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0:06:49

冶金行业论文

冶金行业论文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职工越来越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事务和社会劳动大潮之中。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均离不开广大女职工的参与,而全面做好女工工作、团结教育广大女职工发挥作用,是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企事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之一。女职工工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领域,这是由女职工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同时,也是由女职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客观形成的特殊处境所决定的。只有结合女职工工作自身特点,并结合所属单位的工作性质,才能有效推进女职工各项工作。

在冶金地质行业,职工的家庭结构长久以来便具有较为鲜明的特殊性:地质队伍大部分是双职工,男人工作在野外一线,是行业的主力军,女工作为家属、又是本单位同事,既承担着坚守家庭的重任,又是一线队伍的重要坚强后盾,支撑着工作和家庭的"半边天"。男人们冲锋在艰苦的野外一线,女人们守护着后方的家园。冶金地质单位能否做好女工工作,对野外一线男职工工作的稳定、双职工家庭的和睦、企业乃至社会的和谐均起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女工工作就是要处理好这些关系。

一、建立健全女工工作机制

女工工作是工会工作的一部分,作为“职工之家”的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冶金地质行业的女职工,尤其是女职工家属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处理好工作、家庭的关系,做好剂。

女工工作有其独立性和特殊性,如何以科学合理的机制激发女工工作的活力,是确保女工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一要建立健全工会女工委员会,选拔适合女工工作的人员,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热情开朗,善于交流、收集女职工的各类意见和建议,并能保证与各级相关组织的沟通渠道畅通,从而保证女工的意愿能及时反映到组织,也能将组织的意图传达到广大女工。同时,女工委员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女工工作,绝不能脱离党组织、工会和行政的支持而独立开展工作,要主动及时汇报工作,征求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为女工工作开辟更广阔的道路。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女工干部选拔、女工委员会例会等相关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按计划推进。三要建立女职工档案,及时详细地了解她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个人爱好和擅长,既便于深入女工群众,为各项群体活动选拔特色人才,又能使女工组织贴心关注处于特殊阶段和特困、疾病女职工,特别是来自地质单位双职工家庭的女职工,对她们要给予进一步特殊的帮助和关爱。

二、大力培养维权意识,做好维权工作

女工工作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部分,是一直连同被许多职工认为就搞搞活动,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开展活动只是女工工作体现的一种形式,其本质和目的,是要通过这种形式来培养职工维护权利的意识,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和途径,扩展维权渠道,这是女工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只有切实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才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广大女工以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当中。因此,要牢固树立为女职工服务的观念,尊重女工、关心女工、理解女工、支持女工,为她们的权益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树立维权理念。女职工要对自己的权益有所了解,有自我保护意识,权益一旦被侵犯,要敢于提出,敢于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二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维权能力。女职工要想切实维护自己的权益,必须树立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将知识化为维权的力量。女职工要深入普及有关自身权益的法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保护条例》、《婚姻法》、《劳动法》、《工会法》等,依法维权。关注女职工特殊时期的权益,作为维权的重点。三要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巩固维权根基。“有为才能有所位”,女职工只有在工作中充当起名副其实的半边天,权益才会被认可和保护。要强化参与维权过程,更好的发挥维权能力。女职工应该通过参与职代会,充分行使自己的民利,多提议案。女工委也要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走向基层女工,努力了解、解决她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成为她们的“娘家人”、“贴心人”。有“为”,才有“位”,这是维权工作的根基。四要注重人文关怀,把握维权原则。女工工作要从关心满足女职工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需要出发,使其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步调一致,才能促进女职工日常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深入人心、人情味比较浓的温馨活动,例如生日送花、离职座谈等,注重人文意义上的关怀,使女工工作入理、融情、溶心,这是做好女工工作应把握的原则。

三、创新女工工作新形式

创新女工工作形式,是维护女工权益的重要表现。女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只要找到他们的共同点,才能促进职工和企业的和谐协调发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和文体活动是工会工作的常见形式。在对传统型活动项目常抓不懈的基础上,要结合冶金地质行业特色,积极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具有新形式和新内容的活动项目,以促进女职工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女工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冶金行业论文篇2

1.1开展冶金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要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教体系,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冶金类职业院校是为了社会培养更多的冶金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市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拟定合理有效的调研方案,同时应更注重区域经济规划以及冶金行业相关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现有的数据对职教体系进行合理的构建,来满足市场人才的需求,才能确保冶金技术人才更好的就业。

1.2加强对职教的学习培训

冶金类职业院校的发展主体是学生,而引导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职教,因此,在了解冶金企业人才需求之后,要结合市场发展情况以及冶金技术的发展行情,对职教展开学习培训,这也是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体系构建初期的第二个重要环节。首先,要对职业院校现有的职教员工进行摸底测试,了解这些员工的基础水平,在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的情况以及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对职教员工展开专业性的培训,全面提升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员工的冶金技术水平。其次,要对职教员工展开综合素质的培训,不仅要注重之前提到的冶金专业技术的培训,更要让职教员工了解当今市场需求的人才更注重的是职业精神、人文素质等。

