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工标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22:24:30

国际劳工标准论文

国际劳工标准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劳工标准全球化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历程和特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不断增长,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联系在日益增强,国际贸易中的国际劳工标准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国际劳工标准”(InternationaILobourStandards)是指为了促进对全世界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而由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ILabouOrganization,IL0)制定的劳工公约和建议书。这些公约和建议书的目的是促进对全世界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其发展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国际劳工标准的内涵,狭义上应该指与贸易利益相关的劳工条件标准,包括工人的工资水平、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劳动环境、福利待遇等,广义上还包括禁止强迫劳动、结社自由、组织和集体谈判权、清除剥削童工和消除就业歧视等。

从性质上看,国际劳工标准属于国际法范畴,但它同一般国际法相比,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体现了政府、雇主和工人三方合作共同改善劳动条件的精神,较好地照顾到三方的利益。第二,国际劳工标准的适用的绝大多数公约和建议书都是以调整成员国国内劳动关系为目标的。而且国际劳动公约和建议书,虽然是由全体成员国参加的国际劳工大会上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的,但通过以后并不直接发生效力,必须经过成员国政府批准才能对批准国产生约束力。

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相挂钩这一建议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早在WT0的前身GATT时期就已经提出过。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2O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又掀起了新一轮关于劳工标准的激烈争论。国际劳工标准具有双重功能,调节会员国国内劳动关系和调节国家间贸易竞争的作用。国际劳工标准通过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贸易协定,试图逐渐在WTO组织中形成与国际贸易挂钩的机制。

二、国际贸易实践中的劳工标准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WTO内对贸易与劳工问题争论的核心是劳工标准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逐渐提高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提出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斗争日益激烈的表现。

劳工标准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尽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但是,劳工标准正在一步步地被纳入多边贸易讨论领域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将劳工问题纳入到WTO框架内并在区域性或双边贸易协议中订入劳工条款或附加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以及在国内法中加以规定,使劳工问题和国际贸易挂钩得到法律上的支持,并使其合法化,这些都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西方国家还通过SA8000认证等方式将二者挂钩。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了人的发展,这与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好处相吻合。但是SA8000作为贸易壁垒的工具,内容就是劳工标准,其具有隐蔽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工成本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而SA80O0将大大削弱发展中国家的这一优势。特别在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不断被削减的今天,其非常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如果在短期内,强制实施统一的劳工标准,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优势荡然无存,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受到影响。劳工标准被发达国家作为非关税壁垒的工具之一加以运用,是发达国家实行的一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以尊重人权为由与国际贸易挂钩,推行全球性劳工标准,以改善发展中国家人权状况,这在表面上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如果通过WT0规则强制执行劳工标准,低劳工标准的国家将会受到制裁,而这只能会加剧贫困和推延工作条件的改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劳工的尊重要从其客观的历史发展出发,尊重其特有的人权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根本上改善其劳工状况,国际贸易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因此,尽管从法律上,还有实践中,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联系在日益增强,都有国家期望将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挂钩,但笔者认为不宜贸然将这二者相挂钩,应使两者渐进的和谐统一。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保护劳工权益,促进公平贸易。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历史的必然,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必定也是顺应历史的潮流向前发展的。

三、我国对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同囊的应对措施

中国是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又是WTO的成员之一,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劳工标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应当承认,中国的劳工标准不但达不到发达国家所提出的劳工标准,即使同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劳工标准相比,中国也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从长远来看,中国应当逐步与国际劳工标准达成一致,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社会处理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加快批准国际劳工公约。我国在批准国际劳工公约的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数量偏少,二是批准公约的进度较慢。中国适当多批准一些条件基本具备的公约,从根本上说,加快批准国际劳工公约,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劳工领域中争取主动,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使我国在国际劳工组织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发展与国际劳工组织的技术合作并获得其援助。我国应紧密关注国际劳工标准及劳工标准和贸易问题方面的新动态,收集和翻译主要贸易对象国已和实施的劳工法规和标准。

(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客观地看待劳工标准问题,既要争取国际话语权,又要适时适度提高劳工标准,这样才能减少贸易摩擦,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伴随经济影响力的上升,我们应以适合大国身份的地位、适合大国身份的条件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何为核心劳工标准和如何促进这些标准的实施等实质性问题方面,积极阐明自己的观点,努力参与劳工标准的制定。我们不应一味担心劳工标准纳入WTO后会伤害中国的竞争力,关键是要有一个公正、有效的联系机制来维护国家利益。应当从自身做起,改善我国国内的劳工条件,逐步建立与国际劳工标准相一致的国内劳工标准。

国际劳工标准论文篇2

论文摘要:对国际劳工标准是否应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截然相反的态度,本文阐述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相挂钩的原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两种不同态度的理论基础,并论述了当前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概述

“国际劳工标准”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一般是指由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公约和建议书等一系列国际法文件所体现的旨在保护全世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国际规范。国际劳工标准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源于国际贸易竞争。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可追溯到19世纪,美国率先于1890年开始禁止进口囚犯生产的产品,并于1930年将禁止进口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强制性劳工生产的产品。

二十世纪末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极力主张将劳工标准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发达国家惴惴不安,因此发达国家将自身发展困境统统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工标准。(2)wto多边贸易体制中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劳工标准所特有的复杂性、随意性、隐蔽性等特点迎合了发达国家设置新的贸易壁垒的需求。通过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不仅扼制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转嫁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危机。

2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两种不同态度的理论基础

2.1支持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理论依据

在主要发达国家,认为国际劳工标准与国家贸易应予挂钩有“人道主义论”、“贫困进化论”、“移民压力论”、“社会倾销论”等几种观点,但其主流观点是“社会倾销论”。WWw.133229.cOm

“社会倾销论”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童丁以及囚犯来生产出口产品,导致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很低。还有些发展中国家禁止劳工建立工会组织,导致工人工资被随意压低,工时被随时延长,这事实扭曲了产品的正常成本,致使生产成本降低。该情形使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大为减弱。这种因低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认为是对出口产品的变相补贴,违反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宗旨。这种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劳动工资低下及其他社会条件恶劣形成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就是社会倾销或日劳动力倾销、福利倾销。这种社会倾销现象会导致执行高劳工标准的国家将面临一系列负面影响。所以该理论认为应将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挂钩,对低劳工标准的国家予以贸易制裁,而不能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利益。同时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以贸易制裁促进劳工标准的提高是防范不正当竞争、恢复和维护公平竞争局面所必需的。

2.2反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理论依据

对发达国家的劳工标准应与国际贸易挂钩的主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持否定态度。其否定的理论大致包括特“比较优势论”、“特定文化论”、“投资区位调整论”、“与贸易无关论”等几种观点,但其主流观点是“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认为,不同国家的劳工标准存在差异符合公平竞争原则。发达国家的“社会倾销论”完全抹煞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即比较优势理论,否认从发展中国家获得利益。有“优势”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目前的发展格局只能是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比较格局,国际贸易自由化也只能在此基础上的逐步自由化。如果按照发达国家要求制定统一的劳工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逻辑思路,也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可以要求限制发达国家资本、技术优势的发挥。这样有违开展国际贸易的宗旨。发展中国家认为,劳动力成本的国际差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劳动力成本如同各国的自然享赋一样是一个外在变量,它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这种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好处,不会对发达国家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是两个领域的范畴,要真正提高世界的整体福利水平是通过贸易自由化发展全球经济,而不是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限制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3当前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1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实践

虽然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没有将劳工标准纳人wto多边规则中,但为了进一步促进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挂钩,发达国家正以双边贸易协定为突破口,积极推行国际劳工标准。例如。2001年正式生效的《美国一约旦的自由贸易协定》,首次将劳工与环保标准纳人其协议内容。此后,2003年,美国与新加坡、智利、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双边贸易协议中也都纳人了劳工标准。

3.2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是必然趋势,其理由主要在于:

(1)它符合各国的长远利益。目前仍存在着生产商为获得较高利润而压榨劳动者的情况。低成本策略不仅损害了人权,更破坏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秩序。各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可能很难对某些不当的降低标准行为做出公正的处理,但各国对自己的进出口贸易都相当敏感,因此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有利于促进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最终更好地维护各国劳工的基本权利,它符合各国的长远利益。

国际劳工标准论文篇3

论文内容摘要:WTO制度的调整对象能否扩展到“贸易与劳工”问题至今尚有争议。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对市场份额的占有,积极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劳工组织对劳工标准的推行配合下,在WTO体制内提出贸易和劳工议题。从多边贸易体制本身来说,WTO已经为贸易和劳工问题的解决留下了制度空间。从发展态势上看,WTO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都将对WTO贸易和劳工议题的谈判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实体规范对国际经济关系表现出愈来愈广泛的规制,它触及到传统贸易之外的一些领域,而国际福利标准即劳工问题,也是将影响现行WTO法律制度的调整对象之一。WTO内对贸易与劳工问题争论的核心是劳工标准问题。劳工标准本是一国国内劳动法规范的范畴,是一国国内为保护劳工的权益而制定的最低保护标准。1919年成立的国际劳工组织是迄今为止在制定国际劳工标准方面最具权威的组织。

WTO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的争论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内涵

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将国际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是因为一国劳工标准过低会降低一国生产者产品的生产成本,如果该产品出口,就会在价格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从而影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销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劳工标准的内涵狭义上应该指与贸易利益相关的劳动条件标准,它包括工人的工资水平、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劳动环境、福利待遇等,广义上还包括废除强迫劳动、结社自由、组织和集体谈判权、消除剥削童工和消除就业歧视等。国际劳工标准属于国际法范畴,常以协议、宣言、、公约等形式为载体。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国际劳工组织的公约和建议书是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来源。当然,联合国和其他组织通过的国际公约、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宣言和决定中的有关规定也是国际劳工标准的内容。

有学者提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关税已经大幅度下降,一些传统非关税壁垒也在逐步地被消除。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正利用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的差异,构筑一种新型的、更为隐蔽的国际贸易壁垒——称之为“蓝色贸易壁垒”,也称“劳动壁垒”或“社会壁垒”,这种新型的壁垒就是以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为内容。因此,在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中,国际劳工标准也就成为与贸易相关的一个问题,并一直是成员间争论的热点问题。

(二)WTO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争论的历史与现状

贸易和劳工关系问题的发展历史是同经济全球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从国际层面上来说,美国是最早将劳工问题与贸易挂钩,并一直致力于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确立劳工标准的地位。1947年在美国的推动下,《哈瓦那》第7条引入劳工标准条款,但由于美国没有批准《哈瓦那》,引入的劳工标准条款也因此而徒劳。此外,美国在“肯尼迪回合”、“东京回合”中提出国际劳工标准问题,都因发展中国家的抵制而未能实现。

1993年“乌拉圭回合”的马拉喀什会议,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在多边贸易规则中增添“社会条款”,要求将劳工标准问题写进马拉喀什部长会议宣言,试图将这些社会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但也无果而终。不过,马拉喀什部长会议虽然在宣言中没有涉及劳工标准问题,但同意将这一问题交给未来的WTO讨论。

1996年在WTO成立后的首届部长级会议——新加坡会议上,美国再次将以劳工状况和劳工权益为核心内容的劳工标准作为大会的议题,最终在新加坡部长会议宣言中,将“劳工标准”列为其中一项内容,这表明发展中国家认可“劳工标准”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并承诺予以解决。此外,“劳工标准”列入宣言也意味着WTO认可劳工标准,这就为后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劳工问题的争论埋下伏笔。

1999年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第三次部长级会议,由于受会议场外的劳工组织游行示威的压力,美国政府在会议上态度强硬,坚持将劳工问题纳入WTO的管辖,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立场的严重分歧,导致谈判失败。

2000年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第10届大会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劳工问题上的矛盾更加尖锐,发展中国家在劳工标准问题上达成共识,一致拒绝将劳工标准纳入多边贸易体制,并强调团结合作,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也强调他们之间立场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

