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09:26:55

肿瘤学论文

肿瘤学论文篇1

我们所培养的本科学生已经经过4年的基础及临床知识的系统培训,将在临床实习1年,我们将充分合理安排这段实习时间,对每个实习学生指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带教教师,从收治患者开始每一步详细示教,包括病史采集和病历病程书写的能力,体格检查的完善与提检辅助检查的能力,综合上述信息做出诊断的能力,并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及个体化治疗原则的联合制定和执行治疗计划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准确地采集及记录病史,并由教师按照病史书写规范加以审阅、指导和批改。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检体诊断技能扎实的专家进行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方面的规范化培训,提高学生对于正常结果和疾病特征的鉴别能力,规范操作流程。同时,每周一次的针对性的全科教学大查房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疾病的全面性评估,正确对待及处理肿瘤的放射治疗方案,完整合理地执行治疗计划。临床上遇见某一系统的肿瘤病变,学生们需要复习疾病相关基础知识如生理、生化、病理、解剖及诊断学等基础知识,还要熟悉肿瘤放疗和内外科等临床专业的基本知识,将理论和临床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掌握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治疗措施和可能预后,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初步与患者和家属做好良好的医患沟通。

积极参与肿瘤患者的诊治流程,带教老师积极指导临床常规技能操作的训练,比如正常解剖结构和肿瘤病变组织的影像学讲解、照射野的设计、靶区勾画及治疗计划设计等放射治疗专业基本知识,掌握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国际著名教育家PaulLengrand认为,教育不单纯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应注重素质培养,掌握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所以,把培养开拓型创新性科学性人才作为教学目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疏导式和实验设计式的教学模式,强化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当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迫切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处理疾病诊治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建立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如何将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及姑息对症治疗等合理有效的应用在临床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拓宽学生思路,全方位提高学生临床技能。

2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注重临床知识更新

放射肿瘤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知识面广,相关专业知识如辐射剂量学枯燥难懂,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合理应用教学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每半个月会安排带教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授课,而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的教学活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该模式,使临床放射生物学课程中有着诸如L-Q模型、α/β值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内容,能够以电子幻灯片为主要形式的多媒体教学较好地讲解和吸收。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以上涉及的内容概念以图像、视频等形式表达出来,并和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有机地结合,通过多种元素共同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使枯燥的内容更容易记忆。在我们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将对收治的疑难、典型的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前讨论,要求学生对具体的患者进行自己的分析及讲解,最后,通过老师们的专业讲解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科室每日早交班过程中,应用20分钟进行本专业最新的外文文献学习,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进行,紧抓本学科的最前沿,加强理论知识的更新,同时在学习的准备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定期组织学科间的多学科会诊,积极要求学生参与,使他们不仅了解本专业的知识,更拓宽了其它相关学科的视野,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全面掌握疾病处置的能力。临床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发挥网络教学的优越性,有针对性地从网上下载医学科研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学,并在学后写出心得。用英文撰写研究进展和作读书汇报。课外文献的阅读既可补充课堂知识、又扩充了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得科研资料,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为将来科研工作查文献、写论文奠定基础。

3查漏补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

肿瘤学论文篇2

西方国家对心理社会肿瘤学领域的研究也始于20世纪70年代,如英国、瑞典、比利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心理社会肿瘤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和专家。他们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发展。目前,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疗护和临床实践也正趋于标准化。1997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NCCN)的专家组制定了第一部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疗护和临床实践标准化指南。比较有影响力的心理社会肿瘤学的相关组织——国际心理社会肿瘤学会(InternationalPsycho-OncologySociety,IPOS)的目标也是寻求一种能够为教育和研究提供指导和发展的标准,而教育和研究的心理、社会和精神因素不仅影响癌症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还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IPOS成立于1984年,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机构,其癌症护理国际标准如下:①癌症护理质量必须将心理社会方面纳入到常规护理;②痛苦应该被作为继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和疼痛后的第六项生命体征予以测量[2]。IPOS的主要任务为:①培养人才。培养一批骨干人才,鼓励肿瘤专业医师、心理医生等多学科工作者积极参与,并将社会心理理论和人文精神运用到癌症患者的护理中。②研究工作。改进研究方法,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作研究,特别注意心理专业知识的研究。③培训技能。加强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肿瘤医生、护士的业务素质,以便更好地将社会心理理论与临床肿瘤患者的护理相结合。IPOS旨在通过多学科合作、研究、公共政策、宣传和教育等方式为全球受癌症影响的人们提供更好的心理社会关怀,将心理社会治疗应用到临床肿瘤中。2014年是IPOS成立30周年,截至目前,已召开了16次世界肿瘤心理社会学术会议。该学会拥有自己的网站(网址是ipos-)和学会出版物,旨在吸引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对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兴趣,宣扬制药公司和非政府机构为癌症患者健康做出的贡献。IPOS要求全世界癌症组织支持临床护理标准声明和临床实践指南。该标准为癌症患者和他们解决家庭支持性护理问题提供了依据,它有可能影响护理的国际标准并且推进组织的总体目标。

2我国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心理社会肿瘤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一些学术期刊才出现了零星几篇有关肿瘤患者心身特点方面的文献[3]。20世纪90年代,有关应对方式、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才开始增多,也是在这一时期罗健博士阐述了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历史与概念,并提出心理社会肿瘤学的作用是“在肿瘤诊治的全过程中,通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对患者及家属提供身心及社会学范围的帮助”[4]。1990年8月,中国抗癌协会(民间学术团体)成立了中国癌症康复会二级学会,奉行“让社会知道恶性肿瘤不等于死亡,恶性肿瘤患者需要康复治疗”的宗旨,贯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倡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在各大、中城市,学会组织恶性肿瘤患者成立康复会、抗癌乐园、康复俱乐部等团体,建立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社会支持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张宗卫教授等在北京肿瘤医院首先成立了康复科,主要从事肿瘤心理问题的临床和研究工作,虽然规模很小,但标志着我国肿瘤领域开始了心理社会肿瘤学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康复科的唐丽丽医生继续致力于心理社会肿瘤学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并于2005-2006年作为该院第一位派出到斯隆凯瑟琳癌症纪念医院和加拿大的汤姆贝克肿瘤中心学习的专业人员。通过她的组织及协调,在香港癌症基金会的资助下,北京肿瘤医院已完成了10门IPOS网络在线继续教育心理社会肿瘤学核心课程的翻译工作,对心理社会肿瘤学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北京肿瘤医院还开设了睡眠、疼痛、心理门诊,是国内肿瘤医院中第一家建立该领域临床科室的单位,并在首都医学科研发展基金(现名“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的支持下开展多项集体心理治疗干预的研究。