1.3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人才市场的调研分析了解到人才的需求,在此之后需要冶金类职业院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组织职教员工召开人才目标培养计划讨论会议,通过市场调研工作人员将市场行情阐述之后,再由各个职教员工发表自己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以及对未来市场发展的见解,这样就可以综合多方面建议和见解来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职教员工应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展开冶金技术以及综合素质的培训,确保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当今市场中最新也是行业最需要的技能,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冶金类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1.4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

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体系的构建,主要从教学观、就业观、系统观等几方面进行。对于教学观来说,主要是对教学目标、管理、内容以及保障等几方面体系来构建和设计,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对于就业观来说,主要是以学员的就业率为主,学员的就业率要高就必须充分了解市场人才的需求,根据需求来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是冶金行业所需要的。

1.5对已构建的职教体系进行实践论证

以上几个环节是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体系构建必须进行的环节,而且,每个环节对职教体系的构建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为了保证职教体系构建的高效性,需要对已构建的职教体系进行实践论证。首先,要针对职教体系论证建设一个专业性的评论平台,并邀请一些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已毕业的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专业性人才等对职教体系进行论证。其次,要通过实践来对职教体系进行论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发现缺点,改进不足,并结合各方面专业以及相关人士的建议,不断的对职教体系进行优化,从而保证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体系构建的高效性。

2总结

冶金行业论文篇3

关键词:科技期刊 《冶金经济与管理》 初审 编辑

科技期刊的初审是整个审稿活动最基本的工作,是三审制的基础,其职责是对稿件的总体水平进行初步评价,决定是退稿或是送专家评审,工作量较为繁重。初审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他审稿环节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笔者作为《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负责本科技期刊稿件的部分初审工作,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从科技期刊编辑的责任意识、学科专业知识、编辑专业知识及编辑学方法和技巧、网络学术资源等方面对提高科技期刊稿件的初审质量进行研究。[1]

初审编辑对稿件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稿件的命运,对此,初审编辑必须本着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期刊负责的观念,认真审定每一个稿件,而《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提高初审编辑的责任意识是其做好初审工作的前提。现在,我国的科技期刊执行的是三审制的审稿制度,其中初审编辑的主要职责是:第一,检查稿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第二,检查稿件是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办刊宗旨;第三,检查稿件是否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第四,对稿件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初步评价,以决定是修稿、退稿还是送专家复审。

论文初审作为三审制的基础,是保证《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学术水平的第一道防线,是决定期刊科技水平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科技期刊的初审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责任意识淡漠,从而对稿件的初审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笔者在刚参加工作时,对初审工作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办刊宗旨,就可以送到专家评审,缺乏对稿件的内容质量的考量。该工作方式的实质是省略了初审程序,直接将稿件送去专家评审,这不仅加重了审稿专家的工作量,也浪费了审稿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对《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形象有所下降。通过工作4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逐步认识到了初审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效率大为提高。[2]

二、丰富学科相关知识

《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刊载的论文都是对冶金领域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科技写作文体,其包含新观点、新结论。《冶金经济与管理》编辑初审的任务首先是对稿件的创新性和学术性进行价值判断,根据《冶金经济与管理》的期刊办刊宗旨及编辑思想对来稿进行鉴别、评价和筛选。这就对初审编辑的相关知识结构和把握学术动态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初审编辑不仅要丰富相关的学科知识,还应逐步向专业化学者的方向努力。因此,必须重视编辑的继续教育,通过网络、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丰富知识结构,不仅对本门学科有一定造诣,对临近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笔者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发展战略、技术经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信息化管理、资本运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降本增效等。在从事编辑工作前,笔者就读于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对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熟悉,经常参加学院博士生导师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会,关注经济管理这一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相关信息,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稿件能够做出相对客观的价值判断,而对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等栏目的来稿,由于笔者缺乏冶金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导致对这些栏目的稿件认识模糊,很难对其学术价值做出客观的评断。笔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信息的积累,以及与冶金专业学者的交流,经常参加冶金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以及钢铁学会举办的各种的报告,逐步丰富了冶金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编辑初审的工作水平。因此,要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笔者需要比较系统地掌握《冶金经济与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冶金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关注“我的钢铁网”、《中国钢铁业》等媒体报道的相关动态,以对稿件中涉及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内容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

