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安全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07:38:47

资金安全论文

资金安全论文篇1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经济和金融安全的影响是复杂的,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作了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的检验。

对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经济稳定性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目前未能达成一致。一类观点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可能促进东道国的资本积累和资本配置效率,提高银行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从而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而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给东道国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可能将别国的经济衰退或危机输入东道国;当东道国面临经济困难时,外资银行可能成为资本外逃的重要通道。谈儒勇等(2005)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可以调和的,而调和的关键在于外资银行的进入是否适度以及东道国是否具备相应的银行开放条件。我们认为,两类观点对我国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银行业低效率运行的现实需要外资银行的进入,而外资银行可能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则需要用精巧的制度设计来规避,新近颁布和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将在后面具体阐述。对于外资入股东道国银行这一特殊途径,巴曙松(2006)认为,外资入股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了利益共享者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共担者,有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有利于金融稳定。

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检验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经济金融稳定性影响等方面。在银行业效率方面,Levine(2003)运用47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对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较多的国家的商业银行利差收入较大,银行效率较低;Claessens(2001)运用80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减少银行的税前利润和日常开支;Denizer(2000)关于土耳其银行业和Barajas(2000)关于哥伦比亚银行业的发展中国家个案分析则证实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利差收入和提高贷款质量。以上实证研究均得到相同的结论,即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一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与其开放度正相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又和效率成正比。

在东道国经济稳定性方面,实证研究的结论同理论研究一样,存在分歧。Demirguc-Kunt等(1998)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与银行危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得出外资银行进入容易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结论。另一类观点则支持外资银行的进入,Barth等(2001)研究发现在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较少的国家,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叶欣等(2004)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将显著降低东道国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巴曙松(2006)提出,世界上最发达和最富效率的金融体系往往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体系,而大部分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前都曾采取了排斥和限制外资银行进入的金融法规和政策,危机后则加快金融重组步伐,更大程度地开放了金融体系,比如日本、韩国、墨西哥和阿根廷。

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路径选择及其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可选择路径大致有四种:成立外资独资银行,即法人机构;在中国开办独立的分支机构;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与中方合资建立新的银行。在中国加入WTO以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途径是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中国加入WTO以来,入股中资银行的方式逐渐受到外资银行的重视乃至追捧;而法人机构的设立在入世过渡期的五年中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随着2006年12月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最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细则的实施,外资银行法人机构的设立将迅速增加。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与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开放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2004年以来我国政府调整了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策略,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重点由主要引进外国银行来华开设分支行转移到着力推动中外资银行加强业务协作与股权合作,以促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快中资金融机构重组和改造。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速度越来越快,仅2005年就有10家中资银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其中包括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等3家对我国银行业举足轻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掀起外资入股的新一轮浪潮。2006年12月11日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最新颁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一个基本的导向是鼓励外资银行在本地注册,非法人外资银行开展小额的人民币零售业务将受到一定限制,只能吸收100万元以上的居民个人定期存款。顺应该政策的指导,已有多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了设立法人机构的申请,目前已有9家经过批准,可以预测“法人导向”原则将有力地促进外资银行在华设立独资银行。

与此相应,外资银行进入路径的不同选择也以不同程度影响着我国的金融发展和安全。外资银行以设立机构进入中国的方式比较而言,设立法人机构比设立分支机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威胁较小。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不仅加大监管难度,而且容易引入国际金融风险。首先,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没有独立的决策权,资金的调度受境外总行的影响,我国监管机关的监管手段因此受到限制。其次,由于其母行在境外,我国监管当局对其母行的风险难以监测和控制。一旦外资银行母行发生危机,风险会马上波及到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我国存款人债权的保障和清偿无法得到优先考虑。第三,外资银行是一个国家资金进出的重要渠道,其分支机构资金调度由境外的母行控制,可能成为大规模投机资金进出我国的通道,也可能在国内金融危机初显时抽逃资金进一步加剧危机,出现拉美和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情形。相比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外资银行设立法人机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威胁较小,对金融稳定有利。首先,法人银行作为境内独立法人,是本地注册,由我国监管机构承担主要监管责任,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来监管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由于受母行经营的影响小,法人银行能够较好地规避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因此从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安全的角度出发,应该对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有所限制,或引导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向法人机构转变。我国2006年12月11日全面开放银行业,同时开始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限制非法人外资银行开展小额的人民币零售业务,鼓励外资银行在本地注册,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外资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所带来的风险,在全面开放银行的同时又有力维护了我国的金融稳定。

而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我国金融的侵蚀上。2005年以来中资银行加快引资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建行、中行和工行这三家大型国有银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引发了关于金融安全的大规模争论。许多学者针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安全表示担忧,主要就是担忧我国金融的丧失。在我国,直接金融不甚发达,经济体系的资金配置依赖着银行业。银行业的丧失,等于丧失经济体系资金配置权,将严重危害经济。因此对金融的强调意义重大,然而从宏观的角度看,目前中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居于控制地位,而且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限制仍比较严格,单个外资机构在一家中资银行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一家中资银行的外资持股比例总和不得超过25%,外资尚无法控股任何一家中资银行,金融仍牢牢地掌握在我国手中。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金融安全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1.中国金融安全的关键:宏观与微观的区别。

金融安全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指的是通过金融系统的健康和富有效率的经营,保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一国的宏观调控能力问题(吴晓灵,2006)。金融安全从微观上讲是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不因个别机构经营不善而导致系统性挤兑风险。微观意义上的金融安全是为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服务的,对金融安全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微观层面,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个银行或者局部市场的层面。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在整个金融体系概念上理解金融安全这个问题。因此看待我国的金融安全不应当只关注单个银行的存亡或计较于中资银行股权是否被贱卖,而是应当考虑如何利用金融业开放与外资银行互利合作,建设一个富有效率、有力支持稳健的金融体系,建立反应迅速、运转有效的金融安全网。

从宏观层面理解金融安全,以整体眼光看待中国目前的金融安全与银行业,我们可以发现,对中国金融安全威胁最大的是体制和观念落后、低效率配置资金、持续浪费公众资金、制造高额不良贷款、危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建设安全、稳定和有效的银行业体系,提高其竞争力,有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我国金融安全的关键。目前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回报和资金配置效率,将资金投放到最具有活力的领域和企业,并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2.外资银行进入有利于提升整体行业效率以促进金融安全。

引发金融不稳定的因素既有外部冲击,又有金融体系不健康的内因,建设健康的金融体系是维护金融安全的根本。外资银行在华的扩张,不论是设立机构还是入股中资银行都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的金融稳定。如前文所述,对中国金融安全威胁最大的是银行体系的低效运行及其制造的大量不良贷款,我国金融安全的关键是建设富有效率和竞争力的银行业体系,而外资银行的进入和扩张主要通过竞争和示范这两种方式促进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具体而言,外资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或法人机构,都加剧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给中资银行巨大的竞争压力,促使他们反思、学习、变革和完善;而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则是直接地为被入股银行带来先进的治理结构和管理理念。在竞争和学习中,在银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中资银行改善他们的经营管理,将资金投放到更具有生产力的企业,有效控制信贷风险,从而提高整个银行业的资金配置效率。

