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08:01:23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篇1

关键词: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 行动导向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高职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岗位的适应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逐步清晰,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之一,并得到高职教育界的普遍认同[1][2][3]。

“行动导向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教育模式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以职业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知识、能力、经验等作为教学内容。本文以行动导向教学为理念,建立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行动教学模式,综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所包含的各种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关键能力,实施“完整性教学”,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人才[4][5]。

一、机械制造专业分析[1][2][3]

(一)机械制造专业的特点。

1.工种众多。机械制造业面对的职业岗位纷繁复杂,特别是随着CAD/CAM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机械制造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2.实践性强。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要求实训的,要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就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教学既不同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又不同于企业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过程。

3.高投入、高消耗。本专业各工种技能操作步骤较复杂,技能训练时间较长、设备工具配置多,材料消耗多,因此专业办学是高投入、高消耗,实习成本高。

4.安全生产是关键。机械制造主要通过操作机床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零件,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让学生掌握机床操作规程和要领,因此对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水平要求很高。

(二)机械制造专业的发展现状。

1.专业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学科体系,忽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

2.实践教学落后于企业需要。机械制造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比较快,这就导致学校的实习设备很难跟上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实习设备的短缺、落后就成为职业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

3.“双师型”师资缺乏,不能适应实训教学需要。目前高职学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实质上很多只是“双证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程教学,又能动手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不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能适应实践教学需要。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职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现状,已不能充分适应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要。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在不同层面上理解。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看,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是在职业教育中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中观层面上看,它以将关键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教学中为原则而实施所谓“完整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微观层面上它集成了多种可以开发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现为一整套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考察教学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4][5]。

三、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结构与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结构的比较

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的结构是从理论展开,各要素都是为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服务的,是“理论导向”结构。

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在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每个要素中都体现“实践到理论”、“实践先于理论”、“实践多于理论”的观念,是“行动导向”结构,符合我国“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

四、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将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整合成一个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过程中学习问题解决、信息收集整理、沟通交流和自我评价等社会能力;在过程中学会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加深学习,提高自我综合职业能力。

(一)项目征集。

在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进行,结合认识实习,采用调查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教学法,确定合适的产品,要求产品实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不太复杂,有一定难度,但经学生努力可以解决。

(二)任务确定和成员分工。

产品确定后,利用教学法,通过调查相关企业和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中小型企业的订单式工作过程,为成员分工和计划制订奠定基础;在成员中对任务进行初步分配。

(三)计划制订。

根据任务的划分,对每个班同学进行分组,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对整个项目内容进行时间段的划分。

(四)计划实施。

1.材料选择。在《机械工程材料》课中,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老师给出引导问题,经小组讨论,确定出主要零部件的材料。

2.产品设计。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完成非标准零件的设计计算和标准件的选择,绘制出零件图和装配图。此过程可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和模拟教学法。

3.车间工作安全。在《金工实习》中完成,这个环节对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很重要,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老师精心准备引导问题,通过回答引导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4.成本计算。在《数控实习》初完成,采用引导文教学法,通过回答引导问题使学生掌握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5.加工。加工工艺可安排在《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中完成,在数控实习中进一步完善加工工艺,完成加工,此过程可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

6.检测。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引导问题。

(五)项目评估。

通过组内评估让学生全面审视自己的项目,在评估过程中通过组内讨论总结得失,形成改进的方案和思路。通过互评让学生关注别的小组情况,能取长补短,也引导学生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

五、结论

实践证明,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实施完整性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增加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和决策能力、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等现代技术工人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鉴.关于实践教学论的几个理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25-26.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11-12.

[3]杨用成.当前高职实践教学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30-31.

[4]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与原则[J].职教论坛,2007,(10):4-6.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篇2

【关键词】行动导向;计算机网络;高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德国一种和双元制相结合的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引入我国后,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众多学者在不同方向、不同课程中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聂际在其文献中提到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收集信息阶段、计划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1]。

徐朔通过对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追求、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取向和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原则和特征这三个方面的讨论,阐述了什么是行动导向的教学[2]。

李康提出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范式的“三位一体”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希望有助于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3]。

郭相辰从课程入手,阐述了行动导向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运用的各种特性,结合实际对行动导向教学运用进行初步探析[4]。

2、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点丰富,涵盖的内容比较多,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该课程所涉及的技术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给学生灌注各种现成的的知识,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教学内容已经很不适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这样的教学形式就已经注定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被动地适应教师背后指挥教师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者,严重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来改革教学内容及至教学管理制度。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为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度,采用项目式教学,把每一次抽象的理论课教学转化成模拟工作岗位时的特定学习情境下的工作任务,通过学生对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来实现理论教学的目标。包括九个模块:网络互联基础、组建小型局域网、广域网技术基础、组建中型局域网、构建中小型企业内部网、企业网安全设置、企业网与Internet互联、广域网接入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按模块进行教学。最后以一个实训项目作为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素质的训练。

