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21:23:08

内科学论文

内科学论文篇1

引文的概念来原于著作活动。科技论文的引文统计分析和评价,是选择和利用医学科技文献为医、教、 研服务的重要手段和研究课题。  

 

作者选择《中华内科杂志》为统计分析对象。该刊是我面内科领域最主要的部级医学刊物,其载文反殃国内内科领域技术、学术和科研的现状和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与该刊有关的国外期刊有536种,国内期刊有90余种,因而利于进行引文分折。本文就该刊1984〜1898年共5卷60期中发表的666篇论文所附引文5639篇分别按语种,种类、被引次数统计分析如下:

 

一、引文平均值   666篇论文中引文最少5篇,最多35篇,平均每篇引文8.46篇„

 

二、引文语种  5639篇引文中中文1209篇,英文4329篇,日文98篇,其他外文3篇,依次占总引文量的21.43%, 76.76%、1.76%和0.05%。

 

三,引文类型  中文引文期刊1209篇,图书156篇,特种文献46篇,依次占总数的79.23%、10.22% 和 10.55%。

 

四、引文期刊分析(1)英文引文期刊:666篇论文中英文引文4329篇、其中英文图书和特种文献引用283次,占英文总引文次数的6.54;英文期刊被引40次,占98.46%,被引数大于50次的15种,以引用次数多少依次为新英格兰医学、美国医学、柳卟刀、美国心脏病学、循环、胃肠病、英国医学、英国心脏、血液、内科学纪事、癌症、胃肠道、英国血液学,英国心脏病学、临床研究等杂志。(2)中文引文期刊:666篇论文中期刊引文1209篇,中文引文源期刊71种,引用次数16次以上11种,占引文源期刊18.31%;被引用774次,达总引文量64.02%。这11种期刊按被引次数多少依次是中华内科、中华血液学、中华消化学、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中华医学、中华医学检验、实用内科、中华心血管病、中华传染病、国外医学、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等杂志。

 

五、中文英文引文的时间分布  1988年中文引文共275篇,前后时间跨度27年;英文引文802篇,前后时间跨度为43年。

 

从上述资料课件,引文的平均值为8.46篇,而国内自然科学主要学科期刊论文平均引文量为8.86篇,水准近似。从引文语种分析,我国内科工作者主要以英文为工具,吸收本专业新知识和技术。这表明必须掌握英文,否则本专业75%以上信息就无法得到。

 

科技期刊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有效性和时间性强的特点。上述结果表明,引文类型以期刊最多,在英文和中文引文中分别占93.46%和79.23%,因而是吸收内科情报的主要渠道。按布拉德福法定律分析,我国内科领域主要利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15种英文和中华内科杂志等11种中文期刊,这些期刊可作为内科专业的核心期刊。

 

随着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文献老化加快。本文资料显示中文期刊为7年,英文期刊为11年。英文文献寿命较中文文献寿命几乎长1倍。表明我国内科学 术水平与国外同类专业还有差距,故应大力加强外文资料的捜集,加工和报道工作。

内科学论文篇2

疾病的治疗往往不是单一的内科治疗,包括外科治疗、放射治疗、中医治疗等多学科治疗。而患者常常同时患有多个疾病,涉及多学科。故需要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的能力,而指南就是多学科的综合,对指南的学习能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能力。它是完善临床医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播全科医学理念、从事全科医学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途径,是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对指南的学习能加强全科医学课程建设。如:ATA甲亢指南在儿童甲亢、甲减治疗中的运用,成人甲亢患者可选用抗甲亢药物治疗、碘131治疗、手术治疗。而指南则具体提出:驥5岁的患者,由于易诱发甲状腺癌、肿瘤,避免碘131治疗。5~10岁的患者则可以选用碘131治疗,剂量应小于10Mci。并提出儿童的一线治疗选他巴唑治疗(1~2年),而另一成人可用的抗甲亢药物———丙基硫氧嘧啶,由于易引起儿童肝功能衰竭,不推荐使用。而对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也提出了具体的检测方法、指标、药物治疗、停药指针、疾病预后等。这些疾病治疗方案中不单单是内科学内容,还加入了儿科学、妇科学、放射治疗学等多学科内容。故对指南的学习能加强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加强各个科室间的沟通和学习

