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3:39:38

肿瘤

肿瘤范文篇1

1.1材料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选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9901/200605病理确诊手术患者.SCC45例,年龄45~95(平均68.8)岁,男27例,女18例.Bowen病19例,年龄45~87(平均65.2)岁,男12例,女7例.正常人皮肤10例对照,年龄46~78(平均62.5)岁,男5例,女5例作鼠抗人MMP9mAb(MAB0245)和CD34mAb((MAB0034),免疫组化SP试剂盒(KIT9710)及DAB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方法所有组织均经40g/L甲醛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连续切片5张,厚约4μm.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程序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阳性对照采用自身对照,用PBS代替一抗和二抗进行阴性对照.MMP9和CD34均采用高温高压抗原修复.MMP9结果判定:在不知任何背景资料的情形下,采用双盲法进行判定,以肿瘤细胞膜和/或细胞质出现淡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并按着色强弱分级:无色为0,浅黄色为1,深黄色为2,棕黄色为3;着色范围以在10×40高倍镜下随机选区5个视野(每个视野记数100个细胞)计数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数均值:<25%为1,25%~49%为2,50%为3.上述两项相加为MMP9的表达强度积分:<2为阴性,<3为弱阳性(+),3~4为阳性(),>4为强阳性().MVD计数参照文献[3-4]方法进行微血管计数,先在低倍镜(×100)下观察确定血管密度最高处,在(×200)视野下选择3个高血管密度区,计算单位视野(×200)平均血管数.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均作为一个血管计数,而直径大于约8个红细胞的血管,有较厚肌层的血管以及硬化区的血管不在计数范围内.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根据资料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MP9MMP9阳性改变为细胞质或细胞膜呈棕黄色,偶尔可见细胞核着色,阳性颗粒多呈团块状.正常人皮肤组织中MMP9呈弱阳性表达,主要表达于颗粒层和棘细胞层,真皮层中纤维样细胞、单一核细胞等见阳性染色.BD组织中表皮全层均有MMP9均匀弥漫表达.SCC中MMP9在癌巢组织弥漫分布,以肿瘤周边表达强烈(图1)MMP9表达在正常皮肤组、Bowen病组、SCC组依次增高(表1).MMP9在SCC组中高于Bowen病组织(χ2=6.667,P<0.05),Bowen病组中MMP9高于正常皮肤组(P=0.028,P<0.05).在SCC组中MMP9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的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

表1MMP9在正常皮肤组、Bowen病组和SCC表达(略)

2.2MVD计数CD34标记的微血管呈点状分布,血管内皮细胞膜被染成褐色.在SCC组织中微血管形态不规则,部分血管呈现发芽状,血管分布不均匀,在SCC的边缘区域最为密集,呈簇状(图2).Bowen病组织中微血管形态较规则,但分布不均,血管簇偶见.正常皮肤组织内的微血管形态规则,分布均匀.Bowen病组中和SCC组中MVD明显升高(表3).

图1SCC组织MMP9表达SP×400(略)

表2SCC组织MMP9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鳞癌分期的关系(略)

图2SCC组织MVD计数SP×100(略)

表3CD34和MVD在Bowen病和SCC中表达(略)

aP<0.05vs正常皮肤.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MMP9在SCC组中高于Bowen病组织(P<0.05),Bowen病组中MMP9高于正常皮肤组(P<0.05).Bowen病MMP9在增生表皮细胞质或细胞核表达;在SCC组织中MMP9在肿瘤细胞,增生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均有阳性表达,在表达的强度、阳性细胞的种类、数量上均高于Bowen病组,提示MMP9高表达可能是SCC转移、侵袭能力的分子基础.同时观察到仅有部分有肿瘤细胞能表达MMP9,且表达MMP9的肿瘤细胞多位于癌巢的外周部分和毛细血管、淋巴管管腔周围,提示MMP9表达的肿瘤细胞可能具有更强的侵袭能力.实体肿瘤的新生血管提供了更多与体循环连接的通路,这使肿瘤细胞更容易从原发灶向远隔部位转移.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越大,肿瘤细胞进入血循环及淋巴循环的机会越多,淋巴结及邻近脏器转移的机会也增大.在许多肿瘤中都发现:微血管密度与肿瘤侵袭性与肿瘤转移的发生率相关[1,5-6].近来研究表明,MMP9不仅是降解基底膜和ECM的关键酶,而且在肿瘤间质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1,5].Wang等[7]人的研究表明,存在于细胞外基质的VEGF能够通过存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VEGFR1受体调节MMPs的表达.而MMPs又能降解细胞外基质释放更多的VEGF,这便建立了一个正反馈调节环路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Naglich等[8]研究发现MMP1,MMP2,MMP9诱发和促进血管生成,TIMP1,TIMP2,TIMP3,TIMP4抑制新血管生成.

本实验显示,在SCC组织中微血管形态不规则,血管分布不均匀,在SCC的边缘区域最为密集,呈簇状.Bowen病组织中微血管形态较规则,但分布不均.正常皮肤组织内的微血管形态规则,分布均匀.SCC组中MVD高于Bowen病组织(P<0.05),Bowen病组中MVD高于正常皮肤组(P<0.05),提示细胞在发生恶性转化之前已有血管生成增多,这很可能是SCC血管生成的启动阶段.我们发现在SCC组、Bowen病和正常皮肤组中MMP9表达高者MVD表达亦高,且MMP9的高表达的部位与MVD高密度区具有一致性,均位于癌巢边缘地区,提示:肿瘤的浸润生长与新生血管生成是同步进行的,MMP9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SCC的发生和侵袭转移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新生血管的密度密切相关,MMP9可能是SCC的重要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阻断MMP9的表达,抑制MMP9的活化可能对抑制SCC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GuttmanD,StemY,ShpizerT,etal.ExpressionofMMP9,TIMP1,CD34andfactor8asprognosticmarkersforsquamouscellcarcinomaofthetongue[J].OralOncol,2004,40(8):798-803.

[2]NagakayaY,AokiT,KasuyaK,etal.Histologicfeaturesofvenousinvasion,expression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dmatrixmetalloproteinase2andmatrixmetalloproteinase9,andtherelationwithlivermetastasisinpancreaticcancer[J].Pancreas,2002,24(2):169-178.

[3]FangJ,ShingY,WienderschainD,etal.Matrixmetalloproteinase2isrequiredfortheswichtotheangiogenicphenotypeinatumormodel[J].ProcNatlAcadSciUSA,2000,97(21):3884-3889.

[4]WeidnerN.Currentpathologicmethodsformeasuringintratumoralmicrovesseldensityinbreastcarcinomaandothersolidtumors[J].BreastCanResTreat,1995,36:169-180.

[5]IniestaP,MoranA,DeJuanC,etal.BiologicalandclinicalsignificanceofMMP2,MMP9,TIMP1andTIMP2innonsmallcelllungcancer[J].OncolRep,2007,17(1):217-223.

[6]AmisSJ,CoulterSmithSD,CrowJC,etal.Microvesselquantificationinbeginandmalignantovariantumors[J].InternJGynecolCan,2005,15(1):58-65.

肿瘤范文篇2

关键词:肿瘤患者;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调查

恶性肿瘤对于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1]。使用药物治疗肿瘤,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肿瘤治疗药物本身的选择性较低,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细胞和组织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正确合理的使用抗肿瘤药物对于肿瘤的治疗尤为重要。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的理念已经获得广泛认同和接受,并付诸实践。近年来,卫生部试点推广实施的临床药师制度标志着药学工作的方向已经从“以药物保障供应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合理药物治疗为中心”[1]。通过对住院肿瘤患者发放问卷,调查对药学服务的认知程度,分析在肿瘤患者中开展药学服务必要性,从而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用药效果,提供更周到的药学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对象为2015年1~5月来我院住院的住院肿瘤患者,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所患疾病、用药问题。然后对采集到的257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处理及统计分析。

1.2调查方法

针对肿瘤专科医院的特点,本次调查主要包括患者用药情况调查和患者需要的药学服务内容调查。采用随机抽样问卷法。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所有调查问卷均当场收回,对问卷进行综合,数据整理,为下一步分析做好准备。

2结果

2.1一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一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57份,回收率为85.7%。其中男116例(45.1%);女141例(54.9%)。在所有的调查问卷中,有228例希望得到药师的药学服务,占总数的88.7%。

2.2用药情况调查

大多数患者对基本的用药知识有所了解,其中88.7%的患者知晓正确的服药时间,77.0%的患者清楚自己对那些药物过敏,64.2%的患者知道药品应如何存放,这可能与药学人员的用药教育有关,有90.7%的患者表示药学人员向其交代清楚了药品使用情况和注意事项。同时结果也显示出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有30.7%的患者出现过为增强疗效而自行增加药量,19.1%的患者曾自行更换过药品。有30.7%的患者表示相信药品广告。