3.入世前后中国金融安全状况的比较。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入世5年来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的扩张和入股中资银行步伐的加快,并未给我国的金融安全带来明显的威胁,反而加速中资银行的改革,而且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地参与中资银行的改革,银行业整体向着更具效率、更加稳定的方向进步。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对我国金融安全进行了全面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金融总体稳定,2005年中国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王元龙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课题中,也对我国金融安全做出了“金融基本稳定;金融信号基本正常;金融运行平稳”的总体评价。总之,外资银行的进入与扩张,会带来一些不利于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但我国通过金融政策的规定和引导,规避了很大一部分风险。而且瑕不掩玉,外资的进入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有力地促进了中资银行改变落后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理念,促进了整个银行体系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为我国构建稳健的银行体系注入强心剂,促进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银行在华的扩张也势不可挡。

我们不难发现,在宏观上突飞猛进、超常规地引入外资,而不注重基础制度和结构的改革,不注重监管的加强,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来说可能是危机四伏的。许多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外资银行进入,特别是外资股权并购银行的行为进行政府管制。因此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坚定地开放银行业,在微观上继续鼓励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在宏观上控制外资进入的比例和节奏,紧紧抓住金融安全的主导权。

1.微观层面上继续鼓励外资银行的进入。

从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开放不可逆转,而且中国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过度封闭的金融保护主义会造成资金配置效率的低下,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不安全。从目前来看,外资入股比单纯的引入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示范效应更加明显,对于促进中资银行改革的效率更高。因此在微观层面上要坚定地推进银行业的开放,鼓励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促进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推动整个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

2.宏观层面上警惕丧失金融安全的主导权。

从国际经验出发,东南亚和拉美的一些国家过快推进银行业外资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教训不能忽视,我国在推进银行业开放的同时必须紧紧抓住金融安全的主导权。首先,加快中资银行的改革,促进其市场化运作,成为自负盈亏、自负其责、高效运转的商业银行;其次,监测并关注在华设置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母行的经营动向,防止国际金融风险传入我国;第三,监测并限制国外战略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及时逐个评估国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改革是否发挥了应当发挥的作用,并据此决定国外投资者能否入股其它中资银行或者扩张其股份比例;第四,继续控制外资持股中资银行的比例上限;最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内投资者,鼓励其投资中资银行业。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如何超越“贱卖”的争论与分歧?[J].dcotor-,2006

[2]谈儒勇,丁桂菊.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5)

[3]吴晓灵.在开放中发展中国金融业[Z].,2006

[4]叶欣,冯宗宪.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4,(1)

资金安全论文篇2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二战以后世界经济的最大衰退,至今世界尚未完全走出危机阴影。在对金融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金融安全网再次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后,在危机前金融安全网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一般认为,传统的金融安全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审慎监管、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①。在2007年的危机中,政府对陷入流动性困境的银行进行了大规模注资,财政注资随之成为金融安全网一个重要的内容,金融安全网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在危机中,金融安全网所发挥的作用被学界和业界所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构建实证模型分析美国政府财政注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来研究财政注资这一金融安全网的新要素对于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这对于了解财政注资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金融安全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政府注资这一金融安全网的新要素的研究尚非常罕见。本文的研究对于这一研究领域无疑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为进一步了解财政注资的稳定作用,完善金融安全网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理论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具有清偿能力的金融机构由于出现流动性问题而陷入危机时,中央银行会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向这些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以帮助金融机构短期渡过难关。然而,一旦金融机构大面积出现清偿能力不足时,金融系统出现偿付危机,仅仅依靠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再贷款已经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和阻止金融危机的蔓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财政部通常采取动用税收、发行国债、提供担保等方式向丧失清偿能力的金融机构注入资产,通过剥离不良资产和购买银行资本权益,进而达到充实银行资本金的目的。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直接催生了财政注资,至今仍大行其道。虽然财政注资的目标也是修复市场信心,管理金融危机,但作为一种新的救助方式,与金融安全网的其他要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审慎监管要素强调事前预防,监管当局通过事前对金融机构风险状况进行科学预测和积极监督来对金融危机进行防范,银行监管主要是针对银行个体来进行的,通过审慎监管促使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最后贷款人则强调事中救助,中央银行对发生流动性危机的金融机构提供紧急援助。个别的危机事件极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当某些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时,中央银行此时向金融机构及时提供流动性,避免引发金融机构之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有效阻止金融危机的蔓延;存款保险制度则强调事后修复,在金融机构倒闭后对存款人进行一定数额的偿付以确保金融系统迅速恢复。此外,存款保险制度以国家信誉保证承担存款人的部分损失,稳定金融市场的信心,抑制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防止金融危机的扩散。虽然对于这些要素在防范金融危机过程中所处不同的发挥作用时机进行区别有些偏颇,因为这些要素的作用可能贯穿于整个危机防范过程中,如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制度在事前也能一定程度上起到修复市场信心的作用,但是通过时机的划分,我们对金融安全网各要素的作用特别是政府注资的作用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如果事前的预防不到位,那么事中救助则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过程中,最后贷款人机制名存实亡,因为如果任何一个机构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无异于向世人昭示其存在流动性问题,进而会导致市场对其看空,使得危机进一步加剧。因此,雷曼兄弟即使在陷入严重的危机时刻,仍然放弃了向央行贷款。财政注资则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财政注资主要是政府财政通过剥离问题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和购买其股权的形式向金融机构注资,充实其资本金。当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问题而非清偿问题时,中央银行向其提供贷款就能缓解银行困境。而当金融机构由于严重亏损而丧失清偿能力时,中央银行仅向其提供贷款已经无能为力,为了避免其倒闭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政府不得不介入,充实其资本金。财政注资的作用对于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财政注资无疑向市场释放了积极干预的信号,重拾了市场信心,对于拯救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防止危机的扩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实证检验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研究的主旨在于从金融市场风险(波动性)的视角来揭示政府注资的作用,检验政府注资是否能有效化解金融市场风险,降低金融市场波动性。因此,本文的研究设计也是紧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EventStudy)来对前文的理论分析进行验证。

(一)研究设计

本文研究设计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指标选取。首先,需要确定金融市场风险即波动性的指标。在已有的研究中,通常使用证券价格的方差作为衡量金融市场波动性的指标。但是,其存在一个隐含的前提,即不同时点的证券价格相互独立,收益率分布呈正态。然而,在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方差是呈现出聚丛性的特征,且表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仅仅使用方差作为指标显然已经无法科学地刻画出市场波动性。因此,本文计划采用证券价格条件方差作为反映金融市场波动的衡量指标。条件方差是在给定全部历史信息集的条件下,对于证券价格变动的方差所做出的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信息集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而条件方差也会随之变化。条件方差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方差的静态特征缺陷。

其次,确定估计所采用的方程。由于一般计算估计条件异方差模型都是采用ARCH模型及其推广形式。结合以前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广义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来计算出金融市场波动性,作为衡量金融市场波动的指标。

