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9 16:46:58

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范文篇1

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应当说十分符合科学认识事物的系统论,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说: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而这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英语教材的单元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这规律实际上就是每个英语单元的主题,它是单元组合在一起的核心。如果我们想利用单元板块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对教者而言首先就必须切实真正了解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核心,并从整体的范畴对单元各课相互联系的各部分进行观照。我们也十分明确围绕主题所贯串的各课它们又具有其基本的线索,这线索有纵向和横向之区别,那么,我们整体教学的构思就必须把握住这纵横向的一些内容。整体组合单元教学实践从一定层面上使我们认识到:单元整体教学如果能够比较充分地从教材整体出发,努力把握住整个的单元系统,在这样的基础上串联起单元知识及训练的要求,小学生则能轻松、愉悦并迅速掌握单元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反之,零碎的教学将会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反面效应。学生无法系统地消化一单元的内容,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能要再去“炒冷饭”。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好单元教学主题,在充分优化教学程序上下足工夫。

二、紧扣单元主题,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单元整体性的英语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整体性和应用性。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就必须努力摒弃片面注重词句的教学,将英语教学逐步渐进地推向应用性与生活化。如果我们在教学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情感体验与整体认知,教学效率可能大打折扣。从单元主题的整体角度来设计教学,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自主的前提下,同时基于单元整体性设计单课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过程。比较明确地为我们学生理顺和理清单元整体主题与各板块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首先就要把好第一关,考虑学生实际,让他们真正能够适应教者所挖掘的单元主题与单课话题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没有这样的理念和实际行动的铺垫,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可能很理想地凸显出来的。其次,笔者还比较关注文本的再构,因为我们发现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并不是对各板块简单拼凑,而是基于学生为主体的单元主题与单课话题联系的再梳理和优化性的重组;有了这些比较充分的前续性准备,那么再去构建“主题———话题”式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从整体到局部,以主题为引领,以话题为实施就不存在问题了,学生也就能够走进教材,用心去体会和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学习内容。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Unit2Moreexercise一课时,我以“动物开运动会”将PartDGH三个板块有机串联,教学一气呵成。

三、紧扣单元主题,活化学生创新思维

单元整体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单元整合;语言能力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一般都按照从词到句,从句到篇的顺序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这种“肢解”式的教学模式深深地影响着师生的教与学——由点到面的教学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但从长期来看,这一模式违背了语言表达的意义先行的理念,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语言人文性的感知能力。以单元主题为线索,立足每个单元的主情境图,挖掘话题主线,整合单元内容,能够以语言整体呈现的方式不断加深学生对单元学习目标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达到建构知识、内化语言、发展思维的目标。那么教材内容该如何整合?整合后的内容如何推动语言发展?

一、整合各课时内容,呈现单元情节和意义

一篇课文是一个语言和思想连贯的整体。整体教学就是一遍一遍地教,不把课文拆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另外,一篇课文既是一个完整的思想,又是一个完善的结构(胡春洞,1994)。单元内每一课时的话题都是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展开的,每一课都是对单元话题的情节发展的逐步推进。因此,教师要把握整体性原则,整合各课时的内容,使各课时呈现单元整体的意义。(一)基于主情境图,串联各板块话题主情境图是单元主题的直观呈现。教学前,教师应基于主情境图,整理、归纳、梳理单元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编和设计,使其互相关联,互相促进,将每一课自然串联成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展开的有意义的话题链。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主情境图,导入单元话题,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如相关单词、句型、文化等。此外,教师要利用话题链循环复现知识点,使每节课前后衔接自然。以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6Meetmyfamily为例,具体可以按如下方式展开。这个单元主要介绍的是家庭成员以及他们各自的职业。单元主情境图呈现了几个主要人物在观看Sarah一家出演儿童剧《绿野仙踪》时产生的关于家庭成员及其职业的谈话。这个完整的故事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串联了起来,引出了整个单元内容。图中还有Zip和Rabbit的对话,该内容也值得教师关注。通过生活化的实际交流,在语用过程中带动语言知识的学习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基于文本知识特点,本单元设计的是并列式话题,打乱了原来各板块的教学顺序,听说读写在各课时中也各有侧重。第一课时的话题为Afamilyplay/Meetrabbit’sfamily,旨在让学生整体感悟单元知识;第二课时的话题为MeetSarah’sfamily(P61—62),主要侧重于词汇教学;第三课时的话题为MeetAmy’sandChenjie’sfamily(P58—59),主要侧重于对话教学;第四课时的话题为MeetJohn’sfamily(P63),旨在进一步开展对话练习;第五课时的话题为MeetZip’sfamily(P65),主要侧重于篇章教学;第六课时的话题为MeetCat’sfamily/Revisionoftheunit(P60),旨在复习巩固单元知识。这6个话题并列串联,使知识循环呈现,形成一个围绕单元主题展开的有趣的话题链。这样的课时设计使每节课各有侧重,但又都是基于单元主题,并且每一课时都是对单元主题的深化,单元整体性十分突出。(二)厘清人物关系,联系单元内在情节单元内容能够整合,不仅仅是因为知识上有关联,也因为各课时的人物关系是交织的。教师要在通读单元内容,细读文本图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整理每一课时隐藏的内在情节,以一条清晰的情节线引领单元教学。以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1What’shelike?为例,教师细读文本后,提炼出Teachersatschool和Friendsathome两条主线,每一课时关注不同的内容,由此通过不同形式使所有知识滚动起来,让学生不断输入和输出语言,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目标语言的感知、学习和运用。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二、滚动呈现教学内容,推动语言能力逐层提升

单元整体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单元整体教学内容,从教学达成目标、学生培养方向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性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对应的时间里对某些知识或者某些技能有深刻的了解,进而强化其掌握程度,科学提升学生的掌握水平。本文就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范式开展方法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一些思路或者帮助。

一、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引入信息技术的意义

1.1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引入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发展必然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等学生科学培养理念的提出,当代初中语文教育开始逐步走向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新教育新教材新模式理念的支持下,当代初中语文教育,学生需要从大量的技能知识以及书籍中,科学的掌握其背后蕴含的知识以及技能。在这样的形势下,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以及学生扩展探究的有力手段,教师也必须对其加强认识,积极利用其模式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其综合能力,促进其正确学习意识与探究意识的构建与发展。初中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未来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科学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极大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想素养。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信息技术的科学研究以及有效性使用,从而有效增强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养,让他们在初中语文阶段就能够具备良好的自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成具备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1.2初中语文单元整体引入信息技术是当代人才培养发展必然方向

