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5:57

冶金技术论文

冶金技术论文范文篇1

摘要:马钢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冶金工程技术服务为主体的公司,2001年开始进行信息化管理工作建设,本文是几年来的这方面工作概略描述和一些感想。关键词:设计管理信息化一、概况马钢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2050万,是由马钢股份公司、马钢国际贸易公司和本院的自然人共同出资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国家冶金、建筑、和环境工程甲级设计资质、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甲级资质,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和工程总承包服务,设置冶金、轧钢、机械、电气与自动化、能源与环境保护和规划6个专业设计研究所,职能管理部门8个,全院职工26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50%以上,2005年营业收入1.96亿。马钢设计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为核心,由市场经营、(设计)项目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综合办公管理等模块组成。二、MIS系统建设过程1、调研(1)建设的时机的考虑尽管行业协会在“十五”就提出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纲要,但是具体何时进行设计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是要认真地考量,其中CAD应用普及程度,硬件设施特别是网络硬件的建设程度对建设时机还是有影响的。(2)建设方式的考虑当前,设计院MIS系统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a)完全自主开发。很多大院,信息人才众多,技术实力雄厚,往往采用这种方式。采用该方式有利于对系统的全面掌握,用户的需求比较容易采集,对外界的技术依赖程度低,维护方便。b)咨询合作开发。寻找一个对信息技术和企业的管理技术均比较了解的专业咨询公司,由他来代表企业进行系统的建设管理,并负责对企业的培训和系统开发企业的过程管理。3)完全委托,自我管理。这是我院采用的建设方式,这是我们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全面衡量后采取的策略。4)平台引进,二次开发。就是从外部引入一个相对成功的基本成熟的平台,自已略加二次开发后加以应用,一般这样的基础平台的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对这个平台的完全消化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此外对某个具体的企业来讲,平台软件的功能可能有多余。(3)体系平台的考虑在已经建成使用的和在建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多采用C/S体系结构,但是考虑到技术的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系统维护的方便性,我们认为最好采用B/S结构,随着·NET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坚定了我们的信心。(4)行业现状的调研在建设部和协会的“十五”信息化工作指导方针的指引下,国内勘察设计行业MIS系统建设纷纷开始起步,与国外公司相比起步相对较晚,但是一批院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我们了解到的设计院中不少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有特色、各有建树。此外,我们还对与我们有业务接触的国外工程公司的信息化工作进行了解,其中主要有德国的SMS、比利时的CMI等,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今天信息化的现状应该就是我们努力追赶的方向,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应该能做到。对中国的设计企业来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工程公司相比,我们的主要差距在管理以及管理的信息化,技术上的差距不是主要的,这是我们研究分析国内、外的设计类企业后所得到的一个感受。2、理清思路,统一认识,确立目标理清思路,统一认识,确立目标是我们进行MIS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对MIS系统建设出于被动,思路不清楚,目标不明确,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实施过程中就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们在决定实施信息化建设首先明确的是:1)建设的目的:实施流程再造,提高主业工作效率;细化管理,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竞争力;2)建设的目标(可测量):实现CAD电子文件有效存档,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突破;在设计类企业中搞信息化建设,首先从设计“项目管理”抓起,而不是先从通常的OA及人力资源管理起步,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即我们的做法是“先难后易”,而传统的做法多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而这种做法最大风险是:容易做的、可有可无的模块先做出来了,而最难做的部分也是企业最核心、最需要的的部分,最后却做不出来,信息化工作只得几上几下。最核心的业务管理问题一直没能解决,这也是许多MIS建设失败的模式,我们决定反其道而行,就是要避开这样的怪圈。3、认真做好需求分析在院领导思想统一的前提下,院最高领导层对管理信息系统亲自过问、亲自管,同时适时结合BPR,这对软件企业更快、更好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是非常有利的,金慧公司在与我们的交流过程中,几易其稿、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双方逐步达成了共识,把目标和思路都理清楚了。经过重新改进后的流程与ISO9001贯标文件进行有机的协调,使业务流程文件化。必须要说明的是:1)用户的需求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说明清楚的,即使说明清楚的流程也有变更的可能;2)只有用户自己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只望软件开发单位拿出来一个企业的流程方案是不可想象的,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系统的失败。我院的领导层和管理层在用户需求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与软件开发公司共同研究用户需求和流程方案为我院MIS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全院参与明确管理责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这就好比一个集体性质的体育项目,任何一个人的不投入都有可能影响最后的结果;当然MIS建设首先是一个“一把手”工作,企业的最高领导必须亲自认真过问;我们还专门指定分管领导配合协调MIS建设工作;强调全员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对全体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多种会议沟通和网络宣传的方式营造氛围,说明MIS建设的意义和过程,以求得全院上下的共识;5、分步推进最终走向集成应用在系统正式使用之前,进行1个多月的过渡期(05年8月10—05年9月15日),在这期间,鼓励大家使用系统,但是过渡期满后,全院的项目管理只在一条路上进行,不搞旁路,就是必须从系统内组织项目管理和发图,从项目任务的下达、项目的策划、图纸的设校审到图文出版,没有其它的路可走。这样一方面促进大家对系统的快速掌握,二来促进软件公司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完善,三确保了CAD的图纸的完全存档。加上系统提供的电子自动签名技术,使困困扰设计单位多年的CAD电子文件有效归档问题在我院得到初步的解决。三、MIS系统建设现状1、经营计划管理经营计划管理主要是为经营计划管理部门提供一个项目信息、生产计划、台帐、合同信息、收费、客户信息管理的工作平台;具体业务功能包括:项目台帐管理、生产任务下达(合同评审、领导审批、项目下达)、月度计划管理、项目计划检查(可依项目、时间、部门、专业、个人等进行完成情况和在手项目情况的检查)、项目收费管理、客户信息管理、查询统计等。项目任务的下达,将启动项目管理众多的流程,而项目信息又为财务收费和内部分配提供原始信息。2、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开发与实施难度最大的一个部分。它为经营、项目管理及专业设计生产部门提供了一个协同作业的机制,包括设计项目的进度计划管理、生产过程人力资源管理、ISO质量管理、产品过程管理等,完全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主要内容有:项目策划管理(WBS与OBS分解)、项目设计输入与要求的下达、协作计划的管理(制订、执行结果的检查等)、专业协作资料互提管理(版本化管理)、设计成果上传,三级校审核与专业会签、电子签名、ISO表单自动管理、图文出版、电子文件归档、生产过程中间环节的实时检查等。3、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业务系统的基础模块,为其他系统的应用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其它业务系统有关人员的信息都构建在这个系统之上,所以该模块的设计和规划需要考虑其他业务系统的需要,所有业务系统的人、岗位和组织信息都来自该模块,项目管理等其他业务模块也需要将有关结果性的数据传回给人力资源系统,比如员工业绩等。4、图档管理从项目管理系统中输出的产品(CAD文件等),自动进入图档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档案管理、科技档案在线查阅(按权限与密级)、档案下载(按权限与密级)、复用与再利用等功能,与传统的档案系统相比,其具有查阅快捷,再用方便的特点,直达个人桌面的应用,为管理部门及内部用户提供非常便捷的平台。5、综合办公管理及其他目前我院的MIS还设有以下一些功能模块,如通常的办公信息、网站管理、权限管理、个人工作平台(任务管理,邮件管理,工作报警,个人设置,个人查询)管理、企业论坛等;由于这些系统多不影响核心业务流程(项目管理)的运行,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完善,毕竞系统的完善和优化是没有止境的。四、存在的问题1、现有系统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一方面是工作协同平台,也应该是一个信息和知识快速获取的平台,以便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调度,更进一步应为实施有效的决策提供支持(DSS),为快速提高工作速度和工作质量提供方便(KB),目前系统在快速提供信息方面还有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的空间;企业管理最难的是人的管理,而人员管理中最难的是对人的评价。我院MIS运行的结果目前还没有完全进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同时业绩考评模型也处在探索阶段。如何依托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实施有效、科学的考评,是我们系统完善的一个方向。目前系统的三级校审采用两条腿走路——硬拷贝与电子文件同时进行,由于计算机屏幕较小,审阅图纸要完全基于网络进行较为困难,硬拷贝提供查阅的方便,而MIS系统则保证工作过程的真实和评审意见、技术版本的管理有序。这个问题要完全指望MIS本身来解决,困难较大,但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工程设计审批作业如何有效的实施将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此外,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操作的方便性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2、人员对MIS系统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工程设计企业来讲,人员的工作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向大多基于网络的交流,是一个较大的变革,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此外还要碰到传统模式下不曾有的问题,如人员外出如何办?异地办公的身份确认等。3、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加强。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安全问题也更加突出。系统的安全包括网络平台本身的安全和数据的安全,这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建立严格的保密管理制度,防范窃密和泄密,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此外还要在软、硬件系统的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安全机制。4、更多的产品要管理到目前为止,我们仅对工程设计管理进行了讨论,有关工程监理和工程总承包的管理尚没有开始,而工程总承包工作将是设计型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五、结语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具体一个企业来讲,可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遇到的困难自然也是前所未有,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企业信息化工作失败案例多于成功案例的原因。在我国,勘察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最近才刚刚兴起,勘察设计协会“十一五”信息化工作指导思想为我们的工作指明努力的方向,就企业自身而言,信息化工作绝对是一个“一把手”工程,如果没有领导层思想的高度一致,没有明确的目标,并以目标驱动的方式进行强力推进,要取得实效的确比较困难的。此外,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要求企业与软件技术的提供者(软件公司)密切合作,充分沟通,用双赢的心态进行合作,单纯地指望单方完成这项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一个合格的软件来自双方的努力,同样一个合格软件的成功的应用也依赖双方的合作,这一点是管理类软件不同于其他软件的特点,毕竟是“管理”信息系统,而实施“管理”的主要方面在企业而不在软件公司。应用无止境,信息化工作的建设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我们将继续努力搞好我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与设计同行业一道,为我们共同事业的而努力。

