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9:20:06

冶金史

冶金史范文篇1

综国内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实地考察、抽取样品~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领域所谓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按科技史研究界的通俗分类,处于内史的研究阶段。

实践证明,在科技史研究的历程中,内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首要关注点,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总是从认识其本身而开始的。浏览一下目前国内唯一的部级的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从其创刊伊始直至1999年,该刊所公开刊登的科技史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即驻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论证的阶段,特别是在其20世纪80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论文,几乎概莫能外,而对于与科技史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我国国内科技史研究初创时期的研究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所以这也必然影响到冶金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众多的犹如冶金史研究一样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而最终形成了当时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其实,目前国内科技史的研究的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仍然还裹足于内史研究的阶段,还处于蹒跚前进之状态。然而,放眼国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们早已走出内史研究的圈子,而关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关的一切外在因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等等。例如苏联物理学家赫森1931年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默顿于1938年发表的《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其实就标志着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转向。前者后来发展为以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学,后者发展为以默顿为代表的在西方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社会学。这两者都把科技的发展作一种外在的、社会学的理解,从而开创了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的伟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等,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谓的贝尔纳学派;而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或称之为默顿学派,除默顿本人的成名作及其《科学界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物及其著作还有本·戴维德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戴安娜·克兰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以及科尔兄弟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等;同时,从其中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后默顿”传统,即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它的出现,不仅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科学社会学界、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外史研究的转向,能给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其实,国外除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之外,从哲学的视野来研究科学技术也是硕果累累的。从逻辑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从石里克、卡尔纳普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劳丹、夏佩尔这一连串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主义”与名字中,我们确实感到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滞后。于是乎,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刘钝先生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按笔者的理解:“再建制化”问题除了是科技史研究机制的继续提高与完善之外,更应该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实证明,作为一门连接文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经历了目前萦绕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种“目前中国科技史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搞”的梦魇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必须跨出内史的门槛,走向与科技史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关的领域,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寻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领域,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新的研究思路,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这也许是目前国内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学术论文,还大都遵循“矿冶遗址考察、抽取样品一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之研究范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冶金考古(archaeometallurgy)的研究范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冶金史(historyofmetallurgy)研究],不能否认,这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曾为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进步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且受到了国际冶金史研究同行学人的高度赞誉。然而,作为对人类文明三大标志之一的冶金技术的研究却抛开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因因素而进行纯冶金内史的研究,视野确系过于狭窄。因为科技史本身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项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思想等密切关联。因此,今后开展冶金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目前还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研究,或许是其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研究成果的研究新领域。

笔者认为,今后国内的冶金史研究除继续从事所谓的内史研究之外(这种内史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随着国内科技考古遗址的逐年发掘、新的矿冶遗址或者新的冶金文物的出土,都需对它进行内史性的研究与考证),还可以而且是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1.中国古代冶金史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冶金技术的发明作为人类文明出现的三大标志之一(其他两项标志分别是文字的发明与城市的出现),它在促进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冶金技术不断迭进的历史。从早期的铜、铁、锡、铅等的冶炼而造就的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到今天现代化的钢铁冶炼而形成的钢铁文明等,一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聪明才智。在此期间,中华民族冶金技术的许多次世界领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的独步天下的豪气。因此,通过冶金史的研究,有利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形成、发展与兴盛的历史进程。

2.冶金史与各个朝代的社会生产力之关系

人类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青铜农具特别是铁制农具,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不仅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足,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领。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冶金技术的发展,所以冶金技术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因此,如果割裂这种联系而只是单纯地研究各个朝代的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确实有一种历史的单薄感。

3.冶金技术思想(史)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浓厚哲学思维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度,一部中国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作为时代中人,不论之于达官贵人抑或是从事被称为“雕虫小技”的如从事冶金技术操作的卒与徒,都不能不受到社会思潮或思想的浸淫,而这种影响的结果,便是体现于他们劳动产品或技术产品中的各种各样的技艺或工艺。例如常见于商代中晚期及西周早中期青铜器上的饕餮与夔龙纹饰,这一方面给人以威严恐怖之感,另一方面又仿佛是沟通人神的化身,含有巨大的原始宗教力量,体现出超越现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但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纹饰从那些威震一时的饕餮、夔龙等种种神灵,已经变成了人兽搏斗、武士刺虎、妇女采桑、弋射飞雁等形象,充分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题材开始大量涌现,这其实表明了人的价值开始被认识,社会生活的内涵成为青铜器纹饰的一个重要母题。这种变化,其实体现了中国古代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化。此外,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道教、宋明理学等等传统思潮都曾对中国的冶金技术有着深厚的影响。例如灌钢技术的发明,就与中国古代“和”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工开物·五金·铁》记载:“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在这里,作者用“生熟相和,炼成则钢”这一简洁有力的语言,不仅是对这种灌钢工艺所作的生动描述,同时也是用“和”的哲学思想对冶炼技术所作的精辟总结。推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通晓了生铁与熟铁的各自属性,同时又受到“和”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通过多年的亲身实践后,发明了“灌钢”这一工艺技术,这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冶金史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综观中国古代冶金史的发展历程,冶金史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有高潮也有其低迷的时期。这其中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宋代的矿冶业之所以如此发达,这就得益于宋朝政府对矿冶业的重视的国家政策,例如宋政府对矿冶业的鼓励开发的告发政策、矿产品的售卖政策以及对矿冶业的管理政策等,都为宋代矿冶业的兴隆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但在清末,由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败、矿冶管理政策的失误以及当时国外近现代冶金技术的引进等原因,导致了中国冶金技术在清末的逐渐衰弱与萎缩。

5.中外冶金技术交流史研究

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其同类其他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交流与联系一样,中国的冶金技术也必然与国外的冶金技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不论是驼铃声声的塞上古道之丝绸之路,还是碧波荡漾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曾带去了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同时也捎回了国外先进的冶金技术。科技交流史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同阿拉伯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确实存在着冶金技术的交流。例如梅建军教授认为:由砷铜的存在及铜器的特征,可以初步肯定,甘青地区在齐家和四坝文化阶段同新疆及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上的联系及相互影响。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可以澄清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问题。

6.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之路

因为科技史本身就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必须采取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而“冶金史的研究涉及到采矿、冶金、材料、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物理及化学组成分析研究手段与方法,因此这不仅要求冶金史研究者本身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改进知识结构,同时多学科的结合,更是开展冶金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冶金史研究与考古或者说是科技考古结合得较为紧密,依靠这种结合,冶金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对古代铜镜表面“黑漆古”生成原因和机理的研究成果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其实,从更广泛的学科综合来看,冶金史研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即除了传统的“矿冶遗址实地考察一实验分析一文献考证一结论”的研究思路之外,我们还必须吸收或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方法,例如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法,融冶金史的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之综合取向,从而拓展我们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空间。例如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冶金史就是一个非常新颖且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在此方面,对西南民族地区的铜鼓研究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对铜鼓的研究,也还处于铜鼓制造技术、铜鼓金属成分分析等方面,从民俗学的视野进行研究尚待来日。

7.对国外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由于语言的限制、文献的不足以及金属器物的缺乏等原因,目前国内冶金史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对国外冶金技术的相关研究,然而在国外,却有相当一批冶金史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进行研究,这除了与中国古代的金属器物流失海外而给国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实物考证之便之外,还同他们有着充足的研究经费密切相关。所以,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这种现状,也就决定了国内的冶金史研究者很难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平、全方位的对话与交流,这种状况其实也是国内目前整个科技史研究的窘境。

8.对近现代的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厚古薄今”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贯传统,也是其研究特点,所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几年来力倡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进行研究。例如从2000年底开展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综合研究”,其研究成果已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丛书》的面目出现,但其中缺失中国近现代冶金史研究这一环节,因此作为冶金史研究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历史性任务,从而补上这一缺失的环节。