最后,由于美国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因此,本文计划主要对美国的财政注资在化解金融风险、抵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

2.时间窗口确定。在得出了金融市场风险的相应指标以后,需要确定政府注资的确切时间,以便对这一事件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在时间的确定上,有政府宣布注资和政府实际进行注资两个不同的时点。由于政府强大信誉的担保,财政部宣布注资必定对金融市场的预期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优先选择政府宣布注资日,由于部分数据缺失,在无法准确确定政府宣布注资日的情况下,本文才考虑选择实际注资日。同时,由于政府注资日当天可能处于节假日,股票市场停止交易,因此,这一消息只有在第二天股票市场恢复交易时才有所反映,因此,在本文研究设计中,如果注资日处于节假日,则将其顺延至其后的第一个股票交易日,将顺延后的这一交易日作为事件前后的分界点。

3.对事件前后进行比较。在明确了注资日以后,本文将以注资日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段。本文旨在考察政府注资前后,金融市场波动性是否产生显著的变化,因此,本文试图找出所有注资事件的全部累积效应。考虑到条件方差在不同时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本文不是通过直接比较其条件方差的大小,而是先计算出条件方差的连续增长率,然后将所有注资日前后的波动性的增长率进行平均,找出整个金融市场风险的变化趋势。其计算公式为:VOLt=tt-1-1,其中,t代表t期的条件方差,VOLt为条件方差变动率。

这样避免了单纯通过比较注资日前后条件方差的差异而导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次注资时期的条件方差很大,可能会改变全部注资事件整体的趋势,这样得出的结论显然有失科学性。

同时,由于很难准确地得到条件方差t的分布,因此,很难采取参数检验的方法来判定注资日前后股票市场波动性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而且,由于条件方差选自不同的时点,属于时间序列,不是截面数据,因此也无法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判定注资日前后的差异。因此,本文通过简单描述的方式进行初步判断,虽然缺乏一定严密性,但是依然可以判断出其大致的变化趋势。

(二)实证结果

在明确分析步骤以后,本文选取相应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本文重在考察次贷危机发生以后这段时期政府注资在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因此,本文所选的时间段为2007年4月3日至2009年4月30日大约两年多的时间。本文选取美国标准普尔SP500指数表示美国和英国金融市场的情况。

根据方程的估计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方差确实服从GARCH(1,1)过程,本文根据估计的方程提取条件方差的数据,作为衡量金融市场波动性的指标。下图给出相应的描述图。

2.在获取了金融市场波动性即股票指数条件方差的相关数据以后,本文开始进行第二个步骤,确定注资日的具体时间。根据公开可获得的资料,本文整理出了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国财政部对金融机构的注资。下图列出了详细的注资一览表。

在提炼出条件方差的数据以后,本文逐一计算出美国财政部每次注资前后条件方差的变动率VOLt,然后依据时间窗口将这些变动率平均,得出整个金融市场波动率在政府注资前后的整体走势。

依据这些步骤,本文计算出了注资前后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平均变动率的相关数据,参见下图。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判断,美国政府的注资对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降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产生了明显的积极的影响。美国政府的注资终止了金融市场波动性及金融风险在次贷危机中日益增大的趋势,有效降低了面临的金融风险。

四、结论

资金安全论文篇3

 

【论文摘要】:电子银行的 发展 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在我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和制约条件,并指出我国要克服各种障碍,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 

 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 

 

 1.  经济 社会的发展要求一种新的支付体系与其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告诉我们,经济领域一旦出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就会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调剂资金余缺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规模更大的资金流,运用传统的货币支付体系将会产生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经济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要求电子银行这一新的支付体系来满足更大的资金支付和转移。 

 

 2.  科学 技术的进步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这就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也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方向,其趋势都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使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 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金融服务网络化,这一趋势促使

 

 2. 城市 网络 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是指 发展 电子 银行必须的网络软件和硬件设施。

 

 3. 网络安全是个大问题 

资金安全论文篇4

【关键词】养老基金投资 基础设施 可行性分析

一、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理论基础

养老基金的资产负债结构与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很大的匹配度,理论上说,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成为养老基金投资的可行选择之一。

首先,基础设施能产生长期可预期的现金流。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而且持续周期比较长,要求投资方具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养老基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这一要求。随着个人账户实账运行,会形成巨额的资金积累,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强制性特征,保证了现金流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可以满足基础设施投资对资金的需求。其次,基础设施资产具有稳定的收益,可以抵御通货膨胀。基础设施的施工建设周期为4至8年左右,产业寿命较长,运行费用相对较低,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并且由于基础设施的固有特性,使其能很好的抵御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对资产价值的腐蚀,有效实现投资的保值增值。而这些特点与养老基金对投资安全性和收益性最佳结合的追求相匹配。最后,基础设施与其他资产相关性低。根据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各类资产间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能力越强。为了更好的防范养老基金投资风险,分散化投资是必然选择,而基础设施类投资与传统投资领域的低相关性,有利于更好地分散投资风险,保证基金安全。

二、我国养老基金投资现状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讨论稿)指出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国债、货币基金、国债基金和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和金融债等。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比例不低于40%,其中银行存款比例不低于10%;货币市场基金、国债基金投资比例不高于3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比例不高于30%。除国家规定外,单个投资机构管理个人账户基金不得超过个人账户基金总额的20%。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用来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只能保证其名义安全,而不能保证其实际安全。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高速增长,基金保值增值形势越来越严峻。如果仍然按照既有的投资政策,基金会面临不断贬值的风险。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率还不足2%,而2010年和2011年的CPI分别为3.3%和5.6%,显然养老基金实际是在贬值缩水,基金的保值增值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应根据本国实际,拓宽养老基金投资渠道,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三、我国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基础设施需求量较大。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5%,预计2020年达到60%。这说明在今后的十年里,我国将继续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同时,“十二五”规划还强调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可见,这两项措施将会带来对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其次,我国基础设施供给量不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的数据得出,2003年至2007年间,基础设施投资逐步放缓,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由18.45%下降到17.20%。由于2008的四万亿刺激计划使得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又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不过,基础设施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不符合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并且,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将会对基础设施出现较大需求,如果基础设施建设增速继续放缓,必将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最终将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增长。最后,我国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狭窄。我国基础设施融资渠道主要有五种: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国家预算资金、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的贡献相对有限,基础设施的资金渠道主要来自于自筹资金与国内贷款。而自筹资金一般来自于借来资金与银行贷款,可以说银行贷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资金来源。所以,有必要拓宽我国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渠道,防止资金来源单一化。

四、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需要符合投资原则,达到保值增值的要求。下面分别从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及社会性等方面来分析:

从安全性上分析。首先应该声明,投资真正的安全性应理解为资金的实际安全性,即投资的本金及其产生的收益能够保值,能够抵御通货膨胀风险,不降低其实际购买力。基础设施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所提供的都是与人们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转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这一特征决定了它们的使用需求都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而持久稳定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对所投入的资金的回收和盈利给予了保证。所以,投资基础设施没有暴利的可能,也没有血本无归的担心,偿本付息一般只是时间问题,这显然符合养老基金投资安全性的特征。另外,投资到银行存款或国债部分的养老金有时无法抵御通货膨胀,这也可以靠基础设施投资的收益进行弥补。