生产力在革新,社会在进步,方式方法以及思想都在不断的变化,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培养与进步,国家、企业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步从需要专业人才逐步走向综合型人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培养方向也要逐步进行科学调整,逐步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获取能力放在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中。而初中阶段科学引入学习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加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效引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还能激发学生的自我知识需求以及自我探究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有效增强教育以及学生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初中语文整体单元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规范化使用方式

2.1单元教学达成目标的科学确定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文本设计中,如果教师依靠单篇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设计,那么就极大的误入了自以为得的窠臼,无法连贯的完成整个单元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关注教材资源拓展预计整合的具体意义,进而通过对其深度了解,进而科学把握其重点难点和核心思想,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以及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整个单元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能得到更大的提升与发展。如在初中一年级,课本在某一单元安排《猫》《动物笑谈》《狼》三篇同类型文章,在单元末尾还以“如何突出中心”为主要内容设计了对应的写作实践活动。虽然在学生看来,这三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风格迥异,但是均是与动物有关,都是以动物描写为核心。因此,本单元的主题核心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动物”,结合对应的教学目标和课后习题,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个单元的主题达成目标或者教学任务是通过这些文章,引导学生主动对自身周边的各种动物进行细致分析和观察,进而强化感受,引导将这种感受表达出。在实际的情况中,由于这几篇文章的学习较为艰难,因此教师在这种文本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动文本形象以及多重的学习渠道,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感受,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具体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制作或者云旅游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让学生在不同素材中,进行思索和探讨,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

2.2学习任务以及对应情境的规划设计

学习情境的选择以及科学的创设对于学生技能与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上个例子中,我们确定了其主题:动物。那么人与动物,这是一个从充实在生活中的一个真实情境。动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在作家的笔下,在自身的认知中。动物与人的共生共存,共同为这个缤纷的世界添加了多元的色彩。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视野里的动物进行观察,进而通过真实场景或者文本描述对于各类动物的现状进行了解,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其表达自身的认知以及情感。而这种情境本身就是一个优良的学习情境。这种情景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以及文本支持下,加强对于这种情境内容的理解缩短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加科学的贴切的感受这种感受,理解这种情感,进而完成知识的系统性构建。单元情境中的学习,是一种基于教学任务以及学生自我发展需求驱动的学习。关于“动物”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和相应的学习活动,都是以大任务的方式对学习过程和学生生活进行的科学的联系。如“动物在身边”“人与动物”等诸多的课后学习任务或者认知任务,都是以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动物,观察人与动物相处现状,等主要目标的。从课后单元习题以及各类学习任务来看,这一单元核心是要求学生要带着理性的认知走进作家的作品,进而通过对作家语言的深度了解,看看作家心中的动物形象,进而在此基础上了解作家对于眼中动物的情感,进而对人与动物的关系发展进行思考。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或者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广泛阅读,联系自身生活认知体验,进而掌握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段,使其具备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有效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可以围绕“动物在身边”这一课后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摄影、绘画等学生认可喜欢的方式方法,记录下自己身边的动物活动瞬间,并辅以简短的一两句话介绍,进而使他们自身观察以及文本描述中,加强对这些技能以及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的了解,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我的动物朋友”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制作一个类似的短篇,为学生提供一个示范场景,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摄影作品或者绘画作品进行细致的语言描述和表达,使他们在自我寻找以及共同分享中,加强对于动物的了解,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学生的思维范畴,利用联想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了解和学习欲望,有效促进他们自我知识需求思想的诞生与爆发。如在动物中,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关联手段,提出:动物境遇、动物未来甚至是我是动物等全新思想,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不仅掌握相关的技能与知识,还能科学掌握自我知识学习方法,提升其综合能力。

2.3信息技术手段的科学运用与支持

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当代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也使单元整体教学科学建设与发展实施有了=更加实质性保障。信息技术的全民参与,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手段,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参与各类活动,也将更加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加多元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得方法带给了学生们。如在关于动物的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或者互联网搜索等手段,对更多的动物形象。更多的动物境遇以及更多的动物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使其在自我发展需求中,逐步明确了自身的学习方式和知识获取方法,有效的增强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2.4教学分析论证总结贯穿课堂层面

良好的教学总结以及论证实践等不仅在很大意义上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还能明晰学生的发展水平,增强自身的反思能力,使教学双方都能在不断学习完善中得到更大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中,一定要保持教、学、评的客观一致性,进而保证较高水准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动物”为例,从“动物图文”的记录开始,到“我与动物做朋友”的口头表达,以及对“动物境遇”的关注,等等各个设计的项目,其都是根据最初的单元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以及发展实施的。而在这个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从学生的表现。参与程度以及技能与知识掌握程度来对学生自身以及教师进行科学的打分以及评价,进而在大数据分析资源和手段的基础上,将这些评价科学的的嵌入到教学目标达成评价系统中,从而不断的反思以及总结归纳,进而查漏补缺,有效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与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对于初中语文整体单元教学效果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其重要运用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当代信息技术应用手段的革新与发展,进而增强其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使其发挥出良好的效果,促进学生思想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秋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范式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19,000(010):22-27.

[2]戴晓娥.信息技术支持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C]//2018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0.

[3]孙桂林.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1.

[4]冯军,薛新国.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探索[J].学周刊:中旬,2016,(20):132-133

[5]单莉莉.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04):222-223

单元整体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课程结构化;单元整体;分数教学

结构是事物的组织构造,它把事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安排后形成整体。课程结构化的“‘化’是一个动名词,是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意思。”“‘化’字缀于名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1]结构化是指课程按照目标预期组织整合成了我们希望的某种样态。它是课程结构的完成和实现。学科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也就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课程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本课程内容以便于教学的开展。以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多只是让学生提前预习,教一个课时是一个课时,不能很好地衔接知识,学生获取的知识是点状、零散、碎片化的,没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从课程结构化视角来分析,基于单元进行结构化统整有助于打破传统单课时设计思维下知识的离散化状态,以整体、关联和结构的思想整体设计单元教学,促进儿童认知结构的整体变化。