9.对冶金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即冶金史基础理论的研究或冶金史元研究。从而建立起冶金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科理论发展,都是从零散的、不系统的理论体系而随着研究实践的逐步丰富与提高而发展出系统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在国内较早从事专题史研究的冶金史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历史的积淀,理应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总结——主要是对其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学科的术语、概念;学科理论的提升等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一门体系完善、结构严谨的科学技术史的二级学科。

当然,科技史研究的外史研究之转向,是以内史研究之成熟为基础或前提的。随着国内科技史研究之内史研究的日趋成熟,我国的科技史研究应走出内史研究的门槛,从社会学、哲学的角度看科技的发展,通过考察科技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外在因素的关系,从而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作为国内科技史研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冶金史研究,也必须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因为科技史研究从内史向外史的转变,不仅仅是科技史研究对象的演化与扩展,更是研究思路与视角的重大转换。

冶金史范文篇2

[关键词]冶金史;再建制化;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设有“冶金史”硕士点的高校有两所:北京科技大学与郑州大学;设有博士点的只有北京科技大学(以2007年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为准)。当然,从事冶金史研究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还有许多,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博物馆等以及著名的冶金史专家华觉明先生等等。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史研究起步较早,它是目前国内从事冶金史研究的最早机构与权威机构之一,现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前身为原北京钢铁学院的冶金史组,它成立于1974年,1982年更名为冶金史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先生担任顾问。该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冶金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冶金史研究博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综国内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实地考察、抽取样品~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领域所谓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按科技史研究界的通俗分类,处于内史的研究阶段。

实践证明,在科技史研究的历程中,内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首要关注点,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总是从认识其本身而开始的。浏览一下目前国内唯一的部级的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从其创刊伊始直至1999年,该刊所公开刊登的科技史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即驻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论证的阶段,特别是在其20世纪80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论文,几乎概莫能外,而对于与科技史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我国国内科技史研究初创时期的研究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所以这也必然影响到冶金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众多的犹如冶金史研究一样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而最终形成了当时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其实,目前国内科技史的研究的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仍然还裹足于内史研究的阶段,还处于蹒跚前进之状态。然而,放眼国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们早已走出内史研究的圈子,而关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关的一切外在因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等等。例如苏联物理学家赫森1931年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默顿于1938年发表的《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其实就标志着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转向。前者后来发展为以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学,后者发展为以默顿为代表的在西方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社会学。这两者都把科技的发展作一种外在的、社会学的理解,从而开创了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的伟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等,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谓的贝尔纳学派;而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或称之为默顿学派,除默顿本人的成名作及其《科学界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物及其著作还有本·戴维德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戴安娜·克兰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以及科尔兄弟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等;同时,从其中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后默顿”传统,即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它的出现,不仅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科学社会学界、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外史研究的转向,能给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其实,国外除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之外,从哲学的视野来研究科学技术也是硕果累累的。从逻辑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从石里克、卡尔纳普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劳丹、夏佩尔这一连串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主义”与名字中,我们确实感到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滞后。于是乎,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刘钝先生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按笔者的理解:“再建制化”问题除了是科技史研究机制的继续提高与完善之外,更应该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实证明,作为一门连接文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经历了目前萦绕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种“目前中国科技史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搞”的梦魇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必须跨出内史的门槛,走向与科技史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关的领域,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寻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领域,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新的研究思路,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这也许是目前国内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学术论文,还大都遵循“矿冶遗址考察、抽取样品一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之研究范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冶金考古(archaeometallurgy)的研究范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冶金史(historyofmetallurgy)研究],不能否认,这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曾为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进步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且受到了国际冶金史研究同行学人的高度赞誉。然而,作为对人类文明三大标志之一的冶金技术的研究却抛开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因因素而进行纯冶金内史的研究,视野确系过于狭窄。因为科技史本身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项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思想等密切关联。因此,今后开展冶金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目前还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研究,或许是其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研究成果的研究新领域。

笔者认为,今后国内的冶金史研究除继续从事所谓的内史研究之外(这种内史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随着国内科技考古遗址的逐年发掘、新的矿冶遗址或者新的冶金文物的出土,都需对它进行内史性的研究与考证),还可以而且是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1.中国古代冶金史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冶金技术的发明作为人类文明出现的三大标志之一(其他两项标志分别是文字的发明与城市的出现),它在促进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冶金技术不断迭进的历史。从早期的铜、铁、锡、铅等的冶炼而造就的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到今天现代化的钢铁冶炼而形成的钢铁文明等,一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聪明才智。在此期间,中华民族冶金技术的许多次世界领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的独步天下的豪气。因此,通过冶金史的研究,有利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形成、发展与兴盛的历史进程。

2.冶金史与各个朝代的社会生产力之关系

人类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青铜农具特别是铁制农具,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不仅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足,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领。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冶金技术的发展,所以冶金技术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因此,如果割裂这种联系而只是单纯地研究各个朝代的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确实有一种历史的单薄感。

3.冶金技术思想(史)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浓厚哲学思维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度,一部中国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作为时代中人,不论之于达官贵人抑或是从事被称为“雕虫小技”的如从事冶金技术操作的卒与徒,都不能不受到社会思潮或思想的浸淫,而这种影响的结果,便是体现于他们劳动产品或技术产品中的各种各样的技艺或工艺。例如常见于商代中晚期及西周早中期青铜器上的饕餮与夔龙纹饰,这一方面给人以威严恐怖之感,另一方面又仿佛是沟通人神的化身,含有巨大的原始宗教力量,体现出超越现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但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纹饰从那些威震一时的饕餮、夔龙等种种神灵,已经变成了人兽搏斗、武士刺虎、妇女采桑、弋射飞雁等形象,充分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题材开始大量涌现,这其实表明了人的价值开始被认识,社会生活的内涵成为青铜器纹饰的一个重要母题。这种变化,其实体现了中国古代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化。此外,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道教、宋明理学等等传统思潮都曾对中国的冶金技术有着深厚的影响。例如灌钢技术的发明,就与中国古代“和”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工开物·五金·铁》记载:“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在这里,作者用“生熟相和,炼成则钢”这一简洁有力的语言,不仅是对这种灌钢工艺所作的生动描述,同时也是用“和”的哲学思想对冶炼技术所作的精辟总结。推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通晓了生铁与熟铁的各自属性,同时又受到“和”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通过多年的亲身实践后,发明了“灌钢”这一工艺技术,这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冶金史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综观中国古代冶金史的发展历程,冶金史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有高潮也有其低迷的时期。这其中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宋代的矿冶业之所以如此发达,这就得益于宋朝政府对矿冶业的重视的国家政策,例如宋政府对矿冶业的鼓励开发的告发政策、矿产品的售卖政策以及对矿冶业的管理政策等,都为宋代矿冶业的兴隆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但在清末,由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败、矿冶管理政策的失误以及当时国外近现代冶金技术的引进等原因,导致了中国冶金技术在清末的逐渐衰弱与萎缩。转5.中外冶金技术交流史研究

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其同类其他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交流与联系一样,中国的冶金技术也必然与国外的冶金技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不论是驼铃声声的塞上古道之丝绸之路,还是碧波荡漾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曾带去了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同时也捎回了国外先进的冶金技术。科技交流史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同阿拉伯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确实存在着冶金技术的交流。例如梅建军教授认为:由砷铜的存在及铜器的特征,可以初步肯定,甘青地区在齐家和四坝文化阶段同新疆及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上的联系及相互影响。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可以澄清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问题。

6.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之路

因为科技史本身就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必须采取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而“冶金史的研究涉及到采矿、冶金、材料、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物理及化学组成分析研究手段与方法,因此这不仅要求冶金史研究者本身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改进知识结构,同时多学科的结合,更是开展冶金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冶金史研究与考古或者说是科技考古结合得较为紧密,依靠这种结合,冶金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对古代铜镜表面“黑漆古”生成原因和机理的研究成果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其实,从更广泛的学科综合来看,冶金史研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即除了传统的“矿冶遗址实地考察一实验分析一文献考证一结论”的研究思路之外,我们还必须吸收或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方法,例如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法,融冶金史的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之综合取向,从而拓展我们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空间。例如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冶金史就是一个非常新颖且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在此方面,对西南民族地区的铜鼓研究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对铜鼓的研究,也还处于铜鼓制造技术、铜鼓金属成分分析等方面,从民俗学的视野进行研究尚待来日。

