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22:34:24

单元教学论文

单元教学论文篇1

改革意味着进取,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笔者不揣浅陋,亦在单元教学问题上进行过探讨。本人称之为“单元流水教学法”,其具体内容是:按照教学常规,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及教育对象的实际,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计划,实行板块式的整体性知识网络教学;其具体做法是:让任课老师各自承担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依次给同年级所有班上课。比如我们学校,一个年级共有八个班,四位语文老师,新学期伊始,让A承担第一单元,B承担第二单元,C承担第三单元,D承担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每单元拟用两周的时间教完,A在一、二班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再到三、四班上课,B在三、四班教完第二单元之后再到一、二班上课……依次实行流水式教学。当第一轮全部教完之后,任课教师根据单元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单元知识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然后,教师再分别承担另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这样,每学期一位教师只承担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实行这种单元流水教学法的优点是:

一、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一个教案由原来使用两次变成使用八次)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将语文教师从备课批作业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采用单元流水式教学,第一、二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此后,便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为其他班上课,除上课、批作业之外,节省出的备课时间或用在同各年级或同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上,或用于业务自修(以往只是忙于备课、批作业,在语文教学及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太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教学水平)。

二、能深入挖掘群体智慧,切实走集体备课的道路。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每位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课,一包到底,三年一贯制。教师只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负责,备课时各人备各人的,尽管教研活动时常提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集体备课也只往往流于形式。实行这种流水教学法之后,各人的责任就不只限于自己教的两个班,而是对同年级所有的学生负责。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大家互相热情地提供备课资料,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立和解析方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将在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或教学心得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同道,以资切蹉,集体备课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三、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学水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位语文教师或擅长教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教研组长可根据各人所长,分配教学任务,让各位教师分担各自擅长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能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并将经验有效地用于以后几个班的教学实践。而传统的教法,如果在A班的教学中得到点反馈信息或有些教学反思,最多只能用于B班,但在B班得到的信息或启示就无用武之地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强调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教案纸上“教学反思”栏目中出现的只言片语的“反思”,也只是一种敷衍的文字而已。这或许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五、采用“单元流水教学法”,每隔两周换一位语文老师,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态、语势等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获得新刺激,激发愉悦的学习情绪,产生情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三年一贯制、一包到底的教法,往往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心理,即使老师有意识地变换一下教法,学生还会认为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不以为新或不以为然,便不会产生新刺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经常换一下老师,学生是否会适应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听一位陌生教师的讲课,比老是听一个教师讲,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教材内容的跳跃,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独具特点,即此科不同于其他科具有章节上的逻辑连贯性。其他科如果采用这种内容上具有跳跃性的教学,学生听起来肯定吃力,无法接受。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言文等,都有相对的单元独立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先学哪个单元的内容,区别不大。正如我们平常吃饭,先吃馒头后喝稀饭,与先喝稀饭后吃馒头,效果是一样的。

六、实行单元流水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业务熟练的老手精益求精,新手则可借此机会教学相长,百炼成钢。这种流水教学法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机制。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曝光亮相,孰优孰劣,在学生心目中如明镜一般。从教师本身角度看,人人都想让学生觉得自己这一课讲得最好,哪位教师在教学上不使出浑身解数,尽心力而为之?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不待言。

七、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阅读水平的高低,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能从作文中体现出来。采用流水教学法,教师根据单元文章体裁、内容、特点,确立写作训练的体裁和内容。教师可对以前一两个班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从中找出一至两篇好文章加以润色,作为范文刻印出来,讲评时分发给学生,教师以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为重点,认真搞好讲评。并指导学生结合范文,自批作文,以提高学生写作和修改文章的能力。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手中就有各种文体的大小作文的范文十几篇,三年之后,就有七八十篇乃至更多篇的优秀作文在手,学生时常翻阅这些优秀作文,对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单元教学论文篇2

   

  

单元测试是针对学生在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后,进行的一次阶段性的检测。它具有知识范围小,知识内容少的特点。所以说如何从语言学的角度在有限的范围内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程度进行有效地检测,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更者,英语单元测试必须在学生已有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的教学目标起到导向作用。同时,现行英语教材的内容的设计注重了话题、功能、结构、技能和知识相结合的体系,这也必须在单元测试中有所体现。因此,英语单元测试的选题策略是在紧紧地围绕各个单元教学目标和遵从英语语言习得规律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重视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 