现在,对于癌症患者心理社会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有对肿瘤患者的研究、肿瘤患者照顾者的研究、测量工具的研究及干预性研究。Mo等对51例鼻咽癌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进行强放射治疗之后,其情绪和睡眠质量变差;Li等在对中国乳腺癌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疲劳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和疲劳是中国乳腺癌患者的一个独立影响因素;Yang等对沈阳312名癌症患者照顾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癌症患者的照顾者出现较高水平的抑郁症状(63.5%),并建议改进管理患者的方法,以减轻照顾者的抑郁症状。Han等在对中国食管癌住院患者和他们的家庭照顾者的无望和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指出,应该在食管癌患者和照顾者中运用心理干预。Yu等对学龄前恶性肿瘤患儿的干预性研究结果显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并提出建立规范化的家庭-学校-社区-医院分级多元化经营的干预模式。Li等[10]则提出:以配偶为基础的夫妻应对是癌症干预措施发展的方向。2006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CPOS)成立。在CPOS的支持下,很多省份如山西、河北、湖北、新疆等都陆续建立了省级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各地逐步开展工作。

3我国心理社会肿瘤学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及未来的努力方向

3.1我国心理社会肿瘤学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虽然我国的心理社会肿瘤学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1]。(1)观念和文化上的差距。发达国家已经对恶性肿瘤患者人性的一面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人文关怀被放到与临床治疗同样重要的位置。而在我国,普遍的观点还是支持不能将“恶性肿瘤”这样的词或病情告诉患者。(2)临床研究模式的差距。发达国家的临床医生是以组来划分的,每一组算是一个队伍,这个队伍既是治疗队伍又是研究队伍,他们每发现一个问题就开始讨论制订研究方案,由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共同开展,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以持续改进对于疾病的诊疗[12]。而在我国的模式中,医生和研究人员往往缺少合作。结果临床医生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很难开展大量的研究,而研究人员也因为无法发现大量的临床现象而使研究脱离临床需求,从而失去很多宝贵的研究机会。(3)人员培训方面的差距。美国的医学院校从本科教育开始就已开设了心理社会肿瘤学和医患沟通方面的课程,并阶梯式地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有着良好的教学体系,人才资源源源不断,因此学科队伍也就不断发展壮大。而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心理社会肿瘤学教学体系,只是在一些大学有零散的教师队伍有兴趣研究心理社会肿瘤学,从长远来讲,还无法满足该学科发展的需要。(4)经济原因带来的差距。发达国家的研究资金来源广泛,资金雄厚,有来自国家的、各种协会的、制药公司的、慈善机构的赞助,为他们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经济保障,以至于他们在临床应用的一些心理疗法已经不以盈利为目的,甚至对患者是免费的。我国也逐渐开始关注并投入资金研究,但是投入与需求之间差距还是很大。

肿瘤学论文篇3

AQP5的调节

目前研究表明:AQP的调节因素包括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AQP5的调节大致分为长时调节和短时调节两种方式。长时调节是指通过改变细胞上AQP5的表达量来调节跨膜水的转运。激素和细胞因子可在转录水平调节AQPmRNA和蛋白的表达,进而调节跨膜水的转运。SMITH等。在人唾液腺上皮细胞中加人干扰素α,1h后AQP5的蛋白和mRNA均显著上调,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表皮生长因子(kertinocytegrowthfactor)使鼠肺上皮细胞AQP5基因表达下调。

短时调节是指在内环境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改变AQP5蛋白的活性来调节跨膜水的转运。目前认为短时调节可通过两种机制即“穿梭”机制和磷酸化机制来进行。通过胞吐、内吞作用及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phate,cAMP)诱导作用使AQP从胞内囊泡转移到胞膜上,从而增加膜对水的通透性,称之为“穿梭”机制。PARVIN等研究已证实,血管活性肠肽可刺激AQP5在Brunner''''s腺细胞由胞内囊泡转移至顶膜。AQP5蛋白含有PKA序列,可直接受磷酸化作用调节。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腺苷酸环化酶被激活,使细胞内cAMP增加,进而活化PKA催化AQP5上丝氨酸磷酸化,从而增加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YANG等研究发现,在培养的小鼠肺上皮细胞中cAMP可诱导AQP5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且使胞浆AQP5转位至胞膜。但SIDHAYE等的研究则认为cAMP对AQP5的表达具双重作用,即短时接触cAMP可减少胞膜AQP5的表达,而长期接触cAMP后胞膜AQP5的表达可恢复。由于上述两研究小组结果存在差异,尤其是都未提供cAMP依赖的PKA介导的AQP5磷酸化的直接证据,因此,AQP5与cAMP之间关系尚无定论。

AQP5在肿瘤中的表达

目前已报道AQP5异常表达见于卵巢癌、结肠癌、肺癌、胰腺癌、慢性白血病、胃癌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或细胞中。在某些肿瘤组织中,AQP5的表达量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相关。

YANG等研究发现卵巢肿瘤组织中AQP5表达阳性率在50%以上,AQP5主要定位于良性肿瘤的基底膜、交界性肿瘤的顶膜和基底膜,弥散分布于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且AQP5在恶性和交界性肿瘤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同时发现,AQP5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腹水量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CHAE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408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标本的AQP5表达,结果发现AQP5在NSCL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35.3%,而且有AQP5阳性表达的患者其肿瘤复发率较AQP5阴性表达者更高,无瘤生存期更短。MACHIDA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和PCR方法检测了160例不同组织类型的肺癌标本中AQP5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6%肺癌组织表达AQP5,尤其是腺癌组织阳性率更高,且AQP5的表达量与细胞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但与患者的预后无关。该结果与CHAE等的报道不一致,这可能与两者实验所用的标本数量和抗体试剂差异有关。

CHAE等研究发现加速期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AQP5表达水平较慢性期CML患者高,且AQP5表达高者更易产生耐药性。KANG等发现,在结直肠癌早期AQP5即可被诱导表达,并持续到结直肠癌晚期,甚至在肝转移灶中亦有表达。国内姜廷枢等对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AQP5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组织AQP5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分化程度低则AQP5表达强,淋巴结转移者AQP5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基于上述研究均证实了AQP5在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AQP5很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但AQP5通过何种方式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仍需深入研究。

由于AQP5介导水分子的快速转运,故推测AQP5通过允许水分快速进入生长的肿瘤组织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有关AQP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肿瘤细胞迁移、增殖和凋亡的研究多有报道,也提示AQP5还有可能通过这些方式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AQP5对肿瘤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多种肿瘤组织中AQP5呈高表达还可能与该肿瘤恶性表型的获得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AQP5可通过影响肿瘤的增殖和凋亡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ZHANG等研究发现: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与肿瘤细胞AQP5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同时,外源性表达AQP5的肺癌细胞其增殖相关蛋白PCNA和c-myc蛋白表达亦增强,该增强作用可能是通过EGFR-ERK1/2-p38MAPK通路介导的。在结肠癌中,KANG等研究小组发现,AQP5过表达的结肠癌细胞Rb蛋白磷酸化增加,其可能活化Ras/ERK/Rb信号通路。YAN等发现,抗癌药表没食子儿茶精(EGGC)可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并诱导SKOV3细胞凋亡,且EGGC可下调SKOV3细胞AQP5表达,该抑制作用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CHAE等发现,AQP5过表达的K562细胞AKT磷酸化增强,提示AQP5可能通过AKT信号通路来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由此可见,AQP5可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影响肿瘤的增殖与凋亡。但这些通路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参与AQP5对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控还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AQP5可介导细胞膜对水的快速转运,增强细胞的迁移能力,故推测AQP5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而参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MACHIDA等分析了160例不同组织类型的肺癌组织水通道蛋白表达差异,结果发现侵袭性肺腺癌细胞过度表达AQP1和AQP5,且伴有细胞极性丢失和胞内重分布。CHAE等的研究表明,外源性表达AQP5的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可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细胞呈成纤维样改变,失去细胞-细胞间连接和细胞极性,而且细胞上皮标志蛋白表达下调、间质标志蛋白表达则上调,提示AQP5可通过EMT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CHEN等采用RNAi技术敲除人肺癌细胞SPC-A1AQP5基因表达后发现,AQP5沉默可明显减少SPC-A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且认为其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与沉默AQP5降低细胞水的通透性、调节细胞大小和形态有关。ZHANG等研究发现AQP5高表达可通过上调肺癌细胞MUC5AC表达而增强肺癌细胞的转移能力,体内实验也证实AQP5参与了肿瘤的转移。鉴于前述研究多方面证实了AQP5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获得相关,可以断定AQP5极有可能成为抗肿瘤转移的新靶标。

