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05:45:32

低效教学论文

低效教学论文篇1

(一)教师作文教学水平不高

1.教学方法单一、僵化。

方法影响着结果,只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好结果,才能写出好文章。然而,当今的作文教学方法显得过于单一、僵化,教学过程也显得枯燥乏味。尽管每周两节作文教学的课程安排占据了中学语文课程1/3的学时,但语文教学中“重读轻写”的状况比较严重,让原本与阅读并重的写作地位更有所下降,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现在作文教学“满堂灌”、“死记硬背”式的方式仍旧大量存在。作文的模式化也越来越严重,自己写的少了,抄袭的多了;独立思考的人少了,虚情假意的人多了;抒发真情实感的少了,投机取巧的人多了。

2.评价方法不科学。

一方面,作文评价方法落后。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通常扮演着独裁者的角色,学生的创作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教师大笔一挥,便决定了此次写作行为的成败,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而成为一种居高临下的裁定者,不是和学生互动的探讨者。另一方面,存在片面性评价。“教师注重对学生作文成品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单一,以终结性评价、单向性评价、教师评价为主、忽略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每次作文的批改,从文章的立意、内容、语言、结构到书写的方方面面进行点评,缺乏针对性,这样既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学效果,学生也不能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长久以往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写自己的,老师改自己的。二者本应密切联系的双方却看似亲密,实则毫无联系,学生也会失去写作的兴趣。

(二)学生写作素材积累较少

1.真实生活体验缺乏。

叶圣陶曾说过:“生活就是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个不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中学生要写好作文,肯定要从生活中找。然而,在21世纪强大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到了无限的虚拟世界。中学生也一样,他们在网上浏览世界代替了在真实生活中感悟生活,在网上游戏代替了真实生活中的游戏,在网上阅读信息代替了阅读纸制书本,在网上交流代替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聊天。在此背景下,学生们对真实生活世界的观察、感悟、直接经验越来越少,他们有的只是间接经验与知识。但这些直接经验是学生思考的基础,没有这些直接经验与真实体验导致他们缺少感动和感受,缺少顿悟和发现,学生不会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也不会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不能写出好文章。

2.间接经验素材积累较少。

我们虽然要改变中学“重读轻写”的局面,但是并没有否定阅读对中学生写作的重要性。写作素材固然很重要,但语言也很重要。语言水平就像那根穿起珍珠的线,让素材变成优美的文章。语言水平的提高则与阅读量有关。不幸的是,中学生的阅读量在学校与家长的共同规约下,变得少之又少。在家里,一切与教材无关的书籍都被称为“闲书”,被打压得毫无生存空间;学生在学校就更别谈了,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干脆成了一种摆设,学生压根没有课外读书、读报的时间与习惯,整天各种作业都做不完,无暇去看这些。中学生的心里也明白:作文在短期里很难得到提高,还不如把有限的时间放在那些能拿分的题目上。课本之外,作文选则成为他们最大的读物,作文选可以快速地帮他们应付各种考试,背上几篇作文比花大把时间看书来得更为实际。

二、中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对策

(一)提升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

1.提高写作水平。

中学语文教师要坚持写作。“教师要教好作文,自己要常写作。也就是说,教师经常写作才会有写作的直接经验,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写作。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写作,而且要做到要求学生写的东西教师自己首先要会写,还要会写与读写教学相关的一些文体。”中学语文教师不能只鼓励学生多读多写,自己也应该做到多读多写,教师可以阅读一些名校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书籍与杂志。语文教师如果能潜心阅读,并且形成习惯,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也会得心应手。语文教师要想在讲评、评改作文时切中要害、入木三分,必须自己亲自写过才能做到,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语文教师不能因为感觉学生写的作文过于简单,自己作为教师不需要写,这种心理是主观的、片面的,应该抛弃这种思想,教师具有一定的写作素养,可以以自己的写作示范、感染、带动学生水平的提高。

2.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恰当选题。选题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题如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才能抒发真情实感,文章才会显得神采奕奕。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选题中来,学生自己确定题目、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广泛,感情也更加真实。其次,合理审题。选完题目当然要学会审题,学生学习写作,不仅要会写自己喜欢写的,也要会写特定题目的文章。教师在教学生审题时,应该引导学生从立意、选材、构思方面讨论研究,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说说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还应该注重疏通学生的思路,避免学生偏题、跑题,教师应告诉学生如何做到中心观点明确、切题、清楚、深刻、鲜明、集中,如何做到选材新颖、独特,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让语言得体、规范。第三,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作文写作训练并不一定要写在纸上,也可以口头训练,口头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讲故事、复述课文、自我介绍、即兴说话、讲解名人名言和成语等等。

3.改善作文评价。

当前作文的评阅是作文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针对当前作文评阅中出现的弊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我们可以将以往由教师的单独评阅转变为与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教师的评价首先应该注重学生的感情、思想、态度,学生的文章水平不应成为唯一的标准,如果学生在作文里阐述了真情实感,学生在作文创作中态度认真、端正,即使作文写的不是很好,我们也应该提出表扬。长久的积累,学生的作文也自然越写越好。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把作文批改完以后,可以把作文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评阅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评阅,这样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老师对自己的评阅,找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向老师讲述自己的想法,这种相互反馈的方法,学生积极性也会提高。学生的互相评阅,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文掺杂随便发给同学,让同学们互相批改,学生可以借此看同学们的作文水平,以此来找寻差距,在批阅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学生的关系在批阅中也会更加融洽,同时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学生积累更多写作素材

1.丰富生活体验。

中学生作为一个花季年龄的少男少女,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应该大胆地走向社会,充分利用自己课余的时间去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用自己的独到见解,超乎常人的智慧,天马行空的想象,少年老成的稳重,让老师同学为你喝彩;中学生不应只与那些冷冰冰的教科书,硬邦邦的作文题为伴,而是要与活生生的社会为伴,用笔展示这大千社会。中学作文教学不能忽略学生所处的这个社会。中学生平时可以和同学一起出去玩玩,学校也可以组织去旅游,学生也可以趁寒、暑假打点零工,或者去亲戚家帮忙之类,这样学生都可以切身实际地感受社会生活,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素材,写出来的作文也会更加生动,学生的感情也得到很好抒发。中学老师在平时的作文课中,也可以把时事讲给学生们听,同时说说自己的见解,告诉学生自己的经验。学生在这样的生活中,生活圈自然而然地扩大,经验不断得到积累,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会得到提高,思想水平也随之提高。“不是你所见的一切现象,而是被你的心灵同化了的,成为你心灵一部分的,和那些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才能真正被自己感受到、体验到,也最终才能变成自己的直接经验。

2.积累更多素材。

低效教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42―01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无效或低效的做法,主要表现为课堂设计、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等方面。

一、课堂设计中的低效现象

1. 教学观念的偏差导致的低效。如今,个别教师仍秉承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漠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忽视学生的思维动态。还有的教师将“教师一言堂”转变为学生的“一言堂”,不仅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而放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处于无序状态。

