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工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07:45:15

维修工程论文

维修工程论文篇1

论文摘要:结合目前工程机械维修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工程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原则与方法、维修制度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提倡“预防检修制”的工程机械维修制度。

科学技术进步和交通基本建设的需求,为工程机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高等级公路施工中,机械化大生产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模式。高效、低耗、优质是工程机械使用性能的体现,是实现高等级公路建设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为使工程机械在施工中充分发挥效能,对机械进行正确合理的维修保养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如何管好、用好、维修好工程机械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职责。尤其应在如何抓好机械维修这一重要环节上下功夫,以确保机械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多年来,在机械设备管理上习惯于把维修工作看作简单的技术管理工作,很少研究机械维修的经济管理,使机械维修工作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这种管理理念,不能适应公路高速发展对机械化施工企业的管理需要。为此作者就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指导原则、制度等有机的结合,进行分析探讨。

1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机械维修,并非一种简单的零部件更换的重复劳动,而是通过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使机械达到、恢复和保持其技术性能及可靠性、耐用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机械效能的重要手段。工程机械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在工程机械上的普遍应用,使机械的整体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种科技含量的增加,给维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应针对工程机械使用的特点,在配置上、措施上全面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的维修机制。

高等级公路建设施工,在北方地区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仅几个月的施工期,给野外作业环境恶劣的工程机械在点多、面广、线长的情况下增加了作业难度。为有效减少无效的作业台时,减少机械的故障频次,应有针对性的在施工计划安排、人员配备、机械配件的供应保证、检测手段的完善、保养作业时间等方面给维修保养工作及技术保证合理的组织。

由于受季节性影响,在施工淡季,往往会对技术状况下降的施工机械视情进行恢复性维修(我公司习惯称机械冬修,以下简称冬修)。冬修不同于施工现场的抢修保养,它是辅之以厂房设施,工具仪器设备等由具有一定维修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员予以完成。这些集中进行修理的工程机械因机型复杂、结构不同难以实现流水作业,往往采取就车修理法。这种修理方法,要求维修人员技术相对全面,却对维修质量的保证或提高带来不利因素。来自技能的、责任心的、机配件的、工艺装备的诸多影响,客观上把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应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形成有效的质量检验体系,严格技术规范,利用先进的修理手段,改进作业方式并不断总结加以完善,以达到实现维修质量目标。这一维修质量的要求与通常所说的质量没有本质区别,但就工程机械而言,使用条件的苛刻,应该说在程度上更为严格。

2机械维修工作原则

维修工作不是简单的通过各自的技术劳动,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解决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并拿出最佳方案,以最经济的方式予以解决。

机械维修工作原则应从原则规定和技术(具体)要求两个层面理解。首先,所规定的维修原则必须能保证工程机械通过维修达到使用要求,且可靠性、耐用性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必须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较短的时间消耗达到这一要求。从以上两方面看,第一个方面主要是维修工作应达到的目标;第二个方面是讲经济性的问题。制定机械维修原则,不仅要考虑应达到的目标,而且必须考虑其经济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机械维修工作的开展,也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转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束缚,机械维修工作偏重维修技术,忽视经济管理,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机管部门大胆探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先后出台了《机械维修成本考核办法》及《机械统计核算细则》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通过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就如何强化机械管理,加强薄弱环节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收集整理的原始数据为开展企业的经济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

机械设备管理,倡导以经济效率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力求减少机械寿命周期费用的投入,在施工中对机械进行合理的技术使用,并提高维修工作的经济性。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生产条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在定期维修的基础上,推行状态监视维修,努力提高维修质量与效率。

人是机械维修的行为主体,因此在机械维修原则中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因素,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人是第一位的,围绕维修对象——机械,核心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使维修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维修技能适应现代化机械的维修要求。

3机械维修制度

维修工程论文篇2

1.维修工程成本及其构成

(1)维修工程成本。维修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消耗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施工中的这种消耗用货币形式反映出来,即构成维修施工单位的生产费用,把生产费用归集到各个成本项目和核算对象中,就构成维修工程成本。维修工程成本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能全面反映维修工程施工生产活动及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维修工程成本又可分为3类: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

①预算成本。是按维修工程预算定额和各项取费标准计算的预算造价。预算成本项目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管理费、临时设施费、间接费和计划利润。这些费用构成已完工程的全部造价。

②计划成本。是指为了有步骤地降低维修工程成本而编制的内部控制的具体计划指标。

③实际成本。是维修工程实际支出的生产费用的总和。它反映维修工程成本耗费的实际水平,必须按规定正确核算工程成本,准确地反映维修工程的实际耗费,从而为成本分析提供可靠资料。

预算成本是维修工程价款的结算依据,也是编制成本计划和衡量实际成本水平的依据。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反映的是维修企业的成本水平,它受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施工条件和生产管理水平的制约。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比较,可以反映维修工程实际盈亏情况;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比较,可以考核成本计划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2)维修工程成本构成。为了了解各种生产费用情况,监督生产费用的支出,合理组织工程成本核算,必须对生产费用进行科学分类,并考虑使工程实际成本能与预算成本相比较。因此,实际成本项目所包含的内容,应和各项预算成本项目所包含的内容相一致。维修工程成本的构成如下:

①直接成本。指维修工程施工过程中直接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支出,包括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直接机械费、临时设施费和其他直接费。

②间接成本。指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部(作业层)为施工准备、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活动所发生的全部施工间接费支出。包括现场管理人员的人工费、管理用材料费、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保险费、工程保修费和其他费用等。

维修工程预算造价中的间接费,属于企业管理层发生的经营管理费用,不属于成本的范畴。

2.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其任务

维修工程成本管理是物业管理公司(或维修施工企业)为降低维修工程成本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各项管理工作都同成本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都会反映到成本上。因此,加强成本管理,不仅能够节约费用,而且能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保证降低成本,通过对维修工程施工中各项耗费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以便用最少的消耗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成本管理的任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做好成本计划,严格进行成本控制。认真编好成本计划,把降低成本的指标、措施层层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各环节上去,并通过承包等方法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真正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努力降低消耗,节约开支。在施工中严格进行成本控制,保证一切支出控制在计划成本内。

(2)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定额管理,建立健全原始记录、计量与检验制度,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

(3)加强维修成本核算与分析。通过成本核算与分析,可以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了解各项成本费用节约或超支的情况,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总结成本管理工作的经验,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维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内容

维修工程成本管理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分析和考核。

1.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加强成本事前管理的重要手段。成本预测的目的,一方面为企业降低成本指出方向;另一方面确定目标成本,为企业编制成本计划提供依据。