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多哈回合谈判,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坚决抵制,为避免破坏多边谈判,在多哈部长宣言中没有再提劳工标准问题。就此,劳工标准在WTO的争论告一段落。

WTO贸易与劳工标准之争的原因分析

(一)世界市场份额之争

国际劳工标准的提起与WTO的谈判所形成的关税壁垒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WTO通过谈判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员间关税的不断降低,它所带来的世界贸易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虽然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依然占有比较高的比例,但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的比例也大幅度提高。这种变化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逐步提高。但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以较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客观现实。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换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实际上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绝对优势,却反而使发达国家感到不安和焦虑。他们将国内经济的萧条、工厂的破产、失业率的提高归咎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认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冲击了他们的市场。

因此,在WTO的谈判中,发达国家千方百计试图通过多边贸易体制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施加障碍,非关税壁垒得以频繁运用。其中,劳工标准被发达国家作为非关税壁垒的工具之一试图加以运用,其目的是为了对本国市场给予贸易保护,希望通过这种保护手段来解决国内经济和失业问题,并保证自己强势的市场独占地位。

(二)国际劳工组织对贸易规则制定的影响

国际劳工组织于1919年根据凡尔赛和约与国际联盟同时建立。它曾经是国际联盟的一个自主组成部分。二战之后,国际劳工组织于1946年5月同联合国达成协议,接受联合国的领导。国际劳工组织在同年9月举行的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上修改了章程,正式成为联合国所属负责劳工事务的一个专门机构。截至2001年,国际劳工组织已有175个会员国,共制定了184项公约和192项建议书。国际劳工组织宣称在其章程中规定的目标和宗旨,是在社会正义的基础上实现持久和平,从而使“全人类不分种族、信仰或性别都有权在自由和尊严、经济保障和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谋求物质福利和精神发展”。为此,它主张应采取各种措施,以便达到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与生活标准,使工人享有正当权益。

为实现其目标和宗旨,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活动是从事国际劳工立法,其中劳工公约分为三种:核心劳工标准,共8项公约,包括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1951年《对男女工人同等价值的工作付予同等报酬公约》等;劳动专业类公约,包括促进就业、社会政策、劳动行政、产业关系、社会保障等;针对特定对象的公约,包括关于妇女、童工、未成年工、老年工人、残疾人、移民工人、海员、渔民、码头工人、家庭工等特定人群的公约。

虽然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对国际劳工保护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国际劳工公约的制定特别是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是以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为基础,所以劳工标准偏高,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合,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很困难,因而公约在发展中国家的实施成为国际劳工组织监督、审查的重点。即使如此,发达国家仍然认为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工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威力不够强大。因为有关劳工标准主要通过建议方式执行劳工公约和建议书,而且只能通过合作而不是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监督方式来检查规则的执行情况,如定期发表报告以对各成员国劳工状况进行评估,调查侵犯劳工行为并报告。但是国际劳工组织对成员国的违反规则的行为却无法制裁,所以,发达国家主张将劳工问题纳入WTO,就是为了能够运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来改变国际劳工组织下劳工公约的“软法”特征。

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劳工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劳工标准迄今也未被正式纳入WTO议题,但是毕竟在劳工和国际贸易的关联性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达成了共识,只是在两者联系的方式和时间上有着极大的分歧。由于劳工标准涉及广泛的社会利益,受许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而WTO作为一个多边贸易组织,它不可能将国际劳工组织的所有劳工公约都吸纳到条款之中来。但是可以预见的是,未来WTO的贸易与劳工问题的谈判,就劳工标准而言也一定是在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公约基础上,考虑各国社会、经济、法律、历史的各方面因素,建立一个多层次、适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劳工标准。

此外,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来看,国际劳工组织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而WTO是游离于联合国之外的一个特别组织。但是,在规则的谈判上,WTO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包括其他国际组织已经形成的公约,对WTO规则的制定影响甚大。这一点可以从WTO对知识产权领域的规范中略见一斑。在WTO将国际贸易体制的调整范围扩展到知识产权领域之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一直独家履行着其职责。但是,当WTO的工作范围扩展以后,WTO就将原本由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处理的对象纳入到它自己的体系中来。据此,可以预见WTO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劳工标准制定中的合作也将存在,合作的方式之一可以像WTO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的合作那样,国际劳工组织在WTO机构内享有观察员的身份,并对WTO的贸易与劳工的相关规则的制定起到重大影响。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企业全球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使命,作为一种国际普遍认同的理念,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为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员工、社区、环境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种突破。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在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同时,赚取利润是其唯一的目标,也是唯一的责任。这是传统经营环境下基于投资—生产—销售—赚取利润的单向循环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经济责任的认识。然而近年来,这种传统经济理论即“股东中心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社会上的影响却日益增大。

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要求实施企业内部的生产守则,并遵守守则中所包含的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此外,发达国家在企业的社会责任中,通过生产守则推行责任认证,这类生产守则主要包括英国的“道德贸易基本守则”,欧洲的“洁净衣服运动”发起的“成衣公平贸易约章”,美国“国际社会责任”组织发起的“社会责任8000”(SA8000),美国“公平劳动协会”通过的“工作场所生产守则”。这些守则以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基础性条约”为蓝本,以国际自由工会联盟于1997年12月通过的基本守则为基本框架,引入了独立认证的原则与机制,引入了工人以及第三方表达意见的机制,建立了改善违法守则规定公司状况的补救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及所造成的以劳工问题为中心的新社会经济问题而形成的。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全球推广中,WTO各成员内部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为顺应发展,观念上必然要革新,这就为WTO贸易和劳工问题的谈判做好各成员内部的准备工作,使得各成员在应对该问题的谈判时,减少来自国内企业的压力。但是,倡导的企业社会责任只是传递一种信号,代表着企业行为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正式纳入法律体系之前,对企业的这种社会责任要求,更多的是“超越法律”的企业社会责任,它靠的是企业的自律。如果将来在WTO法律体系中,加入劳工条款,那么企业的社会责任就会变成法律责任,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要求。这也正是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的真正目的。现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都在各自国内相继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立法,并通过各种举措予以积极推动。因此,发达国家将企业社会责任广为宣传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之时,离WTO贸易与劳工问题谈判成功的目标也就为期不远了。

贸易与劳工议题在WTO的发展态势

(一)WTO现有的规定

从WTO各协议的规定来看,并没有直接对劳工问题进行规范。但在协议中有一些与劳工问题有关联的零星的文字。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条款:

第一,《GATT1994》第20条第5款的规定。这是被人们认为与劳工问题最具密切联系的条文。《GATT1994》第20条是规定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一般例外,其中该款规定“有关监狱劳动产品的措施”,根据该款规定,各成员对监狱劳动产品的进口可以采取限制或禁止措施。

第二,《GATT1994》第20条第2款的规定。该款规定“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根据该款的规定,在劳工问题上,一项产品的生产如果因不符合劳工标准和条件,那么,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或健康,该款赋予WTO成员可以对该类产品的贸易采取限制或禁止措施。

第三,《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在该协定的开篇中就提到“承认其贸易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应旨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或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为持续发展的目的扩大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为此,WTO为实现此目标理应在提高劳动福利和其他劳工问题上有所成就。

第四,《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前言中表明了该协议的宗旨是鼓励制定和采用国际标准和认证制度,要求各成员方采取的技术法规及标准不致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协议承认各成员方有权为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技术标准措施。在劳工问题上,将劳工标准作为技术标准措施而在WTO推行,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第五,《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这是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第一个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多边规则。该协定包含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对劳工的流动形式进行了规定。与GATT相比较,GATT规范单一型态的商品跨国贸易,而GATS规范四种型态的服务提供,包括服务、消费者服务、生产者服务等跨国移动。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成员域内的劳动立法和国际劳工标准产生影响。

从上述规定看,劳工问题在WTO的规定比较零散和抽象,但是就法律层面而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GATT1994》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已经为劳工标准的入世提供了制度空间,但是,劳工问题入世的范围和形式,还有待所有的WTO成员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共同商讨。

(二)WTO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对劳工议题的影响

WTO作为国际组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活动在国际社会体系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在WTO体制内,利益平衡的可能性、与国际经济关系广泛联系的可能性及其制度实施的有效性,使WTO也成为其他领域(如环保、竞争、人权包含劳工权利)的合适论坛。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的差异,因此,WTO若引入劳工标准问题将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这就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的决定性的比较优势,导致其竞争优势的丧失。而发达国家在WTO中始终坚持引入劳工标准,其贸易保护的目的昭然若揭。因此,发展中国家认为在劳工问题上,国际劳工组织是这个问题合适的主管机关。

诚然,劳工问题在WTO体制内的讨论,自1947年的《哈瓦那》开始直至2001年的多哈部长宣言,始终没有结论。但是拥有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并制度性的维护雇员、雇主和政府利益的国际劳工组织在规制最低福利标准方面却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国际劳工组织各种单行公约的成员标准的差异,其效果和目标的实现上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其通过建议方式执行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的方式,使得各国对其公约和建议书的态度只是一种认可和期待,如果在国际劳工组织中将最低福利标准通过贸易制裁的方式实现,那么也会像在WTO内讨论劳工问题的结局一样,会给国际劳工组织的工作带来停滞。

但是,以上局面到了2000年有了一定的改变。由于发达国家在WTO体制内引入劳工标准的失败,他们把努力的目标转向了国际劳工组织。在2000年的一次会议上,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章程》第33条制定了一项决议,该决议将成员在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中的义务部分地转化为强制性,对成员违反禁止劳动公约可以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如取消关税优惠、宣布其政府成员的入境限制、减少外交往来。

国际劳工组织在劳工标准上的工作进步,对WTO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法律层面来说,在新加坡宣言中,承认国际劳工组织是处理劳工问题的有权组织,并指出了WTO和国际劳工组织应彼此合作。WTO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第5条第1款中也可找到法律渊源。第5条第1款规定:“总理事会应就与职责上同WTO有关的政府间组织进行有效合作作出适当安排”。此外,WTO将越来越多的其它国际组织列入其观察员名单,包括贸易与环境、经济发展、人权、劳工等问题。因此,国际劳工组织在劳工问题上的成就将为WTO对贸易和劳工问题的协调起到示范作用,对此,我们不得不保持关注。

(三)区域贸易协定对WTO贸易与劳工议题的影响

WTO对劳工问题的讨论在1999年美国西雅图召开第三次部长级会议之后被搁置起来,在多哈部长宣言中没有再提劳工标准问题,至此,劳工问题在WTO的争论暂告一段落。但是,发达国家并不甘休,他们在WTO体制之外大肆推销他们的劳工标准,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将《北美劳工合作协定》作为其附件,在该区域内率先将劳工问题纳入调整范围,这是美国坚持不懈的结果。紧接着美国在和约旦、新加坡和智利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中,劳工问题都纳入协议的范畴。此外在发达国家中,加拿大也紧随其后,在其与智利、哥斯达黎加的自贸协定中都规定了劳工标准的内容。欧盟作为劳工标准的积极推动者,在其双边和区域贸易谈判的议程中,也都列入了劳工标准的内容。

发达国家通过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纳入劳工问题,推销了他们的价值观,在区域范围内实施有利于自己的贸易政策,同时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形成的区域集团力量,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谈判影响力,并将在区域贸易协定中取得的劳工问题的成果输送到多边贸易体制。随着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对外区域贸易协定的增加,在未来劳工问题上的谈判中,WTO面临的将不是分散的、单个的成员彼此之间的利益博弈,而是几大区域集团和发展中成员的利益的较量。因此,区域贸易协定中劳工问题的协调对WTO劳工问题的谈判将产生深远影响。

