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训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6:38:31

文字训练

文字训练范文篇1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思维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教材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为了让儿童读懂故事,理解课文,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通过训练鼓励儿童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或运用儿歌、谜语、游戏、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在阅读中思维的积极性。

如教师在教第一册中《秋天到了》这篇看图学文时,用录像放映美丽的秋景图。用幻灯打映课文中的插图,从图入手,教给儿童进行有序观察的方法: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处,再看远处。接着要求儿童边观察边思考,寻找表现秋天景物特点的画面,并让其说出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理解“秋天到了”的特征,用录音示范教读课文。课中做“秋天到了”的游戏,巩固练习时让儿童想象还有哪些现象说明秋天到了,并让孩子们通过想象自画秋景图。最后编出儿歌:“我们爱秋天,秋景实在美。秋季多迷人,祖国最雄伟!”儿童边唱边拍手,这堂课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顺利结束。教学中图文密切结合,看、听、读、说、画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诱发。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儿童思维的自觉性。

儿童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又在验证答案和应用知识中不断发展。因此,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同时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自觉性。

如教第一册中《小小的船》,为了强化文中句子的训练,让儿童结合插图,自觉、主动地化解难点,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句讲的是“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呢?(诗的第一句是理解的难点,要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月亮和小船的关系,让学生看月亮图想小船的样子,弄清月牙儿和小船都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它们的形状很相像。)

2.小女孩怎么能坐到月亮上去呢?(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小女孩和月亮的关系:因为夜空太美了,小女孩已经把辽阔的蓝天当作大海,将弯月比作船了,所以才很自然地想象自己坐到船似的月牙儿上去了。)

3.小女孩在月儿上为什么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呢?(要帮助学生弄清这是一个晴朗的夜空才能出现的景色。同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蓝蓝”。这两个词,是描绘美丽夜空的情景的:“蓝蓝”一词,不仅描绘了夜空的颜色,而且给人以广阔而寂静的美感;“闪闪”,又给人以动态的美。从中使学生领略到夜空不仅美,而且充满情趣。

以上提问,让儿童怀着对星空好奇的心理,自觉地进行思维,主动作答,加上教师的恰当点拨、分析,最终使学生理解全诗意义。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个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小女孩是怎样飞上天坐到月亮上去的呢?”教师对学生的大胆提问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告诉学生:由于夜空太美了,月儿很像小船,小女孩是想象自己上了天坐到月亮上去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联想,可以让对儿歌诗意已理解的学生帮助作答。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消除教师代替学生思维的弊病。

三、分析课文重点词句,培养儿童思维的准确性。

儿童知识少、阅历浅,认识事物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准确地抓住特征。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心理特征,抓课文重点词句,抓对插图的有序观察及图意口述,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逐渐培养他们思维的准确性。

如教第一册中看图学文《小山羊》,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抓住“小鸡——虫子,小狗——骨头,小猫——鱼,小牛、小山羊——青草”等重点词的板书,让学生懂得这几种小动物各喜欢吃什么。抓课文中的文明礼貌用语——“请、谢谢、您”,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教育。用比较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①小鸡请小山羊吃虫子。

②小鸡给小山羊吃虫子。

哪句写得好?为什么?让学生在对句子的比较中做到准确用词,准确思维。

四、启发学生联想、想象,锻炼儿童思维的深刻性。

《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的品质有: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概括性;灵活性与敏捷性。”低年级新教材中大部分是儿歌和短小精悍的文章。这适合儿童学习,发展语言。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之思维受到锻炼,逐渐具备思维的品质。

如第一册新教材《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韵文体裁描写了雪地里的一群“小画家”画画的事。课文语言生动活泼,简单含蓄,但学生却难于理解小动物在雪地里踩出的脚印就是它们画的画。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看图联想、想象:“什么叫小画家?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它们都画了什么?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通过联想、想象,学生弄清了如下三个关系:

1.下雪和雪地的关系。学生联想到下雪地上才有积雪。

2.小画家和雪地的关系。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想象:“在雪地里小画家是怎样展现它们的才能的?如果没有雪,小动物不用颜料,不用笔还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呢?”通过想象冬天的积雪,再比较现实生活中小朋友画画用的颜料和笔,结合朗读训练,学生就会理解:只有在雪地里,这群小画家才能施展自己的绘画天才。雪地是小画家们做画的必要条件。

