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税十篇

时间:2023-03-18 20:39:47

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障税篇1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税;社保基金账户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大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市场竞争中弱者的“第一道社会安全网”及社会稳定的“减震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目前社会保障基金以费的形式征收、软收硬支导致社会保障基金缺乏稳定性,不能适应改革时期隐性失业显形化趋势和我国进入老龄化时期剧增的庞大社会保障费用开支的需要,更难以为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此,我们以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费改税”为研究重点和突破口,对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一、社会保障税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选择

社会保障税又称为社会保险税和社会保障缴款,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征收的用于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资金的一种税或税收形式的缴款,它主要对薪金和工资所得(即劳动所得)课征,除了具有税收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强烈的累退性、有偿性、再分配性和总偿还量不断扩大的特性,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得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看,社会保障筹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征收社会保障税;二是缴纳社会保险费;三是强制储蓄形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改社保费为社保税,对于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增强社会筹资的强制性,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力度

社保税的征收、管理和支付都有严密的法律规定,税比费更具有法律约束力和法律规范性,促使社会保障基金有稳定、及时、足额的收入保证,有利于增强社会筹资的强制性,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力度[1].

2.有利于减轻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

国家后给企业和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的养老金负担至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将达到12%,超过国际老龄化社会10%的临界点,只有开征社会保障税才能够逐步缩小社保资金缺口,才能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走出社保支付的困境[2].

3.有利于实行全国统筹制度

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基金才便于政府在更大的空间内调剂余缺,平衡地区差距。目前的省级统筹只能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渡形式,全国统筹才是终极目标,毫无疑问,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将为全国统筹创造有利条件。

4.对社会保障税实行收支分离原则,进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

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有利于社会保障税的健康运行和廉政建设,有利于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监督机制,增强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形成社会保障的收入、支出、管理分别独立的科学管理系统。

5.有利于与国际的税制惯例接轨,促进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程的发展

目前,社会保障税在国际税制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经济杠杆作用,成为了各国除所得税外的第二大税种,我国依国际惯例开征社会保障税,在国际税收协议中可以相互抵免,有利于协调国家之间社会保障支出的负担,有利于维护国家及本国居民的权益,促进国际间的开发与交流。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条件分析

经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逐步建立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和能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实施社会保障税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1.社会保障税实施有立法依据和制度基础

费税改革已成为我国当前财税乃至整个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方面都非常关注。我国政府决策机构和理论界对开征社会保障税已做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呼声很高,形成了广泛共识。1999年国务院公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其目的、内容、方法、措施、征收对象、征收环节、征纳双方的规定都具有税收法规的特点,这为社会保障税法律条文的制定提供了立法依据。

“九五”期间,社会保障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条例和决定,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规范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加强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征缴力度,基本上实现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障制度的这些改革和实践,为社会保障税的实施提供了制度基础。

2.社会保障税实施有国际经验借鉴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来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世界范围内70%的国家都开征了社会保障税,其中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荷兰等社会保障税还是头号税种。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税税法,各国的社会保障税制呈现出以下共同的几个特点:社会保障的法制健全,立法规范,实施规范化、制度化,依法筹资,依法保障;社会保障税的课征范围比较广,纳税人包括本国有工薪收入的人,也包括不存在雇佣关系的自营人员和农民;社会保障的项目由少到多,逐步增加;税率是从低到高,其税负随生产发展而调整,并与政府、雇主、职工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与管理分开,税务机关征收,纳入财政部门预算范畴,集中到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使用,保障资金收、管、用相分离,形成相应的制约机制。目前凡是实施了社会保障税的国家,政府基本解决了无法支付国民安全、保险资金的困扰,人民对缴纳税收也有了更高的透明度和防病养老等方面的更大的安全感,如今社会保障税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已逐步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由于国情的差异和所实施的社会保障模式、保障范围的不同,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深入地总结西方国家征收社会保障税的理论和实践,汲取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做法,设计出优良的税制,使我们在费改税过程中少走弯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税收体制[3].

3.社会保障税实施有社会基础保证

一方面,社会保障税具有很强的有偿性,能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而能被纳税人普遍接受,而且,城乡居民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已经基本形成,收入普遍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社会成员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保障意识逐步增强,因此开征社会保障税具备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筹资渠道进一步明确,同时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财力基础。当前是我国人口负担系数较低的时期,尤其在“十五”这一关键时期,为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做好物质和制度准备提供了机遇。此外,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进一步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保证[4].

4.社会保障税实施有充裕的税源支撑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分配杠杆逐渐向企业和个人倾斜,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私人收入积累也有了一定规模,物价相对稳定,,工薪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工薪阶层已具备了一定的纳税能力。另外,国有企业通过改制、改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完成了三年脱困目标,基本上具备了纳税能力。而且开征社会保障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成为纳税人,使得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相对以前有所减轻,有利于改善其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竞争地位,再者,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全体公民都希望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排除将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因为只有现在缴纳了社会保障税,将来才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福利,所以在目前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前景广阔的情况下,他们也有能力负担社会保障税[4].5.社会保障税实施有较成熟的征管条件

(1)征收机构和人员已经到位。国务院1999年颁发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社会保障基金可以由地税机关征收。这就为开征社保税,移交税务部门征收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直至今天,地方税务局有着几年的征收社会保障费的经验积累,拥有遍及全国、组织严密的征收机构和一支专业较强、素质较高、善打硬仗的征收队伍,保证了社会保障税开征的运作筹备工作顺利进行。

(2)税收征管水平有保障。税务系统通过长期的实践,初步构筑起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税收监管网络,加强了对参保单位缴纳社会保障税的征收管理和纳税检查,有效防止申报不实和逃、避税现象。

(3)成功的实践经验可借鉴。自2000年采取税务机关征社保费以来,全国已有19个省市的社保费由地税部门征收。地税部门通过长期基础性管理工作,探索出一套“征、管、查”一体化、运作有序的社保费征管模式,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并积累了征收经验。

6.社会保障税实施有配套的工作准备

(1)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管理费用包括为劳动者缴纳的各项劳保费用和税金等,已实行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规定,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允许税前扣除。上述规定为社会保障税税金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作税前扣除提供了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保障税的开征。

(2)我国从2002年开始,实行社会保障号码制度,即每个公民以其身份证号码作为社保号码,以新发的IC卡身份证作为社保号码的载体来记载公民的社保信息,并在条件成熟时采用社保号码作为公民银行个人账户的账号,使个人收入真实化和显性化,这一措施将有效地从源泉上控制和减少社会保障税的流失,并且使人们无论流动到何处都可以凭卡受到社会保障,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可能。

三、开征社会保障税亟待完善的问题

1.加快法律制度的改革

尽快制定《社会保障税法》、《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全国人大进行立法,这是费改税的前提。立法后,全国企业、事业单位依法缴纳社保税,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社保税,改变目前依据行政“决定”“条例”征收社会保障的状况,彻底取缔各种乱收费现象。

2.加快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的改革

对企业财务制度进行必要修订,建立养老金会计准则,明确社会保障税作为费用成本,并对有关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规范;建立健全审计、统计等各项财经制度,将社保基金的管理和营运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政府和企业的审计范围和内容应及时做出调整。

3.健全个人社保基金账户管理制度

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发放个人缴费记录信用卡,使职工个人可以了解自己账户的情况;二是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个人账户转移,避免职工缴税记录因就业地的变动而中断;三是必须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及时足额发放,提高企业和职工对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和信任度。

4.大力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

健全的社会保障税征收管理体制必须要以一个覆盖面广、功能齐全、规范透明的社会保障税信息网络作为载体。社保税的征收管理需要接受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资料,在征缴过程中,地税、财政、社保各个部门还要共同使用有关资料。改革必须加强统筹规划,按照软件开发统一、硬件配套统一、网络信息统一、数据传递统一的要求,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把社保税登记、缴纳、申报、核算、支付及查询服务等都纳入计算机管理,并逐步实现全省联网、全国联网,大力提高社会保障税的科学管理水平。

5.多渠道开辟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在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上,可以不局限于利用社会保障税筹集资金,利用一般税收形式在一定情况下也是可以的,例如可以将对存款利息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用于补贴社会保险计划,扩宽社会保障资金的财源;我们也可以利用除税收以外的途径为社保筹资,如减持国有资本,政府通过减持、转让、变现等方式补偿社保资金缺口,还可以发行社会保障债券,通过发新债偿旧债,国家可以掌握一笔资金应对支付高峰期。

在基金的管理上,要逐步市场化,满足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要求。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组建一些专业化的社会基金管理公司,由法律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的行业准入及其目标责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政府不用直接经营社保基金,只需在资金的安全性方面通过法律进行干预。同时强化会计、审计等部门及社会舆论的监督,完善有关基金营运、监管管理,规范基金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提高基金营运的透明度。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加快社会保障“费改税”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持社会的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刘颖。关于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研究[J].湖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3-5.

[2]焦东瑞。我国社会保障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师,2005,(4):18-19.