冶金技术论文范文篇2

1、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我国钢铁企业自动化水平还不够高,普及不够,大部分钢铁企业存在生产技术内容太广,生产工艺太复杂和电气自动化依赖太强等特点。

1.1冶金生产技术涉及内容太广

钢铁企业冶炼环节多,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生产过程中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生产过程中突变因素多,冶炼过程涉及的技术非常复杂,生产过程中要控制好生产原材料,监控物理变化参数和环境的化学参数。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该能控制或跟踪生产过程的全过程,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只有这样的控制系统才能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提高冶炼产品的产量,提高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

1.2冶金生产工艺太复杂

冶金生产工艺复杂,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流程比较全,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要覆盖全生产过程,实现软件与硬件的配合,优化生产过程。冶金电气自动化系统呈现技术难度高,虽然技术人员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掌握专业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生产效益。

1.3冶金自动化高依赖电气技术

随着我国钢铁联合企业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大部分小钢铁企业重新组合,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联合企业。这些企业大量引进全自动化生产线,电气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几乎涵盖了冶金全过程,冶金自动化高依赖电气技术,通过电气技术完成信号采集、信号转换和结果运算等操作,实现钢铁企业的全自动化。

2、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冶金电气自动化系统是利用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监控技术等控制和管理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就钢铁企业来说,通过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轧钢、高炉、转炉,铸造等技术环节,解决冶金过程中高温,高热等问题,为钢铁企业生产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许多大型钢铁企业设计或改造了许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这些系统都能实实现人工智能操作,自动化操纵体系是单位操纵体系的主要构成,普遍运用在单位制造管制的每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运用是智能化操纵技术%智能化技术中的专家体系,模糊操纵,神经网络等技术被运用到钢铁行业的轧钢体系、高炉、转炉、连铸车间、轧钢调节体系等,版型在线监测、冷热轧薄板、维修保养监控等功能。通过中央计算机系统控制各个子系统,实现子模块与子模块之间的转换。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使用现场总线技术,数据交换传送技术,电脑合成技术等,推动冶金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机器人手臂特自动化设备提高冶金企业的生产力,让钢铁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3、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前景

我国许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通过引进电气自动化技术,整合行业信息化水平,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控制精度,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压缩生产成本,降低资源消耗。这些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增加了冶金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这些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总结出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包括低成本自动化、行业信息化、智能控制、冶炼过程控制和综合一体化控制等方面。

3.1低成本自动化

所谓低成本自动化是利用高精尖技术,通过自动化技术科学合理投资,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许多中小型钢铁企业通过使用微型计算机作服务器,精准的实现对全过程、全流通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为企业实现了低成本自动化,也解决了中小型企业的约束。

3.2行业信息化

所谓钢铁行业信息化就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大部分钢铁企业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分析和研究这些原始数据,使用科学管理决策分析软件,挖掘潜在数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持。

3.3智能控制

虽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广泛应用自适应、优化、模型预测等控制策略,但仍然不能满足技术的要求,因为传统的PID控制理论是适应数学模型复杂且变化大的特点,而智能控制对总控制程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尤其是对于复杂程度较高的综合控制系统,能分级控制智能设备,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3.4冶炼过程控制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对产品质量监督、环保监控及物流跟踪等多个方而实施全过程监控。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新型传感器、数据融合处理等高精尖技术对原材料质量、钢水纯度、熔渣成分、温度、固废监控等环节进行全程控制,提高钢铁企业的效益。

3.5综合一体化控制

电气自动化综合一体化控制系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系统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机、仪表、电气在控制设备方面的专业界限与分工,实现了逻辑控制对模拟量进行控制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与操作性。简化了程序,降低了成本,电气自动化综合一体化控制系统系统将是钢铁行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4、结语

冶金技术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冶金史;再建制化;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设有“冶金史”硕士点的高校有两所:北京科技大学与郑州大学;设有博士点的只有北京科技大学(以2007年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为准)。当然,从事冶金史研究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还有许多,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博物馆等以及著名的冶金史专家华觉明先生等等。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史研究起步较早,它是目前国内从事冶金史研究的最早机构与权威机构之一,现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前身为原北京钢铁学院的冶金史组,它成立于1974年,1982年更名为冶金史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先生担任顾问。该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冶金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冶金史研究博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综国内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实地考察、抽取样品~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领域所谓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按科技史研究界的通俗分类,处于内史的研究阶段。

实践证明,在科技史研究的历程中,内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首要关注点,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总是从认识其本身而开始的。浏览一下目前国内唯一的部级的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从其创刊伊始直至1999年,该刊所公开刊登的科技史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即驻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论证的阶段,特别是在其20世纪80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论文,几乎概莫能外,而对于与科技史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我国国内科技史研究初创时期的研究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所以这也必然影响到冶金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众多的犹如冶金史研究一样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而最终形成了当时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其实,目前国内科技史的研究的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仍然还裹足于内史研究的阶段,还处于蹒跚前进之状态。然而,放眼国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们早已走出内史研究的圈子,而关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关的一切外在因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等等。例如苏联物理学家赫森1931年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默顿于1938年发表的《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其实就标志着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转向。前者后来发展为以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学,后者发展为以默顿为代表的在西方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社会学。这两者都把科技的发展作一种外在的、社会学的理解,从而开创了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的伟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等,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谓的贝尔纳学派;而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或称之为默顿学派,除默顿本人的成名作及其《科学界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物及其著作还有本·戴维德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戴安娜·克兰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以及科尔兄弟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等;同时,从其中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后默顿”传统,即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它的出现,不仅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科学社会学界、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外史研究的转向,能给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其实,国外除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之外,从哲学的视野来研究科学技术也是硕果累累的。从逻辑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从石里克、卡尔纳普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劳丹、夏佩尔这一连串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主义”与名字中,我们确实感到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滞后。于是乎,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刘钝先生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按笔者的理解:“再建制化”问题除了是科技史研究机制的继续提高与完善之外,更应该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实证明,作为一门连接文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经历了目前萦绕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种“目前中国科技史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搞”的梦魇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必须跨出内史的门槛,走向与科技史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关的领域,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寻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领域,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新的研究思路,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这也许是目前国内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学术论文,还大都遵循“矿冶遗址考察、抽取样品一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之研究范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冶金考古(archaeometallurgy)的研究范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冶金史(historyofmetallurgy)研究],不能否认,这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曾为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进步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且受到了国际冶金史研究同行学人的高度赞誉。然而,作为对人类文明三大标志之一的冶金技术的研究却抛开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因因素而进行纯冶金内史的研究,视野确系过于狭窄。因为科技史本身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项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思想等密切关联。因此,今后开展冶金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目前还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研究,或许是其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研究成果的研究新领域。

