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医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06:20:20

环境医学论文

环境医学论文篇1

【关键词】《本草纲目》;环境医学思想;水;健康;污染

Abstract:Thewaterenvironmentalideasin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byLiShizhenwerestudiedfromfiveaspects:theimportanceofwater;thecharactersofwaterchangedwithsoil;selectionwatertoprotecthealth;waterpollutionandmanagement.ItisconcludedthatLiShizhenhighlightedandputforwardnewideasaboutthewaterenvironmentonthebasisofhistorywaterenvironmentalideaandexperiencesfromobservationandaction.Mr.Liisoneofthefamousmedicalscientiststostudywaterenvironmentalideaprofoundlyandindetailbefore16century.Li''''sideasisvaluableuntiltoday.

Keywords: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Environmentalandhealthidea;Water;Health;Pollution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三十余年心血的结晶,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不仅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药名、品种、产地等错误,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其中还蕴涵丰富的中医环境医学思想,对水环境医学思想有精辟的论述;注意到手工业污染会导致疾病,对铅中毒、砒中毒、煤气中毒、毒气中毒及防治都有详尽的记载;记载了蝇、蚊、虱、蚤、臭虫、鼠等传播媒介的形态及生活习性,介绍了它们对人体的危害,记录了众多的杀灭虫害的方法和药物;对寄生虫有详细的论述,指出饮食不洁是肠寄生虫病的致病因素;提出梅毒流行与岭南瘴毒有关,等等。这些都成为后人研究中医环境医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环境污染与防治的重要史料。可以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主要的中医环境医学思想,在中医环境医学思想史上占重要的地位。其中《本草纲目》所蕴涵的水环境医学思想尤为突出。兹就其水环境医学思想论述如下。

1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

李时珍认为[1]:“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如果人饮水不够,水津不能上输于脾,脏腑组织失于濡润,可致口干唇焦,口渴,心中烦热,皮毛不泽,小便赤涩短少等。既然水对人类这么重要,那么,“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李时珍在明代能够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现代研究表明,人体中七大营养素,水居第一位。正常人体每天需要2000ml的饮水量,水在人体内占有的比例大,作用也大,它作为人体内唯一的溶剂具有消化食物、循环血液、运输营养物质、促进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调节体温、腔隙间、排泄废物等功能,与人体的衰老、寿命、免疫、代谢有直接的联系。可以说,水参与了整个生命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代谢。几乎整个生命现象和活动都离不开水,都有水的参与。如果没有水,人体就运转不起来。

旧本本草书水类共32种,并散见于玉石部,而李时珍对水非常重视,《本草纲目》把水集中为一部,并把水列为各篇之首,集水之关于药食者,共43种,其中梁·陶弘景注《名医别录》2种,唐陈藏器《本草拾遗》26种,宋·掌禹锡《嘉祐本草》4种,《本草纲目》新增11种。水“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李时珍观察到大自然界的水在不断地循环,降水(包括雨露霜雪)到达地面之后,径流至江河、湖、海、水库等,或渗至底层或蒸发至大气中,以这样的方式循环不止,所以把水分为两类,其中天水类13种,地水类30种,并分别载录了其“释名”“气味”“主治”“发明”,有些载有“附方”,其中收录旧方19首,《本草纲目》新增方50首。

2流止寒温,气之所钟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

《周易》[2]云∶“人乃地产,资禀与山川之气相为流通,而美恶寿夭,亦相关涉。金石草木,尚随水土之性,而况万物之灵者乎?”李时珍从《周易》和张从正的《水解》中得到启发,指出[1]:“流止寒温,气之所钟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是以昔人分别九州水土,以辨人之美恶寿夭。”地域不同,土中的成分就不同了。水从土中来,水性、水质也随之变迁,水不同了,其与健康、疾病、治疗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处列举了事例来阐述自己的这个观点。李时珍在“流水”一药中指出[3]:劳水就是扬泛水,即张仲景所说的甘澜水。取用的方法是: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勺高扬之千遍,有沸珠相逐,乃取煎药。该药具有“宣吐痰饮”的功效,是因为“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并引虞抟的《医学正传》云∶“甘澜水甘温而性柔,故烹伤寒阴证等药用之。顺流水性顺而下流,故治下焦腰膝之证,及通利大小便之药用之。急流水湍上峻急之水,其性急速而下达,故通二便风痹之药用之。逆流水,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故发吐痰饮之药用之也。”

李时珍还认为梅雨[4]沾衣及物之后都生黑霉,故也叫做霉雨。霉雨的形成是由于“湿热之气,郁遏熏蒸,酿为霏雨”,这种雨“人受其气则生病,物受其气则生霉”,所以这种雨水不可以用来酿造酒醋,否则人吃了之后会产生疾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指出古人对此早有真知灼见[2],如《淮南子》云∶“土地各以类生人……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皆应其类也。”又如《河图括地象》云:“九州殊题,水泉刚柔各异。青州角徵会,其气慓轻,人声急,其泉酸以苦。梁州商徵接,其气刚勇,人声塞,其泉苦以辛。兖豫宫徵会,其气平静,人声端,其泉甘以苦。雍冀商羽合,其气驮烈,人声捷,其泉咸以辛。”《管子》云[2]∶“齐之水,其泉青白,其人坚劲,寡有疥瘙,终无痟酲。水性之不同如此。”

李时珍认为水井的深浅程度也影响水质的好坏[2]:“井泉地脉也,人之经血象之,须取其土厚水深,源远而质洁者,食用可也。”

3用水应有选择,以保健康长寿

李时珍认为[2]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有饮井水、泉水、江水、湖水、河水、池水的不同,故其水质亦有差异。不同质量的水与健康、疾病、治疗发生不同的关系,所以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则不能不有所选择,以使人体保持健康长寿:“人赖水土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李时珍在“流水”[3]一药的“集解”中也谈到这个问题:“大而江河,小而溪涧”都叫流水。流水“外动而性静”,“质柔而气刚”,与湖泽陂塘中的止水不同。但是同是流水,江河之水浊,而溪涧之水清,二者又有不同。因为“观浊水流水之鱼,与清水止水之鱼,性色迥别;淬剑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异”,所以,当流水入药,“岂可无辨乎”?李时珍在“玉井水”条下引陈藏器云:“诸有玉处山谷水泉皆是也。山有玉而草木润,身有玉而毛发黑。玉既重宝,水又灵长,故有延生之望。今人近山多寿者,岂非玉石津液之功乎?太华山有玉水溜下,土人得服之,多长生”,“久服神仙,令人体润,毛发不白”。可见,择善饮水,可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4医应择水疗疾,以达最佳疗效

既然同是水,其成分、性味、功能、主治会有差异,那么,医药用水,就应该有所选择,用合适的水煎药治病。古代医家在这方面有些做法颇值得借鉴,李时珍在此举了几个例子[2],如“昔有患小溲閟者,众不能瘥。张子和易之以长川之急流,煎前药,一饮立溲”;“《灵枢经》治不瞑半夏汤,用千里流水”。可见,医家用水治病,不能不有所选择。另外,李时珍对古代的两个巧用冷水治愈痼疾的医案特别推崇[2],一则出自于《后汉书》,华佗用冷水治愈一妇人经年不愈的寒热注病,一则出自于《南史》,徐嗣伯用冷水治愈房伯玉将军的冷疾。李时珍认为二人所病都是伏火之证,《素问》所谓诸噤鼓栗,皆属于火也。治法是火郁则发之,而二位医生于冬月平旦浇以冷水,符合《素问》所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通道路,令气调和。并感叹道:“二子之医,可谓神矣。”

李时珍认识到水“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水的气味、性能、主治随之变化,故其《本草纲目》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各种水分别阐述了其气味和主治,其中《本草纲目》新增的水十一种。

5污染之水气味俱恶,应加以处理

李时珍在“井泉水”[2]一药的“集解”中引汪颖云“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水不同。”认为井的位置与井水的好坏很有关系,井水的来源不同,其质量也有着高低之别,“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李时珍对于地下水污染的记述,可以说是我国较早的水污染状况的记载。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然而,饮用健康的水对于人类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污染的水会威胁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优质饮用水的标准之一是干净的,不含细菌、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水受到污染之后,要通过处理成为健康的水才能饮用。李时珍认为[2]有城市的沟渠污水杂入的受污染的井水“气味俱恶,不堪入药、食、茶、酒”,用时必须“煎滚,停一时,候碱澄乃用之”。这也是我国较早的对城市生活污水污染水源后的应对之策的记载。

李时珍在“粮罂中水”一药的“集解”引陈藏器云[5]:“乃古冢中食罂中水也,取清澄久远者佳。”古冢就是古旧的坟堆,其中的食罂会有灰尘,甚至受到污染,食罂中水当然也水质不佳,故要经过澄清才能使用。