成本预测应在大量收集进行预测所需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并和企业挖掘潜力、改进技术组织措施相结合。成本预测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目标成本,并根据降低成本目标提出降低成本的各项技术组织措施,不断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使各项技术组织措施确实保证达到或超过降低成本目标的要求。

2.成本计划

房屋维修成本计划是以货币形式规定计划期内房屋维修工程的生产耗费和成本水平,以及为保证成本计划实施所采取的主要方案。编制成本计划就是确定计划期的计划成本,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1)成本计划的作用:

①成本计划是企业日常控制生产费用支出,实行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通过编制成本计划,事先审查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从而在降低成本方面增强预见性。

②成本计划可以为全体职工在降低成本方面指出目标和方向,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

③降低成本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成本计划是企业利润计划的重要依据。

(2)成本计划编制的程序:

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为了使编制的成本计划有科学的依据,应对有关成本计划的基础资料全面收集整理,作为编制成本计划的依据。主要有:

a.计划期维修工程量、工程项目等技术经济指标;

b.上年度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及历史最好水平;

c.计划期内维修生产计划、劳动工资计划、材料供应计划及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等;

d.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降低成本指标和建议;

e.施工图纸、定额、材料价格、取费标准等。

②成本指标的试算平衡。在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成本试算平衡,测算计划期成本降低的幅度,并把它同事先确定的降低成本目标进行比较。如果不能满足降低成本目标的要求,就要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直到达到或超过降低成本目标的要求。

③编制成本计划。经过成本试算平衡后,由企业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成本计划,同时将降低成本指标分解下达到各职能部门和各有关环节上。

3.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就是在维修生产施工过程中,依据成本计划,对实际发生的生产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对成本偏差进行经常的预防、监督和及时纠正,把成本费用限制在成本计划的范围内,以达到预期降低成本的目标。

(1)直接成本的控制方法。直接成本是直接耗用在工程上的各种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等。为了控制直接成本,除了要控制材料采购成本外,最基本的是在维修施工过程中,落实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经常把实际发生的各种直接费用与各种消耗定额及预算中各相应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异,并找出成本差异发生的因素和主客观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正。

(2)间接成本采用指标分解、归口管理的方法。间接成本是企业各个施工项目上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为了组织、管理维修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即现场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该费用项目多而杂,并且与工程施工无直接联系,所以一般采用指标分解归口管理的办法。即将成本计划指标按特定的用途分解为若干明细项目,确定其开支指标,分别由归口部门管理。凡是超过标准、违反成本开支范围的费用都要予以抵制。

(3)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建立成本管理制度,是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分工归口管理的原则,建立成本管理制度,使各职能部门都来加强成本的控制与监督。工程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维修施工生产计划,搞好施工安排,确保维修工程顺利开展;技术部门负责制定与贯彻技术措施计划,确保工程质量,加速施工进度,节约用工用料,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发生事故;合同预算部门负责办理工程合同、协议的签订,编制或核定施工图预算,办理年度结算和竣工结算;材料供应部门负责编制材料采购、供应计划,健全材料的收、发、领、退制度,按期提供材料耗用和结余等有关成本资料,归口负责降低材料成本;劳动人事部门负责执行劳动定额,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负责降低人工费;财会部门负责落实成本计划,组织成本核算,监督考核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对维修工程的成本进行预测、控制和分析,并制定本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有关的费用计划和节约措施,归口负责行政管理费节约额的实现。

4.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的目的就是要确定维修工程的实际耗费,考核维修工程的经济效果。为了正确地对维修工程成本进行核算,必须合理地划分成本核算对象。

(1)成本核算对象划分的原则。一般应以施工图预算所列的单位工程为划分标准,并结合施工管理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一般按以下原则划分:

①以每一独立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单位工程为成本核算对象;

②翻建、扩建的大修工程应以工程地点、一个门牌院或一个地点几个门牌院的开、竣工时间接近的工程合并为一个核算对象;

③维修、零修、养护工程应以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划分的维修片和零修养护班组为核算对象。

维修工程成本核算对象一经确定后,各有关部门不得任意变更。所有的原始记录,都必须按照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填写清楚,以便归集各个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费用和计算工程成本。为了集中反映各个成本核算对象本期应负担的费用,财会部门应该为每一成本核算对象设置工程成本明细账,以便组织各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计算。

(2)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为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遵循下列基本要求:

①加强对费用支出的审核和控制。审核费用是否应该发生,已经发生的费用是否应计入维修工程成本;在费用发生过程中,对各种耗费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使费用支出控制在定额或计划要求内。

②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严格遵守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正确划分应计入成本和不应计入成本的界限,划分当期费用与下期费用的界限;划分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成本界限等。

③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做好消耗定额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加强计量和验收工作;建立健全各种财产物资的收发、领退、报废、盘点等制度。

5.成本分析与考核

维修工程论文篇3

1.1功能模型

1.1.1设计单位和生产厂家

作为工程机械的设计者,设计人员最了解机械的原理和性能,他们能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可组建远程专家组,对故障原因加以分析,并给出解决对策;制造厂是设计方案的执行者,对设备的装配、寿命等非常熟悉。

1.1.2维修指导中心

维修指导中心处于网络与维修工程车组之间,担负着传达维修任务、协调各方关系的重任,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各自的工作任务。

1.1.3维修工程车组

维修工程车组负责储存并运输各种零件和维修工具,在现场抢修加工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修理车组通常都配备有刨床、车床等工具,可及时修复损坏的零部件。目前,维修工程车组已逐渐应用了数字化设备。

1.1.4修理厂和器材仓库

修理厂是专门的维修单位,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方法,可提供必要的支援;器材仓库是存储和养护各种零部件的场所。

1.1.5网络系统

网络系统包括信号采集终端、传感器、无线网络等部分,可实时了解监测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采集设备的温度、压力、振动频率等信息,通过网络传入计算机,并利用相关软件加以分析。

1.2结构模型

1.2.1实施中心

实施中心由工程车组和数据采集终端组成。数据采集终端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部分。其中,软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统、虚拟测试分析软件和驱动软件等;硬件部分主要包括采集器和采集模块。在获得所采集信息的分析结果后,可根据现场机械设备的实际状况和故障情况对其展开相应的处理。但因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故障较为复杂时,专家系统常无法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此时,可利用远程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完成诊断。

1.2.2技术支持中心

技术支持中心由工程负责中心和维修指导中心组成。工程负责中心主要负责全局工作,比如结合实际状况制订维修目标和方案,选择维修方法,并组织和指挥实施中心尽快解决故障。工程负责中心具有强大的数据库、资料库和方法库,通过指导中心和现场交流,可在数据库中以最快速度搜索解决方法。很多故障的诊断难度较大,尤其是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的故障。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常在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技术。