一、理解核心要素,学会完善建构

教材在编写内容时有一个内在的知识框架,这样既可以体现教材的结构性、整体性、关联性,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教学的核心要素,进而运用到教学中,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核心要素,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并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学会如何正确地在自己的知识框架中填入新知识,扩张完善自己本单元的知识结构。1.理解单元核心要素,初步建构知识框架单元核心要素是指彰显单元知识本质内涵的关键点。把握单元核心要素,就能突出单元知识的本质要义,明白了这一单元是在讲一个概念还是一种思想方法或策略,就可以对整个单元有一个初步认识,以便于建构知识框架。要使学生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单元核心要素。比如,在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讲授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意义,以及与此有关的用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此单元的核心要素是分数的意义,在不同的情境中同样一个分数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在同一个情境中同样一个分数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学习此单元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多种方法解析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背后隐藏的本单元的核心要素。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众多要素中筛选出核心要素,把握关键。如上例,缺乏建构单元知识结构经验的教师,可能会认为此单元只是在教学生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忽略了问题的本质是揭示分数的意义而不是分数的实际应用,自然也无法引导学生正确建构知识结构,不利于后面对分数的再一次学习。最后,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理解单元的核心要素,在学生对此有一定理解后,帮助他们初步建构以核心要素为关键的本单元知识结构,以便于在上练习课时减少知识上的错误,更好地进行整理与复习。2.理解新授知识,完善单元知识结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2]在学生对单元知识结构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后,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帮助学生完善单元知识结构。比如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讲授了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分数连乘和倒数的知识。此单元的核心要素是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以分数的乘法计算为核心出发点,牵连起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分数连乘和分数的倒数等知识,完善单元知识结构。

二、统括单元学习方法,建构方法策略框架

在学生对单元知识结构有了一定的理解并尝试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后,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建构方法策略框架。知识是死的,方法是活的,学生学数学不光是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在后续数学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1.理解数学学习方法,建立知识与方法的联系教师可以在开展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达成某一知识目标时,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还是运用分类的思想方法,还是知识间迁移的方法,亦或是更加具体的如何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讲授了分数的表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知识。在此单元中引导学生初步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学生可以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实际感受21和41的大小,对分数产生一个具象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圆片的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分数的大小,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借助具体的“形”解析抽象的“数”,从具象过渡到表象再到抽象。此后,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就可以采用折一折和涂一涂的方法。2.基于单元整体,建构策略框架在将一个个知识和学习知识时采用的方法联系起来后,就可以基于单元整体,尝试建构方法策略的框架,统括多种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首先,在建构策略框架时如何将杂乱的多种方法有条理地组织在一起,教师要学会从中发现方法之间的联系,找出主要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关键。比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从认识分数到简单比较分数的大小,再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学习中,教材给出了折一折和涂一涂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结果。教师应该从中归纳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通过将圆片平均分成几份再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既生动形象又能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迁移方法,在用某个方法学习了某个知识后,在另一个问题上也可以用同样的或类似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无论是认识分数、简单比较分数大小还是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都可以运用第一课时采用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解决之后的问题,实现方法的迁移。最后,在引导学生建构了策略框架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优化方法,在接下来对分数的进一步学习中采用更合适的方法。比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对几分之一的含义的认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就是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不同方法,并总结优化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方法策略框架结构更加合理、系统,更具结构性(如图1)。

三、联系教材整体,建构层次网络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少有内容只用一个单元就可以交代清楚,为了使教材内容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方便教师分层次进行教学,很多小学阶段着重要学习的数学概念都分为好几个单元,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点到面逐步学习。因此教师应在苏教版12册教科书中准确把握五个分数单元中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层次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1.引导学生比较旧知,体会知识层次的递进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就设立了1个课时,认识了几分之一,重点结合一个实物或一个图形,初识分数,形成对分数定义的浅表化情境理解;在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也安排在第一个课时,继续带学生认识几分之一,重点是将多个物体形成一个整体进行几分之一的教学;而在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中,同样安排在第一个课时,深入学习分数的认识。这三次对分数的认识有什么异同呢?教师要带领学生探究这个问题,从一开始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把多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再到引入单位“1”的概念,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这是教材三个单元三个层次对分数的认识的呈现,教师不应该忽略这种内在的比较联系,而应引导学生比较旧知,联系新知,体会知识层次的递进,从而加深对分数定义的理解认知。2.串联分数单元知识层次,建构小学分数知识网络由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教学有五个单元,从三年级到五、六年级,不同单元之间时间跨度大,并且知识点零散,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已构建每一个分数单元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五个分数单元在知识和方法层面上的联系,理解单元之间的关联性,促使学生尽可能理解分数的所有知识,学会如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建构小学阶段分数的整体知识网络。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主要讲授的是简单的分数认识(核心要素),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主要讲授分数的意义(浅层次、核心要素),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本单元中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要优化方法。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主要讲授的是分数的意义(深层次)和性质(核心要素),学习方法主要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主要讲授的是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核心要素),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画图(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主要讲授的是分数的除法运算法则(核心要素),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以上的归纳总结不难看出五个单元对分数的认知主要是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计算,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师首先要对分数的整体学习有较深的认知和理解,才能帮助学生建构串联分数学习知识和方法的网络结构图,促进学生对分数的深层理解,提高数学学习的结构化思维能力,方便学生在学习其他概念时进行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把数学学习变成结构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个性向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72.

单元整体教学范文篇5

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掌握一定的辩证法知识,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系统优化的原理等,当整体实现了内部优化后将产生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因此,教学者应确立整体观,运用整体性思维进行全局设计,在坚持整体性的基础上明确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确保系统各要素相互支持、促进,增强整体效果。即我们在教学一个新的单元时,先确定教学主题,围绕主题找到不同课文之间的联结点,再通过展示、深化和提炼这种联系,加强学生的整体印象。

(一)抓主题,在于一个“明”

教师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首先找出每篇课文的共同特点,即单元主题,开门见山告知学生,使学生了然于胸。接着教师根据每篇课文侧重点不同选出其中一个重要知识点来突破。立足知识点,讲清其中的规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创造,从而由“学会”到“会学”,倾吐不同的感悟,收获别样的发现。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由三篇课文和一组古诗组成:第一篇课文《找春天》直接由标题引出了单元主题,即描写春的勃勃生机、赞美春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叹。《笋芽儿》则从细节出发,通过描述某个具体事物的生长状态进一步深化了春的主题,更加贴近生活;《小鹿的玫瑰花》则以充满童趣的笔触向学生讲述了一个美好动人的故事,更加衬托出春的美好,使得春的主题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另外,“古诗两首”《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则以古色古香的笔墨展现了春的背景下大自然的美好。其中古诗《草》通过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春的生生不息,将其上升到精神高度;而《宿新市徐公店》则向人们描述了一片自然祥和、风景优美的乡村景色,和春的主题紧密相连。

(二)促理解,在于一个“深”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教师通过提炼单元主题将每篇课文有机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学生的整体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在实际应用中加深感悟。《找春天》一文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春的到来描述成一个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为读者呈现出春的美好和勃勃生机。在《笋芽儿》、“古诗两首”中也包含了具有强烈表达效果的精彩语句,学生们可以逐一整理出来,分析各自的语境,在今后描写春的作文中可以将其作为备用素材。

(三)用教法,在于一个“新”