临床指南除了包含内科学内容,还含有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学科知识。临床实践指南引入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能促进各学科间沟通和学习,促进学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强学生对临床各学科的联合理解和联合运用。部分指南中提及的先进的实验室检查,很多医院没有此检查项目,更加需要检验科和临床科室进行沟通、交流。检验科能了解到某项实验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发展检验科的业务。临床科室也能了解某实验项目的可行性。通过各科室的相互协作,提高医院实验检测水平,又能提高诊疗技术。如:①甲亢的治疗,可选用抗甲亢药物治疗、碘131治疗、手术治疗。就一个病例而言,就需要外科、放射科、内科相互沟通,才能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②嗜铬细胞瘤,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在诊断和治疗,需要内分泌科、心血管科、外科相互参与,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3强化基础知识

临床指南除了包含临床学科内容,还含有药理学、诊断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临床实践指南引入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融会贯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并能灵活运用诊断等基础知识,有助于指导治疗。临床工作中,也能促进相关科室业务开展。如:ATA甲亢指南中,诊断部分提及多种实验室检查,而临床医师对实验室的检查方法、原理、结果都难以掌握和理解。通过检验科人员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使用实验检查。深入理解各项检查,能提高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学生才能理解检查项目的重要性。

4及时更新知识内容

目前,有部分医院、科室、相关学术会议组织相关医护人员、研究生开展指南的学习,有助于业务水品的提高和知识的及时更新。如: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目前的部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科学教材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药物替代治疗中,仍将甲状腺干粉列入治疗药物。但由于甲状腺干粉制剂生物效应不稳定,已不推荐使用。通过这样指南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知识。②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现在还可以看到地区医院的诊断中写到Ⅰ型糖尿病。诊断命名更改超十年了,还有地区没有更新。治疗方面每年更新,就更需要及时学习、早日运用,给患者带来福音。

5加强学生文献检索能力

内科学论文篇3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72例,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中分别有41例患者、31例患者;其中患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13例,患有肺癌的重症患者为6例,患有支气管炎的患者为39例,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分别为48例、24例;年龄为27.2~81.3岁,平均年龄为(51.39±5.0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严密检测病症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采取缜密的临床护理模式,分别针对患者的住院环境、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1环境心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要保证病房内良好的空气流通,可在病房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并每天对病房进行清扫,尤其对灰尘,尽量运用吸尘器进行打扫,保持病房内整洁。禁止摆放花草,探望患者人员带来的花束,说明缘由后给予带回,避免患者因花粉过敏加重病情。由于病情较长,患者极易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尤其重症患者,感觉治疗无望,极易产生绝望、消极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情绪,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1.2.2治疗干预

对不同病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观察,要特别留意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奏。一旦出现咳血、咳痰等症状,及时报告给医生进行抢救。同时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状况和短期治疗结果,制定相应的抢救预案并做好基本准备工作,可为抢救节省出时间。对患者讲解药物名称、疗效等基本情况,准确掌握患者的用药剂量、浓度等。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分别为一般药物的输入、特效药物的输入。另一种给药方式为雾化吸入,可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1.2.3通气干预

及时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呼吸障碍症状。在治疗时,需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对呼吸道、口腔内的分泌物及时进行清除,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病情相当危重的患者,无法进行自主呼吸,可运用呼吸机给予辅助呼吸。在进行辅助呼吸时,要严密细致的贯彻呼吸机上各项参数的变化,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纠正。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1例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病情得到好转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的患者为38例,无效的患者为3例,好转率为92.68%;3例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后,已基本恢复生命体征;无死亡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的患者为23例,无效的患者为8例,好转率为74.19%;8例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后,6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6.45%。观察组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来说若不及时实施有效的抢救预案给予护理干预,很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产生呼吸衰竭以至死亡。在治疗中,为每位患者制定有效的抢救预案,可为挽救患者生命缩减准备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有效率。在整个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以缜密的心思,观察每位患者产生的不同心理变化,注重微小细节的护理。饮食上要以易消化、高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并注重饮食的安全卫生。加强有关疾病的知识讲解工作,让患者知道治疗流程,可缓解患者的担忧。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注重个人卫生的整洁,勤换衣物,防止不必要的感染。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缜密的临床护理后,病情的好转率为92.68%,未出现死亡病例,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内科学论文篇4

