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9:03:00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范文篇1

同志们:

今天这次演示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县的门户网站和oa系统正式启动实施。借此机会,我讲两点意见。

一、为什么要推行电子政务

推行电子政务,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其根本要求就是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工作,方便人民群众。

具体来说,推行电子政务至少有这么几点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建设电子政务,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行政管理能力,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提高工作透明度,提高服务水平。

其次,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实现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的有效措施。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如何更好地为公众、社会做好服务,已成为新的课题。在这方面,电子政务开辟了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倾听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新渠道,为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创造了条件。实施电子政务,及时将政务工作向人民群众公开,向社会开放,就能使更多的群众通过信息网络及时了解政情,及时提出建议、意见,及时开展监督,使政府真正成为阳光政府、公众政府。

第三,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实现社会公众资源共享、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传统的信息传播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电子政务,能够为社会提供一个高效率的信息平台,将政府掌握的信息与公众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将政府的活动与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公众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二、怎样更好地提速电子政务

首先是县几大班子要带头运用电子政务。县几大班子领导和办公室同志必须带头学习和应用电子政务,以此带动和引导全县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共同参与,加快实现“无纸化办公”,切实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

电子政务范文篇2

XXXX年,我局政务信息化工作以办好政府门户网站和局域网为窗口,推进政务公开为重点,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政务信息化工作任务。

(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一年来,我局门户网站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不断充实政务公开内容,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及时将政策法规、重大项目完成情况等信息第一时间在政府网站上。

(二)狠抓政务信息报送工作。我们根据信息工作的特点,多方捕捉信息,选好角度,精心筛选加工,力求有新意、有特点、有价值、有效应,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剔除大话、套话和空话,做到一事一报,简明扼要。紧紧围绕全年中心工作,以反映工作动态、突出经验交流为重点,

(三)狠抓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外网局域网建设。完成了局门户网站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为领导掌握信息、正确决策、推动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各部门协调沟通、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四)加强组织领导,夯实政务信息工作基础。我们把政务信息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办公室每周收集一次信息工作报送及采用的情况,并指定一名微机操作水平较好的工作人员为政务信息员,具体负责单位的政务信息工作。根据各科室工作的特点,将具体的政务信息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指标,营造了一种人人搜集信息、编写信息的工作氛围。在政务信息工作的管理上,从政务信息撰写、信息通报、信息报送奖惩及重大信息报送等方面,健全了管理体系,形成了政务信息工作与其它工作齐头并进、协调联动的工作局面,有效提高了政务信息工作水平。

(五)扩大信息覆盖面,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我们通过参加各类会议、起草有关文件、组织重大活动、处理重大事件、下基层督查调研等有利时机,及时从中搜集挖掘信息,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报送信息。为了便于工作联系,我们在各单位学校确定了1-2名孰悉国家的方针、政策,掌握政务信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办公技能,综合业务能力强,具有一定文字功底和分析能力的人员担任信息工作联络员。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与这些单位信息工作联络员联系,向各部门预约信息,再将各单位上报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合、提炼修整后通过政府内网及时上报,做到了当日信息当日签、当日发,信息不过夜。采用通报方式对各部门报送信息情况每月通报一次。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各单位报送信息资料的积极性,拓宽了信息收集渠道。

二、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XXXX年,在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我局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高度认识电子政务外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重要意义,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并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摆上单位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落实各方面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进一步推进我局信息化建设步伐,认真贯彻落实区政府办〔XXXX〕116号文件精神,我局成立了电子政务领导小组,明确了电子政务专项目标责任。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要求,制订了局电子政务工作年度计划。

(三)立足现状,夯实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在硬件上进行了完善和充实,新增了电子政务系统专用电脑、彩色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碎纸机、扫描仪、电脑桌椅等办公设备。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内部局域网建设。积极组织全局人员参加电脑知识和电脑业务、电子政务知识培训,打好人员基础。大力倡导无纸化办公,实现了各类报表文件,凡是有相关软件的,都全部用软件制作,无软件的也都全部纳入电脑制作和管理。

电子政务范文篇3

随着电子政务的全球化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和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以政府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信息技术、投资均衡理论和资产评估、网络评估等为基础,对电子政务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过程评估。这种过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包括电子政务“硬件”建设,又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发展的政务活动过程,二者不可偏废。通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电子政务的实施或者实施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项目,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绩效评估就是系统中最关键的反馈环节,通过不断地反馈和校正,实现理想的电子政务治理理念。

一、我国开展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评估是从多个角度对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进行评估,内容可包括从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到投资,从规划、设计、实施到维护的全过程的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评估,本质是谋求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绩效。归纳起来,建立电子政务评估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特点,在网上传播信息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与土地密切相连的国家疆界和国家主权行使空间被打破,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各国被愈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电子政务的开展离不开互联网这个支撑平台,随着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开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电子政务信息涉及大量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政务信息的社会化、公开化同时也为不法之徒开启了“入侵之门”,如黑客、间谍、好事之徒都对政府的资料虎视眈眈。如果电子政务不能保证政务信息免受病毒侵害、黑客攻击,则谈不上电子政务的使用与推广。因此各国要维护国家主权、信息安全和自身利益,就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坚持对涉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二)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衡量巨大资金投入后的效益回报

电子政务的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财政,相对于电子商务而言,电子政务在资金投入方面所受到的约束要少得多。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使用、推广、维护、更新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从2002年开始,国家用5年时间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国电子政务市场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市场将达300亿元以上[1];另外我国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中,至少需要建设6000个网站,如果每个网站的建设费用按平均50万元计算,每年运营费用按平均10万元计算,此项工程将至少带来30亿元投资和每年6亿元的费用开支。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任何的投入必须产生回报,否则就是财政的损失。因此降低电子政务运营成本是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大量针对电子政务的投资,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就失去了建立电子政务的实际意义。对于电子政务的投入到底能给政府、企业和公众带来什么回报是政府决策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政府财政来源于纳税人对国家的贡献,政府机构在实施电子政务时,应以效益为本,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线路和网络资源,不要使电子政务成为增加政府预算开支的又一负担。因此,必须对电子政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进行最终的实施效益评估。

(三)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电子政务统筹规划与统一标准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建设了基本架构为“三网一库”体系。以往的信息建设不重关联,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以致影响了电子政务的整体应用。同时,在目前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有一哄而上,大而全,小而全,盲目重复建设的迹象。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及时制止,可能会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要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避免出现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状态。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政体、政府职能、城市功能及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其做法无法照搬。进行电子政务评估可以使政府和广大公众了解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运作和发展状况,找出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促使政府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与对策,从而趋利避害,建设好中国的电子政务。

(四)电子政务评估有利于政府信誉和形象的提高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特点是评估过程透明和信息公开,对电子政务的表现情况作出全面、科学的描述并公布于众,无疑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电子政务的工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政府向公众展示工作效果的机会,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同时,展示电子政务绩效状况,能推动公众对新型的电子政务的监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扩大电子政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和巩固对电子政务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的信任。为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计划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们提供参鉴比较的机会,优化和改进方案。

二、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对提高政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科学、正确的评估理念

不少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没有足够重视,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进行绩效评价的意义。有的地方电子政务评估只是源起于个别政府领导人的一时兴起,并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认识和品质,其实践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有的地方认为电子政务评估就是对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认为它是由项目实施单位或其上级主管单位主导的,以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为宗旨的内部评估。这种评估主要考察资金投入与实际产出,并不重视项目本身的使用效果与政务价值,所使用的指标与方法也比较简单。这种评估通常是伴随着项目验收进行的,一旦验收完毕,评估也就结束了。(二)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电子政务所追求的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公民满意程度等都应从公民的立场和角度来衡量。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没有权威和标准,没有公认的评价方法和过程,导致部分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无据可依,无章可循,难于操作。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电子政务评估理论的研究,并不成熟,往往局限于网站的技术性评估,而对电子政务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内部运作效率的评估研究却很少见到。

