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4:17:15

中西医临床论文

中西医临床论文篇1

我院对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取的96例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其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男38例,女10例,年龄33~62岁;对照组48例,男40例,女8例,年龄32~60岁;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过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失代偿情况。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静点丹参注射液250ml,1次/d,并口服中药汤剂,基本方为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方剂主要药物组成及常用剂量为:黄芪、柴胡、枳壳、香附、白芍、茯苓、白术、厚朴、陈皮、郁金各15g,青皮、猪苓、炙甘草、川芎各10g。1剂/d,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疗程3个月,随访6个月。对照组口服维生素E丸100mg,3次/d,静点维生素C2.5g,1次/d,疗程3个月,随访6个月。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出现明显肝功异常(ALT>120u/L)或肝硬化失代偿者按治疗原则给予相应治疗。

1.3观察指标所有病例每月检测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每3个月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彩超测试肝脾大小和门脉直径各1次。治疗和随访中如出现TBIL>35μmol/L、血清白蛋白<35g/L、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为肝硬化失代偿。

1.4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χ2检验。

2结果

2.1失代偿情况治疗结束后及随访半年中,治疗组发生失代偿情况为12.6%,对照组发生失代偿情况为32.9%,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治疗组血清纤维化指标在治疗前后变化显著,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并无显著差异,见表1。表1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P<0.05,P>0.05

2.3门脉直径的变化治疗组治疗前(14.21±1.32)mm,治疗后(13.2±1.26)mm,疗效显著(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13.99±1.31)mm,治疗后(13.92±1.29)mm,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病例58.9%脾脏厚度缩小>2mm,而对照组只有12.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

2.4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代偿性肝硬化的合理治疗方案是去除致病因子,抑制胶原纤维形成的各个环节,促进其降解和吸收。长期以来,以活血化瘀和软坚药为主的方剂,已获一定效果。丹参注射液为中药制剂,丹参的成分之一丹参酮Ⅱ-A磺酸钠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且有改善肝脾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中药黄芪补气升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2]。柴胡、枳壳、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气,川芎、白芍养血和血,炙甘草、白术、厚朴、陈皮运脾化湿,茯苓、猪苓利水渗湿。本文结果提示,丹参注射液和中药联合应用可有效降低血清HA、LN、PCⅢ,同时有效缩小门脉宽度和脾脏厚度,并阻滞肝硬化失代偿的发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寿命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中西医临床论文篇2

[关键词] 中医;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a)-0143-03

经过五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已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在医疗、教学、科研、产业、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传承中医药知识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更为凸显。

1 当前中医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

伴随着扩招,中医教育所延用的统一化、同一规格层次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与挑战,使得扩招以来的人才培养质量滑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1]。当前,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正面临着诸多困难。

1.1 经典教学薄弱,中医特色缺失

纵观当前中医高等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普遍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医经典教学薄弱,中医特色不明显。从课程设置来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最著名的四大经典课程均为必修课,但其他的中医著作如《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很少涉及;从课时数上来看,4门经典课程各开设一个学期,目前课时仅为54~72学时;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来看,经典课教学中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己背诵、阅读、理解引导不够,结合实践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全面、中医基本理论掌握不牢固,中医特色明显缺失。

1.2 西化较严重

中西医学由于其科学范式的差异,在没有完成其范式融合和“基因”重组前,二者的本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近代来的中医教育从办学宗旨到课程设置都明显烙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印迹,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沿袭并强化了这一倾向[2],这就导致中医院校在开设中医专业的实践当中,明显受到西医的影响。历经中学阶段现代科学学习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西医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使得中医思维难以建立,加之医疗市场利益驱动,导致强势文化的西医逐渐盖住了中医,学生更注重西医课程的学习,呈现了严重的西医化。

1.3 临床实践水平不高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尤其是中医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把跟随师傅门诊、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作为中医教育的关键,“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已成为中医培养的共识。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中医专业学生成倍增长,师资、实验实训中心、见习实习基地等各类教育资源却没有同步增加,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学生跟师学习、积累临床经验的实践动手操作机会大大减少;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课程选择与组织不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对知识的实践性重视不够,加之管理未理顺等因素,导致培养的学生临床实践水平不高、不会看病,人才培养质量滑坡。

1.4 科技创新能力不高

中医学科本身的特色,如中医注重经验积累,其望闻问切、中医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都不是机器、西医药所能替代的,这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但是,正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也是导致中医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的致命弱点。而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吸纳了现代人文科技、西医课程体系,注重中医人的现代思维与科技技术的培养,但是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欠准确,教育模式过于传统,教学理念与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中医人才培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高,难以与时俱进。

2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考

扩招后,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但多数中医院校的教育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其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大众化时期主要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而不是精英型的人才[3]。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面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思想都要尽快转型,才能实现真正的大众化教育。结合实际,笔者做如下探讨:

2.1 分类人才培养,明确培养目标[4]

中医药院校大部分都是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对学生实行分层分类培养,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及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使学生既有将理论转化为临床技能的能力,又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临床技能,也要有一定的管理、专业研究与创新等方面知识及能力;还要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医学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现代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发展中医的能力[5-6]。

2.2 强化经典著作学习,增加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课

强化经典著作学习,增加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课。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渊源。回顾历代名医的成才之路,中医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是绝大部分名医成才之本。所以应强化经典著作的诵读,相应增加课时。同时在经典与临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强调中医经典著作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增加经典的临床实践课,要求学生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经典指导临床,继而通过临床实践去体悟中医经典著作的精髓。同时加强教师临证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上临床,建立教师临床机制;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2.3 增加人文选修课程,夯实传统文化功底

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秀才学医,笼里捉鸡”,这虽是一句俗语,但却反映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中医学是建立在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主流哲学的宇宙论、辩证思维一脉相承。只有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才可能建立起很好的中医思维。另外中医典籍多为生涩的古文,只有具有良好的古文功底,才能读懂领会中医典籍的含义,继而运用于临床。因此古代无缘跨上仕途的穷秀才们为了谋生转而学医,很快就能够入门,成为不错的医生。今天现代中医的培育也必须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积淀。