进行单元整体性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明确主题,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单元中课文的中心思想以歌曲或其他易于吸收的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歌曲”中理解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构成知识体系。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为例,文章讲述了少年张衡数星星的故事,文章告诉我们张衡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从小就痴迷天文、善于观察。教师可将文章大意编成顺口溜:“有一个小孩叫张衡,从小就爱观天文。倚着奶奶数星星,一眨一眨亮晶晶。乐此不疲半夜醒,终成伟大天文家”。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学习也会充满乐趣。

二、搭建平台——确立一个延伸点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法不仅要突出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还要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延伸,以形成统一连贯的知识体系。

(一)于比较时,学方法

单元整体教学并不会忽视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忽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理论知识只有经过现实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书本知识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的过程,将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不同单元主题之间也存在相互比较的过程,学生从这种比较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差异,进而利用差异。上文实例是以描述春天为主的,我们也可以描述其他季节为主的实例与之相比较,体会作者的不同心境和表现手法。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三篇课文和“古诗两首”,分别是《风筝》、《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三篇课文和两首古诗着重描述秋的景色以及秋景之下人的心境,和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找春天》、《笋芽儿》等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将学会描述不同季节的表现手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二)于实践时,用技巧

课本知识大多以理论形式存在,导致小学生难以真正吸收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本知识本质上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增强学生的临场感。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通过这三篇课文,我们很容易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即介绍我国美丽的地理风貌、赞美祖国的大好山川、歌颂伟大的爱国之情。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以“美丽的中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①学生首先要搜集祖国名山大川、地理风貌等材料,对祖国的人物风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②选择演讲角度,比如“美丽的中国之我的家乡”、“美丽的中国之青藏高原”等;③进行分组比赛,选出入围者。最后,教师还可将此项教学实践活动扩展至全校范围,吸引各个年级的学生踊跃参与。

(三)于评估时,增了解

单元整体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大单元教学这个概念已经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在部编版教材普遍应用的同时,这个概念也如影随形。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呢?它使我们摆脱了陈旧的教学形式,以单元模块为教学阵地,着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在单元整体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用问题将几篇文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教学真正成为为学生服务的基地。

一、巧妙引入,让学生敢问

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对文本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平等关系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多媒体情境等,这些情境都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内容,使学生亲切地与文本内容进行对话,并敢于提问[1]。例如,在《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质疑:“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神话故事,请大家先进行自主阅读,感受一下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老师建议你们针对这几篇故事的联系点提问题、针对神话这种文体提问题,相信你们提出的问题可以将小组内的同学难住。”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而且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兴趣盎然,问题的指向性也更强了。有的学生提出:“神话故事中的动物和人一样会说话吗?”有的学生提出:“故事蕴含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

二、积极思考,让学生会问

就小学生的心理水平而言,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敢问,而是他们不知道问什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文本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尤其是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才是有效的。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文本的语言、文体、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叙述角度等方面,给予学生科学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多篇文章时能够整体把握教学体系。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批注阅读的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边读、边问、边思考,养成质疑的习惯[2]。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这几篇文章的阅读中,教师可以采取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形成深刻感悟。“同学们,在这几篇文章的阅读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自主阅读、自主质疑,将你的疑惑写在你的质疑单中,我们一起来探究,老师建议大家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现实意义等方面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水平,比如,“三篇文章同时彰显出了什么主题?”“你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这些文章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这样,学生的质疑能力便得到了提升。积极思考是在单元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需要构建整体的框架,不仅需要进行单篇的批注阅读,还需要将几篇文章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互相交流,让学生释问

有问必有答,学生只有顺利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才有提出下一个问题的勇气,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质疑、释疑。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形式被广泛应用。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形式也是提升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不断地进行交流和探究,才能让思维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只有在互相的交流中解决自主提出的问题,才能增强整体阅读的自信心。学生合作的形式有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置一个质疑单,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还能使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答案越来越丰富。例如,在《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新奇的纳米技术》这几篇文章的阅读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社科类文章的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组文章,这组文章彰显了科技的力量,请大家进行批注阅读,将你不懂的地方打上小问号,比如,一些新名词或作者阐述的概念,读完以后与同学一起交流,一起解答问题。”学生兴趣盎然,边读边打小问号,与同学尝试解决问题,达成了本节课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纳米是什么?”“现在哪里有琥珀?”“恐龙真的存在过吗?”“科技真的有无穷的力量吗?可以取代人类吗?”这些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问题意识潜移默化地住进了学生的心间。互相交流解决文本中的各种问题,是学生自主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问题多就代表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也更能凸显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四、深入解读,让学生深问

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把握,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纵深方向提问,不要只将问题停留在表面,而应探究其深层的思想内涵,用整体阅读的理念指导自身的阅读方向,引导学生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不仅能让学生对整体阅读产生探究的欲望,还能使其思想品质和文学素养得到提升。为了让学生的质疑更有效,使质疑层层深入,教师不妨为学生制订一个问题单,从语言、结构到思想、生活化思考等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面对单元整体阅读时便不会再胆怯,也不会因自己毫无章法的质疑而阻碍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猫》《母鸡》《白鹅》这一组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便可以给予学生深度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思想内涵。“同学们,我们今天阅读的这组文章都是有关动物的,在阅读后,你能不能进行深层思考,探寻一下文本的思想意蕴呢?在生活中,这些小动物有没有引起你的关注呢?大家认真阅读,老师建议你们从深层思考,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将问题写在阅读单上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的问题逐渐深入,有的学生提出问题:“动物也有情感吗?”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与小动物们相处呢?”“动物们也有母爱吗?”这些问题触及文本的思想内涵,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深层思考的价值。深入地提出问题不仅能让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升华,还能让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质疑,让提问越来越有效,也让自己的课堂因问题多一份精彩。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并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学会提问,深入提问、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够使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单元整体阅读能力,让问题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杨玉国.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9):52-54.

单元整体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单元教学;研究综述

数学单元教学作为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已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或重视.但对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特点等并未形成共识,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案例也不多.因此,研究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是有意义的.

1单元教学产生的背景

“单元教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整体化”教学和“兴趣中心”原则是其早期的教学理论依据.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主张单元教学,其学生克伯屈更是明确提出了单元教学法(又称设计教学法)[1].193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莫里逊提出了“五步单元教学法”即“探索—提示—自学—系统化—复述”,让学生在几天或一周时间内学习教材上某个专题或解决一个问题[2].“五步单元教学法”理论对现在的单元教学仍然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美国学者加里•鲍里奇[3]依据“系统论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认为,“通过计划好的许多课时的共同作用,知识、技能和理解得以逐渐发展,产生出越来越复杂的结果”.这说明,对学科的知识、技能、思想的整体把握并进行教学,会产生“1+1+1>3”的效果.基于整体视角的单元教学设计,统整学科知识逻辑发展顺序、教材文本呈现顺序及学生认知心理顺序,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4].