社会保障税篇2

社会保障税本身性质的明确定位,是对社会保障税的税制结构定位的理论前提。因此有必要通过税收的不同分类,确定社会保障税所具备的性质和特征,以便于发挥该税种的作用,完善该税的征管方法。

首先,税收依据税负能否转嫁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现在关于社会保障税的性质究竟属于直接税还是间接税在国际上尚无定论。直接税的主体部分为个人所得税,一般认为社会保障税的税负不能转嫁于他人,是由纳税人直接承担税负的税,因此符合直接税的要求。直接税的税源比较固定,较易适用累进税率,对经济能起重要调节作用;还能考虑基本扣除等个人情况,符合公平负担原则;但由于税负不可转嫁,纳税人普遍感到负担重,偷逃漏税的现象较为普遍,税款损失不易控制;且由于主体复杂,收入多样,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太多,故而稽征方较为复杂,征税成本偏高,对整个税收征管制度的科学性、严密性以及税务人员征管水平有更高的要求。而社会保障税往往按统一税率征税,因此具有进一步累退性,又符合间接税的特点,从而表现出不符合公平原则的缺陷。社会保障税可以说兼具直接税和间接税的特征,但侧重于直接税,其税负具有不能转嫁性。

其次,税收总体上可划分为对人税和对物税,广义上而言,社会保障税应该是一种对人税,即依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来确定税率。但是,不考虑纳税人具体情况,直接实行限额扣缴的社会保障税在实践中缺少对实际的考虑。因此,以工薪所得为课征对象的社会保障税,实际上更接近于对物税。

此处性质定位的意义在于判定社会保障税的累进或累退程度。一方面,社会保障税的税基为工薪所得,而对资本所得,如红利、股息、利息和租金等收入基本上不征税,因此导致了这种税收的累退性。也就是说,只要在这种税收制度框架内,只要将社会保障税和工薪收系在一起,低收入阶层支付的社会保障税就会占据较大比重,从而产生累退。另一方面,大多数国家对社会保障税都规定了应课税工资的最高限额,超过最高限额的那部分工资可以不纳税。由此,法律的规定也会产生累退的可能。

再次,依据课税目的的不同,可以把税收分为财政税与调控税。社会保障税作为侧重于实现经济和社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目的而课征的税,应该视为调控税。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确保用于各种社会保障所需资金,而对受益人所取得的工薪收入征收的一种税。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政府可以对老年人、失业者、疾病患者和其他低收入阶层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因而社会保障税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安全阀”的作用,能够弥补市场调节机制的不足,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保障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是贯彻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与收入调节,引导和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税收手段。而且基于社会保障税筹资功能的有限性,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仅靠社会保障税是不能满足社会保障资金需求的,不能将社保基金来源局限于社会保障税收入。要维持社会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又不增加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压力和负担,还应采取其他措施拓宽社会保障金的来源渠道。由此也可看到,社会保障税并非更侧重于取得财政收入目的的财政税。从其主要职能上,也应作为调控税。

区分社会保障税是财政税还是调控税,可以由政府对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从财力上和政策上加以引导。不止单纯要求社会保障税筹资的充足,短期内也许不能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关键在于社会保障税所具有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以及作为实现社会政策目标的工具而存在的价值。

此外,按照税收负担随着收入的增加是上升还是下降,可以把税收分为累进税和累退税两种。社会保障税的累退性在作为直接税的性质阐述中已经提到,即社会保障税的实征税额在纳税人收入中所占比重,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增加而降低,这也是税基规定、最高应税限额以及实行比例税率的综合结果,也是与实行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有明显差异的地方。关于社会保障税的累退性问题,一方面由于劳动者的工资薪金等劳务所得是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共同的税基,会涉及到该税种与个人所得税的区别,甚至出现重复征税问题,另一方面在如何规避重复征税负担上存在着不同制度设计,又必然会对居民的收入再分配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更加需要在税收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结合问题上做出选择,达到有利于政府运用税收机制补助低收入者和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

在税收的其他分类标准中,还可以明确:社会保障税如果依据征税对象则属于所得税范畴;依据税收管理权和税收收入归属的不同,尚且不能确定是中央税、地方税还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但是基于其调控税的性质应该趋于中央税或共享税;依据税收的征收期限和连续性,社会保障税应作为经常税,即保证国家经常性的费用支出而依法长期、连续课征的税,而不是临时税;依据税收用途的不同,社会保障税是用于满足特定社会保障经费需要的税收,即为特别税或称目的税,而不是一般税,或称普通税。

因此,社会保障税从性质上而言,是一种直接税和对物税,具有调控税的职能以及一定程度的累退性,宜作为经常税和特别税。

社会保障税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费改税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必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经济保障。如果没有充足、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支持,那么社会保障制度不过是一纸空文。但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费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保障对资金的庞大需求,大量的单位和个人欠缴社会保障费,1998年企业欠缴318亿元,1999年则高达388亿元,各地平均收缴率为90%,个别地方仅为72%.这种情况的出现必将成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绊脚石。因此,为了使社会保障有必要的资金,国家应尽早开征社会保障税,这样就可以将社会保障“费”改成“税”,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本文结合一些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试图对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税制基本框架和具体构想作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关于纳税人的确定

普遍性和公平性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所追求的两个重要原则,社会保障实施的范围越普遍,越能体现出公平性。而且根据“大数法则”,参加社会保障的人数越多,互济功能就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因此,社会保障税的实施范围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不分城市和农村,不分行业和部门,也不分企事业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应尽可能地将条件具备的各类劳动者确定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义务人。当然,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之初,都很难做到筹资和支付的普遍性。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不可能很快实现普遍征收社会保障税,只能逐步进行。

(一)当今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雇主和雇员均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

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应使我国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人员、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其职工都成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

(二)从理论上讲,对机关和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征税实际上是对财政的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征税,似乎并没有意义

从国外的情况看,英国、比利时等发达国家对公务员都实行一套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所需资金由财政直接拨款,现收现付,日常管理也由财政部负责。美国则对政府公务人员同样征收社会保障税。我国尚未建立起规范的公务员运作系统,机关和实行全额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基本是由国家支付养老和公费医疗费用的。但正是这种“国家统包”型办法是我国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动因之一,而且在市场经济下,上述人员也会面临失业问题。因此,从促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保持税制的规范性和公平性角度出发,应该把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纳入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范围,不过其税款可以从预算经费中列支,划拨给社会保障机构。

(三)我国与西方国家国情存在的一个重大差异就在于,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以上

使广大农民享受到社会保障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不可不考虑到农村居民。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极不均匀的状态,二元性特征突出,城乡差异较大,因此,城镇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在筹资和支付水平上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多数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障改革的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障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筹资制度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二、关于计税依据的确定

国际上通行的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是在职职工的工资、薪金收入额和自营人员的事业纯收益额。其基本特点是:工薪收入是否包括各类奖金和补贴,视不同国情而定;工薪收入通常有最高应税限额的规定,也有的国家规定有最低免税限额;不允许有费用扣除,不包括资本利得、股息、利息所得等;个体自营者的计税依据的核定方法灵活。

我国的社会保障税计税依据的确定既应当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又应体现我国自己的特点。

首先,社会保障税是一种具有返还性质的目的税,每个人的税金缴纳应与其享受的社会保障利益相匹配,同时考虑相对公平税负的要求。从社会保障的收益来说,高收入者的自我保障能力较强,从社会保障中获得的收益少或者根本无需收益。而低收入者则可能更多地依赖社会保障。因此,高收入者往往是社会保障的奉献者,根据公平性原则,我国的社会保障税应对高收入者设置免征上限,而对于收入较低者,只要其收入额超过最低生活标准一定限度,都应征税(但需要注意税后所得与最低生活费标准的衔接)。

其次,为了便于社会保障税的征缴与现行社会保障费的征缴相衔接,具体计税依据的制定基本可以参照现行社会保险缴费所规定的单位和职工个人的工资总额。职工工资总额应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企事业单位应以职工工资总额作为社会保障税课税对象。但是应对缴税工资基数进行调整,因为目前企事业单位通过瞒报、漏报工资基数逃缴社会保障资金的情况比较严重。据统计,1999年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工资与1998年相比降低了5.7%(下降54.5元),而1999年的平均工资增长了11.6%.为了保证社会保障税的收入来源,应把工资外收入规范化、货币化,列入缴税工资基数。

在开征社会保障税时,对国家公务员、由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应相应调整,因为这一部分人员原来的工资总额没有包含社会保障支出。这一类人员的工资总额应为:计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其他工资等,其中计时工资包括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基础工资等。

对于自由职业者而言,由于确定全部劳动报酬的难度较大,根据专款专用和收益对等的原则,应以他们获得的毛收入作为征税对象,以扣除规定的标准、照顾项目后的余额作为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

私营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等非工薪收入者的计税依据,原则上应按一定时期内的营业额扣除一定的费用据实核定。但由于确定他们的全部劳动所得难度较大,可授权征收部门在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一定限度以内确定,或者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以他们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所得额作为课税对象。

三、关于税目的确定

目前,关于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的征收方法,国务院已经下发了统一性文件,这三项保险对社会经济影响最大,其改革在各地进行得也最为广泛和深入。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仍仅限于部门出台的试行办法,多数地方尚处于试点阶段,加之这些保险行业性特点较强,覆盖面远没有上述三种保险广泛,故暂时不应将其作为税目的待选项目。

鉴于上述情况,有人主张社会保障税应按照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别设置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不同项目。应当说,这种意见考虑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相对应,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近期内开征若干个社会保障税目,每个纳税人势必都要根据不同的税目分别申报缴税,税务机关也要根据不同的税目分别征收入库,缴税手续和征收程序都比较复杂,从方便纳税和简便征收原则出发,建议开征社会保障税之初只设置一个税目,即“城镇社会保障税”,这样有利于税务机关将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地征收上来。

但是,考虑到征收社会保障税应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的原则和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可以在“城镇社会保障税”税目下设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税”、“基本医疗保障税”、“失业保障税”和“其他”四个子税目,其中“其他”子税目为预留子税目。这样在税务机关征收税款时,可以统一征收“城镇社会保障税”,简化征税手续;而纳税人在填写纳税申报表时,分别填写三项子税目的金额,以便于做到专款专用,提高社会保障税使用效率,避免因各类基金搅在一起不好控制管理和产生挤占、挪用等问题,而且也为以后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体制打下基础。

四、关于积累模式的选择

在确定了以开征社会保障税方式为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后,还应考虑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方式是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还是部分积累式,以便进一步确定具体税率。但是,实际上,在社会保障税的几个子税目中,只有城镇基本养老税目涉及累计模式的选择问题。因为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世界各国的实践上来看,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都遵循“收支平衡原则”,一般不需要实行积累模式,实行现收现付制即可。而养老保险由于会面临未来人口老龄化的支付高峰,因而,往往强调实现一定程度的积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养老保险长期奉行现收现付制,但从其发展历程看,随着这些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则不得不依靠缴费率的屡屡提高来支付不断增长的养老金支出,从而使养老保险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英、美等国家早就注意到这一问题,从政策上积极鼓励各种补充保险,甚至不惜实行强制性补充养老保险,其实质就是从现收现付制逐步向积累制过渡。