2. 低效的备课导致的课堂无序。现今教师的备课存在着几种无效现象:一是大部分教师抄教案、抄教参。二是“翻新工程”,老的教案改改弄弄变新的。三是由人代抄教案。这些无效的备课都使得课堂教学无效。

3. 课堂教学导入的低效。有的教师导语总是过长,不能按时完成课程目标;有的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但故事内容与课文内容相差甚远,起不到引导的作用;有的教师利用音乐导入,但音乐主题与课文内容无关。

4. 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地活化;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

5. 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缺乏创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拘泥于教材所传递的信息,很少采用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当然,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心血与劳动。

二、课堂讨论中的低效现象

1. 课堂讨论组织得太早。有的教师上课组织课堂讨论过早,在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时就开始讨论,其结果一是无谓地浪费时间,讨论不出什么结果;二是盲从别人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低效行为,这样的课堂讨论没有任何意义。

2. 课堂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太难。这里的简单是指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解决的问题,且解决方式唯一。这里的太难是指教师设置的问题只有极少数学生有思路。

3. 课堂讨论的时间过长。课堂讨论的时间一般不宜过长,应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教师预留的讨论时间过长,有些学生在讨论完后会无事可做,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学习效率会降低。

三、课堂提问中的低效现象

1. 提问内容有缺陷。教师为了促成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但是,这些问题的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客观实际,或盲目拔高,或没有挑战性,或缺乏连贯性,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2. 提问动机扭曲。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手段,然而,少数教师在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时,把课堂提问当作处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一些难题来难倒学生,造成学生当众难堪,以此来达到教育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这是不可取的,且频繁使用这种方法,会大大削弱提问的原有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怕被问到的心理。

3. 提问的形式僵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往往有着功利化的倾向。为了功利化的目的往往忽略了对提问行为的设计,提问形式常常陷入固定化、模式化,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课堂小结的低效现象

课堂小结是构建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必不可少的环节。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中有的教师的课堂小结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1. 走过场式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没有目标性、针对性,且面面俱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难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结要有浓缩“提炼”的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简明扼要。

2. 包办代替式课堂小结。小结中学生参与少,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归纳,将所学的知识默化、内化,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而是一味地包办,这些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低效教学论文篇3

Abstract: People put forward the new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facing the gradually warming global climate. It gives people updated ideas; It also effectively raised the adjustments and change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festyle. Therefore,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is quite worth exploring. Based on the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 for a low carbon economy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carefully select educational cont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way and method of carrying out low-carbon economy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n low-carbon economy.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低碳经济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low-carbon economy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28-02

0引言

中共中央总书记曾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讲话别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低碳经济教育问题纳入自己的视野,并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1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界定

关于低碳经济的谈论,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但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的却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但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并跃为年度热词的触发点,应定位于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这次会议既是一个论坛,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在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责任和义务差别大,各国间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难以达成定量协议。会议所讨论的深刻问题,立足于一个虽然是令人无奈的、但又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大量资源的消耗,引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的排放,导致了资源逐渐走向枯竭、气候逐渐变暖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最后,会议达成了如此共识:只有低碳绿色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出路。

从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可梳理和提炼出其基本内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在经济发展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暖的一种重要手段。低碳经济概念提出的过程及其内涵的界定,呈现给了我们一个偏向于经济特征,但又综合着政治、文化、伦理、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特殊社会发展时代,即低碳经济时代,而这正是现当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客观的时代舞台。

2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与时俱进,突出体现时代性特征,既是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正是紧密结合低碳经济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增强其实效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角度的低碳经济教育,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们实现生产生活理念的更新,还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提高把握时代特征的自觉性和敏锐性,并通过现实行动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2.2 这是由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所决定的高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重要机构,势必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实现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担负起引领人类文明的社会责任。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可以促使他们从生态文明、道德伦理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当今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更加全面的把握。这正是大学教育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性特征,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的突出体现。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目前拥有2000多万大学生群体的高校,不仅是水资源和电气等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重要的节能技术研发基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中责任大,任务重,理应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开动脑筋,集中智慧,开发节能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这是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所决定的虽说把握低碳经济时代特征,了解低碳经济相关知识,自觉践行低碳经济生产生活人人有责,但集中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从其所处的环境、受知能力、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影响力等方面讲,还是拥有着身处人才培育高地的优势。毫无疑问,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和主力军,引导他们自觉而有机地融入低碳经济时代,不仅可以通过“低碳我先行”理念的树立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促成当下见效的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绿色校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将带着牢固树立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陆续走进社会,以企业员工或政府官员等社会角色,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并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成效。所以,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高等学校,通过促使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节能、减排、节约的良好习惯,不仅保证了大学生们能自己带头行动,将低碳生活进行到底,更主要的是还能发挥由“蝴蝶效应”而产生的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所起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未来社会科学的生产生活有了核心的力量依靠。

3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选择

有效的教育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作为载体和有力的支撑。笔者以为,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主要地应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方面入手进行精心选择。

3.1 应从低碳经济“是什么”的角度进行选择俗话说,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由此,前述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对其内涵的界定,是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首先选择的内容。只有让大学生知道了低碳经济的来龙去脉,才会吸引他们进一步了解和关注由其内涵延展而来的,诸如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碳中和、碳足迹等颇具“时尚”和“潮流”意味的热词及其所反映的基本观点和核心理念,并自觉传播和践行。

3.2 应从“为什么”要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角度进行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才能更好的感觉它。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导向和育人功能,从开展低碳经济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角度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为此,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的高碳经济运行模式所引起的气候变暖,资源走向枯竭等反面事例和类似《节能减排“减”出个绿色校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年省下2500万元的背后》等正面报道的一些典型实例,就应该作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有机引入和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以培养大学生面对资源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并由此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和敢于改变社会现状的责任感。

3.3 应从“怎么样”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选择有了“是什么”、“为什么”的教育内容做铺成之后,还应通过“怎么样”才能有效促进低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于己无关,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人人有责,大有作为。事实上,也只有让大学生们弄明白了自己可以做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力着刀刃,真正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为此,如何行动就意味着我们是在促进着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生产生活,就应是我们要进一步选择的教育内容。当大学生们注意到:假如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就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许多电器在摁下遥控器之后虽然处于待机状态,但其实仍在耗费着电能,只有将电源拔下,它才彻底不耗电,如果人人坚持,全国每年省电180亿度,相当于三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等这样一些事实,那么,类似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少用一次性用品,健康环保绿色出行等简单易行的事情,就会成为他们把低碳理念有机外化的习惯性行动。

4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 应通过“进课堂、进教材”的途径促使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进大学生头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让他们通过系统、有序的教育过程,达到对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应联系传统教材体系中相关的教育内容,在自然而有机的融合上寻求突破。我们面向学生进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以及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等等的教育过程,就是渗透低碳经济教育内容的契机。如果我们能疏通并自觉利用好这一看似传统但却已成熟成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面向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就会获得基本的成功。

4.2 应注重闲暇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阵地,以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仅表现在让受教育者的“知理”中,更主要的表现在“导行”过程。所以,应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动员和吸引大学生参加到低碳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他们能在具体的行动中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为此,老师们课堂外言传身教的闲暇教育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阵地的开辟,就是促使大学生们自觉开始低碳经济生产生活的有效途径。

4.3 应树立大思政观,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到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所谓大思政教育观,就是围绕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的主体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和优化,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管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充分实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立体工作运行模式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性推进。在开展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如果能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行大教学的工作思路,促成以思想政治课为理论引导,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实践拓展延伸,各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机配合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立体化教育格局,势必会大大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将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现阶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理论和实践领地,也必将通过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取得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敏坚.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3).