3.小画家爪(蹄)与画的形状的关系。要弄懂这层关系,可以通过观察实物(竹叶、枫叶、梅花、月牙的图形)进行类比联想,这些小动物在雪地里走过,留下的脚印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很相似。为挖掘课文深意,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小动物们在雪地里走,为什么画的画不一样?青蛙为什么不参加?让学生发散思维,得出结论:因为小动物爪(蹄)形不同,雪地上踩出的画也就不同了;青蛙与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生活习性不同,是冬眠动物,所以没有参加绘画。最后可让学生想象讨论: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的爪(蹄)是什么样的?它们可以在雪地里画出什么样的画来?这样教学,指导学生想象、联想,使儿童的认识深刻了,思维深化了。

五、设计创新、求异练习,开拓儿童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包括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它的特点主要是求异性、独特性。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应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对问题敢于提出独立的见解,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要做到这一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必须安排创新的练习,巧妙进行一些议论、争议,充分发扬民主,让儿童认真讨论、各抒己见。

文字训练范文篇2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本身就应当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质体能、个性心理及其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活泼地成长,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初步具有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定目标”,是衡量小学生学习语文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也是评价小学生语文是否过关的主要标志。要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观念,紧紧围绕落实听说读写训练来组织教学,具体做法是:

1.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课倾向。

叶圣陶先生早年就说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的只在灌输固有的道德——而竟忘了语文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特有的任务”就是指语言文字训练。在现实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以为语文教学不增加思想教育的份量和时间就是不重视德育。尤其是对一些思想教育内容明显的课文,更是以思想教育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如教《我的战友》这一课文时,有的教师着重围绕“身上是如何着火的?他是怎样牺牲的?烈士有哪些高贵品质?我们怎样向他学习?”等问题来组织教学。殊不知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去实现,要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2.要突出听说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到的许多专业知识和科学常识,应该向学生传授,但不能以传授这些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要把专业知识的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就是通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本功。如《太阳》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认识自然的能力。这里的“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仅局限于课文内容的知识。实现这个目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受前苏联语文教学法的影响很深,直至今天,那种重分析轻训练的教学模式还有相当一部分市常虽然它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跟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实际已不相适应。由于它以分析课文内容为中心,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时,尽管是一读就懂的课文,也要逐段逐句进行分析、提问,结果越分析越复杂。启发式教学是当前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它通常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于是很多教师认为启发式就是多提问题,多质疑,教学一篇课文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想方设法地设计一连串大小问题,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有位教师教《威尼斯的小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课文只有三句话,可他设计了六个问题:

(1)威尼斯小艇有多长?

(2)小艇像什么?

(3)小艇的船头和船艄有什么特点?

(4)船头和船艄像什么?

(5)小艇行动起来怎么样?

(6)小艇行动时像什么?像这位教师课堂上一味地提问,一节课就提了几十个问题的现象还十分普遍。于是语文课教学就出现了“四多四少”的现象:提问多,读书少;简单的问题多,启发思维的问题少;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多,训练语言文字的问题少;回答多,笔练少。由于教师连续提问,学生忙着应付回答,问题回答完了,课文也讲完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学生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热烈,而一篇课文学完了,许多学生连课文都不能流畅地读下来。这样的课堂教学,语言文字训练不能落实,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4.语言文字训练一定要落实到位。

训练是否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语言文字训练的成功与否。所以要真正做到落实到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备课首先考虑。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哪些内容?要达到怎样的要求?通过怎样的形式训练?教师怎样进行指导?读的、说的、写的都应该根据整个教学目标通盘考虑,保证一定时间。

文字训练范文篇3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要赁凭借一篇篇课文进行。但训练不可能也不需要涉及课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也不可能对一段落都不同样的功夫。这就需要确定一篇课文的训练点。训练点的确定,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大纲”对该年级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二是学生语文水平实际状况;三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特点。

二、要明确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五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二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