2.3需要药学服务内容调查

患者中79.0%希望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是患者最希望得到的药学服务内容,67.7%的患者希望了解药品的适应证。6成左右的患者希望得到药品用法、用量、相互作用方面的内容。同时价格也是患者比较关心的内容,61.1%的患者对药品价格、59.9%的患者对医保用药目录比较关心。对于药品名称、药品的储存、药品有效期等基本药品信息,患者关心程度较低,分别为45.1%、50.2%、51.4%。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本院药师的药学服务有一定的成果,有90.7%的患者表示药学人员向其交代清楚了药品使用情况和注意事项。用药教育使患者对于基本的用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有88.7%的患者知晓正确的服药时间,77.0%的患者清楚自己对那些药物过敏,64.2%的患者知道药品应如何存放。有研究显示,很多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存在过量服药、慢性病不能坚持长期服药、随意更改药物剂量从而导致药源性疾病的现象[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30.7%的患者出现过为增强疗效而自行增加药量,19.1%的患者曾自行更换过药品。与文献结果一致。因此,加强患者的依从性教育,对于患者的安全用药有重要意义。

3.1开展用药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

用药教育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教育,使患者了解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又不被化疗药物的毒性所吓倒;口服化疗药物的依从性教育;治疗结束后的院外用药教育等。为患者建立用药教育卡,可以让患者感觉被重视、被关爱,从心理、意识、身体上主动接受治疗,有助于患者及家属掌握与疾病相关的用药常识,知道疾病的原因、治疗、用药及饮食注意事项等,使用药教育贯穿全部治疗过程,使患者及家属掌握自我保健知识。

3.2开展患者用药教育有利于开展个体化药物治疗监护

要做到个体化药物治疗,需要了解一部分特殊群体用药,例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并发感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等,全程参与其住院期间的治疗,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询问变态反应史和用药史,记录每天病情变化及用药,分析用药特点及合理性,完成药历,对该患者住院期间的药物治疗进行简单评价。

3.3患者用药教育有助于评价临床用药方案

在一些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治疗中,药师进行患者用药教育并结合专业特色,配合医师改进化疗方案的制定、止吐、保肝、止痛等辅助治疗,医药护人员相互协作,各自发挥专业特长,使临床药学服务具有全面性和及时性,针对患者不依从性用药的原因,制定出科学的个体化药学服务干预计划。

3.4向医护人员宣传药品信息,提升药学服务质量

医护人员提供治疗药物相关内容,有助于医师更多层面了解药品信息。选择专题为医护人员进行小型讲座。例如:常用口服药用药时间;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化疗药物;β受体阻断剂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分类及作用特点;化疗常用镇吐药物及注意事项;铂类药物分代及应用等。

4小结

肿瘤患者的化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抗肿瘤药物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限制了药物的使用,影响了药物的疗效[3]。本次研究显示,肿瘤患者最希望得到的药学服务内容是药品的不良反应,占79.0%。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可以预见和防治的,例如化疗药物顺铂有较强的致吐性[4],应告知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同时使用甲氧氯普胺或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等药物预防消化道反应[5]。又如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脱发,应提前告知患者一般停止化疗后,头发扔可再生[6]。综上所述,药师参与临床工作,对患者进行药学服务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患者的用药教育,使患者了解基本的用药知识,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重要意义。同时,药师也需要增强学习,增加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服务质量,重视与患者的交流,加强与医师护士的合作,共同推进患者合理,安全用药。

作者:陈勇 刘丹娜 孙博 朱利娜 单位: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学部

参考文献:

[1]王伟刚,都素华.212例肿瘤患者化学治疗用药合理性分析[J].中国药业,2015,24(6):64-65.

[2]罗美风,彭梅.心内科临床药师为出院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的实践体会[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23):1970-1971.

[3]孙静,韩文志.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5):767-768,803.

[4]韩一萱,张士勇.我院250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11,15(1):115-117.

肿瘤范文篇3

2007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拒绝烟草,远离癌症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由来

从1995年起,由中国抗癌协会倡导发起的每年4月15日~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简称4.1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至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十届。自1997年至今,每年均在宣传周活动前由科普宣传部制定实施计划,拟定宣传周活动主题,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相关宣传报导,宣传周活动后均进行总结。在各省(市、自治区)抗癌协会、肿瘤医院、各专业委员会及各位理事、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下,使每一届宣传周活动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活动的开展一届比一届声势浩大,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抗癌防癌科普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了防癌意识、增加了科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抗癌事业和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已被国家卫生部纳入每年的正式卫生宣传日活动。深受到各地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的欢迎。

癌症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年我国居民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症。癌症的高发区中相当一部分集中于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成为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

-2006年:合理饮食,预防癌症

-2005年:关爱妇女,远离乳癌

-2004年:科学抗癌、关爱生命

-2003年: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002年:预防为主,科学治癌

肿瘤范文篇4

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PICC堵管患者中,男18例,女31例,年龄32~75岁,平均57.5岁。乳腺癌16例,肺癌19例,胃癌14例,直肠癌7例,淋巴癌4例。置管时间为30~105d,平均置管时间为49d。

2护理

2.1置管前准备

着装整齐,按洗手规范洗手,戴口罩。熟悉所用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患者要理解操作目的,缓解紧张情绪,排空大小便。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准备用物:治疗盘内盛药液、皮肤消毒剂、棉签、压脉带、小枕、无菌手套、输液器、敷贴、剪刀、弯盘、输液卡、笔、静脉导管针1套、肝素帽1个、输液架。仔细检查各种用物是否在灭菌有效期内,包装是否完整,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检查导管质量。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导管针,按静脉输液法准备液体与配药。

2.2PICC并发症及护理

2.2.1机械性静脉炎护理选择是否合适、导管尖端的位置放置,机械性静脉炎表现为穿刺侧手臂红肿、温度升高、疼痛和功能障碍。PICC置管要求护士有良好的静脉穿刺技术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院最好有PICC置管的专责护士。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接触PICC套件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手套上的滑石粉,置管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送管匀速。如有超声引导穿刺,可选择在上臂留置PICC导管以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护士要向患者说明置管后三天应限制上肢用力和肘关节伸屈活动,嘱患者可行前臂的内旋和外旋活动及手部活动。置管12h后,在透明贴膜以上至肩部给予局部湿热敷,3~4次/d。20min/次,一般持续5d。湿热敷时要按压穿刺点,以免穿刺点出血。

2.2.2渗血与血肿渗血与血肿的原因为穿刺不当、选择静脉不当、反复穿刺、穿刺点按压时间太短或活动过度以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处理方法为避免过度活动、加压包扎等,穿刺时在皮下潜行一段再进静脉会减少局部渗血。

2.2.3导管异位导管异位与患者体位不当、血管畸形、中心静脉压增高、在头静脉穿刺有关。置管后必须常规做影像学检查,如发现导管异位可在X线透视下调整,且注意无菌操作。

2.2.4感染置管要求护士有良好的静脉穿刺技术和执行无菌操作能力。穿刺包和敷贴更换包要统一化,进行换药、换贴膜等维护操作时要经专科护理技术人员完成。穿刺点局部感染,可在局部涂抗生素软膏,每天换药。怀疑有导管相关性感染时,从导管中抽血培养,必要时拔除导管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2.2.5导管脱出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或弧形固定,贴膜翘起、脱落及时更换,在更换敷料时应注意由下而上揭开敷料[2]。导管脱出3cm以上,则需在X线下重新定位导管位置后,方可使用导管。

2.2.6皮肤过敏样反应敏感性皮肤常对消毒剂、固定材料出现过敏样反应,选择适合患者皮肤的消毒剂、皮肤固定材料,如手术敷贴、脱敏胶布,必要时针眼处可用无菌纱布,绷带外固定,每天更换敷料。

肿瘤范文篇5

相互作用的结果,最早是Liotta提出的粘附、降解、移动学说,每个步骤也是有多

个因素的共同参与,因而其具有复杂性。它是目前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当前

确定肿瘤转移主要是依据常规病理切片的结果,但有些患者虽进行了根治手术,且

常规病理切片淋巴结无转移,但随后仍出现肿瘤转移。所以单纯根据常规病理切片

来进行预后的判断往往欠科学,因此急需发展新的手段来检测肿瘤的转移。近年来

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更敏感地检测到淋巴道、血道中转移的肿瘤细

胞提供可能,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常规病理学方法

淋巴结转移的检测通常是HE染色,但敏感性较低,一般为104~105个正常细胞

中能检出一个肿瘤细胞,连续切片检测能增加结果的稳定性,最早对淋巴结的微小

转移灶的检测方法是连续切片法,有作者对400例乳腺癌常规切片阴性的淋巴结进

行连续切片检测,检出率为13%。Wilkinson和Fisher的研究表明连续切片检测可使

检出率提高14%~24%。但由于该法工作量大且有较高的假阴性,所以难以推广应用

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2.1粘附分子

肿瘤要产生转移必须先从原发灶脱落,然后游走至血管、淋巴管,与之产生粘

附并进入管腔才能产生转移,而粘附分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粘附分子有许多种

类,与肿瘤的转移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皮粘附素(Ecadherin)和CD44这两个

因子上。

2.1.1上皮粘附素

Ecadherin是一种钙依赖性的具有使细胞之间产生粘附功能的糖蛋白,是产

生细胞连接的分子基础。有研究表明许多肿瘤如乳腺癌、结肠癌、胃癌、膀胱癌均

可出现Ecadherin的减少,Ecadherin的减少使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力降低,肿