2单元教学的研究现状

2.1单元教学的内涵.2.1.1单元在汉语语境中,单元是指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成分(单位).在英语语境中,一般把模块叫做单元.可见,单元含有单位、模块、系统、集合等意思.在教学(设计)中,单元是指一个课程单位、学习单位[5].单元教学中的单元是指一个特定主题下相关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的集合[6].魏强[7]认为单元教学中的“单元”,是把联系紧密、相对独立的内容看成一个单元.单元一般分为四类:一是模块单元(以教材章节为主要内容的单元);二是主题类单元(以知识内容为线索的单元);三是方法类单元(以数学思想方法类为主线的单元);四是素养类单元(以学科素养为主线的单元).数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决定了,对数学中具有内在联系的零散知识作单元化整合(凝聚),并以系统、整体的观念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是应然态度和较好方法.2.1.2单元教学单元教学是用全局的眼光、系统的方法,把教材中具有内在联系紧密的知识、方法和思想进行整合、重组并形成相对完整、动态的教学单元[8].单元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标准及学情为基础,对教学内容中具有内在联系的零散知识作整合、重组和凝聚,以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主题(即单元),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即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9].单元教学是指教师依据系统论、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教学理论和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单元为教学对象的一种教学方式.2.1.3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是对单元(主题)教学的整体规划和系统安排.单元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整体思维模式下,对单元课程规划方案和单元内的课时教案进行整合设计的教学计划[10].张承武[11]认为,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手段,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能够完整地掌握某个主题(章节)的内容.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材中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性”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整合并形成相对完整的单元(主题),以数学单元(主题)知识为主要线索,遵守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和数学教学原则,以培养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一种教学设计[12].2.1.4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就是从数学的角度,从整体出发,对高中数学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作出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7].张可锋[13]认为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就是要构建一个反映高中数学内在发展逻辑、符合学生数学认知规律的高中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并使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得到有效落实,让学生真正领会高中数学的本质和作用,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2.2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单元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层序性、生本性和创造性[7].也有认为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包括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模式的系统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10].研究者认为,单元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2.2.1主题性刘权华[12]指出单元教学设计是对具有某主题或目标的单元作整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即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确定的主题.羌达勋[14]将数学单元教学的特征归为大观念、大主题、大单元.陈雨亭等[15]讨论了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与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其研究表明,单元整体教学具有特定的主题,是围绕着单元的主题把课堂教学等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卢明[5]提出深度学习的单元设计包括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评价任务等环节.2.2.2系统性李美君[16]认为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是“整体关联性”.李保臻等[17]强调在数学单元设计的过程中既要从单元整体角度考虑,也要考虑大单元统领下的各阶段、各课时之间的衔接性.吕世虎等[18]指出整体关联性是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单元教学设计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让知识系统化;单元教学设计是用全局的眼光处理局部内容的整体化教学[19].通过对单元教学的实施研究,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产生式,实现概念结构体系化和数学知识素养化大课程目标[20].2.2.3模型性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一般遵循“ADDIE”模型,即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ment(开发)—Implement(实施)—Evaluation(评价)[6].教学目标设计基本范式:O=S+V+W+H,“O(objective)”代表教学目标,章教学目标设计首先需要思考的是“S(student)”,即学生;还要考虑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教学内容,即“W(what)”;一个是达到的程度,即“V(verb)”.此外,“H(how)”代表教学方法[21].李昌官[22]认为高中数学研究型单元教学其基本教学模式是“五环十步”;其技术支撑是包括教学设计流程图和7张教学各环节设计的思维导图在内的“ADE”模型,“ADE”模型即教学设计由前期分析(A-nalysis)、中期设计(Design)、后期评估(Evaluation)三部分组成.“ADE”模型与“ADDIE”模型中的ADE含义相近.2.2.4全息性从信息论角度看,全息是描述宇宙中普遍存在着的自相似性的一个基本概念.全息律是宇宙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全息最早出现在全息照相.在发生或发展、形态和性质、结构与功能等方面,个别的信息反映出全体信息的现象,叫作全息现象.在全息现象中,反应了全体的相对独立的部分称为全息元[23].严春友等[24]认为全息的含义是“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如果把数学视为描述宇宙的工具,那么数学的本质属性就是全息性.若两个数学对象包含相同的信息,则称这两个数学对象全息[25].以数学全息元为起点,利用数学全息律进行数学科研与教学的方法就是数学全息方法[26].数学全息律是指在数学对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普遍存在着自相似性[27].全息数学在中学数学中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势[28].数学全息教学理念强调把反映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的全息元作为教学的重点,以数学全息元的全面分析和系统探究为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中的全息知识(包括定义、定理、公式、性质等),领悟数学全息思想,掌握数学全息方法,逐步提高用数学全息知识、方法和思想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选择数学单元教学的主题,其实质就是在选择数学中的全息元.数学单元教学是教给学生数学全息的知识、方法、思想和经验等.因此,数学单元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全息教学.2.3单元教学的价值.学会单元设计意味着教师作为专家的学习与成长[6].数学单元教学对教师的价值在于深刻认识数学单元教学的主题与全息元的同构关系,孤立知识点与系统知识结构的整合关系,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对数学单元教学的依赖关系.数学单元教学能够更好的整合教学内容,聚焦核心知识,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孤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形成完整、系统化的知识结构[29].数学单元教学有利于教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单元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更好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解读教材、运用教材和开发教材,其目的打通各个孤立的知识点(全息元)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能够全息地构建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逻辑.数学单元教学对学生的价值体现在:首先,要理解各个孤立的知识点(全息元);然后,要把各个孤立的知识点(全息元)整合成一个严密的知识系统(全息体);最终学会用全息的眼光看数学和用全息的方法解决问题.单元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关注数学知识的本质、蕴涵的思想;单元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用全局的眼光处理看似孤立的知识内容,有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19],也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2.4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与建筑师是设计师一样,教师的身份是教学设计师.单元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程连敏等[8]认为,单元教学设计应从单元教学内容和条件着手、从培养核心素养目标着眼、从整体教学策略着力,突出教学的整体性、层序性、生本性和创造性.陈益[9]认为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是“三序融合”、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是观念建构、单元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是学生活动.单元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主干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发展性[9].沈亚平[29]认为,教师设计模块单元教学计划应随时关注新教材与新课程的变化和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进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目标、程序、整体性、趣味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内涵、意蕴以及在教学中的作用,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学会从课程目标到单元教学目标的分解[12].单元教学设计有三个层次: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0].中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以核心数学知识(含数学基本概念)为主线的单元教学设计;第二,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的单元教学设计;第三,以数学基本能力素养为主线的单元教学设计[19].单元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单元”的确定,而“单元”的确定主要是全息元的确定(选择),数学中的全息元可分为知识全息元、方法全息元、思想全息元、解题算子全息元等.单元教学设计是将教学中的要素在发挥最大功能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以形成一个相对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并使教学过程最优化,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30].单元教学设计既是教学的设计,又是学习的设计.传统的讲授法重视教学的设计而淡化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设计,当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重视学案的设计而淡化教学的设计.这两种教学设计都是不全面的.要想把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最大化,可着眼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并着手于与之耦合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具体的说就是五个解决和五个实现:(1)解决“教”与“学”单独片面的教学设计,实现“教”与“学”协同全面的教学设计;(2)解决知识教学的碎片化,实现知识的系统化设计;(3)解决教学的模式化,实现教学的特色化设计;(4)解决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实现“问题—探究—发现”的主动性学习设计;(5)解决“重知轻智”“重知轻识”“重智轻情(感)”的片面性,实现“重知重智”“重知重识”“重智重情(感)”的全面化教学设计.