这个过程的出发是语言文字,落实点仍是语言文字。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只完成第一阶段,缺少第二阶段。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仅仅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至于课文的语言字却不甚了了。这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可以说没有完成任务。现在提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的。因此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借助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再通过阅读及其它训练手段指导学生体会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

三、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完全可以而且必须统一起来。思想教育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语言文字训练不能脱离课文的思想内容孤立进行。某一个词用得好,某一段写得好,就是说它是此时此地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离开特定的思想内容,是根本无法讲清语言形式的。

2、语言文字训练与语文知识传授的关系。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这一点,教学大纲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进行严格的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并通过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一些学习方法。必要的语文知识传授包含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3、语言文字训练中“训”和“练”的关系。

文字训练范文篇4

二、要明确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五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二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

这个过程的出发是语言文字,落实点仍是语言文字。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只完成第一阶段,缺少第二阶段。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仅仅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至于课文的语言字却不甚了了。这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可以说没有完成任务。现在提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的。因此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借助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再通过阅读及其它训练手段指导学生体会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

三、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完全可以而且必须统一起来。思想教育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语言文字训练不能脱离课文的思想内容孤立进行。某一个词用得好,某一段写得好,就是说它是此时此地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离开特定的思想内容,是根本无法讲清语言形式的。

2、语言文字训练与语文知识传授的关系。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这一点,教学大纲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进行严格的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并通过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一些学习方法。必要的语文知识传授包含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3、语言文字训练中“训”和“练”的关系。

文字训练范文篇5

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摸式。我们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里,读书是基础,思考是关键;交流能让学生在童心童语的氛围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发挥班级授课的忧势;练习则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积累,并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开始初步的运用。很明显,这些环节都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指导基本得法,就能大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步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而不致陷入“发胖式分析”的歧途或重蹈“满堂灌”的覆辙。当然,“教师指导”是至关重要且需精心设计的,否则,训练的效果就会不佳。这里,首要解决的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问题。从我省许多老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先扫除障碍(生字、难词、有关背景、知识等),重点抓好识字写字;接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结构;继而精读课文(或片断),侧重语言训练;之后勤读背诵,加强语言积累;最后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应该是我们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当然,模式的把握和运用也有高下智愚之分。但只要牢牢把握这一摸式中的后三个重要程序,做到语言训练(包括分析比较)有重点,勘读背诵(全文或片断)有积累,迁移练习有运用,那么,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不难达到。

其次,要真正落实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具体操作上应提出一些根本要求和硬性规定。比如,40分钟的课时目标要明确单一,除了思想感情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非常具体且数量不能过多,最多也不应超过三项。因此像作文训练课“教会学生按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说。写,语句通顺连贯”的课时目标是订得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时目标却订得高而空洞、大而抽象。再如,“以读为本”、多读课文是一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所不可缺少的。在小语课堂的40分钟内,如果听不到琅琅的书声,那就很不好了。因此,每一节课,学生至少应该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读书,包括朗读和默读。这样,到课文教完时,我们期盼“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能背诵”的要求,不仅可以达到,而且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如课堂练习,包括书面练习,每节课也都应有具体安排。现在有一种把书面练习都放在课外的不良习惯,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小学课外的语文学习应是阅读课外读物和自由练笔,所以我们认为书面练习,包括作文一般都应在课内完成。还有,指导学习方法,这既是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能做到“自能读书”广自能作文”的目标所必需,也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效丞所不可缺少的。最理想的学法指导应该是全盘考虑、分项设计,做到有序、有机的渗透。即使眼下一时达不到,我想也应该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做到对单元、课文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法指导,力求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在指导学法的随机渗透和专课讲授两种方法中,我们更加提倡前者,它更便于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在参与领悟、体会、总结中,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把握祝。