[2]陈寿朋.“低碳”也需要道德动力[J].理论学习,2010,(5).

低效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论文指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教学模式

随着高校的扩招效应持续释放及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上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走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毕业设计指导环节提升论文学术水平、提高指导成效,成为保障本科教学顺利进行和优秀人才培养目标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经验,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框架内,从师生毕业论文指导管理情境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分析。

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1毕业论文指导符合领导情境,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1)领导内涵角度。一方面,指导教师作为领导者,必须有学生(被领导者)的追随,若无学生的密切配合,则这一管理情境毫无效率可言;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拥有影响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行为的能力,如教师拥有教学环节赋予的制度权力指挥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教师因在科研工作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的优势而产生的专长权力能为学生毕业设计指明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为人师表、优秀的道德、人格魅力等感召权力。(2)领导作用角度。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师生双方的互动模式也是符合领导情境的。首先,教师须发挥指挥作用,通过其专业素养判断每个研究主题的毕业设计方向,结合不同学生的特性设计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其次,教师还应发挥协调作用,形成团结互助的合作团队,还要为学生的数据搜集、调查研究等协调校内及社会资源;再次,教师在此过程中还需发挥激励作用,以保证毕业设计中学生全过程积极进取的动力。

1.2毕业论文指导的工作特性印证了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1)毕业论文指导中主体的重要性。学生与教师作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与关键的两大主体,学生为当然主体,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应然主体,应承担起主导作用,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恰好能将这两大关键主体纳入同一框架开展情境研究。(2)毕业论文指导对象能力提升的渐进性。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生命周期理论所关注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为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论文撰写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时的学习与积累中、在指导教师的辅助下,逐步形成与提高的。这一分化、渐进的过程,正好需要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加以分析。(3)毕业论文指导情境的多样性。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写作意愿、配合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而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不仅能贴合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情况,而且能针对不同指导情境进行区分式管理,实现指导效能的提升。

2毕业论文指导方式范式解析

2.1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划分依据

按照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这两大领导维度,分别各自冠以“高”和“低”两个层次,组合形成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如图1的上半部分所示。其中,工作行为这一维度主要考察的是指导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以工作为中心,界定自己与学生的工作任务及角色,以完成教学目标。而关系行为这一维度主要衡量的是指导方式,关心和尊重学生情绪与意愿,并建立相互信任的指导关系的程度。

2.2四种不同毕业论文指导方式

(1)命令型指导方式(高工作行为—低关系行为)。这种论文指导方式决策权集于教师一身,由指导教师进行师生双方的角色分类,指导过程中偏重于工作行为,即注意力放在毕业论文本身。围绕该工作,教师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任务分解与指挥,采用单向沟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具体而明确的指导。(2)说服型指导方式(高工作行为—高关系行为)。在这种指导方式下,高工作行为意味着教师要对其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的详细指导。除此之外,高关系行为意味着教师也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创造相对轻松指导氛围的同时,双向沟通使得学生更能在心理上接受并领会教师的指导意向。(3)参与型指导方式(低工作行为—高关系行为)。此类指导方式要求指导教师较少进行命令式指挥,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双向沟通并提升学生自主决策权。教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期间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毕业论文工作的推进与沟通。(4)授权型指导方式(低工作行为—低关系行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分解与敦促工作将不会以更为具体而细致的形式出现,同时,师生间仅就需要的问题进行探讨,否则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学生将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真正的实然主体,教师的授权式管理方式会促使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3毕业论文指导情境类型的判别及其表现形式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本文将毕业论文指导对象——准毕业生的科研成熟度定义为:学生个体配合教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毕业论文撰写的行为负责任的能力与意愿。

3.1情境判别的权变因素分析

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学生的科研成熟度被进一步分解为工作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这两大要素。工作成熟度度量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写作能力、综合技能等方面;心理成熟度指的是学生配合教师指导工作、主动投身毕业论文撰写的意愿与动机。这两大要素各有高和低两个层次,组合形成了以下四种截然不同的学生成熟度阶段(即四种领导情境),具体如图1的下半部分所示。

3.2毕业论文指导对象科研成熟度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不成熟阶段,M1)。M1阶段学生主要特征为低工作成熟度与低心理成熟度,这部分学生尚不具备毕业论文撰写所需的能力,同时在主动配合教师指导和毕业论文撰写意愿方面观念较为薄弱。第一,能力欠缺,这类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储备、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科技论文写作技巧、综合素质方面可能有所偏失;第二,依赖心理强,这类学生容易将毕业论文责任与风险向指导老师转移,出现问题时倾向于推诿教师;第三,存在短视投机隐患,少数学生可能会出现抄袭、数据造假、论文等学术不端倾向。(2)第二阶段(初步成熟阶段,M2)。M2阶段的学生虽然不充分具备论文写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但他们饱有学习的热情,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工作,写作意愿强烈。第一,独立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未接受系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即便有一定学年论文、课程论文、实习报告等锻炼机会,但反馈机制的缺失使得学生在论文写作技巧方面尚不成熟;第二,缺乏学术自信,初次接触规范论文写作,加上参考文献与指导教师的“学术光环”产生一定权威效应,使得学生对于接受指导与论文写作较为拘谨;第三,学习热情饱满,愿意并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并付诸行动。(3)第三阶段(比较成熟阶段,M3)。学生M3阶段初步具备论文写作的知识、能力等要求,但自主学习与动手的意愿并不强烈。第一,理论基础较好,这部分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较好,理论功底较为扎实;第二,学习能力较强,这类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积累,接受课堂与教师的引导,加上自身学习经验的调整与摸索,已经自发形成一套较优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第三,受非论文因素影响,这类学生虽然拥有较好的毕业设计自身能力与素质禀赋,但因考研、求职、公务员考试、实习等缘故,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并不够。(4)第四阶段(成熟阶段,M4)。学生M4阶段不仅具备一定毕业设计相关的学习能力、知识技能等,而且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指导工作。一方面,具备一定独立科研能力,这部分学生除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论文撰写技能等方面自身条件较好外,甚至部分学生本科阶段已经对外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第二,对毕业设计的成果质量有一定要求,许多已经成功保送相关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希望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来奠定和适应未来研究工作,部分意向就业的优秀准毕业生也希望在毕业设计这一最后教学环节能有出色表现,对将来求职的理想工作岗位有所助益。