瘤细胞容易脱落而出现转移。因此Ecadherin被看作抑制肿瘤转移的因素[1]。

Hunt[2]的研究表明,对于较小的乳腺肿瘤,Ecadherin的表达与淋巴转移具有

相关性,认为Ecadherin的减低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2.1.2CD44

另一个粘附分子CD44主要参与细胞与基质间的粘附,且参与细胞的伪足形成,

与细胞的迁移有关[3]。许多研究表明,CD44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具有显著

相关性,尤其CD44v与细胞骨架的相互作用在肿瘤的发展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4]。且CD44v6阳性患者的预后显著较差,经多因素分析认为CD44v6是独立于肿瘤

分期、淋巴结状态的预后指标[5]。

2.1.3其他粘附分子

其他的粘附分子有整合素族与选择素族。整合素族为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

是由α、β亚单位通过非共价键连接的异二聚体,可以与纤粘蛋白、层粘蛋白、胶

粘蛋白等结合,参与细胞与基质的粘附。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间粘附力降低

、侵袭力增加与整合素受体表达下降有关,Gui的研究对正常、良性、恶性乳腺组

织的整合素受体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发现恶性肿瘤的整合素受体表达明显下降,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β1、α1、αv亚属可作为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重要

指标。选择素族有P、E、L三种亚型,有研究表明E选择素在乳腺癌的转移中起着

重要作用[6]。

2.2自分泌运动因子及受体

自分泌运动因子(AMF)是一种分子量为55KD66KD的热溶蛋白质,它是一个家

族,通过与受体(AMFR)作用而刺激细胞运动,AMFR是一个分子量为78KD的糖蛋白,

研究证实AMF受体gp78的表达直接与肿瘤的转移能力有关,人癌标本中的gp78表达

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病人预后有关。Maruyama[7]的研究表明101例食道癌中有55例

gp78表达阳性,它的表达与肿瘤生长方式、肿瘤大小有关,且淋巴结有转移者gp7

8表达率较高,说明与AMFR相关的肿瘤细胞运动促进了肿瘤的生长与转移。有淋巴

转移的大肠癌其gp78表达率明显增高,gp78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

[8]。

3多聚酶联反应(PCR)方法

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采用RTPCR法扩增外周血、

骨髓或淋巴结在正常情况下不表达的组织或肿瘤特异性mRNA,其敏感性为1×106。

因为mRNA在细胞外很不稳定,所以一旦在组织或体液中检测到特异性mRNA就意味着

有肿瘤细胞转移,且有些肿瘤尽管有RNA表达但无蛋白表达,因此RTPCR法比蛋白

测定具有更高敏感性。

3.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RNA

有研究者对前列腺癌的微转移进行了研究,检测了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骨髓

或淋巴结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表达,结果表明:在确定有转移的患者外周血

中PSA的检出率为40%,显著高于无转移的10%。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9,10]。

3.2细胞角蛋白mRNA

细胞角蛋白(CK)是一个多基因家族,主要在上皮细胞表达,CKs有20多个不同

亚类构成,主要有CK8、CK19、CK20等,由于CK8、CK19能在正常人外周血中表达,

而CK20不在外周血中表达,所以CK20可作为有些肿瘤如乳腺癌、膀胱癌和大肠癌的

血道转移指标[11]。Soeth用巢式RTPCR监测了57例大肠癌患者的骨髓CK20mRN

A表达,阳性率为65%[12]。CK19作为乳腺癌淋巴结的转移指标也取得了较好的结

果,10个常规切片阳性的淋巴结CK19mRNA也为阳性,而53个阴性淋巴结中有5个CK

19mRNA为阳性,表示有微小转移[13]。CK是目前检测肿瘤微转移使用较多的一个

指标。特别是检测食道癌与头颈鳞癌的淋巴转移方面,得到大家的认可。

3.3酪氨酸酶mRNA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在正常情况下黑色素细胞不会出

现在外周血,所以一旦在外周血检出酪氨酸酶可提示有血道转移。Wang[14]对2

9例黑色素瘤患者的区域淋巴结,其中一半作HE染色,不确定时作HMB45或S10

0免疫组化染色,另一半作酪氨酸酶mRNA的RTPCR检测。29例临床Ⅰ、Ⅱ期黑色素

瘤常规病理检查有11例淋巴结阳性,而检出酪氨酸酶的有19例,18例阴性的淋巴结

RTPCR阳性有8例,平均随访1年后,这8例患者全部复发。因此酪氨酸酶mRNA的R

TPCR对于判断术后是否需要全身化疗以及化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有研究者报道

,应用RTPCR法能敏感地检出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后患者血与骨髓中的残留细胞,

对预示复发及探讨复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4肿瘤排斥抗原mRNA

肿瘤排斥抗原MAGE也被列为肿瘤转移指标,有研究表明,94%的食道癌,81%的

大肠癌,80%的乳腺癌,83%的胃癌在12种MAGE基因亚型中至少有一种阳性。在14例

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淋巴结中,有7例MAGE阳性,其中有5例出现血管侵袭。该方

法的特异性高,假阳性率很低,但由于有12种基因亚型给实验操作带来困难。

3.5癌胚抗原mRNA

癌胚抗原CEA曾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近来有研究表明检测外周血中CE

AmRNA的表达可以作为是否存在血道转移的指标,3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有26

例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阳性[15]。从102例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的606个淋巴结

中进行CEA检测发现,常规组织切片淋巴结阳性率为16%,而CEA诊断阳性率为56%。

从预后结果来看,CEA与组织学诊断的阳性率在根治切除患者中分别为64%与4%,在

相对治愈切除患者中分别为85%与37%,在姑息切除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6%,在复

发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5%。由此可见CEAmRNA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Mori[

16]对13例大肠癌患者的117个淋巴结进行了CEAmRNA检测,发现88个常规检测阴性

的患者淋巴结有47个淋巴结CEAmRNA阳性。该作者还对65例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

者的406个淋巴结进行CEAmRNA的RTPCR检测并进行了随访,微转移率为40.1%,有

淋巴转移的15例患者6例复发,29例有微转移的患者4例复发。21例无微转移患者无

复发,这进一步说明了CEAmRNA的重要性[17]。

3.6蛋白溶解酶类mRNA

癌细胞合成和释放溶解酶是促进癌细胞从瘤体分离继而引起转移的一个重要因

素。肿瘤部位细胞外液中许多酶活性增高,如肽酶和组织蛋白酶,这些酶多来自于

癌细胞的溶酶体,也可来自肿瘤坏死区的巨噬细胞,这些酶在癌细胞分解细胞外基

质与松解细胞粘附中起重要作用。

3.6.1内糖苷酶mRNA

内糖苷酶能特异地降解基底膜成分硫酸乙酰肝素,该酶的活性与一些肿瘤细胞

的转移能力有关[18]。

3.6.2Ⅳ型胶原酶mRNA

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它能被Ⅳ型胶原酶特异性水解,它至少有三种

不同形式,它不仅能降解Ⅳ型胶原,还能降解Ⅴ、Ⅶ、Ⅸ、Ⅹ型胶原,纤粘蛋白,

弹性蛋白及白明胶。有研究发现,该酶的水平在许多高转移性肿瘤细胞中增加,因

此该酶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小鼠杂交瘤细胞和癌基因转染的细

胞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转移能力相关。Pyke等利用原位杂交发现在大部分浸润

型基底细胞癌和鳞癌中可见Ⅳ型胶原酶的mRNA表达[19]。有研究者对高转移与非

转移口腔癌细胞株的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进行研究,发现高转移口腔癌细胞株

主要表达MMP2,且MMP2的活性与淋巴转移和对局部下颌骨侵袭显著相关[20]。

3.6.3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mRNA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PA)是一种特异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它催化非活性血

纤维蛋白酶转化为活性血纤维蛋白酶。血纤维蛋白酶是一种广谱蛋白酶。它催化血

纤维蛋白、粘连蛋白及层粘连蛋白。还能活化潜在的蛋白酶。它以组织型(tPA)

与尿激酶(uPA)型两种形式存在,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参与癌侵袭与转移的是

uPA。

3.6.4组织蛋白酶B、DmRNA

组织蛋白酶B、D是溶酶体蛋白酶,参与对细胞外基质的溶解,有一些实验结果

表明,它们也与肿瘤转移有关[21]。

3.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是近年来才

被发现的一种生长因子。Jeltsch[22]发现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鼠皮下出现

大量扩张淋巴管,这才确立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淋巴管生成中的重要地位。它

可由肿瘤细胞或基质细胞产生,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flt

4)而后出现淋巴内皮细胞增殖。这样,对肿瘤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有了新的、更进

一步的认识。有研究者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前列腺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及受体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表达在淋巴结转

移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23]。Kurebayashi[24]对乳腺癌的VEGFA、B、C、

D的mRNA进行PCR检测,发现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只表达VEGFC,这进一步说明了VE

GFC在淋巴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但也有作者发现在恶性间皮瘤中VEGFC的表达与

淋巴转移无关[25]。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争论。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说既然肿

瘤淋巴转移是肿瘤细胞脱离原发部位,通过肿瘤周围淋巴管游走至淋巴结,且有充

分证据证明VEGFC是与淋巴管增生有关,那么VEGFC很可能参与肿瘤转移的过程

,这当然需要研究的更进一步证实。

4基因水平分析方法

肿瘤基础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转移须通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且每个步骤多由