为了保证以上这些根本要求和硬性指标的达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第一,应精当讲解。每节课不论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教师的讲解都应当十分精要和恰当。当前在这方面的一个通病,是凡事均搞“联想”、搞“发散”。“联想”、“广发散”是思维训练的极好形式,但运用必须适度,以教材允许和学生能做到为宜。第二,要精简提问。提问力求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有的地方为了克服以“提问式”代替“启发式”、以多提问来酿成“课堂活跃”的弊病,硬性规定一节课中老师提出的关于内容理解上的问题一般不超过五个,但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三,必及时反溃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答问、提问、交流,要及时进行评价,组织学生讨论,对的肯定,错的纠正,并简述原因和方法。这是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的最好契机,最能给学生──不止于答间的个人,而是全体──以深刻的印象。高明的教师是从来不放过这一时机的。书面作业完成后,应要求学生自我检查或互相检查,然后尽可能地有重点地在课内评价和反溃第四,有自学时间。这里的自学是指预习,朗读前的准备,回答问题前的思考,查阅资料、草拟提纲、质疑问难等学生个别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训练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内化的必经途径,也是课堂教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体现。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矫正反溃。

文字训练范文篇6

1.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课倾向。

叶圣陶先生早年就说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的只在灌输固有的道德——而竟忘了语文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特有的任务”就是指语言文字训练。在现实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以为语文教学不增加思想教育的份量和时间就是不重视德育。尤其是对一些思想教育内容明显的课文,更是以思想教育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如教《我的战友》这一课文时,有的教师着重围绕“身上是如何着火的?他是怎样牺牲的?烈士有哪些高贵品质?我们怎样向他学习?”等问题来组织教学。殊不知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去实现,要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2.要突出听说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到的许多专业知识和科学常识,应该向学生传授,但不能以传授这些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要把专业知识的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就是通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本功。如《太阳》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认识自然的能力。这里的“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仅局限于课文内容的知识。实现这个目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受前苏联语文教学法的影响很深,直至今天,那种重分析轻训练的教学模式还有相当一部分市常虽然它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跟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实际已不相适应。由于它以分析课文内容为中心,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时,尽管是一读就懂的课文,也要逐段逐句进行分析、提问,结果越分析越复杂。启发式教学是当前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它通常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于是很多教师认为启发式就是多提问题,多质疑,教学一篇课文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想方设法地设计一连串大小问题,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有位教师教《威尼斯的小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课文只有三句话,可他设计了六个问题:

(1)威尼斯小艇有多长?

(2)小艇像什么?

(3)小艇的船头和船艄有什么特点?

(4)船头和船艄像什么?

(5)小艇行动起来怎么样?

(6)小艇行动时像什么?像这位教师课堂上一味地提问,一节课就提了几十个问题的现象还十分普遍。于是语文课教学就出现了“四多四少”的现象:提问多,读书少;简单的问题多,启发思维的问题少;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多,训练语言文字的问题少;回答多,笔练少。由于教师连续提问,学生忙着应付回答,问题回答完了,课文也讲完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学生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热烈,而一篇课文学完了,许多学生连课文都不能流畅地读下来。这样的课堂教学,语言文字训练不能落实,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4.语言文字训练一定要落实到位。

训练是否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语言文字训练的成功与否。所以要真正做到落实到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备课首先考虑。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哪些内容?要达到怎样的要求?通过怎样的形式训练?教师怎样进行指导?读的、说的、写的都应该根据整个教学目标通盘考虑,保证一定时间。

文字训练范文篇7

一、加强历史教材的结构教学,注意教材的层次分析、教材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依据。教材为各种能力训练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材料,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在文字表述方面,教材提供了结构严谨、文字精炼、层次清楚的典范,我在讲课中十分重视对教材结构的分析,使学生对本章(节)教材有个大概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层次,选修本第20章的“北宋初期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个子目,首先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为此文,引导出措施的具体内容,在叙述这些内容时,教材用“第一、第二、第三”这些序号来逐一说明,显得条理非常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但有些内容的叙述,提细不够醒目、层次不够清楚,在教学中也要向学生交侍清楚,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教材能力。如选修本在讲述“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阻碍”时,由于删掉了旧教材中“清朝的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起来”一段文字,而在子目下面一点却叙述“清朝前期,在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比明朝增多了……”,使学生不知所云。在这里,教师要对学生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了解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有了缓慢发展和具体表现,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分析能力。