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稿件的初审工作,不仅要具有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扎实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初审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初审的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80%以上都不是编辑出版专业,笔者也是在取得东北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后直接从事了编辑工作。笔者虽然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编辑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在具体的初审工作中,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应采取什么评价角度和评价方法,对初审的职责和主要任务也认识模糊。但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中,笔者参加了新闻出版在线组织的编辑出版专业在线学习课程,以及各类编辑相关的研讨会,系统学习了政策法规、编辑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等,对编辑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笔者在初审实践中,应用所学到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积极参加编辑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认真学习《编辑学报》、《编辑之友》、《编辑工作论丛》、《编辑学刊》等编辑学期刊,丰富了编辑专业相关知识,提高了初审编辑的业务能力,熟悉了科技论文的初审评价方法,从而使稿件初审的速度和质量大为提高。[3]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工作要求初审编辑的知识涉猎范围广、获取信息的速度快,信息的判断力强。随着期刊网络化的发展,各类期刊基本都上网,如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运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还可以了解当前的冶金领域方面的发展动态和特点信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的初审工作中,借助这些网络学术资源可以评价稿件的质量创新性、寻找对口的审稿专家、发现作者的学术抄袭现象等。在稿件初审工作中,笔者主要利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通过主题词检索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一,将研究对象设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比分析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二,对于不太熟悉的稿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合适的专家学者;第三,借助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抄袭和一稿多投现象。

参考文献:

[1] 何洪英,李家林,朱丹等.论科技学术期刊论文的编辑初审[J].编辑学报,2007,19(1).

冶金行业论文篇4

[关键词]冶金技术 课程建设 高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李旭光(1955- ),男,广西贵港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授,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刘平(1967- ),男,湖南长沙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广西 南宁 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冶金技术(高职)”(项目编号:GXTSZY058)和2010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依托行业优势,冶金技术专业特色化发展道路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C06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45-03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学校通过课程为学生服务,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对课程的表述,课程是按照教育内容确定的,是完成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可见,课程是将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经验、技能的总和,也是学生建构专业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无论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

笔者所在的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冶金技术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开展特色专业及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一、冶金技术专业课程构建的依据

(一)社会需求――广西有色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及岗位分布

1.有色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是广西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广西有色金属产业正在向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变。到2015年,有色行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量为5.29万人;2020年,紧缺专业人才需求量是8.51万人。

2.有色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分布。重点需求采矿选矿、有色金属冶炼、新材料、环境工程、节能减排和矿山安全管理等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具备有色金属专业背景,熟悉现代企业管理、资本运作,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3.有色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查表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重要度依次为:工作态度、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岗位技能、专业知识;对技能型人才在工作中实际能力满意度依次为:岗位技能、工作态度、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

上述内容表明,高职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和素质方面与广西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差距。

(二)因材施教――生源现状

目前近半数高职院校录取生源的70%在200~300分的分数段。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按照学科知识本位的“三段式”的课程体系,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内容上过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必然让学生听不懂,不想学,大约只有1/3左右的学生能按要求掌握相关知识。于是旷课现象严重,教学、考试“两张皮”,老师按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却与教学质量要求相距甚远。老师只能考试前划范围、出提纲、讲答案,用各种手段保证80%的人通过考试。

可见,课程目标并非越高越好,内容并非越深越好。因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必须考虑学生现有水平,这是课程构建的出发点。此外,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是课程构建的目的。对高职学生来说,“会做”才是他们的智能之长和谋职就业之本,坚持从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出发,突出对学生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才是科学的、务实的。

(三)培养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又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技能型人才通常指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员。何为高端?主要是对技能层次的划分,即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相对中职教育培养“经验”层面、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而言,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怎么做”的经验,更要有“怎样做更好”的技能。在实践中将专业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融会贯通,促使“经验”向“策略”迁移、升华,能够将技术知识运用于生产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经过生产劳动的磨砺,最终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熟练操作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具有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

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表明,高职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突出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技能)设置课程。要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不仅仅限于“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是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等多种能力的集合。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冶金技术专业坚持“依托广西有色金属行业企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在有色金属冶金企业一线生产岗位从事工艺过程控制及生产管理、设备及系统运行操作、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依据,以有色金属生产流程为主线,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突出应用性,强调实践性,基础理论够用、专业技能以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导向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一)压缩理论课,增加实践课时和技能培训课程

主要减少“原理”课、“概论”课的门类或学时,以保证有足够的学时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将“物理化学”“有色冶金原理”的部分内容整合为“有色冶金技术理论”;将“有色冶金炉”“冶金过程及设备”整合为“有色冶金设备”;增加“冶金环保实用技术”、重金属冶金和铝冶金技术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等,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 。

(二)融合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职业资格标准是基于行业、企业的职业调查与职业分析而制定的,反映了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其次,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是国家层面的认证标准。将反映具体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既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也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