4权变式毕业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的实现路径

根据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本文提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据学生成熟度的不同所划分的四种管理情境。如何将二者有机地加以匹配,即为不同的管理情境选择相对应有效的指导方式,成为该理论应用中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由此形成的毕业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如图1的上、下部分匹配情况所示。

4.1模式一:对M1阶段的学生采取命令型指导方式处于M1不成熟阶段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任务既束手无策又不情愿,此时选取命令型(即高工作—低关系行为)指导方式最为有效。第一,提升学生论文意识,对这部分学生提升科研道德观,以往届不合格论文成果为案例,在指导初期打消学生短视投机的心理倾向;第二,确认角色与划分任务,指导教师要以高工作行为来教导学生文献的搜集与利用、文献综述的撰写、开题报告的拟定、论文框架的起草与修改等,来弥补学生低工作成熟度的欠缺;第三,明确师生责任界限,指导教师需与学生确认各自的权限与责任范围,对责任推诿与依赖行为事先预防和事后控制。

4.2模式二:对M2阶段的学生采取说服型指导方式对于M2初步成熟阶段的学生,他们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毕业论文相关任务,此时应选取说服型指导方式(高工作—高关系行为)。教师应做好论文工作的划分与确认工作,采取高工作行为,比如帮学生指定合适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的教导、划分阶段任务等;另外,适当情感激励,对学生暂时的能力欠缺表示理解,教导其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等,这种高关系行为的投入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并激励其不断学习与配合指导教师的工作。

4.3模式三:对M3阶段的学生采取参与型指导方式针对M3较为成熟阶段的学生,他们有能力,但对教师指导较为懈怠,任务完成较为拖沓与被动,这种情景下应选取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行为)论文指导方式。第一,提升论文意识,指导工作合理计划,针对非论文因素,也要根据学生求职、考研、考公务员等时间因素,制定更合理的安排,以取得学生的配合;第二,榜样激励,选用历年毕业设计成功案例,尤其是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在求职、、考研等方面取得的优势,使学生明确这样做对自己的好处。

4.4模式四:对M4阶段的学生采取授权型指导方式当学生位于M4成熟阶段,他们既有能力又主动配合论文指导工作,实践较为认真、主动、积极,教师应选择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行为)论文指导方式。第一,在原则范围内给予一定创新余地,对学生创作意愿的充分尊重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前沿理论与方法的导入,如对M4成熟阶段学生适当拔高要求,指导其开展一定基于前沿方法的研究;第三,榜样与示范作用,指导教师不妨将这部分学生设置为团队的小组长,将教师的指导理念转化为学生立场的思想,更利于其他同学在其标杆示范作用下,理解教师的意图。本文基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根据工作行为与关系行为的高低组合界定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的四种典型指导方式,针对学生成熟度的不同划分了四种不同的毕业论文指导情境,建立了四种行之有效的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成熟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观意识等内部因素,以及教师的思想教育、学校组织制度等外部环境因素的激发而发生变化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关爱,促使低成熟度的学生向更高阶段成熟度方向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学生状态、管理情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指导战略。

参考文献:

[1]姜海滨,王婵.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探索,2014(7):87~88.

[2]彭规荣,王正平.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风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5):114~117.

低效教学论文篇5

目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打破这一局面的方法就是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精心备课,突出课堂有效性;灵活掌握课堂,突出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

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效率

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性,特别是和专业技能结合紧密。当前进行的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普通高中,中职教育这块几乎是个空白,没有经验可循。学生由于基础差,习惯差,学习兴趣低下,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很少听讲,教师把上课当成一件无奈甚至痛苦的事情,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管到不管教,想学不会学”、课堂效率低下的局面,这一局面长期困扰着中职语文教师。如何打破课堂效率低下的困局,构建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模式呢?

一、教师要精心备课,结合学生专业和编者意图、教材特点,尽量使自己的教学设想落到实处,突出一个“实”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熟知教材,有足够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备好课。特别是针对中职学生,不仅要备大纲、备教材,还要备专业,备学生接受能力。大纲、教材、学生都必须钻研透彻,做到心中有数。切记完全照本宣科,只带一本书进教室。现在各级教育部门大力倡导信息化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网络的作用,将更丰富、精彩的课外材料引进课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如微课、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我们甚至要对教材大胆取舍,重新整合现有教材。教师还要预想到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会生成什么样的效果。有位老师在教学《洛阳诗韵》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他出示课件,向学生饶有兴趣地介绍洛阳的历史。像这样的设想就没有把握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自然收效不大。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上《善良》一课,课堂导入之后,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让学生回答。结果学生对问题不知所云,整个课堂显得无序又无效,似乎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这是因为没有很好地进行课前准备和设想,致使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时间也无法掌控,效率自然低下。过去把教学效果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效果当成一种课堂的追求,当成评价一堂课优劣的一种新常态。我们说,教学设想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效果,一堂充满活力的课必须设计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中职学校特点和学生所学专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注重听说训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教学内容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要注重读写训练,教学内容除按照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熏陶外,还应结合专业实际,着重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等应用性文章上;教会学生如何写信、写请假条、写自荐材料等应用文,确保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能将意思表达清楚。总之,对中职生的要求不能太高,特别是对于就业的学生,知识“够用”就行了。

二、课堂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灵活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突出一个“活”字

“活”字体现在灵活的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生情况等,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微课、网络等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活”还体现在活跃的教学形式上。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可分小组)、探究学习,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者,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形式和方法光“活”还不行,在使用上还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不能随心所欲。如: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常见的学习形式已被广泛地引入课堂,并成了新课程课堂的标志。有位老师在上《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提问:“荔枝有多少种?开花的时间相同吗?”请分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起来,但是有的小组缺乏讨论的有效引导,看着热闹极了,但是效果不佳;有的小组只是一两个人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小组只是象征性地说上几句。整个课堂看似活跃,其实是散乱的活跃、假活跃。如果每节课不管内容要求和学生水平,过多地采用一种模式去组织教学,就值得商榷了。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研究性,既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去积极思考,又要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作用,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效率。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中职生充其量相当于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低年级的水平,我们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时候,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降低难度,采取分层教学法,并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学的东西有用,自然也就有了兴趣,课堂效率也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作者:卢玖 单位:湖北省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

低效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低效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63

1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

1.1 课堂讲授效果的低效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可是很多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却未能真正理解,以为新课程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可以少做或者不做,于是很多教师都减少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与精度,这就导致很多语文教师授课少而不精,语文课堂变得空洞而乏味,教学效率低下。

1.2 课堂教学点评的低效化

笔者在自己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教学点评这一教学方式是最受学生喜爱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若是能够设计一些好的课堂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精要的点评,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很多情况下,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却缺乏精要的点评,有时甚至根本不予点评。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在低效的教学点评中慢慢地消退。