笔者认为,今后国内的冶金史研究除继续从事所谓的内史研究之外(这种内史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随着国内科技考古遗址的逐年发掘、新的矿冶遗址或者新的冶金文物的出土,都需对它进行内史性的研究与考证),还可以而且是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1.中国古代冶金史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冶金技术的发明作为人类文明出现的三大标志之一(其他两项标志分别是文字的发明与城市的出现),它在促进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冶金技术不断迭进的历史。从早期的铜、铁、锡、铅等的冶炼而造就的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到今天现代化的钢铁冶炼而形成的钢铁文明等,一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聪明才智。在此期间,中华民族冶金技术的许多次世界领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的独步天下的豪气。因此,通过冶金史的研究,有利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形成、发展与兴盛的历史进程。

2.冶金史与各个朝代的社会生产力之关系

人类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青铜农具特别是铁制农具,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不仅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足,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领。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冶金技术的发展,所以冶金技术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因此,如果割裂这种联系而只是单纯地研究各个朝代的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确实有一种历史的单薄感。

3.冶金技术思想(史)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浓厚哲学思维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度,一部中国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作为时代中人,不论之于达官贵人抑或是从事被称为“雕虫小技”的如从事冶金技术操作的卒与徒,都不能不受到社会思潮或思想的浸淫,而这种影响的结果,便是体现于他们劳动产品或技术产品中的各种各样的技艺或工艺。例如常见于商代中晚期及西周早中期青铜器上的饕餮与夔龙纹饰,这一方面给人以威严恐怖之感,另一方面又仿佛是沟通人神的化身,含有巨大的原始宗教力量,体现出超越现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但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纹饰从那些威震一时的饕餮、夔龙等种种神灵,已经变成了人兽搏斗、武士刺虎、妇女采桑、弋射飞雁等形象,充分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题材开始大量涌现,这其实表明了人的价值开始被认识,社会生活的内涵成为青铜器纹饰的一个重要母题。这种变化,其实体现了中国古代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化。此外,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道教、宋明理学等等传统思潮都曾对中国的冶金技术有着深厚的影响。例如灌钢技术的发明,就与中国古代“和”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工开物·五金·铁》记载:“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在这里,作者用“生熟相和,炼成则钢”这一简洁有力的语言,不仅是对这种灌钢工艺所作的生动描述,同时也是用“和”的哲学思想对冶炼技术所作的精辟总结。推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通晓了生铁与熟铁的各自属性,同时又受到“和”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通过多年的亲身实践后,发明了“灌钢”这一工艺技术,这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冶金史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综观中国古代冶金史的发展历程,冶金史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有高潮也有其低迷的时期。这其中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宋代的矿冶业之所以如此发达,这就得益于宋朝政府对矿冶业的重视的国家政策,例如宋政府对矿冶业的鼓励开发的告发政策、矿产品的售卖政策以及对矿冶业的管理政策等,都为宋代矿冶业的兴隆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但在清末,由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败、矿冶管理政策的失误以及当时国外近现代冶金技术的引进等原因,导致了中国冶金技术在清末的逐渐衰弱与萎缩。转5.中外冶金技术交流史研究

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其同类其他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交流与联系一样,中国的冶金技术也必然与国外的冶金技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不论是驼铃声声的塞上古道之丝绸之路,还是碧波荡漾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曾带去了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同时也捎回了国外先进的冶金技术。科技交流史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同阿拉伯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确实存在着冶金技术的交流。例如梅建军教授认为:由砷铜的存在及铜器的特征,可以初步肯定,甘青地区在齐家和四坝文化阶段同新疆及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上的联系及相互影响。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可以澄清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问题。

6.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之路

因为科技史本身就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必须采取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而“冶金史的研究涉及到采矿、冶金、材料、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物理及化学组成分析研究手段与方法,因此这不仅要求冶金史研究者本身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改进知识结构,同时多学科的结合,更是开展冶金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冶金史研究与考古或者说是科技考古结合得较为紧密,依靠这种结合,冶金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对古代铜镜表面“黑漆古”生成原因和机理的研究成果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其实,从更广泛的学科综合来看,冶金史研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即除了传统的“矿冶遗址实地考察一实验分析一文献考证一结论”的研究思路之外,我们还必须吸收或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方法,例如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法,融冶金史的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之综合取向,从而拓展我们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空间。例如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冶金史就是一个非常新颖且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在此方面,对西南民族地区的铜鼓研究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对铜鼓的研究,也还处于铜鼓制造技术、铜鼓金属成分分析等方面,从民俗学的视野进行研究尚待来日。

7.对国外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由于语言的限制、文献的不足以及金属器物的缺乏等原因,目前国内冶金史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对国外冶金技术的相关研究,然而在国外,却有相当一批冶金史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进行研究,这除了与中国古代的金属器物流失海外而给国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实物考证之便之外,还同他们有着充足的研究经费密切相关。所以,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这种现状,也就决定了国内的冶金史研究者很难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平、全方位的对话与交流,这种状况其实也是国内目前整个科技史研究的窘境。

8.对近现代的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厚古薄今”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贯传统,也是其研究特点,所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几年来力倡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进行研究。例如从2000年底开展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综合研究”,其研究成果已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丛书》的面目出现,但其中缺失中国近现代冶金史研究这一环节,因此作为冶金史研究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历史性任务,从而补上这一缺失的环节。

9.对冶金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即冶金史基础理论的研究或冶金史元研究。从而建立起冶金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冶金技术论文范文篇4

综国内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实地考察、抽取样品~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领域所谓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按科技史研究界的通俗分类,处于内史的研究阶段。

实践证明,在科技史研究的历程中,内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首要关注点,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总是从认识其本身而开始的。浏览一下目前国内唯一的部级的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从其创刊伊始直至1999年,该刊所公开刊登的科技史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即驻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论证的阶段,特别是在其20世纪80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论文,几乎概莫能外,而对于与科技史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我国国内科技史研究初创时期的研究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所以这也必然影响到冶金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众多的犹如冶金史研究一样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而最终形成了当时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其实,目前国内科技史的研究的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仍然还裹足于内史研究的阶段,还处于蹒跚前进之状态。然而,放眼国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们早已走出内史研究的圈子,而关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关的一切外在因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等等。例如苏联物理学家赫森1931年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默顿于1938年发表的《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其实就标志着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转向。前者后来发展为以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学,后者发展为以默顿为代表的在西方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社会学。这两者都把科技的发展作一种外在的、社会学的理解,从而开创了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的伟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等,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谓的贝尔纳学派;而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或称之为默顿学派,除默顿本人的成名作及其《科学界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物及其著作还有本·戴维德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戴安娜·克兰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以及科尔兄弟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等;同时,从其中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后默顿”传统,即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它的出现,不仅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科学社会学界、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外史研究的转向,能给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其实,国外除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之外,从哲学的视野来研究科学技术也是硕果累累的。从逻辑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从石里克、卡尔纳普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劳丹、夏佩尔这一连串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主义”与名字中,我们确实感到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滞后。于是乎,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刘钝先生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按笔者的理解:“再建制化”问题除了是科技史研究机制的继续提高与完善之外,更应该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实证明,作为一门连接文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经历了目前萦绕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种“目前中国科技史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搞”的梦魇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必须跨出内史的门槛,走向与科技史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关的领域,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寻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领域,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新的研究思路,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这也许是目前国内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学术论文,还大都遵循“矿冶遗址考察、抽取样品一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之研究范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冶金考古(archaeometallurgy)的研究范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冶金史(historyofmetallurgy)研究],不能否认,这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曾为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进步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且受到了国际冶金史研究同行学人的高度赞誉。然而,作为对人类文明三大标志之一的冶金技术的研究却抛开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因因素而进行纯冶金内史的研究,视野确系过于狭窄。因为科技史本身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项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思想等密切关联。因此,今后开展冶金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目前还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研究,或许是其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研究成果的研究新领域。