(三)评估指标不统一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既包括评估“电子”的指标,也包括评估“政务”的指标;还涉及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理念和设计模式等。目前我国对电子政务的评估还缺少系统、科学和全面的方法,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差异非常大,根本分歧表现在究竟是评价其是否改进了政府管理还是改进了对公众的服务。国内的评估关注的是电子政务工程做了哪些工作,而国外的评估则是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了哪些更方便的服务。像布朗大学、爱森哲公司等也是基于政府网站的评估,但也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因此,可以认为国内侧重于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而国外不仅注重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也注重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三、对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分析研究,也有很多实际困难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科学合理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但是必须具有统一的评估理念和准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急需制定出一个公开的、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通用框架和标准,包括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方法、绩效确定方法。在设计电子政务评估指标时,可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尽量做到在定性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电子政务的运作状况。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在采集过程中的可获得性;评估模型主要包括评估对象及其范畴,有综合评估模型和项目评估模型;指标体系是对评估模型的具体细化;评估方法包括一套最佳实践的调查问卷、现场考察、专家评估法、综合评估法等方式来获取具体指标值的数据采集方法。

(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电子政务的高投入理应带来高产出,但是由于电子政务项目所具有的政治性、行政性、公共性等特征,并不能完全按照一个市场化项目的评估标准来衡量电子政务的投入与产出,而需要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电子政务的绩效问题。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的可衡量性本来就弱,很难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客观、准确地测量,很可能成为有些政府部门掩盖其低效益和粉饰其政绩的借口。因此,政府在设定电子政务目标时就应该考虑目标的评测标准,把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目标的可测量性。对于不直观的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应该提出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统计与调查办法,通过某些正面、侧面的方法测出效果,使电子政务走上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的正确轨道。

(三)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评估以官方自身为主,缺乏专家的参与评估,也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由于政府也是“理性人”,在自身组织绩效评估中常常会从政府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使评估结果失去公正性与客观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应该包括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任何一个业已确定的评估主体都有自身特定的评估角度,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同时,具有特定身份的评估主体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2]。选择第三方机构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其具有明显的智力优势,并能够保证评估的公正性[3];选择社会公众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社会公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按照社会公众的主观需求、愿望、价值观,并根据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效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以充分衡量电子政务对公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体现电子政务“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四)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能否顺利运行不能仅依赖于领导者的一时心血来潮或个人认识,必须通过一系列正式的政府文件和规章制度来确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地位,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提供制度基础。

同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需要相应的评估技术人员。由于电子政务评估绩效工作是由评估人员具体操作的,评估风险、评估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素质、立场与责任心。因此,加强电子政务评估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评估人员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完全按照评估的目的,遵循法定标准和操作规范,独立地进行评估估算和判断。其次,评估人员必须掌握必备的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特别要注重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通过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评估人员素质水平。

电子政务范文篇4

关键词: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能力;上级行政压力;企业服务倾向;服务供给

均衡化中国的电子政务历经2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政府上网工程、电子政务服务项目到近几年的“互联网+政务服务”项目,各级政府开始尝试整合政府门户网站、政府新媒体(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政务服务平台等在内的电子政务服务渠道,甚至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资讯科技,以期提升公民的服务体验与满意度[1],电子政务服务在各地渐成扩散之势。然而,地方政府基于何种逻辑供给电子政务服务?或者说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目前研究尚不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电子政务公众采纳等议题的研究那么丰富[2]9。在有限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集中于资源条件、创新扩散、人因要素等视角的讨论[3−6],缺乏基于行政组织因素的经验分析。本研究提出的问题的是:其一,自2015年开始,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开展政府网站普查、抽查行动,对不合格政府网站予以公开曝光,并启动问责机制[7]。上级行政压力(国务院启动网站普查、抽查行动)是否会促进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提升?其二,有学者基于跨国数据分析认为,政府透明度对政务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1,这一结论是否适用于我国地方政府场景?其三,有研究指出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群体差异”(郁建兴,2011)的问题,这一观点是否适用于电子政务服务领域?有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受公众服务需求因素的影响有限[8],那其他群体对其影响又如何呢?其四,有研究认为,声誉评价可能成为提升公务员绩效的动力[9]。以此类推,政府声誉是否会驱动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提升?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文献尚无法给出确定的回答,亟待验证,本文试图围绕“电子政务服务的供给逻辑”的主题通过经验研究对上述问题加以解答。

一、文献梳理与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将上级行政压力、政府透明度、政府服务倾向、政府声誉等行政因素,作为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的供给验证解释变量。(一)上级行政压力与电子政务服务。Chen等[10]基于中国县级政府网站的实验调查发现,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是地方政府提供电子政务服务的重要动因,此观点得到王军洋、胡洁人[11]的响应,两位学者进一步认为,地方政府的行动意愿主要来自于上级的晋升和考核压力。据此观点,上级行政压力可能是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的正向影响因素。马亮[4]56此前对该假设进行过经验验证,但其采用“省级政府网站绩效”操作化“上级行政压力”,该操作化并不贴切,可能导致解释偏误,原因在于省级政府网站服务绩效表现对下级政府的影响更多体现为示范效应而非行政压力。本研究采用“国务院开展的地方政府网站普查或抽查行动”操作化“上级行政压力”更具合理性,因为普查或抽查行动通常伴随着公开曝光和一定的公开问责,因而更有助于检验上级行政压力与电子政务服务之间的关系。故验证如下假设:H1:上级行政压力会对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产生显著影响(二)政府透明度与电子政务服务。有研究表明,政府透明度是促进政府提供一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12],其作用机理在于:政府透明度意味着政府将有更大程度的开放、问责和监督[13],给予公众检视政府行为是否符合其承诺的机会[14],进而促进公共服务的绩效产出[15];相反,低透明度难以激励公务人员有效率且干净利落的工作[16]。本研究预期政府透明度与公共服务质量的逻辑关系同样适用于电子政务服务场域。更有学者基于国际经验证据发现,透明度有助于减少公民在电子政务服务中的不确定性[17],对电子政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2,18]。不过,基于国际经验的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场景,有待验证,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2:地方政府的透明度对其电子政务服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三)服务倾向与电子政务服务。在电子政务发展初期,公共部门对电子政务的大量投资未能实现持续的效益,引发了关键利益相关者(如政府、企业和公民)对于电子政务项目成效与期望差距的讨论[19],以及电子政务应从政府供给导向转为公众服务导向的呼吁[20],开发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的电子政务服务越来越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21]。本研究好奇的是:社会公众具有多样性,地方政府在提供电子政务服务时是否存在“群体差异”?鉴于目前电子政务主要服务对象为G2B(政府—企业)、G2C(政府—普通公众)两大类型,故本研究将社会公众区分为企业公众与普通公众两类。企业公众希望通过电子服务服务平台享受更多投资兴业的便利服务,普通公众则希望通过电子服务服务平台解决民生问题。虽然企业公众与普通公众均为政府的服务对象,但地方政府可能对两个群体的服务倾向(企业服务倾向、民生服务倾向)会有所不同。因为任太增[22]研究认为,经济增长凌驾于其它社会目标之上的政府具有企业服务倾向特质,导致公共资源分配失衡,普通公众所得份额较低,若政府坚持民生服务倾向则可能呈现另一种景象。这一论述揭示了政府不同的服务倾向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由此提出如下假设:H3a:企业服务倾向对地方电子政务服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b:公众服务倾向对地方电子政务服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c:企业服务倾向、公众服务倾向对地方电子政务服务具有不同影响力(四)政府声誉与电子政务服务。国内文献目前对这两者关系的讨论极少。政府声誉是指“公众基于直接经验和间接信息感知而形成的政府总体印象和评价”[23]。声誉管理目前在公共部门已极为普遍,常被作为对抗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等负面形象的有效工具[24]。不仅如此,满足利害关系人期望而形成的“声誉阶梯”,可以让政府部门在同行中脱颖而出[9]。Kelley&Simmons[25]基于美国案例研究发现,政府官员在声誉评级不高时会感到非常羞耻并努力改变政策。就政府声誉与电子政务服务两者间关系,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清楚认知到电子政务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其合法性方面的价值,因而将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塑造开放透明度形象、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26]。按其逻辑,政府声誉将会对电子政务服务产生正向激励,但其分析仅为理论演绎。就地方政府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持续性放权改革”为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提供了充满弹性的自主性空间,激发了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竞争与政绩竞争[27]。本研究预期,基于声誉阶梯对于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拉力效应,地方政府可能由此产生促进电子政务服务的动力,寻求在与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会。因而,本研究假设:H4:政府声誉会对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资料来源与变量测量