2.4 优化中西课程设置,强化中医诊疗思维

对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西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技能知识也是必须的。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中医学专业必须以中医课程为主,应遵循“先中后西、中西结合”原则,突出中医特色,“先中后西”以利于建立中西医诊疗思维为原则;“中西结合”以加强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学新生历经中学现代知识体系训练,易于接受西医观念,形成一种西式认知思维范式,建立了先入为主的西式思维,便难以认同和理解中医药独有的学术思想与思维方式,因而很难学习、领悟中医学的知识精髓,更不可能运用中医药的学术语言进行知识创新和临床实践。因此在中西医课程设置上坚持“先中后西”的原则,恰当处理好中西医课程比例,以强化中医思维的建立。

2.5 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提高临床实践水平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疗效,疗效是判断中医科学性的关键,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存在的底线,也是中医药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7]。只要有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能够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中医,中医才可以持续传承。可以说,临床实践是中医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一是要增加临床实践课程比例,增加学时,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二是改革临床教学模式,后期教学、临床课程教学要与临床医院形成良性互动;三加强对临床课程教师的培训考核,提高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四是加强对中医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建立新的见习、实习基地,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管理,缓解当前见习、实习基地紧张的状况。

2.6 注重现代技术运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医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的关键是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及时注入现代科学技术新思维、新认识、新技术。通过学习运用新知识,舍弃中医理论中过于直观、猜测的东西,增加科学的、实证性的新内涵。为了培养适应现代要求的中医人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设置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基础课,全面培养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②注重科学思维和方法论的教育,增加科学思维方式、科技与学术发展史、科研思路与方法等课程,提高科研与创新意识;③增设现代技术选修课,优化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的研究,增大经费投入,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扶持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2.7 深化中医教材改革,丰富教学手段

加强教材建设,深入研究,改变中医“中医理论难懂,中医书难读”的困境,开展直观教学研究,根据中医学学科规律,适时合理地配用直观教学模具及辅助手段,展现出传统教材、传统课堂上难以实现的阳性体征、特征和语言上难以表述清楚的抽象理论和感觉,运用直观教学强化了中医辨证思维,打破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中医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中医事业接班人,需要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进一步明确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分类人才培养;强化经典著作学习,增加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课;增加人文选修课程,夯实传统文化功底;优化中西课程设置,强化中医诊疗思维;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提高临床实践水平;注重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深化中医教材改革,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办法[8],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中医人才的培养是满足卫生市场需求和大众化教育社会需求,促进中医药事业进步与发展的真正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 贾谦.中医式微与教育失误[J].医药世界,2006,(7):4-5.

[2] 卢传坚,朱旭红.浅谈中医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医教育探索,2010,(3):10-12.

[3] 叶祝弟.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反思和展望-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访谈[J].探索与争鸣,2009,(2):4-6.

[4] 黄政德,熊辉,李江山,等.多层次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14-16.

[5] 张兄武,徐宗宁,付保川.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11,(2):50-51.

[6] 刘志鹏,杨祥,陈小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34-36.

[7] 李艳红,毕立雄,张顺贞.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3):60-61.

中西医临床论文篇3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医学科学和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制类型

学制3-5年;报考类型分为全日制博士(含学术型、专业学位)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仅限报考临床医学专业(专业代码1051开头的),考生在报考时必须明确考试类型;考试类型一经确认上报国家卫生部考试中心后,不得更改;在职考试外语成绩为标准分(合格标准为300分),统考考试成绩为百分制。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医学类专业(含药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人员,医学类专业(含药学)或相关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录取前能取得硕士学位)。如属跨学科门类报考,原则上须主持与所报考专业的学科范围一致或相关省级以上课题或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均为第一作者,下同)。

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必须工作3年以上,获得硕士学位后公开发表与所报考专业的学科范围一致或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2篇。

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博士(参加三门考试)必须工作3年以上,且原则上须主持省级以上课题或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录取时按“定向就业”类别。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参加一门外语考试)必须具有医学硕士学位,且获得硕士学位后在临床医疗第一线工作至少3年,学位申请前须具备住院医师第二阶段规范化培训合格证。考虑到全日制博士招生指标的限制,建议在职且已获硕士学位的医务人员报考。

3、有两位与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4、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规定办理。

凡招生专业目录备注栏 “同等学力不能报考”、“1年以上工作经历可报考”等的部分导师、专业,请考生按备注要求选择报考。

四、报 名

报名日期:定于2013年12月1日至25日。

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与提交报考材料相结合

网报日期:2013年11月25日至2013年12月25日

第一阶段:应届生预报名

2013年11月25日至11月30日(10:00~22:00)

第二阶段:正式报名

2013年12月1日至12月20日(9:00~22:00)

报名程序:

一、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直接登录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页(单击进入)进行网上报名;

二、网报成功后下载《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含报考材料目录)》;

三、考生下载申请表后,应按要求逐项填写,并务必按报考材料目录要求送交以下材料:

1、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招收博士生情况登记表;

2、报考博士生申请表(含个人信息表、专家推荐意见、硕士阶段课程成绩等);

3、证书:往届生交硕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复印件(凡本校往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报考不必提供评议书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应届生交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并必须在录取前(7月5日)补交硕士学位证、毕业证复印件;

4、以同等学力获硕士学位的考生交工作3年以上证明,且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的复印件;

5、医师资格证书(报考临床专业学位的考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等;

6、报考委托培养博士生的考生,现役军人报考,均需工作3年以上,由单位出示同意报考证明;

7、在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考生另交大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相片1张;

8、考生还须认真填写《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科研计划书》(含近三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计划书》报名时暂不交,留待面试时交导师组,由导师组作出评定,评定结果计入面试成绩;

以上材料1-7项内容应在2013年12月25日前(邮寄材料以邮戳为准)送交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研究生院招生办(具体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公楼616室),经审查合格后网上打印准考证(2014年1月下旬)。逾期不予办理,提交材料或填写不全责任由考生自负,凡送我校的材料概不退回。

2014年全日制博士按学术型、专业学位招生类别分别填报志愿,同一学科,不同培养类型按不同的专业代码填写。如中医内科学,学术型代码:100506,专业学位代码:105118。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仅限报考临床医学专业(专业代码1051开头的),无名额限制,且不占导师博士招生指标,报名时须征得导师同意。