1.2.3后方支援组

设计、制造和维修单位都属于后援组。这些模块均发挥一定的作用,可起到良好的诊断效果,加之应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可视化交流,使智能专家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进而帮助现场施工人员及时解决机械故障。在诊断维修工作完成后,此次故障的现象、原因和维修方式等都会被详细记录,并存储在数据库中。

2工程机械远程诊断维修体系的构建

机械远程诊断维修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其功能需要借助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完成。该系统的构建可以下4方面着手。

2.1远程故障诊断部分

在传感器采集到信息后,信息会转换成电子信号,并借助无线网络传输至维修中心。该部分以编程为基础,可全面检测机械性能,并诊断其是否存在故障。在故障搜索定位时,将机械故障树结构储存至数据库,再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故障定位搜索。诊断时,根据测试数据与故障数据库中各种标准的比较结果,找出可能发生故障的部件,并逐一判断其真实性。

2.2可视化部分

远程交流多为视频交流,双方都需要配置摄像头、话筒和声卡等装置。安装与操作系统相适应的组件后,在现场即可与维修中心、设计单位在线对话,打破了通讯的空间、地域限制。网络传输速率关系着信息传递的质量,宽带的速度应≥12Kbps,才能维持正常的视频对话。

2.3信息咨询部分

应建立诊断历史表,对于故障频率高、维修难度系数大的故障,可将其“工程机械名称”“故障部件”和“最佳方案”字段存入历史诊断库中。以后同类故障发生时,即可在信息咨询模块中“访问时间”“工程机械名称”和“故障部件”中输入相应信息后,直接得查询结果,并自动保存在维修方案中的“最佳方案”,从而节约了客户端对服务器端的访问时间,提高了查询效率。

2.4数据维护部分

维修工程论文篇4

关键词:航空维修生产;人为因素管理;航空事业;人员管理;设备维修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F5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3-0077-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3.040 

对于航空事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安全性是整个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在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之初,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基本的科学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从而使飞机设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性因素。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相关的设计水平逐渐提高,在飞机设计的过程中其安全性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对于航空器维修工作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差异性。因此,在现阶段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提高飞机安全设计的因素,还要重视维修工程的建立与管理,从而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航空维修生产中存在的人为因素 

1.1 维修人员存在技能差错 

在航空维修工作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技术维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熟练的技术形式,在维修过程中冷静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而其中的技能差错主要是指相关的技术维修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原因的限制,对于相关的维修事项没有及时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航空维修工作造成了影响。 

1.2 知识技能中存在的问题 

在航空维修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知识错误是维修人员所面临的新型维修状况。相关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性的指导,在工作中参考资料存在着不全面的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维修工作造成了影响,而当维修技术出现错误时,维修人员并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及时的改正。与此同时,由于维修人员在技术施工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法规的认识出现错误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相关的维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其意识不足,从而为整个维修工作留下了安全隐患。 

1.3 维修过程中存在的综合性错误 

在航空维修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综合性的错误主要是指相关维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知识掌握得不全面、技能存在不足以及对相关的法规认识不完善所造成的错误。而这种错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维修过程中,技术人员对于维修状况认识不足。例如,在航空设备的维修过程中,由于相关的维修人员对维修技术不熟悉,对于错误的判定处于基础的认知过程中,从而在技术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技术错误的现象。 

2 航空维修生产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分析 

对于航空设备的整个维修工作而言,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人为因素的风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这种现象,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将这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在维修过程中通过对飞机的内外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飞机中的内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关的联系性,因此,全面性的控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而在整个维修工作的建立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人为因素,因此,在航空设备的维修过程中要避免人为因素,就应该做到:首先,在维修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专业判断造成干扰;其次,要避免由于长时间缺乏相关工作经验而产生人为因素;最后,要全面性地避免操作不当而产生的原因。所以在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由于状态不佳而造成的人为因素。 

3 航空维修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的防范措施 

3.1 提高航空维修工作的地位 

航空维修工作在航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飞机的安全性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减少由于维修过程中人为因素对整个过程造成的影响,应该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地认识到维修工作的重要地位,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此同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要增强资源的投入,改善原有的工作状况,从而使维修人员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充分展现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维修人员的凝聚力。而且,在技术维修的过程中可以实行按劳分配的工作模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3.2 营造安全性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航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从而使相关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化的感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过程中,可以使航空维修中的维修人员在平等的竞争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也会形成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提高人们之间的信任度,从而为整个维修工作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与此同时,在企业文化的建立过程中,要积极的宣传安全文化,企业领导在工作过程中要以安全发展为基本的指导理念,并要以身作则,为员工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方向,从而使员工在维修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会以安全为基本原则,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为整个行业的安全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建立规范化的人员维修制度 

通过标准化制度模式的建立,可以将安全性的发展因素作为维修过程中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在严格化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航空企业全面性的发展。对于相关的维修人员而言,在其工作之前一定要熟读《飞机维修手册》和《工作程序手册》,在维修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从而保证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规范的同时要及时提升工作人员道德思想,从而将规范化的行为模式变为主动、自觉的工作模式,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由于人为因素不足而产生的风险损失。 

3.4 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航空维修工作而言,机务的维修工作是保证飞机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而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维修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技术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工作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随着民航业的逐渐发展,其中的设备更是出现了多元化的模式,但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相关的维修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性。因此,在维修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丰富相关维修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强技术的操作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对整个航空事业安全性造成的影响。要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培训内容的建立,使技术人员可以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技术的优化,从而为航空事业的安全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维修工程论文篇5

引言

伴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未来五年将是我国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的关键时期。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作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建设专业之一,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发挥行业引领和专业导向作用,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满足民航企业对更高层次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人才的需要。

1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随着飞机的快速引进,给我国民航维修行业人才建设带来很多新问题:在维修技能方面,由于大量新员工的引进,维修经验相对欠缺,维修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维修工作的需要;在维修管理人才方面,维修经验丰富的、技术素质较高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不足,单纯依靠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很难满足企业对于飞机维护能力、维修能力、生产计划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人才的需求[1]。

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四年制高职教育就是要学生既要学习民航本科院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宽厚的结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并具备以后继续学习深造的潜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2]。

1.1 专业定位 本专业四年制高职教育在培养民航“技术应用型”飞机电子维修专门人才为基础上,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民航飞机电子维护、维修管理、质量控制的专业人才,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解决飞机电子维修中的具体维修技术和维修管理问题,具备维修指导、组织和规划能力,既能适应民用飞机生产、维护、管理和监督第一线需要,又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1.2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航飞速发展需要而设定的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英语、计算机应用及飞机电子专业基础理论、维护与维修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飞机电子系统故障诊断、维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创新精神。