(一)资料来源。本研究选取中国地级市作为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供给逻辑分析的研究对象,分析数据主要为二手资料,因变量的数据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中心的《中国地方政府2018年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报告》,其他自变量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统计报告或统计资料,资料来源的权威性可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二)变量测量。1.因变量与国内其他电子政务服务绩效评价相比,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中心[28]所作的“地级市政府电子政务服务能力”评价,打破了“以政府网站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单一评价模式”[29],将电子政务延伸至政府“多网、多微(如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多端(如政务客户端)”,因而其评价数据涵盖了全互联网整体服务效能与履职能力,评价结果由“服务供给能力”、“服务响应能力”、“服务智慧能力”三大主体指标整合而成,将结果端的服务效果与过程端的政府服务能力有机结合,较为全面准确反映地级市政府目前电子政务服务水平。2.自变量本研究用国务院组织的网站普查或抽查行动之后的公开曝光次数操作化“上级行政压力”,数据经中国政府网的“政府网站普查频道”整理所得。据整理分析,自2015至2017年,国务院先后对不合格政府网站进行8次公开曝光和一定程度的问责,采用顺序尺度对其进行度量,其意涵是被公开曝光的次数越多,表明其电子政务服务待改进问题越突出,其面临的上级行政压力越大;“政府透明度”的测量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城市政商关系健康指数》[30]分析报告,在该报告中,该变量由政府网站“行政信息公开”与“财政透明度”两大指标的加权而成;“政府的企业服务倾向”由地方政府“政商亲近指数”进行测量,也来自于《中国城市政商关系健康指数》,该变量由为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关心、服务程度以及企业税收负担等指标的综合加权;“政府的民生服务倾向”借鉴马亮[31]的做法,用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对其加以测量,相关统计数据源自《城市统计年鉴》;“政府声誉”则由外商投资企业数进行测量,原因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地方政府之间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吸引外商企业之间的竞争,地方政府所辖区域的外商企业数越多,地方政府越享有对外开放乃至服务能力的重要声誉。因而地方政府吸引外商企业情况是较好的“政府声誉”替代指标,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样源自《城市统计年鉴》,为解决分布偏态问题,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3.控制变量为控制其他因素对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将人口规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区位因素、行政级别设置为控制变量,人口规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源于《城市统计年鉴》,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区位因素方面,按照东部、中部、东北、西部进行划分,并以西部为参照组设置虚拟变量;行政级别方面,将地级市细分为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普通省会城市(未列入副省级城市或计划单列市的省会城市)、普通地级市,以普通地级市为参照组设置虚拟变量。

三、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图1、表1呈现了全体334个地级市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的描述性统计资料,从总体上看,地级市之间的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差距极大,最大值为83.99,最小值为7.81,标准差达到11.39。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但与中部地区的差异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中部地区总体上显著高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虽无像东部地区的突出领先者,但其总体发展最为均衡(内部标准差7.77,低于其他三个地区相应值);东北地区显著落后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而与西部地区无显著差异,其上限值低于其他三个地区,且中位数低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显示其该地区整体发展动力不足;西部显著落后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最为悬殊,既有排名居前十的“能力标杆”,也有触底“掉队者”,内部标准差(12.84)为最大。整体而言,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就区域分布看,东部地级市扮演“引领者”,中部地级市扮演“追随者”,东北地级市缺乏活力,西部少数地级市(如成都、贵阳)异军突起,但相当多的西部地级市“掉队”严重。(二)模型分析。本研究运用地级市截面数据对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基于数据资料的完整性限制,此部分仅对287个地级市样本进行探讨。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下,因而不用担心共线性问题。使用OLS对7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见表2),模型1至模型7均在P<0.001水平上显著,表示本研究所有模型均具良好的解释力。具体而言,模型2、3、7显示,上级行政压力对因变量影响达到P<0.01的显著水平,显示其对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具有解释力,假设H1通过检验。但意外的是,标准化回归系数均为负,与马亮[4]59所得结论有所不同。结果表明:国务院2015年以来开展的政府网站普查和抽查扮演了“不良”电子政务服务的揭示者角色,向不合格地级市政府网站点名的行政压力,尚未展现出对电子政务服务的正向促进作用。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国务院开展的政府网站普查、抽查行为虽有公开曝光和一定程度的问责,但被问责的数量极少,且问责力度极弱,被问责者基本为地方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对于深谙“政治锦标赛”规则的地级市政府主要领导来说,若无严格的问责制度、严厉的问责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带有宣导意味的普查抽查行为所产生的行政压力极其有限,难以激发其改进动力。纵使有不少地级市政府因电子政务服务能力不足而被普查抽查行动多次点名,但其仍无动于衷,“破罐破摔”现象突出。简言之,激励机制欠缺的上级压力信息难以发挥预想的正向促进功能。模型2、4、7显示,政府透明度对因变量仅具极弱的影响力,未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这与单玲玲Lee等学者基于跨国数据分析所得的结果有所不同,假设H2未通过检验。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政府透明度与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在学界本身存在争议[2]26;另一方面,目前政府信息公开意识薄弱、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建设不完善[32],导致地方政府从政府透明视角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动力不足。在政府服务倾向方面,模型2、5、7显示,企业服务倾向对因变量的影响达到P<0.01的显著性水平,公众服务倾向对因变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要求,假设H3a、H3c通过检验,假设H3b未通过检验。这一结论与汤志伟等[8]89“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受公众服务需求因素的影响有限”观点基本一致,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供给更体现为企业服务倾向而非公众服务倾向,这呼应了“权威政府特质明显的地方政府,通常将追求经济增长目标凌驾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之上,进而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偏向的制度环境”[22]的观点;同时也符合周黎安等人[33]“政治锦标赛”的理论脉络,鉴于经济增长与地方官员晋升的高度关联性[34],增进企业服务效能、吸引企业投资成为诸多地方政府官员的工作重心,电子政务服务偏向企业也就不足为奇。在实务上,这一结论显示出地方政府对近几年中央政府推出的、与地方政府“政治锦标赛”相容的优化营商关系政策的积极响应,进而表明,中央政策若能与地方政府行动之间能形成激励相容的机制,将可提升地方政府对其的顺服程度。不过,地方政府在民生服务倾向上的“疲软现象”值得警惕,毕竟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35],更何况地方政府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服务倾向与中央近年来极力强调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在要求也极不相符。模型2、6显示,政府声誉对因变量具有显著影响力,但在模型7加入其他解释变量后,政府声誉对因变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要求,假设H4部分得到检验。这意味着政府声誉特别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国际声誉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产生影响力。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为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量制作和投放城市形象广告,强化政府声誉的外在化塑造,但对“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才是塑造良好政府声誉的基本途径”[23]这一观念还缺乏深刻的认知,这可能是“政府声誉对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仅具有限影响力”的重要原因。回归分析结果还显示,东部地级市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论一致;人口规模、人均GDP仅在模型1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在行政级别上,副省级城市、一般省会城市与普通地级市的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没有显著差异,这与马亮[4]60的研究结论不太一致。原因可能在于:马亮的分析是基于2010年的评价数据,而近几年来,在中央“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引导与效能督导下,地方政府都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的力度,因而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在城市政府各级别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而非继续呈现“行政级别越高,城市政府电子政务服务水平越高”的态势。

四、结论与建议

电子政务范文篇5

什么是电子政务呢,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理解,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在履行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概括为两方面: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等。

一、电子政务的具体内容

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国内外也有不同的内容规范,根据国家政府所规划的项目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对所有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现行有效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命令和政策规范,使所有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电子公文系统。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政府上下级、部门之间传送有关的政府公文,如报告、请示、批复、公告、通知、通报等等,使政务信息十分快捷地在政府间和政府内流转,提高政府公文处理速度。

3.电子司法档案系统。在政府司法机关之间共享司法信息,如公安机关的刑事犯罪记录,审判机关的审判案例,检察机关检察案例等,通过共享信息改善司法工作效率和提高司法人员综合能力。