1.3 课堂诱发提问的低效化

语文课堂上的诱发式提问,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可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却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节奏,同时问题又缺乏启发性,这就使我们的课堂提问虽然特别踊跃,可是实际效果却并不好。有些语文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浅显,学生几乎不用动脑思考就可以回答,这样的提问时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2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的成因

2.1 教学理论不足

新课程标准倡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有一些教师就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追求时效性与时代感,所以在教学中就加入了很多的“政治元素”。其实,这种做法是对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曲解,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地了解新课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又不愿意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由于缺乏理论根本,所以根本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忽视教学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农村学校中更加明显。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性较大,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这就加大了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难度。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要把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就需要加强教学互动。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这样教师就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2.3 教师的功利心

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对广大教师来讲,个人利益却是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很多语文教师虽然有心开展素质教育,可是却不得不面对年终奖、职称晋级等压力。还有很多学校把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绩效工资直接挂钩,教师受利益的驱使,不得不单方面地追求教学成绩的提高,从而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这些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3 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3.1 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要切实提高农村的课堂教学效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把教学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语文教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地分析,哪些应该重点讲,哪些需要简单讲,哪些是可以让学生自学的,哪些可以让学生来讲等等。例如,教师可以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来主讲部分简单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2 重视学生个性,增强教学互动

小学生思维活跃且喜欢表现,教师若是能够抓住一个很好的互动点,那么就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理论上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自其内动力,所以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从内心中愿意学习。我们若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互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们阅读后进行讨论或者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理念,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皆语文。这样就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教学效果更佳好。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并进行交流,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

3.3 提高专业水平,拉近师生距离

在新课程标准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要搞好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学,就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科研,提供自身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还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汇总,笔者经常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把故事情节丰富、教学任务繁多的课文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写表演或者观看心得,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笔者还经常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还能通过交流加深师生感情,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4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平时下足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端正工作态度,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中,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郭志敏.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实践,2011,(7).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低效教学论文篇7

一、问卷设计思路及问卷的构成

学生参与度(studentengagement)一般指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效教育活动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它被认为是影响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大学更好地认识学生学习的质量,并理解学生有效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做出相应的改进[2]。

本文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特点,问卷设计中将案例教学的学生参与度定义为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加入案例讨论小组、在小组中主动发言和积极与同伴辩论的程度。本研究的问卷设计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程度调查,目的是发现目前工商管理本科在校学生案例教学的真实参与程度;第二部分是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参与程度问题设计依据利克特量表进行,每个问题分为1~4分(1分表示学生从来不这样做,2分代表学生有时这样做,3分代表学生经常这样做,4分代表学生总是这样做,只有当调查结果在3~4分之间,才能说明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第二部分问卷是针对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影响因素来设计的。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本研究依据反映案例教学效果、适应三方评价(学员、教师和领导),评价全面性及可比性原则,以米斯尔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巴班斯基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和我国学者张玉田等设计的指标作为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筛选的基础[3-4],结合对江苏省某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及学生的访谈结果,共计收集影响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因素47项,经初步筛选实测问卷选择了24个适合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上述问卷调查选择江苏省某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三年级及四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7份。应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第一部分调查结果进行频数分析,对问卷第二部分做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案例教学各个阶段学生参与人数的分布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认真阅读案例方面,选择峰值出现在3分,这表明经常参与这一项的人数最多;在加入案例分析小组、主动发言和参与同伴辩论方面,分数的峰值都出现在2上,说明在这三项上有时参与的人数最多。

表1显示,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案例的参与程度最高,平均分为3.11,属于能令人满意的参与度。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同伴辩论、主动发言陈述观点的平均分分别为2.59,2.51,2.26,说明学生在此三项上都是很少参与。结合表1和图1,说明被调查的学生在案例教学上的参与程度总体偏低,这必然导致案例教学效果的低下。调查第二部分是对造成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程度偏低的原因调查。研究人员设计的24个影响因素得到赞同的程度如表2所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赞同课堂氛围不热烈、对案例的相关知识背景不够了解和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模式是其案例教学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而老师对案例的讲述不具吸引力、案例的典型性不够、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调动积极性、对案例的内容不感兴趣、对案例教学不感兴趣、案例太难思考太费时间,只有不足1/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其案例教学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其他16个指标的被赞同程度介于20%~50%之间。

对24项案例教学参与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这些因素可被分为五类:第一类课堂氛围因素,其中包括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不热烈,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主动加入讨论小组的程度偏低;第二类学生自身因素,性格内向不愿意发言、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信心不足、不习惯参与辩论、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模式、自己没有新奇的想法不敢讲,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主动发言陈述观点和与同伴辩论的程度偏低;第三类案例的难度因素,包括案例涉及的背景知识太多、对案例的相关背景知识不够、案例太难思考太费时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案例的熟悉程度不够、案例不贴近生活、案例思考时间太短,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学生主动发言表达观点的程度偏低;第四类案例的新颖性和典型性因素,包括案例不够新颖、对案例教学不感兴趣、案例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吸引力、案例的表现形式单一、案例对实践的影响力不大、案例的典型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对案例的内容不感兴趣,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的程度偏低;第五类沟通因素,包括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调动积极性、老师对案例的讲述不具吸引力和小组成员不具备良好沟通技巧,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及与同伴辩论的程度偏低。

结合表1、表2及图2结果可以看出,课堂氛围类因素中,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不高和课堂氛围不热烈,因此被调查者在主动加入小组上参与程度偏低(平均分2.59);学生个体因素中各因素的赞同比在40%左右,因此被调查者在主动发言(平均分2.26)和与同伴辩论上的参与程度偏低(平均分2.51);案例难度、新颖性和典型性类因素的赞同比前两类低,但他们同样导致主动发言及参与辩论的程度低;沟通因素的赞同比最低,因此被调查者在认真阅读案例上的参与度最高(平均分3.11)。

低效教学论文篇8

低年级的孩子,一堂课能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间大约为15—20分钟。如何抓住这“半堂课”,实现教纲的教学要求,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快乐教学。课堂上,老师应采用机智、幽默、生动、风趣的语言,让一堂枯燥无味的课变得生动有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面带微笑关注每一位学生,用亲切的教学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如沐春风,产生亲近老师、和老师对话交流的冲动。教师要弯下腰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近学生,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展开合作、交流,引导他们解读文本,促使他们去探究发现,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要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互动教学。语文是一门既讲究美感也讲究逻辑的学科,只有在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得到质量上的提高。一般的教法都要在课堂上讨论解决一系列课文中的问题,但问题提出大多为教师所包办,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如果相反,一开始便让学生努力探索,大胆提出问题,形成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良好开端,这就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中保持学习热情,形成良性循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解答,这样不仅能直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可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自我解答也是最能体现课堂教学特征的一个步骤,在集体讨论式的自我解答时,教师要精心周密地组织安排,或直接开展全班性的大讨论,或先小组讨论,后筛选出质量较高的,再在全班大讨论。教师既要 当好“参谋”,相机诱导;还要当好“裁判”,对讨论的结果拿出主导意见或作出可供学生参考的结论。有时,为了将问题引向深入,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适当提示、诱导,让学生在深层的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低效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解决策略