报名费用:报名费250元(含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全国博士外语统一考试报名费、面试费),通过邮寄报考的考生加收函报费20元。

五、考试

(一)全日制博士生

考试科目:外语(英语或日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外语考试由国家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考试方式:考试分初试和面试。初试采用笔试,面试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不同专业和培养类型进行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的考核。

(二)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考试科目:外语(英语或日语)(国家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分数线由国家划线(一般为标准分300分)。

考试时间:2014年3月中旬(具体时间以准考证通知为准)。

考试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课室楼(广州大学城校区)。

考生于考试前一天持身份证、准考证、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应届生持学生证原件到我校研究生院报到。(考前网上公告报到须知)。

六、体格检查

考生必须在考试后由我校保健科体检,体检要求按《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及执行细则》执行。

七、录取

(一)报考全日制考生,根据考生的推荐材料和初试、面试成绩,并结合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由我校按规定择优录取。报考在职博士考生,外语成绩符合合格标准(有合格证编号),由我校直接发放入学通知书。

(二)根据《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精神,从2014年起,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凡被我校正式录取的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须缴纳10000元/年的学费,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收费标准及收费方式依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详细情况请密切关注后续公布的相关招生信息。

学校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完善奖助学体系,提高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待遇,形成有利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八、报考费用及学习待遇

考生报考所需一切费用(报名费、体检费、往返旅费、食宿费等)均由本人自理。

录取后在校学习期间的待遇按有关规定办理。

九、毕业生就业

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按国家有关规定推荐就业、自主择业;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按协议书规定回原单位工作。

十、招生人数

本校2014年计划招收博士生145名,实际招生人数以当年国家下达招生计划为准。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单位代码:10572

地址:广州市机场路12号

邮编:510405

联系部门: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电话:020-39358482

联系人:程宾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人数

考试科目

备 注

院所

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

4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抗应激损伤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徐志伟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招收卓越班报考

基础医学院

02

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黄水清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

03

病因病机及治法研究

潘毅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

04

中医药抗应激损伤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敖海清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

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

7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病毒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王新华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温病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热研所

02

病毒性疾病的中医药研究

符林春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温病学

热研所

03

岭南温病研究

林培政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温病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4

①经方治疗疑难病症研究②伤寒论文献研究

李赛美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伤寒论

第一临床医学院

05

六经辨证内分泌疾病的研究

朱章志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伤寒论

第一临床医学院

06

①风湿病研究②《金匮要略》研究

林昌松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金匮要略

中医内科学或金匮要略硕士研究生优先考虑

第一临床医学院

07

①防治糖尿病经方的开发②含毒性中药的经方安全性研究

宋健平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温病学

科技园

100504

方剂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调理脾胃方剂的临床运用与药理研究

施旭光

①英语②药理学③方剂学

中药学院

100506

中医内科学

8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治疗脑病

孙景波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2

脑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王 奇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3

脑血管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梁伟雄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含西医神经内科部分)

第二临床医学院

04

中医药治疗肾病研究

刘旭生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5

中医药对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增敏

吴万垠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6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

吴焕林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7

中医药治疗肾病研究

汪 涛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8

COPD的中医证治研究

林 琳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含呼吸病部分)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5118

中医内科学

24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

冼绍祥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刘小虹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中医药防治脾胃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邝卫红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4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

吴 伟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5

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刘凤斌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6

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汤水福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7

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临床与实验研究

左俊岭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8

中医治疗血证(血液病)的研究

杨洪涌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9

呼吸重症

孙志佳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

血液病的临床研究

陈志雄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临床工作2年以上

第一临床医学院

11

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何羿婷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二临床医学院

12

脑血管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黄 燕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含神经病学内容)

第二临床医学院

13

脑血管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蔡业峰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含神经病学内容)

第二临床医学院

14

治未病研究

杨志敏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5

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毛 炜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含肾病内容)

第二临床医学院

16

中医药辨治消化系统疾病

黄穗平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7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

邹 旭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8

中医药防治肾病研究

李顺民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19

中医药治疗内分泌疾病

李惠林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20

中医药防治肝病

周小舟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21

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杜少辉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22

心血管病临床研究

王清海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附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23

中医药防治疗脑血疾病的研究

黄德弘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附属广州中医院

24

中医脑血管病研究

谭 峰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附属佛山中医院

100507/105119

中医外科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前列腺癌的中医优势治疗

陈志强

①英语②人体解剖③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0508/105120

中医骨伤科学

12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髋膝关节疾病基础与临床

樊粤光

①英语②人体解剖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疾病

庄 洪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中医药防治骨与关节损伤

黄 枫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4

股骨头坏死基础与临床研究

何 伟

①英语或日语②人体解剖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本专业硕士毕业,有三年以上工作(或研究)经验优先

第一临床医学院

05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疾病

梁 德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至少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

第一临床医学院

06

脊柱退行性疾病及骨关节病

刘 军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7

脊柱退行性疾病的诊治

林定坤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8

①骨关节病的防治②运动医学

韩清民

①英语②人体解剖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09

脊柱病临床研究

林一峰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10

骨质疏松临床研究

黄宏兴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11

①中医药治疗软组织损伤②中医骨伤科康复研究③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

杨海韵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附属佛山中医院

12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病

许学猛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附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100509

中医妇科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生殖健康与生殖障碍的中医药研究

罗颂平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妇科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5121

中医妇科学

3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研究

许丽绵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妇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补肾活血法治疗妇科肿瘤及月经病研究

李坤寅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妇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研究

曹立幸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妇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0510/105122

中医儿科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①小儿血证研究②小儿脾胃病研究

许 华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儿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0511/105123

中医五官科学

4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阮 岩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耳鸣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刘 蓬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五官专业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鼻咽喉疾病的治疗研究

李云英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耳鼻喉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4

鼻咽癌中西医基础与防治

周小军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

附属中山中医院

100512/105124

针灸推拿学

9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①针灸原理研究;②针灸促进脑功能重组及大脑可塑性的研究

许能贵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2

①针灸防治亚健康;②针灸传统理论及其应用

张 宏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3

①腧穴主治作用及临床运用特异性研究;②不同刺激方式和刺激量对穴位主治的临床影响

李素荷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4

针灸治病机理研究

唐纯志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5

①针灸原理研究;②针灸治疗代谢性疾病的研究

易 玮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6

针灸治疗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柴铁劬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7