二、培养学生用精炼文字概述某一历史阶段简要情况的能力。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段历史,在旧教材中占了30页。这段历史,各种政治力量斗争错综复杂,历史事件层出不穷,但另一方面,这段历史线索清楚,因果关系明朗,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教材,我曾限定300字让学生概述这段历史,在练习中发现,平时语文成绩好、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就能抓住重点、文字简法、概括增强;反之,文字拖泥带水,重点不突出、脉络不清楚。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反复练习,自然能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三、向学生讲述典型高考例题,将一些有代表性的高考例题答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答题方法和文字如何表述。例如91年第50题“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此题的答案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五个段落,层次十分清楚。该题涉及到的时间概念有:19世纪初期,1840年~战争;19世纪中晚期;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后、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9年。这是以时间为线索回答问题的例题。再有93年第43题:“简要说明在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此题答案以目中提到的五个历史人物为线索分为五个段落逐一加以叙述,这是以提问为顺序逐一回答问题的例题。还可以找出许多不同回答问题方法和划分段落方法的例题让学生学习。

四、通过作业或测试,自拟一些问答题,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同学在作问答题时存在以下问题:

(1)到了“一揽子”叙述,不分段落,层次不清,没有序号。

(2)不会用“演绎论证法”,观点不明确,不会列提纲。

文字训练范文篇8

在这里,我想就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和方法提出两点粗浅的意见,以求教于小语界的同仁。

一、突出词和句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

对于语文科的名称,叶圣陶先生有个权威的解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就是说,语文科既要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又要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但我认为,其重点是发展儿童的书面语言。因为第一,从学生发挥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看,无论是接受、检索、保存和传递信息,还是创造新的信息,主要依靠书面语言;第二,从学生学习语言看,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存在重大差别,前者比后者复杂得多,因此学习起来也困难得多。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说出来是口头语言,写下来就是书面语言;说得好就一定书面表达得好。这是不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存在着重大差别的片面认识。当然,“文本于语”,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必要条件。从语言发展的顺序来说,口头语言的发展是走在书面语言的前面的,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再说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不够完善,所以在要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之前须用外部的口头语言来代替内部语言发挥作用,即将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语言,借助口头语言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因此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采取“从说到写”的策略是正确的。但是必要条件不等于充分必要条件;说得好未必一定写得好。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人的书面语言是在交谈者不在场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它必须是独白语言,只能用语言手段来表达信息的内容,并且运用视觉符号。但是口头语言是交谈者在场的情况下,在直接交际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它是对话语言,可以用非语言手段(如动作、声调、脸部表情)来表达信息的部分内容,并且运用听觉符号。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从产生语言功能的心理本质来看,书面语言是完全不同于口头语言的另一种过程。书面语言是语言的代数学,是有意的、自觉的语言活动中最困难、最复杂的形式。”

根据许多语言心理学家的研究,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下述四项参数的值上有重大差异:(1)情境率,即:情境成分的数量/省略和代用成分的总数;(2)词语的不重复率,即:语言表达中不重复的词的数量/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3)鉴定率,即: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词语数/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4)积极率,即:语言表达中动词的总数/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简言之,规范的书面语言是上下文一致(即情境成分很少)、句子连贯、词语丰富、能很好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积极面的语言。

要让学生掌握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就必须让他们进行比较严格的词、句、段、篇的训练。但是我很同意有人提出的“小学阶段要强化词句,淡化篇章”的主张。因为词和句(包括句群)的训练是篇章训练的基础,而且小学生的智慧发展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这个年龄阶段是掌握词和句的最佳期。如果小学生不着重进行词、句训练,那么他们进入初中和高中后就很难再将语文学好。因此,我认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在让学生一般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手法的基础上,着重让他们进行品词品句训练,进行语感训练。小学的作文教学应在让学生掌握观察、审题、立意、谋篇等一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让他们进行用词造句的训练。例如,某校有位三年级语文教师让学生们写了一篇童话体作文。如何评讲?我建议这位教师不要面面俱到。除了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修改错别字外,主要应根据词语的多样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和句子的连贯性这三项要求修改语言文字,而且可以先共同修改一篇。后来这位老师引导全班学生很成功地修改了一篇题为《森林又安静了》的文章。原文如下,有横线的词句学生们都一一作了修改。