李时珍在“新汲水”的“发明”中引禹锡曰[2]∶“凡饮水疗疾,皆取新汲清泉,不用停污浊暖,非直无效,亦且损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错误的做法,那就是饮水疗疾时,新汲清泉不通过澄淀,就直接饮用,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不仅无效,而且影响人体健康,再次强调了澄清水质的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李时珍在“井泉水”一药中指出[2]:“雨后水浑,须擂入桃、杏仁澄之。”雨水,尤其是暴雨会把地表的泥沙、尘土甚至污染物渗入或冲入井中,使井水浑浊,甚至污秽不堪饮用,对雨后污染的井水,李时珍主张擂入桃、杏仁以澄清水质。

李时珍在“井泉水”一药的“集解”[2]中还指出造井时使用好的材质,或加入适当的药物,可以保证水质的洁净,以保证人体的健康:“凡井以黑铅为底,能清水散结,人饮之无疾。入丹砂镇之,令人多寿。”井以黑铅为底,不仅能使井水清澈,还能使人喝了之后不生疾病。井中加入丹砂,则能够使人长寿。

李时珍在上面所提到的煮沸、澄清之后再饮用的做法,是民间处理饮用水以保证健康的措施。这些做法一直沿袭至今,仍然不失为有效之法。

李时珍在“井泉水”一药的“发明”[2]中指出:“井泉地脉也,人之经血象之,须取其土浓水深,源远而质洁者,食用可也。”人们凿井时应该选取土质好的地方,并且要深掘井,这样井水源远,经过多层渗透和过滤,能够保证水源的洁净,少受污染,可以供人们食用,并且有利于人体健康。这种做法在当今社会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与实际价值。

李时珍在“温汤”一药中引胡仔《渔隐丛话》云[6]∶“汤泉多作硫黄气,浴之则袭人肌肤。”温汤也叫温泉,它的下面有硫黄,能够使水有热度,水中也有含有硫黄,可以用来治病,但硫黄是有毒的物质,所以指出,“有砒石处亦有汤泉,浴之有毒。”同时引陈藏器云:“诸风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疾,在皮肤骨节者,入浴。浴讫,当大虚惫,可随病与药,及饮食补养。非有病人,不宜轻入。”当病人进入这种含有硫黄毒的温泉治疗之后,会非常体虚疲惫,所以那些无病之人就不要轻易进入。李时珍已经充分认识到水中矿物质含量过高对人体健康不利,要慎重使用。

李时珍在“热汤”一药中引汪颖云[7]∶“热汤须百沸者佳。若半沸者,饮之反伤元气,作胀。”热汤《本草纲目》叫百沸汤,仲景叫麻沸汤。热汤能通经络,主治熨霍乱转筋入腹及客忤死。将水沸腾也是洁净水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水要是烧不开,将对人体健康不利,会伤人元气,发生腹胀的症状。

李时珍在“热汤”一药中引汪颖云[7]∶热汤是“甘,平,无毒”之物,而“铜瓶煎汤服,损人之声。”可见,用铜瓶煎药,是铜元素进入药中,这种含有铜元素的药对人的声带有损害作用。在那时科学技术不太发达,完全是通过观察与临床来获得这种信息。现代研究表明,重金属对人体有害。

古人早就认识到水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有诸多精辟、睿智的见解。李时珍在总结、归纳了历代水环境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了新的观点,指出“水乃人之命脉”,而地变水性亦变,水变功效亦迁,因而日常用水应有选择,以保健康长寿,医应择水治病,以求最佳疗效。另外,李时珍还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继承传统的环境医学思想,揭示了水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记载了消除城市生活水污染的应对之策。可以说,李时珍一方面对前人的有关水环境医学思想进行了高度的总结与概括,同时也加入了自己深刻的新的见解,是16世纪以前对水环境医学思想论述最全面、最深刻的一位医家,尤其是他非常重视水,把水视为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物质,把水单独分出来,并放在各部之首的做法,影响了后世本草著作的编写体例。另外,李时珍“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的观点,可以说有振耳发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目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0.

[2]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井泉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6.

[3]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流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5.

[4]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雨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2.

[5]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粮罂中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8.

环境医学论文篇2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与选择,在以原文、原语和译语所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首先要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对译文做出选择。按照达尔文“适应/选择”理论,生命体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与繁衍,同样在翻译中,译者必须适应原文、原语和译语共同呈现的翻译生态环境,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翻译选择适应论能够避免“原文为中心论”和以“译文为中心论”对译作解读时所产生的偏颇。在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因此翻译必须从交际维、文化维、语言维三个维度做出适应性选择。

    二、中医术语的翻译及其生态环境

    中医术语的英译标准可以说是其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中医术语英译的不统一将很难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西方人便不能深刻领悟中医文化内涵。 但中医语言本身深奥难懂, 一些用语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存在概念交叉等现象外, 更重要是由于中医是一门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 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加之中医中大多数概念和最常用的词语在英语及其它欧洲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现成的对应语,中医文献精深庞杂,中医术语晦涩难懂等使得中医术语翻译似乎不可为。 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不仅关乎语言本身,还涉及到中国医学体系和中医深层的文化体系。

    事实上,翻译中医英语的人不少,但译文大多参差不齐,很难有个标准考量。而在具体医学领域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利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分析词条翻译,译者对于原语的“适应”,寻求限定、制约译者的障碍,而最终“选择”适合的策略完成翻译不失为一个全新的翻译视角。

    三、中医术语翻译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

    要达到跟原语同样的效果,中医翻译颇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利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中医术语的英译过程。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等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能改进译文质量、让译文呈现出整体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依赖译员的主导地位及翻译的生态环境,那么中医术语的翻译应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考察。

    (1)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任何交际活动都有一定的交际目的。中医翻译应以目标语语言风格为主,从而达到传播中医的最终目的。如中医学中的脏腑, 不仅指内脏, 还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概括。比如“心”, 中医所指的心并不等于西医学里的心脏。因此, 我们在汉译英时, 若将其译成“heart”是不全面的。众所周知中医和英语不可能完全对等。而随着国际间的交往的日益频繁, 接触别国语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有些外来语会被本国语所吸收, 进而推广开来,所以音译特定术语是其在交际维度适应性选择的结果。

    (2)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在翻译过程中,每位译者都或多或少会受到所生活的特定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会介入译者的审美判断和语言选择。原语和目的语在文化信息的转换上,应根据译语习惯作适当的调整,以确保实现中医术语的文化内涵准确得以传达。比如,中医中的“气”包含“自然之气,呼吸之气,精微物质”, 它有功能、物质、先天和后天之气的说法。如果把它简单地译为“vital energy”, 无法传递出其内涵,后直接音译为 “qi”来代替。再如“阴阳”,“五行”,“三焦”等概念,它们均是中医特有的文化概念,经过不断的适应选择和翻译的历史变迁,最终确定音译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来传递其文化内涵。

环境医学论文篇3

[论文摘要]网络环境下,作为医院医护人员信息服务机构的医院图书馆,要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并发挥好医学知识导航和医学信息服务的功能,就必须实现医学信息资源建设从传统环境到网络环境的转变,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网络化时代,信息环境的社会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作为医院有机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医院图书馆要更好地履行其为医护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必须实现从传统环境到网络环境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转变,并在网络化浪潮下求得发展和进步。

1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以及数字卫星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网络通讯科技飞速发展,网络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需求的产物和医院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不能很好地履行其服务医护人员的天职。故要实现对医护人员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和社会化,有必要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医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1.1传统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弊端

传统环境下医院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是纸质文献信息资源,它的服务必然是围绕提供以纸质文献展开,深受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严重影响医院图书馆为医护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时间的限制是指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医院图书馆有限数量的纸质文献只能提供给有限数量的医院医护人员使用;空间的限制是指需要借阅医院图书馆纸质文献的医院医护人员必须到馆才能实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既不利于医院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传播,也不利于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有效实现和加强医院图书馆在医院有机体内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1.2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优势

网络环境下的医院图书馆为医院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环境。医院图书馆的服务以因特网、中华医学网等综合、专门网络网站为载体和基础,通过Google、Yahoo、百度(Baidu)等网络信息搜索引擎能够为医院医护人员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能够有效及时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同一信息资源可以近乎无限数量地提供给医院医护人员使用,医护人员只要通过网络端口就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地获取医院图书馆提供的网络信息资源。此外,部分医院图书馆还可通过协议的形式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在开放和提供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获得和使用协议医院图书馆的数字馆藏信息资源,避免造成数据库的重复建设和浪费,这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已有尝试,医院图书馆可以借鉴,尤以中医院图书馆更为合适。

2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可行性

2.1实现信息通讯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是国家宏观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传播网络和共建共享系统不论在硬件或是软件方面都有其发展的良好空间和氛围。医院图书馆实现从传统环境到信息网络环境资源建设的转变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转变,无疑是成熟的,当今社会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日新月异,承载技术的硬件也不断地更新升级,医院图书馆实现从传统环境到信息网络环境资源建设的转变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保障性。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政府在财政上有能力支持医院图书馆实现转变,有考虑支持转变的决心和实际议事日程安排,医院在自身的建设过程中也将医院图书馆纳入医院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体和核心),医院图书馆实现其信息资源建设从传统环境到网络环境的转变有其保障性和科学性。