针灸治疗痛证研究

林国华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5124

针灸推拿学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8

针灸治疗痛症、妇科病、皮肤病及失眠的临床研究

陈秀华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二临床医学院

09

针灸治疗痛症及抑郁症相关病症的研究

符文彬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0521

中医养生学

2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①养生本草研究②传统养生的管理(国际JCI标准的应用方向)

孙晓生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养生学

基础医学院

02

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

刘焕兰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养生学

基础医学院

100522

中医心理学

2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现代研究

邱鸿钟黄 海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临床心理学

经管学院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20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王宁生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中药药理学

临床药理研究所

02

中药体内代谢

宓穗卿

①英语②药理学 ③中药制剂分析

临床药理研究所

03

中药免疫药理

王培训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医学免疫学

临床药理研究所

04

眼用药理

王宁生唐由之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眼科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研究所

05

中药免疫药理与毒理

周 联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医学免疫学

中药学院

06

①调理脾胃中药作用机理研究②脾胃虚实证辨证论治研究

李茹柳

①英语②药理学③中药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脾胃研究所

07

大肠癌启动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

文 彬

①英语②药理学③生理学

脾胃研究所

08

中西医临床论文篇4

对 目前 中医 文献 研究 的现状冷静 分析 后认为,中医文献研究要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必须面向中医临床诊疗的主战场,必须面向当代科研的最前沿,必须面向中医 教育 的大课堂。

【关键词】 中医文献研究 三个面向 中医临床 当代科研 中医教育

中医文献研究,历来是中医 发展 和进步的重要方面。对于这一点,所有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们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要自觉地做个清醒的中医文献研究工作者,要清晰地明了自己的工作方向,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努力而且无怨无悔地做好中医文献研究工作却不容易。目前,各大出版社竞相出版了不少中医典籍,许多中医文献研究人员都做点校、注释的整理研究工作,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去翻阅一下,就会知道真正有新意、有见地的倒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是重复和雷同的。这已经是个严重的 问题 了。

我们现在怎样来做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既不能象 社会 现实中那些为名利来做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也不能仅仅从书本到书本,为研究而研究。笔者经过长期的认真思考,逐步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那就是中医文献研究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分述如次。

面向中医临床的主战场

中医文献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对于中医文献研究,首先要面向中医临床诊疗这个主战场,以充分发挥中医文献的真价值,即中医文献研究要紧密围绕怎样对于中医临床诊疗有帮助来进行,要真正把中医文献中所蕴涵的 科学 医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 方法 、技术、手段与经验明确、完整、准确表达出来,并且由中医临床医生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医临床诊疗中去。这就是说,一要发挥中医 理论 思想的启迪作用,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中医文献中对于临床有启发作用的重要理论观点、见解挖掘表达出来,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显示理论的力量和魅力。二是把中医文献中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手段、经验(包括具体的方药)直接运用到中医临床 治疗 中,以事实表明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的实用价值,中医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临床有效性。只要我们中医文献科研工作者在实践上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中医文献研究面向临床的主战场的工作就做好了。

例如,遇到肝病患者,发现他们无论是黄疸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还是甲、乙、丙、丁型肝炎,甚至是肝腹水,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反应:胃口很差,不思饮食,由此导致患者更加虚衰。假如这时临床医生还是按常规的治疗肝病的方法疏肝理气,柔肝保肝来治疗,临床疗效可想而知。但如文献研究者把《难经》、《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1]的思想见解告诉临床医生,他就会 自然 而然地想到中医的整体观,懂得及时调整机体功能状态的重要性,懂得五脏之间的生克关联,他就会自觉地拓展思路,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采取健脾开胃的方法和方药,进行整体调整,从而由患者机体本身的抵抗力来对抗病毒,并进行机体功能的自我修复,这就是西医所强调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作用。真正这样来发挥中医理论思想的作用,那么临床诊疗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良效。

又譬如在青蒿素的提取研究中,再次显示了中医文献研究的重要性。当临床上用西药奎宁治疗恶性疟疾产生抗药性,使用奎宁几乎失效时,临床医生把目光投向中医药,一个开发中医药直接服务于临床治疗的契机由此自然出现。

当然,有的学者把青蒿素的发明、小夹板固定骨伤的 方法 ,都说成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退一步讲,就算这样,这又何尝不是中医的光荣?!中医有价值、有成就的地方,西医才愿意来结合啊。看到中医有 研究 开发的光明前景,又正说明有思想的西医所具有的战略眼光。这说明围绕临床诊疗的实际需要来进行中医 文献 研究是大有可为的,一条也是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的,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通往成功的大道,未来的实践还会证明这一点。因为,我们知道: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面向当代科研的最前沿

中西医临床论文篇5

由于我国西药起步相对较晚,在西药的研制、生产相对落后,使我国西药的种类偏少、质量相对较差,这就制约了西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另外,我国药师要花大量时间在常规的药物供应上,即使是与临床接触最多的药房药师,也难把主要精力放在查房、参加会议、查阅病历、提供药物咨询、开展药物监测、建议调整和监察药物不良反应等工作上,使得药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在给药后24h内看完所有病人的病历及时发现用药方面的问题。

2.促进西药临床药学发展的具体措施

2.1完善的关于临床药学的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在临床医学上的发展就很好,临床药学的发展也应该借鉴。要发展临床药学,高校的培养是首要的。在美国,临床药师的产生于高等学校临床药师专业的设置几乎是同步的。我国也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加强对临床药师系统性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校与医院的对口。同时,我国的临床药学专业不应该定位在一个辅助临床医学的位置上,也应该与化学药剂研究区分。临床药学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制定自己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由于临床药学研究上需要连续性,我国在设立临床药学专业时,应增加学习年限,也可以设置本硕连读或者本硕博连读。且由于它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学校应该积极的于医院合作,联合研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机会。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2.2建立西药临床药学管理系统目前,广泛使用的很多西药在临床正确选择使用下治疗疾病的有效性是众所周知的,这就为西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建立完善的西药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应该是在合理使用西药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密切观察其使用后相关中医特征所发生的变化(既要认识到该药物发挥的治疗作用,也要认识到该药物所产生的副反应),进行逐一的归纳,并再次进行临床验证以进行理论确认。同时,还要加大对西药的药理药性的研究,从理论上掌握系腰带额各种功效,加之,经过培养的西药临床药师,配合高效的医药管理系统,另外,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保证药品的质量和价格,以及药品的流动性,从而建立出西药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当然,在建立西药临床药学的过程中,还应关注西药之间的联合应用现象,借鉴中药临床药学的文献资料和经验,并选择合理有效的统计学方法开展临床对比研究。从而使西药临床药学得到广泛推广,使其形成体系,更好的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