森林又安静了

今天,天气多好啊!森林里的小伙伴都到大草地上来玩,有小狗、小猫、小鹿、小刺猬、小兔……它们玩得多快活呀!①有一只老虎出现在它们面前。老虎恶狠狠地说:“你们这些小家伙,这是我的地方,②快走,快走。”小兔和小猫说:“老虎你不要再称霸了,你要是称霸,我们就告诉大象伯伯去。”老虎说:“大象算什么,我是森林之王。”小松鼠说:“咱们告诉大象伯伯去。”小猴子说:“对,对,③告诉大象伯伯去。”“我谁都不怕!”老虎说,④“你们告诉大象去好了,反正我是森林之王。”

小兔它们真的告诉大象伯伯去了。

大象说:“⑤小动物们,你们找我有什么事?”

小动物们说:“⑥它在欺侮我们。还,还说您的坏话呢。”大象说:“带我去看看。”⑦小动物们把大象带到⑧那里。大象把鼻子一甩说:“老虎你听着,你要再欺侮小伙伴,我就对你不客气。”老虎说:“那我们就比比看,谁本事大。”⑨大象伯伯也不用鼻子甩,就用腿轻轻一踢,把老虎踢得很远很远。

小动物们(10)快活得说:“好,好,好。”

森林又变得平静起来。

①这一句和前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应改成“忽然老虎出现在它们面前”。

②既然老虎是用恶狠狠的语气说话,那么“快走,快走”最好改成“快滚,滚。”

③前面已经出现了两次“告诉”,这句可改成“去找大象伯伯”。

④前面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告诉”,这句可改成“你们去找大象告状好了”。

⑤文章中共出现四个“小动物们”,用词太单调。这里可根据大象伯伯慈祥的性格,改成“小朋友们”。

⑥“它”是谁?大象不明白,应该改成“老虎”。

⑦为避免用词重复,“小动物们”可改成“大家”。

⑧“那里”是什么地方?读者不明白,应改成“大草地上”或者“老虎面前”。

⑨这个复句一共有三个分句。第一句和第二句不是承接关系,而是并列关系;第二句第三句却是承接关系。因此这个复句应改成“大象伯伯不用鼻子甩,只用腿轻轻一踢,就把老虎踢得很远很远”。

(10)根据小动物们的心情,“说”应改成“大声欢呼”。“快活”一词前面已用过,这里可改成“高兴”。整个句子可改为“小动物们高兴得大声欢呼”。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遵循“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

为了让学生掌握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比较全面地规定了各个阶段的训练目的,即小学低年级应以句子训练作为重点,中年级应以段落训练作为重点,高年级应以篇章训练作为重点。但是不少教师不懂得应通过激发学生的训练动机去达到这些训练目的,因而在低年级单纯地进行句子要素和句子类型训练,在中年级单纯地进行句群和段型的训练,结果学生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恶语言文字训练的心理。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创立的活动心理学理论提出,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则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每一项活动都由各种动作所组成。活动是由动机所引起的,而动作则指向具体的目的。列昂捷夫认为,动机和目的是经常不相符合的。例如,人的活动是由食物所激励的;食物就是这一活动的动机。但是,为了满足对食物的需要,人必须完成一些不是直接指向取得食物的动作。例如,这个人的目的是制造捕猎工具;不论他后来自己使用他所制造的工具,或是将它转给别人并取得一部分共同捕获物--在这两种情况下,激励他进行活动的东西和他的动作所指向的东西彼此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列昂捷夫指出:“实现活动的那些动作是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目的的。”动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向方面(应当达到的目的),二是操作方面(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目的)。所谓操作,就是实现动作的方式。

根据活动心理学理论,要把语言文字训练变成一项真正由动机支配的活动,就必须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进行意思完整的语言表达。就作文训练而言,必须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写成篇的文章。大家知道,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其动机是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社会交际,包括概括信息、传递信息、自我表现、对别人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等。虽然词、句、段、篇都是语言表达的单位,但是能够完整地体现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不是词、句和段,而是成篇的文章。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在小学低、中年级必须变句子训练和段落训练为篇章训练。