同时,在项目式教学中,为了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每六人一小组),再把具体的任务细化到每个小组,由组长进行组织。组长更具组员不同的能力分配不同的人物,有的组员擅长设置设备的软硬件及配置网络命令,有的组员擅长文档的撰写;在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潜能都被调动了起来,并通过对完成的项目做互评、自评时,能培养他们客观公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工作成果的态度。

作为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知识的咨询者,课堂的指导者和主持人。我们不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知识为主,而是在关键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其余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小组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教师在教学中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教学方法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头脑风暴法主要使用在小组讨论中,借助彼此对网络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各抒己见,自由鸣放,创造一种自由、活跃的气氛。角色扮演法主要应用在项目教学中,一个项目往往由项目经历和项目组成员组成,学生在担任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同时也承担起不同的责任,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心。案例分析法主要应用在理论教学中,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原理性比较强,因此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掌握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困难。我们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引入一些相关案例,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项目教学法应用在实验教学中,以一个项目分解为九个模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结论

行动导向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主动、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采用了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为主,将授课知识设计程一个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聂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专业课教学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2(8):122-123.

[2]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原则[J].职教论坛,2007(10):4-7.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篇3

关键词 行动导向 畜牧兽医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我们采用了合作小组工作、卡片技术等多种行动导向法,对我校2009级畜牧兽医专业三个班的“宠物疾病诊疗”课程实施了一个月的比较教学。随后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客观综合评价。本文对课程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关于课程设计、效果分析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 对行动导向的认识

行动导向源自欧洲的德国,是世界比较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之一。该理论倡导“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其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形成关键能力。简言之就是为了行动而教学,在行动中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吸取现代心理学思想精华而形成的一种新思潮。

2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宠物疾病诊疗”课程的融合

本人在“宠物疾病诊疗”教学中,将课程分解成为发病原理、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手段等多个板块,让学生们先认识课程的大体内容,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想要学什么,本课程中能够学到什么知识与技能。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慢慢就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确实有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行动导向之教学设计

3.1 确立教学目标

在备课过程中,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完成一堂课的基础。而在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的设计过程中,往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得不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教学的目标往往制定得很模糊或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在行动导向型教学中,主张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中,知识目标一定要建立在一个可量化的标准之上,能力目标要着眼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要强调本课程在该学科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是行动导向型教学的基础所在。

3.2 以“任务”为驱动,以“实际案例”为牵引,明确本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通过提供照片、实物等材料,让学生对某疾病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在扮演医师的过程中,提出诊断和治疗该病的任务,从而使学生深入教学情境中,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任务”的驱动下,明确本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3.3 以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证,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智慧的体现。因此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是行动导向型教学的保障手段。

通过对我校学生教学效果来看,比较适合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有以下教学方式:

合作小组工作: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并且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防治手段和鉴别诊断等项目上使用效果最为明显。

卡片技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分析,并填写在卡片上,再汇总卡片后集中展示,老师引导同学进一步明确分类的内容,并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但更重要的是,此方法能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游戏中学习,在比较中学习。

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等形象的病例,同时结合老师适时的讲解手段,让学生内化知识。尤其在案例分析,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等项目上使用,效果事半功倍。

4 行动导向型课程的效果分析

通过一个月的比较教学,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班级学生,无论是对核心知识的掌握还是对了解型、理解型和应用型知识的掌握,均明显高于普通教学法的班级学生。尤其是在应用型知识的掌握上,采用导向型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5 行动导向教学的改革体会

5.1 行动导向教学的优势

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行动导向之教学法在“宠物疾病诊疗”课程中的应用,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更加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起来,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从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咨询者和组织者,从而舞台上真正的主角是学生,这样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

(2)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整个任务,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相比以前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做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逻辑思维增强了,综合职业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5.2 存在的问题

基于行动导向的“宠物疾病诊疗”课程的教学,也还受到学校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班级人数规模等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全部落实。尽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遇到了一些困难,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始终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凸显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宗旨,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它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真正让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落实到位,真正有效地贯彻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和丰富,不断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2011-10-18.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行动导向教学法 电路分析基础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如何给企业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一直是各高等院校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许多国外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其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以企业生产任务要求为目标,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其中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使用脑、心、口、手进行学习。行动导向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是由一系列以教学方式与方法所构成,如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其特点是: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行动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使之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2、注重学习的合作性,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每次任务,学会表达、协调、合作、领导、服从及与人相处等等。3、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自由讨论式的学习替代了原有的老师说什么是什么,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主动思考,给学生潜能发挥了广阔的空间。4、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是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5、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重视学习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电路分析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通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电子通信专业的基石,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的特点是概念多,知识抽象,信息量大。如何上好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对电子通信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十分重要。笔者经过在教学中不断琢磨,在课程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对课堂进行改进,得到显著效果。下面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几种教学方法来介绍在《电路分析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1案例教学法,促进深入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案例来研究理论知识,获得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教师借助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以及总结能力。在电路基础课程中,关于“谐振电路”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收音机的调频当做教学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谐振电路的基本原理,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3.2任务教学法,促进能力提升