2.2医院图书馆要实现在网络环境下对医院医护人员信息的有效服务,可以建立电子阅览室,连通院内局域网与因特网,配备存储容量大、信息处理能力强的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具备相当运行速度的计算机网络宽带,设置检索性能好的终端入口,在建设过程中遵循一定的事先整体规划。在构建网络环境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的来源分为两类:一是自建数据库,其中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数字化是重要的部分,医院图书馆长期积累的传统介质文献信息资源具有自身专业特色,它们不但是医院图书馆网络化信息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医院的宝贵财富;二是购买数据库,满足医院医护人员对中外文文献的检索要求,比如中文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外文的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服务系统FMJS(即《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EMCC)+全文服务系统)等受用户欢迎的医学类专业数据库。医院图书馆在逐步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体系构建。

3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方法

3.1网络医学信息搜索

网络医学信息搜索,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通过IE浏览器访问万维网(www)服务器模式,在地址栏输入所要访问医学类机构、团体的域名,即可登陆该医学网站,浏览其信息。

可使用Ftp类网络检索工具搜索因特网的Ftp类医学信息资源,还有Gopher类、WAIS类等其他类别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都可用来检索相关医学信息。可使用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Baidu)、Yahoo、搜狐(Sohu)等,它们其实是专门提供“检索”服务的综合网站,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类目录型检索,即将因特网中的信息资源收集起来按照类型分成不同的目录,再进行层层分类,用户查找所需医学信息时可按其分类一层层地进入,查其所需;另一类是基于关键词的检索,用户输入合乎逻辑组合方式的医学关键词(Keyword),搜索引擎根据关键词寻找资源的地址,再以一定的规则反馈给用户与此医学关键词信息相关的网址及其超文本链接,用户通过链接即可找到需要的医学信息。这些是综合性的网络信息搜索引擎,还有一类就是专门的医学搜索引擎,由于是专门的医学类引擎,能够进行深度标引,比综合类搜索引擎更易于广大医护人员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搜索到所需的医学类信息。

3.2网络医学信息过滤

医院图书馆在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对网上医学信息进行过滤。网络医学信息内容庞杂,信息的未经严格的审查,其可靠性是广大医护人员最为关注的,因此医院图书馆必须对网络医学信息进行过滤,精心组织后提供给医护人员,可通过编制专门软件或在网络医学信息采集程序中添加信息过滤功能来过滤网上医学信息。网络医学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及科研工作者利用这些医学信息学习和科研活动的成败,医护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其服务对象是病患者,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利用网络医学信息时对其真实性的要求极其重要,因此医院图书馆对网络医学信息的过滤显得异常重要,务必确保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3.3网络医学信息评价

网络信息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按照评价主体不同可划分为用户评价法、第三方评价法和网络计量法。①用户评价法是指由相关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专业机构向用户提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由用户根据其自身特定的信息需求选择符合其需要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②第三方评价法是指由相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者和网络信息用户而言的第三方根据特定的信息需求制定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体系,按照一定的评价程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③网络计量法是通过专门的网络技术对网站点击率、访问量及链接情况进行统计从而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一种方法。上述的信息评价法同样适用于医学类网络信息资源,其中的用户指的是医院的医护人员。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可划分为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和评价性元数据法。①定性评价法是指在一定的评价标准基础之上以用户评价与专家评议相结合对网络信息资源质量优劣所做的评估。②定量评价法是指利用网上信息评估工具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数量分析以评价优劣。③综合评价法是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比如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萨蒂(ThomasL.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④评价性元数据法是指以元数据为基础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认证的一个过程。这类网络信息评价体系也可适用于医学类网上信息资源,值得借鉴。

3.4网络医学信息分析

网络医学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医院图书馆在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对网络医学信息进行分析,分析的指导思想应是满足广大医护用户的信息需求,要以医护人员的需求作为医学信息分析的尺度,以提供医护人员满意的医学信息服务为建设目标。有需求才有服务,需求决定服务,假如医院图书馆提供的信息不是医护人员需要的,提供的服务满足不了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这种服务则是无效的,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医院图书馆则失去其为医护人员提供医学知识导航、医学信息服务的基本功能,在社会各类医学信息服务机构(如各类医学专题数据库提供商、专利数据库服务商等)不断涌现、医学信息服务行业竞争剧烈的今天,无法提供满足医护用户需求服务的医院图书馆很有可能被边缘化,因此医院图书馆提供的医学信息服务应以满足医护用户需求为根本目标,实现网络医学信息的有效分析,由满足医护人员信息需求的服务决定网络医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即建立“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的医院图书馆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建设良好模式。

目前国内相当部分的大型医院图书馆在建设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时未能以此为标准,而是有多少经费,建设多少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提供与此相应的医学信息服务,对于这种服务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则未予以充分的思考,甚至没有出于这方面考虑的愿望,以至提供的医学信息服务根本不是医护人员需要的,服务不能满足需求,这种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可以说是无效的。医院图书馆要更好地满足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还应使其提供的医学信息服务个性化,广大医护人员因其不同的专业和研究领域,知识层次和架构也不尽相同,对医学信息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图书馆应尽量满足医护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并以此

作为医院网络医学信息分析、资源建设的尺度之一。

3.5网络医学信息组织

医院图书馆通过网络医学信息搜索,可以找到需要的医学类信息,进而下载,但有些动态医学信息网上未组织,医院图书馆则须完成这项工作,医院图书馆组织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时要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合理的组织方法、有效的组织框架,才能实现有序的医学信息组织。

参考文献

[1]谭全国.论图书馆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J].医学情报工作,2001,22(4):40-42.

[2]刘文清,尹哲.高校图书馆虚拟馆藏建设探讨[J].现代情报,2003,23(4):l1-12.

[3]付立宏.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观念创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20.

[4]何茵.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中国医院,2006,(5):29-30.

[5]华危持,奚淑英.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变革[J].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2001,10(2):25-26.

[6]张炳常.试论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5,25(2):56-57.

[7]郭继红.论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的建设[J].图书馆,2003,(3):48-50.

[8]康忠民,阮礼秀.高校学科导航库建设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5,25(4):217-218.

[9]盂连生,惠瑶.中国数字参考咨询发展概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1):l-4.

[10]符沼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4):11-12.

[11]马越.论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监控系统的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6,(5):15-18.

环境医学论文篇4

通过医学生人文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学生为视角对医学生人文学习进行探讨,指出医学生人文学习存在学习环境缺失,医学生认知偏离、主体性不足三个层次的问题,针对每一层次的问题,提出的改进途径,帮助医学生创建良好的医学人文学习环境,使医学生对医学人文形成正确的认知,主动地医学人文知识,以达到改进医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目的。

【关键词】

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学习方式

医学人文教育将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医学实践相结合,需要的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习得,更重要是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融入,目的是培养医学生的成为高素质的卫生专业人员。医学生是我国医药卫生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我国医学科学研究,教学传承与医疗工作的希望。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逐步加深,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研究视角上,以单一的视角为主,主要涉及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其中学校视角占绝大部分。学校方面研究主要从课程设置方面探讨,周万春等[1]指出,医学生人文教育不足主要体现在医科院校设置的人文学科之间缺乏互动联系,人文教育课程与医学科学课程未能紧密结合,是影响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源。苏强[2]认为,医科院校缺乏对医学人文的认同,人文课程设置不严谨,课程结构单向性,医学人文学习与医学专业学习存在较大的割裂现象,医学人文难以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方面的研究则是关注教师的人文素质和人文课程的授课方式。吕青波[3]认为,教师队伍建设十分关键,当前的医学人文授课中,人文精神未能有效传递,教师自身对学生没有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使学生仅在乎学分和成绩,无所谓自我塑造,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杨佳[4]通过医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的调查,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授课方式提出了看法,人文学科教师多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课程缺乏吸引力,授课内容缺乏新颖力,导致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很难与医学实践相联系。学生方面的研究,以学生为视角研究医学人文教育较少,且大部分是研究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李钧[5]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是由医学人文教育不足直接导致,而在传统培育模式影响下,医学生仅看重专业内容的学习,对医学人文精神缺乏正确的认知,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忽略自我塑造,医德修养欠佳。李贞玉[6]通过对某医科大学在校医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在对人文课程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医学生更偏重于可以在临床医学活动中运用的人文科学,但是对于可以扩展思维和开阔视野的人文课程不够重视。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依然在继续,可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却没有明显的进步,人文教育一直都处于薄弱状态,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缺乏,从医学生学习的视角研究当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陷入了教育单向性的困境中。

1医学生医学人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分析医学生在医学人文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是为医学生提供学习医学人文方式的前提,当前医学生医学人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3个层次。

1.1医学生医学人文学习环境缺失

医学人文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医学人文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形成二元结构,它们必须要融为一体,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而实践是对理论和认知的最适合的修正。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医学人文教育的开展,然而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主要局限于课堂之中,教育的内容也无法按照学生自己的个人兴趣与爱好自由组合与搭配。首先,在课堂中,医学人文教育无法利用固定的仪器或设备指导与检验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学生更不能通过自学获取探究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判定自己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到达了何种程度,也很难在课堂上激发同学们对医学人文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会主观判断医学人文知识是晦涩的,毕竟他们对医学人文的学习脱离了环境。其次,即使教师在课堂中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教学手段营造一份医学人文氛围和实践情境,一方面课时及营造的环境都是具有局限性的,另一方脱离了课堂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学习环境就发生了缺失。在课堂外,学生没有固定的人文环境供他们进行医学人文的实践性学习,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知识的把握远离实践,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的学习只有表层学习无法达到深层次的学习。此外,校园环境中人文的缺失。很多学校往往过多的注重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在校园环境中更多是科学精神的营造和体现,而医学人文精神则无法更好的融入在校园环境中。