学生写成篇文章的活动,包含两个基本动作--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动作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动作。每个动作,又包含着一系列的操作,如前者包含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操作,后者包含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等操作。当教师让儿童学写完整的文章时,作文活动中的各种操作都被激励起来,自发地进行着。但是其中有些操作立即遇到了困难,甚至停止进行。如低年级的学生句子写不通顺,或者不会给文章打标点符号,中年级的学生不会根据内容组织适当的句群。即使是这样,这些操作仍然保持着动作的水平,即它们是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目的的。由于学生具有强烈的动机去学习这些操作,所以当他们经过多次写文章的实践和教师的帮助,就能用比传统教学快得多的速度去学会这些操作。

必须指出,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写成篇的文章,并没有改变“教学大纲”对低、中年级的要求,也和本文在前面阐发的小学要突出词、句训练的意见不相矛盾。低、中年级的篇章训练,是指让学生用文字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并不要求他们掌握系统的篇章结构知识,这和高年级的篇章训练是不同的。这样做,是遵循“从动机走向目的”这个心理学的规律,采取“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具体地说,首先必须鼓励低、中年级学生写“放胆文”,让他们把文章写开,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产生强烈的作文兴趣。而到作文评讲时,分别以词、句训练和句群、段落训练为重点,让学生体会到,写词语丰富、完整、通顺的句子和上下文一致、前后连贯、条理清楚的文章,能增强表达效果,十分必要。

文字训练范文篇9

[内容]

一凭借画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低年级看图学文所采用的图一般都很形象具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尽管“图”是静止的画面,但美丽的图画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图入手,指导学生通过看图,了解客观事物。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词句和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图意。如《秋天》的插图,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可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在学生弄清图上景物后,要求学生具体观察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颜色、样子及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而《温暖》一课的插图,可让学生带着“敬爱的为什么紧紧握住一位清洁工人的手”这一问题,从画面人物入手,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神态,再观察近处的树枝、落叶、清洁车,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及门前前停放的小轿车,最后引导学生把人物与景物联系起来,展开合理想象,这对发展学生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二、通过朗读,理解语言文字看图学文图文结合,情景交融,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组织教学。例如,《秋天》,通过朗读,学生从感情上理解了文字,了解了秋天的特点,而要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指导感情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如感受“秋风扫落叶”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将“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仍下来,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与文中“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在水里,有的落在岸边”进行比较,学生懂得了,作者把树叶比作伞,比作运动场,就能突出小动物在秋风扫落叶的时节里,还显得那样有生气、有趣味。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很自然地用欢快、喜悦的语气,把小鱼、蚂蚁的欢乐心情朗读出来了。

三、设计练习,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一二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在教学时,须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我在教学《秋天》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句式练习。一是问学生:把“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下落下来”与“飘下来”中的“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一样不一样”并要求学生仿造句子。二是让学生读一读:“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并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学生很快说出了:“树叶落在稻田边,小动物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有的学生还联系下文找出:“有的还落在池塘边,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自己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文字训练范文篇10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思维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教材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为了让儿童读懂故事,理解课文,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通过训练鼓励儿童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或运用儿歌、谜语、游戏、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在阅读中思维的积极性。

如教师在教第一册中《秋天到了》这篇看图学文时,用录像放映美丽的秋景图。用幻灯打映课文中的插图,从图入手,教给儿童进行有序观察的方法: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处,再看远处。接着要求儿童边观察边思考,寻找表现秋天景物特点的画面,并让其说出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理解“秋天到了”的特征,用录音示范教读课文。课中做“秋天到了”的游戏,巩固练习时让儿童想象还有哪些现象说明秋天到了,并让孩子们通过想象自画秋景图。最后编出儿歌:“我们爱秋天,秋景实在美。秋季多迷人,祖国最雄伟!”儿童边唱边拍手,这堂课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顺利结束。教学中图文密切结合,看、听、读、说、画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诱发。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儿童思维的自觉性。

儿童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又在验证答案和应用知识中不断发展。因此,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同时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自觉性。