从流动性方面看,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具有完全积累性质的养老基金,所以对基金流动性的要求并不太高,投资基础设施领域是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的。因为,一般年轻人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之间的缴费可以长达30 年,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周期和还款周期一般不会超过这一时间。

从收益性分析,基础设施的施工建设期限一般为4至8年,产业寿命较长,运行维修费用相对较低,积累的利息较高,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拥有长期稳定的收益。理论上看,基础设施投资收益率可能不及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但在股票市场总体收益情况不佳的条件下,基础设施投资的收益相当具有吸引力。与现有的投资种类银行存款、国债等相比,基础设施项目回报水平也都具有明显优势。

这一投资还具有重大社会性意义。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必须用于对经济和社会有益的项目;除了必须与社会利益一致外,还应注意与政府经济政策是否一致。可以说,我们把养老基金投资基础设施领域,是完全符合这一规定的。由于基础设施都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可产生巨大的外部正效应,满足了社会公益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资金安全论文篇5

2011年11月8日晚,随着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先生宣布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开幕,关于本次盛会千亿招商项目的各种新闻,就迅速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2011年11月9日上午,记者在大会的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现场看到:本次盛会,安徽省邀请了4000余名境内外嘉宾和客商参会。与会的嘉宾既有政府官员与知名专家,也有国外政要与境外企业代表,更有百余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代表。在当天的项目签约会上,共有118个内外资项目成功签约,项目的总投资达到213.1亿美元。在本次会议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项目的签约额,达到了项目签约总额的40%以上。在签约的项目中,有79个属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例如新能源、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等等。这7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总投资为130.1亿美元,占签约金额的61.1%。

记者注意到,文化产业的签约项目共计有57个,总投资为529.33亿元,协议引进资金为482.30亿元。9个在项目签约仪式上集中签约的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为194.80亿元,协议引进资金为194.80亿元。这些项目主体实力强,引领模式好,合作发展空间巨大,充分表明文化产业项目越来越成为安徽省展示自身发展空间和内在潜力的重要窗口。

安徽百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洪阳告诉记者:“与往届相比,本次盛会集中签约的项目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提升,产业层次更高,国际性更突出,实效性更明显。这样高效的项目签约仪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

行业论坛精彩纷呈

在本次盛会上,主办方组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公共安全、科技金融、战略人才、股权投资等系列专题论坛。其用意就是,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和徽商优秀代表,共话发展、共谋蓝图,着力形成一批具有科学性、战略性和建设性的理论成果。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题论坛及对接活动”,既有实际内容,又具有长远影响。“电子信息技术与公共安全院士论坛”,阐述了公共安全的概念、城市与公共安全的规划、城市与公共安全的建设、城市与公共安全的运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论坛及对接活动”,让国内科技金融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投资界专业人士齐聚合肥,与会者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助推中部战略新兴产业腾飞”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措施、风险投资的增值服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搭建等多个热点问题,而“2011‘海智计划’项目与人才对接活动”,吸引了来自美国等地的专业人士,还有国内科技园区及高新企业的代表共计100余人。精彩的行业论坛,连接着海内外徽商代表的心,也折射着安徽省政府对他们的真诚关怀与亲切呼唤。

展区凸显特色

记者注意到,本次盛会组织了展区,并以“高端客商多、高新项目多、高科技展示多、高层次对接多”四大特点,生动地诠释了打造一个“常态化、规模化、国际化、立体化”的经贸盛会的要求。特别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围绕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找准定位。这种在点上寻求突破,在链上展出态势的做法,是一种展区设计思路上的创新。

在综合展区,记者看到,迎面而来的是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和亮点,以及“十二五”期间安徽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巨大潜力,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经济圈、皖北经济圈、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等五大区域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江北、江南两大产业集中区强劲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题展区内,现代显示及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光伏新能源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公共安全产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五个展区的精彩内容,让众多观众流连忘返。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展区内,既有整车展区的试驾与演示等内容,也有零部件展区的充电设备、充电站及相关配套项目的内容。在公共安全产业的展区内,重点展示的是智能电网、量子通信、控制传输记录设备、物联网技术产品、消防产品与技术设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展室外展区内,重点展示的是大型工程机械、特种装备、专用车辆等省内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

在文化产业的展区内,重点展示了安徽原创或自主研发的文化软件产品、数字动画影视产品等最新的成果。在安徽省科技金融创新专题的展区内,既有具体的演示,又有需求的对接,说明了安徽省对科技与金融创新工作开展的重视。

创新共赢志在发展

据大会组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本次盛会上,到会中外客商达到4526人,其中到会的境外客商有1210人,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有102家、跨国公司有220家。大会集中签约项目共118个,项目总投资额213.1亿美元。本届盛会通过招商对接、系列论坛、展示宣传、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安徽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文等诸多优势,深化了经济、科技、文化、才智、旅游等方面交流合作,实现了多方互动、互利共赢,促进了共同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安徽人是热情的,他们特别懂得充分利用活动来广结天下朋友。此次他们力邀了台湾的客商参会,也充分利用全球服务外包大会、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安徽周、安徽经贸代表团访美等活动的影响力,广泛邀请了全球服务外包行业的领军企业以及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客商前来参加此次盛会。安徽人是有眼光的,他们充分地利用了安徽省外资重要来源地香港的优势,广泛邀请大批香港的客商前来参会。安徽人更是诚恳的,还充分利用日本众多产业亟待转移的契机,积极邀请日本客商前来参会,同时,还充分地利用安徽省开拓境外新兴市场的成果,邀请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多个新兴国家的客商前来参会,赢得了各国友人的一致赞赏。

资金安全论文篇6

一、文化产业成为安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亮点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来自文化部的资料显示,现在美国文化娱乐产品已成了第一大出口项目; 日本的音像产业成了国民生产的第二大项目,其文化娱乐业经营收入已超过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近两倍于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加拿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 6%,文化产业规模已经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建筑业等。 这些事例充分表明,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是大趋势,很多国家把它叫做朝阳产业。近年来,安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十一五”期间,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30%以上, 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也远高于全省 GDP 增速, 约占全省GDP 的 4%(表 1), 名副其实地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安徽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提供了强力支撑。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安徽在“十二五”时期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举措。 未来 5 年,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 23%-25%,将达到 1000 亿元以上,占 GDP 的比重达到 5%以上,力争 2015 年末,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任何社会生产规模之所以能得以不断扩大,都有赖于消费的不断扩张。 近年来,在中国总体达到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也为文化产业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10 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GDP)12263.4 亿元,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788元, 比上年增长 12.1%,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8.8%。 人均消费性支出 11513 元,增长 12.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 7.9%,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 33.9%,衣着支 出 增 长 13.5%, 教 育 文 化 娱 乐 服 务 支 出 增 长20.8%。 可见,文化类增长速度最高。虽然安徽省文化产业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受体制和观念上的约束,文化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难以适应市场化运作[2]。 同时,安徽文化产业发展还受到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制约。