笔者认为,今后国内的冶金史研究除继续从事所谓的内史研究之外(这种内史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随着国内科技考古遗址的逐年发掘、新的矿冶遗址或者新的冶金文物的出土,都需对它进行内史性的研究与考证),还可以而且是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1.中国古代冶金史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冶金技术的发明作为人类文明出现的三大标志之一(其他两项标志分别是文字的发明与城市的出现),它在促进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冶金技术不断迭进的历史。从早期的铜、铁、锡、铅等的冶炼而造就的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到今天现代化的钢铁冶炼而形成的钢铁文明等,一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聪明才智。在此期间,中华民族冶金技术的许多次世界领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的独步天下的豪气。因此,通过冶金史的研究,有利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形成、发展与兴盛的历史进程。

2.冶金史与各个朝代的社会生产力之关系

人类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青铜农具特别是铁制农具,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不仅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足,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领。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冶金技术的发展,所以冶金技术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因此,如果割裂这种联系而只是单纯地研究各个朝代的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确实有一种历史的单薄感。

3.冶金技术思想(史)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浓厚哲学思维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度,一部中国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作为时代中人,不论之于达官贵人抑或是从事被称为“雕虫小技”的如从事冶金技术操作的卒与徒,都不能不受到社会思潮或思想的浸淫,而这种影响的结果,便是体现于他们劳动产品或技术产品中的各种各样的技艺或工艺。例如常见于商代中晚期及西周早中期青铜器上的饕餮与夔龙纹饰,这一方面给人以威严恐怖之感,另一方面又仿佛是沟通人神的化身,含有巨大的原始宗教力量,体现出超越现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但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纹饰从那些威震一时的饕餮、夔龙等种种神灵,已经变成了人兽搏斗、武士刺虎、妇女采桑、弋射飞雁等形象,充分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题材开始大量涌现,这其实表明了人的价值开始被认识,社会生活的内涵成为青铜器纹饰的一个重要母题。这种变化,其实体现了中国古代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化。此外,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道教、宋明理学等等传统思潮都曾对中国的冶金技术有着深厚的影响。例如灌钢技术的发明,就与中国古代“和”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工开物·五金·铁》记载:“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在这里,作者用“生熟相和,炼成则钢”这一简洁有力的语言,不仅是对这种灌钢工艺所作的生动描述,同时也是用“和”的哲学思想对冶炼技术所作的精辟总结。推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通晓了生铁与熟铁的各自属性,同时又受到“和”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通过多年的亲身实践后,发明了“灌钢”这一工艺技术,这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冶金史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综观中国古代冶金史的发展历程,冶金史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有高潮也有其低迷的时期。这其中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宋代的矿冶业之所以如此发达,这就得益于宋朝政府对矿冶业的重视的国家政策,例如宋政府对矿冶业的鼓励开发的告发政策、矿产品的售卖政策以及对矿冶业的管理政策等,都为宋代矿冶业的兴隆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但在清末,由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败、矿冶管理政策的失误以及当时国外近现代冶金技术的引进等原因,导致了中国冶金技术在清末的逐渐衰弱与萎缩。

5.中外冶金技术交流史研究

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其同类其他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交流与联系一样,中国的冶金技术也必然与国外的冶金技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不论是驼铃声声的塞上古道之丝绸之路,还是碧波荡漾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曾带去了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同时也捎回了国外先进的冶金技术。科技交流史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同阿拉伯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确实存在着冶金技术的交流。例如梅建军教授认为:由砷铜的存在及铜器的特征,可以初步肯定,甘青地区在齐家和四坝文化阶段同新疆及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上的联系及相互影响。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可以澄清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问题。

6.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之路

因为科技史本身就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必须采取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而“冶金史的研究涉及到采矿、冶金、材料、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物理及化学组成分析研究手段与方法,因此这不仅要求冶金史研究者本身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改进知识结构,同时多学科的结合,更是开展冶金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冶金史研究与考古或者说是科技考古结合得较为紧密,依靠这种结合,冶金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对古代铜镜表面“黑漆古”生成原因和机理的研究成果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其实,从更广泛的学科综合来看,冶金史研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即除了传统的“矿冶遗址实地考察一实验分析一文献考证一结论”的研究思路之外,我们还必须吸收或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方法,例如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法,融冶金史的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之综合取向,从而拓展我们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空间。例如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冶金史就是一个非常新颖且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在此方面,对西南民族地区的铜鼓研究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对铜鼓的研究,也还处于铜鼓制造技术、铜鼓金属成分分析等方面,从民俗学的视野进行研究尚待来日。

7.对国外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由于语言的限制、文献的不足以及金属器物的缺乏等原因,目前国内冶金史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对国外冶金技术的相关研究,然而在国外,却有相当一批冶金史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进行研究,这除了与中国古代的金属器物流失海外而给国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实物考证之便之外,还同他们有着充足的研究经费密切相关。所以,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这种现状,也就决定了国内的冶金史研究者很难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平、全方位的对话与交流,这种状况其实也是国内目前整个科技史研究的窘境。

8.对近现代的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厚古薄今”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贯传统,也是其研究特点,所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几年来力倡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进行研究。例如从2000年底开展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综合研究”,其研究成果已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丛书》的面目出现,但其中缺失中国近现代冶金史研究这一环节,因此作为冶金史研究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历史性任务,从而补上这一缺失的环节。

9.对冶金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即冶金史基础理论的研究或冶金史元研究。从而建立起冶金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科理论发展,都是从零散的、不系统的理论体系而随着研究实践的逐步丰富与提高而发展出系统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在国内较早从事专题史研究的冶金史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历史的积淀,理应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总结——主要是对其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学科的术语、概念;学科理论的提升等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一门体系完善、结构严谨的科学技术史的二级学科。

当然,科技史研究的外史研究之转向,是以内史研究之成熟为基础或前提的。随着国内科技史研究之内史研究的日趋成熟,我国的科技史研究应走出内史研究的门槛,从社会学、哲学的角度看科技的发展,通过考察科技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外在因素的关系,从而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作为国内科技史研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冶金史研究,也必须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因为科技史研究从内史向外史的转变,不仅仅是科技史研究对象的演化与扩展,更是研究思路与视角的重大转换。

冶金技术论文范文篇5

一、美国钢铁行业发展阶段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经历了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的一个发展阶段。

1.美国钢铁行业的起步阶段: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英国是现代钢铁行业及技术的先驱,早在19世纪,英国就发明了以高炉炼铁、炼钢为主的冶金技术,使得英国的炼铁、炼钢工业生产远远领先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而美国钢铁行业比欧洲一些国家起步还晚了一段时间。美国最早一家钢铁企业是成立于1795年的标准钢公司(StandardSteel),随后相继出现很多钢铁企业,例如.1810年卢肯斯钢公司、1846年LTV钢管制品公司、1864年卡内基钢铁公司、1901年美国钢铁公司、1902年匹兹堡工具钢公司、1904年伯利恒钢铁公司,1929年国家钢铁公司等等,到20世纪30年代全美有43家主要钢铁企业,此时,美国钢铁行业生产初具规模。在这期间,对美国钢铁产量增长起到关键作用的是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两项重要技术创新:贝塞麦的转炉炼钢法(发明于1856年)和西门子一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发明于1864年)。这两项重要技术创新使得美国钢铁行业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1890年美国钢铁产量增加至434.5万吨,超过英国而名列世界第一。

