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十篇

时间:2023-03-30 17:10:25

肿瘤治疗

肿瘤治疗篇1

介入治疗的原理

在进行肿瘤血管插管介入治疗时,利用电子计算机数字减影X线血管造影机(简称DSA)的数字化技术,影响操作的其他器官及软组织的影像,清晰地显示导管在血管内的行走路径,引导医师非常精确地将导管插入供养肿瘤的血管,向肿瘤部位注入抗癌药物或用栓堵物栓塞肿瘤血管,造成肿瘤缺血坏死,取得不开刀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

在DSA下介入治疗恶性肿瘤

1.向肿瘤供血血管灌注抗肿瘤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由于在DSA的引导下直接向肿瘤灌注抗癌药物,使肿瘤局部细胞毒药物浓度很高,而对全身其他器官组织受影响很小,所以抗肿瘤药物治疗针对性强、治疗效果好。如果介入治疗时在体表皮下埋一个药盒,以后通过药盒多次向肿瘤部位灌注药物或栓堵肿瘤血管,治疗操作方便,不用反复上机治疗,可减少放射线的照射,为患者节省费用。

2.栓堵肿瘤血管“饿死”肿瘤。DSA下,用明胶海绵、碘化油或不锈钢圈等材料,栓堵肿瘤血管,阻断肿瘤血供,饿死肿瘤,取得与外科手术切除一样的效果。

3.放置支架解除肿瘤造成的管道梗阻。恶性肿瘤可以向管腔内生长,挤压管道,造成管道狭窄,使内容物不能通过,引起临床严重的梗阻症状。如,食管癌引起食管狭窄患者不能进食;胰头癌压迫胆管、胆管癌阻塞胆管,使胆汁不排出,引起阻塞性黄疸;肺癌肿块阻塞大气管,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等。医师可在DSA或内镜下在肿瘤狭窄部位置入金属支架,解除管道梗阻,改善病人症状,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

4.寻找出血部位,治疗肿瘤大出血。许多恶性肿瘤在生长转移过程中可侵犯大血管,导致内脏大出血,如肝癌破裂出血、肺癌的大咯血、消化道肿瘤大出血等均可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医师可在DSA下寻找出血部位,用明胶海绵等栓堵出血血管,治疗大出血,挽救患者生命。

肿瘤介入治疗的优点

1.仅经过皮肤穿刺插管即可完成诊断治疗,微创性,痛苦小。

2.可重复性强,在一次治疗不彻底或肿瘤复发时,可经同样途径多次治疗。

3.因为治疗操作是在DSA下进行的,穿刺插管准确性高。

4.由于是微创技术,且是局部用药或栓塞,所以与外科手术及全身化疗相比,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均小得多。

5.治疗效果好,对于不适应外科手术及全身化疗的肿瘤,如对中晚期肝癌、肺癌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疗法。

6.可与外科相互配合,对体积较大的肿瘤,术前进行介入治疗,可提高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中晚期肿瘤手术后辅助介入治疗,可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

介入治疗适应证

1.全身各器官的恶性肿瘤以及部分良性肿瘤和血管瘤,尤其对中晚期肝癌、肺癌、妇科肿瘤、膀胱癌、中晚期胃癌、大肠癌、四肢软组织肉瘤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对于手术切除困难的肿瘤,可先经介入治疗,使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可完整切除肿瘤。

3.对于手术切除不彻底,伴有淋巴结转移,体内有肿瘤组织残留的病人,术后行介入治疗,可消灭残留病灶,减少术后复发。

4.食管癌导致吞咽困难,不能进食;胰腺癌、胆管癌等导致胆管道狭窄引发阻塞性黄疸等肿瘤性管道狭窄,可进行放置支架治疗,解除梗阻。

肿瘤治疗篇2

【关键词】肿瘤;综合序列治疗;头颈肿瘤内科

有研究资料表明,一般情况下,晚期头颈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0%左右,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综合序列治疗。本研究将对肿瘤综合序列治疗与头颈肿瘤内科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发展背景

肿瘤综合治疗的相关概念源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它主要是指放疗与手术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式,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对头颈肿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化疗的地位就得以确立,并被公认为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正规疗法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中药治疗、免疫治疗、激光治疗、热疗、冷冻治疗等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被广泛用于晚期头颈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于此类疗法虽然没有较为正规的选用,但在对某些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同样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迄今为止,综合治疗的理念以及内容也远远超过了三大疗法的相关规定。

“序列”治疗主要源于对唇腭裂患者的治疗,在对肿瘤患者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治疗的先后顺序来对患者进行安排、组合。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序列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治疗结果的不同。随着治疗方式的进一步改进,肿瘤内科的内涵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再仅限于化疗。一般情况下,肿瘤内科主要包含以下8各方面的内容,肿瘤临终关怀、并发症、肿瘤急症、微创治疗、肿瘤预防、生物治疗、药物治疗、肿瘤随访、肿瘤诊断等。由此可见,肿瘤内科含义的不断扩展与肿瘤的综合序列治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头颈肿瘤与微创治疗、生物治疗以及药物治疗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

2药物治疗

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其首要治疗方式就是抗癌化学药物治疗,尤其是新辅助化疗,目前,对于此类治疗方式,头颈外科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治疗技术、药物以及材料的不断进步,动脉插管的治疗方式也开始得到了复兴,此种治疗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介入治疗或靶向治疗。随着循证医学中Meta分析报告的不断增加,头颈肿瘤的化疗也被赋予了新的活力。有学者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采用新辅助化疗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肿瘤转移率,而且还可以提高肿瘤患者在治疗后的生存率。还有学者在其研究报道中证实,在对肿瘤患者进行诱导化疗后,再对其进行同期放化疗,其抗肿瘤的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种根据一定顺序来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式被称之为序列治疗。

3生物治疗

上个世纪70年代,肿瘤生物治疗的方式被提出,此种治疗方式主要是从肿瘤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来着手的,然后,通过对机体进行修饰、调整、调节来对肿瘤进行生物应答,最终达到抗肿瘤的目的。目前,免疫治疗法与生物疗法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公认,而且免疫治疗法也是生物治疗法中的关键内容。有学者曾用溶血性链球菌制剂来对鳞状细胞癌进行综合性化疗,合并化疗以及局部化疗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种治疗方式在肿瘤的消退、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以及治疗前后肿瘤的病例变化等方面均十分明显。

4微创治疗

当前,微创治疗被视为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主流导向,微创外科是外科中的一个分支,它还需要不断地研究改进。不过,除了微创外科之外,各类降低患者的心理创伤以及身体创伤的疗法,例如靶向介入治疗、消融、激光、低温冷冻以及热疗等治疗方式同样被纳入了肿瘤内科的治疗范畴中。微创外科主要是指那些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不良反应较少以及定位不精确的治疗手段。目前,头颈肿瘤内科的医学技术人员相对较少,且在各个医院中也未建立专业的头颈肿瘤内科体系。因此,有志从事头颈肿瘤内科工作的医技人员,必须尽快建立头颈肿瘤内科体系,以便于能独立开展头颈肿瘤内科的医、教、研工作,完善头颈肿瘤内科的内涵,最终提高晚期头颈肿瘤的治疗效果,达到提高生存率或治愈率并同时达到保障较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为了使肿瘤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单一的治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疗服务的要求,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序列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在对肿瘤患者,尤其是头颈肿瘤内科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值得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晋.短发夹RNA及其在头颈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3,19(7):1207-1210.