冶金技术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职业能力分为“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岗位能力”是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拓展能力”是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与专业有关的技能及管理能力等(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创新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形成了由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1.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化。冶金技术专业把专业能力(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以现代铝、锡、锌、铅、铜冶金生产过程为基础,以广西大型冶金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为主要内容,对每一个岗位工作职责和操作要求进行分析,归并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过程必需的知识、技能及专业核心能力,精选和整合教学内容,重点建设“重金属冶金技术”“铝冶金技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了确保课程内容密切围绕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实行项目教学。铝冶金分为氧化铝和电解铝两个项目,重金属冶金主要分为锡、锌、铅、铜四个项目。要求学生掌握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熔盐电解、矿物熔炼、粗金属精炼、矿物浸出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将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职业资格标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把具体岗位设备、仪器、工具的使用、维护及管理知识融入教学过程,力求课程内容与广西有色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匹配,与职业标准接轨,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吻合。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技能,具有从事冶金生产一线主要岗位操作的能力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专业拓展课程平台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技术含量日益提升,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的人,因缺乏专业间的横向渗透和伸张的能力,在竞争中也难以保持优势;其次,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人们以技术、能力的复合性来拓宽职业岗位的面向。因而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第一任职岗位能力,稳健迈出就业第一步,还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及就业弹性,开出专业拓展课程。

为适应有色企业对冶金技术、工业分析等人才的需求变化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开设“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拓展内容部分)“仪器分析”“冶金资源工程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选矿概论”“冶金工程概论”等专业选修课程,侧重专业知识的拓展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择2门专业选修课程,满足职业发展和提升专业能力的需要。此外,与所选拓展课程相匹配,还要求学生掌握1~2个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并获得相关等级证书,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技能培训课程一体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形成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基地二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训是培养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进一步改善校内实验条件和拓展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基础理论水平;在广西华锡集团、中铝广西分公司、广西银海铝业有限公司、广西河池市南方有色集团等15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涵盖铝、锡、锌、铅、铜多种金属生产,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认知、生产设备操作和技能培训的需要。

第二,教学、实习、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一体化。(1)操作技能综合培训。每一次实习将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岗位技能串在一起,进行操作技能综合培训。从而使学生对火法冶金、湿法冶金两大技术领域的岗位操作技能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2)将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要求学生至少取得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电解精炼工、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等职业岗位一项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采用理论考试与现场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在生产现场指导学生技能实训和参与考核,使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同步完成,突破了以往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局限。毕业生“双证”获得率100%。同时,职业资格考证作为实习考核的重要依据,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目的性和可控性。(3)把课堂搬到企业,强化实践育人。实习既是操作技能培训的过程,也是专业知识学习和巩固的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要结合实习企业生产工艺和岗位技能培训涉及的知识和问题,给学生上课,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巩固和拓展理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

实践教学一体化,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职场体验,企业师傅的言行引导、企业文化环境影响和实践岗位锻炼等,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和敬业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职业认知、吃苦耐劳品质的养成有积极意义。

(三)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分段交替,促进能力培养

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一线岗位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的。专业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真实的工作环境。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从技能形成的规律看,高职教育应遵循由入门到熟练、由单一到综合、由新手到专家的持续发展过程实施教学,其基础平台是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这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顺序上要打破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从理论到实践的框框,这种顺序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我们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习分段交替安排:一年级安排认识实习,二、三年级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交替进行,三年级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将在实习中观察到的问题带到学习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学校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及新工艺、新技术、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专业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和生产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经验层面的能力升华为策略层面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一项难度较高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高职冶金技术专业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只有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相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学习与课程实施相吻合的改革思路,才能培养出大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升级版”构建中转型与内生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06-18.

[2]卢红学.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5(15).

冶金行业论文篇5

冶金技术 专业建设 思考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过去,我国高职冶金技术专业一直沿用的还是“压缩版”的本科教育模式,这种现象在一些老的专科学校尤为突出,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习惯和观念定势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还存在着不能妥善地处理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分离等问题。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难以适应冶金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企业往往需要对新招毕业生再培训,致使企业用人成本增加,如何培养既掌握冶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具有从事冶金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冶金技术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重点建设专业——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冶金技术专业,自2008年9月立项以来,坚持“依托云南有色冶金行业,立足云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东盟,培养以有色金属冶金为主、兼顾钢铁冶金方向,可在有色冶金企业、钢铁冶金企业的熔炼、电解精炼、球团焙烧、高炉运转等一线生产岗位从事工艺过程控制及生产管理、设备及系统运行操作、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通过实施“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有色金属生产流程为主线,构建了基于冶金生产工作过程的新课程体系,制订了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核心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开发了冶金工艺仿真实训软件,建设了一批冶金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满足了冶金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实训的要求,同时,全面实施以提高“双师”素质和改善“双师”结构为重点的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带动了专业群建设,至2011年3月,圆满完成了预期的各项建设任务,通过了教育部验收。发挥了显著的示范辐射作用,取得了显著建设成效。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通过职业岗位调研,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要求,确定出冶金生产矿物的浸出、浸出矿浆的固液分离、浸出渣的处理等40项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掌握与职业技术技能相适应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熔盐电解、备料与焙烧、矿物熔炼、粗金属精炼、矿物浸出。金属化合物溶液净化、金属沉积精炼、炼铁生产技术、炼钢生产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冶金机械设备的识图、制图能力及分析冶金设备构造、工作过程的能力。具有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冶金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冶金生产一线主要岗位的操作能力和处理一般事故的能力。具有从事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和管理的能力。