一、选题要有代表性 

在英语教材中,各个单元的知识点是为数不少的,包括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句型等)和文化知识,也包括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虽然教材有计划地、相对集中地介绍了相关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但是为了检测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知识后,能否投诸于运用,这就要求命题者在有限的测试题目中容纳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命题者可以提出若干个预选命题方案,然后借助预测测试的结果,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再选出具有重点与非重点、能力与非能力、重点与能力等有代表性的题目。通常情况下,代表性的题目包含重点题、典型题以及综合运用题等,它们可以体现在不同的题型中。但是,命题者不能将语言信息或语言信息的测试的代表性建立在超量(如题目长、生词多)观念上。代表性的题目只有在“抓纲务本”的精神指导下,才能作出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才能体现出语言测试的特点。 

二、选题要有针对性 

在英语教材中,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体现了“秩序渐进、循环反复”的带有针对性的特点。事实上,对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学生而言,由于学习策略的效度的差异性,学生往往会对一些知识存在理解上或应用上的缺陷或疑惑,所以命题者的选题要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借助于测试的手段观察、发现、探索和研究其自身语言学习上的差异。比如说,当今的中学英语语言测试体系不能体现出学生“说”的能力,所以命题者在选题的过程中,要切合于语用学的实际,参照“任务型”教学活动目标,有意识、有策略地通过单元测试的题型的转变,将“说”的能力测试融于“听”的测试中。这样的单元测试的命题导向就是针对学生之缺,了解学生之愁。还有,命题者要结合教学实际中的学生在平时作业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选编一些“对症下药”的治病题,这也是具有针对性意义的。比如:feel like与would like的用法的差异性就可以成为测试的内容。 

三、选题要有灵活性 

在英语单元测试中的灵活性是指在一例的题目中容纳了多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考察,并训练了学生运用“一题多思”的思维方式。由于当今的英语教学模式侧重于“任务型”和“交际型”的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能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情景中,综合应用语言知识完成语言任务的能力;这也就要求测试题目能体现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纵横联系,能检测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测试题灵活性要起到影响试题区分指数的作用,这也就有利于指导教师将来的授课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比如说,完形填空的空白就显示了对两种语言模式(一者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语言模式,另一者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的猜测性语言模式)和一种测试意图(命题者的测试目的),避免了就题论题的俗套。当然,命题的灵活性的特征要体现在与教材关联性上,并不是指“难”、“偏”、“怪”。 

四、选题要有科学性 

一份高质量的英语单元测试试卷并不是题目的堆砌,而是建立在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的语言信息(包括知识和能力)的检测。它必须达到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甚至引导未来教学活动的目的。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在语言知识上要学生追求多方位,在学习能力上对学生讲究多层次。所以在英语单元测试中,以此为基础的单元测试的选题也要体现出以系统性和整体性为内涵的科学性。命题者只有在熟悉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双重前提下,才可能使试卷将单元测试的内容有效地包容并形成一定的可行性和可信性的效能,才能促进学生通过英语测试对英语学习的内容进行控制管理,从而有效地学习。同时,科学性也必须体现在量和数的合理分配上。 

五、选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策略 

单元教学论文篇3

一堂高效的几何复习课一般遵循以下教学程序:“知识归纳精选习题解法探究探索变式问题解决思想归类总结升华”.现有几何复习课通常就是回忆+练习的模式,单纯的知识点复习使得几何复习课效率低下,课堂气氛差,有时复习目标不明确,选题随意,很多教师常注重知识、轻方法和技能,另外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差异和主体地位,解决问题时常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缺少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

二、变式题组教学设计激活几何单元复习课课堂生机,提升效率

在几何单元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一组变式题组不仅可以使不同学生得到发展,而且在探索解题思路形成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了几何定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激活了课堂气氛,以变式题组形式呈现数学问题和单元知识点,通过变式训练提升学生思维,提升几何单元复习课有效性.例如,在等腰三角形复习课中,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设计了系列的变式题组,题组中看似类似的问题,却在条件、图形结构或是结论上有些变化,添加了新的技巧方法;看似简单重复,其实是不断变化求新,通过指导学生训练并加以分析归纳,使他们逐渐积累,举一反三,提高识别与判断、转变与化归的能力,改变了以往几何复习课回忆+练习的模式.下面以等腰三角形复习课为案例分析变式题组设计在几何复习课中的应用.