1.3 培养规格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在知识要求方面,主要培养学生:①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②具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③具有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导航原理和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④具有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制图、计算、设计、实验、实训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⑤具有飞机通信系统、导航系统、仪表系统和自动飞行系统及相关系统基本原理知识、测试和维护专业理论知识、故障诊断和排除专业实践知识;⑥具有民航工程管理、飞机维护和维修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

本专业更加注重在能力要求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①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阅读本专业英文手册和资料和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②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③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飞机电子维护、本文由收集整理故障诊断及排除的能力;④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飞机电子部件的测试、故障诊断和修理能力。⑤具有民航工程管理、飞机维护和维修质量控制、生产控制、可靠性管理和维修质量管理的基本能力。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分析未来飞机电子专业发展的趋势的能力;⑦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质量和安全环境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

1.4 就业面向 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面向民航管理部门、航空公司、飞机维修公司、机场、飞机电子附件维修、飞机电子测试设备研发等职业岗位群(如图1所示),将职业目标定位于飞机电子系统及附件的维修和民航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飞机航线和定检维护、内场修理、质量控制、生产控制、可靠性管理、维修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

转贴于

2 四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依据中国民用航空法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6部)、《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部)、《民用航空器维修管理人员资格证书培训及考试大纲》(ac—66r1—04)等相关的行业标准,按照民航飞机电子维修技术领域的岗位群能力和模块化要求,考虑高职本科学生的特点,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在行动领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民航行业需求的基于行业标准、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完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2.1 加强基础理论知识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飞机机型的多样化、机载设备的复杂化对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人员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和能力要求。这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而且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要具有扎实的电子基础理论知识与系统知识、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教育者应更多地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思维、解惑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课程设置中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原因。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微机原理、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等,总学时为1228学时,占课内总学时48.9%。上述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四年制高职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考虑了飞机电子维修所需要的专业英语口语和阅读等基础知识的要求。

2.2 加强英语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民航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大量民航新飞机的引进,英语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可以为飞机维修人员、维修管理人员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它囊括了飞机制造、飞机引进、飞机租赁、飞机维修、航空法规、飞机退租、飞机维修培训等各方面,越来越多的飞机维修岗位需要熟练的英语书写和表达能力,口语流利,能够熟练的阅读飞机维护手册和部件修理手册。四年制高职教学中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尤其是英语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实践和训练。为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了4个学期的基础外语教学和2个学期的专业英语教学,总学时达400学时。本着“专业词汇、双语教学、专业文献”3个层次强化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工具,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计算机同样是当今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工程师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有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原理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考取国家计算机等级资格证书。学生在下企业实践时企业还会开设维修办公自动化系统、维修资料查询和检索等课程,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

2.3 扩大选修课比例,实行辅修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民航飞机先进性提高、通用飞机运营的逐步广泛、系统模块化、部件集成化技术的发展,一些飞机系统的维护和维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必须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将飞机电气系统、飞机机械系统、直升机维修作为选修课程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设置,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度和自由度,突破就业选择的局限性,扩大学生就业的适应面。

2.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维修技术应用、维修管理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培养 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加大了实践教学分量,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50%。其次,基础课程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等连续性实践教学,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飞机维修工程的概念。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前6个学期基本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为第4学年学生能深入到飞机维修生产管理的各个岗位增长经验、锻炼才干打下基础。第三,结合企业岗位和就业面向,采取企业引导、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主要针对飞机电子岗位群,面向飞机维修、维修管理、质量控制等多个方向。毕业设计题目来自飞机维修企业工程实际,采用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和学生自主研发、现场参观与顶岗锻炼等多种方式完成,使学生毕业前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维修管理能力和初步的研发能力。

2.5 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转贴于

逐步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加强高等职业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联系,实行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创新对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适宜人才供给模式[3]。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这类高复杂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非常有效的方式。在本专业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在第1至第3学年,学生在学校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课程内容是在专业顾问委员指导下有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选取,部分课程由企业人员来校完成,在第4学年,由企业选择一部分优秀的毕业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校企双方签订用工合同,企业委派师傅和专门技术人员完成企业文化、民航法规、维修技能等发面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2.6 基于行业本文由收集整理标准,优化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建立基于民航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依据行业标准分解和提炼出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专项能力以及能力要素,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与岗位群核心技能的对接,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并针对行业的发展要求灵活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做到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的一致性,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

维修工程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汽修专业;课程体制;现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60-02

一、高职汽修专业课程体制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与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汽车制造业与维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现有的汽修专业课程体制并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其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汽修专业课程体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汽车构造课与汽车维修课脱节,专业理论课程与实操技能课程分离,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强,重理论而轻实践现象尤为严重,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程度低,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严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这一点在汽车维修专业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体现出来。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应该结合社会岗位的需求,在现有汽修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对实践技能课程的重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提供一批高素质的汽修人才。笔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汽修专业课程体制改革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

二、高职汽修专业课程体制改革措施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汽修专业课程体制的内容进行重新设置。高职院校要针对汽修专业的特性,对相关社会岗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将调查结果收集、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明确社会岗位对汽修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而明确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总结归纳出汽修专业的特殊性,最后进行汽修专业课程体制内容设置。设置教学课程中,可以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两大部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课程以讲解知识应用为主,将汽车维修方面的知识划分为若干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把握书本知识体系中的难度与重点,并要将每个模块的知识链接起来,使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把握知识的应用性。另外,高职院校可以将机电专业的部分知识引入汽修专业课程教学体制并安排相关选修课程。这样,汽修专业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在掌握汽修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汽车维修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分为诊断设备训练、修理设备训练、检测设备训练三大类。其具体学习内容如下:在汽车发生故障之后,需要及时送入维修部门诊断设备,对故障汽车进行检查、输出故障代码,并自动进行故障分析。维修人员需要根据维修手册上的分析数据图对汽车故障进行定性分析,确定汽车需要维修的部位,制定汽车维修方案。修理设备再根据维修方案对汽车进行整修。检测设备的主要功能是对整修之后的汽车进行质量检测,对汽车的各项参数进行详细检测,并根据检查数据结果来测试汽车是否已经达到质量标准。这三方面的设备都直接决定了汽车维修质量,因此在设置课程时要注意将这三方面的知识系统性地联系在一起。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与实践训练成绩平等划分,同比例纳入考评机制。通过这样的考评机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其次,高职院校要多开设一些实践训练课程。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到工作生活中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实践训练课程中,既要达到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又要能够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参加实践训练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科学规律。例如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汽修专业维修能力的实践教学体制,具体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与专项技能训练,最后由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通过这一教学体制,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实践表明汽修专业多开设实践训练课程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总之,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以实用性、实践性为原则,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中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发思维,创新教学方法,将精力投入到汽修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来为社会岗位提供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汽修专业人才。

最后,高职院校在汽修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与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训练场所。高职教育活动是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的,社会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为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加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才能够参与到实际汽车维修过程中来,才能够真实了解到岗位工作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参与到汽车维修工厂实际训练中,这样才能够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工作场所中,才能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才能够让学生领悟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对于学生的益处是无可非议的。其益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在实践训练活动中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到所需知识与日后工作之间密切的联想,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汽修专业的理解,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检验自己实际动手能力的机会与场所,学生在企业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都是在岗工作人员,通过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学生在工作人员的指导帮助下,能够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拓宽知识面,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总之,通过校企合作活动,高职院校汽修专业课程体制更加健全,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锻炼,能够提高自身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能够提升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来。这种方式有利于汽修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汽修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宏志.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汽修专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02).