结论

劳工问题纳入WTO的管辖范围是极具可能性的。发展是WTO追求的最高目标,对WTO规则、建议或者政策的检验不应该只看它是否“扭曲了贸易”,而更应当看它是否“扭曲了发展”。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一个新议题在WTO的态度都应当以发展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贸易与劳工问题也应如此。当然,任何一个议题纳入WTO,都应当与WTO权限和范围相吻合。我们反对将WTO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反对将与WTO的宗旨和职能不相关联的议题强行纳入管辖范围。此外,在WTO的议题谈判中,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由于各国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差距,WTO作为一个多边贸易体制的安排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正是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存在,才会出现一些关于对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待遇等安排。从某种角度上讲,任何不适合的但又不违反WTO原则的条款都可以商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是现实的需要,而不是仅仅要求发展中国家成员作出让步。

参考文献:

国际劳工标准论文篇4

【论文摘要】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影响机制,是贸易摩擦中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通过中国数据实证分析,认为随着对外贸易的提高,我国的劳工标准也相应的得到提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的提高。

经济全球化,在改善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及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平均收人的同时,也对一些特定阶层—尤其是无技术劳动者的收人增长,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发达国家指责发展中国家对其实施“社会倾销”,并由此提出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倾销”实施贸易制裁。社会倾销论的流行,对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利益中的分配必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关于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经济学界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Mah以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作因变量,建立研究模型,对45个非DECD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总体说来,较低的劳工标准对应较高的出口倾向。而Maskus研究发现劳工标准与出口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Rodrik结果电发现,在与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关系中,用来衡量劳动力要素察赋、人力资本指标的系数均呈显着的相关性,劳工标准变量却无显着的相关性(唯一的例外就是“法定的工作时间”)。Aggarwal研究发现美国从高劳工标准国家的进口远远高于从低劳工标准国家的进口,一国较低的劳工标准并没有为其带来较多的出口。总的说来,在研究国家之间劳工标准的差别和出口之间的关系时,学者们并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数据的实证分析,以方便相关课题的后续研究,为我国建立趋利避害的战略对策,提供政策参考。

一、劳工标准问题的发展

国际劳工标准是指在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的公约和建议书,以及其他达成国际协议的、具有完备系统的处理劳动关系的原则和规则,这些标准体现在184个国际劳工公约中。劳工标准的分类,从范围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劳工标准可以理解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政策和基本要求,涉及的领域包括工资、职工福利、职业安全卫生、童工、女工保护和强迫劳动等一系列有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狭义劳工标准定义,概括的讲就是劳动力成本或劳动力价格。从内容上,劳工标准主要包括与基本****有关的道德标准和与贸易利益有关的福利标准两部分。本文从经济上对劳工标准进行定义,主要选择的是劳工标准的狭义经济定义。

有关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关于工****利和贸易的磋商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实际上,它们比关于知识产权的讨论还要早,可以追溯到至少lso年以前”。早在19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就在“以道德为由调节国际贸易”的基调下,对劳工标准作了规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劳工标准与贸易建立联系的方式,基本上表现为一国国内法的单边措施形式。在这方面,美国的作法最为突出,1933年的《国家生产恢复法》( NIRA)确认,只有符合美国国内公平劳工标准的产品才可以进口(其所谓公平劳工标准,包括组织权、集体谈判权、对工作小时的限制和最低工资几个方面)。但总的来说,二战前有关贸易与劳工标准相联系的制度,除劳改产品禁止进口措施外,都属于个别国家贸易保护措施的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是个别国家利用劳工标准实行贸易保护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劳工标准与贸易的联系在许多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和一体化协定中开始有所体现。例如美国国会在授予政府贸易谈判促进权时明确要求,美国政府所签署的所有自由贸易协定必须包括劳工标准条款。近年来,除制定单边或者区域性规则外,发达国家还极力推动劳工标准与GATT/WTO建立联系。例如,1978年美国在东京回合国际多边贸易谈判时,主张设立下列4项最低国际劳工标准:禁止奴隶或强迫性劳动、禁止童工、劳动卫生与安全措施、对出口货品采用差别性标准。可以说,劳工标准问题具有在国际层面建立贸易与劳工标准的制度性联系的发展态势。

二、中国的实证分析

本部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应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我国1978年一200s年的职工货币工资收人和进出口总额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来研究我国劳工标准与对外贸易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由于需要得到具体可以量化的数据,这里选取了狭义的劳工标准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将支付给职工的货币工资作为劳动力成本的替代变量,也就是劳工标准的替代变量。

(一)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数据的筛选

为了研究我国劳工标准和对外贸易总额水平之间的关系,这里采取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两者在统计上的数量变化的关系。回归分析中的研究变量为劳工标准和对外贸易额。其中劳工标准用狭义的劳工标准,亦即职工的货币工资W来衡量,对外贸易额用进出口总额EXIM来衡量(见表1)。

(二)数据分析与模型的确定

从表I中可以看出,劳动生产力增长和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一致是呈上升趋势。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EXIM和W分别取对数,做出对数进出口(LNEXIM)和对数职工货币工资(LNW)的走向趋势图和散点图如下。

根据经济学的要素价格决定理论,工资作为劳动要素的价格,受劳动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劳动力要素的供给具有外生性,因此可以假定劳动要素供给保持不变,在此条件下,工资就取决于劳动要素的需求,并最终由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要素含量决定。在开放条件下,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出口总是发生于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部门,倾向于提高产品的价格。而进口总是集中于比较劣势的部门,倾向于降低产品的价格。进出口的产品价格效应,通过工资决定机制,就影响到劳动要素的需求曲线,间接的改变劳动要素报酬的多少。LNW和LNEXIM关系的散点图也可以看出:在劳工标准和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近似线性的回归关系。据此,可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LNG=Bo+B,LNEXIM

(三)模型检验、修正与结果

由于不稳定时间序列之间易产生虚假回归现象,因此在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LNW和LNEXIM分别进行单整性检验。结果如下: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国际劳工标准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SA8000,劳工标准,影响,应对策略

 

一、SA8000的由来及涵义

(一)人文贸易主义

近年来人文贸易主义被应用广泛到国际贸易活动中。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文贸易主义。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主张以为人中心,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强调人的人性自由和人身自由,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教义;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个人的才能和奋斗;提倡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认为人在一切事物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是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很不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就成为西方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并深深地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之中。然而,主体性的过分膨胀一方面导致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工业经济时代中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平衡等。20世纪末,知识经济的出现使智力资源代替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知识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有效统一。由于人既是创造知识的主体,同时又是知识的载体,所以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工业经济的弊端和知识经济的优点应对策略,现代人文主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反对传统的主体主义,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处境。在现代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范围内形成了人文贸易主义的价值观。人文贸易主义是新的人文主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是指在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使人类的活动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的贸易发展观:

1、人文贸易主义强调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人文贸易主义强调在与贸易发展有关的经济活动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能力,即注重整个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3、人文贸易主义强调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应注意协调人们的身心健康免费论文下载。

(二)人文贸易主义的体现­­――社会责任标准

SA8000即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 是1997年10月份公布的全球第一个有关道德规范国际标准。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及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所制定的SA8000,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是SAI[1]基于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儿童权得公约,制定和建立的第一个以保护劳工权利、劳动环境和条件为宗旨,以工厂水平管理、专家认证、共同牵涉程序、公开报告为主要架构的社会责任体系,其确立的标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道德责任标准,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规制企业管理,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最终实现每个工人无论其所处地域都能拥有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可以获得认证证书,以表明由其生产或提供的产品完全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企业履行了公认的社会责任,在组织运营中也完全遵照了社会公德并切实地保障了劳工的正当权益。可见,SA8000体系宣扬保护人类的基本权益,尤其是劳工的权益。

设在美国纽约的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I)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SA8000国际统一认证机构,它所推出的社会责任标准取自于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共同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内容主要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保密、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利、歧视、纪律处分、工时、报酬、管理系统等方面的规定。

目前,SA8000正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德国进口商协会已制定了《社会责任行为准则》,要求德国进口商应按照SA8000标准,对其供应商的社会行为进行审查。据悉美国、法国、意大利等一些传统采购中国轻工业产品的贸易组织也正有意向要求将中国纺织品、玩具、鞋类生产企业通过SA8000认证作为选择供应商的标准。SA8000最终可能与ISO9000和ISO14000一样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

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下,各国在承诺的履行范围内逐步降低关税,减少和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同时,也开始谋求新的渠道来恢复或补偿由此带来的贸易损失。对发达国家而言,这种贸易损失就是因其关税大幅度降低,配额逐步取消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从激增的优势产业贸易额中获得的额外利益。面对这些损失应对策略,新的贸易壁垒披着“正义”的外衣孕育而生并悄悄蔓延。为避免与发展中国家的正面冲突,他们以保护劳工权益为由,在企业界积极推行SA8000标准和认证体系,绕开各国政府和多边贸易体制,并在实践中使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

二、不同的劳工标准对比

在劳工标准的制定、实施方面有全球影响的有ILO[2]和OECD。ILO是专门负责劳动事务的国际组织。1919年成立后,先后制定了大量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并大大促进了各国劳动立法的发展,它的八项“基本劳动公约”3[3]在实现劳动者的劳动权、提高劳动标准、促进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OECD没有“基本劳动公约”的概念,它认为只有一小部分劳工标准共同组成了一个人权保护的整体,这些权利也包含在联合国一些文件中,即“核心劳工标准”,包括四项内容:消除剥削性的童工;禁止强迫劳动;反对就业歧视;结社与集体谈判自由[4]。不管是列为八项还是四项,“基本劳工公约”与“核心劳工标准”性质内容完全一致,只是名称不同而已[5]。由SA8000体系确立的SA8000标准与二者在内容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区别也较明显。

SA8000标准与ILO、OECD劳工标准的比较

 

劳工标准

SA8000

ILO

OECD

产生

背景

欧美企图将劳工标准与贸易纳入WTO框架失败。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涌入,其社会各界要求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一战结束,国际社会需要重建和平