7.对国外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由于语言的限制、文献的不足以及金属器物的缺乏等原因,目前国内冶金史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对国外冶金技术的相关研究,然而在国外,却有相当一批冶金史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进行研究,这除了与中国古代的金属器物流失海外而给国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实物考证之便之外,还同他们有着充足的研究经费密切相关。所以,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这种现状,也就决定了国内的冶金史研究者很难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平、全方位的对话与交流,这种状况其实也是国内目前整个科技史研究的窘境。

8.对近现代的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厚古薄今”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贯传统,也是其研究特点,所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几年来力倡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进行研究。例如从2000年底开展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综合研究”,其研究成果已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丛书》的面目出现,但其中缺失中国近现代冶金史研究这一环节,因此作为冶金史研究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历史性任务,从而补上这一缺失的环节。

9.对冶金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即冶金史基础理论的研究或冶金史元研究。从而建立起冶金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冶金史范文篇3

关键词:冶金工程;机电设备;远程监控

中国的工业经济近些年来一直在逐步发展,冶金技术作为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设备和技术方面也逐渐在更新。冶金技术是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然后用各种方法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现时期各行各业都引入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1]。在工业冶金生产中设备多呈现分布分散化,测量参数多样化,工业冶金生产的难度也就大量增加,而且工业冶金上工作的环境多半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的条件,对冶金机电设备进行工业远程监控控制成为了工业冶金事业利用的首选。

1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

冶金机电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整个监控系统利用无线传感器和无线网络来进行远程监控系统的运作。1.1硬件设计。工业上机械制造设备的远程监控主要划分为三种具体包括:远程监控终端、数据采集终端、网络传输。远程监控系统的流程分为数据采集、网络传输、监控管理三部分,数据采集主要根据冶金机电设备,设备中包含:冷却水系统、真空系统、直流调速器、电源系统、控制台、传感器等[2]。这些数据采集硬件设备也是冶金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操作设备,通过传感器将工作流程数据化,冶金机电设备中的传感器类型如表1所示。通过传感器形成直观可见的数字空无线传输的方式传输交换机中并输入至局域网当中,再通过交换机传递到监控系统当中。用服务器和控制计算机对上传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利用软件技术在控制计算机主机上进行设定,设定各个参数值的正常活动范围,数据上传后判断是否安全,当偏离安全范围时要启动报警系统,并进行安全控制,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1.2软件设计。冶金机电设备的远程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是在硬件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过程、数据库、监控界面和web界面。冶金生产远程监控系统通过MicrosoftSQLServer2010组态软件提供的IO驱动协议,选取相应的驱动协议,实现监控中心的监控主机与现场主控器间的数据实时通讯[3]。现场设备传感器组采集冶金电压、电流、冷却水流量和温度等生产过程参数,通过无线设备上传至主控制器,实现冶金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在MicrosoftSQLServer2010软件中创建实时数据库,实现数据标记名和外部设备I/O的关联,建立标记名与数据之间的连接。

2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

冶金机电设备的远程监控系统在硬件和软件设计完成后,实施生产并投入使用,在本市的若干家大型的冶金工厂和工业公司中进行初步使用。在这些工厂当中设立总控制室装备好控制设备并连接好传输线路,使得总控制室可以全面的掌握设备运作信息并维持在正常运作的状态,对工厂现场的机电设备进行更新,连接灵敏度更高的传感器,方便数据的采集和灵敏传输。设置控制云台,检查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设置好后启动机电设备开始冶金工作。将整个系统投入使用一周,一周后检测远程监控系统的历史回访功能,调取一周内的某一时段的某一设备的工作历史。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确定该监控系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实验论证分析

为保证冶金机电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有效性,进行实验论证,实验论证采用具有相同原料的相同工厂进行采矿论证实验。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采用传统机电设备作为实验论证对比,对出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进行统计。其实验论证结果曲线如图1所示。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相比于传统设备的运作方法,冶金机电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引用提高了整个工作流程的安全系数,其生产工作效率也更高、更稳定。

4结语

冶金史范文篇4

显得做好平安生产工作的任务更为艰巨。扎实做好平安生产工作,冶金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行业性质等特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肯定要求。冶金企业的各级领导者和平安生产监督人员必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平安工作,以做好平安工作作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和谐企业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

减少盲目性,

一、拓宽视野。促进冶金企业和谐发展

充分体现了发展服务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党的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都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发展惠及人民的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冶金企业经济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不时提高冶金企业职工的幸福指数,造福于冶金企业职工,也是服务于全社会,为整个国民经济实现稳定可继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当前,冶金企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国际铁矿粉大幅度涨价、海运费涨价等等各种困难,但是现在仍然是困难与挑战同在机遇与发展并存,冶金企业中有的联合重组,有的另辟新址扩大规模,新的行业竞争,势必会有一些小钢铁、小焦化、小烧结被无情地淘汰,但是有的冶金企业在不时壮大,从而,国将面临着老的冶金企业与新的冶金企业共同竞争生产的格局。当然,冶金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不但奥运会场馆建设离不开钢铁的支撑,而且房地产开发、各项基础建设等则都离不开钢铁的支撑。正是冶金企业的国民经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更加显得冶金企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突出责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冶金企业,正确处置好发展中的好与快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提出国民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国民经济发展要克服盲目性,讲究科学性。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冶金企业来讲。其中也包括,把平安工作进一步做好,冶金企业的发展要体现出人本理念,不只向本企业职工负责,而且要向企业周边居民负责,更应向全社会负责。冶金企业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应是强抓机遇,谋求发展步伐,但是脱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忽视平安生产工作,肯定导致冶金企业发展的失衡,会极大遏制冶金企业发展的强劲态势,也将拖累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平安工作,冶金企业的必尽的社会责任。

提高针对性,

二、有的放矢。保证冶金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平安工作的艰巨性不亚于煤炭行业。冶金行业尚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冶金企业是一个特殊行业。譬如,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煤气中毒室息、触电、高空坠落、皮带绞伤、烫伤、车辆伤害等等,另外,冶金企业还存在青工比例大,个别职工平安素质差等,这些不安全因素和现状,给冶金企业在新时期保证冶金企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

冶金企业平安工作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来开展。

必需贯彻“三同时”原则,一方面是积极做好基建技术改造工程中的平安工作。特别是新建项目。就是生产性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劳动卫生设施必需符合国家规定规范,必需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确保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后,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平安卫生规范,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平安与健康。建设项目的三同时”要求,针对我国境内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基建建设项目,包括在国境内建设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中引进的国外技术和设备应符合我国规定或认可的劳动平安卫生规范,全部设计应符合我国有关规范和规定的要求。建设项目“三同时”生产经营单位平安生产的重要保证措施,一种事前保证措施。三同时”对贯彻落实“平安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平安生产方针,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防止发生工伤事故,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干保证冶金企业新建项目实现平安、高效、优质,并能保证新建项目投产之后的劳动者处于一个良好的平安生产环境。

这就需要我下大力气来解决这一问题。该进行完善的就要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是积极做好老的冶金企业与在线生产线的平安管理。正如笔者上面所讲的老的冶金企业确实在平安生产环境方面存在欠帐问题。该进行拆除的就要撤除。应把治理职工作业劳动环境作为重点,加大投入,实施综合治理。有的冶金企业识大体、顾大局、行动快,已经在治理劳动环境上初见效果和大见成果。这不仅受到职工们交口称誉,而且也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当前,作为冶金企业的利息压力相当大,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这就要我冶金企业的企业家也好,各级管理者也好,必需坚持清醒头脑,牢记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加强平安生产的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事故,保证职工、人民群众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人性化管理,