3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范文篇8

语文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单元教学不再停留在一篇课文的挖掘上,着眼点是“单元”,更注意思维的立体性、整体性。进行单元教学,语文教师不能仅仅熟悉单篇课文,而应熟悉一单元或整册教材的联系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形成宏观的蓝图。

单元教学,教师不再局限于单篇课文教学的一课一得上,而是把整体知识传授给学生,使知识的信息在学生头脑这个“加工厂”里,与旧知识相交接、相撞击,而融合、理解,再形成能力,运用于读写实践中去。如此,知识将是链条,或网状的整体系统。

例如,教授初中第一册中第一单元时,教师要设计出一个单元的整体思维目标:

①初步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本单元反映的是家庭生活),从课文中得到生活的启示。

②学习抓人物形象特征,在叙事中结合抒情的写法。

③体会用朴实的语言叙述平凡的事件,抒发浓郁感情的特点。

④理解关键字词、语句的含义。

⑤根据重点段,把握中心的写法。

⑥精心选材和倒叙的手法。

⑦写散文要选择既新颖又独特的最佳表现角度。

这样确定本单元的整体目标,学生获得的信息是丰富的,不再是单一孤立的。

教师在单元教学时,先将本单元的整体目标交代给学生,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

具体操作时,教师抓住讲读课文的知识系统,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规律,处理单元中各种知识的层次性、联接性,拓宽学生的思路。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的重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思维。

①讨论法。《这不是一颗流星》可以让学生讨论课文多次写阿婆的手及熊皮手套的用意。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将问题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德,也突出了单元目标的知识点。

②揣摩领悟法。揣摩《这不是一颗流星》中的“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这样的语句。学生可以通过揣摩,明白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格,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还有《背影》的题目别具匠心,也可以让学生揣摩,从中抓住作文命题要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特点。

③系列比较法。教师可以将《这不是一颗流星》和《背影》进行比较。两篇课文的相同点:通过对人间真情的描写,抒发浓郁的情感。再理解倒叙、人物描写、精心选材等知识点。通过比较,既找出文章的共性,又发现它们的个性,克服单篇教学的孤立性,使学生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④遗貌取神法。也就是将整个单元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提取出来,统领整个单元教学。像本单元的“选择新颖而独特的最佳角度写散文”的特点,就需要教师提取出来,教会学生深入体会。“善于选择角度者,则可能自成高格”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写文章选择最佳角度的重要性。《背影》的最佳角度是三次写了父亲的“背影”,形成了艺术焦点,深深地抓住读者。而《这不是一颗流星》则用倒叙的方法,从看戏熊引出熊皮手套,新奇而行吸引力。

单元教学的整体思维中,还有一个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即自读课文的学习。

自读课是学生实践的园地,学生经过教师的点拨,将讲读课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

通过整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再布置写作训练,进行单元检测,就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迁移,也使单元教学的整体思维更加完整。

单元整体教学范文篇9

单元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单篇教学,它摒弃了以单篇为基本单位的教学形式,而要以单元整体来教学。这种形式可以精简教学环节,缩短教学过程,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面就所做的几个方面,谈些初浅的看法。

一、完善知识传播过程,树立单元教学整体观。

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使语文知识传授系统的诸要素都发挥作用,按教学程序办事,老老实实完善知识传授过程。

从大范围说,首先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仔细推敲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难点、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课外结合点。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握这些,就无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必须要有知识、能力和方法,才能对学生有所给。其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再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反馈到教师那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训练目标、易误点等)再作指导,返回给学生。这样,才能说基本完成知识传授过程。

从小课堂讲,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是教学之关键,要使对象和内容和谐统一,就必须按程序进行,在教学中按教师→学生→教师→学生过程进行传授。就学生自身而言,要使之能学(给知识、方法)→激发其愿学→引导其会学→指导其自学。就读写讲,也要阅读(观察在内)→写作→阅读(实践)→创写。只有按一定的程序落实每个环节,才能完成教学。

进行单元教学,就必须树立整体观念。首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形式,不能只着眼于孤立的单篇教学,而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学。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对于每篇课文内容,可根据教学要求、学习重点以及单元知识和训练等项目敢于取舍,决不求全。而对施教过程中的具体模式、方法、手段、速度等,则要从实际出发,恰当选择,以利于单元教学的整体效应得到最理想的发挥。

另外,它还表现在每个单元的教学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训练过程。它包括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效果检测,经验总结和补救措施等方面。因此,我们进行单元教学时,一定要认真制定出单元教学的整体方案,规划具体的实施步骤,力求实现单元教学的全程控制。

此外,进行单元教学时,也应注意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阅读、写作、听说能力训练以及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学中就一定要注意训练系统中的纵横联系,要弄清本单元与前后单元的联系,使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语言训练服务于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使阅读和写作读书与听说紧密联系,互相渗透。

二、有目的培养各种技能。

作为一名初中生,他正是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阶段。他们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潜能。进行单元教学,应该做到“三准”,即摸准学生的能力水平,选准训练材料,定准训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避免不系统、不集中、重复等现象。

例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写作能力。应先摸准观察水平,是不懂观察方法,还是不会写作。以全班衡量是属于中等,还是下等。再根据学生的实有水平,选准训练教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等单元进行训练,并使之成为一个系列。因为它能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当然,教学应有目标,在定单元的基础上,确定目标非常重要,这样便于检测,也有利于向更高目标追求。