2.3增加研究资金增强药剂师的自信心西医学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等现象,着眼于微观病症,西药在治疗疾病时,在对局部微观病变发生作用的同时会影响整个机体,在对某一理化指标发生作用的同时会使全身发生一些变化。在该理论指导下形成和使用的西药多注重于对局部微观病变和理化指标的改善。所以,西药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且科技含量很高,必须通过大量的试验来了解验证。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西药的研究投入,研制行之有效新药物、西药作用机理研究、西药临床应用等各大环节都学要资金的支持,所以充足的资金,是西药临床应用的重要保障。另外,西药临床药学的复杂性,就对西药药剂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不仅要掌握各种西药的药理,还要克服中国人西药的排斥心理。但是,西药临床药学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也就是有理可循,只要使药剂师有自信心,合理的选用药品搭配和规范的使用说明,就能轻松的治疗患者的病痛,从而促进西药临床药学的发展。

2.4健全医药监管机制由于西药临床药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西药床药学工作,需要加强药学的法律、法规建设,出台针对临床药学服务的法律、法规,针对药患关系,需要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利益,使药患关系的解决有法可依。建议医药监管部门,在己有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等仲裁机构中设立临床药学专业小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原则,在监督督促临床药师工作的同时,依法保护临床药师和患者的合法权益。相关行业协会要对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建立临床药学的准入制度和临床药师的核认证制度,严格把握临床药学的教育程度和考核标准,并对考核认证标准等的制定提供详细的方法与措施。

3.结语

中西医临床论文篇6

藏医药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研究报告显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按严格的科学要求做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不愈而发展为胃癌的发病率。这项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这也是西藏卫生战线上首次获得的最高部级奖励。不少藏草药及藏成药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由青海金诃藏药集团和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攻关课题——“七十味珍珠丸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传统经典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是藏医临床治疗各种肝胆疾病,特别是乙型肝炎的必备药品[2]。二十五味珍珠丸也是一种传统的藏药,对多年的中风、偏瘫、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极佳,不但被藏民誉为溶解血栓的“疏通机”,而且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此外,还有很多传统藏成药的药理和应用也得到进一步研究。如仁青常觉、仁青芒觉、二十五味珊瑚丸、坐珠达西、九味牛黄丸、智托洁白丸、藏汴宝补肾丸、七味散、冰片九味散、檀香八味散、诃子十味散、熊胆七味散、石榴八味散等。当前,还有大量药方散落在寺院和民间,既无标准也不规范。很多藏药研究开发机构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远赴牧区、民间、寺院,搜集挖掘、整理藏药秘方、验方、组方,积极抢救保护传统藏药的民间宝藏,但仍有许多未发现的药方,值得进一步发掘。

存在的问题

临床研究基础薄弱,名词、术语缺乏规范从现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藏医药的名词、术语、诊断等缺乏规范,导致沟通、交流的困难和研究结果的公信度较低。研究层次和水平偏低藏医药的疗效显著,凝结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对藏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藏药浴疗法、尿诊法、高原藏药等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皮肤病等方面作用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但由于藏医药形成的文化背景、区域环境等的复杂性,藏医药临床研究基础薄弱,藏医药临床研究论文很大一部分属于个案报道或未进行随机对照研究[3-4];部分设随机对照的文献没有记载具体的随机方法和组间基线的情况,即使个别有记载也过于简单,甚至将随机、半随机和随意混淆。多数没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甚至部分没有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疗程不规范、缺乏统一性、样本含量小、可控因素差、缺乏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等问题的存在,常干扰藏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结论,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和提供最佳证据,阻碍了藏医药临床医学治疗性研究水平的提高。临床特色技术缺乏规范藏医特色医疗技术作为藏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藏族人民群众乃至一些特殊人群的欢迎,确实解决了一些难治性疾病,为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解决了现代医学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火灸、油脂擦涂、放血、金针、药浴、敷缚、藏医熨敷、药蒸等疗法,这些藏医特色核心技术为藏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中不少技术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其推广应用存在困难,极大地限制了藏医药走出藏区,服务海内外。现行的临床指导原则有悖藏医药理论特性目前,藏药尚无基于藏医药理论制定的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只能参考现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制定藏药成方临床试验方案,而这种做法在藏药研究实践中造成了诸多矛盾。①藏医在长期的医药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在药物认识和用药习惯上与中医药存在很大的差异;②藏药的药性理论及功效主治与中药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一些药物的独特效用与中医药认识完全不同;③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计的研究方案和套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藏药临床疗效严重违背了藏医理论体系,也无法完全用所得的试验数据验证藏药临床的治疗作用。没有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藏药的发展只能削足适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藏医药研究方法思考

中西医临床论文篇7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管理;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

中医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切实保证和提高中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关系到中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在目前全国中医儿科临床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优秀的中医儿科高级临床专业人才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则显得更为至关重要。近几年,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中医临床型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多年来在中医儿科的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1 树立中医专业思想,培养儿科高级人才

目前在培养研究生时发现,“西化”现象日趋严重。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教学医院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纯中医、中药治病救人已满足不了患者和医院生存的需要。现在中医医院,尤其是在儿科病房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因此,一些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发现自己的西医知识很薄弱,下很大功夫去补习西医的知识而忽略了中医辨证思维的临床运用。即使原来研究生的中医专业思想比较牢固,进入临床实习后信心也会缺失,结果造成了许多研究生“舍中求西”,在强化西医学的同时,淡化了对中医的研习。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很难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在培养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生时应时刻树立中医专业思想,将中医的研习渗透到研究生临床实习的每一个环节。