我国目前在养老保障方面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原因,国家对“老人”和“中人”欠下的巨额养老金负债需要偿还,而财政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只好依靠目前的在职职工负担一部分;另一方面,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国家之列,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2%,而老龄化社会的临界点是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0%.面对这种形势,如果养老保障实行完全积累制,在职职工将难以承受过重的双重养老负担(据劳动部养老保障课题组测算,社会保障税税率要达到工资总额的33%以上才能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税目实行部分积累制将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五、关于税率的确定

(一)从世界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税制情况来看,有两种税率制度可供借鉴

1.均一制,即均等税额制。均一制是指不论被保险人收入的高低,一律缴纳同样数额的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采取均一制的国家只有英国、爱尔兰、马耳他等少数国家。如英国,对参加“老年、伤残、死亡社会保险”的独立劳动者,每周一律按3.4英镑征收社会保障缴费;对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工作人员,每周一律按3.3英镑征收。这种办法计算方便,征集简便,但是由于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负担同样的保险缴款,低收入者的负担就要比高收入者的负担重,有违社会保障互助合作的原则,而且违保障保证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有鉴于此,英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对年利润在3150~10000英镑之间的独立劳动者,除每周征收固定缴款外,还要加上利润的5%;对一切工薪劳动者负担的比率均改为按薪资比例制计算。

①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由于当时保险范围不大,被保险人的收入差别不大,所以当时没有作别的限制性规定。但后来随着保险范围的扩大,被保险人的薪资收入相差悬殊,又产生了累进费率制。薪资比例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固定比例制:不论被保险人的收入高低,一律征收统一比率的保险费。如意大利的老年、伤残、死亡保险,被保人一律按收入的7.5%缴纳保障缴款,雇主按薪资总额的16.95%缴纳。

(2)等级比例制:先将被保险人的收入划分为若干等级,然后再就每一等级规定一个标准收入,最后以每一等级的标准收入为基础,按规定的统一比率计算保险缴费。如印度的疾病与生育保险,被保险人的工资分9个等级,均按每一等级标准工资的2.25%缴款;雇主的薪资也分9个等级,按薪资总额的5%缴纳。菲律宾的疾病生育保险也是采用这种方式。(3)累进费率制:对保险税的收取比率将随着被保险人的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提高,亦即对低收入者按较低的比率收取缴款,而对高收入者则按较高的比率收取。如匈牙利的老年残废死亡保障,对每月工资在1800元以下者,税率为3%;每月工资在1800元~3000元者,税率为4%;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者,税率为5%,以后每超过1000元加提1%,至10%为止。

(4)累退税率制:对个人收入规定一个限额,对收入中超过限额的部分不征收社会保障税。这样,从缴纳的保障税与个人收入的比例来说,收入越多,缴纳的保障税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形成个人税款的累退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采用了这种方法。如法国的年金保险及失业保险、美国的年金保险、疾病与生育保险等。一般在对征收保险费的计算基数规定最高限额的同时,对给付津贴的计算基数也规定一个限额,而且往往是相同的。如美国在1981年对老年、伤残和遗属年金保险的交费和给付都规定了同一个计算基数的限额——19700美元。

(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社会保障税制应采用累退税率制

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税税率。虽然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适宜采用部分积累模式,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将逐步向完全积累模式转变。为了保证养老保障税目的税率稳定性和给完全积累模式做准备,可以根据完全积累模型计算这一税目的税率。但可以从这一税收收入中取用一部分资金,而将另一部分资金纳入积累基金中,当然取用资金的比例应逐渐减少。

完全积累模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纵向平衡原则,在对人口、工资、物价、利息等社会经济指标进行宏观测算后,将被保险人在享受保障期间的总费用按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整个投保期间。

现假定:m为投保人的投保年限或工作年限;

n为投保人退休后养老金的支付年限;

W为投保人开始工作时的年工资总额;

Q为投保人开始年度的养老金给付额;

C为投保人投保期间不变的养老保险费提取率;

K为投保人工资的年平均增长率;

I为已提取基金的年平均增值率;

M为投保人退休时已积累的基金总额。

再假定:支付的费用中只包括养老费用,不包括管理费、医疗费等其他费用;不考虑支付期间年金的调整因素。

这样,基金的提取过程及计算公式将是:

基金的支付过程及公式是:

按假定,投保人领取n年养老金后即死亡,故有:

现假定我国居民参加工作时的平均年龄为20岁,60岁退休,参加工作时的年收入为W,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为7%,退休时按其最后一年的工资水平的60%发给退休金,再假定平均寿命为80岁,基金的年平均增值率为8%,则城镇基本养老保障税的税率应为:

由解可知养老保障税税率应为该职工同期工资的12%.

以上是假定投保人退休后在领了养老金的年份里,都一直按退休时确定的同一绝对金额水平给付,但实际上做不到。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及全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给付水平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所以费率会相应发生较大变化。

现假定给付期间每年的物价指数为P,且假定养老金给付额随物价指数变动自动调整,那么年金的支付过程及公式为:

按假设,上式应等于0,故:

这就是完全积累筹资模式费率的计算公式。现根据这一公式来计算城镇基本养老保障税的税率。

假定前面所给的原有各项已知条件不变,即给付年限n为20年,投保年限m为40年,投保人开始工作时的年工资为W,年均工资增长率K为7%,退休时的工资水平Q为0.6W(1+K)m,1,养老金的年均增值率i为8%.现假定给付期间年均物价增长指数P为5%且养老金随物价水平自动调整,则养老保障税税率应为:

由解可知城镇基本养老保障税税率应为投保人工资的18%.

可见,由于考虑了年金调整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养老保障税的税率要高得多。

②可见,8%的缴费率基本可以满足社会统筹的需要。关键问题是要制定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来解决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之间的矛盾。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合理解决,这一税目的税率甚至可以定得更低。因为,医疗保障的收益原则与养老保障有很大差异,养老保障的未来收益主要取决于现时个人的积累和贡献,而医疗保障的未来收益并不与其现时的积累和贡献挂钩。从这层意义来说,医疗保险的统筹账户具有较强的公共物品的性质,对其的消费更是具有浪费性和无效性特征。因此,不宜将基本医疗保障税的税率定得过高。但是为了与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这一税目的税率定为5%为宜,并应尽量减少统筹账户所占的比重。

③在目前我国失业者的最低生活费用标准相当于平均工资的50%,实际用于发放失业金的比例为失业保障基金的60%条件下,失业保障税税目的税率应为:

由于:

失业金发放规模=失业率×职工总人数×人均失业金=失业率×职工总人数×人均工资

可用于发放的失业金规模=失业保障税收入×60%=税率×职工总数×人均工资×60%

可知:

根据以上分析,失业保障税税率宜定在6%左右。因此,将城镇基本养老保障税、基本医疗保障税和失业保障税三项子税目的税率加总,可得出社会保障税的税率应定为29%.

六、关于起征点和财务规定

为了照顾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可以根据各地区居民最低生活费标准设立起征点,凡是工资超过最低生活费标准1倍以上的职工都应按照规定的税率缴纳税款。但是对于社会保障税覆盖范围内的个人,其收入确实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线,而且经有关征税部门查实的,可免予征收社会保障税。

对于企业而言,社会保障税没有减免税。即使企业破产后,在进行资产清理时,仍应补缴社会保障税。对临时有不可克服的特殊困难(如自然灾害等)的企事业单位,经过申请,可在税法中明确规定的缓缴条件下和缓缴期限内暂缓缴纳税款。

在进行财务处理时,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税视同工资成本进入管理费用,计入企业产品成本;行政事业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障税款列入经费预算,按财政财务体制和隶属关系分别列支;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允许从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额中扣除,以免重复缴税。

七、关于税款的征收管理

社会保障税应按属地原则由税务部门按月计征,可以采用“企业自行申报”和“源泉扣缴”两种方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障税时,可按其他税收征缴办法办理入库;职工个人应缴纳的部分由企业在发放劳务报酬时代扣代缴,由企业连同企业应负担的部分一起向税务机关申报;自由职业者可按规定的限期自行申报纳税,也可考虑同个人所得税一起缴纳。

八、关于税种归属选择

社会保障税篇4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税 社保基金 经济稳定器

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机制和手段,社会保障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各国政府施政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筹资问题。从理论上和别国的实践来看,社会保障税都是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一种方式。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社会保障制度始创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该政府通过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保险法,但并未立即被各国所效法,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时,各国才纷纷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如今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十分完整和稳定,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虽然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及运筹资金的方式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特点可概括为:一是保障项目名目繁多。可以说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即保障涉及从生到死、从物质到精神、从正常生活到遭受变故的一切方面。二是社会保障资金有稳定的来源。用于提供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不足社会保障支出部分,由政府从其他收入中拨付。三是社会保障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尽管具体管理社会保障项目的机构很多,既有政府机构,也有民间团体和私人企业,但从总的倾向上看,社会保障制度是由政府集中管理的。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切细节,从资金来源、运用的方向、到保障的标准、收支的程序,大都有法律规定。四是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有明显的宏观调控动机。政府借助于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对于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作用。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几个方面,其中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社保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积极推进,逐步规范,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人口老龄化。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按国际通行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我国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城镇的养老负担系数将大幅增加,医疗费用也随之大大增加。二是农村城镇化。未来十几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迅速提高,由此带来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后,农村老弱人群的基本保障问题。三是社保参保面小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险覆盖面仅限于城镇,工矿区、广大农民及农民工仍然依靠自我保障。四是社保资金缺口大。这是最关键、最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出现支付危机,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000多亿元。虽然今年我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将社保基金做了对外投资,参股银行等运作方式,其目的也是想将社保基金份额做大,但投资收益的同时也有风险。所以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整体社会保障水平,应从完善社保资金的筹集方式入手。开征社会保障税,以此代替目前以费的形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应是最好的选择。