1转变内科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社会逐步向小康社会发展,人民的饮食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但随着而来的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和肥胖带来了一些内科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因此时代的发展强烈促进了内科学的发展。在中国医学高等院校中,我们普遍使用的教学法是单纯的传统教学法,即以教师授课为主。在传统教学法,教师是主导者,教师注重的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主宰了课堂,学生们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同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太局限于课本中;教学方式关于单一,以至于学生没有把抽象的知识理解透。而内科学的内容涵盖了疾病的定义、病因、致病机制、流行病学、自然史、症状、实验诊断、影像检查、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而从内容上讲,内科又可以分为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和呼吸内科等。由此可见,内科学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且还要学会把所学会的知识应用到临床当中。但单一的传统教学不是特别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内科学的要求。作为一名医学教育者我们应该意识到如何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内科学的重要性,因此,通过适当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我们研究的方向,也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趋势

2CBL教学法的概述

CBL法是在PBL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PBL法可以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而CBL法是传统教学法很好的补充,弥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的缺陷。CBL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内讨论式教学[[2],病例是CBL法的灵魂。CBL法的授课对象是已经学习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医学生,该方法的授课方式是从病例着手然后小组讨论。CBL法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医学教育者看到了单纯的传统教学的弊端。从根本上讲,CBL教学法以案例为核心,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当中,让学生享受到教学的乐趣;同时,CBL法创设了情境化的课堂教学氛围,美国著名情境认知专家曾说过学习和思维都是基于情境的,它们不能孤立地镶嵌在个体的大脑之中,而是通过情境中的文化活动或工具发生在人类的大脑中;CBL法超越课本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技能和临床操作能力。CBL法不仅继承了PBL法的优点,同时又能更好地与传统教学模式共存。鉴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CBL法会在内科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3以糖尿病为例探讨CBL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糖尿病是常见多发病,严重威胁着全世界人类的健康。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发病率和患者的数量都居高不下。最近几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也呈现增长趋势,不仅1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增加,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也显著增加。本文就以糖尿病病例为切人点来探讨PBL法的具体应用。

3.1研究对象:50名吉林医药学院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已经进人临床见习阶段,且已经学过“十二五”规划教材((内科学)}第8版第七篇第二十一章糖尿病。

3.2设计病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临床经验设计一下病例和相关问题。病例:患者女,52岁。乏力、多尿伴体质量减轻2年余。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无力,抖卜尿增多(抖卜尿量2000r3000mV24h),无明显心悸、多汗症状。发病以来,食欲佳,睡眠尚可,体质量减轻5kg,既往无服用特殊药物史。查体:T36.8℃,P76次份,R16次份,BP135/85mmHg,身高160cm,体质量70kg。神志清,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甲状腺不大,未闻及血管杂音。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9.1mmol/L,餐后2h血糖13.8mmol/L。问题:OO1型和理搪尿病的症状有什么区别,②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及鉴别要点.p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④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提前1周左右把病例和问题发给大家,让同学们提前准备。并告知CBL教学法的目的以及意义。

3.3教学实施:七八名同学随机组成一组,一共分为7组。小组讨论是此教学法的最重要的形式,每组派一名代表对问题就行讨论,每组都轮流对问题就行讨论。其他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出疑问,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能力和主人翁意识。让每一组学生都要感受到双重身份:领袖和伙伴。讨论何题时候,要尽可能地拓展思维,把问题想的全面,分析的透彻。教师要想办法借助多媒体设备引人一个糖尿病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同学思考如果现在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在你身边,你作为内科医师会采取哪些措施。小组讨论后,老师要对刚才学生的表现就行点评,评价内容分为:学生对病例的准备、讨论情况和思维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老师要对糖尿病进行全面的总结,更加促进学生对糖尿病的理解。