维修工程论文篇7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circs in the equipment maintenance guarantee system of our army, the circs including the insufficiency of support force and the low efficiency in the maintenance of high new technical equipment. Lean Six Sigma adopts the flow “Define―Measure―Analyze―Improve―Control”, and joins the philosophic theory, means, tools of Lean into the implemen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amelioration, it can enhance the product quality and the produce efficiency.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Lean Six Sigma in Equipment Maintenance Guarantee, it can reduce the waste and variation, then enhance the equipment maintenance efficiency, ensure the task accomplishment of campaign (discipline).

关键词:精益六西格玛;装备维修保障;流程

Key words: lean six sigma;equipment maintenance guarantee;process

中图分类号:TH1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67-02

0引言

精益和六西格玛两者作为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正在为各行业所广泛应用,二者在管理方法上优势互补,二者协同所形成的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通过提高质量、增加速度、减少缺陷、改进流程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交货速度的目的[1]。装备维修保障工作是恢复装备战斗力最直接的工具和手段,对装备的战备完好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提高装备维修保障效率,增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为目标,对精益六西格玛在装备维修保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1什么是精益六西格玛[2][3]

精益(Lean)起源于日本丰田公司,它坚持一切从客户出发,专注于消除整个流程中的非增值活动,即浪费,其核心理念是利用最少的成本,在合适的时候生产合适数量的合适产品,从而满足客户需要。六西格玛(Six Sigma)由Motorola公司首先执行,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者则是GE。它是一种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实现系统优化的工具,其核心在于控制波动。精益六西格玛(Lean Six Sigma,LSS)则是将精益和六西格玛两种方法有机组合在一起,既从整体上了解整个价值流如何流动,消除其中的非增值活动,也关注于某个特定增值活动的流程能力,减少其波动性。其目的是通过整合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吸收两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弥补单个管理模式的不足,提高整个方法论的有效性,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成功实现精益六西格玛的关键是以数据和事实为共同基础的让顾客满意和不断改进过程/流程。前者包括质量和速度两个方面,后者包括处理的过程流/流程流与缺陷和变异两个方面。这四个关键方面构成精益六西格玛大厦的四个支柱,在大厦内开展生龙活虎的团队合作。

目前,精益六西格玛已经被GE、Motorola、诺基亚、三星等世界500强企业中2/3的企业广泛应用,国内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了精益六西格玛对自身发展的价值,精益六西格玛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装备维修保障现状分析

未来战争节奏快、强度高、消耗大、战损多,保障需求量大,保障任务繁重,作战行动对装备保障依赖性大大增强。增强战时装备维修保障的时效性,提高战损装备的快速再生能力,保持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需要一个结构科学、功能完备、灵活高效、衔接配套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这就对装备维修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一,编制体制调整变化后,我军仍然沿用原有的装备保障体制和保障等级,据测算,一次战斗按三天计算,目前师、旅装备保障力量职能完成40-50%的保障任务,需要得到上级很大加强才能完成保障任务,保障力量明显不足,尤其作为军、旅、营体制的部队,上述矛盾更加突出;第二,随着我军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发展,一些高技术装备逐渐登场并装备部队,机械化装备逐渐成为部队装备的主体,装备本身结构复杂,技术含量增大,合成化程度提高,对这些装备的维修效率不高,因此这些装备在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同时,也给装备的维修保障带来了新的问题。

因此,在现行装备结构和装备维修保障体制下,提高装备维修保障效率,提高装备维修质量,增加装备维修速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能从整体上消除非增值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精益六西格玛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3精益六西格玛在装备维修保障中的实施

精益六西格玛实施流程把精益生产思想和六西格玛的DMAIC模式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协同运作,其实施流程模式如图1所示。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主要是针对于复杂问题,它把精益生产的方法和工具与六西格玛的方法和工具结合起来,实施流程采用新的“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流程,称为DMAICⅡ,它与传统的DMAIC过程的区别是它在实施中加入了精益的哲理、方法和工具[4][5]。如图1所示,在装备维修保障中应用的精益六西格玛各阶段内容为:

定义阶段:用精益思想定义价值,根据作战(训练)任务,确定装备维修的任务量,定义装备维修保障需求,对装备维修保障系统即装备维修任务分工、装备维修机构设置、装备维修业务流程、装备维修资源配置和装备专业训练进行分析,寻找装备维修过程中的时间浪费和非增值部分,提出流程框架,在此框架下,结合六西格玛工具,定义装备维修保障中需要改进的项目。

测量阶段:把精益生产时间分析技术与六西格玛管理工具结合,测量整个装备维修过程中管理的现状,定义维修过程的特性,测量装备维修过程现状(包括各装备维修环节或维修动作需要的时间),分析测量系统,评价装备维修过程的能力。

分析阶段:运用六西格玛技术与精益流动原则结合,分析装备维修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和浪费①的现象,例如,装备排队等待维修力量的时间浪费以及装备在后送过程中的时间浪费等。并对装备维修流程进行分析,查找浪费根源或变异源,确定流程及关键输入因素。

改进阶段:以流动和拉动为原则,运用两种模式中的所有可以利用的工具对流程进行优化、重排、删除、简化、合并,同时改进具体装备维修流程的稳健性和过程能力。

控制阶段:建立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装备维修保障活动运作规范,实施装备维修流程控制,验证测量系统,验证过程及其能力;除了完成六西格玛管理控制内容外,还要对精益六西格玛在装备维修保障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总结,以便在下一个循环对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精益六西格玛在装备维修保障实施的流程中各阶段用到的工具说明表1所示[6][7]。

以价值为中心,以流程管理为立足点,关注整个系统,装备维修保障中的精益六西格玛研究还要秉承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管理理念,使装备维修能力呈渐进式、螺旋式上升[8]。

4结论

精益六西格玛是现行比较流行的管理方法,它通过对流程的分析与改进能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而目前我军的装备维修保障中存在的保障力量不足和高新技术装备维修效率不高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精益六西格玛在装备维修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精益六西格玛对装备维修流程中的浪费和变异的情况可以进行控制,从而能提高装备维修效率,保障作战(训练)任务的完成。

注释:①按精益生产理论,浪费分为两类,1)不增值但目前的技术或社会环境下仍不可缺少的活动;2)不增值可以立即消除掉的活动。在精益六西格玛理论中,可以用传统的精益工具消除第二类浪费,可以用精益或六西格玛的工具减小、控制第一类浪费,从而提高活动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周延虎.精益六西格玛集成应用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33-49.