任务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具有实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任务”为要求,督促和激励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深入理解知识,提升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任务作为教学中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任务,分析任务,制定计划,完成任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知识能力。在制作万用表的任务模块下,教师提出任务:万用表的制作。并给出任务的目的及要达到的性能指标。由于学生尚未学习专业课程,还需有教师给出完成该任务的电路图,系统介绍万用表的功能,原理及性能,启发式的说明设计思路,参数计算方法及元器件的选择依据。

3.3讨论教学法,促进有效学习

讨论教学法是一种适应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它是在系列问题引导下以生―生、师―生相互讨论的教学方法,它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变教为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变死记为活学。在直流电路的分析中,可运用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对直流电路进行分析。为了让学生能清晰的掌握各种方法,教师通过一典型的电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将电路采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学生在边讨论边解题的过程中,自行的对各种分析方法进行理解巩固,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四、结束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目前高校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更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行动导向教学运用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在《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其他课程也运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使整体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张燕. 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篇5

关键词:工程经济;项目导向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TU60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4-000221-01

前言

《工程经济学》用于研究工程领域内的经济规律和问题,是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由于理论公式多,并与数学联系紧密,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主动学习。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般有讲授、例题、作业、考试等几个步骤,以教师课上讲解为主,很少能联系实际项目,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深入了解工程经济分析问题的全过程,也缺乏掌握项目整体的经济概念。因此,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强课上吸引力,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保证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一、项目导向型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导向型教学法,是让学生依靠自主学习来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教师先让学生了解相关项目背景,他们通过主动查阅资料,以备上课时积极参与项目讨论,在发表自身见解的讨论中学生会对理论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项目导向型教学法的特点是要求,选用的项目要紧密联系所讲授的理论内容,这样才有引导和思考的价值。

二、项目导向型教学法的层次

项目导向型教学可以分成不同层次进行。首先是小项目教学层次。该层次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教材某些章节的理解,比如在讲基本要素这一章,学生对投资、总成本、收入、税金、利润等概念理解不深,容易混淆,该处可以加一个项目教学,分析并计算该项目的投资、成本和利润等,加深理解这些概念。同时这个项目还可以延展到下一章教学,如在讲评价指标时,利用项目已计算出的数据,分析其总投资利润率、资本金净利润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有的章节内容更适合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对资金等值计算公式的应用,以举当前购房贷款为例,让学生思考分别在等本还款和等额还款的不同还贷方式下,资金的实际还款情况。这一层次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问答,让授课效果大大提高。其次是大项目教学层次,大项目教学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比如把项目分为若干阶段,将一个工业建设项目分成可研投资估算、设计阶段方案比选、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财务分析以及价值工程等阶段,让学生先熟悉项目背景,课前查阅资料,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基本要点,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计算,教师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检查,完成的内容成为下一阶段的基础数据,该层次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建立整体的概念。最后层次是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以创业大赛或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学生选择实际的项目进行项目分析和评比选优,完成项目评估报告。这个层次是最终检验学生所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

三、结论

项目导向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通过不同层次灵活的项目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既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工程经济的分析方法与思路的同时,大幅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西平.提高工程经济学课堂吸引力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2(4).

[2]段媛媛.工程经济学应用型教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8).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篇6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1999年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中所确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尊重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且联系实际问题学习,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分为资讯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价阶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教学质量最终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反映和体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获取真知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素质的变化。

由于这种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原因在于:首先,任何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或职业培训,其根本宗旨是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其次,“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注重应用性;再次,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一种传递现代教学内容的新手段,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目标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的是能力型人才的培养,即适应信息化时代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它泛指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其特征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种能力依然存在。关键能力使劳动者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很快地重新获得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见表1)。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了过去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教师讲授制,在教学活动中用行动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团队形式动态地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自信心、自尊心,培养关键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包括“大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畅想设计法”、“逆向教学法”等六种常用教学方法。

1.大脑风暴法

大脑风暴教学法是在轻松的环境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发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使每位学生的独特思考不受压抑,激励学生开展自由联想,充分发表意见。通过学生间的互相激励引起连锁反应,发挥集思广益的奇效,让学生借鉴其他同学的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和灵感,产生更多、更新、更深层的想法,以求获得比单独思考更完美、更有价值的结果。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展学习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3.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即在书面引导文的帮助下,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

引导文教学法是项目教学法的完善和发展。在引导文教学法中,学生主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学生需要按照给定的引导问题,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从书本抽象的描述中刻画出具体的学习内容,并由此建立起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教学中,学生在大量技术材料如专业手册、设备的操作使用维修说明中,独立获取所需要的专业信息,独立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从而获得解决新的、未知问题的能力,并系统地培养 “完整行为模式”。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它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它真正重视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

案例教学法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的是同样的决策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交锋,虽然最终可能没有确切的结论,但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及障碍已经被师生充分地预见和了解了,而且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技术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5.畅想设计法