2.美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美国钢铁行业真正进入高速成长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因为二战后,世界进入重建工作,市场对钢铁需求快速增加,从而拉动钢铁企业的生产。例如,美国钢铁年产量从1940年的10338万吨快速增长至1969年的21659万吨,产量增长了一倍,年均增长3.8%。在这个阶段,美国钢铁行业不仅产量明显增加,而且占世界钢铁行业的市场份额也得到了提高,上升到50%并保持稳定,从而确定了美国钢铁行业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确定了钢铁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

3.美国钢铁行业的衰退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

但是,美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黄金周期很快过去,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西欧等国家的钢铁行业成长和国际贸易发展,美国钢铁行业受到强劲竞争对手的激烈冲击。日本、西欧钢铁行业凭借其“成本低、技术先进”等多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大大挤压了美国钢铁行业市场空间。因此,美国钢铁产量占世界份额出现快速下降,从60年代的50%下降到70年代的200/0。此后,美国钢铁行业一路下滑,占世界钢铁产量份额直线下降,至2000年仅有10.55%,为30年前的一半。从此,美国钢铁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二、美国钢铁行业阶段性变化的因素分析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历经起步、快速发展、衰退等阶段性变化过程。引起钢铁行业阶段性变化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原因:

1.行业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对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每一次重大技术创新都会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钢铁行业也不例外。19世纪后半期,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发展,拉动了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同时,钢铁行业也出现了两项重要的技术创新:贝塞麦的转炉炼钢法(发明于1856年)和西门子一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发明于1864年)。这两项技术创新成果大大提高了钢铁行业的生产供应能力,适应了市场需求发展的需要,使得美国钢铁行业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

进入20世纪下半叶,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成果继续出现,几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对钢铁产量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1923年连续热轧技术,1952年的连续浇铸及1950年的氧气炼钢技术。这些技术成果在美国得到了快速应用,使得美国成为20世纪钢铁行业先进生产技术的先驱、先进钢铁生产装置的先导。但是,随着欧洲、日本等国家钢铁行业发展、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等,进入70年代美国钢铁行业的领先优势受到挑战。

世界各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追赶此起彼伏。从1929年开始,柏林工业大学的丢勒尔教授(R.Durrer)在实验室中研究吹氧炼钢.1936-1939年勒莱普(O.Lellep)在奥伯豪森(Ober-hausen)进行了底吹氧炼钢的试验,1938年亚琛(Aachen)工业大学的施瓦茨(C.V.Schwarz)在实验室用超音速射流向下吹氧炼钢,等等。1949年奥地利沃埃施特(VOEST)公司成功建成氧气顶吹转炉工厂大大提高了钢铁产量和质量。美国麦克劳斯(McLouth)公司也奋起直追,于1954年建成一个35吨氧气顶吹转炉车间并投产。日本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验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在改进炉衬耐火材料和提高炉龄、炉气回收技术、用副枪测取冶炼信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分解炼钢操作功能使转炉冶炼更加简化、配合连铸机实现全连铸炼钢生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成果,使得日本钢铁行业后来居上。

美国逐渐丧失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先驱优势,在钢铁行业新技术应用与创新方面逐渐放慢步伐,尤其是在关于氧气转炉炼钢这个革命性的变革方面,因为应用早、技术路径锁定,反而被西欧和日本追赶。尤其是在日本,钢铁生产的快速发展为建立氧气转炉炼钢厂提供了良好机会。由于新钢厂积极装置氧气转炉,目前日本粗钢的生产率已大大超过美国。

2.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变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短短几十年间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大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既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美国钢铁行业发展的一个世纪。

美国钢铁行业作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钢铁行业是原材料、能源和运输的需求大户,这些行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钢铁又是建筑、机器制造、汽车、机电等其他行业的基础行业。钢铁行业的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对钢铁产量的需求。如图1所示,美国各个时期钢铁产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波动基本一致。说明了钢铁发展,则经济发展;钢铁衰退,则经济不振。

3.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自由化

20世纪汽车行业大发展拉动了钢铁行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汽车行业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全美有上千家的汽车公司,年产汽车平均400万辆左右。经过市场几十年优胜劣汰的选择,最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成为霸占美国汽车行业的三大寡头,他们占全美汽车生产总量的90%以上。图2显示了汽车与钢铁占世界份额的变化曲线,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与联动性已经非常明显。

国际贸易的逐步开放对美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迅速地进行战后重建工作,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也是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01960年以前美国汽车年产量平均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70%以上.居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但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后,日本汽车以其“油耗小、质量好、价格低”的优势赢得了世界的肯定。特别是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后,日本汽车产量逐年稳步上升。而美国汽车行业则在不进则退的历史潮流下丧失了领导地位。1990年,美国汽车产量仅有978.29万辆,仅占当年全世界汽车总产量4834.6万辆的20%。根据图2我们知道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之间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正相关关系。美国汽车行业的衰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钢铁行业的衰退。与此同时,日本、西欧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美国钢铁行业市场空间造成了很大挤压。美国钢铁行业逐渐丧失其原有的领先地位。

4.战争等其他偶然性因素

无论是国家经济发展还是某个具体行业的发展,都无法摆脱一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对美国经济发展构成了很大的阻碍,但是对美国钢铁行业却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兵器的生产大量增加,牵动了美国钢铁行业的“跳跃式”发展,

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以下是正文。

美国著名的“钢都”匹兹堡因此还赢得了一个绰号——“联邦军械库”。美国钢铁产量从1939年的8001万吨增长至1944年的13763.3万吨。

三、美国钢铁行业重组与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个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的过程。当一个行业进入到衰退阶段,就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结构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结构调整是挽救这个行业的唯一方法。美国钢铁行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衰退,钢铁行业的情况每况日下,很多钢铁公司因为经营不善,造成成本高、产品单一、产能过剩等情况。进入21世纪,钢铁企业或是为了继续生存下去,或是为了加强自身竞争力,都纷纷加入了兼并重组的行列。2003年1月6日,国际钢铁集团(ISG)宣布收购伯利恒的计划,此后,美国国家钢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达成收购协议,纽柯钢铁公司也先后收购了趣科公司、伯明翰钢铁公司、斯洛伐钢铁公司、Ambassador钢铁公司和Auburn公司。同时,俄罗斯谢韦尔钢铁集团在2004年正式进军美国市场,在短短5年内先后收购鲁日工业公司、美国综合钢厂、雀点厂、Esmark公司,同时谢韦尔钢铁集团还和Steelcorr合资在美国哥伦布新建一座电炉钢厂-SeverCorr公司,一跃成为年产能达1320万吨的大型钢铁集团。各大集团的兼并重组情况如表l所示。

经过近10年的结构调整,使得美国钢铁公司、纽柯钢铁公司、国际钢铁公司和谢韦尔钢铁集团为首的四大集团(见表1),各自的产能分别达到2480万吨、2115万吨、1410万吨和l320万吨,跻身全球最大钢铁公司之列。这四大钢铁公司无论是在规模效应还是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较之以前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启示与借鉴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经历了一个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一整合的过程,这其中的经验是我们要学习的,教训是要我们引以为戒的。有几点需要引起注意:①要认识技术装备创新改造的重要性。从美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阶段中可以发现,美国钢铁行业在20世纪初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把握住了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机会,同时美国钢铁行业在20世纪末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及时地把握住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机遇,所谓“成也技术败也技术”。我国现在很多钢厂的装备落后,炼钢技术装备才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甚至有些钢厂还存在更落后的装备。我们应该借鉴美国20世纪初的经验,及时地运用最新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水平;②要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原因,钢铁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绝大多数钢铁公司的设备和流水线都引自国外,以致于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外钢铁公司的限制与约束。要改变我国钢铁公司在国际上的这种被动地位,我们应该加快培育钢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政府应当支持钢铁企业建立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机构,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和组织实施钢铁行业装备本地化,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水平;③要认识到钢铁行业的发展存在周期性。通过对美国钢铁行业一个多世纪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钢铁行业的发展存在周期性,美国钢铁行业如此,中国的钢铁行业亦然。我们要如此正确对待钢铁行业的周期性。钢铁行业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一个发展一调整一发展的循环圈当中,我们要吸取美国钢铁行业整合改造的经验,在必要的时候对我国钢铁行业进行相应的整合,以此来提高我国钢铁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④要正确处理钢铁行业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年限比较短,而且钢铁公司大多数都属于国有企业。虽然21世纪是市场经济的年代,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市场经济同样也存在两面性,这就要求政府在管理钢铁行业的时候正确认识自身的位置,把握好自己这双“有形的手”,争取与市场这双“无形的手”达成默契,一起为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创造出最佳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史希正.国外钢铁厂[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2]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院,国外钢铁统计1997[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3]氧气顶吹转炉炼钢[EB/OL].[2008-03-17]./.