三、以人为本。保证冶金企业实现健康发展

做到六个坚持”冶金企业生产经营中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平安管理理念。

以可靠的平安条件吸引职工,

1.坚持平安凝聚职工。就是以扎实的平安工作让职工安心生产。以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环境凝聚职工。

各级领导者也好,

2.坚持平安为了职工。就是各个企业也好。要正确树立平安工作的目的性。把做好平安工作看成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就是坚持带着感情做好平安工作。

党的优良激进和作风,

3.坚持平安依靠职工。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好平安工作也是如此。职工是平安工作的主体,职工身上积累了丰富的平安生产经验,需要把职工身上平安生产经验化作平安生产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职工共同来参与我平安工作。让职工实现要我平安,要安全的转变。要发动职工完善《平安操作规程》把完善的过程,作为职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提高职工平安素质的过程中和平安管理的过程中,

4.坚持平安适应职工。就是以人为主体。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及措施,增强平安教育和平安管理适应性,提高针对性,根据不同教育和不同管理的对象,实施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法。

必需坚持“有为”原则,

5.坚持平安体现职工。采取众多平安措施的时候。把技术的设备的环境的平安措施作为辅助的东西,而把职工作为平安的核心,让职工去整合平安资源。涉及平安工作的各方法工作中都应体现职工参与的原则,就是由职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方针的制定、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验收等。

冶金史范文篇5

关键词:钢铁冶金;流程制造;结构优化;工程设计;设计方法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磨难,通过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进程的研究,我们轻而易举的从中悟出了一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那就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产业的进步。20世纪是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起来的时代,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开始辉煌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经济的快速增长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才使得钢铁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另外,科学技术在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曾经,资金、能源和环境都限制了钢铁工业的发展,现如今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钢铁工业,已经顺利解决了这些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如今的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钢铁工业的设计团队已经完全可以与世界一流的设计人员相媲美。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对提高高品质的钢铁产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发展历程与变革

(一)传统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采用的是“静态-分割”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无论是在工程理念方面还是在工程思维方面,亦或是分析方法方面,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缺点。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在工程理念方面,传统的钢铁冶金设计方法的工程理念是想着如何征服自然,而不是怎样顺应自然;二是在工程思维方面,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的思维是还原论思维,古板不灵活;三是在工程设计观和系统的分析方法方面,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利用的是零散的工程系统设计方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观和现代分析方法。体系模糊不清,以还原论为基础。除此之外,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缺点。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是从传统设计方法发展来的产品的设计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研究钢铁制造流程的设计方法,并不遵循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的思想。钢铁冶金工程设计包括流程制造业和产品制造业两个方面,而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仅仅考虑了产品制造业这一个方面,并没有考虑到钢铁制造流程的研究。另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传统的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过于强调了对子系统的设计,没有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忽略了总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二)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的形成。一个工程的理念是这项工程建造、实施的灵魂所在,是工程设计人员的心血凝结。工程理念对这个工程的整体设计进行总体概括,是工程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工程建造的基础环节。通过工程理念,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了解工程的建设意图和总体规划。现代化的工程设计,会创造现代化的工程,产生现代话的生产运行业绩和成就。一个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能够提高这项工程的质量、加快这项工程的整体进度,同时还可以节约能源和资金投入,最终使得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令人称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的创新是各个钢铁工业竞争经济市场的关键,谁拥有强大的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工程方法论与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

工程方法论对研究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工程方法论。所谓工程方法论,它的核心是为了研究不同的工程方法之间的共同特征,也就是共性。通过研究不同的工程方法的共性,深入了解工程方法所遵循的规律和基本原则。这里说的共同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共同本质,即研究工程方法的结构和功能等;二是共性规律,即研究各种工程方法选择要素的规律和原则,研究他们之间的程序的相似点等;三是研究各种工程方法的价值观,即不同的工程方法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方法论是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工程理念和工程思维以及系统设计观和分析方法等对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进行指导的。工程方法论系统的把现代钢铁冶金工程从最初的设计到规划,再到开始建造,最后到运行这些过程步骤结合到了一起,从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三、结语

通过对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生产要素的选择,到工程结构的设计,再到工程的功能和经济效益,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优化工程设计方法,去旧迎新,大力发展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钢铁工业必须抓住机遇顺利转型。未来的钢铁工业,必定是以绿色环保和自动化、智能化为工业发展方向。要以创新思维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徐匡迪.20世纪———钢铁冶金从技艺走向工程科学[J].上海金属,2002(1):1-l0.

[2]殷瑞针.冶金流程工程学(第2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1-10.

[3]张寿荣.论21世纪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J].冶金丛刊,2000(1):39-44.

[4]张寿荣,于仲洁.中国炼铁技术60年的发展[J].钢铁,2014,49(7):8-14.

[5]徐匡迪.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J].钢铁,2008,43(2):1-13.

[6]张寿荣.钢铁工业与技术创新[J].中国冶金,2005,15(5):1-5.

[7]张春霞,王海风,张寿荣,殷瑞针.中国钢铁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J].钢铁,2015,50(10):1-7.

冶金史范文篇6

关键词: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发展

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装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安装前的准备、设备清点检查、设备安装、设备密封涂色、设备运行调试等工作,后续使用环境也较为复杂恶劣,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运行问题的概率也是较大的。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冶金机械设备运行成本的支出,必须加强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力度,从源头降低设备安全运行问题的发生。

1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重要性及损耗简述

1.1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重要性简述。冶金工程机械设备是冶金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再次扩大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冶金机械设备的操作,冶金企业工作人员才能完成生产工序和生产任务,制造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并从所生产产品的买卖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投入到冶金企业中,支撑冶金企业后续生产经营行为,为冶金企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而一旦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冶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再次扩大生产经营工作就会受到阻碍,冶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因此被拉低。通过安全管理工作可以在冶金工程机械设备日常运行过程中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降低机械设备损耗度和损耗概率,及时发现机械设备运行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维护,降低冶金机械设备损耗问题对冶金企业运行带来的影响,因此,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非常重要。1.2冶金工程机械设备损耗简述。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会出现设备性能降低和设备损耗,从而对冶金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因为化学药品的腐蚀而造成机械磨损,也会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加速设备的老化,还会因为时展的进步而同新设备性能之间存在差异,无法全面满足冶金企业生产需求,机械设备的使用价值也会逐渐降低,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严重的可能还会影响冶金企业产品生产的质量,不利于冶金企业未来发展。

2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方法

2.1加强对冶金机械设备前期施工管理力度。要想对冶金工程机械设备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就要从冶金机械设备选材、安装、维护等整个流程入手,贯穿冶金机械设备使用运行阶段,才能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是冶金机械设备前期施工管理的控制,合理的设备选材可以有助于冶金机械设备成本的降低控制和机械设备运行稳定性提升。在选用冶金机械设备时,必须全面考虑冶金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和设备运行环境来选择合适型号的运行设备,做好前期设计工作,尽可能的让所选择的冶金机械设备型号符合生产要求。前期的合理设计和机械涉笔选用有助于冶金机械设备成本投入的控制,降低后续设备运行维修的概率和运行维修的资金投入,改善传统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前期管理和运行管理出现脱节的问题,大大提高冶金机械设备运行稳定性,有效推动冶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2.2加强对冶金机械设备安装期间的管理力度。冶金工程机械涉笔安装期间的管理工作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因此,冶金企业要加强对机械设备安装期间管理力度的投入,如此才能保证冶金机械设备后续的正常运行,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冶金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也能得到有效保证。在设计合理的安装方案,选择合格质量的机械设备后,利用精密的仪器,按照规定的标准安装要求和安装步骤进行安装施工,冶金机械设备一般都是重型大型的机械设备,只有按照规定的安装技艺安装,并对安装设备进行合格检验和运行调试后才可以利用设备进行生产。2.3加强对冶金机械设备后续维修管理力度。安全管理工作贯穿冶金机械设备整个安装使用过程,也包括冶金设备后续的维修管理过程,所以冶金企业要想提升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效果,还要从机械设备后续维修管理工作入手。在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装前必须对生产方、使用方、维修方三方在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进行明确,以定期检修的方式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管理,记录检修过程中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冶金工程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针对性解决,降低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概率和故障发生时对冶金企业经济效益和正常运作生产带来的影响。2.4注意对冶金机械设备使用润滑工作管理。冶金工程机械设备长期处在恶劣高温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产品生产,机械设备运行时间较长,工作过程中所受到的磨损也较大,因此要想推行安全管理工作,还要定期对冶金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润滑工作,通过润滑缓解冶金工程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因工作磨损对设备整体性能带来的影响。冶金工程机械设备的润滑应当要根据机械设备运行特点和磨损点来选择合适的润滑材料和润滑方式,如此才能保证润滑工作的效果。