畅想设计法是引导学生对某种现实问题,如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及社会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改善意见的一种教学方法。畅想设计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思维、启发创意,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6.逆向教学法

逆向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在学习中遭遇困难,然后和教师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性应用──以“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为例

“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提高学生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制定能力和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能力的最为重要的课程。

根据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中的核心岗位职业─―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程序员、数控工艺员的要求,本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实施加工的数控机床操作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确定项目

数控加工人员在加工中一般要经历如下过程:对零件图和毛坯图进行工艺分析;确定加工路线及方案(装夹方案的确定,刀具的选择,编写工、量、刃具清单,编写工艺卡);根据工艺卡编写程序清单来调试程序;安装工件;对刀;模拟仿真;实际加工;测量工件并提出优化方案。

为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应将传统教学改为项目式案例教学。学生通过典型零件的编程和加工,掌握编程的基本方法、各种指令及代码的使用、加工工艺方案的制定、切削参数的确定等,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如在数控车床编程、操作与加工模块中,按照典型轴类零件完整的加工流程,将完成轴类零件加工所需要的知识(机械制图、公差、材料与热处理、零件加工工艺规程、零件的装夹、刀具选择、编程、数控仿真、机床操作、加工、检测、设备维护与保养等),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融合到典型轴类零件加工项目(见图1)过程中,在加工过程的全过程学习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2.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项目实施

对指定的零件,要求学生从分析产品图样入手,首先确定合理的工艺方案,制定正确的走刀路线,选择适合的刀具,确定切削的用量,再进行数学处理,编写数控程序,随后进行仿真加工和数控加工。整个过程紧紧围绕着“加工出合格的零件”这个目标展开,前后呼应,一气呵成,体现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

教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由传授知识为主,改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教学目的由单一化改为多维化;师生之间由被动转为互动;教学形式由再现转为探究、实验等新型教学模式。

以“螺纹轴的数控加工”为例,其教学设计如下:

(1)下达任务,分析零件。螺纹轴是轴类零件中最常用的一种,它一般由圆柱面、圆锥面、螺纹面、螺纹退刀槽、圆角、倒角组成,其加工工艺比较典型,可以反映轴类零件加工的基本规律。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该零件的结构特点、加工要求及完成加工任务的工作过程。

(2)教师讲解。教师应讲解共性问题,如LCYC97螺纹循环指令、常用语句结构及使用方法等。

(3)学生分组讨论并演练。探究完成加工任务的途径和方法,确定加工任务的工作流程与组织形式;分小组讨论零件的加工工艺;探讨程序的编写方法;独立编写加工程序,并用仿真软件校验程序;分小组交流程序的编写技巧,修正程序。

(4)仿真加工。通过数控系统仿真软件,校验编写的零件数控加工程序,并虚拟加工零件。

(5)操作加工。学生在数控机床上独立完成零件加工,最后师生共同检验零件加工质量。

(6)成果展示与心得交流。学生按照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阶段的任务,提供明确的活动记录,包括加工路线、加工参数、程序清单、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的零件及产品质量检验结果等,并进行展示与交流。

(7)考核评价。师生共同评价每个小组完成工作的效果与质量,对零件的加工质量进行评价,对加工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工艺合理性、程序优化、机床操作水平、独立处理问题及合作交流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实践证明,在数控专业核心课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突出操作技能的实用性;讲授内容针对性强,学生边学习理论边实习操作,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灵活地加以解决。教学过程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行动”贯穿教学过程,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关键能力。

五、结语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篇7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the action oriented, a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For the computer courses in demonstrative vocational college, it more needs to explore a new course model which is suitable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lleg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ion oriented requirement and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occupation ability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level.

关键词: 行动导向;工学结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

Key words: action oriented;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occupation ability;curriculum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259-03

0 引言

当今社会逐渐向知识型社会和信息型社会转变,特别是信息爆炸式增长,IT类相关技术及知识更新极快,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仅仅只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步伐,而必须具备较强的就业和职业迁移能力,拥有能够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适应当今IT行业生产一线的工作。为了能在当今变化莫测的劳动市场上站稳脚跟,高职学生就必须具备行动的能力,为了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方向学生的行动能力,就必须探讨对学生进行示范的、自我负责的、整体化的,以IT企业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方向课程,大部分都可以基于工作任务来进行项目化教学设置,通过开发具体的IT项目情景及实施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学的过程中做,做的过程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在团队的合作中能够培养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实际项目的体验式学习,真正促使学生能够从学习中寻找到乐趣,找到自信,逐步奠定职业综合能力基础。

1 学生培养层次定位

1.1 面对什么样的学生 首先我们需要定位我们培养学生的层次。大学培养的人才分为几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学术型人才属于学科性、科学性和理论型研究,指从事发现、研究客观规律工作的人才。工程型人才属于设计型、规划型和决策型人才,是指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有关事务的设计、规划、决策工作,即在工作或生产活动之前进行预先考虑并作出全面安排的一类人才。技术型人才属于工艺型、执行型和管理型人才,是指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将学术型人才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一类人才。技能型人才属于技艺型和操作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工作的智力含量较低的一类人才。