[2]顾继光.基于六西格玛管理法的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与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41-54.

[3]皱峰.公理化六西格玛设计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12):10-14.

[4]徐壮.M公司精益六西格玛运作管理体系设计[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4-33.

[5]王刘平.精益生产和6sigma管理理论在F半导体公司的应用[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13-17.

[6]林冰玉.基于6sigma和KM的流程自优化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1):6-12.

维修工程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设备维修,资源配置,特点

 

0 设备维修管理发展历史

设备的维修管理在国际上经历了事后维修阶段,预防性维修阶段,生产维修阶段,综合维修管理阶段等几个明显的阶段后,形成了现在一般认为的四个维修理论体系[1, 2]:

⑴ 后勤工程学,是由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把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作为研究的内容。核心思想是认为设备的费用不应把购置费用和维修费用分开。

⑵ 设备综合工程学,最先是由英国人丹尼斯·巴克提出,英国工商部1974年给设备综合工程学定义为:为了求得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而把适用于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业务工作加以综合的科学就是设备综合工程学[3]。

⑶ 全员生产维护(TPM),是日本在学习英美维修理论并结合自身特色提出来的,它是追求设备和物品管理合理性的实践方法;是以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设备时间、空间全系统为载体,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保养、维修体制。

⑷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是1978年由美国民航提出的,是按照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装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应用逻辑决断的方法确定装备预防性维修要求的过程或方法。

我国设备管理工作开始于建国初期,主要是引进前苏联的计划预修体制, 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前苏联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己的国情,初步创造出适合一套适合我国自己的设备管理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我国在学习、吸收综合工程学、生产维修、后勤工程和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等国外的先进的维修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设备维修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产生了由广州大学李葆文教授提出的全面规范化生产维修(Total NormalizedProductive Maintenance, TnPM)等设备管理新方式。随着当代先进的状态检测、诊断计划以及计算机智能技术的运用,我国的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得到了全新、长足的发展,现阶段的维修模式正向着预知维修(PM:PredictiveMaintenance)和前瞻性(事前的)维护方向发展,即主动性维修。

纵观上述的维修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维修理论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①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关;②与人们对于设备的期望有关,即人们对设备产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有关。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维修管理的发展。

1 维修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

⑴维修资源配置的内容

对维修资源配置内容的研究和分类是维修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近期的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资源配置的内容进行了许多研究。李建铭[4]从降低维修成本的角度出发将维修资源优化分为维修时间、备件以及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周学林[1]将资源配置的内容分为:维修的人力资源、维修的物资资源、维修的信息资源,并指出维修资源配置要与维修对象的维修需求相匹配,但是在人力资源配置模型构建方面缺少考虑其他几个因素对它的影响论文提纲怎么写。

⑵维修资源配置的优化方法

现代维修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地与其它相关技术和理论进行融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设备管理技术等为维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维修技术不断地得到充实。而对设备维修的优化技术可以分为以下情况:

① 针对设备本身的维修技术

这类技术主要有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RCA)、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FMEA)等。毛一轩[5]运用RCA对南京地铁车门子系统的故障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运用FMEA对车门子系统的故障后果进行了分析;周学林[1](2005)运用FMEA和FMECA等可靠性分析方法来确定某型发控车的重要功能。

② 针对维修的作业流程的优化技术

这一类的优化技术主要有数学规划法、模糊理论、蒙特卡罗等。C.RichardCassady等[6]就军用维修资源配置运用多阶段规划法来完成阶段性配置;孙占全[7]、康进军等[8]基于模糊理论构建了资源配置的模型用于解决实际的装备维修问题;Su Sheng等[9]中运用蒙特卡罗模拟电力系统的维修资源配置优化。

③针对维修人力资源的优化方法

这类技术主要有网络计划法、排队论等。王风山等[10]中运用网络计划法描述了了战场工程保障作业项目及其特征要求,确定了兵力流在网络中的平衡与约束准则,构建了基于“时间—兵力—闲置”优化兵力的分配模型;何奕军[11]就航线维修人力资源问题进行分析,利用概率论和M/M/C多服务台和无限排队论等为基础建立航线维修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型。

④ 针对设备备品备件的优化方法

这类技术主要有物资订货计划、库存理论等。李晋[12]就汽车服务的备件库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协调中心的多级库存策略,考虑安全库存量,建立了服务备件库存控制模型;李淑敏等[13]考虑备件的年龄更换策略,建立了维修备件库存策略模型,使得维修备件的库存成本最低。

⑤ 设备维修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方便设备维修管理,许多学者对维修管理工作进行了模块化分析,设计了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或者模块结构。裴国薇[14]将维修资源智能配置系统系统软件的原型分为制造设备系统管理功能模块、维修资源管理模块以及维修资源配置功能模块;彭琳[2](2005)着重描述了采用并行设计的方法可发和设计设备维修资源计划系统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和步骤。

2 维修资源配置的研究特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设备维修资源配置主要有以下特点:

⑴ 国内外的设备维修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用装备、航空设备、大型制造企业设备,而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的维修资源配置较少;

⑵针对设备维修资源的模型研究很多,但是相关模型之间的承接关系比较弱,模型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模型的通用性比较差;

⑶ 为了提高维修的效率以及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针对就维修面临的实际问题建立维修资源配置系统;

⑷ 在维修资源配置内容上也进行了分类,但是分类较为广泛,不够具体。构建资源配置的体系结构的比较少,且没有针对资源配置的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⑸ 资源配置缺乏系统动态考虑,大多数从单个方面来优化和考虑;

⑹对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在人力资源的配置时把维修制度作为约束条件,考虑实际检维修制度作业内容的较少;

⑺对于物资资源的配置,从优化库存角度研究的比较多,但是基本上没有考虑设备寿命周期内产生的时间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学林.分散式武器装备维修管理中的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长沙科技大学,2005.

[2]彭琳.设备维修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南昌大学,2005.

[3]陈学楚.现代维修理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4]李建铭.基于可靠性的维修资源优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5]毛一轩.南京地铁设施设备RCM系统规划与实施[D].南京理工大学,2008.

[6]C. Richard Cassady, E.A.P.S., Multi-state selectivemaintenance decisions. 2005, University of Arkansas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Engineering: Arkansas.