3冶金工程机械设备未来的发展趋势

3.1冶金工程机械设备未来自动化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发展会逐渐趋向自动化,即可以利用数字模拟以及仿真技术对冶金工程机械设备的整体生产过程进行分析,结合生产指标优化冶金企业产品的优化生产方法。同时还可以利用自动化技术对冶金工程机械设备的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冶金工程机械设备生产时的异常情况,并报告给设备操作人员,在发生运行问题时有效阻止,确保冶金工程机械设备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3.2冶金工程机械设备未来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也发展迅速,为冶金工程机械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会,预计未来信息技术也会被逐渐引入到冶金工程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机械设备朝着信息化应用发展。通过信息模拟系统和管理系统就能实时透明观看到冶金工程机械设备的生产情况,并对冶金工程机械设备运行进行智能化、科学化的控制,不需要人工定期检修和调节来优化机械设备的生产,只需要系统自己进行调整就可以优化冶金工程机械设备的生产情况,对冶金企业生产进行科学把控。3.3冶金工程机械设备未来系统化发展。再加上经济市场的要求和冶金行业激烈竞争的影响,未来冶金工程机械涉笔生产会越来越趋向系统化,包揽冶金企业整个生产流程,基本上满足冶金产品生产需求。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会让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合理配置生产资源、自动化监测生产过程,并对所生产的冶金产品进行科学化检测,进而优化冶金机械设备的生产配置,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生产资源分配、生产管理、产品优化一条龙服务,大大提升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工作性能。3.4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安装技术的提升。未来我国冶金工程机械设备的安装技术也会得到一定的优化提升。安装是冶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高发的步骤,所以近年来冶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已经逐渐加强对安装工作的重视了,未来冶金机械设备的安装要求必然会朝着高标准发展。且我国目前冶金机械设备垫板安装的方式必然会因无垫板的安装优势而被会被无垫板安装方式逐渐取代,大大减少机械设备安装的工序,节省机械设备安装成本投入,减少安装工作量。同时,假设冶金工程机械安装发生故障问题,也能降低机械设备维修难度和机械设备维修资金投入,提高冶金企业的经济效益收入。 

4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冶金工程机械设备稳定运行和冶金企业经济效益、生产效率保障来说极为重要,所以冶金企业要对此引起重视,意识到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企业自身要加强对冶金机械设备前期施工、安装期间、后续维修期间、机械设备润滑管理等工作力度,确保冶金机械设备一旦出现运行问题可以马上被发现,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安全性,为冶金企业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未来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驱动下,我国冶金工程机械设备运行将趋向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化发展,冶金机械设备的安装技术也会越来越成熟,机械设备运行可靠性将大大提升,促进冶金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冶金史范文篇7

一、以合理的结构为读者呈现冶金企业管理的具体内容

该书的一大特色是其具有科学合理的逻辑结构。该书整体结构分为两大情境,情境一是冶金企业创新与发展,情景二是冶金企业管理实务。冶金企业创新与发展主要是为了让初学者了解冶金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在知识海洋中为读者指明航向,从而把握企业管理知识学方向,进而构建稳固的冶金企业管理知识架构根基。企业管理实务则是在知识架构根基构建完成之后,从多方面为读者呈现冶金企业管理具体内容,从而让读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冶金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境一主要包括五大任务,即管理理论的发展、现代企业与企业组织、现代企业制度与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和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阐述了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代表性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以及古代和当代管理的基本思想。发展理论模块内容环环相扣,让读者清晰地了解管理理论的由来及其基本原理。现代企业与企业组织介绍了现代化企业的概念、特征、构成、类型以及其运行职能活动,通过阐述企业制度的含义、特征、组织形式和基本内容,全面系统地为读者呈现了现代化企业的主要内容,从而让读者对冶金企业有了基本认知。任务三阐述了现代化企业制度、组织形式及企业管理特征,结合冶金企业管理实际,让读者能够掌握管理职能在冶金生产中的实践应用。该书从含义、原理、过程、方法等多方面对现代化企业管理职能作了详细的论述,让读者能够结合冶金企业实际情况,说明管理职能、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职权在冶金企业中的具体应用。企业经营战略部分以经营环境介绍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企业经营战略的概念、特征、类型、主要内容及其实施与控制方法,让读者能够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并掌握战略选择和制定方法。情境一中五个学习任务一环接着一环,内容衔接紧凑,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让读者能够快速地构建冶金企业管理知识体系。情境二是冶金企业管理实务,主要包括产品开发、知识产权、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质管理、设备管理、能源管理、财务管理、能源管理等十三个任务。情景二的主要内容是在情景一构建的基础框架下详细阐述了冶金企业管理具体内容。通过管理实务介绍,以此来丰富知识体系架构内容,让冶金企业管理知识架构更为完整。每一个任务的内容论述结构相同,主要包括知识要点、技能达标、先导案例、知识链接、先导案例解决、知识拓展、实践经验、本章小结等。该书通过科学合理的结构布局,为读者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冶金企业管理知识体系架构,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冶金企业管理理论知识。

二、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企业发展方法

该书十分注重冶金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结合,以此为冶金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一方面,笔者在每一个任务论述中均引入了先导案例,以先导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先导案例存在的管理问题,结合案例学习理论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该书在每一个任务中均总结了实践经验并配以相应的实训演练,让读者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掌握实践技能,从而提升读者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书中的先导案例是笔者通过精心挑选而来,与每个任务内容相匹配,主要有以下两大作用。其一,先导案例呈现的内容与理论知识相契合,并针对任务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按比例分析题,通过结合实际案例中企业发展现状,让读者带着实际管理问题学习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二,笔者在每一个任务内容阐述之后,针对案例分析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实际管理问题的解决方式,让读者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案。例如,情境二中任务一是新产品开发与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工艺准备、新产品的试制与鉴定、产品的特点和营销策略、产品创新的含义和分类、新产品的特点和划分以及产品的创新、设计过程等。而该任务引用了“创新跟进的策略”作为先导案例,充分体现了新产品创造的重要性,与基础理论知识相呼应,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中的实践经验部分是在理论内容阐述之后,让读者利用理论知识思考冶金企业实践问题,如情境二中任务一提出“冶金企业稳步发展的战略与企业注重产品创新的战略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一问题。而实训演练则是为读者提供实践思路,通过冶金企业案例选择、实际情况分析、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等,使读者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参与冶金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例如,书中生产管理任务中的实训演练,以培养读者生产现场管理能力为目的,制定了工艺布局、规章制度等相关实训内容,并要求读者出具生产管理调研报告,从而提升读者实践应用能力。

三、以技能为导向为读者系统地呈现冶金企业管理实操方法

冶金史范文篇8

“二、项目内容及需求”

1、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现状进行梳理、诊断、分析,形成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诊断报告。

2、根据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要建设成为以建筑业为主,房地产开发并举的,产业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管理技术密集型现代化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对公司进行企业文化等主要内容的策划,形成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

3、在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员工手册,将企业文化理念“落地”执行。

4、规划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个性特征鲜明、可执行度高的VI体系,形成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VI手册;并根据VI手册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明施工形象设计指南》进行修改。

5、对公司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

6、对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的执行及定期评估、完善与维护。

公司会议室,对于如此的一个有关企业文化咨询项目的需求,同心动力该如何应对?我们都很清楚,我们一致坚持以下基本观点:

企业文化不是策划出来的,因为企业文化本身是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需要的是系统的梳理和提炼;

企业文化不是仅仅靠建设,靠的是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组织的核心,这个核心在企业文化层面就是关键的核心价值,在战略层面就是核心竞争力,之后一切围绕这一核心去展开,这就是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不是CIS,CIS仅仅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个载体而已。

在会议室的成员看来,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代表了太多国内企业的看法。他们好于一般的企业,但离我们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同样还有一定的距离。面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项目需求,我们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按照客户的需求去加以满足;二是,向客户清晰地传达我们的声音,以及系统地阐述我们建立在此认识基础之上的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路径和具体项目运作思路。研讨的声音没有太多的不同,大家一致性地认为我们应该选择后者。

2006年2月底,同心动力顺利地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在企业文化深植阶段,我们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内部讲稿》中看到以下一段内容:“今年(2006年)上半年,公司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咨询公司与我们共建企业文化。当时,有5家公司参与了投标。5家公司各有千秋,评标时,评委们很快淘汰了3家,但在剩下的2家中却难以抉择。一家VI设计上实力很强,其法人代表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一家属实力派,其“没有最好的企业文化,只有最合适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策划出来的,而是从企业发展历程中提炼出来的”观点被我们所认同。到底选择哪一家,经过反复考虑,评委们还是选择了与同心动力公司合作。为什么?因为企业文化建设不是CIS建设,不是企业形象变了,就是有了文化,VI视觉只是企业文化物质层面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体现和物化企业文化,但绝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用统一的价值观和理念来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员工的行为”。经过一个项目的运作,双方的观点竟是如此的一致。

一、梳理提炼企业文化(找到核心)的前提是充分深入的调研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也就不存在文化策划的问题了。因为不管是否有咨询顾问和咨询大师的到来,组织都会客观存在它固有的文化。我们怎么能凭空的给一个企业策划出它的文化来呢?我们又怎能不充分考虑公司固有文化的阻力和动力来实施和执行策划出来的文化呢?看来,正确的做法是充分调研一个企业(毕竟有了调研才能有发言权嘛),了解其文化的强弱、文化的优势、文化的劣势、文化对于公司战略的匹配等,在此基础上,去摒弃文化的弱项,强化文化的优点,以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公司的战略,提升公司的价值才是正确之举,也才是企业文化提升的关键。因此,细化调研,强化调研是这一项目成功的前提,也是这一项目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图为:前国家主席(左三)视察中国十五冶工地

1、清晰梳理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历程,提炼文化基因

半个多世纪,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历经诞生、成长、变迁、改革,逐步发展壮大,尤其是十五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精神文明、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等均获得快速稳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经营模式和管理思想,这些经营管理的认知,都通过言传身教和共同遵循而蕴涵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有的已经通过一些形式展示出来,象颗颗珍珠散落在企业的各个层面:

企业精神:开得动,打得响,过得硬。

经营理念:“诚商理念”诚心待人、诚恳做人、诚实做事、诚信经营、持力于诚、持续于诚、持久于诚。

愿景基础:理清思路,理顺关系,转变观念,创新管理,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经营迈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之路,管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管理型转变,实现公司的持续、稳定与和谐发展。

经营管理主线: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并看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调整市场开发领域作为工作的重心,并看作是保持发展的前提;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并看作是稳定发展的保证;始终把管理方式的调整作为手段,并看作是加强监控的有效途径;始终把提高效益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并看作是经营企业的根本;始终把维护员工的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并看作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归宿。

……

这些优秀而独特的管理理念如同珍珠般散落在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各个方面,需要进行系统挖掘、梳理、归纳、整合、凝练和清晰化,并进行提升。

经过细致调研,诚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开得动、打得响、过得硬的企业精神,强烈的市场意识,精细管理,不断学习和创新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优秀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提升的基础。其不良基因则包括:工作相对缺乏效率,团队支持不够明显,新技术开发呵应用相对较差等。这些成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未来文化转变的注意点。

2、细致调研外部认知,深刻认识业主反馈

外部认知部分的分析主要依据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业主及合作方的访谈调查,通过对这些调查的整理和分析,归纳出公司外部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认知与期望。

同心动力坚信,任何一个组织的工作内容一定包括两个重要部分:内部运营和外部发展,其中外部发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客户(业主)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认知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了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未来文化的定位。

细致调研外部认知,深刻认识业主反馈是本次项目的重点。调研得出的结论,外部感受到的优秀文化元素主要是:

1.吃苦耐劳,团队,敬业,奉献精神,能够一起攻克困难;

2.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很好;

3.市场观念转变比较快,市场意识较为强烈;

4.诚信,比较直爽;

5.比较注重结果。

认为需要提升的方面包括:

1.精细化管理不到位,做事比较粗放,不细致;

2.成本管理比较粗放,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很不利;

3.结构质量抓的很严格,对于细节上抓的不好;

4.文明生产、文明施工不到位;

5.安全管理做的不是很好;

6.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7.体系和程序的执行不好;

8.企业外部形象上一般,很普通;

9.技术力量中等偏下;

10.各个管理层次都应该负起相应的责任。

3、关注员工期望,界定个性特征

全体员工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未来文化的重点。

调研发现,员工期望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未来包括以下文化元素:

1.诚实守信、注重信誉和品牌形象塑造,可信赖;

2.务实、稳重;

3.目标导向,用工作业绩说话,讲究快速高效;

4.为业主服务,满足业主需求,强调业主满意;

5.不断变革和学习创新,成为业界的领头羊。

员工期望的文化类型是:以团队支持导向为主,其它导向均衡发展的企业文化。即员工期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公司的管理,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授权,希望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培养团队意识,实行亲情化、人本化管理,加强有限公司和分公司之间、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协作。

综合自我认知、外部认知和期望认知,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个性特征进行清晰界定:市场意识,客户导向,诚实守信,敬业拼搏,团结协作,务实,开得动、打得响、过得硬;这些文化的个性特征其实就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价值观的真实反映,是在公司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得到广大员工普遍认知认同的。需提升的个性特征包括:精细高效,学习创新。而这些是公司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提升的价值导向,是公司未来文化导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对于员工期望的文化类型这一块,是否员工期望的就一定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未来文化提升的方向?答案是否定的。对于未来文化的定位,还需要综合考虑目前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主要问题和战略对于文化的影响这些重要因素。

4、定性定量结合,确定现状文化类型

充分运用企业文化定量测量工具,结合细致的访谈调研,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现状文化类型为层级规范、市场绩效和团队支持导向并重为主、灵活变革导向较弱的企业文化。在整个公司管理方式来看,是以过程控制为主,层级规范文化、团队支持文化和市场绩效文化在整个公司上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作为一个建筑施工类企业,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这几年任务较重,技术人员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创新能力不强。

显著特征、对员工的管理、领导风格、凝聚力、战略重点、成功标准的分析和访谈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现状文化类型一致性较差。这意味着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在不同方面不太一致。也就是说,在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不同方面强调着不同的文化导向。即在公司战略重点、领导风格,奖励系统、员工管理的方法和支配性特征等方面,在强调着不同的价值观。我们和其它的一些研究机构发现,一致性文化虽然不是成功的必须要求,但其与不一致性文化相比更有可能导致高的绩效。消除这种不一致性也成为本项目执行过程的重点。

5、充分考虑公司战略对于文化的需求

既定的企业文化一定会在方方面面影响到公司战略的选择和决策,相反,一旦公司战略确立,企业文化则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提升以支持公司战略的实现,这是我们一再坚持的文化和战略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咨询项目的定位,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既定战略的要求。

通过对竞争性环境和公司战略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到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对未来企业文化的需求是:在优化层级规范和市场绩效导向文化的基础上,以团队支持和灵活创新为文化的主基调,重视团队建设、加强团队协作,强调人本管理、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灵活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通过精细管理和文明施工管理(竞争的软实力)开展工作,做优质工程,保工程进度,满足客户需求。