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在转移相关基因与转移抑制基因平衡失调才最终决定是否

导致转移。近年来有关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是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由于肿瘤的发生

发展与癌基因的激活有关,所以部分癌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转移有关。1984年

Vousden等发现小鼠淋巴瘤有了活化的cKras基因表达时,同时也就获得了转移

性。1987年Collard以人的cHras癌基因转染非侵袭性、无转移能力的小鼠BW5

147T淋巴瘤细胞,发现转染后的细胞侵袭力增高,将这种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可发

生肝、肾等器官的转移,且这种转移与细胞的ras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有研究者

用fos基因转染大鼠3Y1细胞,可使其获得较高的肺转移能力。

随着近年来对癌基因的临床意义的阐明,一些癌基因不仅可作为肿瘤的常规诊

断指标,而且可被列为转移的指标。原癌基因RET可作为转移性髓样甲状腺癌的诊

断指标[26];Zhang[27]的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可作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

前兆,而在头颈部鳞癌中P53基因的过表达也有明确的诊断意义:P16往往表达在转

移的淋巴结中[28];cerbB2已被列为膀胱癌、乳腺癌、卵巢癌的恶性指标;

最近有研究发现口腔与肺鳞癌中有cerbB2的过表达[29]。有研究者[30]从

鼠高转移乳腺癌细胞中筛选出转移相关基因mtal,它在高转移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

达比低转移株高4位,且与转移潜能有关。还有研究者[31]发现cMyc与Bcl2

基因在乳腺癌中的共同表达与淋巴转移有关。

5展望

肿瘤转移一直是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该领

域研究取得了突破,但怎么找到更敏感,更具特异性的指标始终是肿瘤研究工作者

的奋斗目标。敏感性提高的同时怎样降低假阳性率,确定肿瘤微转移与个体的预后

之间的关系,以及阐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总之,随着肿瘤转移相关机理因素的进一步阐明,必将对肿瘤转移的早期诊断、

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raffJR,HermarJG,LapidusRG,etal.CancerRes,1995;599220:5195-5199

2.HuntNC,DouglasAG,JassniB,etal.VirchowsArch,1997;430(4):285-299

3.ThomasL,EtohT,StamendovicL,etal.JInvestDermatol,1993;100(2):115

-120

4.BourrguignonLY,LidaN,WelshCF,etal.JNeurooncol,1995;26(3):201-208

5.KaufmanM,HeiderKH,SinnHP,etal.Lancet,1995;345:615-619

6.MatsuuraN,NaritaT,MitsuokaC,etal.AnticancerRes,1997;17(2B):1367-

1372

7.MaruyamaK,etal.IntJCancer,1995;64:316-321

8.NakamoriS,etal.Cancer,1994;74(7):1855-1862

9.ChosseinRA,etal.Cancer,1996;78:10

10.PelkeyTJ,etal.ClinChem,1996;42:9

11.BurelillSA,etal.BrJCancer,1995;71:278

12.SoethE,RoderC,JuhlH,etal.IntJCancer,1996;69(4):278-282

13.野口ほか.癌の化学疗法,1996;23(15):50

14.WangXN,etal.AnnSurg,1994;220:768

15.JonasS,WindeattS,OBoatengA,etal.Gut,1996;39(5):717-721

16.MoriM,MimoriK,InoueH,etal.CancerRes,1995;55(15):3417-3420

17.MoriM,etal.JClinOncol,1998;16(1):128-132

18.SobelMW.JNatlCancerInst,1990;82:267

19.PykeC,etal.CancerRes,1992;52:1336

20.KawamataH,NakashiroK,UchidaD,etal.IntJCancer,1997;70:120-127

21.SteegPS.CancerBull,1991;43:58

22.JeltschM,KaipainenA,JoukovV,etal.Science,1997May30;276(5317):1

423-1425

23.TsurusakiT,KandaS,SakalH,etal.BriJCancer,1999;80:309-313

24.KurebayashiJ,OtsukiT,KunisueH,etal.JpnJCancerRes,1999Sep;90(

9):977-981

25.OhtaY,ShridharV,BrightRK,etal.BrJCancer,1999Sep;81(1):54-61

26.MusholtTJ,GoodfellowPJ,ScheumannGF,etal.JSurgRes,1997;69(1):94

-100

27.ZhangJS,CaplinS,BosmanFT,etal.IntJCancer,1997;70(6):674-678

28.MarchettiA,ButtittaF,PellegriniS,etal.JPathol,1997;181(2):178-1

82

29.WerkmeisterR,BrandtB,JoosU.AmJSurg,1996;172(6):681-683

30.TohY,OkiE,OdaS,etal.IntJCancer,1997,74(4):459-463

肿瘤范文篇6

1护理要点

1.1心理护理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介入治疗的必要性、介入手术的程序,以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注意事项及缓解方法,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1.2术前准备

遵医嘱术前给予备皮,做好过敏试验,并记录。术前4h禁食,排空大小便,必要时灌肠清洁肠道,以减轻胀气及粪便对图像的影响,同时预防术后便秘、腹胀等不良反应,训练床上大小便。做好物品及药物准备。

1.3术后护理

1.3.1一般护理

加强生命体征观察,尤其老年患者合并内科疾病的较多,生命体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每天静脉补液3000ml左右,以利于注入体内的化疗药物通过肾脏排泄。入睡时嘱患者头偏向一侧,呕吐反应较严重者可予药物治疗。术后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高热量,维持机体的正氮平衡。

1.3.2体位护理

术后穿刺处用压迫带压迫伤口12~24h,用1kg沙袋加压3~4h,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6h,平卧24h,避免过早活动。长期同一体位患者易出现腰酸背痛等不适,应指导和协助其按压穿刺处,适当变换体位,防止尾骶部皮肤压疮。患者平卧期间非穿刺侧下肢活动不受限,穿刺侧下肢6h内足趾关节可活动,6h后保持穿刺处关节伸直,下肢能平移活动时膝关节以下可自如活动,72h内避免剧烈活动及下蹲动作。对体质差又特别消瘦者,可考虑使用气垫床等。

1.3.3预防血栓

年龄大于40岁、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列为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对象[1]。本组3例患有高血压,1例有糖尿病,5例有不同程度的血脂升高。每15~30分钟巡视患者一次,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延长,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异常障碍。若趾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皮温下降,感觉迟钝,则提示有股动脉栓塞,告诉患者如穿刺部位有湿热感时,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2]。强调饮水及补液的重要性,预防血液浓缩。

1.3.4疼痛护理

介入治疗后患者出现下肢胀痛或疼痛,持续3~5d。护理人员应评估疼痛程度,轻度疼痛一般不处理,指导患者自我放松或改变体位等,中度以上疼痛要及时止痛。虽然老年患者对疼痛不敏感,但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约80%患者至少有一种慢性疾病,较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更易诱发疼痛,所以要更加重视其各种疼痛,及时发现评估和处理。

1.3.5发热护理

早期发热多为坏死组织吸收所致,体温多在38.5℃以下,一般5~7d可自行消退,体温达38.5℃以上或高烧不退者,行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并加强口腔护理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1.3.6阴道排液护理

动脉化疗使病灶组织坏死、脱落,有大量恶臭物从阴道排出,并伴有血性分泌物,甚至有大出血的可能。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阴道流液情况,做好会阴护理,保持外阴清洁。

1.3.7便秘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便秘的发生率较青壮年明显高,加之受体位限制、疼痛不适影响,尤其是水肿增大的子宫压迫直肠引起肠蠕动减慢,更易引起便秘。老年人过分用力排便时,可导致冠状动脉和脑血流的改变,可能会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因此,对于老年患者预防和解除便秘尤为重要,指导并协助患者床上翻身活动,进食易消化食物,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以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灌肠解除便秘。

肿瘤范文篇7

【关键词】肿瘤;营养状况;营养不良

恶性肿瘤是一类消耗性疾病,随着肿瘤的发展,患者的营养状况逐渐恶化,而营养状况又与疾病的进展、预后以及对治疗的耐受有密切关系,因而评估机体的营养状况对恶性肿瘤患者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了解营养不良的程度,并且在临床上合理地进行营养支持。本研究旨在明确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并对不同营养指标进行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5年9月~1997年10月,对肿瘤科住院的99例初诊的中晚期肿瘤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调查。其中男性53例,女性46例,年龄19~78岁。经病理确诊肺癌21例,肠癌27例,恶性淋巴瘤16例,食管癌6例,胃癌10例,乳腺癌13例,其他肿瘤6例。

1.2测量指标和方法

人体测量包括体重和身高。体重测定选清晨空腹时,测定前排尿。身高测定选上午10时左右,令患者足跟并拢,足尖呈40~60°角,膝伸直,上肢自然下垂,头正,眼耳在同一水平(左眼窝下缘至左右外耳道上缘的水平面)。生化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使用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透射比浊法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理想体重及理想体重百分数(IBW)。参考《人工胃肠支持》[1],营养状况评定标准见表1。

表1本组评定营养不良程度的标准

指标正常值轻度中度重度

IBW>9080~9060~80<60

白蛋白(g/L)35~5530~3521~30<21

转铁蛋白(g/L)2.2~4.01.5~2.21.0~1.5<1.0

前白蛋白(mg/L)250~400200~250150~200<150

淋巴细胞总数(109/L)>2.01.2~2.00.8~1.2<0.8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2结果