[2]宋明.胸大肌肌皮瓣在晚期头颈肿瘤术后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J].癌症,2008,27(1):58-61.

肿瘤治疗篇3

细胞治疗克服了临床常规治疗的局限性,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同时,对于一些目前尚无有效疗法的疾病来说,或许就是那片突破生命的绿洲。

高岱清,青岛市中心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活动会员,专攻方向为细胞免疫抗肿瘤治疗和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与应用。他1982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疗专业,1997年从事人体细胞治疗工作,有近15年干细胞临床应用和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经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共15篇,撰写专著4部,代表著作有《反思肿瘤》。

高岱清中学时代酷爱数理化,却误打误撞地进入了青岛医学院医疗专业。大学期间,相依为命的祖母因宫颈癌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也使他决心解开肿瘤之谜。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癌生物学》。这本书给了高岱清对于肿瘤治疗的启蒙教育。使高岱清尤为震撼的是,书中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竟然能在胚胎环境下转化为正常细胞。也就是说,解决肿瘤的出路在于病人自身的调节,而非药物杀灭。

1985年美国外科医生Rosenberg博士发表了用LA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可以治愈晚期肿瘤的观点。90年代初,国内引进了这项技术。1994年青岛市中心医院也将其引入到临床,但结果显示,对晚期肿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副作用很大。一年后,因该技术在国内的应用过于混乱,且疗效不确实,卫生部对该项目进行了整顿。青岛市中心医院虽然通过了验收,但其有效性受到普遍质疑。

面对质疑,该项工作是否还要进行下去,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一动因使高岱清对前期治疗的病例进行了随访和评估,结果显示,虽然与Rosenberg后来的报道一致,该技术对各种疗法治疗无效的晚期肿瘤没有确定治疗效果,但是,有3个病例却引起了高岱清的浓厚兴趣―这3例病人在肿瘤手术切除后用这种疗法治疗,全部存活,而且肿瘤没有复发,均正常工作和生活。

虽然这不能说明问题,但是为高岱清打开了一种思路:这种方法可能对肿瘤的术后预防复发有效。于是他有意识地观察肿瘤术后和肿瘤稳定病人的治疗效果,并将LAK细胞的工艺进行改进,形成CD3AK细胞制备技术。

这项技术的最大受益者有两人,一位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2003年接诊。她患有足底恶黑,手术切除后出现患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转移灶约鹌鹑蛋大小。经两个疗程的治疗,病灶缩小至花生米大小,随后用细胞因子维持治疗,虽然病情时有反复,但肿瘤最终于2010年消失,2011年终止治疗。

恶黑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一般来说,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1年,这例病人已经生存10年,并且肿瘤完全消失,应该是这种疗法的成功案例。

第2例病人2002年发现患有喉癌,手术后医生判断,病人的情况非常严重,生存期不超过两年。为了防止术后肿瘤复发,没有化疗,使用CD3AK治疗,2005年做一个疗程DC+CIK治疗,病人目前没有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仍正常生活。而与他同时手术切除肿瘤的另外一位喉癌病人,病情相对较轻,于手术后一年多后因肿瘤复发而死亡。

2004年底高岱清引进了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抗肿瘤治疗技术,并将原有的CD3AK抗肿瘤技术升级为CIK抗肿瘤技术。根据前期治疗经验,新技术倾向于治疗肿瘤手术后病人和经过其他治疗病情比较稳定的病人,并且探索没有手术条件的晚期肿瘤的治疗方法。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高岱清认为传统的肿瘤三大治疗方式各有利弊: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不可能解决肿瘤复发和转移,要从根本上解决肿瘤问题,必须依靠病人自身对肿瘤的控制能力和免疫抗肿瘤能力。于是,他们建立了一整套细胞免疫综合抗肿瘤治疗的思路,即以DC+CIK细胞免疫治疗为主线,以提升病人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力为途径,以多种治疗方法有机结合为手段,达到在不损伤机体免疫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杀灭或抑制肿瘤的效果,以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最终根除肿瘤。

根据这个思路,他们以DC+CIK治疗为主,将细胞因子治疗、介入治疗、冷冻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化疗有机结合,形成细胞免疫综合抗肿瘤治疗方案,再根据病情的不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这种治疗思路的指导下,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与此同时,细胞培养方法也不断改进,使培养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也不断提高。

2010年,高岱清在天津举行的“2010细胞治疗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前沿研讨会”上,首次公布了细胞免疫综合抗肿瘤治疗思路,2011年和2012年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治疗理念。

经过7年多的不懈努力,他们接诊的各种肿瘤术后经免疫综合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90%左右,其中结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100%,胃癌和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均为88%。胃癌和结肠癌术后治疗效果在2012年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年会公布后,引起许多国际专家的关注,其中有位专家评论说,这是他目前见到的最好的治疗效果。

肿瘤治疗篇4

该科追踪国际放射医学,不断引进、更新技术设备,开展新疗法,使其放射治疗水平处于国际一流。同时,该科还根据我国肿瘤的发病特点,开展了多项临床随机研究。

放射治疗科包括临床放射治疗、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三个学科组。临床放射治疗学科组又分为: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三个专业组。

头颈部肿瘤组:开展鼻咽癌、口咽癌、颅内恶性肿瘤、喉癌、上颌窦癌的诊治。鼻咽癌以放射治疗为主,Ⅰ期5年生存率达80%以上,Ⅱ期5年生存率达70%,Ⅲ期达50%。特别是他们对鼻腔Ⅰ期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5年生存率高达90%。

胸部肿瘤组:主要开展肺癌、食管癌和纵隔肿瘤的放射治疗。如贲门癌手术前先行放射治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和病人的生存率:原来单纯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是20.3%,结合放射治疗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了30.1%。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放疗,大大降低了复发率,效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在与内科长期合作、综合治疗大量淋巴瘤的经验的基础上,该科治疗早期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效果显著。Ⅰ期非霍奇金淋巴瘤5年生存率高达80%以上,Ⅱ期的5年生存率为50%~60%,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腹部肿瘤组:主要从事淋巴瘤、乳腺癌、直肠癌、恶性肿瘤、前列腺癌和软组织肉瘤等的治疗。该科在国内最先开展早期乳腺癌保留手术后的放射治疗,对乳腺癌Ⅰ、Ⅱ期患者只做单纯肿块摘除,术后对局部进行较高放射剂量的放疗,经长期观察,治疗效果与根治性手术疗效相同,但保留了患者的。在不破坏形体美的同时,保证了较高的生存率和患者生存质量。该项临床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就三等奖。