6、详尽公司问题,试图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

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蕴涵于日常的管理实践和管理行为当中,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要针对并能够解决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目前存在的管理问题,以达到打造优秀团队,增强企业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目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目前存在的管理问题,旨在分析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加以改善和解决。只有清晰界定管理问题,才能明确什么样的文化能够有利于这些管理问题的解决。

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目前呈现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和学习创新、沟通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四个大方面的问题。我们调研认为公司应该清晰地梳理和提炼出系统的企业文化,形成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特有的企业文化体系,从文化管理的角度去倡导一种团队支持(人本管理、团队承诺、服务意识倡导等)和灵活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在一种亲情化文化氛围下去指导公司制定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制定更加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和培训体系,去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激励全体员工不断开拓创新,从而不断地加强和提高公司的管理绩效,扩大公司的品牌形象,形成上下一致性较强的企业文化,把公司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二、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定位的原则是科学准确

结合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个性特征、现状文化类型、员工期望的文化类型、主要管理问题、竞争环境和战略对文化的需求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未来文化发展方向是:持续优化层级规范和市场绩效导向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强化团队支持和灵活变革文化导向。文化核心强调市场意识,客户导向,诚实守信,敬业拼搏,团结协作,精细管理,务实高效,学习创新,开得动打得响过得硬。

三、文化体系务必清晰简单实用有效

综合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历史文化基因、员工的满意程度、文化核心的认知度和认同度、现状文化类型、期望文化类型、主要管理问题对文化的需求、外部客户对文化的需求、竞争环境和战略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的需求等分析,我们提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必须以“诚信、精细、高效、创新、执行”等核心价值观和“开得动、打得响、过得硬”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具体说来,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

使命:与客户共发展与员工共成长与社会共和谐

愿景:多元化的十五冶国际化的十五冶人性化的十五冶

核心价值观:至诚至信求精求效创高创新

企业精神:开得动打得响过得硬

企业形象宣传语:诚筑基业

价值观是关于企业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共享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原则、评价标准的作用,是指导组织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也是企业文化手册的核心。

如何让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围绕这个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普遍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借鉴国际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在核心价值观中具体写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针对每一个核心价值观,首先是这一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之后是怎么做?再有就是员工自己的感受和认为应该补充的关键行为准则?为更好的让企业文化手册成为员工工作的指导,能够更好的践行,我们在核心价值观部分加入了“自我检查表”和“自我成长计划”,这为企业文化的深植、企业文化手册真正成为指导员工行动的指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文化深植紧密结合管理,提升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

定位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核心,确立企业文化发展导向,撰写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体系,这仅仅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工作的一个部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要在继承过去企业文化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的深层次转变,即由一般性的企业文化建设和策划转变为适应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未来发展的企业文化管理,真正实现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的深层次落实和提升。

其工作重点之一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在我们咨询师指导下,围绕文化体系,重点针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调研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讨论,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落实到每一位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人工作、行为上的具体解决方案。并将这些整改落实计划一式两份,一份留存员工,用于工作的对照和改进,一份交由部门领导,用于监督和考核。这改变了目前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无考核、或者有考核但流于形式的现状。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工作重点之二是手把手教会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相关中高层领导、企业文化工作条线相关人员企业文化管理的方法论和工具。我们深知:授之以鱼的同时,一定要授之以渔。作为管理咨询、管理顾问机构,我们虽然在业界倡导三年的跟踪辅导,但是这对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管理咨询工作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企业内部有尽量多的人员懂得企业文化管理的方法。

其重点之三是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VI按照系统规范的要求,对所有涉及到VI的地方进行规范和系统化,对于各二级单位和项目部VI进行详尽的规范,达到了预定的效果。

在以上几个重点工作的指引下,我们和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一起制定了《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实施与推进管理办法》,真正将企业文化和公司方方面面的管理和工作紧密结合,将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纳入公司考核体系,统一全员的思想和理念(心的一致),统一各组织和全员的行为(行的一致),保障了企业文化体系正确、有效运行。

“这次和同心动力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部门在公司的地位,也使得我们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对此非常感谢!”――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文化核心的提炼是非常适合我们企业的实际情况的,到目前为止,我可以很肯定的说,这个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在企业文化深植第一次测评访谈时语录。这些简单而朴实的话语是对我们整个项目工作的最好认可,也是作为一个管理咨询人员最深感欣慰的事情。公务员之家:

松下幸之助曾经如是说:“我只要走进一家公司七秒钟,就能感受到这家公司这月的业绩如何。”这位日本经营之神用来测量一个公司成就的工具,既不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也非挂在墙上的曲线图,而是他在瞬间所捕捉到的一种气味,一种感觉,一种渲染人心的力量,它就是--企业文化。

今天,同心动力在2006年全面调研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公司进行了一年的企业文化深植工作之后再次到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10天左右的调研,我们同样看到了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变化,也感知到了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文化、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氛围,同样,我们也清晰的看到了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业绩和值得憧憬的未来。

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工作,经过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人的共同努力,经过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人对于信念的追求,我们看到的确确实实是太多企业文化深植后正面的影响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因为我们看到的、感到的是: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人对于企业文化的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将企业文化管理纳入考核,对于愿景的理解,对于价值观的理解等等)、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文化高度的认知和认同、上下一致的对于企业文化工作的重视和参与、对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未来的科学合理设计和憧憬、对于未来共同愿景的执着和追求……

冶金史范文篇9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的束缚,我国冶金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的庇荫下共存共荣。相互之间没有差异,企业自身缺乏个性,很少形成符合自己特点的企业文化,也很难建立起真正领先或区别于他人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优势地位。

长钢集团创建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其前身故县铁厂,是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亲手创立的第一个冶金企业。作为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长钢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着艰苦奋斗、勤俭办厂的光荣传统。1956年总理视察太钢时关于“要象战争年代建设故县铁厂那样,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把这个厂管理好”的指示,曾被长钢人长时期引为了自豪和骄傲,作为了长钢的文化标签。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凸现。象众多的冶金企业一样,长钢也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封闭保守的观念习俗、僵化的管理机制、传统的经营方式,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陈旧的装备、落后的技术、单一的产品结构、较低的技术含量,使之与兄弟钢铁企业和国外同行业比较,不具备竞争的优势。而仅以服从上级行政命令或与别人盲目雷同的发展思路,缺少了以企业总体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为根据,以国内外冶金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走向为准确定位。未经科学论证所产生的、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实际情况的、急功好利式的战略决策与行为举措,又使得长钢错失了几次应有的发展机遇,更进一步加大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差距。一个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历程的老牌国有企业,几度沉浮几经坎坷,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日渐薄弱。市场经济条件下,长钢如何振兴发展,不仅倍受本企业职工的密切关注,也应成为国有冶金企业尤其是老牌国有企业认真探讨的严肃课题。

2001年7月份以来,长钢新的一届领导班子结合“三讲”教育活动,认真分析研究企业的历史现状、优势劣势,寻找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所在。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以封闭的观念、落后的生产,长钢将无法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构建适应企业战略要求并能体现企业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塑造渗透着以人为本理念并闪射着现代文明光芒的企业整体形象。这是企业需求与员工需求的最佳结合,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是企业积蓄和释放竞争能量并能取得成功的一件法宝。