本组99例肿瘤患者的结果见表2。各类营养不良有69例(69.7),其中消瘦型营养不良24例,蛋白质营养不良15例,混合营养不良30例。

表2本组营养状况测定结果

营养状况IBW()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

正常45(45.5)72(72.7)90(90.9)57(57.6)36(36.4)

轻度36(36.4)24(24.2)09(9.1)42(42.4)

中度15(15.2)3(3.0)6(6.1)21(21.2)12(12.1)

重度3(3.0)03(3.0)12(12.1)9(9.1)

3讨论

3.1营养状况指标及其评价

为了便于评定营养状况,可将人体成分分成6个部分。热量主要储存于脂肪和骨骼肌,体内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皮肤、骨骼、血浆、内脏和骨骼肌,可分别通过适当的参数予以评价[1]。体重是评定营养状况的一项重要而可靠的依据,IBW的测定包含体脂肪和肌肉两个方面,可作为蛋白质、热量缺乏与否的粗略指标。体重作为营养指标的最大缺点是受身体内水分多少的影响,对于水肿的患者需考虑水分潴留的因素。内脏蛋白质的状态可以通过测定血清中某些蛋白质浓度来反映。常用的血清蛋白质指标有白蛋白、转铁蛋白和前白蛋白。血清中白蛋白浓度的降低(低白蛋白血症)是营养不良最明显的生化特征[2]。营养不良时血清白蛋白的浓度下降并不是由于肝脏蛋白质的合成能力下降,而是体内提供合成蛋白质的基质缺乏,因此持续的低蛋白血症是判断营养不良的最可靠指标之一[3]。白蛋白在肝脏合成,半衰期为20天,因而白蛋白作为营养指标的局限性在于:一是半衰期长,不能反映近期的蛋白质营养不良;二是需排除肝功能不全的因素。转铁蛋白半衰期为8天,作为营养不良指标比白蛋白灵敏。但体内铁缺乏时,如缺铁性贫血,转铁蛋白有代偿性增加,因此其可靠性不如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半衰期更短,仅为2天,在蛋白质和能量摄入的短期内即有明显变化,对营养支持治疗的反应迅速,可作为临床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和营养治疗的监测指标[4]。上述人体测量指标及生化指标的综合评定可全面了解人体的营养状况和疾病的预后。本研究中可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15例患者,血清蛋白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仅用人体测量指标不足以体现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需加上生化指标方可给予综合评定。而在血清白蛋白正常的72例患者中,前白蛋白减少的患者有15例,说明前白蛋白的变化最为灵敏,可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的变化,提示血清前白蛋白可在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作为随时监测的指标。

3.2机体免疫状态的评定

营养不良常伴有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免疫功能不全是脏器蛋白质不足的另一指标。淋巴细胞总数是反映免疫机能的简易参数,正常值为2.0×109/L,营养不良时减少。但是在临床上还应排除多种引起淋巴细胞减少的因素的影响,如心衰、尿毒症、何杰金氏病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淋巴细胞总数不是营养不良的特异性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差。

3.3营养不良的判断和分型

营养不良可分为三类[1]:①消瘦型营养不良:主要由热量摄入不足引起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消耗,特征为体重及其他人体测量值下降,而血清蛋白维持正常。本组99例患者中24例属此类型。②蛋白质营养不良:主要由蛋白质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食量摄入正常或较多引起,以内脏蛋白质储存消耗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等浓度降低,免疫功能受损,而各项人体测量指标仍正常甚而高于正常[5]。本组99例患者中15例属此类型。③混合型营养不良:乃由于蛋白质和热量均摄入不足造成,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各项人体测量指标均低于正常。此型是最为严重的一类营养不良,骨骼肌与内脏蛋白质均下降,内源脂肪与蛋白质储备空虚,多种器官功能受损,感染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预后不良。此型在肿瘤患者中多见,尤其是晚期患者。本组99例患者中30例属此类型,占营养不良的69例患者的43.5,最后多因出现并发症而死亡。

3.4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评定的意义

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处于一种恶性营养不良状态(恶病质)。本组99例患者中有69例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9.7。因此对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评定是有必要的,可了解其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及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并进一步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估计其预后[6],在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合理实行营养支持提供依据[7]。

作者单位:李宇清(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广州市510260)

肿瘤范文篇8

【关键词】免疫编辑;免疫清除;免疫对抗;免疫逃逸

0引言

恶性肿瘤是现代社会人类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WHO报告,2000年全球癌症死亡已经超过了600万例,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2%,在发达国家达21%,在发展中国家达9%,在中国达1%[1].肿瘤免疫编辑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的同时,肿瘤的恶性程度逐渐增加,导致免疫系统和肿瘤的力量对比失衡,最终可导致机体死亡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如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的建立,学者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证实该设想的正确性.同时,实验研究还表明,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组织的同时也推动着肿瘤的恶性发展.免疫系统既可识别和杀伤肿瘤组织,又能推动肿瘤组织的恶性化的程度增加,这种双重作用被人们认识后,肿瘤免疫编辑学说才正式被提出[2-3].通过多年实验和临床观察,华盛顿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又进一步提出了肿瘤免疫编辑的3个过程,即免疫清除,免疫对抗和免疫逃逸[4].

1免疫清除

免疫清除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组织,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杀伤肿瘤组织的过程.在该阶段,如果机体能成功清除肿瘤组织,肿瘤免疫编辑至此结束,而不涉及到免疫对抗和免疫逃逸.免疫清除又可分为以下4个时期.

第1时期:固有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和分子识别并杀伤新生的肿瘤组织.巨噬细胞、NK细胞、NKT细胞、CD8+T细胞和B细胞以及机体中原有的IFNγ,乳铁蛋白等分子参与了这个反应[5-7].肿瘤细胞表达的多种分子可以激活多种免疫细胞,如MICA可激发NK细胞[8].NKG2D的受体可激活NK细胞和Vγ9Vδ2T细胞等,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后可杀伤肿瘤细胞[8-13].

第2时期:固有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杀伤作用进一步扩大.首先,最初识别肿瘤的IFNγ能够刺激机体产生IL12等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能够趋化更多的固有免疫细胞到达肿瘤组织[4].并且,在细胞外基质重新塑造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也可诱导浸润肿瘤的巨噬细胞产生少量的IL12.然后,IL12又可以刺激浸润肿瘤的NK细胞产生少量的IFNγ,产生的IFNγ活化浸润在肿瘤组织的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的IL12,IL12刺激NK细胞产生大量的IFNγ.在这个正反馈过程中产生的IFNγ可诱发依赖IFNγ的肿瘤清除过程.如IFNγ可直接通过:①增加表面MHC抗原和肿瘤坏死因子表达,②抗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抗肿瘤作用;IFNγ还可间接通过:①上调Fas/Fasl分子的表达,从而下调免疫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的恶性增殖[14];②通过对bcl2家族的bcl2,bclxS和BAK蛋白水平的调控来(前两种下调,后一种上调)起到抗肿瘤增殖的作用;③通过对caspase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如caspase1,caspase3,caspase7,cspase8的调控从而起到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另外,Vγ9Vδ2T细胞可产生直接溶解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并且,IL12可维持Vγ9Vδ2T淋巴细胞生长所需内环境的稳定,并促进其生长.通过这种方式,IL12也对肿瘤组织进行杀伤[15-16].最新研究发现,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也参与了固有免疫系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LAK能杀伤和溶解对NK细胞敏感或抵抗的肿瘤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17].

第3时期:在固有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适应性免疫系统也可被肿瘤细胞激活,参与杀伤肿瘤组织的过程.在固有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组织的过程中,浸润肿瘤组织的NK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细胞因子,可激活趋化到肿瘤组织的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使其成熟[18].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可直接摄取抗原,也可以通过热休克蛋白/肿瘤抗原复合物间接摄取抗原,结合抗原的树突状细胞迁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中激活肿瘤特异性CD4+Th1细胞,活化的CD4+Th1细胞通过协助交叉提呈树突状细胞MHCI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活化CD8+T细胞.最新研究发现,次级淋巴细胞趋化因子(SLC)通过向肿瘤组织募集淋巴细胞和成熟DC,也参与了该时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19].另外,TNF/TNFR家族的分子可活化T细胞并维持其功能,参与了该时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20].

第4时期:CD4+T细胞产生的IL12与宿主细胞产生的IL15之间相互作用,可维持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功能和活力.另外,机体的IL21也可激活CD8+T细胞,使其发挥对肿瘤组织的杀伤作用[21].肿瘤特异性的CD8+T细胞可通过两种方式杀伤肿瘤组织:①有效识别肿瘤抗原并对肿瘤组织进行直接杀伤,②产生大量的IFNγ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此外,肿瘤间质内的淋巴细胞群TIL,可识别自身的MHCI类分子抗原复合物,并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如GMCSF,IFNC及TNFA等杀伤肿瘤[17].