肿瘤治疗篇5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5月—2014年11月本院治疗的186例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93例,男100例,女86例;年龄49~75岁,平均(60.5±1.5)岁;病程0.2~1.0年,平均(0.7±0.1)年;疾病类型:食道癌20例,肺癌80例,肠癌40例,子宫癌20例,乳腺癌11例,其他类型肿瘤15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经细胞学检查或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确诊;符合《中医内科学》[1]中气虚血瘀证辨证标准。主症:面色淡白、腰酸、头晕眼花、疼痛、咳嗽、气短声怯、口唇紫暗、脉细等。次症:失眠、懒言、食欲不振等。1.3排除标准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过敏体质、精神疾病、手术切除或放疗者,放、化疗治疗<2月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给予基础治疗,水溶性维生素(国药准字H20055735,北京利祥制药有限公司),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70381,B.BraunMelsungenAG);同时给予消癌平片(国药准字Z22022495,通化神源药业有限公司,每片0.63g)治疗,每次4片,每天2次。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九味消瘤散治疗,处方:蚤休、红参、冬凌草、白花蛇舌草各20g,山慈姑15g,半枝莲40g,炙穿山甲、龙葵各10g。每天1剂,水煎,取汁200mL,分早晚2次口服。2组以15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中医疗效、肿瘤进展情况、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中医证候积分:0分:正常;异常记1分,每周记录1次。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采用腹部B超或CT检测来评价其肿瘤变化情况。采用KS评分评价其生活质量,分提高、稳定、降低。以提高、稳定计算有效。

3.2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有关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疗效指数>70.0%;有效:疗效指数30.0%~70.0%;无效:疗效指数<30%。肿瘤控制情况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有效以CR、PR、SD计算。

4.2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0%,对照组为61.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2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

4.42组肿瘤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CR0例、PR12例、SD65例、PD16例;对照组:CR0例、PR10例、SD64例、PD19例。肿瘤控制有效率观察组为82.8%,对照组为79.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05)。

4.52组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观察组:提高58例、稳定29例、降低6例;对照组:提高42例、稳定25例、降低26例;生活质量有效率观察组为93.5%,对照组为7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P<0.05)。

4.6安全性

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5讨论

中医学认为肿瘤是在正气虚弱的基础上,由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致使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痰、湿、气、瘀、毒等相互搏结,日久渐积而成。病程发展至中晚期,正气渐虚,邪气更实,痰瘀相凝,结为肿块。人体生命活动均赖于气的运行,上焦受病肺气虚,中焦受病胃气虚,下焦受病元气虚,而诸气之虚皆因于脾胃之气虚损。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成瘀;气虚失一于温煦,则生寒湿,寒、湿、瘀互结,则生积聚。对肿瘤的治疗,临床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易耗气伤血伤阴,临床表现多为气虚、阴虚,尤以气虚多见。气虚血瘀证普遍存在于肿瘤患者中,尤其在晚期患者,化疗后患者以及肺癌患者中出现机会更多,癌症气虚血瘀证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免疫功能低下以及血液高凝倾向[3~4]。中医学认为临床主要以扶护肿瘤患者体质来提高其生存质量,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其生存期[5]。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九味消瘤散中人参可增强其免疫功能;黄芪多糖还可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因肿瘤所致免疫低下情况,从而杀伤肿瘤细胞。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具有抑癌效果;山慈姑对乳腺癌等具有较好抑制效果[6]。全方共奏扶正破瘀解毒功效。经研究发现,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变化,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显著(P<0.05);由此而说明采用九味消瘤散辅助治疗,其可促进患者各项症状改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九味消瘤散辅助虽可提高临床疗效,但在肿瘤控制方面,消癌平与其效果相当。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九味消瘤散经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后,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最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肿瘤治疗篇6

[关键词] 股骨近端骨肿瘤;治疗;诊断;骨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8.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b)-095-02

股骨近端是骨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病变可造成股骨近端支撑力下降,常常并发病理性骨折[1]。其诊疗不当将贻误病情或影响髋关节功能,甚至丧失治疗的机会。本文回顾性分析2002~2009年本院收治的41例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初步临床随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11~68岁,平均39岁;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31例,其中纤维结构不良10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骨囊肿6例,内生软骨瘤1例,骨样骨瘤1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骨母细胞瘤3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巨细胞瘤4例。恶性肿瘤10例,其中软骨肉瘤2例,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转移瘤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12例。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给予常规检查,仔细规划手术方案。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骨质破坏较少的患者仅行病灶刮除,瘤壁灭活,自体和(或)异体骨、人工骨混合植骨12例。病变范围较大或合并病理性骨折则行病灶刮除,瘤壁灭活,自体和(或)异体骨、人工骨混合植骨后行内固定19例。内固定方法包括空心加压螺纹钛钉内固定,粗隆间病理性骨折DHS、PFN内固定或倒LCP内固定。恶性骨肿瘤10例:原发恶性肿瘤行广泛切除人工假体置换4例;转移性病灶刮除、骨水泥充填术DHS或PFN内固定4例;原发恶性肿瘤髋关节离断术2例。术后根据患者病灶范围、手术方式以及骨折端的稳定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功能训练方案。

2 结果

良性肿瘤及瘤样病损31例中2例失访,29例随访12~48个月,平均32个月,均功能恢复满意。1例骨巨细胞瘤局部复发后再手术,其他患者未见局部复发。原发性恶性肿瘤6例随访12~30个月,其中1例死亡,余未见局部复发,生活可自理,可独立行走。转移性骨肿瘤4例,其中2例于1年内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再次病理性骨折。

3 讨论

从本组股骨近端41例的统计分析看,良性占很大比例,约75%。但病种较为分散,其中又以瘤样病变发病率最高,多见于年轻人。恶性肿瘤则以转移癌最为多见,多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针对肿瘤病变的部位、病灶的范围、良恶性程度等多种因素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主要采用病灶刮除植骨术。植骨采用自体和(或)异体骨、人工骨混合植骨。关键是彻底的刮除,由于往往是囊内刮除,可能遗留微小病灶,现在很多作者报道采用高温[2],无水酒精浸泡、苯酚烧灼[3]、氯化锌烧灼、液氮冷冻、骨水泥填充等物理或化学方法[4]辅助治疗以降低局部的复发率。必要时加用磨钻磨除病灶周围四壁,本组12例经随诊未见复发。