1.2医学生对医学人文学习认知偏离

医学生接受医学人文教育时秉持的认知,决定了学习医学人文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课程。首先,医学生并不完全认同医学人文的价值,尤其是实践过程中,他们更容易接受医学科学给他们带来的明显成果与满足感,而将通过学习医学人文而获取的成果和满足感屈居此位,甚至是在医学科学学习任务增多时,选择放弃对医学人文的学习。其次,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是被动式,即对医学人文本身并没有兴趣,而是为了获取学分或者其他动机,这样非主动性的学习,往往采用的是背诵、记忆式的学习方式,在考核结束后很容易随着时间推演而遗忘,这样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的学习也只是应试的原因,无法迁移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最后,一直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生对偏重对医学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认为医学科学知识和技术可以受益终身,忽视了自己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尤其是当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选课自由度低、教师授课方式局限时,医学生更容易错误认定自己对人文学科不感兴趣,这样错位的认知无法激发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的兴趣及使用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医学生正确的学习是影响医学生有效学习医学人文的主要因素之一。

1.3医学生对医学人文学习主体性不足

以往的医学人文教育改革从未停止过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状态。教学方法在不停的变革中,老师也在尽可能的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完成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然而在教学方法变革的背后,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将师生之间定位于主客体关系,教师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主体,而学生成为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的客体,教育者主要通过教授知识的方式传递信息,连结主体与客体,他们之间形成了主动讲授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通过各种主动的途径将自己的医学人文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医学生,而学生按部就班的接受着老师传递过来的信息,无论对错全盘接收,依旧保持着应试的心态,以复制性的方式完成医学人文的学习。医学人文教育是凸显人的教育,就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虽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在医学人文知识方面,但是不能因此而剥夺了学生主动性。当前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主体之间间隙大,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受阻,缺乏有效互动,没有走进彼此的世界。老师和学生两主体之间参与度不高,未能搭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医学人文学习,难以提高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7]。

2医学人文教育中医学生学习改进途径研究

学习方式对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知识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质量,转变和改进医学生的学习方式极为重要。医学生当前的学习方式既受到医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结合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趋势,通过营造医学人文学习环境,帮助医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认知以及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从而改进医学生的学习方式。

2.1营造医学人文学习环境

医学人文学习环境的营造,应按照3个层次进行规划发展。首先是对学校整体医学人文学习环境的营造,在整个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各个高等医学院校的统一性,结合本校历史及实情进行适宜的学习环境营造。医学人文学习环境的营造既要包括硬件设备的提供,还要包括软件设备。为医学生医学人文学习提供相应的设备,如人机对话模拟设备,模拟与患者的医疗活动全过程,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类校内活动的开展,从日常的校内活动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课堂环境的营造,医学人文从知识到践行,需要利用课堂进行转换,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课堂环境叠加临床环境的大环境,在课堂环境下医学生仔细观察学习,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临床课堂下学生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可以模仿甚至是发挥使用自己学习到的医学人文技能。最后,临床实践教学环境的构建。改变以往医学生临床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医学诊疗活动的开展为主的情况,将医学生部分医学人文教育转移到学生到临床实习期间开展,医学生可以在医疗诊疗互动中真实的感受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由临床医生为他们开展教学活动,有着更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下单向的教育模式。

2.2构建良好的学习认知

在医学人文学习活动中,医学生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认知不同,影响着他们在对医学人文学习时加工策略与管理策略以及动机等,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异均会导致医学人文学习的质量不同。首先,协助医学生正确认知医学人文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医学人文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以及它对医学实践活动的协助作用,打破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对人的认知,为他提供实例证明,医学人文存在的现实意义。在医学新生入校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添加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活动,将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的开展先于医学科学教育,从意识层面构建一个对医学人文的认知。其次,了解帮助医学生尽可能了解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学习的差异,学习的主体与环境都发生了转变。医学人文的学习既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注重与他人的联系的紧密性;既要保留医学的工具性,还要秉持医学的人文性。所以医学人文的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尊重他人意愿时能独立思考。医学人文的学习不能仅仅被动的学习参考书籍,比对已形成理论,而是要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找到与当时的情境最为适合的知识与技能。最后,改变当前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的获取学分、资格或者证书的低层次学习取向,尽量转变为兴趣取向、成就取向或者意义取向的高层次学习取向。通过开设更为多元化、贴近时代背景的人文课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医学人文的兴趣及求知欲。同时,改变考核方式,事实上,在不同课程背景下对医学人文的学习结果的考核方式是无法统一且只用一张试卷判定的。此外,在医学人文学习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满意度,学生即使是走入误区,老师也要通过合理方式帮助他们修正,正确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且鼓励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2.3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将改变学生课堂中被动式的接受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同伴之间不是自由搭配而是遵循学生成就、能力、性别等因素互补分组。通过相互配合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以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作为考核依据,考核成绩以小组整体为单位,单独个体的优秀并不能成为评价的最终结果。合作学了考虑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将学习的权利和学习考核的结果交接到学生手中,从被动式学习渐进为主动学习或者同伴拉动学习。其次,改进问题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医学人文学习方式在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的课题被广泛使用,但是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高中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于传统的问题式学习并不能完全适应,改进问题式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医学人文教育中医学生学习改进的途径之一。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MOOCs)具有开放程度高,课程内容可反复学习等特点,应用现有的MOOCs帮助医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运用工具,学习医学人文知识及修取学分[8]。MOOCs的使用可以扩充学生选修医学人文课程的方式,减少医学生为修学分而选修自己不喜欢医学人文课程的现象。学校可以定制专属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在线教师指导,指导教师与学生彼此匿名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学生们也自发组成微课堂与教师进行交流,将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最后,存有研究性学习。在医学人文中可以少部分的开展研究型学习,研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医学生在医学人文教育活动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医学人文知识和应用的方式,进行医学人文的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科学研究医学人文知识的情境和途径,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回应教师,形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模式。教师对有关医学人文精神的现象和问题提出疑问,医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或者场景模拟等方式回应并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探索解决问题。在不断的研究是互动过程中,培养医学生对学习到医学人文知识的反思。在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医学人文教育的重心由向学生传递固有的信息,转向支持学生深度的学习,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主动获取信息、有效迁移应用到医疗服务活动中,同时在学校与临床实践活动中,营造主动学习的情境,增加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让医学人文精神由内而外的形成。

作者:卢柳衡 邓砚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校党委

参考文献

[1]周万春,于淑秀.关于医学人文教育改革整体设计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11):48-50.

[2]苏强,吕帆,林征.医学人文教育的危机与重塑[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4):66-70.

[3]吕青波,刘翔,邵奇鑫,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86-989.

[4]杨佳,徐一楠.关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1):122-125.

[5]李钧,刘宁生.基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医学人文教育回归的思考[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5):668-669.

[6]李贞玉,刘文超,孔祥金.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学认知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13):72-75.

环境医学论文篇5

1.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分析             

2.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                 

3.TBL教学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整合中的改革与应用 

4.推动卫生学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 

5.对氟作业现场进行的职业卫生学调查的分析 

6.设计性实验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7.新生儿洗浴游泳中心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 

8.分子生物学技能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9.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10.赣南医学院重点建设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 

11.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分析 

12.治疗室血液透析室环境卫生学标准的探讨 

13. 浅议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14.南极劳动卫生学考察 

15.全科医生小词典——预防医学与临床预防 

16.八十年代军队刊物发表的部分卫生学文献题录索引 

17.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18.关于开展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构想 

19.环境卫生学的内容和当前的任务 

20.斗山覆铜板工厂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情况调查 

2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22.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校新建校舍及设备的卫生学调查 

23.1998~1999年黑龙江省出口鸡肉卫生学分析 

24.医学专业卫生学现场实验教学 

25.现代苏联的环境卫生学 

26.中日劳动卫生学专题讨论会简况 

27.苏联放射卫生学的基本总结和发展远景 

28.加强中等卫校预防医学教育的设想 

29.苏联对培养未来的卫生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专业素质要求

30.贵州省首例人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31.我国环境卫生学核心期刊初步调查 

32.俄学者论现代军队卫生学的方法学问题 

33.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 

34.地下汽车库空气质量的调查与预防性卫生监督探讨 

35.加强护理管理有效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 

36.基于“标准预防”的维和二级医院职业防护 

37.苏州工业园区托幼机构的预防性消毒效果 

38.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39.加强院感知识培训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40.关于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 

41.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科人才建设实践与思考 

42.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考试反映出的问题初探 

43.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卫生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44.任务教学法在军队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实践 

45.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6.关于多重耐药菌患者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47.某酒店客房层空调系统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 