根据上面的定义,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定位在技术型人才这个层次上面,而培养技术型人才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所谓综合职业能力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的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与能力。

1.2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技校、中专及职高,还录取了部分普通高中学生,这些学生入学分数相对本科院校来说偏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踏进高职高专院校之后,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并对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自我学习、控制能力相对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都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思想行为、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都和普通的本科院校学生有明显的区别。

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向高技术型人才方向培养,使我们的学生能够胜任现实工作,并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综合职业能力。

1.3 更有效的培养学生 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培养高职高专的学生呢?通过结合工作真实情景开发出来的教学情境和项目,把知识融入行动导向,使老师讲授为主,变为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我学习,在学中做,做中学,不断反复体验,这样能够更好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加深刻的掌握学习内容。

2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

工学结合课程以行动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工作中的典型任务为载体,分解任务,逐级完成,通过在真实或模拟工作情景中对相关任务的完成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开发过程中,要能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摒弃教师讲台上传统的说教式灌输知识,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整体化学习,促使学生手、脑、心并用,最终获得未来职业必要的知识。

2.1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教学的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实际工作任务集合可以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集合,抽象出学习性工作任务集合。通过对IT行业、企业调研人才需求研讨,然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再抽象出职业工作逻辑。通过校企合作,最终目标为培养学生胜任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2.2 人才培养方案“三纵三横”设计法 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可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专家研讨会是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其结果不是独立的、点状的“能力点”或者“技能点”,而是过程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实践专家研讨会是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为课程开发提供前提和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要考虑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具体内容需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进度安排,课程标准,师资配备,条件配备以及机制制度。经过对这些内容提炼,可以得到“三纵三横”设计法的横向和纵向坐标。横坐标是:理实一体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纵坐标是:师资,教学条件和机制与制度。纵横坐标之间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任务由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从而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而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纵向三要素提出要求,横向三要素提供支撑和保障,最终可以设计出工学结合,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的人才培养模式。

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3.1 理念 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而“关键能力”是不能通过知识传授式教学来实现的,只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行动导向”地,在做的过程中习得。行动导向教学通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变实现专业内容教学过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

所以,行动导向教学的理念就是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有效培养。

3.2 模式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而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他要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的问题。而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目标,不能将备课、上课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传授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上,而是要重点考虑如何进行能力训练,能力目标的确定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最终目标就是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众所周知,能力不能传授,只能训练,用在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上要做的事务来训练、用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带领学生去完成任务,而不是仅仅讲授一本书,学生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训练运用知识做事的能力。

通过以学习任务为依托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景中,并要求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行动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工作情景,从而获得工作过程中的知识,既学习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知识,更使得相联系的隐形知识得到学习,即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

3.3 方法 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对真实工作任务抽象出典型工作任务并最终加工出若干个可操作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工作任务集,不断给出学生任务目标,学生首先想象出行动的终了状态(问题解决后的情形)和解决途径,通过有产出的工作完成任务并展示成果,从而获得在行动过程中具体化了的结构性知识。而教师则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使用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

具体教学方法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实验法等。

4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思路

目前我校进行高职高专示范院校的建设,需要对传统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知识/任务引领式教学,再抽象加工变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有效培养。具体可以通过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实验法来实施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可以有以下方法实现行动导向教学:

①营造职业情境,组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形象思维和归纳式为主的学习方式。②任务训练,用做学生未来职业工作中的事来训练,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训练,练出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③按照“完整行动模式”组织教学,并尽可能要求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决策、独立实施、独立检查和评估,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④整体化学习,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能力;通过学习基本的工作技术形成方法能力;通过掌握基本合作和交流技能形成社会能力;通过深入反省和认识自己,以及负责任地参加社会和政治活动,形成情商。⑤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5 结束语

基于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是以行动为逻辑的过程代替了以专业为逻辑的的结构,就必须得对现阶段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改革,课程必须直接按以IT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并基于行动的原则来设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挑选在IT企业和社会中所遇到的各个生活情境,基于实际的工作任务和项目,把“独立自主的学习”放在首位,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掌握IT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能够在就业的时候跟社会及企业真正实现无缝接轨,快速融入企业工作情境之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 设计方法 应用

一、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定义

行为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德国职教理论工作者特拉姆认为:“行为导向”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取决于行为导向的学习组合,行为导向教学论的最核心意图,就是提出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上海马庆发教授认为:“行为导向”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从而产生的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

由此可见,“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的情境,把教与学过程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情景,从而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一句话: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二、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设计方式

(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所学的知识,亦即将知识外化;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亦即实现自我反馈,发挥主动性。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要素。

(二)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专业学是一种与相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系统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学习者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理解。在传统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生困难。

(三)强调“合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团体,共同批判性地评价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摆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学习团体(包括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理解,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理解新知识。