体育教师针对自身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并将其转变为系统的理论知识,这种能力称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教师的个体科研工作能力作为衡量其综合教学水平的参考指标,对现阶段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科学合理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引作用。我国自1978年以来,对学校体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过程中体育科研的主力军主要以专业体育院校的教师为主,而作为一线体育工作者的中小学教师在体育科研中所占比例较小。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教育活动的实践者,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而中小学体育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的教育水平对全国体育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提升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并且对我国更好的开展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培养青少年儿童终身体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对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个体科研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的提升其个体科研能力并提出相对应的改进策略,实现体育教师理论知识的提升。

1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现状

通过在电子期刊网(中国知网)上进行高级检索,以“体育”为主题进行跨库检索,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在2010-2015年中的科研情况进行整理(见表1)。搜索来源主要以期刊、国内会议、专利、特色期刊、国际会议、年鉴和学术期刊7种类型为主。

从表1数据可以了解到,搜索文章总计298926篇,中小学体育教师发表的文章43440篇,占搜索到的全部体育类相关文献中的14.53%。其中年鉴和专利所占比例最小,而发表在期刊、特色期刊以及学术辑刊上的论文分别占总体比例的9.87%、39.1%和13%。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近五年所参加的科研会议上发表的科研论文为566篇,占近五年体育主题会议的9.65%。以上数据直观的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现阶段的科研成果的发表状态,而科研成果的发表是衡量科研工作能力高低的方法之一,科研论文是否发表在核心刊物,是对其科研能力及论文质量高低的另一个评判标准。从体育学科核心期刊中遴选出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五年发表的论文(见表2),以便可以更为直观的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情况,了解和掌握现阶段体育教师的个体科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期刊主要参照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2015)中的体育学学科标准进行遴选。

由表2数据可知,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五年内在体育学科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总计55篇,占其总体比例的0.85%。其中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所数量最多,发表13篇;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数量最少,发表0篇。

结合表1和表2数据进一步分析可知,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五年来在期刊及特色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分别占近五年期刊数总体比例的9.87%和39.1%,而在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却只占各类期刊总体比例的0.13%,从中可以了解到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论文级别整体较低,论文质量及所作科研的可借鉴价值不是很高,间接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现阶段科研能力不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体现着自身的科学探究创新能力,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我国体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大,并且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因此,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这一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

2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的原因

2.1内在因素

2.1.1体育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占有量导致的科研能不足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欠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体育教师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从体育教师自身而言,多数人认为,体育实践重于理论,导致自己在获取理论知识时产生心理上的倦怠,而这种倦怠,直接导致科研能力的不足。另外,大多数教师是高水平的退役运动员或各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之前的训练和在校学习过程中,专业技能的培养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相对的也就造成了体育从事者在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上的精力不均,造成理论知识薄弱。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员和体育专业学生接受体育训练的时间较早,并且技能训练占据了其大部分的时间,中学教育系统性的培养遭到破坏,导致其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理论知识较为贫乏。造成了运动员或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相对应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导致其在工作中不能真正的做到以理论知识促进技能的提高,也不能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或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体育科研工作不仅需要体育工作者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也是导致其科研能力欠缺的因素之一,即使能够发现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但却不能将其上升为理论研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体育教师群体在科研工作中的一种缺憾。

2.1.2对体育学科传统的思维定势导致教师科研积极性降低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出大量的示范动作,对于技能的掌握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传统观念认知看来,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方法主要以体育教师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为标准,理论水平掌握程度的多少则被看作是无关紧要。现阶段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依然持有“体育以技能为核心”的观念,认为理论知识水准的高超远不如技能动作水平的高超受人认可。因此,体育学科一直处于技能占主导地位的状态,体育学科中的理论发展也较为缓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参与者中的一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指导下,导致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水平掌握程度较低,科研意识淡薄,对待科研的态度始终呈现片面性、曲解性,不能正确地认识科研工作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造成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与科研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自己的工作任务主要是体育教学而不是体育科研。这对体育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提升个体科研能力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另一方面,出于对体育学科的传统思维定势导致体育教师较少的去考虑改变现状,反复执行较为低下的工作。而科研工作在外界认知中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声望,或者只有社会的主流学科才有资格开展的一项工作,因此外界对体育和科研二者认知的差距给体育教师造成的压力使得许多体育教师望“研”却步。

2.1.3对体育学科地位的认识偏差引发教师职业倦怠

出于人们对体育教师存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刻板认识,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升学压力下过度追求升学率,以身体锻炼为主的体育学科一度被列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副科”,学科地位低下。因此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不论是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声望还是在社会中的大众认同感都比其他学科教师要低。学科地位低下间接造成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体育学科地位低下则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的自我认同感,挫伤其工作积极性,造成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消极怠工。体育教师受学科地位低下的影响,在对待课堂教学、在职继续教育、体育科研等工作的开展上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以体育教师和学生为主的课堂群体对体育学科未能树立正确的认识,平时忽略对体育科研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导致体育教师对科研工作的关注与了解甚少,个体科研敏感度和科研工作能力降低。

2.2外在因素

2.2.1体育信息实时传输性差

在体育信息建设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对硬件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远比对软件开发和体育信息收集整合的投资建设要大。从而导致硬件设施建设充足,软件开发却相对缺少,造成体育信息传输的衔接性大大降低,信息的收集整合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对体育教师的需求。我国现阶段中小学体育在体育信息传输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效性落后,由于缺乏对体育前沿信息实时动态的掌握与了解,造成体育教师在科研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上存在着严重脱轨,只能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此外,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之间开展的交流活动也比较少,造成体育信息的流通性较差,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几乎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体育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几乎不能有效涵盖欠发达地区,造成绝大部分的体育教师缺乏对最新体育动态的了解,无法对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展开。

2.2.2科研氛围差科研氛围对于科研工作具有较大影响,体育教师群体普遍受“重技能,轻理论”思维定式的影响,造成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体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较为缓慢。此外,由于学校缺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系统的科研培训造成其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结构改善不明显,中小学体育教师不能用正确的科学方法进行科研工作,教学中的实践无法科学转换成理论指导,做出的科研成果没有很大的可供参考价值。而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他们虽有着强烈的科研意识,对科研工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有着深刻认识,但由于缺少可供利用的体育设施、科研资料查阅整合较为困难以及科研工作缺乏科学的纠正指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制约了青年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另外,“同工不同酬”是目前存在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学校教育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课程任务繁重并且还要组织课间活动、课间操等课余锻炼,科研工作的开展受到时间限制、薪资待遇低以及科研经费缺少等方面的影响。体育教师科研工作不仅受到人文设施环境影响,还受到工作待遇环境的影响,这些对科研工作的进行具有较大的阻碍。