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和合作的产物。

制订机构

SAI,非政府机构,1997年成立

国际劳工标准论文篇6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在贸易和劳工问题上的分歧很大,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成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争议的焦点之一。在是否就劳工问题出台一个国际性的统一的劳工标准上,各国由于利益不同有各自不同的立场,极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讨论问题。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发展中国家应早做准备,深入研究。中国应根据相关的国际公约要求,修改和完善现行劳动立法。 关键词:WTO ;国际贸易 ;劳工问题;劳工标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trade and labor issues have b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abor standards,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On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in the labor out of a unified 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interest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positions, most likely a new round of multilateral trade negotiations to discuss the issue. Pre-li is, do not waste it in advance, so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be prepared to do so as early as in-depth study. China should be based on relevan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require, modify and improve the existing labor legislation. Key words: WTO; international trade; labor issues; labor standards 一、劳工问题产生的经济背景和法律背景 在国际贸易发展之初劳工问题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并没有引起普遍的关注。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日益自由化,整个世界日益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很多方面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同步进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衡,矛盾和冲突的不断产生,诸多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某些地区人权的削弱等也随之出现,而劳工问题与贸易关系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 国际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化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劳工问题主要是劳工标准问题便在其中。20世纪初期,工人工作条件恶劣,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公平,协调劳资关系,成立了国际劳工组织,其首要任务是制定和促进国际劳工标准。 WTO 的成立奠定了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的基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贸易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各方面矛盾日益明显,特别是近几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指责发展中国家凭借其较低的劳工标准获取出口价格竞争优势,对发达国家进行“劳动力倾销”。而且劳工标准与国际 贸易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摩擦的一个新焦点。 首先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是美国,从1890年开始,美国便禁止进口囚犯生产的产品,1930年又将禁止进口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强迫劳动生产的产品,1953年美国又建议关贸总协定采取更一般的手段来处理包括囚犯劳动在内的不公平工作条件问题。1973年到 1979年东京回合谈判中美国又倡议建立类似的多边协议,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反对而没能通过。 1996年12月在新加坡的WTO首届部长级会议上,新加坡部长会议宣言将“核心劳工标准”作为新议题被明确列入宣言的23个内容之中。宣言指出:“我们再次承诺,遵守国际承认的核心劳工标准我们相信,通过增长和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而促进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有助于这些标准的改善。我们拒绝劳工标准作为保护主义目的作用……”该宣言实际上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成员方承认劳工标准是一个“问题”,并承诺应予解决。在这次会议上,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做出很大让步,也付出了很高代价。1999年 12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WTO部长级会议上,劳工标准问题再次引起激烈争论,由于发展中国家成员方与发达国家成员方的尖锐对立和在自由贸易等一些重大问题上无法达成妥协,谈判破裂,结果西雅图会议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这次会议后,各成员方都认识到了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劳工标准问题的严重性。在 2000年2月19日闭幕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第十届大会上,发展中国家对劳工标准达成了重要共识,拒绝把劳工标准纳入国际贸易制度中,强调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建立“公平、公正、安全”和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而发达国家也在进行紧密磋商,力求协调立场统一行动,向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施加压力。在当前世贸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劳工标准等社会条款问题,劳工标准也必然对未来多边或双边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下面将主要从劳工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劳工标准问题入手进行分析。 二、劳工标准的含义 什么是劳工标准?其从法律意义上讲即劳工权利。国际劳工标准一般指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公约和建议书,以及其他达成国际协议并具有完备系统的关于处理劳动关系和与之相关的一些关系和原则。国际劳工组织(ILO)在1998年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的《基本劳工权利原则宣言》将劳工标准明确规定为四个方面的“核心” 权利:结社自由并有效承认集体谈判权利;消除一切形式的强迫劳动;有效废除通童工;消除就业歧视。其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还可以看作劳动力成本,即劳动力价格。一国对劳动权利的保护即劳工标准的保护可以直接影响一国的生产成本,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价格优势。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劳工标准问题的不同立场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劳工标准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将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挂钩,其理由如下: &nb sp; 首先,发展中国家无视基本劳工权利大量使用童工,并强制劳动、报酬低下,且工作环境恶劣;出口加工区规避有关劳工立法;工人集体谈判力量薄弱等等。因此应该将“社会条款”纳入公平、公正的世界贸易体系,以消除以上类似的不尊重人权的非人道行为。 其次,发展中国家低劳工标准导致发达国家目前严重的失业状况。发展中国家大量低劳工标准商品的输入,给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造成冲击,减少他们国家内部就业机会,使发达国家一些非熟练工人面临失业的危险。在很大程度上使发达 国家业已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更加严峻,比如工资增长乏力,失业率过高,救济和津贴以及其他一些福利支出扩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社会不安定因素随之增加等。 而且各国劳工标准不一,会加大劳动力国际转移的压力。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工人生活及工作条件缺乏应有的保护,低工资导致熟练工人乃至高级知识分子纷纷涌入收入高、待 遇相对好的发达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低工资的吸引,发达国家的资本大量输出,等于是把本国就业机会让给发展中国家。 而发展中国家却从其本国利益出发,有其不同的态度: 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多次提出将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的目的,在于以人权、平等、贸易为借口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实行新的贸易壁垒。由于曾经被普遍采用的诸多非关税壁垒早已无秘密可言,且常常会成为“众矢之的”不能多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发达国家看中了劳工标准所具有的复杂性、随意性及多样性的特点,将劳工标准变为一种较隐蔽的新的非关税壁垒,用以抑制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发展。这种企图一旦真的付诸实践,则必然对现今的贸易格局与秩序构成一系列隐患甚至危害,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则很容易引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和滥用。广大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以尊重人权为借口要求将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推行全球性劳工标准以改善发展中国家人权状况,是其努力推行贸易限制的借口。如果发达国家确实希望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人权状况,就应该首先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而不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制裁。 如果说发展中国家低劳工标准导致发达国家企业投资者由国内转向国外,导致发达国家失业增加,那么发达国家完全可以采取措施限制本国企业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而不应该采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制裁的办法。发达国家这种既要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工资、低成本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又要将本国投资者的投资限制在国内的想法过于自私。这样做不仅不符合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事实,而且还会无视各国的比较利益,破坏自由贸易的国际环境。 四、从两者的未来发展趋势看“劳工标准”出台的可能性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是,是否需要就最低劳工标准达成全球性协议,即是否应该制定出“统一的劳工标准”,同时通过WTO或其它机制在国际层面上加以强化。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劳工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较大分歧,但是毕竟在应该将劳工和国际贸易相联系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只不过是在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相联系的方式及时间上等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 劳工标准涉及到广泛的社会利益,受到许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世界贸易组织只是一个贸易自由化的多边体制,其对劳工问题的关注只能局限在一定范围内。但是国际社会对于将哪些劳工公约包括在世界贸易组织社会条款之中存在这深刻的分歧。必须结合社会、经济和法律等因素来综合衡量。将劳工标准纳入世贸体系,以贸易制裁为手段来保障核心劳工标准的实现,是国际劳工组织的愿望,也与世贸组织的宗旨相吻合。然而不论是WTO还是ILO,都没有强制执行全球劳工标准的授权。一国的劳工标准取决于它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甚至包括民族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和法律环境。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水平等情况不同,因此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劳工标准。 然而,核心劳工标准的实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应建立多层次的、适用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劳工标准。正如 ILO所强调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应成为违反结社自由、集体谈判、强迫劳动、童工就业和职业歧视等核心标准的理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1999 年瑞士达沃斯召开的第29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了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的倡议。安南关于全球契约的倡议再一次从全球的高度强调了遵守核心劳工公约重要性,他认为在经济一体化的过 程中,劳工标准已经是而且必须继续保持作为国际议事日程中的优先任务。全球契约运动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的出现再一次表明:核心劳工标准作为人权和劳工权利的基本准则,已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 因此,我们不能囿于狭隘的国际贸易——劳工标准的分析框架,把劳工标准问题还原成单纯的贸易问题,仅以贸易利益的多寡得失来评判劳工标准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不论是众多社会问题的解决,还是经济发展自身问题的解决,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劳工标准问题。总之无论是解决国内问题,还是应对相关国际问题,无论从面临的社会问题出发,还是从贸易利益的角度出发,核心劳工标准的推广和实施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五、我国关于劳工标准的对策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问题已成为WTO面临的新挑战。尽管目前劳工标准未被正式纳入WTO议题,但在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中劳工标准问题很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讨论议题,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也将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我国应及早作好准备。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对劳工标准问题不仅从法律上进行强化,而且越来越多地将劳工问题与贸易利益挂钩。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世界贸易中很难避开劳工问题。随着SA8000的推行,我国的企业已经面临很大压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劳动权益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一旦正式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国应密切关注这一问题的发展动态,积极做好应对准备。 首先,面对国际贸易中劳工问题的争论,既要看到其合理性一面,又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我们应认识到对劳工问题的重视,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贸易应遵守基本劳工标准,成立工会、反对强迫劳动、反对童工、要求同工同酬等这些都是劳工的基本人权,我国不仅赞同而且应积极顺应。重视劳工问题在另一个层面上是国家、社会和企业不容忽视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发达国家试图利用WTO和双边协议实施共同劳工标准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目前制一个统一的、国际认可的劳 工标准,是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的主要问题。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人为地制定一些标准来消除差异,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行不通,相反可能会助长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形成新的贸易和社会壁垒,造成对国际贸易的阻碍,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此,我国既要反对无视各国的发展现状在WTO中实施统一劳工标准,又应积极与各国协商寻求一个合理的解决途径。 其次,从主动的角色去积极研究国际劳工标准问题,而且完善我国劳工立法、不断改善劳工状况。 国家应积极研究国际劳工标准在当前国际贸易发展中的新动向,组织科研力量专门研究劳工标准 问题;积极研究我国劳工标准与国际的差距,如何有效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入WTO后劳工标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劳工标准的理论和应对政策,做到知己知彼、未雨绸缪。我国有关劳工标准的立法主要体现在《宪法》、《劳动法》等法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我国有关劳工立法的缺点也逐渐显露。特别是在强迫劳动方面,我国劳动法还没有明确规定不得强迫劳动。而现实生活中,一些私人老板采取高压手段强迫劳动,有些借口劳动合同未满,强迫劳动者在恶劣条件下劳动,这些都与国际劳动公约的基本思想相违背。鉴于我国劳工问题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国在与发达国家进行劳工谈判的同时应该积 极主动脚踏实地地完善国内劳工立法,强化其执行机制,真正做到改善本国劳工状况,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在谈判中处于较有利地位。 再次,在改革中发展经济。 加快我国国内企业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出口产品的熟练劳动和知识技术要素的密集程度;尽快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积极引进SA8000社会责任认证制度。全球首个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SA8000已于1997年8月出台。截至 2003年8月,全世界36个国家共259家企业组织获得认证(包括我国42家企业组织)。 SA8000是企业通往国外的"通行证",一旦全球正式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后,企业就不会因此受阻而畅游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因此,我国企业切不可坐以待毙,必须顺应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 最后,增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阻止发达国家变相推行贸易保护。 共同的利益基础应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争取在同发达国家谈判中处于较有利地位,尽量保护自身利益。此外,还应加强与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沟通,宣传发展中国家在劳工标准问题上的立场与观点,以争取这些组织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在全球化进程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联合发展中国家,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良性一体化角度出发,阻止发达国家在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变相的利用劳工标准来推行新的贸易保护。 参考文献: 施用海:《应对新贸易壁垒》www.tpbjc.gov.cn/104/2002-12-26/12 段淑静:《关于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的探讨》,《管理科学文摘》2003年第11期 周少青:《 论三重框架下的劳工标准问题》,《河北法学》2011年第11期 周国银、张少标:《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指南》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文章 来源:中华 励誌网 论文 范文 www.zhlzw.com