展望

肿瘤学论文篇4

关键词:转化医学;肿瘤学;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44-03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对于医学工作者并不陌生,它源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转化研究。转化医学倡导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双向转化,其核心是要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在实验室和病房(bench to bedside,简称B to B)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1,2]。也就是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3]。把获得的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疾病防治新方法,关键在于提高疾病治疗效果。转化医学潜藏着巨大效益,但是,要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可用的技术方法绝非易事[4]。

一、转化医学在国内现状

国外转化医学研究方兴未艾,我国的转化医学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转化医学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一些医学院校和科研单位都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如协和医科大学的“临床病原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的“出生缺陷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的“Bio-X精神疾病中心”、中山大学的“肿瘤防治中心”等[5]。可以说转化医学已渗透到我国医学的多个领域。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应加快发展转化医学,迅速把一些成熟的生物技术转化为疾病预防和治疗决策,以减轻疾病负担。同时也避免大量资金浪费在某些无临床价值的基础性研究上。这就是目前转化医学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对于肿瘤这种复杂疾病的防治研究,需要以转化医学的思维和理念来指导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

二、我国肿瘤学的发展与教学

我国的肿瘤学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一门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很多与肿瘤关系密切的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已与肿瘤学密不可分,并融为一体。目前我国肿瘤医师临床工作负担沉重,多数医院仍沿用着传统的肿瘤医治模式。肿瘤疾病与其他疾病相比有其特殊性,在我国疾病谱中,恶性肿瘤已跃居为我国居民的各种死亡原因的首位。尽管国内多家医院设立了肿瘤科室,上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下到各县级医院,肿瘤治疗遍地开花。然而多数肿瘤患者的治疗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各医疗单位肿瘤诊治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多数医院存在误诊误治、过度治疗、滥用检查手段及治疗药物等情况,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除了临床医生对肿瘤认识不足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肿瘤学的教学存在不足,未能培养出合格的肿瘤学方面的人才,未能及时跟上肿瘤学的发展需要。

1.我国肿瘤学教学的现状。目前,我国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在肿瘤学教育方面相对薄弱,教育内容既不系统也不全面,医学生掌握的肿瘤知识即片面又零散,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了解肿瘤,这样在今后的肿瘤研究方面就无法提出现实性的问题。如何培养合格的肿瘤学医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要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肿瘤学科医生,必须结合国内现状对我国现行的肿瘤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抓好多层次的肿瘤学教育。

2.基础性研究成果未能有效转化成临床实践。虽然我国肿瘤基础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多无法为临床所应用,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这一点无法与国外相比。主要是因为基础性研究者并没有从临床角度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而临床医生只注重实践治疗,不能从更深的层次去考虑肿瘤的治疗;即使凭想象设计了科研课题,也是为了职称晋升,完全没有为临床着想。因此,我们需要对肿瘤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就要进行转化医学的引入,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研究,加快基础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效益最大化。我们需要培养既具有基础研究技术,又具有临床实践的复合型人才[6]。即基础――临床复合型人才。这需要制定一整套培养体系,这样规范化培养出来的人就是具有新的思维模式的转化医学研究人才[7]。

3.提肿瘤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肿瘤人才。把转化医学引入到肿瘤学教学当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高教师素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要不断探索肿瘤教学的新方法。肿瘤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各种肿瘤的发生机制、发展规律、规范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及综合治疗的重要性。目前肿瘤研究已经到了分子水平,可以预料,转化医学的发展将导致“循因治疗”的新模式,即逐步发展到基于肿瘤发病分子机制的个体化诊断与治疗新阶段[8]。以临床中出现的肿瘤相关耐药机制为例,只有通过基础研究才能获得突破和进展。

三、以转化医学为契机,加强肿瘤学医生的培养

肿瘤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等不断问世。肿瘤教学内容除了包括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放射治疗学等内容外,还包括了生理、生化、药理、影像、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心理学、伦理学等多方面医学知识。所以,要想培养出一个合格的肿瘤科医生,必须抓好医学院校在校生的肿瘤学知识教育,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肿瘤的临床病种复杂,研究领域广泛,治疗手段也多样(例如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生物治疗等治疗手段,甚至包括肿瘤的康复与姑息治疗、死亡教育等)。这就对肿瘤学医师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如果在肿瘤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的概念,从医学生基础课阶段即进行转化医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树立转化医学的科研理念、培养转化医学的临床思维、锻炼转化研究的技术能力,使毕业的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使基础研究解决临床问题,造福广大患者[9]。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临床实践是理论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必不可少的阶段。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掌握肿瘤病因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综合诊断;掌握肿瘤的综合治疗原则。从临床出发加强基础研究,使基础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临床,真正提高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10]。

2.培养临床及科研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在临床带教中要注重对年轻医生进行临床及科研思维的培养,逐步锻炼他们对某一种肿瘤做出一个正确的认识,结合实际病例去查找相关资料,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周密思考,得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与规范的治疗。

3.开展临床病例讨论。转化医学的核心是从基础医学到病床旁的转化,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促使肿瘤学医生能把从书本上学的东西运用于实际病人。通过病例讨论,开阔视野,加强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查房形式。现代肿瘤医学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如何在教学中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这将检验我们的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当今医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可在教学查房中可引入循证医学和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循证医学(EBM),也称证据医学,是目前肿瘤治疗所遵循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即将最好的研究证据应用于临床;PBL法即带着肿瘤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去引导、启发、培养学生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学习,提高循证医学意识,能够很好从临床角度考虑问题,从临床实际出发设计科研课题,真正为临床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提高学生检索医疗文献的能力,及时接触最前沿的医学信息,启发学生萌发临床科研意识,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充分体现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实践的开放的、双向的知识交流过程。转化医学思维和理念就这样逐渐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随着对转化医学研究的深入,医学高等教育将会培养出一批具备转化医学思维的研究型人才[11]。在肿瘤教学方面,我们称为“基础和临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教学思路。