1.1 临床教学查房,应注重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 临床查房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查房言传身教地教会研究生如何与患儿及其家长打交道,如何运用中医四诊收集临床资料,如何正确进行分析临床病例和解决问题;而对于临床的研究生来说,临床查房也是学习临床知识,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作为中医教学医院应规范地进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标准操作,对每个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用药分析,并针对某味中药的加减进行详细讲解,以提高研究生用中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在诊治过程中观察到中医的疗效,也进一步树立了中医的信心。由于小儿皮肤薄嫩,气血的盈亏和邪气的盛衰能较敏感地在舌象上表现出来,为此本院儿科建立了小儿疾病的舌诊库,要求临床研究生能通过望舌象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正确辨证分析。通过这项基本功训练,研究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许多同学通过对舌象的分析看到了疾病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了小儿望诊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性。

1.2 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和经典的学习 中医界历来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著作奉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历代临床实践的考验,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它们是祖国医学宝库里较早的标志性的里程碑文献。在本科学习阶段对经典著作的认识仅限于教科书,与临床实践结合还不够;进入研究生阶段,笔者认为在进一步倡导读经典的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去研习经典的内容,包括组织研究生针对经典的某些观点进行专题讨论,用经典中的理论和方药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通过将学习经典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研究生真正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疗效,提高研究生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研究生学会中医的学习和思维方法[1]。

2 注重临床技能培养,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2.1 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不断提高临床思维水平 在研究生教学中绝大多数知识是要靠研究生自己去积累、总结和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不断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有效地促进研究生自学、综合分析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先介绍相关的参考书目,鼓励研究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自己去寻找答案,然后再进行探讨。通过反复的训练,要求研究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观察患者,勤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水平。

2.2 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临床操作机会,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 目前对于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来说临床技能训练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现阶段,由于种种新的情况和矛盾,研究生实践操作机会更是减少。《执业医师法》颁布,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出台后,使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实习医师临床操作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实习医生动手机会越来越少。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临床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训。针对现状,笔者要求临床研究生与带教老师一起参加值班,时刻将临床研究生当作一名临床医师进行训练,使其尽快成熟。接诊患者后,老师和研究生同时书写首次病程记录和病志,研究生的病志作为实习病志,导师给予认真的修改和指导;临床实践中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导师都要先让研究生提出处理意见,再进行分析,切忌研究生只是一个跟随者;中医的推拿和按摩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总之,使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尽可能让其融入到临床工作的氛围中,使其时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而不是一名旁观者。

2.3 探索和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跟名师学艺”模式 中医的优势在临床,中医的危机也在临床,培养名医的关键也在临床。历来临床辨证诊治思维方法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以至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都要经过较长或很长时间的摸索,才能逐步成熟而独立胜任工作。要吸取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可取之处,探索和建立现代“跟名师学艺”模式,组织调研名医学术成就,剖析名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让研究生领会临床思维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掌握临床辨证诊治的思维方法和步骤,同时继承和发扬名医的理论与医术。

3 严把临床技能考核,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生命力在于加强临床能力培养,为落实这一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加强临床研究生的各阶段考核能极大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紧迫性,是确保临床型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举措。

临床的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素质的考核。包括:工作责任心、临床反应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①工作中责任心强,在医生和患者中有一定威望,能被人信得过;②思考问题灵活,遇到疑难病时考虑全面,处理急危重病时胆大心细、沉着果断;③对工作认真,对患者负责,虚心好学,不满足于现状和一技之长,而且善于总结经验,特别是失败的经验教训;④考核时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基本素质。由临床带教的老师进行综合评分。(2)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考核。基础知识考评主要是测试研究生的知识面。主要考核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包括四大经典及中西医儿科相关基础理论;除此还应考核相关专业一般知识,如儿科常用的有关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医、药、针相互交叉渗透的多种方法和技能;同时还应考评相关的法律、心理、社科、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等知识。(3)临床技能的考核。一是中期考核,目的是对研究生经过第一阶段相关专业科室临床轮训后的临床能力进行评定,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临证诊断、治疗水平以及临床操作能力等;二是毕业考核,对研究生本专业的临床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全面考核其理论知识、临床处理患者能力、诊疗技术及临床带教能力等。考核形式分为笔试和操作两种,笔试考核内容主要是考核研究生临床常见病证理论的掌握情况,重点考核常见病症的诊断、中医辨证治疗、西医急救处理方法等;操作考核内容主要考核研究生诊疗技术的操作、病历的书写等。由儿科导师组在临床实践中期和毕业时分别进行,并作出具体的考核评价结果[2]。

4 根据儿科研究生层次的不同,制定个体化培养方案

本校儿科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包括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其中有应届毕业考取的,也有工作几年后考取的,还有七年制的本硕连读研究生。各类研究生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存在缺点。笔者在培养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一特点,制定的培养计划应更具有针对性。比如,本科应届毕业考取的研究生和七年制的研究生应该注重临床实践阶段的培养,基础课后即可进入临床实践,跟随导师查房,亲自参加管理诊治患者,参加学术例会、专题讲座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学术活动,并在病例讨论中不断地训练自己阐述独到的见解;而对于已经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应鼓励他们尽早进入科研阶段,与导师和导师组共同议定研究课题及方法,尽早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为今后开展高层次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3]。

5 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导师组制,进一步开阔研究生思维领域

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所长,将各个专家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共同从宏观上负责指导研究生,它不仅可以增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且可以加强不同领域的导师之间的交流,将对学科建设大有裨益。临床研究生应掌握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典知识,不但要重点学习经典课,还要学针灸推拿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各家学说及病案学等课程,拓宽专业基础范围,增加专业技能,才能够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路,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需要。每个研究生都可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导师指导下,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随意确定选修课,创新课程选择,突破传统狭窄专业领域的范畴。

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关系到中医未来发展的工程,尤其是目前中医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的时期,临床型研究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经验,使临床型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不断完善,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中医儿科名医。

参考文献

[1] 许双虹,章文平,胡小英.培养中医儿科研究生中医临床能力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16.