二、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概况

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无不证明,投融资问题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安徽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已基本建立,通过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文化项目招商引资、推动银企对接、争取银行信贷、发行企业债券、积极上市融资、组建文化产权交易所和版权交易中心、创立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安徽文化产业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在投融资体制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使安徽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多艘航空母舰乃至航母群的新局面。 2007 年 11 月,安徽省政府正式《安徽省社会资本和外资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此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大型跨国传媒集团米拉德合作组建新安传媒公司,一次性引进资金 2.1 亿元,成为全国首家党报集团中外合作企业[3]。2008 年安徽出版集团重组科大创新,主业成功借壳上市,被业内誉为“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新突破和新亮点”, 入选全国十大经典重组案例。 2010 年 1 月,皖新传媒成功上市,公司市值超过 100 亿元, 成为全国发行业主板首发上市“第一股”,并成为全国出版发行业唯一入选沪深 300指数样本股的股票。 形成了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和安徽演艺集团等五大集团的文化盛况。 同时,有172 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了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普遍推行了三项制度改革。 在 2008 年改革办编辑出版的《文化体制改革 100 例》中,安徽有 8 个案例入选,位居全国前列。虽然多年来安徽省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且成效显著,但由于文化产业有轻资产、高风险、收益难以预期以及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不畅等特点和原因,困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融资难瓶颈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消除。

三、安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的基本思路

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先进经验,结合安徽实际,我们设计出安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的基本思路,即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符合安徽省情,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按市场化规律运作的投融资体系。具体来说,政府的财政预算资金、专项文化资金对市场化运作投融资领域注入,以此来带动社会资本和资金的参与,通过文化产业风险投资、贷款担保公司、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市场化投融资,为文化融资提供多样化的渠道和方式。一是安徽省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成立专门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型企业文化产业投融资。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很难在股票市场上与一些大型的企业竞争。 因此,应成立专门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以服务于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如美国建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社区合作银行。 三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政府与民间共同注入资本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如借鉴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的成功融资经验,在两年时间内,政府与民间投资合作 17 项文化产业项目, 共融资 2073 亿韩元, 其中政府融资350 亿韩元,民间融资 1723 亿韩元[4]。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的主要方式有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机制、疏通间接融资渠道、加大直接投融资领域和不断创新融资新方式[5]。

四、安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投融资的措施

安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并在开发自然资源基础上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色。 构建文化投融资体系,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互动发展,是利用安徽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然选择。

(一)深化文化市场化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对文化产业的导向和杠杆作用

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大、抵押物少,具有显著的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等特点,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介入文化产业不够成熟的前期内容和创意的开发。 同时,安徽地处中部,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文化产业靠自身积累太慢,靠财政投入太少。因此,安徽应从经济欠发达的省情出发,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 通过政府投资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文化发展基金。 政府投资就像一根指挥棒,引导着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和结构优化。

(二)进一步降低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门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文化集团

安徽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已经展开, 亟待发展相配套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提供支持。 文化企业上市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迅速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如戏曲、体育场馆、图书馆、公园等。这些行业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公益性、非公益性文化实体混杂在一起相互拖累。 前者因得不到财力支持而举步维艰,后者则因非市场主体地位而缺乏发展动力。对那些已经可以市场化经营的行业,如娱乐业、各种文化中介组织,艺术设计市场、文化信息市场等,应该加强监管。这些行业只要是合法经营、照章纳税,政府不应当管制太多,坚决杜绝以管理为名实为“吃、卡、拿、要”等现象的发生,为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营造公平竞争、严而有序的投资和经营环境。

(三)创新适用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金融产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不断创新开发适合文化

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文化部门与银行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企业贷款渠道建立,同时和保监会合作进行保险险种设计,加快第一批险种试点。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文化产业与金融增进了解,开展业务,提供公共服务。 2006 年,在香港举办的安徽省文化产业对外合作说明会暨项目推介会上,安徽省共签约 30 个项目,总投资额 12.5 亿美元,引进外资 9 亿美元,这是安徽省也是国内文化产业首次在香港举办大型招商活动。政府要进一步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基于互联网技术,为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投融资信息和服务网络平台,将这个平台建设成集文化产业投融资信息交流、政策对外、金融业务在线办理、金融品种发行、项目咨询投资、产品展示交易、行业知识普及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一座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四)培养专业化的文化投融资人才,实现金融与文化产业有效对接

资金安全论文篇7

“我对今天发展论坛的选题非常感兴趣,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责任、民间融资这些问题贴近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值得民营企业家们去思考、去交流。徽商杂志社邀请了一流的专家,特别是邀请了从实践中走出成功道路的企业家讲出他们的思考,对所有企业家都有一个好的启迪。”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郭万清高度评价“2013徽商之夜暨安徽民营经济发展高峰论坛”。

5月22日,这场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徽商杂志社、徽商全球理事会、徽商网主办的徽商盛会在合肥万达威斯汀酒店盛大开启。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郭万清,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王鹤龄,安徽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刘正宗,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汪家驷,安徽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庄立权,安徽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陈翔,安徽省政协副秘书长杨玉华,合肥市政协原主席、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周富如,安徽省委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副书记汪卫东,安徽省外事办纪检组长、党组成员张敏生,中国国际贸促会安徽省委员会副巡视员吴晓天,安徽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李梅梅,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王士友,安徽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贾宝明,安徽省妇联十一届副主席、安徽省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李晓黎,安徽经济记者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王兆蔚,徽商杂志社总编辑、徽商全球理事会秘书长韩新东等出席本次活动。我们中国徽商崛起

下午三时整,“2013徽商之夜暨安徽民营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开启大幕。来自政、商、传媒等各界的600余名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徽商企业发展战略、民营企业融资难、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焦点问题,来自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和金融机构专家的精彩演讲为民营企业发展贡献智思,为企业创新增长提供新思路和新对策,赢得在场听众阵阵掌声。

随后举行的徽商之夜大型晚会中,徽商传媒对2013年度推出的系列活动及重大战略“动作”进行,这也是继徽商奥斯卡系列活动后,徽商传媒又一次重磅出击。此外韩新东还为徽商之家酒店联盟首批成员授牌。

汪家驷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报业集团重要的媒体2--,徽商杂志社在有激情、在状态的总编辑韩新东带领下,志存高远,奋发有为,坚持为徽商办,办给徽商看,致力于宣传徽商、推介徽商、服务徽商,与徽商共进、与徽商共赢。徽商杂志社通过徽商奥斯卡全球年度盛典、寻找徽商最佳投资区域等重要活动,以《徽商》杂志为纽带,与新安金融、金牛控股等大型民营金融集团共谋资本合作:以文化为纽带,与安徽最有影响力的安徽再芬黄梅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中国戏剧上市第一股:以资源为纽带,与徽商全球理事会成员单位和80余家境内外安徽商会共同谋划发展徽商全球总部项目,探寻出独具特色的‘徽商模式’,一举奠定了《徽商》杂志在海内外徽商群体中的影响力,为新闻媒体如何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企业家创新创业探索了一条新路。”