国际劳工标准论文篇7

【论文摘要】 入世后,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和障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工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它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护贸易的一种手段,并影响到了我国的出口贸易,降低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应对劳工标准问题积极应对,坚定立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论文关键词】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 中国于2001年12月15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成员国的身份给中国带来了贸易上方方面面的变化。WTO各成员国之间关税壁垒的取消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产品的出口就会畅通无阻,中国还要接受WTO新的考验,国内出口企业还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非关税壁垒和障碍,如劳工标准与贸易、环境与贸易、竞争政策与贸易等。 中国入世,一个无法回避的贸易问题就是劳工标准问题。对于劳工标准的具体内容,并没有统一的说法。通常认为国际劳工标准是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公约和建议书,以及其他达成国际协议并具有完备系统的关于处理劳动关系和与之相关的一些关系和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享有集会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最低工资保障权,不因种族、肤色、性别、宗教信仰、出身等造成剥削、损害就业机会的歧视,不被强迫劳动的权力,童工的最低就业年龄,夜间工作规定,体格检查规定,同工同酬权力,以及工业卫生与安全保障等。 国际上已有200多家跨国公司在国际采购对其供应商提出了劳工标准,包括不使用童工、不强迫劳动、反对性别歧视、限制工作时间、最低工资报酬等多方面条件。2003年,家居巨头瑞典“宜家”进入我国成都,也对其供应商提出了劳工标准问题。美国以中国生产的PVC玩具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劳动保障措施为由提出抵制中国玩具。 国际劳工标准并不是一个崭新的限制贸易的手段。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讨论过劳动标准与国际竞争力的问题,但未成为保护贸易措施。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成立后的初期也关注过劳工标准,但是由于ILO实行自愿遵守的原则,不曾对违反劳工标准的行为进行贸易制裁。但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之下,国际劳工标准日益受到重视。劳工标准是否应该与贸易挂钩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ILO也在一直致力于制定一系列“劳工标准”来规范劳工条件,保护工人的经济和社会权利。 从发生的许多事实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以廉价的劳动力和较低的产品价格优势,使其出口贸易迅速发展,构成对发达国家市场和就业的冲击。为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相对优势,劳工标准已经日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一项比较重要的非关税壁垒。为什么劳工标准会成为众多发达国家保护贸易的重要措施呢?一是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按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自由贸易不但会使贸易品价格均等,而且也会使两国间的相对要素价格趋于一致。所以,贸易自由化将趋使发达国家的工资标准与发展中国家的一致,从而导致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据此,发达国家认为国内部分工人工资水平的下降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低工资、低劳工标准所造成的。为此,发达国家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不符合劳工标准产品的进口。二是以劳工标准为贸易壁垒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杀伤力。劳工标准强调保护工人的权利,给贸易壁垒披上了人道主义的外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劳工标准上的差异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一旦劳工标准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得到认可,对发达国家来说将是一个强有力的保护工具,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无异于天灾人祸。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劳工标准低使中国在加入WTO后体现出了全球范围内投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对劳工标准的积极推动必然会限制、抵消我国的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影响我国引进外资、产品的出口,进而影响就业,损害经济发展。我国的纺织业、服装业、玩具业和鞋业等一系列劳动密集型消费品行业将是其最大的受害者。 尽管发达国家与ILO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但在劳工标准的直接要求上是一致的,对我国具有同样的影响。中国作为ILO成员、发展中国家在WTO中的代表,对劳工标准问题应全面把握、趋利避害、积极应对。不但有责任和义务遵守和实现劳工基本权利的各项原则,确立和保障工人权利,但也要重视劳工标准在国际贸易当中的重要影响,反对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直接挂钩。具体做法如下: 1.团结发展中国家,共同争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安排,反对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 在与发达国家进行有关劳工标准议题的谈判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坚定立场,争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标准和条款,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通过在国际贸易条约中加入劳工标准等“社会条款”来解决人权问题是不合理的,也不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繁荣。劳工标准是一个受文化、宗教信仰影响的社会问题,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劳工标准。制定一个在全球加以推广的劳工标准,并将其与国际贸易挂钩,将意味着以人权问题为借口实施贸易制裁是合法的。劳工标准不能作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我国应反对发达国家借“公平竞争”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参照国际劳工标准,完善我国的劳动标准立法 至今为止,我国共批准了23个国际劳工公约,有关劳动的法律法规也基本上采纳了国际标准。我国现行的劳工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相比,在自由结社和集体谈判、平等就业、强迫劳动和童工方面有些差距外,对最低工资、工时、劳动安全和卫生,以及未成年人劳动保护等劳工标准方面均有规定,有较好的基础。 我国劳工法律的主要缺陷不是缺乏标准,而是其原则性太强,可操作性较差,在实际中难以得到充分贯彻,以致各式各样的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层出不穷。所以,我国在劳工标准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执行问题,这在就业歧视、禁用童工、最低工资、劳动保护等方面尤为明显,建立一套完备的劳动执法制度势在必行。政府应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改善劳动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劳工标准执行机制。 3.加强贸易壁垒调查制度 2002年1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这一规则对贸易壁垒调查的申请、审查、立案、裁决和相关措施做出了规定,赋予了国内企业和产业提出贸易和投资壁垒调查申请的权利,并对调查机关的调查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范,是开展贸易和投资壁垒调查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我国应加强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依法消除我国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遇到的各种限制性措施,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4.学习和掌握有关劳工标准的国际规则,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企业的标准化工作 帮助企业学习、掌握和适应世界贸易规则与惯例,帮助企业了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对员工人格和权益的尊重,促使企业在劳工际准问题上达到和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变被动为主动,使我国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来。 起源于欧美的SA8000社会责任标准,是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对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薪酬、工会权利等问题提出了最低要求,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与不同规模的企业。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认证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2011年5月1日起,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开始强制推广SA8000标准认证。 我国企业不能满足于被动地采用国际标准,应结合企业特点和需要改进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并加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主要由西方大国制定,其中含有不公平因素,对我国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企业不公平。我国应吸收SA8000的合理成分,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我国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并进行推广,改变我国企业在劳工标准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国际劳工标准论文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劳工标准;国际劳工组织;

一、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概述

(一)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由来及其现状

1.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由来

在国际贸易发展之初劳工问题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并没有引起普遍的关注。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日益自由化,整个世界日益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衡,矛盾和冲突的不断产生,诸多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某些地区人权的削弱等也随之出现,而劳工问题与贸易关系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

如何在发展日益频繁密切国际贸易及投资活动之过程中,同时得以兼顾劳工权益及福利的看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当时所侧重仅是如何防范对手国利用较低的劳动成本,达到争夺独占市场。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开始透过国际劳工组织逐步建构适用于全球之国际劳工基准,但并未产生具体之成效。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各国在哈瓦那会议时达成设置国际贸易组织(InternationalTradeOrganization:ITO)之共识,并在该组织之中明确宣示从事国际经贸活动不得忽视劳工权利之理念,但终因美国未能参与而胎死腹中,取而代之是透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izedAgreementonTariffandTrade:GATT)所进行之多边贸易谈判,但在达成相关协议中,绝大多数均与消除经贸活动之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有关,鲜少触及劳工权益之议题者。

在1994年,自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后,全球化过程更趋加速,贸易自由化固能产生相当具体之实质利益,但也造成诸多负面冲击,尤以劳工权益保障之问题最受瞩目。【1】

2.国际劳工标准的含义

劳工标准,其从法律意义上讲即劳工权利。一般指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公约和建议书,以及其他达成国际协议并具有完备系统的关于处理劳动关系和与之相关的一些关系和原则。其内容按题材归类如下:一是基本人权,包括结社自由、集体谈判权、禁止强迫劳动、禁止就业和职业歧视、男女同工同酬等。二是与国际贸易的经济利益相关的劳动条件标准,包括就业、工资、工时、职业安全和卫生、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

所谓在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归纳西方的主张,即是在“世贸组织内对各国实行统一的、最起码的劳工标准”,也即要求在工资、工时、劳保、社会福利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国际标准,以让世界各国共同遵守,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2】

国际劳工组织(ILO)在1998年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的《基本劳工权利原则宣言》将劳工标准明确规定的四个“核心”权利,其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还可以看作劳动力成本,即劳动力价格。一国对劳动权利的保护即劳工标准的保护可以直接影响一国的生产成本,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价格优势。【3】

3.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现状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LaborOrganization,简称ILO)成立于1919年。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后,国际劳工组织成为其负责劳工事务的专门机构,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其主要机构有国际劳工大会、理事会和国际劳工局。此外,其地区会议和产业委员会也是重要的辅助机构。经过80多年的发展变化,国际劳工组织工作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成员国日益增多,已发展为177个。

ILO一直致力于制定一系列“劳工标准”来规范劳工条件,保护工人的经济和社会权利。1998年6月18日,ILO第86届大会通过了《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及其后续措施》(下简称《宣言》),以回应经济全球化对社会和劳动领域的挑战。《宣言》规定,所有成员国都有义务真诚地并根据《宣言》要求,尊重、促进和实现关于作为这些公约之主题的基本权利的各项原则,即:(1)结社自由和有效承认集体谈判权利;(2)消除一切形式的强迫或强制劳动;(3)有效废除童工;(4)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认同这四项核心劳工标准。

目前,国际劳工组织有8大核心公约(见表1),涉及到上述4个核心劳动标准:

类别公约名称公约号

关于自由结社与集体谈判1948年结社自由与保护组织权公约(FreedomofAssociationandProtectionoftheRighttoOrganizeConvention1948)

第87号公约

1949年组织权与集体谈判权公约(TheRighttoOrganizeandCollectiveBargainingConvention,1949)第98号公约

关于废除强迫劳动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ForcedLaborConvention,1930)第29号公约

1957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AbolitionofForcedLaborConvention,1957)第105号公约

关于平等权1958年(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Discrimination(EmploymentandOccupation)Convention,1958)第111号公约

1951年同工同酬公约(EqualRemunerationConvention,1951)第100号公约

关于禁止使用童工1973年最低就业年龄公约(MinimumAgeConvention,1973)第138号公约

1999年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公约(WorstFormsofChildLaborConvention,1999)第182号公约

表1:8大核心公约一览

现今国际劳工公约已达185项中,共得到178个成员国的7305次批准。其中基本公约得到成员国的1240次批准,其他公约得到成员国的6065次批准,共有110个成员国批准了所有八项基本劳工标准。从1995年至2005年5月,国际公约得到成员国批准的次数从6253次增加到了7305次。

表2:近十年ILO公约批准数

我国目前已经加入了《1951年同工同酬公约》(第100号公约)、《1973年最低就业年龄公约》(第138号公约)和《1999年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公约》(第182号公约)等23个国际劳工组织的公约,正在考虑加入《1958年(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公约)。【4】

(二)国际贸易中劳工标准的法律渊源

1.国际法渊源

(1)《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该公约在序言中明确指出:“只有在创造了使人可以享有其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正如享有其公民和政治权利一样的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由人类享有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的理想。”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人权一般分为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公民权利、政治权利两大类,两者都是人权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公约。目前ILO的国际劳工公约已经达到了185项,核心公约主要有8项:

第29号:强迫劳动公约(1930年)――要求禁止所有形式的强迫或强制劳动。

第87号:结社自由和保护组织权利公约(1948年)――赋予所有工人和雇主无须经事先批准,建立和参加其自己选择的组织的权利,并制定了一系列规定,确保这些组织在不受公共当局的干涉的情况下自由行使其职能。

第98号:组织和集体谈判权利公约(1949年)――为防止发生排斥工会的歧视,防止工人组织和雇主组织之间相互干涉提供保护,并对促进集体谈判做出了规定。

第100号:同工同酬公约(1951年)――呼吁对男女工人同等价值的工作给予同等报酬和同等津贴。

第105号:废除强迫劳动公约(1957年)――禁止使用任何形式的强近或强制劳动作为一种政治强制或政治教育手段,作为对发表政治或意识形态观点的惩罚,作为动员劳动力的手段,作为一种劳动纪律措施,作为参与罢工的惩罚或歧视的手段。

第111号:(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1958年)――呼吁制定一项国家政策,消除在获得就业机会、培训和工作条件方面,任何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的歧视,促进机会和待遇平等。

第138号:最低就业年龄公约(1973年)――旨在消除童工劳动,规定准予就业的最低年龄不得低于完成义务教育的年龄。

第182号:最恶劣形式童工劳动公约(1999年)――呼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禁止和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

到2005年5月止,已有7305项国际劳工公约得到成员国批准。

2.国内法渊源

<!--[if!supportLists]-->(1)<!--[endif]-->西方国家的劳工立法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理念的变化,西方国家的法学家明确提出了社会法的概念。广义的社会法是指为了解决社会性问题而制定的各种有关社会法规的总称。它是根据国家既定的社会政策,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法律,以保护某些特别需要扶助人群的经济生活安全,或是用以普遍促进社会大众的福利。将所有有关社会法规集合在一起,便被广泛地称作社会法或社会立法。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工立法早已成形,达到发达水平。

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诞生于1935年,旨在为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提供老年人、残疾人、生存者保险受益。最初社会保障法规覆盖的范围很广,包括联邦拨款的社会福利项目和失业补偿救济。现在主要与老龄、残障、生存者保险连在一起,包括失业保险、老年帮助,儿童援助,医疗照料。

德国是较早提出社会法概念并制定了《社会法典》的国家。该法典第1条第1款规定:社会法典为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保障有效调整社会福利支出(包括社会救济和教育性救助)。它应协助、保证符合人之尊严的生活;为性格之自由发展创造平等的前提条件;保护家庭并促进和谐;保证自由选择就业方式以谋取生活费用;消除或协调生活特殊负担。从社会福利支出的意义上去理解社会法,则社会法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补偿、社会促进和社会救济。

在英国,社会立法被解释为对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立法的统称,例如涉及教育、居住、租金的控制、健康福利设施、抚恤金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工厂法属于社会立法。有关建立和调整劳资关系方面,均以个人雇佣劳动合同为基础,并由此形成劳资关系的立法体系。从50年代起,英国制定了一系列单项和综合的劳动法律,如工会与劳动关系法、雇佣关系法、就业法等,对规范雇主和雇员的行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香港的劳工立法也根植于英国关于劳工标准的立法技术。