4.电子财政管理系统。向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审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分级、分部门历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包括从明细到汇总的财政收入、开支、拨付款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表,便于有关领导和部门及时掌握和监控财政状况。

5.电子办公系统。通过电子网络完成机关工作人员的许多事务性的工作,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如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申请出差、请假、文件复制、使用办公设施和设备、下载政府机关经常使用的各种表格,报销出差费用等。

6.电子培训系统。对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网络教育课程,特别是适应信息时代对政府的要求,加强对员工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培训,员工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注册参加培训课程、接受培训,参加考试等。

7.业绩评价系统。按照设定的任务目标、工作标准和完成情况对政府各部门业绩进行科学地测量和评估。

(二)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主要包括:

1.电子采购与招标

通过网络公布政府采购与招标信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必要的帮助,向他们提供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和程序,使政府采购成为阳光作业,减少循私舞弊和暗箱操作,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节约政府采购支出。

2.电子税务

使企业通过政府税务网络系统,在家里或企业办公室就能完成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划拨、查询税收公报、了解税收政策等业务,既方便了企业,也减少了政府的开支。

3.电子证照办理

让企业通过因特网申请办理各种证件和执照,缩短办证周期,减轻企业负担,如企业营业执照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年检、登记项目变更、核销,统计证、土地和房产证、建筑许可证、环境评估报告等证件、执照和审批事项的办理。

4.信息咨询服务

政府将拥有的各种数据库信息对企业开放,方便企业利用。如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数据库,政府经济白皮书,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等信息。

5.中小企业电子服务

政府利用宏观管理优势和集合优势,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各种帮助。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统一政府网站入口,帮助中小企业同电子商务供应商争取有利的能够负担的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等。

(三)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包括:

1.教育培训服务

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平台,并资助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接入互联网和政府教育平台;政府出资购买教育资源然后对学校和学生提供;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2.就业服务

通过电话、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向公民提供工作机会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如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或劳动市场,提供与就业有关的工作职位缺口数据库和求职数据库信息;在就业管理和劳动部门所在地或其他公共场所建立网站入口,为没有计算机的公民提供接入互联网寻找工作职位的机会;为求职者提供网上就业培训,就业形势分析,指导就业方向。

3.电子医疗服务

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医疗保险政策信息、医药信息,执业医生信息,为公民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公民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和当地公共医疗账户的情况;查询国家新审批的药品的成分、功效、试验数据、使用方法及其他详细数据,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查询当地医院的级别和执业医生的资格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生和医院。

4.社会保险网络服务

通过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保险网络,使公民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有利于加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普及;通过网络公布最低收入家庭补助,增加透明度;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险理赔手续。

5.公民信息服务

使公民得以方便、容易、费用低廉地接入政府法律法规规章数据库;通过网络提供被选举人背景资料,促进公民对被选举人的了解;通过在线评论和意见反馈了解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改进政府工作。

6.交通管理服务

通过建立电子交通网站提供对交通工具和司机的管理与服务。

7.公民电子税务

允许公民个人通过电子报税系统申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个人税务。

8.电子证件服务

允许居民通过网络办理结婚证、离婚证、出生证、死亡证明等有关证书。

二、电子政务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1993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首倡电子政务(E-Government);在当时电子政务主要有有两层含义:一为减少“橡皮图章”,加速政府对国民需要的回应,让美国人能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政府,并能“一站式”满足公民向政府申请贷款、竞标合同、网上付税等服务;二为重塑美国的政府运行系统,使之更富效率,运作成本更低,并“彻底扫除美国政府的官僚作风”。2000年9月,美国建立了自己的综合政府网站firstgov.gov,该网站一方面完成了全美50个州以及各地县、市的有关材料及网站链接,另一方面又按经济与商业、农业和食品、艺术和文化等行业进行归类,各类行业介绍及网站也已能随点随通。布什政府在2001年4月9日公布的2002预算草案称,布什总统希望利用互联网帮助联邦政府提高工作效率。为此,布什总统计划在未来五年中建立一个1亿美元的“电子政府基金”,希望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但又有限的”政府,在推动各州和地方政府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公民有能力以一种更及时和更有效的方式和联邦政府机构进行交流。

英国从1994年开始着手于电子政务的建设,据权威的研究数据,英国在建设电子政务方面曾一度领先于美、法、加拿大等25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居世界前列。2000年6月英国政府开始建设“电子政府”。2001年1月英国电子商务大臣表示,英国的目标是到2005年所有的政府服务实现上网。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说,目前已有40%的政府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公众。

日本政府从2000年3月开始启动“电子政府工程”。该工程计划在2003年前投入实际使用,按照工程计划,在2005年之前政府各部门的主要业务将全部通过互联网进行,全面进入办公电子化阶段。日本前任首相森喜朗在2000年9月的国会会议上发表的施政演说中,描绘了一个“e-日本”的构想,拟在2003年建成日本的“电子政务”,并力争5年内在全球信息化潮流中“超越美国”。

2001年1月,巴西总统卡多佐签署了一项联邦政府的工作规则,要求各部委通过互联网向总统上呈文件,而总统和部长直接在电脑上签发文件。巴西政府已宣布,到2004年建立一个全新的“政府网络服务体系”。

2002年9月是旬,联合国公布首份全球电子政务报告,指出,联合国对其所有成员190个国家,进行调查,排在前10名的是:第一个是美国,第二个是澳大利亚,第三个是新西兰,第四个是新加坡,第五个是挪威,第六个是加拿大,然后是英国,荷兰,丹麦,德国,中国目前排列的位置是中下,在亚洲地区范围内,中国也是中稍微偏下一点,亚洲做得比较好的主要是韩国,然后是日本,马来西亚当时排列也是在中国前面。为什么会是这么一种情况,联合国的官员也作了解释,因为评估的指数主要有这么三个方面,一个是政府是否提供网上的网站,第二就是评估整个国家信息和通讯的基础设施到底是什么水平,第三个就是人力资本的水平。所以为什么中国排在后面,有一个原因值得提出来,中国的人口的基数是最高的,所以在我刚才说的第三个大的指数上,人力测量上,一是我们人口众多,另外一个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所以平均下来,指数就降。但是作为电子政务的服务方面,中国不能算最落后的。如果我们现在再继续进行调查,中国可能会(排名靠前),因为我知道中国在这一年发展非常快。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实状况和前景

※20世纪80年代,开始办公自动化(OA)工程;

※1993年12月,启动“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

※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联合发起“政府上网工程”;

※1999年5月,下注册的政府域名猛增至1470个;

※2001年1月,以结尾的注册域名达到4722个,占域名总数的4%;

※2001年1月,政府网站达3200多个,占地市级政府的70%,办事指南、政策法规、表格下载基本上网;

※2002年5月底,北京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平台正式开通,服务包括补办居民身份证、企业在线工商注册等57项业务;2002年4月互联网实验室chinabyte发表的《电子政务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国内已建政府网站3000多个,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政府上网工程”成功启动。

2000年末,国务院《国家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2001年2005年规划纲要》,指出全国政府系统要用3至5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我国政府系统信息化框架。实际上也就是电子政务的基本框架。

电子政务系统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各级政府机关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各级政府部门之间通过专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局域网之间的互联、信息的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与公众之间进行公共信息的与双向的信息交流,同时由政府职能部门为公众提供相应服务。为保证三个网络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组织机构信息交换,还要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构成信息交换中心,实现三网间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流。

“三网一库”就是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也就是我们说是局域网),中央和地方政府及部门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也就是所说的局域网的集合广域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和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料库的简称。所以说《纲要》中虽然没有用电子政务的概念,但实际上所提出的一切工作任务就是要推进电子政务。

全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已经和正在按照“三网一库”的要求去做,有的部门“三网一库”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以我们省为例,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在逐步建设和完善本部门的局域网,省政府有自己的公众信息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通信;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也体现在省长公开信箱等方面。从全国情况来看,我们省的电子政务还是比较落后的。