2免疫对抗

机体的免疫系统虽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组织,但并不一定能将其完全清除.经过免疫清除后,存活下来的弱免疫原性肿瘤细胞和免疫系统之间可以动态平衡的状态共处,这种共存状态我们称之为免疫对抗.在免疫对抗阶段,淋巴细胞和IFNγ等对肿瘤组织中的肿瘤细胞进行选择杀伤[4],识别并杀伤免疫原性强的肿瘤细胞,而弱免疫原性的肿瘤细胞的得以保留.华盛顿大学肿瘤研究中心称这阶段是“残酷的达尔文式选择”[4].尽管大量的肿瘤细胞被杀死,但一个肿瘤组织含有许多基因不稳定的肿瘤细胞和突变的肿瘤细胞,这些对免疫系统抵抗力高的肿瘤突变体能够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共存.通过这一过程,机体可以选择出免疫原性低的肿瘤突变体.

3免疫逃逸

一些肿瘤突变体可以经过免疫清除和免疫对抗后,能够适应机体的生存环境而存活下来,进入免疫逃逸阶段.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在形成过程中,可通过多重机制,逃避了免疫系统的的监视,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肿瘤组织的免疫逃逸.肿瘤细胞主要通过对Fas/FasL的改变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3.1Fas/FasL介导的免疫逃逸

降肿瘤细胞Fas表达下或功能性表达FasL杀伤免疫细胞,及对Fas/FasL介导的凋亡作用不敏感等,是肿瘤能够逃逸免疫系统攻击的机制之一.①当肿瘤细胞Fas表达丧失与异常时,则会导致Fas系统信号的破坏或无活性,不能与表达FasL的免疫活性细胞发生交联,因而不能进行正常的凋亡作用,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②当肿瘤细胞功能表达FasL时,表达Fas的淋巴细胞攻击肿瘤细胞时,肿瘤细胞的FasL与淋巴细胞表达的Fas结合,结果凋亡的不是肿瘤细胞,而是淋巴细胞,从而有助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避.

3.2其他方式介导的免疫逃逸

肿瘤细胞还可通过以下途径逃多脱免疫系统的攻击:①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降低及抗原调变;②肿瘤细胞表面MHC分子表达缺陷或表达量降低,如提呈抗原肽的LMPTAP缺陷;③肿瘤细胞通过非经典的HLA分子(HLAG和HLAE)抑制NK细胞的杀伤作用;④肿瘤细胞可自分泌或旁分泌一些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10,TGFβ等.这些因子可以削弱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排斥作用,也可激活免疫抑制细胞抑制免疫系统的杀伤作用;⑤肿瘤细胞协同刺激分子及黏附分子表达下降;⑥肿瘤细胞释放出肿瘤抗原分子,与抗体结合成复合物,通过抗体的FC段与淋巴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的FC受体结合,从而封闭ADCC效应;⑦肿瘤细胞分泌可溶性活化受体的配体,如NK细胞活化受体的配体(NCR),下调免疫细胞表面活化受体的表达,使免疫效应细胞功能丢失或下;⑧肿瘤对HLAI类分子的溶解;⑨肿瘤细胞bcl2的过量的表达.此外,Ⅰ通过表达PI9,组织蛋白酶B抵抗穿孔素的作用,肿瘤死亡受体的脱落,T细胞肿瘤特异性抗原的耐受(由宿主抗原提呈细胞;髓样细胞或调节性T细胞造成的T细胞耐受或缺失),T细胞抑制,常由肿瘤衍生因子,免疫抑制性髓样细胞或调节性T细胞导致和专职抗原提成细胞功能缺陷.

最近研究发现,除上述机制之外,HLAG,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肿瘤分泌的sMICA分子也与肿瘤免疫逃逸有关[22-23].另外,单核吞噬细胞可通过形成肿瘤细胞微环境和削弱抗肿瘤的免疫反应,加快肿瘤的扩增和恶化[24].肿瘤免疫编辑中,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的相互作用依次分为免疫清除,免疫对抗和免疫逃逸.对肿瘤免疫编辑理解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我们更好防癌治癌.

【参考文献】

[1]孙燕.癌症是死亡的元凶[J].首都医药,2005,9:42-43.

[2]ShankaranV,IkedaH,BruceAT,etal.IFNγlymphocytespreventprimarytumourdevelopmentandshapetumourimmunogenicity[J].Nature,2001,410:1107-1111.

[3]DunnGP,BruceAT,IkedaH,etal.Cancerimmunoediting:Fromimmunosurveillancetotumorescape[J].NatImmunol,2002,3:991-998.

[4]DunnGP,OldLJ,SchreiberRD,etal.ThethreeESofcancerimmunoediting[J].AnnRevImmunol,2004,22:329-360.

[5]SicaA,SchioppaT,MantovaniAP.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areadistinctM2polarizedpopulationpromotingtumorprogression:Potentialtargetsofanticancertherapy[J].Cancer,2006,42:712-727.

[6]BergRE,FormanJ.TheroleofCD8Tcellsininnateimmunityandinantigennonspecificprotection[J].CurOpiImmunol,2006,8(6):338-343.

[7]InouseS,LeitnerWW,GoldingB,etal.InhibitoryeffectsofBcellsonantitumorimmunity[J].CancerRes,2006,66(15):7741-7747.

[8]张彩,许晓洋.MHCI类样分子(MICA)在部分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1):1208-1211.

[9]DasH,GrohV,KuijlC,etal.MICAengagementbyhumanVγ2Vδ2Tcellsenhancestheirantigendependenteffectorfunction[J].Immunity,2001,15:83-93.

[10]RinconOrozcoB,KunzmannV,WrobelP,etal.ActivationofVγ9Vδ2TcellsbyNKG2D[J].Immunology,2005,175:2144-2151.

[11]VieyE,FromontG,EscudierB,etal.PhosphostimactivatedγδTcellskillautologousmetastaticrenalcellcarcinoma[J].Immunology,2005,174:1338-1347.

[12]CorvaisierM,MoreauAubryA,DiezE,etal.Vγ9Vδ2Tcellresponsetocoloncarcinomacells[J].Immunology,2005,175:5481-5488.

[13]WondnarFilipowiczA,KalbererCP.Functionofnaturalkillercellsinimmunedefenceagainsthumanleukaemia.SwissMedWkly,2006,136(2324):359-364.

[14]LiZY,ZhangLH,JiJF.IFNγregulatesFas/FasLexpressionincholangiocarcinomacells[J].ChinJouCanRes,2005,17(1):40-43.

[15]CaccamoN,MeravigliaS,FerlazzoV,etal.DifferentialrequirementsforantigenorhomeostaticcytokinesforproliferationanddifferentiationofhumanVγ9Vδ2nave,memoryandeffectorTcellsubsets[J].Immunology,2005,35:1764-1772.

[16]BonnevilleaM,ScotetaE.HumanVγ9Vδ2Tcells:Promisingnewleadsforimmunotherapyofinfectionsandtumors[J].CurOpiImmunol,2006,18(5):539-546.

[17]张纪军,马洪顺.肾癌免疫治疗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06,7(1):136-138.

[18]WangY,WhittallT,McGowanE,etal.Identificationofstimulatingandinhibitoryepitopeswithintheheatshockprotein70moleculethatmodulatecytokineproductionandmaturationofdendriticcells[J].Immunology,2005,174(6):3306-3316.

[19]刘容枝.次级淋巴组织趋化性细胞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5,12(4):306-308.

[20]WattsTH.Tnf/TnfrfamilymembersincostimulationofTcellresponses[J].AnnRevImmunol,2005,23:23-68.

[21]FurukawaJ,HaraI,NagaiH,etal.Interleukin21genetransfectionintomousebladdercancercellsresultsintumorrejectionthroughthecytotoxicTlymphocyteresponse[J].JUrol,2006,176(3):1198-1203.

[22]张娇,刘倩,毛海婷,等.肝癌细胞系Fas/FasL功能与免疫逃逸机制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2006,44(3):244-247.

[23]曾而明.HLAG与肿瘤关系研究[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32(8):572-576.

肿瘤范文篇9

相互作用的结果,最早是Liotta提出的粘附、降解、移动学说,每个步骤也是有多

个因素的共同参与,因而其具有复杂性。它是目前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当前

确定肿瘤转移主要是依据常规病理切片的结果,但有些患者虽进行了根治手术,且

常规病理切片淋巴结无转移,但随后仍出现肿瘤转移。所以单纯根据常规病理切片

来进行预后的判断往往欠科学,因此急需发展新的手段来检测肿瘤的转移。近年来

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更敏感地检测到淋巴道、血道中转移的肿瘤细

胞提供可能,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常规病理学方法

淋巴结转移的检测通常是HE染色,但敏感性较低,一般为104~105个正常细胞

中能检出一个肿瘤细胞,连续切片检测能增加结果的稳定性,最早对淋巴结的微小

转移灶的检测方法是连续切片法,有作者对400例乳腺癌常规切片阴性的淋巴结进

行连续切片检测,检出率为13%。Wilkinson和Fisher的研究表明连续切片检测可使

检出率提高14%~24%。但由于该法工作量大且有较高的假阴性,所以难以推广应用

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2.1粘附分子

肿瘤要产生转移必须先从原发灶脱落,然后游走至血管、淋巴管,与之产生粘

附并进入管腔才能产生转移,而粘附分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粘附分子有许多种

类,与肿瘤的转移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皮粘附素(Ecadherin)和CD44这两个