三、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专业实训中的具体应用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指的是一种完整的创新的职业培训教学体系。德国专家彼得…约克·亚历山大先生把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比喻成一头“大象”,怎样才能把一头大象吃下去呢?人们不可能一口把大象吞下去,唯一的办法是把大象一块一块地切割下来,慢慢地把大象吃完。因此,学习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也一样需要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学习和研究,逐步地领会、消化,直至应用和实施。

(一)提高兴趣,培养关键能力

专业实训教学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目标对象,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诸如“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法”、“引导课文法”等等具体的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和工作方法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并实施和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中,掌握专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

(二)转变角色,创新教学方法

要应用和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必须要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逐步深化。在这种创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要以主持人或引导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使用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感情,也一定要把自己的脑、心、手展示给学生。教师要运用好主持人的工作原则,在教学中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要控制教学内容;要当好助手,要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并有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要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组织好教学内容,把与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学习,教学要按学习领域的要求编制好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安排好教学程序。上课前,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要事先确定通过哪些主题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要更多地使用卡片、张贴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易懂,轻松高效。

(三)编制小组,强化自主学习

在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时,教师要为学生组织和编制好小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交往、交流和协作等社会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采用自愿和合理搭配的方式。除了学生自愿组合外,尽量采用表现优秀的学生搭配稍差的学生这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学会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责任意识、领导才能等都得到培养,最终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和信息,独立进行工作,自主进行学习,自己动手来掌握知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学会使用展示技术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叨.教育发展研究

[2]杨黎明.关于行为导向教学的研究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篇9

关键词 法律硕士 专业学位 培养体系 构建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Based on Practice, Service Requirements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aster of Laws Degree Culture System

ZHAO Yong, DU Ju, LI Yu'e

(Th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 Baoding, Hebei 071002)

Abstract Actively develop professional degree, vigorously develop high-level applications, complex personnel is neede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Master of Laws degree in philosophy is born and developed in this together.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Master of Laws degree in cultur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equall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re is a need for in-depth discussions to further build and improve our professional degree of Master of Laws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master of Laws;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1 当前法律硕士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转变不及时、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研究型高校多年从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形成一整套的培养思路和培养体制,但在开办了法律硕士教育后,仍然沿袭过去的培养模式,未能及时针对性地更新教育理念;一些综合性大学博士点、硕士点众多,对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实务教学模式的研讨和实践不足;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观念上存在错误倾向,把精英教育等同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①一些人甚至认为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不在一个层面上,是低人一等的,法律硕士的培养工作也不能代表高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错误观念和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一些高校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务能力培养方面制度不科学、工作不到位。

1.2 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

2004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和2009年的《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适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均要求各高校“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推荐必修课中,除两门公共课外,其余为法理学、宪法学和其他重要的部门法学课程(法学背景学生以专题形式授课)。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各高校设置课程体系时不同程度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按照法学本科的培养模式来设置课程。二是按照法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来设置课程。”②然而这两种模式的课程均偏重课程的体系性或理论性,没有凸显法律硕士培养的实务性特征,学生的满意度也较低。

1.3 教学方式陈旧、手段单一、缺乏创新

令人困惑的是,《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一方面强调应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以便培养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一方面又要求以课程教学为主,这必然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混乱。在实践中,相当多的高校仍沿袭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授课内容上要么紧密围绕教材文本而展开,要么功利性地迎合司法考试的需要进行法条解析、培训式教学。“尽管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法学教育方式的反思,越来越强调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法学教学方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往往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一种点缀。”③教学方式、手段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获取。

1.4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化”④倾向严重

实践中,一些高校沿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思维定势,热衷于所谓的学术创新和理论深度,甚至仍将其作为评判法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的首要标准,错误地认为案例分析报告、专题调查等形式不具有学术性,在选题导向和评价机制上倾向于学术性论文。在这一错误导向下,绝大多数学生也认为以案例分析报告、研究报告等形式完成学位论文,需要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和其他实证性工作,完成之后却不合导师的“胃口”,实在是费力不讨好,于是纷纷选择了学术性论文的形式。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高度同质化,混淆了两者之间培养目标。而当法律硕士研究生忙于“坐而论道”,不愿面向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其必然结果就是实务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缺失。

2 合理构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的相关举措

2.1 明确人才定位、提升重视程度、转变培养观念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并非定位低于法学硕士的职教培训,反之,其代表了法科硕士研究生转型和发展的方向。首先,从需求上来看,社会对于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学术型人才。国家逐年缩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并相应补充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是明证。其次,从培养层次和能力上来看,特别是当硕士教育经历了规模化发展,普及化程度提高之后,法学教学和科研不应也无法成为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定位,而应该更多地由博士层次的人才来承担。事实上,近年来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也反映了这一点。当明确了法律硕士在法科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后,及时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法律硕士的目标定位要求高校不能再沿用法学硕士的培养思路,应该尽快结合法律硕士的自身特点,形成符合教育规律,清晰、完整、独特的培养机制,在微观制度设计上把提升学生实务能力作为核心和要务,并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其得到有效落实。