[7]孙占全.模糊可靠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

[8]康进军.基于模糊理论的装备维修资源优化配置模型[J].四川兵工学报,2007(5): 31-33.

[9]Su Sheng and L.K. K, Monte Carlo based maintenance resourceallocation considering vulnerability, i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Asia and Pacific. 2005, Piscataway: Dalian. p.5.

[10]王风山,张宏军,卢厚清.基于网络计划法的战场工程保障兵力分配模型[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4): 386-391.

[11]何奕军.航线维修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08.

[12]李晋.汽车服务备件的库存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13]李淑敏.基于年龄更换策略的多—单维修备件库存控制优化[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39(3): 18-21.

[14]裴国薇.面向敏捷维修的维修资源智能优化配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维修工程论文篇9

【关键字】施工工程,机械管理,机械维护,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U673.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施工机械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工程的良好的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施工机械还是现代化建筑工程的支撑。因此,施工机械对保障建筑工程的正常运转和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建筑工程机械的维护和管理,不仅仅要提供高质量、高性能、高科技的施工机械设备,而且还要提高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维护管理,这些维护管理就取决于管理的人员以及环境。加强建筑工程机械的管理和维护,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意义重大,而如何进行维护和管理,就成为了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的重中之重了。

二.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和维护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施工机械设备使用不合理

工程机械的主要特点有露天作业、技术结构复杂、购买施工机械投资额大、工地流动性大。如果一台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为1万小时,使用得合理会延长上千小时。否则,将提前损坏。平时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油的质量和数量;在任务变化和条件影响,必须停机封存时,必须妥善管理,严防风吹、日晒、雨淋,造成锈蚀和损坏;防止机械事故是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在工程项目结束后设备要按要求进行认真的保养、维护,这样就可以防止机械设备常常出现故障,既节约了大量的精力和高额的维修费用,又保证了正常的施工工期。

例如变速器在运转过程中,由于齿轮设计、加工等本身原因或缺油,油料腐蚀、修理装配间隙等使用条件的原因,往往会造成各种故障如输出功率不足,有异常噪音和振动等,甚至不能换挡。其原因可能是某一部件的,如齿轮组干涉,也可能是某一零件的,如齿轮轮齿磨损严重等。针对原因,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进行等。

2. 施工机械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管理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是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这就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管理机构。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虽然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了设备管理部门,但在施工中只重视进度.对工程机械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效率往往没有给以适当的关注。致使对工程机械的管理粗放,维护失控,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施工设备的优势和效率。正是因为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管理跟不上,也是很难提高效益。

3.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落后,机械设备的更新较慢

由于大部分企业还不能有效地实行保养措施,对于设备的管理,也往往是出现了问题再维修。企业管理对于设备的故障及老化现象也不能够早期发现、预防、修理,最终导致了不必要的影响及浪费。并且,有个别维修人员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随意地报废,更有严重者,不考虑其它设备的整体性能,得过且过,只要机械能动就交差了事,结果也只会严重影响了工程机械的正常工作,导致工程收益大大降低,最后也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

4.施工机械的维护和管理方式落后

大量的机械,在工程工作中,经过长期工作运转,已经磨损。但是,企业有时不能发现问题之所在,不了解设备的生命周期。导致利益的损失。其实,设备的使用,保养及维修阶段占设备总寿命周期的绝大部分,且是设备真正发挥和体现其使用价值的保障阶段。

三.提高施工机械管理及其维护的对策措施分析

1.健全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机制

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机械设备使用统计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的统一管理。另外,实行绩效制度,充分发挥程机械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延长施工机械的使用寿命,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实行“三定一包”制度(即定机、定人、定岗位,包维护)。正确使用机械,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对机械进行定期保养,采用合理的维修方法可以有效的延长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

2.增强施工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科学地使用机械设备。操作人员不仅要懂得工程机械的结构组成、原理、性能,掌握操作技巧,还要有工程机械故障的快速诊断和维修能力。对机械的日常检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检查结果应详细记录,不但要包含以往的维修保养记录、换件记录,而且要包含口常使用情况和工作量的记录,以便分析和判断机械故障,及时准确地消除故障隐患。

另外,操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对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本。施工企业也需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广大职工树立爱惜设备的良好风气,使机械设备发挥最佳效能。

3.健全施工机械设备的保护措施

(一)使用方面

为了延长工程机械的寿命,在使用方面必须坚持实行“二定三包”制度(定人、定机、包使用、包保管、包保养)。机械操作人员要做到“三懂”(懂构造、懂原理、懂性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正确使用机械,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对机械设备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将操作者经济效益与机械使用费(如燃料费,维修费,保养费,工具费等)挂钩。

(二)保养方面

对机械实施定期、到位和及时的保养是延长机械寿命的关键。工程机械常年工作在恶劣的野外环境,重载作业对各部油品质要求极高,否则就不能保证各机件的正常工作。由于油在使用过程中会使各种添加剂逐渐耗损,品质逐渐下降,所以对机械实施定期、到位和及时的保养工作至关重要。

(三)维修方面

维修工作是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采用合理、可靠的维修方法,先进的修理工艺,可以有效地延长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由于现在工程机械技术含量高,机构复杂。涉及机械、电子、液压和计算机等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给机械用户带来了许多修理上的困难。这就要求从事机械修理人员,不但具有传统的机械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电子、液压和计算机知识,了解各种机械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对故障现象仔细观察,冷静分析,准确判断,避免错误的分解和人为损坏。作为机械修理人员应尽量修复损坏件,不应以换代修,尽量避免总成件的更换。

4. 提高施工机械的管理

(一)设计与制造方面

对于机械用户而言,不可能直接参与机械设计和制造,但是在采购机械选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海拔、气候、用途等。侧重于实力强,信誉度高的厂家。同时,也可以把工程机械在施工中的不足之处反映给设备供应商,间接参与机械设计更新和制造革新。

如我对2004年从日立公司购进EXl900―5挖掘机时。针对我们的实际工作环境和以往使用情况,在技术谈判时特别要求制造厂商对其铲斗油缸防尘封前另加一道防尘封,以增加防尘性能,防止卤水随油缸杆的伸缩进入液压系统结晶造成损伤。多年来,就对于挖掘机的铲斗油缸油封损坏频繁和液压系统进水问题,我们曾多次和日立公司探讨,始终没有得到完善解决,这次EXl900―5技术谈判时我们提出了这一想法,得到了日立公司技术人员的赞同,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机械制造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普遍使用,使得工程机械的种类日益齐全,控制越来越完善,结构越来越复杂,对工程机械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操作人员既要对工程机械的结构组成、原理、性能、掌握操作技巧充分了解,又要能够快速诊断工程机械故障并对其维修。操作人员良好的技术水平可以使工程机械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机械的维护和管理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建筑工程的规模发展而不断加大,其职能和作用在建筑工程施工运行中越发的重要。随着现代化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机械的维护管理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课题,并且随着智能化建筑的建设,这个课题必将向更深更广的范畴探讨。