3.4调查评估:课程结束后设计了调查问卷,对CBL教学法的效果进行评估。调查对象为授课学生。问卷内容包括CBL法是否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是否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是否增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是否会对我未来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等等。调查结果表明了很大一部分同学都认为通过CBL教学法,他们不仅学到了基本的临床知识,在其他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4结论

内科学论文篇5

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孩子们对于他们看到的自然世界已经构造出了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所以,孩子们对于自然界的解释和想法通常和成人是不一样的,甚至是错误的。在一些文献中,孩子们的这些不同的概念叫做“前概念”、“迷思概念”、“错误概念”等。有大量的文献事实表明,孩子们是带着大量的先前概念走入正规教育的课堂的,这些概念会影响到孩子们后来的进一步学习,而且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便经过老师的讲授,这些概念仍然会存在。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的概念发展进行了研究,其中,概念转变理论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儿童可通过对原有概念的转变和重建来获得正确的概念。在针对儿童概念转变的策略上,很多研究者做了探索。对于幼儿园的教师们,应该了解概念转变导向教学的用法以及它的重要性,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重在发掘学生的前概念,消除学生的错误概念。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关注幼儿前概念,努力引导其接近科学概念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

2了解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关注幼儿的年龄差异

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期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量是实物概念。从幼儿期的发展趋势看,下定义的水平随年龄增长有所提高。不会说或不会解词的人数在四岁前所占的比例较大,4~5岁以后有所缩小,5岁以后显著降低,而达到初步概念的人数,则在5岁以后显著增加。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和获得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授科学概念方面,教师要了解幼儿科学概念发展的普遍情况,分析其概念发展的不同水平以及各水平的特点,重视幼儿的年龄和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科学教育的总要求,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同时,要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逐步加深和提高要求。此外,教师还应在科学教育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教学方法。

3重视幼儿课堂上科学活动的运用

幼儿掌握科学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漫长的建构过程,它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智慧的引导。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以主题的方式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更符合年幼儿童的学习特点。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范围、幼儿的基本经验,选择、生成不同的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幼儿教育要把幼儿探索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活动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程序中。科学活动的主题多以游戏方案的形式进行,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起幼儿的活动热情。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幼儿年龄的特点,需要合理地安排科学教育内容,多渠道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精心地指导科学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目的。

4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

内隐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人类有两种学习方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环境刺激作出恰当的反应。与外显学习相对,内隐学习是指人们自动地、无意识地获得某种规则,习得知识和技能。内隐学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儿童没有刻意地去学习规则,也没有意识到学习材料里隐含的规则,却在无意识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有研究者比较了两种教学方法对幼儿获得科学概念和科学解决技能的影响,这两种教学方法分别是反应性教学(RT)和反应性与显性教学的结合(RT+EI)。实验结果发现,两种教学方法幼儿都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概念,而且反应性教学和显性教学结合组的儿童学习了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词汇。这些发现表明,当显性教学和反应性教学结合一起运用时,孩子们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概念和科学问题解决技巧。也就是说,在教授新概念和词汇过程中,隐性和显性教学策略的结合比隐性教学策略更有效。