目前有多种骨缺损修复材料,如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造骨以及骨水泥等,自体骨是最佳的植骨材料,但在病损较大的情况下往往不足以填充骨缺损区,需用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补充。病变缺损较大的患者,我们通常采用自体骨与异体骨或人造骨混合植入,这样既可减少自体骨供区并发症,又可降低单纯使用异体骨或人造骨的组织排异反应、传播疾病、骨折延迟愈合等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对于低度恶性肿瘤或复发率较高的病变采用病灶刮除联合骨水泥填充, 通过聚合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或者细胞毒性作用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肿瘤复发率。另外骨水泥费用低廉, 使用方便, 无供体并发症。同时能够即刻恢复重建后稳定性。近年来,骨水泥在骨巨细胞瘤、转移性肿瘤等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1986年Harringtong建议当骨破坏大于骨干直径的1/2,或超过2.5 cm时,需要手术处理。选用何种内固定方式,要根据病变范围及病理性骨折的具体情况而定。年轻患者的股骨颈病理性骨折采用空心钛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已得到公认。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的髓外固定主要是DHS和DCS。髓内固定主要是PFN和Gamma钉。对于预防性固定或病理性骨折相对简单的A1、A2型骨折,采用DHS,以利于骨折愈合和早期功能锻炼[5]。对于病变范围较大,应力作用下易引起病理性骨折或已经发生病理性骨折患者,我们采用病灶刮除,瘤壁灭活,植骨加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骨折均愈合,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练习。本组9例患者采取DHS固定,术后恢复良好。另外,病理性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时机及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病灶部位、范围以及肿瘤性质等各个因素综合后个体化的选择,一般来说,由于肿瘤刮除植骨术后植骨区骨愈合速度明显较创伤骨折术后慢,因此在该类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以不负重的情况下进行CPM活动,定期复诊摄片以了解骨愈合情况,避免早期负重。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PFN和Gamma钉等)属中轴固定,可将近端应力分散到股骨中下段,具有较好的抗旋转、抗折弯能力,更符合生物力学,逐步得到广泛应用[6]。本组患者2例患者采用PFN固定,获得满意疗效。股骨近端外侧的解剖钢板,不像DHS那样在扩髓及上拉力螺钉时易使骨折再移位。因此也广泛用于临床。杨松华等[7]用股骨近端蛇头形解剖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和粗隆下骨折29例,平均随访1年,骨折均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断钉或断钢板现象。并认为其具有操作简单,对骨质损伤少,破坏血运少,固定牢靠,颈干角不变小,钢板、螺钉无松动,防旋作用强,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对于儿童骨骼尚未发育成熟的髋部病变采取病灶清除植骨后倒LCP内固定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本组2例随访1年后见固定良好。

随着恶性骨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案的出现,恶性骨肿瘤的生存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保肢治疗,包括肿瘤切除、定制肿瘤假体置换、大段骨种异体骨植骨等多种方案,其手术目的是消除肿瘤并重建功能。由于股骨近端周围有丰富的肌肉包绕,可以保护下肢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免受肿瘤的直接侵犯,有利于保肢手术。现在采用定制人工肿瘤假体置换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定制肿瘤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近端转移性肿瘤短期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8]。也有用人工关节复合同种异体骨重建股骨近端骨缺损,其平均随访68个月,5年返修率为14%[9]。本组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由于病变范围较大,其中1例已并发病理性骨折,行截肢手术,其中1例死于术后1年。对转移性骨肿瘤而言,临床统计证实,患者病理性骨折术后生存期较预防性手术明显缩短,故临床上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首选。1989年Mirels H[10]提出基于疼痛程度、病灶大小、骨破坏性质(溶骨性、成骨性、混合性)和解剖部位4个因素评估长骨的病理性骨折风险,根据评分判断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可能,提出相应处理。建议4个因素各项1~3分,9分以上者骨折概率很大,建议行预防性固定。William 报告长骨的预防内固定比病理性骨折后再行内固定治疗,在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功能的恢复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11]。通过手术治疗尽可能恢复与保存患肢功能,对于患者日常生活及心理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一般状况良好或预测生存期超过3个月的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采取的手术应创伤小,可缓解局部疼痛,早期下地负重,手术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术后继续化疗、放疗等治疗。一般采取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及合适的内固定等[12]。总之,股骨近端骨肿瘤应根据肿瘤的部位、范围以及良恶性等特点,在清除病灶的同时,个体化的选择具体治疗方案,尽可能的恢复患者肢体功能,以达到治愈和(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飞彬,李建民,杨志平,等.股骨近端骨肿瘤及瘤样病变骨缺损的修复重建[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6,3(6):36-38.

[2]Tsukiyama I, Ogino T, Egawa S. Hyperthermia for bone and soft tissue sarcoma: Relationship between tomographic and histological findings[J]. Radiation Medicine,1994,12(5):231.

[3]Moon MS, Woo YK, Leeks, et al.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anterior interbody instrumentation fusion tor tatercalosis kyphosis at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J]. Spine,1995,20(17):1910-1916.

[4]Trieb K, Bitzan P, Lang S, et al. Recurrence of curetted and bone grafted giant cell tumors with and without adjuvant phenol therapy[J]. EJ SO, 2001,27(2):200-202.

[5]葛新,周瑞康,陆伟成,等.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颈和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1):89-90.

[6]Wu CC. Treatment of femoral shaft aseptic nonunion associated with plating failure: emphasis on the situation of screw breakage[J].J Trauma, 2001,51(4):710-713.

[7]杨松华,符彦基,杨丹.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J].中国医疗前沿,2009,4(9):32-33.

[8]施林军,张健,周爱国,等.人工髋关节假体在股骨近端转移瘤中应用13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9(9):1747-1750.

[9]Biau DJ, Larousserie F, Thevenin F, et al. Results of 32 allograft prosthesis composite reconstructions of the proximal femur[J].Clon Orthop Relat Res,2010,468(3):834-845.

[10]Mirels H. Metastatic diseasein long bones: A proposed scoring system for diagnosing impending pathologic fractures[J].Clin Orthop,1989,(249):256-264.

[11]Ward WG, Holsenbeck S, Dorey FJ, et al. Metastatic disease of the femur: Sugical management[J].The Orthop Clin of North Am, 2000,31(4):633-638.