5.培养高端人才。肿瘤学高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有助于引领未来肿瘤研究和治疗的方向。目前肿瘤学研究生培养分为科研型与临床型两种类型,前者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于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要鼓励临床知识扎实、临床能力强的年轻医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国家培养一批出类拔萃的肿瘤医学研究型人才,研究能力则是重点培养的方向[12]。

四、转化医学将提升肿瘤学的教学效果

我们要以转化医学为契机,把转化医学教育贯穿于肿瘤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培养既能进行基础研究,又能看病、治病、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人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时转化教学观念,强化转化医学意识,为培养合格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化医学强调的是理念的转变,只有培养的肿瘤学医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围绕临床主题科学设计研究方案,才能够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只有以转化医学的理念来指导医学科研和临床工作,才能发挥转化医学的作用。转化医学是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但首先主要是把转化医学的理念和思维引入到肿瘤教学当中,首先构架起思想的桥梁。形成一种肿瘤医学临床研究模式。教学中要时刻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参考文献:

[1]Hall JE.The promise of translational physiology[J].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2001,(281):1411-1421.

[2]Lehmann CU et al.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 medical informatics or from theory to practice[J].Methods Inf Med,2008,(47):1-3.

[3]桂永浩.转化医学:用多学科交叉策略推动医学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7,5(6):86-87.

[4]叶青海.肝癌基础研究如何向临床转化[J].医学与哲学,20l1,32(6):7-9.

[5]Wang X,Wang E,Marincola FM.Trans lat ional Medicine is developing in China:a new venue for collaboration[J].J Trans l Med,2011,(9):3.

[6]赵桂芬.析转化医学指导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J].卫生软科学,2012,26(7):613-615.

[7]张鹏,秦岭.转化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践的桥梁[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l8):3277-3279.

[8]朱正纲.转化医学在胃肠道肿瘤临床诊疗中的实践与发展[J].中圈实用外科杂志,2011,31(8):649-651.

[9]王倩,董方南,肖博雅,等.医学本科生基础课阶段开展转化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在远程教育,2011,9(12):18-19.

[10]崔志文,夏烨,孙小娟,等.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历程与展望[J].生命科学,2012,24(4):316-320.

肿瘤学论文篇5

【关键词】肿瘤内科 临床教学 CBL联合PBL模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52-02

肿瘤学具有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实际临床中应用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1]。其中,肿瘤内科是肿瘤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运用的诊断、治疗方法较多,是一项重要的学科。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现代肿瘤内科包含的内容逐渐增多,但肿瘤内科是肿瘤学的分支,教学课时不多,导致以往的临床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达到肿瘤内科的教学要求[2]。因此,对相关教学方法的探讨,对肿瘤内科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实际教学经验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其详情如下。

一、肿瘤内科教学目的

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收集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进而做出准确的分析,并根据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做出诊断结论,针对患者的特点制作治疗方案[3]。肿瘤内科临床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对肿瘤内科学的诊断、治疗知识进行全面掌握,包括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发展情况,肿瘤的远处转移情况,进行肿瘤化疗、放疗的副作用,患者重要器官与机体多个循环之间的联系与影响等内容上,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诊断、治疗分析,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二、当前肿瘤内科教学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肿瘤内科学是肿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学科范围较大。但是在进行临床教学时,缺乏具有标准性教学大纲和相应的教学教材[4]。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在基础医学、内科学、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影像学等多个学科内讲授关于肿瘤内科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对肿瘤内科只能通过零碎的知识进行学习,进而学生无法系统性的学瘤内科,导致肿瘤内科学的教学效果较差[5]。

以往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主要方式是课程讲授。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但是无法保证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旦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难以达到教学目标,降低了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因此,亟待应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CBL联合PBL模式在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1.选择案例和设置问题

实施 CBL教学方法的核心是选择恰当的案例,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先明确肿瘤内科临床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难点、重点,把握教学大纲目标,再结合需要讲授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案例选择。案例教学应该围绕较为典型的疾病案例进行讲解,将肿瘤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均融合在案例的分析中,使该案例成为临床教学的良好的教材。选择案例时,应该选择肿瘤内科临床诊治的病例,较为常见的肿瘤有肺癌、软组织肿、恶性黑色素、乳腺癌、肝癌膀胱癌、胃癌、肾癌大肠癌、食道癌、鼻咽癌等。应选择时间较近的案例,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病例,准备齐全病例的相关资料,如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辅助检查等检查的文档、视频、图片资料,使学生能够对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有直观的了解,并帮助学生进行分析。

实施PBL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设置问题。PBL的问题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肿瘤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和诊断方法,设置问题情境或者提出研究课题,并在设置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加细化、具体的问题,问题中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需要学生综合利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问题答案。

运用CBL联合PBL模式进行教学,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具较强的层次性,且实施的步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系统性较强,能够有效展现教学的具体内容,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2.实施教学

实施教学前期,让学生知晓教学内容,并进行预习。教师准备教案,包括教学的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安排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案进行教学预演,对相关问题设置不恰当的地方进行修正。进行正式授课时,教师对案例进行简单讲述,展示病例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相关资料,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针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寻找问题相关资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思考,指导学生使用资料查阅工具。学生结束资料寻找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教师向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学生向教师讲述问题解决思路,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对涉及到较专业的知识进行讲解。最后,讨论结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个方面考察学生,包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讨论过程的表现情况,病例报告等,全面、中肯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CBL联合PBL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应选择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不仅能充分发挥本专业知识,还能扩展教学知识内同,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教学场所应选择资料较丰富,便于学生查阅的地方,不仅有专业用书,还可在网络中搜索知识,且相关仪器设备应齐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将CBL联合PBL模式应用在肿瘤临床内科教学中,创建了一种适宜肿瘤内科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静悦等.CBL联合PBL模式在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07(02):526-529.

[2]燕翔等.应用PBL模式将循证医学引入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4,06(03):478-479+483.

[3]王玉敏等.CBL联合PBL模式在肿瘤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06(06):141-142.

肿瘤学论文篇6

关键词:HCC;射频消融;肿瘤残留;危险因素;预后分析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jnoma,HCC)是世界范围内目前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肝癌患者近两年来呈上升的趋势,在肝癌的治疗理论和治疗机理的方法运用上,国内外的研究显示表明,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HCC是安全有效的医疗手段,但也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RFA治疗后肿瘤不能达到完全损毁的目的,肿瘤残留还比较多见[1-2]。世界范围内对RFA治疗肝癌后肿瘤残留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研究处于空白状态,为了讨论FR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危害因素及进一步探讨治疗的方法,对肿瘤科的96例肝癌患者在经过FRA治疗后的临床跟踪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6例患者中男72例,女24例,年龄32~85岁,平均61岁。2006年8月~2011年10月间138例肝癌患者全部进行了PRA治疗,除27例肝切除手术后肝内复发患者、6例伴肝外转移患者、8例联合肝切除患者,以及有1例在经PRA治疗后30 d死于并发症的患者,其余的96例患者全部纳入本资料的研究。