中西医临床论文篇8

【关键词】 中医护理 教学 辩证施护

近代中医护理仍坚持辨证施护的原则,根据疾病的病因给予不同的护理,加速疾病的痊愈。如清・郑树圭在《七松岩集・淋浊》中,对“气淋”的护理强调“只宜静养”,这是根据气淋的病因而制定的,而“砂石淋”的成因“属郁怒伤肝者多”,所以在护理方面应“戒气省劳,绝欲为第一”。《万应经验良方》对伤寒的护理,根据感受寒邪之因,在护理上提出“惟宜密室避风,勿食粥饭米粒,静谨自守,只以姜汁热酒,或姜茶等类与饮,待七日传遍经络,虽不服药,亦自然痊愈。”又如,泄泻病因属脾胃虚弱,或外邪困脾而致,因此《王氏医存》对泄泻病人特别注意食物的消化,提出“凡饵汤药,萁粥食、肉菜,皆须大热。熟即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复损药力”。在施护方面坚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如《万应经验方》对阴症腹痛采用“食盐二碗炒热,布包熨脐腹,老幼皆治。”此外对阴症腹痛寒甚的,症见肢冷昏厥,或面唇青手足紫黑,用葱白二斤炒热,以不烫手为度,用单布包葱安肚上慢慢蒸熨,葱冷再换热之,俟热气透人腹内自愈,内以连根葱白七大根捣烂,酒煎去渣,热灌之,阳气即回。由此可见,辨证施护一直贯穿在每一病的护理之中。

目前在各类医院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由于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临床上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并且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由此导致在临床上很少有辨证施护,更没有辨证施护教学的开展。

1 加强高质量的临床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

①加强对临床教师思想与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什么样护理人才的关键问题。”因此,作为临床护理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思想和观念,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中西医护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认清各自的优势及护理内涵的共同之处,肯定中医护理理论对医学事业的贡献。②加强临床教师中医理论与技能的培训,教师首先要参加中医护理知识培训,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充分认识和肯定将中医护理融人西医护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并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实践。③医院应与医学院多方联手,多手段多渠道地为带教老师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环境。

教师可与学院中医系或中药系教师共同探讨中医护理的知识和技能,也可到中医医院参观学习,从而学习不同教师传授中医护理知识的技巧。

2 探索有效的临床带教方案、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①建立合理的临床教学组织管理体系。设立教学总带教负责护生的理论、操作考核,使各项教学工作管理到位,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②运用多媒体设备讲授理论小课,使中医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易懂。初步使护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形成联系。③带教教师运用PBL教学方法,结合实例,到病人床前,实地讲解,引导护生参与讨论,学会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④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病例讨论,进行教学查房。鼓励护生书写中西医结合护理诊断与护理计划,学会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进行最基本的辨证分析,在确立其病因、病性、病位的前提下,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反馈机制,重视护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同时,也要尊重、理解、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提高带教水平。

3 加强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速中西医护理技术的融汇和贯通,积极探索辨证施护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及时了解国际护理学科的发展,把握护理理念的发展动向。吸取国际护理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充分利用医院与医学院已有的中西医资源进行学习与研究,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积累新经验,总结新理论。运用新理论新经验指导临床护理教学,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使临床护理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新一代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涛.传统中医护理在现代的优势特色及发展[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2):1067―1068.

中西医临床论文篇9

【关键词】风险管理;西药制剂;质量管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64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21-02西药制剂作为药剂科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质量水平高低是衡量药剂科工作质量及医院水平的重要指标[1-2]。西药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一旦出现问题,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加重,严重者甚至死亡。如何有效提高药剂科西药制剂质量已成为临床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3]。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药剂科实施西药制剂风险质量管理前后各1年的质控资料,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质控优良率,临床科室满意度及工作人员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等,探讨风险管理制度用于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临床实施效果。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药剂科实施西药制剂风险质量管理前后各1年质控资料,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发放药剂科质控量表、临床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及全省药剂科统一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分别为1723份,375份,12份;而观察组发放药剂科质控量表、临床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及全省药剂科统一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分别为1750份,380份,12份;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

1.2西药制剂质量风险管理措施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加强医疗机构药物制剂质量管理规范执行,规范综合管理体系,切实做到岗位责任,责任到人,使药剂科工作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观念[4],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②严格遵守国家药物制剂相关声场质控标准,定期组织药剂科工作人员学习相关规范,并及时对规范进行更新,提高医院西药制剂质量水平,保证临床科室用药满意度。③努力提高药剂科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包括进修、培训及科室内技术交流等方式[5]促进工作人员对于药剂科相关专业技术全面、熟练地掌握,从技术环节改善西药制剂质量水平。

1.3观察指标采用我院自拟药剂科质控量表及临床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进行质控优良率、临床科室满意度判定;同时组织本科室工作人员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使用全省药剂科统一理论知识考核试卷。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选择SPSS15.0作为统计学处理软件,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1两组质控优良率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质控优良率分别为78.7%(1355/1723)和93.5%(1637/1750);观察组质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临床科室满意度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科室满意度分别为80.0%(300/375)和92.4%(351/380);观察组临床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2.3两组工作人员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工作人员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分别为50.0%(6/12)和91.7%(11/12);观察组工作人员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西药制剂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

3.1西药制剂一般都具有程度不一的不良反应,故服用存在一定风险。

3.2药剂科空间不足或布局不合理导致西药内服、外用制剂制备无法完全分开[6],西药制剂制备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3.3对于国家西药制剂相关质量管理规范执行不严格,操作、留样规范不完善,生产设备检修及使用记录缺失[6-7]。

3.4药剂科工作人员文化层次较低,缺乏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进修及培训机会较少[8]。我院通过采用西药制剂风险管理,完善药物制剂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临床操作流程,提高人员技术水平及责任心,从根本上改善西药制剂质量水平,充分满足临床需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质控优良率分别为78.7%,93.5%;观察组质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1]秦安龙,邵建屏.中国医院制剂的特点、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5):328-329.

[2]张志勇,王瑜,石林.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文件系统的建立[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6):484-485.

[3]顾小燕,徐玲玲,丁丽玉,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制剂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2010,5(10):955-956.

[4]徐晓路.风险管理对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3):138-139.

[5]刘起华,李冀湘,文谨.浅谈医院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8):12-13.

[6]唐春燕,陈大建,曾立威,等.药品说明书在药品风险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医药导报,2008,27(7):869-870.