(一)明确设计目标,为课堂效益导航首先对本阶段知识进行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复习课目标的设计很重要,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老师不重视复习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复习内容设计应依据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本节复习课教学策略采用了学案设计形式,学案的的设计在复习课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学目标学会在解题中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根据变式练习和具体几何综合问题,总结基本图形,归纳各几何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在多变中抓住问题本质.学会对每一组题目总结解题方法,体会分类讨论、转化、方程等数学思想.目标设计是分级完成,低层次目标首先要学生掌握本章知识点,以知识点的整理和查缺补漏为目标,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二级目标主要以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为出发点,面对同一问题改变条件或图形结构、或提问方式,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高层次目标使得更多学生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学会提炼数学的思想方法.

(二)知识整合,点燃几何单元复习课激情以掌握本单元知识点为前提,打破回忆+练习的传统模式,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为目标设计了如下一组变式题.这组变式题组长相上非常类似,在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后30℅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进来.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举手,点燃了课堂学习火花,很多学生拿到学案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思考解题中.问题1、2的起点低,教师有意把这类题留给了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回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这组变式训练通过改变条件,也复习了学生的易错点.第1题的变式1、变式2两边长没有明确是底还是腰,要分类讨论,答案得到后还需注意能否组成三角形;问题3没有图,高的位置不确定,此时也需对三角形的形状进行分类讨论.这些题都充分体现了等腰三角形重要的思想.在教学策略上采用追问形式:本组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哪些知识点?涉及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本环节教学教师没有就题论题,而是通过对题目条件的改变,使得题目的难度层层递进,让知识点贯穿在解题中,不是单纯的知识点复习,让学生耳目一新,发展了学生自我归纳能力.学生体会到等腰三角形遇到边、角、三角形的问题要进行分类讨,并及时归纳解题方法,解题思想.引起了学生的思维欲望和最佳思维方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1.本节等腰三角形复习课以三组变式题为基础,针对学生在新课学习时的易错点,难点进行干预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分类思想是等腰三角中精髓,90%的的学生喜欢这样的方式,问及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复习方式,普遍认为这节课题量少而精,这些题很有趣,没有重复的做题,整节课课堂氛围活跃轻松,学到了很多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这种采取螺旋上升式变式题组的设计,知识巩固—应用提升—能力拓展—构建知识结构图的复习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几何单元复习课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能力.

2.变式题组设计几何单元复习课一定要遵循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的原则,每一环节题组遵循递进原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激发几何单元复习课的效率,打破开始课堂气氛活跃,随后课堂鸦雀无声,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同时也要贯穿数学的解题方法思想和基本技巧,从而获得更多的数学经验.

3.任何一节课的成功都离不开教师的课堂组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忘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单元教学论文篇4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单元理论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自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单元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明确目标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

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 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 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

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

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

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自读深化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

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 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五、习作训练

单元教学论文篇6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游记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做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要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时,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

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交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了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自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自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单元教学论文篇7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问世,改变人教版一统天下的格局,实现了“一标多本”,出现了与人教版并行的鲁教版、粤教版、苏教版等多种版本。2004年,语文版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由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写并出版发行,主编是史习江,张万彬。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从时代性角度着眼,选取文质兼美且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新时代文章,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目标。

 

二、高中古代散文单元分析

 

(一)单元结构分析

 

“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教材两部分,必修教材共有五册,以人文话题的方式组元,每册四个单元,单元以选文为核心,由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性学习三个板块辅助配合组成。“阅读与鉴赏”板块由作者介绍、选文、理解?鉴赏、拓展?应用、相关链接和单元链接六个部分构成。语文版教材中,古代散文单元共有五个,统统编排在每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选文4篇,五册教材共选取20篇古代散文,约占教材全部选文的30%。

(二)选文内容整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五册,共有五个单元,二十篇古代散文,梳理如下:

 

第一册:苏轼《赤壁赋》、李密《陈情表》、归有光《项脊轩志》、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二册:司马迁《鸿门宴》、司马光《淝水之战》、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左传》)《崔杼弑其君》

 