三、建立一定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

要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过程,就必须建立一定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认真落实各个训练点,教学模式应切实可行,要注意它的科学性、有效性。

建立一定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进行单元教学,可采用“按布点分单元;按步骤分课型;按目标分水平,灵活进行教学。

(一)按布点,分单元。语文教学有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单元教学时,要使学生在脑中建立起一定的思维模式,须按布点、分单元进行强化训练。

进行单元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诸如“六课型”,“单元导读法”,“单元自学法”,“单元比较法”。纵观单元教学的各种形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通过单元类型来体现,应该说单元教学的类型是单元教学形式的具体化。单元教学的布点类型多种多样,总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1、知识点相连型:即根据单元目标,每篇突出一个知识点,点点相连就形成单元知识的链条。

2、知识迁移型:即根据单元目标选择有共同属性的文章进行组合,教学中精读一篇,运用在一篇中所得知识,学习其余几篇,实行单元知识迁移。

3、多篇丰富一篇型:精读单元内的一篇课文,使单元要求落实在一篇课文中,然后通过其它篇进行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加深或拓宽。

4、专题比较型:围绕单元布点,设计几个专题,在各篇文章中进行教学,分别加以比较,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在综合中获得知识。

5、问题穿元型:根据某种需要,从一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抽出某些单元的篇章组成新的单元,或讲授新的单元时,借助其它单元有关篇章,进行纵横联系,作归纳、分析、比较的研究。

(二)按步骤,分课型。根据单元的不同布点对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步骤,分不同的二课型教学。

以单元整体来说,可以“读一,比二,合议,写一”消化迁移,如对第四册散文单元进行全面阅读训练,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此类文章的基本特点,象征物(托物)抒情(寄意)的写法,培养读写能力,我们教学时就可根据布点以及教学需要,教读(讲解分析一篇,然后求同求异成横向纵向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比二),这样既可使学生的知识加深,又能了解此类文章的特点,强化知识,紧接可合议,仿写一篇,完成单元写作训练,以达到巩固掌握的要求,使之消化迁移。

以单篇教学说,可按定向指导、阅读分析布点训练、消化迁移目标检测等几种课型进行教学。当然,对于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方法,不一定就该按步就班,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对于教学的步骤可增可减,应该定而不死、灵活多变。

(三)按目标,分水平进行检测。按目标分水平进行单元检测是单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教学的补救措施,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搞好单元整体教学,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其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有一个明晰的单元教学目标,有目标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检测。

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重点的突破,力求集中完成一两个重点教学任务。当然也应兼顾相关的综合性的教学任务。例如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的重点是:1、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2、说明的方法。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应着力抓住这两个重点来进行知识教学和能力的训练。此外还要兼顾描写和说明,词句的理解,修辞的作用等,故检测中也应兼顾。

其次,进行单元教学时应根据大纲要求,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训练序列,从而找到某一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独特位置,及特有的教学功能。在具体确定单元目标时,必须仔细探求每个单元中所选课文的共性和相关性,以便明确共同的内在联系,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课后思考、练习、知识短文、综合练习及课本附录、注解等,准确的归纳出各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具体明确的检测目标,使它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当然,目标的制定和检测,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和制订目标的差距,考虑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检测方式和过关要求,以致对预定目标作适当调整和补充,从而使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循序渐进,激发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

要使检测与达标能正常有效进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向学生讲明单元教学目标,并说明其具体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具体体现,以及它的上下联系,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使单元教学目标成为学生主动追求的学习目标,使检测能顺利进行。

四、正确布点,合理分配,灵活运用。

语文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等方面来分,可分成若干知识、能力训练点,只有通过对各个知识、能力训练点的消化,才能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形成各种能力,使之逐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系统。

正确布点,合理分布能使教学更加有效,但是布点应该注意到它的合理性、集中性、渐进性和层次性。

(一)合理性:即根据大纲,定好目标,注意适度、适时。

适度,适合大纲要求,适合学生水平,注意转换、调节。抓住课内消化巩固。

适时,布点要符合年龄、年级特点,另一方面要注意合时特点(特别写作训练),灵活运用。

(二)集中性:“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只有“断其一指”才能达到长期记忆,即对于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类知识点或技能进行集中训练,使学生在一时期内建立较为巩固的思维模式,更有效系统的获得知识。

单元整体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英语;单元教学;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背景下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对单元整体作业进行设计和优化,能展现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思想的价值和作用,促进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针对性探索。新时期结合“双减”政策的影响,英语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规划,应该注意引入单元整体教学思维,从整体性的视角对作业进行设计和优化,做好作业实施的反馈活动,从而借助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促进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系统探究,使小学生在英语学习实践中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唯有如此,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单元整体作业的设计和优化才能真正展现其价值和作用,才能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深度探索提供良好的支撑。

一、单元整体作业的内涵

单元整体作业就是围绕英语单元教学设计的作业,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方面作业目标、内容等与学生学习任务保持高度契合的关系,并且一般能突出明确的指向性,单元整体作业的设计和应用可以借助系列化的作业任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合理化的锻炼。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把握“双减”政策的要求,在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和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引入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思想和理念,能促进减负增效思想的进一步践行,可以引导学生从单元整体视角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形成连贯性的引导思路,发挥作业设计的作用形成对学生学习单元英语知识的辅助,使小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对英语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切实优化提升小学英语单元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原则

按照“双减”政策的指引,小学英语教师在对单元整体作业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转变传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遵循新的教育原则对单元作业进行设计,发挥英语作业的价值和作用。

(一)层次性原则

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在初步接触英语知识的情况下,学生英语语言素养不同,则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也会明显不同,因此教师在从单元整体教学视角对作业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多层次的作业,满足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化学习需求。教师在实际对英语作业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关注基础能力较差、学习能力较强等不同类型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认真观察他们的英语知识学习状态,然后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对英语作业进行设计,彰显作业的层次性和多元性,使英语作业的设计和应用能形成对学生群体的积极引导作用。

(二)启发性作业

在减负增效理念的影响下,小学英语教师对单元整体作业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启发学生主动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在作业的辅助下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内容的理解,因此英语教师对于单元整体作业的设计和优化,应该坚持启发性的理念,尽量从启发学生主动交际、启发学生认真思考的角度对作业进行设计,确保借助单元整体作业的力量能让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组织和应用产生形象化的认识,能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深层次学习,提高单元整体作业的应用成效。

(三)趣味性作业

基于“双减”政策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对于英语作业的设计,需要关注趣味性的凸显,只有能借助趣味性的作业激发小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兴趣,引导小学生对英语作业进行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展现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新时期在对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减轻学生完成作业的压力,英语教师要尽量对作业中的趣味元素进行系统的挖掘,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主动思考完成作业的思路,探索英语知识的实践应用,从而提升英语作业的价值和作用。在实际对小学英语作业进行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增强英语作业的趣味性,尝试转变英语作业布置的内容和形式,从单元整体作业的角度引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思考,促进英语教学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四)多样性作业