中西医临床论文篇10

山西医科大学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在全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学校既要向国家输送高级专门人才,又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城乡培养一大批实用型的医学人才。自2002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2006年,教育部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之后,深刻认识到当前医学教育普遍存在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研究与实践不足;当今医学不缺少科学技术,独缺人文关怀;医学技术只有与医学人文有机结合,才能最终成就医学。为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系统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于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临床医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即为其中的一个重点。

二、改革思路

1、胜任力特征与模型研究

职业胜任力的培养既要有理论依据,又要符合区域社会发展需求;既要有特征模型或理论框架,又要有具体的可操作性;既要面面俱到,又要有改革的重点。因此,学校在论证分析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依据为中国医学教育标准与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GMER)60条: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模型则以主题的方式诠释文本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将表征的有意义的描述推断出准确意义的特征,建立胜任力特征模型。

2、实施步骤

先依据医学教育标准分解提取胜任力特征,后建立理论框架;而后结合区域社会发展实际,从医师角度开展实证研究,印证医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临床类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的薄弱环节,设计交叉融合的模块,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胜任力培养体系。项目实施过程中,边总结,边完善。

3、阶段性工作

一是根据山西医科大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文化道德素质、工作状况、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进行分析;二是对学校前期开展的山西省四区一县(太原市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区和娄烦县)的卫生需求调查数据进行了再分析,了解了城乡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和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期望要求[2];三是针对区域医疗服务特点,开展了医师职业胜任力实证研究,采用主题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从山西省各级医院抽样对医师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职业胜任力特征应包括人际关系能力、专业基本素质、职业发展能力、个人发展能力、心理特质五大类,并对每类进行了诠释[3],佐证了本项目的构想;三是对照医学教育标准,结合胜任力特征与模型,构建了知识课程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4],并从中凝练提取了职业胜任力培养的重点。通过以上过程,职业胜任力培养改革思路逐渐明晰,并且得以推广应用,概括为:以职业精神为先导,构建系统性素质教育体系,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以桥梁课程建设为纽带,提高医学生知识转化能力;以四项训练为重点,提升临床医学生综合技能。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互交叉融合,构成了“三维多元化职业胜任力”培养体系。

三、改革措施与成效

职业胜任力的培养贯穿教育始终,既要面面俱到,又要有工作重点,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在医学教育中凸显成效。

1、五种措施并举,深化系统性素质养成

当今医学不缺少科学技术,独缺人文关怀。医学技术只有与医学人文有机结合,才能最终成就医学。只有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素质的教育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的要素才能真正融入医学科学和技术领域,而且这种素质教育需要系统性地进行,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在教育改革中始终将医学人文素质养成作为改革重点,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性素质教育体系。①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主编出版国内首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概论》教材,在2002级试用,2003和2004级正式使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全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②实施预防、教育、咨询、治疗四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健康中心,专兼队伍结合,大一、大二侧重自我成长训练,大三、大四侧重医学心理与医患关系教育,大四、大五侧重职业心理适应教育,培养应对医学这个高风险、高压力职业的心理调节策略,成为山西省首家示范中心,近10多年无一起恶性事件发生。③依托山西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举办三届医学人文周。以走进医学人文、重新审视医学为主题,设置医学人文论坛、影展、画展、对话、征文等版块,国内多数知名医学人文专家和校内众多医学专家到场,8000余名学生参与,汇编成果5册,选录征文200多篇,唤醒了医学人文意识,深化了医学人文认知,强化了医学人文自觉,推进了医学人文发展。④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自2004年起,每年评审一次,截止2011年,共投入361.05万元,已立项979个,参与学生8117人,参与教师3000多人次,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奖46项。其中获第七届“挑战杯”银奖,创山西历史最好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新热情,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能力。⑤开展“绿色通道”导诊活动。自1998级开始,临床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从二年级起,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的到医院急诊室导诊,要求书写日记,其中生动感人的导诊故事精品已结集为《真诚与感动-医学生导诊随记》正式出版。

2、搭建三座桥梁,提升知识转化能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构建桥梁课程,架设了从医学基础课到临床专业课的桥梁,从临床技能升华为综合能力的桥梁,从临床医学生成为职业医师的桥梁,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①从基础到临床的过渡课程整合。根据“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②在实施过程中构建桥梁课程并据其特点,以单项能力培养为基础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以培养临床医师应具备的技能、人文关怀和团队精神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完整并具有鲜明特色的桥梁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③按照课程设置要求,目前已开设的实践/实验项目达60余项,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内科学、外科学、麻醉学、影像学、急救医学、危重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护理学等。涵盖临床基本技能和各专科技能实验室,构建了从“理论指导—模拟教学—动物实训—强化模拟—临床体验”一体化实践教学桥梁课程体系。④创建了临床实训中心(模拟医院),构建技能训练模块,开展医学模拟教育。临床教学模拟医院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融入职业素质训练,强化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推广医学教育标准教育理念,最终使学生逐步完成医学基础课向临床实践、单向技能向综合能力、模式化思维向集成创新思维、临床医学生向职业医生的转换[5]。

3、强化四项训练,提升学生综合技能

在2011年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上,山西医科大学荣获一等奖,也是一等奖获奖单位中两个地方医学院校之一;2012年,获得华北赛区第一名;之后在2013年再获殊荣,继续斩获全国一等奖,成为目前三次参加、两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唯一地方院校。成绩的获得与学校对临床医学生职业胜任力能力培养的重视和体系的构建不无关系。当前,社会对健康卫生服务需求日益提升,国内外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国医学教育标准的推出,要求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训练[6]。学校在职业胜任力培养中,将临床技能训练、社区与基层实践、专业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进行系统训练,强化医学生专业实践与服务能力,使医学生尽快适应向职业医生的转换。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例,学校建设了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是目前国内建设较早的设备全面、功能较为完善的医学模拟中心,并已具有一定模拟医院特点,入选国内19家之一的临床技能类部级示范实验室,为山西省执业医师临床技能考试中心。学校临床技能实训中心除承担专业学习阶段的临床技能训练外,每年还定期组织两期“标准化病人”和“心肺复苏”等培训班。以临床专业为主,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同时吸纳非临床专业学生进行训练,每年培训近500人次,可见临床技能大赛的获奖得益于全面培训和层层遴选的基础。

四、结语