2.2.3科研评价机制不科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作为对其教学综合评价的指标之一,对体育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具有相对的推进作用。但是在现有的教师评审工作中依旧存有评审的不足之处,例如有的教育管理部门工作不负责,过分注重职称评审的外在工作,对评审的内在工作关注较少,导致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时只注重论文数量的发表,曲解科研工作的意义,造成体育教师在科研工作的开展上缺乏主动积极性,不能正确的认识对待科研工作,发表的科研论文缺少可借鉴价值,不能更好的深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工作。此外,青年体育教师在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起来的科研习惯使其成为体育科研工作大军中的新鲜血液,而在学校教育的评职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资历一直作为评审的一个重要标准,评职制度的“论资排辈”压抑了青年体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导致其在科研工作上很难做出成绩。由于体育教师在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机制下,将只是当作工作晋升的工具之一,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师对体育科研的认识,从而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论文质量较低、可鉴性较差、科研工作进展缓慢等问题的产生。

3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3.1理论和技能同步提升,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学习

体育学科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要转变体育教师对体育所保留的传统认知,不断加强体育教师的理论学习,实现理论指导技能,技能丰富理论的同步提升。体育教师注重自身运动技能提高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体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步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并加强对科研工作的认知。使体育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的传统认知,真正做到体育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同步提升。此外,体育并不是单一的技能指导型学科,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牵涉到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体育教师有必要加强对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及时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对体育科研的自信。体育教师还应多关注一些高质量的核心论文期刊,将其理论和教学实践能高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体育科学理论来高效指引体育教学,改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所存在的定势思维,加强对体育科研的认识,平衡体育教学中技能和理论二者的关系,使体育教师逐渐变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2提升中小学体育学科地位,加强对体育的重视

提升体育学科地位使体育学科得到应有的重视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为提升体育学科现有地位,我国对现有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体育地位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校管理层切实执行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学校体育政策,将有关政策全面落实到学校教育以及体育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对所制定的制度措施进行不断的监督和反馈,及时进行有效调整,以保证工作的科学合理性,真正做到行之有效的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体育学科地位的提升不仅要求有制度政策的保障,教师还应该做好学校日常体育工作,充分运用学校的已有资源提升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此外,像日本的应试教育也很严重,但是学校体育工作并没有得到松懈,我们完全可以向国外学习他们较为成功的经验,指引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3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提高信息传输效率

信息的有效传输需要体育教师之间不定期的进行交流合作,以此达到对体育信息的有效整合。这种交流活动不应该仅限于本校体育教师的交流,也不是某个学校和某几个学校的单独行为,而应该是一种有相关部门牵线,多层面,多渠道的交流活动。本校内的交流活动可以在各个学科间共同展开,从而开阔体育教师的视野,吸取其他学科的优势,转化为自身的发展动力。此外校与校间,市与市间,省内,国内,甚至是国外的交流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样广泛的交流活动,教师之间可以互动有无,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交流活动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面对面式大家坐在同一间房间里的交流,而应该是多种渠道的。例如通过网络,特别是微博、微信这种形式,不但省时省力,更提高了交流的效率。通过广泛开展交流活动,使体育信息的传输渠道更为宽广,有效把握科研信息的实时动态,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动力。

3.4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待遇,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相关部门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其应有的薪资待遇并给与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缓解因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而带来的工作压力,重视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体育教师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除了对体育科研的物质支持外还应对体育教师进行不间断的在职继续教育科研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及时更新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做到理论与技能的良性成长。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对学校教育中的体育设施进行一定的投资修建,使体育教师可以具备良好的场地进行教学,使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理论指引技能,以技能转变理论,真正做到理论和技能的相辅相成。而对于刚就业的青年教师来说,则应该多鼓励他们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为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积累科研资料。另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还可以组织优秀教师成立学科科研小组,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及时的纠正指引,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5建立科学的评审制度,端正体育教师教学态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评审制度对体育教师科研动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严格评审教师的论文质量,在注重数量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质量,使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可以直接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职称评定时,由同一地区不同校际间的部门领导对参评教师进行评审,以体育理论教学、体育科研、运动技术讲解示范等教学能力成绩的叠加为参考标准,避免出现评审过程中的诸多不公平现象,端正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学校领导对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审评管理应该平等对待,避免出现对学科间进行所谓的“主科”“副科”之分,加强对体育科研的认识。对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教师加以肯定或奖励,并将适合学校本身的科研成果在校园范围内加以推广,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科研空间。此外,学校不光对教师进行评审,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考核,由校领导或同一地区不同校际的部门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更利于学校教师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现状及现阶段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端正体育教师教学态度。使中小学体育教师及时发现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将教学实践转化为科学理论,间接的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

低效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发展

近30年来,语文教学一直遭遇人们“高耗低效”的责难。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源于1978年吕叔湘先生对当时语文教学状况提出批评:“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应该承认,当年吕叔湘先生是针对“文革”给语文教学所造成的极大破坏这一事实而言,其提出的目的是摆脱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这一思想在当时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普遍心声。正是因为此,吕叔湘先生的这一指责在当时被誉为语文教育的“一声春雷”。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近30年来,人们一直在引用吕叔湘先生的这一观点,认为语文教学仍是“高耗低效”。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批评更是直指语文教学的“低效”,认为语文教学简直一无是处,甚至“误尽苍生”。但是,我们无法漠视的是,近30年来,语文界已有不少人在殚尽竭虑地改进“高耗低效”,同时在客观上也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就。这使人产生了如下疑问: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语文教学一直都摆脱不了人们所谓的“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进一步需要去辨明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是否“高耗”?语文教学是否“低效”?

一、追问之一:语文教学是否“高耗”

吕叔湘先生依据当时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计算出学生在中小学共10年的时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占总课时的30%。从所占课时量的比例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的确可以说语文教学耗时很多。但是,吕先生的这一判断是基于当时学校的教学实际条件、背景和学生的生存环境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它是存在一定前提和背景的。然而,多少年来,人们却不顾近30年来学生语文学习的学校、社会和家庭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客观事实,一直在简单地套用吕先生的以上标准,仅仅只看到语文课时量的比例高便断定语文课“高耗”。