如教第一册中《小小的船》,为了强化文中句子的训练,让儿童结合插图,自觉、主动地化解难点,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句讲的是“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呢?(诗的第一句是理解的难点,要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月亮和小船的关系,让学生看月亮图想小船的样子,弄清月牙儿和小船都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它们的形状很相像。)

2.小女孩怎么能坐到月亮上去呢?(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小女孩和月亮的关系:因为夜空太美了,小女孩已经把辽阔的蓝天当作大海,将弯月比作船了,所以才很自然地想象自己坐到船似的月牙儿上去了。)

3.小女孩在月儿上为什么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呢?(要帮助学生弄清这是一个晴朗的夜空才能出现的景色。同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蓝蓝”。这两个词,是描绘美丽夜空的情景的:“蓝蓝”一词,不仅描绘了夜空的颜色,而且给人以广阔而寂静的美感;“闪闪”,又给人以动态的美。从中使学生领略到夜空不仅美,而且充满情趣。

以上提问,让儿童怀着对星空好奇的心理,自觉地进行思维,主动作答,加上教师的恰当点拨、分析,最终使学生理解全诗意义。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个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小女孩是怎样飞上天坐到月亮上去的呢?”教师对学生的大胆提问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告诉学生:由于夜空太美了,月儿很像小船,小女孩是想象自己上了天坐到月亮上去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联想,可以让对儿歌诗意已理解的学生帮助作答。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消除教师代替学生思维的弊病。

三、分析课文重点词句,培养儿童思维的准确性。

儿童知识少、阅历浅,认识事物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准确地抓住特征。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心理特征,抓课文重点词句,抓对插图的有序观察及图意口述,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逐渐培养他们思维的准确性。

如教第一册中看图学文《小山羊》,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抓住“小鸡——虫子,小狗——骨头,小猫——鱼,小牛、小山羊——青草”等重点词的板书,让学生懂得这几种小动物各喜欢吃什么。抓课文中的文明礼貌用语——“请、谢谢、您”,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教育。用比较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①小鸡请小山羊吃虫子。

②小鸡给小山羊吃虫子。

哪句写得好?为什么?让学生在对句子的比较中做到准确用词,准确思维。

四、启发学生联想、想象,锻炼儿童思维的深刻性。

《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的品质有: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概括性;灵活性与敏捷性。”低年级新教材中大部分是儿歌和短小精悍的文章。这适合儿童学习,发展语言。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之思维受到锻炼,逐渐具备思维的品质。

如第一册新教材《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韵文体裁描写了雪地里的一群“小画家”画画的事。课文语言生动活泼,简单含蓄,但学生却难于理解小动物在雪地里踩出的脚印就是它们画的画。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看图联想、想象:“什么叫小画家?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它们都画了什么?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通过联想、想象,学生弄清了如下三个关系:

1.下雪和雪地的关系。学生联想到下雪地上才有积雪。

2.小画家和雪地的关系。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想象:“在雪地里小画家是怎样展现它们的才能的?如果没有雪,小动物不用颜料,不用笔还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呢?”通过想象冬天的积雪,再比较现实生活中小朋友画画用的颜料和笔,结合朗读训练,学生就会理解:只有在雪地里,这群小画家才能施展自己的绘画天才。雪地是小画家们做画的必要条件。

3.小画家爪(蹄)与画的形状的关系。要弄懂这层关系,可以通过观察实物(竹叶、枫叶、梅花、月牙的图形)进行类比联想,这些小动物在雪地里走过,留下的脚印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很相似。为挖掘课文深意,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小动物们在雪地里走,为什么画的画不一样?青蛙为什么不参加?让学生发散思维,得出结论:因为小动物爪(蹄)形不同,雪地上踩出的画也就不同了;青蛙与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生活习性不同,是冬眠动物,所以没有参加绘画。最后可让学生想象讨论: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的爪(蹄)是什么样的?它们可以在雪地里画出什么样的画来?这样教学,指导学生想象、联想,使儿童的认识深刻了,思维深化了。

五、设计创新、求异练习,开拓儿童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包括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它的特点主要是求异性、独特性。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应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对问题敢于提出独立的见解,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要做到这一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必须安排创新的练习,巧妙进行一些议论、争议,充分发扬民主,让儿童认真讨论、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