48.启发式教学在卫生学课程中的应用 

49.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三个基础 

50.卫生学预评价在某医院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51.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互引分析 

52.针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 

53.构建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讨 

54.校园暴力和公共卫生学预防 

55.2006年-2010年中国部分地区高校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56.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思考 

57.省级精品课程《环境卫生学》建设对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58.从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看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期刊的进步 

59.PBL教学模式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 

60.预防医学中环境卫生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61.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初探 

62.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和科研中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63.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预防医学学会儿少卫生学组成立 

64.预防医学专业“儿童少年卫生学”本科教材建设历程与新版教材特点 

65.浸取硫酸锌预防砷化氢中毒措施的卫生学评价 

66.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及检索工具介绍  

67.施工监督在预防性卫生监督中的卫生学意义 

68.预防医学卫生学英文文献中有关词语的汉译探讨 

69.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设计性实验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70.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71.用循证医学思想指导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卫生学教学 

72.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表” 

73.预防医学、卫生学 

74.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系统的研制 

75.南昌市建设项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分析 

76.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被引量分析 

77.大连市某大型超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验收预防性卫生学评价  

78.启发式教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  

79.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要点分析 

80.《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与《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编辑部合作交流 

81.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专利申请报导 

8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环境卫生学》实践技能考核指标设计 

83.关于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的探讨 

84.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进展 

85.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86.联黎临时部队卫生学和野战预防医学的组织和实施 

87.分析儿童少年卫生学在学校常见病预防中的重要性 

88.预防医学长学制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89.预防医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90.谈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 

91.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

9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需求与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93.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教学及课程优化研究 

94.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分析 

95.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96.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环境卫生学》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97.轨道交通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相关技术的研究 

98.我国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环境医学论文篇6

坎农和他的“内环境稳定理论”

坎农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曾任哈佛大学生理学教授,曾担任波士顿儿童医院以及彼得-本特和布里格姆医院的生理学顾问。1935年来华在协和医学院工作半年。1926年坎农正式将自己的理论命名为“内环境稳定(简称内稳态)”或“自稳态”,并根据他自己的实验结果进一步加以肯定。自坎农以后,“内环境稳定”成了生物学中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

内环境稳定,就是身体内部能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即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一个生物体的体内环境总保持稳定,例如人在受惊之后身体又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就是内稳态的一个例子。

坎农认为,生物在进化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出了一套机制,它能够自动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以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减少对外界条件的依赖,相对独立于外部环境。他提出,内环境的稳定不是靠使生物与环境隔开,而是靠不断地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使躯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地改变,而整个系统却保持稳定。

祝味菊和“阴阳平衡”

祝味菊 青年时代习医,后就读于军医学校。曾任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1927年与徐小圃等筹办景和医科大学。1937年与西医梅卓生、兰纳等合组中西医会诊所。他学贯中西,尝谓:“术无中西,真理是尚”,著有《祝氏医学丛书》,与门人陈苏生等合著《伤寒质疑》六卷等。

阴阳平衡,是中医最基础的知识。祝味菊对“阴阳平衡”的阐释是:“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也就是说:体内的阴气、阴液不可以过多,它们要达到一个度就好;而阳气则不怕多,关键在于能不能归肾守住。阴阳平衡的含义是脏腑平衡、寒热平衡及气血平衡。其总原则是阴阳协调,实质是阳气与(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

很显然,无论是坎农的内环境稳定理论,还是祝味菊对阴阳平衡的解释,都有明显的共同之处:

其一,强调整体思维。用10个字来概括中医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外内法,辨证论治”。整体观的确是中医最显著的特征,中医专家任应秋先生曾这样解读《黄帝内经》:“它首先认为人体内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内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组织,都是互有联系,而不可能是孤立的。同时,人这个整体与外在环境又有密切的关系,外在环境无时无刻不是在变化之中,而人体内的生活机能,一方面需要外在的变化来帮助体内的机能活动,另一方面如外在变化有不利机能活动时,体内却能相应的发生种种活动来与之适应。”仔细比较一下,其本质与坎农“内环境稳定理论”是相当一致的。

其二,关于人体内部自我稳定状态的表述。坎农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方面进入研究,中医从抽象的哲学思维进入对阴阳二气的探索。中医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种属性,人体乃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内环境稳定,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之,就是“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中医给人看病,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各种手段,发现造成人体阴阳不和的原因,利用中药寒热温凉的药性,从而加以调节,使人体重新达到阴阳平衡的稳定状态。

环境医学论文篇7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的时代,也是全球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经济、政治、信息文化多元相互交流的时代,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学家曾预言,21世纪的企业是文化管理的企业,医院又怎能另外。由于医院外部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医院自身的行为必须与之相适应,自觉的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必将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举措。现代医院管理,必须与国际接轨,必须参与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竞争,更是医院文化的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竞争。因此,医院文化建设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凸现。医院文化是现代医院管理的新趋势和新发展,也是现代医院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现代医院管理将管理的核心、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归结到对人的管理,并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和精神。医院文化的实质,就是把“人”作为现代医院管理活动的主体,并积极主张大力利用和开发医院的人文资源,通过医院文化建设来达到实现医院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1.2研究意义

    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希望通过对兰化医院文化建设的实例的研究,使人们意识到: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需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树立良好医德医风;有利于塑造医院核心竞争力。

   1.3医院文化理论与述评

   医院文化是从企业文化衍化而来,是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在八十年代初首先提出后并很快流行于世界的一种最新管理思想。

   约翰.科特在《医院管理学》中指出了医院文化的含义和层次。他认为医院文化,就是医院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医院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医院文化作为一个管理系统,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最外层的物质层,即医院的物态文化。是指医院的院容院貌,房屋和其它建筑,医疗器械和设备及医院的各种文化设施、图书室、资料室、俱乐部、体育场等。

   其二、处于中间层的制度层,即医院的制度文化。是指医院的组织机构,各种明令规章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管理制度等)奖惩方式及信息沟通渠道等。

   其三、最内层的观念层,即医院的文化心态,是指医院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包括医院目标、医院宗旨、医德医风、医院精神、医院风尚等。

   医院文化应是里、中、外三个层次的有机整体。物质层反映医院的物质条件,是医院物质财富的体现,是可直观评估的物化体系;制度层是医院管理的显性体现,反映医院的管理机制的效用;观念层是医院管理的隐性境界,反映医院的精神状态,它对医院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起支配作用,它是医院文化的基础、核心和灵魂,是决定医院命运和前途的关键。

   约翰.科特认为医院文化的内容包括医院精神、医院管理文化、医院制度文化、医院组织文化、医院科技文化、医院服务文化、医院环境文化、医院资源文化等内容。

   美国学者詹姆斯.赫斯克特提出了医院文化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医院文化的核心是珍惜生命、患者至上的价值观;二是医院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三是医院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休凝聚力;四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

   我国研究医院文化问题的学者大多是医院的管理者,目前的许多的文献大多是研究医院文化的建设的意义、重点、难点、原则、以及如何建设医院文化。如廖日辉(1998)认为医院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医德和医风;韩家驹(2005)认为全员参与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领导重视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李晓杰(2005)认为医院文化建设要树立“以员工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的价值观;梁时荣(2004)认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难点在于提高医生的总体思想水平和医德素质。

   1.4研究的方法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点方法:

   1.4.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主要阐明一种经济现象产生的内在机理,它要回答“是什么”或“实质”的问题,不做出任何判断。规范分析则是这种经济现象的存在做出价值判断,即回空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或“应该怎样”的问题。由于这两种分析方法是完全不同,因而往往要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结合一起运用,以达到相互补充的目的。本文是以西方的医院文化理论为立论基础,旨在探析兰化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概况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意义,并提出了加强兰化医院文化建设的对策。

   1.4.2比较分析和逻辑归纳相结合。本文从国外医院文化理论发展的情况,找出兰化医院文化建设存在的差距,在比较分析的过程,运用逻辑归纳法,探讨加强兰化医院文化建设的对策,体现比较分析和逻辑归纳相结合。

   1.4.3文献法与调查法相结合。通过查阅大量与选题有关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形成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综述,以充分把握选题的理论内涵。本文也采取了调查法,得到了真实的数据,为研究提供了依据。

   1.5论文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概况了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总结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概况了兰化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兰化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得出兰化医院应该加强文化建设。第三部分探讨了加强了兰化医院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第四部分是结论。

   第二章   医院文化的概述

   医院文化是从企业文化衍化而来,是美国学者在八十年代初首先提出后并很快流行于世界的一种最新管理思想。从宏观上讲,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微观上讲,医院文化是指医院职工在长期的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过程中,自觉优化形成的一种理想、价值观念

   和行为规范。

   2.1医院文化的内容

   医院文化的内容很多,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医院精神,是在医院长期的医疗保健服务中形成并为医院领导和职工认同的群体意识,即是医院的传统、道德规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工作态度和行为倾向的总和,其核心是医院的群体价值观。

   2.1.2医院管理文化,是指关于研究医院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者类型、领导艺术的文化。

   2.1.3医院制度文化,是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明文规定,是通过条例法规、规章制度来展现的。

  

   2.1.4医院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功能的性质、组织结构的形式及其协作的构成关系。