2.实施“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实施了“招生就业双定生,火法湿法双领域,理论实践双平台,学历技能双证书”的“四双”校企共同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双定生”——即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冶金技术专业于2000年在校内率先实施了“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和探索,该模式逐渐在全校推广。在组织教学时,对“双定生”实施针对协议单位生产实际的理论模块教学,实践教学则将“双定生”安排到协议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2)“双领域”——即根据有色金属冶金生产工艺的特点及云南冶金企业的实际,将冶金生产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火法冶金、湿法冶金”两个技术领域,并以此进行行动领域划分、学习领域转换和学习情境设计。

(3)“双平台”——即指以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冶金生产工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和依托云南冶金矿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云南锡业集团公司火法冶金实训基地、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湿法冶金实训基地、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熔盐电解实训基地、云南文山铝业氧化铝生产实训基地、昆明钢铁集团钢铁冶金生产实训基地等校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平台。

(4)“双证书”——即要求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获得金属冶炼人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此项制度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

“四双”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对学生从招生、学习、毕业到就业各个阶段的服务、教学、学习要求等各个方面,突出了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为学生就业服务为宗旨的功能,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3.构建有色冶金“双领域”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流程,通过深入云南锡业等大型有色冶金企业,完成了本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据此按照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双领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思路,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参照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职业资格标准,进行了“基于冶金生产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典型工作任务归并,整合出职业行动领域,构成了由基础课教育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系统、能力拓展系统课程组成的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4.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以《湿法冶金—浸出技术》、《湿法冶金—净化技术》《湿法冶金—电解技术》《氧化铝制取》《金属熔盐电解》5门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制定课程的学习领域标准及学习情境。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指标体系标准,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

冶金行业论文篇6

冶金工程是一门研究从资源中有效提取钢铁或有色金属材料并进行加工的学科,培养掌握现代科学和冶金工程相关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冶金环保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进行冶金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工程设计和科技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冶金工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冶金过程的优化和新技术开发最大限度地满足相关产业对高品质冶金材料的要求,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冶金生产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原冶金工程一级学科下设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3个二级学科。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方向的学习内容包括冶金新理论与新方法、冶金与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制备物理化学、冶金和能源电化学等。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方向的学习内容包括钢铁和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究、现代冶金基础理论和冶金工程软科学、冶金资源的综合利用、优质高附加值冶金产品的制造和特殊材料的制备技术等。近年来,由于能源与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冶金能源与环境工程方向备受关注,该方向的学习内容包括冶金工程环境控制、燃料的清洁燃烧与能源极限利用、工艺节能与余能回收、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新产品的开发与试验工作,等。这些分支领域构成了冶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2]。

一、上海高校冶金工程专业建设及产业发展

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工业化量大面广,基础建设任务繁重,冶金产业发展强劲,市场对冶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旺盛状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市场需求是该专业实际毕业生人数的10倍,如此大的需求为该专业的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3]。目前,全国已有30多所高校开设有冶金工程专业。上海地区开设冶金工程专业的高校有上海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大学以培养冶金工程科学技术型人才为主,学科优势体现在钢铁冶金材料。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冶金工程专业以培养钢铁冶金方向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主要课程包括黑色和有色冶金基本理论、工艺和设备、实验研究、设计方法、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多年来形成了“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冶金工业一线工程师”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上海“十一五”规划把重点发展产业分成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三大块,要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以信息化为基础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内部结构调整过程中,钢铁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从12.38%下降到7.51%。近几年来,上海金融业、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及文化产业等的飞速发展,从客观上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上海由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现代服务业”再次被推向首位[4-5]。钢铁产业链主要指从生产制造为主的上游行业,到贸易流通为主的中游行业,再到消费使用为主的下游行业,形成钢铁产业主链。围绕着产业主链,又衍生出物流配送、融资担保、交易市场(包括现货交易、中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工程设计、结构安装、科研教育、节能环保、信息资讯、咨询管理、会展旅游以及企业信息化等产业支链,也就是围绕钢铁产业衍生出来的钢铁服务业。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钢铁制造业,也包括与钢铁相关的制造业,如钢铁制造业的下游产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产业、家电制造业等,还包括钢铁制造业的上游企业,如铁矿石企业、生铁企业、废钢铁企业,等[6]。钢铁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型扩张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的必然,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控制总量、提高钢铁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已大势所趋。产业集中度提高后,上海地区钢铁冶炼企业仅存宝钢集团一家,上海钢铁产业特征转型为以钢铁服务业为主。对定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上海来说,钢铁服务业作为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钢铁产业发展的延伸和支撑,成为上海钢铁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突破的重要载体。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又决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因此,在上海地方经济发展和冶金产业结构调整变化之际,本文于2011年初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6届冶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研分析,为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信息支持。