法国,社会法的范围比德国要宽泛。法国一般认为社会法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1910年法国颁布了《劳动法典》,该法典将雇佣合同列为第2篇,由此带来许多国家相继把劳动合同列于劳动立法的范围之局面。

在日本,社会法的研究和发展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1947年实施劳动基准法开始,日本政府为了使劳动基准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对劳动基准法进行了二十几次修改,其中较大幅度的修改就有九次。另一方面,还进一步完善了以劳动基准法为母法的雇佣关系法体系。

此外,众多著名的判例也是劳工立法的重要渊源。其中1905年美国的Lochner案最为著名,在该案中,最高法院排除适用了纽约一项关于面包师最长工作时间的法案。在此前10年里,就有一些州法院以相似的理由排除适用劳动法规了。【5】2。我国关于劳动标准的立法

我国对于劳工立法起步较晚,同时在现行立法中有许多规定不能与国际接轨。中国加入ILO之后,结合实际情况,批准了一系列国际劳工公约之余,对国内劳动法体系也不断加以完善。

(1)《宪法》

中国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结社的自由。另外,许多国家在宪法和劳动法中都规定了罢工权。【6】但我国法律仍未涉及到工人的罢工权。

(2)《劳动法》

该法是一部综合性法律,不仅承担了我国已批准公约应履行的义务,而且体现了许多其他公约和建议书的其他规定。以《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作为标志,我国劳动法制建设获得长足发展,该法明文规定了劳动者有平等就业权和择业权、取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权、组织工会和参与民主管理权,并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33-35条对集体合同的主要问题作了原则规定,第84条规定了签订、履行集体合同的争议处理。

另外,与《劳动法》相配套的专门法律还包括:《集体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草案。

(3)《工会法》

1992年的《工会法》在保障工人权利和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依然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不能给工人全面的保障。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颁行于1993年,当时用人单位处理劳动争议主要使用行政手段,劳动合同制度基本上没有施行,劳动争议的数量较少,也非常简单。在此情形下,没规定反诉程序可以理解。反诉程序的作用是将当事人的劳动争议事项合并仲裁,节约仲裁成本、提高仲裁效率,充分发挥劳动争议仲裁便利当事人、迅速解决劳动争议的优点。【7】

(4)《未成年人保护法》

(5)国务院制定的其他规定,如《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等都对童工问题做出了规定。

二、WTO中的国际劳工标准问题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形式和特点

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国际劳工公约,另一种是建议书。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虽然都属于国际劳动立法文件,但其法律效力是不同的。国际劳工公约经国际劳工大会通过后,提交成员国批准;公约一经批准,成员国必须遵守和执行。而建议书则是提供成员国制定法律和采取其他措施时的参考,不需要成员国批准,因而没有必须遵守和执行的义务。

从1919年第1届国际劳工大会至今,国际劳工组织共制定了185项国际劳工公约和195项建议书。这些公约和建议书都是采取单行法的形式,国际上有人把这些公约和建议书的汇编总称为《国际劳工法典》。【8】

国际劳工标准,从其性质上来看具有自己的特点:

1、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体现了“三方性”。所谓“三方”就是指政府、雇主和工人。也就是说,负责制定国际劳工标准的国际劳工大会是由各成员国派出政府、雇主和工人三方的代表团参加;在公约和建议书草案的讨论和通过时,每个国家的三方代表独立地发表意见和投票。制定国际劳工标准的“三方性”原则,较好的照顾到三方的利益,体现了三方合作共同改善劳动条件的精神。

2、国际劳工标准的适用范围表现出“国内性”。绝大多数公约和建议书都是以调整成员国国内劳动关系为目标的,如限制工作时间、改善劳动条件、确定最低工资、建立社会保险、调整劳动关系、保障工会权利等,只有极少数公约和建议书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如对外籍工人给予平等待遇等等。

3、国际劳工标准条文的规定具有“灵活性”。国际劳工标准普遍适用于所有成员国,在草拟条文时,则规定一些必要的变通办法,以适应各类国家的具体情况。

4、国际劳工标准制定后的批准具有“自愿性”。一般国际条约签订后,签约国即承担了加以实施的义务。而国际劳工标准在制定以后,各国在批准方面享有“自主原则”。对一个公约批准与否,完全由成员国自主决定。

5、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具有严格的监督程序。对已批准公约的实施方面,国际劳工标准有着严格的监督程序。新的公约由劳工大会通过后,各成员国有义务在一年内、至多在18个月内将其呈报主管当局(一般为本国立法机构),以便制定法律或采取其它行动。如果立法机关予以批准,由政府以书面形式报告国际劳工局注册登记。截至2005年5月,各国对公约的批准次数已达7259次。国际劳工组织对已批准公约的实施建立了强有力的监督机制。【9】具体监督和实施办法在下一标题将会详细阐述。

(二)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监督分为一般监督和特殊监督两种办法。一般监督是以成员国按照劳工组织章程的规定提交实施公约状况的报告为基础。报告由专家委员会审阅,审阅结果形成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提交每年国际劳工大会的公约与建议书实施委员会讨论,最后要形成对有关国家要求其改善立法和实践的建议。

特殊监督包括申诉、控诉和特别控诉三种程序。工会、雇主组织或政府对他们认为违反了已批准公约的国家有权提出申诉或控诉,由国际劳工局理事会受理并成立三方委员会或调查委员会进行审理。特别控诉是专门针对结社自由原则的。成员国无论批准结社自由公约与否,如违背了这一原则,皆可受到“控诉”,由理事会结社自由委员会加以审理。审理结果形成报告,提交理事会讨论,要求有关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以恢复对结社自由原则的尊重。

国际劳工组织逐渐强化其核心劳动标准的执行机制。在2000年5月30日至6月15日召开的国际劳工组织大会上,根据调查团关于在缅甸存在“广泛而系统的”强迫劳动的问题,国际劳工组织第一次动用《国际劳工组织章程》第33条的规定,并以257票赞成、41票反对、31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项提案,呼吁缅甸政府“采取具体行动”执行1998年问题调查团所提出的建议。根据提案的条件,一系列措施将要于2000年11月30日开始生效,除非在这一期限到来之前,缅甸政府所表示的改善劳动标准的意图已经被转化为法律的、行政的和管理的措施框架,并且这些措施要充分、详细和具体地表明问题调查团的建议书已经被执行,并经国参考消息劳工组织理事会同意,才会停止对缅甸采取行动。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争论焦点

1996年12月,在新加坡召开的WTO首届部长级会议上,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执意要将劳工标准问题作为WTO今后的工作日程之一写进部长宣言。以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及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则坚决反对部长宣言中出现任何关于劳工标准的措辞,认为如在WTO讨论劳工标准势必将埋下劳工标准被用作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的隐患。经过激烈争论,发展中国家做出妥协,同意在部长宣言中列入有关劳工标准问题的申明,发达国家则在措辞方面作了让步,双方就宣言如何处理劳工标准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2001年3月,在一项旨在鼓励国会和公众支持贸易协议的活动中,美国一名重要议员建议发挥ILO在管理贸易方面的作用,支持通过ILO的8个核心提案中的大多数,呼吁在WTO与ILO之间建立正式的联系,以便意义深远地解决与贸易相关的劳工权利问题。在8个核心提案中,美国只同意其中2个:一个是呼吁禁止高压政治下的强迫性劳动,另一个是敦促消除性质恶劣的童工。但美国没有同意ILO所呼吁的“禁止所有强制性劳动”以及其他支持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规定最小工作年龄、消除就业歧视等方面的提案。【10】关于劳工标准问题,印度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印度表示,发达国家企图将劳工、环境问题与贸易混为一谈,“为扭曲竞争、削弱比较优势和保护主义开脱”,因此致函并敦促77国发展中国家组织的成员起草共同立场声明,在WTO第四届部长会议召开之前制定共同战略。【11】东南亚经济官员也敦促欧盟不要试图在贸易谈判中纳入环境和劳工标准问题,否则即宣告了世贸组织启动新一轮全球谈判最新尝试的命运。【12】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很难提出一个适用于全球约200个国际贸易参与国的工资、工时、职业安全和卫生、社会保障等标准。因此,应建立多层次的适合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劳工标准。正如ILO所强调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应成为违反结社自由、集体谈判、强迫劳动、童工、就业和职业歧视等核心标准的理由。这些标准的采用并不会损害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其它任何方面,也不会使合法的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遭受危险。

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劳工标准问题属于国际劳工组织管辖的范畴,WTO不应无限地扩大自己的谈判领域。首先,国际劳工组织是目前WTO各成员承认的有权规范统一劳工标准的主管机构。该组织依靠的是合作而不是强制来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它主要通过建议方式执行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其效力来自于广泛的监督职能。强制制裁必然违背国际劳工组织建立的原则,发展中国家势必心存疑忌,从而削弱劳工标准被广泛认同的基础;其次,贸易制裁只能局限于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而不过问那些只适用于国内消费、不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这无助于各国全面提高劳工标准,反而可能助长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这一认识,在多哈会议之前已占据上风,故多哈发展议程未将劳工标准问题列在其内。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低工资、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斥之为造成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具有倾销性竞争优势的主因,并赋之于因果联系,把自身的经济问题和困难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其真正用意是保护其受到发展中国家竞争最为严重、技术含量低的“夕阳产业”,同时也是一种借“人权”干预别国内政,向第三世界倾销其价值观念的霸权主义做法。很明显,劳工标准已经变成发达国家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工具。

三、SA8000标准

SA8000标准的问世,是全球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只重视资本、科技的发展,转到了以人为本、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发展上来,它要求企业在赚钱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必须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这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自此,全球经济在SA8000标准的指导下,开始步入有序的充分体现人本的发展轨迹上。

(一)有关核心劳工标准

1、童工。公司不应使用或者支持使用童工,应与其他人员或利益团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儿童和应受当地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的教育,不得将其置于不安全或不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

2、强迫性劳动。公司不得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性劳动,也不得要求员工在受雇起始时交纳“押金”或寄存身份证件。

3、自由权。公司应尊重所有员工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

4、歧视。公司不得因种族、社会阶层、国籍、宗教、残疾、性别、性取向、工会会员或政治归属等而对员工在聘用、报酬、训练、升职、退休等方面有歧视行为;公司不能允许强迫性、虐待性或剥削性的扰行为,包括姿势、语言和身体的接触。

5、惩戒性措施。公司不得从事或支持体罚、精神或肉体胁迫以及言语侮辱。

(二)工时与工资

1、公司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经常要求员工一周工作超过48小时,并且每7天至少应有一天休假;每周加班时间不超过12小时,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及短期业务需要时不得要求加班;且应保证加班能获得额外津贴。

2、司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应低于法律或行业的最低标准,并且必须足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并以员工方便的形式如现金或支票支付;对工资的扣除不能是惩罚性的;应保证不采取纯劳务性质的合约安排或虚假的学徒工制度以规避有关法律所规定的对员工应尽的义务。

3、健康与安全:公司应具备避免各种工业与特定危害的知识,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采取足够的措施,降低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尽量防止意外或健康伤害的发生;为所有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包括干净的浴室、洁净安全的宿舍、卫生的食品存储设备等。

4、管理系统:公司高管层应根据本标准制定符合社会责任与劳工条件的公司政策,并对此定期审核;委派专职的资深管理代表具体负责,同时让非管理阶层自选一名代表与其沟通;建立适当的程序,证明所选择的供应商与分包商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SA8000于1997年8月出台。截至今年8月,全世界36个国家共259家企业组织获得认证,其中我国42家企业组织获得认证。

四、我国的劳动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

本文把我国劳动立法和国际劳工标准从4个方面进行对比:

<!--[if!supportLists]-->(一)<!--[endif]-->自由结社权

国际劳工标准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

1948年自由结社与保护组织权公约(第87号公约)第2条的规定:“凡个人和雇主,均应没有任何区别地有权建立他们自己选择的组织,以及仅依有关组织的章程加入他们自己选择的组织,而无须事前得到批准”。《工会法》第2条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工会法》第3条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