   2.1.5医院科技文化,是医学技术观念、医学技术手段、医学技术方法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临床技术、检验技术、护理技术、监护技术、预防技术等方面的演进、革新和运用。

   2.1.6医院服务文化,是指医院的临床医学服务、预防医学服务、康复医学服务和自我保健医学服务这一服务体的文化。

   2.1.7医院环境文化,是指医院在医疗活动中所处的一切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具体分为医院的政治环境、人际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2.1.8医院资源文化,是指善于有效、合理利用各类资产的文化,不仅注重有形资源的有效运作,而且特别注重包括人力资产、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在内的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2.2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医疗体制改革实施后,医院作为市场主体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医院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医院管理创新,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1医院文化建设能推动医院管理的深化

   医院管理千头万绪,但最根本的是对人的管理,人是医院管理发展的根本,现代医院管理的核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医院文化建设注重医院精神的培育,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医院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谐环境和心理环境。以共同的愿望,共同的日标,共同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增强对医院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2.2医院文化建设能扩大医院管理的内涵

   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是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基础,是坚实的保证,是智力的支持。先进的医院文化,使医院管理的内涵建设,得以加强、得以深化、得以提高,确保一所医院长期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医院管理内涵建设远远不仅仅是那些规章制度、行政命令、全面激励和组织形式的建设,而更是要注重现代管理思想在员工中内心化程度、自觉行动、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建设,激发每一个人的热情和才干,使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人都成为医院重大决策的参与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广大医务员工不再是被动的打工,而是主动、能动、自觉、自愿地投身于医疗事业。

   2.2.3医院文化建设能带来医院的管理效益

   医院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无形的,但是先进的文化一旦注入管理系统,就会给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医院文化提倡对外搞好社会公众的关系,对内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凝聚力,培养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塑造医院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如医院的建筑外形优美,人性化的就诊布局,统一的标志和统一的专用色,都会给就诊病人带来身心愉快的感觉,在病人心目中也会产生良好的印象。同时良好的医院形象可以增加员工一种信任、一份荣誉,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促使员工把自己的行为与医院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良好的医院形象,无形的品牌,能在病人心目中,产生信赖,吸引更多的病人。因此医院文化建设不仅能带来社会效益,而且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2.2.4医院文化建设能保持医院的持续发展

   现代化医院管理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医院员工队伍的素质。员工的素质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发展。而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完善员工培训制度、培训方法和培训体系。建立学习型的医院,学习型的科室和学习型的人的学习机制,使每个员工都成为终身学习的学员,不断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总之只有把培养、教育、学习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基石,医院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医院管理的持续发展。

   第三章 兰化医院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1兰化医院现状及规模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兰化医院(简称“兰化医院”)成立于1959年。前身是1953年4月中央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在兰州成立西北化工厂时所设的医务室。现又称兰州大学附属天浩医院。承担着兰州市西部地区近40万民众的医疗保健任务。长期以来,兰化医院除承担本企业的职工、家属医疗保健的任务外,还解决了周边地区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对弥补地区卫生资源不足,增进职工、群众身心健康,稳定社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医院现有床位516张,是兰州市西固区唯一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120急救中心网络西固区分中心、兰州市血液中心发血站和省、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平安保险公司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甘肃省“十佳医院”、“爱婴医院”。承担着兰州大学和省市医学院校本科生、大专生的临床教学任务。

   医院现有党政职能科室11个。临床科室18个、设16个病区,医技科室8个。医院设立了微创外科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介入治疗中心、职业病防治中心等四个治疗中心。全院有党支部16个。

   医院共有职工624人(其中包括内退人员75人),其中医生224人,护士202人,药剂、检验、管理及服务人员124人;高级职称人员58人,中级职称人员122人,初级职称人员233人,无职称人员127人,专业技术人员约占80%;在职硕士研究生(含在读)19人,大学本科毕业189人,大专学历158人,中专学历102人,其他121。

   多次被省、市授予 “文明医院”、“执行价格计量政策法规信得过先进单位”、“救死扶伤先进集体”、“双文明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全区妇幼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3.2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

   从2000年开始,兰化医院进行 文化建设,在全院职工的共同的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建设,已达到预期目标和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1、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全院职工是文化建设实践的主体,医院通过召开全院动员大会、职代会、专题报告会、收看专题片等全院性的活动,组织职工向全国文化建设的先进广东省中医院学习,广泛深入发动群众,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断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逐渐形成共同的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取向。组织机关职工收看和借鉴“海尔”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经验。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和全院上下积极参与的局面和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

   2、明确目标,落实内容。在医院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医院采取分阶段、按步骤逐步推进的方式,确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包括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使医院文化建设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在具体工作中,以医院精神的培育为核心,确立医院的理念追求等,制定完善医院服务公约、服务承诺并通过门诊大厅向患者公示。制定下发了各类人员的道德规范、服务规范、礼貌用语和服务忌语以及修订完善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为推动医院文化深入开展,成立了物质文化实施小组、行为文化实施小组、制度文化实施小组和精神文化实施小组等,进一步发挥了各小组的工作积极性。

   3、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医院通过组织群众性的大讨论、举办讲座、开展服务礼仪、演讲比赛和评比“优质服务岗位”、“优质服务明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医院精神、医院文化融于各种活动之中,使职工逐渐把医院精神、医院文化变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行动。

   3.3兰化医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兰化医院文化建设扩大了医院管理的内涵,促进了医院管理的变革,在带来管理效益的同时推动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兰化医院结合自身实际建设医院文化,取得了一些成绩,已达到预期目标和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3.3.1医院的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较差

   兰化医院门诊、内科大楼建成于1965年,已服役40年,大楼的设计风格,绿化环境,空间结构,舒适程度等已不适应医院的发展了,兰化医院需要建造新的门诊综合大楼,但是由于资金,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原因,一直没有开工建设。

   医院设备条件与市内三级医院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现有医疗设备也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引进和更新先进的医疗设备的数量有限,这影响了医疗和服务水平。

   3.3.2医院建设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医院的地理位置,市场竞争等因素。医院的高级技术人才比较缺乏,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目前高级职称人员58人,中级职称人员122人,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仅19人,这导致了医院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医院服务水平。另外,医院一些领导及职工的思想观念,创业意识和精神风貌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危机意识不足,存在着较强的依赖心理。导致工作上不愿或不敢创新。

   3.3.3医院内部各部门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个部门的规模、设备、技术水平、人员构成不同,效益成在很大差别。

   这导致了部门之间的文化建设成在良莠、强弱之别。效益较好的部门管理者观念老套,没有发展与创新,有时会导致医院形象不够鲜明,员工相对缺乏精神动力,而效益差的部门为了吸引顾客,经常会重视医院文化,给予病人良好的照顾,有意识地给医院文化注入新的动力,这导致医院的文化良莠不齐。2003年度据统计兰化医院病人投诉部门较多的是那些效益比较好的部门。

  

   3.3.4医院文化建设的非系统性和盲目性

   医院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时不对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仔细地调查和系统地论证,而是“跟着感觉走”,凭医院领导者的主观想象,盲目地对医院文化发展方向进行定位;或是追时髦赶潮流,照搬其他医院的文化模式,而忽视了具体的人文管理。如2003年,领导者在没有调查和认证的基础上,建立“空姐式”病区。2003年,医院与航空公司签订了培训协议,将骨科两个病区分别命名为“金杏护理组”和“银杏护理组”,通过对两个病区的环境布置和护士形象的包装营造了“空姐式”服务模式,可是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不得不撤消了这项服务项目。

   第四章 加强兰化医院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4.1统筹规划进行医院精神文化建设

    医院精神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反映了医院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是医院精神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已被医务工作者一致认同的群体意识,是医院工作人员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

  

   兰化医院着力于医院精神的培育,并不是把它变成一句句的政治口号,而应该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去培育。因此医院精神的培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从医院的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本院特色的医院文化。这种具有医院特色的医院文化应充分体现自身的特点和追求。②发挥医院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以此教育干部和职工。编制院史、大事记、建立院科技陈列馆,举办院庆和院史展,以此激励干部职工继承和发扬医院光荣传统。 ③重视营造医院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是注重蕴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院训精神的培育。二是注重良好院风的形成和建设。此外,利用医院的各种庆典、庆祝、升旗仪式等等,以浓厚的文化氛围来感染干部职工,从中体验到医院精神之所在。

   医院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稳定连续的建设措施,同时还要依托医院的优良传统和专业特色,才能形成既体现医院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要求的浓厚文化氛围。

   4.2加强管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管理文化是医院各部门协调运转的重要保证,是保证其他文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兰化医院应建立了一整套行政与医疗管理制度,有效规范了医疗行为,保证日常诊疗活动的有效开展,使管理文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营造了舒心、放心、温馨的诊疗环境。

   4.2.1环境建设方面

   为患者和职工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工作环境,可以给患者带来身心的愉悦,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康复,同时也是向社会展示医院自身的形象。