肿瘤治疗篇7

[关键词]肿瘤 治疗 技术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41-01

一,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向多种细胞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ESC)、成体干细胞(somatic stem cell)、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等。干细胞在动物体内的存在是广泛的,先后已在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发现了各种类型的干细胞,如在畸胎瘤细胞、桑椹球细胞、囊胚内细胞团、拟胚体细胞、生殖原基细胞中发现了胚胎干细胞;在骨髓、血液和外周血、肌肉和韧带、脂肪、脐带及脐带血、胎盘和羊水、骨和软骨、神经、皮肤、内皮祖、肝脏、胰腺、小肠黏膜、垂体、成人等部分发现了成体干细胞;在胎儿肺部、皮肤等部位发现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而且在各种肿瘤中也相继发现了肿瘤干细胞,如急性髓样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脑癌、结肠癌、胰腺癌等。

肿瘤干细胞(TSC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干细胞,具备高度的增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也具备多向分化的潜能。它可以通过不均一分裂产生两个细胞,一个形成新的具相同特征的肿瘤干细胞,另一个走向分化,可分化为各种类型的干细胞。而在实际情况中,TSC的分裂方式是根据它所处的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而定的。当需要进行器官修复和组织更新时,就只需要采用分化的分裂方式;当仅需要维持干细胞的存在,就只需要进行产生干细胞的分裂方式;当两者都需要时,这两种分裂方式都存在。

二,肿瘤干细胞的产生

干细胞失去正常的调控而停留在分化的某一阶段无限增殖,具癌细胞特性,突变形成肿瘤干细胞导致形成肿瘤。这些被诱导的细胞倾向于积累复制的正确,在多基因多步骤的基因变化进程中,肿瘤在多阶段,多次打击后产生。被诱导细胞所处的分化状态可能也决定了肿瘤的恶性程度,细胞分化程度越低,产生的肿瘤恶性越高,反之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则产生的肿瘤恶性越低,甚至只产生良性肿瘤。

三,肿瘤干细胞的特点

肿瘤干细胞具有以下特点:⑴自我更新性,是指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但其中一个子代细胞仍然保持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的未分化状态;而另一个细胞则定向分化,这种分裂称为不对称分裂。癌干细胞通过自我更新维持着肿瘤的持续生长。癌干细胞积累了所在肿瘤的基因突变,正是这些基因突变导致了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乃至转移播散,同时癌干细胞还具有转移的能力;⑵高致瘤性,癌干细胞的致瘤性因肿瘤种类不同差别较大,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①癌干细胞在体外克隆形成的能力;②癌干细胞在免疫缺陷细胞动物体内的肿瘤形成能力。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够重建相应组织所有的细胞成分。肿瘤干细胞能够形成缺乏自我更新能力但具有分裂能力的子代细胞,生理状态下称为“分化”。肿瘤缺乏分化为表型正常的成熟细胞的能力,但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有限的分化,从而形成组织病变学各异的肿瘤。⑷耐药性,肿瘤治疗的主要障碍是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未治愈或复发后的肿瘤对多种从未使用过的药物也产生耐药,从而使肿瘤治疗的效果得不到显著提高。对肿瘤耐药发生机制的研究和寻找开发逆转耐药的药物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耐药性是癌干细胞的特征之一,因而不少报道认为癌干细胞耐药性的存在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耐药性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靶标的突变或过表达、使药物失去活性以及使细胞内药物减少等。目前对于肿瘤细胞耐药产生的机制有4种模型:经典模型认为一个或多个肿瘤细胞获得基因突变后产生耐药,化疗后这些耐药的克隆仍然存活并增殖;第2种,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中存在的肿瘤干细胞表达ABC转运蛋白,使得其天然具有抗药性;第3种为“获得性耐药模型”,该模型认为肿瘤干细胞表达ABC转运蛋白,能避免化疗药物的杀伤存活下来,之后获得突变,从而产生耐药性;第4种为“内源性耐药模型”,该模型认为肿瘤中的干细胞和各种已分化的细胞均具有内在的耐药性,故化疗对它们作用不大或没有作用,结果肿瘤无限生长。这四种模型都能单独圆满解释肿瘤耐药问题,因此肿瘤耐药性的产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由于干细胞多数处于静息期,而大多数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或分裂期细胞,从而导致耐药。

四,药物对肿瘤干细胞的作用

ABC转运蛋白抑制剂:第1代ABC转运蛋白抑制剂(如维拉帕米、环孢菌素A)治疗肿瘤特异性不强,效果不理想且有细胞不良反应[3]。第2、3代ABC转运蛋白抑制剂(PSC833、VX-710、GF120918、LY335979),体外实验效果令人满意,但是其临床应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ABC转运蛋白抑制剂效果不理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①判断标准有偏差,目前衡量药物对肿瘤的疗效是通过肿瘤缩小程度来衡量的,而根据干细胞理论,肿瘤干细胞在肿瘤中只占极少的部分;②可能没有找准转运蛋白的作用靶点。如Hirschmann-Jax C等表明干细胞过表达ABCG2,而非ABCB1。③肿瘤蛋白转运体种类较多,且活性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重叠,转运蛋白抑制剂如果只针对一种转运体不能完全阻止耐药的产生。④ABCB1与其他化疗药物相互作用而影响了其药代动力学。⑤所试验的ABC抑制剂有可能并没有有效的杀伤肿瘤干细胞。虽然ABC转运蛋白抑制剂现在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它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根本方法不可忽视。

靶向抑制:影响BCR-ABL肿瘤蛋白稳定性的HSP90抑制剂与伊马替尼联合应用可以克服突变细胞株的耐药,并显示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干细胞的抑制效应,对BCR-ABL阳性白血病的治疗很有潜力。肿瘤细胞中与细胞增殖、抗凋亡相关的多种激酶、生长因子受体和转录因子都属于HSP90的作用底物,它们的分子构象的成熟及稳定均依赖于HSP90的分子伴侣功能。Peng等利用CML小鼠建立模型,证明HSP90抑制剂IPI-504可以靶向抑制CML干细胞。OtsukiT等利用HSP90抑制剂和伊马替尼联用对BCR-ABL阳性的白血病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细胞周期抑制:卡莫司汀(BCNU)是烷化类抗癌药,具有较高的脂溶性,易通过血脑屏障,是脑肿瘤的经典化疗药物。杨智勇等利用卡莫司汀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脑肿瘤干细胞,通过干扰S期DNA的合成,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有一定的耐药性。

丙戊酸钠(VPA)能够通过上调p21WAF1的表达,阻滞MUTZ-1细胞于G0/G1期,最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肿瘤治疗篇8

【关键词】肿瘤;椎管内;手术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outcomeofsurgicaltreatmentofintraspinaltumor.MethodsThesurgicalresultsof40casesofintraspinaltumorandspaceoccupyinglesionsduringtheperiodsfrom1999to2005wereanalyzed.Gender:male20cases,female20cases.Age:14~64yearsold,average38.8yearsold.Surgery:laminectomyandtumorresectionin20cases,lumbarsemi-laminectomyandtumorresectionin5cases.Lumbarlaminotomyandreplantationandtumorresection2cases,tumorresectionandinternalfixationwithpediclescrewin5cases,tumorresectionwithinternalfixationatcervicallateralmassin7cases,circumferentialdecompressionofspinalcordandinternalfixationwithpedicalscrewsin1case.ResultsAllcaseswerefollowed-upfrom4monthsto4years(average14months).1casedied,2casesrelapsed.Frankelscoredecreasedin1case,nochangein13cases,improvedin27cases.ConclusionFortheintraspinaltumor,laminectomyandtumorresectionwastheeffectivetreatment,thepoorerthepreoperativespinalcordfunction,thefewertheimprovements.Ifthetumoristoolargeorlocatesatonesideofthecord,resectionsofoneorbothsidesofarticularprocessesandinternalfixationsmaybenecessary.