参考文献:

[1]唐柽云 詹康 筑路机械的管理与维护 [会议论文],2010 - 中国公路学会筑路机械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

[2]王会春 加强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的措施 [期刊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 -2010年19期

[3]程淑娟 刘佳成 张闯英 关于工程机械管理维护问题的探讨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财富》 -2011年10期

[4]王秀丽 赵春 浅谈施工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 [期刊论文]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年21期

[5]刘积文 论加强施工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14期

[6]朱登洪 浅谈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 [期刊论文] 《价值工程》 ISTIC -2011年34期

维修工程论文篇10

Abstract: Along with more and more investment on equipment, the maintenance expense of the companies is also getting increased. However, most of the companies are facing the problem of low efficiency but high capital occupancy. Based on the fan maintenance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not only provides the process and procedures to make fan maintenance strategy applied with FMEA, but also introduces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strategy during the maintenance practice which finally leads to obvious high efficiency.

关键词: 风机;FMEA;设备维修

Key words: fans;FMEA;equipment maintenance

中图分类号:TS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030-02

1 风机维修的现状

风机在制造性企业的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工况状态的良好是生产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设备维修、维护保养重要性的认识都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维修策略的管理机制是制约维修效率的一大瓶颈。目前在行业内绝大多数维修企业采用的维修策略是日常检查与事后维修相结合的方法,这种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往往只考虑生产的需要,而不考虑现实的经济性,这与现代的生产管理理念相悖。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理念或策略的原因,事先的计划性很差,维修的预防性工作不够,将有可能导致的后果可能有:维修人员多但效率低,突发性的故障频发,维修人员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做紧急程度高的事情上,恶性循环;大量无用的备件占用了绝大多数资金和仓库;维修过程中发现没有需要的备件,紧急采购且备件采购周期长,费用高。

制定高效的设备维修策略能有效的提高设备维修的效率,将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理论引入风机维修的策略制定和维修过程中,将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风机维修存在的效率问题,进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2 FMEA的工作原理

FMEA 最早被美国汽车制造厂商开发并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商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其生产和制造的可靠性。总结其工作原理是:第一,梳理系统中的失效模式,并对该失效将可能产生的各个后果进行评价和打分;其次,谨慎地评估导致该失效发生的原因和发生的可能性;最后,对各种潜在的产品和流程失效进行排序;最后,着重努力消除和避免产品以及各流程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如何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

从系统上来讲,FMEA是一整套预防措施,与事后处理的理论不同,它的知识结构包括了识别、控制和提高等一系列管理过程。这一系列管理过程不仅可以为汽车零部件行业很好的使用,也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希望能够排除潜在风险的各种事件或领域上。这也使得将FMEA应用于风机的维修过程中,制定相应的风机维修策略成为了可能。

3 风机维修策略的制定与改善

应用在风机维修过程中的FMEA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内容:①找出风机运行过程中潜在的各种故障模式;②制定评价体系,对找到的各种故障模式进行量化和评估;③列出风机故障的起因和机理,寻找预防或改进措施。它的核心内容是针对风机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通过何种方式可以提高风机系统的可靠性,避免系统失效。

3.1 建立FMEA维修档案 以F式传动风机为对象,根据FMEA方法建立风机维修档案。

3.1.1 风机各组件失效模式分析 维修档案梳理归类了该型号风机各组件名称、功能,通过之前的点检记录、维修记录、设备厂家的确认各部件潜在发生的故障模式,分析出各项故障产生的原因,讨论对系统产生的影响。F式风机各组件主要失效模式分析见表1。

3.1.2 统计各组件维修成本 根据近年来风机维修过程中的经验和积累的数据,汇总各组件发生故障的频率和维修的成本,统计结果见表2。

3.2 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 由表1、表2 可知,叶轮故障和轴承联轴器故障是该型号在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故障,且维修成本较高。故将叶轮和轴承联轴器故障作为维修重点加以关注,并研究响应策略,其他各组件故障频率不高,应重点进行预防性对策。

同时,针对这些主要的故障,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出这些故障的危害性,有必要对这些危害性进行量化分析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有作为系统化的处理流程,根据工厂生产的实际情况,将故障发生频度、严重程度和维修成本这三项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对F式风机关键的失效模式进行影响分析。定义如下指标:

①严重度(S):评价各种故障可能导致的后果,并打分(1~10分,风机故障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越大,则该分值越大,如有造成停产风险则为10分)。

②频度(O):评价各种故障出现的频率,并打分(1~10分,风机组件故障频率越高分值越大)。

③探测度(D):评价在采用目前的方法进行点检和维修时,故障被查出的难易程度,并打分(1~10分,查出难度越大分值越高)。

④风险顺序数(RPN):严重度(S)、频度(O)、探测度(D)得分的乘积,其数值越大潜在的风险越高,越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根据历史数据、综合考虑现场操作工、维修工及工程师的建议,对风机各组件的失效模式进行量化计算,并研究主要对应措施。因篇幅有限,表3列举了轴承及联轴器各组件故障的分析过程。

根据RPN评估,将RPN≥60对应的故障原因作为高风险故障,筛选出了轴承故障或磨损、主轴密封磨损或损坏共二项。经研究发现,该两项都具有发生频度较高、发生频率较多、维修时间长、维修成本高的特点。针对主轴密封磨损,经分析研究,通过寻找国产化的密封备件、增加库房备件数量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维修的成本和备件等待的时间,使该故障的严重度在重新评估后由原来的“7”降为了“3”,RPN值由原来的“70”降为“30”,成功使一个高风险故障降为了中度风险。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故障率也有了明显降低,维修成本也实现了合理管控。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FMEA理论指导下完成的这种风机检修策略的关键是对各种故障的严重度、频度和探测度进行严密的风险评估,通过量化的方式找到定高风险的故障,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手段,从而将各种故障可能导致的风险完全消除或者能够减小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该方法的应用同样可以扩展到其他设备设施的维修上。但要注意运用FMEA理论进行维修对策的应用,是一个持续改善的循环过程。随着改善深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高风险故障项O-S-D评分将不断降低,那么改善的重点也会进行转移。

参考文献:

[1]D.H.Stamatis.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从理论到实践[M].陈晓彤,姚绍华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李维佳.FMEA应用于设备维护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3]孙家坤,曹美荣,杨超英.面向FMEA的售后维修系统设计[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