[4]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总所编辑.国际钢铁工业技术经济参考数据[M].北京: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1991.

[5]陈光祖.由底特律引发出神奇的汽车数字[EB/OL].[2006-11-06]./.

[6]2008年度国际钢铁行业年终回眸[EB/OL].[2009.01.05].http.//www.urnetal.corn.

冶金技术论文范文篇6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截至2021年8月,加入OSID计划的冶金类期刊分别是《钢铁钒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黄金》《钢管》。因此,笔者先调查这4种期刊所刊发论文是否全部都创建了OSID码;然后利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识别OSID码,待进入文章界面后,逐一查看每篇文章的语音介绍、开放科学内容、学术圈和在线问答等情况;最后,分析学术圈的学术交流情况(作者问答)。因《钢铁钒钛》是这4本刊物中最早加入OSID计划的,而学术交流需要时间积累,因此再调查《钢铁钒钛》已经发行两年的2019年1期(29篇)的作者问答情况。

2OSID应用情况

2.1加入OSID计划的时间及创建情况

《钢铁钒钛》从2018年1期开始加入OSID计划,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从2019年1期开始加入,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黄金》从2019年5期开始加入,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钢管》从2021年1期开始加入,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通过中国知网下载这4种期刊最新一期的所有文章,《钢铁钒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已对所刊登文章都创建有OSID码,《钢铁钒钛》30篇,《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6篇;《黄金》《钢管》有部分文章仍没有创建OSID码,《黄金》16篇(当期刊登19篇),《钢管》13篇(当期刊登17篇)。因此,调查文章总数为92篇(未包含《钢铁钒钛》2019年1期的28篇)。《钢铁钒钛》刊登了30篇文章,29篇创建OSID码。识别这29篇文章的OSID码,5个码无任何内容,仅24个码含有内容;24篇含有语音,作者都已开通学术圈;都无学术问答;11篇有开放数据(有两篇直接上传的文章);含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其中没有关于OSID计划的介绍。《钢铁钒钛》2019年1期刊登了29篇文章,已全部创建了OSID码,该期虽已刊发了两年,但学术问答仍没有一条。《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刊登了26篇文章,都已创建OSID码。识别这26篇文章的OSID码,其中16篇有语音介绍;26篇都无学术问答;20篇的作者开通了学术圈;14篇有开放数据(有2篇直接上传的是文章的PDF文件);含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其中没有关于OSID计划的介绍。《黄金》刊登了19篇文章,16篇文章创建有OSID码。识别16篇文章的OSID码,其中1个OSID码中没有上传任何资料;15篇文章有语音介绍;都无学术问答;作者全都已开通学术圈;5篇有开放数据;含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且投稿须知中含有关于OSID计划的介绍和OSID的创建方法。《钢管》刊登了17篇文章,12篇文章创建有OSID码。识别这26篇文章的OSID码,其中11篇有语音介绍,都无学术问答,作者都未开通学术圈,5篇有开放数据,没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由此可见,创建OSID码的文章有83篇,占文章总数的90%。在创建OSID码的83篇文章中,OSID码中无内容的有6篇(占7%),语音介绍有66篇(占80%),作者开通学术圈有60篇(占72%),开放数据的有35篇(占42%),都没有学术问答内容。

2.2OSID码中的问题

OSID码中包含作者语音介绍、学术交流圈、开放科学数据和关于本刊。其中,语音介绍是作者以语音的形式向读者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果或结论,及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帮助读者快速、清晰、多角度地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交流圈,专家、作者和读者可通过OSID码对论文进行评价、探讨与交流,在此可拓展学术圈,与论文相关的学术话题。对于在线问答,当专家或读者对论文某部分内容感兴趣或者产生疑惑想再深入了解时,可以利用OSID码的在线问答功能,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采用文字、语音等在线与作者进行实时交流互动;此外,呈现的学术交流精华内容,可作为论文的补充,扩大论文知识传播深度和范围,实现学术研究的实用性延展[3]。关于开放科学数据,作者可以提供一些证明科研诚信的佐证材料(比如视频、动画、源图表、源数据、PPT、获奖证书等),给审阅专家提供辅助材料,帮助审稿专家快速地对论文进行评价,实现审稿质量和审稿速度的双提升,从而有效地帮助期刊缩短周期,提高出版效率;此外也为作者提供了解论文核心与难点的素材,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给读者带来直观、深入、透彻的全新阅读体现。关于本刊,可以将刊物介绍、网站、投稿须知等放入其内,读者或作者即使是第一次接触本刊物,也能获取正确的投稿方式。4家期刊的语音介绍,主要介绍的是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存在的不足。但都存在以下问题:只有极个别作者提供多段语音,大部分作者都只提供了一段语音;提供的语音含有杂音,质量不高,听不清楚;语速太快;音量太低,不清晰。这些都影响了读者的收听效果。还有部分作者直接照着摘要或文中引言部分朗读,无扩展内容。开放数据方面,《钢铁钒钛》的6篇上传了试验图片,3篇提供试验数据,2篇提供Word文件;《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上传的资料最多,5篇文章上传了试验原始数据,6篇文章提供了试验照片,2篇文章提供了文章PDF文件,1篇文章上传的是文章摘要;《黄金》的4篇上传了试验图片,1篇提供试验数据;《钢管》的2篇上传了PPT文件,1篇提供试验数据,1篇提供试验图片,1篇提供了4条视频。这4本期刊提供的开放内容多为试验图片、试验数据,缺乏试验过程等的相关资料;部分图片为论文中的图片,且像素不高,对图片没有任何介绍,读者有可能不能理解;视频也不够清晰,且拍摄视角不是一个方向,不方便收看。可见,作者上传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大多数阅读价值不高;资料上传不全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这一方面说明作者对开放内容上传工作不了解或重视度不够,存在应付的情况,参与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编辑与作者的沟通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学术交流圈方面,《钢铁钒钛》《黄金》做的较好,作者都全部开通了学术交流圈;《钢管》因2021年刚加入OSID计划,目前没有作者加入学术交流圈。但这4本期刊的学术交流圈都很不活跃,没有产生效果。在线问答方面,4本期刊都没有读者、作者参与,深度互动交流没有实现,在线问答成为摆设。在关于本刊方面,《钢铁钒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黄金》都含有期刊简介和投稿须知,但只有《黄金》在投稿须知中介绍了OSID计划和如何创建OSID码;《钢管》没有任何内容。

3OSID应用时的建议

3.1宣传推广力度要加大

OSID计划的准入门槛是比较低的,凡是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刊号)的学术期刊,能确保连续按期出版,不存在违法、违规和学术不端的科技期刊都可以申请加入;而且此计划是公益项目,不收取任何费用,这对经费紧张的期刊出版机构来说,不会增加任何经费负担。期刊加入OSID计划后,OSID的公益属性决定其免费为期刊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非常适合我国科技期刊的融合出版[4]。目前我国已经有1727家期刊社加入OSID计划,有79720位作者,121536篇论文创建了OSID[1]。乍一看,数据还挺多,但与我国期刊总数10171相比[5],加入OSID计划的期刊仅占我国期刊总数的17%,可见绝大多数期刊并没有接触到OSID,或者说并没有意识到OSID计划给出的新出版模式可以实现期刊从纸版向网络的数字化转型增值,没有意识到OSID可为传统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提供一种新模式。目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对期刊编辑做了一些培训,但OSID计划是公益项目,培训还是相对比较少,且主要是针对北京地区,其他地区也做过一些,但总体来讲覆盖面不广。对于非北京地区的期刊编辑来说,能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虽然现在能通过网络实现培训,但网络培训受网络和工作的影响很大,并不能及时参与,极大地降低了培训效果。出版从业人员每年都要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可以在编辑面授时对OSID进行推广宣传,让期刊从业人员全面、深入地了解OSID在数字出版方面的作用,从而重视OSDI计划。另外,OSID机构也可以与期刊学(协)会联合举办一些OSID媒体融合研讨会,探讨全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并对OSID开放科学计划媒体融合工具包的特点和功能、建码过程以及OSID为期刊带来的增值服务等进行介绍,并介绍一些典型的、优秀的案例,先使编辑人员对OSID有个直观的认知和深度的理解,为加入OSID计划做好基础工作,将对我国科技期刊加入OSID计划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2019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心和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联合举办了“吉林省科技期刊OSID媒体融合研讨会”,就OSID计划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交流和探讨,这标志着OSID项目在吉林省的正式启动,也是吉林省学术期刊媒体发展的重要里程碑[4]。