按照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需求,英语教师在对英语作业进行设计和布置的过程中,要坚持多样化的理念对作业形式进行调整,不能布置单一性的作业,而是要转变作业设计的思想,尽量以多样性的作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英语学习体验,有效提升英语作业设计的综合效果。具体来说,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故事性作业、体验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生活性作业、在线作业、交际作业等,在多样化作业的基础上展现单元整体作业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多元化探索和实践。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教师单元整体作业的设计和优化

从“双减”政策视角对小学英语教师单元作业设计进行改革创新,需要坚持科学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辅助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多元化探索和实践,从而提高英语作业设计的整体效能。下面就结合小学英语“WhatWouldyoulike?”单元英语教学活动,对英语作业设计和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准确定位单元目标,明确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方向

在“双减”政策视角下针对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进行改革创新,英语教师在设计英语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对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分析,按照英语教学目标对英语作业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从而筛选合适的英语单元作业设计内容,使作业设计能与英语单元教学需求保持高度的契合。在实际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单元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英语作业设计的目标进行分析,在正确目标的引领下形成相对科学的英语作业设计思维,促进小学生对英语作业的深度探索。例如在“WhatWouldyoulike?”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应该准确定位“WhatWouldyoulike?”单元英语整体教学目标,本单元英语教学目标是初步掌握单元重点单词,能应用“WhatWouldyoulike?”进行对话交际,能在特定的情境中正确使用“WhatWouldyoulike?”句型以及相应的回答句型。在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后,按照这一英语教学目标,英语教师在对单元整体作业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循这一目标,尽量将“WhatWouldyoulike?”作为核心思想设计情境交际对话类型的英语作业,在英语作业实践中对学生的英语单元整体能力进行锻炼,切实提高小学生英语知识学习的综合效果,使小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得到高效化的培养。

(二)精心选择作业类型,突出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系统性

在英语作业设计和优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和应用的思想,英语教师可以在对单元整体英语作业进行系统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合理确定英语作业的类型,对英语作业设计理念和思想进行系统优化,从而促进学生针对英语知识进行主动地探索和实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英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英语作业类型,引发学生从多角度针对单元整体英语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进一步发挥英语作业的作用,提高英语知识教学组织效果。首先,设计听说训练作业,鼓励学生大胆交际。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不敢表达、不愿意表达的情况,造成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不够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对作业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从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入手,设计听说交际类型的作业,从听说训练的角度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探究,有效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结合“WhatWouldyoulike?”单元语言交际训练的教学需求,在设计英语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突出口语交际的要点,将“WhatWouldyoulike?”作为主题思想为学生展示一段简单的交际对话,然后让学生结合交际对话进行沟通交流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如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向家长和同学介绍自己喜欢什么食物,向家长说明“WhatWouldyoulike?”的应用方法和所表达的意思,能在家庭中使用英语进行朗读,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促进小学生主动结合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沟通交流。其次,读写结合,强化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师对于单元整体作业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可以结合本单元知识教学的重点,对自身语言组织能力和应用能力加以强化。具体来说,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培养的需求和“WhatWouldyoulike?”单元教学活动的现实需要,设计如下作业:请围绕食物的主题思想,结合你喜欢的食物英语单词,如salad,tea,hamburger,sandwich,icecream,然后选择本节课接触到的形容食物的单词,如fresh,delicious,sweet,healthy,hot等,写一段简单的话表达你对食物的不同看法。在此过程中,通过读写结合训练作业的设计和应用,能对学生英语语言的组织和应用能力进行强化,可以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增加作业设计和应用的难度,也能启发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作业设计和应用的综合效果,促使小学阶段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探究能力得到针对性的培养,进一步突出教学指导活动的整体发展成效。最后,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完成英语作业的兴趣。在对单元整体作业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单元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还可以尝试设计趣味性的作业,从单元整体教育引导的角度鼓励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英语教学活动的组织成效,使小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得到合理化的锻炼。在实际对英语作业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尝试引入跨学科融合的理念,对英语作业进行创新设计,展现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价值和作用。例如在“WhatWouldyoulike?”单元整体英语教学活动中,对于整体性作业的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堂上学习“WhatWouldyoulike?”单元相关英语知识的实际情况,采用画画辅助的方式,按照单元主要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将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在思维导图上呈现出来,辅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整理,从而启发学生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对英语知识进行探究,促进小学生英语发散思维的合理化培养和锻炼。这样就能进一步展现单元整体作业的价值和作用,逐步提升英语教学活动的综合组织成效。

(三)英语作业整体评改,突出单元整体作业应用效果

在对英语单元作业进行整体性设计和优化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展现英语单元作业设计的价值和作用,英语教师还要重点针对单元整体作业进行创新,按照单元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情况,英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英语作业进行整体性的评改,结合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对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作出客观的判断,从而启发学生对英语知识实践应用的思考,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深度探究指明前进的方向。在评改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注重评改语言的赏识性和激励性,减轻学生完成英语作业的压力,通过科学的评改方式激发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有效增强英语教学指导的整体发展效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需要从减负增效的角度重新对单元整体作业进行设计和规划,促进新作业设计思想和理念的有效践行,辅助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系统探究。英语教师在实际对单元整体作业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促进减负增效思想的贯彻落实,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角度对英语作业进行分析,引入合理化的作业设计思想,践行科学的作业设计原则,指导学生对英语作业设计进行科学的探索,确保能进一步彰显作业的价值和作用,助力“双减”政策的践行,对小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能力进行高效化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夏依燕.“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中高年级合作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学,2022,32(Z1):114-115.

[2]高慧.“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有效设计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2,26(02):52-53.

[3]侯茜希.优化作业设计为英语教学“增效”——基于“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英语作业教学尝试[J].新教育,2022,33(02):23-24.

[4]肖婉青.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分层作业布置分析[J].校园英语,2021,12(52):214-215.

[5]李孝燕.“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实施[J].小学教学设计,2021,33(36):65-67.

[6]刘伏敏.“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的设计与优化[J].小学教学设计,2021,26(36):68-70.

[7]吴霞芳,张云.“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可视化例谈[J].小学教学设计,2021,37(36):71-72.

[8]刘爽.落实“双减”:小学英语学科多样化作业设计策略[J].辽宁教育,2022,26(01):28-30.

[9]李翠丽,黄锴.发展主义作业观下的小学英语学科作业设计[J].辽宁教育,2022,28(0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