二、冶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是由原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原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原上海轻工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办学历史已有50多年。合并建校之初,冶金工程专业是学院首批建设的一级学科本科专业,2007年调整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冶金技术专业方向(以下仍称为冶金工程专业)。从合并建校至2010年,已培养了6届冶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172人。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及座谈的方式,对6届毕业生的就业和事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并对所回收的96份有效调研问卷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属性调研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冶金工程专业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属行业性质分布情况可知,有35%的毕业生在钢铁冶炼、铸造等生产企业工作,有8%的毕业生在政府机构、党群组织工作。值得关注的是,有47%的毕业生就业于钢铁服务性行业。其中,有21%的毕业生在商贸企业工作,有15%在学校、科研单位工作,从事IT与计算机、物流业、自主创业等的毕业生占11%。本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学以致用,主要从事的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在钢铁服务业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这也符合上海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上海钢铁产业的变化特征。对毕业生就业企业的单位性质调研情况表明,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国企的占38%,工作与专业对口。进入民营企业的占39%,进入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的占16%,其他占7%,包括自主创业、考研及进入行业协会工作的学生。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较灵活,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客观上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多的灵活就业岗位,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民企逐渐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单位。

(二)毕业生工作现状调研结果表明,本专业的毕业生有43%在专业技术岗位从事一线工程师的工作。有17%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已走上管理岗位。另有25%在行政岗位工作,有14%在供销岗位工作。从对毕业生所从事的实际工作与专业对口情况的调研结果可见,53%的毕业生实际工作与专业基本对口,47%的毕业生觉得自己的实际工作与专业不对口,说明目前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待完善,以使知识结构更加符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冶金行业论文篇7

英文名称:Shandong Metallurgy

主管单位: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

主办单位:山东省金属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济南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4620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37-1203/TF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冶金行业论文篇8

作者:徐征 陈利生 余宇楠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冶金工程 专业英语

[论文摘要] 编写适应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特点的教材是培养学生专业外语综合能力的基础。教材必须反映出专业英语交叉学科的特点,符合冶金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学生应用的需要。

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外语能力的要求,开展冶金工程专业为了达到英语教学的需要,必须编写适应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特点的专业英语教材。

一、教材必须反映英语教学的共性以公共英语的思路编写突出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进行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的训练。必须转变以往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重阅读、重翻译的思路;把专业英语按照公共英语的教学思路来进行编写,从词汇、句法、文法三个方面入手,利用专业英语的教材,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明确专业英语教学的定位——特殊范围内的英语教学的两层含义。首先,是英语教学;其次是介绍的内容是有关冶金工程的内容英语教学。即英语教学是共性,专业英语教学是个性。教材的构成应用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正文、词汇表、词汇练习、句法练习、翻译、应用文训练等。

二、教材必须反映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冶金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要反映出冶金基本单元操作,冶金过程中所涉及到其它学科的知识——如环保、经济指标评价、冶金过程的发展历史、冶金设备、典型金属的冶金原理及提取工艺和流程。紧紧抓住专业词汇的学习、训练这条主线,使学生能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建立起用专业英语这一工具进行专业沟通的能力。

三、教材必须适应高职院校特点,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材必须适应高职院校宽口径,重能力培养的特点,从“大冶金”的思路出发,教学内容要根据市场对冶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冶金技术发展的趋势来进行编写。做到“一进一退”来编写教材。“一进”是指教材应延伸到采矿、选矿部分,了解采矿、选矿的基础知识。“一退”是指还冶金工程材料科学分支的本来面目,介绍物理冶金及新材料研究与应用的相关内容。使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了解冶金技术的新进展及采选矿基础知识、材料科学的最新动态,拓宽知识面。

四、教材必须适应学生需要,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及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教材应突出对学生专业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即突出应用之训练及常用交流方式的介绍。

按照先读后写,先听后说的思路来进行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由学习模仿——应用的模式来重点培养以下几项能力——撰写英文摘要、写推荐信、求职信、会议常用发言、模拟求职对话。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是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能从冶金专业外语的学习中获益,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五、教材内容必须适中,符合高职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

根据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应该在12~15单元,每单元可由A、B、C、D四篇文章组成,其中A、B两篇文章可作为精读材料;C、D两篇作为补充的阅读材料。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又可使学生有一定地自主学习的余地。使课堂的精讲多练与学生课余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形成冶金专业英语教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只要把握好专业英语,专业与英语交叉的特点,根据高职教育要才培养模式,反映学生的实际需求,内容适中;就能更好地适应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栾国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教学探讨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1).