因子上。

2.1.1上皮粘附素

Ecadherin是一种钙依赖性的具有使细胞之间产生粘附功能的糖蛋白,是产

生细胞连接的分子基础。有研究表明许多肿瘤如乳腺癌、结肠癌、胃癌、膀胱癌均

可出现Ecadherin的减少,Ecadherin的减少使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力降低,肿

瘤细胞容易脱落而出现转移。因此Ecadherin被看作抑制肿瘤转移的因素[1]。

Hunt[2]的研究表明,对于较小的乳腺肿瘤,Ecadherin的表达与淋巴转移具有

相关性,认为Ecadherin的减低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2.1.2CD44

另一个粘附分子CD44主要参与细胞与基质间的粘附,且参与细胞的伪足形成,

与细胞的迁移有关[3]。许多研究表明,CD44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具有显著

相关性,尤其CD44v与细胞骨架的相互作用在肿瘤的发展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4]。且CD44v6阳性患者的预后显著较差,经多因素分析认为CD44v6是独立于肿瘤

分期、淋巴结状态的预后指标[5]。

2.1.3其他粘附分子

其他的粘附分子有整合素族与选择素族。整合素族为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

是由α、β亚单位通过非共价键连接的异二聚体,可以与纤粘蛋白、层粘蛋白、胶

粘蛋白等结合,参与细胞与基质的粘附。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间粘附力降低

、侵袭力增加与整合素受体表达下降有关,Gui的研究对正常、良性、恶性乳腺组

织的整合素受体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发现恶性肿瘤的整合素受体表达明显下降,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β1、α1、αv亚属可作为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重要

指标。选择素族有P、E、L三种亚型,有研究表明E选择素在乳腺癌的转移中起着

重要作用[6]。

2.2自分泌运动因子及受体

自分泌运动因子(AMF)是一种分子量为55KD66KD的热溶蛋白质,它是一个家

族,通过与受体(AMFR)作用而刺激细胞运动,AMFR是一个分子量为78KD的糖蛋白,

研究证实AMF受体gp78的表达直接与肿瘤的转移能力有关,人癌标本中的gp78表达

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病人预后有关。Maruyama[7]的研究表明101例食道癌中有55例

gp78表达阳性,它的表达与肿瘤生长方式、肿瘤大小有关,且淋巴结有转移者gp7

8表达率较高,说明与AMFR相关的肿瘤细胞运动促进了肿瘤的生长与转移。有淋巴

转移的大肠癌其gp78表达率明显增高,gp78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

[8]。

3多聚酶联反应(PCR)方法

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采用RTPCR法扩增外周血、

骨髓或淋巴结在正常情况下不表达的组织或肿瘤特异性mRNA,其敏感性为1×106。

因为mRNA在细胞外很不稳定,所以一旦在组织或体液中检测到特异性mRNA就意味着

有肿瘤细胞转移,且有些肿瘤尽管有RNA表达但无蛋白表达,因此RTPCR法比蛋白

测定具有更高敏感性。

3.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RNA

有研究者对前列腺癌的微转移进行了研究,检测了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骨髓

或淋巴结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表达,结果表明:在确定有转移的患者外周血

中PSA的检出率为40%,显著高于无转移的10%。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9,10]。

3.2细胞角蛋白mRNA

细胞角蛋白(CK)是一个多基因家族,主要在上皮细胞表达,CKs有20多个不同

亚类构成,主要有CK8、CK19、CK20等,由于CK8、CK19能在正常人外周血中表达,

而CK20不在外周血中表达,所以CK20可作为有些肿瘤如乳腺癌、膀胱癌和大肠癌的

血道转移指标[11]。Soeth用巢式RTPCR监测了57例大肠癌患者的骨髓CK20mRN

A表达,阳性率为65%[12]。CK19作为乳腺癌淋巴结的转移指标也取得了较好的结

果,10个常规切片阳性的淋巴结CK19mRNA也为阳性,而53个阴性淋巴结中有5个CK

19mRNA为阳性,表示有微小转移[13]。CK是目前检测肿瘤微转移使用较多的一个

指标。特别是检测食道癌与头颈鳞癌的淋巴转移方面,得到大家的认可。

3.3酪氨酸酶mRNA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在正常情况下黑色素细胞不会出

现在外周血,所以一旦在外周血检出酪氨酸酶可提示有血道转移。Wang[14]对2

9例黑色素瘤患者的区域淋巴结,其中一半作HE染色,不确定时作HMB45或S10

0免疫组化染色,另一半作酪氨酸酶mRNA的RTPCR检测。29例临床Ⅰ、Ⅱ期黑色素

瘤常规病理检查有11例淋巴结阳性,而检出酪氨酸酶的有19例,18例阴性的淋巴结

RTPCR阳性有8例,平均随访1年后,这8例患者全部复发。因此酪氨酸酶mRNA的R

TPCR对于判断术后是否需要全身化疗以及化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有研究者报道

,应用RTPCR法能敏感地检出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后患者血与骨髓中的残留细胞,

对预示复发及探讨复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4肿瘤排斥抗原mRNA

肿瘤排斥抗原MAGE也被列为肿瘤转移指标,有研究表明,94%的食道癌,81%的

大肠癌,80%的乳腺癌,83%的胃癌在12种MAGE基因亚型中至少有一种阳性。在14例

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淋巴结中,有7例MAGE阳性,其中有5例出现血管侵袭。该方

法的特异性高,假阳性率很低,但由于有12种基因亚型给实验操作带来困难。

3.5癌胚抗原mRNA

癌胚抗原CEA曾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近来有研究表明检测外周血中CE

AmRNA的表达可以作为是否存在血道转移的指标,3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有26

例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阳性[15]。从102例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的606个淋巴结

中进行CEA检测发现,常规组织切片淋巴结阳性率为16%,而CEA诊断阳性率为56%。

从预后结果来看,CEA与组织学诊断的阳性率在根治切除患者中分别为64%与4%,在

相对治愈切除患者中分别为85%与37%,在姑息切除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6%,在复

发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5%。由此可见CEAmRNA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Mori[

16]对13例大肠癌患者的117个淋巴结进行了CEAmRNA检测,发现88个常规检测阴性

的患者淋巴结有47个淋巴结CEAmRNA阳性。该作者还对65例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

者的406个淋巴结进行CEAmRNA的RTPCR检测并进行了随访,微转移率为40.1%,有

淋巴转移的15例患者6例复发,29例有微转移的患者4例复发。21例无微转移患者无

复发,这进一步说明了CEAmRNA的重要性[17]。

3.6蛋白溶解酶类mRNA

癌细胞合成和释放溶解酶是促进癌细胞从瘤体分离继而引起转移的一个重要因

素。肿瘤部位细胞外液中许多酶活性增高,如肽酶和组织蛋白酶,这些酶多来自于

癌细胞的溶酶体,也可来自肿瘤坏死区的巨噬细胞,这些酶在癌细胞分解细胞外基

质与松解细胞粘附中起重要作用。

3.6.1内糖苷酶mRNA

内糖苷酶能特异地降解基底膜成分硫酸乙酰肝素,该酶的活性与一些肿瘤细胞

的转移能力有关[18]。

3.6.2Ⅳ型胶原酶mRNA

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它能被Ⅳ型胶原酶特异性水解,它至少有三种

不同形式,它不仅能降解Ⅳ型胶原,还能降解Ⅴ、Ⅶ、Ⅸ、Ⅹ型胶原,纤粘蛋白,

弹性蛋白及白明胶。有研究发现,该酶的水平在许多高转移性肿瘤细胞中增加,因

此该酶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小鼠杂交瘤细胞和癌基因转染的细

胞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转移能力相关。Pyke等利用原位杂交发现在大部分浸润

型基底细胞癌和鳞癌中可见Ⅳ型胶原酶的mRNA表达[19]。有研究者对高转移与非

转移口腔癌细胞株的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进行研究,发现高转移口腔癌细胞株

主要表达MMP2,且MMP2的活性与淋巴转移和对局部下颌骨侵袭显著相关[20]。

3.6.3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mRNA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PA)是一种特异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它催化非活性血

纤维蛋白酶转化为活性血纤维蛋白酶。血纤维蛋白酶是一种广谱蛋白酶。它催化血

纤维蛋白、粘连蛋白及层粘连蛋白。还能活化潜在的蛋白酶。它以组织型(tPA)

与尿激酶(uPA)型两种形式存在,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参与癌侵袭与转移的是

uPA。

3.6.4组织蛋白酶B、DmRNA

组织蛋白酶B、D是溶酶体蛋白酶,参与对细胞外基质的溶解,有一些实验结果

表明,它们也与肿瘤转移有关[21]。

3.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是近年来才

被发现的一种生长因子。Jeltsch[22]发现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鼠皮下出现

大量扩张淋巴管,这才确立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淋巴管生成中的重要地位。它

可由肿瘤细胞或基质细胞产生,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flt

4)而后出现淋巴内皮细胞增殖。这样,对肿瘤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有了新的、更进

一步的认识。有研究者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前列腺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及受体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表达在淋巴结转

移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23]。Kurebayashi[24]对乳腺癌的VEGFA、B、C、

D的mRNA进行PCR检测,发现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只表达VEGFC,这进一步说明了VE