3.2出版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发挥

科技期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编辑人员是出版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有“组织者”和“把关人”的双重身份[6]。因此,编辑工作变革是出版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编辑对新技术、新平台的态度必然会影响期刊融合发展的步伐。编辑是监管OSID开放数据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监管者,更是最直接的管理者;因此,在加入OSID计划后,编辑需对作者上传的内容和资料进行审核,下载文章OSID码并匹配文章,将OSID码提交排版交付印刷,还需维护学术圈、作者和读者交流互动内容。因此,编辑更应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完成OSID开放数据的上传和审核等工作。期刊每期刊登的文章较多,文章作者的年龄、单位、工作性质等都有很大差异,对OSID的接受程度高低不同[6]。这时,就需要编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习新知识,通过期刊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作者群(QQ群、微信群)、学术会议等展示优秀案例,向作者和读者宣传和介绍OSID计划,让更多的技术人员加入。对于一些年龄较大或对创建OSID码困难的作者,编辑要主动帮助他们创建文章OSID码,以提升作者的配合度和参与度。另外,在OSID码的创建和资料上传过程中,编辑依旧要坚持“内容为王”原则,严把质量关,保证上传资料的质量。期刊刚加入OSID计划时,读者对扫描OSID码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若上传资料的质量不高或参考性不强,读者的兴趣将逐渐降低,甚至不复存在。稿件刊出后,编辑要充分利用OSID平台的互动功能,及时、深入地了解论文的关注情况和论文对读者的影响;收集OSID平台中的数据、资料,并将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有效利用;利用OSID中的学术圈管理功能对学术圈动态进行监管,及时撤下不当言论。编辑工作是一项“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期刊主管/主办单位也应该给编辑人员创造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在业绩考核时,不要只将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要考虑到出版工作的特殊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调动出版人员的积极性。

3.3作者参与OSID计划的意愿要尽快提升

目前很多作者对创建OSID码还未完全接受。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很多作者都是为了评职称或者完成单位考核而撰写的论文,在传统出版模式下,作者只需要撰写论文即可,论文的传播、下载、引用等都不是作者关心的问题,后也很少有读者与作者就论文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沟通,不想因加入OSID计划而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另一个原因是,作者不愿或不能将自己的一些科研数据公布出来,担忧加入OSID计划对自身造成不利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需要相同领域、不同领域之间的紧密合作,人与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迫切,更需要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OSID开放科学内容能立体化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弥补纸质载体的局限性,满足新时代的科研发展需要。因此,作者也应该充分认识到OSID计划对推广其科研成果的积极作用,不要怕麻烦,要积极参与到OSID计划中,并配合出版单位做好OSID码的创建和资料上传工作[7]。作者的配合是实现OSID计划的前提条件。

冶金技术论文范文篇7

学院现从事科研工作教师及技术服务人员9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31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4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2人,部级专家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省部级专家13人。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院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要求和学院学科建设的实际,学院认真落实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实现了学院材料与冶金学科发展并举,并突出学科特色的目标。

2005年,学院成功获得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突破了我校无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历史,提高了学校与学院的办学层次。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也获得认定。目前学院已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冶金物理化学与有色金属冶金2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7年,学院成功申报了“材料加工工程”学校重中之重学科团队,并获得学校的重点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二级学科连续两届通过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评审。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学院对原学科团队进行重新整合,依托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组建了九个研究部,从而更好的凝炼学科方向,努力向有色金属材料研究方向转移,更好地为甘肃省经济发展服务。

二、科研基地建设成绩突出

“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5年4月份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建设验收,表明圆满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确定的各项目标,成为甘肃省省属院校中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合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于2006年5月份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更名为“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2月份甘肃省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依托我院成立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并于2008年9月挂牌;2008年8月“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受了省科技厅组织的评估。同时学院还建有四个校企联合工程中心,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有力的支持了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科研队伍实力雄厚

学院科研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质量优先的工作方针,为了提高科研队伍的水平,学院近年来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通过输送优秀人才国外深造,现有在岗职工的岗位培训和再深造,加大招才、引才等措施的力度,加速了科研队伍建设步伐,使学院的科研队伍更趋于优化、稳定。

为了保证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质量,学院在人才引进时首先注重考虑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重点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科研工作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保证每一位引进的人才有饱满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近年来学院共引进博士11人(其士后2人,留日博士1人、留美博士1人),硕士16人。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学院长期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让导师不仅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负责他们的思想引导、学习和生活。2007年学院专门筹措15万元经费用于支持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经严格评审,共有16位教师获得资助。2007年,喇培清教授获得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并获得甘肃省青年科技奖,有12位教师获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2008年学院通过“高水平论文资助计划、优秀博士论文资助计划、重大项目支持计划、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公务员之家

四、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科研工作一直以来是材料学院的优势所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1-2007年底,学院共承担国家项目28项,教育部项目15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与省自然基金项目91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40余项。完成科研鉴定成果48项。其中: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90余项,同时完成了一批重大横向项目。尤其是2007年,在与酒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取得重大突破,科研项目金额达350万元,2001-2007年,学院共完成科研进款4252万元。其中纵向科研进款1865万元,横向科研进款2387万元。

2001年以来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475篇,在国外学术期刊127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279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8部。

2001以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其中: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甘肃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2001以来学院共申报发明专利7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7项,实用新型授权2项。发明专利“用于铝及铝合金Al-Ti-C系复合晶粒细化剂的制备方法”被评为“首届甘肃省十大优秀专利”。

学院科研工作长期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围绕甘肃冶金有色特色中镍、钴、铜、铝及其合金、不锈钢材料的制备及其加工,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与地方冶金有色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目前已与金川集团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公司、连城铝业股份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中国铝业西北铝加工分公司等甘肃主要冶金有色企业建立了长期产学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效。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一批科研成果在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多年合作,目前研究部在技术合作研发方面已进入这些企业的主业领域。

冶金技术论文范文篇8

学院现从事科研工作教师及技术服务人员9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31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4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省特聘科技专家2人,部级专家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省部级专家13人。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院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要求和学院学科建设的实际,学院认真落实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实现了学院材料与冶金学科发展并举,并突出学科特色的目标。

年,学院成功获得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突破了我校无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历史,提高了学校与学院的办学层次。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也获得认定。目前学院已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冶金物理化学与有色金属冶金2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年,学院成功申报了“材料加工工程”学校重中之重学科团队,并获得学校的重点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二级学科连续两届通过省省级重点学科评审。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学院对原学科团队进行重新整合,依托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组建了九个研究部,从而更好的凝炼学科方向,努力向有色金属材料研究方向转移,更好地为省经济发展服务。

二、科研基地建设成绩突出

“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年4月份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建设验收,表明圆满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确定的各项目标,成为省省属院校中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合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于2006年5月份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更名为“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2月份省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依托我院成立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并于2008年9月挂牌;年8月“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受了省科技厅组织的评估。同时学院还建有四个校企联合工程中心,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有力的支持了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科研队伍实力雄厚