国务院还专门指定了深圳(特区)、青岛(副省级)、绵阳(地级)、南海(县级)为电子政务试点城市。但是,目前在这方面上海还是搞得比较好的市民们已经体会到了电子政务带来的快速和便捷。上海的电子政务有着鲜明的海派特点,归纳起来是三名话:精明实用、视野广阔,决策开放。

以社区服务为例,上海社区服务网为以遍布全市的400多个社区服务网电脑服务亭为窗口,形成了15个区、100多个街道的网络节点,为市民提供实用快捷的网络电话资讯及服务。开通的6个民政服务专题网站,整合了民政系统专业服务,形成了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基本框架。社区服务的方式也由一门式的服务转变成一站式服务、一网式服务。

但是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无论是信息的实用性和完整性,还是实质性的电子政务功能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电子政务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表现形式上,更重要的在于为公众提供实用的信息和服务。

四、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几个问题

事务总是在矛盾中曲折前进的,作为新生事务的电子政务也不利外,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存在着矛盾。

一是电子政务工作形式与政府组织结构的矛盾.电子政务是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将政府各个部门封装起来,公众享受政府服务只需一个入口,不必再一个一个“衙门”去拜访的串行工作方式。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政府服务转移至网上实现,这种电子政务需要的后台协调一致的工作流程,这种协调一致与政府“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之间的矛盾将会愈发尖锐。究其实质,这种矛盾来源于不同时期的政府职能重心不同。旧有的政府组织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满足国家需要而采取的行政管理职能为主,公共服务职能为辅。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政府职能的重心已经转变为以公共服务为主,以行政管理为辅。朱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是将电子政务的实施问题置于政府职能转变之下,进一步反映了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换的关系。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是解决电子政务服务模式与陈旧的政府组织结构的唯一途径。

二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伴随政府上网工程的推进,人们对于电子政务的需求已经不只停留在浏览政府网页,知道一些政府法规的状态,而是希望可以通过政务平台可以进行交流。这时电子政务法规的不健全对于电子政务的制约就逐步显现出来。电子政务是新生事物,电子政务法规的建设问题确实是信息时代的新问题。但这一问题的出现也不是空穴来风,一方面由于未来形势发展存在大量不确定信息,所以政府决策需要缓冲期和灵活度,要求电子政务的立法要有一定弹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技术变化迅速,而电子政务受技术影响很大,涉及了人员观念、业务整合、设备资金投入等等系统环节,电子政务系统每一次升级后都需要有一段稳定期,以“阶段应用、交叉更新、逐渐升级”的方式才可实现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的最佳组合。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目前处于均处于无统一规范、不断修订的不成熟阶段,我国目前建立相关的法规确实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电子政务法规的制定不同于传统法律法规,要分轻重主次,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建设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电子签名的有效性、信息公开程度等方面。

三是政务活动的安全性要求与为公众服务的信息开放之间的矛盾。政务活动关系到党政部门、各大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这一点与商务活动明显不同。电子政务作为政务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而政府是为公众服务的,政府的大多数部门和大多数公务员是承担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的大多数信息是为公众服务的,是需要为公众所知的。电子政务倡导的就是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信息的流通,使公众更好的享受政府服务。

由此电子政务的安全要求与电子政务平台的开放性要求成为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最难以平衡的一对矛盾。如何把握安全与开放的平衡,一方面要把握住哪些信息是政府机密哪些是开放;另一方面,在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摆脱“安全绝对化”倾向。

除以上三对主要矛盾以外,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还在于以下几的方面:

来自于计算机的安全问题。电子政务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基础之上的,计算机软硬件的是否安全呢?客观上,鉴于目前我国相对落后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的大量基础设备仍然需要依靠从国外引进,引进设备中的核心芯片和系统内核逻辑编程都掌握在他人之手,这种状况在今后若不能彻底改变,将无法保证我们网络的安全利用和有效监控。"落后就要挨打",因此,要彻底解决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就必须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大家也许听说过,一些国家就INTELPIII处理器的存在的向被访问服务器提供IP地址的问题,和INTEL公司打官司,我们国家也因为这个问题,一些重要部门发文要求不得使用INTELPIII处理器。然而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这种安全隐患也许不仅限于提供IP地址的问题,不仅限于INTELPIII处理器,不仅限于INTEL一家公司的一种类型的处理器。谁又能保证PIV处理器不存在问题,AMD等其它公司的CPU没被做过手脚呢?再说一说软件,赫赫有名的WINDOWS98是微软公司的最成功的操作平台,不久前,微软公司被指控在WINDOWS98系统中为FBI提供了后门,美特工通过这个后门,可以进入任何一台他们想进入的装入WINDOWS98系统的计算机。微软对此事保持沉默,但不久前,微软称其已经制作一个补丁文件,用这个补丁可以将后门关闭。这些都只是技术上的表面上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所有的计算机上的高档CPU都是美国产的,最新的消息表明中国只能生产相当于486的cpu,性能如何我们谁也没见过,几乎所有的网络计算机(NC)用的都是美国掌握核心技术的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一心想称霸全球的美国,谁敢保证他不会在本国产的软硬件上安装定时炸弹,在必要的时候把它引爆,绝对不亚于在全球每一个角落都引爆了绿色环保的原子弹。

当然,我们还要解决例如黑客攻击等安全问题。

标准问题。发展电子政务亟须解决标准问题,也就是说,电子政务建立国标,(也是是国家标准)。一是中央和地方必须制定统一的包括人口信息系统(包括电子身份证和居民登记系统)、必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国家基础信息系统的标准;二是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化的电子政务横向业务模型中具有共性的应用模块,如人事、财务、文档、采购管理等等。这些系统应用模块由于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所共用,所以首先需要由获得国家授权的政府部门规范研究与应用模块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而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然后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企业,由政府与企业建立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发出标准的系统软件,供全国的政府部门共同使用。三是要清理、确认和制订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国家标准,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一批在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各类电子政务系统工程项目的国家标准,包括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此外还要尽快统一OA(officeautomation)软件的标准,开发研制通用的国家标准的OA。

地域差异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信息基础结构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大,城市和农村经济状况差异更大,而且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地方财政状况也非常巨大,有的地方政府财政充裕,有的则靠中央政府财政支付转移,这也相应影响了他们对电子政务的投资。而且由于不同地区之间通讯基础设施差异也很大,信息技术普及程度和政府本身信息基础结构差异悬殊,这些都会对电子政务的实施带来不同影响。

人的问题。电子政务的实施好坏,必然是通过人们的使用而产生的。但是中国人口素质的差异性非常大,对信息的接收和使用程度的差异也很大。例如既有数千万的知识分子,又有数千万的文盲;既有几千万网民,也有绝大多数非网民。由于自身素质、计算机技能、经济状况和当地信息技术设施等限制,我国在很长时间内还会有绝大多数人不能享受到电子政务带来的好处。因此中国的电子政务,必须与传统政务进行无缝连接,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艺术。不能因为电子政务发展了,很多人就被排斥在政治外。更重要的是,我国未来必须使用网络办公的数百万公务员,他们目前的计算机水平和电子政务的应用意识也参差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我国电子政务的使用效率,因为他们是电子政务的主要应用者。

五、关于实施电子政务的几点建议

中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大前提下到底如何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呢?这里我提出几点思路,供大家参考:

电子政务对于中国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在中国发展电子政务,不仅要考虑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还要重视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从制度与社会成本的角度等来综合考虑。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建设电子政务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对电子政务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掌握电子政务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兴利除弊,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把握、利用好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步伐。

(一)正确认识电子政务,及其发展过程

一些人认为,电子政务就是把现在的政府职能计算机化,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有的人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只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流程的改进。这些认识都错误的要予以纠正。在此基础上,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使政府服务方式由传统的手工方式,变为手工方式和电子政务方式并存,并逐步向“电子政府”过渡。

(二)制定统一的标准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整体规划与统一标准。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特性相冲突。电子政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整体规划、统一标准,才能保证各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相互兼容,并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和可扩展性,降低建设成本,避免浪费,优化电子政务系统性能。

(三)整合资源

目前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网络、轻信息等现象。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

(四)健全制度,完善法规

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政府信息制度,实现政务透明化,办事效率化的目的。杜绝现在许多政府网站上,充斥着的表扬和自我表扬,只有成绩,没有问题,只有泛泛空谈,没有实务的现象。