[2]韩红.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8,(29).

[3]胡仲禹.浅谈化学类专业英语的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5,(2).

[4]孙涛,张莹.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

[5]张世云.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框架构想[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

冶金行业论文篇9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修订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冶金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能在冶金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学生要求牢固掌握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冶金原理、材料科学基础等基础理论,加强对信息科学、管理科学、资源与环境、能源利用等学科知识的学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一)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原则

为遵循本科阶段加强宽口径、普适性的培养要求[2],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本科设置钢铁冶金、有色冶金两个专业方向,采取“4+4”人才培养模式。即前4学期同一教学计划,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后4个学期按市场需求,分专业方向学习专业主干课程、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3-4]。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3个基本原则[5]:(1)重基础,必须开设冶金工程专业普适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从广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面;(2)强能力,符合“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基层骨干技术人员,与其他重点大学面向企业中高层就业的市场定位区分开来[6];(3)结合地方行业、湖南省钢铁和有色冶金行业特点,适当加强相关课程的教学。另外,总学时调整为2300~2350学时,总学分控制在175~185之间。

(二)人才培养方案结构修订

根据3个基本原则,培养方案的学分与课时主要变化有:毕业总学时由2502学时(187学分)降至2356学时(177学分);为强化基础教学,大类专业课程中核心课程物理化学、冶金原理、冶金传输原理课时均有增加;为扩大知识面与视野,了解冶金专业前沿,选修课由96学时增加到128学时;相应地,专业课程必修课程由296学时(其中包括大类专业课冶金实验技术48学时,新方案中该课程归入专业核心课程)降至248学时。这并不表明专业课不重要,而是说明专业课程课时偏多,重点应该偏向于讲授理论内容,适当减少工艺与操作内容。修订前后培养方案结构见表1和表2。修订后课内学分要求:必须修满177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2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35学分。课外学分要求:必须修满13学分。平均学分绩点不少于1.8。

(三)主干课程的学时调整思路与措施

(1)强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总学时减少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冶金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的学时,见表3。

(2)扩大冶金工程专业知识面,即增加边缘课程与选修课的同时,适当减少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如在大类专业课程中增设冶金资源与环境、冶金过程检测与控制,均为必修课。

(3)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如冶金节能技术、非高炉炼铁、特种冶金、生物冶金、再生金属冶金、冶金过程数值模拟与仿真。

(4)强化实验、实习与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参考德国弗莱伯格大学安排的实践课程,如专题讨论、冶金实验、生产实习、课题论文和毕业论文[7],学校冶金工程专业开设的实践课包括钢铁冶金综合实训、钢铁冶金实验、有色冶金综合实训、有色冶金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冶金传输原理实验、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另外还开设了冶金课程设计,实习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二、冶金工程专业建设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竞争,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适应环境变化、求得生存和发展、提升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内容[7-8]。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以培养知识结构强、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三强一高”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以及“一专多能”的办学思想,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加强与企业横向联系,强化产、学、研的地位。

(一)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与研究

以“创造差异、错位发展、彰显特色、成就品牌”为办学宗旨,实行“学科交叉”、搭建模块组合式课程结构体系,强化冶金节能与环境意识,强化计算机与自动控制在冶金中的应用。近几年进行了钢冶金学重点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冶金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探索,冶金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冶金与材料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与实践等课题研究。

(二)加强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教改工程”,着力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学生。始终坚持以新设冶金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坚持以“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培养高素质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方位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致力于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办学机制、教学管理的创新。(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工作中,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将课堂上教师个人讲授为主变为师生互动方式,将单一的课上教学变为课上教学和课下网络师生交流相结合,将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方式变为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学和粉笔加黑板相结合的方式,将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传统考试变为既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开展以老带新活动,努力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老教师认真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做好教学工作,言传身教,做好传、帮、带。青年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求教,互尊互敬。(4)设立课程小组。冶金工程专业设若干个课程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门主要专业课,每个小组由一名组长、若干名主讲教师和助课教师组成。课程小组的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组长由教授担任,主讲教师由教授、副教授担任。(5)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基础上的实习教学。增开工艺性、模拟性、仿真性实训。充分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再现生产现场实况,制成多媒体实践教学课件,解决在学校和现场都无法掌握的生产工艺内容。

(三)开放式办学,博采众长,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

冶金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为提高自身素质,与省内各大冶金企业建立了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邀请国内专家来校交流、讲学。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年来,冶金工程专业教师与华菱集团、中国铝业、冷水江钢铁公司、萍乡钢铁公司等建立了密切技术合作关系,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也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创造了效益。在省优秀实习基地(衡钢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双导师制,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了师资队伍,丰富了实践知识;拓宽了就业市场,近几年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冶金行业论文篇10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冶金特征;应用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于生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冶金产品的需求量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一步发展市场,满足市场的要求,就要让产品种类更加多元化,本文重点分析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在当前的冶金行业,应用这项技术以后可以让产品实现自动化的生产,进一步促进冶金行业的进步。希望那个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让相关工作者的工作更加顺利。