当前判断语文教学是否“高耗”,不应仅仅立足于课堂这一较狭隘的视野,而应立足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和生存状态。若立足于后者来考察,其结果恐怕是另外一回事。在当前,不管哪一门学科,学生的学习除了课堂之外,至少存在着以下几条途径:一为科任老师利用自习课或其他课来教学本门学科;二为学生在家里的自学;三为学生参加的各种学习辅导班等,包括校内组织的以及校外组织的;第四是大家都容易忽视的,就是学生是否在课堂上按要求学习该学的学科,如上语文课时学生是在学习语文还是学习其他学科。若依据以上几点来考察如今的语文课,至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在平常自习课语文老师补课的次数有多少?占多大的比例?有多少学生在家里主动、自觉地学习语文?有多少课外的语文辅导班?在语文课上有多少学生真正在学习语文?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笔者对不同地区的一些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观察和访谈,结果表明:对于以上几个问题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持不太乐观的态度,语文老师利用其他时间为学生补课的次数远低于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在家自觉学习语文的学生不多(只是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家庭作业),课外的语文辅导班基本没有(只有极个别学生请某个教师辅导应考作文);在语文课上许多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而在其他学科的课上主动学习语文者基本没有。这种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愈发明显。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真正花在语文课上的时间实际上并不多,尤其与其他学科如数学、外语等相比而言。有研究者对北京市初中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9.7%的学生不读书,23.2%的学生一学期只读一本书,32.3%的学生一学期读三本书,34.8%的学生一学期读五本以上的书”[2]。也有学者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其阅读量严重不足,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极其有限。以初二年级为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附录的“课外读物建议”中列有14本具体书目,阅读过其中的五本及以上的学生的比率分别是:城市重点中学54%、城市普通中学32%、农村中学13%。再以高二年级为例,通读过《三三国演义》的学生的比例分别是:城市重点中学43%,城市普通中学21%,农村中学19%;通读过《红楼梦》的学生的比例分别是:城市重点中学32%,城市普通中学9%,农村中学4%。[3]引以上虽仅涉及到课外阅读,但众所周知,阅读是整个语文学习中的主渠道,不读书而成天从事写作或其他语文活动,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是难以想象的。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进入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的课时已被大幅削减:现在是高中每周4课时,初中5课时,小学7课时;中小学平均约占总课时的16%,小学约占20%;个别地方,小学语文每周只有5节课,仅占15%。当前语文教学的课时量已不是吕叔湘先生当年所称的占全部总课时的30%之多。

综合考察以上各因素,与其他主要学科相比,立足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存环境,语文课并不是通常被人所理解的所谓“高耗”。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语文所占的时间是非常少的,难怪近来不断有人呼吁应增加语文的课时量。笔者澄清这点并不是在为语文课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开脱,人们长期不加区别地视语文教学为“高耗”,进而把“高耗”与“低效”联系在一起对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甚至整个教育横加指责,的确是有失公允的。

二、追问之二:语文教学是否“低效”

不管对语文教学的“低效”理解为效果低、效益低、还是效率低,也不管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还是学生“学”的角度,其实都必然涉及到其背后的价值取向问题。人们正是依据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达到以及是否达到某一目标,来判定语文教学是“低效”或者高效与否。

在吕叔湘先生看来,语文教学的“低效”主要指的是学生学习成绩差。“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吕叔湘先生的这一指责主要是针对“文革”结束初期学生语文学业成绩太低而言,就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这种指责是十分有必要的。若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断语文教学是低效还是高效,当前的语文教学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已摆脱了“低效”的困境。正如当前不少研究者所强调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的学生语文成绩比以前提高了,作文写得也比以前好了。然而,随着教育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及国人对国外教育先进理念的不断吸纳,随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从分裂逐渐走向融合,随着20世纪末对语文教育大批评的深刻反省,人们早已不再局限于用30年前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当前的语文教学。21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更是明确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总目标,这就意味着,当前人们判定语文教学的依据已是依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定义的语文素养(这比较以往已大大拓宽了)。正是依据“语文素养”,时下人们发出感慨:学生的书写能力太差,语言使用不规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差,语言运用缺乏个性、对母语缺乏必要的情感,等等。这些都可以证明当前的语文教学在整体上仍未完全摆脱“低效”之困境。

当前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已不同,这势必导致当前语文教学的“低效”与吕叔湘先生在30年前所说的“低效”在内涵上的明显差异,可是不少人们却未认清这一点,生硬地套用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来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不加前提地批判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对整个语文教学进行否定,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认清这一点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语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之中的,所以语文教学的“低效”远非一个事实判断,更是一个价值判断。改观语文教学的低效也绝非一个简单的技艺问题,它首先是一个价值取向的明辨澄清问题。第二,语文教学的“低效”必然具有长期性,同时也异常艰难,其原因正是在于人们总是随着时代主题的演变向语文教学提出愈发丰富的要求(其中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第三,也正是因为人们总是随着时代主题的演变向语文教学提出不同的愈发丰富的要求(其中加杂着一些非语文的成分),与此同时又用这些要求来评判语文教学的高效与“低效”与否,这便使得语文教学的“低效”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人们也只能在主观上将其减至到最低或者说合理的限度。 转贴于

三、追问之三:当前如何才可能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

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绝不限于停留在语文教学的某一或某些技巧技术之上,而必须立足于整个课堂教学生态。随着当前教学论的研究主题由“工具论”向“发展论”的转换,课堂教学价值取向正实现“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的跨世纪超越”[4]。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的问题已随着时展演变成“学生发展”的问题。通过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其真实的、真正的发展,语文教学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低效”的遭遇。总体上说, “学生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发展什么”与“如何发展”这两个方面。

“发展什么”的问题实则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鉴于当前语文教学在价值取向上的混乱与纷争,语文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应首先进行“语文”与“非语文”的清算。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应重新澄清学生在语文学科之内究竟应获得怎样的发展。语文学科因其以母语为教学内容,这便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而始于2000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 (修订本)并沿袭至《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使语文学科与文化纠缠不分。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学很自然地在经典的选文问题上、传统的诵读问题上、语言技能的训练问题上、系统语法知识的传授问题上、文本的多元解读问题上、作文的真实表达问题上陷入各种纷争。这些纷争集中表征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性质之争。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素养”无非是在面临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冲突时的一个有意或是无奈的平衡。立足于语文素养的“面”上的整体把握就会忽视、掩盖其在“点”上的必要区分。《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素养的主次倚重上未作出明确的厘定,这为人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握语文与非语文之上预埋了一个极大隐患。这样,语文教学便时常陷入如下的尴尬境遇: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什么是自己该干的,什么是自己不该干的?所以就语文教学目前的问题来看,在语文与非语文之上的适当分野,在语文教学的主观性价值目标和其客观性功能之间的必要澄清,是当前语文教学在价值取向上最为紧迫的任务。总体思路是立足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背景积极实现语文教学从传统向现代的真正转型,在现代教学论的视野下构建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以此为基点合理把握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和“语文意识”,而不是简单地由汉语言的特点直接推演出语文教学该如何实施。

如何发展的问题可以表征为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发展机制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置于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特定语境之下、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矛盾(人与语言之间的矛盾)和汉语言的本质特点,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和基本进程以及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要在以上基础之上着力思考:个体言语学习的独特性及其言语能力的差异性发展,个体经验基础上言语理解和表达,学生言语技能的有效训练,语言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特色与言语学习,言语互动的学习机制、对话交往与学生言语能力的生成,不同的语文学习方式与教学策略的实效性,学生生活实践中言语学习的积累与领悟,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学生生存状态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等等。

以上“发展什么”的问题侧重于“是什么”与“为什么”层面的哲学思维; “如何发展”侧重“怎么样”层面的科学思维。正是围绕学生发展这一教学论主题,并依据“发展什么”与“如何发展”这两个问题的统整,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走出长期的“低效”之困境。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日报,1978—03—16(3)

[2]王俊英,北京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01(2):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