学院科研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质量优先的工作方针,为了提高科研队伍的水平,学院近年来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通过输送优秀人才国外深造,现有在岗职工的岗位培训和再深造,加大招才、引才等措施的力度,加速了科研队伍建设步伐,使学院的科研队伍更趋于优化、稳定。

为了保证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质量,学院在人才引进时首先注重考虑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重点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科研工作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保证每一位引进的人才有饱满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近年来学院共引进博士11人(其士后2人,留日博士1人、留美博士1人),硕士16人。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学院长期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让导师不仅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负责他们的思想引导、学习和生活。年学院专门筹措15万元经费用于支持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经严格评审,共有16位教师获得资助。年,喇培清教授获得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并获得省青年科技奖,有12位教师获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2008年学院通过“高水平论文资助计划、优秀博士论文资助计划、重大项目支持计划、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四、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科研工作一直以来是材料学院的优势所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年底,学院共承担国家项目28项,教育部项目15项,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与省自然基金项目91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40余项。完成科研鉴定成果48项。其中: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90余项,同时完成了一批重大横向项目。尤其是年,在与酒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取得重大突破,科研项目金额达350万元,-年,学院共完成科研进款4252万元。其中纵向科研进款1865万元,横向科研进款2387万元。

年以来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475篇,在国外学术期刊127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279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8部。

以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其中: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以来学院共申报发明专利7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7项,实用新型授权2项。发明专利“用于铝及铝合金Al-Ti-C系复合晶粒细化剂的制备方法”被评为“首届省十大优秀专利”。

学院科研工作长期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围绕冶金有色特色中镍、钴、铜、铝及其合金、不锈钢材料的制备及其加工,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与地方冶金有色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目前已与金川集团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公司、连城铝业股份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中国铝业西北铝加工分公司等主要冶金有色企业建立了长期产学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效。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一批科研成果在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多年合作,目前研究部在技术合作研发方面已进入这些企业的主业领域。

学院还积极加强同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讲学与合作科研,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有德国Fraunhofer材料力学研究所、德国奔驰公司、俄罗斯科学院巴依可夫冶金材料研究院、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多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与合作研究,并与他们达成了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协议。近年来学院成功主办了“敦煌国际焊接学术论坛”,承办了“焊接环境、健康与安全学术与技术交流会”、“中国机械工程年会机械装备结构材料与表面技术分会”、“省有色、黑色冶金行业技术成果交流会议”;协办“全国航空先进材料与热工艺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均获得圆满成功。

冶金技术论文范文篇9

一、实用价值高,满足相关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本书作为冶金专业的教材,保持了其学科基本的实用性特征,即使本书重点是向学生介绍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等方面的知识,但选取的材料都是冶金专业常见的资料作为教学材料,如此可以兼顾学生在英语上和专业上的学习,两类知识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举两得。首先,本书对于单词、短语、例句的选取颇为独到,或是冶金领域内的高频词汇,在阅读科技文献时,会经常与其碰面,可帮助冶金人员熟悉掌握基本的冶金专用术语词汇及学科前沿的相关词汇,保障冶金人员在阅读科技论文时不会出现语言障碍。其次,本书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先重点对相关原理进行阐述,使人先在思维层面意识到翻译和阅读的核心要素,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进行阅读和翻译,领会相关原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本书在每个章节的后面,设计了大量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翻译训练,提高阅读和翻译的技巧,使其变成学生自己的本领。

二、内容难度合适,涉及知识面广

冶金工程专业工艺流程较为复杂,故学习本专业英语知识时,若选取难度太高的材料,则不适合人员学习使用,若选取的内容太简单,则达不到行业要求,故在难度的选取上也是一项技术活,本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本书选取的内容与冶金工程专业课上所学的知识联系紧密,如此可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到英语的翻译实践中,避免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还得先学习一下中文词汇知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本书选取材料时,虽和专业知识联系紧密,但却不局限于专业,而是根据冶金专业英语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出发,大胆选用冶金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材料,一方面可以增加知识内容的弹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枯燥单一;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英语阅读翻译的知识面,适应冶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发展。第三,本书的练习题设置与课文保持一致,如此既能降低学习难度,还能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此外在练习过程中本书更加注重思维的训练,力求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

三、创新性强,改变传统思路,便于自主学习

冶金技术论文范文篇10

一、以**院士为引领,高瞻远瞩谋大事

**院士在美国留学8年,1999年中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学校校长,还兼任我院院长,是我们的当家人、带路人。他提出,要干大事,干党中央、国度关怀的大事,要对接国度严重需求、干处理国度战略平安和国计民生的大事,从而完成研讨院跨跃式开展。干大事的直接内涵归结为五个方面:大平台、大队伍、大项目、大成果、大奉献。院党委将干大事作为研讨院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的详细行动,将干大事作为研讨院党委争创先进党组织的斗争目的,将干大事作为研讨院每一个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义务。院党委在充沛征求各方意见的根底上,每年都要布置一次务虚会,专题研讨本年度的大事和任务,并细化成全年的工作要点,充沛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役堡垒作用和政治中心作用,率领全院教职工一心一意做好教学科研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一线工作。

二、以学科建立为契机,凝聚高程度人才

学科建立是研讨院教科产得以开展的根基,而学科建立需求有高程度人才的支撑。院党委把党支部建在学科上,完成党建工作与学科建立同步开展,吸纳和培育了大批高程度人才。主要表如今:一是选拔出高程度人才并委以重担。在选择支部书记、装备支部委员上顺应学科建立需求,90%以上都具备高学历高职称。二是经过支部建在学科上的形式培育高程度人才。如荣获国度技术创造一等奖的前4名都是共产党员,全校数量前2名均是我院党员,各学科带头人绝大局部是共产党员。三是以建立科研创新团队为抓手凝聚高程度人才。如以杜勇教授为首的国度自然科学根底创新研讨团队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以熊翔、贺跃辉教授分别为首的长江学者人才团队,以周科朝教授为首的国度重点“863”方案创新团队,以黄启忠教授为首的高超科研创新团体。这些团队共吸收国内或海归资料学博士30多人,团队中具有正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多达40余人,这些人才80%是党员。目前,全院在岗的118名教职工党员中,70%的党员都分别以担任支部成员、担任学科带头人或以融入了不同的科研创新团队成为资料范畴的高程度人才,很好地担当了研讨院的开展重担。

三、以关怀大众为目标,构建调和研讨院

大众的事无小事,关怀大众、保护大众、尊崇大众、依托大众,是研讨院获得成果的法宝。院党委非常注重调和开展,落实中央科学开展和建立调和社会的理念,依托全院广阔大众力气、实在做好大众工作。一是发挥工会的作用,每年都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听取职工意见,集中大众聪慧,依托大众决策。二是营造职工文化气氛,进步^计划范-文库_为您搜集整理^%教职工的凝聚力。依据职工个人喜好,研讨院在教职工中组建了乒乓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汽车俱乐部、瑜伽俱乐部和离退休职工钓鱼俱乐部,经常展开丰厚多彩的文体活动。研讨院篮球队、乒乓球队还经常在学校或长沙市周边组织友谊竞赛,展示了研讨院团结向上的肉体风貌。三是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研讨院在逢年过节都要恰当给教职工发放米、油、水果、元宵和过年物资,固然价值不多,但让教职工能感到集体的暖和和党组织的关心。四是做好关爱和培育好学生的工作。研讨院施行“爱心赞助工程”,没有一个学生由于经济贫穷而影响学业,学生读研率接近60%、大学生就业率连续六年坚持100%。五是对生病住院的职工都要布置专人去医院停止慰劳探望,对家庭艰难的教职工给予经济上或工作上重点关注,妥善做好有关的吊唁工作或善后工作、让大众领会到“患难之处见到党组织的真情”。五是充沛发挥离退休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院党委鼓舞在粉末冶金范畴离退休的老专家将他们的学问和经历毫无保存地传授给年轻的同志,保证研讨院在粉末冶金技术一代接一代有很好的传承。研讨院连续六年考核被学校评为先进单位。在坚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和学习理论活动中,大众测评称心度都是在99%以上。研讨院干群关系、师师关系、师生关系非常融洽、非常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