【Keywords】tumor;intraspinal;surgery

椎管内肿瘤及占位是骨科及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椎板切除椎管内肿瘤摘除术是基本的手术方法,现将1999~2005年在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40例椎管内肿瘤及占位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1999年8月~2005年3月期间,对40例椎管内肿瘤及占位的病人行手术治疗,摘除肿瘤,清除占位。其中男女各20例,年龄14~64岁,平均38.8岁。发病部位:颈椎管8例,颈胸椎管4例,胸椎管6例,胸腰椎管5例,腰椎管7例,腰骶部椎管4例,骶管6例。术后病理类型包括神经鞘瘤15例,囊肿10例,脊膜瘤4例,脂肪瘤3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神经纤维肉瘤1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节细胞神经瘤1例,畸胎瘤1例。椎管内硬膜外5例,硬膜内髓外32例,硬膜内髓内3例。采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期间的脊髓功能进行分级,Frankel脊髓评分标准如下:(1)A: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肌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2)B: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完全消失,仅存某些感觉;(3)C:损伤平面以下仅有某些肌肉运动功能,无有用功能存在;(4)D: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5)E:深浅感觉肌肉运动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

1.2方法根据术前X线、CT、MRI等影像学手段确定病变节段、部位、大小及与硬膜囊和脊髓的关系,分别采取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20例),腰椎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5例),腰椎全椎板截骨肿瘤摘除椎板再植术(2例),椎板扩大切除肿瘤摘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5例),颈椎椎板扩大切除肿瘤摘除侧块钢板内固定术(7例),后路环脊髓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1例)。术后常规给予脱水剂、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类药物,对于术中可能对脊髓造成损伤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病理显示为恶性者配合术后放疗。

2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在院期间及出院后定期随访,检查有无肿瘤复发、脊柱稳定性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1例胸椎管髓内肿瘤患者截瘫较术前加重,术后Frankel评分由术前的D降至B;6例患者出现短暂的神经刺激症状,如感觉异常加重,但Frankel评分无改变;其余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无明显损伤,部分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即有恢复,术后出院前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见表1。出院后随访3个月~4年,随访期间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死亡,2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神经纤维肉瘤)复发,但尚未发现神经功能再损伤;随访终结时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较术前下降1例,无改变13例,好转27例,神经功能情况见Frankel脊髓损伤评分标准。术后发生刀口处脑脊液渗漏3例,与硬膜内肿瘤切除后硬脊膜缝合不良或肿瘤过大而致硬脊膜缺损过大有关。经抬高床尾、刀口二次加针缝合、加压包扎等治疗,脑脊液渗漏量逐渐减少、消失,刀口正常愈合。长期卧床的患者发生褥疮2例,肺炎1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在所有随访患者中未发现脊柱失稳现象。

表1术前、术后在院期间、术后随访期间Frankel评分例数(例)

3讨论

椎管内肿瘤可发生在椎管的任何部位,以胸椎管多见[1]。王忠诚院士报道椎管内肿瘤的病理分类为:神经鞘瘤34.7%,胶质瘤14.5%,脊膜瘤11.4%,先天性肿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畸胎瘤)14.8%,其他19.7%[2]。本组40例神经鞘瘤37.5%,囊肿25%,脊膜瘤10%,其他32.5%。神经鞘瘤、脊膜瘤分布基本符合。本组胶质瘤仅1例,考虑胶质瘤大多位于髓内,常以运动障碍去神经外科就诊有关。

椎管内肿瘤依据病程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早期刺激期,神经根痛;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半横断综合征;脊髓完全受压期,脊髓横贯性损害。椎管内肿瘤无论是髓内、髓外、硬脊膜内还是硬脊膜外的肿瘤,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髓内肿瘤首发症状多为肢体麻木无力,感觉障碍多从上向下发展,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分离,存在节段性感觉;髓外肿瘤如神经鞘瘤、脊膜瘤等,首发症状多为根性痛,浅感觉障碍多自下而上发展,逐渐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进而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硬膜外肿瘤多为转移癌,表现突然起病,以疼痛为主,病情恶化较快。掌握其规律,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神经系统,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3]。椎管内肿瘤需要和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结核、脊髓炎(急性脊髓炎、脊髓蛛网膜炎、椎管内脓肿)、脊髓变性疾病(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病)等鉴别[4]。CT、MRI的普及应用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特别是MRI的广泛应用使椎管内肿瘤早期诊断成为可能[5]。

椎管内肿瘤手术切除是唯一比较积极的治疗方法,亦是恶性肿瘤术后放疗化疗的基础。因椎管内良性肿瘤占大多数,故手术全切除或部分切除可获得治愈或好转。

资料显示椎管内肿瘤术前症状越轻手术效果越好,甚至可以达正常状态。手术的效果与神经组织受压时间、范围、程度、肿瘤性质、部位和切除程度有关[1]。在脊髓完全受压期以前手术效果好,而脊髓完全受压期时间越长手术效果越差。本组资料已证实此点,本组术前已完全瘫痪的6例,术后仅1例好转,而其他术前仅部分瘫痪或无瘫痪的仅有1例恶化,且与手术难度大有关。随着CT、MRI的普及应用使椎管内肿瘤可以做到早期诊断[5]。椎管内肿瘤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解除压迫,使神经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

本组中位于硬脊膜外的肿瘤可做到完全切除,髓外硬脊膜下及髓内但肿瘤边界清楚者也可做到完全切除,其他仅可做到部分切除,以脊髓减压为主,为术后放化疗做基础[6]。神经鞘瘤有时包裹或穿越神经根,争取在显微镜下将神经根游离出,但必要时也可切断,位于胸段的肿瘤切除肋间神经不致有明显的功能障碍,但切断颈膨大、腰膨大或马尾神经可影响上下肢的部分功能。脊膜瘤和硬脊膜粘连紧密,和脊髓粘连不紧密,可一并切除与肿瘤粘连的硬脊膜,防止复发,硬脊膜缺损处另做修补。髓内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生长相对缓慢,需要积极的首次全切[7],若首次不能全切,由于术后胶质增生和纤维粘连,再次手术难以寻找肿瘤与脊髓的界面,更加难以全切甚至加重脊髓损伤[8]。