第三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杜牧《阿旁宫赋》、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勃《滕王阁序(节选)》

 

第四册:(《荀子》)《劝学(节选)》、韩愈《师说》、欧阳修《与高司谏书》、黄宗羲《原君》

 

第五册:(《论语》)《论修身》、(《孟子》)《论民本》、(《庄子》)《神游物外》、(《老子》)《祸兮福兮》

 

“选文”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篇目前用星号做了标注。语文版五册教材古代散文略读课文共有五篇,分别安排在五个单元组的结尾处,篇目分别是《兰亭集序》、《崔杼弑其君》、《滕王阁序(节选)》、《原君》和《祸兮福兮》。

 

由前可知,教材以“选文”为核心的“阅读与鉴赏”板块包括“作者介绍”、“选文”、“理解·鉴赏”、“拓展·应用”、“相关链接”和“单元链接”六个部分。

 

以第一册古代散文“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单元,第一课苏轼的《赤壁赋》为例。“作者介绍”部分简要介绍了苏轼的生平、文学地位、著作及创作风格。其篇目经典,文质兼美,毋庸置疑。“理解·鉴赏”和“拓展·应用”是习题系统,设计了六个题目,其目的是培养语言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增强语文学习综合能力,最终目的是全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第二题“辨析下列词的不同意义或用法”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设计的。第四题“找出文中关于人生哲理的议论,说说这些议论有什么特点,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是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设计的。理解、鉴赏、拓展和应用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生成,才会鉴赏,从而实现迁移应用。“相关链接”内容一般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对课文的理解起到补充辅助理解作用。 (三)古代散文单元形式编排特点 一个单元一个人文话题,以一句名家名言为单元主题,如第一册古代散文单元的主题为“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选自《诗经》。单元主题与单元所选文章思想内容息息相关。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散文单元共有五个,单元主题分别是:第一册“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四篇文章都为抒情散文;第二册“大江东去”,有记叙散文也有人物传记;第三册“万物静观皆自得”,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又有议论性和抒情性散文;第四册“铁肩担道义”和第五册“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都是议论性散文。 三、对语文版古代散文单元的思考 语文版教材选文新是最大的特点,将近 60%都是新的选文。这样一来,课程标准要求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典范性、文质兼美”的要求,就倾向了“时代性”,古代散文单元选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古代散文学习难易程度无梯度。一般而言,记叙性散文相对简单,应放在低学段学习,相对难的放在高学段学习。因此,笔者认为第一册和第二册选文的位置可以互换,让学生从简单入手,培养兴趣,落实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单元编排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不一而足,提此一两点,作为参考。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辩证思维,即使是面对权威也要敢于质疑。

单元教学论文篇8

一、改变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使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新的课程计划要求,高一年级语文阅读课共计48课时。有限的课时要完成三个现代文单元和三个文言文单元的教学任务,实在紧张。怎么办?这就需要加强预习,落实基础,整体感知,突出重点。要求以单元训练目标为目的,每篇课文的学习要从教师指导下的预习开始,在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不求讲解,面面俱到。例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过去至少要讲四个课时,教学重点设了三个学习思想内容,理清思路,把握写作特点。而现行教材只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重点只有一个,即理清思路。这样一对比。我们就可看到,现行教材的特点是系统性强,教学重点集中明确,每一课只突破一个重点,不求全,这就告诉我们在使用该教材时,一定要围绕着重点展开教学,并且有所突破,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文教学也是如此,能够人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古文篇目都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是语言文字的精粹,具有永恒的魅力。对于高中生而言,多读这些文言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教学应强调诵读、背诵,因为课文具有典范性、代表性,在诵读、背诵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我们对教学理念的更新,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领悟,还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

二、转变了教学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单元教学观念

单元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场革命。实施单元教学,不能用旧的传统的观念看待单元教学,更不能单纯用升学率的眼光来评价单元教学,传统的单元教学是一种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教学形式,把已经按单元编排的单元内容,零碎分割,忽视能力培养,忽视知识系统的科学编织,效率低;单元教学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是在一个教学单元,这个单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赖的几篇课文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以一个单元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教材,设计教学,并顾及单元间的内在联系,前后贯通,纵横勾连,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序列,步步登堂入室。这就避免了传统的单篇教学中知识零碎。不思整体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彻底更新教学思想,打破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实行单元教学转变教学思想。