2.2 构建面向实务、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法律硕士课程设置应考虑发挥高校学科优势,突出特色。法律硕士的知识结构定位于“宽口径、厚基础”,但随着国家推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法律硕士的人才培养方向将得以进一步拓展和特定化,面向更多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领域而针对性地展开,上述定位似有微调的必要。应到看到,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趋势也反映在法学领域中,众多的法律职业方向则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在法律硕士课程设置上越来越难以全面涵盖,因此不宜搞“一刀切”,而应该结合培养目标、个别化设计、突出培养特色。据观察,依照该项目获批的试点单位,均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据此可推断国家意在发挥这类院校的行业和学科优势,指向鲜明地培养人才。而僵化地按照《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将抹杀上述优势,无法发挥自身专长,陷入同质化竞争的误区,也背离了项目设立的初衷。

2.3 积极探索和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实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精准的定位、周密的方案还有赖于微观教学环节予以落实和体现。法律硕士教学活动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围绕提升学生实务能力展开相关教学研讨和积极尝试,形成多元化、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体系。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尚有两个问题需要给予关注。首先,多元化教学手段应当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服务于提升学生实务能力的目的,而非对诸项手段的简单堆砌或随机安排。因此,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章节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为宜,盲目求新、求变亦不可取。例如,课堂讲授法近年来饱受批判,但事实上,对于课程的理论性内容,通过由表及里、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讲授方法来完成,能够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必要的理论深度。此时,为了“应景”而选取不适宜的教学方法反倒有弄巧成拙之嫌了。

其次,还应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能“为用而用”、流于形式,而应当重点评估其实效性。以当前法律硕士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法为例,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面上穿插了教学案例,先进行理论讲授或法条解析,然后介绍几个案例辅助学生理解即告完成,但其效果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一次成功的案例分析教学,应包含以下几个因素:(1)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由主导者转变设计者和激励者,注重双向交流,鼓励学生置身其中地思考和讨论,即学生主体化。(2)案例素材选取合理。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客观生动性、结果多样性。(3)去功利性。案例教学法不仅仅表现为对于理论内容的辅助理解功能,更应该成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宝贵机会。由此可见,过程制约着目的的实现,多元化教学手段只有通过精心设计、注重效果,才能实现提升学生实务能力的最终目的。

2.4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坚决去“学术化”,大力倡导实务型学位论文

首先,转变观念、倡导实务研究。“学术型”和“应用型”是我国法科硕士现存的两个培养方向,本就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腐观念以及“重学术、轻实务”的错误倾向应当予以摒弃。在笔者看来,坐而论道的学术研究并不比贴近实践地解决实务问题更高尚和玄妙。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是法学教师和科研人员,而是具有突出实务能力和职业思维的高级法律人才。因此,学术水平也不应成为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首要评价指标。高校及其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按照《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精神大力倡导学生采取案例分析报告、专题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完成学位论文。

其次,建立科学合理、实务导向鲜明的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从选题环节就要倡导学生立足实践、优先选取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发现的突出或疑难问题展开研究。在论文写作环节,应着重考察以下三点:(1)学生写作、调研过程中的工作量、技术难度、设计合理度及其反映出来的研究态度。(2)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综合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即,研究结论是否客观、正确,相关建议是否切实、可行,能否对所研究的实务问题起到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课题来源:论文是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13年度课题《我院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XYZ201304)。主持人:赵勇。课题组成员:杜菊、李玉娥、苗泳、张巍、何航、刘艳玲、李凯瑞、阎爽

注释

① 王民.回顾与再思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观察.政法论坛,2009.27(4).

② 洪小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调查报告.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③ 朱立恒.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河北法学,2008(5).

④ 此处的“学术化”是就其形式而言的,即法律硕士的学位论文多选择学术论文的形式,分析和阐述法学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篇10

论文摘要:教学模式改革历来就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就十分重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的一系列成果不得不引起职业教育者的深思,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旅游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问题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的探讨,拟建出了适合我国中职旅游专业的“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

中国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带动了中国旅游教育的迅猛扩张。通过对我国中职旅游教育的广泛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相当一部分旅游中职学校缺乏对旅游业人才需要特点全面深刻的分析,课堂教学模式不科学,导致培养的大批人才与行业需要出现灾难性脱节,就业情况不理想,旅游行业不满意,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的人才还流入了其他行业就业,造成了一定程度旅游教育的失败和严重浪费。而另一方面,我国正迎接着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需要一批用现念和最新技术所武装的服务人员尽快登上旅游业无限广阔的舞台,引领这一行业的理想走向和健康发展。这样的矛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现在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虽然有中职学校在进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但由于改革的面不广,改革的力度不大,教学模式呈现出单一的局面,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不高,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整体素质无法提高,更是影响了学生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影响了旅游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衡量这些人才的标准不能只看其文化基础知识,成绩的好坏,更要看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起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拟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规律,深化素质教育。