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征

从特征上进行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具有较广的涵盖面,并且也涉及较广的领域,所以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在对技术应用得过程中,这项技术的科技含量较高,应用也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冶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朝着自动化的方向进行生产。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并且严重依赖着电子技术,所以失去电子技术,那么生产系统就无法得到正常的应用。将其应用在冶金行业中,如果没有电子技术的支持,那么同样也会影响生产的安全性,在当前的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种类十分丰富,不同电子技术具有的功能各不相同,如果能够将两种技术有机的结合,那么效果将会是十分明显的。

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

2.1 工业以太网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工业以太网是其中之一,首先从技术方面进行分析,工业以太网不但可以共同使用,还能与商用以太网相互兼容,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这项技术在工业发展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这样才能让生产建设更加顺利。材质的选择十分重要,做好相关的监测工作,让生产系统更加安全与稳定。在冶金产品的监测过程中,工业以太网的应用可以起到检测产品的作用,尤其是在仪表检测的过程中,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并且还能将检测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实现信息技术的顺利传输。冶金行业中大多都采用工业以太网,人工操作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简化,同时还能实现对图像的高效处理,有效的保证了行业的发展。

冶金基础自动化系统。DSC、PLC以及工业控制计算机是该系统的主要代表,主要作用是控制现场冶金自动化设备。DSC极大的改善了顺序控制功能,PLC则能够使得回路控制功能得以加强,同时PLC是最基础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也是主要的冶金流程控制。冶金企业想要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必须做好系统优化工作,还要掌握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冶金的流程。工业以太网还具有网络通讯功能,其结构比较特殊,在对信息进行监测后,可以利用网络将信息传输到控制中心。冶金行业的竞争性比较强,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必须实现自动化生产,还要利用流程仿真以及模拟技术,对冶金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控制以及优化。电气自动化技术是提高冶金企业综合实力的有效措施,冶金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还要做好协调工作,使不同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应用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中,这样才能冶金产品生产的质量以及效率。工业以太网在每一级使用的结构都不相同,常用的结构形式有树形和环形等等,使得纵向方面的管理、计划、生产、控制信息得以集成,横向方面的铁、钢、金冶炼数据得以传递。

2.2 继电保护技术

随着冶金行业的进步,冶金企业在生产数量上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将其应用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自动化的发展。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以数字式计算机为基础的,可以运用单片实现智能化保护。如果低压短路出现故障,那么就会降低时限,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在冶金产业中,钢铁冶金是一类负荷,所以对产品具有很高的灵活性,这时就要求冶金供电系统应该与其他的工艺系统相互配合使用,这样才能起到保护与监控的作用,在所面向的对象中,也包含了对110kv变压器的保护。

2.3 传感器的应用

在电气自动化设备中,传感器是一种基础性的设备,冶金行业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传感器的作用主要是进行检测,可以对外部环境进行感知,这样就能够将所感知的信息收集起来,并且按照相应的规律加以转换,从而得到可以使用的信息,换句话来说,环境信息通过传感器,可以转化为一种电信号,在传感器中,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转换组件,一是敏感组件,在传感器的应用中,主要是用来传递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等,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冶金行业中,传感器已经成为自动检测与控制的重点。

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常用在仪器仪表控制和工业实践中,同时在其他工业的自控环境中也常常被运用,如交通、水利水电、军工、航天航空、电力、油井、石化等的众多的行业。压力传感器主要是感受压力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电压或者是电流的变化,压力传感器运用在装运煤和高炉的上煤,从而可以统计用煤量以及测量、控制上煤。

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感受到温度,并且将温度信息转化成可以输出的信号,温度传感器主要是用在高炉炉体以及锅炉炉体的温度检测和控制。温度测量仪表的核心就是温度传感器,在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一些物体的表面温度通常使用辐射测温法来测量,比如熔融金属在坩埚或者冶炼炉中德温度等等。除了这两种传感器之外,还有流量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感受到流体的流量,并且将流量信息转化为可以输出的信号,流量传感器常常运用在不需要精确的保护流量值的情形下。锅炉中的蒸汽管道、送风管道、给水管道常常使用该传感器,通过它对管道中流体的流速、流量进行测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重点对电气自动化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促进冶金自动化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之所以要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冶金行业中,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并且让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企业在应用了这项技术以后,也确实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收益,让产品的产量得到有效的改观。通过这一技术的应用,还能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得到降低,对于成本来说也得到了显著的减少。所以为了促进冶金产业更加长远的发展,也要加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马辉,付强,张永刚,谢罡.电气自动化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