1.2  方法:本组的96例患者均采用RFA治疗。患者使用的美国RADIONICS公司生产的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治疗系统(Cool-tip RF System),采用射频脉冲发送方式,输出功率150~200 W,每次治疗肿瘤针消时间为12 min,病灶部位温度60~90℃。治疗时根据肿瘤大小选择不同规格的电极,单针电极适用于直径<3 cm的肿瘤,而集束电极用于直径>3 cm的肿瘤。

    RFA治疗方法的选择是由患者肿瘤的大小、个数和解剖位置决定的。一般患者的肿瘤经过皮肤RFA治疗,能对靠近肝脏表面的较大肿瘤和靠近内脏器官的肿瘤直接进行消融,对于较大的肿瘤可以采用多等面、多角度、多点穿刺进行治疗。临床治疗发现,完全毁损范围为超过肿瘤边缘5~10 mm,对于靠近大血管、胆囊、结肠以及横隔部位的肿瘤,经过RFA治疗,很难直接将肿瘤完全消融,存在残留。

2 结果

    本组96例患者进行RFA治疗后,完全消融73例,肿瘤残留23例,73例肿瘤完全消融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40个月,23例肿瘤残留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经一次治疗后肿瘤残留的23例患者经过再次治疗后肿瘤消融的患者有11例,这些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3个月;仍有残留的患者12例,中位生存28个月。RFA治疗一次后肿瘤完全消融患者与再次治疗后肿瘤完全消融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8);与再次经过治疗后仍有残留的患者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3 讨论

    结合临床经验及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分析,HCC肿瘤直径>3 cm(P=0.007)和靠近肝部大血管(P=0.042)是经过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主要独立因素。结论HCC肿瘤直径>3 cm(P=0.007)和靠近肝部大血管(P=0.042)是经过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主要因素。RFA进行HCC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完全损毁肿瘤,达到肿瘤细胞无残留的治疗目的,但经过统计临床患者的治疗效果来看,治疗后肿瘤残留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而在以后的治疗中仍然没有完全的消除。作者在经过临床手术和参考国内外文献后得出的结论是:肿瘤直径>3 cm,为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主要因素。有最新研究显示,直径≤3 cm的HCC在经过RFA治疗后,其完全消融率>90%[3]。也有报告称这一疗法在治疗直径>3 cm的HCC,肿瘤完全损毁率并不是令人满意[4-5]。因此需要联合其他的治疗手段来提高较大肿瘤的RFA治疗效果。最近几年国内外研究都表明,在RFA治疗前先进行TACE,可以明显提高HCC消融的效果。但本文作者认为,解决完全消融的方法很多,例如RFA联合无水乙醇注射,通过局部溶液扩散可增加RFA的导热效应,从而改善局部消融的效果[6]。

    肿瘤直径>3 cm和靠近肝部血管是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主要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的采取多种方式,以求尽量完全损毁肿瘤,达到肿瘤无残留的目标。对一次治疗没有完全损毁的HCC患者,应该积极采取进一步治疗,联合其他的治疗手段来提高较大肿瘤的RFA治疗效果,达到完全消除肿瘤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胡修瑾.长期静脉营养致婴儿肝细胞癌[J].国际儿科学杂志,1986,12(1):29.

[2] 王润华.肝细胞癌的最新报道[J].癌症进展,2006,26(1):3.

[3] 徐权斌,叶永强.多发囊性肝细胞癌1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9,29(1):42.

[4] 王润华.肝细胞癌诊断力求早[J].健康,2000,20(1):4.

肿瘤学论文篇7

目的研究肿瘤和糖尿病的关系,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合理化预防措施。方法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数据库,在高级检索模式中进行专业检索,将检索结果导出,利用Citespace提取关键词及绘制关键词网络图谱、GraphPadPrism绘制频数分布图。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2004-2015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中糖尿病及恶性肿瘤构成比例数据,利用SPSS21.0进行多元回归逐步分析,进一步验证肿瘤和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分析结果显示,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肿瘤主要集中在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与糖尿病相关的肿瘤主要有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从大数据分析,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的肿瘤是结直肠癌、肝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结论卫生和计划生育有关部门要重视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的数据统计,以完善相关的研究资料;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检测与糖尿病关系较为密切的恶性肿瘤标志物,以防止恶性肿瘤的发生;科研及临床工作者要加糖尿病导致肿瘤的机制及基础工作的研究,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糖尿病和肿瘤防治数据共享平台,以利于数据的共享。

关键词:

肿瘤;糖尿病;循证医学;可视化;大数据

近年来恶性肿瘤是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及社会和谐[1]。糖尿病属于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为1.14亿[2]。现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和肿瘤发生、发展有关[3],但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尚缺乏文献及大数据的支持。Citespace是由美籍华人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可视化软件,可以将现有发表的文献数据转换成可视化图谱,并能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规律和事物,让科研工作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该领域知识[4]。大数据指类型复杂、数量巨大的数据集合,并且现有的管理工具或传统的数据处理应用对其难以进行处理[5]。本研究的大数据来源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真实可靠,可反映出我国医疗及健康的现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将现有文献研究与现实数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相互对比,探讨糖尿病和肿瘤的关系,为肿瘤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及数据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数据库,进入高级检索模式,检索方式为专业检索,针对肿瘤和糖尿病关系的检索式为:“SU=(‘癌前状态’+‘癌前病变’+‘白血病’+‘癌’+‘瘤’+‘癌’+‘瘤’+‘cancer’+‘tumour’)*(‘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iabetes’+‘DM’)”;针对肿瘤和糖尿病关系循证医学研究的检索式为:SU=(‘肿瘤’+‘癌症’+‘癌’+‘瘤’)*(‘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iabetes’+‘DM’)*(‘循证医学’+‘荟萃分析’+‘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年限设置为建库至2016年8月12日,第1次检索到7138条记录,按照主题词相关性排序,选取前6000条记录(由于中国知网只能导出前6000条数据,故实际数据只有6000条);第二次检索到88条记录,将检索结果以refworks格式导出。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2004-2015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中糖尿病及恶性肿瘤构成比例数据[6](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将部分良性肿瘤也纳入到恶性肿瘤之中)。

1.2方法

以关键词为网络节点,设置时间为1951-2016年,时间分割为5年,阈值设置TOP=20,利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的网络图谱;利用GraphPadPrism5.0绘制频数分布图,PSS21.0进行多元回归逐步分析。