还要搞好立法。我国在电子政务的立法方面严重滞后。立法要从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务信息的公开、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等,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现有政策法规中与电子政务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

(五)安全优先

首先,要大力发展我国计算机相关基础产业,提高综合实力,这是关键。其次,要建立一整套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特别是要将政府内部网和因特网从物理上隔绝开来,杜绝信息泄漏的可能性。最后,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建立完备的网站构建和维护管理规范。

电子政务作为政务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其安全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关系重大。应该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严格采用各项技术规范、标准,积极使用各种认证产品,以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开发、系统运行、日常维护、重要设备维护等都会涉及信息安全,因此,安全第一的思想应当贯穿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

(六)应用教育

发展电子政务,目的在于应用,通过它来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因此发展电子政务要立足应用,以“应用为本”,正确处理好应用与技术的关系。目前,我国国民包括各级公务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整体上还不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这将妨碍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因此,发展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必须先行。

电子政务范文篇6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同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国家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

3.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多样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特别是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政府政务的活动,因此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政务活动的变革。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2003年底,联合国了对成员国电子政务的测评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74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作简要叙述:

(一)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受到热切和广泛地关注。

2.旅游、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3.东西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关注率不高。

(二)电子政务市场商机无限,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电子政务领域可谓商机无限,在中国向全面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电子政务领域尤其如此。权威人士分析,未来几年内,我国各级政府投资电子政务的总金额预计将达到2000至2500亿元人民币。另外,在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业界专家认为当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资金应该在400亿元左右,这将吸引众多的IT企业群雄争霸。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三)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在摸索中前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水平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更是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严重脱节。2001年8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了电子政务的立法阶段。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和公开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了一个全新的整体规划、发展阶段,为今后正式立法奠定了基础。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该法将直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下一步,我国在近期内将会陆续推出包括《电子政务法》、《电子交易法》、《电子签章法》、《电子投票法》等相关法律,以构筑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框架。

(四)地区建设蓬勃发展

北京、广东等一些发达省市继续加大电子政务建设投入并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技术培训,从人员上保证了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内蒙古、青海等省也加快了前进步伐,他们在积极借鉴发达省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通过自身拥有的稀缺资源换取资金来源,与广大企业开展公私合作以及吸收民间投资等途径解

决自身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和技术等困难,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

未来几年,笔者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信息安全得到加强

从政府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框架正在研究制定,电子签名法已经推出,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前期研究工作也在进行当中;从用户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建设的用户从规划、实施等方面都已对信息安全进行了充分考虑,并且信息安全方面的费用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厂商层面来看,国内外安全厂商在整个IT行业中发展速度较快,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都在迅速增长。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信息安全市场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会更加完善。

(二)信息中心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未来几年,多数信息中心将不再具体承担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任务,而转向政府信息化规划、招投标、工程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因此,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将进一步的透明,并且由于信息中心的转型,使专门从事电子政务系统集成、方案开发的厂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三)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在2003年已完成。2004年,从事系统集成、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厂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已有法可依。

(四)国内厂商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而且还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韩文报.电子政务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电子政务范文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管理网络技术

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面对着世界大多数国家正不遗余力地大力开展电子政务、构建电子政府,我们也着实感受到了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府的紧迫性。国务院总理同志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专题研究班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利用信息技术重塑政府的组织与管理,提高政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必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已成为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大势所趋。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及战略地位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来的,在当时它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为减少“橡皮图章”,加速政府对公众需要的回应,让美国人能更快、更方便的了解政府,并能一站式地满足公民向政府申请贷款、竞争合同、网上纳税等;二是为重塑美国政府系统,使之更富有效率,运作成本更低,并彻底扫除美国政府的官僚作风”。随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程度而不断变化和扩展,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学者们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做了多种多样的界定。这里主要采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概念,认为: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一项项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的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是: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都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在网上实施,而大量决策权下放个个人和团体,政府重新确立其职能,实施新的管理模式。它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和安全技术的支持;第二,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除了政府部门内部的行政事务以外,还包括与其他公共管理部门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协同办公与信息共享;第三,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府现有的业务、办公程序电子化,而是按照电子政务的规范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队政府现行的行政职能、行政组织及行政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对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电子政务的战略地位

在现代信息社会,传统政府的职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政府唯有及时的调整自身的职能、尽快的向新型管理服务职能转变,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需要。而以实现由传统政府的管理职能向现代政府的管理职能的转变为其根本目标的电子政务因此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启动了一系列的政府信息化工程,如“金”字系列的政府重点信息化应用工程,“政府上网工程”等等,到目前为止,都已初见成效,并且实施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中国信息学会副会长、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乌家培教授认为:构建网上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在当前信息社会有其历史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政府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第二,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

因此,政府上网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而实施电子政务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

总之,我国实施电子政务,对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政府管理创新是社会发展对政府工作的新要求。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创新是指政府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力量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理念,重塑政务流程和范式,改革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政府权力运行模式,达到简化行政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责任、透明、公正、廉洁、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目的。包括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顺利推进政府转型开辟了全新的数字化空间。电子政务的发展,使现代政府理念、职能、组织以及运行模式等多方面迸发出引人注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技术支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也为政府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当传统的科层体制受到普遍质疑时,人们开始倾向于民主行政的政府体制。而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使得民主行政的概念能够得以贯彻。网上行政的新流程,正是政府与时俱进,面对各方面挑战的有力武器。电子政务的形成,成为了政府管理创新的推动力。

三、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发展电子政务,以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应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从而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及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的电子化、自动化、无纸化目前正在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期。这就为我国政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科学化的电子化政务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政府可以不必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从而能为国家节省大量开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电子政务发展排名较前的为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在实施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可谓各有千秋,但我们通过总结可以发现,他们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共同处:首先,电子政务由国家投资、受国家控制来发展和提供服务。其次,重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第三,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以缩小“数字鸿沟”为前提。第四,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政府要真正树立起“以公众为中心”和“以公民的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虽然这些都是别国的经验所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史,但我们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而只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从而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二)增加“政务”含量,达到“政务”与“电子”并重

“电子”,亦即电子化,是指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成本最小化。“政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也指国家的管理工作。”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政务专指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公共管理和公众服务活动;而广义的政务活动泛指各类国家管理活动。要实践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就必须做到“电子”与“政务”并重,“电子”不够,电子政务就无从谈起,“政务”含量不够,电子政务就如同虚设。特别重要的是,目前往往大多数国家都很容易做到“电子”达标而“政务”含量却不够,或者忽视了“政务”的含量,从而严重影响了政府管理创新的进程。因此,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应注重好“政务”的含量,凡是可以在网上公开办理的政务、公务,都坚持放到网上办理,真正形成无边界、无缝隙化的“服务型”、“高效型”政府。为此,有关部门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具体采取相关措施:如制定一个明确的、强制性的时间表,以程序式的管理取代传统的管理;调查民意,真正做到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难、便民利民;梳理政务;重组业务,优化流程等等。这样,就可以既突破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技术性瓶颈,又可以增加社会公众的满意度,达到“电子”与“政务”并重,真正实现政府的管理创新。

(三)建设高素质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

发展电子政务,必须要建设一支与其相匹配的高素质电子政务人才队伍。由于电子政务只是近些年随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才兴起的一项新兴事物,因此并不为广大社会公众所了解,而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制约了政府管理创新的进程,所以,为了保障电子政务的发展和政府管理创新的有序进行,务必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这是中国在21世纪能否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其次,要加强对计算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提供硬件条件。第三,加强对国家公务员的培训,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整体综合素质,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问题。电子政务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公务员整体素质的高低,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加强以复合型人才为标准的国家公务员知识更新、电子计算机应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应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等途径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对现有的国家公务员中选派部分进行进修,为电子政务的将来提供人才储备。

总之,信息技术不等于政府改革,电子政务更不能替代政府管理创新,政府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电子政务发展的实质就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管理创新的催化剂。要想取得电子政务的成功,就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践“电子”与“政务”并重,建设高素质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将政府管理创新工作一步一步加以完成。

参考文献: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创新—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1).

[2]ADefinitionofE-.2004-02-14.

