情境的建构语言文字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学生除了通过阅读文本获取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之外,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一堂语文课是由无数个语言文字构成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用语上投入不同层次的情感,产生的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以抚顺市第五十中学八年级张老师的《背影》课堂导入为例: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朱自清的这篇课文《背影》,大家看到这个题目,能够联想到什么呢?明确:写背影的。师:写谁的背影?明确:父亲。师:很好,同学们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这篇课文讲到了作者朱自清的父亲,题目抓住了父亲的背影,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看看作者与爸爸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明确:朗读课文。《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笔下情感性极强的回忆性散文,可读之处不在于华丽的写作技巧,而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但是张老师的导入语丝毫不具备情感性,显得教学语言十分苍白和平淡。没有激情的语言和不含趣味性的导入没有成功激发起学生对于课堂的热情以及对这篇散文的兴趣和探究。相反,具有情感化的语言表达就能够迅速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特级教师于漪讲《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教师运用一段生动的、富有情意的语言将学生引入相契合的情感氛围中去阅读和学习文本,紧紧地抓住了同学们的心,仿佛春天已悄然进入眼帘,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也会充满期待与憧憬。

(三)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落实课堂训练传统课程上的听、说、读、写训练并不罕见,但是很多语文教师没有给予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实践。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听、说、读、写的练习机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学习环境,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良好的书写与交流习惯。在课堂上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更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与交流,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述中存在的语序颠倒、缺少主语等相关问题;多鼓励学生勇敢地、大胆地举手发言,并且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客观的反馈;多给学生单独或合作展示朗诵、背诵、书写、绘画等才艺的机会,事后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点评和给予鼓励;多引导学生以写作的方式抒发真情实感,安排学生做好写作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工作,在写作前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写作知识,写作中对学生的写作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写作后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2.开展相关活动语文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查漏补缺。通过举办相关艺术表演或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不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例如:以设计班级语言文字报刊的形式,收录学生的优秀作文或者优秀书画作品,在师生之间、各年级之间传阅。通过小型的语言文字活动设计既增强了师生对语言文字方面知识的沟通与交流,又满足了学生实际训练的需求,也能够增强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除了举办针对学生的线下语言文字活动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线上作文竞赛、美文阅读和诗文朗诵等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多种线上语言文字交流和切磋的机会。对于初中生而言,语文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丰富语言文字内容的积累,还要拓宽其学习视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内部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与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管是在课堂还是课外,学校和教师都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途径,充分给予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和享受文字美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不止存在于书本上。语文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领路人,又是语言文字活动的组织者。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初中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从自身专业、教学设计、活动开展等方面重视语言文字教学。另外,积极树立起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理念,激发自身语言文字教学意识,并着眼当今时代教育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创新语言文字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语言文字运用者、情感体验者和审美享受者。

参考文献

[1]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杨雨彤.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语言情感化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9.

[4]瞿葆奎.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