2结果

2.1可视化研究

与糖尿病相关的前20个肿瘤依次为胰腺癌(出现频次为115次)、乳腺癌(出现频次为106次)、子宫内膜癌(出现频次为105次)、结直肠癌(出现频次为100次)、颅咽管瘤(出现频次为98次)、胃癌(出现频次为91次)、食管癌(出现频次为86次)、胰腺肿瘤(出现频次为79次)、垂体瘤(出现频次为76次)、肺癌(出现频次为72次)、贲门癌(出现频次为71次)、子宫肌瘤(出现频次为66次)、白血病(出现频次为56次)、嗜铬细胞瘤(出现频次为55次)、垂体腺瘤(出现频次为42次)、急性白血病(出现频次为35次)、食管贲门癌(出现频次为33次)、宫颈癌(出现频次为24次)、垂体肿瘤(出现频次为22次)、脑膜瘤(出现频次为20次)(图1、图2)。糖尿病和肿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1个方面:糖尿病和急性白血病、血糖值、白内障摘除术、氨基酸水平、空腹血清、靶细胞、毛细血管瘤、恶性嗜络细胞瘤、嫌色细胞瘤、误诊(图3)。与糖尿病相关的肿瘤主要有内分泌系统肿瘤(出现频次为389次)、消化系统肿瘤(出现频次为381次)、生殖系统肿瘤(出现频次为301次)、呼吸系统肿瘤(出现频次为170次)、血液系统肿瘤(出现频次为91次)、神经系统肿瘤(出现频次为20次)(图4)。循证医学研究表明,与糖尿病相关的肿瘤依次有乳腺癌(出现频次为5次)、胰腺癌(出现频次为5次)、结直肠癌(出现频次为5次)、子宫内膜癌(出现频次为5次)、直肠癌(出现频次为3次)、胰腺肿瘤(出现频次为2次)、消化系统肿瘤(出现频次为1次)、颅内动脉瘤(出现频次为1次)、肝外胆管瘤(出现频次为1次)(图5、图6)。

2.2大数据研究

由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对于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中内分泌系统肿瘤的统计数据,故将循证医学中出现的其余7个肿瘤作为自变量[7],分别为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X1)、结肠恶性肿瘤(X2)、结直肠癌(X3)、恶性肿瘤(X4)、肝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X5)、呼吸系统恶性肿瘤(X6)、脑恶性肿瘤(X7),糖尿病(Y)作为因变量[8]。结果显示与糖尿病相关的肿瘤有结直肠癌(P=0.00)和肝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P=0.00),其余5个肿瘤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2为最终的拟合结果,R=0.841,R2=707,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0.382+0.571X3+0.410X5,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高血糖状态[9]及应用胰岛素[10],可能会刺激肿瘤细胞生长,从而导致肿瘤的风险增加。恶性肿瘤会导致体内糖代谢紊乱[11]和身体机能下降[12],会进一步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两者如此反复循环,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目前文献及数据对糖尿病和肿瘤相关性的研究比较分散,尤其是在可视化及大数据领域中的研究成果较少[13-14],从而使得糖尿病相关肿瘤的临床研究缺少数据支持。本研究既整合了现有的文献,又结合了大数据方面的统计资料,科学、合理地揭示了糖尿病和肿瘤的相关性。本研究表明,糖尿病和恶性肿瘤在文献及数据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具体体现在,从现有文献来说,和糖尿病密切相关的肿瘤主要集中在内分泌系统(胰腺癌、胰腺肿瘤、垂体瘤、嗜铬细胞瘤、垂体肿瘤)、消化系统(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贲门癌、食管贲门癌)、生殖系统(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宫颈癌)等;从循证医学角度来说,和糖尿病相关的肿瘤主要有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从大数据来说,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的肿瘤是结直肠癌和肝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由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出院病人中尚缺乏部分内分泌系统肿瘤的相关资料,与糖尿病关系较密切的内分泌系统肿瘤未能纳入研究,因此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偏差。我国已经进入糖尿病大国的行列[15],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因此与糖尿病相关的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更不能忽略。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因此与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建议卫生和计划生育有关部门在将来的工作中重视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的数据统计,以便为糖尿病和内分泌系统肿瘤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此外,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合理应用降糖药物,定期检测与糖尿病关系较为密切的恶性肿瘤标志物[16];科研及临床工作者要加糖尿病导致肿瘤的机制及基础工作的研究,使得有关部门采取科学的措施,防治恶性肿瘤的发生;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糖尿病和肿瘤防治数据共享平台[17],以便更好地促进与糖尿病相关肿瘤的防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余娇娇,花芳,胡卓伟.糖尿病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6,51(7):1017-1024.

[2]尚成英,常柏,何霞霞,等.妊娠糖尿病对新生儿影响的知识图谱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11(39):1382-1385.

[3]贺春钰,秦玲.新疆女性乳腺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3):280-282.

[4]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2-25.

[5]邓玉华,郭春宝,郭泓伶.大数据时代临床带教的机遇与挑战[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24-25.

[6]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55.

[7]黄高峰,庞志刚,贾华磊.糖尿病对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7):2010-2014.

[8]邓敏,陈晨,瞿华,等.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CTRP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因素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5):1614-1618.

[9]郭宏英,郭淑芹,张云良.糖尿病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540-542.

[10]李瑞湘,洪涛.细胞自噬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肿瘤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6,37(3):462-464.

[11]罗洁.中医食疗在肿瘤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215-216.

[12]徐浩,濮文渊,钱爱兵,等.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中草药,2015,46(19):2966-2973.

[13]孙静,程齐凯,张雯.基于NEViewer的医学科研主题演化可视化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10):56-60.

[14]张俊,朱正纲.精准医学时代的胃肠肿瘤研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5,10(5):317-318.

[15]谢晓英,钟日辉,刘晓强,等.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其与并发症的关系[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7):1005-1007.

[16]康冬梅.恶性肿瘤糖代谢异常及临床对策[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1):11-14.

肿瘤学论文篇8

关键词 小肠肿瘤 诊断 手术治疗

众所周知,小肠起自幽门,接续盲肠,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长5~7m。小肠肿瘤发病率低,占胃肠道肿瘤的3%左右,但是发病隐匿,伴发疾病多[1]。由于缺乏有效的直观性诊断方法,小肠肿瘤诊断与治疗上比较困难[2]。2007年10月~2010年6月收治小肠肿瘤患者32例,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其提高诊疗水平的体会。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5~72岁,平均50.5岁。多为老年患者。发生于十二指肠20例,空肠7例,回肠5例。腺癌17例,恶性间质瘤10例,平滑肌肉瘤2例,脂肪瘤2例,神经内分泌瘤1例。

临床表现:本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与黄疸程度不同,以隐痛多见;其中十二指肠20例以黄疸为主要症状。还有一些患者表现为便血或黑便、腹部肿块5例,消化道穿孔并腹膜炎。均为恶性肿瘤。

术前诊断:本组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27例,诊断率84.4%。其余5例中有2例诊断为盆腔肿瘤或腹腔肿瘤,2例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1例诊断为肠梗阻。

手术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20例,病变小肠切除5例,剖腹探查活检术3例,姑息性胃空肠吻合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横结肠切除+空肠造瘘1例,胃大部及十二指肠切除1例。

结 果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随访0.5~3年,32例中死亡5例,死亡率15.6%。存活时间3个月~3年,平均30.5±14.5个月。