二、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存在缺陷

财政收入的形式有税收,也有费,但费与税相比具有明显缺陷,存在以下弊端。

1、强制性弱,覆盖面小。由于以费的形式筹集资金不具强制性,因此社保费的缴纳采用动员参保形式,导致大多数省市社会保险只覆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非国有经济覆盖面很小。即使是已参保的企业,缴费人数与实际人数也有很大的差别。以养老保险为例,截至2005年底,全国城镇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74亿人,仅占城镇人口的30%左右,占劳动力人口的20%左右,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止如此,2001年以来,在覆盖的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中,参保人数平均增速为4.04%,已经低于离退休职工人数6.64%的平均增速。

2、政策不统一,企业负担悬殊。目前各省,地市,甚至各县市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同一,费率不统一,分别按照各自对政策的掌握和地方财力的情况确定各险种的缴费基数和费率,造成不同地区企业的保险费负担悬殊,制约了企业发展的平等竞争条件和统一市场的形成。

3、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弱。由于收费是各地自行定政策,因此无法实现高层次统筹。目前除福建、陕西等少数省市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外,其余地区大都以市县级统筹为主,统筹层次低,造成社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弱,基金调剂功能弱。

4、收支缺口大,支撑能力弱。以费的形式征收社保费,不可避免地导致征收缺乏刚性,执法很难到位,从而加剧社保资金缺口。从五项保险资金收支看,养老保险基金的问题最为突出。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累计以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

5、征缴手段少,征缴效率低。《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对征收依据和执法依据都缺乏应有的刚性,如遇到拒缴,少缴或拖欠社会保险费时,征收部门难以采取扣款,罚款和保全等强制措施,执法很难到位。社保费由税务机关征收,由于条例没有赋予地税部门相应的管理权和措施,给征管造成很大困难。

三、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由费改税的必要性

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必要尽快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方式由费改为税。

1、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广开税源。社会保障“费改税”后,将彻底改变现在自愿参保或者动员参保的做法,可以依法强制覆盖全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户及其职工个人以及其他纳税人,从而大大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更好地筹措社会保险基金。

2、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强化征管。税与费由于二者的本质不同,税更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和公正性,从而可以保证社保基金的筹集。如果国家通过立法改社会保险费为社会保障税,将从根本上确定社保税的税收本质和特性,税务机关可以依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确保社会保障税及时,足额入库。

3、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保证社保基金规范管理和安全。社会保险费改税后,可以形成税务机关征收,社保部门发放,财政部门管理,审计部门监督的管理模式,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社保经办机构也可以集中人力,精力做好社会保障的资金发放,实现应保尽保。

4、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方便纳税人。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高,拥有完备的征管和服务网络。社会保险费改税后,由税务机关一家征收,可以各税统管,相对于现行社会保险费两个部门征收的办法,征税的管理成本将大大降低,纳税人也由面对两个征管部门改为只面对一个征管部门,大大减轻负担。

5、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较好地与国际筹资方式接轨,而且是世界通行的做法。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符合国际主流和发展方向,能够适应我国经济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消除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当前依靠行政手段征集社会保障资金造成的误解和纠纷,妥善解决这些企业里中方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问题,促进我国对外开放。

四、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由费改税的可行性

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征收社会保障税是可行的。

1、开征社会保障税已形成社会共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近几年来,社会保险费的政策和征缴弊端日益显现,社会各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呼声高涨。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十分关注,多次建议开征社会保障税。

2、开征社会保障税已具备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据估算,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500元。这表明我国已经具有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经济基础,我国的企业单位和职工个人具有了相应的承受能力。

3、开征社会保障税已具备征收基础。我国的税收征管系统完善,征收机构布点广泛,征收网络健全。目前,全国已经有19个省区市的社会保险费全部或部分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积累了较丰富的征收管理经验,为我国开征社会保险税奠定了良好的征收基础。

五、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相关配套措施

1、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规范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依据,可以明确社会保障各主体权力与义务的关系,把社会保障的基金筹集、托管运营、发放范围、监督管理等明文规定与法律,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化运行。

2、相应调整其他税费负担。社会保障税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税负水平,要同时设计,其总税赋税的确定要考虑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同时,要抑制其他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各种合理性收费的负担。

3、合理规定税前扣除政策。对单位和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税,应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为配合多层次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鼓励企事业单位为职工设立补充养老保险,单位为职工交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允许税前适当扣除。

4、拓宽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渠道。开征社会保障税后,社会保障资金有了稳定增长的主要来源。但由于我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不长,没有形成社会保障的资金积累,就需要开辟更多的筹资渠道,增强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能力。如发行社会保障债券,应支付高峰期;发行社会保障;加快其他“费改税”的步伐,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增强各级财政实力,调整支出结构,以满足社会保障支出需要。

由此看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这一转换的关键在于解决好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体制,其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与企业职能分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是开征社会保障税。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收入人群,应依法确立计税依据、纳税人和适用税率,可以先试点、后推广,再慎重推出。

【参考文献】

[1] 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王东进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法律出版社。

社会保障税篇5

(一)对开征社会保障税持支持态度。龙卓舟(2008)基于社会保障缴款天然的税收性质,当然的采取支持的态度。除此外,大多学者未从社会保障缴款的性质立论,基本是以我国社保制度的现实困境为逻辑原点,把“费”的方式的明显缺陷与“税”的形式的优越性两相对比,得出费改税的必要性。下面具体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总结:1、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的挑战。张磊(2006)从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社会保险参保面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认为最关键的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矛盾。胡鞍钢(2001)认为省级统筹是“块块”,无法解决地区间的社保基金支付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同时不利于建立有序流动的全国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2“、费”的形式的弊端。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基本一致,整合为以下几点:(1)强制性弱,覆盖面窄(张磊,2006;王宏波,2008;汪柱旺、黄蕾,2005);(2)政策不统一,不同地区企业发展不平等(张磊,2006;汪柱旺、黄蕾,2005;郭席四、程崇祯,1997);(3)征收缺乏刚性,执法很难到位(张磊,2006;郭席四、程崇祯,1997);(4)政出多门,管理混乱,透明度低(黄菡,2005;王宏波,2008;郭席四、程崇祯,1997);(5)征管成本高昂(王宏波,2008;黄菡,2005);(6)社保基金不稳定(王宏波,2008)。

(二)对开征社会保障税持保守态度。目前,一些学者虽然承认社会保障税本身的合理性、必要性,但却对开征效果并不乐观或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并不适合开征。马杰(2001)表示,尽管“费改税”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但是应该降低“费改税”预期。谢金荣(2001)认可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大势所趋,但认为开征所需的诸多社会经济条件还没有成熟,诸多障碍还须清除。应该注意到,有些学者虽然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保障缴款的税收性质,但是对开征社会保障税这个现实问题却态度谨慎。例如,邓子基(2011)就表示,社保缴款本质上就是税收,社保费改税是顺应国际社保制度改革路径的必然选择,但开征社会保障税并不能一蹴而就,如果要开征,那就需要努力研究社保税税制要素的设计,并根据开征社保税的影响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

(三)对开征社会保障税持反对态度。郑秉文(2010)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达了反对意见:世界性的改革不是费改税;费改税不符合旨在加强缴费与待遇之间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战略的要求;费改税在技术上不符合统账结合的混合型制度的设计要求;费改税不符合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对“制度弹性”的要求。郑功成(2001)等人认为社会保障是私人产品,理应是“费”,而且社会保障税的公共性质与我国实行的部分积累制中个人账户的私人性质不相容。此外,费改税后,国家财政将由后台走向前台,国家从社会保险尤其是养老社会保险的间接责任主体变为直接责任主体,将会加大财政负担。

二、对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行性的论证

张磊(2006)认为,开征社会保障税已形成社会共识、已具备经济基础、已具备征收基础、有很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王宏波(2008)的论点与张磊的基本一致,此外,王宏波(2008)还提出,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基本制度的法律地位,所以开征社会保障税具备了政策法律依据。赵文平(2010)与以上两人的观点并没有大的差异,他还认为,由费变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保缴款意识,能够促进全社会同心协力开展社会保障工作。

三、对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研究的评述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社会保障缴款的性质界定问题是社会保障税开征的理论依据。学界在该问题上立场如此泾渭分明颇引人深思。“费”与“税”本是财税理论中最基础的概念,何以如此多的大家在这个最“简单”的问题上得出对立的结论呢?笔者基于文献资料,梳理了他们逻辑推理的脉络,发现结论的分野主要导源于基本概念界定上的差异。例如在“费”的理解上,郑秉文(2007)认为税与费二者的共性在于:一是征收主体都是政府及其授权的职能部门;二是均属于财政性资金,都是为了实现政府的职能;三是均有“强制性”和“固定性”。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是否存在“无偿性”。税收是无偿的,费则代表与国家之间的“有偿交换”的关系。基于此,郑秉文(2007)认为,社会保障费本具有强制性,与社会保障税的区别只是在于它带有强烈的“补偿性”和“对等性”。但是,在庞凤喜(2007)看来,“费”的发生取决于缴款人的意志,也就是说交换行为的发生的决定权在公民一方,“强制性”并非“费”的特征,因而社保基金的“费”与“税”两种形式有显著的区别。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在税费之争中,类似的例子很多,是很多学者观点对立的重要原因。

社会保障税篇6

一、开征农村社保税的必要性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第一个目标就包含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的内容,接着在报告的第四部分专题阐述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问题。怎样理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呢?笔者认为:①在覆盖面上基本没有死角,不仅覆盖城,而且基本覆盖乡,不仅覆盖东南沿海农村,而且基本覆盖中西部农村;②社会保障项目的最基本项目(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实行起来;③基本项目的给付水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在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没有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有许多,本文的观点是把开征社保税作为首选方案。其必要性是:一则法律级次高,易于推行;二则农村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征税相对易于管理;三则保险基金进入国库,国家会千方百计使其增值,农民放心,利于征缴。

从社会保险筹资方式的角度看,抓紧时间立法在农村开征社保税也是必要的。社会养老保险具有长期性、确定性等基本特点,故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采用基金式的筹资方式。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上世纪末已完成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据有关部门预测,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20年将达到15.23%,2040年将高达24.28%,且70%在农村。这样高的老龄人口比重,采用现收现付式筹资是不行的,只能采用基金式的筹资方式。所谓基金式就是有计划地积累起一笔基金,这笔基金在数量上能满足今后向全部现行计划的交款人支付保险金的需要。具体操作可设计为:40岁以下农民,凡符合纳税人条件的开始纳税,国家将税款集中起来,通过运行使其安全增值,20年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了,第一批纳税人中年龄最大的也进入老年了,他们会乐呵呵地从国家那里拿到养老金。倘若现在不抓紧积累,20年后对不能享受社会保险的农民,我们能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吗?