GFC在淋巴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但也有作者发现在恶性间皮瘤中VEGFC的表达与

淋巴转移无关[25]。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争论。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说既然肿

瘤淋巴转移是肿瘤细胞脱离原发部位,通过肿瘤周围淋巴管游走至淋巴结,且有充

分证据证明VEGFC是与淋巴管增生有关,那么VEGFC很可能参与肿瘤转移的过程

,这当然需要研究的更进一步证实。

4基因水平分析方法

肿瘤基础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转移须通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且每个步骤多由

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在转移相关基因与转移抑制基因平衡失调才最终决定是否

导致转移。近年来有关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是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由于肿瘤的发生

发展与癌基因的激活有关,所以部分癌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转移有关。1984年

Vousden等发现小鼠淋巴瘤有了活化的cKras基因表达时,同时也就获得了转移

性。1987年Collard以人的cHras癌基因转染非侵袭性、无转移能力的小鼠BW5

147T淋巴瘤细胞,发现转染后的细胞侵袭力增高,将这种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可发

生肝、肾等器官的转移,且这种转移与细胞的ras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有研究者

用fos基因转染大鼠3Y1细胞,可使其获得较高的肺转移能力。

随着近年来对癌基因的临床意义的阐明,一些癌基因不仅可作为肿瘤的常规诊

断指标,而且可被列为转移的指标。原癌基因RET可作为转移性髓样甲状腺癌的诊

断指标[26];Zhang[27]的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可作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

前兆,而在头颈部鳞癌中P53基因的过表达也有明确的诊断意义:P16往往表达在转

移的淋巴结中[28];cerbB2已被列为膀胱癌、乳腺癌、卵巢癌的恶性指标;

最近有研究发现口腔与肺鳞癌中有cerbB2的过表达[29]。有研究者[30]从

鼠高转移乳腺癌细胞中筛选出转移相关基因mtal,它在高转移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

达比低转移株高4位,且与转移潜能有关。还有研究者[31]发现cMyc与Bcl2

基因在乳腺癌中的共同表达与淋巴转移有关。

5展望

肿瘤转移一直是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该领

域研究取得了突破,但怎么找到更敏感,更具特异性的指标始终是肿瘤研究工作者

的奋斗目标。敏感性提高的同时怎样降低假阳性率,确定肿瘤微转移与个体的预后

之间的关系,以及阐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总之,随着肿瘤转移相关机理因素的进一步阐明,必将对肿瘤转移的早期诊断、

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raffJR,HermarJG,LapidusRG,etal.CancerRes,1995;599220:5195-5199

2.HuntNC,DouglasAG,JassniB,etal.VirchowsArch,1997;430(4):285-299

3.ThomasL,EtohT,StamendovicL,etal.JInvestDermatol,1993;100(2):115

-120

4.BourrguignonLY,LidaN,WelshCF,etal.JNeurooncol,1995;26(3):201-208

5.KaufmanM,HeiderKH,SinnHP,etal.Lancet,1995;345:615-619

6.MatsuuraN,NaritaT,MitsuokaC,etal.AnticancerRes,1997;17(2B):1367-

1372

7.MaruyamaK,etal.IntJCancer,1995;64:316-321

8.NakamoriS,etal.Cancer,1994;74(7):1855-1862

9.ChosseinRA,etal.Cancer,1996;78:10

10.PelkeyTJ,etal.ClinChem,1996;42:9

11.BurelillSA,etal.BrJCancer,1995;71:278

12.SoethE,RoderC,JuhlH,etal.IntJCancer,1996;69(4):278-282

13.野口ほか.癌の化学疗法,1996;23(15):50

14.WangXN,etal.AnnSurg,1994;220:768

15.JonasS,WindeattS,OBoatengA,etal.Gut,1996;39(5):717-721

16.MoriM,MimoriK,InoueH,etal.CancerRes,1995;55(15):3417-3420

17.MoriM,etal.JClinOncol,1998;16(1):128-132

18.SobelMW.JNatlCancerInst,1990;82:267

19.PykeC,etal.CancerRes,1992;52:1336

20.KawamataH,NakashiroK,UchidaD,etal.IntJCancer,1997;70:120-127

21.SteegPS.CancerBull,1991;43:58

22.JeltschM,KaipainenA,JoukovV,etal.Science,1997May30;276(5317):1

423-1425

23.TsurusakiT,KandaS,SakalH,etal.BriJCancer,1999;80:309-313

24.KurebayashiJ,OtsukiT,KunisueH,etal.JpnJCancerRes,1999Sep;90(

9):977-981

25.OhtaY,ShridharV,BrightRK,etal.BrJCancer,1999Sep;81(1):54-61

26.MusholtTJ,GoodfellowPJ,ScheumannGF,etal.JSurgRes,1997;69(1):94

-100

27.ZhangJS,CaplinS,BosmanFT,etal.IntJCancer,1997;70(6):674-678

28.MarchettiA,ButtittaF,PellegriniS,etal.JPathol,1997;181(2):178-1

82

29.WerkmeisterR,BrandtB,JoosU.AmJSurg,1996;172(6):681-683

30.TohY,OkiE,OdaS,etal.IntJCancer,1997,74(4):459-463

肿瘤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40例肿瘤患者,以上患者均通过病理诊断以及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确诊[3]。所有患者具备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除外精神疾病、智力障碍、无法正常沟通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2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表1.2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中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药药学服务。一个疗程后统计两组住院费用和医患纠纷发生情况。具体内容如下。1.2.1对照组:入院后进行三大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电解质水平、X线片、CT、B超、淋巴细胞免疫六项以及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确诊。在接受化疗、放疗1周之后或切除手术结束1个月后开始服用柴胡桂枝汤[4],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适当处方调整,如:有食少腹饱、恶心欲呕的另加炒谷麦芽以及焦山楂,每样30g;若有大便稀溏的另加入藿香、砂仁以及厚朴,每样10g;而大便干燥则加入郁李仁、当归以及山楂,每样30g;血常规检查结果中出现白细胞降低的另加黄芪、黄精、龟甲胶、巴戟天以及续断30g[5]。由药房进行调配后登记好姓名、病房、疾病等,统一由药房进行煎药,水煎30min取一天剂量,分2~4次服完。以1个月为1个疗程。1.2.2实验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药学服务,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医医师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一起开具处方,并对本院中药结构有所了解;②中药调剂工作是中药师日常工作内容中的重点,中药的调剂结果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有着极大的影响。每月定期对中药材进行养护。中药处方调剂需由两人完成,先审核处方是否存在配伍禁忌,再认真核对名称、剂量,避免差错;③在药房窗口展开中药咨询服务,本次研究对象均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发放的是代煎好的中药成品,药师需告知患者服用方法以及饮食禁忌,若遇到病情好转需要回家治疗的,需再告知煎药方法,让患者明白煎、服流程,能够顺利用药;④肿瘤患者治疗过程冗长,需要长期服用中药,药师需定期跟踪用药情况,对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以及疗效进行调查,如有不良情况应及时反映至医师[6]。另将调查结果进行记录并统计,为日后用药提供参考;⑤中药师是进行中药药学服务的主体,必须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并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能力,树立较好的专业形象,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满意,融洽医患关系。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住院费用、医患纠纷发生情况以及中药使用方法考核结果。中药使用方法考核采用自制试卷,共10题,答对5题以上为合格。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在住院费用、医患纠纷情况、中药考核合格率上远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2。

3讨论

对中药用药患者进行药学服务,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中药是我国医学瑰宝,但是人们用药方法仍以古方为主,因此药物信息和临床用药等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药师在肿瘤患者用药过程中对其疗效和反应进行追踪,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肿瘤患者的用药习惯和用药效果探索治疗肿瘤的中药[7]。中药师是进行中药药学服务的主要人员,药学专业知识以及医德医风是进行药学指导必备素质。中药师通过严格的审核、认真调配、仔细煎药以及耐心的医嘱提升患者的用药环境,在安全合理的中药治疗下,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长能够得以提高[8]。对中药用药患者进行中药药学服务,在提高药师水平的同时,为患者的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有利于肿瘤的消除与抑制。现今社会用药以西药为主,中药的毒副作用低,更经济,疗效显著更适合长期治疗疾病,比如肿瘤。但人们中药用药知识普遍存在不足,对治疗效果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本研究通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用药指导,观察比较两组的住院费用、中药使用方法考核以及医患纠纷情况,发现实验组考核指标均远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给肿瘤患者增加中药药物服务能够减轻经济负担,融洽医患关系,并且患者具有一定的中药使用技能,能够避免用药事故。

综上所述,中药药学服务在肿瘤患者进行中药治疗期间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进行中药药学服务为肿瘤患者提供良好的用药环境,可以保证中药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经济性。

作者:嵇远洋 刘竹丽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春霞.中药师对肿瘤患者应用中药药学服务效果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11):86-87.

[2]杨波.中药房开展药学服务的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8):176-177.

[3]张宗良,姚鸿雁.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5,21(22):140-141.

[4]邱万萍.浅谈开展临床中药药学服务的方法[J].当代医药论丛,2015(11):21-22.

[5]慕英林.浅析中医院如何开展中药药学服务[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193,195.

[6]窦志良.基层医院中药师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