讨 论

小肠肿瘤发病率低,约占胃肠道肿瘤的3%左右。多为恶性患者,本文均选择恶性肿瘤患者。其可能与小肠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有关:小肠腔内的内容物呈流体状态,小肠的蠕动频繁并且排空快,肠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短;肠内的细菌较大肠内少,而粪便内的某些物质如胆盐需经细菌作用后才能转化为致癌物质;小肠液呈碱性,浆膜细胞含有一组微粒体酶系统,能减弱或祛除外源性致癌物质的作用。小肠肿瘤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3]。有些学者认为小肠肿瘤与上述某些致癌物质的影响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减退有关;还认为与遗传因素及某些后天性疾患有一定关系。如消化器官的癌,由遗传而发生的癌与非遗传的相比,常常在多脏器内发生;小肠恶性肿瘤常常有第二个原发病灶发生。这说明部分小肠恶性肿瘤的多发病灶或同时伴有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与多基因可能有关[4]。还有学者认为小肠癌的发病因素是,某些胆酸如去氧胆酸、原胆酸等及其在细菌作用下的一些降解产物有致癌作用,故在十二指肠慢性炎症的基础上,经过胆汁中某些致癌物质的作用,可导致癌的发生[5]。

小肠肿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并缺少早期体征和有效的诊断方法,其恶性肿瘤一旦出现症状多属晚期。文献报道小肠肿瘤术前确诊率低,纤维内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大小,同时可行活组织取材,对小肠肿瘤诊断效果较好。对于严重黄疸且年龄较大的患者应常规行内镜检查。本组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27例,诊断率84.4%,与相关报道类似,表明还需要提高诊断能力。

小肠肿瘤一旦确诊,手术仍是目前惟一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小肠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方法及手术切除范围依据肿瘤位置大小而定。本组3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0例,病变小肠切除5例,剖腹探查活检术3例,姑息性胃空肠吻合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横结肠切除+空肠造瘘1例,胃大部及十二指肠切除1例。结果显示随访死亡率只有15.6%,显示了比较好的效果。

总之,小肠肿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一般内镜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价值有限,应尽早行剖腹探查与手术切除方法进行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程骏,朝少良,沈贤,等.小肠肿瘤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7,12(5):501-503.

2 吴金荣,吴子武.小肠肿瘤28例诊治分析[J].肿瘤学杂志,2008,14(6):505-506.

3 张云,吴志勇.小肠肿瘤54例临床分析[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10(2):177-178.

肿瘤学论文篇9

摘要: 放射治疗是目前许多恶性肿瘤的重要的有效治疗手段, 但放射线本身具有诱发恶性肿瘤的远期效应。随着治疗手段的提高, 长期生存的患者逐渐增多, 放射诱发肿瘤的病例也在逐年增加, 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放射治疗诱发第二恶性肿瘤进行综述和辩证思考。

关键词: 放射治疗,放射诱发肿瘤,辩证法。

放疗就是放射治疗,即用X 线、线、电子线等放射线照射癌组织,利用放射线的生物物理作用, 杀伤并破坏癌组织。目前临床常用的放射治疗可分为体外和体内两种, 本文主要讨论外放射治疗的影响。

放疗对头颈部肿瘤、乳腺癌、妇科肿瘤、食道癌、直肠癌等恶性肿瘤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放射线的远期效应包括放射野内器官功能丧失, 皮肤纤维化等, 其中较少见但最严重的是诱导肿瘤的发生。

随着时间的延长, 放疗诱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之增加, 是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1] 。因此, 该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从哲学的观点出发, 放疗在治疗肿瘤的同时, 又存在诱发肿瘤的危险性, 本身就是矛盾的个体, 符合辩证法的思想。

1 放射诱发肿瘤的发病率、潜伏期。

Ko ng 等[2] 报道326 例接受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 中位随访时间为5. 6 年, 6 例在受照射区域发生第二恶性肿瘤, 发病率为1. 8%。有学者对于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发现放射诱发肿瘤发生率约为0. 5%[3- 4] 。另有文献报道, 头颈部肿瘤放疗诱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0. 143%, 原发肿瘤的平均年龄为56. 3 岁, 诱发肿瘤的平均年龄是64. 5 岁, 平均发病时间为原发肿瘤放疗后11. 5 年[5] 。

乳腺癌放疗后诱发胸壁肉瘤的文献报道: 放疗后5 年发病率0. 07%, 10 年为0. 27%, 15 年为0. 48%。潜伏期为3 年~20. 6 年, 中位发病时间为9. 3 年, 且放疗患者与未放疗患者的标准发病率之比为10. 2 ? 1. 3[ 6] 。提示放疗诱发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病危险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另有文献报道, 统计美国某地区1973 年~ 2003 年确诊为子宫癌患者, 经过外放射治疗后, 发现子宫旁的高剂量区发生第二肿瘤以及白血病的危险度最高; 选取其中经过放疗且存活5 年但又并发第二实体肿瘤的患者, 发现与放疗有关的占11%, 放射诱发实体肿瘤的发病率最高存在于存活10 年的患者中[ 7] 。[论/文/网 LunWenNet/Com]

放射诱发肿瘤的发病率比较低, 潜伏期较长, 一般见于肿瘤放射治疗后长期生存的患者。

2 发病机制。

放射线诱发肿瘤的机理目前仍在研究中, 但一般认为放射线的致癌生物效应是存活的、修复后改变了遗传背景的受照射细胞优势生长的结果。放射作为动因, 肿瘤的发生为低几率诱导转化效应和高几率细胞杀灭效应符合的结果。放射线诱发肿瘤的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1) 放射线诱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 ( 2) 放射线诱致受照射部位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8- 9] ; ( 3) 放射线诱发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 促使正常细胞癌变; ( 4) 存在着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个体差异[ 10] 。也有专家认为, 电离辐射可能仅只是靶细胞与宿主组织共存相融的关系中, 加速了可能自然发生癌变出现的时间。由于放射诱发肿瘤的患者较少, 潜伏期较长, 病例难以收集, 与原发肿瘤的复发难以分辨, 部分患者可能因为原发肿瘤局部未控、复发或远处转移而死亡, 掩盖了放射诱发肿瘤的危险, 使得研究存在困难, 故具体机制仍不清楚。

3 放疗诱发肿瘤的病理类型。

电离辐射几乎可致所有受到照射的各种组织发生转化, 可诱导几乎所有类型的肿瘤, 主要见于上皮型肿瘤和肉瘤。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 其病理类型以鳞癌和肉瘤居多[3, 11] 。

国外多个文献报道,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头颈部放疗诱发肿瘤的最常见类型[12-13,5] 。乳腺癌放疗后放射区域的骨、软组织、乳腺等发生肉瘤的危险增高[ 6] 。子宫颈癌放疗后增加白血病和实体肿瘤的危险[ 7] 。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后诱发的颅内肿瘤以脑膜瘤和胶质瘤为主。

4 放疗诱发肿瘤的临床诊断。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放疗诱发的恶性肿瘤需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有放射治疗史;(2)继发的恶性肿瘤必须在原放射野内;(3)放疗之前不存在此肿瘤;(4)从放射治疗结束到诱发肿瘤的发生需要较长的潜伏期;(5)必须有病理组织学诊断,诱发肿瘤与原发肿瘤具有不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或有依据排除转移或复发。