手术注意事项:(1)术前精确定位,可采用铅字X线定位。(2)术中操作轻柔,切勿损伤脊髓,尤其在颈胸段及髓内肿瘤时,要合理应用器械,减少误伤[9]。(3)对于髓外肿瘤要尽量切除彻底[8],髓内肿瘤要力争全切,不能全切或者切除困难者以脊髓减压为主,脊髓减压要充分。(4)尽量减少椎板的切除,特别是两侧的关节突,要尽量保护。对于肿瘤较大或者肿瘤偏于脊髓一侧者[5],需两侧或者单侧关节突切除或颈部多节段切除者给予钉棒系统或侧块钢板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8]。(5)对于术中可能对脊髓造成损伤者立即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总之,对于椎管内肿瘤及占位病例要早诊断、早治疗,便于切除肿瘤,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对于肿瘤切除过程中破坏关节突过多影响脊柱稳定性时,给予内固定并植骨恢复脊柱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林智敏,兰周华,林锦波,等.53例椎管内肿瘤临床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12):1369.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00-819.

3薛庆澄.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26-644.

4彭双初,袁友红.椎管内占位病变的高场强MRI诊断与鉴别.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1):24.

5杨明,陈正形,端木群力,等.32例低位椎管内肿瘤的诊治分析.中国骨伤,2003,16(6):323-325.

6吴秀桂,黎辉,陈家禄,等.椎管内肿瘤150例分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6:41-42.

7杨树源,洪国良.椎管内肿瘤402例报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3):162-164.

肿瘤治疗篇9

射频热消融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已有10年的历史,这项技术被广泛用于肝脏肿瘤的治疗和研究,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肝癌比较成熟的技术。

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治疗微创化

射频热消融术是一种微创肿瘤原位治疗技术。它借助于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定位及引导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通过射频能量使病灶局部组织产生高温、干燥,最终凝固和灭活软组织和肿瘤。射频治疗的方法有大致3种:一是体外经超声引导或CT引导直接从肝脏表面穿刺进肝脏肿瘤放入电极针进行治疗。二是在手术中经电视腹腔镜在电视直视下对肝脏肿瘤穿刺放入电极针,也可以在腹腔镜超声的引导下放人电极针。近年我们开展腹腔镜下的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充分利用外科腹腔镜的优势,让病人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在电视监视下直接对肝脏肿瘤穿刺,其效果确实并且可以把肝周的脏器分离开以避免肝脏周围脏器的损伤。第三是在外科手术中直接放入电极针,这种情况多是由于手术发现肿瘤不能切除,或肝硬化严重不能作切除而做术中射频治疗,但同样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临床观察表明,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有很好的效果。据报道,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方面,治疗后1、2、3和5年的存活率分别是94%、86%、68%和40%。这近似于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效果,同时实现了肝癌治疗的微创化和根治的目的。

总之,射频热消融术最大的优点是把肝脏肿瘤治疗微创化。

射频的电极针只涉及直径最大5cm范围,对其余的肝组织影响不大,特别是对于严重肝硬化病人尽量保存有功能的肝组织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小肝癌和多发的肝癌,有严重肝硬化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病人是比较适合的。病人治疗后的反应小,在体外穿刺或腹腔镜下射频治疗的病人,术后观察1~2天就可以出院休息,病人痛苦小,能在几天之内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另外一个优点是,肝脏肿瘤射频可以反复进行,前阶段的射频对以后的治疗不影响。腹腔镜下射频也是这样,腹腔镜手术在腹腔内基本上不形成粘连,可以反复作腹腔镜下肿瘤射频消融。这就打消了许多人再次手术的顾虑。

选择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还是相对安全的,对全身的影响小,创伤反应也轻。治疗后的并发症一般在5% 6%以下。故治疗后需要有1~2天的医学观察,以防出现各种并发症,以及发现并发症后能及时的治疗。

射频消融术适合哪些人

任何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都有一定的限制,对于肝脏肿瘤做射频消融治疗最重要是肿瘤的大小,大于5厘米以上的肿瘤射频消融的覆盖面不容易完全,残留肿瘤的比例高。这种病人应该首选外科手术切除,如果由于身体原因不能耐受手术是可以考虑做肝脏肿瘤射频治疗的。另一个影响效果的因素是射频电极针穿刺的准确性。在理论上说,肿瘤的各部位分布的电极针的各点,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位置不好,严重肝硬化结节对超声影像的判断,或设备的原因等都会直接影响穿刺的准确性,最后都对效果有影响。

按照射频消融技术特点,射频消融的范围要超过肿瘤边缘l厘米,才能达到肿瘤完全坏死的目的。一次电极针的射频消融范围是直径5厘米,3厘米以下的肝脏肿瘤可以达到一次电极插入后射频消融完全覆盖。据报道,3厘米以下的肝脏肿瘤有67%射频消融后肿瘤完全坏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肝脏肿瘤为3~4厘米时就需要调整电极针做至少6次的射频消融,而且残瘤率和复发率都明显升高。所以,最适合做射频消融的病人是肝脏肿瘤小于3厘米,肝脏肿瘤的数目在3个以下。

术后定期检测是否复发

肿瘤治疗篇10

关键词:肿瘤心理学;综合治疗;教学

随着现代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确立及教育技术的革新都深刻推动着医学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肿瘤学的临床及教学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本文分析了肿瘤心理学的特点,在肿瘤心理学教学中对肿瘤学教学进行探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肿瘤综合治疗是指根据患者身体的一般情况状况,疾病的种类及分期,恶性程度及患者的治疗意愿,有计划地,合理地综合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肿瘤的方法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 )的治疗模式。强调诊治过程中的多学科会诊,更加重视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重关注。肿瘤科是一门与众多亚专科密切联系的一门复杂的学科,涉及到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肿瘤放疗、肿瘤介入、射频治疗、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病理学及免疫学等多个学科。而近年来随着整个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肿瘤心理学开始受到开展肿瘤综合治疗的关注。国外大的肿瘤中心都有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医务人员,并开设肿瘤心理学专科,国际上有多肿瘤心理学专刊如Psycho-Oncology等,定期举办肿瘤心理学国际学术会议(如International Psycho-Oncology Society, IPOS等)[1]。但国内肿瘤学领域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尚不多,肿瘤心理学的教学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肿瘤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肿瘤有关的心理行为的一门学科[2],包括肿瘤本身及其治疗过程中患者本人及其照料者的心理、行为、记忆、情绪、注意、执行功能等多个方面的改变以及心理因素及心理干预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重要方面[3]。在肿瘤的综合治疗的背景下需加强肿瘤心理学教学的主要理由如下:

1癌症及在其诊疗过程中各种心理、认知行为障碍广泛存在。

肿瘤患者的心理行为障碍已成为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最近,这一领域的研究异常跃, Psycho-Oncology, J Clin Oncol,Cancer等杂志纷纷发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系统综述。Nature等一流杂志也报道了有关肿瘤心理学的研究进展[4],认为癌症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的认知障碍是广泛存在的, 涉及到记忆、执行功能及信息加工速度等多个方面,早期改变隐匿,不易被识别。

肿瘤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广泛,在乳腺癌患者及其治疗过程中的研究最多,目前很多的研究提示乳腺癌患者在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信息加工速度、语言功能、视觉空间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Duijts等[5]的研究发现乳腺癌化疗患者在多种肿瘤心理学方面的异常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样Paraska 等[6] 研究提示17% ~ 50% 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经历认知障碍, 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及意识运动功能的减退。Castellon 等[7] 通过将53 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与单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比较发现, 化疗患者认知功能中的视觉记忆、视觉空间功能及言语学习方面劣于单纯手术组。Ahles等[8] 通过比较局部治疗的对照组发现, 乳腺癌化疗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是持续的, 其中最受影响的是言语记忆功能。Chang等[9] 研究提示乳腺癌化疗患者的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并降低其QOL。我们的[10]初步的研究发现乳腺癌化疗后的患者存在前瞻性记忆损害(prospective memory,PM),同样,最近,JCO的meta分析提示乳腺癌长期生存的患者存在多种肿瘤心理学的异常[11]。

2心理因素会影响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及预后。

心理因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都存在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紧张、抑郁、焦虑、痛苦、忧伤等负面心理因素与人类癌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中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的研究称为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12]。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提示,心理社会因素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紊乱来影响免疫系统,从而影响癌症的发生和转归。动物实验证明,在紧张环境中,小鼠的免疫功能会受到受损,致使皮下接种淋巴肉瘤细胞的成功率和生长率提高[13]。癌症患者不良的负情绪对机体免疫机能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另外不良情绪也会影响另外两个致癌过程,降低损伤DNA 的修复和细胞凋亡的改变[14]。随着肿瘤多种治疗手段的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肿瘤患者的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肿瘤患者的预后及转归。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正逐渐成为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3心理治疗及干预是肿瘤综合治疗模式重要的、有益的补充

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模式现已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基本模式,而临床各种抗肿瘤治疗与心理治疗及干预相结合可能更会有利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肿瘤心理学领域的知识对肿瘤科医生、癌症患者及照料者都很重要。在目前癌症治疗手段日新月异之际,发展心理社会肿瘤学,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治疗,将躯体、人格和家庭结合起来,已成为肿瘤科临床医务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肿瘤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国Jimmie C. Holland 医生用很生动的比喻告诉人们"医学不能只是装进试管里的各种实验。”,“医学也不只是装在瓶子里的各种药物。"要使患者的生活质量真正得到提高,解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痛苦同样重要。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包括肿瘤科大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护理人员及社会工作者在内的心理社会肿瘤学队伍。采用心理社会干预疗法包括各种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对肿瘤患者在多学科治疗模式下的综合治疗,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5]。如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治疗和干预对提高和保持积极健康的行为都有明显效果。Mahigir等[16]应用认知理论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结果表明,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的抑郁情绪、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而行为疗法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依据的一组心理治疗方法,自上世纪80 年代初应用于肿瘤临床。其中放松疗法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行为,可以减轻癌症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7]。随着人们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不断深入,各种心理治疗及干预对临床上不同肿瘤、不同分期、不同治疗手段的肿瘤患者的躯体治疗必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4结论

肿瘤心理学学教学作为肿瘤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医学生及肿瘤科专科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新的医学模式转变及临床肿瘤综合治疗的需要,在综合治疗模式如何开展肿瘤心理学教学是我们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就肿瘤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开展肿瘤心理学教学的意义作了初步的阐述,希望对临床肿瘤心理学亚专科的建设及进一步开展肿瘤心理学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16th World Congress of Psycho-Oncology and Psychosocial Academy. Psycho-Oncology, 2013, 22: 2877.

[2] Holland JC. History of psycho-oncology:overcoming attitudinal and conceptual barriers[J]. Psychosom Med,2002,64(2):206-221.

[3] Dingley C, Roux G. The Role of Inner Strength in Quality of Life and Self-Management in Women Survivors of Cancer[J]. Res Nurs Health.2013 Dec 19. onling.

[4] Ahles TA, Saykin AJ. Candidate mechanisms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cognitive changes[J]. Nature, 2007, 7(3):192-201.

[5] Duijts SF, Faber MM, Oldenburg HS, et al. Effectiveness of behavioral techniques and physical exercise on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survivors-a meta-analysis[J]. Psycho-Oncology, 2011, 20(2): 115-126.

[6] Paraska K, Bander CM. Cognitive dysfunct ion following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two case studies[J]. Oncol Nurs Forum, 2003, 30(3):473-478.

[7] Castellon SA, Ganz PA, Bower JE, et al. Neuro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exposed to 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tamoxifen[J] . J Clin Exp Neuropsychol, 2004, 26(7): 955-969.

[8] Ahles TA, Saykin AJ, Furstenberg CT, et al. Neuropsychologic impact of standard-dose systemic chemotherapy in long term survivors of breast cancer and lymphoma[J]. J Clin Oncol, 2002,20(2):485-493.

[9] Chang J, Couture FA, Young SD, et al..Weekly administration of epoetin alfa improves cogni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 ith breast cancer receiving chemotherapy[J],Support Cancer Ther,2004,2(1):52-58.

[10]Cheng H, Yang Z, Dong B, et al. Chemotherapy-induced prospective memory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 Psycho-oncology. 2013 May 15. online.

[11]Ahles TA, Root JC, Ryan EL. Cancer-and cancer treatment-associated cognitive change: an update on the state of the science[J]. J Clin Oncol. 2012, 30(30):3675-86.

[12]Subnis UB, Starkweather AR, McCain NL, et al. Psychosocial Therapies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A Current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Using Psychoneuroimmunology-Based Outcome Measures[J]. Integr Cancer Ther. 2013 Oct 7.online.

[13]York JM, Blevins NA, Baynard T, et al. Mouse testing methods in psychoneuroimmunology: an overview of how to measure sickness, depressive/anxietal, cognitive,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J]. Methods Mol Biol. 2012;934:243-276.

[14]Cwikel JG, Gidron Y, Quastel M. Low-dose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DNA damage, and cancer: the possible contribution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J]. Psychol Health Med. 2010,15(1):1-16.

[15]Linden W, Girgis A.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utcomes for cancer patients:what do meta-analyses tell us about distress reduction?[J].Psychooncology. 2012 ,21(4):3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