[3]王钰,高海华.新编电子政务培训教程.科学出版社.2004.

[4]邱跃华.电子政务发展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湖南大学2008年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电子政务范文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上网工程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的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都还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到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1998年4月,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其目标是在1999年实现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1999年5月,下注册的政府域名猛增至1470个。截止到2001年1月底,以为结尾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4722个,占国内域名总数的4%;已经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网站达3200多个,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

最近一两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市的具体目标是力争用两年时间,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年的时间,到2005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公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其次,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开办了网上专项审批、网上注册与年检、网上经营者身份及经营行为合法性认证、经营性网站备案核准、域名备案登记等业务。2001年6月1日,海关总署、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信息产业部等12个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电子口岸。在全国各口岸推广实施。“中国电子口岸”将上述部门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等电子底帐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物理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可依据执法和管理需要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也可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相关手续。

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现在,联想、北大方正、首信公司等国内主要IT企业都在纷纷推出各自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与各级政府和部门合作,积极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电子政务也为众多中小软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竞争力的中小软件企业脱颖而出。像北京美髯公科技发展公司(该公司是海淀园“数字园区”的技术开发单位)、书生公司(该公司开发的“书生电子公文系统”已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采用,国务院办公厅也已试用多时,并决定在近期正式开通使用)等。电子政务成为当前促进我国软件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

二、一个成功的电子政务系统:海淀园数字园区

2000年7月,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开通“海淀园数字园区”,并于2001年4月1日对园区所辖企业全面实施网上办公,从而实现了“一网式”电子政务(马林等,“海淀园‘数字园区’建设与政府管理模式转型”,200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鼓励申报推荐书。)。“海淀园数字园区”是我国第一个“数字园区”,真正体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原则,在技术的使用、内容和管理等诸多方面都突破了现有电子政务系统的局限性,对我国当前建设电子政务具有参考价值。这里从建设原则、基本构成和管理特征等几个方面对“数字园区”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建设原则

1.先进技术实用化。在政府管理中采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使政府做到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如倍增的效率、高度的透明、巨大的管理幅度、充分的管理授权等。

2.管理集成和系统开发的互动。即:按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要求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和业务重组,在进行管理集成时充分挖掘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潜力,使先进技术为管理集成服务。

3.需求与实现的互动。即技术开发人员懂得如何实现工作业务的电子化,而政府工作人员知道正确地提出实现业务电子化的需求。

4.建立“可视”政府。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四个“可视”,即流程可视、过程可视、状态可视和对象可视,可视功能对反腐倡廉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构成“数字园区”由网上办公系统、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系统、三维地理信息查询系统、语音支持系统和创新资源网构成。

网上办公系统包括海淀园管委会所辖的12个职能管理部门6大类数十项管理与服务项目,同时开放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其他政府部门的接口,实现了政府的网络化管理。

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系统是在对园区原有的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后,所实现的高效内部办公系统。

网络安全系统是园区正常工作的安全卫士,采用多层安全保护结构,并在国内首次把CA认证制度引入电子政务系统中。

三维地理信息查询系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三维虚拟场景,办公人员除了能用文字查询和了解办事程序外,还可以形象方便地以仿真方式查询海淀园管委会各部门机构职能、办事程序、政策法规等信息。

语音支持系统是一个“数字语音信息平台”。他使得园区企业和个人通过拨打身边的电话机就能及时了解到所需要的政策和法制法规信息,上报企业数据;也使得园区管理人员免去了不必要的内容反复的人工电话答复服务。

创新资源网实现了人才网、科技成果网、科研设备网和助新网的四网整合。

(三)管理特征海淀园“数字园区”引起的管理变革具有五个突出特征。

1.开放式管理。即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接面向社会用户,实现了开放式的政府网上办公,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登陆系统进行各项办公业务。

2.交互式管理。建立了分级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在线交互工作。

3.一网式管理。对各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和具体的办公流程进行了重组和优化,实现了园区各职能部门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的协同工作。

4.一表式管理。对各职能部门的办公文档进行简化和合并,设计出已由各职能部门认可的办公文档,系统会自动识别企业所提交的文档;因此企业只需一次性上传统一的报表,即可自动实现统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报表上报,简化了办事流程和工作量。

5.自律式管理。系统内提供逐级汇报、红绿灯业绩审核、审批日志等子系统,使政府内部的办公和管理处于可视状态,各部门和各工作人员的工作始终受到政府内外的注视。

此外,在实现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电子政府的转换过程当中,海淀园管委会还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转型辅导和培训,顺利地实现了价值层面(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观念)的管理模式转型和结构层面的管理模式转型(包括组织改造、资源优化和流程重组等),建立起了精干高效的扁平化、网络化政府。

三、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一)对电子政务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一些纲领性文件中,虽然也提出要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步伐,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电子政务”或“电子政府”的概念,而且还将“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与“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相区别。这表明,我们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实际上,电子政务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的信息化需要来自多方面力量的推进。政府作为国家组成及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责无旁贷而又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政府的信息资源最多,占总信息资源的80%;同时政府也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最大使用者。因此,信息化应该首先从政府开始,政府先要解决好自身的信息化问题。

其次,电子政务将带动企业、社会信息化。一方面,在政府实现信息化之后,企业假如不及时转变,便享受不到政府所提供的快捷、透明的信息化服务;而假如放弃政府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或者缺乏与信息化政府交往的有利手段和渠道,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自然就会受损。这就迫使企业也不得不信息化,与政府保持同步。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相应的网络商、技术开发商的支持,这就为信息产业开辟了极大的商业市场,使得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找到了结合点,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促进全社会的信息化。

第三,由于自身的特殊地位,电子政务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在信息化意识不够主动的地方,政府更可以用相关的优惠政策刺激民间信息化的发展;或者藉由自身的特殊权力,强制推动信息化的进程。

(二)缺乏统一规划现在,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反复,造成新的反复建设。例如,在某些省会城市,省工商局、市工商局甚至区工商局同时建立各自的网站,给工商行政管理带来混乱。即使是前面介绍的办得比较成功的“海淀园数字园区”,其职能范围也只仅限于中关村海淀园区区内的企业,出了这个地域范围就不灵了。电子政务是一种新事物,涉及技术、产品、标准、管理等众多领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在宏观层面上对各级政府及部门电子政务的建设也就不能进行很好的协调。

(三)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三网融合”迟迟实现不了,影响了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我国在电子政务的立法方面也严重滞后,现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四)“政府上网工程”有待深入1999年开始的“政府上网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政府网站数量在短时间里成倍增长,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政府上网工程秘书处,2000年1月,《政府上网工程白皮书》。),从内容的组织、网页制作到服务应用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和完善。由于缺乏预算来源和合理的经营机制,相当多的政府网站仅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质量也不高,网上信息更新很不及时,网页与网页之间的连接渠道少,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还没有形成网络。有些政府网站只重视了网页介绍宣传的静态功能,而对于政府部门的信息未有动态的反映,也缺乏和用户的交流沟通手段。群众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却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

四、近期内应该采取的措施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一)加强宣传,突破误区。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二)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公务员之家:

(三)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四)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健全和完善政府专网,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政府专网)。

电子政务范文篇9

(1)领导重视是前提:确立领导在电子政务工作动态监管中的主导地位。没有“一把手”的重视,电子政务很难取得实效,所以说“电子政务”是“一把手”工程。

(2)全员参与是关键:电子政务也是全员参与的工程,只有每个工作人员都能使用,才能发挥电子政务应有的效应。主动参与,明确定位。坚持选贤任能,公开选拔,不断推进电子政务队伍专业化进程,精心筹划电子政务培训课程,重点加强对电子政务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将电子政务使用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要求达标验收,并与部门的评优相结合,从而确保全员参与的实现。

(3)完善需求是重点:电子政务能否有效运行,关键在于电子政务系统能否满足本单位的政务、业务需要。因此,必须根据工作需要,对单位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简化、优化、提出适合电子政务要求的需求。

(4)选好合作伙伴是保证:在电子政务软件开发上,应采技术实力雄厚、开发经验丰富、后续服务到门的大型软件开发公司,从而为网络建设和正常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5)采用先进技术是核心:信息技术是支持政府工作人员分工协作的基础,是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协同工作的基础。