二、开征农村社保税的可能性

从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来看:1990年,我国农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58.8%,2001年下降到47.7%。这个指标的战略意义在于,我国农民在填饱肚子之后,终于有了一半以上的余力可涉足其他领域的消费了。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社会保险需求略高于生理需求,在支出序列中排列靠前。也就是说,从“1-恩格尔系数”中拿出一定比例做社会保险,农民既有能力承担又愿意承担这种支出。

从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值来看:2001年该指标达到2 366元。假定社保税征收率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8%,则农民个人应纳税额为每月15.77元;假定应纳税额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作为基金积累,那么按民政部编制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交费20年,月领取标准约为87元,这个标准接近目前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①民政部的计算表是按照当时银行存款利率8.8%计算的,现行的银行存款利率经1997年以来7次降息,再也没有这样高的水平了。但现在的保险基金可以购买国债,可以投资于其他无风险且回报高的领域,利率水平即便低一点,也不会有太大影响。②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自1996年进入徘徊阶段,2001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据统计,1990 ~ 2001年虽不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最高的时期,但也达62%。按照这个速度,到2012年,西部农村1 500元的年人均纯收入也会增长到2 430元,超过现在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速度来看:1994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用7年的时间解决贫困地区8 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2001年底,贫困农村人口已减少到2 800万,年平均脱贫743万人。按照这个速度,从2002年开始,再用不到4年时间就可实现彻底脱贫。

从非农民化的历史潮流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种非农民化的潮流,为向农民开征社保税创造了极好的社会条件。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大转移,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使社保税有了税源,而且产生了雇主和雇员的组合关系,为社保税创造了纳税主体。

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新思路来看: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农村经济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的新思路击中了农民增收难的要害。随着新思路在实践中的展开,农民增收就有了源头活水,农村社会保险的经济条件就会逐步创造出来。

三、开征农村社保税的基本原则

1.坚持轻税负的原则。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一条“短腿”,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较高的积累水平。此外,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还不高,故税负应从轻。税负从轻的办法,一是通过税率设计来体现,二是利用税制特有的调控机制如起征点、免征额等来控制。

2.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征社保税绝不能“一刀切”,而应采取“征高免低,梯次推进,逐步扩大,全面覆盖”的办法。具体设想为:把起征点定在社保税开征前一年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上,达到或超过者征,没达到者不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工作不断收到实效,达到起征点的农民人数会不断增加,直至全部达到。

社会保障税篇7

一、社会保险费改税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税是按薪金和工资所得对企业课征的一种税,它是随着社会保险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得课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征税额的多少不仅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密切关联,收支情况还直接关系到政府财政预算的收支平衡。因此,社会保险费改税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对于社会保险“费改税”,我国经济学界、法学界已有不少学者提出运用征税方法取代现行的社会保险费,用社会保险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分析,甚至还有很多具体方案,政府决策部门也做过很多调研论证,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实证分析。社会保险资金筹集方式无论是费也好,税也好,都具有收入再分配和筹集社保资金的双重作用,必须有统一的制度和执法的刚性。它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实际上已具有“税”的性质。社会保险费是政府为行使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征收的费用,具有规范和稳定的收费来源渠道,从学理上看,符合费改税的条件。运用税收手段,预提一部分资金,以备用于劳动者退休后或失业期间的生活来源,保障生活需求,因此其更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点,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对社会总产品分配进行必要扣除的原理。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社会保险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社会保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将社会保险统筹部分实行“费改税”,符合我国税收的财政原则、经济原则和社会原则,将有力地成为政府在宏观领域调控国民收入分配,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实践过程中,民众也经历了由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的过程。初期曾被许多人视为新的负担,持抵触态度。现在则不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成员的风险意识在普遍增强,社会保障问题与每一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缴与不缴直接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必然引起绝大多数人对社会保险的关注,以求用必要的付出换取将来的利益。由于社会保险资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国家、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必然高度关注。要缴得顺心,管得放心、用得舒心,就需要更高层次地予以规范征收、管理和监督,以税代替目前以费的形式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已是人心所向。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主要环节。党的十五大又强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党的十七大要求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社会保险费改税是深化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已将税费改革列为本届政府的施政目标之一,意在将政府为支持某些重要事业发展而设立的具有税收性质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费改为税收。同时,实行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费改税,让社会保险税成为公共财政体系下的主体税种,可以促进加速实现社会保险全国统筹,让政府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使社会保险资金来源有法律保障,使全国人民能够享受到比较公平的社会保险待遇,使社会保险成为公共财政下老百姓享受到的国家最大的福祉。

必须看到费改税并不增加企业和个人的现有负担,而是由收费向收税的制度转变。关注民生,强调以人为本,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实践,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基本建立了涵盖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5个具体的项目,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政府、企业单位和职工个人承受能力,为社会保险费改税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社会保险费改税的作用

(一)实行费改税,更能充分体现社会保险制度的本质,化解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社会保险不同于其他收费。社会保险税具有的偿还性并不是对称的。通常市场经济国家,中央政府不收费,而以税收为其主要收入来源,收费主要是地方政府。而社会保险是社会稳定、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是政府出于公共财政职能需要承担的必要责任。因此,以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和实施作为显著特征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需要开征社会保险税。一经上升到“税”的层面,就受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与征收有关的征收主体、征收政策等方面问题就将全面得到统一和规范。

(二)实行费改税,有利于规范收入来源渠道,化解财政风险

开征社会保险税,可以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促进规范、稳定的社保资金收入来源渠道和灵活的资金调剂机制形成,从而有利于解除国民的后顾之忧,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安定。当前普遍存在的滥用和挪用社会保险资金的,若不进行改革必将失信于广大国民,造成不平等、不公正。而以税收形式筹集社会保险基金,便于建立收支两条线式规范的预算管理,增加专款专用的透明度,从而赢得纳税人的广泛支持,也有利于广大国民的监督。

(三)实行费改税,可以使社会保障制度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加大筹集资金力度

社会保险税比社会保险费具有更强的强制性和统一性,“税”的立法层次明显高于“费”,在执行过程中刚性强。实行社会保险税可以大大提高社保资金的征收力度和统筹层次,有利于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从而为社会保险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四)实行费改税既可降低社保基金的征收成本,又能大大提高社保资金的筹资效率

由于将税务机关征收社保基金的征收主体地位明确下来,有利于提高社保基金的征缴率。计税依据(缴费基数)更加准确。税务机关具有税收征管的基础设施、管理规范、征收经验等诸方面的优势,还有着较为完善和征管手段、方式、方法,便于规模化、集约化管理,而这些软硬件资料与征收社会保险税的共享,更有利于社保资金的筹集和量的增长。例如,社会保险税税基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基互补,纳税人为了少缴社会保险税有可能少报职工人数,为了少缴企业所得税又必须多报职工人数以扩大扣除额,如果利用社会保险税与企业所得税的钳制性,把二者综合起来进行稽核监控,必然会取得良好效果,从而为社会的稳定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

三、国外征收社会保险税的经验与借鉴

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方式筹措社会保险资金。社会保障税主要是对薪金和工资所得课征,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得课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税征收的税金,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成为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美国、英国、荷兰、瑞典、挪威、俄罗斯等。

实行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国家,主张政府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美国罗斯福总统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就提出,采取最基本保障由政府负担,鼓励私人机构为公民提供多种形式补充保障的方式。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给予适当照顾,有效降低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风险和财政负担。美国社会保障税率的综合水平约在20%左右。

实行社会保障税制的国家,通常保险项目及其税率设置较为简单、明了,税款缴纳和保险金支付都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分工明确,管理集中。美国的社会保险项目包括老年退休、残疾、医疗、失业等,税率全国统一,各项保险分别由社会保障署、劳工部、铁路退休委等部门管理,国内收入局负责税款征收,财政部管理资金并按计划拨付款项,达到了管钱与管事分开、行政管理与执行机构分设,各部门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目的。

实行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国家,社会保障税收入直接构成政府财政收入,成为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收支平衡状况直接影响政府财政的综合平衡。因此,严格组织和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及其运营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经常性的工作。在这种模式下,财政直接参与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和管理具有极强的预算约束。

实行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国家,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和适应性。社会保障税模式不论收入高低,不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参加社会保障的企业和个人都必须按统一的税率缴纳社会保障税,否则将不能享受均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政府利用集中的部分社会保障税款,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会保障基金的余缺调剂,平衡地区差距。同时,实施社会保障税优势在于不需要更多的苛刻条件,只要税率适度,社会保障法规比较完善,利用已有的税收征管机构和国家预算执行系统就能做到顺利实施。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险税已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税收入占到税收总收入的1/3,仅次于个人所得税,已成为其国家的第二大税种。征收社会保险税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先后经历了由社会保险部门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待条件成熟时候改为征税的做法。这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如以前英国的社会保障缴款由社会保障部门的机构负责征收,但自1999年起,为了更好地为国民提供服务和方便纳税,英国政府调整部门职能将征收社会保险职能并入税务署。国家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缴款政策都由税务署制定。2000年8月,俄罗斯将养老保险基金以外的3项社会保险费改为统一社会税,其征收机关也由原来的社会保障部门改为税务部门。他们认为,由税务机关征收可以有效降低征收成本,有助于减少偷漏行为,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征收资源,有利于扩大实际覆盖面,并使社会制度更加规范。这些国家征收社会保障税的成功运行模式,无论是他们征税的依据,还是征税的尺度和征收与管理的办法都为我国实行社会保险费改税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目前的状况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险资金以费形式筹集的弊端日益凸显,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程度。