   兰化医院应该把改善医院工作和生活环境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兰化医院在筹集资金建设综合大楼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医院环境的绿化和美化建设,为病人创造更舒适的就诊环境,给病人一种温馨和谐的亲切感,在医院的主干道两侧种草植树,在人群集中处摆放鲜花,院区常年有绿,保持了院内的空气清新,基本实现病房宾馆化和环境园林化的目标。在患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医院环境形象。另一方面要积极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要建立设施齐全的学术报告厅、中心实验室,资料室,网络中心、娱乐活动场所等,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医务工作者的才智发挥,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义务工作者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4.2.2制度建设方面

   兰化医院应该重点落实各项岗位责任制、三级服务承诺制、事先告知制、信息公示制、一次申告待岗制、戒免谈话制、限时办结制,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不断地完善、制订和修改各级各类人员的服务规范内容,严格执行“三合理规范”,按照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要求,为病人当好家、用好钱。

   4.2.3 效率效能建设方面

   兰化医院应该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明确各自职责,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建立合理的医疗纠纷防范体系,制定科室及个人对医患纠纷、医疗事故责任的分担制度,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

   4.3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促进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员工是医院活动的主体,是医院生产力各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医院文化中的第一要素,以医院员工为中心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医疗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3.1培养和引进人才,兰化医院目前高级技术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兰化医院应该重视人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实施科教兴院战略,积极开展“人才工程建设”。兰化医院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学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的计划,将学科带头人和医疗骨干选送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医院和学校进行专科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医院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引进人才,对特殊人才实行了年薪制,在住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要借助医学院校的力量办学,同时开办各类训练班,抓好基层员工的在职培训。

   4.3.2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医院员工的技术和素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根本。医院文化就是要建立一支由一定知识结构支撑,受一定价值观与道德观支配的“文化人”。着力培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正确的价值观,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使每个医务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牢记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灵魂,养成“敬业、乐业、勤业、精业”良好习惯,规范职业行为、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思想、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为医院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4 .4对外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丰富医院文化内涵

  

   医院形象是医院文化的外在表现,良好的医院形象一经树立,便成为医院的无形资产,它能直接吸引病人到医院就医,可以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为医院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是医院寻求竞争优势行之有效的一种战略。

   积极做好公关策划工作,是兰化医院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战略。一是要加强宣传,注重自我包装的设计。做好策划宣传工作的设计,既要重视整体宣传,也要注重名医、重点专科和现代治疗设备的宣传,宣传医院开展的新技术,取得的新成果,宣传医务工作者中的好人好事。二是医院要引导人民群众健康生活。医院的宗旨是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除了治病救人,还要肩负起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社会责任,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卫生科普、健康教育、预防知识等形式宣传健康的生活习惯,推动全民健康。三是要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兰化医院要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辖区内的医院及上级医院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会诊、人员的进修培训、学术活动、社区服务、随访义诊、联谊会、座谈会等活动,使人们了解医院,熟悉医务人员,扩大医院和名医名科的知名度。

   第五章 结论

   我国正面临着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艰巨任务。其艰巨性表现在两个难点难以突破。一是医院传统观念和改革理论研究难以实现突破;二是医院管理攻革的实际进程难以实现突破。这两个难点,反映出医院文化发展滞后。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文化短缺的医院日益举步维艰,文化力已经成为医疗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据此,本文研究了兰化医院文化建设情况。

   本文在概述了医院文化的内容上,分析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意义。认为医院文化建设能推动医院管理的深化;医院文化建设能扩大医院管理的内涵,医院文化建设能带来医院的管理效益;医院文化建设能保持医院的持续发展。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兰化医院文化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兰化医院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医院的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较差;二是医院建设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医院内部各部门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四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非系统性和盲目性;

   在本文最后提出了加强兰化医院文化建设的对策。认为应统筹规划进行医院精神文化建设;加强管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对外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丰富医院文化内涵

      周凤鸣,高金声.医院管理学(医院文化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版.

   周凤鸣.医院管理学(概论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3年版.

   曹建文,陈耀英.现代医院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子君.医院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郭 岩.卫生事业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年版

   约翰•科特.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绍福,周起梁.管理学基础[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1年版.

   曲宏声.试论企业的文化力[J].中外企业文化,2002 (1 ).

   袁恒常.企业文化的策划与操作[J].中外企业文化,2002 (4).

   [11]许筱,郝爱民.试论现代医院文化构建对未来医院发展的意义[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 (1)

   [12]张晋川. 浅谈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J]. 山区开发,1998,(12).

   [13]廖皓磊. 转轨时期如何加强医院文化建设[J]. 前进论坛,1996,(12).

环境医学论文篇8

一、借助校园氛围,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一)以蕴含故事的生态环境,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业归属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利用大自然作为教育的内容,通过持之以恒的自然环境教育,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树立关注自然、关心周边事物,树立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思想,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情操。现代大学都有一个美丽如画的校园生态环境,校园生态环境同样渗透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发挥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陶冶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医学院校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可以针对医学的使命和特点,打造具有关爱生命、散播至善情怀的特色校园风景,让学生感受“一栋建筑、一个故事”“一片园林、一种使命”的责任意识。医学院校在进行校园环境绿化过程中,应建设一片集价值观念和休闲怡然一体的杏林,通过杏林故事的述说、校园碑刻如“视彼儿女,犹我兄弟”“普同一等,皆如至亲”等书法文字的展现,让学生明白杏林与医学事业的关系,诠释杏林故事渗透的深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事业成就感,催动医学生为民族、为国家作贡献的心理动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氛围深入医学生的心田。(二)以常设性典礼为依托,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渗透性。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是以造就人的品质为其目标。”现代大学,典礼作为一种常设性仪式,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每种仪式的背后,都有一个体现了文化核心信念的寓意”。大学生的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是大学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开学典礼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是开启人生航向的指明灯。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开学典礼对其人格塑造、职业成长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典礼中的演说和仪式能够向学生传授价值观、人生观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学典礼中的重要一环“医学生誓词”的宣誓,其中“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等誓言的表达,既体现了医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又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等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大学里重大活动的庄严升旗仪式中,师生穿戴的礼仪规范,自然会引发大学生对国旗、国歌的价值思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国歌和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符号被运用,从而实现了对国家的认同,使得每个在场的学生都感受着国家的在场”。通过升旗仪式,学生能进一步学习、掌握国家的兴衰史,知晓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形成理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化。(三)以重大节日活动为契机,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内在性。大学校园活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在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弘扬、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医学院校可以在每年的5月12日护士节举办讲座等,讲述护士节的来历,阐释南丁格尔精神的实质,从而诠释不论贫贱、关爱他人的和谐理念,使得在当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过程中,广西教育412017.1医务工作者可以用爱心去关爱患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公正”的内在含义,让他们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不论其出生、民族、地位、信仰,都要一视同仁。对于南丁格尔在护理事业中的敬业精神,让学生体会“敬业”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个岗位的具体行动中,让青年学生理解责任和担当的使命。纪念护士节还可以采用演讲、歌咏、舞蹈等比赛形式。演讲内容的写作、演讲思想的表达应围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来展开,歌曲、舞蹈的选取应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使学生懂得如何合作、如何表现正能量。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促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把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讲授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教育是集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于一体的高度融合的教育体系。医学人文科学蕴含了医学价值观、医学法律规章、医学追求等要素。“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概论”课教学中对医学生讲授“文明”的内涵时,特别要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渊源、表现形式、职业表征等,结合医学现状,指出必须摒弃医疗行业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看病不看人”的“非文明”现象,提出医务工作者文明举止、言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医务工作者将“文明”的观念内化为执业认同,外化为职业行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化。医学专业教育侧重医学思维、医学理论、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培养和传授。医学专业教育追求的“求真”精神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精神融合才能实现大医卓越的本色。在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尤其针对病人的个例特征时,医务工作者需要涵养精诚的职业品格,以“文明”的眼神、语言作载体,接近患者、了解患者、同情患者,形成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提高获知病情的全面性、准确性,更能对症下药,展现医学职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二)把专题教学与自主授课有机结合,拓展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院校“概论”课教学既需注重专题教学,亦需运用自主教学。专题教学主要突破一些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掌握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自主教学让学生拓展资料,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专题教学既注重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关注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又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讲授与医学生相关的理论侧重点。例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讲授中,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等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战略意义进行专题教学要讲解透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阐释,指出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的富裕、政治的民主等,还包括人民的健康,因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些专题教学内容结合医学生关注的兴趣点,拓宽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把握“中国梦”包含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三层基本含义时,将人民幸福的内容具体化,将医学生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所应秉承的责任与义务紧密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对医学生进行“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讲授的内容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理论传输与价值塑造有效结合,能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概论”课教学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授课,推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自主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内容选取某个章节的某个内容进行分享,自主授课小组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医学特点拓展知识,例如在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主授课中,学生需要联系专业特点,指出医疗卫生改革为推动医院和健康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平等”的内涵,这些都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现在医疗卫生改革的实践中,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理解。(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干课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把理论讲透。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内容时,要作横向比较,把社会主义的“自由”概念与资本主义的“自由”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指向对象做一个全面的对比,揭示西方自由的虚假性和根源性,让学生学会分析鉴别,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概论”课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业中的内蕴性,形成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素养。医学院校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可安排学生结合专业实际,到医院、社区、学校、工厂、农村参观、考察、调研,尤其针对当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展开调研,并结合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卫生下乡等活动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进行梳理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医疗卫生事业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医疗工作者如何在职业活动中通过自身对患者的呵护,增进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将医学生的专业特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融合,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又进一步理解和辐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三、运用灵活性的教学实践环节,促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中,既要注重课前的氛围营造、课堂中方式方法的运用,又要注重课后考核方式的灵活,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力所能及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知行统一。(一)收集分享榜样事例,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医德榜样是医疗行业中以突出的执业善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值得和可供医务工作者学习效仿的职业贤者。医德榜样需要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厚的学识功底、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博大的仁爱之心。医德榜样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也是个人的德。在“概论”课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课后教学环节中把收集分享榜样的事迹作为课程组成的一部分。白求恩精神的宣传教育曾影响了几代中国医学人,但身边的医德榜样更具说服力。大学生收集医德榜样的过程,也是解析、学习医德精神的过程,“榜样教育的原理是个体内部潜在行为被榜样的外部激励唤醒,自己的道德境界得到提高”。医学生通过与榜样人物的近距离接触,与他们平等对话,通过了解医学名家的成长经历、倾听名家的真实感受、接受名家的品格影响,树立成就“精诚”的“大医”品质。医德精神是在医学执业行为中展现的真善美,“真”昭示了医学科学价值,“善”彰显了社会伦理的职业化,“美”提供了人性和谐的价值。医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榜样的言谈举止,修正自己的不恰当的认知,加强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不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如屠呦呦作为医德榜样,教育了医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做到敬业、勤业、乐业就会有收获,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公正”“和谐”“敬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正能量作用。(二)参加医疗下乡活动,体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大学生的下乡实践活动,能使他们在耳闻目睹、情感碰撞中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作用,启发他们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中体会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实践教学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容易形成知行不一、“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不知所从”的窘境。医学院校的“概论”课教学,借助假期开展的“医疗下乡”实践活动,在医疗卫生状况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开展“义诊”“健康咨询”“医疗帮扶”等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医学生从多维度、多渠道了解社会,增进他们的怜悯、恻隐、关爱、助人的情怀,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爱国要爱民、爱民要亲民、亲民要贴民”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友善”的具体化、细微化。这些价值观念是大学生在体验中选择,并不断固化的过程,是经过实践体验后“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医学生结合专业的实践活动中,在自我感受中更易形成可以感知和达致的信条和规范并内化于心,在以后的从业生涯中更加坚定和笃定这些理念和信条。(三)贯通见习实习过程,坚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要把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大学生的执业体验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临床见习实习是医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借助带教老师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职业行动中。在见习实习中,医学生亲赴医疗工作的第一线,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接触,调查病人所思所需,激发学生的价值情感,不断思考、调整自身的服务理念,增强辨别善恶是非和尚德精技的能力,为病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病人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关怀,凸显“精益求精,济世救人”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的执业奠定高尚的职业情操,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敬业”“友善”的价值追求,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言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过程,需要把课前与课后、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认知、领悟、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渗透到职业行动中。