韩新东以“这个春天、我们中国、徽商崛起”为序拉开了本次论坛的序幕。

韩新东表示,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注定是不平凡的:4月15日,美国波士顿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球的恐怖爆炸案;4月16日,复旦大学的学生黄阳因为被自己的室友投毒而离开人世;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了严重的地震……“这美好的春天,我们本该是憧憬更加美好的生活,但是却被这些事情一再地打乱幸福的节奏。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珍惜春天,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谈及时下热门的“中国梦”,韩新东表示,梦想也有飘渺的地方。他认为,在座的徽商企业家,就是梦想的实现者、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我们有一些负责任的企业家,他们不仅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理想,创造有价值的财富,更是被时代和社会所承认。”他表示,中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生活在其中,必须要为我们的国家负责。

说到“徽商崛起”的话题,韩新东表示,正像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一样,徽商能崛起,就在于徽商的思想、精神、理念在我们这个时代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因为徽商是有理想、有文化、有追求的企业家,他们对这个时代负责,对自己负责。”韩新东认为,未来的中国一定是徽商的中国,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中国的世界。

最后,韩新东将一首的《沁园春·雪》献给所有的徽商企业家们,“是你们撑起了徽商的脊梁,撑起了中国经济的脊梁,所以我们在这里举行安徽民营经济论坛,就是为中国经济把脉,为徽商经济把脉,为我国的未来把脉。”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现北京大学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所长张国有教授第一个登上主讲舞台。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竞争”主题,张国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大量的国内外企业战略竞争的案例解读了企业战略竞争的本质和关键点,其精彩报告赢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

安徽金牛控股集团董事长吴道荣、中环投资集团董事长余竹云、复星集团—星浩资本副总裁黄海滨、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斌等企业界“实战派”从民营企业发展实例出发,对民营金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地产金融、民营企业的四重“突围”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吴道荣表示,在当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环境下,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无疑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条很好的道路。既要促进对金融业资本的准入,也要促进对金融业机构的准入。“政府要进一步放开民营资本控股设立民营银行、证券、信托等。同时,鼓励真正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投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促进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明确其金融身份和法律地位,并通过税收等对其进行支持。并且,将已有的合理的民间金融形式纳入正式金融监管体系,如将小贷、典当纳入正式金融监管体系,明确小贷、典当的金融身份和法律地位。我们要看到,建立混业型的金融控股公司是民营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黄海滨则认为国内地产金融市场正迅猛崛起。他表示,在美国的地产私募基金市场上,房地产投资为主要方式,私募基金为地产行业提供了80%的资金,也分享了地产行业的主要收益。私募基金成为投资者投资地产行业的主要形式。“比如,‘黑石’作为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基金之一和全球领先的另类资产管理者和金融咨询服务提供者,1992年创建的地产基金达到全部基金的39.7%。眼光投回到中国,中国地产基金于2010年迅猛起步,市场机会凸显。2010年,市场化运作的人民币基金总规模已经达120亿。而私人财富市场已在私募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且增长潜力巨大。国内LP(有限合伙制)处在初级阶段,未来增长空间巨大。我非常看好中国未来的地产私募基金市场”。

随后举行的徽商论坛以“民营经济前进中的徽商商机”为题,现场主持人韩新东与吴道荣、余竹云、叶斌、复星集团一星浩资本CEO赵汉忠、安徽高速地产集团副总经理邰峥等嘉宾用生动、深入的语言解读经济前行中的徽商商机,并从商机话题延伸开来,共同探讨企业如何保持持续增长及增长源动力何在。当时钟指向当晚18时,裸眼激光舞蹈《行走》拉开了“徽商之夜”大型晚会的序幕。

“徽商之夜”晚会中,徽商传媒对2013年度推出的系列活动及重大战略“动作”进行,这也是继徽商奥斯卡系列活动后,徽商传媒又一次重磅出击。十大活动分别是:一、徽商传媒上市引擎发动;二、徽商联盟服务中心成立,《徽商联盟报》创刊;三、徽商高端产品定制服务中心成立;四、2013美丽安徽系列大赛:五、第二届寻找徽商最佳投资区域活动;六、第三届安徽十大民营企业家评选活动;七、重走徽班进京路——徽剧徽商梦大型巡演;八、2013首届十大文化新徽商推选活动;九、《徽商丛书》2013卷编撰正式启动;十、《徽尚生活报》筹备创刊。

脑力激荡文化之旅

郭万清对徽商杂志社四年来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予以高度评价,“《徽商》杂志办得很好,时尚又现代,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很有水准。徽商全球理事会组织的活动为企业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

王鹤龄对本次活动给予充分赞赏,“交流很重要,通过交流扩大视野,扩展我们的胸怀,增加企业家对新机遇的把握能力,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凡是经济活跃有希望的地方,都是企业家交流频繁、活动很多很活跃积极性高的地方,将来可以让企业家参与得更多更大,探讨的问题可以结合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发展最热点、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大家百家争鸣、求得共识,让企业在更多的平台上群起合作、理性博弈。”

汪家驷认为《徽商》杂志举办的安徽民营经济发展高峰论坛正逢其时,是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相信,本次活动既是一次优化徽商发展战略,解决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脑力激荡,也是一次畅叙乡情,联络亲情,加深友情的文化之旅”。

“《徽商》杂志在宣传民营经济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组织会议论坛,在理论前沿给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本次论坛邀请了六七百名徽商参与,对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对中小企业抓住徽商发展机遇有非常好的作用,希望以后多办此类活动,我们也会积极参与。”晚会结束后,吴道荣激动地告诉记者。

资金安全论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交通建设中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及主要内容作了简单介绍,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然后就当前交通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结合现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近些年来,国家继续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满足交通发展需求。而屡次出现的交通建设资金缺失、损害、腐败等现象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财务管理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交通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交通资金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交通建设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1.财务管理,即对资金的管理,交通建设中的财务管理对象为交通建设过程中及路政活动中涉及的所有财务关系,是有关交通路政单位对学财务活动进行组织。指导、分析及监督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交通建设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政策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政策性即有关路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依据一定的国家政策和制度规定,其中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复杂性是指我国对交通公路等运营的管理体制没有相应明确的规定,大多为地区对运营管理的具体规定,在这种运营管理不一致的背景下,造成管理体制上一定程度的混乱,此外由于我国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使得交通建设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使得交通建设后期管理呈现复杂现象。而且交通建设的地域性差异和地理特点也会形成一定的运营管理复杂性。 

2.交通建设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资产管理及财务分析与评估。财务监管等。其中财务监督是重要内容,从工作环节上来划分主要包括交通建设前期工作中资金筹措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以及建设项目竣工个财务管理和监督。 

二、交通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交通建设中财务管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分析现状,认清问题,有助于我们从实际出发,从而加强财务管理,真正有效地保证交通建设资金的安全,解决问题。 