(一)存在问题

1、参保范围不一,参保率较低。从各地情况看,有大量的单位和人员尚未参加社会保险,同一地区、同一类型企业的参保险种仍不相同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统一和参保率低的现状,不仅损害了应保未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制约了劳动力的正常合理流动,而且也不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同时还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只有对所有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才能充分体现宪法赋予劳动者在社会保险方面的平等权利,从而适应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2、缴费基数不一,征收政策难以界定。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对企业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有的按“工资总额”,有的按“参保职工缴费工资之和”。就是按“工资总额”征收的地方,有的是按企业“上年的工资总额”,有的是按企业“上月的工资总额”,有的按“实发工资总额”,有的按“应发工资总额”,不尽统一。工资总额的概念,随着经济发展,住房货币化、通讯货币化、公车货币化、福利货币化等一系列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深入,其形式和内容都在随时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统计上的“工资总额”概念边界逐渐变得越来越模糊,致使在实际工作中难于把握和界定,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已不能适应目前征收工作的需要。

3、费率不统一,负担不公平。费率不统一是造成负担不均的主要原因。由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各地不一。从养老保险看,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但由于各地统筹层次不一,地方政府在确定本地区的缴费比例上弹性过大,造成全国各地费率相差悬殊。例如,国家规定的综合费率为28%(统筹20%,个人8%),厦门市政府规定综合费率为22%(其中统筹为14%);而广东省的中山市政府规定综合费率为18%(其中统筹为10%),辽宁则实行的是最高标准28%。就是在同一省区内,有些地区的缴费比例也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有些地方从当前基金收支平衡角度出发,时常调整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以上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以费的形式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缺乏法律支撑和体制保证。法律不健全、层级低,使得社会保险费无法可依,从而不能有效规范地调整各种法律主体关系;体制混乱、管理分散,也使得有关部门不能科学行政,从而无法建立高效协同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二)原因分析

社会保险资金以费的形式筹集造成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跨地区转移难等问题,既不规范,也不公平。同时,由于筹资能力弱,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财政负担逐年加重的情况难以应对,无法为解决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1、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以解决。由于统筹层次低,造成各地社保资金状况参差不齐,苦乐不均。越是经济条件差的地区,负担越重,而且收不抵支;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负担越轻,而且还有大量节余,形成恶性循环的态势,并且有不断加剧的倾向。一方面,各地之间不能做到总体平衡和以丰补欠,国家每年还要拿出大量资金弥补缺口,这种状况如不尽快得到解决,势必将影响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另一方面,统筹层次低是制约参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一些新兴经济热点区域不断涌现,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大公司经常进行人员变动和轮换,使我国劳务人员跨地区转移越来越频繁,由于受各地社会保险政策的限制,他们的参保关系很难转移接续,一方面给征收缴费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2、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难以支撑。根据国际社会惯例,65岁以上人口占一国总人口的10%则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人口国家。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以我国为例,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0.88亿人,已经达到人口比例的7%。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以下简称“比重”)达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比重将提高到16.0%;预计21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将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届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3亿人,比重将达到30%,即每3人-4人中就有1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我国老年赡养比也在逐年提高,2000年,我国老年赡养比为15.4%,预测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提高到17.4%和24.7%。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未富先老”和老龄社会的过早到来,必将增加社会保险资金支出,从而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影响到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课题报告预测,到2020年,我国养老金支出总额将达到28145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13倍多。

3、财政负担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几年来,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按时足额发放,尽管来自各级财政的当期补助日益增加,尤其是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转移支付补助2000年338亿元,2005年增加到545亿元,2007年增加到894亿元,2008年是1127亿元。但对于财政而言,更大的压力在于规模庞大的个人账户空账和巨额的历史欠账。1997年以来,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实个人账户,无法割断统、账基金之间的联结,锁定统筹基金的债务。一些地方为满足当期支付需要,大量动用“中人”和“新人”积累的个人账户养老基金,个人账户空账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各地合计空账已至少8000亿元。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弥补空账给各级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4、筹资能力弱,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险制度资金难以保证。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将大多数的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没有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及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阻碍,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文化素质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不仅要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也要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就目前来看,最有可能解决的就是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资金问题,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现实生活压力较大,暂时不可能实行统一的缴费政策,广覆盖、低水平无疑是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险制度的必然选择,也就是说农村社会保险的资金需求最终还是要由城镇来承担。那么,当务之急则是要完善筹资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切实增强社会保险资金筹集的强制性、规范性和统一性,在确保及时足额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一体、人人享有社会保险的良好局面。

社会保障税篇8

关键词:可行性分析;原则;框架构想;注意的问题;配套措施

社会保障税(social security tax)又称社会保险税或社会保障缴款(social security contributions),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征收的用以筹集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资金的一个税种或者说一个相对完整的税系,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主要资金来源。

一、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会环境成熟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职工13120万,参保离退休人员4367万,实行养老金社会发放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4190万,社会化发放率达99.2%;参加失业保险人员10648万,2006年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362万;全国1930.8万城市困难居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认同感逐步增强。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3.8%的被调查人关心社会保障问题,88.5%的被调查人希望国家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从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现在缴纳了社会保障金,将来才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福利。同时,“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障税”后,征收具有强制性,管理具有规范性,税款具有专项返还性,能够保证所有纳税人从中受益,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二)税源基础基本具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个人倾斜,私人收入积累也有了一定规模,工薪阶层已具备了一定的纳税能力。同时,国有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纳税能力。另外,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前景广阔,它们愿意也有能力负担社会保障税。

(三)开征社会保障税符合税收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指的是税收必须在税务行政、资源利用和经济运转三方面尽可能地讲求效率。即税收效率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规模效率、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从开征社会保障税上看,是基本符合税收效率上述三原则的。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应遵循的原则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指导思想可归纳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现行社会保险缴费制度为基础,为社会保障制度筹集必要、稳定的资金,带动社会保障新机制的建立,促进企业改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加强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社会保障税税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体现中国特色的原则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税的设计应从现实国情出发,在开征的初期税负不宜过高。

(二)保证收入稳定增长的原则

社会保障税的构成要素设计,应充分考虑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及时、足额取得,同时能够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稳定增长。

(三)负担与受益相对应、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所有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有义务缴纳社会保障税,缴税项目和数额多少应与受益项目及受益程度适度挂钩,不缴税者不受益。

(四)普遍性、公平性的原则

尽量扩大税基,使税收能够覆盖非国有经济领域和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税制应力求公平、合理。

(五)便利的原则

社会保障税的征管应力求简便易行,尽量采用货币形式,既要便于税务机关征管,又要便于纳税人缴纳。

三、我国社会保障税制的框架构想

(一)纳税人

根据英、美、德等国家社会保障税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的通行做法,我国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应包括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单位主要包括各类企业(如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等)和行政事业单位(非财政拨款);个人主要包括上述企业的员工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中方员工和自由职业者。

对行政机关、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征收社会保障税,实质上是对财政的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征税,无实际意义,但财政部门应为这些单位所承担的社会保障税部分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列入预算支出,划拨给社会保障机构。同时这些单位的职工应认真履行由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义务。

鉴于我国农村经济水平较低、管理水平落后的现实情况,在农村可暂不开征社会保障税,采取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方式,待时机成熟时再逐步纳入。

(二)课税对象和计税依据

我国的社会保障税在开征之初不宜过于复杂,可以将各类纳税义务人的全部工资收入作为课税对象,既简便,又不会使征纳双方产生异议。自由职业者(包括个体工商户)由于确定劳动报酬难度较大,根据社会保障税专款专用和负担与受益对应的原则,可以将他们取得的毛收入作为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扣除减免照顾项目后的余额,即为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同时可考虑在计算社会保障税税基时,把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予以抵扣,避免重复征税。

(三)税目、税率设计

税目、税率的确定是整个社会保障税制框架设计中的核心。英国社会保障税制的税目是按承保对象设置的,德国是按承保项目设置的,美国则按承保对象和承保项目并存设置;税率通常有三种类型:一是单一比例税率;二是分项比例税率;三是全额累计进税率。结合我国情况,为了便于管理,可以采用分项比例税率。对于税目的设置,应坚持通盘考虑、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三个项目先行,其他项目待时机成熟后开征。

具体税率的确定,既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又要考虑个人的负担能力,是整个税制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养老保险项目,可参照近年来我国养老金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一般在14%—16%之间,综合考虑工资、物价的增长因素,税率定为18%比较适宜,其中单位负担14%,个人负担4%,个人承担部分今后逐步提升,最终达到单位、个人各负担一半的国际通行标准。失业保险项目的税率可暂定为3%左右,保证对失业人员保险金的支付。医疗保险项目,由于医疗费用难以精确测算和控制,可暂时维持现有的费率,同时进行试点,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行推广。

(四)起征点、减免额规定及其财务处理

对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障税,可根据各地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费标准合理确定起征点;单位负担的部分不设起征点。减免税项目必须严格控制,体现普遍征收的原则。对社会保障税的财务处理要作统一规定: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应视同工资成本进入管理费用,计入企业产品成本;行政事业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列入经费预算,按财政财务体制和隶属关系分别列支。

(五)征收管理

社会保障税应设定为中央、地方共享税,由国税机关按属地原则负责征收,再由中央财政返还给地方,分成比例为地方70%,用于安排本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中央为30%,作为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地区调剂的需要,余额部分用作积累。

税款的征收宜采用“申报纳税”和“源泉扣缴”两种方式。企业应纳税款由税务机关与其他税收同时征收入库,其职工的应纳税款由企业在支付工资时代扣代缴;行政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的应纳税款,分别由财政部门征收划转及由行政事业单位代扣代缴;自由职业者(包括个体工商户)采取自行申报缴纳的办法。