5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

内科学论文篇6

1.1以循证医学的思路指导肾内科医师培训实践的必要性

当代肾脏病学领域主要涉及“肾实质性病变”和“肾衰竭尿毒症替代治疗”这两大分支。但从临床实践角度来说,肾内科的很多疾病具有极强的特殊性。“相同的病状特征、不同的病理反应”是很多肾脏疾病的典型特征。为此,如果医师仍然单纯依据主观经验判断患者症状对应的主诊病症,其误诊率会非常高。只有将循证医学的方法引入肾内科病症的诊断过程,以实证性的病理资料或实验室数据为依据,才能得出真正意义上经得住推敲的诊断结果。此外,肾脏发生病变的过程多为缓慢而且隐性的病变过程,应用药物治疗的疗程普遍较长,疗效观察则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病程和病例的演进过程如此繁琐复杂,单纯依靠单独的个人力量很难实现对海量病历资料的完整记载和传承。因此,只有依靠循证医学思路整合现代肾内科教学实践,才能在继承和发扬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临床实践中的各类情况,有效弥补以往纯粹主观经验的不足,更好的适应现代肾内科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发展需求。

1.2以循证医学理念推动肾内科教学实践发展的具体方法

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自学训练”(problem-basedself–directedlearningprogram,PBL)方法首创于McMaster大学。该方法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如下:“第一步,从临床实践中提出有关疾病预防、诊断、预后、治疗、病因方面的问题;第二步,检索相关现有的研究证据;第三步,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原则,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临床重要性;第四步,应用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患者的选择解决临床问题,指导医疗决策;第五步,评价实践后的效果和效率,进一步提高。”现举一例加以说明:“病房收治了一例老年男性患者,以反复泡沫尿、全身浮肿为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化验检查结果,初步考虑为肾病综合征,行肾穿刺病理检查明确其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Ⅲ期。”可见,我们应当利用循证医学的思路首先解决该病例患者的膜性肾病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问题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案。为此,肾内科临床教学导师应当指导医师采用正确的文献检索策略和有效的方法途径,以便其正确评价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合理诠释文献的科学内涵,全面获得医学证据资料,有效的将医学理论资料与患者实践情况有机结合来解决现实问题,最终收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在肾内科住院医师的培训方面,我们应当促使年轻医师从思想深处认知凭借主观经验行医办事的严重危害,敦促其认同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提高年轻医师利用循证医学方法行医治病的技能性。导师应当训练年轻医师查阅各类医学文献的技能技巧,帮助年轻医师掌握利用文献资料作为临床实践佐证的循证医学方法。另外,导师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塑造年轻医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利用循证医学方法获取医学文献资料解决临床实践问题时,导师应当始终向年轻医师灌输循证医学思想是进行医疗决策行为之前必须严格遵循的第一性原则,是医师向患者实施医疗行为的前提。只有学会以自主寻求医学实证性证据来指导和解决临床实践活动,才能推动肾内科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更上一层楼。

1.3依据循证医学思路进行肾内科医师培训实践的注意事项

尽管循证医学方法是值得肾内科教育领域积极推崇和深入挖掘的教学方法,但在我们推进该方法过程中仍有相关事项必须引起高度注意。首先,导师必须能够有效识别个别医师打着循证医学幌子行经验医学之实的假象。导师应当一针见血的指出个别年轻医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背后的本质——不会思辨的考虑问题,将医学文献作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只知道遵照执行却忘记批判审视,只记得一味的照搬执行却忽略扬弃思想指导下的发展思想。其次,导师应当告诫年轻医师学会医学方面的“与时俱进”,要牢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循证医学所援引的文献资料应该是最新的权威性研究成果。“新”是导师应当时刻告知医师牢记的关键所在。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的,医学领域的理论成果也是如此。因此,与时俱进的更新资料信息,将自身所学及时修正和调整,是循证医学指导肾内科培训实践的应有之义。再次,导师应当鼓励和敦促所有接受培训的年轻医师掌握一种以上的医学专业外语。事实上,我们所倡导的循证医学中援引的证据资料很多都是来源于国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提升阅读和吸收医学专业外语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的能力和素质,也是所有肾内科医师在接受培训过程中必须注意锻炼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懂得医学专业外语而坐等翻译现成的医学资料,将会大大限缩医师循证医学过程援引有力证据资料的范围和领域,这也会从实质上影响肾内科医师循证医学的实践效果。最后,导师还应当注重年轻医师在临床实践方面的循证医学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可信性,提高其医疗决策的精准程度,提升医师整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打破砂锅问到底”应该是循证医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科学态度。塑造医师循证医学的科学态度,改善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储备,养成医师良好的行医习惯,都是导师应当着力培养的内容。