1. 交通建设资金管理所面临的风险性安全问题。由于交通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银行方面,因此建设资金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主要包括银行方面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内部管理风险,这其中有非人为原因造成的风险,如金融危机,也有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风险,如银行自身管理不力造成的内部人员徇私枉法、诈骗等行为给客户造成的损失、或者由于工作人员失误造成的结算风险等。其次是由于资金管理方面内部造成的安全问题,这主要包括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从而导致的资金风险,如财务人员私吞财务、在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时,没有印鉴分管等;财务管理中由于工作人员或者非财务工作人员的原因造成的管理风险性问题,资金流向不合规导致的风险问题屡屡出现,另外由于内部审计监督不完善导致正常的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等问题。 

2.交通建设财务管工作中的财务监督和内部控制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建设项目财务不规范问题,相关人员违反纪律,贪污腐败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工程款、建设资金被挪用,私占等问题层出不穷;建设资金中的配套资金缺口较大,不能得到落实;用交通建设资金擅自搞其他建筑的建设,搞概算外项目,擅自扩大建设规模等问题。 

三、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的对策 

1.针对风险性问题,首先要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分析各种风险安全问题的特点和类型,并且提高对交通建设资金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认识到加强资金安全管理是加强交通建设资金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任务,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对于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与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是相辅相成的。分析风险带来的资金安全问题,需要科学正确地分析各种风险,风险主要分为金融机构方面的金融风险以及资金管理者方面的内部风险,清楚各种风险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形成风险的原因、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从而有效地加强资金风险安全管理。而针对于银行来说,要慎重选择信誉好、实力雄厚的开户银行,可以抵抗金融风险,并且关注每一笔金融业务,认真核对每一次的银行对账单,避免不法分子有机可趁。针对资金管理者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避免工作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违法乱纪造成的危害等。 

2.加强交通建设中的财务监管工作,有效发挥财务监督功能。为加强财务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应从交通建设的全程着眼,从各个环节入手,全面有效地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主要分为交通建设前期工作中的财务监督、建设实施进程中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建设项目竣工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应从这三方面着手,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机的管理体系。前期工作的财务监督主要为对于资金筹措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对于建设项目效益分析、预测分析等一整套科学评价系统;建设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主要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做到资金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继续建全和晚上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检查机制,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做好建设资金管理工作,保证资金安全,使得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另外交通建设工程资金结算也是需要注意的环节;建设项目竣工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主要工作为对于基建结余资金和收入的监督和管理,进行正确的核实、计算和分配处理。此外要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成本管理等工作,保证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保证资金安全。 

3.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管理。首先要树立财务管理和资金安全的意识,依据国家法律和政策,严格按照会计法和财务部门得相关规范制度,建立健全适合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落实资金管理相关责任人,权责分明,分工明确,对相关工作实行轮岗制度,并且对资金管理的工作和岗位实行定期检查、抽查制度,发挥监督功能。 

4.加强相关财务人员的道德法律建设,进行职业道德的相关教育工作,并且落到实处,非虚张声势,做表面功夫,而是把这项工作融入到财务管理日常工作中来进行,增强内部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强化岗位责任制,尤其是重要资金管理岗位上的管理者,使得各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能遵纪守法、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从源头上遏制徇私枉法、挪用公款、私自占用资金、贪污腐败等现象,保证交通建设资金的安全。 

5.重视审计工作,继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审计工作对于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制度必须要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进行审计工作、发挥监督功能,真实反映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向财务部门进行如实反映和协商,依据规范制度处理问题,保证交通建设资金的安全。 

6.在交通建设资金监管中要注重遵循实事求实、尊重事实、灵活操作、协调监管、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等原则,并采用多种监管方法,科学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可采用定人监管、定额控制、定期考核、定时考查、监察并重、循序渐进等方法,研究制定适合各个单位部门以及不同岗位的监管方法。 

总之,研究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交通建设安全对于有效、科学进行交通项目建设,实现交通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当前交通建设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当然本观点和建议也存在不足之处,同时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就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明锐,孙玉琢.加强财务管理,防范金融风险,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j].吉林交通科技.2005(2) 

2.吉尚宣.加强交通建设资金有效监管的对策[j].广西交通科技.2002(3). 

资金安全论文篇9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工程造价;功能定位;实践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目前针对工程造价控制中时常出现的“三超”问题,业界都从不同途径进行了应对措施的构建。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工程技术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因项目作业形态和较长的施工周期决定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现象贯穿其中。这就意味着,即使在优化了工程技术和制度设计后,也无法完全克服工程造价控制中所面临的挑战。因此作为一种弥补措施,探讨全面预算管理在其中的功能定位和实践路径,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本文首先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其功能定位的讨论。随后,将在功能定位驱动下来构建实施路径。为了使本文的主题讨论更为具体,这里以建筑施工类工程造价控制为考察对象。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解读

首先需要指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主体是造价人员,而全面预算管理的客体则是项目资金。作为弥补现有控制手段的措施,这里将从客体角度来解读全面预算管理。具体的解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项目资金预算方面。项目资金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以全面预算编制的形式而存在。此时,也可以被称作造价概算阶段。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规模和建造标准进行造价概算,从而来确定该项目施工的资金总量。实践表明,这一环节容易出现超额预算的情况。因此,也成为了造价控制的起点。

(二)项目资金监管方面。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主要在于防止资金在流动中出现漏损的状况,这在会计层面将抬高项目施工成本。因此,针对各分项目的施工进度进行资金监管,便构成了造价控制的重点。然而,也是在这一环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现象,从而就为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题。

(三)项目资金效益方面。一般而言,施工单位往往会垫资在完成前期的项目施工活动,这就使造价控制还必须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根据传统认识,资金的“产出/投入”比值越大,就说明其中的资金效益越高。将这一点转换为全面预算管理,则实则在于建立跟踪审计机制。

二、解读基础上的功能定位

在以上解读基础上,全面预算管理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保造价概算的精确性。作为起点的造价概算往往存在着超额预算的情况,这里面不仅具有客观因素,也存有着众所周知的主观因素。为此,全面预算管理主体通过跟踪项目设计过程,从而在加强的了参与度的情况下能有效避免超额预算现象的发生。

(二)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建筑工程项目(特别是政府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参与建设人数多的现状。同时,在外包制度下又使得整体项目被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由此,全面预算管理在对资金的使用监管职能,则能在整体视域下来提升造价控制的绩。

(三)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引入跟踪审计活动,将有助于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格性。根据规则,工程项目存在着两类结算形式,即中途结算和竣工结算。特别对于中途结算来说,通过引入审计环节,将强化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三、定位驱动下的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本文对于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超额造价概算现象存而不论,这里主要针对客观因素所形成的造价概算问题进行讨论。为了应对后者,就需要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让造价人员参与到项目的选址和设计中来。并在选址和设计论证上,充分听取造价人员的建议,从而建立资金约束机制。

(二)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应对信息不对称现象构成了本文强化资金监管的主旨,其中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在于,通过激发起项目团队的资金节约意识来克服施工中的资金浪费现象。为此,可以将子项目资金额定在财务制度下交由项目负责人支配,在签订质量、周期协议后,规定所节约的资金按比例作为奖金发放。