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指导诊断,但不能确定病灶性质。

确诊的金标准仍是病理学检查。积极的影像学检查和发现病灶后的活检,能使放疗诱发肿瘤尽早诊断。

5 治疗与预后。

放疗诱发肿瘤的治疗原则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病灶较小的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早期足够范围的手术切除。对不宜手术的肿瘤, 如对放疗敏感, 仍可再次放疗。对肿瘤较大, 手术切除不彻底的患者, 可考虑手术、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

文献报道一例患者, 乳癌术后放疗后19 年诱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胸壁出现5cm 6cm 浸润性肿块,经过异环磷酰胺+阿霉素新辅助化疗2 周期后,肿块缩小至3cm 3cm, 可以予以手术切除。该病例证明新辅助化疗加上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方法[14] 。可针对诱发肿瘤的病理类型, 选择化疗药物。肉瘤可选择蒽环类抗生素、铂类、异环磷酰胺等药物, 鳞癌可选择紫杉醇类、铂类等药物联合化疗。

放疗诱发肿瘤的预后很差。关于头颈部放疗诱发肉瘤的预后, Lagrange [15] 报道2 年生存率为48%, 5 年生存率为29%, 中位生存时间为29 个月; Ro binso n [16] 报道, 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 2 年生存率为22%, 5 年为11% ;With M ark [17] 报道5 年生存率仅为8%。头颈部放疗诱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5 年无病生存率为0%, 而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瘤的5 年生存率为72. 9%[18] , 提示放射诱发肿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要高于同型自然发生性病变。总结头颈部放疗诱发肿瘤的预后很差的原因, 可能有以下4 点: (1) 放疗后结构改变, 导致临床检查的不确定性, 导致诊断的延迟; (2) 肿瘤接近神经血管结构, 造成手术切除的限制; (3) 治疗方法的限制: 原放射野再照射的危险及化疗不敏感; (4) 宿主的免疫抵抗。乳腺放疗后诱发肉瘤的5 年生存率为36%[6] , 较头颈部放疗诱发肿瘤的生存率高, 考虑乳腺放疗部位为胸部, 组织结构较头颈部简单, 易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肿瘤学论文篇10

关键词:X线;CT;骨肿瘤患者诊断

骨肿瘤患者在肿瘤患者中占有的比率较小,但随着近年来肿瘤发病情况越来越多,在肿瘤治疗临床工作者中引起了关注[1]。影像学检查对骨肿瘤患者病情的诊断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在临床中,对患者进行影像学见检查,并结合患者在早期的确诊结果,可以直观显示患者肿瘤病变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及时的为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患者在术后的恢复情况有一个良好的改善作用。本文研究中对骨肿瘤患者使用X线检查方式和CT检测方法作出报告,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0年8月~2014年8月中选取50例骨肿瘤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其中研究组25例患者中女性为15例,男性为10例,年龄为18.25~64.56岁,平均年龄(40.25±5.42)岁,患者平均体重为(56.82±9.56)kg。25例患者中初中学历及以下5例,高中学历10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0例。患者骨肿瘤的发生部位为股骨的5例,脊柱的5例,肱骨的10例,胫骨的5例;观察组25例患者中女10例,男15例,年龄19.36~62.36岁,平均年龄(39.56±4.52)岁,患者平均体重(55.32±7.23)kg。25例患者中初中学历及以下9例,高中学历8例,大专及以上学历8例。患者骨肿瘤的发生部位为股骨的为7例,脊柱的为7例,肱骨的为7例,胫骨的为4例;患者实验前均对实验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自愿参与,可以随时退出,符合伦理学原则。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普通资料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中25例骨肿瘤患者进行X线检查;研究组的25例骨肿瘤患者则进行CT扫描检查。对四肢病变患者进行双侧同时扫描,以便对照,进行观察。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骨肿瘤患者进行不同的检查方法后的检查结果,并评价两组方法在骨肿瘤临床检测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讨论。

1.3.检测效果判定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不同方式的影像学检测下诊断结果的比较。

1.4.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无误地录入到SPSS13.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当P

2结果

使用X线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的观察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为:良性骨肿瘤患者为7例,其中包括3例软骨肿瘤患者和4例骨巨细胞肿瘤患者;恶性骨肿瘤患者为8例,其中包括4例软骨肿瘤患者和4例骨巨细胞肿瘤患者;使用CT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的研究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为:良性骨肿瘤患者为8例,其中包括4例软骨肿瘤患者和4例骨巨细胞肿瘤患者;恶性骨肿瘤患者为7例,其中包括4例软骨肿瘤患者和3例骨巨细胞肿瘤患者。研究组患者在经过CT扫描检查后,诊断正确率为92.56%;观察组患者在经过X线检查后,诊断正确率为88.56%。研究组患者的检查诊断正确率略高于观察组。诊断结果正确率方面并无太大差异。P>0.05,数据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在使用X线进行检查的患者中,影像学显示主要为患者骨质的破坏程度,25例患者中有5例表现为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区,10例患者显示清晰病灶边界,5例患者具有现实骨膜反应。恶性骨肿瘤主要表现为患者的骨质出现斑片状或呈现虫筛孔状,患者骨肿瘤处通常不平整,边缘不整齐,在患者的软组织和骨内可见肿瘤软骨。

在使用CT进行检查的患者,可直观的显示患者骨质发生破坏、增生、硬化和边缘钙化的情况。13例患者能显示骨膜反应,患者大部分的肿瘤能在CT检查中显示软骨组织块影。恶性肿瘤在CT中直观的表现主要为:骨边缘未有高密度的硬化,骨皮质的破坏形状为孔状,骨膜反应痛骨皮质反应,并同时伴有大块的缺损和碎片样。

3讨论

在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根据骨肿瘤组织来源的复杂性质,可将骨肿瘤分为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由于骨肿瘤类型的不同,治疗骨肿瘤的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X线医学影像的检测操作不仅简单[2],而且经济,影像图反映的信息量较为直观和丰富,是骨肿瘤患者首选的诊断方法。X线平片影像图能直观、具体反映患者骨肿瘤发生的位置、患者体内发生病变的范围大小,以及病变在患者体内的生长方式,也可以显示出患者病变肿瘤与局部周围组织间关系等,X线同时还能对患者体内骨肿瘤破坏的程度和肿瘤骨破坏类型进行反映,在临床医师对患者发生的肿瘤区别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可判断患者肿瘤有无复发或转移等。X线平片医学影像技术是一种将人体立体结构压缩为平面图形的技术,显示出来的人体组织结构会发生相应的重叠影像。

CT扫描密度分辨率较高,能充分显示病变的解剖位置但患者进行CT扫描时,其空间分辨率与载线平片检查相比,明显不足,CT扫描所显示出的患者体内细小骨膜反应清晰度低于X线检查。

综上所述,骨肿瘤患者在临床检测过程中,影像学的表现在鉴别诊断患者良性或恶性肿瘤时,因其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困难。正因如此,在实际操作临床中[3],应对患者病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解,并根据表现、检查结果和影像方面的特点相结合,选择最佳最适合的诊断治疗方式,这样不仅能降低误诊和漏诊的情况,还能提高骨肿瘤患者临床诊断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印建国.浅谈以X线和CT在对46例骨肿瘤患者检查诊断中应用的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0,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