社会保障税征收后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由财政部门按时足额划拨到社会保障机构,专款专用。

四、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处初创阶段,现存的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巨大的社会保障需求,将对社会保障资金分配产生极大的压力。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社会保障功能的定位是保障而不是公平

社会保障一直强调社会公平的原则,一百余年来,税和税收规则作为福利国家的工具,被大多数福利国家用来影响收入分配,试图通过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调节市场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贫富悬殊,但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每一个政策评价都表明再分配的效果不好,即使在福利国家也不例外。对于中国而言,在开征社会保障税之初,强调并明确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保障而非公平,是一个真正需要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增强社会保障的权利意识

传统的社会救助,不承认救济事业是一种社会义务和责任,不承认要求社会救济是一项公民权利。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颁布并实施的《济贫法》,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阶段的标志,首创了认定要求社会救助属于公民合法权利,社会救助是应尽义务的新准则。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起步较晚,树立社会保障的权利意识,有助于明确一个观念:即社会保障不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的权宜之计,而是现代政府必须长期承担的义务,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必须从长计议。

(三)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与低水平的原则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表明,社会保障范围与程度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的。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的范围是逐步扩大的,层次是逐步提高的。由于我国尚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较低层次,而人员基数过大,因此,我国应特别注意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且低水平保障应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原则。

(四)建立社会保障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的家庭养老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是,既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需要,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作用,又要从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脱贫致富的任务还相当严重的现实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尽管当前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最迫切,但从长远来看,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项目,将首推养老。由于保险易升不易降,因此,在我国创建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时,不仅应积极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教训,而且尤其应重视中国的现实与传统。其现实在于:中国人口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低,但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传统是指中国的家庭养老。

五、实施社会保障税制的配套措施

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社会保障法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保障税征收管理的重要依据。只有通过立法形式,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化,并覆盖到全社会。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可以考虑在建立、健全单项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社会保障法,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障法体系。同时,社会保障立法既要通盘考虑,保证全国统一,又要留有适当弹性空间,允许各地从本地区实际出发,逐步推进。

另一方面,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由财政部门承担。把现行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组成的复式预算改为由政府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其他预算组成的四式预算,将社会保障收支全部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社会保障预算一般不得出现赤字,若有盈余只能用于认购国债,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社会保障税篇9

    一、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

    社会保障税是一种按受益原则征收,由获得某种特定收入的纳税人缴纳,专项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直接税种。这种方式最初起源于美国,目前世界上已经有90多个国家采用税收的方式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由于各国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国的社会保障课税制度也不尽相同,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德国和英国。

    (一)美国的社会保障税。美国的社会保障税是按照承保对象和承保项目相结合的办法分别设置税种,共同组成社会保障税体系。其主要包括:

    (1)薪给税。其纳税人为雇主和雇员,税基是工资薪金额,没有起征点,也没有费用扣除,但有最高限额,采取比例税率,由雇主和雇员各负担一半。1994年税率为14.3%,雇主缴纳的部分由纳税人上门申报,雇员缴纳的部分由雇主代扣代缴。

    (2)自营人员社会保障税。它是为个体业主(除医生)的养老、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而设立的按所经营事业的纯收益额计征,以400美元为起征点,1994年的税率为12.3%,由纳税人自行填报缴纳。

    (3)失业保险税。美国的失业保险税由联邦失业保险税和州政府失业保险税组成,其中联邦失业保险税是联邦政府为弥补各州政府失业保险财源不足而开征的,为临时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费用,其税额全部由雇主缴纳,1994年税率为6.2%。美国联邦政府准许州政府以它自身的失业保险税数额抵免联邦政府缴纳的失业保险税,1994年减扣为5.4%,所以联邦失业保险税的税率只有0.8%(6.2%一5.4%),课税对象是雇主支付给雇员的全部工资,最高限额为6000元。

    (4)铁路员工退职保障税。美国铁路员工单独有一套社会保障制度,美国铁路员工退职保障税是专门为铁路员工筹措退休养老金的,该税纳税人为雇主和雇员,课税对象为雇员领取的全部工资和雇主发放的工资。该税的税率较高一些,由雇主和雇员分别缴纳,但雇主比雇员要负担得多一些,1994年雇员的税率为6.15%,雇主的税率为9.5%。另外,铁路员工还要缴纳失业保险税,税率为8%,全部由雇主负担。

    美国社会保障税的特点是,保障的范围比较广泛,适应性比较强,同时又重点照顾了一些特定人员、特殊行业和项目,但是统一性较差,保障的待遇不公平,管理难度较大。

    (二)德国的社会保障税。德国的社会保障税是根据保障的项目分别设置税种的模式。它主要由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失业保险、意外保险和老年人的关怀保险等五个项目组成。

    (1)养老保险税。1994年税率为19.2%,由雇主和雇员各负担一半,有最高限额规定,1994年应税收入的上限为年收入91200马克,东德为70800马克,但随着工资、薪金的提高,最高限额也将相应进行调整。

    (2)健康保险税。纳税人为所有工人、职员、家庭手工业者以及从事其它职业的人,1994年的税率为13.2%,东德为13%,雇主和雇员各负担一半,应税上限分别为68400马克和53100马克。

    (3)失业保险税。纳税人为所有职工,每年的应税工资限额与养老保险相同,税率为7.2%,雇主负担4.2%,雇员负担3%。

    (4)意外保险税。纳税人为所有职工和农民,税率为2.15%,完全由雇主按雇员的工资收入缴纳,但每年的税率根据各行业事故风险程度及全部职工年工资总额决定和调整。

    (5)老年人关怀保险税。1995年开始实行,纳税人与健康保险的纳税人相同,专门用于向国内老年人关怀保险提供资金,雇员部分适用的税率为健康保险工资总额可保上限的0.5%,1996年又调整到0.85%。

    德国社会保障税的特点是分项目设置税种,筹措的资金用途十分明确,保障的项目多,福利好,但是它的前提是国民收入水平较高,对管理的要求高。

    (三)英国的社会保障税。英国的社会保障税是按保障对象分别确定征税对象的模式。英国的社会保障税称作国民保障缴款,但其性质与税是一样的,具有强制性,且与收益者并不完全挂钩,征税的依据是工资薪金收入。具体分为四种类型:

    (1)征收对象为一般雇员。纳税人为一般雇员和雇主,根据雇员的周工资额计算每周应缴纳的税款,由雇主和雇员各负担一半。其免征额规定,周薪不到39英镑的免缴,周薪不到65英镑的税率为10%,65—100英镑为14%,100-150英镑的为18%。征收率采取全额累进制,限征额以上部分,雇主仍要缴纳10.45%,而且退休后的工资薪金收入,雇员部分不再缴纳,但雇主部分仍要继续缴纳。

    (2)征收对象为个体经营者。实行定额征收,1989年,凡个体经营者年收入达到2250英镑以上者均需缴纳,每周定额为4.05英镑。

    (3)征收对象为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人。这些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包括没有正式职业但又想保持其领取保险金权利的人和前两类中想增加保险金权益的雇员和个体经营者。也是实行定额征收,1989年每周缴纳3.95英镑。

    (4)征收对象为个体经营者的营业利润超过一定水平以上的人。1989年,年利润额在4750英镑一15860英镑之间的部分,按6.3%的税率缴纳社会保障税。

    英国社会保障税的特点是覆盖面较广,享受的福利待遇也较高,而且根据不同就业人员或非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税率,比较公平,执行也较为方便。但是,采取全额累进税率制度会使临界点税负差距过大,而且社会保障税的缴纳与享受保障的项目没有直接挂钩,返还性不明显。

    二、对我国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启示

    从以上介绍的三国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税征收模式来看,可以得到如下几个启示:

    第一,通过税的方式筹措社会保障资金,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造成大量失业,许多国家乃至私人企业都无力支付职工的失业救济和起码的生活保障,原有的退休养老计划无法实施,严重威胁到社会安定。迫使政府考虑从税收制度方面寻找出路,以便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保障税。二战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采用税的方式筹措社会保障资金越来越为各国所接受,并且迅速发展为主体税种,目前,在德国、法国、瑞典、荷兰、巴西等国,社会保障税都已成为头号税种。我国目前正在加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和劳动者,在激烈的竞争中都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寻求社会保障,以便消除或缓和市场竞争所造成的社会震荡。而我国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社会保障事业,突出面临着基金筹措难等弊端,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才能更好地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及时足额地提供资金来源。

    第二,社会保障的项目由少到多,逐步增加。1935年,美国刚开征薪给税时,仅用于老年和遗属保险,1956年增加了对丧失工作能力者的保险,1965年又增加了为老年人提供的住院保险和医疗保险。目前,美、德、英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体现国家对公民基本生活的关切,社会保障税主要针对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方面筹措基本保障资金。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所筹措的资金也应重点保证基本保障项目的需要,这些基本保障项目是保障对象因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或生病情况下的基本生活和就医、治疗所需的,主要包括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第三,社会保障税的课征范围比较广泛。社会保险是政府在承诺范围内承担最后责任的基本保险,是一种法定保险,作为法定保险应该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体现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增强互济功能和防御风险的能力。从上述介绍的情况来看,社会保障税的课征范围都比较广泛,只要是本国的有工薪收入的人,都是社会保障的纳税人。除此之外,对于不存在雇用关系的自营人员和农民,虽然没有确定的工资薪金所得,也必须依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障税,美国还单独开征了铁路员工的社会保障税。我国开征的社会保障税必须具有较大的征收范围,要覆盖到城镇全体劳动者。

    第四,社会保障税的税基规范统一。美、英、德等国的社会保障税的税基规定十分明确,就是参保职工的工资薪金收入,自营人员的事业纯收益额。都规定了最高宽免限额,英国还有最低宽免限额,不允许有生计费用扣除,但纳税人的资本利得、利息股。股息所得不计入社会保障税的课税基数。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统筹缴款方式对各个险种的费基规定不完全一致,给实际征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开征社会保障税后,宜统一税基,规范征收。