三、注重反馈矫正,注重补偿一

我们目前的教学形式主要还是群体教学――班级授课制。其特征之一,就是用相同的教学方法。相等的教学时间。去面对五六十个情趣、志向、性格、经历不相同的学生。教法的单一、教学时间的一裂:同众多的情趣各异的学生形成极大反差,致使一些学生掉队。教学效果不好。如何弥补呢?鉴于群体教学的不可取消性,弥补的办法就是把形成性评价引入单元教学中来。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又改善教学过程的评价。它的主要作用是把评价结果与各段的教育目标和学习行为联系起来,取得目标情况的论据,然后据此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矫正补偿。

具体办法是:实行单元检测。单元检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更重要的是进行矫正补偿,使其在得到矫正后,获得成功的欢乐,让他们愉悦地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四、体现出用控制理论指导单元教学的特点

作为一个教学阶段的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其教学过程是“整体(目标)――部分(要素)――整体(综合)”的过程,首先从整体上初步了解单元目标、把握认知结构;其次,研究、探讨、掌握各要索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认识各要素的基础上,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整体;最后,经过信息反馈,经过调控,控制单元教学这个信息系统,以达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此,必须用控制理论指导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 目录教学法 运用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记住了的知识容易忘记,考试答问答题时总答不全。这同样也是老师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我们通常的解决方法是:教学生很多记忆方法,让学生反复记忆,教学生许多答题方法。但是这些做法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什么呢?我也曾经反复思考这一问题,最后发现学生遗忘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只是被动地记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而没有真正理解历史,所以他们不能以历史人物的视角去体会历史,更不能以史学家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什么事情记得最牢?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如何记得最牢呢?那就是你理解了这一事情亲历者当时的环境和感受,因为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必然的,理解了当时的环境,就能像做数学题一样从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的结论。为了达到第一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成为亲历者,这称之为情境教学法;为了达到第二个目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加强史论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这称之为历史逻辑教学法。以上这两种教学法的见效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至少要从高一开始就进行。那么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有没有能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教学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目录教学法。下面我以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为例介绍这一教学法的运用。

一、目录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目录是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范、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目录是检索工具,我们在背书的实践过程中,总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总是背了一段以后就忘记下一段是什么了,这时如果有人给你提醒下一段开头几个字,我们马上就能流利背诵了;或者我们演讲准备时间有限,要使演讲有条理,就会写一个提纲。这些经历说明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掌握了知识,就能驾驭知识。而目录就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

二、解读教材名,抓住教材核心

教材名也就是书名,它是整册书的标题,整册书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标题展开的,因此理解了书名就把握了教材的中心。如我在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时,是这样教学生理解书名的。第一,这是必修Ⅰ,我们就要想到必修Ⅱ、必修Ⅲ,把三个必修的书名整体理解,就会发现编写者的历史观,那就是文明史观,整个人类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讲到这里就要特别强调,“三个文明”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明确提出来的,政治文明是新提法,政治文明建设也是中国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重点。第二,解读“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具体地讲,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政治制度层面,主要表现政体、国体、国家结构、政体范围内的政治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成果。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政治制度文明发展的最重要成果。在政治观念层面,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的更新变化。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正义、共和、法治等思想观念的形成、普及和发展,以及人们政治参与意识的普遍增强,等等。第三,解读历程。“历程”表明政治文明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自文明社会以来就有政治文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通过这一解读,学生明确了本册书的内容就是政体、国体、国家结构、政治体制和政治观念的发展过程。

三、解读单元标题,把握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单元标题的解读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解读完书名后马上解读所有单元标题,以把握它们与书名之间的联系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我在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时,是这样教学生理解单元标题的。第一,让学生看完整个目录的七个单元标题,然后指出教材是按照古代政治文明(中国和希腊、罗马,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包括第四单元在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文明探索历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第一次实践――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苏联和中国)、当代各种政治文明的交汇(第七单元)的顺序进行编排的。从而将它们与书名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总的知识体系,这样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记忆。第二,解读单元的核心内容。在解读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第二单元《古代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时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理解单元的核心内容,第一单元的标题可以修改,改为《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样改了以后就能明确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最后指出这两个单元的四个关键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民主和法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的核心内容就是代议制,然后明确其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四种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政体。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核心内容就是民族独立与政治近代化。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理论建立、第一次实践到两种模式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的核心内容就是各种政治文明交汇下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第三,从单元标题升华历史认识。从政治文明的发展顺序得出政治文明具有继承性的结论和从孤立发展到相互影响的结论;古代不同政治文明、近代资本主义不同的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不同的政治文明得出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结论,以及政治文明建设应符合各国国情的结论;从当代各种政治文明交汇的历史现实,得出政治文明建设应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和与时俱进的结论。