2.结语

内科学论文篇7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深刻认识和总结国内外传统发展观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用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全面系统地认识发展问题的结果。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继承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思想,放眼世界,反映时代主题,抓住了发展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揭示了发展的实质和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从根本意义上说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最高坚持。人既是创造社会的主体,也是享受社会的主体,还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遵照人性的基本规律,理顺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优化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同社会发展在物相层面必然表现为追求经济增长等经验事实,但它更为坚执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旨趣,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集合,社会发展本质上只能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实现过程和人的自身价值的提高过程。社会发展的物相层面的经验事实只有在人本价值原则的规约和牵引中,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和真实意义。

首先,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社会主义发展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发展。其次,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最后,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人既是创造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全部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既注重长远利益谋求发展,又注重眼前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把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益结合起来,既注重物质文化利益的满足,又切实保障人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发展,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价值与自由的追求,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科学发展观表达了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强烈关注;通过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既包含着对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状况的关注,也包含着对个体及人类发展最高理想的追求;既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既关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又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新境界。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出发点——人的生存和发展

需要不仅是动物的属性,也是人的属性。人的需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生存需要,一是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维持人的生命机体正常运转的需要;发展需要是人建立于生存需要基础上的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高级需求。人的生存需要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内驱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的发展需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的、不竭的驱动力,它包括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参与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追求崇高的需要等等。在满足需要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意味着人的新的属性的出现,也意味着人性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社会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和不断得到满足的人类活动的历史。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现实满足程度,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和发展都是为了人和人的发展,没有为了活动的活动,为了发展的发展。满足人、人们、人类发展的需要,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2、科学发展观的资源和动力——人自身的发展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活动和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人的活动过程。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健全、健康的人格主体。世界近代500多年的历史是经济突飞猛进的历史,而充当这一历史真正动力的,则是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人类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腾飞,也离不开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格力量的推动。整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都证明,人的文明程度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马克思曾说过,人本身的天赋、创造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是最大的财富,是财富之最本质的东西。从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结构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等,都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运动的,任何发展离开了人的参与都无法实现。现代科学表明,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和改造,越来越依赖于对自身的掌握和改造。人类自身的发展状况己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

三、科学发展观:人本主义的回归

科学发展观是以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为根本动力的发展观,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各个社会子系统协调运作的发展观,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观,是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向人本主义的回归。

1、科学发展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人与物的统一,亦即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主体,既有物质生命又有精神生命,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人类活动离不开物质需要,但其本质上还是以精神需求为主要特征,物质需求是基础,精神需求是升华与向导。二者均有终极性,必须坚持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统一。每个人都希望有一种丰富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希望获得他人、群体和社会的尊重、获得自由和民主,希望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显示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人们的这些要求和希望归结起来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2、科学发展观——人类与自然的统一 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体现人类与自然界的统一,克服了传统发展观把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唯一指标的缺陷。中国的发展要依靠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靠消耗大量资源获取财富增长的道路。自然界永远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人永远都是生物体和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科学发展观摒弃了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足点,要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彻底转变观念,从传统的“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随意支配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是自然的成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不再以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对待自然界,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与环境、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融合在一起,树立一种新型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既兼顾人类的利益,也兼顾自然界的和谐;既考虑当代人的生存,也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

3、科学发展观——人类与历史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人类与历史的统一。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也要对自己所创造的历史负责。近代以来,人类通过科学技术,使工业成为现实,大大拓展了自身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而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的加深,人类改造世界的力量也日益增大。正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化的历史过程中,人类把自己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客观对象,实现自然的人化,创造着适合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理想世界,因而,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然而,工业化同时又是自然资源大规模消耗的过程,也是对自然环境不断增压的过程,因此,工业化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课题,即如何保持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子孙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讲求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人类的未来负责,要求必须处理好代际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把发展的权利与发展的义务统一起来,既要实现和维护当代人的发展权,又不能剥夺了后代人的发展权,必须尊重他们的发展权利,保护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尽义务、负责任。