(6)加强信息安全是保障:必须充分认识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采用硬件防火墙,正版杀毒软件,数据备份软件,确保电子数据的安全和完整。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建立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建立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和密码管理中心;建立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设施;建立国家信息安全认证认可机构等。增加信息安全资金投入,加大对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性工作的支持力度。

(7)建立电子政府创新管理体系是目标:建立充分运用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的电子政府创新管理体系,提高湖北省电子政府创新管理活力,确保政府信息,重要信息的有效利用,提高信息利用率。

2电子政务发展的管理模式

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对电子政务的管理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地进行:构建基本支撑体系、完善服务与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与共享平台、协调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21构建基本支撑体系

2.1.1保证电子政务外网和内网的线路安全

选用TCP/IP网络作为低层通信网,利用SSL协议(SecureSocketsLayer,安全套接层)构建安全通讯线路。它是目前安全电子商务交易中使用最多的协议之一,内容主要包括协议简介、记录协议、握手协议、协议安全性分析以及应用等,有较好的兼容和扩展性。也可以利用IPSEC或其他安全协议进行构建,最大限度的保证网络线路的安全、稳定、保密。

2.1.2构建安全体系

安全管理体制综合了安全检测、实体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公共秩序和人员管理等安全法规的规定。首先对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进行测试检查并修复,有效防止在进行政务处理或交换时错误的发生。另外,严格保证线路、基站、服务器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完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运用适合网络结构的安全技术,为系统提供保障。充分利用密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护电子政务安全,促进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有实效的稽查制度和事故应变制度也是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政府办公人员还是普通上网民众都应进行有效的监察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的疏忽或恶意的行为对系统的稳定带来的影响。

21.3确定系统可靠性方案

由于政务系统有着比一般电子商务更强调稳定性和安全性,应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对发生的系统突发实践应有一套成熟的应急方案,如:备份,防病毒,复杂系统的容错,应急体系等。

2.2完善服务与应用系统

建设服务与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应逐步完善已建应用系统,强化已建系统的应用,推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持部门间业务协同。对新建的应用系统,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做好需要优先支持业务的流程梳理,搞好部门应用系统和地方综合应用系统的衔接。应用系统建设要有利于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优化组织结构,避免简单地在原有体制和业务流程基础上建设应用系统。

2.3建设信息资源与共享平台

建设集成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咨询服务平台和电子信息产品数据交换平台。包括统一规划和集成的若干个大型数据中心、文献资源中心、科技信息数据库,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产业和社会提供基础数据、产品数据、科技文献、技术标准、人才资源、知识产权、专利、产业技术动态等各种信息查询服务。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各级政府提供信息查询和共享服务;逐步建立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围绕部门内信息的纵向汇聚和传递、部门间在线实时信息的横向交换等需求,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等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

2.4协调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构建先进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三网融合的需要,并考虑到自身的潜在产业规模,力争实现重点突破,开发出一批重大业务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基础设施包括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提高整体使用效益。

2.5完善法律法规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强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推动《信息产业科技促进法》的制定工作,以此作为信息产业科技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的龙头,统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工作,指导和规范信息产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一步完善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强化中介服务,建立信息技术专利数据库,研究国外信息产业知识产权法律政策,进行知识产权态势分析,提供专利检索和预警信息服务。通过制定鼓励技术转让政策,明确知识产权归属。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扯到系统、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人员的培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构建电子政务系统应逐步开展,应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比对未来的构建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加以实现。我们还需要在建设中总结经验,最终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优秀的电子政务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谈电子政务中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6).

电子政务范文篇10

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认为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世界银行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公民权利,以及增加政府管理效能。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高效行政是现代市场经济对政府的要求。电子政务把政府搬到网上,政府通过网络快捷收集和处理信息,及时做出决策,实行透明、阳光行政,就能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政府在网上政策信息,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或在政策文件网页上开设意见反馈窗口,就能极大地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应急能力。

第三,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为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从主要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

第四,提高政府的竞争能力。电子政务改造并提升了政府的竞争力,网络时代的政府竞争力必然基于网络基础之上。

第五,开辟公众对政府的批评渠道。政府官员可以及时并经常看到各种各样和各个方面的对政府的批评和建议,这样可以广开言路,促进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交流。

在我们看到电子政务这么多优点的同时,我们不能为其优越性所迷惑而不去注意其存在的缺陷。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突出问题是重电子轻服务

国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所谓“电子”主要是指技术手段的实现。所谓“政务”主要是指政务变革的实现。多年来。主要采取的以技术为主导的建设模式,建设的重心偏重于“电子”突出的特点是建设单位各自为政,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电子政务的硬件建设。国是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初始阶段,对电子政务概念和内涵还缺乏全面了解,对信息技术的引用,政府处于被动位置,以技术为主导的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必然。近几年,全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在政务”实现方面,遇到主客观方面的各种阻力和障碍,推进工作进展缓慢,与电子政务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实践我发现,实现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基本能够保证建设需求,技术手段的实现并不困难,而难点是政务”方面的实现。以技术为主导的电子型”建设模式已经显现出问题和弊端,因为拥有的技术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绩效。

(二)我国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发展滞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表明:尽管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建设都花了力气,并且许多单位自认为“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但从用户方的调查却显示了相反的信息。在“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与用户实际需求二者关系”方面,不同地区的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应用项目发展滞后,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作为首选项,有意思的是西部地区的受访者对此的反响比东部和中部更大。也就是说,尽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远远低于东、中部,但被调查者中有更高比例的西部人认为电子政务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

(三)电子政务应用层次较浅

我国多数电子政务应用层次较浅,被称为“沙滩上的电子政务”。对互联网上的我国电子政务站点进行进一步审视,我们往往会发现,在多数网站上,职能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和政府新闻占据主要位置。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机。于是,这些网站在经历了短暂的热闹后,很快便成为遗忘的角落,用户访问量少,网站缺乏维护,造成电子政务投资的浪费。

(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其他问题

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网络的运行速度还很慢,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还不高,尤其是在偏远和落后地区更是距离遥远,整体的物质和技术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此外,我国电信服务的服务价格还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网络的普及和电子政务的应用。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电子政务立法滞后,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如何完善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

(一)借鉴先进经验

电子政务的发展应得到国家高层的立法、资金和资源支持;第二,韩国电子政务发展策略对我国有一定参考价值:第一。电子政务的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综合发展,不能仅仅被看作是政府的任务。电子政务的发展不能离开企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事关国家全局发展战略,应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出发,由国家组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的精英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积极实施;第四,电子政务的实施应与国家当前的各项改革措施紧密配合,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面对未来发展需要。

(二)加强宣传

电子政务要真正发展,决不能孤芳自赏,而应该万民联欢,共同参与。在加强政府网站内容建设的同时,政府部门最好能够利用传统的报刊等媒体对电子政务广为宣传,让广大百姓了解电子政务,并接受电子政务,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通过电子政务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同时,应加强政府网站的互动性、应用性,以更亲民、便民的形象吸引群众。

(三)主动接受民众批评

网络本身只具有技术性价值,而应用网络技术建成的“电子政府”则意味着信息的公开透明,意味着政务效能的提升;但最重要的是,“电子政府”利用网络技术的特有优势,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和自由的平台,以便公众表达利益诉求、提出建议意见以及监督政府行政,最终实现政府行政与民意的无缝对接。政府建立官方网站,其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民众诉求并及时回应,以更加有效地维护公民权利与增进公民福利。

(四)完善法律法规

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既往法律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

(五)健全领导机构,统一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

电子政务既要跨越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调各产业部门的发展与利益,同时也要平衡现有的各管理部门的利益关系。推动电子政务的难点在利益的分割上,所以,没有综合性的权威部门根本无法实施真正的电子政务工程。必须由国务院设立专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和管理机构则可先从部门之间协调开始,成立相关小组。

(六)加强电子政务培训

从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看,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硬件普及率还相当低,政府的各项政策、命令的仍然还是沿用纸张作为传播媒介,公文的收发、采集和汇总还没有完全实现电子化。因此,大力加强公务员信息化知识的培训迫在眉睫,特别是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