作者:刘胜良 单位:桂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朝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168

[3]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2-63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5]共建共享健康中国[N].人民日报,2016-08-21

[6]丁玲玲.榜样教育的困境和有效性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2)

环境医学论文篇9

关键词:人文校园建设 高职高专 医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06

医药类高职高专学制短、专业性强、任务重,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有限,课时严重不足。因而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是人文校园建设。人文校园建设可从人文校园环境设置、人文活动、人文素质拓展课程等三个主要方面入手。笔者以本校大一学生200人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50份,有效问卷100份,覆盖中医、药学、护理、临床医学等四个专业。现结合人文校园建设现状来分析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为探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创新途径打下坚实基础。

1 人文校园建设有力促进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1.1 校园环境布置能够彰显医学院校人文气息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营造优美和谐而富有医学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是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建设人文校园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由之路。环境育人,自然环境更能让学生零距离地感受到学校之风。校园环境布置对于营造客观人文环境至关重要,环境设置科学、设施安排合理,会让人第一时间感受到人性化与医学人文的气息,“蕴含人性化的设施,富有人情味的环境,是孕育人文精神的水分土壤,弘扬人文精神的阳光雨露,这是弘扬人文精神的基础。”[2]

近三年来由于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精心筹划,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校园的绿化、道路、楼宇、名医雕塑等设施基本完善,校园充满了绿色生机与尊重生命的医学人文气息。据调查,在回答“该校的校园环境布置能够彰显医学人文气息”这个问题时有63%的学生认为“能够彰显医学人文气息”,有37%的学生认为该校的环境设置“不能够彰显医学人文气息”。由此可以看出校园环境布置基本能够彰显医学院校的人文风貌。

1.2 人文校园活动有利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

据目前学校开展的人文活动而言,其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医学生基本肯定了人文校园活动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提升还是有作用的,有7%的医学生认为“我校征文、演讲、文艺等校园活动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有作用,且作用明显,认为有点作用,但并不明显的占79%,认为没作用,不明显的占14%。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活动、学生对其作用认识的提升,是人文校园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为其过程中有效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1.3 人文素质拓展课程打开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所谓人文素质拓展指的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等拓展训练、外展训练,使受教育者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素质。”[3]高职高专院校理论学习时间只有2年,而医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学习量及压力较大,医学专业与专业基础课程填满了正常教学课时,人文素质课程开设较少,大都被政治理论课挤满。因而,人文素质拓展课程是人文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

医药类高职高专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尝试实施学分制人文素质课程,在规模、参与度、正规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人文素质拓展平台。笔者就“您选择的学分制素质拓展课程的出勤率”、“您听取学分制素质拓展课程的态度”、“您对讲授课程教师的评价”等三个问题进行调研,结果表明70%的学生全勤、不迟到,15%的医学生全勤、偶尔迟到,13%的医学生偶尔缺课,2%的学生基本没去;有64%的医学生听课认真,4%的医学生十分认真,30%的医学生偶尔听下,2%的医学生完全没听;有12%的医学生对教师授课情况十分满意,55%的医学生基本满意,33%的医学生认为还行。从学生出勤率、听课态度、对授课教师的评价来看,人文素质拓展课程教学初见成效,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开了新局面。

2 人文校园建设困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2.1 校园自然环境缺乏足够的魅力

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人文校园环境必须营造和完善的重要工作,目前学生视野中的人文校园外观环境不足以给人以美的熏陶,人文气息不够浓厚。由笔者调研情况来看,在做答“我校校园环境是否优美、赏心悦目”这个问题时,有61%的医学生认为该校校园环境的优美、赏心悦目程度为一般, 46%即仅有不到一半比例的医学生认为该校的校园环境是优美、赏心悦目的,甚至还有3%的医学生感觉该校的校园环境并不优美,不能够给人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环境医学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整合医学,公众参与式医学

近代西方医学从理念、战略、服务模式到临床实践,已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1.还原论及基因决定论大行其道,把一个完整的人视为几百万亿个细胞的“集合体”,武断地认为阐明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基因表达的调控就能最终解开生命与疾病之谜;

2.临床分科越来越细,过度依赖乃至迷信高科技诊疗技术,过度体检、诊断与治疗。制药企业、医疗仪器生产公司、医疗保险公司与盈利性医院联手形成“利益集团”,“劫持”了大量医疗资源;

3.重疾病诊断治疗,轻疾病预测、预防,忽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心理、行为及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忽视公众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忽视公众的主动参与意识。

大力倡导整合医学与公众参与式医学

相对于近代主流医学,整合医学曾被称为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并被主流医学界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其实回顾科学发展史,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是科学(包括医学)发展的真实轨迹,今天是分析科学为主导的西方近代医学的黄金时代,明天我们必将迎来一个综合科学为主导的整合医学的新纪元。整合医学其要点可归纳为:

1.医学的目标是维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医学关注的不能只是细胞、基因、抗体、信号通道……医学关注的必须是这些细胞与基因的载体——活生生的人,以人为本,要真正体现医学人文关怀。

2.树立人的躯体与精神相互统一、生理与心理相互依存,以及体格、心理、精神和行为及生活方式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全人医学(Whole Person Medicine)整体观。毕业论文

3.要全面分析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遗传与表观遗传、行为、饮食与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考虑人的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和疾病转归的深刻影响。

4.根据疾病发生与发展的有关遗传背景及相应的环境、行为与生活方式,设计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方案,对复杂疾病采取多靶点、多环节及多方位的处置模式。

5.倡导多学科合作梯队战略,即聚焦一个疾病或健康问题,组织多个学科的专家,以期建立最佳临床路径。即用最短时间和最低开支,提供疗效最佳、不良反应最少和患者满意度最高的医疗卫生服务途径,并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及公众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6.建立良性互动的医患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和谐关系,以期共同制订与实施防治疾病与健康促进的整合干预方案,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7.医生要学会为患者开具两张处方:一张是疾病治疗处方,另一张是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处方,两张处方相辅相成,既体现了医生的人文关怀,抚慰了患者的痛苦,又传播了疾病防治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这就是公众参与式医学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