参考文献

[1] 彭树人:“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载《理论学刊》2004年第7期。

[2] 刘强:“以人为本:生产力发展的起始点和归宿点”,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4期。

[5] 周荣:“新发展观与‘以人为本’”,载《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

[4] 马德普:“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载《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

内科学论文篇8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深刻认识和总结国内外传统发展观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用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全面系统地认识发展问题的结果。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继承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思想,放眼世界,反映时代主题,抓住了发展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揭示了发展的实质和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从根本意义上说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最高坚持。人既是创造社会的主体,也是享受社会的主体,还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遵照人性的基本规律,理顺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优化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同社会发展在物相层面必然表现为追求经济增长等经验事实,但它更为坚执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旨趣,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集合,社会发展本质上只能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实现过程和人的自身价值的提高过程。社会发展的物相层面的经验事实只有在人本价值原则的规约和牵引中,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和真实意义。

首先,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社会主义发展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发展。其次,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最后,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人既是创造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全部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既注重长远利益谋求发展,又注重眼前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把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益结合起来,既注重物质文化利益的满足,又切实保障人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发展,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价值与自由的追求,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科学发展观表达了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强烈关注;通过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既包含着对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状况的关注,也包含着对个体及人类发展最高理想的追求;既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既关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又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新境界。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出发点——人的生存和发展

需要不仅是动物的属性,也是人的属性。人的需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生存需要,一是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维持人的生命机体正常运转的需要;发展需要是人建立于生存需要基础上的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高级需求。人的生存需要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内驱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的发展需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的、不竭的驱动力,它包括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参与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追求崇高的需要等等。在满足需要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意味着人的新的属性的出现,也意味着人性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社会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和不断得到满足的人类活动的历史。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现实满足程度,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和发展都是为了人和人的发展,没有为了活动的活动,为了发展的发展。满足人、人们、人类发展的需要,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2、科学发展观的资源和动力——人自身的发展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活动和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人的活动过程。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健全、健康的人格主体。世界近代500多年的历史是经济突飞猛进的历史,而充当这一历史真正动力的,则是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人类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腾飞,也离不开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格力量的推动。整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都证明,人的文明程度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马克思曾说过,人本身的天赋、创造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是最大的财富,是财富之最本质的东西。从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结构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等,都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运动的,任何发展离开了人的参与都无法实现。现代科学表明,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和改造,越来越依赖于对自身的掌握和改造。人类自身的发展状况己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

三、科学发展观:人本主义的回归

科学发展观是以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为根本动力的发展观,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各个社会子系统协调运作的发展观,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观,是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向人本主义的回归。

1、科学发展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内科学论文篇9

1.1评价方法研究持续6个月。分别在研究前和研究后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临床案例的实际问题,判断标准由有经验的教授自定,满分100分,分为考核分理论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20分,判断标准:向学生提出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针对案例,尽可能列出多的解决方案,由老师对其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分。实践操作:根据解决方法,对效率(20分)、结果(20分)、技能(20分)进行评分,学生根据情况书写分析报告,老师对分析报告进行评分(20分),计算总分。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研究前后考核总分比较研究前两组学生考核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后,研究组考核评分显著升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2两组研究前后实践操作评分比较研究组采用参与式教学后学生实践操作评分较实施前显著提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两次考核实践操作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参与式研究”理论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是国际上成人教育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方法,其将教育、研究以及行动三者结合在一起。将“参与式研究”理论应用于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学习平台。参与式教育是以主体自主、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为宗旨,以彰显教育民主精神和教育成效为诉求的一种教育方法。它强调教育平等与合作,倡导师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张教育者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它内在地具有主体性、互动性、合作性、公平性、创新性等特征。它既符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亦契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因而应当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路径。参与式教育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教学的目标,以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平等研讨,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临床逻辑思维,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参与式教育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单项式传递信息的模式不同,参与教学法倡导学生“学”(参与研讨),教师“导”(引导)的方式,具有研究的心智,注重扩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能力。临床医学对实践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参与性教学模式适合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推广。参与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感受、分析、思考,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它既注重理论教学,也注重实践教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自主对所学内容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推理、判断,明确疾病可能的诊断以及处理原则,从而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决策的习惯和能力[11,12]。使学生从被动听课接受的过程转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过程,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参与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症状学、诊断学等知识融会贯通,相互渗透,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使各个相关的知识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合作,能感受到乐观向上的学习方法。而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参与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相对个性化获取知识的方法,在紧密结合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组讨论的内容是教师根据本节课需要教授的知识,搜集临床案例,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让学生采用已学过的以及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案例。这要求老师深入临床搜集典型病例,并根据病例材料整理,制定不同的案例。同时要求老师根据理论知识及不断更新的技术,及时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修正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团队的发展。参与式教学模式小组讨论过程中会提供临床案例,根据临床案例,结合所学过的以及本章节的内容,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要求教师精选案例,并进行编写。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要目标明确,主题突出。