培育新型的企业文化,既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不解决观念问题,不消除计划经济在职工头脑中的影响,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就不会增强,新型的企业文化也将无从建立。对于长钢这样的老牌国有企业,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越为根深蒂固,观念革命的任务就越是艰巨。这个问题,也就当然地成为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点,长钢主要领导不失时机地抓住关键所在,提出“长钢如何发展、如何快发展”的命题,并以之在全公司部署大讨论活动。促使全体员工对企业显形和隐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深层次思考。全员全方位的参与,既是对企业存在症结的整体会诊,也是对思想观念的全面廓清。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建立以新的理念、新的企业精神、新的经营宗旨、新的价值观念、新的行为准则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文化体系奠定了群众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培育新型企业文化同样要有一个好的思路,要有一个与客观事实相符并能体现企业个性特征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地将其作为构建新型的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和指导思想。在经过科学论证、缜密思考之后,长钢确立了“以钢铁为主导,以长钢建筑为发展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化企业和现代化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制定了“重视研究开发工作,用可靠的科研成果拉动其他工作,用科学技术发展长钢”和“以‘三条线’为发展方向”的思路,形成了关于长钢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观点。这些思路和观点,建立在对长钢所处的地理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在对长钢自身的能力条件和主要矛盾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差异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的确定,充分体现了以市场需求为定位、以国家行业政策为依据和以企业总体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对于统一员工思想,规范业务程序,提升整体素质,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具有指导性意义。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对于解决长钢的现实问题和长远问题,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为长钢的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创造了长钢企业文化的宝贵财富,奠定了长钢培育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

培育新型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精神、行为、物质等各个层面。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都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资产和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本。战略思路确立以后,建设精神文化体系,形成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主体价值观念,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处于历史嬗变的重要时期,长钢正在以新的姿态向着建设现代化企业和现代化企业集团迈进。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进程中,长钢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作为了发展观。这并非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简单套用,而是对长钢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吸取之后确定的行为准则。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长钢有过了太多的失误:盲目引进、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有的装备在引进时就是淘汰产品、有的项目在上马时就是落后工艺、有的兼并压根就是沉重的包袱……。在经受了短期行为带来的磨难和痛苦之后,长钢认真地审视自身,提出立项、投资、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对企业是否有利是否有用衡量,一切从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段是否先进衡量,一切从市场上是否真正需要衡量。这些标准,不仅是按照党的思想路线对发展理念的重新确立,体现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接纳现代文明、以开阔的眼界和务实的作风推动企业整体进步。而且是对轻浮、躁动、封闭、保守等落后文化观念的摒弃,体现了具有明显特征和融合优秀品质的先进文化意识的觉醒。

围绕战略目标,长钢提出了全体员工应当建立“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工作的根本要求,对外活动表现为统一的整体;在形成竞争文化的同时,企业内部大力倡导互相配合、协同合作,员工之间团结友善、互敬互爱,一人有难大家帮助,建立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新型人际关系;企业通过有机的组织、管理,尽可能为广大职工的生活、工作、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将企业与员工构成利益和生命的共同体,能够有效地培养上下同欲的群体协同意识。促使全体员工真正把企业兴衰作为自身的职责,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作为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的大家庭。这种文化认同,将企业的共性追求与尊重个性的创造融为一体。有利于智慧和能量的全部释放,有利于塑造文明、学习、勤奋、竞争的个体形象和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建成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的文化统一组织。

冶金史范文篇10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的束缚,我国冶金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的庇荫下共存共荣。相互之间没有差异,企业自身缺乏个性,很少形成符合自己特点的企业文化,也很难建立起真正领先或区别于他人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优势地位。

长钢集团创建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其前身故县铁厂,是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亲手创立的第一个冶金企业。作为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长钢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着艰苦奋斗、勤俭办厂的光荣传统。1956年总理视察太钢时关于“要象战争年代建设故县铁厂那样,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把这个厂管理好”的指示,曾被长钢人长时期引为了自豪和骄傲,作为了长钢的文化标签。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凸现。象众多的冶金企业一样,长钢也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封闭保守的观念习俗、僵化的管理机制、传统的经营方式,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陈旧的装备、落后的技术、单一的产品结构、较低的技术含量,使之与兄弟钢铁企业和国外同行业比较,不具备竞争的优势。而仅以服从上级行政命令或与别人盲目雷同的发展思路,缺少了以企业总体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为根据,以国内外冶金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走向为准确定位。未经科学论证所产生的、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实际情况的、急功好利式的战略决策与行为举措,又使得长钢错失了几次应有的发展机遇,更进一步加大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差距。一个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历程的老牌国有企业,几度沉浮几经坎坷,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日渐薄弱。市场经济条件下,长钢如何振兴发展,不仅倍受本企业职工的密切关注,也应成为国有冶金企业尤其是老牌国有企业认真探讨的严肃课题。

2001年7月份以来,长钢新的一届领导班子结合“三讲”教育活动,认真分析研究企业的历史现状、优势劣势,寻找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所在。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以封闭的观念、落后的生产,长钢将无法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构建适应企业战略要求并能体现企业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塑造渗透着以人为本理念并闪射着现代文明光芒的企业整体形象。这是企业需求与员工需求的最佳结合,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是企业积蓄和释放竞争能量并能取得成功的一件法宝。

培育新型的企业文化,既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不解决观念问题,不消除计划经济在职工头脑中的影响,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就不会增强,新型的企业文化也将无从建立。对于长钢这样的老牌国有企业,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越为根深蒂固,观念革命的任务就越是艰巨。这个问题,也就当然地成为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点,长钢主要领导不失时机地抓住关键所在,提出“长钢如何发展、如何快发展”的命题,并以之在全公司部署大讨论活动。促使全体员工对企业显形和隐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深层次思考。全员全方位的参与,既是对企业存在症结的整体会诊,也是对思想观念的全面廓清。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建立以新的理念、新的企业精神、新的经营宗旨、新的价值观念、新的行为准则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文化体系奠定了群众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培育新型企业文化同样要有一个好的思路,要有一个与客观事实相符并能体现企业个性特征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地将其作为构建新型的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和指导思想。在经过科学论证、缜密思考之后,长钢确立了“以钢铁为主导,以长钢建筑为发展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化企业和现代化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制定了“重视研究开发工作,用可靠的科研成果拉动其他工作,用科学技术发展长钢”和“以‘三条线’为发展方向”的思路,形成了关于长钢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观点。这些思路和观点,建立在对长钢所处的地理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在对长钢自身的能力条件和主要矛盾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差异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的确定,充分体现了以市场需求为定位、以国家行业政策为依据和以企业总体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对于统一员工思想,规范业务程序,提升整体素质,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具有指导性意义。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对于解决长钢的现实问题和长远问题,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为长钢的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创造了长钢企业文化的宝贵财富,奠定了长钢培育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

培育新型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精神、行为、物质等各个层面。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都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资产和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本。战略思路确立以后,建设精神文化体系,形成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主体价值观念,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处于历史嬗变的重要时期,长钢正在以新的姿态向着建设现代化企业和现代化企业集团迈进。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进程中,长钢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作为了发展观。这并非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简单套用,而是对长钢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吸取之后确定的行为准则。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长钢有过了太多的失误:盲目引进、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有的装备在引进时就是淘汰产品、有的项目在上马时就是落后工艺、有的兼并压根就是沉重的包袱……。在经受了短期行为带来的磨难和痛苦之后,长钢认真地审视自身,提出立项、投资、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对企业是否有利是否有用衡量,一切从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段是否先进衡量,一切从市场上是否真正需要衡量。这些标准,不仅是按照党的思想路线对发展理念的重新确立,体现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接纳现代文明、以开阔的眼界和务实的作风推动企业整体进步。而且是对轻浮、躁动、封闭、保守等落后文化观念的摒弃,体现了具有明显特征和融合优秀品质的先进文化意识的觉醒。

围绕战略目标,长钢提出了全体员工应当建立“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工作的根本要求,对外活动表现为统一的整体;在形成竞争文化的同时,企业内部大力倡导互相配合、协同合作,员工之间团结友善、互敬互爱,一人有难大家帮助,建立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新型人际关系;企业通过有机的组织、管理,尽可能为广大职工的生活、工作、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将企业与员工构成利益和生命的共同体,能够有效地培养上下同欲的群体协同意识。促使全体员工真正把企业兴衰作为自身的职责,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作为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的大家庭。这种文化认同,将企业的共性追求与尊重个性的创造融为一体。有利于智慧和能量的全部释放,有利于塑造文明、学习、勤奋、竞争的个体形象和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建成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的文化统一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