社会保障税篇10

一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理论依据

世界各国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税的理论依据作了一些研究,提出了许多很有借鉴价值的观点:

(一)强制性社会保障方案存在的合理性

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而强制征收的一种专门目的税。强制性社会保障方案存在的合理性是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私人保险以盈利为经营目标,保险契约的签订一般以等价交换为原则,即被保险人享受的保障受益以缴纳保险费和投保期间长短为唯一依据。但有些保险项目如健康保险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由于只有面临较大疾病风险的人才会对保险的需求较大,这就使得私人保险公司必须收取较高的保险费才能保本。这样许多人会由于保险费用太高而不去投保。市场就不能提供有效率的保险量。“家长主义说”认为,由于个人缺乏远见,以至不能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购买足够多的保险,因此,政府必须强迫他们购买。除此之外,强制性社会保障方案可以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某些社会保障方案和以前的缴款联系很小。与购买私人保险相比,社会保障使有些人受益较多,有些人受益较少。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保障方案可以说是收入分配方案。因此,国家强制征收的社会保障税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二)社会保障运营模式的需要

社会保障运营模式分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和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是在对有关人口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长期预测的基础上,预计社会保险成员在享受保险待遇期间所需开支的保险基金总量,并将其按一定的比例分摊到劳动者整个就业期间或投保期间。只要经济发展平稳,基金收缴率就可以长时期保持不变,因而完全积累式的运营模式适合以固定性较强的税的形式筹集。而现收现付式是指社会保险的计划依据当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即当年的缴费收入仅能够满足当年的保险计划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储备资金。这种方式管理方便,但由于各期征缴率经常变动,更适合以费的形式筹资。部分积累式是完全积累式和现收现付式两种方式的结合,可以根据各国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费或税的方式筹集。

实践证明,现收现付式的运营模式无法长期有效的运行,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都面临困境,都在寻找新的模式。有的西方学者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中国应实行完全积累式。另外一些学者提出部分积累式才是最佳选择。如上所述,无论是完全积累式或部分积累式,以税的方式筹资都是适合其运营需要的。因此在我国以社会保障税筹集资金是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运营模式的需要。

二 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

(一)纳税主体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主体一般为雇主和雇员。由于自由职业者和个体经营者不存在雇佣关系,也没有确定的工薪所得,是否将其纳入课征范围,各国主要根据行政管理条件而定。如美国对个体业主征收自营人员保险税,是为个体业主(除医生外)的老年、遗属、伤残及医院保险而课征的。纳税人为单独从事经营活动的个体业主,税征对象是个体业主的纯收入。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埃及由于征管能力的限制,只对雇主和雇员征税。

(二)课税对象

社会保障税的课税对象是在职职工的工资、薪金收入额以及自营人员的纯收益额。这里所说的工薪收入额,通常附有最高应税限额规定,只对一定限额以下的工薪收入额课征。如英国税法规定,纳税人缴纳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以每周150磅为限,超过限额的部分不征社会保障税。有的国家规定最高应税工资限额应随着未来平均工资水平提高而自动增加,如美国最高应税收入从1937年的3000美元上升到1994年的57900美元。[2](P183)对工薪收入额一般不允许有减免或费用扣除,即它不象个人所得税的课征对象那样,可从总所得中扣除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开支,或可扣除一些个人减免项目,而是把毛工薪收入额直接作为课税对象。另外,纳税人除工薪收入外的其他收入,如资本利得、股息所得、利息收入等均不计入社会保障税的课税基数,不作为课税对象。

(三)社会保障税的适用税率

社会保障税税率的高低是由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大小决定的。瑞典政府确立了建立“福利国家”的税收政策目标,因此,瑞典的社会保障税率是比较高的。瑞典的社会保障分为健康保险、退休金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等10个项目,实行专款专用。社会保障税率根据10项用途分类确定,1995年10项用途的征收率共为34.555%。过去几十年来,由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都在逐步扩大和增加,社会保障税的税率也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如美国现行工薪税率为15.3%,超出最初水平5倍还多。[3](P640)同时,大多数国家用比例税率,只有少数国家采用累进税率。

(四)社会保障税的课征与管理

社会保障税多采用从源课征法。具体来说,它是通过雇主这个渠道课征。雇员所应负担的税款,由雇主在支付工资、薪金时扣缴,最后连同雇主所应负担税款一起向税务 机关申报纳税,无需雇员填具纳税申报表,方法较为简便,至于自营人员所应纳税额,则必须由其自行填报,一般是同个人所得税一起缴纳的。

社会保障税是一种“专款专用”的税,所以它虽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但税款入库后则是集中到负责社会保障的专门机构统一管理,专门用于各项社会保障的支付。

三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

就我国目前情况看,开征社会保障税意义重大。第一,能够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改变政出多门,资金来源渠道混乱以至在使用上出现挪用、挤占的现象,有利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调节、平衡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负担,稳定经济发展,培养个人保障意识,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主观条件。第二,相对于收费方式,社会保障税可以将若干社会保险项目的费率合并,由国家税务部门统一征收,所筹经费可在个人社会保险项目之间的调剂使用,这种方法利用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程序,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又可以保证保险基金的及时入库。同时,社会保障税的征管条件也已基本成熟,税收征管法规以及征管人才等方面的条件已基本上能满足开征社会保障税的需要。所以,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已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四 我国社会保障税的模式设计

(一)为了提高法律级次,维护税收法律的严肃性,我国的社会保障税最好应正式立法,避免以“条例”,“暂行办法”等形式出现,鉴于社会保障税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性,建议在法律规定中对偷漏拖欠现象采取严厉措施,加大处罚力度。

(二)应遵循的原则:

要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税法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轻税负合理负担原则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必须保持较高的积累水平,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可能很高,一般来说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另外,社会保障与所有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具有限强刚性,易上难下,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再走“福利国家”开始大包大揽,继而骑虎难下的老路。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在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上不能搞“一刀切”的办法。发达地区适应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的需要,范围可广一些。在较落后的地区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应降低标准,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税的征收范围和税负水平。待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同地区差距的缩小,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标准。在这方面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韩国在五十年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期只设置少数几个税目征税,对农民、渔民不征税。以后随着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迈进,对农民和渔民进行征税,并逐渐提高了税率。我国应在对未来社会经济形势发展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长远的社会保障税征收规划,逐步完善社会保障税制度,否则就会出现有的国家那种税目繁多,变动频繁的现象。

2、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

社会保障税的设计应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理论界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即认为效率与公平二者是相互矛盾的,或者说,二者不可兼得。例如,认为实行了社会保障制度,居民收入增加了公平性,则经济增长效率势必受到影响。这种把公平与效率简单的机械的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越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居民收入(并非财产,更非生产资料的占有)的差距也越小。换言之,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人均收入的提高,居民间收入的差距也趋于缩小,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杰弗里·威廉森和彼得·林德特等人都证实有这种情况。合理的社会保障税制度,应该使经济发展,即所谓效率的提高,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即公平的趋势,二者并行不悖。

(三)社会保障税制的主要内容设计

1、课税范围。为避免一些国家实行的高税负支撑的“普遍福利”政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我国社会保障税在税制建设上,一定要遵循立足国情、循序推进、负担稳定的原则,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税的课征范围。具体在课税范围的确定上要注意两点:一是近阶段社会保障税的课征范围应局限于我国境内的各种所有制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社会保障税应分别以各类企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和职工个人为纳税人,具体应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其职工。对占我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由于其收入水平不高,负担能力有限,对其征收社会保障税不够现实。有学者提出某些经济发达,农民人均收入较高的农村地区,可以先行征收社会保障税。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第一,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社会化程度低,征收的难度较大,征税成本较高,即使在一些较发达地区也是如此。第二,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还有待完善,执法力度不严的状况亟待改观。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作为地方税主体税种之一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率只有10%左右,其它税种也存在大量的偷逃税现象。另据统计,1999年,广东省由地税局的面向城镇的社会保险费收缴率也仅有百分之八十多。而世界上很多国家由于征收管理体制完善,收缴率是相当高的。如法国的社会保障税的95%是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剩下的5%由税务局强制征收入库,也就是说其收缴率是百分之百。第三,我国的暴力抗税事件大多发生在农村,这与农民收入较低、文化素质不高有关,也与干群关系的不正常有关。而在这些因素没有改变、条件不成熟的状况下,在农村推行社会保障税势必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世界上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国家很多把农民排除在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具体操作的困难。即使像韩国这样对农民、渔民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国家,也都采取对农民、渔民的社会保障进行大量财政补贴的办法。而这在我国目前财政收入并不充裕的情况下难以做到,只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改善。二是要遵循保障公民最低需要的原则,现阶段应设置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三个税目,以后再视情况而逐步增加其他税目。

2、课税对象。对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工资、薪金总额;对于在职人员来说,是个人的工资、薪金收入;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是其事业纯收入额。同时应遵循国际惯例规定最高应税限额,即对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工资,薪金收入不征税。鉴于我国贫富差距较大,应对最高应税限额设置较高,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调整。一般不进行费用扣除,但也可对个别情况给予照顾,如退休人员发挥余热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在校 学生业余从事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生活极其困难者的收入。

3、税率。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状况,社会保障水平不宜过高,税率的确定应以满足失业、养老和医疗三个项目的基本资金需要为目标。至于税率的具体形式,应采取比例税率,因为比例税率有利于税制简化,相对累进税率来说更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相对于定额税率来说更符合公平原则,各省市的社会保障税率可有一定的浮动幅度,但不应超过5%,以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

4、征收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现阶段社会保障税收入只能达到省级统筹的水平,与之相适应,社会保障税应划归地方税务局征收。在管理上,社会保障税收入应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并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孙仁江.当代美国税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2] 哈维·S·罗森.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金鑫,许毅.新税务大辞海[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6.

[4] 王传纶,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 胡中流.国家税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