《工会法》第13条规定:“基层工会、地方各级总工会、全国或者地方产业工会的建立,必须报上一级工会批准。”

表3自由结社权差异表

第87号公约所讲的自由结社权,既是工人的权利,也是雇主的权利;不仅建立组织不需要事前得到批准,而且加入某个组织也不需要事前得到批准。同时,无论是创建组织还是参加组织,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我国宪法的结社权利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在劳动领域的具体落实主要是依靠《工会法》来实现,《工会法》确认了劳动者有组织工会的权利。但是,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工会体制,在组织原则上,工会各级组织采取的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上级工会组织领导下级工会组织,全国总工会是国内所有工会的中央领导机关。由《工会法》第13条可知,在我国设立工会必须要经过事前审批,全国总工会领导下的各级工会是唯一的工会组织,而不是完全的自由设立。因此严格来讲,我们现行的工会体制是不符合第87号公约的规定。

(二)集体谈判权

国际劳工标准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

1949年《组织权与集体谈判权公约》(第98号公约)第4条规定:“对于雇主或雇主组织同工人组织之间进行自愿谈判的机制,政府应当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鼓励措施,并促进其充分地发展与运用,以使双方通过签订集体协议来规定工人的就业条件。”

1981年第154号公约要求各国采取符合国情的措施促进集体谈判。这些措施的目的应当是:所有的经济活动部门中的所有雇主同所有的工人群体之间都有可能进行集体谈判;集体谈判的内容应当逐步扩大,直至把决定劳动条件和就业条件、规范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关系、规范雇主或其组织同工人组织之间的关系等一应事务全部包括进去。

1981年第163号建议书则主要是规定了集体谈判的方法。我国《劳动法》第33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

表4集体谈判权差异表

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作为一项基本劳工权利公约,第98号公约主要是从权利的角度规定了政府应当鼓励和保护集体谈判机制的运用。因此,其规定也比较原则化。为此,国际劳工大会在1981年又通过专门的集体谈判公约和建议书(第154号公约和第163号建议书),提出了措施的目的与实施的方法,以促进集体谈判的实施。

但是,我国《劳动法》没有规定如何进行集体谈判,即没有保障集体谈判的条款。另外,对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在法律条款中的表述是采取任意性的规定,因此,我国《劳动法》与国际劳工标准在集体谈判权的规定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三)平等就业权

国际劳工标准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

第111号公约对于“歧视”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歧视,就是“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naturalextraction)或社会出身(socialorigin)所作出的任何区别(distinction)、排斥(exclusion)或优惠(preference),其结果是剥夺(nullify)或损害(impair)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或待遇上的平等。”《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不同而受歧视。”

《劳动法》第13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表5平等就业权差异表

平等就业权既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一项基本的劳动权。所谓平等就业,就是反对就业与职业中的各种歧视行为。另外,会员国政府在同有代表性的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以及其他的适当机构协商以后也可以把其他形式的区别、排斥或优惠视为歧视,只要这种做法会产生剥夺或者损害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或待遇平等。公约所指的“就业”(employment)和“职业”(occupation)包括获得职业培训、获得工作和特定职业以及就业条件。

我国《宪法》虽然没有直接规定公民在就业和职业方面的平等权,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可以推定,作为公民的一种权利,在就业和职业方面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

从法条内容看,《劳动法》所定义的就业歧视,只包括民族、种族、性别和四种情况,并不包括基于社会出身等原因而出现的歧视。显然,《劳动法》定义的范围要远远小于第111号国际劳工公约的范围。在我国就业中因社会出身而受歧视的当属户籍歧视,如大学毕业生就业受到户籍歧视。因此我国要加入《(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就必须在《劳动法》中解决户籍歧视问题。

(四)强迫劳动和童工问题

强迫劳动问题与其他几个核心劳动标准不同,它是在一系列核心劳动标准中,唯一的本来就写入了WTO协议中的一项标准。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于一般例外的规定中,就已明确允许各国可以采取措施禁止监狱产品进口,但是该措施不得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严格讲,这里的“监狱产品”与“强迫劳动”并不完全相同,一般认为监狱产品只是强迫劳动的一种形式。

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强迫劳动问题的公约主要是:第29号《强迫或强制劳动公约》以及第105号《废除强迫劳动公约》。第105号公约对于强迫劳动规定了很严格的标准,甚至发展中国家不能使用强迫和义务劳动作为发展救济的手段,这曾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反对强迫劳动在今天已是一种基本人权,已经得到各国的普遍理解和认同。

我国还尚未加入这两项公约,但联合国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8条也规定了强迫劳动问题。中国已经是该公约的成员国,所以也应该遵守该公约关于强迫劳动的规定。

对于强迫劳动问题,在《劳动法》里没有涉及,但在刑事政策中有两项制度涉及到强迫劳动问题:一是劳改制度;二是劳教制度。

所谓“劳改制度”,就是通过强迫犯罪分子进行劳动,从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的一种手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很多监狱机关都设立了自己的附属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利用罪犯进行无偿的或者廉价的劳动,然后把产品投放到市场上获利,甚至把产品出口到国外,这才是国际劳工组织所坚决反对的强迫劳动,也是WTO明文禁止的贸易行为。从竞争的角度来看,监狱产品的制造成本极低,听任其在市场上泛滥,就有可能把一些正当经营的企业挤垮,甚至还会引起一些国际贸易纠纷。因此,我们应通过立法来限制劳改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并禁止其出口到国际市场。

所谓“劳动教养”,是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从法律效果看,劳动教养的执行是将被劳动教养人关押在特定的劳动教养场所进行强制劳动并接受教育,期限为1--4年,并且被劳动教养人员在劳教所的待遇与劳改犯在劳改农场的待遇并无太大的区别,而且国家立法机关也常将这二类人员的管理放进同一个规范性文件中进行规定。这种不经过司法程序就长期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严重违反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不经过司法审判,就由行政机关强迫公民进行劳动也违反了国际劳工组织的两项禁止强迫劳动的公约。这一问题如何在修改《劳动法》的过程中得到纠正,将是劳动法领域研究的一个难题。

在禁止童工问题上,我国政府的态度是一贯的、坚决的。在《宪法》、《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国务院的《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中都有保护儿童权利或禁止使用童工的条款。国际劳工组织第138号公约规定:凡是参加该公约的国家,都有义务采取适当的国家政策,保证有效地废除童工,并且把允许就业或工作的最低年龄逐步提高到符合青少年的身体和智力充分发育的水平。在任何情况下许可就业的最低年龄都不得低于15周岁。虽然,《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就业年龄为16周岁,高于国际标准。但是,《劳动法》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里面规定了太多的例外情况,尤其是关于文艺、体育行业招用童工以及农村贫困地区使用童工的例外都是不符合第138号公约关于“任何情况下许可就业的最低年龄都不得低于15周岁”的规定。我国已于1999年4月批准了第138号公约,负有严格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

五、结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社会条款”问题开展了一场激烈争论。发展中国家始终认为“社会条款”具有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的实质,发达国家试图通过社会条款来保护本国的就业市场,这样就可能会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在国际劳工组织中,我国对“社会条款”一直持明确反对的态度,采取了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致的立场。【14】

中国加入WTO,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与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法的重要性必将得到进一步重视,为了使我国的劳动法体系更趋完善,从而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完成,今后必将更加多地研究和借鉴国际劳动法的立法经验,并与国际劳工惯例接轨。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可能批准更加多的国际劳工公约,采纳更多的建议书,进一步推动我国劳动法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保障工人各方面的权利不受侵害,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

注释

【1】参见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参见,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出版社,1999年

【3】参见段淑静:《关于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的探讨》载于《管理科学文摘》,2003年第11期

【4】参见孙立文,黄志雄:《全球化、WTO、劳工权益与国际法》——2002年“全球化与国际法律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北欧“国际劳工标准与工人权利”和“商业与人权”学术会议的综述,载于《法学评论》(双月刊),2003年第1期(总第117期)

【5】参见仁进:《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若干法律问题》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6】参见林嘉:《世纪之交的劳动法发展——一种全新的思维和开放的观念》载于《法学家》,2001年第3期

【7】《对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思考》载于《世界商业评论》,2004年11月

【8】参见金鑫:《世界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9】参见《国际劳工标准:独特的国际法》,工人日报,2005年6月9日

【10】参见美国参议院:《敦促WTO与劳工组织建立联系》,2001年3月21日

【11】参见《印度反对将劳工问题与贸易混为一谈》(2001/6/21)载于/cgi-bin/news–read.php?id=1002,访问于2005年11月26日

【12】参见《东南亚国家警告欧盟不要将环境及劳工问题纳入WTO议程》(2001/8/20)载于http:///cgi-bin/news-read.php?id=1320,访问于2005年11月26日

【13】参见《市场报》,2004年02月20日,第二十一版

【14】参见《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及其后续措施》,国际劳工局北京局,1998年

参考文献

1、国际劳工局局长报告《工作中你的参与权》,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及其后续措施》的要求编写的综合报告,国际劳工局,2000年第一版

2、/国际劳工组织官方网站

3、2005人类发展报告摘要/chinese/esa/hdr2005/index.htm

4、国际劳工局《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及其后续措施》,国际劳工局北京局,1998年版,导言

5、佘云霞,傅麟:《国际社会对贸易自由化与国际劳工标准的辩论》载于《工会理论与实践》第15卷第6期,2001年12月

6、周少青:《论三重框架下的劳工标准问题》载于《河北法学》,2004年第11期

7、《劳工和环境问题的冲突在酝酿之中》下,2001年1月11日

8、周国银,张少标:《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指南》,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国际劳工标准论文篇9

关键词:劳工标准 社会倾销 蓝色壁垒 自由贸易协定 自愿劳工标准

劳工标准已呈现出从国内问题向国际问题转化的趋势,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执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是否应通过WTO机制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尽管如此,发达国家还是采取了种种措施在国际贸易中推行劳工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挂钩问题产生的现实背景

第一,随着发展中国家介入经济全球化,这些国家以廉价劳动力和低档产品的价格优势,使其出口贸易迅速发展,构成对发达国家市场和就业的冲击。同时,由于受到发展中国家低劳工成本的吸引,一些跨国公司将投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减少了发达国家的就业机会。欧美等发达国家认为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工标准导致的,因此,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应在贸易协议中制定出统一的国际劳工标准,并对达不到国际标准国家的贸易进行限制。

第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下,社会问题和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向资本倾斜、以牺牲劳工的利益来追求经济的发展,在很多国家比较普遍。资本权利的强化与劳工权利的被侵害和被剥夺,打破了二战以后多年形成的国际劳资关系相对平衡的态势。劳资冲突的加剧和劳工地位的下降,使得劳工组织成为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积极倡导者。如美国的劳联-产联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由于WTO没有强制实施最低劳动标准,导致工人在全球市场遭到盘剥。保护劳工权利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全球贸易体制来奖励或惩罚某个产品。

第三,发达国家公民社会运动的兴起。冷战结束后,公民社会运动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公民社会团体发动的所谓道德消费和道德投资运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和投资人的响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参加公民运动的消费者要求生产者必须肩负社会责任,发起了“道德贸易”倡议,迫使跨国公司在其自身运作的工厂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厂商中采纳最低劳工标准。同时,道德因素和社会责任日益成为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美国多米尼“社会投资团体持股人倡议”负责人亚当·坎萨指出,投资者关注一家公司的社会意识的强弱,他们最关注劳工和环境保护两项指标。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南北分歧

(一)发达国家:社会倾销论是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理论基础

西方国家人权、劳工组织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工保护标准低于发达国家,其出口产品成本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而具有出口竞争优势。但是,发展中国家出口是以牺牲劳工权利为代价的,是一种“社会倾销”行为,这对发达国家国内经济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