(三)完备追加预算资金的论证机制。全面预算管理还需要建立起权变管理思想,这是应对信息不完美现象的主要思路。因此,在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建立追加预算的基金,根据以往经验弹性制定预算编制。在论证机制上,应构建由工程技术人员和预算编制人员在内的论证小组。并在滚动计划法下,来执行全面预算管理。

(四)实现资金审计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建立跟踪审计制度,一般也需要完成定期审计的工作。目前应诸多人为因素干扰者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借助声誉约束机制来克服这一负面影响。

四、问题的拓展

(一)围绕工程子项目进行预结算管理。由于子项目往往由独立的法人实体承包,在盈利动机的驱动下可能采取维持造价降低质量,或者维持质量提高造价的行为来与总承包方进行博弈。对于后者则需要发包方针对子项目,建立起中期结算机制来给予造价控制。

(二)针对项目资金使用展开票据稽核。还应针对项目资金使用展开票据稽核工作。其主要在于确认,票据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要件。对此,则依靠对超预算部分进行严格审核。对于财政拨款项目,往往在这里出现问题。

(三)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引入多方监管。需要考虑引入第三方审计组织来确保项目发包方的权益不受侵害。审计的主要内容在于在资金的统筹原则导向下,对项目小组的资金预算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并针对事中资金使用和竣工结算各要件进行审查。

五、小结

本文认为,功能定位主要包括:确保造价概算的精确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等三个方面。实践路径则从: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完备追加预算资金的论证机制、实现资金审计活动的有序开展来展开。

参考文献:

[1]李霞.全面预算管理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模式探讨[J].中国外资,2012(17).

资金安全论文篇10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措施和建议

 

1.夏津县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黄泛平原,总面积871.9平方公里,总人口4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7万人,以“银棉之乡”、“小杂果之乡”而闻名省内外。长期以来,夏津县水资源严重紧缺,解决全县农村饮水困难一直是水利工作的重点问题。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饮水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2009年底,全县已上自来水村庄342个村,解决缺水人口30.87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75.79%。但经德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质普查化验,夏津县农村饮水安全村庄为141个,安全饮水人口12.3万人,安全普及程度仅为30.2%。

2.夏津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投入不足,水资源短缺,饮水条件差

目前,城市饮水规模已逐步满足居民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但对农村饮水工程的投入相比城市而言是很低的。相当数量的农民还是饮用过去修建的水井、水池等小型、分散工程,供水保证率低,遇到干旱就会出现饮水困难。同时,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庄农民基本生活水平低,由于饮水困难,不得不饮用不卫生水,致使疾病不断,经济上更是雪上加霜。

2.2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质性缺水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达标排放,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致使河道的水质不断地恶化污染,目前河道的水已基本不能饮用,对浅层地下水也造成了严重的渗透污染,使夏津县基本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农村饮水更雪上加霜。

2.3农村饮水工程标准低,水质没有保证

为了改善农民饮水条件,长期以来,政府做了大量农村改水工作,但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大部分饮水工程是直接从机井中取水,缺乏水处理设施或者是水处理设施简陋,饮水水质无法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已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4管理落后,效率低下

一方面无专业管理队伍,计量不到户,致使水资源浪费,运行成本提高,农民水价负担重,用不起自来水,经济效率长期不佳;另一方面,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维修资金不到位,使设备带病工作,加快老化,使饮水工程不能达到预期的效益。

2.5现行的水价偏低,制约了饮水工程的发展

现在夏津县多数农村饮水工程,由于水价收费等于或低于成本,饮水工程连自身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发展。致使老的饮水工程缺乏更新改造能力,严重阻碍了饮水事业产业化的发展。

3.实现饮水安全的规划目标

现在正在实施的夏津水库(水厂)工程是夏津县实现饮水安全的重要水源工程,水库(水厂)工程总占地2899.64亩,总库容990万立方米。水库(水厂)工程包括库区清基、大坝填筑、铺塑、衬砌、入库泵站、泄水涵洞、日供水规模5万吨水厂、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等,水库(水厂)项目批准总投资8730万元。水库自今年5月份开工以来,工程进展迅速,到目前为止,筑坝工程已完工,完成土方88万立方米。大坝填筑完成后,随即进行入库泵站、供水涵洞、泄水涵闸三个建筑物的建设施工,计划在年底前完成泵站安装、水厂管网铺设等任务,明年将陆续开展坝坡土工膜铺设、浆砌石衬砌、坝顶混凝土层铺高等工程施工。2007年4月前完成水库水厂扫尾工程。下一步我现将以夏津水库做供水水源,以规模供水为方向,将全县划分为4个区域,铺设主干、分干管道25.29万米,总投资7487万元。计划到2007年底实现全县村村通自来水,使全县农民都能喝上安全、洁净的自来水。

4.关于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步伐的措施和建议

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

4.1要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制

农村饮水工程是一项基础产业,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论文参考网。县乡财政要不断地增加投入,采取扶持政策,支持农村饮水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动员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增加对农村饮水事业的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办农村饮水事业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4.2要坚持按项目管理,扎扎实实地抓好工程建设

一要把好材料关。论文参考网。在施工安装前一定要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确保工程质量。论文参考网。二要把好施工队伍选择关。达到建设规模的要实行招标投标制。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小型饮水工程,可由受益户自建、自管、自用,水利部门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三要把好工程建设期间的质量监督关。要推广工程监理制,规范化管理工程建设。对小型工程要采取各种有效的监督办法,特别是推广技术人员巡回监理和受益农户代表全程跟班监督的办法,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四要把好检查验收关。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分阶段定期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要立即采取措施整改,直到工程合格为止。五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在饮水工程建设中要注意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如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推广IC卡来解决水费收缴难的问题;推广防滴漏水表来解决自来水滴漏问题。

4.3要坚持报账制和公示制,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实践证明,实行报账制、公示制是避免截留挪用建设资金、避免出现假工程的有效措施。各渠道筹集的饮水解困工程建设资金,要统筹安排,专户立帐,按工程建设进度报账后拨付。对报账要严格管理,特别是对报账的票据要严格审核,防止弄虚作假、少干多报等各种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除了实行报账制外,还要增加资金管理和使用透明度,实行账务公开。无论是国债资金、省补资金、地方配套资金还是群众自筹资金,都要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工程项目村要登报公示,单项工程要在村内设“明白墙”。公示内容包括工程规模、建设内容、工程量、工程总投资及各分部投资、材料设备价格、国家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等。

4.4加强工程建后运行管理问题

建设好工程,仅仅是好的开始,能否管理好工程,并实现良性运行,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到实惠,才是我们的目的。以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按成本水价供水、计量收费、市场运作,确保农村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4.5加强对饮水水源的保护

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特别是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凡因建厂及其他人为因素引起水源变化,水质污染或工程损坏,造成群众饮水困难的,要按照“谁损坏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限期由责任方解决问题,恢复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