四、解读课题,把握单元标题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单元标题之下就是各课的课题,每一个课题都是围绕单元标题展开的,理解了单元标题与课题之间的联系,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知识。对单元标题与课题之间的联系的解读同时也是单元标题解读的第二个部分。这一工作是在复习每一个单元之前要做的。由于内容太多,我以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例解读单元标题与课题之间的联系。由于有了单元标题解读的第一个部分的基础,我们已经明确了本单元的核心内容,那么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解读核心内容。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因此首先就是从理论上解读这两个制度,然后比较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个工作就是明确各课题是如何围绕这两个内容展开的,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介绍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王位世袭制的规范(宗法制、礼乐制)、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内外服制度、分封制、郡县制);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先将这一标题改为《秦朝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里一定要强调“统一的”,所以本课介绍的就是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推广;第三课《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第四课《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这两个标题应进行修改,修改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成熟》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反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介绍的是汉至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演变达到最高效能及与生产力最契合的程度,各种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如选官制、监察制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走向反动》介绍的是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以上修改和解读,学生一方面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另一方面可以以两对矛盾为线索把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

五、解读课文子目,把握课题与子目之间的联系

单元教学论文篇10

一、理论依据

1.认知结构主义理论。布鲁纳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成为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应当为之形成一种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他认为,学习应当包括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这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学生应是积极的信息汲取、加工者。

2.认知同化主义理论。奥苏泊尔认为,学习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他的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正是基于此,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3.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罗杰斯认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做到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将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只知道接纳知识的容器。他强调教学活动要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发挥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功能与积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对信息的获得、选择、辨析和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理论为此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同时,语文阅读强调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创造性学习,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主义理论又为此打下了基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分层性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人文理论依据。

二、分层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以教材和与之相配的读本为基础,进而辐射至其他文本资料乃至网络资料等。但我们可以用两个词组来概括它们的基本形式,即单篇研究和单元研究。

1.单篇研究。单篇研究比较适合富有内涵、学生不易理解的讲读课文。教师可就某一问题提出一个小课题供学生去研究,以便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文章所蕴含的丰富韵味。这种重组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提高文学感悟力。

2.单元研究。单元研究即将在某一角度有联系的几篇文章组成一个单元,学生以自学、共同研讨的形式对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学习形式。依据新课程课文编排的特点,又可以有以下多种形式。(1)按照教材本身的安排,以单元教学重点为切入口,进行单元研究。新教材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划分单元,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即以人为本。但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往往舍弃了其中许多的篇目,认为这样的文章可学可不学。显然,这违背了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教学活动中,不妨让学生以单元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2)将教材和《语文读本》中的文章重新组合成新单元。新教材的读本在选取文章时,注意到了与教材的配合。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似点或比较点,比较容易形成具有研究联系点的单元。比如学习《鸿门宴》时,就可以和《语文读本》中的《垓下之围》组成新的单元,通过比较,完整了解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形成一个研究课题:项羽人物性格研究。将这个单元重组,意义在于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拓展阅读、比较阅读的意识,同时,又借助研究性学习把《语文读本》的指导纳入了课堂教学。(3)将教材或读本的课文和课外选文甚至网络资源组合成新单元。比如学习《鸿门宴》时,还可以与当代小说《重瞳——项羽自述》(潘军)、《霸王别姬》(张爱玲)组合,完成“再读项羽”的课题研究,作一次文学性的再创作。这种重组的最大特点是扩大了教学容量,拓展了教学空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语文学习变得有趣,变得高效。当然,由于学生的能力、兴趣有所不同,教师可在紧扣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指导、帮助学生确立不同层次、方向的课题进行分层研究。

三、教师职能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应当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又可以用“编导”和“引导”来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