第一,发达国家国内的制造业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低劳工标准的不公平竞争,由于发展中国家利用相对便宜的劳动力向发达国家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发达国家一些非熟练工人面临工资降低甚至失业的危险。第二,由于受到发展中国家低劳工成本的吸引,一些跨国公司将投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减少了发达国家的国内收入和就业机会。第三,发达国家声称,由于以上两种影响,其不得不采取措施降低其国内的劳工标准以应付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从而导致本国福利的损失,即出现“向低标准竞争”。

此外,发达国家认为劳工标准是最基本的人权,是全人类应追求的权利,像禁止使用童工、结社自由、组织工会和集体议价自由、抵制强迫劳动等是与经济发展阶段无关而仅反映人权的核心标准。发展中国家建立在低劳工标准上的出口是不道德的、不公正的,国际社会应加以抵制,在WTO中纳入核心劳工标准条款,对不符合劳工标准的国家进行贸易制裁,使劳工获得同资本和知识产权一样的保护。

(二)发展中国家: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发展中国家指出,所谓社会倾销,只不过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借口罢了,这构成了一种新的贸易壁垒——蓝色壁垒。劳工标准问题应由包括国际劳工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来处理,而不应当由多边贸易组织来处理,更不应该与贸易制裁联系在一起。

经济学家斯蒂芬斯·格拉伯从贸易的基本原理剖析了社会倾销论的致命弱点。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人工成本的国际性差别并不妨碍互惠的贸易。那些担心高工资国家无法与低工资国家竞争的人通常混淆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根本区别。根据经典贸易理论,生产率的总体差异(绝对优势)决定工资,而具体部门的生产率和成本变量(比较优势)则决定着贸易格局。如果低工资反映的是低劳动生产率,那么因雇用低工资劳动力而产生的所有优势都会被抵销。低工资可能是劳动生产率低下和贫困的结果,而不是国际比较优势的独立根源。另外,受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对于劳工标准的选择也会不同。劳工标准低、工资水平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非熟练工人的过剩,以及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现实。试图强制性干预劳动力市场的某些做法,可能不会改善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与人为地规定工资和福利水平相比,执行有利于高速增长的贸易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在提高收入方面要有效得多。

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领导起草了著名的《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和非政府组织反对挂钩声明》,代表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一些社会团体推动的“社会条款”、WTO与劳工问题“挂钩”的要求进行了驳斥,认为其本质上是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声明分析指出,要求将“社会条款”纳入到WTO协议中,主要来自两个群体相互结盟的压力:一个群体是很有政治实力的保护主义团体,他们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成本,阻止对其投资,减少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力;另一个群体是为道德所驱使的人权等组织,目的是想促进国外的劳工标准的提高。与第一类团体不同,第二类团体并无保护主义的纲领,但他们要求增加“社会条款”的做法却是找错了方向。推进道德目标并不能依赖于贸易,而应当采取“更积极”的做法来解决。

从实质上看,各国的出发点都是出于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寻求对自身经济利益的保护。客观来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没有真正站在公允、理性、整体和公平的角度来看待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挂钩问题。发达国家以自身为参照对象,不顾国际劳工标准是否超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将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工标准一律视为阻碍世界自由发展和国际公平竞争的社会倾销行为,而发展中国家不顾国内实际劳工标准是否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驳斥发达国家,完全否定挂钩,将其视为新的贸易壁垒手段,二者皆有失偏颇。

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边措施到双边乃至多边协议推行

在WTO成立之前,将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单方面采取的措施。早在19世纪末期,美国就率先禁止进口囚犯生产的产品。1930年美国关税法明确规定,禁止罪犯、强制劳动生产的产品进入美国。美国1974年贸易法案确立了普惠制原则,向不发达国家提供非互惠的关税优惠,但1984年的修正案中要求受惠国应保证劳工享受国际公认的权利:禁止使用童工;禁止强迫劳动;结社与集体谈判自由;满足最低工资标准和职业安全健康标准,否则将有可能被取消优惠。欧盟也有类似的规定。1988年美国的《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对301条款做了广泛的修订,首次将“持续否定工人权利的行为模式”列入不合理外国贸易,并可采取进口限制措施。

WTO成立后,发达国家一直试图将劳工标准纳入多边贸易体系,主张在国际贸易协定中引入“社会条款”,在多边贸易协议中写入有关劳工方面的规定,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而未能成功。在此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转向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中积极导入劳工标准条款,并已取得重大进展。以1994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起点,美国在与贸易伙伴签订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中,劳工标准问题被多次引入。而在欧盟东扩的进程中,在与2004年5月新入盟的10个中东欧国家的入盟谈判中也成功地将劳工标准纳入了谈判议题。就连中国迄今为止与发达国家签订的唯一的自由贸易协议《中国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中,也附加了《劳动合作谅解备忘录》。由此可见,自由贸易协定已成为发达国家推行劳工标准的重要工具。

(二)从自上而下的国家强制推行到自下而上的民间运动推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自下而上的被称为“自愿劳工标准”的民间运动悄然兴起,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自愿劳工标准以企业行为守则为主要表现形式,企业行为守则通常以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基本劳工公约”为蓝本,承诺承担社会责任、遵守投资所在国的相关法律、维护劳工权益、改善劳动条件,并要求其承包商与转包商遵循同样的生产行为规范。按照运作方式而言,企业行为守则可分为内部守则和外部守则。内部守则由企业自行负责制定及实施,一般是跨国公司在下订单前先对工厂进行检查,并定期进行复核,但依靠企业自我约束难以令外界信服,因此,外部守则应运而生。外部守则是引入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认证,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审核和监督,其中较为人熟知的是SA8000。根据SAI2010年度报告,已有65个国家的2478家公司获得SA8000认证,雇佣工人达到1421035人。而在201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了社会责任指南标准(ISO26000),其内容涉及人权、劳工等方面,这意味着自愿标准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

此外,一些关注劳工标准的非政府组织还提出在产品上加贴社会标签。社会标签是指在产品上加贴的表明生产和加工过程是否符合劳工标准的一种标签,最终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道德观进行选择,以此促使制造商和经销商遵守既定的社会准则。

(三)劳工标准从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资等其他领域

1985年,美国对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的规定进行了修正。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是美国国务院下属的自治机构,其提供的主要服务是为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投资的美国商人提供投资保险或者直接贷款,确保在发生社会动乱、革命、国有化或者货币不可兑换时,美国投资者的损失可以获得补偿。修正案中规定只有对那些正在采取措施并执行国际劳工标准的国家投资的项目,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才可以提供政治风险担保。

此外,美国还将劳工标准与对外援助挂钩。1993年,美国对外援助拨款法案做出修正,禁止美国在以下情况下提供援助:援助用于外国建立出口加工区或者用于指定的区域,在出口加工区或指定的区域内,国家的税收、关税、劳工、环境以及安全方面的法律部分或根本未得到执行。

综上,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上仍存在根本分歧,但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及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中居于主导地位,在WTO框架下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将是必然的趋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在劳工标准的内容和实施方式上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安排,推动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科学挂钩。

参考文献:

1.常凯.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2.王晓荣.国际贸易中劳工标准推行模式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

国际劳工标准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劳工标准

一、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走出去”战略被中央反复强调,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行为日趋活跃。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更趋复杂,中国的跨国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融合了政治、体制等因素在内的“非市场动机”,但更多体现的是中国的资本寻求与国外的市场与劳动力融合的过程。因此,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中,不仅需要将政治、体制等非市场因素考虑在内,也必然将市场潜力、市场规模、盈利前景以及劳工质量等(Hatem,)等纳入决策信息集。劳工标准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主要从政治与经济稳定性、市场潜力、市场规模、盈利前景等角度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虽然部分研究已经关注到劳工标准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但尝试深入分析这种影响的文献却相当匮乏。检验东道国劳工标准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方向与东道国的劳工标准之间到底呈现出何种关系,是投资与劳工标准问题上的焦点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传统观点认为,较低的劳工标准往往意味着较低的劳动力使用成本,能够提高投资者的盈利能力并降低获利风险,从而刺激跨国资本进入。从理论上讲,劳工标准之所以会影响到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较高的劳工标准会更加明确地界定东道国的劳动力产权关系,这样会减少直接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契约执行成本,降低跨国企业运营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另一方面较高的劳工标准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东道国来说,他们会倾向于不遵守劳动标准并把它作为一种“比较优势”,这样直接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对于在海外寻求廉价劳动力的投资来说是有吸引力的。这些都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必然会损害一国的经济甚至社会稳定性。

Rodrik认为在开放经济之下,高劳工标准会较难维系,劳工标准向下竞争有可能发生。Leahy和Montagna 也认为压低劳工标准(比如限制工会)会吸引跨国资本进入,许多发展中国家出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考虑,会使用低劳动力标准作为政策工具吸引直接投资。Radulescu和Robson运用20世纪70-90年代的面板数据对20个OECD国家的FDI流入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东道国较高的工会密度阻碍了FDI的流入。王晓荣(2006)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更倾向于流入劳工标准偏高的国家,该结论无论在全部样本中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样本中都是成立的。

上述关于劳工标准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大多针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而且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都存在很大的分歧。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倾向于流入劳工标准较低的国家?祁毓和王学超(2012)较早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是基于2003-2009年的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从总体上更倾向于流入劳工标准偏低的国家。

劳工标准的作用对象是劳动力,它对企业的影响包括以下两点。一方面,劳动力作为企业的一种生产要素,其价格会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而影响跨国资本的投资回报。但同时劳工标准又不仅仅是体现在工资方面,还包括劳工的权利保护,较高的劳工标准意味着较高的工资水平,这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好的劳工市场制度对企业及整个社会的其他方面有正向溢出。首先,较高的劳工标准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促进一国经济更快的增长。如较低程度的性别歧视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经济效率。劳工享有更多的谈判权则会提升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性。这些都与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正相关。相对于低劳工标准,高劳工标准给社会经济的稳定提供了条件,因而增加包括跨国投资在内的各种经济活动。高劳工标准也会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吸引对外直接投资。其次,较高的劳工标准能更明确地界定东道国的劳动产权关系。劳动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内在化的激励。比如一个企业在雇佣奴隶时就没有给付他们预期的工资,但如果允许谈判,情况就会发生改变。一旦产权明晰,这种低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其中的谈判权就是劳动产权的体现。最后,针对高劳工标准体现的是一个企业良好社会责任这一点上,Freeman根据消费者理论认为,消费者同样看重产品的制造过程,他们愿意为有社会责任企业的产品支付更多。

高劳工标准会吸引一国直接投资的流入,这与劳工标准向下竞争的传统观点不一致。但却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解释:①以往研究表明,国际直接投资更倾向于流入和本国制度、文化环境更相似的国家,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大国,它们可能倾向于投资与之相对应的劳工标准更高的国家。随着中国在直接投资中地位的提升,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关注这种制度和文化的相似性。②高劳工标准一定程度提升了一国的政治、社会的稳定性和整个社会的平均人力资本。这些都为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

三、结论及建议

由于国际直接投资以追逐利润为动机,东道国降低劳工标准以吸引外资流入的说法具有一定说服力。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部分国家质疑中国将跨国资本投向较低劳工标准国家掠夺东道国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进而抛出“新殖民主义”论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是锁定在低劳工标准国家,而是倾向于流入劳工标准更高的国家。

在未来国际投资发展中,劳工标准将会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树立的主要贸易壁垒,这也必将对我国向发达国家的投资产生影响。在此环境下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以保持在国际投资中的竞争力,以下提供几点建议:①中国政府应该在各种国家多变谈判中扮演更加积极地角色,为争取本国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做出努力。比如美国2011年提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就要求具有统一的劳工标准等政策,并意图将中国排除在外。尽管现阶段中国接受TPP条款还有困难,但也应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经济体制发展和改革,以更好推动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②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运动纳入劳动法制的轨道。雇员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若国内劳动者状况、劳资关系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会面临劳工组织要求在企业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压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会推行“劳工贸易壁垒”以削弱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和低档产品价格的相对优势。③企业自身进行对外投资最重要的就是要权衡好收益与成本,高劳工标准意味着较高的劳动力成本。投资于劳工标准较高的发达国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