鉴于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分析,笔者构想建立一个“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操作、加强实习指导”的“导向—中心—实践—实习”教学模式,期望中职旅游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遵循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使教学与旅游实际结合起来,不与行业脱轨;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活动更贴近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职校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加强实践操作,即加强教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习指导,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最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旅游行业运行中体会实践、实习的重要性,发挥主动性,努力学好专业技能,达到改善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1、落实素质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为了这种体制服务,只有教师大量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人才”,这种“人才”缺乏创造力,只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难以适应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像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原有的那些陈旧滞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模式。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我国素质教育强调的三个发展,即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体现能力本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当代教育有四根支柱,它们是当代青年学生顺利通向21世纪的护照。这四根支柱就是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发展,并强调只提培养技能不够,而是要培养能力(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战线的教育改革必须面向二十一世纪,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摆脱传统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束缚,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模式)。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这些都与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为此,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变革传统的以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围绕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培养专门人才

即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培养高质量技术工人的职业教学模式。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双元制实验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在于它的社会性,双元制实验能否成功,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习设备,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配备了技能娴熟的师傅,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了解生产的全过程,保证了学生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感及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胆借鉴双元制经验,培养职业型人才,培养知识面广,技能全面,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并使培养的学生日益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让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走上领导岗位。

三、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像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中职课堂教学模式教育一定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操作,加强实习指导才能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学生学习到的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都是他们主动获得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轻松愉悦、悬念疑问、激烈竞争、激励上进等情景,以及提供的相应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2、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课堂教学加强了实践操作,特别是实践操作培训以旅游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会为最终目标。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对于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课堂教学始终坚持以行业为导向,目标明确而具体,就业针对性较强,教师与学生对预期达到的目标与结果都非常清楚。课堂教学首先明确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即需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操作技能,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气质”的旅游人才,然后按这样的行业需求教授学生知识,并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技能,顺利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对接。

4、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时课堂教学要加强实习指导,改变以前学生对待实习和就业工作的消极心态,改变旅游行业学生跳槽频繁,不能安心实习和不能正确理解旅游服务工作的状况,使学生到旅游行业后,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能够较快进入旅游服务者的角色中,更快更好地胜任旅游服务接待工作。

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策略

做法: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行业审定方法涉及行业部门分析,以建立行业形象和清楚描绘各工种应做的具体工作的范围。选择旅游企业同时进行数据收集,让中职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其好处是由于涉及了旅游行业并让行业了解此事,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会致力于该改革中来。教育产业化的形成使教育走上了市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择要求越来越高。经常关注市场动态,经常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出产品。

2、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带领学生进行旅游知识的学习,可通过提问、简述、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围绕所要掌握的内容专注的自学,不放任自流;积极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学方法,“授之以渔”,容忍学生出错,引导和激励他们尽情地参与和练习。

3、加强实践操作的策略

选好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的最佳结合点。在用“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师时,根据理论学习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技能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旅游实践操作能力,适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训练,学习场地等。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这既可解决企业的难题又可促进旅游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通过协作学校直接了解用人企业要求,这一做法可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做法:利用好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如餐厅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和前厅模拟实训室,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专业基础与业务实训:模拟各项旅游专业要求进行技能模拟训练,同时进行影音资料观摩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服务技巧,能直接进行现场进行服务。 ②旅游电子商务等计算机应用实训:学习并掌握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掌握旅行社及酒店管理软件的使用,并学会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③旅游地理实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中国和外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资源特色。④综合技能实训:包括形体训练、美容化妆训练、照相机、摄影机的使用、社交人际关系等综合技能训练。

4、加强实习指导的策略

通过对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要的调研,细分人才市场并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确定旅游教学“目标市场”———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如:是技能型人才,还是理论型人才;是适应各部门的万能型人才,还是专门性人才。对旅游人才市场调研之后,针对教学目标市场的需求,具体地组织课堂教学。在这一阶段时间内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学生录取基本素质要求和人数、教学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课时设置、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专业选择、师资配套等,依据教学组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具体的实施教学操作。对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一定要保证学生毕业时的各项素质及文化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要求。最后一定要进行质量评估,这一阶段既是对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检验,同时也是下一阶段市场调研的内容之一。检验判断标准是旅游企业、人才市场对所培养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即学生就业率、工作业绩等情况。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对于它的研究不仅需要有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还需要深入到实践中去积累经验。为了拟定构建出适合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我采取了以下的步骤:第一步从理论上借鉴国内外旅游教学的先进经验和可用的成果“为我所用”;第二步从实践中对重庆市旅游中职学校采用的具有改革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并综合;第三步从旅游企业处调查了解目前旅游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以上的实证研究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参观法、考察法);资料研究法(包括综合分析法、文献法、比较法、归纳演绎法);统计分析法和自然实验法等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分析拟定出了“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论文能成为一个诱发点,引来更多人关注中职旅游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推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胜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118—124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李秉德著,《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陕西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张智学著,《课堂教学与策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5] 黄克孝主编,《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 赵志群著,《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年

[7] 查友梁著,《教育模式》,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