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能够加深理解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并且能够利用既往所学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融会贯通。案例要求客观真实,典型生动。所有选择的案例均来源于临床,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反映所学内容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启发。要求教师在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临床医疗活动中,选择、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够发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所选择的案例要求难易适中,信息量适当。所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够使学生主动探究其原因,深入分析,甚至在课下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另外,所选择的案例需要反映关键的问题,老师提供清晰、有条理的相关信息,便于学生参与讨论。老师需要根据案例、结合本章节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所设置的问题可以是常识性、单一性的问题。问题的安排顺序需要以课程推进的理论体系为导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由组长对讨论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讲述,最后老师可进行引导性的讲解以及归纳总结。

内科学论文篇10

1.1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预防,季节交替时注意保暖,多食富含营养的食物,多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服用预防性药物等。实验组患者给予中医内科学预防,根据患者疾病种类,分析其内在的病因,而后根据病因给予患者调理身体的药物。

1.2观察指标对本组患者随访一年,调查并记录两组患者季节性疾病再次发生的情况。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本组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季节性疾病再次发生的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有54例再次发生季节性疾病,发病率为79.41%,其中疾病发生两次及以上的患者有36例,占52.94%;实验组患者有12例再次发生季节性疾病,发病率为17.65%,其中疾病发生两次及以上的患者有4例,占5.88%。由此可知,实验组患者季节性疾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性差(P<0.05)。

3.讨论

中医科学理论认为对于疾病的治疗应趁早,在其侵犯人体产生危害之前就应给予重视和处理,因此对于季节性疾病的预防,也是中医擅长的方面。对于疾病的预防,中医有其独特的理念--证气[4],也就是调理人体各方面的机能,使其能够抵抗外界刺激,而调理过程中对人体本身的伤害较普通调养小的多。良好的预防疾病能够为疾病的治疗建立较好的后期环境,能够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疗程,因此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而在中医的各个治疗领域中,其对季节性疾病的预防效果远远超过其他领域的效果,已经成为中医中最具特色且最优秀的部分。

人体的结构功能特点使得在季节交替时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即为季节性疾病,而且季节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部位广泛,治疗较为复杂,故应采取循序渐进的预防[5]。中医内科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平衡,使其能够抵抗季节性疾病。在中医的预防中,掌握好平衡至关重要,只有良好的把握平衡,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时,应慎重。事先详细调查患者的各项基本情况并取证,而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进行调配,调配过程更是马虎不得,在出热的处方中切不可出现升温的药物,应严格遵守药物相生相克的原理。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就是做到透彻分析疾病,了解其复杂性、持久性的根本原因。中医对待季节性疾病的预防方法来自其治疗,从治疗方法中逐渐总结经验。预防理念重要的是从总体到局部的转化思想,中医是从最小的隐患开始,一步一步,循序渐进,逐渐改善各器官脏器,将季节性疾病扼杀在萌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